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栽培技术(09农学学生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花生栽培技术(09农学学生用)

花生栽培技术第一节  概述一、花生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花生荚果出仁率60%~80%。花生仁含油率45%~55%,一般50%左右,蛋白质27%~30%,碳水化合物6%~23%,纤维素2%,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B1、B2、B6和维生素C。1.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油在室温下为低粘度淡黄色液体,其中油酸含量34%~68%、亚油酸19%~43%,二者共占80%。油酸和亚油酸比率,简称O/L比率(变幅0.78~3.5),是油质稳定性的指示值,国际贸易中把O/L比率作为花生及其制品耐贮藏性的指标。O/L比率一般在1.4~2.5为宜。2.花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花生仁中蛋白质,可消化率92%~95%,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就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言,花生蛋白质比较富含亮氨酸、苯丙氨酸,而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不足。花生仁中碳水化合物以蔗糖和淀粉为主,是食品加工业中的重要原料。3.花生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花生油粕中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是优质的饲料。花生叶片含粗蛋白约20%,茎约10%,饲料价值高,并含丰富的钙和磷。花生果壳含70%~80%纤维素,16%戊糖,10%的半纤维素,4%~7%的蛋白质,也是良好的饲用原料。4.花生是我国主要出口作物我国年出口花生约30~40万吨,常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贸易的1/3。大花生出口品种主要有花17、鲁花10号等(以果为主,O/L比率1.4左右);小花生出口代表品种为白沙1016(以花生米为主,O/L比率1.0左右)。在出口品种中尚需进一步提高O/L比率。5.花生适应能力强、增产潜力大花生抗旱耐瘠、适应性强;又有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可以补充氮肥的不足。同时,花生又很耐肥,增产潜力很大,春、夏花生均培创出大面积7500kg/hm2的高产田,最高产量达11194.5kg/hm2(山东蓬莱);花生最高单株产量达0.89kg、结果661个(美国哈蒙斯发现)。此外,花生仁特别是红皮花生的种皮(红衣)含有大量的凝血脂类,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已用于生产止血宁针剂、宁血糖浆、血宁片等。二、花生的起源、分布、产区和生产概况 (一)起源和分布南美洲中部是花生属植物和栽培花生的起源地。一般认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花生均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由南美传出;但在此之前花生已传至亚洲或非洲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花生主要分布在南纬40°至北纬40\n°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两类地区,一是南亚和非洲的半干旱热带,包括印度、塞内加尔、苏丹等,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80%,总产约占65%。另一类是东亚和美洲的温带半湿润季风带,包括中国、美国、阿根廷,面积约占20%,总产约占35%。全世界花生面积约24000khm2,单产1200kg/hm2左右,总产约30000kt。世界约有90个国家种植花生,印度、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三大花生主产国,塞内加尔、尼日利亚、苏丹等国也盛产花生。印度花生面积7000多khm2,但产量较低,单产只有1000kg/hm2左右,总产约7000kt;美国花生650khm2左右,单产2500kg/hm2左右,总产约1700kt。(二)我国花生产区及生产概况我国花生面积常年3500~4500khm2,单产2500~3000kg/hm2,总产10000kt左右,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我国花生面积和总产分别达到4631khm2和14583kt,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划分为7个花生区:①北方大花生区,②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③长江流域春夏花生区,④云贵高原花生区,⑤东北早熟花生区,⑥黄土高原花生区,⑦西北内陆花生区。其中①②③三个区合计花生面积占全国的97%,是我国花生主产区。北方大花生区包括山东、河北和北京市全部,河南、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北地区,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渭河流域,辽宁的辽东半岛和辽西地区。全区花生面积约占全国花生的50%~60%。本区盛产大花生,与纬度相近的美国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花生产区,同为世界仅有的两个大花生产区。本区山区丘陵多为春花生地膜覆盖,黄河冲积平原多为麦套花生,一年二熟。就省(区)而言,山东省常年花生播种面积800khm2左右,单产3500kg/hm2左右,总产超过2500kt,年出口量300kt左右;河南省近几年花生生产发展迅速,面积也超过700khm2,总产2000kt左右,此两省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40%以上。河北、广东花生面积均超过300khm2,花生种植面积在100khm2以上的省份依次是广西、四川、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等省。 第二节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花生的品种类型(一)栽培花生的植物学归属花生属豆科、蝶形花亚科、花生属。花生属中栽培种只有一个,即花生。花生属染色体基数为10,大多数野生种为二倍体(2n=2x=20),栽培种和少数野生种为双二倍体(2n=4x=40)。(二)栽培花生的亚种和类型\n目前,世界上栽培花生种质资源约1万余份,我国2000多份。孙大容将国内花生栽培种种质资源按分枝型和荚果性状分为四大类型;Krapovickas等根据分枝型将花生栽培种分为两个亚种,每一亚种又按荚果及其他性状,分为两个变种。我国的四大类型、美国的植物学类型与之基本一致,可以通用,其对应关系如表。花生栽培种分类系统及其对应关系A.Krapovickas(克拉波维卡兹)分类系统美国植物学类型孙大容分类系统Subsp.hypogaeaL.密枝亚种(交替开花亚种)Var.hypogaea密枝变种Virginiatype弗吉尼亚型普通型Var.hirsutaKohle多毛变种Peruviantype秘鲁型龙生型subsp.fastigiataWaldron疏枝亚种(连续开花亚种)Var.fastigiata疏枝变种Valenciatype瓦棱西亚型多粒型Var.vulgarisHarz.普通变种Spanishtype西班牙型珍珠豆型区分花生亚种的主要依据是花生主茎和侧枝上营养枝和生殖枝的着生及分布状况,即开花型或分枝型不同。花生开花型分为以下两种:1.交替开花型主茎上不着生生殖枝(花序),在第一、二级侧枝的基部第1~3节,只着生营养枝(分枝),不能着生花序(即不能开花)。其后的几节着生花序,以后又有几节着生营养枝,即在侧枝的节上分枝和花序交替出现。凡具交替开花型的花生品种即归为密枝亚种或交替开花亚种。2.连续开花型主茎上能发生生殖枝,在侧枝的各节上均能发生生殖枝。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多数主茎开花的品种,在一级侧枝的第1~2节上发生二级分枝,以后各节均能连续开花,而在这些二级分枝上,基部第1~2节均能形成花序,亦属于连续开花型的品种,均归为疏枝亚种或连续开花亚种。确定开花型应以主茎是否开花为主要依据。花生开花型(1.连续开花型2.交替开花型)(二)花生亚种和变种的生物学特点1.亚种间的差异分枝性密枝亚种二级枝多,能发生三级以上分枝,单株分枝数量较多(一般10条以上),故又称为密枝亚种;疏枝亚种二级分枝数少,一般无三级枝,单株分枝数量较少(一般不足10条),故又称为疏枝亚种。与分枝相应,交替亚种单株叶片数亦明显多于连续亚种。生育期\n连续亚种始花期和盛花期明显早于交替亚种,而且连续亚种在始花后各节连续开花,开花、结果早且集中,其成熟收获期明显早于交替亚种。生理特性多数交替亚种品种的成熟种子休眠性较强,连续亚种的种子休眠期很短或无;交替亚种对结果层土壤缺钙和干旱敏感,易出现缺钙症状,而连续亚种则不敏感;交替亚种根瘤形成早,瘤多,固氮能力强,施用氮肥的效应往往不明显,连续亚种则结瘤少,固氮能力弱,氮肥效应较好;交替亚种叶片闭合时间早,展开晚,花冠调谢时间早,叶片衰老脱落较晚,光补偿点较低。生化特点连续亚种脂肪中O/L比低,通常在0.9~1.1,典型的交替亚种常在1.6以上;交替亚种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光合能力较强。2.变种间的差异变种(类型)的区分主要依据荚果形态。交替开花亚种内,凡果壳厚、网纹浅而粗,果嘴与龙骨不突出者属于普通型;凡果壳较薄、网纹深、果嘴与龙骨突出者属于龙生型。连续开花亚种内,凡荚果果壳厚,网纹粗浅,果嘴不突出,每荚3粒者属于多粒型;凡果壳薄,网纹细,一般每荚2粒者属珍珠豆型。普通型是我国出口大花生的主要类型,多数品种果大仁大,O/L比高,适合出口,在大花生出口基地有相当面积。代表品种花17、鲁花10号等。龙生型在我国种植最早,由于匍匐生长,分枝多、结果分散,加之果针入土深,易折断,收刨费工,成熟晚,种植面积已大为减少,但龙生型品种抗旱耐瘠性强,在旱薄沙地上产量相当稳定,仍有一定面积。珍珠豆型在全世界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是印度、非洲等地以及我国南方春秋花生区和东北早熟花生区的主要花生类型。代表品种有白沙1016、鲁花12号、鲁花15号和丰花2号等。多粒型品种早熟或极早熟,适应于东北等生长期短的地区种植。为了便于比较,把花生四大类型的农艺学特点列表如下。类型以下分类,目前尚无通用的方案,国内通常按生育期长短(以春播常规播期为准)将花生分为早熟品种(130d以内)、中熟品种(145d左右)、晚熟品种(160d以上)三类。二、花生种子和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一)种子1.形态特征花生种子通称花生仁或花生米,着生在荚果的腹缝线上。种子一端钝圆或较平(子叶端),另一端较突出(胚根端)。种子形状可分为椭圆形、三角形、桃形、圆锥形和圆柱形五种。通常以饱满种子的百仁重表示花生品种的种子大小,是品种特征的体现,按百仁重大小可把花生分为大粒种(80g以上)、中粒种(50~80g)、小粒种(50g以下)三种。而以每公斤(随机取样)子仁粒数表示大批收获产品种子的实际大小。普通型大粒品种的百仁重可达100g\n左右,而一些珍珠豆型品种的百仁重不足50g。在两室荚果中,通常前室种子(通称先豆)较后室种子(通称基豆)发育晚,重量轻。花生四大类型的农艺学特点类型普通型龙生型珍珠豆型多粒型开花型交替交替连续连续果形普通形,大,多二粒荚,果嘴小~大曲棍形,小,多三、四粒荚,果嘴大葫芦形,中~小,大都二粒荚,果嘴小串珠形,中,多三、四粒荚,果嘴不明显果壳厚,网纹浅薄,网纹深较薄,网纹浅厚,网纹浅平种子种皮淡红淡褐粉红,易生裂纹深红,易生裂纹粒型大,椭圆~长椭圆形小,瘦长,椭圆形,三角形中~小,短椭圆形,桃形中,短柱形,三角形休眠性强强弱弱分枝性有直立、半直立、蔓生三种,分枝多蔓生,分枝多,有三次以上分枝,茸毛密长直立,分枝少直立,分枝少,茎粗,较高大,红种皮者有花青素株型指数直立1.2半蔓1.6蔓生2~3以上5.51.1~1.51.2叶片倒卵形,中大,色浓绿短扇形~倒卵形,小,灰绿色,茸毛密近圆形,较大,色淡绿长椭圆形,大耐旱性强强较弱较弱对结实层土壤缺Ca反应敏感—不敏感不甚敏感开花、成熟中~晚晚早早2.组成结构花生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又分为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四部分,胚乳在种子发育中途败育,偶在胚芽上方可见一薄膜状胚乳遗迹。种子近尖端部分种皮表面有一白痕为种脐。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分3层,外表皮是一层厚壁细胞,中间层为若干层薄壁细胞,内表皮为一层薄壁细胞。花生种皮的颜色(以晒干新剥壳的成熟种子为准)大体可分为紫、紫红、紫黑、红、深红、粉红、淡红、浅褐、淡黄、红白相间、白色等11种,以粉红色品种最多。种皮颜色受环境和栽培条件影响甚小,可作为区分花生品种的特征之一。胚的各部分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子叶两片,富含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重量占种子重的90%以上。胚芽白色,由一个主芽和两个子叶节侧芽组成,主芽发育成主茎,子叶节侧芽发育成第一对侧枝。\n胚根突出于两片子叶之外,呈短喙状,将来发育成主根。3.种子的休眠性交替亚种休眠期约3、4个月,有的品种长达150d以上;连续亚种多无休眠期或休眠期很短。花生种子休眠的原因是种皮障碍与胚内生长调节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珍珠豆型与多粒型品种的休眠可能主要与种皮障碍有关。普通型、龙生型花生种子的休眠性除种皮障碍外,主要受胚内抑制物质的制约,成熟种子中,休眠性强的种子中ABA抑制物质的含量高,GA含量少。4.种子萌发种子吸水膨胀后在其内部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膜系统的修复,种子乙烯生成能力明显增加,从而促进了RNA的合成,苹果酸酶、异柠檬酸裂解酶、ATP酶活性加强,脂肪等贮藏物质迅速分解转化。最后胚的各部分开始生长,胚根首先突破种皮“露白”,一般规定,胚根长达3mm即为萌发。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疏枝亚种)或15℃(密枝亚种),25~37℃萌发最快,约24~36小时即可萌动。花生种子吸水达种子重的35%~40%时开始萌动,但萌动后还需吸水达种子重的4倍才能出苗。(二)根和根瘤1.根的形态与生长花生的根属直根系。主根由胚根长成,由主根上分生出的侧根称一次(级)侧根,一次侧根分生出的侧根称二次侧根,依此类推。一次侧根在主根上呈“十”字状排列,胚轴和侧枝基部亦可发生不定根。种子萌动后,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垂直向下伸长,深入土中形成主根。出苗时主根长可达19~40cm,侧根已有40余条,当花生始花时主根长可达60cm以上,侧根已生出100~150条。成熟植株的主根长可达2m,一般为60~90cm。侧根于地表下15cm土层内生出最多,花生主体根系分布在30cm深的土层内(约占根总量的70%)。根系分布直径,蔓生型品种可达80~115cm,直立型品种约为50cm。2.根瘤花生根上长有瘤状结构,称为根瘤。花生根瘤圆形,直径一般1~5mm。花生种子萌发后,根瘤菌由幼根皮层侵入,当幼苗主茎生出4~5片真叶时,幼根上便形成肉眼可见的圆形瘤状体。幼苗期的根瘤菌与花生是寄生关系,基本不能进行共生固氮;开花以后,根瘤菌与植株的关系变为共生关系,开始为花生提供氮素;结荚初期是根瘤菌固氮和供氮的高峰期期,生育后期,根瘤菌固氮能力衰减很快,根瘤破裂,根瘤菌重新回到土壤中。(三)茎与分枝1.茎的形态花生主茎直立,幼时截面圆形,中部有髓,盛花后,主茎中、上部呈棱角状,髓部中空,下部木质化,截面呈圆形。茎上生有白色茸毛,一般龙生型品种茸毛密集而短,多粒型品种茸毛多为稀长。一般认为茎上茸毛多的品种较抗旱。花生的茎色一般为绿色,老熟后变为褐色。有些品种茎上含有花青素,茎呈现部分红色。多粒型和龙生型品种茎呈现深浅不等的红色。主茎一般有15~25个节间,主要取决于生长期长短和温度。节间长短由下向上呈现短—长—短的变化,基部第1节间(子叶节至第一片真叶)长约1~\n2cm,第2至4、5节间极短,以后的节间逐渐伸长,而上部几个节间又明显变短。花生一生中主茎生长动态符合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生长最快的时期一般在幼果形成后期,与叶面积高峰期一致。不同类型品种间,主茎高度(从子叶节到茎生长点的距离)差异很大。一般丛生型品种主茎高于蔓生品种。一般认为,丛生型品种主茎高度以40~50cm为宜,超过50cm则表明植株有旺长趋势,易倒伏;低于30cm表明植株营养体生长不良。2.分枝主茎上出生的分枝称第一次或称一级分枝,在第一次分枝上出生的分枝称第二次分枝,依此类推。密枝亚种可有3次、4次分枝,甚至5次分枝,分枝数一般在10条以上;疏枝亚种一般没有3次以上分枝,分枝数一般5~6条至10多条。夏播花生分枝数一般少于春播花生。第一、二两条一次分枝是从子叶叶腋中长出的,对生,称为第一对侧枝。第三、四条一次分枝由主茎第一、二真叶叶腋生出,互生,由于节间极短,近似对生,一般又称为第二对侧枝。第一、二对侧枝出生早,长势强,这两对侧枝及其长出的二次分枝构成花生植株的主体,亦是花生开花结果的主要分枝,结果数可占全株总果数的70%~80%。第一对侧枝节数一般比主茎少两个,长度一般均超过主茎。第一对侧枝出生不久,其生长速率逐渐加快,始花前后长度赶上或超过主茎。3.株型花生第一对侧枝的平均长度与主茎高的比值称株型指数。根据花生植株侧枝生长的姿态以及株型指数的不同,可把花生分为蔓生型、半蔓生型和直立型三种株型。蔓生型(或匍匐型):侧枝几乎贴地生长,仅前端一小部分向上生长,株型指数为2左右或以上;半蔓生型(或半匍匐、半直立型):第一对侧枝近基部与主茎约成60~90度角,侧枝中上部向上直立生长,直立部分大于匍匐部分,株型指数1.5左右;直立型:第一对侧枝与主茎所成角度小于45度,株型指数1.1~1.2。直立型与半蔓生型合称丛生型。一个品种株型比较稳定,是花生品种分类的重要性状之一。丛生型品种株型紧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四)叶1.叶的形态结构花生的叶可分为不完全叶和完全叶(真叶)两种。每一条分枝第一节或第一、二甚至第三节着生的叶是鳞叶,属不完全叶。两片子叶亦可视为主茎基部的两片鳞叶。花生的真叶为四小叶羽状复叶(由托叶、叶枕、叶柄、叶轴和小叶片组成),小叶数一般4片。小叶片的叶形分为椭圆、长椭圆、倒卵、宽倒卵形四种,叶片颜色可分为黄绿、淡绿、绿、深绿和暗绿等。小叶片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品种间差异很大,是鉴别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同一植株上部和下部叶片形状也不一样,应以中部(基部第11~18\n片)叶片为准。花生叶片解剖构造的特点是在下表皮与海绵组织之间有一层大型薄壁细胞,无叶绿体,可占叶片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常被称为贮水细胞,一般认为,与花生的抗旱性有关。2.叶片的感性运动花生每一真叶相对的四片小叶,夜间或光强减弱时,由于叶枕细胞内光敏色素的作用,使叶枕细胞膨压降低,引起叶身下垂,致使小叶两两叠合;白天或光强增加时,细胞膨压增加,叶片重新张开。此种昼开夜合的现象称为叶片的“睡眠运动”或“感夜运动”。花生叶片具有较明显的“向阳运动”,即在晴天条件下,叶片在一日内随太阳辐射角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其正面尽可能对着太阳的现象。3.叶面积消长花生具有无限生长习性,一生展开叶很多,一般疏枝型品种一生可展开100多片叶,出叶速度在荚果形成以前较快,荚果形成后逐渐变慢。三、花生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一)花芽分化和开花1.花序和花器形态(1)花序花序是一个着生花的变态枝,花生的花序为总状花序,在花序轴每一节上着生1片苞叶,其叶腋内着生一朵花。花序模式因品种而异,分为:短花序-----花序轴很短,仅着生1~3朵花。长花序-----花序轴较长,可着生4~7朵花,偶尔着生10朵以上。混合花序-----在长花序上部又长出羽状复叶,不再着生花朵,从而使花序又转变为营养枝。复总状花序-----在侧枝基部有几个短花序着生在一起,形似丛生。(2)花的形态结构花生花器由苞叶、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花为蝶形花,花的基部最外层为一长桃形外苞叶,其内为一片二叉状内苞叶;花萼下部联合成一个细长的花萼管,上部为5枚萼片,其中4枚联合,1枚分离,萼片呈浅绿、深绿或紫绿色,花萼管多呈黄绿色,被有茸毛,长度一般2~7cm;花冠从外向内由1片旗瓣、2片翼瓣和2片龙骨瓣组成,橙黄色。雄蕊10枚,其中2枚退化,8枚有花药,其中4个长形,4个圆形,相间而生。极少数花有9枚花药,偶而亦有10枚花药的。雌蕊1个,单心皮,子房上位,子房位于花萼管底部,花柱细长,穿过花萼管和雄蕊管,与花药会合。子房一室,内有一至数个胚珠,子房基部有子房柄,在开花受精后,其分生延长区的细胞,迅速分裂使子房柄伸长,把子房推入土中。\n2.花芽分化花芽分化的全过程可分为花序及花芽原基形成;花萼原基形成;雄蕊、心皮分化;花冠原基形成;胚珠、花药分化;大、小孢子母细胞形成;雌、雄性生殖细胞(大小孢子)形成;胚囊及花粉粒发育成熟(配子体形成);开花等9个时期。花生第一花芽分化的时间很早,疏枝亚种花生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已形成花序原茎,出苗时便可分化出花萼裂片。交替开花型品种通常在主茎具3片真叶时,第一花芽开始分化。每一花芽分化所需时间大约为20~30d,气温高则分化快,土壤干旱能延迟花芽分化过程。花生花器构造1. 花的外观;2.雄蕊管及雌蕊的柱头;3.花的纵切面(1)旗瓣;(2)翼瓣;(3)龙骨瓣;(4)雄蕊管;(5)花萼管;(6)外苞叶;(7)内苞叶;(8)萼片;(9)圆花药;(10)长花药;(11)柱头;(12)花柱;(13)子房3.开花和受精开花的前一天下午约4时,花蕾即明显增大,傍晚花瓣开始膨大,撑破萼片,微露黄色花瓣,至夜间,花萼管迅速伸长,花柱亦同时相应伸长,次日清晨5:00~7:00点开放,当天下午花瓣萎蔫,花萼管亦逐渐干枯。花瓣开放前,长花药即已开裂散粉,圆花药散粉较晚。有的花被埋入土内,花冠不能正常开放,亦能完成授粉和受精。因此,花生的授粉过程一般在开花前即已完成。授粉后10~18h可完成受精。花生开花顺序大致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依次开放,相邻花开放间隔2~3d,整个植株或整个群体开花期延续时间(自始花至终花)疏枝亚种约50~70d,密枝亚种约60~90d或更长,有的品种在收获时还能见到零星花开放。花生每天开花较多的一段时间称盛花期,早熟、连续开花型品种,在始花后10~20d即可达盛花期;晚熟、交替开花型品种则在始花后20~30d或30d后才进入盛花期,有些晚熟的蔓生品种盛花期不明显,常出现好几个开花高峰。晚播(夏播)、密植或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盛花期明显提前。我国北方春播花生单株开花数约为40~200\n朵,交替开花型品种多于连续开花型品种,晚熟品种多于早熟品种。花生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3~28℃,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降至30%~40%时,开花就会中断;弱光条件能减少花生的开花数。在大田条件下,植株形成荚果后开花数明显减少,如不断摘果,则会继续大量开花,说明大量荚果的形成对开花有一定抑制作用。(二)果针形成和入土1.果针的形态和伸长过程花生的胚珠受精后,经24h的休止期,开始分裂,经3次分裂形成具有5~8个细胞的球形原胚。此时位于子房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开始细胞分裂、伸长,大约在开花后3~6d,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子房柄。子房柄连同其先端的子房合称果针,果针入土后可吸收水分和养分。子房柄表皮细胞含有花青素,皮层的最外一层细胞含有叶绿体,故子房柄的曝光部位呈紫绿色。花生果针具有与根相似的向地生长习性,子房柄生长最初略呈水平,不久即弯曲向地生长、入土。在子房柄迅速伸长期间和入土初期,原胚(胚细胞和胚乳核)暂时停止分裂,入土后达一定深度,子房柄停止伸长,原胚恢复分裂,子房开始膨大,并以腹缝向上横卧发育成荚果。在同一子房内,位于前端的胚的发育,慢于位于基部的胚,并且有许多败育,这是形成单室果的重要原因。珍珠豆型品种入土较浅,一般约3~5cm,普通型品种一般约4~7cm,龙生型中有的品种入土可达7~10cm。在沙土地上入土较深,粘性土上入土较浅。2.影响果针形成和入土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成针率(开花总数中形成果针的百分比)只有30%~70%。早熟品种成针率略高在50%~70%之间,晚熟品种只有30%或以下。前、中期开的花,成针率可达90%以上;而后期所开的花成针率不足10%。影响果针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花器发育不良;二是开花时气温过高或过低,果针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30℃;三是开花时空气湿度过低,空气相对湿度小于50%时,成针率极低。另外,密度提高时,成针率有所下降。果针能否入土,主要取决于果针穿透能力、土壤阻力及果针着生位置的高低。果针的穿透力与果针长度和果针的软硬有关,果针离地愈高,果针愈长、愈软,入土能力愈弱。土壤的阻力与土壤干湿和紧密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保持土壤湿润疏松,有利于果针入土。(三)荚果形成和发育1.荚果的形态及解剖花生果实属于荚果,果壳坚硬,成熟时不开裂,多数荚果具有二室亦有三室以上者,各室间无横隔,有或深或浅的缩缢,称果腰。果壳具纵横网纹,荚果的先端突出似鸟喙状,称果嘴。\n荚果形状因品种而异,具体可分为普通形、斧头形、葫芦形、蜂腰形、茧形、曲棍形、串珠形七种。栽培上以随机样品的平均每公斤荚果个数来表示荚果的大小或轻重。以某品种典型饱满荚果的百果重(g)表示品种正常发育的荚果大小。果壳厚度因品种而异,珍珠豆型品种较薄,荚壳重占果重的25%~30%;普通型品种较厚,荚壳重占30%以上。发育良好,籽仁充实饱满的荚果,公斤果数少,荚壳占果重比例小,荚果的出仁率(子仁重占荚果重的百分数)高。花生果壳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由外果皮(表皮及周皮层),中果皮(薄壁细胞、纤维层、维管束)及内果皮(内薄壁细胞层及内表皮)组成。内薄壁细胞层在荚果发育初期很厚,占据荚果的主要空间,是光合产物的贮存场所,随着荚果的发育成熟因光合产物转向子仁而干缩,受挤成膜状,中果皮薄壁细胞亦日渐干缩。2.荚果发育过程从果针入土到荚果成熟,早熟小粒品种约需50~60d,大粒品种约需60~70d,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期称荚果膨大形成期,需时30d左右,主要表现为荚果体积的迅速膨大,此期结束时荚果体积已达最大。果针入土后7~10d,即可形成鸡头状幼果,10~25d体积增长最快,25~30d达到最大值,此时称为定型果。定型果果壳木质化程度低,果壳网纹特别是前室网纹尚不明显,果壳表面光滑、黄白色(白色成分重),荚果幼嫩多汁,含水量高,一般为80%~90%,籽仁刚开始形成、内含物以可溶性糖为主,尚属幼果、无经济价值。后一时期称荚果充实期或饱果期,需时30d左右,主要是荚果干重迅速增长,籽仁充实,荚果体积不再增大。此期间果壳的干重、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种子中油脂、蛋白质含量,油脂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O/L)比值逐渐提高,而游离脂肪酸、亚油酸、游离氨基酸含量不断下降。果针入土后20~25d至50~55d,果重增加迅速,以后增重逐渐趋缓;入土后65d左右,荚果干重和籽仁油分基本停止增长。在生产上,将荚果按成熟程度不同分为3个类别。①幼果:子房呈鸡头状至体积达最大,籽仁尚无食用价值,荚果干后皱缩;②秕果:籽仁可食用,但未饱满,果壳网纹开始清晰,但尚未完全变硬;③饱果:籽仁充分成熟,呈现品种本色,果壳网纹清晰、全部变硬,内果壳出现褐斑。在荚果发育的同时,种子幼胚亦随着发育,其发育过程大体上分为如下8个时期:原胚分裂期,组织原分化期,子叶分化期,子叶伸长期,真叶分化期,真叶伸长期,子叶节分枝生长期和子叶节分枝形成期。3.影响荚果发育的因素(1)黑暗\n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肯定黑暗是荚果发育的必要条件,只要子房处于黑暗条件下,不管其他条件满足与否,都能膨大发育,而在照光条件下,即使其他条件良好,子房也不能发育。花生荚果发育过程并非都需要黑暗条件,只要在黑暗条件下发育到子叶形成期和真叶分化期(相当于果针入土后20~25d),以后即使在光照条件下,子房仍能继续发育至成熟(但见光后荚果变绿,不能进一步长大)。(2)机械刺激机械刺激是花生子房膨大的又一基本条件。其他条件具备,但缺乏机械刺激的果针,只能长成崎形荚果。研究发现,黑暗与机械刺激,两者任一因素都能诱导荚果正常发育。黑暗和机械刺激都可能增加果针中IAA含量和提高乙烯含量,而高浓度IAA和乙烯都能抑制果针伸长,直接或间接刺激休止中的原胚恢复分裂,导致幼果发育。(3)水分当结果区干燥时,即使花生根系能吸收充足的水分,荚果也不能正常发育。结荚饱果期干旱,对小果的珍珠豆型品种荚果发育影响较小,对大果的普通型品种影响较大。干旱影响荚果发育的原因,一是影响细胞膨压,影响细胞扩大;二是结果区干旱阻碍荚果对钙的吸收,因而常表现缺钙症状。结果层干旱影响主要是在荚果发育的前30d,30d以后不受影响。(4)氧气花生荚果在发育过程中各种代谢活动旺盛,需有足够的氧气。在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或粘土地上,由于氧气不足,荚果发育缓慢,空果、秕果多,结果少、荚果小,甚至窒息、烂果。(5)结果层矿物营养花生子房柄和子房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无机营养。现已证明,氮、磷等大量元素在结荚期虽然可以由根或茎运往荚果,但结果区缺氮或缺磷对荚果发育仍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当根系层不能充分供应营养时,结果层营养供应更为重要。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用45Ca示踪证明,花生根系吸收的钙绝大部分保留在茎叶中,运往果针、荚果的部分很少,荚果发育所需的钙主要靠其本身吸收,因此,结果层缺钙对荚果发育影响尤其严重。(6)温度荚果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5℃,高限为33~35℃,在此幅度内,温度愈高荚果发育愈快。从果针入土到荚果成熟,中晚熟大花生约需大于15℃的有效积温450℃(积温超过300℃可形成秕果,低于300℃则只能发育成幼果),大于10℃的有效积温600~670℃。在一定范围内的高温(30~37℃)条件下,荚果有效充实期短(即成熟快),单位面积果数少,平均果重低;平均温度适中(23~27℃),荚果充实期长,单位面积果数多,平均果重高。说明如果有足够的生长期,平均温度适中,有利于荚果产量的增加。(7)有机营养的供应情况根据荚果单位重量所含能量粗略估计,每生产1kg\n荚果(干重)大致需消耗碳水化合物1.75kg。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延长荚果充实期的叶片光合时间、提高叶片光合效能,改善有机营养状况,是提高果重、增加产量的基本途径。四、花生生育的时期及其特点(一)种子萌发出苗期从播种到50%的幼苗出土、第一片真叶展开为种子萌发出苗期。花生种子吸胀萌动后,胚根首先向下生长,接着下胚轴向上伸长,将子叶及胚芽推向土表。当第一片真叶伸出地面并展开时,称为出苗。花生出苗时,两片子叶一般不出土,在播种浅或土质松散的条件下,子叶可露出地面一部分,所以称花生为子叶半出土作物。中熟大花生品种萌发出苗约需5cm地温大于12℃的有效积温116℃。北方适期春播花生萌发出苗一般需10~15d,夏播5~8d。(二)苗期从出苗到50%的植株第一朵花开放为苗期。苗期生长缓慢(始花时主茎高只有4~8cm),但相对生长量是一生最快的时期:①主要结果枝已经形成:出苗后,主茎第1~3片真叶很快连续出生,在第3或第4片真叶出生后,真叶出生速度明显变慢,至始花时,连续开花型品种主茎一般有7~8片真叶,交替开花型品种有9片真叶。当主茎第3片真叶展开时,第一对侧枝开始伸出;第5~6片真叶展开时,第三、四条侧枝相继生出,此时主茎已出现4条侧枝,呈十字形排列,通常称这一时期为“团棵期”(始花前10~15d)。至始花时生长健壮的植株一般可有6条以上分枝。②大批花芽分化完毕:到第一朵花开放时,一株花生可形成60~100个花芽,苗期分化的花芽在始花后20~30d内都能陆续开放,基本上都是有效花。③大量根系发生:与地上部相比苗期根系生长较快,除主根迅速伸长外,1~4次侧根相继发生,侧根条数达100~200条,深度达60cm以上。同时根瘤亦开始大量形成。苗期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约需大于10℃有效积温300~350℃。苗期生长最低温度为14~16℃,最适温度为26~30℃。一般北方春播花生苗期25~35d,夏播20~25d,地膜覆盖栽培缩短2~5d。花生苗期是一生最耐旱的时期,干旱解除后生长能迅速恢复,甚至超过未受旱植株。苗期对氮、磷等营养元素吸收不多,但是团棵期,由于植株生长明显加快,种子中带来的营养已基本耗尽,根瘤尚未形成,因此,苗期适当施氮、磷肥能促进根瘤的发育,有利于根瘤菌固氮,显著促进花芽分化数量,增加有效花数。(三)开花下针期从始花到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子房膨大呈鸡头状)为开花下针期,简称花针期。这是花生植株大量开花、下针、营养体开始迅速生长的时期。\n根系在继续伸长的同时,主侧根上大量有效根瘤形成,固氮能力不断增强;全株叶面积增长迅速,达到一生中最快时期。但是,花针期还未达到植株干物质积累的最盛期,叶面积系数一般还不到最高峰,珍珠豆型品种叶面积系数一般不超过3,普通型丛生品种略高于3,田间还未封垄或刚开始封垄。丛生型品种植株还较矮,主茎高度只有20~30cm。花针期吸收营养开始大量增加,该期开的花数通常可占总花量的50%~60%,形成的果针数可达总数的30%~50%,并有相当多的果针入土。这一时期所开的花和所形成的果针有效率高,饱果率也高,是将来产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花针期大约需大于10℃有效积温290℃,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22~28℃。北方中熟品种春播一般需25~30d,麦套或夏直播一般需20~25d;早熟品种春播需20~25d,麦套或夏直播一般需17~20d。土壤干旱,尤其是盛花期干旱,不仅会严重影响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而且显著影响开花,延迟果针入土,甚至中断开花,即使干旱解除,亦会延迟荚果形成。花针期干旱对生育期短的夏花生和早熟品种的影响尤其严重。但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又易造成茎枝徒长,花量减少。(四)结荚期从幼果出现到50%植株出现饱果为结荚期。这一时期,是花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盛期,叶面积系数、群体光合强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同时亦是营养体由盛转衰的转折期。结荚初期田间封垄,叶面积指数在结荚中期达最大(4.5~5.5),主茎高约在结荚末期达高峰。结荚期是花生荚果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期在正常情况下,开花量逐渐减少。大批果针入土发育成幼果和秕果,果数不断增加,该期所形成的果数占最终单株总果数的60%~70%,是决定荚果数量的时期。结荚期也是花生一生中吸收养分和耗水最多的时期,对缺水干旱最为敏感。结荚期长短及荚果发育好坏取决于温度及品种特性。一般大果品种约需大于10℃有效积温600℃(或大于15℃有效积温400~450℃)。北方中熟大果品种约需40~45d,早熟品种30~40d,地膜覆盖可缩短4~6d。(五)饱果成熟期从50%的植株出现饱果到大多数荚果饱满成熟,称饱果成熟期或简称饱果期。这一时期营养生长逐渐衰退,叶片逐渐变黄衰老脱落,叶面积迅速减少,干物质积累速度变慢,根瘤停止固氮;茎叶中所积累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向荚果运转,干物质增量有可能成为负值。生殖生长主要表现在荚果迅速增重,饱果数明显增加,是果重增加的主要时期。饱果期长短,因品种熟性、种植制度、气温等变化很大,北方春播中熟品种约需40~50d,需大于10℃有效积温600℃以上,晚熟品种约需60d,早熟品种约30~40d。夏播一般需20~30d。饱果期耗水和需肥量下降,但对温、光仍有较高的要求。温度低于15℃荚果生长停止,若遇干旱已无补偿能力,会缩短饱果期而减产。 第三节花生产量和品质形成\n一、花生产量形成(一)花生产量的构成因素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果数、果重是构成花生产量的三个基本因素。花生单位面积荚果产量(kg)=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果数/公斤果数。三因素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通常情况下单位面积株数起主导作用,随着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单株果数和果重相应下降,当增加株数而增加的群体生产力超过单株生产力下降的总和时,增株表现为增产,密度比较合理;花生单株结果数,因密度、品种和栽培环境条件不同,一般花生高产田,要求单株结果数15~20个;果重的高低取决于果针入土的早晚和产量形成期的长短。在生产实践中,每公顷果数可达675万个,单果重可达3g,但二者不可能同时出现,单位面积果数和果重是一对矛盾。单位面积有一定数量的果数是高产的基础,较高的果重是高产的保证,花生从低产变中产或中产变高产,关键是增加果数,但要想高产更高产,就必须在有一定果数的基础上提高果重。一般疏枝大果花生品种,产量为6000kg/hm2左右的花生田,果数应达到300万左右;7500kg/hm2以上的花生田,要有400~450万个花生果作保证。(二)花生的光合产物生产和分配特点及调控花生产量决定于如下三个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产量形成期所生产的光合产物分配到荚果中的比率和产量形成期的长短。1.群体光合产物生产能力山东农业大学依据山东中间型高产中熟大果花生可能的最大光能利用率5.4%,推算每公顷花生最高荚果产量为17275.5kg。群体物质生产能力与冠层光合能力密切相关,决定冠层光合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叶的光合速率和冠层叶面积大小及其分布。(1)花生光合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花生虽属C3作物,但光合效能却很高。据测定,花生群体光照强度达110klx时,仍不见明显的光饱合(单叶光饱合点约为60~80klx),光照强度减弱至800lx(一般在550~2000lx之间)时始见光补偿点。花生群体净光合速率可达50mgCO2·dm-2·h-1,单叶净光合速率(Pn)高达34mgCO2·dm-2·h-1;群体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即自7∶00起逐渐上升,至12∶00~13∶00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18∶00以后接近为零;单叶光合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大峰在10∶00~11∶00,低谷在15∶00,小峰在16∶00,且峰谷差率较小。花生主茎叶片一般比侧枝叶片大,主茎叶片的光合产物对全株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均有重要作用。研究还表明,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层次叶片对植株生育的贡献不同,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主茎光合作用最强的叶片依次为5~7叶、9~11叶和15~16叶,而花生侧枝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本侧枝茎叶和荚果。据山东农业大学研究,花生叶片展开至脱落,净光合速率呈抛物线变化:花生叶片展开后净光合速率迅速升高,至展开后20~25d达最大值,然后缓慢降低,至展开后50d左右迅速下降、60d左右脱落死亡,单叶功能期约30d左右。花生进入结荚期以后,主茎不同叶位净光合速率存在明显差异,顶3、4叶最强,其次是\n2、5叶,再次是6、7叶和1、8叶,9、10叶及其以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已降得很低,以后不久即死亡脱落。一般普通型品种的光合速率高于珍珠豆型品种,有些龙生型品种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潜力,但品种的光合能力与其产量潜力无必然联系。花生光合的适温为25~30℃,温度升到40℃,光合速率下降25%,降到10℃时,光合降低65%。花生叶片生长和叶面积扩展对土壤水分很敏感,净光合速率对干旱的反应则相对比较迟钝,在土壤相对含水量95%~50%间,花生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后,净光合速率才急剧下降。在田间生长的花生,在受旱过程中,逐步发生了一些有利于抗旱的“适应性”变化,以至在土壤相对含水量30%生长20d的花生,净光合速率仅下降15%,但严重受旱的花生,已受永久性伤害,复水后净光合速率仍不能赶上未受旱的。(2)冠层叶面积花生叶形较小,并能灵活转动改变其受光姿态,冠层的消光系数变动在1.1~0.75之间,最适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幅度在3~4.5之间。在叶面积较小时,小叶片趋于平展,消光系数可达1,叶面积指数(LAI)只需达到3,即可截获95%的辐射能;叶面积较大时,小叶片竖立,消光系数可降到0.7~0.75,叶面积指数4~4.5时仍能使冠层基部叶获一定光照,但叶面积指数过高,植株亦会过高,一旦倒伏,冠层的合理结构便会严重破坏。产量形成期间冠层叶面积指数变动很大,无论春、夏花生,高产田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的共同特点是:进入结荚期前后冠层封垄,叶面积指数达到3左右,以后平稳上升,最大叶面积指数保持在4.5~5(密枝亚种为5.5),进入饱果期后叶面积指数缓慢下降(不低于3.5),于收获时仍能保持2左右。如果花针期过早封垄,容易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和倒伏,生产上也常见产量形成后期(饱果期)由于病虫害、干旱及肥力不足等,导致叶面积指数急剧下降的现象。因此,花生产量形成期要特别注意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既要促叶面积增大和防旺长倒伏(产量形成前期),又要保叶防叶片早衰脱落(产量形成后期)。2.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规律花生一生中的光合产物积累动态符合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y=K/(1+ae-bx)拟合,最大增长速率在结荚期的前半期(春花生出苗后70d、夏花生50d左右);花生茎叶干物质积累动态可用一元二次方程y=a+bx+cx2拟合,干物质积累高峰期在结荚末期,叶(春花生出苗后80d、夏花生60d左右)比茎(春花生出苗后90d、夏花生70d左右)提前10d左右达干物质积累高峰;花生荚果干物质积累动态也可用y=K/(1+ae-bx)拟合,最大增长速率在饱果初期(春花生出苗后95d、夏花生75d左右,最大增长速率分别为0.55和0.61g/株·d)。对春、夏两种花生栽培模式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分析表明(表14—3):夏直播覆膜花生植株干物质各阶段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的百分率,苗期为5.9%、花针期17.5%、结荚期64.6%、饱果成熟期12.0%、产量形成期76.6%,而春花生分别为6.2%、15.8%、58.2%、19.8%、78%;结荚期是花生特别是夏花生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时期(夏花生占全生育期的64.6%、春花生占58.2%),结荚期也是干物质日增量最多的时期,春、夏花生分别达到0.84g/株和0.64g/\n株;夏直播覆膜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荚果重增长量分别占最终产量的66.4%和33.6%、结荚期明显高于饱果成熟期,而春花生分别为49.7%和50.3%、各占一半,荚果重日增量夏花生结荚期(0.40g/株)高于饱果期(0.33g/株),而春花生两期一致(均为0.31g/株),无论是全生育期还是产量形成期夏花生荚果重日增量均高于春花生。干物质分配系数指某时期内荚果重增量与植株干物重增量的比率,它反映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库与源的关系。在高肥水条件下,营养生长一般较易达到高产要求的指标,但荚果产量未必很高。在过去的50年内,花生荚果产量提高了接近一倍,但其生物产量和作物生长速率并没有明显增加,主要是提高了分配系数。因此,提高分配系数是花生育种和栽培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夏直播花生的分配系数明显高于春花生,特别是饱果成熟期和产量形成期分别高达1.70和0.79,远高于春花生的1.18和0.57。由此看来,夏花生虽然生育期比春花生短30d以上,但夏花生前期生长迅速、干物质积累较快,以致结荚期和春花生一样长,饱果成熟期虽然比春花生短20d左右,但分配系数特高,这正是夏花生高产的物质基础。我国春花生高产(7500kg/hm2以上)和夏花生高产(6000kg/hm2以上)的实践证明,高产花生田除了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外,其经济系数几乎均在0.5左右,分配系数高达0.8~0.9。在生产中通过扩大产品库的数量(果数)和容量(荚果的大小),同时增强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在进入产量形成期后,使果数以较快速率增长,在较短时间内长够需要的果数,较快较早建成强大的产品库,可以提高经济系数和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提高必须以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为前提,分配系数过高,或虽不太高、但物质生产能力不强,就会过分削弱营养生长,导致早衰。后期营养体生长缓慢衰退,既保持较多的叶面积和较高的生理功能,产生较多的干物质,又能使这些物质主要用于充实地下荚果,提高分配系数,是花生高产的关键。花生干物质积累分配表(山东农业大学,1998)品种为海花1号植株干重(g/株)荚果干物重(g/株) 时期天数 期末干物重 阶段增长量 日增量期末果干重 阶段增长量 日增量分配系数\n夏直播出苗期—1.03——————覆膜花生苗期183.382.350.14———— 花针期1810.356.970.390.18——— 结荚期4036.0725.720.6416.2716.090.400.63 饱果成熟期2540.864.790.1924.438.160.331.70 全生育期10140.8639.830.3924.4324.250.240.61 产量形成期65—30.510.47—24.070.370.79春花生出苗期—0.51—————— 苗期314.103.590.12———— 花针期2113.259.150.441.05——— 400.37\n结荚期46.9533.700.8413.3712.320.31 饱果成熟期4458.4211.470.2626.9113.540.311.18 全生育期13658.4257.910.4326.9126.910.200.46 产量形成期84—45.170.54—25.860.310.57          3.产量形成期长短春花生产量形成期长达80~90d,夏花生也有60d之多,这是花生能高产、稳产的原因所在。在适宜的光、温、水、肥条件下,延长产量形成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疏枝中熟大花生能在我国北方表现高产稳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产量形成期较长,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根本原因也与提早结荚、延长产量形成期有关。延长产量形成期可以从“提前”和(或)“延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尽可能促早开花,早结果,以提早进入产量形成期;另一方面在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协调的基础上,后期保根、保叶,防止叶片早衰脱落,以使产量形成期推后。 二、花生的品质形成(一)优质花生的品质指标花生根据其用途不同,品质指标分为工艺品质、贮藏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1.工艺品质大花生荚果普通型,果长,果型舒展美观,果腰、果嘴明显,网纹粗浅,果壳薄、质地坚硬、无斑点、颜色新鲜;籽仁长椭圆型或椭圆型,外种皮粉红色,色泽鲜艳,无裂纹、无黑色晕斑,内种皮橙黄色。小花生荚果蚕型或蜂腰型,籽仁圆形或桃形,种皮粉红色,无裂纹。2.贮藏加工品质花生油的亚油酸含量或油酸/亚油酸(O/L)比率是油质稳定性及花生加工制品耐贮藏性的指标,O/L越高,油质越稳定、花生加工制品越耐贮藏,但O/L过高,亚油酸含量偏低、营养品质下降(亚油酸是食品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它具有降低人体血浆胆固醇含量的作用)。综合考虑耐贮性和营养品质,一般大花生O/L比率要求在1.4以上,小花生1.0\n以上;从加工角度要求果、仁整齐、饱满,加工损耗少、成品率高。3.营养品质花生营养丰富、用途广泛,以油用为主的品种,籽仁含油要在50%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40%左右,O/L比率1.0左右;以食用为主的品种,要求低脂肪(含量50%以下),高蛋白(含量30%以上),亚油酸含量35%~30%以下,O/L比率1.4~2.0,同时注意提高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食用花生还要求口味香脆、颜色美观。(二)优质花生品质形成过程1.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油脂的形成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甘油由葡萄糖糖酵解过程中的磷酸二羟丙酮转化而来。脂肪酸由呼吸代谢过程中的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经过一系列过程生成长链脂肪酸,然后生成不饱和脂肪酸。每增加一个2碳链,需要一个ATP、2个NAPH2、放出一个水分子、吸收2个分子H。可见,油脂的原料来自光合作用,需要相当高的能量。荚果形成期(果针入土至入土后20~30d)内积累的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还原糖、蔗糖、戊糖、淀粉等),油脂和蛋白质积累还很少,含油量一般低于30%;荚果充实期脂肪合成累积速率日益增长,很快达到累积高峰(果针入土后35~45d),以后累积速率逐渐变慢,但直到成熟脂肪含量都不断在增加。因此,从种子开始生长,籽仁中含油率随着荚果的发育成熟而提高。一批种子含油总量的高低取决于种子总体成熟度或成熟种子所占比例。不同品种间含油量变化很大(可达15%~22%),不同亚种之间或不同类型之间均有含油量高的品种和含油量低的品种。常有小花生品种或珍珠豆型花生含油量高的说法,这是因为小花生或珍珠豆型花生系早熟品种,饱果率较高之故。油脂中O/L值的高低是花生的一项重要品质指标,O/L值大小因品种、种子成熟度和栽培环境条件而异。一般珍珠豆型O/L值较低,普通型较高,同一类型之内O/L值仍有较大的变异幅度,在各种类型花生中都有可能选出O/L值特高或特低的品种;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O/L值逐渐提高;地膜覆盖栽培花生、或结果层温度较高和适宜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提高O/L值,粘土地生产的花生0/L值高于沙土地、南方高于北方。2.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形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合成的,在花生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氨基酸等可溶性含氮化合物从植株的其他部位(主要是叶片)转移到种子中,在种子中合成为蛋白质,以蛋白质粒贮藏在细胞中(大部分存在于薄壁细胞蛋白质体中,少量存在于胞质中)。在籽仁发育过程中,籽仁中蛋白质含量与籽仁干物质积累大体一致,呈“S”型增长曲线。随着种子发育成熟,蛋白质与脂肪含量虽都同时提高,但脂肪含量增长速率远快于蛋白质,使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比率逐步提高。成熟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因品种而有较大的差异,变幅为16%~35.2%,各品种类型内不同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有较大差异,而类型之间亦有高有低、没有一致的差异。所以,在花生各种类型内均有可能选出蛋白质含量较高或较低的品种。多数测定结果表明,籽仁蛋白质含量与其含油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0.6209)。花生蛋白质中约有10%是水溶性的,称作清蛋白,其余90%\n为球蛋白,由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两部分组成,二者的比例因分离方法的不同大约是2~4∶1。花生球蛋白(Arachin)主要存在于蛋白质粒中,伴花生球蛋白(Conarachin)大部分分散存在于细胞质中,其中含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伴花生球蛋白主要在早期合成,而花生球蛋白则以中后期合成为主。因此,成熟度较差的花生种仁所含必需氨基酸较多,但蛋白质含量则较低。(三)优质花生品质形成的调控花生品质好坏主要取决于品种,通过种间杂交、生物技术等育种手段,已经育出了一些优质品种。品质育种工作的主要障碍是品质与产量的相互制约关系,另外,营养品质中不同组分之间也会出现相互矛盾,如花生的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二者均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指标,因此,培育专用的油用花生或蛋白用花生品种是花生品质育种的发展方向。不同栽培条件及措施对花生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地膜覆盖栽培、适期早播、中耕松土提高结果层温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增加油脂O/L比率;防止结荚期涝害、合理施用氮、钙、钼肥可提高籽仁的蛋白质含量;防止结果层干旱保持土壤适宜湿度、沙土地压粘土改善土壤结构可提高油脂O/L比值;选用大粒饱满、种皮完好的种子播种,避免结荚期干旱胁迫,可提高抗黄曲霉素侵染能力、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此外,避免结荚期干旱胁迫,还可减轻种皮裂痕的发生、改善外观品质。另外,及时收获晾晒、防止霉捂是提高花生品质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花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花生生产过程中还要注意控制污染,如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减少化肥用量,运用生物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禁止使用污水灌溉和喷施各种有残留的有毒化学品等。第四节花生的栽培技术一、花生栽培的土、肥、水条件(一)花生适宜的土壤条件1.土质疏松通气土质疏松有利于果针入土和荚果发育,有利于根系发育和根瘤菌固氮。据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0~10cm为结果层,非毛管孔隙应在14%~16.6%,毛管孔隙35%~38%,总孔隙50%,沙砾、粉砂粒宜在82%~83%,粘粒17%~18%;其下10~30cm为根系层,则要求保肥保水力较强,粘粒20%~25%,非毛管孔隙9%~10%,总孔隙45%~47%。2.土层深厚这是花生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每公顷6000~7500kg产量的花生田,土层厚度至少应为80~100cm。3.地力肥沃花生比较耐瘠,常被误认为是不耐肥作物。实际上,花生需肥量不少于一般作物,而且花生更多地依赖土壤养分,用同位素示踪研究,花生吸收的磷有77%~82%来自土壤,吸收的氮有60%~91%来自土壤(不计根瘤菌固氮量)。可以说,花生的产量水平基本上取决于土壤肥力水平。因此,只有肥沃的地力条件,才可能获得花生高产。一般7500kg/hm2以上花生地块要求,土壤有机质为7~11g/kg,全氮0.5~0.9g/kg,速效磷22~66mg/kg,速效钾55~85mg/kg,代换性钙1.4~2.5g/kg。花生适宜的pH值为5.5~7,不耐盐碱,全盐含量在0.3%时即不能出苗,pH值超过7.6\n时,会出现各种营养失调现象。花生连作病虫害严重,植株矮、落叶多、明显早衰,果少、果小,花生合理轮作增产显著。(二)花生的需肥量及其吸收分配规律1.需肥量花生的需肥量随产量的增加而提高,根据国内外30组数据统计,每生产100kg荚果,全株吸收的N(简称需N量)平均为5.45±0.68kg,P2O51.04±0.238kg,K2O2.615±0.6728kg,全株吸收CaO1.5~3.5kg,一般为2~2.5kg。2.氮的吸收分配与根瘤固氮氮是花生吸收最多的营养元素。种子含氮量4%~5%,叶片含N量苗期达4%~5%,以后渐降,至生育末期仍2%以上,茎中氮含量由苗期的3%~4%降至成熟期的1%~1.5%。花生缺氮症状为叶黄、茎红、株矮、叶小、分枝少。花生一生中吸收积累氮的动态符合S型增长曲线(表14—4),营养体氮吸收积累速率高峰在播后45d左右(结荚初期),播后80d左右达最大积累量,此后,由于落叶和氮向生殖体运转而减少;整株播种后60d左右(结荚期中期)吸收积累速率最快,结荚期积累的氮占全生育期积累量的60%左右,是花生吸氮高峰期;生殖体播后90d左右(饱果前期)吸收积累最快,直到收获一直增加。花生一生中吸收的氮,结荚以前主要积累在茎叶中(叶明显高于茎),饱果期以后氮逐渐向生殖体转移,到收获时全株70%~80%的氮分配在荚果中,叶占10%、茎占15%左右。花生根瘤菌固氮高峰与需氮高峰期吻合,其固氮为花生提供氮素占花生植株总需氮量的比例(根瘤供氮率),受土壤氮素水平和施氮量影响很大。在贫瘠不施氮的土壤上,根瘤供氮率可达90%以上;而在肥力中等、施氮量适中的土壤上,根瘤供氮率一般为40%~60%,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3.磷的吸收和分配花生茎、叶含磷(P2O5)仅0.2%~0.35%(幼苗期高后期低),而子仁高达0.4%~0.5%。花生缺磷的典型症状是叶色暗绿、茎杆细紫,植株瘦小、根系弱、根瘤少,花少、果小、含油率低。花生对磷的吸收和分配规律与氮基本一致(表14—4),但营养体和生殖体磷达积累最大速率的时间比氮早,全株磷积累速率高峰比氮提前10d左右,播种后50d左右(结荚初期)吸磷达高峰期,结荚期吸收的磷占一生积累总量的60%~70%。花生一生中吸收的磷,结荚以前主要积累在茎、叶中(叶略高于茎),饱果期以后磷逐渐向生殖体转移,到收获时全株70%左右的氮分配在荚果中(其中又有90%以上的磷分布在子仁中),叶占5%、茎占25%左右。4.钾的吸收与分配花生植株中含钾(K2O)量仅次于氮,与氮、磷不同的是,钾在营养器官中含量高于生殖器官,茎(0.5%~2%)高于叶(0.5%~1.3%),苗期高于成熟期,荚果中含量很低,子仁(0.3%左右)低于果壳(0.4%左右)。花生缺钾时茎杆细弱、易倒,老叶边缘先发黄、逐渐向内扩展、叶脉失绿。钾的吸收高峰在播种后45d左右(花针期),进入结荚期以后钾不再积累,茎叶中钾积累开始大幅度下降,而再分配至生殖体。与氮、磷相比,钾在生殖器官的分配率较低,成熟时只占全株的50%左右。茎中钾所占比率在花生整个生育期都较高,结荚后基本不再降低。5.钙的吸收与分配花生属于喜钙作物,\n钙主要积累在营养器官中,叶中含量3.4%~3.8%,茎1.6%~1.8%,荚果中0.25%~0.54%,种子中0.1%~0.2%。生殖器官含钙虽少,但钙对荚果和种子发育却有极重要作用,荚果缺钙时,果小仁秕,种子发育受阻,形成果壳肥厚,种子败育或秕瘦的“空果”;有时种子虽然外观正常,但胚芽坏死,成为“黑胚芽”,缺钙亦导致果壳组织疏松,容易烂果。一般普通型大花生结果要求的土壤临界钙含量为250mg/kg,普通型小花生佛州蔓生只需120mg/kg,小粒的珍珠豆型则更低。钙与钾、镁具有拮抗作用,另外,土壤中钙过高亦会影响猛、铁、锌等元素的有效性。因此,钙也不宜过高,土壤中代换性钙0.14%~0.25%为宜。(二)花生的需水量及其吸水规律花生每生产1kg干物质,约需耗水450kg。综合北方各省测定结果,产量为2250~2625kg/hm2的普通型晚熟大花生全生育期耗水315~345mm;产量3750kg/hm2以上,耗水约435mm。在耗水量低的情况下,耗水量与产量一般呈正相关;耗水量400~500mm以上时,产量更多地受其他因素和综合栽培措施的影响。北方花生区,花生生育期降水可达400mm,如能充分利用,可满足3750kg/hm2或更高的产量要求。花生播种出苗期耗水虽少,但对土壤水分要求高,土壤耕层含水量应达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出苗至开花期是花生最耐旱的时期,适宜土壤含水量应达田间持水量的50%~60%;开花至结荚期耗水量大增(花生需水临界期早熟种在花针期,大果中晚熟种在盛花结荚和饱果初期),尤其盛花期,日耗水量可达5~7mm,土壤含水量应达田间持水量的70%为宜;结荚至成熟花生需水又减少,土壤适宜含水量应达田间持水量的50%~60%。总之花生需水规律可概括为“两湿两润”规律,两湿即播种至出苗和开花至结荚,两润是指出苗至开花和结荚至成熟。二、花生的栽培技术(一)培肥地力、轮作换茬花生能很好利用前作施肥的残效。据研究,在中等肥力地块上,对花生前作甘薯大量施肥,不仅当年甘薯增产27%,而且第二年花生不施肥仍比甘薯未施肥而花生大量施肥者增产15%。因此,前作施肥、培肥地力是花生增产的基本环节。连作花生病虫害严重,植株矮,落叶早,果少、果小,减产明显。试验表明,花生连作一年减产8.77%~32.82%,连作二年减产22.52%~26.88%,连作年限越长,减产越严重,但连作5年以后产量已很低,减产幅度也降低。深耕增肥、防除病虫害、选用耐连作品种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连作危害,但仍不能根本解决连作的影响。花生与禾本科作物(棉花、烟草、甘薯等)轮作,既有利于花生增产,也有利于与其轮作作物增产,但花生不宜与豆科作物轮作。(二)适期播种1.种子处理播种前要进行精选种子,选色泽新鲜、粒大饱满、无霉变伤残的籽仁做种用。种子紧张时,可进行分级粒选,分级播种。不能不选种混粒播种,以免因种子大小不一而形成大小株。催芽是保证花生全苗的有效措施,催芽的方法一是先用30~40℃\n温水浸种,吸足水分后,再捞出堆闷催芽;另一种是将干种子以1:5的比例与湿砂分层排放,使之吸水萌发。两种方法催芽均需注意保温(25~30℃)、保湿和适当通风,待种子萌动露白时即可播种。催芽虽然出苗较好,但往往幼苗长势不旺;如种子质量好,能保证全苗时,可不用催芽;催芽种子要确保足墒播种,以免土壤落干回芽。用20%~25%PEG(聚乙二醇)在10~15℃浸种12~18小时,可提高种子活力,增强其抗逆性。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烂种、根腐病、茎腐病等。用种子量的0.2%的50%辛硫磷乳剂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2.适期播种5cm地温稳定在15℃(珍珠豆型小花生12℃)以上,即可播种,而以地温稳定在16~18℃时,出苗快而整齐,一般北方花生区春播适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带壳播种由于果壳丹宁浓度高,有杀菌作用,可减少烂种,能提早播种10d左右,以利抢墒。地膜覆盖栽培可比露地栽培早播10~15d。丘陵旱地地膜栽培花生,延迟到5月份播种可使花针期与雨季吻合。花生播深为5~7cm,土壤墒情好的地块,播深宜在4~5cm。播种过浅,种苗易落干;播种过深,出苗困难,如遇阴雨,可能烂种。(三)合理密植1.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取决于地力、品种、气候和播期等因素。北方花生区,春播密枝丛生品种适宜密度为18~24万株/hm2,蔓生品种12~21万株/hm2;疏枝中熟丛生大花生为21~27万株/hm2,珍珠豆型早熟品种27~30万株/hm2。在上述范围内,地力肥、供水条件好宜取其下限,晚播者应适当增加密度,目前北方夏花生适宜密度为27~30万株/hm2。2.植株配置方式花生有穴播和单粒条播两种基本方式。我国均为穴播,每穴2粒;印度、美国均为单粒条播。鲁东地区抗旱早播,为防止烂种采用带壳果播。单粒种植与穴播相比,前者生育前期植株受光好,苗壮,早期花较多,生育后期田间光照差,对荚果发育不利,在密度低(低于18万株/hm2)或薄地上,花生群体较小的情况下,单粒播比同样密度穴播有增产趋势,密度大于21万株/hm2,则以穴播较好。单粒播费工,但便于机械播种。在一般密度下,每穴2株比每穴3株有增产趋势,在高密度下或高肥水群体很大的情况下,每穴3株比等密度2株者又略有增产趋势。在生产上,如果种子大小不齐,每穴3株中常有一株长成弱株,结果很少,甚至不结果,往往比一穴2株减产。目前生产上一些花生产区习惯每穴播3~5粒,单位面积穴数偏少,影响了单株生产力的提高,浪费了种子,应提倡增穴减粒(增加单位面积穴数、减少每穴粒数)。行距和穴距可按密度调配,丛生品种穴距一般不小于15cm,不大于40cm,行距不小于30cm,不大于50cm,肥地上行距应宽些,薄地上行穴距力求接近。3.种植方式北方花生春播有平种、垄种、畦种、地膜覆盖等方式。两熟制花生,前茬主要为小麦,有大沟麦套种、小沟麦套种、行行套种和夏直播等方式,后两者为夏花生。(1)平种即平地开沟(或开穴)\n播种。土壤肥力高,无水浇条件的旱薄地和排水良好的沙土地,均适于平种。平种简单省工,行穴距任意调节,适合密植,宜于保墒,是北方花生基本种植方式。但在多雨、排水不良的条件下,易受渍涝,烂果较多,收刨易落果。(2)垄种垄种是在花生播种前先行起垄,或边起垄边播种,花生播种在垄上。垄种春季升温快,便于排灌,结果层通气好,烂果少,易收刨,但垄种时行距较大,不便于增加密度,适用于肥力较高,密度较低或排水不良的易涝地块。单行垄种:垄距40~50cm,垄高10~12cm。双行垄种:垄距90cm左右,垄高10~12cm,垄面宽50~60cm,种双行,垄上小行距35~40cm,垄间大行距50~55cm。(3)畦种亦称高畦种植,我国长江以南和美国、印度普遍采用。主要优点是便于排灌防涝,适合于多雨地区或排水差的低洼地。畦宽140~150cm,沟宽40cm,畦面宽100~110cm,种4行花生。北方的鲁南和苏北,也有畦种习惯,亦称“小万”种植。畦宽视地势而定。(4)大沟麦套种小麦播种前起垄,垄底宽70~80cm,垄高10~12cm,垄面宽50~60cm,种2行花生,垄上小行距30~40cm,垄间大行距60cm;沟底宽20cm,播种2行小麦,沟内小麦小行距20cm,大行距70~80cm。花生播种期可与春播相同或稍晚,畦面中间可开沟施肥,亦可覆盖地膜,或结合带壳早播。这种方式适用于中上等肥力,以花生为主或晚茬麦等条件。一般小麦产量为平种小麦的60%~70%,花生产量接近春花生。(5)小沟麦套种小麦秋播前起高约7~10cm的小垄,垄底宽30~40cm,垄面种一行花生;沟底宽5~10cm,用宽幅耧播种一行小麦,小麦幅宽5~10cm。麦收前20~25d垄顶播种花生。(四)合理施肥1.施肥效应与施肥量花生施肥效应主要取决于土壤养分的丰缺。据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报道,在土壤全氮含量650mg/kg的高肥地上,氮肥效应不显著,全氮含量<450mg/kg,氮肥效应极显著,在全氮含量450~650mg/kg的中肥地上,氮肥的增产率与氮、磷比率(全N/P2O5)有关,N/P低于20时,增产率即不再显著。缺磷的临界指标约8~10mg/kg,小于4~5mg/kg为极缺。缺钾的临界值为67~90mg/kg。微量元素的临界值指标大致是:铁为5mg/kg,硼(热水溶)为0.2mg/kg(钙质土)或0.5mg/kg(酸性土);钼为0.15mg/kg,锌为0.5mg/kg;锰为2~3mg/kg(代换性锰);铜为0.2mg/kg。生产上常用的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是实际试验法,各地试验中获得的最佳施肥量或施肥组合均有很大差异。综合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近年资料,中肥地上,氮的最佳用量约60~75kg/hm2,低肥地上(全氮低于450mg/kg),氮用量约135~150kg/hm2。磷的最佳用量变动在75~165kg(P2O5)/hm2,N/P比例约0.77~1.55,施P2O5量(磅/英亩)y与土壤含P2O5(mg/kg)量x的关系为y=120-3x+0.012x2。由于花生多种在保肥力不强的砂质土上,尤应重视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施用,且以有机肥为主,一般可施优质有机肥30000~45000kg/hm2。一般高产田才需要施用钾肥,在钾肥种类上采用草木灰或硫酸钾,不要用氯化钾,以免影响根瘤固氮。2.施肥原则及施肥方法\n花生施肥应遵循重视前茬施肥,重施有机肥和磷肥,重施基肥,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的原则。北方春花生所用肥料都应在播种以前作为基肥施足,采用全层施肥法并以深施为主。基肥的2/3(包括有机肥和氮、磷等化肥)结合耕翻施入犁底,1/3的基肥结合春季浅耕或起垄作畦施入浅层以满足生育前期和结果层的需要。钾肥应全部深施(施入结果层以下)、早施,避免集中施在结果层,以防结果层含钾过多,阻碍荚果对钙的吸收。常见的钙肥有两种,即CaO和CaCO3,CaCO3应比CaO提前施用。钙肥的施用应考虑土壤的酸碱性,在pH值5以下的酸性土壤上,可结合耕翻全层施用;在土壤近中性时,可于初花期把石膏施在结果层,每公顷用量375~450kg;在偏碱性的土壤上,不能施用钙肥。在基肥不足的瘠薄砂土地上,苗期至初花期施用15~30kg/hm2氮肥能有效地促进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有一定增产作用。磷肥未施足者,花针期在结果层施过磷酸钙或氮、磷混合肥,亦能促进荚果发育,增加果重。结荚期在喷施杀菌剂同时,喷洒1%~2%尿素,2%~3%过磷酸钙或0.1%~0.2%磷酸二氢钾液,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早衰,促进荚果发育。北方春花生基肥一次性施足,很少追肥。麦套花生等基肥不足的可施用种肥(注意肥料与种子隔离),或在苗期至初花期追施。3.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花生上常需补充的是铁、锌、硼和钼。黄淮平原花生普遍有黄化现象,主要是缺铁、锌所致。缺铁最明显症状是,上部新叶的叶脉间失绿或新叶整叶白化,甚至脱落,缺铁严重时,叶脉也失绿。钙质土或pH值较高的盐碱地中铁易被固定,缺铁现象较常见。一般可每公顷施7.5~15kg硫酸亚铁作基肥,0.1%硫酸亚铁溶液浸种12小时,1%~3%硫酸亚铁或鏊合铁溶液于新叶发黄时叶面喷施,每隔1~2周喷一次,连续喷2~3次。缺锌症状是植株矮化,叶片失绿,易与缺铁混淆,两者常同时发生,缺锌小叶失绿条斑较宽,常由小叶基部开始,而不贯通整个叶长。土壤pH值>7或含磷过多时易缺锌。可用ZnSO415~30kg/hm2作基施,或每公斤种子用4gZnSO4拌种,或1%~2%ZnSO4溶液于花针期喷施。锌过多(土壤含锌12mg/kg或植株含锌220mg/kg)易产生毒害。缺硼影响花生生殖器官发育,阻碍脂肪的形成,有时外观无症状,但子仁的子叶内面凹缩,称为“凹心”。缺硼地上可用硼酸或硼砂0.1%~0.25%水溶液于花针期喷施。钼主要存在于根和根瘤内,缺钼常表现缺氮症状,且根瘤固氮降低,钼的有效性随pH下降而下降,故酸性土易缺钼,但黄淮海地区盐碱地上,有的地方土壤潜在钼亦缺,可用钼酸铵或钼酸钠0.1%~0.2%溶液浸种或拌种(种子重的0.1%~0.2%)。(五)加强田间管理1.清棵\n清棵是指花生基本齐苗进行第一次中耕时,将幼苗周围的表土扒开,使子叶直接曝光的一种田间操作方法。清棵的主要作用一是可以蹲苗,使第一对侧枝一出生就直接见光,基部节间短而粗壮,侧枝基部的二次枝早生快发,开花早且多,结果早、多、整齐,饱果率高;二是可促根生长,使主根深扎、侧根发生多,有利于提高抗旱能力;此外,亦可清除根际杂草、减轻苗期病虫害。清棵一般可增产6.6%~23%,平均增产12.9%。清棵增产的关键是时间要早,在基本齐苗时即清,如果延续到齐苗后5~6d再清,第一对侧枝已由土中伸出,增产效果则不明显。另外,清棵深度以子叶出土为度,不宜过深;清棵时不能碰掉子叶;清棵后不能接着中耕,待15~20d第一对侧枝充分发育后,再进行第二次中耕。2.中耕除草花生株丛矮,又有阴雨天小叶闭合的习性,因此与杂草竞争能力不强,常形成“草荒”。花生中耕一般3~4次,第一次在齐苗后结合清棵进行;第二次在团棵时进行;最后一次应在下针、封垄前不久进行。化学除草在花生上已普遍应用,效果极好。用于花生的主要为芽前除草剂,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都尔、杜尔),拉索等。每公顷用1500~2250ml乙草胺或异丙甲草胺或拉索兑水750~1000kg,于花生播后出苗前喷洒地表均可有效防除杂草滋生。覆膜花生使用除草剂效果较好,可适当减少药量,而露地花生则要适当加大药量。北方花生区春花生播种前后,土壤干旱,药效不易发挥,以致露地使用除草剂防效不够理想,应注意造墒保墒。3.培土在大批果针入土之际培土,可以缩短果针入土距离,即所谓“迎针下扎”,并可为果针入土和荚果发育创造疏松的结果层土壤。培土后在行间形成垄沟,又便于灌排,所以正确进行培土,可以早结果、多结果,使结果整齐、集中,提高果重。正确培土的要点是:(1)培土的适宜时间应在盛花期,基部个别果针入土,大量果针即将入土之际。(2)培土时掌握培土不壅土的原则,做到“穿空不伤针,培土不扰蔓”,培土后形成凹顶或M型的垄部,不加深已入土果针的深度,使中下部果针基本同时入土,上部外围果针反而不易入土,荚果发育整齐,切忌培成尖顶。但要培成M型,行距不能少于40cm,在行距30cm时,培土必然形成尖顶埋苗,不如不培。培土方法可在锄脖子上套上一小草环,先退行锄破板结层,然后深拉猛带进行培土。莱阳农学院设计了“AnM栽培法”或“花生控制下针栽培法”其主导思想是延迟早期果针入土,使有效果针同时入土,减少后期无效果针,减少过熟果、烂果和幼、秕果,使结果整齐、集中。主要由三个栽培环节组成:①播种(平种或起垅)后扶成尖型垄,尖顶距种子约8~10cm,幼苗顶土(下胚轴长约3~4cm)时撤除子叶上1cm之上的浮土,子叶节即可自动出土,起到清棵作用,是为“A”环节;②始花期中耕使垄形呈窄埂(n)状,使株际通风降湿,延迟早期果针入土;③盛花期(收获前80天)培土成“凹(M)”形,使大批有效果针同时入土。4.合理灌溉花生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整个苗期都能维持适宜水分而不必浇水。花生苗期耗水少,抗旱性较强,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50%时才需浇水。花针期至结荚干旱不仅阻碍营养生长,降低光合和物质生产,而且使花、针、果数减少,限制果的膨大和对Ca的吸收,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应及时浇水。北方此期多为雨季,应注意排水,以免涝害。饱果成熟期干旱影响荚果充实,对晚熟品种影响更大,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n时需浇水,但此期水分过多会增加烂果和发芽。花生灌溉应避免大水漫灌,尽量保持土壤通气良好。5.生长调节剂应用在花生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繁多,但主要是植物生长延缓剂B9(比久、Alar,丁酰肼)和多效唑(PP333、氯丁唑)或其中主要成分是B9或PP333的各种生长调节物质。施用目的是抑制茎、叶生长,控制旺长,防止倒伏。多效唑药效较B9强烈,可明显抑制地上部营养生长,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能力;可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性能,促进有机营养向荚果分配,提高结果数和饱果率。多效唑成本低,见效快,已在许多地方取代B9。施用适期为盛花期的后期(如施用过早会使有效花期内花减少,果数减少;施用过晚则茎叶徒长已经不能挽回,反而会抑制荚果生长),荚果开始形成,植株生长最旺盛,此期株高超过35cm即应喷施。适宜浓度100mg/kg(每公顷用15%粉剂450g,兑水600kg)。多效唑用量过大影响荚果发育,果型变小,果壳变厚,叶片早衰、枯死,叶面病害亦有增重趋势,应结合防治叶面病害。施用多效唑的目的是控制旺长,因此只适用于肥水充足,花生生长较旺或有徒长趋势,有倒伏危险的地块,生长正常的地块不宜施用。B9(比久)作用和施用时期和条件与多效唑类似,B9施用适当浓度为500~1000mg/kg,视茎叶长势而定。但B9在荚果中有残留,是一种严重的致癌物质,商检超标,出口受限,外贸部门已严禁在花生上施用B9。三唑酮与多效唑结构类似,也能有效地抑制生长,但比多效唑作用平缓,又能有效防治锈病,可以试用。乙烯利1%溶液浸种可有效打破种子休眠,花期喷施(1000~2000μg/g)能有效抑制开花,可用于控制后期无效花,但同时也抑制茎叶生长和荚果发育,使用不当反而减产。据试验,结荚期分别喷施0.3%KH2PO4、0.01mM赤霉素(GA3)、0.05mMN6—苄基腺嘌呤(6—BA)、5mM脯氨酸(Pro)、3mM抗坏血酸(Vc)和10mM甘氨酸(Gly)等化学物质,均可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提高荚果产量。(六)适期收获与带壳贮藏1.适期收获花生收获适期应根据如下情况综合权衡:①根据植株长相植株中下部叶片脱落,上部1/3叶片叶色变黄,叶片运动消失,产量基本不再增长,这是花生收获期的极限。但在肥水条件好、病害轻的地块,花生叶片能长期保持绿色,植株衰老不明显,则应主要根据荚果发育情况确定收获期。②根据花生植株上荚果总体发育情况荚果饱果率超过80%是收获的适宜时期。③根据气温变化或花生后作播种要求气温下降到15℃以下,花生物质生产已基本停止,亦应及时收获。在多熟制中,花生收获期必需照顾后作播种的要求,麦套和夏直播花生在不影响小麦播种的情况下,应适当推迟收获。2.收获催干方法新收获的花生荚果含水45%~65%,呼吸强度大、易发热,极易受霉菌和细菌侵染,霉烂变质,种子劣变、活力下降。所以必须使荚果尽快晒干(或人工催干),防止发热、霉变。尽快晒干的关键是通风,国内外许多花生产区都在收刨后,在田间将植株集条铺晒,使荚果朝上或向阳,与土壤脱离。这种方法通风散热好,荚果不易霉变,经3~5d晴天,手摇荚果有响声,即可摘果,运回场上。此时荚果含水20%~30%\n,是适宜黄曲霉产毒的条件,仍需尽快晒干。美国普遍用人工催干,经1.5~3d含水量即可降到10%,催干主要靠鼓风,只在空气湿度90%以上时才加温,气流温度不得高于35℃,温度过高,干得太快反而影响品质。3.带壳贮藏荚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是10%(南方潮湿地区为8%),一般花生种子在空气相对湿度75%时,平衡水分为8.0%~9.0%。北方地区11月至翌年4月空气相对湿度很少超过75%,气温又低,只要入仓时晒干到10%的含水量,注意贮藏场所的通风,便能安全贮藏。荚果贮藏比以花生米贮藏的通风好,切能保持花生米的色泽和生活力,因此以带壳贮藏更加安全,特别是留种用的花生,一定要带壳贮藏,播前再脱壳。至于越夏贮藏则应在晒干的基础上密闭贮藏为宜。三、花生专项栽培技术(一)花生地膜栽培要点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提高地温、保墒抗旱、保持土壤疏松通气、减少肥料流失、促进植株和荚果发育的作用,一般增产20%~40%。在北方已广泛应用,并进一步推广到丘陵旱地,作为抗旱保墒的主要措施。随着地膜栽培的推广和发展,目前已有配套的覆膜播种机械,起垄、施肥、播种、喷除草剂、覆膜、压土等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覆膜效率,促进了地膜栽培花生的大面积推广。1.地膜规格一般采用无色透明的微膜(厚0.007±0.002mm,用量65~70kg/hm2)和超微膜(厚0.004±0.002mm,用量42~45kg/hm2),后者效果较差,但成本较低。幅宽一般85~90cm。近年又生产推广了带除草剂的药膜和双色膜。2.选用增产潜力大、中晚熟的大果品种如海花1号,鲁花11号、鲁花14号,花育16号、花育17号,丰花1号、潍花6号等。3.增施肥料地膜花生长势旺吸肥强度大,消耗地力明显,应增施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有机肥可撒施,化肥可集中包施在垄内,亦可适量作种肥施用。肥料于播种前施足,一般不宜追肥。4.精细整地起垄、规格播种精耕细耙,垄面平整无坷垃无根茬,足墒播种或抗旱播种。垄距85~90cm,垄高10~12cm,垄面宽55~60cm,畦沟宽30cm。双行种植,垄内小行距不小于35~40cm,墩距15~18cm,每公顷12~15万穴。地膜花生可先播种后覆膜(适用于劳力紧张,土壤墒情差的地区和机械化播种的情况),在播种沟处膜上压厚约5cm的土埂;亦可先覆膜后打孔播种(适用于劳力充足,土壤墒情好的地区),孔径3cm,孔上覆土呈5cm土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做到盖膜前喷好除草剂,提高盖膜质量。5.田间管理出苗时及时破膜引苗,使侧枝伸出膜面,先盖膜后播种的及时撤土清棵,防止高温伤苗。中后期防旱、排涝。旺长的及时喷施生长延缓剂控制。防治叶斑病,叶面喷肥防止早衰。(二)夏直播花生栽培要点夏直播花生一般指麦茬直播,亦有其他夏茬,近年有较大发展,为鲁东高产田小麦花生两熟制的主要方式,已形成较完善的技术体系。1988\n年山东农业大学和临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莒南县2.5公顷高产攻关田实现6648kg/hm2高产。1.夏直播花生生育特点生育期一般100~115d,与春花生相比,有“三短一快”的特点。一是播种至始花时间短,约短15d,苗期营养生长量不够,花芽分化少。二是有效花期短,仅15~20d,若遇干旱、低温、光照不足,对有效花量、果针数、单株结果数和饱果数影响极大。三是饱果成熟期短,比春花生短25d左右,因而单株饱果数不可能很多。“一快”是指生育前期生长速度快,结荚初期叶面积多数可达3以上,能形成较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但是在肥水充足、高温多雨情况下,更容易徒长倒伏。2.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一般应种在有排灌条件的高产田,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夏直播花生高产途径概括为“前促、中控、后保”。前期促快长,促进群体发育,结荚初期叶面积指数达3以上,田间封垄,主茎高30~35cm,结荚期叶面积指数稳定增长保持4.5左右;中期控制营养生长旺长防止倒伏,促进荚果发育和充实;后期防治叶斑病保叶防止早衰。具体栽培要点如下:培肥地力,多施基肥,麦收后,抓紧时间整地、施足基肥;选用中熟或中早熟大花生良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适宜密度为15~20万穴/hm2,每穴2株;抢时早播,前茬小麦收后,应及时早种,力争6月15日前播种,最迟不能晚于6月20日;加强田间管理,夏花生对干旱十分敏感,任何时期都不能受旱,尤其是盛花和大量果针形成下针阶段(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需水临界期,干旱时应及时灌溉,同时,夏花生也怕芽涝、苗涝,应注意排水。(三)麦田套种花生栽培要点麦套花生一般指畦麦套种,小麦按常规种植,不留套种行。在小麦灌浆期套种,亦称夏套花生或麦套夏花生。麦套花生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种植方式,鲁西及河南省面积更集中,山东省约40万公顷,河南省70%是麦套花生。麦套花生有较大的高产潜力,已出现大面积7500kg/hm2以上的高产地块,并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栽培技术体系。1.生育特点麦套花生生育期介于春花生和夏直播花生之间,约130d左右。麦套花生播种后与小麦有一段共生期,使花生有较长的生长期,有效花期、产量形成期和饱果期均长于夏直播花生。不利因素主要是遮光,近地层气温比露地低2~5℃,出苗慢始花晚,主茎基部节间细长,侧枝不发达,根系弱,基部花芽分化少,干物质积累少。遮荫下生长的花生在麦收后一去除遮荫,还需一段适应缓苗过程,生长极慢。小麦灌浆期耗水很多,干旱时花生常出现“落干”、“回苗”现象,不易全苗齐苗。麦套花生不能施基肥,苗期生长受影响。1.2.    栽培技术要点麦套花生高产的关键是要苗全苗齐苗壮,有足够密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前作培肥,实行小麦、花生一体化施肥,在小麦播种前施足两作所需肥料,或在春季重施小麦拔节孕穗肥兼作花生基肥;采用中熟大花生品种;适时套种,一般以麦收前15~20d为宜,中低产麦田可适当提前到麦收前25~30d套种;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争取一播全苗;合理密植,一般为27~30万株/hm2\n。种植方式主要根据小麦种植方式,以保证密度为原则(小麦等行距23~30cm均可,以25~27cm为宜,采用“行行套”的方法,使行、穴距大致相当,充分利用空间,亦利于保证密度);麦收后及时灭茬、中耕、松土以促根、壮苗、清除杂草;若基础肥力不足,应在始花前结合浇水,每公顷追施优质有机肥1.5~3万kg、尿素300kg、过磷酸钙450~750kg;花针期至结荚初期生长过旺时,用多效唑控制旺长;中后期注意防治叶斑病,叶面喷肥防止早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