西南大学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南大学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1.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区别与小农经济、工业及商业):“双重风险性”即自然和市场的风险:(1)多变的自然环境,致使农业生产面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2)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运行体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由农业实质来看发展农业(动植物生产)的3条基本途径?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A: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A、B同时使用,如“绿色革命”的成功。3.农业与工业的区别?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差别特别显著,农业的对象是生物,而生物要进行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外界环境多变而不稳定。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工业是对无生命的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生产环境稳定。4.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区别?现代农业4大投入是什么?(与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结合理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对工业化产品依赖性愈来愈强,对农业内部循环产物依赖性愈来愈弱。)国情:中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少;人均水资源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农业生产结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发展趋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农业产业化,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的非农用途化。膳食结构基本趋势: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四大投入: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引进新品种和新的作物类型、畜禽等基因性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物的遗传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转化能力。(二)施肥、浇水等资源性投入,用予改善水分、养分等生活必须资源的供应,保证有机生产的顺利进行;(三),农业机械和工程(道路、厂房、水利设施等)设施性投入,用于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农时等;(四)农药、防治、医疗技术等保护性投入,用于控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展,提高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显示了人工辅助能投入对促进农业增产的巨大潜力。5.(补充)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特点,而我国却“小而全”,各有什么优缺点?12/12\n小而全的优点:可以在自给性经济条件下充分保障供给;有利于全年均衡地利用劳力等社会资源;并可增加生产与收入的稳定性和减少风险等。缺点:很难进行专业化生产,因而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的商品率低,扩大再生产慢。1.什么是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分为几类?掌握鉴别作物生态适应性的2种方法?美国玉米带与中国玉米主产区生态适应性比较(主要表现在降雨的均匀性)?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生长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吻合程度高即生态适应性强,作物生育就好,距离高产、优质、稳产、低成本的目标愈近。分为强、中、弱和不适应4个等级。鉴别某作物生态适应性的2种方法: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律分析法、产量比较。2.研究作物起源地(瓦维洛夫)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有些什么重要发现?用海南三亚市天然野生稻的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利用和印度北部山区天然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的发现、利用为例(视频资料),说明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古老的农家品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最重要的是保护栖息地免受破坏)意义主要有两点:寻找新的植物类型和建立基因库。重要发现:农业生产上一些重大突破都与特异性状的基因发现和利用有关。举例:1.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大豆带出现了严重的孢囊线虫病,美国科学家利用30年代在中国北京收集的农家种“黑大豆”为抗原材料(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培育了抗线虫病品种,拯救了大豆生产。2.我国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与野生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利用有关,(籼型杂交水稻野败型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基因,来自于海南岛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3.玉米高赖氨酸品种奥帕克—2的发现,对改善玉米蛋白质起到了重要作用。3.作物分类的二种方法的特点?(一)植物学系统分类法(双名法)生长发育及农产品利用上有相似,(二)习惯命名法根据某个别生理、生态特点、农业种植及农产品利用特点分类。用习惯法对耐寒作物小麦、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棉花分类?喜温/短日作物:水稻、棉花和玉米耐寒/长日作物:小麦4.什么是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发育特性)?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如果温度和光照不适宜,就延迟转入生殖生长,甚至不能转入生殖生长。为什么作物生产必须重视发育特性的研究?12/12\n因为收获的农产品大都是开花受精的产物;若过早通过发育转变而开花结实,营养生长短,形成LAI低,光合时间短,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光合产物积累少,经济产量不高;过迟通过发育转变,虽然营养生长形成LAI大,光合时间长,但经济产量形成期容易受不良气候影响,如冬小麦灌浆期高温逼熟,喜温作物水稻、大豆、棉花成熟期遇秋霜危害,严重影响经济产量;所以,只有在适宜时期通过发育转变,形成较大LAI又能保证开花结实安全,才能获得高而稳定的经济产量。1.小麦的春化作用?我国小麦的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3种类型?耐寒作物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而抽穗开花的现象。类型:①冬性型品种:春化阶段要求温度低,持续时间长;没有通过春化的种子,春播种不能抽穗。②春性型品种:春化温度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短;未经春化的种子,春、夏播种均能抽穗。③半冬性品种:春化温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均界于冬性和春性型品种之间;未经春化的种子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2.冬小麦和春小麦形成的2个原因?光照和温度。冬小麦和冬性型小麦、春小麦和春性型小麦区别?南北不同生态区间引种:北方冬麦区(如北京)与南方冬麦(如重庆)间相互引种的结果?冬小麦引入南方不抽穗,春小麦引入北方冻死了。同一生态区内南北引种:北京与山东济南间相互引种的结果?同一生态区南北间短距离引种:济南→北京,孕穗、开花提早,容易受冷害使每穗结实粒数减少;北京→济南,开花推迟,高温逼熟,降低粒重。3.水稻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第一级为釉粳亚种,釉亚种为基本型,粳亚种为变异型;第二级为晚季稻与早、中季稻的气候生态型,晚季稻为基本型,早、中季稻为变异型;第三级为水、陆稻地土生态型,水稻为基本型,陆稻为变异型;第四级为粘、糯稻的淀粉性质变异性,粘为基本型,糯为变异型;第五级为品种的栽培特性与形态特征。4.为什么早、中稻可作双季晚稻品种,而晚稻品种不能做早稻品种?早稻品种感温性强,感光性弱,晚稻品种感温性弱,感光性强。晚稻品种作为早稻栽培,尽管是早春播种,但只有到秋天具备了短日照条件时,才能进行幼穗分化和开花成熟,生育期明显延长。因此,晚稻品种只能作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种植,而不能作早稻栽培。早稻品种则由于感光性弱,既可以夏季长日条件下抽穗,也可在秋季短日条件下抽穗,所以既可以作早稻种植,也可作晚稻种植。5.南麻北引的栽培纤维的产量明显提高,但不能收获种子?南麻北引:广东的麻(黄、洋、大麻是短日照植物)引种到河南种植,麻杆高大、叶生长很旺盛,纤维的产量明显提高,但生育期延长,开花迟,不能收获种子。6.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区别?顺序写出禾谷类作物生育时期的名称?生育时期在生产上的作用?12/12\n生育期: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生产上常用播种到成熟的天数。生育时期:又可称物候期、发育时期。在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上出现若干显著变化的时期。禾谷类作物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生育时期在生产上的作用:是农艺措施应用的形态、时间的指标。1.作物群体光合作用与个体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何不同?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个体:1,消耗因素:呼吸、取食和器官的脱落。2,个体光合生产力因素:个体光合能力因素减消耗因素。3,分配因素:经济系数。群体结构即受光效率=群体条件下单株的光合强度/盆栽下单株的光合强度,0≤ρ≤1,它与光能的分布有关,即上、中、下各叶层的光分布的均匀程度,因此,与株型(消光系数,K值)、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株行距和水肥用量有关。2.为什么种植密度确定后,还要注重种植方式即株行距?即正方型和长方型(宽行窄株)正方型:株距与行距相等:能获得最早和最大的光截获量,地力利用充分;但后期群体内平均光强弱和通风透光差,对抗倒伏和病虫不利;对多次收获作物中下部结实不利、不便田间管理。长方型:行距大于株距;株间竟争开始早,封行(垄)迟,甚至不封行(垄),光截获量有损失,但后期群体内平均光强、通风透光好,对多次收获作物的中下部结实有利、对抗倒伏和病虫、不便于田间管理。3.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还不到1%,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p62原因:1、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植株较小,日光大部分漏射到地面而损失。栽培措施得当,使其较早封行,则可减少作物生育期中田间漏光的损失。  2、反射及透射的损失。反射及透射损失的大小与田间作物株型及叶片厚薄等有关,如密植合理,作物株型较为紧凑,叶片较直立的,其反射光的损失就较小,至于透射的多少则与叶片的厚薄有很大关系,一般约透过太阳辐射的10-20%;但非常薄的叶片可透过40%以上。3、环境条件不适。  (1)光强的限制。在弱光下虽然其它条件适合,光合速率也较低,因为受到光照强度的限制。当光照强度增高到光饱和点以上时,超过光饱和点的光又不能利用于光合作用,甚至直接或间接地使植物受到损伤。(2)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酶活性。  (3)CO2供应不足,使光合速率受到限制。  (4)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当,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或使叶片早衰等。4、光合有效辐射PAR只占太阳辐射的45%左右。5、呼吸损失,光、暗呼吸以及在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中的消耗,平均为40%.12/12\n6、照射到光合器官上的光不能被全部叶绿体吸收,平均吸收80%.克服光能利用率低当前我们人力所及的途径是什么?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减少漏光损失。栽培措施得当,使其较早封行,则可减少作物生育期中田间漏光的损失。  2、减少反射及透射的损失。要注意培育理想的株型,合理密植,并加强水、肥管理,减少光能的损失。3、  一方面要培育高光合效率品种并进行合理密植;另一方面还要造成最适的环境条件,增加光合速率及延长光合作用时间。4、适时播种。5、提高土地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提高复种指数。1.理解影响作物群体光合作用的四个指标常常不能同步增加只能协调发展?LAI高,群体中下部通风透光不良,使单株光合强度下降(上、中、下部叶片光合强度之代数和);受光效率下降;单株中下部叶片提早衰老(光补偿点的光强,叶片不能长期处于光补偿点的光强),光合时间缩短,整个群体光合总量不高。LAI小,群体中下部通风透光太好,虽然单株光合强度、受光效率和光合时间增加,整个群体光合总量也不高。LAI适宜,保持一定程度的通风透光,其余3个指标才能协调平衡发展,乘积最大,并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发生和防止倒伏,这是作物生产上(在抽穗、开花和灌浆期)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程度通风透光的原理。2.禾谷类、棉花、烟叶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哪些?禾谷类的产量构成因素: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棉花的产量构成因素: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铃粒棉重,衣分。烟叶的产量构成因素: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水稻理论产量的公式?产量=单位面积产品器官数量(重量)=株数(群体)×单株产量(个体)=穗数×(穗粒数/穗×粒重)3.产量构成因素不能同步增加只能协调发展(重点理解穗数与每穗粒数间的矛盾;光合产物一定时向各器官的分配具有互斥性。)阐述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特点,即群体自动调节能力特点?顺序性:各产量构成因数是在一身中顺序而又重叠地形成,虽有重叠但仍有明显的顺序性.相互制约性和相互补偿性:大群体,小个体;小群体,大个体;中群体,中个体.不能同时获得三个产量构成因数的最大值,只能获得三个产量构成因数组合乘积的最大值。构成因素间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12/12\n:个体只有生活力愈强才能自动调节能力愈强,所以在水、肥充足,个体生长健壮,种植密度可以较小些,仍能获得足够的穗数。相反,种植密度大,或水、肥不足而削弱了个体的生育,则自动调节能力受到限制,易于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构成因素间调节能力与作物类型和不同品种特点有关:玉米、高粱、芝麻单杆,分蘖或分枝少,调节能力低;不同品种的分蘖或分枝能力的强弱;生育期长短。1.为什么生产上增加穗数容易,而同时增加穗重(每穗粒数×粒重)难?在低、中生产条件下,可同步增加;在高产条件下,在达到相同穗数时,播种量宁稀勿密,以单株成穗数多的个体构成的群体比单株成穗数少的个体构成的群体,有利于协调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间矛盾,而增加单位面积总粒数,高产稳产。2.油料及富含蛋白质的作物为什么并非低产作物?根据产量的能量观点,富含油脂、蛋白质的作物,经济产量低,但总能量较高。所以,富含油脂、蛋白质的作物并非低产作物。3.积温法则:每种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积温才能完成某阶段或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以,气温温度适当升高或降低,可使植物生长减慢或加快。农业上喜温作物早播就是使生长减慢,延长光合时间。积温的应用价值?某一类型品种播种至成熟的积温,来确定品种区划,所以在品种类型的选择和种植制度上有重要价值 。 最高、最低温对作物分布影响?推算某一生育时期(物候期)的出现时间 。霜冻与无霜期?霜冻:在日平均气温为正值的时期里,夜间因辐射降温,近地面的气温或植物体温下降至0℃以下,产生凝霜天气 ,无霜期:终霜冻日至初霜冻日的持续期。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物质积累(高原、西北地区对瓜果甜度高与此有关)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高有利于增加光合同化量,夜温较低有利于减少呼吸,因此利于提高光合生产和物质积累。延迟性冷害和障碍性冷害的区别?延迟性冷害:营养生长期出现的长时期的持续低温。障碍性冷害:生殖生长期出现的短时期的低温。4.水分临界期一般在作物的哪些生育时期出现?多出现在生殖器官形成和开花期。(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5.用水分平衡式说明几种灌溉方法的特点(提高叶片蒸腾/地面蒸发值对节水作用)?土壤水分的平衡: 水(收入)  —水(支出) =水(降)+水(灌) — 水(径) —水(漏) —水(蒸) —水(腾) 。地面灌溉:将灌溉水由水源引入田间沟渠省耗大,且水(径) ,水(漏) , 水(蒸) 都有省耗,所以水分利用率低。喷灌:喷灌有节水、增产的效果,与沟、畦灌相比,一般可省水20一30%,但仍有水(蒸)的省耗 。滴灌:控制了水(径) ,水(漏) , 水(蒸) 的损失.还有不破坏土壤结构的优点,灌溉相同面积用水量只有传统地面灌溉的1/6—1/8 。地下灌溉:地下灌溉使土壤湿润均匀,湿度适宜,能保持土壤结构,为作物生长刨造良好的环境,还有减少地面蒸发,节约用水,灌水效率高,灌水与其他田间作业同时进行等优点,在干旱缺水地区有较大发展前途。6.作物需水量的一般趋势?12/12\n一般在苗期(前期)和成熟的后期(如:禾谷类在乳熟期以后,棉花在吐絮期等)需水量少,而在生殖器官形成和开花期对水分的需要量大,反应非常敏感。1.植物利用怎样利用光敏色素“感知”邻近植物的存在、长日照和短日照的环境(Pfr/Pr)?植物利用  Pfr/Pr “感知”邻近植物的存在, Pfr/Pr 变低时,茎顶端优势加强,向高出生长,横向生长减弱,试图摆脱被荫蔽的状态。光谱成分与作物?A.对光合作用:红、橙光光合活性最强,蓝、紫光次之,红、橙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绿光被透射、反射最多,光合中很少利用,生理无效光; B.对生长品质的作用:紫外线与植物的形态,色泽,品质有关:破坏生长素的作用,因而抑制植物细胞伸长,高原、高海拔地区植物茎叶比较矮小的原因;高原和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光在大气中路程短,紫外线吸收少,紫外线丰富,有利于苹果的着色(红色),海拔太低(紫外线低)、太高(温度低)都不利。高原、高海拔地区瓜果糖份重,与昼夜温差大有关。作物群体内部二氧化碳垂直分布的昼间特点?特点:白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群体中部和上部的C02浓度较小,下部稍大一些。作物群体上中层光照充足,光质好,但C02浓度相对较低;下层的C02浓度较大,光照却又较弱,光质差,各自都成了增加光合成的限制因子。2.哪些因素影响通风透光?植物种植密度、温度,光照、水分、风力大小。风与作物的关系?好处:加速植物表面和冠层内的物质、热量的交换,植物间的传粉等,适度的风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坏处:1. 对土壤的风蚀、植物的机械性伤害,: 2. 引起作物倒伏。引起禾本科作物倒伏的原因和预防办法?①选用抗倒伏力强的品种;②栽培技术上:A.合理密植,密度与单茎生长状况有关(通过光环境和土壤养分);B. 合理的N肥用量和时期;C.合理的灌溉:量和时期。3.复种的意义?1.有利于扩大播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年产量2.有利于缓解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全面增产 3.有利于稳产。复种的条件:热量、水分、生产条件 (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吻合度)?复种增产的原理?(延长作物生长时间,即增加光合时间)1.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 2. 充分利用边行优势(边行通风透光好,根系吸收范围大). 3.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4. 增加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5.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注意:套作和接续种植是复种的2种时间集约的基本形式。间作与套作的区别?A共处期长短不同:间作共处期长,大于整个生育期的1/2,甚至整个生育期。B基本效益不同:C计算复种指数不同:间、混作不计入复种面积,套作计入复种面积。12/12\n用LER衡量合理间(混)作的方法?LER>1代表间套混作有利,幅度越大越有利。1.2种作物布局形式各有优、缺点?单一作物群体地上、下部生长一致,在最繁茂时期,对生活因子的竞争加剧(如光、肥、水),导致生境共享植物的生活因子降低,使生长发育不良;而在间套作的人工复合群体中,交替出现生长高峰期,缓解了对生活因子的竞争。在间套作的人工复合群体中,可通过人为选择搭配,把不同高度、不同生育期、不同营养特性和有利的生化互作反应的作物组合在一起,利用相互间的互补作用,缓解种内、种间的竞争。2.连作障碍的2个特点和3个学说?连作障碍的两个特点:①作物特异性:对不同种类作物特别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作物之间,可以克服这种障碍。②有害物质的浓度积累:连作年限的增加有加剧的趋势。三个学说(1)营养学说:长期连作,导致对某些营养元素的过度吸收或长期大量施肥,营养元素过度积累,引起土壤PH值改变,元素之间的拮抗加剧等。前者如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阶段的耕地利用;后者如现代农业中的蔬菜、温室.(2)有害物质学说有害物质学说(有害生化互作物质学说):生化互作物质是植物代谢中直接产生的初级产物或次级产物,或者是由微生物在分解中间接产生的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邻近的植物产生有害和有益的化感或它感作用(偏害或偏利作用)。(3)土壤病虫害学说:通过传播土壤的病原生物,如植物线虫、细菌或真菌。这些病原生物在长期连作时,由于寄主的稳定出现,基数逐年加大,危害加重。3.最小养分律:其含义是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若该因素不补充,其他养分增加再多植物生长也不好,产量也不能提高。4.报酬递减率:其它生产条件(灌溉、农机、土地、品种、管理水平等)和肥料因素(如P、K)不变,只增加N肥用量,则每公斤N肥的增产数量下降,即边际报酬递减。5.“猪多、肥多、粮多”反映出物质(N、P、K等)上升式循环,这在什么条件下成立(氮从土壤中移出的4个主要途径)?传统的农业是以有机肥来维持土壤肥力,即“猪多、肥多、粮多”是这种农业的典型表达方式。但这种生产方式不过是植物矿质养分在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间的一个闭合式循环,氨气挥发、硝态氮随水流失、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和植物的吸收是氮从土壤中移出的4个主要途径,猪的饲养只能吸收饲料中的蛋白质,排泄物中的蛋白质只会少于饲料,所以每循环一次,N养分必然有所损失,呈现下降式循环;在有机肥料不足或以开荒来增加粮食产量时,土壤肥力就会下降,产量下降到甚至耕地的撂荒。传统农业时期只有2种途径可以增加农田N素量,1.利用生物固氮(如种植豆科作物等)从大气中固定N212/12\n成为作物体内的蛋白质,而移入农田;2.施用有机肥,特别是将农田之外的荒地、荒山、荒坡的植物体、江河淤泥、动物粪便等通过有机肥方式移入N素至农田。无论哪一种或二种同时增加的农田N素量大于移出量时,N营养物质才能上升式循环,“猪多、肥多、粮多”才能成立。传统农业中长期面临(有机)肥料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产量和防止地力衰竭,所以农民2/3的劳动力长年累月地消耗在(收)积、(制)造、运(输)有机肥上。说明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阐述李比希的历史功绩在什么方面?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惟一的养料,这种观点被称为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反驳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指出有机质(腐殖质)的作用是分解时形成矿物质而供应植物营养。养分归还学说:其主要内容是:每次收获的作物从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矿物质养分,结果使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减少,土壤肥力降低,要想维持其土壤肥力,就必须把作物带走的那些养分全部归还于土壤,归还的数量一般高于作物带走的养分量。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历史功绩是,归还有机肥还是无机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把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有机肥(腐殖质营养学说)向无机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转变,创立了植物无机营养学说,促进了化肥工业(如工业固氮,注意!这是一个高耗能化学反应,是磷肥生产耗能的10倍)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可以用方便(与粗、重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廉价(与消耗在积、造、运有机肥上的劳动力价格相比)的施用N化肥等(如N、P、K和微量元素化肥——多肥集约)来增加矿物质营养循环的数量,同时化肥养分浓度高,肥效快,当季利用率高,使农业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不再需要大量人力来积、造、运有机肥(甚至不需要种植共生固N植物),为工、商业发展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最终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配合农机、优良品种、灌溉、农药等),FAO估计,世界粮食增产数额中约有40%~60%靠的是化肥。缺陷:但是化肥工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发达国家在每桶几美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农机、化肥、农药等大量投入化石能源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化石能源价格低廉似乎源源不断的前提下具有经济的合理性;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的石油价格猛涨,至今已达到100美元左右,面对全球化石能源储量逐步减少、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减少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剧,此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DvidPimental(1979)计算,美国8个单位的能量投入,仅1个单位能量的食物能产出;经加工、储藏、运输(区域化生产集中生产,分散消费,需冷冻、长距离运输,(如我国的“蒙牛”牛奶的集中生产,全国销售一样)、销售等环节而进入餐桌还要再消耗8个单位的能量投入,所以有“石油农业“之称。当前我-国农业既要满足13亿多人的吃饭而必须增加化肥、农药、灌溉、农机等投入,又要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0%,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的确是一个两难问题而值得认真思考。1.了解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的优、缺点和目标产量施肥方法的基本原理?12/12\n化学肥料:优点:1,养分种类集中2,养分含量高,便于贮运和施用3,肥效快,增产效果显著4,化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配合和针对性缺点1,养分单一2,肥效短促3,某些地方土壤性质变劣4,成本较高5,易污染环境。有机肥料:优点1、原料来源广,养分全面,肥效长;2、能改良和培肥土壤;3、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活条件;4、能够提高化学肥料的肥效;5、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缺点:1、养分含量较低;2、积制、堆腐、贮存等管理过程比较麻烦;3、分解慢,肥效缓慢;4、用量大,操作繁重1.从“矿质营养循环利用的特点,说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传统农业具有自我维持的能力?1.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由于这些系统“学会了”对其生存所必须的矿质营养在系统内进行在循环,系统的损耗(如:氨气挥发、硝态氮随水流失、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很小,而岩石风化、生物固氮等自然过程,即使其速率很小,但足以补偿系统的损耗量。2.传统农业极为重视给土地归还被带走的矿质营养,回收人、畜一切废料,再将归回田地,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能长期自我维持数百年、千年;常常还由于土壤肥力状况的逐渐改善,带来农业系统逐渐提高;但这种农业系统有一个前提:输出系统外的养分量必须最小,例:哪里生产的作物就在那里消耗,使废料能返回到原来收获作物的位置。2.传统西方现代农业具有不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为庞大的城市提供食物,为庞大的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提供原料,使土地中大量养分持续不断输出到其他的地方,他们积累的大量废料却不能返回到原来收获作物的田地;由于持续、高速的养分输出损耗,人们不得不施用化肥给予补偿,而这些肥料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去生产(如氮肥,工业固氮),有的则以稳定的加速度使有限的非更新资源枯竭(如磷肥消耗磷矿石);同时,这些集中产生的大量废料通常不能被自然生态系统吸收,形成土壤、地下水、江河污染。二、名词解释春化现象:耐寒作物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而抽穗开花的现象。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生长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同一个年度内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一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土地的种植方式。间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作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或带间播种或移栽后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一种积温节约的技术。12/12\n轮作: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采用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LER:(土地当量比)同一农田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间混作时的收益与各个作物单作时的收益之比率。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发育特性):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的这种反应特性称为温光反应特性。生物产量:指作物整个生育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重量。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比重,它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结构。连作障碍: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生育期:籽实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生产上常用播种到成熟的天数。生育时期:又可称物候期、发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上出现若干显著变化的时期。光的形态建成:由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即光控制发育的过程。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即表观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或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活动积温:将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气温逐日累加。有效积温: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逐日累加。高温逼熟:作物在生育后期遇不适宜的高温,使光合作用器官提早衰老,产品器官灌浆充实能力提早消失的现象。无霜期:终霜冻日至初霜冻日的持续期。水分临界期:指作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影响的时期。叶面积系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色叶面积总数。种植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种植的作物株数。(补)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核心部分,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包括作物地域分布、种植种类、面积与田块配置。种什么,各种多少,种在哪里。(补)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作,混作,套作12/12\n徒长(旺长):营养生长过旺,导致生殖生长器官(或产品器官)的发育生长受到一定程度阻碍的现象化学肥料:又称矿质肥料或无机肥料,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或是某些矿物质经过机械加工而生产的含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指包括化学肥料以外的所有可作为肥料使用的有机物质,又称农家肥料。12/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