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 扬州大学农学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程教学大纲 - 扬州大学农学院

高等数学II课程教学大纲(AdvancedMathematicsII)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062303-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农科类本科各专业学分:7总学时:112,其中理论学时:11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一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微分及其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行列式、矩阵的基本运算、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理论、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和求解方法;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事件概率的多种求法、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理论、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求值方法。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习题课和课外辅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选用教材:刘金林.高等数学(经济管理类)(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陈建华.线性代数(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宗序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必读书目:无选读书目:[1]杨棋喻主编.高等数学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王玉民杜晓林主编.高等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张良云主编.线性代数(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同济大学数学系编.线性代数(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张国权刘金山主编.应用概率统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6]盛骤谢式千潘承毅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美]MorrisKline著.古今数学思想(英文版,1-3)试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8]Ahistoryofmathematics:anintroductionVictorJ.KatzAddison-Wesley,19982nded;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农科类本科各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构建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本课程提供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258\n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112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预备知识48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矩阵的秩62极限与连续129线性方程组43一元函数微分学2010随机事件与概率84一元函数积分学201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5微分方程及其应用81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46行列式67矩阵及其运算8合  计1122、教学要求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农科类本科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以启发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增加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通过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推理、归纳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通过自学、分析、研究得以提高。本课程具体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下:第一章预备知识(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教学内容:第一节函数概念一、区间和邻域二、函数概念第二节函数的几种特性一、有界性二、单调性三、奇偶性四、周期性第三节反函数第四节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图形第五节初等函数第六节极坐标本章重点:函数的几种特性,复合函数、初等函数。本章难点:复合函数。第二章极限与连续(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数列及函数极限的概念,理解左极限与右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函数连续性等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列的极限258\n一、数列极限的定义二、收敛数列的性质第二节函数的极限一、时函数的极限二、时函数的极限第三节极限的运算法则及存在准则一、极限的四则运算二、两个重要极限第四节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一、无穷小量二、无穷大量三、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第五节函数的连续性一、连续概念二、间断点的分类三、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本章重点:极限的概念及运算性质,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本章难点:极限的概念,两个重要极限,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一元函数微分学(20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及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以及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渐近线。教学内容:第一节导数概念一、导数定义及几何意义二、可导性与连续性关系第二节求导法则一、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二、反函数的导数三、复合函数求导公式四、基本求导法则与公式第三节高阶导数一、高阶导数定义二、高阶导数的计算方法第四节隐函数与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一、隐函数求导法则二、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第五节微分258\n一、微分定义二、微分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第六节微分中值定理一、罗尔定理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三、柯西中值定理第七节罗必达法则第八节函数的单调性判别法一、单调性判别法二、利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第九节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一、函数的极值和求法二、函数的最大(小)值第十节曲线的凸性、拐点与渐近线第十一节函数的作图本章重点:导数概念,求导法则,微分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中值定理及其应用,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本章难点:导数与微分概念,复合函数、隐函数求导法则,中值定理及其应用。第四章一元函数积分学(20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原函数、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一、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二、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第二节换元积分法一、第一类换元法二、第二类换元法第三节分部积分法第四节简单有理函数的积分法一、有理真分式的分解二、部分分式的积分第五节定积分概念与性质一、曲边梯形的面积二、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第六节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七节定积分的计算一、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二、定积分的分步积分法第八节定积分的应用一、定积分的微元法二、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258\n第九节反常积分一、无穷限的反常积分二、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本章重点: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积分方法,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学基本公式,定积分的微元法,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本章难点:基本积分法,变上限定积分的性质及应用,定积分的微元法。第五章微分方程初步(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会用降阶法解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一阶微分方程一、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二、齐次微分方程三、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第三节高阶微分方程一、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二、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三、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四、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第四节微分方程的应用本章重点: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本章难点: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第六章行列式(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及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教学内容:第一节行列式的定义一、二、三阶行列式二、排列三、n阶行列式的定义第二节行列式的性质第三节行列式的展开定理一、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第四节n阶行列式的计算一、三角行列式二、对称行列式、反对称行列式三、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四、范德蒙行列式第五节克莱姆法则一、克莱姆法则258\n二、当m=n时,线性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本章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克莱姆法则。本章难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第七章矩阵(8学时)教学目标:理解矩阵、逆矩阵、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的性质、矩阵等价的概念,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掌握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的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矩阵概念第二节矩阵的运算一、矩阵的加法,数与矩阵相乘,矩阵与矩阵相乘二、矩阵的转置、方阵的行列式、方阵的幂、共轭矩阵三、几种特殊类型的矩阵第三节逆阵一、逆阵的定义、求法二、可逆方阵的充要条件第四节矩阵的分块本章重点:矩阵的运算,逆阵,矩阵分块法。本章难点:矩阵的运算,逆阵。第八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矩阵的秩(6学时)教学目标:理解n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教学内容:第一节n维向量一、n维向量二、n维向量的运算第二节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一、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二、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定理三、向量组的等价第三节线性相关性的判别定理第四节矩阵的秩与向量组的秩一、矩阵的秩、向量组的秩二、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三、有关秩的相关定理第五节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一、矩阵的初等变换二、初等矩阵三、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本章重点:n维向量,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矩阵的秩与向量组的秩,矩阵的初等变换。本章难点: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矩阵的秩与向量组的秩,矩阵的初等变换。第九章线性方程组(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通解的概念;258\n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会用初等行变换求解非线性方程组。教学内容:第一节齐次线性方程组一、方程组的解向量及性质,基础解系二、求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第二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一、方程组的相容、不相容;增广矩阵二、解向量的性质、求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本章重点:方程组的解向量,基础解系,方程组的求解方法。本章难点:基础解系,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第十章随机事件与概率(8学时)教学目标:理解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的概念;熟练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基本运算。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了解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理解古典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乘法定理、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会应用事件的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事件一、随机试验与随机事件二、事件之间的关系与及运算第二节事件的概率一、概率的统计定义二、古典概型第三节概率的一般定义与性质一、概率的一般定义二、概率的性质第四节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一、条件概率二、乘法公式三、事件的独立性四、独立试验序列模型第五节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Bayes)公式一、全概率公式二、Bayes公式本章重点: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与独立性,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Bayes)公式。本章难点:条件概率与独立性,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Bayes)公式。第十一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描述方法;理解分布律与分布密度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会利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变量的概念第二节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二、几种常见的离散分布第三节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一、分布函数的定义258\n二、分布函数的性质第四节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一、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二、几种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第五节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一、离散型情形二、连续型情形本章重点: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几种重要的离散型、连续型分布。本章难点: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第十二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数学期望、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会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熟记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学期望一、数学期望的定义二、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第二节方差一、方差的定义二、方差的性质本章重点:数学期望、方差的概念,常见分布的期望和方差。本章难点: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的期望和方差。四、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均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包括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评定学习,记分方法如下: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执笔人:孟国明审定人:季新华二零一五年二月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ral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082053-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生态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水产专业、草业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物实验专业、动物检验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学分:5  258\n总学时:80其中理论学时:80,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有机化学课程简介:普通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农科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以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目标为依据,对农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精选和整合,突出了化学与农业、植物、动物等学科的有机联系,强化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讲授溶液、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基础知识,介绍滴定分析理论及各种滴定分析方法和部分仪器分析方法。随着当前化学学科领域发展,要求在普通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阐述,又要适当介绍现代化学中的新的发展,以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掌握普通化学的基本内容,又适当了解现代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研究型教学法,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普通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化学计算、自主学习和检阅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董元彦.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必读书目:揭念芹.基础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选读书目:[1]华彤文.普通化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孙英.普通化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熟悉普通化学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为今后在专业课的学习研究中具备必要的化学基础,能够在实践或工作过程中具备必要的化学知识及技能,并能够在分子层面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8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言17第六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122第一章溶液和胶体58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63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69第八章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104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810第九章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105第四章原子结构、分子结构1211第十章吸光光度法66第五章化学分析412合计802、教学要求绪论(1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概况、学科分类、学习特点教学内容:一、化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二、化学的分类及普通化学课程的内容三、有关学习普通化学课的几个问题第一章分散体系(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分散体系定义,稀溶液依数性及胶体教学内容:第一节溶液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法二、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二节胶体一、分散体系二、溶胶的制备和净化三、溶胶的性质四、胶团结构五、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六、高分子溶液第三节表面活性物质和乳状液一、表面活性物质二、乳状液本章重点:稀溶液的依数性及溶胶的性质难点:溶胶的胶团结构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6学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原理、基本概念及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基本概念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焓和焓变二、盖斯定律三、化学反应的焓变第三节熵变一、混乱度二、熵和熵变第四节吉布斯自由能变一、吉布斯自由能二、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三、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反应的方向本章重点:掌握和区分各种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熟练应用盖斯定律及热力学数据,进行常温下反应的标准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等的计算;掌握利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原理,并正确应用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分析温度、焓变、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难点:焓变、熵变概念的理解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8学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基本概念及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258\n一、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二、反应机理第二节化学反应速度理论一、化学反应速度碰撞理论二、反应速度过度状态理论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三、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第四节化学平衡常数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二、平衡常数三、平衡常数的列式规则和平衡合成四、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第五节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一、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二、标准自由能变与标准平衡常数第六节化学平衡的移动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四、吕·查德里原理本章重点: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以及活化能等基本概念;了解各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熟练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阿仑尼乌斯公式;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了解催化作用的一般机理;牢固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概念,联系自由能变化弄清化学平衡和各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及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各种因素难点:阿仑尼乌斯公式的意义和相关计算;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灵活运用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1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第一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第二节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二、核外电子排布原理三、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三节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一、原子半径二、电离能三、电子亲合能四、电负性第四节离子键一、离子键的形成二、离子键的特征三、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第五节共价键258\n一、现代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二、杂化轨道理论,VSEPR三、键参数第六节分子间力和晶体结构一、分子间力二、氢键三、晶体结构本章重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和核外电子的排布,现代价键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难点: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有关图形表示,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第五章化学分析(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有效数字概念、误差及数据处理;大致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原理及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定量分析中的误差第二节分析化学概论本章重点: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本章难点:t值检验第六章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12学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酸碱计算、酸碱滴定的原理、基本概念及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酸碱质子理论一、酸碱理论简介二、酸碱质子理论第二节酸碱平衡的移动一、水的离子积常数和溶液的pH二、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三、离子酸(碱)的电离平衡第三节缓冲溶液一、缓冲机制二、缓冲体系的pH三、缓冲容量四、缓冲溶液的配制五、缓冲机制在生物学方面的意义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一、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二、强碱滴定弱酸三、强酸滴定弱碱四、多元酸(强)碱的滴定五、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二、应用实例: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及混合碱的分析本章重点:258\n了解酸碱理论发展概况,掌握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熟练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弱酸、弱碱和水的离解平衡,并熟练掌握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及溶液pH的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性质、缓冲原理以及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熟练掌握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和配制。了解滴定分析的方法,掌握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滴定曲线、滴定突跃、指示剂的选择、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和终点误差等概念;弱酸弱碱能够被准确滴定的条件的判断;掌握各种类型酸碱滴定滴定突跃范围和化学计量点的pH计算;掌握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混合碱的分析计算难点:各种体系溶液中酸度的计算、缓冲溶液的计算,滴定过程的计算及滴定曲线的绘制;多元弱酸弱碱能够被准确滴定及分步滴定的条件的判断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6学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沉淀平衡计算、沉淀滴定的原理、基本概念及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溶度积一、溶度积常数二、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一、溶度积规则第二节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沉淀的生成二、分步沉淀三、沉淀的溶解和转化第三节沉淀滴定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银量法的应用本章重点:掌握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掌握溶度积规则,掌握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的规律,熟练进行有关计算,莫尔法的原理、酸度条件的选择;佛尔哈德法的原理及佛尔哈德法返滴定测量Cl-的注意事项难点:溶度积常数的灵活运用,两种银量法的酸度条件选择的原因,银量法的滴定曲线,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的变色原理和误差第八章配位平衡及配位滴定法(10学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配位平衡概念、计算;配位滴定的原理、基本概念及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一、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二、配合物的命名三、螯合物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第三节配位平衡一、配位平衡常数二、配位平衡的移动第四节配位滴定法一、EDTA配位剂二、EDTA在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四、影响配位滴定的主要因素五、滴定曲线六、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第五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的选用原则258\n三、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四、常用金属指示剂第六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的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使用其他配位剂第七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二、水中钙镁含量的测定本章重点: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并能联系dsp2、sp3、d2sp3、sp3d2杂化轨道类型对一些典型配离子(或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作一些简单的说明;熟练掌握配位平衡的原理、有关计算、配位平衡的移动以及与其他平衡的关系。掌握酸效应系数、能进行配位滴定的有关计算;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配位滴定的因素,掌握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难点: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的原理、有关计算、配位平衡的移动以及与其他平衡的关系。酸效应系数、配位滴定的有关计算;影响配位滴定的因素,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第九章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1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原理、概念、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基本概念及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一、氧化数二、氧化还原三、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和歧化反应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一、氧化数法二、离子-电子法第三节电极电势一、原电池二、电极电势第四节电池电动势与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一、电池电动势和吉布斯自由能变二、电池电动势和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三、奈斯特方程式四、奈斯特方程式的应用第五节元素电势图及应用一、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的程度三、元素电势图第六节条件电极电势一、条件电势第七节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的因素三、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第八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258\n本章重点:掌握有关原电池的组成及电极反应,用电池符号表示原电池的组成;掌握原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变的关系,并能根据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次序;掌握能斯特方程的计算及应用(浓度、酸度和温度等对电极电势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掌握条件电位概念,能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有关计算;掌握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的因素,了解常见的几种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难点:原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变的关系,根据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次序;能斯特方程的计算及应用(浓度、酸度和温度等对电极电势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的有关计算。第十章吸光光度法(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吸光光度法原理、概念、测量、计算、作图、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选择吸收和溶液的颜色三、光吸收曲线第二节光吸收基本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透光度、吸光度、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三、偏离朗伯一比耳定律的原因第三节分光光度计第四节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一、显色反应二、显色条件第五节测量条件的选择一、目视比色法二、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三、光度分析的仪器四、仪器测量误差五、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单一组分的测定二、混合组分的测定三、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分光光度法本章重点:掌握光的吸收定律难点: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3、实验单独设立实验课四、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表现等)(30%)=总成绩执笔人:李幼荣审定人:杨一飞二零一五年二月258\n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anic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082067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通修课)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水产养殖专业、草业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农学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生态学专业、园艺原野、园林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3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研究有机物的化学,而有机物是构成生命体的主要物质。因此它是高等农牧、兽医院校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从事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课是在实验室以做基础实验为主。选用教材:汪世新主编有机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必读书目:1、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2、徐伟亮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选读书目:1、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汪小兰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二、课程总目标: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各类异构现象尤其是立体异构;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能分析分子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反应条件对反就类型的影响;了解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分离提纯方法;了解天然有机化合物,如糖、脂肪、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48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第一章绪论29第九章醛、酮、醌42第二章饱和烃210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43第三章不饱和烃411第十一章取代羧酸24第四章脂环烃212第十二章含氮有机化合物45第五章芳烃413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36第六章卤代烃314第十四章糖类化合物47第七章旋光异构315第十五章脂类28第八章醇、酚、醚4第十六章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12、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258\n一、掌握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了解有机化学的历史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三、了解有机化学中所应用的共价键、碳原子轨道杂化等结构理论;掌握分子结构的表达式四、了解共价键的断裂——均裂与异裂五、掌握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六、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重点: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碳原子轨道杂化等结构理论、分子结构表达。难点:碳原子轨道杂化等结构理论、分子结构表达。第二章烷烃(2学时)一、了解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二、熟练掌握烷烃的命名三、了解烷烃的结构四、掌握烷烃的构象(透视式,Newman投影式)五、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六、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七、了解卤代反应历程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烷基的类型,构象的表示方法。难点:游离基的稳定性,优势构象。第三章不饱和烃(4学时)第一节烯烃一、了解烯烃的结构二、掌握烯烃的异构现象(构造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三、掌握烯烃的命名(顺反命名法和Z、E命名法)四、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五、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反应(与卤素加成、与卤化氢加成、与硫酸加成、与水加成);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α-氢的反应六、了解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氏规则,诱导效应)第二节炔烃一、了解炔烃的结构和命名二、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三、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反应(与卤素加成、与卤化氢加成、与水加成);氧化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第三节二烯烃一、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离域键、离域能)三、了解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σ-π共轭)四、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加成和1,4-加成重点:烯、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次序规则,马氏规则,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难点:亲电加成反应历程,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第四章脂环烃(2学时)一、了解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了解脂环烃的的物理性质三、了解脂环烃的的化学性质:环烷烃的反应──加成反应(加H2、加X2、加HX);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四、掌握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重点: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难点: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五章芳烃(4学时)第一节单环芳烃258\n一、熟练掌握苯的分子结构二、掌握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三、了解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四、掌握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历程五、熟练掌握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二节稠环芳烃一、掌握萘的结构和命名二、了解萘的性质三、了解蒽、菲的结构和命名第三节非苯芳烃一、掌握休克尔规则二、了解非苯芳烃重点: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规律及其应用。难点:定位规律的解释,休克尔规则。第六章卤代烃(3学时)第一节卤代烷烃一、掌握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二、了解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三、掌握卤代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水解、与醇钠作用、与氰化钠作用、与氨作用、与硝酸银作用);消除反应及查依采夫规则;生成格氏试剂的反应四、了解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SN2)及影响因素五、了解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六、了解重要化合物:卤甲烷、氟利昂第二节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一、掌握分类和命名二、掌握结构和化学性质三、了解重要化合物:聚四氟乙烯、有机氯农药重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历程,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竞争。难点:SN1和SN2反应历程,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竞争及影响因素。第七章旋光异构(3学时)一、掌握旋光异构的基本概念:偏振光、旋光度、比旋光度、对称面、对称中心、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二、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体、外消旋体;旋光异构体的表示法(透视式,Fischer投影式);旋光异构体构型的命名法(D、L命名法和R、S命名法)三、掌握含二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二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含二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四、了解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五、了解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重点: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等概念,构型的表示方法和命名法。难点:构型的表示方法和命名法。第八章醇、酚、醚(4学时)第一节醇一、掌握醇的分类和命名二、了解醇的物理性质三、掌握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HX的反应(Lucas试剂);与无机酰卤的反应;脱水反应(分子内与分子间脱水);氧化反应(氧化、脱氢)四、掌握重要化合物: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第二节酚一、了解酚的分类和掌握酚的命名258\n二、了解酚的物理性质三、掌握酚的化学性质:酸性;与三氯化铁的反应;氧化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卤代、硝化、磺化)四、了解个别化合物:苯酚、甲苯酚、苯二酚第三节醚一、了解醚的分类和命名二、了解醚的物理性质三、掌握醚的化学性质:生成钅羊盐;醚键的断裂;生成过氧化物重点:醇、酚、醚的化学性质,醇、酚、醚的鉴别方法,醇转变为其它类型化合物的意义。难点:醇、酚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差异。第九章醛、酮、醌(4学时)第一节醛和酮一、掌握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二、掌握醛、酮的结构三、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四、熟练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加HCN、NaHSO3、H2O、ROH、格氏试剂、氨的衍生物等);亲核加成反应历程;α-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卤代反应,卤仿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歧化反应)五、掌握重要化合物: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第二节醌一、了解醌的结构和命名二、掌握醌的性质:羰基的加成;双键的加成;还原反应三、了解重要化合物:四氯苯醌、泛醌、质醌、维生素K重点:羰基的结构,亲核加成反应及其历程,各种加成反应的实际意义,羟醛缩合反应在有机合成和生化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难点:化学结构及其它因素对亲核加成反应的影响。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4学时)第一节羧酸一、掌握羧酸的分类和命名(系统命名和俗名)二、了解羧酸的物理性质三、熟练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影响酸性的因素);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α-氢的卤代;还原反应四、了解重要化合物: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α-萘乙酸、邻苯二甲酸第二节羧酸衍生物一、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二、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三、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酯的还原反应第十一章取代羧酸(2学时)第一节羟基酸一、了解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二、掌握羟基酸的性质:酸性;脱水反应;α-醇酸的氧化三、掌握重要化合物:乳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第二节羰基酸一、了解羰基酸的分类和命名二、掌握羰基酸的化学性质:脱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三、了解互变异构现象四、了解重要化合物:乙醛酸、丙酮酸重点: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天然羧酸的俗名,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特点,互变异构。258\n难点:互变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第十二章含氮有机化合物(4学时)第一节胺一、掌握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二、了解胺的物理性质三、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酰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四、了解重要化合物:乙二胺、苯胺、胆胺、胆碱第二节酰胺一、掌握酰胺的命名和结构二、了解酰胺的物理性质三、掌握酰胺的化学性质:酸碱性;水解反应;脱水反应;霍夫曼降级反应四、了解碳酸的酰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尿素(水解反应、与亚硝酸反应、二缩脲反应)重点:胺的结构和性质,各类胺的碱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重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意义和应用实例。不同酰胺的酸碱性。难点:分子结构与碱性的关系。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3学时)一、了解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二、掌握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及少数稠杂环的结构三、掌握杂环化合物的性质:酸碱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四、了解重要化合物:呋喃及其衍生物──糠醛;吡咯及其衍生物──血红素、叶绿素;吡啶及其衍生物──维生素PP、吡哆素;嘧啶及其衍生物──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吲哚及其衍生物──β-吲哚乙酸;嘌呤及其衍生物──腺嘌呤、鸟嘌呤重点: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芳香性,几种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难点:C、T、U、A、G的结构及其互变异构。第十四章糖类化合物(4学时)第一节单糖一、掌握单糖的构型:Fischer投影式二、掌握单糖的环状结构:单糖的变旋现象;氧环式结构;Haworth式;构象式三、掌握单糖的性质:异构化;氧化反应(碱性溶液中氧化,酸性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四、了解重要的单糖:D-核糖、D-2-脱氧核糖、D-葡萄糖、D-果糖第二节二糖一、了解还原性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二、掌握非还原性二糖:蔗糖重点:单糖分子的构型、环状结构和优势构象。单糖的变旋现象和化学性质。难点: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第十五章脂类(2学时)第一节油脂一、了解油脂的存在和用途二、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和命名三、掌握油脂的性质:水解反应(皂化值);加成反应(加氢,加碘——碘值);油脂的酸败(酸值)干化作用第二节类脂一、了解磷脂(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二、了解蜡重点:油脂、磷脂和蜡的结构特点。难点:磷脂的结构。第十六章氨基酸、蛋白质(1学时)258\n一、掌握氨基酸的分类、命名和构型二、了解氨基酸的物理性质三、掌握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四、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重点:氨基酸的分类、构型,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点电。难点: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电点的关系。四、课程考核考核方式:闭卷期末笔试考试(一次性)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30%)=总成绩。执笔人:庄美华审定人:杨成根二零一五年二月普通化学实验(一)教学大纲(GeneralChemistryExperiment(1))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082075课程名称:普通化学实验(一)课程类别:通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生态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水产专业、草业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物实验专业、动物检验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学分:1学时:32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后续课程:普通化学实验(二)选用教材:《公共化学实验》,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编教材)。二、实验名称、性质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实验性质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粗食盐的提纯验证性31、通过提纯NaCl,了解无机化合物的一般提纯方法2、练习称量、溶解、加热、过滤、沉淀等基本操作2溶液与胶体验证性31、训练锥形瓶、试管、滴管的使用。2、学习用烧杯加热、过滤分离等基本操作。3、了解离心管、离心机的使用,初步学会离心分离技术。4、了解制备溶胶的方法溶胶的保护及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5、熟悉测量溶胶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的装置。258\n3阴、阳离子的鉴定验证性31、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定方法。2、加深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3、了解定性分析实验的操作技术。4电离平衡验证性21、加深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等理论的理解。2、了解溶液酸度对有关反应的影响。3、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组成、性质及其配制和有关计算。5配位化合物验证性31、了解萃取的简单原理。2、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3、比较配离子的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6氧化还原和电化学验证性31、熟悉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平衡的各种因素。2、正确使用盐桥和检验原电池的正、负极,电池电动势的测定。3、掌握挥发性气体酸碱性的测定方法。7化学反应焓变测定验证性31、学习天平和量热器的使用。2、掌握固态试样的取用方法。3、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规范记录实验数据、并学会运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8苯甲酸重结晶熔点测定验证性3了解重结晶的原理,掌握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物及熔点测定的方法。9工业乙醇蒸馏与分馏验证性3了解工业乙醇蒸馏与分馏原理,掌握蒸馏、分馏装置安装,掌握蒸馏、分馏相对密度测定等基本操作。10乙酸乙酯制备验证性3了解乙酸乙酯制备的原理,掌握回流、蒸馏、洗涤、干燥等基本操作。11水蒸汽蒸馏提取烟碱验证性3了解水蒸汽蒸馏提取烟碱的实验原理,掌握水蒸汽蒸馏装置的安装方法及水蒸汽蒸馏操作。合计32三、组织方式普通化学实验(一)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训练掌握基本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动手实践操作水平,完成实验报告的表达、分析、数据处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实验工作态度和素养。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得到切实提升,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1人1组。四、成绩考核出勤考核(20%)、实验操作考核(60%)、实验结果考核(20%)执笔人:杨成根审定人:吴德峰二零一五年二月258\n普通化学实验(二)教学大纲(GeneralChemistryExperiment(2))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082076课程名称:普通化学实验(二)课程类别:通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生态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水产专业、草业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物实验专业、动物检验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学分:1.5学分学时:48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实验(一)后续课程:生物化学选用教材:《公共化学实验》,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编教材)。二、实验名称、性质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实验性质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分析天平称量练习验证性41、熟悉电子天平的构造和操作方法。2、学会直接法差减法的称量方法。2滴定操作练习验证性41、初步掌握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和滴定基本操作。2、学会辨认和控制滴定终点。3盐酸标定验证性31、学会间接法配制酸标准溶液。2、学会用基准物质标定酸标准溶液。3、学会书写定量分析实验报告。4、数据及误差处理。4食醋含量测定验证性41、学会配制碱标准溶液。。2、学会用基准物质标定碱的标准溶液。3、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4、掌握移液管的规范操作。5水的总硬度测定及钙镁含量的测定验证性41、掌握EDTA法测定水的总硬度的原理方法。2、掌握铬黑T指示剂和钙指示剂的应用及指示终点的原理,了解金属指示剂的特点。6亚铁测定(重铬酸钾法)验证性41、掌握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2、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Fe2+的原理和方法。7胆矾中铜测定验证性41、学会配制和标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2、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基本原理。8pH的测定验证性21、掌握用pH玻璃电极测定土壤pH值的方法及原理。2、学会使用酸度计测定试液pH值。9验证性4258\n邻菲罗啉显色法测定亚铁的含量1、掌握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量铁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学会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10甲基橙制备验证性3了解甲基橙的制备的原理,了解重氮化反应的条件,掌握抽滤分离提纯有机物的方法。11菠菜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验证性4了解色素提取原理,了解薄板层析的原理,掌握薄板层析操作技术,学会计算Rf值。12糖的性质、糖的旋光度测定验证性3解糖类化合物的性质,学会酮糖与醛糖、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之间的区分,掌握糖类物质鉴别方法。了解旋光仪工作原理,掌握旋光度测定方法。13氨基酸蛋白质的性质、氨基酸纸层析验证性3了解氨基酸等的性质,了解纸层析的原理,掌握纸层析的实验技术。14数据处理验证性2了解误差的概论,掌握有效数字、精密度、准确度计算方法合计48三、组织方式普通化学实验(二)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训练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动手实践操作水平,完成实验报告的表达、分析、数据处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实验工作态度和素养。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得到切实提升,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1人1组。四、成绩考核平时成绩(70%)(其中出勤考核14%、实验操作考核60%、实验结果考核20%)、实验操作考试(30%)执笔人:杨成根审定人:吴德峰二零一五年二月植物学(含分类)课程教学大纲(Botan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2291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3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中学生物学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等植物学相关专业课程课程简介:258\n植物学课程是植物生产与管理类、生物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课程以微观到宏观、结构到分类为主线,在复习、深化和拓宽学生在中学阶段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被子植物个体发育中的形态、结构等知识,比较讲述了植物界各基本类群与代表科属的识别特征、经济用途和各类群相互间的进化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植物和植物类群的进化、植物与人类可持续发展间的密切关系,树立系统和进化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讨论学习法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学习过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究性实验为辅,注重学生植物学相关实验技能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被子植物的分类识别相关知识以校园及野外观察实践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对植物分类识别能力的培养。选用教材:[1]金银根主编,植物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学“十二五”规划教材)[M].科学出版社,2014[2]金银根主编,植物学实验与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7必读书目:[1]王全喜主编,植物学[M].科学出版社,2012。[2]王幼芳等主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选读书目:[1]丹尼尔·查莫维茨(DanielChamovitz)(作者),刘夙(译者),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戴维·乔治·哈斯凯尔(DavidGeorgeHaskell)(作者),熊姣(译者),自然文库·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M].商务印书馆,2014二、课程总目标通过对植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和特征,植物界中各类群的基本特征和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与重要科的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代表植物,了解和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64其中讲授学习:32实验学时:3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植物分类基础知识27细胞与组织362低等植物类群28根433高等植物类群29茎434被子植物分类基础知识2310叶,营养器官的变态235双子叶植物纲3411生殖器官666单子叶植物纲植物分类系统24合  计32322、教学要求258\n教师在进行本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和特征以及植物界中各类群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课与实验技能的培训,要求学生能够用植物形态学术语准确描述所观察植物形态特征;学会花的解剖,并用花程式描述所解剖花的结构组成;学会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检索并识别植物;同时学会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技术、临时装片制作技术、徒手切片技术、显微读片技术等植物实验技能;分类实验的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应尽量根据教学大纲结合不同季节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相应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植物学、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等基本概念教学内容: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植物界的多样性简介;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科学发展简史;植物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学习植物生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植物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了解植物学的研究范围,识记植物学、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的概念;在掌握以上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讨论,探讨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课后看植物与生活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激发学习植物学的兴趣;植物学的学习方法交流难点:植物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与植物学的未来研究趋势第一章植物分类基础知识(1学时)教学目标:能够说出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的主要区别;能够分析植物学名的双名法组成;熟悉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则、类型;掌握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则教学内容: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分类的等级与植物的命名法则;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讲授与作业练习相结合,要求学生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系统,掌握植物分类各级单位的基本含义;能够分析植物学名的命名原则;能够运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检索未知植物或编制植物检索表。重点: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植物的命名法、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难点: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第二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进化(4学时)教学目标:能够熟悉植物各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观点。教学内容: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不同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识记不同植物类群的生活史及识别要点,能够分辨常见植物类群及各类群的主要代表植物;通过对各大类群的生活习性、生活史特征的系统分析,建立植物演化的进化观点。重点:植物界各基本类群的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难点:植物界各基本类群的区别和进化关系。第三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6学时)教学目标:能够运用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知识描述常见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掌握单、双子叶植物纲及其重要分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教学内容: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教学要求:理解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术语,掌握被子植物识别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掌握被子植物重要科的形态学识别要点和常见代表植物;了解被子植物植物分类的一般原则、被子植物起源和进化,以及主要的几种植物分类系统。重点: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被子植物主要科的形态学识别要点和代表植物。难点:不同科植物的花器官的形态学特征。258\n第四章植物细胞(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教学要求:理解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统一性;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了解细胞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了解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类型及主要植物后含物的鉴定方法;掌握细胞、原生质、原生质体、细胞器、胞质运动、纹孔、胞间连丝、后含物、细胞周期、细胞的全能性、生长、发育和分化等概念。重点: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细胞壁结构组成与各部分基本功能。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区别。第五章植物组织和组织系统(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属性;理解植物组织的类型、结构特征与其所执行功能的统一性;掌握各类植物组织的类型、组成组织的细胞结构特征。教学内容:植物组织的形成和特点;植物组织系统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组织的概念;熟悉不同组织的细胞结构特征,能够在显微镜下分辨出不同的组织类型,概述不同组织的功能;深刻理解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重点:各种组织的特征、分布、功能;维管组织的细胞组成及功能。难点:各种组织的发生关系;输导组织的类型、分布、功能。第六章根的形态与结构(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根的形态;掌握根的结构。教学内容:根的形态结构;根的解剖结构;根瘤与菌根教学要求:了解主根、侧根的发生与生长特性,能够说出常见植物根系的类型、形态特征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根的形态、结构组成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掌握根尖分区各部分结构的组成细胞特征;掌握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初生结构以及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重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根的解剖结构。难点:根的发育与形态结构建成。第七章茎的形态与结构(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茎的形态及相关描述术语;掌握茎的解剖结构;理解木材的结构组成;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茎的生长特性解释农林现象。教学内容:茎的形态特征;芽和茎的分枝方式;茎的解剖结构;教学要求:了解茎和枝条的概念、形态组成、生理功能;理解茎和枝条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的统一性;学会描述茎的分枝方式的形成过程、形态特征以及不同类型芽的特征和功能;掌握茎尖分区各部分结构的组成细胞特征;熟悉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以及双子叶植物茎次生结构的特点。重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解剖结构。难点:茎的发育与形态结构建成。第八章叶的形态与结构(1.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叶的发生、组成与叶序;掌握叶的结构组成;理解叶的结构与所处环境的适应性。教学内容:叶的发生、组成与叶序;叶的解剖结构;教学要求:了解叶的发育过程、叶的基本组成、叶的主要功能;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其所处的环境及所执行的生理功能的间的统一性;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能够从叶的形态特征、叶的解剖特征两方面区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叶。重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258\n难点:叶的发育、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第九章植物的适应性、整体性与相关性(0.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变态器官的概念;理解植物根、茎、叶发育过程的局部性与植物各器官发育的一致性;掌握根、茎、叶的不同变态器官类型。教学内容:营养器官的变态与变态器官;不同生境中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与结构;营养器官结构和整体性与相关性。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实例说明根、茎、叶的各种不同的变态类型;了解根、茎、叶适应于不同生境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植物根、茎、叶的各种变态类型,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的概念;能够利用所学习的有关变态器官以及植物营养器官与生境的关系解释农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重点: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植物营养器官对水生、旱生环境的适应。难点:不同类型变态器官的辨别;根、茎、叶维管系统的联系。第十章花的形态与结构(4学时)教学目标:熟悉花的组成与类型;掌握雄蕊与雌蕊的结构;能够运用本章内容解释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与生殖相关的现象。教学内容:花的组成与发生;雄蕊的发育与解剖结构;雌蕊的发育与解剖结构;开花、传粉与受精;教学要求:了解花器官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花芽分化过程;理解花的概念,熟悉花药和胚囊的发育过程;掌握幼期和成熟期花药、子房、胚囊的结构组成。重点:花的组成;花药和子房的结构;双受精。难点:花药和胚囊的发育与结构。第十一章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胚囊和胚乳的不同发育类型;掌握种子、果实的发育、结构和传播。教学内容:种子的发育与结构;种子与幼苗;果实的发育、结构和传播教学要求:了解不同的胚乳发育类型、胚乳的发育动态以及胚发育过程中的不定胚和多胚现象,了解无融合生殖的生物学含义;了解各种不同的果实类型,能够区别无籽果实与单性结实的区别;能够描述被子植物生活史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与生活史循环间的关系;掌握胚的发育过程以及核型胚乳的发育过程,熟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以及幼苗的类型;能够从发育过程上说出真果与假果的区别。重点: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类型。难点: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发育。3、实验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实验内容:不同类型根系、茎的形态观察;叶的基本形态及叶序类型观察;花的初步解剖;各种花序类型及其形态特征观察;各种花冠、雄蕊、雌蕊类型及组成特征观察;心皮数目、胎座类型及子房位置的判别;花程式、花图式的应用。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通过校园观察及实验室解剖观察,能够初步辨别根、茎、叶、花、花序的不同类型,应用植物形态学术语描述植物特征;初步掌握解剖镜的使用,熟悉花的解剖,了解心皮数目、胎座类型及子房位置的判别方法;掌握用花程式描述植物的花,了解花图式的应用方法。野外植物调查与识别实验内容:校园常见植物的根、茎、叶、花和花序的形态观察;农田植物的根、茎、叶、花和花序的形态观察;使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分类鉴定校园常见植物和农田植物。258\n学时:3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要求:通过校园常见植物和农田植物的调查,能够初步通过观察根、茎、叶、花和花序的特征,对校园常见植物(至少25种)和农田植物(至少15种)进行分类鉴定,能准确分类鉴定到科。被子植物代表科的解剖与检索实验内容:观察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十字花科、蝶形花科、蔷薇科、茄科、葫芦科、锦葵科和菊科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百合科、兰科、莎草科和禾本科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解剖并观察不同科植物的花器官,书写花程式;植物分类检索表的进一步训练。学时:5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要求:结合校园常见植物类群植物观察,熟悉双子叶植物纲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掌握解剖植物的花器官的步骤,学会用解剖镜观察花器官的结构特征,了解花程式的书写方法;能较熟练地根据植物形态特征、花器官的结构,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将植物检索到科。细胞与组织实验内容:洋葱鳞叶表皮临时玻片制作及细胞基本结构观察;胞间连丝、纹孔、质体观察;徒手切片的制作及主要后含物观察;三类分生组织和五类成熟组织的观察。学时:6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要求:熟悉光学显微镜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显微镜下辨认植物细胞的各部分显微结构;理解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层次、结构;学会制作徒手切片,了解质体及主要植物细胞后含物的基本形态;掌握各种组织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组成细胞特征。根的形态与解剖结构观察实验内容:根系形态观察与比较;根尖分区;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观察;单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观察;各种根的变态类型比较。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通过实物及永久装片观察,了解根系类型、根尖分区及各区细胞特征;观察并比较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的特点;观察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特点,并比较其与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的异同;了解双子叶植物根次生生长过程和根的各种变态类型。茎的形态与解剖结构观察实验内容:茎的形态及分枝方式;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观察;单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观察;各种茎的变态类型观察。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通过实物观察及永久装片观察,了解枝条形态、分枝方式、芽的类型与结构;观察并比较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的特点;了解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和各种变态类型;掌握木材及树皮的结构组成。叶的形态与解剖结构观察实验内容:叶柄结构观察;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叶片结构观察;各种叶的变态类型观察。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258\n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片结构特点;观察并比较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片结构的异同;了解植物叶的变态类型。生殖器官实验内容: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结构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子房结构观察;不同类型种子和果实形态结构观察;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观察。学时:6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掌握被子植物雌、雄蕊结构和发育过程;掌握种子和果实结构和类型,了解种子发育过程。课程实验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50%。四、课程考核期末采取的考核方式为考试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30%)=总成绩执笔人:徐小颖张顺仓审定人:金银根二零一五年二月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Bio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229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草业科学专业学分:5总学时:96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农业生态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物化学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学科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奠定基础。本门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和酶)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含氮化合物代谢以及生物氧化;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杨荣武主编《生物化学》(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必读书目:258\n[1]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选读书目:[1]李俊主编生物化学实验(第五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2]Lehninger.PrinciplesofBiochemistry[M]:FreemanPublishers,2008.二、课程总目标主要讲授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阐明生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变化的途径和规律,以及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的规律;阐明遗传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的生化基础和基本规律;阐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调控方式和规律。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微生物学、动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后继学科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奠定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96其中讲授学时:64实验学时:3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绪论107第七章脂类代谢602第二章蛋白质化学1098第八章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463第三章核酸化学649第九章核酸代谢644第四章酶的结构与功能10610第十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605第五章生物氧化5011第十一章基因表达调控206第六章糖类代谢83合  计64322、教学要求第一章 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化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内容;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了解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应用,并认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一、生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二、生物学的发展史三、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四、如何学好生物化学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化学的重要性。重点难点:无第二章蛋白质化学(1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20种氨基酸的名称、符号、结构以及分类;掌握氨基酸的重要性质;了解并熟悉肽和活性肽的概念。掌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高级结构的特点及其重要化学键。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掌握蛋白质的重要性质,熟悉蛋白质的分类。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分子组成成分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258\n二、蛋白质的水解三、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第二节氨基酸的性质一、氨基酸的光学活性和光吸收性质二、氨基酸的解离和两性性质三、氨基酸的化学反应第三节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第四节肽一、肽的结构二、天然活性肽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类一、单纯蛋白质二、结合蛋白质第六节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二、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化学键三、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四、几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第七节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一、蛋白质各级结构的基本概念二、构型与构象三、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四、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六、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七、蛋白质一级结构对高级结构的影响第八节几种典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纤维状蛋白二、球状蛋白三、糖蛋白四、脂蛋白第九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十节蛋白质的性质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二、蛋白质分子的大小三、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四、蛋白质的沉淀作用五、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六、蛋白质的颜色反应第十一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测定一、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二、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三、蛋白质的分析测定教学要求:1、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2、掌握肽链是由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链接成,有特异的两个末端N-端和C-端。3、掌握氨基酸在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4、掌握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构成蛋白质的二级、三级以及四级等高级结构。5、掌握两性解离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要性质。6、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统一性,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258\n重点难点:氨基酸的结构、性质和重要的化学反应;蛋白质的结构层次以及蛋白质的性质。第三章核酸化学(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DNA和RNA在化学组份、分子结构和生物功能上的特点;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tRNA二级结构的要点,了解核酸的三级结构;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包括一般性质、DNA热变性、复性以及分子杂交等性质;了解基因组的概念、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了解DNA测序的原理以及常用的核酸研究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核酸的组成成分一、糖组分二、碱基三、核苷四、核苷酸五、修饰成分第二节RNA的结构一、RNA的类别及分布二、RNA一级结构的概念三、核酸的降解四、RNA一级结构的测定五、RNA一级结构的特点六、RNA的高级结构第三节DNA的结构一、DNA的一级结构二、DNA的二级结构三、DNA的三级结构第四节核酸及核苷酸的性质一、溶解性二、核酸及其组分的两性性质三、紫外吸收四、核酸的变性与复性第五节核酸及其组分的分离纯化一、分离核酸的一般原则二、DNA的分离纯化三、RNA的分离纯化四、核酸组分的分离纯化第六节核酸的分析测定及研究方法一、核酸及其组分含量的测定二、核酸纯度的测定三、DNA的凝胶电泳四、核酸分子杂交五、印迹技术六、PCR技术教学要求:1、掌握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它由含氮碱基、戊糖和磷酸构成。2、掌握核酸分为DNA和RNA两大类。3、掌握核酸的构象具有多态性,具有一级、二级以及三级结构。4、了解核酸及核苷酸的两性性质。258\n5、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6、了解凝胶电泳、分子杂交、印迹技术和PCR技术等核酸研究技术。重点难点:DNA和RNA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其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DNA和RNA的二级结构特点,核酸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第四章酶的结构与功能(1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酶的概念、酶的命名与分类,以及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作用特点;了解诱导契合学说;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温度、pH、酶浓度、激活剂、抑制剂等;掌握可逆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征;掌握酶原的概念,了解酶原激活的机理及生理意义;熟悉酶活力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定方法;了解酶共价修饰的概念及意义,掌握单纯酶和全酶、变构酶和同工酶的概念,了解协同效应。教学内容:第一节酶促反应特点及酶的分类一、酶的催化特性二、酶专一性的类别三、酶的命名四、酶的分类五、酶的系统编号第二节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酶的分子组成二、酶的活性中心三、酶的活性与其高级结构的关系四、酶原的激活第三节酶作用的机制一、酶为什么能催化化学反应二、酶催化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学说三、决定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四、决定酶作用专一性的机制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一、米-曼氏方程二、米氏方程的推导三、米氏常数(Km)的意义四、米氏常数的求法第五节影响酶作用的因素一、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二、pH对酶作用的影响三、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四、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五、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第六节酶活力的测定一、酶活力及其测定二、酶活力单位及比活力三、酶活性中心转换数四、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七节酶的多样性258\n一、核酶和蛋白质的自我剪接二、调节酶三、同工酶四、多功能酶五、人工酶第八节维生素和辅酶一、维生素的概念和类别二、水溶性维生素及辅酶三、脂溶性维生素教学要求:1、掌握酶的概念以及酶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的概念。2、掌握酶对底物作用的选择性及专一性。3、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等。4、掌握酶活力的概念、测定方法。5、了解酶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重点掌握调节酶和同工酶。6、了解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掌握B族水溶性维生素是机体中多种酶的辅酶。重点难点:酶对底物专一、高效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因素。第五章生物氧化(5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的概念;了解ATP对氧化磷酸化的调节作用;掌握线粒体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及各组分的排列顺序;掌握P/O比以及氧化磷酸化的概念;了解高能化合物的类型、ATP的生成和利用、核苷多磷酸之间的转变及其他高能化合物之间的转移;熟悉胞液中NADH的氧化、a-磷酸甘油穿梭及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熟悉化学渗透学说;熟悉ATP合酶的结构及ATP合成的机制;掌握抑制剂及解偶联剂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氧化的方式、特点和酶类一、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方式二、生物氧化中物质氧化的方式三、生物氧化的特点四、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第二节线粒体氧化体系一、呼吸链的概念二、呼吸链的组成成分三、呼吸链中各组分的排列顺序第三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第四节生物氧化中能量的转移和利用一、生化反应中的自由能变化二、氧化还原电位与自由能变化三、线粒体膜结构的特点四、高能磷酸键的生成机制五、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六、线粒体外的氧化磷酸化七、高能磷酸键的储存和转移利用八、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作用和抑制作用教学要求:1、了解生物氧化的特点。258\n2、了解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3、掌握线粒体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及各组分的排列顺序。4、了解化学渗透假说。5、掌握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作用。重点难点:线粒体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及氧化磷酸的机制。第六章糖类代谢(8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基本概念如糖酵解,酵解,发酵,底物水平磷酸化等;熟悉酵解途径中的各步酶促反应以及与发酵途径的异同;熟悉柠檬酸循环途径中的各步酶促反应,以及各步反应酶的作用特点;会分析和计算酵解和柠檬酸循环中产生的能量,以及底物分子标记碳的去向;了解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物学意义:提供核糖-5-磷酸和NADPH;了解糖代谢的次要途径乙醛酸循环;了解酵解和糖异生途径是有分有合的,要记住乙酰CoA不能合成糖(植物除外)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多糖及寡糖的降解二、糖的吸收和转运三、糖的中间代谢情况第二节糖的无氧分解一、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阶段二、酵解作用三、发酵四、糖酵解的调节五、糖无氧分解的生理意义第三节糖的需氧分解一、糖有氧氧化的反应历程(TCA)二、三羧酸循环的调节三、糖需氧分解的生理意义四、磷酸己糖旁路五、乙醛酸循环六、其他单糖的分解第四节糖原合成代谢一、糖原生成作用二、糖异生作用三、糖原代谢的调节教学要求:1、了解多糖和双糖的酶促降解。2、掌握葡萄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及其意义。熟悉磷酸戊糖途径及其意义、糖的酵解与发酵的关系。3、了解乙醛酸循环及其意义。4、了解糖原的合成途径,掌握糖异生途径及其对生物体的意义。5、了解糖代谢各过程的调节机制。重点难点:糖酵解途径、三羧循环的全过程及其生理功能;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能量的产生和计算方法。第七章脂质代谢(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脂肪酸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发生部位及两种转运系统、脂肪酸的β258\n-氧化的过程及产生能量的计算、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代谢过程;理解脂肪的分解与合成途径;了解生物体内的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教学内容:第一节脂肪的消化、吸收及转运一、脂类的消化二、脂质的吸收三、血脂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一、甘油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三、酮体代谢第三节脂肪的合成代谢一、α-磷酸甘油的生成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三、脂肪酸合成的调节四、三酰甘油的合成教学要求:1、了解脂类的组成和生物功能2、了解脂类的酶促降解及甘油在体内的代谢过程。3、掌握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包括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的运载、β-氧化的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及生成能量的计算。4、了解脂肪酸a-氧化、w-氧化方式;了解不饱和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途径。5、熟悉酮体的合成与分解途径,丙酸的代谢。6、掌握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了解线粒体中脂肪酸的延长途径。重点难点: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的过程;能量计算;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第八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蛋白质的营养、消化吸收、腐败与解毒作用;掌握氨基酸代谢共同途径的脱氨基作用及脱氨产物的代谢,尤其是尿素循环的途径;了解氨基酸脱羧基作用;了解各种氨基酸分解代谢途径;了解各种氨基酸的合成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氮平衡二、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腐败与解毒一、蛋白质的消化二、吸收三、氨基酸的转运四、蛋白质的腐败作用五、生理解毒作用第三节氨基酸代谢的共同路径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二、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第四节氨基酸脱氨产物的代谢一、氨的代谢二、α-酮酸的代谢258\n第五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一碳基团代谢二、甘氨酸及丝氨酸的分解代谢三、含硫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四、芳香族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五、其他氨基酸的分解代谢第六节氨基酸的合成代谢一、概述二、谷氨酸族三、天门冬氨酸族和丙酮酸族四、磷酸甘油族五、芳香族六、组氨酸的合成代谢教学要求:1、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及必需氨基酸的概念。2、了解蛋白质消化、吸收、转运的过程。3、掌握氨基酸的脱氨基和脱羧基作用。4、掌握鸟氨酸循环途径及意义。5、了解各种氨基酸分解和合成的途径。重点难点:转氨和脱氨作用;尿素循环的途径和生理意义。第九章核酸代谢(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核苷酸分解和合成代谢;掌握DNA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及其合成机制;掌握DNA的损伤修复方式;掌握RNA生物合成的酶及其合成机制和后加工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核苷酸代谢一、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二、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三、脱氧核苷酸的合成第二节DNA的生物合成一、参与DNA复制的酶及蛋白质因子二、半保留复制三、DNA的半不连续复制四、DNA的复制过程五、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六、RNA指导的DNA的合成七、DNA的损伤与修复第三节RNA的生物合成一、催化RNA合成的酶二、RNA的合成过程三、RNA的转录后修饰加工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核酸酶及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理解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及补救途径。2、掌握DNA复制的基本过程及参与的酶和蛋白因子、RNA的转录及其加工。3、理解原核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差异。4、了解DNA的突变和修复的种类。258\n重点难点:DNA生物合成和RNA生物合成的过程,及合成过程中一些酶的作用特点。第十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蛋白质合成的相关体系;掌握遗传密码的特点;熟悉蛋白质的合成机制;了解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合成体系一、中心法则二、核糖体三、tRNA和氨基酰tRNA四、mRNA第二节遗传密码一、三联体密码的确立二、密码破译三、密码的性质第三节蛋白质的合成机制一、蛋白质合成的方向二、密码子的识别三、蛋白质合成的步骤四、多聚核糖体五、翻译后的修饰作用第四节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一、抗菌素二、毒素三、抗代谢物教学要求:1、掌握遗传密码的基本性质、翻译辅助因子、原核生物多肽链生物合成的过程。2、理解原核与真核生物多肽链合成的差异、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多肽链的合成体系、抑制翻译的抗菌素、肽链合成后的折叠、加工与转运。重点难点:遗传密码;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第十一章基因表达调控(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及作用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DNA水平的调控一、原核生物DNA水平的调控二、真核生物DNA水平的调控第二节转录及转录后加工水平的调控一、原核生物转录及转录后加工水平的调控二、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三、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四、转录终止水平上的调控五、真核生物转录及转录后加工水平的调控六、顺式作用元件七、反式作用因子第三节翻译及翻译后加工水平的调控一、原核生物翻译及翻译后水平的调控258\n二、真核生物翻译及翻译后水平的调控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和特点。2、理解原核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重点掌握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3、了解真核生物翻译及翻译后调控的类别。重点难点: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及方式;乳糖操纵子。3、实验实验名称、性质、学时分配及目的和要求:序号实验名称实验性质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蛋白质浓度测定:考马斯亮蓝法验证性实验3学习和掌握考马斯亮蓝显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氨基酸蛋白质的主要化学性质验证性实验3用实验方法验证氨基酸、蛋白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增强感性认识。3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及等电点测定验证性实验3了解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学会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4葡聚糖凝胶色谱验证性实验3掌握葡聚糖凝胶的特性及凝胶色谱的原理和方法。5盘状聚丙烯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验证性实验6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应用于血清蛋白质的分离。6液化型淀粉酶活性测定验证性实验3熟悉并掌握测定液化型淀粉酶活力的原理和方法。7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的鉴定验证性实验3了解利用抑制剂来研究中间代谢的方法8酵母RNA的提取、鉴定综合性实验41.了解从酵母中提取RNA的方法2.学习RNA组成成分的鉴定方法9核酸的定量测定-定磷法综合性实验4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中的总磷与无机磷,从而计算出样品中核酸的百分含量。合    计32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上交、课程实验等)。执笔人:赵淑玲杨靖审定人:陈云二零一五年二月258\n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22909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4总学时:80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植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的萌发、营养器官的生长、开花、受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植物生理学课程是农学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被称之为“合理农业的基础”课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如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课程的学习,也关系到植物生产类学科专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CAI教学等手段为辅。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概念准确,语言简练,突出重点要点,帮助理解和记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实践很强的学科,实验课上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阵地。实验通常二人为一组,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单独考试记分。同时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实验质量。选用教材:王忠.植物生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陈刚,李胜.植物生理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武维华.植物生理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孟庆伟,高辉远.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植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址: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209.html选读书目:1、王忠,顾蕴洁等.植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王忠,顾蕴洁等.农林院校必修课考试辅导丛书,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陈晓亚,汤章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3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74、TaizL&ZeigerE.宋纯鹏,王学路等译.植物生理学(第5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TaizL,ZeigerE.PlantPhysiology.5thed[M].Sunderland:SinauerAssociates258\nInc.20106、Hopkins&Huner.IntroductiontoPlantPhysiology.3rded[M].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047、有关植物生理学的著作与期刊等。8、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网址:http://jpkc.yzu.edu.cn/course/zhwshl/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理学中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熟悉有关植物生理学的专业英语词汇;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教学或从事实际应用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80其中讲授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32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19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442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0第九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33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4211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444第三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4212第十一章植物的成花生理35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6813第十二章植物的生殖和衰老46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4414第十三章植物的抗性生理487第六章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38第七章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3合计48322、教学要求:植物生理学课程是农学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被称之为“合理农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植物生理学中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植物生理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2、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了解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4、了解植物逆境种类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理解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理、途径和方法。5、理解植物生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如耕作、栽培、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6、理解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认识和学好植物生理学打下基础。教学内容:258\n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四、怎样学好植物生理学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的内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植物生理学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和发展趋势。重点难点:影响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因素;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特点,明确植物细胞是有机体的结构单位,又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细胞概述一、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二、原生质的性质第二节细胞壁一、细胞壁结构与功能二、胞间连丝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生物膜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二、生物膜功能第四节植物细胞亚微结构一、植物细胞内的基本结构二、微膜系统三、微梁系统四、微球系统五、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教学要求:了解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与主要结构;熟悉植物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胞间连丝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主要功能;了解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和基因表达的特点。重点难点: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生物膜的主要功能,植物细胞周期,细胞的全能性。第二章植物的水分代谢(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含水充足的状况下才能进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农业生产上,水是决定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掌握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水分子的结构二、水与植物生命活动有关的理化性质三、植物的含水量四、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五、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水势的概念258\n二、含水体系的水势组分三、水的移动四、植物细胞的吸水五、细胞间的水分移动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一、根系吸水的部位二、根系吸水的途径三、根系吸水的机理四、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第四节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方式和指标二、气孔蒸腾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内外因素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一、水分运输的途径和速度二、水分在植物体中上升的机制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一、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二、作物的需水规律三、灌溉指标四、灌溉方式教学要求:掌握水势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细胞的水势的组成、溶质势、衬质势、压力势等的概念,了解并初步学会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方法;了解植物根系对水分吸收的部位、途径、吸水的机理以及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掌握蒸腾作用的指标及适当降低蒸腾速率的途径;掌握植物体内水分沿导管上升的机制。重点难点: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气孔蒸腾的影响因素,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第三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对矿质和氮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确定方法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四、元素的重复利用与作物的缺素诊断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一、被动吸收二、主动吸收第三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一、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二、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三、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258\n四、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五、矿质元素在体内的运输和利用第四节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一、氮的同化二、硫的同化三、磷的同化第五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一、作物需肥特点二、施肥指标三、发挥肥效措施第六节植物的无土栽培一、种类和设施二、营养液三、无土栽培的优点教学要求:掌握高等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植物缺乏必需元素所出现的特有症状;掌握营养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过程、特点;了解NO3-、NH4+在植物体内的同化过程、同化部位;了解影响植物吸收矿质养分的环境因素。重点难点: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缺素症状,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及机理,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养分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氮的同化过程。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一、光合作用的概念二、光合作用的意义第二节叶绿体和光合色素一、叶绿体二、光合色素第三节光合作用的机理一、原初反应二、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三、碳同化第四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光合速率和光合生产率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三、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第五节光合效率与作物生产一、光能利用率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教学要求: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光合作用总反应式;掌握叶绿体的结构、光合色素的种类;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以及能量吸收转变的情况;掌握光合碳同化的基本生化途径以及不同碳同化类型植物的特性;理解光呼吸的含义、基本生化途径和可能的生理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测定方法。258\n重点难点:叶绿体的结构和叶绿素的性质,光合作用的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一、呼吸作用的概念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第二节植物的呼吸途径一、糖酵解二、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三、三羧酸循环四、戊糖磷酸途径第三节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一、电子传递二、氧化磷酸化三、末端氧化系统第四节呼吸代谢的调控一、能荷调节二、巴斯德效应和糖酵解的调节三、三羧酸循环的调节四、戊糖磷酸途径的调节五、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调控第五节呼吸作用的指标和影响因素一、呼吸作用的指标二、内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三、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第六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一、呼吸作用与栽培管理二、呼吸作用与种子贮藏三、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教学要求: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掌握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循环等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了解呼吸链的概念、组成、电子传递多条途径和末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掌握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测定呼吸速率的基本方法;了解种子、果实等器官的呼吸特点和这些器官贮藏保鲜的关系。重点难点:有氧和无氧两大呼吸类型的特点,主要呼吸途径的生化历程,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种子的安全贮藏与呼吸作用、果实的呼吸作用。第六章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系统一、短距离运输系统二、长距离运输系统第二节韧皮部的物质运输258\n一、韧皮部中运输物质二、同化物的运输方向和运输量第三节韧皮部运输的机理一、韧皮部的装载二、韧皮部运输三、韧皮部的卸出第四节同化物的配置一、光合细胞中同化物的配置二、库细胞中同化物的配置第五节同化物的分配及其控制一、源库特点和相互关系二、同化物的分配及影响因素三、同化物的再分配与再利用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两种运输系统;掌握韧皮部运输的机理、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方式、运输的物质种类、运输的方向和速度;掌握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了解植物体内代谢源和代谢库之间的关系;掌握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影响因素。重点难点:源和库、压力流学说、源-库单位等概念,韧皮部运输的机理,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特点。第七章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概述一、信号的概念和类型二、受体的概念和类型三、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特性第二节植物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一、信号感知和跨膜转换二、胞内信号的传导三、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第三节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事例一、蓝光诱导气孔开放的信号转导二、干旱诱导ABA合成及ABA介导的信号转导三、植物对病原生物侵染的信号转导教学要求:掌握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的途径,了解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事例。重点难点:胞间信号的传递过程,膜上信号的转换过程,胞内信号的转导过程,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因子。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六大植物激素的发现、化学结构、代谢、运输和作用机理,掌握基生理作用和生物测定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一、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二、检测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第二节生长素类258\n一、生长素的发现和种类二、生长素的分布与代谢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四、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第三节赤霉素类一、赤霉素的发现和种类二、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运输三、赤霉素的生理效应四、赤霉素的作用机理第四节细胞分裂素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和种类二、细胞分裂素的运输与代谢三、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效应四、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第五节脱落酸一、脱落酸的发现和结构特点二、脱落酸的分布与代谢三、脱落酸的生理效应四、脱落酸的作用机理第六节乙烯一、乙烯的发现与结构特点二、乙烯的生物合成及运输三、乙烯的生理效应四、乙烯的作用机理第七节油菜素内酯一、油菜素内酯的发现和种类二、油菜素内酯的合成及分布三、油菜素内酯的生理效应四、油菜素内酯的作用机理第八节其它植物生长物质一、茉莉酸类二、水杨酸三、多胺四、其它第九节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三、应用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二重作用”及乙烯的“三重反应”、偏上生长、激素受体等基本概念;了解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结构和性质;掌握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了解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运输的基本特征;了解植物激素的发现过程和作用机理;熟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自的主要生理效应;掌握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及注意事项。重点难点: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258\n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内酯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理作用,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第九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光调节植物生理反应、控制植物发育的过程;掌握植物运动的形式及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光敏色素与光形态建成一、光敏色素的发现和分布二、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三、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四、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第二节蓝光受体一、蓝光受体二、蓝光反应三、紫外光反应第三节植物的运动一、向性运动二、感性运动三、近似昼夜节奏教学要求:了解光敏色素的发现及分布,掌握光敏色素的性质及其生理作用,理解蓝光受体和蓝光反应,区分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掌握向光性和向重性的机理。重点难点:光敏色素的性质及其在光形态建成中的作用,蓝光受体和蓝光反应过程,向光性和向重性。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区分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掌握组织培养的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了解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生长发育的概念及控制一、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二、植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三、植物生长发育的控制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一、植物细胞的分裂二、植物细胞的生长三、植物细胞的分化四、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第三节植物的组织培养一、组织培养的概念和类型二、组织培养的原理和特点三、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四、组织培养的应用第四节植物体的生长与分化一、植物胚胎发生二、种子的萌发258\n三、根尖的构造和分化四、茎尖的构造和分化五、叶的发生和分化六、植物的极性与再生第五节植物生长分析一、植物的生长分析二、生长大周期与生长曲线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四、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第六节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物理因子二、化学因子三、生物因子教学要求:理解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掌握组织培养的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掌握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主茎与侧枝、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重点难点:生长、分化和发育等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生长的相关性。第十一章植物的成花生理(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低温和昼夜长度信号对开花的效应,掌握花器官发育和性别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春化作用一、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二、春化作用的机理三、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二节植物成花的光周期诱导一、植物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反应类型二、光周期诱导的机理三、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三节花器官发育和性别表现一、茎尖分生组织的变化二、花器官发育所需要的条件三、花器官发育的遗传分析四、性别分化五、成花诱导的多因子途径教学要求:掌握春化作用的概念、反应类型、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以及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掌握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光周期类型、光周期诱导的机理、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了解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重点难点:春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周期现象类型、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花器官发育的遗传分析。第十二章植物的生殖和衰老(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特点、生殖和衰老的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受精生理一、花粉和雌蕊的构造二、花粉的萌发和影响因素三、双受精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二节种子的发育一、胚的发育二、胚乳的发育三、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第三节果实的发育和成熟一、果实的生长二、单性结实三、果实的成熟生理第四节植物的休眠一、种子的休眠二、芽休眠第五节衰老与脱落一、植物的衰老二、植物器官的脱落教学要求:了解花粉的构造、主要成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掌握胚和胚乳的发育,以及种子中贮藏物质的积累过程;熟悉果实的生长模式、单性结实现象和果实成熟时的变化;掌握种子和芽的休眠并了解其调控方法;熟悉植物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和引起衰老的原因、影响衰老的因素;掌握器官脱落的细胞学及生物化学过程,并了解影响脱落的内外因素及调控方法。重点难点:精细胞有二型性和偏向受精的特性,影响受精的因素,外界条件对种子形成的影响,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解除或延长方法,植物衰老生理生化变化,脱落的细胞学和生物化学及影响器官脱落的内外因素。第十三章植物的抗逆生理(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在干旱、洪涝、低温、高温、盐渍等逆境下的生理变化,掌握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了解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抗逆生理概论一、逆境和植物的抗逆性二、逆境下植物的形态与生理变化三、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第二节植物的抗寒性一、冷害与植物的抗冷性二、冻害与植物的抗冻性第三节植物的抗热性一、热害及其表现二、植物抗热性的生理基础三、提高植物抗热性的途径第四节植物的抗旱性与抗涝性一、旱害与植物的抗旱性258\n二、涝害与植物的抗涝性第五节植物的抗盐性一、盐害二、植物抗盐性的生理基础三、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教学要求:了解抗逆生理、逆境蛋白概念、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掌握渗透调节与抗逆性的关系、膜保护物质与自由基的平衡;掌握植物激素在抗逆性中的作用;掌握低温和高温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抗寒和耐热的机理与途径;掌握干旱和湿涝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抗旱、抗涝的机理与途径;掌握盐分过多对植物的危害以及植物抗盐性及其提高途径;了解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了解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重点难点: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低温和高温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抗寒和耐热的机理与途径,干旱和湿涝对植物的伤害以及植物抗旱、抗涝的机理与途径。3、实验实验一植物水分和矿质生理实验(4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用α-萘胺氧化法测定根系活力。实验目的和要求:介绍植物组织水势测定的原理和几种方法;掌握用小液流法和压力室法测定植物水势的方法;了解根系吸收矿质的部位、面积,掌握用α-萘胺氧化法测定根系活力。注意点:所取材料在植株上的部位要一致,打取叶圆片要避开主脉和伤口;取材及打取叶圆片的过程操作要迅速,以免失水;根系应吸干水分但不能挤压伤及细胞,才能测定准确。实验二光合作用实验(综合)(8学时)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用叶绿素计活体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从叶片中提取叶绿素,观察理化性质,并用分光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的含量和吸收光谱;用叶圆片上浮法研究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叶绿素计快速、准确、活体测定田间作物叶绿素含量方法。掌握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和打印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曲线方法;将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图与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曲线图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可有效地组织集体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环境因素注意点:叶绿素提取时应加碳酸钙、避强光,研磨时间要短;提取的叶绿素不能混浊;使用前对分光光度计的波长要校正;分光光度计的波长要调准确;每种处理的三角瓶中必须放入下沉叶片10片;对各瓶内叶片上浮时间和片数必须及时加以记载,使用UV-2802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实验三、呼吸速率的测定(4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介绍植物组织的呼吸速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演示用氧电极测定植物组织呼吸速率;演示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组织的呼吸速率。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现代测定方法;掌握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组织的呼吸作用的装置和呼吸速率的测定过程和计算方法。注意258\n点:操作时切勿使口呼出的气体进入瓶中;防止广口瓶橡皮塞上的碱石灰管破裂;要轻轻摇动广口瓶,以破坏溶液表面的碳酸钡薄膜;正确滴定,注意颜色的变化,演示氧电极和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时要借助摄像头等多媒体工具,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实验四、植物激素类物质实验(4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生长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等植物激素类物质的生理效应观察及生物鉴定;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几种观察激素类物质的生理效应及生物鉴定的原理与方法;掌握用酶联免疫测定植物激素含量的过程和方法。注意点:植物激素类物质浓度配制要准确;加样和洗涤时,应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依次加入;液体应加在孔底,避免加在孔壁上部,并注意不可出现气泡。实验五、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4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介绍几种快速测定种子活力的原理与方法;播放植物生长与运动录像和动画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用BTB、TTC、红墨水及荧光法等方法快速测定种子的生活力的方法与步骤。注意点:染色温度一般以25-35℃为宜;对于不同作物种子生活力的测定,所需试剂浓度、染色时间不同;判断有生活力的种子应具备的特征:胚发育良好、完整、整个胚染成鲜红色;子叶允许有小部分坏死,但其部位不是胚中轴和子叶连接处;胚根尖虽有小部分坏死,但其他部位完好。实验六、逆境对植物生理的影响(综合)(8学时)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植物材料,设计不同的逆境如干旱、高温、低氮,冷冻等环境条件处理;用电导率仪测定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用TTC法测定根系活力;用叶绿素计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逆境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用数码显微摄影装置拍摄植物的气孔和表面结构的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逆境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选择植物材料,设计不同的逆境处理;要使用叶绿素计、电导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数码显微摄影装和电脑等精密贵重仪器测定生理参数,来分析逆境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实验涉及到的植物学、物理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多个课程知识,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仪器使用能力,分析与综合问题的能力。注意点:逆境设置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测定电导时要防止高CO2气源和口中呼出的CO2进入试管,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用TTC法测定根系活力时根系要洗干净。课程实验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50%。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成绩、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40%)=总成绩。执笔人:陈刚审定人:熊飞二零一五年二月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258\n(SoilScienceandFertilizer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7270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村区域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3.5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农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和肥料的有关知识,是农学、园艺、植保、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主要讲述土壤的形成、发育、分布、不同土壤的农业特性、土壤的改良技术、肥料的制造、肥料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植物的需肥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土壤的供肥特点与植物的需肥规律,通过适当的施肥手段调节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壤与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基本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1]沈其荣主编.土壤肥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吴礼树主编.土壤肥料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必读书目:[1]鲍士旦编著.土壤农业化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鲁如坤编著.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二、课程总目标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讲授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64其中讲授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16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1章绪论410第10章复混肥料42第2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811第11章有机肥料43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质412土壤颗粒分析34第4章413土壤pH的测定2258\n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5第5章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414土壤容重的测定36第6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415土壤碱解氮的测定37第7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416土壤速效磷的测定38第8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417土壤速效钾的测定29第9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肥料4合  计48162、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土壤、肥料的基本情况,明确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教学内容:一、土壤和肥料的概念二、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重点)三、土壤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理解土壤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土壤和肥料的概念。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各项组成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一、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的机械组成。二、*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三、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保持,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土壤水分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分的能态,*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四、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五、土壤热量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土壤的热特性,*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六、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土壤水、气、热的调节,*土壤氧化还原性质。教学要求:理解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掌握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4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教学内容:一、*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二、*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三、*土壤的酸碱性土壤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的酸碱反应与植物生长。教学要求:理解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掌握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土壤的酸碱性。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主要土壤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学内容:一、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土壤的形成因素,自然成土过程中的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二、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气候条件,植被类型,成土母质,我国的土壤分布规律。三、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概述教学要求:了解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理解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概述;掌握土壤的形成和分布。第五章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我国农田土壤生态情况及其保护措施。教学内容:一、土壤培肥*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二、土壤污染与治理*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的防治。三、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特征,农田生态类型及建立。四、土壤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土壤资源评价,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要求:了解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土壤资源评价;理解土壤污染与治理;掌握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吸收养分的基本原理及施肥的基本措施等。教学内容: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分组,肥料三要素,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三、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四、施肥的基本原理*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率。五、施肥技术*施肥量的确定,植物营养期与施肥,施肥时期与方法的确定。258\n教学要求:理解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施肥技术;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氮素供应情况,植物对氮素需求状况,化学氮肥的种类与性质。教学内容:一、土壤氮素营养*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二、作物的氮素营养*作物体内氮的含量与分布,氮的生理功能,氮的吸收与利用,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三、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铵态氮肥,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酰胺态氮给,缓释氮肥,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教学要求:理解土壤氮素营养;掌握作物的氮素营养;灵活运用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磷、钾素供应情况,植物对磷、钾素需求状况,化学磷、钾肥的种类与性质。教学内容:一、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土壤磷素营养,植物磷素营养,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二、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土壤钾素营养,植物钾素营养,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教学要求:掌握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第九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肥料(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土壤中、微量元素供应情况,植物对中、微量元素需求状况,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与性质。教学内容:一、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二、微量元素营养及微肥*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掌握微量元素营养及微肥。第十章复混肥料(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复混肥料的种类与性质及其施用方法。教学内容:一、复混肥料概述*复混肥料概念及类型。二、掺混肥料的生产*配方设计,肥料混合的原则,投料量的技术,成粒方法,工艺流程。三、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因土施用,因植物施用,因养分形态施用,以基肥为主的施用,掌握合理的用量。教学要求:了解掺混肥料的生产;理解复混肥料概念及类型;掌握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第十一章有机肥料(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有机肥料的种类与性质及其施用方法。教学内容:258\n一、有机肥料及其特点*有机肥料的概念,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关系,有机肥料的作用。二、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粪尿肥,秸秆类肥,绿肥,微生物菌剂,有机废弃物的利用。三、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腐熟的目的,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四、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教学要求:了解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理解有机肥料的特点、作用;掌握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3、实验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土壤肥料学的一般研究思路;使学生掌握相关测定方法,熟悉土壤颗粒分析,pH、容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测定方法。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分配1土壤颗粒分析34土壤碱解氮的测定32土壤pH的测定25土壤速效磷的测定33土壤容重的测定36土壤速效钾的测定2实验一、土壤颗粒分析(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内容:根据司笃克斯定律,用简易比重计法测定土壤的颗粒组成。要求掌握质地测定意义,有关测定中的基本步骤及存在问题,学会几种质地名称在图表中的查找方法。注意点:比重计容易损坏,使用时要小心。实验二、土壤pH的测定(2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内容:用指示剂、电极法分别测定土壤的酸碱性,同时观测土壤的缓冲性能。通过实验要求掌握两种酸碱性的测定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加深对土壤缓冲性能的理解。注意点:玻璃电极容易损坏,使用时要小心。实验三、土壤容重的测定(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内容: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用酒精燃烧法快速测定土壤水分。要求掌握测定土壤容重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土壤容重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注意点:用酒精燃烧法测定水分时应小心,防止烫伤。实验四、土壤碱解氮的测定(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内容: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有效性氮含量。通过测定,要求学生掌握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性氮的原理与方法(包括与不包括硝态氮),了解温度及扩散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注意点:由于碱性胶液的碱性很强,在涂胶和洗涤扩散皿时,必须特别小心,慎防污染内室,致使造成错误;实验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酸碱溅到皮肤上。实验五、土壤速效磷的测定(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内容:用0.5mol·L-1NaHCO3浸提,钼兰比色法测定石灰性土壤速效磷含量。258\n通过测定,要求学生掌握钼兰比色法测定石灰性土壤速效磷的原理与步骤,并能正确使用分光光度计。注意点:钼锑抗显色剂酸性很强,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使用时要特别小心。实验六、土壤速效钾的测定(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内容:用1mol·L-1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速效钾含量。通过测定,要求学生掌握1mol·L-1NH4OAC浸提土壤速效钾的原理与步骤;了解火焰光度计操作步骤。注意点:使用火焰光度计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否则容易造成事故。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包括上课出勤、作业上交、课程实验等);注:课程实验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30%。执笔人:柏彦超审稿人:钱晓晴二零一五年二月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t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220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总分:4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56,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植物学、基础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后续课程:作物育种学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讲述遗传学的发展历史,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与变异,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与调控,结合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最新成就,全面系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树立牢固的遗传学基础。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遗传学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和“问题式”的理论知识讲解并结合“关键知识点的实验验证”等教学方法来充分组织和引导学生来激发学生积极性,本课程以授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遗传学发展历史、遗传学研究的原理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优势。选用教材:刘庆昌.遗传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必读书目:1、张博等译,《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58\n2、赵寿元等译,《遗传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选读书目:1、WilliamS.KlugandMichealR.Cummings,EssentialsofGenetics(SeventhEditio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影印版)2、朱军主编,《遗传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戴思兰主编,《遗传学》(第3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李振刚主编,《分子遗传学》(第4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文铁桥主编,《基因工程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谢生勇主编,《分子细胞遗传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宋方洲主编,《基因组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8、吴乃虎主编,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生物个体、细胞、分子到群体、生态和进化等不同层次上,生物遗传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掌握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了解现代遗传学发展动态,具备初步分析、研究并解决简单遗传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72其中讲授学时:56实验(上机)学时:16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9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32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610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23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511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4第三章孟德尔遗传5212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35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513第十二章基因工程386第五章基因突变414第十三章基因组学37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315第十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58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316第十六章群体遗传与进化2合  计56162、教学要求:遗传学是所有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与变异,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与调控的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处于生命科学的核心地位。本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根据内容取材,注重经典遗传学与现代遗传学的合理结合、遗传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科学结合来系统展开教学工作,同时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最新成就。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遗传、变异、进化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遗传学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2、从生物体、细胞、分子到群体、生态和进化等不同层次了解生物遗传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3、掌握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具备初步分析、研究简单遗传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育种工作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258\n4、理解遗传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了解遗传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培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了解遗传学中的不同研究领域,如传递遗传学、细胞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生统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以及这些研究领域与现代生物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6、了解当前遗传学领域中重大研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培养和激发对遗传学的学习兴趣。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遗传、变异、进化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了解遗传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方向;理解遗传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类生存、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遗传、变异、进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简史一、Mendel的研究工作;二、Darwin的进化论;三、遗传学的诞生;四、Morgan的贡献;五、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六、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七、遗传工程的建立;八、基因组学的诞生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一、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研究中的作用;二、遗传学与人类健康;三、遗传学与动植物生产教学要求:1、了解各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了解遗传学发展简史及其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重点难点:遗传学发展史中几个标志性事件。第1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学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元和功能单元,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2、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3、了解细胞的基本分裂方式、细胞周期的概念;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及其在遗传学中的意义,掌握观察细胞分裂的实验方法;4、了解高等生物的基本生殖方式、配子形成过程;理解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及其在遗传学中的意义;5、了解不同类型生物的生活周期。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原核细胞二、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主要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细胞器中也有遗传物质第二节染色体一、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质;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功能性异染色质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着丝粒(主缢痕)、次缢痕、随体;染色体臂;着丝粒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臂比三、染色体的数目:2n、n的含义及用法;常见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四、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258\n五、原核生物染色体:真核生物染色体:染色体的化学组分;核小体结构;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体第三节、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周期一、细胞的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二、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的概念;分裂间期(G1期、S期、G2期)和分裂期(M期);细胞周期的时间分布;细胞周期的转换点及其调控;细胞的分类(周期中细胞、永久分化细胞、*G0期细胞)三、无丝分裂四、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特殊的有丝分裂:多核细胞,多倍体细胞,多线染色体五、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课讲授):减数分裂过程:第一次分裂:前期Ⅰ(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二分体;第二次分裂: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四分体;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保证有性生殖生物个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为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节生物配子形成和受精一、雌雄配子的形成:生物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动物性细胞的生成: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第一极体、第二极体;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植物雌配子的生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雌配子体(卵细胞、极核、助细胞、反足细胞);植物雄配子的生成: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雄配子体(精细胞、营养核)二、植物的授粉与受精:授粉的概念;柱头与花粉之间的亲和性;受精的概念;被子植物的双受精;2n合子、3n胚乳;直感现象:胚乳直感;果实直感三、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生殖的概念;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生殖;单性结实;无融合生殖的用途第五节、生活周期一、红色面包霉的生活周期:原子囊果、分生孢子;子囊、子囊孢子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大孢子、小孢子;孢子体、配子体;高等植物的世代交替;有性世代(配子体世代)核无性世代(孢子体世代)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教学要求:1、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2、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本质以及与遗传新的关系;3、掌握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尤其是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及其在遗传学中的意义,掌握观察细胞分裂的实验方法;重点难点:减数分裂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和观察(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利用固定好的蚕豆等植物根尖进行解离、染色、压片等,制成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片,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通过观察,熟悉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掌握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注意点:制片材料选择根尖分生组织,选择适合的染色剂实验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和观察(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利用固定好的玉米和蚕豆幼嫩的花药染色、制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方法;通过观察,熟悉减数分裂的全过程,以及各个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掌握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258\n注意点:选择适合的花药和染色剂。第2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5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2、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要点;3、了解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和基本过程;4、了解RNA的种类、RNA合成的一般特点和基本过程;了解真核生物RNA的特征和转录后的加工过程5、理解遗传密码的基本特征;了解蛋白质合成的一般特点和基本过程;6、理解中心法则和基因表达的基本过程;7、了解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掌握现代遗传学中的基因概念。教学内容: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染色体的化学组成;DNA含量的稳定性;性细胞中DNA的含量是体细胞中的一半;紫外线诱变的有效波长与DNA分子的吸收光谱一致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细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基因工程三、在无D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结构一、两种核酸及其分布二、DNA的分子结构:DNA的化学组成:4中碱基的结构、核苷酸的结构;A+G=C+T;DNA的分子结构: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多样性三、RNA的分子结构第三节DNA复制一、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复制起始点和复制子的概念;DNA复制不能从头开始,必须有RNA引物;原核生物DNA单起点复制,真核生物DNA多起点复制;复制错误的修复二、原核生物DNA合成:有关DNA复制的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拓扑异构酶,引发酶;DNA复制过程:起始(复制起始点序列识别蛋白、解旋酶、单链结合蛋白、引发酶、RNA引物);延伸(DNA聚合酶Ⅲ、新链与模板链反向互补、前导链、后随链、岗崎片段);终止(RNA引物的切除、连接酶修补缺刻)三、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真核生物DNA复制只发生细胞周期的特定时期;真核生物有多种DNA聚合酶;真核生物DNA多起点复制;真核生物的岗崎片段短于原核生物;核小体的复制;组蛋白八聚体的全保留复制;真核生物端粒DNA的复制;端粒酶四、RNA的复制:依赖RNA的RNA聚合酶;+链;-链第四节RNA的转录及加工一、三种RNA分子:mRNA;tRNA;rRNA;snRNA二、RNA合成的一般特点:RNA合成可以直接起始;RNA合成的原料是NTP;RNA合成的模板是DNA分子的一条单链;模板链;编码链;RNA链的延伸方向也是5′→3′三、原核生物RNA的合成:转录单位;上游;下游;RNA聚合酶;核心酶、全酶。启动子的概念;启动子的组成(-10序列;-35序列;二者之间的距离);启动子的功能终止子;内在终止子;依赖ρ因子的终止子;RNA的合成步骤:起始、延伸和终止四、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真核生物RNA的转录的特点:真核生物RNA的合成在细胞核内;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需要加工;真核生物有多种RNA聚合酶,分工不同,但都不能直接启动转录,必须有其它转录因子的协助258\n才能启动转录;真核生物启动子;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rRNA转录后加工(剪切、甲基化);mRNA转录后加工(加帽、加尾、剪切内含子;内含子;外显子)第五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一、遗传密码:三联体密码子;简并现象;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密码子的通用性和特殊性二、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氨酰tRNA合成酶;蛋白质的合成:肽链的起始(起始密码子、AGGAGG序列、起始复合物的组装、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的区别);肽链的延伸(密码子与反密码子、A位、P位、延伸因子);肽链的终止(终止密码子、释放因子)多肽链的加工:剪接;缔合;修饰;折叠等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第六节基因的概念与发展一、经典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功能单位;突变单位;重组单位(三位一体)二、现代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序列;顺反子;突变子;重组子三、顺反测验与基因的微细结构:Benzer的顺反测验;顺反测验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四、基因概念的发展: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基因);重叠基因;不连续基因;转座子;假基因等教学要求: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2、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要点及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和基本过程;3、掌握真核生物RNA的特征和转录后的加工过程;4、理解遗传密码的基本特征;了解蛋白质合成的一般特点和基本过程;重点难点: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以及基因转录后的加工过程。第3章孟德尔遗传(5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Mendel的科学精神和对遗传学的贡献;2、理解和掌握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规律分析简单的遗传学问题;3、理解等位基因间关系;理解显隐性的相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理解和掌握2对基因控制同一个性状的各种互作模式;5、理解遗传学中的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现象;初步建立众多基因的网络关系的概念。教学内容第一节分离规律一、分离规律:Mendel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现象;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分析的基本表示方法;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二、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测交的概念与实质;自交法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自由组合现象;自由组合的细胞学机制;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二、多对基因的遗传:多对基因遗传的分析方法:棋盘格法;分支法三、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第三节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显隐性的相对性;环境对显隐性的影响二、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概念;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分析三、致死基因:致死基因的概念;显性致死与隐性致死;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四、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基因互作的概念;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抑制作用;广义的上位性概念258\n五、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多因一效;一因多效;基因间的网络关系教学要求:1、理解和掌握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及其应用;2、理解和掌握2对基因控制同一个性状的各种互作模式;3、理解遗传学中的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现象;初步建立众多基因的网络关系的概念。重点难点: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实验三、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2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利用玉米(水稻)非糯与糯杂交F1的花粉粒分离比例及F1自交果穗(稻穗)分离比例,验证分离规律;实验目的与要求:学习验证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方法,加深对两个规律实质的理解。注意点:数据统计要准确,进行χ2测验得出结论。第4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5学时)教学目标:1、理解连锁遗传的实质及其细胞学基础;2、掌握重组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理解连锁遗传图意义及其来源;理解连锁遗传图和染色体数目的关系;4、能熟练应用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的绘制;理解染色体干扰的意义及干扰系数的计算;5、了解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理解性连锁性状的遗传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及其解释:连锁遗传现象;连锁遗传的细胞学机制二、交换: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双交换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一、交换值:交换值;重组率二、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一、基因定位二、基因定位方法:两点测验;相引组合;相斥组合;三点测验;干扰与符合;连锁遗传图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三、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四分子分析;着丝粒作图;第一次分裂分离与第二次分裂分离第四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性染色体;性别决定的方式: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染色体的倍数性决定性别;少数基因决定性别;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环境对性别的影响二、性连锁:性连锁的有关概念: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人类的伴性遗传;鸡的伴性遗传教学要求:1、理解和掌握连锁遗传的实质及重组率的计算;2、能熟练应用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的绘制;理解染色体干扰的意义及干扰系数的计算;3、理解性连锁性状的遗传特点。重点难点:基因定位和连锁图绘制。第5章基因突变(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和遗传学研究中的意义;2、了解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258\n3、了解基因突变的常用分类方法及其与性状表现的关系;4、理解筛选和鉴定基因突变的原理和一般方法;5、了解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和生物界对有害突变的防护机制;6、了解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分子生物学诱变方法的一般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的概念;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二、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与生物的进化;基因突变与遗传学研究第二节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一、突变的重演性:重演性的概念;突变率;突变率的计算二、突变的可逆性:可逆性的概念;正突变与反突变三、突变的多方向性:多方向性的概念;突变的多方向性与复等位基因四、突变的有利性与有害性:有利性;有害性;有利与有害的相对性;五、突变的平行性;平行性的概念;突变的平行性在现代遗传学研究中的意义第三节基因突变与性状的表现一、基因突变与性状变异类型:形态突变;生化突变;致死突变;抗性突变二、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三、体细胞突变和性细胞突变的表现:体细胞突变;性细胞突变四、大突变和微突变第四节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一、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的筛选与鉴定;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二、植物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突变真实性鉴定;突变性质的鉴定;显性突变的鉴定;隐性突变的鉴定;突变频率的鉴定;三、动物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第五节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一、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转换、颠换);缺失突变;插入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阅读框二、突变的修复:DNA修复系统;错配修复;直接修复(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光修复);切除修复;复制后修复;修复的差错导致基因的突变三、生物对有害突变的防护机制:密码子的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突变(基因内抑制、基因间抑制);多倍体;选择和致死第六节基因突变的诱发一、物理诱变:电离辐射诱变;非电离辐射诱变二、化学诱变:碱基类似物诱变;碱基修饰物诱变;DNA插入剂诱变三、转座因子诱变:转座因子的结构特征;转座因子诱变教学要求:1、理解基因突变概念、意义和一般特征;2、了解基因突变的常用分类方法及基因突变鉴定原理与方法;3、了解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分子生物学诱变方法的一般机理。重点难点:基因突变特征及分子机制。第6章染色体结构变异(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和形成原因;2、理解不同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的遗传学效应;3、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在遗传学和育种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缺失一、缺失类型及形成:末端缺失;中间缺失;缺失杂合体;缺失纯合体;断裂-愈合假说二、缺失的细胞学鉴定: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前期配对的细胞学特征258\n三、缺失的遗传效应:致死效应;致残效应;假显性效应;利用缺失进行基因定位第二节重复一、重复的类型及形成:顺接重复;反接重复;异位重复;重复杂合体;重复纯合体二、重复的细胞学鉴定三、重复的遗传效应:剂量效应;位置效应第三节倒位一、倒位的类型及形成:臂内倒位;臂间倒位;倒位杂合体;倒位纯合体二、倒位的细胞学鉴定三、倒位的遗传效应:倒位导致基因重排,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倒位抑制基因重组;ClB测定法第四节易位一、易位的类型及形成:简单易位;相互易位;易位杂合体;易位纯合体二、易位的细胞学鉴定三、易位的遗传效应:易位改变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易位改变染色体的数目;相互易位杂合体的半不育四、易位的应用:利用易位进行连锁分析;利用易位鉴别家蚕的性别教学要求:1、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及遗传学效应;2、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在遗传学和育种学中的应用。重点难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及遗传学效应。第7章染色体数目变异(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的基本特征;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2、理解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的产生机制和遗传特点;能够利用非整倍体进行简单的遗传分析;3、了解同源多倍体的产生机制、遗传特点及其在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4、了解异源多倍体的来源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第一节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一、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组的基本特征;染色体基数;整倍性变异和整倍体;非整倍性变异和非整倍体第二节整倍体一、同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剂量效应;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同源三倍体的联会和分离;同源四倍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二、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奇倍数的异源多倍体(倍半二倍体)三、多倍体的形成途径:未减数的配子结合形成多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加倍形成配子四、多倍体的应用:克服远源杂交的不孕性;克服远源杂种的不育性;创造远源杂交育种的中间亲本;育成作物新类型五、单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单元单倍体;多元单倍体;双倍体;单倍体的遗传特征;单倍体的应用:加速基因纯合速度;研究基因的性质和作用;用于基因定位;研究染色体组之间的同源关系第三节非整倍体一、非整倍体的分类:亚倍体:单体;双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双三体;四体二、单体:单体来源及在自然界的分布;单体的遗传特征和性状表现;单体分析258\n三、三体:三体的来源;三体的性状表现;三体的减数分裂特征;三体的基因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三单体分析教学要求:1、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数目变异类型;2、能够利用非整倍体进行简单的遗传分析;3、了解多倍体的产生机制、遗传特点及其在遗传育种和生物进化中的地位。重点难点:染色数目变异的遗传学效应。第8章数量性状遗传(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概念及其遗传特征;2、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3、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4、了解数量性状的基本遗传模型;了解常用遗传分析群体的方差构成;5、理解遗传率的含义;掌握遗传率的估算方法;6、理解QTL的含义;了解QTL作图的原理和基本步骤。教学内容: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一、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是呈连续性变异;数量性状的表现更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二、数量性状遗传的遗传解释:多基因假说;多基因假说的局限性和发展;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超亲遗传第二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一、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第三节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方差分析一、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表现型变异和基因型变异二、常用遗传分析群体的方差:不分离群体的方差;F2代的方差;回交群体的方差第四节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一、遗传率的概念: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二、遗传率的估算:广义遗传率的估算;狭义遗传率的估算三、遗传率的应用第五节数量性状基因座一、QTL的概念二、QTL作图原理和步骤:用于QTL定位的遗传标记;QTL定位的基础是饱和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QTL定位的基本步骤:亲本选择;筛选遗传标记;构建作图群体;分离群体标记基因型的检测和数量性状值的调查;统计分析三、QTL作图的统计方法简介:单标记分析法;区间作图法四、QTL分析的发展前景教学要求:1、理解数量性状概念、遗传基础;2、理解QTL的含义和QTL作图的原理和基本步骤。重点难点:QTL作图的原理和基本步骤。第9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近亲繁殖的概念及其遗传效应;2、了解纯系学说及其发展;3、了解杂种优势的含义及其遗传解释;教学内容:258\n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交的概念:近交、杂交;自花授、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近交系数二、自交的遗传效应:近交导致基因型纯合;自交有利于淘汰隐性有害基因三、回交的遗传效应第二节纯系学说一、纯系学说二、纯系学说的发展第三节杂种优势一、杂种优势的表现: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二、杂种优势的遗传解释: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第四节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应用一、近亲繁殖在育种上的利用二、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应用三、固定杂种优势的研究:无性繁殖法;无融合生殖法;多倍体法;平衡致死法教学要求:1、理解数量性状概念、遗传基础;2、理解QTL的含义和QTL作图的原理和基本步骤。重点难点:QTL作图的原理和基本步骤。第10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特点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理解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3、掌握细菌、病毒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一、细菌的特点及培养技术:细菌;细菌染色体;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菌落;影印培养法二、病毒的特点及种类:病毒的特点;噬菌斑;病毒的分类:按宿主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按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繁殖周期短;易于管理和化学分析;遗传物质简单,便于遗传操作,研究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一、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的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T噬菌体的遗传重组与作图;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第三节细菌的遗传分析一、细菌的拟有性过程:拟有性过程的概念;转化;接合;性导;转导二、转化:Griffith的转化试验;转化的概念;转化的机制;转化与基因作图三、接合:接合的发现;U型管试验;F因子;F+;F—;接合过程;Hfr;部分二倍体;外基因子;内基因子;中断杂交试验与染色体作图;重组作图四、性导:F因子的整合与环出;F′因子;性导的概念;性导与基因作图五、转导:概念;转导颗粒;普遍性转导过程;普遍性转导与基因作图;特殊性转导教学要求:1、理解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2、掌握细菌、病毒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细菌病毒拟有性过程及遗传分析方法。第11章细胞质遗传(3学时)258\n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质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2、理解细胞质遗传的的概念和特点;3、理解植物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第二节母性影响一、母性影响的概念;欧洲麦粉蛾色素的遗传;椎实螺外壳螺旋方向的遗传第三节叶绿体和线粒体遗传一、紫茉莉花斑叶性状遗传;玉米叶片埃形条纹斑遗传;叶绿体基因组简介第四节线粒体遗传一、红色面包霉生长缓慢突变型遗传;酵母小菌落遗传;线粒体基因组简介第五节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遗传一、共生体的遗传:共生体;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附加体;质粒的遗传第六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一、雄性不育的类别:雄性不育性的概念;核不育性;细胞质不育性;质核互作不育性二、质核互作不育性的遗传特点:孢子体不育核配子体不育;胞质不育基因的多样性与核育性基因的对应性;单基因不育性和多基因不育性三、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胞质不育基因的载体;质核不育性的遗传假说:质核互补控制假说;能量供求假说;亲缘假说四、雄性不育性的利用: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系配套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植物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重点难点:质核互作不育性的遗传特点及雄性不育性的利用。第12章基因工程(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工程的概念和包含的内容;2、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3、了解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载体的基本特点和常见类型;4、了解目的基因分离方法、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的方法;5、了解转基因生物检测与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了解基因工程在科学研究、人类健康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教学内容:第一节基因工程概述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广义基因工程;狭义基因工程二、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的概念;细胞工程的一般流程三、酶工程:酶工程的概念;酶工程的一般流程四、发酵工程: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工程的一般流程第二节基因的分离一、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型酶识别序列的特点;DNA连接酶;逆转录酶基因二、载体:基因工程载体的概念;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质粒载体;病毒载体;BAC;YAC三、基因分离方法:基于基因文库的基因分离方法:基因文库的概念;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从基因库中分离基因:DNA探针;筛选文库;序列测定和分析;DNA测序技术T-DNA标签分离基因;基于PCR的基因克隆:PCR原理;用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人工合成基因258\n第三节外源基因导入宿主一、重组DNA技术二、植物表达载体:Ti质粒(T-DNA转移机制;Ti质粒的衍生载体);Ri质粒;三、遗传转化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第四节转基因生物的检测与鉴定一、分子检测:PCR检测;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二、生物学性状的鉴定第五节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一、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是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研究基因的功能与表达;研究癌变机理;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改良抗性;改良品质;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动物;生物反应器;基因治疗二、生物工程的安全性教学要求:1、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及技术流程;2、理解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载体的基本特点和常见类型;3、了解目的基因分离方法、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的方法;4、了解转基因生物检测与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难点:基因工程载体特定及目的基因分离方法。实验四、植物核DNA和细菌质粒DNA的提取、扩增及电泳检测(8学时)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1、将新鲜的水稻叶片经液氮速冻、水浴、离心、干燥等步骤提取DNA,电泳检测。2、利用特定引物进行PCR反应,电泳检测。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植物幼叶核DNA的提取、PCR扩增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学习提取、纯化、扩增、检测DNA的方法,为建立基因库提供所需的DNA片断,了解分子生物学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意点:注意安全使用药品,正确操作各种仪器。第13章基因组学(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2、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研究内容;3、了解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了解基因组图谱的概念;了解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及其构建的一般原理与流程;5、了解基因组测序的基本策略;6、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基因组学概述一、基因组:基因组;常见物种的基因组大小;C值悖论;基因组学二、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二节基因组图谱的构建一、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的概念;图谱标记:多态性的概念;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DNA分子标记(RFLP标记、SSR标记、CAPs标记、SNP标记);构建遗传图谱的基本方法:⑴植物遗传图谱的构建:亲本选择;多态性标记的筛选;作图群体的构建;遗传标记的染色体定位;标记间的连锁分析;水稻遗传图谱⑵人类遗传图谱的绘制二、物理图谱的构建:物理图谱的概念;绘制物理图谱的必要性;绘制物理图谱的基本方法:限制酶作图;克隆重叠群作图;荧光原位杂交;序列标签位点作图;人类基因组物理图;水稻基因组物理图258\n三、基因组测序策略:鸟枪法;克隆重叠群法四、基因组图谱的应用:基因定位;基因克隆;标记辅助选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三节生物信息学一、生物信息学的概念: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的网络资源二、生物信息学的应用:寻找新基因和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基因组中非编码区域的功能;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基因组比较研究第四节蛋白质组学一、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二、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蛋白质的分离;蛋白质的鉴定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特征;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基因组学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2、了解基因组图谱构建及测序的基本策略;3、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重点难点:基因组图谱构建及测序的基本策略。第14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5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性状的表现是一系列基因表达的结果;2、了解基因的表达受到严格的调控;3、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可在许多环节进行;4、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途径;5、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是现代遗传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教学内容:第一节基因的概念与发展一、经典遗传学基因概念二、现代遗传学基因概念三、顺反测验第二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一、转录水平的调控:顺式调控元件;反式作用因子;正调控和负调控;基因不表达的概念;乳糖操纵元:乳糖操纵元模型;乳糖操纵元的负调控;乳糖操纵元的正调控二、翻译水平的调控:翻译水平的自我调控;SD序列;反义RNA调控;第三节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一、染色质水平的调控:异染色质化;组蛋白修饰;非组蛋白的作用;DNA酶敏感区域;核基质蛋白二、DNA水平的调控:基因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酵母交配型的转换、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DNA甲基化三、转录水平的调控:真核生物的顺式调控元件:启动子;增强子;真核生物的反式作用因子的结构特征:螺旋-转角-螺旋;锌指;亮氨酸拉链;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途径:与顺式调控元件(DNA)结合;与配基结合;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转录后调控:mRNA选择性加工;内含子剪切四、翻译水平的调控:mRNA的储存核运输;mRNA的结构;选择性翻译;反义RNA;翻译后调控:多肽链的切割;多肽链的折叠;多肽链的缔合;蛋白质的化学修饰。五、表观遗传学与基因调控: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印记,非编码RNA教学要求:1、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途径;258\n2、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的多层次性。重点难点:基因表达调控的多层次性。第16章群体遗传与进化(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进化论的关系;2、了解Hardy-Weinberg定律的基本内容;3、了解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4、了解有关生物进化的各种学说和物种形成的基本形式。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一、Mendel群体二、群体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三、Hardy-Weinberg定律:Hardy-Weinberg定律基本内容与推广第二节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一、基因突变二、选择三、遗传漂移四、迁移第三节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一、生物进化学说:Lamarck的获得性遗传学说;Darwin的自然选择学说;综合进化理论;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二、分子水平的进化:核酸的进化:DNA含量;DNA序列;进化速率;DNA长度的多态性;多基因家族;蛋白质的进化第四节物种的形成一、物种的概念: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二、物种形成的方式:渐变式:分化式;继承式;爆发式教学要求:1、了解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进化论的关系;2、理解Hardy-Weinberg定律的基本内容并学会判断群体是否平衡;重点难点:Hardy-Weinberg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应用。四、课程考核考试以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着重检查对基本遗传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及培养学生利用基本遗传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农学专业平时成绩占70%,包括平时课程作业(40%)和出勤率(10%),实验成绩(10%)和期中考试(10%);期末考试占30%。其它专业平时成绩占40%,包括平时出勤率和课堂表现(5%),实验成绩(10%)、课后作业(10%)和随堂测验(15%);期末考试占60%。执笔人:龚志云周勇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58\n(BiometryandExperimentalDesig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220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后续课程: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简介: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关于农学和生物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试验结果进行解释、推断的一门科学。该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于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着重讲授农学研究中常用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既涉及一些严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又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实践。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板书讲授结合课下作业。选用教材:徐辰武、章元明.生物统计与试验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必读书目: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选读书目:[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2]莫惠栋、胡雪华.实用农业试验方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7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通过讲解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着重讲授农学研究中常用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明确试验误差的概念、来源及其控制,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的要的及特点,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撰写奠定坚实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64其中讲授学时:64实验(上机)学时:0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农业试验概述46第六章方差分析基础82第二章描述性统计67第七章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103第三章概率和理论分布68第八章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84第四章抽样分布69第九章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45第五章统计推断12合计642、教学要求:第一章农业试验概述(4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农业试验的任务、要求和基本方法;掌握试验误差及其控制方法;熟悉变数、统计数、总体、样本等概念。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试验的任务与要求一、农业试验的任务二、农业试验的要求第二节统计方法的功用一、提供整理和描述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二、提供由样本推论总体的科学方法三、提供由误差分析鉴别处理效应的方法四、提供进行科学试验设计的原则第三节农业试验的基本方法一、因素、水平、效应二、试验处理方案的确定第四节试验误差及其控制一、试验误差二、试验误差的来源和控制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试验方案的基本要素、试验误差的概念和控制误差的要素。重点难点:简单效应;试验误差的精确度;试验误差对试验结果推论的影响;误差控制的三原则;变数;总体第二章描述性统计(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变数类型和分布的特征;掌握变数次数分布图标的制作;理解变数趋中性和离散性特征数值的内容和含义;熟练掌握主要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了解不同特征数值的适用场合。教学内容:第一节次数分布表一、变数与次数分布二、连续性变数次数分布表三、间断性变数次数分布表第二节次数分布图一、连续性变数次数分布图二、间断性变数次数分布图三、频率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第三节平均数一、算术平均数二、几何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四、中位数和众数第四节变异数一、极差二、方差三、标准差四、变异系数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变数类型、分布的特征;掌握变数次数分布图标的制作;熟练掌握主要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258\n重点难点:连续性变数次数分布表制作的要点;连续性变数次数分布图制作的要点;总体和样本平均数;总体和样本方差;总体和样本标准差。第三章概率和理论分布(6学时)教学目标:理解事件概率的概念及其主要计算法则;了解二项分布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正态分布的主要特征;掌握由正态分布计算事件概率。教学内容:第一节事件与概率一、事件和概率二、事件的相互关系三、计算事件概率的法则第二节二项分布一、二项总体和二项分布二、二项分布的概率计算三、二项分布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第三节正态分布一、正态分布特征二、利用正态分布计算概率的方法三、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教学要求:重点介绍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的主要特征;掌握由正态分布计算事件概率。重点难点:和事件;加法定理一、乘法定理和加法定理二;二项分布概率计算公式,某些事件概率计算;二项分布概率计算公式,某些事件概率计算;利用正态分布计算事件的概率。第四章抽样分布(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抽样试验的目的意义;掌握统计数分布的特点;掌握用统计数分布计算事件概率。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抽样和无偏估计第二节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一、中心极限定理二、平均数分布的平均数和方差三、标准误第三节样本平均数差数的分布一、平均数差数分布的平均数和方差二、差数标准误。第四节t分布一、t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二、用t分布计算事件概率。第五节χ2分布和F分布一、利用χ2分布计算相关事件概率二、利用F分布计算相关事件概率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统计数分布的特点,掌握用统计数分布计算事件概率。重点难点:无偏估计;平均数分布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误;平均数差数分布的平均数和方差;用t分布计算事件概率。第五章统计推断(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统计推断的意义和内容;掌握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步骤;掌握主要统计测验的方法;理解假设测验的原理和减少两类错误的途径。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推断的意义和内容一、统计推断的意义二、统计推断的内容第二节统计假设测验一、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步骤二、假设测验的几何意义三、假设测验的两类错误第三节单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一、单个平均数的u测验二、单个平均数的t测验第四节两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成组比较一、总体方差已知或大样本条件下的测验二、小样本、方差同质的测验第五节两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成对比较一、测验方法二、成对比较的优缺点第六节置信区间一、单个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二、成组比较两个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三、成对比较平均数的置信区间第七节样本容量一、单个平均数的样本容量二、两个平均数的样本容量三、成对比较的样本容量第八节关于方差的统计推断一、单个方差的统计推断二、两个方差的统计推断三、多个方差的假设测验第九节关于成数的假设测验一、单个成数的假设测验二、两个成数的假设测验第十节次数资料的测验一、次数资料和χ2分布二、适合性测验三、齐性测验四、独立性测验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假设测验的原理和减少两类错误的途径;重点难点:无效假设、备择假设;α错误、β错误;和单个平均数的u测验和t测验;差值标准差和差值平均数标准误;适合性测验的公式和测验方法。第六章方差分析基础(8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单向分组、两向分组和系统分组资料方差分析方法;掌握多个平均数多重比较方法;了解方差分析资料线性模型和期望均方的意义;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变量转换的必要性。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方差分析的意义一、t,u测验的局限,应用方差分析的必要性。第二节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一、平方和和自由度分解二、F测验第三节多重比较一、LSD法二、SSR法第四节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一、线性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第五节系统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一、线性模型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第六节线性模型与期望均方一、线性模型二、期望均方第七节变量转换一、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二、常用变量转换方法教学要求:重点介绍方差分析基本原理,掌握单向分组、两向分组和系统分组资料方差分析方法和多个平均数多重比较方法。重点难点:单向分组资料方差分析计算公式与步骤;方差分析表及其显著性表示方法;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多重比较的字母标记法;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两向分组资料方差分析计算公式与步骤;系统分组资料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第七章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1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常用试验设计方法;掌握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了解缺值估计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常用试验设计一、试验设计的三个原则二、小区技术三、常用试验设计方法第二节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方差分析一、设计及分析第三节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方差分析一、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及分析二、互作效应的解释第四节拉丁方试验的方差分析一、拉丁方试验的设计及分析第五节裂区试验的方差分析一、裂区试验的适用场合,分析与结果解释第六节缺值估计一、缺值估计和分析注意事项258\n教学要求:结合常用试验设计方法重点介绍各种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了解缺值估计原理和方法。重点难点:重复、随机和局部控制;完全随机试验;随机区组试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设计与分析。第八章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8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基本过程;掌握回归和相关关系假设测验的方法;了解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应用注意事项。教学内容:第一节相关关系和散点图一、双变数的相关与回归分析二、散点图第二节线性回归方程和离回归标准差一、线性回归方程二、离回归标准差第三节线性回归模型和假设测验一、线性回归模型二、线性回归的假设测验第四节线性回归的置信区间一、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二、回归统计数的置信区间第五节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一、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的计算二、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的意义第六节相关系数的统计推断一、相关系数的假设测验二、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第七节回归和相关的关系及应用注意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显著性及其密切程度的关系,适用区间,样本容量。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基本过程,掌握回归和相关关系假设测验的方法。重点难点:回归系数;回归截距;回归方程;离回归标准差;相关系数的假设测验。第九章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掌握多元回归方程和多元相关统计数求算过程;掌握多元回归方程、偏回归和偏相关假设测验方法;了解多元回归和相关的应用注意事项。教学内容:第一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回归模型,回归截距,偏回归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第二节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多元正规方程组求解二、多元回归统计数求解的矩阵方式三、离回归标准差计算第三节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测验一、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测验二、偏回归的假设测验258\n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方程和多元相关统计数求算过程、掌握多元回归方程、偏回归和偏相关假设测验方法。重点难点:正规方程组;离回归平方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F测验;偏回归的t测验。四、课程考核:按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70%,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出勤和期中考试,期终考试成绩占30%。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执笔人:徐辰武(负责人)顾世梁杨泽峰李鹏程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Agrometeor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92708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5总学时:40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以数学、物理、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研究气象、气候条件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科学,是农学种植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或了解对农作物、作物病虫害有影响的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主要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地区主要农业天气的特点与影响,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利用。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选用教材:包云轩等主编.气象学(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必读书目:杨晓光等 主编.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减灾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选读书目:1、姜世中、高强度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辛吉武等编著.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马晓刚 著.天气、气候、农业气象技术与应用[M].北京: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薛晓萍编著.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技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气象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的天气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及气象观测技能,为合理利用天气、气候条件,趋利避害打下理论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258\n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5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432第一章地球大气46第五章天气学原理533第二章太阳辐射及其与作物637第六章气候与农业气候544第三章温度及其与作物63合计32162、教学要求绪论(2.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学科概括、学习的目的意义,及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性质、学科框架及任务第二节农业气象学概况一、概念二、任务和要求第三节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常用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了解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学科概况。第一章地球大气(4.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的组成及各重要组分的特点和作用;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要素:概念、主要要素。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及各组分的意义二、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第二节大气结构一、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及分层结果二、大气各层的特点第三节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要素一、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要素二、各主要要素概述教学要求:了解大气概况;掌握大气结构、特性与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的关系;培养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精神。本章重点:大气的组成,以温度分布为主要依据的大气垂直分层,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要素概念。第二章太阳辐射及其与作物(6学时)258\n教学目标:掌握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特点、大气中的传递和削弱规律;太阳辐射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地面辐射收支平衡及其调控教学内容: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一、辐射的概念二、辐射度量三、辐射特性第二节太阳辐射一、地球运动及昼夜四季形成二、表征太阳辐射的几个概念三、大气中太阳辐射的减弱四、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第三节太阳辐射量与作物关系一、太阳辐射强度与作物二、太阳辐射时间长短与作物三、太阳辐射光谱与作物第四节地球辐射和地面辐射收支差额一、地面净得太阳辐射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三、地面辐射收支差额教学要求:教师讲授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及变化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就太阳辐射相关各要素对植物及有害生物的影响收集材料,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体系。本章重点:辐射的概念及物体的辐射特性,光周期现象及其农业应用,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规律,地球辐射和地面辐射收支差额。本章难点:光周期现象及机制,大气中太阳辐射的减弱。第三章温度及其与作物(6学时)教学目标:地面、土壤、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与特点;大气绝热温度变化及稳定度判断;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温度变化原理一、地面热量收支方程二、土壤热特性第二节温度变化规律一、地面温度二、土壤和水体温度三、大气温度第三节空气温度绝热变化一、概念二、大气稳定度及判据第四节温度与作物一、温度强度与作物二、一定温度的持续时间与作物三、变温与作物四、低温对作物影响258\n教学要求:掌握各层次温度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温度对重要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影响;了解大气温度变化的特殊方式-气温绝热变化:机制及判据。本章重点: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土壤的热特性,土、气温变化规律,积温学说及其农业应用,各类低温天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章难点:土壤的热特性,积温的不稳定性问题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大气湿度的表征物理量;大气湿度的时间变化规律;水汽的蒸发、蒸散和凝结(条件、规律);自由大气中云的形成条件;大气降水过程;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空气湿度及其变化规律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湿度意义二、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第一节水分蒸发一、蒸发条件二、水面蒸发三、土壤蒸腾四、农田蒸散第三节水汽凝结及凝结物一、水汽凝结的条件二、地面凝结物三、近地气层凝结物四、自由大气凝结物第四节大气降水一、暖云降水二、冷云降水三、降水特征量及分析第五节水分与植物一、空气湿度对作物生育的影响二、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教学要求:掌握大气水分运动规律及水相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现象。了解降水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根据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理解人工干预天气的原理和实践。本章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鼓励学生适当延伸性阅读了解大气水分的农业意义。本章重点:空气湿度参量,蒸发和凝结条件和过程,大气降水。本章难点:蒸发和凝结的条件和过程,大气降水形成。第五章天气学原理(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气压场概念及表示方法;气压场和风场关系;大气环流的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气团和锋的概念、分类、形成规律及相应的天气特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天气过程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气压场与风场一、气压的概念及压高公式二、气压场的表示方式及气压场的空间结构258\n一、作用于空气上的力二、风压关系第一节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二、地方性环流第二节气团和锋一、气团及我国的主要气团活动二、锋及锋面天气模型第三节天气预报一、天气预报分类二、原理与方法第四节主要的天气过程及其农业生产一、寒潮天气二、连阴雨天气三、干旱天气四、台风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原理与方法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大气的基本规律及天气变化的基本原理。学会根据基本天气形势判断天气变化。教师讲授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受力分析的天气系统特征分析(高低压中心,冷暖气团,各类锋),相关内容通过分组学习、汇报讨论的形式进行。本章重点:气压的概念,气压场的表示方式,作用于空气上的力及风压关系,三圈环流模型,气团和锋,主要的天气过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章难点:气压场的表示方式,风压关系,大气环流的形成及格局,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第六章气候及农业气候(5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各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掌握科本气候分类法的指标和分类结果;掌握中国气候特点和农业气候特点。教学内容:第六节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一、太阳辐射二、大气环流三、下垫面因素四、影响气候的其它因素第七节气候分类一、气候的带状分布二、各气候型的成因及气候特征三、气候分类第八节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及其表现二、我国气候的大陆性及其表现第九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一、我国的光能资源特点及其利用二、我国的温度资源特点及其利用258\n一、我国的水分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第一节农业气候分析与区划一、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关系二、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要求:理解、掌握气候形成分析;了解主要气候分析及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掌握中国气候和农业气候特点。本章重点: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分类,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农业气候特点。本章难点: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带和气候型成因及分析。3、实验实验一、太阳辐射度、光照度和日照度时数的观测(3学时)实验内容:了解太阳辐射强度强度、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观测原理;太阳直接辐射表、散射辐射表、照度计及日照计的使用规范。实验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实习,掌握太阳辐射相关参数的观测仪器、观测原理和观测方法。操作要领:太阳辐射表、照度计的规范使用;日照纸感光显影药水的正确涂洗。注意事项:照度计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免光电池疲劳或损坏照度计。实验二、地温与气温的温度分布规律(3学时)实验内容:选择不同性质的下垫面,观测地面、近地气层及土壤温度,分析温度的时间变化和垂直变化规律,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温度特点及其成因。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和要求:更加下垫面特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习,基本掌握温度观测仪器、观测原理和观测方法;掌握基本的温度影响因素分析。操作要领:规范使用各类温度观测仪器;根据下垫面特点设计温度观测方案。注意事项:观测前要熟悉温度表的使用规范。实验三、空气湿度的观测(3学时)实验内容:大气湿度的观测:原理、方法;湿度查算表的使用。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实习,基本掌握空气湿度观测仪器、观测原理和观测方法和湿度查算方法。操作要领:各类湿度测定仪器的规范使用。注意事项:通风干湿表湿球的正确湿润。实验四、温度直方图和年变化曲线的绘制及分析(3学时)实验内容:温度直方图和温度年变化曲线的绘制,利用温度直方图获取基本的温度信息;运用五日滑动平均温度法确定个别年份重要界限温度的起止日期并计算积温。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和要求:绘制温度直方图和年变化曲线和分析;运用五日滑动平均温度法确定个别年份农业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并计算积温。操作要领:直方图和年变化曲线起始月份的合理确定;温度最高点和最低点的确定原则。注意事项:温度变化变化曲线的平滑和连贯。实验五、等值线区域气候图绘制及分析(4学时)实验内容:各类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量等)区域气候图(等值线图)的绘制及分析。258\n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学时:4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绘制等值线区域气候图的方法及分析的基本要领。操作要领:内插法和外延法的合理运用。注意事项:特别要结合下垫面特点。课程实验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50%。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实验评定;成绩评定:考试成绩(60%)+实验(20%)+平时(20%(出勤、课堂表现等)。执笔人:徐建祥审定人:王学明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Agroec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230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种子科学与工程学分:2总学时:32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农业环境保护、农村区域发展课程简介: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农学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相关内容。选用教材: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必读书目:[1]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年选读书目:[1]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李博等主编.《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年二、课程总目标:258\n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22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47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效益33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48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59中国的生态农业45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6合  计322、教学要求:《农业生态学》是农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学科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综合效益提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点,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观念。2、掌握农业生态学要揭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规律、功能运转规律、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系统调控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3、通过对农业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国际和国内的农业生态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健康安全食品生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今后能自觉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注意资源的保护,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性质、作用和生态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一、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三、系统研究方法对农业生态学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回顾一、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二、农业生态学逐步成型与发展三、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系统及其特性二、生态系统及其特点三、农业生态系统第四节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一、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二、农业生态学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三、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258\n2、掌握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重点难点: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区分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个体生态学、种群、群落的基本特征及相关规律;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价值、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体生态学关系一、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二、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三、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种群一、种群结构二、种群动态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四、次生代谢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五、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六、种群调节第三节群落一、群落的基本特征二、群落的结构三、群落演替四、协同进化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二、分子生态学及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四、生物入侵与防控教学要求:1、掌握个体生态学中生境、生态因子、生活型、生态型的概念及相关定律。2、掌握种群的结构、动态、种间关系、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调节方式。3、掌握群落结构特点,学习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价值、威胁因素和保护开发利用措施。重点难点:生态位、化感作用、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三、大农业的组分结构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一、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二、自然条件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258\n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一、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二、农林业系统的垂直结构三、农田立体模式四、水体内的垂直结构五、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食物链的加环与解链二、食物链的结构类型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一、作物套作二、轮作和轮养三、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2、掌握边缘效应及合理开发边缘效应的途径。3、了解农林业、农田、水体、畜禽养殖业的垂直结构。4、掌握食物链定义、类型、加环的注意事项;掌握食物链解列的定义。重点难点:边缘效应和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5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定律,提高初级和次级生产力的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热力学定律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三、熵与农业系统熵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一、农业的辅助能二、辅助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特点与能量效率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初级生产中的能流一、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中的能流路径和能量平衡关系二、初级生产的能量效率与生产力比较三、地球主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四、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和改善方向第四节次级生产的能流一、次级生产的能流途径与能量平衡二、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四、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教学要求:1、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农业生态系统熵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掌握能源的类型及其功能地位。3、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转化效率、生态金字塔等的基本概念。4、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概念、地位和两者的关系。258\n5、掌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理解人工辅助能的作用。重点难点:提高初级、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水、碳、氮、磷等主要物质循环特点及人类影响效应、提高物质利用效率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的概念第二节水循环与节水一、水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和水资源危机三、农业生产的水平衡四、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和农业节水措施第三节碳流与温室效应一、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三、温室效应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第四节氮流与氮效率一、氮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和氮污染三、农业生产的氮平衡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第五节磷流与磷效率一、磷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和磷污染三、农业生产中的磷平衡四、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第六节钾流与钾资源一、钾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钾循环的影响三、农业生产中的钾平衡四、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措施第七节硫流与酸雨一、硫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二、人类对硫循环的影响和酸雨问题三、酸雨的防治措施第八节污染物的流动和累积一、污染物在食物链上的浓缩作用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内源污染三、工业源污染对农业的影响教学要求:1、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过程。2、掌握碳、氮、磷和水四种物质的循环路径及特点。3、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4、掌握维持农田N素、P素平衡的基本途径。5、掌握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258\n6、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物流的分析方法。重点难点: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和农田氮素循环利用措施。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价值流以及调控层次。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信息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一、资金流的基本构成二、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三、“成本外摊”现象与“收益外泄”现象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2、掌握生态系统价值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掌握“成本外摊”与“收益外泄”的概念。4、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过程、调控机制及特点。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重点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和层次。第七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效益(3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和农业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资源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二、农业资源的特性三、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第二节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一、不可更新资源的特点二、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第三节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增殖一、可更新资源利用存在的危机二、可更新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增殖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第四节农业效益的概念一、农业效益的定义与分类二、“三效益”之间的关系教学要求:1、了解资源的概念,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2、理解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意义。3、了解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合理利用途径。4、掌握不同类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生物质资源保护开发增殖途径。5、农业三大效益及相互间的关系。重点难点:可更新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增殖、农业效益之间的关系。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掌握历史上农业发展历程。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第二节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一、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第三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二、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要求: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2、掌握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3、掌握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难点: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学习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主要技术和模式。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发展阶段和生态农业方向一、农业发展阶段二、国外替代农业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一、我国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二、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与内涵三、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教学要求:1、了解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2、了解国外替代农业产生的背景、形式、基本技术、基本原理、评价及发展趋势。3、掌握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背景和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4、掌握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几项主要技术,掌握几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重点难点: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主要技术和模式。四、课程考核按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期终考试成绩占70%。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执笔人:黄丽芬、沈新平审定人:沈新平二零一五年二月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58\n(Seed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2306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种子检验学、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讲述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加强学生有关种子生物学的综合知识。课程从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出发,探讨种子的化学成分、种子形成发育与成熟、种子的休眠与调控,深入分析种子萌发的机理和影响种子活力和寿命的因素,为以后的种子检验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等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种子的形态结构、种子的形成与发育和种子萌发等内容。选用教材:胡晋.种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必读书目:[1]颜启传.种子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2]高荣岐.种子生物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选读书目:[1]宋松泉.种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二、课程总目标:种子生物学是研究植物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种子形成发育与成熟、种子休眠及其调控、种子萌发、种子活力、种子寿命和顽拗性种子生物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5第五章种子萌发32第一章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46第六章种子的活力43第二章种子的化学成分47第七章种子寿命44第三章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48第八章顽拗型种子生物学35第四章种子休眠及其调控4合计322、教学要求:《种子生物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的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种子的化学成分。258\n1、熟悉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的特点。2、掌握影响种子休眠、种子萌发和种子活力因素及调控机理。3、了解顽拗型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贮藏方法。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生物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种子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理解种子概念和分类、种子生物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的概念一、种子的概念二、种子的分类第二节种子生物学的内容和任务一、种子生物学的内容和任务第三节种子生物学的发展一、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我国种子专业建设历程三、种子生物学科研进展四、种子生物学研究展望第四节种子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良种的概念二、种子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重点难点:种子的分类。第一章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形态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等种子基本特性;理解不同农作物种子形态特征和分类。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种子的一般形态结构一、种子的外表性状二、种子的基本结构第二节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一、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二、蔬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三、果树、林木等种子的形态构造第三节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一、根据胚乳有无分类二、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教学要求:掌握种子的一般形态结构,了解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重点难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特点。第二章种子的化学成分(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布、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理解种子化学成分对种子品质的影响。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一、主要化学成分二、化学成分分布三、种子化学成分影响因素。258\n第二节种子水分一、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二、种子的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第三节种子的营养成分一、糖类二、脂类三、蛋白质第四节种子的生理活性物质一、酶二、维生素三、激素第五节种子的其他化学成分一、矿物质二、色素三、种子毒物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影响的主要因素,种子营养成分种类。2、理解种子水分和种子主要储藏物质,这些化学成分与种子品质和种子加工处理等的关系。重点难点:种子主要化学成分分布、种子主要化学成分对品质的影响。第三章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学习种子发育过程的异常现象、种子的成熟阶段及调控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一、受精作用二、种子形成发育第二节几种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育一、小麦二、水稻三、棉花四、玉米五、油菜第三节种子发育的异常现象一、多胚二、无胚三、无融合生殖和无性种子第四节种子的成熟及调控一、成熟的阶段二、种子成熟过程中的变化三、种子成熟调控。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发育异常现象及种子的成熟阶段。2、理解胚和胚乳发育模式和特点,种子成熟调控。重点难点:种子形成发育的过程、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育及成熟阶段。第四章种子休眠及其调控(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种子休眠调控的方法。258\n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机制一、种子休眠的意义二、种子休眠的原因三、种子休眠的机制第二节禾谷类种子的休眠一、休眠原因及休眠的起始二、休眠期及其影响因素三、影响禾谷类种子休眠期的因素。第三节豆类种子的休眠一、硬实的生物学意义及分布二、硬实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第四节其它作物种子的休眠一、棉花二、油菜三、向日葵四、甜菜第五节种子休眠的调控一、延长种子休眠期二、缩短和解除种子休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禾谷类、豆类及其他种子休眠特点和原因。2、理解种子休眠原因和解除方法,以及休眠调控机理。重点难点: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机理,种子休眠的调控。第五章种子萌发(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习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一、吸胀二、萌动三、发芽四、成苗第二节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一、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特点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主要贮藏物质的转化和利用三、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第三节种子萌发的生态条件一、水分二、温度三、氧气四、光五、其他生态因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种子种子萌发过程及特点、种子萌发的生态条件。2、理解萌发不同阶段种子形态和代谢变化特点以及影响种子萌发条件。258\n重点难点: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第六章种子活力(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活力的概念、生物学基础,学习种子活力测定原理和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一、种子活力问题的提出及发展过程二、种子活力的概念三、种子活力的重要意义第二节种子活力的生物学基础一、影响种子活力因素二、种子活力与种子劣变关系。第三节种子活力测定原理及方法一、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分类和选用二、发芽试验测定三、逆境试验测定四、生理生化测定五、种子活力测定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种子活力的重要性,种子活力生物学基础,种子活力的测定原理。2、理解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各种活力测定方法的区别。重点难点:种子活力的生物学基础、种子活力的测定原理及方法。第七章种子寿命(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学习种子的衰老的机制及陈种子利用。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一、种子寿命的概念二、种子寿命的差异第二节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一、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二、影响种子寿命的环境条件第三节种子衰老及其机制一、种子衰老的概念二、种子衰老的形态特征三、种子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第四节陈种子的利用一、陈种子利用的现实意义二、陈种子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五节种子寿命的预测一、利用对数直线回归方程式及其列线图预测种子寿命二、修正后的种子寿命预测方程及其列线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种子寿命的概念,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掌握控制种子寿命的方法。2、理解种子衰老的概念及其机制,掌握种子寿命预测的方法,掌握陈种子利用注意问题。重点难点:控制种子寿命的方法,种子寿命预测方法。第八章顽拗型种子生物学(3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顽拗型种子的鉴定方法,学习顽拗型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贮藏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顽拗型种子研究意义和鉴定一、顽拗型种子概念二、顽拗型种子研究意义三、顽拗型种子鉴定第二节顽拗型种子生物学特性一、干燥脱水易损伤二、易遭冷害和冻害三、寿命短,不易贮藏四、属大型和大粒种子五、多属于热带植物第三节顽拗型种子的贮藏特性和方法一、顽拗型种子贮藏特性二、顽拗型种子贮藏关键措施三、顽拗型种子贮藏方法。第四节顽拗型种子种类一、低温顽拗型种子二、中度顽拗型种子三、高度顽拗型种子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顽拗性种子研究意义、鉴定和顽拗性种子的种类。2、理解顽拗性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贮藏特性和方法。重点难点:顽拗型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贮藏特性和方法。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种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培养学生利用种子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平时成绩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郭宝健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作物育种学Ⅰ课程教学大纲(CropBreeding)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3201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3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学实验等258\n后续课程:作物育种学Ⅱ、种子工程课程简介:《作物育种学Ⅰ》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介绍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繁育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作物不同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作物不同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及其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的基本方法;作物类型及其引种规律;各种作物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及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必读书目:蔡旭.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选读书目:1、孙其信.作物育种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潘家驹.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在育种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国营农场、种子管理和农业推广部门及其它相关行业从事农业种子科研与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9第八章倍性育种22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410第九章杂种优势利用53第二章种质资源311第十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44第三章育种目标212第十一章抗病虫育种45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513第十二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46第五章杂交育种514第十三章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47第六章回交育种215合计488第七章远缘杂交育种22、教学要求:《作物育种学I》是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并结合《作物学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作物不同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作物不同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2、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及其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3、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的基本方法;4、作物类型及其引种规律;5、各种作物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及其应用;6、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绪论(2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作物品种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主要内容,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基本特点,作物育种的成就及其展望;理解选择对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关系和存在矛盾。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近代育种的成就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生物进化三大要素(遗传、变异、选择),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作物品种的概念;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基本特点。。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及类型,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掌握品种的三大特性(DUS),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及不同类型品种的遗传特点和育种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一、自交的遗传效应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三、异交的遗传效应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一、作物的品种类型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教学要求:通过实例展示介绍不同作物繁殖方式;重点介绍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自交引起的杂合基因型的后代性状发生分离,自交引起杂合共同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的概念,以及各类型品种的育种特点。重点难点: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与育种特点。第二章种质资源(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掌握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的方法,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其育种利用价值。教学内容: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258\n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术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二、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其育种利用价值;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内容:作物起源中心的特点,原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种质资源的鉴定方法;种质资源的创新;基因库(基因银行)的概念与拓建;核心种质的概念。重点难点:种质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其育种利用价值;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第三章育种目标(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农业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基本要求和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适应机械化生产),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重点难点:作物育种目标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制定原则。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掌握作物引种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掌握选择育种的概念、原理和育种程序。教学内容:第一节引种一、引种的意义二、引种的基本原理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其它因素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以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五、引种的基本步骤第二节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二、性状的鉴定与选择三、选择育种的程序教学要求:重点介绍温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高温短日性作物、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现象和原因;纯系学说;性状选择和鉴定的基本方法;纯系育种;混合选择育种;集团混合选择育种;改良混合选择育种。重点难点:引种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选择育种的概念、原理和育种程序。第五章杂交育种(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杂交育种的意义,掌握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杂交育种的基本程序教学内容: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258\n第一节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一、杂交技术二、杂交方式第四节杂种后代的选择一、系谱法二、混合法三、衍生系统法四、单子传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二、选种圃三、鉴定圃四、品种比较试验五、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教学要求:重点介绍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原则;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的工作要点(以单交杂种为例)及各世代的选择方法;杂交育种程序(包括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杂种圃、选种圃、鉴定圃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重点难点: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杂种后代主要处理方法、优缺点及应用。第六章回交育种(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回交育种的概念、用途、优点及其缺陷;理解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掌握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回交育种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一、回交育种的意义二、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一、亲本的选择二、回交育种的方法三、回交的次数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第三节回交育种的局限性及用途一、回交育种的局限性二、回交育种的用途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回交育种、轮回亲本(受体亲本)、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概念;回交遗传的遗传效应及与自交遗传效应的差异;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选择的基本要求;回交育种的优缺点;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选择;转移显性和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性状回交育种的过程。重点难点:回交的遗传效应;转移显性和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性状回交育种的过程。第七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理解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原因;掌握远缘杂交育种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258\n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二、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第三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三、远缘杂交育种技术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远缘杂交的概念;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原因;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及远缘杂交育种技术。重点难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特点与育种技术。第八章倍性育种(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倍性育种的意义,多倍体和单倍体产生的途径;理解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差异;掌握多倍体、单倍体的诱导、鉴定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多倍体育种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三、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及应用第二节单倍体育种一、单倍体产生的途径二、单倍体的鉴定三、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四、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五、单倍体育种成就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多倍体的来源;多倍体的类别;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诱导材料的倍性鉴定方法;多倍体材料的加工和选育;多倍体作物的应用;单倍体产生的途径及鉴定;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重点难点:多倍体和单倍体产生途径;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育种技术。第九章杂种优势利用(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表现特点,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杂种品种的类型,对杂种亲本的要求,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配合力的概念;理解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掌握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自交系的选育方法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第二节杂种优势的表现一、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二、杂种优势的度量第三节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一、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二、杂种优势遗传假说的评价第四节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一、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二、杂种品种的类型258\n三、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四、杂种亲本自交系的选育第五节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一、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二、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三、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四、雄性不育性利用教学要求:重点介绍杂种优势的概念,作物杂种优势基本条件及度量方法;杂种优势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杂种品种的类别、亲本选配原则及原理;配合力的测定方法及特点。重点难点:杂种优势利用条件、途径和度量方法;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自交系的选育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杂种品种的类型;杂种亲本选配原则及杂种品种的选育方法。第十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三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概念;理解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原理和光敏温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理;掌握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及相应杂种品种的选配和利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第二节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一、雄性不育的形态差异二、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三、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第三节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一、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二、恢复系的选育三、杂种品种的选配第四节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一、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二、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概念及遗传解释;三系法杂种品种的选配及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的概念;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鉴定和育性转换的机理;两系法杂种品种的选配及利用。重点难点: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方法。第十一章抗病虫育种(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抗病虫育种的研究进展及概况;理解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抗病虫性的遗传,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基因对基因学术的内容;掌握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258\n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三、抗病虫性的机制第三节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一、抗病虫性的遗传二、基因对基因学说三、抗病虫性鉴定第四节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三、抗病虫品种选育和利用的策略教学要求:重点介绍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概念;抗病性的机制、抗虫性机制;抗病、虫性的遗传;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虫育种主要工作环节。重点难点: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第十二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和原理;掌握基础群体的建立、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了解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第二节群体改良的原理一、Hardy-Weinberg定律(遗传平衡定律)二、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的主要动力第三节基础群体的建立一、基础群体的选择二、基础群体的合成第四节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一、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二、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第五节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一、隐性核不育在大麦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二、显性核不育在小麦群体改良中的应用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群体改良的作用及原理;群体改良方法(混合选择法、自交后代选择、轮回选择);轮回选择的基本程序和原理;轮回选择的步骤;半同胞轮回选择的程序;全同胞轮回选择的方法;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方法;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方法。重点难点:群体改良的基本过程;轮回选择法;群体内、群体间遗传改良。第十三章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细胞和组织培养、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用途;理解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生物安全性,各类分子标记的类型、原理和特点;掌握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转基因育种的基本程序及作物MAS育种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258\n一、细胞和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二、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第二节转基因育种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二、转基因育种的程序三、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四、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第三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一、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二、常用分子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四、作物MAS育种需具备的条件五、MAS育种方法教学要求:重点介绍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育种的概念、研究内容、优缺点;几种主要分子标记的类型及遗传特点、作物MAS育种方法。重点难点: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几种主要分子标记的类型及遗传特点;实施辅助选择育种的方法。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育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印志同邓德祥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作物育种学Ⅱ课程教学大纲(BreedingofmainCrop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320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3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栽培学等后续课程:种子工程课程简介:本课程系农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水稻、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国内外育种概况、研究动向和展望;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育种途径和方法。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258\n1、盖钧镒.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必读书目蔡旭.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选读数目1、闵绍楷.水稻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吴兆苏.小麦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3、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潘家驹.棉花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二、课程总目标作物育种学各论是以《作物育种学总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主要农作物育种工作及其他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48实验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1第一章水稻育种122第二章小麦育种123第三章玉米资源124第四章棉花育种12合计482、教学要求作物育种学(各论)是以《作物育种学总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主要育种目标及制定原则;2、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主要性状的遗传特点和选育方法;3、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等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第一章水稻育种(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水稻生产与育种概况;掌握水稻育种的基本目标、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策略;水稻的基本发育特性;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光敏核不育性、广亲和性应用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原理;掌握水稻引种的基本规律,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一、我国水稻育种简史二、国内外水稻育种发展动态及趋向第二节水稻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一、我国的稻区划分及各稻区对品种的要求二、水稻育种的基本目标三、水稻主要性状的遗传第三节水稻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258\n一、稻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染色体组二、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和亚种生态分类三、稻种资源的性状鉴定与利用第四节水稻的基本发育特性与引种规律一、水稻的基本发育特性二、水稻品种的引种规律第五节水稻杂交育种一、品种间杂交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特点二、杂交亲本的选配三、杂种后代的选择四、育种程序与杂种后代群体的规模五、增代和缩短育种年限第六节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简史二、水稻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三、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稻选育四、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稻选育五、亚种间杂交稻选育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外水稻育种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向;2、掌握我国水稻稻区划分及各稻区对品种的要求;3、掌握水稻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选育策略;4、掌握不同生态类型水稻的感光、感温及基本营养生长性;5、掌握水稻杂交亲本选择原则,品种间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特点及、掌握杂种后代不同性状的选择策略;6、掌握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三系法、两系法杂交种选育的方法。重点难点:水稻不同性状的遗传特点;栽培稻的亚种生态分类及染色体组;水稻的三性及在引种过程中的光温反应特性;杂种后代有关产量、品质等性状的选择策率;不育系、恢复系及杂交组合的选育标准及策略。第二章小麦育种(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小麦生产与育种概况;掌握小麦育种的基本目标、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策略,国内外小麦种质的引进与利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外小麦育种概况一、国内外小麦生产发展动态与品种的作用二、小麦栽培物种和所利用的品种类型三、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进展第二节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与选育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及其生态特点与育种目标二、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第三节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一、小麦及其近源植物的分类二、我国固有小麦的特性及其利用价值三、我国从国外引进小麦材料的利用第四节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一、小麦杂交育种258\n二、小麦杂种优势和杂种小麦的选育三、小麦远缘杂交四、小麦单倍体育种第五节小麦育种研究动向与展望一、小麦的产量和超级小麦育种二、持久抗性的选育与抗源多样化三、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四、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外小麦育种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向;2、掌握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划分依据及各生态区的主要育种目标;3、掌握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选育策略;4、掌握杂种小麦的产生途径;5、掌握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我国小麦生产中的应用。重点难点:小麦重要种质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小麦主要的遗传特点及选育策略;小麦及其近源植物的分类;杂种小麦的产生途径。第三章玉米育种(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玉米生产与育种概况;掌握玉米育种的基本目标、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策略,国内外玉米种质的引进与利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一、国内玉米育种概况二、国外玉米育种概况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一、玉米育种目标二、玉米主要性状遗传第三节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一、玉米的分类二、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三、玉米种质资源的研利用第四节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一、优良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二、选育自交系的方法三、杂交种组配方法第五节目标性状育种一、高产育种二、抗病育种三、品质育种第六节群体改良一、群体改良的意义二、轮回选择的原理三、轮回选择的方法第七节雄性不育性的应用一、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类别与特性二、玉米不育系与恢复系的选育技术三、玉米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技术258\n第八节玉米遗传育种的动向与展望一、玉米育种热点问题探讨二、玉米育种展望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外玉米育种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向;2、掌握玉米育种的基本目标及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3、掌握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类别与特点;4、掌握群体改良的意义和轮回选择的原理;5、掌握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选育方法,配合力的测定方法,轮回选择的方法,雄性不育性的应用技术。重点难点:玉米育种的基本目标及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类别与特点;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选育方法,配合力的测定方法,轮回选择的方法,雄性不育性的应用技术。第四章棉花育种(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棉花生产与育种概况;掌握棉花育种的基本目标、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策略,棉花各育种目标的育种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外棉花育种概况一、我国和世界棉花生产及育种概况二、棉花育种方法与成果三、我国棉花育种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二节棉花育种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价值一、棉属的分类二、棉属的栽培种及其特征三、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第三节棉花主要性状的遗传一、棉花质量性状的遗传二、棉花主要性状的遗传三、棉花数量性状遗传四、棉花的细胞遗传学第四节棉花育种一、棉花产量育种二、棉花品质育种三、低酚棉育种四、短季棉育种五、棉花抗病育种六、棉花抗虫育种七、棉花高新技术育种第五节棉花良种繁育一、棉花育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二、棉花品种退化的现象与实质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外棉花育种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向;2、掌握棉花育种的基本目标及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选择策略;3、掌握棉花4个栽培棉种的分布、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和基本特性;4、掌握棉花主要育种目标的育种方法。258\n重点难点:棉花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选择策略;棉花4个栽培棉种的分布、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和基本特性;棉花主要育种目标的育种方法。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育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张宏根吕超印志同裔传灯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SeedProduc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3310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遗传学、种子生物学、作物育种学等后续课程:种子检验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简介:种子生产学是研究农作物种子繁育理论和繁种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它以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类型为研究对象,以遗传学为重要理论基础,同时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进行,同时结合种子学实验课程组织种子生产基地及生产程序的参观学习。选用教材:胡晋主编.种子生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必读书目:[1]王建华,张春庆主编.种子生产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杜鸣銮主编.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选读书目:[1]颜启传主编.种子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王友善、赵英华主编.实用种子知识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3]种子实用知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种子生产体系的现状和发展,理解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基础,掌握良种繁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农作物的原种生产技术。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258\n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35第四章杂交种品种亲本的原种生产及制种82第一章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66第五章无性系品种的原种生产33第二章种子生产的基本方法84第三章常规品种的原种生产4合  计322、教学要求《种子生产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可设为农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以胡晋主编的《种子生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主要教材,要求在基础理论上讲透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上讲清种子生产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操作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现场教学,并对主要农作物突出讲授重点,适当增补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种子生产的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种子生产体系的现状和发展,理解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基础,掌握良种繁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农作物的原种生产技术。绪论教学目标:了解种子生产的意义、任务及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植物新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的目的与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生产的概念与意义一、种子、品种和良种的概念二、种子生产的概念与意义第二节种子生产的任务一、种子生产的研究内容与任务二、种子生产应具备的条件三、种子生产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第三节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一、我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二、我国种子生产的现代化建设三、美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第四节植物新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一、农作物品种审定和登记二、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三、植物新品种保护教学要求:(1)了解和理解种子、品种和良种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258\n)了解种子生产的特点、意义和任务,以及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3)了解品种审定、品种区域试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概念与意义。重点难点:(1)种子的概念与分类,种子作为生产资料的特点;品种的形成与演变,品种的概念,品种的经济类别特性;良种的概念,推广良种的意义;种子生产的概念、特点、意义。(2)种子生产的研究内容,种子生产的任务,种子生产应具备的条件,种子生产计划和方案的制定。(3)我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四自一辅、四化一供的概念;种子生产专业化的概念、意义及实现途径;种子加工机械化的概念、意义及现状与发展;种子质量标准化的概念、意义及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关键;品种布局区域化的概念、意义。(4)品种审定的目的意义;主要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的概念;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意义;新品种保护的概念与意义,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申请人、品种权人、职务育种、非职务育种、培育人、委托育种和合作育种的概念;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条件。第一章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理解纯系学说、遗传平衡定律、杂种优势分别与种子生产的关系,掌握种子生产相关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一、植物的繁殖方式二、作物的品种类型三、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第二节品种的稳定与变化一、品种稳定与变化的进化原理二、品种稳定与变化的遗传学因子三、品种混杂退化的生物学第三节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一、纯系学说与种子生产的关系二、遗传平衡定律与种子生产的关系三、杂种优势与种子生产的关系教学要求:(1)了解种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植物的开花授粉方式及作物的品种类型;(2)了解作物品种混杂与退化的概念及其引起混杂退化的原因;(3)理解纯系学说、遗传平衡定律、杂种优势与种子生产的关系。重点难点:(1)有性繁殖的概念,有性繁殖植物的开花授粉方式;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核雄性不育、光(温)敏核不育性、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概念;三系的相互关系;无性繁殖、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的概念;作物品种类型的划分,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异质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的概念;近等基因系多系品种的概念及用途;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综合品种的概念。(2)群体含量效应、选择效应的概念;品种混杂退化的概念;品种混杂退化的危害;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3)纯系学说对种子生产的指导意义;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遗传平衡定律对种子生产的指导意义;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与种子生产的关系,优中选优、提纯复壮的概念。258\n第二章种子生产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了解种子生产的技术路线及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条件与内容,了解种子质量标准化的概念及内容,掌握种子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生产的技术路线一、两大育种体系与两大种子生产体系二、分级繁育与世代更新三、保纯繁殖生产和循环选择生产第二节种子生产的基本方法一、品种的种子生产二、杂种的种子生产三、加速种子生产第三节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一、种子生产基地的形式二、种子生产基地布局与建设的原则三、种子生产基地的必备条件四、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的程序五、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内容六、种子生产基地的管理第四节种子生产的质量控制一、种子质量和标准二、提高种子遗传质量的措施三、提高种子物理质量的措施四、种子认证教学要求:(1)了解育种体系与种子生产体系的关系、分级繁育和世代更新的概念,理解保纯繁殖生产和循环选择生产的区别,掌握不同品种类型原种生产的基本方法及加速繁殖的主要方法;(2)了解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条件、建设程序、建设内容以及管理内容;(3)了解种子标准化的内容及其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重点难点:(1)两大种子生产体系;分级繁育的概念及其优点,世代更新的概念;保纯繁殖生产、循环选择生产的技术路线。(2)种子生产与大田生产的不同点;自花授粉作物纯系品种改良混合选择法、株系循环法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及技术流程;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品种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及技术流程;纯系品种原种生产要掌握的原则;无性系种子(种物)的概念,无性系品种繁殖材料的类别,无性繁殖作物的遗传特点,无性系品种种子生产特点,无性系品种种子生产方式。(3)杂交种品种种子生产特点;杂交种品种种子生产的方法,人工去雄制种法、化学杀雄制种法、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法、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法的概念;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杂交种品种亲本的原种生产方法;一代杂种种子生产的共性技术,空间隔离、屏障隔离、开花期隔离(时间隔离)、行比、花期预测、花期调节的概念。(4)加速种子生产的方法。(5)种子生产基地的必备条件,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内容。(6)258\n品种标准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的概念;种子标准化的内容,优良品种标准、原(良)种生产技术规程、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种子检验技术规程、种子包装、运输、贮藏标准的概念;种子质量构成指标及分级标准;育种家种子、原种、大田用种(良种)的概念;种子质量标准化的意义,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关键;种子生产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7)种子认证的含义,种子认证的作用。第三章常规品种的原种生产教学目标:了解不同作物品种类型混杂退化的表现及其主要原因,掌握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规品种的原种生产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自花授粉作物品种的原种生产一、改良混合选择法(二圃制、三圃制)二、株系循环法第二节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的原种生产一、棉花品种“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二、油菜品种“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三、西瓜品种“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教学要求:(1)了解不同作物品种类型混杂退化的表现及其主要原因;(2)掌握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规品种的原种生产方法。重点难点:(1)以水稻为例,自花授粉作物品种改良混合选择法、株系循环法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2)以棉花、油菜、西瓜为例,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品种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及技术流程。第四章杂交种品种亲本的原种生产及制种教学目标: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开花生物学特性,掌握不同作物杂交种亲本原种生产方法及杂交制种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一、玉米开花的生物学特性二、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三、利用自交系人工去雄杂交制种技术第二节杂交稻亲本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一、水稻开花的生物学特性二、三系杂交稻亲本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三、两系杂交稻亲本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第三节杂交高粱亲本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一、高粱开花的生物学特性二、杂交高粱亲本的原种生产三、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制种技术第四节杂交油菜亲本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一、油菜开花的生物学特性二、杂交油菜三系亲本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三、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及杂交制种技术258\n教学要求:(1)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开花生物学特性;(2)掌握不同作物杂交种亲本原种生产方法及杂交制种技术。重点难点:(1)玉米抽雄、吐丝的概念,自交系的概念;玉米自交系几种原种生产方法的比较,玉米自交系“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利用自交系人工去雄杂交玉米制种技术(2)杂交水稻三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水稻质核互作不育系的分类;杂交水稻三系亲本成对回交测交法、三系七圃法、控制授粉株系循环法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及技术流程;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3)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温度对育性转换的作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存在遗传漂移现象;光、温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光敏核不育系、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繁殖技术;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4)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高粱制种技术(5)油菜开花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自交不亲和系杂交油菜制种技术;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繁殖。第五章无性系品种的原种生产教学目标:了解组织培养与种子生产的关系,理解无性系品种脱病毒原理,掌握无性系品种脱毒技术及种薯种苗生产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利用细胞和组织繁殖一、利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二、植物茎尖培养脱病毒三、人工种子四、应用“微繁殖技术”的局限性第二节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一、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防止途径二、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生产脱毒微型薯技术三、利用实生种子生产无病毒种薯技术四、马铃薯种薯(原种)生产技术第三节甘薯种薯种苗生产技术一、甘薯的生物学特性二、甘薯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三、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生产技术四、甘薯株系选优提纯法种薯生产教学要求:(1)了解组织培养与种子生产关系,以及茎尖脱毒培养的原理;(2)了解人工种子的概念、应用价值以及构造与制作;(3)了解马铃薯、甘薯品种退化的原因,掌握马铃薯、甘薯品种的脱毒技术及原种生产技术。重点难点:(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包括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准备,芽的增殖,根的诱导,植株移栽;植物茎尖脱毒培养的原理;人工种子的概念、应用价值,及构造与制作;应用“微繁殖技术”的局限性。(2)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防止途径;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生产脱毒微型薯技术;利用实生种子生产无病毒种薯技术;马铃薯种薯(原种)生产技术。(3)甘薯的繁殖特性;甘薯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生产技术;258\n甘薯株系选优提纯法种薯生产。四、课程考核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根据上课出勤、课堂笔记、课堂提问等进行综合评判)=总成绩。执笔人:汤述翥张宏根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教学大纲(SeedTreatmentandStorag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3311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种子检验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后续课程:种子经营与管理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讲述种子加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种子安全贮藏的仓库设备与性能、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贮藏特性和安全贮藏技术及种子贮藏期间有害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程度等,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新颖实用,注重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介绍。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多媒体与录像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种子检验的基本程序、基本原理、关键技术进行描述和分析,多媒体和录像教学用于展示种子加工与贮藏的有关图片。选用教材:麻浩.种子加工与贮藏.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胡晋.种子贮藏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谷铁城,马继光.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选读书目:1、董海洲.种子贮藏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白光旭.储藏物害虫与防治(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毕辛华,戴心维.种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二、课程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同学掌握种子干燥的原理、方法,种子加工处理的原理与方法,种子贮藏期间的变化、安全贮藏的条件及主要农作物种了的贮藏方法,了解种子仓库有害生物的种类、特性及综合防治措施。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58\n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19第八章种子仓库及其配套设备22第一章种子的物理特性310第九章种子贮藏期间的变化33第二章种子清选精选原理和技术211第十章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24第三章种子干燥的原理和方法212第十一章种子贮藏期间的仓虫与鼠类控制35第四章种子处理313第十二章种子贮藏的应用技术26第五章种子包装214第十三章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37第六章种子加工流程与设备2合计328第七章种子贮藏生理22、教学要求:《种子加工与贮藏》是种子加工与贮藏是种子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在种子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物种子加工与贮藏的理论和技术,熟悉相关设备,能独立完成各类作物种子的加工与贮藏工作。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掌握解种子加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种子加工机械设备的基本性能和施用关键技术。2.掌握解种子安全贮藏的仓库设备与性能,熟悉种子贮藏的关键技术。3.掌握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贮藏特性和安全贮藏技术。4.掌握种子种子贮藏期间有害生物的种类及控制方法。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加工与贮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种子贮藏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熟悉种子加工与贮藏的研究内容与任务。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加工与贮藏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二节种子加工与贮藏的发展概况一、国外种子加工与贮藏的发展概况二、我国种子加工与贮藏的发展概况第三节种子加工与贮藏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教学要求:了解种子加工与贮藏研究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加工与贮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重点难点:种子加工与贮藏研究的内容和任务第一章种子的物理特性(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个体物理特性与群体物理特性的区别,熟悉种子群体物理特性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种子工作总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的容重、比重和千粒重一、容重二、比重三、千粒重258\n第二节种子堆的密度和孔隙度一、密度和孔隙度的概念二、密度和孔隙度的影响因素三、密度和孔隙度在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第三节种子堆的散落性和自动分级一、散落性二、自动分级第四节种子堆的导热性和热容量一、导热性和热容量二、导热性和热容量在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第五节种子的吸附性一、吸附性二、吸湿性三、种子平衡水分规律教学要求:熟悉种子群体物理特性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种子工作总的应用。重点难点:种子物理特性的有利方面在种子产业中的合理利用第二章种子清选精选原理和技术(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种子清选精选的作用、不同清选方式的原理及关键技术,熟悉清选相关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清选精选的作用一、种子清选精选的目的和意义二、种子清选精选工作的原则、程序和人员素质要求第二节种子尺寸特性分选一、种子的尺寸特性及其分离原理和技术二、利用种子的形状和孔洞的分离方法第三节种子空气动力学分选一、种子空气动力学特性和分离方法二、种子的比重分离方法第四节种子表面特性分离方法一、种子的表面特性分离方法二、种子的弹性特性分离方法第五节种子光电特性分选一、种子色泽分离方法二、种子负电性分离方法第六节常用种子清选设备一、风筛清选机二、圆筒筛分级机三、窝眼筒清选机四、重力式清选机教学要求:掌握不同清选方式的原理及关键技术,熟悉清选相关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重点难点:不同清选方式的原理及关键技术第三章种子干燥的原理和方法(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种子干燥的目的和必要性、影响种子干燥的因素、种子干燥原理和方法及常用干燥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干燥的目的和必要性一、种子干燥的目的二、种子干燥的必要性第二节影响种子干燥的因素一、外部因素二、内部因素第三节种子干燥原理和方法一、种子干燥原理二、种子干燥方法第四节种子干燥过程一、种子干燥特性二、种子干燥特性曲线与干燥阶段第五节常用干燥设备一、仓式干燥装置及通风贮仓二、成批循环式热风干燥机三、塔式干燥机四、滚筒式干燥机五、玉米穗干燥室第六节干燥设备的技术参数一、干燥设备的总体要求二、干燥设备的型号三、燃料、加热方式及耗热量四、风机风量和风压五、国内外主要干燥设备的技术参数教学要求:掌握种子干燥的目的和必要性、影响种子干燥的因素、种子干燥原理和方法。重点难点:影响种子干燥的因素及种子干燥原理和方法。第四章种子处理(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处理的目的和意义、种子包衣和丸粒化技术、种子引发技术、种子预发芽技术及其他处理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处理的目的和意义一、种子处理概述二、种子处理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种子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处理一、种子的物理因素处理二、种子的化学因素处理第三节种子包衣一、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二、种子包衣特点三、种衣剂的类型、化学成分及其理化特性四、种子包衣机械设备五、种子包衣技术六、种衣剂的安全使用第四节种子丸粒化和种子包壳258\n一、概述二、丸粒化种子生产的工艺流程第五节种子引发一、种子引发的研究状况及意义二、种子引发的原理三、种子引发的方法四、种子引发条件及影响因素五、种子引发的机制和效应六、种子引发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六节种子预发芽处理一、预发芽的背景二、预发芽技术的发展第七节种子处理的其它方法一、种子的生物处理二、种子硬实的处理三、种子液体条播和种子裸粒处理四、棉花种子脱绒处理五、种子带和种子毯教学要求:掌握种子包衣和丸粒化技术、种子引发技术、种子预发芽技术及其他处理技术。重点难点:种子包衣、丸粒化及引发技术第五章种子包装(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包装的意义、种子包装的标准,熟悉种子品牌和商标及种子计量包装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包装的意义一、种子包装的定义二、种子包装的作用与意义第二节种子包装的标准一、包装材料的选择二、包装设计及要求三、防伪包装四、包装标签五、种子包装前的处理第三节种子商品包装一、种子商品二、商品种子的包装规格三、包装工艺流程四、包装种子的保存第四节种子品牌和商标一、种子品牌和商标的含义二、种子品牌的作用三、商标在种子营销中的作用四、种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统一第五节种子计量包装一、种子计量包装的发展过程二、种子定量秤258\n三、种子按粒计量包装四、全自动小包装系统五、全自动大包装生产线六、防伪防窜货系统教学要求:掌握种子包装的标准、种子品牌和商标及种子计量包装技术。。重点难点:种子包装的标准及种子品牌和商标。第六章种子加工流程与设备配置(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加工工序、种子加工常用辅助设备、典型种子加工工艺流程,熟悉种子加工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加工工序一、种子加工工序的分类二、种子加工基本工序三、种子加工特殊工序四、种子加工辅助工序第二节种子加工常用辅助设备一、物料输送系统二、除尘系统三、集杂系统四、物料暂存系统五、安装检修台六、电气控制系统第三节典型种子加工工艺流程一、工艺流程设计原则二、种子加工基本工艺流程三、小麦种子加工工艺流程四、水稻种子加工工艺流程五、玉米种子加工工艺流程第四节种子加工设备配置一、种子加工生产规模的确定二、成套设备配置三、典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配置第五节种子加工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第六节种子加工机械术语第七节常用清选精选设备技术参数一、风筛清选机主要技术参数二、圆筒分级机主要技术参数三、窝眼筒清选机主要技术参数四、重力式清选机主要技术参数五、常用种子清选精选设备考核的技术内容与指标教学要求:掌握了解种子加工工序、种子加工常用辅助设备、典型种子加工工艺流程,及种子加工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点难点:典型种子加工工艺流程第七章种子贮藏生理(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呼吸和种子后熟的基本概念及以下因素,熟悉种子呼吸和种子后熟与种子安全贮藏的关系。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的呼吸一、种子呼吸作用二、种子呼吸的影响因素三、呼吸与种子贮藏的关系第二节种子的后熟一、种子后熟的概念二、种子后熟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三、影响种子后熟的因素四、种子后熟与贮藏的关系教学要求:熟悉种子呼吸和种子后熟与种子安全贮藏的关系。重点难点:种子呼吸和种子后熟与种子安全贮藏的关第八章种子仓库及其配套设备(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仓库的类型、种子仓库的保养及种子仓库的配套设备,熟悉不同类型种子仓库的建仓标准。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仓库一、种子仓库建设规模与项目二、种仓标准和建仓条件三、仓址选择原则和要求四、种仓的保养第二节种仓的类型一、房式仓二、圆筒仓三、低温仓四、地下种仓五、简易仓第三节种仓设备一、检验设备二、装卸、输送设备三、机械通风设备四、种子加工设备五、熏蒸设备六、其它设备教学要求:掌握不同类型种子仓库的保养及种子仓库的配套设备,熟悉不同类型种子仓库的建仓标准。重点难点:不同类型种子仓库的保养及种子仓库的配套设备第九章种子贮藏期间的变化(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贮藏期间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熟悉种子的结露和预防、种子发热和预防、种子的霉变与预防及种子的衰老。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贮藏期间温度和水分的变化一、温度的变化二、水分的变化第二节种子的结露和预防一、种子结露的原因和部位258\n二、种子结露的预测三、种子结露的预防四、种子结露的处理第三节种子发热和预防一、种子发热的判断二、种子发热的原因三、种子发热的种类四、种子发热的预防第四节种子的霉变一、引起种子霉变的微生物区系二、种子霉变的诱因三、种子霉变的防治第五节种子的衰老变化一、细胞膜的变化二、大分子变化三、内源激素与有毒物质的积累教学要求:掌握种子的结露和预防、种子发热和预防、种子的霉变与预防及种子的衰老。重点难点:种子的结露与发热的预防第十章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的入库的标准、种仓通风和密闭的原则,熟悉种子仓库有害生物及种子水分温度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的入库一、入库前的准备二、种子的堆放第二节种仓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一、管理制度二、管理工作第三节种仓通风和密闭一、通风和密闭的目的二、通风和密闭的原则与判别方法三、通风和密闭的方法第四节种仓检查一、温度和水分的检查二、发芽率的检查三、虫、霉、鼠、雀的检查四、设施检查教学要求:掌握种子的入库的标准、种仓通风和密闭的原则。重点难点:种仓通风和密闭的原则第十一章种子贮藏期间的仓虫与鼠类控制(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仓虫和鼠类的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危害及传播途径、综合防治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仓虫一、仓虫的种类及其生活习性二、仓虫的危害及传播途径258\n三、仓虫的防治第二节种仓鼠类一、种仓鼠类及其生活习性二、种仓鼠类的危害三、种仓鼠类的防控教学要求:掌握仓虫和鼠类的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重点难点:仓虫和鼠类的综合防治技术。第十二章种子贮藏的应用技术(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低温贮藏技术、超低温和超干贮藏技术、顽拗型种子贮藏技术及种子贮藏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低温贮藏技术一、低温库的种类二、低温库的基本要求三、低温库的设备管理四、低温库的技术管理五、技术档案管理第二节超低温和超干贮藏技术一、超低温贮藏技术二、超干贮藏原理和技术第三节顽拗型种子贮藏技术一、顽拗型种子研究的意义二、顽拗型种子的生理和贮藏特性三、顽拗型种子的分类四、顽拗型种子贮藏的方法第四节种子贮藏的计算机管理技术一、种子贮藏计算机应用开发系统类型二、种子安全贮藏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教学要求:掌握种子低温贮藏技术、超低温和超干贮藏技术、顽拗型种子贮藏技术。重点难点:低温贮藏技术。第十三章主要作物种子贮藏技术(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禾谷类、油料、蔬菜及小杂粮种子的贮藏特性和贮藏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种子贮藏技术一、水稻种子二、小麦种子三、玉米种子四、高粱种子第二节油菜、棉花、大豆、花生、向日葵种子的贮藏技术一、油菜种子二、棉花种子三、大豆种子四、花生种子五、向日葵种子第三节蔬菜种子的贮藏技术258\n一、蔬菜种子的贮藏特性二、蔬菜种子的贮藏条件三、蔬菜种子贮藏技术要点四、几种常见蔬菜种子的贮藏技术第四节马铃薯和甘薯种薯的贮藏技术一、马铃薯种薯二、甘薯种薯第五节小杂粮种子的贮藏技术一、小杂粮种子的贮藏特性二、小杂粮种子贮藏技术要点教学要求:掌握禾谷类、油料、蔬菜及小杂粮种子的贮藏特性和贮藏技术。重点难点: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及油菜的贮藏特性和贮藏技术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包括上课出勤、作业上交等)。执笔人:许如根审定人:严长杰二零一五年二月种子检验学课程教学大纲(Seedtesting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3312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后续课程:种子加工与贮藏、作物育种学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讲述种子检验先进理论和技术,加强学生有关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控制的综合知识,提高种子质量检验水平。课程根据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颁发的国际种子检验规程的较新内容和我国执行的种子检验规程的内容,从提高种子检验水平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不同质量指标的检验原理、方法和步骤,结合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对种子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种子检验的基本程序、基本原理、关键技术进行描述和分析,多媒体教学体现项目检验的程序化和结果判定的标准化图片。选用教材:胡晋.种子检验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必读书目:1、胡晋.种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8\n2、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编.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读本[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王新燕.2008.种子质量检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颜启传,曹立勇,魏兴华.植物转基因品种鉴定的原理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颜启传,程式华,魏兴华,等.种子健康测定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4、颜启传,邓光联,支巨振.农作物品种电泳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5、颜启传,胡伟民,宋文坚.种子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种子质量指标检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质量评价标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国标(GB)和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种子质量检验规程不同种子质量指标检验分原理方法和步骤,能够掌握种子质量检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种子质量的评价和监控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47第六章田间检验与小区种植鉴定42第一章种子扦样48第七章种子生活力测定23第二章种子净度分析49第八章种子重量测定14第三章种子发芽试验410第九章种子健康度测定15第四章种子水分测定211第十章种子检验新技术26第五章品种真实性和纯度室内测定4合计322、教学要求“《种子检验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种子质量的主要指标及种子质量检验的基本规程和理论方法,掌握国标(GB)和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种子质量检验的标准方法及种子质量分级标准。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检验学的发展过程及种子质量的主要指标2.熟悉国标(GB)和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的关系。3.掌握种子主要质量指标的检测原理和检验方法4.了解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培养种子质量检验与质量评价的能力,并用于种子检验。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种子质量、种子标准的概念,知悉种子检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检验概念和目的一、种子检验概念二、种子检验目的第二节种子检验发展史和检验规程一、种子检验发展史二、种子检验规程第三节种子质量与种子标准化一、种子质量的概念二、种子标准化概念和内容258\n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第四节种子检验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五节种子检验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一、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监督二、种子检验的作用教学要求:了解种子检验的内容和程序,种子检验与种子质量的关系。重点难点:种子检验的基本概念、内容与意义,种子检验和程序,种子标准化的内容与含义。第一章种子扦样(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扦样的原则,扦样和分样的过程,知悉种子批异质性测定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扦样目的和原则一、扦样目的二、扦样原则三、样品的组成与定义第二节扦样与分样器具及使用方法一、扦样器的种类与扦样方法二、分样器的种类与使用方法第三节种子扦样和分样程序一、种子扦样程序二、分样程序第四节种子批异质性测定一、异质性测定目的和适用情况二、异质性测定程序第五节样品保存和管理一、样品保存二、样品管理教学要求:理解种子扦样的目的和原则,掌握单管扦样器、双管扦样器、横格式分样器、钟鼎式分样器等扦样分样用具的使用技术,熟知扦样过程和样品的保存和管理。重点难点:种子扦样的目的和原则,扦样过程和样品的保存和管理。第二章种子净度分析与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净度分析与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的程序和技术要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净度分析目的和意义一、净度分析目的二、净度分析意义第二节净度分析的成分一、净种子二、其他植物种子三、杂质第三节种子净度分析程序一、重型混杂物检查二、试验样品的分取和称重三、试验样品的分离和鉴定四、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五、结果报告六、核查258\n第四节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一、测定方法二、结果计算三、结果报告第五节包衣种子的净度分析和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一、包衣种子净度分析二、包衣种子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教学要求:理解种子净度分析的意义,掌握净种子、杂质、其他植物种子的区别原则,能够独立完成净度分析和其他植物种子数目的测定。重点难点:净种子、杂质、其他植物种子的区别原则,其他植物种子数目的测定。第三章种子发芽试验(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种子发芽的技术条件、幼苗鉴定的标准以及包衣种子的发芽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发芽试验目的和意义一、发芽试验目的二、发芽力含义和表示三、发芽试验意义第二节发芽试验设备和用品一、发芽箱和发芽室二、数种与置床设备三、发芽介质、发芽床和发芽容器四、其他用品和化学试剂第三节种子发芽条件一、水分二、温度三、氧气第四节标准发芽试验方法一、选用发芽床二、数种置床三、发芽培养和检查管理四、观察记载五、结果计算和表示六、破除休眠和重新实验七、容许误差和结果报告第五节幼苗鉴定一、发芽和幼苗鉴定术语二、幼苗出土类型和主要构造三、幼苗鉴定总则第六节包衣种子发芽试验一、数取试样二、置床培养三、幼苗计数与鉴定四、结果计算、表示与报告第七节快速发芽试验方法一、玉米剥去胚部种皮法258\n二、水稻去壳法三、禾谷类、豆类高温盖砂法四、棉花硫酸脱绒切割法五、玉米、棉花毛巾卷发芽法六、菠菜剥壳法教学要求:理解种子发芽试验的意义、不同发芽床的特性,掌握种子发芽的不同方法,能够准确判断正常幼苗和不正常幼苗。重点难点:种子发芽的不同方法,正常幼苗和不正常幼苗的判断。第四章种子水分测定(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水分性质和油分性质与水分测定的关系,知悉标准水分测定方法和水分快速测定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水分定义及测定重要性一、种子水分定义二、种子水分测定的重要性第二节种子水分测定的理论基础一、种子水分性质及与水分测定的关系二、种子油分的性质及与水分测定的关系三、种子水分测定的基准方法第三节标准种子水分测定方法一、水分测定仪器设备二、测定程序三、结果报告第四节种子水分快速测定方法一、电阻式水分测定仪二、电容式水分测定仪三、红外、近红外水分测定仪教学要求:理解种子水分测定的重要性,掌握种子水分低恒温烘干法、高恒温烘干法、高水分预先烘干法以及水分快速测定方法。重点难点:种子水分低恒温烘干法、高恒温烘干法及高水分预先烘干法。第五章品种真实性和纯度室内鉴定(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品种的形态鉴定、快速鉴定、电泳鉴定、分子标记鉴定的原理和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品种真实性和纯度室内鉴定概述一、品种鉴定的含义及测定意义二、品种鉴定的方法分类第二节品种纯度的形态测定一、种子形态鉴定二、幼苗形态鉴定生长箱测定第三节品种纯度的快速鉴定一、苯酚染色法二、愈创木酚染色法三、荧光分析法第四节品种纯度的电泳鉴定一、电泳鉴定品种的发展和常用方法二、电泳法测定种子纯度原理258\n三、常用品种鉴定电泳方法四、电泳鉴定品种的相关技术第五节品种纯度的分子标记鉴定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二、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四、SSR简单序列重复技术五、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技术教学要求:理解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意义,掌握形态鉴定、快速鉴定、电泳鉴定、分子标记鉴定的方法。重点难点: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的形态鉴定、快速鉴定、电泳鉴定、分子标记鉴定的方法。第六章田间检验与小区种植鉴定(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田间检验和小区种植鉴定的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田间检验一、田间检验的有关概念二、田间检验目的和作用三、田间检验内容及对田间检验员要求四、种子田生产质量要求五、田间检验时期六、田间检验程序第二节小区种植鉴定一、小区种植鉴定的目的和方式二、小区种植鉴定的作用三、小区鉴定程序教学要求:理解田间检验和小区种植鉴定的意义,掌握田间检验时期、检验内容、样点分布和取样方法以及小区种植鉴定的程序。重点难点:田间检验时期、检验内容、样点分布和取样方法以及小区种植鉴定的程序。第七章种子生活力测定(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四唑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其他如软X射线造影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生活力概念及测定意义一、种子生活力概念二、种子生活力测定意义第二节种子生活力四唑染色测定一、四唑测定发展简史二、四唑测定原理三、四唑测定特点和适用范围四、四唑测定所用药剂五、四唑测定程序第三节种子生活力其他测定方法一、软X射线造影技术二、甲烯蓝法三、溴麝香草酚兰法四、红墨水染色法258\n教学要求:理解种子生活力测定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掌握四唑测定种子生活力的特点和程序。重点难点:四唑测定种子生活力的特点和程序。第八章种子重量测定(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重量测定的三种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重量测定概念及意义一、种子重量测定概念二、种子重量测定意义第二节千粒重测定方法一、百粒法二、千粒法教学要求:理解种子重量测定的意义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掌握千粒重百粒法、千粒法和全量法的测定方法和水分换算。重点难点:千粒重百粒法、千粒法和全量法的测定方法和水分换算。第九章种子健康测定(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健康测定的不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健康测定目的和重要性及特点一、种子健康测定目的和重要性二、种子健康测定方法的特点三、种子健康的标准与处理第二节种子健康测定方法一、未经培养的检验方法二、培养后的真菌检测方法三、细菌测定方法四、病毒测定方法五、其他方法六、结果表示与报告教学要求:理解种子健康测定的意义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掌握未经培养的检验方法、培养后的真菌检测方法,了解细菌等的测定方法。重点难点:未经培养的检验方法、培养后的真菌检测方法。第十章种子检验新技术(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检验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转基因种子特定特性测定一、植物转基因品种鉴定的重要性二、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基因三、转基因种子检测方法四、ISTA转基因种子检测方法新策略第二节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应用一、计算机技术在检验样品图像识别中的应用二、计算机技术在检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第三节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一、种子活力测定二、种子虫害检测258\n三、种子鉴定和含水量测定第四节分子标记及检测技术在种子检验上应用一、SNP新型分子标记技术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三、生物芯片技术教学要求:理解种子检验新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重要意义,熟知转基因种子特定特性测定、分子标记及检测技术在种子检验上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重点难点:转基因种子特定特性测定、分子标记及检测技术在种子检验上应用、活力测定新技术。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包括上课出勤、作业上交等)。执笔人:许如根审定人:严长杰二零一五年二月种子学实验教学大纲(SeedScience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3313课程名称:种子学实验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1学时:32先修课程: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生产学等后续课程:无选用教材:尹燕枰.种子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选读书目:刘子凡.种子学实验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生物学、种子贮藏、加工和质量检验等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熟练的掌握种子学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操作,熟悉所用仪器的原理,学会使用和维护。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忆和分析归纳,学会种子形态和生理的测定方法,掌握种子加工和仓库的管理技术,独立完成种子的样品和单项的综合检验,并能指导种子的加工和贮藏。为相关的课程学习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实验名称、性质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实验性质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258\n1常规稻麦种子生产技术综合性实验2掌握常规稻麦种子生产技术原理和技术要领2杂交水稻生产技术综合性实验2掌握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原理和技术要领3仓库及种子加工设备的参观综合性实验2掌握不同类型仓库的建筑要求、用途及配套设备的要求4种子形态构造观察设计性实验3观察比较常见作物的外部形态及种子大小及主要作物种子的解剖构造特征差异5不同作物种子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与比较验证性实验3掌握蒽酮比色测定可溶性糖、双波长法测定淀粉含量及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6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设计性实验2掌握过氧化物酶测定的原理和方法7扦样与分样设计性实验2掌握种子扦样的原则和方法8种子真实性与品种纯度的形态测定设计性实验2掌握PAGE技术和品种真实性与纯度判断的标准9种子千粒重和容重测定设计性实验2掌握种子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方法10种子生活力测定设计性实验2掌握TTC测定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原理与判别方法11种子老化及活力指数的测定设计性实验3掌握种子人工老化的方法及活力指数测定方法12电导法测定种子活力设计性实验3掌握电导法测定种子活力的原理和方法13软X射线检验种子虫害设计性实验2掌握软X射线检验种子虫害的原理和方法14种子处理技术设计性实验2掌握种子丸化和包衣的技术和方法合    计32三、组织方式分组形式:实验一、二和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其余实验以每个人为一组。管理的具体方法:对实验时间的特殊要求:实验一、二和三在秋季开学初进行,其余实验没有特殊要求。四、成绩考核本课程以操作考试为主(70%),着重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平时成绩占30%,考察出勤率。五、说明无六、备注实验一、常规稻麦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要领:参观考察种子生产基地,掌握常规稻麦种子生产技术原理和技术要领。注意事项:遵守参观秩序,注意稻麦种子生产过程中的防杂保纯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法、田间管理方法。考核方式:参观报告。评分标准:参观报告。实验二、杂交水稻生产技术258\n操作要领:参观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掌握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原理和技术要领。注意事项:遵守参观秩序,注意两系和三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的区别,防杂保纯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法、田间管理方法。考核方式:参观报告。评分标准:参观报告。实验三、仓库及种子加工设备的参观操作要领:参观考察种子仓库,了解不同类型种子仓库的结构特点及相关设备的要求。注意事项:遵守参观秩序,注意区别不同类型低温库对隔热、隔湿的要求。考核方式:参观报告。评分标准:参观报告。实验四、种子形态构造观察操作要领:对不同植物种子的形态进行认真的识别,比较主要农作物种子特点,并加以鉴别。注意事项:解剖镜的使用方法。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五、不同作物种子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与比较操作要领:了解种子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测定的原理,并利用比色法进行含量测定。注意事项:蒽酮、双缩脲试剂的配制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六、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操作要领:了解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并利用比色法测定2-3中农作物种子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注意事项:酶的提取应在低温下进行,并预冷酶提取液和研钵。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七、扦样与分样操作要领:解种子的堆放方式和不同扦样器、分样器的使用方法,对种子堆的异质性进行测定,根据扦样的原则设计扦样点、选择适宜的扦样器,按要求进行扦样、分样。注意事项:不同扦样器的使用要点。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八、种子真实性与品种纯度的形态测定操作要领:参照GB/T3543.1-3547.7-2008规程的标准采用PAGE技术测定大小麦品种真实性和纯度。注意事项:样品提取过程中防止不同样品之间的污染。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九、种子千粒重和容重测定操作要领:利用不同的数种方式(数粒仪、数粒板、考种仪)测定种子的千粒重;利用容重器测定种子的容重。注意事项:注意实测千粒重、容重与标准千粒重、容重的换算。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258\n实验十、种子生活力测定操作要领:用TTC法测定种子的生活力。注意事项:TTC的浓度、染色的时间、温度均可能影响染色效果。考核方式: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十一、种子老化及活力指数的测定操作要领:种子老化的方法、发芽试验的方法、种子活力指数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种子老化箱的操作。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十二、电导法测定种子活力操作要领: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电导率法测定种子活力的原理和方法。注意事项: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十三、软X射线检验种子虫害操作要领:软X射线检验种子虫害的原理和软X射线仪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熟悉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种子后的症状。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实验十四、种子处理技术操作要领:了解种子丸化和包衣原理和具体实验方法。注意事项:根据不同的作物选用合适的种衣剂,操作时戴口罩、橡胶手套、穿防护服,以免药剂中毒。考核方式:仪器操作、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各占50%。执笔人:郭宝健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种子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SeedMarketingandManage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3314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遗传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258\n课程简介:本课程将系统讲述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种业企业从事种子营销、质量管理、政策法规的了解。课程将阐述国内外种业发展概况和市场战略、种子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结合种子商品、种子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重点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审定的一般程序、种子经营与管理的主要环节、种子企业的系统管理和营销理论、不同作物种子的经营模式,种子进出口管理、转基因植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法规、种子生产经营的法律环境、行政执法规章等进行系统介绍。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进行。选用教材:康玉凡、金文林。种子经营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选读书目:1、胡晋、王世恒、谷铁城。现代种子经营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谢海琼,贺再新。种子经营与管理[M]。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孙守钧。种子市场营销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弓利英、梅四卫。种子法规与实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5、王祖德、王海波。种子法规及行政管理[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李俊丹。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7、郝建评、时侠清。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种子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具备从事种业营销和管理执法的基本素质,具有开展种子市场实地调查、制定种子营销计划书、实地进行种子营销、参与种子企业管理、熟悉种子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参与种子行政执法管理的能力,为国家振兴种业科技与做大种业企业培育相关人才。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绪论21第一章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审定管理4第七章子行政管理与执法62第二章种子商品和市场3第八章国际种子市场战略23第三章种子营销44第四章种子企业管理45第五章不同作物种子的经营46第六章种子生产管理3合计322、教学要求:《种子经营与管理》是种子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学科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种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原理、政策法规及相应的管理方法,了解种业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国内外种子市场战略,使学生具备从事种业营销和管理执法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种业发展概况、中国种业特点与发展对策;理解种子经营管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教学内容:种业产生及国内外种业发展概况,WTO与中国种业发展;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参考书和学习方法介绍。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了解种业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国内外258\n种业的发展概况;明确种子经营管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掌握种子商品、种子市场、种子经营、种子管理、种子产业等概念;我国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WTO与中国种业。重点难点:种子商品、种子市场、种子经营、种子管理、种子产业等概念;国际化条件下的中国种业发展思路。第一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审定管理(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审定的一般程序,新品种保护与审定的内涵与区别;掌握植物新品种权的概念及相关规定,我国新品种审定的机构。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审定概述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审定概念,植物新品种保护和植物新品种审定的区别。第二节植物新品种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植物新品种权和品种权的归属, 授予植物新品种的条件, 品种权的申请和受理, 品种权的审查批准,品种权期限、终止和无效, 植物新品种权的实施、限制和侵权保护, 品种权的费用管理, 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第三节国内品种审定管理品种审定机构,品种审定的申请与受理,品种试验,审定与公告,监督管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管理第四节国外农作物品种登记简介美国的农作物品种登记和管理简介,欧盟的新品种登记和管理教学要求:了解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审定的一般程序;国外农作物品种登记管理办法;理解新品种保护与审定的内涵与区别;掌握植物新品种权的概念,品种权的归属的规定;我国新品种审定的机构,申请审定的新品种要具备的条件。重点难点:理解新品种保护与审定的内涵与区别;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与归属的规定;申请审定的新品种要具备发条件;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审定的一般程序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第二章种子商品和市场(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商品的特殊性、市场类型;理解种子市场调查和预测的重要性;种子目标市场的选择步骤,种子市场调查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商品及其特殊性种子的概念,种子的分类, 种子的商品特殊性第二节种子商品经营环节种子商品经营的完整环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环节第三节种子市场概述种子市场的概念、特点和类型,种子市场需求与供给,种子市场细分,种子目标市场的选择第四节种子市场调查与预测种子市场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种子市场调查的内容与作用, 种子市场调查的方法与程序, 种子市场预测的内容与作用,种子市场预测的方法与程序教学要求:了解种子商品的特殊性,种子商品的市场类型;理解种子市场调查和预测的重要性;掌握育种家种子、原种、良种的概念,种子目标市场的选择步骤,种子市场调查的内容、方法,种子市场预测的方法。重点难点:种子市场调查的内容、方法,种子市场预测的作用、内容和方法;种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综合应用。第三章种子营销(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营销战略的发展过程、营销理论、我国种子市场特点;理解种子经营决策的作用和种类;掌握种子经营决策的概念、内容及程序,种子营销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258\n第一节种子营销战略 种子营销意识的发展过程,树立种子营销的战略意识,我国种子市场的特点。第二节种子经营决策经营决策的概念作用,经营决策的种类、内容和程序。第三节种子经营计划种子经营计划的类型, 经营计划的编制,经营计划的执行第四节种子营销策略种子营销组合策略概述, 种子产品策略,种子定价策略,种子分销售渠道策略,种子促销策略,种子加工、包装、品牌与服务策略。第五节种子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的特征和作用,经济合同的种类和内容,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教学要求:了解种子营销战略的发展过程及我国种子市场的特点,营销组合理论及其发展,种子经济合同的特征与作用;理解种子经营决策的作用和种类,种子经营计划的类型,经济合同的特征和作用;掌握种子经营决策的概念、内容以及决策的程序,种子营销计划的制定,几种常见的种子营销策略,种子经济合同的签订与履行。重点难点:种子营销计划,种子营销策略,种子经济合同;种子营销计划的制定,种子营销策略的合理综合运用,种子经济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第四章种子企业管理(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理解销售人员管理基本原则,种子企业的经营信息需求;掌握我国种子企业组织形式,销售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素质要求,种子经营信息的收集、加工、应用与发布,品种研发目标、途径及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与保护。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结构种子企业的组织形式,现代种子企业的类型与特征,种子企业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种子企业销售管理销售人员管理,销售渠道管理。第三节种子企业信息管理种子经营信息的作用,种子经营管理中所需要信息的种类和特征,种子经营信息的收集,种子经营信息的加工处理,种子经营信息的应用,种子经营信息预测,信息的发布。第四节种子企业品种研发管理品种研发的作用与目标,品种研发途径,品种研发的组织及战略管理,品种研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五节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及维护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学要求:了解种子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种子公司内设机构的任务及职责,我国目前种子销售中存在的问题;理解销售人员管理基本原则,种子企业的经营信息需求,品种研发的作用;掌握我国种子企业现行的组织形式,销售人员的工作内容和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销售渠道中的冲突及管理方法,种子经营信息的收集、加工、应用与发布,品种研发目标的确定与品种研发途径,品种研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与保护。重点难点:种子企业销售管理,种子企业品种开发管理,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及维护。销售渠道中的冲突及管理方法,品种研发目标的确定与品种研发途径,品种研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与保护等综合应用。第五章不同作物种子的经营(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认识不同作物种子营销的特点;掌握国内外主要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种子的营销模式。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杂交玉米的营销我国玉米生产、品种布局及种子需求概述,我国玉米种子市场的特点与趋势,种子基地状况及商品种子生产体系与管理,玉米种子营销模式第二节杂交水稻的营销我国水稻生产布局及品种状况,水稻品种及商品种子供给状况,种子基地状况及生产体系与管理,不同企业杂交水稻营销策略第三节小麦种子的营销我国小麦生产概况,我国小麦品种应用情况,小麦种子生产管理,小麦种子经营及策略第四节大豆种子的营销我国和世界大豆生产概况,大豆种子市场状况及良种推广体系,大豆种子经营策略第五节棉花种子的营销我国和世界棉花生产概况,棉花育种及品种审定状况,种子基地及商品种子生产体系与管理,棉花种子经营模式教学要求:了解目前国内外不同作物种子营销的概括;理解不同作物种子营销的特点;掌握国内外主要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和蔬菜种子的营销模式。重点难点:不同作物种子的营销特点及相应策略。不同作物种子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第六章种子生产管理(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意义、原则、条件和程序;理解种子收购、运输特点,种子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内涵;掌握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内容,种子贮存的ABC分类管理,种子运输的组织与实施,我国种子质量分级的标准与种子质量指标。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意义,种子生产基地建立的形式,种子基地建设的模式与原则,种子生产基地应具备的条件,种子基地建立的程序,种子生产基地的管理,第二节种子收购、贮存及运输管理种子收购管理,种子贮存管理,种子运输管理第三节种子质量管理种子质量指标体系,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及管理,种子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建立教学要求:了解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意义,种子基地建立的形式、模式与原则,种子生产基地应具备的条件和建立的程序;理解种子收购的特点,种子运输特点,种子检验机构的职责,种子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内涵;掌握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种子贮存的ABC分类管理,种子运输的组织与实施,我国种子质量分级的标准与种子质量指标。重点难点: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种子贮存的ABC分类管理,种子运输的组织与实施。种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第七章种子行政管理与执法(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种子行政管理及执法,种子生产与经营许可及相关规定;理解种子行政管理的特征、执法原则;掌握种子行政管理的主体,种子行政执法机构与内容,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的相关规定,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的规定,转基因农作物品种选育与管理规范。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子行政管理种子行政管理特征,种子行政管理法的制定,种子行政管理法的效力,种子行政管理的主体第二节种子行政执法管理258\n种子行政执法机构,种子行政执法的内容,种子行政执法的原则,种子行政执法的管辖,种子行政检查,种子违法案件查处的程序,种子违法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种子行政处罚的种类,种子违法行为的几种具体处罚,种子行政处罚的执行第三节种子使用者的权益及保护种子使用者的权益的构成,种子使用者权益的保护,第四节种子质量纠纷处理种子质量纠纷概述,种子质量纠纷处理,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第五节种子生产与经营许可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第六节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农作物种子包装,种子标签管理第七节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的规定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应具备的条件,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的程序,申请办理《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时应提交的文件,其它管理规定第八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与管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转基因种子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转基因种子进出口管理,农业转基因种子监督管理。教学要求:了解种子行政管理、种子行政检查及种子违法案件查处、种子生产与经营许可及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的相关规定;理解种子行政管理的特征、种子行政执法的原则、种子使用者的权益种子质量纠纷的内涵,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种子监督管理内容;掌握种子行政管理的主体,种子行政执法机构与内容,种子违法行为的几种具体处罚,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的相关规定,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的规定,转基因种子的生产、经营及管理规定,转基因种子进出口管理规定。重点难点:种子行政管理的主体,种子行政执法机构与内容,种子违法行为的几种具体处罚,种子使用者的权利,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的相关规定,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的规定,农业转基因植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种子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掌握及其在种子产业中实际应用。第八章国际种子市场战略(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际种子市场状况;理解国内外种子企业运作思路、特点,我国种业国际市场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种子市场总体状况国际种子市场的概念,国际种子市场总体状况第二节国外种子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及策略国外种子企业跨国进入模式,国外种子企业跨国经营运作思路及特点,国外种子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第三节我国种业国际市场策略我国种子企业应对外国种子企业的竞争策略,我国种子企业国际市场策略,我国种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模式教学要求:了解国际种子市场总体状况;理解国外种子企业跨国经营运作思路及特点;掌握我国种业国际市场策略。重点难点:国种业国际市场策略。正确把握国外种子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及策略,并根据种子国际种子市场的特点,筹划我国种业的国际市场策略。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60%),着重检查对基本理论知识258\n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种子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特征。营销计划书15%,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份种子营销计划书。平时成绩25%,考察回答问题和出勤率。执笔人:左示敏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作物栽培学I课程教学大纲(CropCultivationI)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310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生产实践、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作物学实验、经济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种子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主要包括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生产概况、品种类型、栽培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等几个部分,着重阐述南方水稻、小麦、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理论及其技术等基础知识。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必读书目:[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等主编.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2]曹卫星.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选读书目:[1]凌高鸿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凌启鸿,张洪程等.稻作新理论(水稻叶龄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凌启鸿主著.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5]江苏省农学会.江苏麦作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 小麦玉米抗逆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 玉米丰产增效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全面提高学生对粮食作物栽培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258\n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讲授学时:6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水稻263玉米122小麦26合  计642、教学要求:该课程采用系统学习、横向比较、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辅以实习、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不断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感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一章水稻(2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水稻生产概况及其分区,掌握水稻起源与类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水稻栽培生物学基础与基本栽培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二、水稻生产概况三、我国的水稻分区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第二节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稻的起源与分类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第三节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二、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三、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第四节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一、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二、稻米品质的形成三、稻米品质的调控四、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第五节水稻基本栽培技术一、育秧二、稻田耕整、种植制度与移栽三、水稻营养与施肥四、稻田水分管理五、稻田诊断与管理第六节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一、水稻抛秧栽培二、水稻机械栽插栽培三、水稻直播栽培四、再生稻栽培258\n五、水稻旱种栽培六、水稻清洁生产七、发展中的栽培技术重点难点: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与关键栽培技术、优质高产形成规律与调控技术。第二章小麦(2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小麦生产概况及其分区,掌握小麦起源与类型、小麦生长发育特性、小麦栽培生物学基础与基本栽培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三、我国小麦生产与科研概况四、小麦的起源和分类五、我国小麦的分区第二节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与器官建成一、小麦的阶段发育特性二、小麦春化阶段的概念与分类三、小麦光照阶段的概念与分类四、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在生产中的应用第三节小麦的器官建成一、小麦种子萌发与出苗二、叶的生长三、根的生长四、分蘖的发生与成穗五、茎的生长六、幼穗分化与发育七、籽粒形成与发育八、小麦的一生第四节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间关系二、小麦不同产量水平增产途径三、小麦群体结构与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四、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第五节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一、小麦籽粒品质的概念与指标二、专用小麦的概念与分类三、专用小麦品质指标四、小麦品质区划第五节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一、小麦高产的土壤条件与耕整技术二、小麦需肥特性与合理施肥三、小麦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四、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主攻目标与关键栽培技术本章重点难点: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器官建成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措施调节效应。小麦器官同伸关系,苗情诊断。第三章玉米(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玉米的发展概况,掌握玉米生长发育的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玉米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二、玉米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三、玉米栽培科学的发展第二节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二、玉米的生长发育三、器官的相关生长四、生长与发育对温、光的要求和反应五、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六、玉米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第三节玉米栽培技术一、玉米良种选用二、土壤耕作三、施肥四、播种和种植密度五、玉米田间管理六、收获与贮藏第四节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一、特用玉米的种类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重点难点: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与栽培技术,优质高产形成规律与调控技术。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50%),着重检查对水稻、小麦、玉米的生物学基础及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能力。平时成绩50%,包括考察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和论文。执笔人:戴其根朱新开陆大雷审定人:陈德华二零一五年二月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CropCultivation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310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3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258\n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作物学实验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讲述棉花、油菜和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规律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课程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作物的生产需求,通过了解棉花、油菜和大豆等的生产概况,深入分析其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环境影响,解析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为我国棉花、油菜和大豆等经济作物生产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器官建成、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原理和技术的分析,多媒体教学强调形态学和实践范例的展示。选用教材: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必读书目:[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等主编.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2]曹卫星.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选读书目:[1]毛树春.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吴云康.棉花叶龄模式[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7[4]傅寿仲.江苏油作科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5二、课程总目标:作物栽培学Ⅱ是农学、种子本科的主干课程,是研究棉花、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生育规律与栽培技术的一门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经济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并具有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从事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棉花263第三章大豆62第二章油菜16合计482、教学要求:该课程采用系统学习、横向比较、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辅以实习、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不断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感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一章棉花栽培(26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棉花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并具有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从事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棉花概述一、概述二、器官构成三、生产区划第二节棉花的生育期及其栽培特性一、棉花起源258\n二、陆地棉种的生产应用品种概况三、棉花的一生四、陆地棉基本栽培特性第三节棉花器官建成一、棉子的萌发和出苗  二、根的生长三、茎枝生长四、现蕾和开花五、棉铃的发育六、棉子的发育七、棉纤维的发育八、蕾铃脱落九、棉花的产量及其构成第四节棉花栽培技术一、棉田种植制度二、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三、直播棉花播种和播后管理四、育苗和移栽技术五、苗期栽培技术六、蕾期栽培技术七、花铃期栽培技术八、吐絮期栽培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棉花国内外生产概况。2、掌握棉花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环境影响特征。能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重点难点:产量品质形成与生育进程的关系,棉花的生物学基础,各主要生育期的生育特点、看苗诊断和栽培关键技术要点。第二章油菜栽培概述(16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油菜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并具有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从事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油菜分类、生育过程及温光特性一、油菜的分类二、油菜的生育过程三、油菜的温光特性第二节油菜器官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一、根系二、茎三、叶四、花五、油菜的开花与授粉六、角果与种子发育七、油菜的产量形成第三节油菜栽培技术一、秧苗期的栽培技术二、大田苗期栽培技术三、蕾薹期的栽培技术258\n四、花角期栽培技术五、收获与贮藏教学要求:1、了解油菜国内外生产概况。2、掌握油菜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环境影响特征。能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重点难点:产量品质形成与生育进程的关系,油菜的生物学基础,各主要生育期的生育特点、看苗诊断和栽培关键技术要点。第二章大豆栽培概述(6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豆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并具有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从事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大豆的形态特征二、大豆生长发育三、大豆的产量形成第二节大豆栽培技术(2学时)一、大豆的施肥二、大豆的播种三、合理密植四、合理灌水五、田间管理的其它措施六、大豆的收获与贮藏教学要求:掌握大豆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环境影响特征。能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重点难点:产量品质形成与生育进程的关系,大豆的生物学基础,各主要生育期的生育特点、看苗诊断和栽培关键技术要点。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50%),着重检查对棉花的生物学基础及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棉花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能力。平时成绩50%,包括考察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和论文。执笔人:陈德华冷锁虎审定人:陈德华二零一五年二月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ofFarmingSystem)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330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258\n后续课程:农业资源学课程简介: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壤管理制度的技术与理论。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曹敏建.耕作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必读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选读书目:[1]王建林.高级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2]高旺盛.中国保护性耕作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二、课程总目标耕作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1耕作制度引论62作物布局63复种44间、套作45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26轮作与连作47土壤耕作6合计322、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基本概念,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二、中国农业发展258\n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一、精致农作二、经济高效三、持久发展第四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五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和内容第六节耕作学发展简史第七节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学要求:1、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功能;2、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3、理解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内容与方法。重点难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第二章作物布局(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等概念,理解作物布局的内容与基本原则;掌握作物对光温水土和地带地貌的适应性;了解我国与江苏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二、作物布局的意义三、作物布局的原则四、结构调整五、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第二节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三、作物对水的适应性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五、作物对地带地貌的适应性第三节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和内容一、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二、作物布局的内容第四节江苏省的作物布局一、江苏省自然经济条件特点二、农业生产特点三、江苏省的作物布局现状和调整途径教学要求:1、掌握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等概念,理解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意义;2、理解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掌握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3、理解作物对光温水土和地带地貌的适应性;258\n4、了解我国与江苏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趋势。重点难点:作物对光温水土的适应。第三章复种(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复种、复种指数、多熟种植等概念,理解影响复种的因素,掌握复种方式的热量需求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了解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复种的概念与意义一、复种及有关的概念二、复种的意义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一、提高光能利用率二、提高热量利用效率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复种对地力的集约利用五、复种与经济效益第三节复种的条件和技术一、复种的条件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第四节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一、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的组成二、主要复种方式的特点教学要求:1、掌握复种、复种指数、多熟种植等概念,了解复种在提高资源利用潜力中的作用;2、理解影响复种的因素,掌握复种方式的热量需求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3、理解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复种效益的综合评价,了解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重点难点:复种方式的热量需求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第四章间、套作(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间作、套作、立体种植、立体农业、土地当量比、带宽等概念,理解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掌握间套作的技术,了解南方(江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教学内容:第一节间、套作概念与意义一、间、套作概念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第二节间套作效益原理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第三节间套作的技术特点一、选择适宜的作物及其品种二、确定合理的田间结构三、采取相适应的栽培技术第四节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258\n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三、发展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1、掌握单作、间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带宽等概念;2、理解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掌握间套作的技术,了解南方(江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重点难点:间套作的基本概念和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第五章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理解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一、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二、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第二节种养结合模式一、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二、田间立体种养模式第三节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二、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第四节庭院立体种养模式一、庭院立体种养业的特点二、庭院立体种养业的前景三、庭院立体养殖模式四、庭院立体种植模式教学要求:1、掌握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了解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2、了解种养结合的主要模式,理解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3、掌握庭院立体种养业的特点和主要模式。第六章轮作与连作(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轮作、连作、茬口的概念,了解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掌握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和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理解连作障碍的消除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轮作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轮作的概念与类型二、轮作的作用三、轮作的意义第二节连作一、连作的利弊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三、连作的应用第三节茬口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258\n三、茬口顺序与安排四、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模式教学要求:1、掌握轮作、连作、茬口的概念,了解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意义;2、掌握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和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了解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方式。重点难点:轮作的作用,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连作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七章土壤耕作(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耕层构造、基本耕作、表土耕作、耕性等概念;理解土壤耕作的实质,了解耕层构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少免耕的基本依据与配套技术,理解少免耕的优缺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耕作的实质与任务一、土壤耕作的实质二、土壤耕作的任务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二、基本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三、表土耕作的措施与作用四、土壤耕性与耕作五、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第三节少耕与免耕一、少、免耕的概念和类型二、少、免耕的依据三、少、免耕优缺点教学要求:1、掌握耕层构造、宜耕期、耕性等概念;2、掌握土壤耕作的实质,了解耕层构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理解土壤耕作的任务;3、掌握少免耕的基本依据与配套技术,理解少免耕的优缺点。重点难点:土壤耕作的实质,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少、免耕优缺点。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耕作学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平时成绩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刘世平审定人:沈新平二零一五年二月植物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258\n(IntroductiontoPlantBiotechn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108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植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研究植物遗传规律、探索植物生长发育机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遗传性状、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种质的学科。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本门课程根据近期该领域的发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既重视反映基本理论知识,又重视反映该领域新的技术和成果,更加突出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思想,将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知识与育种实践等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农学和种子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从事农学相关工作或者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之前对生物技术的知识和技术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幻灯片为媒介的讲课为主,以黑板板书、视频等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讲解和介绍,特别注重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并强调对植物生物技术的实践与生产应用方面知识的介绍。选用教材:张献龙.植物生物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必读书目:[1]陈佩度,作物育种生物技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王关林,植物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选读书目:[1]BenjaminLewin,GeneXI(原版)[M].柏林顿:Jones&BartlettLearning,2014;[2]马越,廖俊杰,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第二版)[M].北京:轻工出版社,2015;[3]AdrianSlater,PlantBiotechnology:TheGeneticManipulationofPlants(原版)[M].纽约: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4]张惠展,基因工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瞿礼嘉、顾红雅、胡苹、陈章良,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学习并掌握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植物生物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未来;(2)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3)原生质体的培养与融合;(4)转基因植物培育的原理与技术,(5)植物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了解:(6)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范例及前景,(7)植物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其影响。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36其中讲授学时:36实验(上机)学时:0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258\n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1第一章植物生物技术概论22第二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方法33第三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64第四章植物基因克隆的原理与技术35第五章植物转基因技术和方法46第六章转基因植物研发的现状67第七章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及其影响48第八章植物的分子标记及其图谱构建49第九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其实例4合  计362、教学要求《植物生物技术导论》是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以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改良植物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是现代作物育种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本课程要求学习并掌握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第一章植物生物技术概论(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生物技术的概念、产生历史和发展,掌握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念、内容和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一、生物技术的定义二、生物技术的产生三、生物技术的发展第二节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一、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念二、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三、植物生物技术发展与展望教学要求:(1)理解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其涵盖内容,了解生物技术的产生历史及发展趋势。(2)掌握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内容,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概况。重点难点:植物生物技术的定义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第二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并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内容,掌握植物离体细胞与组织培养的操作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原理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二、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三、实现植物细胞与组织离体培养的途径与要求第二节植物离体遗传操作技术一、植株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建设二、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的种类与配制三、植物组织培养离体遗传操作技术教学要求:(1)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其实现途径。258\n(2)掌握植物离体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要领。重点难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及离体遗传操作技术。第三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6学时)教学目标: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实现途径和植物离体细胞与组织培养的概念和技术要领,并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胚胎培养一、胚培养二、胚株培养三、胚乳培养四、离体授粉第二节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与分化一、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二、愈伤组织分化与植株再生第三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改良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概念及特点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育种应用第四节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一、原生质体研究的发展和应用二、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及其培养三、原生质体融合第五节单倍体细胞培养与植物育种一、获得单倍体的意义及应用价值二、花药培养及其影响因素三、花粉(小孢子)培养四、单倍体细胞培养与植物育种第六节植物脱毒和快繁技术一、植物脱毒的意义及原理二、植物离体快速繁教学要求:(1)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现途径;掌握植物离体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要领。(2)掌握各种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概念、技术;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重点难点: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与分化,以及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及其培养第四章植物基因克隆的原理与技术(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基因克隆的历史、涉及的酶类和载体、原理及主要技术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基因克隆所需要的酶类和载体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二、DNA聚合酶三、基因克隆需要的载体第二节植物基因文库的构建一、植物基因文库的种类二、植物基因文库构建的基本过程258\n第三节基因克隆的方法一、以已知序列为基础的基因克隆方法二、以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为基础的基因克隆方法三、以人工突变体为基础基因克隆方法四、以表达差异为基础的基因克隆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植物基因克隆的发展历史,了解植物基因克隆所需的酶类及载体;(2)理解植物基因克隆几种方法的原理与主要技术过程。重点难点:基因克隆需要的酶、载体以及基因克隆的方法。第五章植物转基因技术与方法(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植物遗传转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各种遗传转化方法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掌握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理解转基因植物的鉴定方法和遗传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遗传转化的概念与发展现状一、植物遗传转化的概念和特点二、植物转基因研究的发展现状第二节遗传转化方法和技术一、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二、基因枪转化法三、电激转化法四、花粉管通道法五、其他转化法六、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七、基因定点敲除技术第三节转基因植物的鉴定和遗传一、外源基因整合及表达的检测二、转基因植物的遗传教学要求:(1)了解植物遗传转化的发展概况,掌握遗传转化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各种遗传转化方法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掌握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3)了解鉴定转基因植物的基本技术,理解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遗传特征。重点难点: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技术和鉴定。第六章转基因植物研发的现状(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的优点及其应用,掌握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相关抗性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并了解全球转基因植物研发现状。教学内容:第一节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改良中的应用一、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的优点二、在抗生物胁迫改良中的应用三、在抗非生物胁迫改良中的应用四、在提高产量中的应用五、在改良作物品质中的应用第二节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一、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点258\n二、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药产品三、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工业用产品第三节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发展概况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简史二、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发展三、我国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四、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效益分析教学要求:(1)理解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的优点;了解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改良中的应用领域与现状。(2)掌握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抗虫、抗除草剂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3)了解全球转基因植物研发现状。重点难点: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改良中的应用,以及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点。第七章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及其影响(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标准,了解各国对转基因植物管理概况和我国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程序。教学内容:第一节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种植的潜在安全性及影响一、全世界对转基因植物的态度二、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分析三、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分析四、转基因植物商业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五、理性看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第二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一、各国转基因植物管理法规二、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指标三、我国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的程序四、转基因产品的标识制度及其影响教学要求:(1)了解全球对转基因植物的态度及其产生的根源;理解转基因植物的潜在安全性,了解影响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因素(2)掌握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标准,了解各国对转基因植物管理概况;了解我国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程序。重点难点: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改良中的应用,以及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点。第八章植物的分子标记及其图谱构建(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分子标记的概念、特点及主要技术;理解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的基本原理与要求以及基因定位的主要原理与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遗传标记与分子标记一、遗传标记的概念与发展二、遗传标记的种类三、分子标记技术258\n第二节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一、遗传图谱研究的基本概况二、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三节基因的定位一、质量性状基因的定位二、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三、植物基因组研究教学要求:(1)了解植物遗传标记的概念及种类;掌握分子标记的概念及其特点。(2)了解不同类别分子标记检测的主要技术;理解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的基本原理与要求;理解基因定位的主要原理与过程。重点难点:利用分子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分子图谱,从而进行基因定位工作第九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其实例(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概念、优点和遗传基础,掌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主要策略,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育种领域的应用范例。教学内容:第一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一、作物育种基础与环节回顾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概念与发展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优越性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五、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策略第二节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实例一、分子标记与资源评价二、分子标记与亲本选配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改良作物上的应用教学要求:(1)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概念及其优越性,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基础。(2)掌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应具备的主要条件,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主要策略。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育种等领域的应用范例。重点难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策略及其应用实例。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包括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作业上交等)。执笔人:李钱峰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教学大纲(GeneralPlantProtection)258\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94717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分:3.5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微生物学后续课程:作物育种学课程简介:植物保护通论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课程,其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两门课程。植物病理学主要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稻、麦、棉主要病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农业昆虫学主要介绍昆虫外部形态、昆虫生物学、昆虫生态学和害虫综合防治原理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主要地下害虫、小麦害虫、水稻害虫和棉花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本课程可为作物健康栽培和植物抗病虫育种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以理论授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实验主要以田间实际观察和室内镜检实物标本为主。选用教材:[1]洪晓月,丁锦华.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版).2007.[2]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四版).2015.必读书目:[1]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选读书目:[1]彩万志,等.普通昆虫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侯明生,黄俊斌.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掌握病虫害种类和基本识别特征。同时要求学生认识植物保护在农业高产、稳产、优质栽培中的重要作用和有害生物治理的理论体系,能用经济学观点、生态学观点、环保观点分析每一项综防措施。通过“植物保护通论”的学习,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理论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7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40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植物病害2016植物虫害20161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41绪论0.542植物病原生物432昆虫外部形态343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23昆虫生物学324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24昆虫生态25水稻病害435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2.56麦类作物病害436地下害虫1.51.57棉花病害237小麦害虫1.51.588水稻害虫31.599棉花害虫31.52、教学要求258\n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稻、麦、棉常见病害的症状特点和地下害虫、稻、麦、棉害虫的为害特点、相关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教学既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又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第一篇病害部分(20学时)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类型,根据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特点分析和区别二类病害,学会分析病害三要素及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和关系。教学内容:一、植物病害的概念二、植物病害的症状三、植物的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以及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特点,了解病害三要素及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和关系。重点难点:重点为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类型;难点为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和特征。第二章植物病原生物(4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植物病原生物的主要种类及特点,了解植物病原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一、植物病原真菌的营养体二、植物病原真菌的繁殖体三、植物病原真菌的生活史四、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植物病原病毒一、植物病原病毒的主要性状二、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一、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性状二、所致病害特点第五节寄生性种子植物一、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类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病原生物的主要种类和一般性状,了解植物病原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重点难点:重点为各类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难点为各类病原生物引致的病害症状特征。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2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植物传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与植物病害防治的关系。教学内容:一、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二、植物病害循环三、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258\n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概念。重点难点:病害循环概念。第四章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2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及其优缺点。教学内容:一、植物检疫二、农业防治三、抗病性利用四、生物防治五、物理防治六、化学防治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和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了解各防治措施的原理。重点难点:重点为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难点为抗病性利用和化学防治。第五章水稻病害(4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教学内容:一、稻瘟病二、水稻纹枯病三、水稻白叶枯病教学要求: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重点难点:重点为稻瘟病和纹枯病。第六章麦类作物病害(4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小麦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教学内容:一、小麦赤霉病二、小麦白粉病三、小麦锈病教学要求: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重点难点:重点为小麦赤霉病。难点为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第七章棉花病害(2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棉花苗期病害和棉花成株期枯、黄萎病的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教学内容:一、棉花苗期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二、棉花枯三、黄萎病教学要求:掌握棉花苗期病害和成株期枯、黄萎病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重点难点:重点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措施。难点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症状特征。第二篇害虫部分(20学时)第一章绪论(0.5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和植保工作的方针,了解农业昆虫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58\n教学内容: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二、农业昆虫学的性质和任务三、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四、我国植保工作的方针教学要求: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农业昆虫学在植物保护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重点难点:昆虫纲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昆虫外部形态(3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和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为识别昆虫和害虫防治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昆虫的头部一、头部的基本构造二、昆虫的触角三、昆虫的口器第二节昆虫的胸部一、胸部的基本构造二、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三、昆虫的翅第三节昆虫的腹部一、腹部的基本构造二、外生殖器的构造第四节昆虫的体壁一、体壁的功能二、体壁的构造和特征三、体壁的衍生物四、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教学要求:通过比较,充分认识昆虫的基本形态特征。重点难点:触角的基本构造;触角的12种类型;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胸部的基本构造;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的翅;腹部的基本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征;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第三章昆虫生物学(3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昆虫的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昆虫孵化、脱皮、幼(若)虫期、化蛹、蛹期、羽化;昆虫世代、年生活史等;昆虫休眠与滞育等概念;昆虫的食性、趋光性、趋化性及迁飞特性。为学习农业昆虫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殖方式一、两性生殖二、孤性生殖三、卵胎生四、多胚生殖第二节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258\n一、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二、卵的结构三、胚胎发育第三节昆虫的胚后发育一、孵化二、生长和脱皮三、变态及其类型四、幼(若)虫期五、蛹期六、成虫期第四节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第五节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一、休眠二、滞育第六节昆虫的习性一、食性二、假死性三、趋性四、昆虫的本能五、保护色及拟态六、群集、扩散及迁飞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昆虫生物学基本概念。重点难点:两性生殖;孤性生殖;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孵化;生长和脱皮;变态及其类型;幼(若)虫期;蛹期;成虫期;世代;滞育;食性;临界光照周期;趋性。第四章昆虫生态(2学时)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与昆虫的关系及与农业昆虫有关的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为学习农业昆虫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与农业昆虫有关的非生物因子一、气候因子二、土壤因子第二节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一、昆虫对植物的选择二、植物的抗虫性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的概念一、农业生态系二、食物链、食物网教学要求:重点掌握非生物与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生态学中的一些概念。重点难点:温度;湿度;光;农田小气候;土壤温度及湿度;土壤理化性状;产卵的选择;取食的选择;营养的选择;特殊物质的选择;遗传抗性;农业生态系;食物链;食物网。第五章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为开展农业害虫的综合治理奠定基础。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检疫(略)第二节农业防治一、农业防治的定义二、农业防治的理论基础三、农业防治的评价四、农业防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第三节化学防治一、化学农药的定义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三、农药的杀虫作用四、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第四节生物防治一、生物防治的定义二、生物防治的特点三、天敌昆虫的利用四、病源微生物的利用五、利用昆虫生理活性物质治虫六、其它有益动物的利用第五节物理机械防治一、物理机械防治的定义二、物理机械防治的特点三、物理机械防治的方法第六节害虫的综合治理一、综合防治的概念二、综合防治的基本观点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综合治理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难点:农业防治的评价;农业防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化学防治的优缺点;农药的杀虫作用;生物防治的特点;天敌昆虫的利用;病源微生物的利用;利用昆虫生理活性物质治;物理机械防治的方;害虫的综合治理。第六章小麦害虫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麦类害虫的主要种类,掌握麦蚜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小麦害虫的种类二、小麦害虫的发生动态第二节麦蚜一、种类及分布二、为害及损失三、生活史和习性四、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五、防治教学要求:掌握麦蚜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258\n重点难点:麦蚜的为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第七章水稻害虫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水稻害虫的主要种类,掌握三化螟和褐飞虱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钻蛀性害虫一、概述二、螟虫(优势种)第三节刺吸性害虫一、概述二、褐飞虱第四节食叶性害虫一、概述二、稻纵卷叶螟教学要求:掌握优势螟虫、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重点难点:优势螟虫、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第八章地下害虫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下害虫的基本概念、主要种类。掌握蛴螬类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地下害虫的定义二、地下害虫的种类三、地下害虫的发生特点第二节蛴螬一、种类二、为害三、生活史四、生活习性五、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六、防治方法教学要求:掌握蛴螬类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方法。重点难点:蛴螬类的为害、生活史、生活习性;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作物布局和耕作栽培制度;土壤有机质;防治策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第九章棉花害虫教学目标:本章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棉花害虫的主要种类,掌握棉蚜、朱砂叶螨、棉肓蝽和棉铃虫棉花害虫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刺吸性害虫一、概述二、棉蚜258\n三、棉盲蝽第三节蛀食性害虫一、概述二、棉铃虫教学要求:掌握主要棉花害虫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重点难点:棉蚜、棉盲蝽类和棉铃虫的为害、发生特点和防治。3、实验植物病害部分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4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观察各种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的主要类型。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特点。实验二、植物病原生物形态及所致病害症状特点(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通过标本、多媒体和病原物玻片显微观察等方法掌握各种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症状,以及真菌(包括营养体和各种繁殖体)、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形态。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类型,以及主要病原生物的形态特点。实验三、水稻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观察水稻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症状特点及病原物的形态特点。实验四、小麦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观察小麦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小麦主要病害症状特点及病原物的形态特点。实验五、棉花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观察棉花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棉花主要病害症状特点及病原物的形态特点。植物虫害部分实验一、害虫田间调查(4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教学。实验内容:对水稻、棉花害虫进行田间调查。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田间水稻、棉花害虫的实际发生状况、掌握田间水稻、棉花害虫的为害状及主要外部形态特征。实验二、昆虫外部形态(4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教学。实验内容:观察蝗虫、螽蟖、蟋蟀、步甲、蝉、粘虫、螳螂、蝼蛄、蜜蜂、龙虱、草蛉、蚊子及玻片标本等昆虫标本。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昆虫体躯的分段、头壳的构造、口器和触角的类型、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胸足的基本构造及类型、翅的类型、昆虫腹部的外部构造及外生殖器。实验三、昆虫生物学特征观察(2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教学。实验内容:观察家蚕、蛴螬、蛆、独角犀和寄生蜂等昆虫的茧及常见变态类型的标本。258\n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和幼虫、蛹的几种类型及茧的类型和性二型现象。实验四、小麦害虫、水稻害虫形态识别(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教学。实验内容:观察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粘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标本。操作要领:合理使用解剖镜。实验目的与要求:认识为害小麦和水稻三种麦蚜、粘虫、三种螟虫、三种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虫态特征,通过鉴别和比较,熟悉其常用鉴别特征。实验五、地下害虫、棉花害虫形态识别(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教学。实验内容:观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小地老虎、东方蝼蛄、沟金针虫、棉蚜、朱砂叶螨、绿肓蝽、中黑肓蝽、棉铃虫等害虫标本。实验目的与要求:认识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小地老虎、东方蝼蛄、沟金针虫、棉蚜、朱砂叶螨、绿肓蝽、中黑肓蝽、棉铃虫等害虫的主要外部形态特征。四、课程考核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20%)+期终考试成绩(占70%)=总成绩。执笔人:孔维文黄东林审定人:童蕴慧杨国庆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24605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5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后续课程:设施种植养殖装备学、病虫害防治技术及装备、精确农业概论、农机监理、农产品加工装备学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现有农业机械以及对新一代农业机械进行性能设计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授课采用PPT多媒体教学形式,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利用课程配套的实验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选用教材:理论课教材:农业机械化(自编)选读书目:1.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主编.农业机械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2.吴守一主编.农业机械学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3.王万钧主编.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258\n1.谷物联合收获机.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农机处,19892.农业机械.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农机处,19813.尹文庆.站杆收获技术现状及其分析.农业工程学报,1997.13(3)4.蒋亦元等.摘脱后切割茎杆搂成条铺的稻(麦)联合收获机.农业工程学报,1997.13(1)5.高玉根等.小型背负式谷物摘穗联合收获机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995.26(3)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现有农业机械以及对新一代农业机械进行性能设计打下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5第四章收割机械82第一章耕整地机械86实验教学63第二章播种机械84第三章植保机械82、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现有农业机械以及对新一代农业机械进行性能设计打下基础。 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农业种植装备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特点;本课程学习的方法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种植装备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第二节国内外农业机械现状第三节农业种植机械作业特点第四节本课程学习任务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农业种植装备的工作原理及特征。第一章耕整地机械(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耕整地机械的类型及工作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及与土壤耕作的关系第三节铧式犁的类型和一般构造第四节铧式犁犁体工作过程和土垡宽深比第五节犁体曲面的形成原理及设计方法第六节悬挂犁悬挂参数的选择和挂结调节原理第七节旋耕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第八节旋耕机刀片运动轨迹及其分析第九节旋耕机片工作分析及配置第十节旋耕机所需功率教学要求:了解耕整地机械的类型及工作原理。重点难点:悬挂犁的受力及悬挂犁悬挂参数的选择和挂结调节原理;旋耕机刀片运动轨迹及其分析和刀片工作分析。第二章播种机械(8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播种机各种型式的排种器构造,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播种机的类型和一般构造第三节排种器第四节开沟器教学要求:了解播种机械的种类构造等。重点难点:播种机各种型式的排种器构造,工作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第三章植保机械(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植保机械的分类及工作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植保机械的施药方法第二节植保机械的分类第三节机动喷雾机的一般构造和工作原理第四节喷雾机液泵第五节往复泵排液过程分析第六节其他部件第七节雾滴教学要求:了解植保机械的分类及工作原理。重点难点:植保机械施药方法`往复泵排液过程分析及单项泵和多缸泵的排液不均匀系数推导,雾滴测量方法及评价方法。第四章收割机械(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收割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具体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切割器一切割器的性能要求及工作原理二切割器类型及往复式切割器的构造三往复式切割器的传动机构四往复式切割器工作原理及参数分析第二节扶禾装置一扶禾装置的功用及类型二拔禾轮的构造类型及工作原理三拔禾轮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决定第三节脱粒装置一脱粒装置的功用要求及评价指标二脱粒持性及脱粒原理三脱粒机的类型和构造四全喂入式脱粒装置五半喂入式脱粒装置第五节分离装置一分离装置的功用`设计要求和构造特点二逐稿器的分离原理三高速摄影稿层在键式逐稿器上的运动过程第六节清粮装置一清粮装置的功用及设计要求二清粮原理258\n三联合收割机上清粮装置构造教学要求:了解收割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具体应用。重点难点:往复式切割器的工作原理、茎杆夹持条件,分离装置键上脱出物抛起条件、清粮原理。3、实验1、耕作综合性实验2、拖拉机播种实验3、机动喷雾实验四、课程考核考试采用闭卷形式(70%),着重检查对农业种植装备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培养学生理解力。平时成绩(30%),主要考察作业情况和出勤率。执笔人:缪宏审定人:张瑞宏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InformationTechn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307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5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意义与作用,加深学生对有关农业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并通过系列实验,培养和提增学生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本课程在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实际,系统讲授农业数据库、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拟模型、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农业机器视觉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精确农业技术等内容,为学生从事相关研究与生产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坚持“所见即所得”原则,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推进,其中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的阐述与分析,并融入系统演示、软件鉴赏等环节,实验教学突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关联,强调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活化应用,问题导向,任务引领,由学生个体或团队完成。选用教材:曹卫星.农业信息学(第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必读书目: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王人潮.农业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技术(第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美]施奈德.VisualBasic程序设计(第9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软件开发技术联盟.VisualBasic开发实战(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农业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相关期刊等。258\n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基本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理解农业信息技术体系的相关具体技术特点、功用与生产应用状况,熟悉农业模拟模型、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能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具体问题深入分析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方法与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农业信息学基础310第十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22第二章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311第十一章精确农业技术33第三章农业专家系统312实验一GPS使用与量测34第四章农业模拟模型313实验二农业建模与程序实现35第五章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214实验三农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36第六章农业机器视觉技术315实验四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程序实现47第七章农业遥感技术316实验五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交流演示38第八章农业地理信息系统39第九章农业决策支持系统4合计32162.教学要求:《农业信息技术》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的地位作用、特征特性与应用领域,掌握较为丰富深厚的农业信息技术理论及GPS应用、农业建模与软件开发等技能,达到学用融合、知识-能力-技能协同增进的目的。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为:(1)理解农业数据库、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模拟模型、虚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及研制过程与方法。(2)了解精确农业的概念与特征、支持技术及实施过程。(3)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机器视觉等技术农业应用的原理与方法。(4)掌握GPS应用和农业建模方法,以及综合运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知识与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程序实现,并进行交流演示与撰写心得体会。第一章农业信息学基础(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演进历程与地位作用,熟悉农业信息学的定义、特征与关键技术组成,为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奠定知识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信息学的形成一、农业信息学的发展背景二、农业信息学的形成过程第二节农业信息学的定义、内涵与特征一、农业信息学的定义及其内涵二、农业信息学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农业信息学研究的关键技术第四节农业信息学的作用与应用一、农业信息学的地位与作用二、农业信息学的应用实践258\n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信息学发展背景与形成过程,掌握农业信息学的定义、内涵与基本特征。2.理解农业信息学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3.了解农业信息学的地位与作用及国内外应用实践。重点难点:农业信息学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3学时)教学目标:学习农业数据库和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认识不同类型农业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特性,初步掌握农业数据库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理与研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数据库的概念与特征一、数据库的概念与结构二、农业数据库系统的特征第二节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二、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第三节农业数据库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一、农业数据库的研制二、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三、农业数据库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要求:1.理解农业数据库及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及发展趋势。2.理解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以及其农业应用。重点难点:农业数据库、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第三章农业专家系统(3学时)教学目标:学习农业专家系统的概念与应用领域,明晓其特征与相应功能,初步熟悉系统开发的流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专家系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一、农业专家系统的概念二、农业专家系统的特征三、农业专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一、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流程与关键技术二、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教学要求:1.了解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的概念,理解农业专家系统的特征与功能。2.理解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过程及其应用。重点难点: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第四章农业模拟模型(3学时)教学目标:学习农业模拟模型的概念、特征、功能与意义,明晓农业系统模拟的原理与技术,并初步掌握农业模拟模型的研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模拟模型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一、农业模拟模型的概念和类型二、农业模拟模型的特征三、农业模拟模型的作用与功能第二节农业系统模拟的原理与技术一、农业系统模拟的原理与方法二、农业系统模拟的技术第三节农业模拟模型的研制步骤一、模型选择与系统定义二、资料获取与算法构建258\n三、模块设计与模型实现四、模型检验与改进第四节农业模拟模型基本算法构建一、作物阶段发育与器官建成的模拟二、作物物质生产与积累的模拟三、作物养分与水分效应的模拟第五节农业模拟模型的应用一、农业模拟模型的应用领域二、农业模拟模型的生产应用教学要求:1.理解农业模拟模型的概念、特征、作用与功能,了解模拟模型的类型及各自特点。2.理解农业系统模拟的原理、方法与技术。3.理解农业模拟模型基本算法及农业模拟模型的研制步骤。重点难点:农业系统模拟的原理、方法与技术。第五章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可视化技术农业应用的意义与作用,明晰虚拟植物的构建方法与农业应用领域。教学内容:第一节虚拟植物的概念与意义一、虚拟植物的概念与特征二、虚拟植物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虚拟植物的构建方法一、基础数据采集途径与方法二、植物拓扑结构与器官形态的模拟三、结构-功能模型的构建四、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第三节虚拟现实与虚拟农业一、虚拟现实的定义及其特征特性二、虚拟农业研发实践教学要求:1.理解虚拟植物的意义、概念及其特征,了解虚拟植物的构建方法。2.了解虚拟现实与虚拟农业的内涵及其应用。重点难点: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第六章农业机器视觉技术(3学时)教学目标:学习国内外机器人农业应用现状,认识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与开发方法、步骤。教学内容:第一节机器视觉研发进展一、国内外机器人农业应用现状二、机器视觉基本原理第二节农业视觉图像的获取一、图像采集二、图像预处理第三节视觉图像特征的提取一、特征表示方法二、特征提取方法三、特征优化方法第四节视觉信息的模式识别一、模式识别方法二、模式识别步骤第五节农业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教学要求:1.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2.理解农业视觉图像的获取、特征的提取与模式识别方法与步骤。3.了解机器视觉技术农业应用的领域及其关键技术。258\n重点难点:农业视觉图像的获取与特征提取方法。第七章农业遥感技术(3学时)教学目标:学习农业遥感的定义与作用,认识遥感技术农业应用的原理方法与发展前景。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遥感的定义与作用一、农业遥感的定义二、农业遥感的作用第二节农业遥感原理一、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二、地物波谱特征三、彩色合成原理四、最佳时相的选择第三节农业遥感方法一、植被指数模型二、近地遥感方法三、卫星与超低空遥感方法第四节农业遥感应用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遥感的定义、作用、特性及发展现状与趋势。2.理解农业遥感原理与方法。3.掌握地物光谱特征的概念、内涵及测定方法,以及农业遥感的应用领域。重点难点:农业遥感原理与方法。第八章农业地理信息系统(3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征、构成与功能,初步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技术,知晓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农业应用的领域及开发要领。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第三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一、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农业应用教学要求: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构成与功能。2.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应用的领域及其研制流程。重点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与二次开发技术。第九章农业决策支持系统(4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熟悉与掌握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技术,并结合课程系列实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研发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节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一、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应用现状二、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一、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类型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第三节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技术一、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关键技术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58\n第四节系统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要求:1.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概念、特征与功能。2.了解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3.理解与掌握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设计与开发及其应用。重点难点: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技术。第十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2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在线教育、咨询服务等内涵,初步熟悉农业信息网络开发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资源信息服务一、农业资源信息发布二、气象资料生成第二节农业教育服务一、智能学习二、远程教学第三节农业咨询服务一、专家咨询二、在线服务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领域、发布方式。2.理解农业教育、农业咨询等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方式与内容。重点难点:农业信息网络开发技术。第十一章精确农业技术(3学时)教学目标:学习精确农业的概念与特征,明晓精确农业技术实施过程,认识发展精确农业技术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精确农业的概念与特征一、精确农业的概念二、精确农业的特征第二节精确农业支持技术一、3S技术二、决策支持技术三、可变量投入系统四、智能机械装备技术第三节精确农业技术实施过程一、数据采集与分析二、处方生成三、控制实施第四节技术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要求:1.理解精确农业的概念与特征、支持技术。2.理解与掌握精确农业的实施的前提条件与过程。3.了解精确农业的应用领域与意义作用。重点难点:处方生成与控制实施相关技术。3、实验实验一GPS使用与量测实验内容:分组量测文汇路校区、绿地、试验农田面积和相关地物经纬度、海拔等。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初步了解GPS工作原理;掌握GPS定位仪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地测量;掌握应用经纬度与空间距离换算方法计算目标对象的面积。实验二农业建模与程序实现258\n实验内容:用VB编程软件,针对斯坦福(Stanford)方程,进行氮肥精确运筹程序实现。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初步了解农业建模原理;掌握用VB等编程软件实现农业决策的方法。实验三农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实验内容: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程序设计(开发主题自拟,但须与农业相关)。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加深对计算机农业应用的认识;掌握农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流程;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实验四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程序实现实验内容: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代码编写与程序实现、调试、运行。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进一步熟悉VB等软件编程环境及其原理与方法;提高编程能力,实现系统目标,增强专业技能。实验五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交流演示实验内容: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交流演示及撰写心得体会。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交流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经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的认识水平。四、课程考核1.农学专业: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5%)、测验(15%)、实验(20%)、课堂讨论(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着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运用信息化思维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平时成绩占40%,包括出勤(5%)、测验(10%)、实验(20%)、课堂讨论(5%);期末考试成绩占60%,着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运用信息化思维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执笔人:高辉审定人:沈新平二零一五年二月常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TheApplicationofStatisticalAnalysisSoftware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20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40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等258\n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常用统计软件是关于试验数据的分析软件应用的课程,该课程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EXCEL、SPSS、SAS),方便数据的整理,试验数据的分析、解释和结果推论。这是农学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讲授与上机练习相结合。选用教材:[1]杜茂康、刘宴兵、袁浩编.Excel与数据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黄燕、吴平等编.SAS统计分析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张力等编.SPSS13.0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必读书目:[1]徐辰武、章元明.生物统计与试验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选读书目:[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2]莫惠栋、胡雪华.实用农业试验方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7[3]惠大丰、姜长鉴编.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试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为正确撰写科研论文,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本课程,能了解和掌握常用统计分析软件,为农学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以及开发其他应用软件奠定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0其中讲授学时:24实验(上机)学时:16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1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632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863统计分析系统SAS107合计402、教学要求:第一章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方式;理解Excel公式和函数;掌握Excel分析工具库及其应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学与统计软件一、统计学和统计软件二、几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第二节Excel基础一、Excel操作基础二、工作簿操作258\n三、数据输入第三节公式和函数一、公式二、数组公式及其应用三、名字四、常用函数简介第四节图表处理一、认识Excel图表二、图表类型三、图表的建立四、修改图表五、格式化图表六、图表的应用举例第五节Excel分析工具库的应用一、统计数据的描述二、假设测验三、方差分析四、相关和回归分析教学要求:重点介绍Excel的基本操作方式;重点掌握Excel公式、函数和图表制作;掌握Excel分析工具库及其应用方法。。重点难点:Excel公式、函数;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Excel分析工具库。第二章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SPSS软件数据文件的结构、数据的录入和编辑方式;掌握SPSS进行统计分析常用的命令及其操作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SPSS概述一、SPSS的由来二、SPSS的基本特点三、SPSS的运行环境与安装四、SPSS窗口简介第二节数据文件的建立与整理一、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二、SPSS数据文件的整理第三节常用统计图一、统计图概述二、常见统计图第四节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描述性统计数二、频数分布分析三、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五节均值比较与t测验一、t测验简介二、单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三、两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258\n四、成对比较测验第六节方差分析方法一、方差分析简介二、单因素方差分析三、多因素方差分析四、协方差分析第七节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一、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简介二、相关分析三、回归分析第八节其他分析方法简介一、聚类分析二、非线性拟合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并熟练掌握均值比较与t测验、方差分析、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重点难点:SPSS进行统计分析常用的命令及其操作方法。第三章统计分析系统SAS(1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SAS软件的特点及编程方法;掌握SAS软件进行常用统计分析的过程及其应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SAS发生发展二、运行环境与安装三、特点简介第二节SAS系统工作窗口与文件管理一、SAS的窗口二、SAS的文件管理第三节SAS编程简介一、SAS程序设计语言基本常识二、数据步简介三、过程步简介四、常用过程五、SAS运算符和函数六、SAS的结构化程序语言第四节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描述性统计数二、描述性统计分析过程第五节统计图一、统计图简介二、常用图形的制作第六节假设测验一、假设测验常用过程二、几种平均数比较测验方法第七节方差分析一、ANOVA过程和GLM过程二、利用SAS实现方差分析258\n三、协方差分析第八节相关和回归分析一、相关分析二、线性回归分析三、非线性回归分析教学要求:重点介绍SAS软件的编程方法及进行常用统计分析的过程及其应用方法。重点难点:SAS软件的编程方法,统计分析的过程。3、实验实验一: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掌握Excel公式和常用统计函数的基本应用方法;掌握利用Excel绘制常用的统计图表;了解Excel分析工具库的基本操作实验内容:Excel统计函数、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工具库的使用。实验二:SPSS的描述性统计、统计图制作和t测验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了解SPSS数据文件结构的基本特点;掌握SPSS数据文件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相关统计知识;掌握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图的绘制和平均数比较的基本方法实验内容:(1)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与整理:定义变量、数据的录入、插入变量、插入观察值、定位观察值、变量排序、转置、变量计算和分类汇总;(2)描述性统计分析:频数分布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数分析;(3)统计图的制作;(4)平均数比较:单个样本的t测验、独立样本的t测验和配对样本的t测验。实验三:SPSS的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学时:3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理解方差分析、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相关概念;掌握SPSS进行方差分析、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相关命令的操作方式。实验内容:(1)利用SPSS对单因素、两因素无重复、两因素有重复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进行方差分析;(2)利用SPSS实现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实验四:SAS基础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学时:2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熟悉SAS软件环境,掌握DATA的编程语句,并能进行SAS数据集的建立,与外部数据的转换及SAS数据集的管理;了解MEANS和UNIVARLTE过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掌握GGRAGH和GCHART过程进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的方法实验内容:利用SAS数据步建立数据集;利用MEANS和UNIVARLTE过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GGRAGH和GCHART过程进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实验五:SAS的假设测验和方差分析学时:3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理解统计假设测验和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SAS进行t测验和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实验内容:利用SAS的MEANS和TTEST过程进行t测验;利用SAS的ANOVA和GLM258\n过程进行方差分析实验六:SAS的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学时:2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理解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相关概念;掌握CORR、GLM和REG过程的应用方法实验内容:利用SAS的CORR、GLM和REG过程进行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四、课程考核:按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程实验、课堂测验、出勤和期中考试,期终考试成绩占70%。课程考试采用开卷方式。执笔人:徐辰武(负责人)顾世梁杨泽峰李鹏程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EnglishReading&WritingCourseforAgro-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440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作物生产、遗传学、生物统计(英语教学)等课程简介: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是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后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旨在进一步深化基础英语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了解农科英语的文体特征和专业文献阅读方法,掌握一定农学类专业词汇和基本表达方法,提高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和摘要、用英文进行初步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专业课程实现双语教学奠定基础。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师生互动性英语授课为主,教师和学生均借助全英文文献阅读和交流、幻灯制作、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集演讲、辩论和小组讨论或竞赛,并邀请来校访问交流的国外专家进行客串讲解农业生产概况和农业前沿相关技术,做到农业相关技术和知识积累以及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提升。选用教材:扬州大学自编教材《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选读资料:258\n现有的教材都偏陈旧,因此建议教师提供近5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与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综述性文章供学生课后阅读,或指定topic(比如转基因技术、3S技术等),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进行阅读、翻译、概括和报告。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后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旨在进一步深化基础英语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了解农科英语的文体特征和专业文献阅读方法,掌握一定农学类专业词汇和基本表达方法,提高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和摘要、用英文进行初步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专业课程实现双语教学奠定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Unit1.AlabamaWheatProductionGuide37Unit7.BreedingTechnologiestoIncreaseCropProductioninaChangingWorld42Unit2.AboutIRRI38Unit8.Howtowriteapaper83Unit3.WhatIsaGene?44Unit4.GeneticallyModifiedFoods45Unit5.MineralNutrition36PART6.PlantHormones:FiveMajorKinds3合计322、教学要求: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能识记与农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400-500词,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力能力。(2)要求学生了解农科英语的文体特征和专业文献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英语阅读能力。能够阅读相关农业专业文献,内容涉及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营养生理、土壤肥料等。(3)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农科专业英语的翻译能力,能进行英汉互译,包括农业专业术语、短句和短文的翻译。(4)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能够根据要求完成一篇300-500词英文摘要的翻译和写作。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法和句法、恰当使用专业词汇进行内容的表达。(5)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专业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进行简单的专业学术的交流。Unit1AlabamaWheatProductionGuide教学目标:以阿拉巴马州小麦生产为例,让学生了解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相应的英文术语。教学内容:第一节阿拉巴马州小麦生产地点、品种选择的原则。第二节阿拉巴马州小麦生产中种子处理的方法。第三节阿拉巴马州小麦生产中田间准备、播种日期、播种密度和深度等注意事项。第四节阿拉巴马州小麦生产中土壤pH值调节,N、P、K等肥料施用。258\n第五节阿拉巴马州小麦生产中病虫草害控制和小麦的收获和储藏。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作物栽培中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和小麦生产中种植地点、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准备、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常用的英文表达方法;了解科技英语表述的一般习惯;了解阿拉巴马州小麦生产指南。重点难点:了解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专业词汇和科技论文的表达方法。Unit2AboutIRRI教学目标:通过了解IRRI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体会国内外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其合作的必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水稻所的性质、使命和目标。第二节国际水稻所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序言和总则。第三节国际水稻所对水稻遗传资源、生物技术的新方法、非水稻生物材料、研究数据和软件、出版物等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教学要求:掌握关于水稻遗传种质资源生物技术新方法、非水稻生物材料、作物资源管理技术、农业科学设备和工具等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常用的英文词汇和表达方法;了解科技英语表述的一般习惯;了解国际水稻所的性质和其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政策。重点难点:了解水稻相关的专业术语,国际水稻所的使命和宗旨对我们国家科研的启示。Unit3WhatIsaGene?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基因概念的变迁,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基因作为独立的遗传单位的定义。第二节基因作为独立位点的定义。第三节基因作为蛋白复制模版的定义。第四节基因作为转录编码的定义。第五节基因作为开放阅读框序列模式的定义等。教学要求:了解基因最初的定义及随时间推移、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其概念的变迁;了解科技英语表述的一般习惯;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以及基因的组成结构。Unit4GeneticallyModifiedFoods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及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性看待转基因食品。教学内容:第一节转基因食品和基因工程技术。第二节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营养强化。第三节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优点。第四节作物生产中应用转基因技术的风险。第五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存在的社会和伦理学争议。第六节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教学要求:掌握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常用英文词汇和表达方法;了解科技英语表述的一般习惯;了解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所存在的争议。重点难点:如何正确理解转基因安全性以及转基因产品的释放。Unit5MineralNutrition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矿质营养元素的英文术语及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本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第二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第三节矿质元素的分类(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教学要求:掌握植物对营养吸收利用生理的相关英文词汇和常用表达方法;了解植物营养科技英语表述的一般习惯;了解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转运,矿质元素的分类等。重点难点:不同元素的英文名称以及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转运和积累。Unit6PlantHormones:FiveMajorKinds258\n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激素的专业术语、类型和功能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赤霉素的功能及其在植株体内的运输。第二节生长素的功能及其在植株体内的运输。第三节细胞分裂素的功能及其在植株体内的运输。第四节脱落酸的功能及其在植株体内的运输。第五节乙烯的功能及其在植株体内的运输。教学要求:掌握植物激素及其在植株体内生理功能的相关英文词汇和表达方法;了解科技英语表述的一般习惯;了解植物激素的分类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功能。重点难点:激素相关专业术语以及五大激素的功能。Unit7BreedingTechnologiestoIncreaseCropProductioninaChangingWorld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与育种活动相关的术语以及了解育种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二节作物高产稳产中的抗逆技术。第三节作物育种的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子标记轮回选择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第四节作物育种中种质基础的扩大及其作用。第五节作物育种中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限制因素。教学要求:掌握现代作物遗传育种新技术相关英文词汇和表达方法;了解科技英语表述的一般习惯;了解作物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子标记轮回选择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重点难点:育种学相关专业术语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流程。Unit8Howtowriteapaper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技论文的类型、要件和写作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英文科技论文中标题的类型及基本写作方法。第二节英文科技论文中摘要和关键词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和常用表达方法。第三节英文科技论文中引言写作的要求和常用表达方法。第四节英文科技论文中材料与方法的写作和常用表达方法。第五节英文科技论文中结果与分析的写作和常用表达方法。第六节英文科技论文中讨论的写作和常用表达方法。第七节英文科技论文中结论和致谢的写作和常用表达方法。教学内容:掌握一般英文科技论文的组成结构;了解英文科技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写作要点。重点难点:重点科技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点;难点:讨论部分的写作技巧四、课程考核课程的考核形式可参考以下评价体系:“课程参与度(10%)+学生个人口头报告(30%)+课程论文阅读和撰写(60%)”。执笔人:李韬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WorldAgriculture课程教学大纲(WorldAgriculture)258\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109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简介:WorldAgriculture(以下简称WA)为双语课程(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作为辅助),通过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国内外农业生产概况以及我国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领悟到为什么我国的农业问题或者我们常用的农产品与世界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贸易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如何将平时从微观角度学到的农业相关知识(生物技术、育种和栽培理论及技术、生理生化等基础课程、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与宏观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相联系,最终目的是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业型、技术型和管理型涉农人才。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师生互动性英语授课为主,教师和学生均借助全英文文献阅读和交流、幻灯制作、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集演讲、辩论和小组讨论或竞赛,并邀请来校访问交流的国外专家进行客串讲解他们国家的农业概况和农业相关技术,做到农业相关技术和知识积累以及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提升。选用教材:WorldAgriculture[M].自编内部用教材,2013;选读期刊或网址:[1]“WorldAgriculture”期刊[J](http://www.world-agriculture.net/);[2]“世界农业”杂志[J](http://sjny.qikann.com)[3]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sNations(FAO)(http://www.fao.org);[4]GlobalAgriculture(http://www.globalagriculture.org/);[5]近年来发表的与WorldAgriculture(世界农业)相关的期刊文章。二、课程总目标加强学生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热点的了解,重点从宏观角度解析世界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推动世界农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和技术;农业发达国家发展的模式以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世界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对照优势;国际农产品贸易;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保障体系;大农业的概念以及对我们农业发展的启示等。同时又是双语课程,同时适当涉猎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和国际性研究机构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等内容。一般以浅显易懂的英文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和综述性文章为主。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课程总学时:24其中讲授学时:24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258\n1PART1.OverviewofWorldagriculture47PART7.ProspectsfortheEnvironment22PART2.Theoutlookforagriculture28PART8.Agricultureandclimatechange23PART3.Prospectsforfoodandnutrition34PART4.ProspectsforCropproduction45PART5.Theroleoftechnology46PART6.Towardssustainableagriculture3合计242、教学要求:《WorldAgriculture》是农学、种子学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拓展选修课。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作为辅助,探索“课堂教学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讲座交流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大量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解析世界和中国农业问题,做到既有知识的传承又有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要求:a)从宏观角度解析世界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b)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与世界农业发展的对照优势。c)了解推动世界农业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和技术。d)了解对国内外农业领域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PART1.OverviewofWorldagriculture(4学时)教学目标:认识WA课程性质、作用和发展历史,以及未来总体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Overview第二节Foodandnutrition第三节Agriculture,povertyandinternationaltrade第四节Cropproduction第五节Sourcesofgrowthincropproduction1、Land2、Water3、Yields第六节Improvedtechnology第七节Environmentandclimate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WA课程的轮廓、教与学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从微观思维转向宏观角度去理解世界农业发展概况。PART2Theoutlookforagriculture(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未来30年世界人口增长、农产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Demandforagriculturalproductswillcontinuetogrowmoreslowly;第二节Agriculturaltradedeficitsofdevelopingcountrieswillworsen;第三节Productionwillkeeppacewithdemand,butfoodinsecuritywillpersist;教学要求:重点讲解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农产品供给-农产品消费-农产品需求之间的关系;了解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什么不同以及可能的对策;发展中国家农业贸易面临的状况。重点难点:理解世界范围内局部供给不足与整体需求放缓的关系。PART3.Prospectsforfoodandnutrition(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营养总体发展进程以及从国家和国际贸易层面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的营养不足问题。教学内容:258\n第一节SignificantProgressinimprovingnutrition第二节Hundredsofmillionsremainundernourished第三节Populationsandincomeswillcontinuetogrow第四节Averagenutritionwillimprove,butunder-nourishmentwillfallonlyslowly第五节Theproblemofunder-nourishmentshouldbecomemoretractable教学要求:概述全球范围内人类营养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讲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类营养方面需求和供给的差异;展望未来在减少营养不良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免除饥饿是基本的人权。PART4.ProspectsforCropproduction(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粮食作物生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Growthofcerealdemand第二节Developingcountrieswillbecomemoredependentonimports第三节Exporterscanfillthegap第四节Prospectsforkeycrops一、Foodstaples1、Wheat2、Rice3、Coarsegrains4、Oilcrops5、Roots,tubersandplantains二、Traditionalexportcrops.三、Lookingintothefuture第五节Potentialforyieldgrowth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国际贸易在粮食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粗粮作物和油料作物生产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重点难点:保障粮食作物生产实现可持续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PART5.Theroleoftechnology(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在未来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关键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Biotechnology:issuesandprospects一、Whatisthecurrentroleofbiotechnology?二、Biotechnology:potentialbenefits,risksandconcerns三、BTcottoninChina:asuccessstory第二节Whydoweneedmodernbiotechnology?第三节Whatpoliciesareneededtoharnessthepotentialofbiotechnologyforthepoor?第四节Furtherchangeisonthehorizon教学要求:重点讲解生物技术的概念;生物技术的好处以及潜在的风险。重点难点:在利用生物技术优势的同时如何规避带来的风险。PART6.Towardssustainableagriculture(3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可持续农业的概念以及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第一节No-till/conservationagriculture第二节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第三节Integratedplantnutrientsystems第四节Thepromiseoforganicagriculture第五节Directionsforresearch一、Strengthsandweaknessesofpastresearch二、Adoublygreenrevolutionneeded教学要求:258\n重点讲解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理解保护农业、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如何从病虫害风险管理和植物营养角度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难点:第一次绿色革命和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概念以及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PART7.ProspectsfortheEnvironment(2学时)教学目标:解构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Agricultureandtheenvironment一、Agriculturehasavastimpactontheearth二、Fertilizers,manureandpesticidesaremajorcausesofwaterpollution三、Agricultureasacauseofairpollution四、Pressuresonbiodiversity五、Reducingagriculture'spollutiontoll教学要求:重点讲解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大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对策。重点难点:如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PART8.Agricultureandclimatechange(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Agricultureassourceandsink第二节Agriculturecanhelpmitigateclimatechange第三节Climatechangewillhaveverydiverseimpactsonagriculture第四节Inequalitiesinfoodsecuritymayaccentuate一、Measurestoreducegreenhousegasemissions二、Measurestopromote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三、Measurestoreducefoodinsecurity教学要求:重点讲解农业既作为源又作为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又如何调控这种源库平衡;在全球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重点难点: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互利和互抑关系。四、课程考核WA课程的考核形式可参考以下评价体系:“课程参与度(10%)+学生个人口头报告(30%)+学生小组辩论/竞赛成绩(20%)+课程论文撰写(40%)”。执笔人:李韬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CropScience课程教学大纲(Crop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258\n课程编号:14184110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各论)、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后续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全英文教学课程,讲述稻、麦、棉、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选用教材:郭文善、陆卫平、周桂生、刘立军,等.CropScience,扬州大学自编教材,2012必读书目:1、郭丽华.《农学英语》[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王忠、顾蕴洁,等.《植物生理学》(修订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选读书目:1、钱国英、司爱侠、朱秋华.《生物专业英语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CropScience[J].3、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AgronomyJournal[J].4、CSIROPublishing.Crop&PastureScience[J].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稻、麦、棉、玉米等作物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全英文讲解,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主要生产和管理理论和技术等,了解国内外作物科学领域的新近进展,具备用英文进行专业交流、沟通和报告的基础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水稻科学82第二章小麦科学83第三章棉花科学84第四章玉米科学8合计322、教学要求:《作物科学》全英文课程是农学专业和种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拓展课程,专为英语基础较好、有攻读国内外硕士学位愿望和可能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毕业生开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用英文全面了解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报告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掌握稻、麦、棉、玉米等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主要生产和管理理论和技术。(2)解国内外作物科学领域新的进展。(3)具备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报告的基本能力。Chapter1RiceScience(8periods)Teachingobjective:Tograsptheknowledgeconcernedricegrowthanddevelopment,theformationofgrain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andkeytechnologies258\nofriceproduction.Teachingcontents:Section1RiceGrowthandDevelopment1.Ricegrowth2.RicedevelopmentSection2TheFormationofGrain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1.Theformationofriceyield2.Theformationofricequality3.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Section3KeyTechnologiesofRiceProduction1.Seedingandseedlingculture2.Fertilizerandwatermanagement3.HarvestTeachingrequirements:1.Grasptheformationofriceyieldandqualityandthekeytechnologiesofriceproduction2.LearnaboutthenewlydevelopmentsinricescienceImportantanddifficultpoints:TheformationofriceyieldandqualityChapter2WheatScience(8periods)Teachingobjective:Tograsptheknowledgeconcernedwheatgrowthanddevelopment,theformationofgrain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andkeytechnologiesofwheatproduction.Teachingcontents:Section1WheatGrowthandDevelopment1.Wheatgrowth2.WheatdevelopmentSection2TheFormationofGrain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1.Theformationofwheatyield2.Theformationofwheatquality3.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Section3KeyTechnologiesofWheatProduction1.Seeding2.Fertilizerandwatermanagement3.HarvestTeachingrequirements:1.Grasptheformationofwheatyieldandqualityandthekeytechnologiesofwheatproduction2.LearnaboutthenewlydevelopmentsinwheatscienceImportantanddifficultpoints:TheformationofwheatyieldandqualityChapter3CottonScience(8periods)Teachingobjective:Tograsptheknowledgeconcernedcottongrowthanddevelopment,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andkeytechnologiesofcottonproduction.258\nTeachingcontents:Section1CottonGrowthandDevelopment1.Cottongrowth2.CottondevelopmentSection2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1.Theformationofcottonyield2.Theformationofcottonquality3.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Section3KeyTechnologiesofCottonProduction1.Seeding,seedlingcultureandtransplantation2.Themanagementoffertilizer,waterandchemicalregulation3.HarvestTeachingrequirements:1.Grasptheformationofcottonyieldandqualityandthekeytechnologiesofcottonproduction2.LearnaboutthenewlydevelopmentsincottonscienceImportantanddifficultpoints:TheformationofcottonyieldandqualityChapter4CornScience(8periods)Teachingobjective:Tograsptheknowledgeconcernedcorngrowthanddevelopment,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andkeytechnologiesofcornproduction.Teachingcontents:Section1CornGrowthandDevelopment1.Corngrowth2.CorndevelopmentSection2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Conditions1.Theformationofcornyield2.Theformationofcornquality3.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tionofyieldandquality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Section3KeyTechnologiesofCornProduction1.Seeding,seedlingcultureandtransplantation2.Themanagementoffertilizer,waterandchemicalregulation3.HarvestTeachingrequirements:1.Grasptheformationofcornyieldandqualityandthekeytechnologiesofcornproduction2.LearnaboutthenewlydevelopmentsincornscienceImportantanddifficultpoints:Theformationofcornyieldandquality一、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占5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作业包括一次报告和两次书面作业。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占50%,着重检查学生应用英文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执笔人:周桂生258\n审定人:陈德华二零一五年二月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PracticalWriting)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11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无后继课程:无课程简介:应用文写作是农科大学生的基础课。本课程介绍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以及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信息传播文书、商务文书、论文写作、申论等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规则和写作要求。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姚玉红.应用文写作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必读书目:[1]宁东玲,刘静意,梁革兵.应用文写作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陆亚萍,詹丹,张彪.应用文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魏明钟主编.钢结构[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选读书目:[1]母忠华,徐涛,唐建强.应用文写作案例评析与实训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傅似逸.英语写作:应用文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写作理念,基本掌握常见应用文书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技巧;通过读写思维的综合训练,能够准确地阅读、评鉴一篇应用文书;能够熟练运用应用文写作原理,写出合乎要求的常见应用文书。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绪论25第五章商务文书62第二章行政公文66第六章论文写作43第三章事务文书67第七章申论44第四章信息传播文书48合计322、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理解应用文写作的意义及基本写作方法。教学内容:应用文的概念和特点;应用文的历史演变;应用文写作的模式;应用文的一般分类。教学要求:了解应用文的种类和特征;理解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理解应用文的组成要素。258\n重点难点:应用文的特点、种类及组成要素。第二章行政公文(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常用行政公文的写作规则,能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合乎规范的写作。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公文概述一、行政公文的含义二、行政公文的特征三、行政公文的作用四、行政公文的种类五、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六、行政公文的格式第二节通知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三节报告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四节请示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五节函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六节纪要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教学要求:结合实例和课堂实训,理解常用行政公文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要求。第三章事务文书(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常用行政公文的写作规则,能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合乎规范的写作。教学内容:第一节事务文书概述一、事务文书的概念二、事务文书的特点三、事务文书的种类四、事务文书的作用第二节计划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三节总结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四节述职报告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五节调查报告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六节求职信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七节演讲稿258\n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教学要求:结合实例和课堂实训,理解常用事务文书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要求。第四章信息传播文书(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常用信息传播文书的写作规则,能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合乎规范的写作。教学内容:第一节消息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二节通讯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第三节启事一、文种涵义、特点、分类二、文种结构、写作要求教学要求:结合实例和课堂实训,理解常用信息传播文书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要求。第五章商务文书(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常用商务公文的写作要求,并尝试撰写报告。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调查报告一、概念二、分类三、内容要素四、要素评价第二节市场预测报告一、概念二、分类三、内容要素四、要素评价第三节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概念二、分类三、内容要素四、要素评价教学要求:结合实例和课堂实训,理解常用商务文书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要求。第六章论文写作(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论文的组成结构和写作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含义、特点、种类二、学术论文的选题、课题研究、观点形成和提炼三、学术论文的结构及写作四、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第二节毕业论文一、毕业论文的含义、特点、种类二、毕业论文的选题、提纲、组成要素三、毕业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四、毕业论文的答辩教学要求:结合实例,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要求。第七章申论(4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申论的写作特征和写作要点。教学内容:申论的含义、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申论的内容结构、申论的应试方法教学要求:结合样题和范例,介绍申论的文体形式。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包括上课出勤、作业上交等)。执笔人:金涛审定人:沈新平二零一五年二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PlantTissueCultureTechniqu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20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40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植物学、基础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后继课程:无课程简介: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既是植物遗传工程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高新技术,是一门跨越多个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综合技术课,是一门科技含量高,应用范围广的应用技术课,在现代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行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为许多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已经发展成为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生物科学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培养出农事企业种苗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是当今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采用“讲授”和“问题式”的理论知识讲解并结合“关键知识点的实验验证和操作实训”等教学方法来充分组织和引导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技能的掌握,通过实验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借助多媒体、图像和关键知识点的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以直观的方式深化关键技术的学习。选用教材:刘庆昌主编.《植物细胞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必读书目:[1]李俊明主编.《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巩振辉主编.《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选读书目:I.K.Vasil,TrevorT.A.Thorpe.PlantCellandTissueCulture[M].Springer,1994二、课程总目标258\n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培养的含义、特点及意义,实验室组织培养技术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培养出从事农事企业种苗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培养出农事企业种苗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4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2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6第五章快速繁殖中的脱毒332第一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室与一般技术337第六章花药和花粉培养333第二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及其培养38第七章细胞培养344第三章愈伤组织的培养339第八章种质保存15第四章器官培养310合计24162、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基本操作技术和主要类型,掌握现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般操作程序和自主研究的工作方法。绪论(2时学)教学目标:1.掌握组织培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2.了解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3.了解组织培养在农业生产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4.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实现的条件教学内容:一、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三、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四、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教学要求:重点讲解组织培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组织培养在农业生产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重点难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类型和特点第一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室与一般技术(6.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组织培养实验室的设计,熟练掌握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环境条件掌握培养基的种类和特点,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实验室设计和常用设备一、实验室设计二、常用设备和器材第二节玻璃器皿的选择与清洗一、玻璃器皿的选择二、玻璃器皿的清洗第三节培养基的成分和种类一、培养基的成分二、培养基的种类第四节培养基的配制258\n一、药品的选择二、母液的配制三、培养基的配制第五节几种常用培养基的配方及其特点一、几种常用培养基的配方二、几种常用培养基的特点教学要求:重点讲解组织培养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条件,培养基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基的制备方法重点难点:组织培养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组织培养环境条件的控制,培养基的种类和特点及其选择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配制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几种培养基实验目的与要求:配制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基础,通过配制培养基,了解培养基的组成,掌握培养基配制方法。注意要点: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配制不同的培养基。第二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及其培养(3.0学时)教学目标:熟练掌握组织培养的几种相关的灭菌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污染的防止措施了解材料褐变和玻璃花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外植体的选择和灭菌一、外植体的选择二、外植体的灭菌方法三、污染原因和预防措施第二节外植体的接种一、接种室的消毒二、外植体的接种第三节培养条件一、温度二、光照三、其他条件第四节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防止第五节培养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措施教学要求:重点讲解组织培养的几种相关的灭菌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污染的防止措施,介绍材料褐变和玻璃花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重点难点:组织培养的几种相关的灭菌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污染的防止措施第三章愈伤组织的培养(6.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利用不同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的方法理解愈伤组织分化的不同途径及愈伤组织分化的条件教学内容:第一节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一、愈伤组织的诱导二、愈伤组织细胞的分化第二节愈伤组织培养中的形态发生一、不定芽和根的形成二、体细胞胚胎发生教学要求:重点讲解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的方法以及愈伤组织分化的不同途径及愈伤组织分化的条件重点难点:愈伤组织分化的不同途径及愈伤组织分化的条件258\n实验二、水稻(小麦、大麦)成熟胚(幼胚)的组织培养(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以水稻(小麦、大麦)成熟胚(幼胚)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以水稻(小麦、大麦)成熟胚(幼胚)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实验,基本掌握组织培养过程中无菌接种的方法,了解从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实验过程。注意要点:不同外植体的取样和消毒方法。第四章器官培养(3.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植物根、茎、叶和胚胎培养的方法及各自的注意事项教学内容:第一节根的培养第二节茎的培养第三节叶的培养第四节胚胎的培养教学要求:重点讲解植物根、茎、叶和胚胎培养的方法及各自的注意事项重点难点:不同器官的取样、消毒和培养方法的区别第五章快速繁殖中的脱毒(6.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植物快速繁殖的意义和方法掌握茎尖脱毒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其他脱毒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一、植物无性繁殖的作用二、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第二节茎尖培养脱毒一、病毒在植物体內的分布二、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第三节其它脱毒途径第四节脱毒苗的鉴定第五节脱毒后防病毒再感染教学要求:重点讲解植物无性繁殖的方法以及茎尖脱毒的原理和方法重点难点:茎尖脱毒的原理和方法实验三、植物(水稻、兰花)的快速繁殖(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植物(兰花、水稻)的快速繁殖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调节培养基中激素的成分及配比,使用不同的外植体,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通过本实验,了解激素在快繁中的作用,并掌握观赏植物(兰花、水稻)的快繁的方法。注意要点:培养基中激素的成分及配比。第六章花药和花粉培养(6.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意义了解花粉培养的方法,掌握花药培养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花药培养技术一、培养方法二、培养基三、花粉发育时期四、花粉植株的诱导途径258\n第二节单倍体植株二倍化教学要求:重点讲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概念、区别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花粉培养的方法,掌握花药培养的方法。重点难点:花药培养的取材和培养方法实验四、水稻(小麦、大麦)花药培养(3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以水稻(小麦、大麦)花药(花粉)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实验目的与要求:水稻(小麦、大麦)花药培养是以花药(花粉)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出根和芽(单倍体),是大量获得单倍体植株及纯合二倍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初步掌握花药(花粉)培养的基本方法。注意要点:取样时期要合适。第七章细胞培养(7.0学时,其中实验4.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单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了解细胞悬浮培养的类型,掌握细胞悬浮培养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单细胞的分离一、单细胞的分离方法二、从愈伤组织分离单细胞第二节细胞悬浮培养一、培养类型二、悬浮培养条件第三节单细胞培养一、单细胞培养技术二、影响单细胞培养的因子教学要求:重点讲解单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细胞悬浮培养的类型和具体的培养方法重点难点:单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不同的细胞悬浮培养方法实验五、愈伤组织的继代和分化培养(4学时)实验性质:综合性试验实验内容:将已经获得的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和分化培养实验目的与要求: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外植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又可经过再分化形成根、芽及完整植株,通过愈伤组织的分化实验,了解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分化出苗的基本过程,以及激素对分化的影响;组织的继代培养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提供材料,通过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掌握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基本方法。注意要点:选择新鲜的愈伤组织继代和分化培养;愈伤组织继代和分化所用培养基的区别。第八章种质保存(1.0学时)教学目标:掌握低温和超低温保存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学内容:第一节低温保存第二节超低温保存一、冰冻保存剂和保存液二、材料的预备和预处理三、超低温保存的操作教学要求:重点讲解低温和超低温保存的区别,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重点难点:低温和超低温保存的区别,以及各自的操作步骤四、课程考核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考核.理论课成绩占50%,一般以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学习态度(258\n包括上课出勤、作业上交等)等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30%;实验实践课成绩占20%,以实验结果量化为依据并结合实验报告撰写的认真程度等进行评定。执笔人:于恒秀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Extension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4304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农业经济管理、生态学、作物栽培学等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农业推广学》是面向农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涵义,农业推广的发展史,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能力,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老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选用教材: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5必读书目:[1]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2]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7.[3]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9选读书目:[1]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郝建平主编.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3]马占元,王慧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4]任晋阳主编.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包括农民行为改变原理、农业推广沟通、农业创新扩散理论、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等;理解和灵活应用农业推广的程序与方法等;掌握过硬的推广实践技能,如培训技能、信息服务、经营服务以及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技能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为将来新农村建设或农村发展工作奠定基础。258\n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 论37农业推广程序和方法52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58农业推广信息服务23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29农业推广经营服务24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410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35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6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2合计322、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现代农业推广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对农村发展实践的价值;熟悉国外农业推广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推广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指导农业推广实践。密切关注实践问题,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认真对待研讨、案例研究、作业及考试。第一章 绪 论(3.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以及目前国内外农业推广的现状以及农业推广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兴趣,为将来从事农业推广或农村发展工作奠定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模式一、我国古代的农业推广“农业推广”一词的起源。二、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史三、新中国的农业推广分成五个阶段。四、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欧洲的农业推广模式;美国的农业推广模式。第二节农业推广的概念一、农业推广的内涵及其演变狭义的农业推广;广义的农业推广;现代的农业推广。二、农业推广概念的基本界定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第三节 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一、农业推广的性质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并能正确理解。二、农业的功能直接功能;间接功能。三、农业推广的作用第四节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一、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推广学的概念;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258\n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内容农业推广的原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农业推广技能;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基本方法;研究程序与步骤。第五节 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与任务一、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二、农业推广工作的任务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外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农业推广的作用与功能;2.正确理解并比较区别农业推广的几种概念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3.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内容、研究对象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难点: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界定、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 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5.0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农民行为的概念、农民行为的产生与改变、农民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学习掌握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行为产生和改变理论一、行为的概念及特点行为的概念;行为的特点;行为的分类。二、行为产生的模式个体行为产生的基本模式;行为模式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三、行为产生和改变的主要理论需要理论;动机理论;期望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第二节行为改变规律一、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行为改变的过程。二、农民个人行为的改变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动力和阻力的互作模式;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因素;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三、农民群体行为改变规律群体成员的行为改变规律;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第三节行为改变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一、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二、期望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教学要求:1.了解行为的概念、特点及行为产生的模式;2.理解农民行为产生的主要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及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3.了解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掌握改变农民行为的策略和方法。4.综合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实践。重点难点: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改变农民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农民接受创新技术的心态特点、影响农民需求的因素与特点分析第三章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2.0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涵义,农业推广沟通要素、程序和特点,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和技巧。学习掌握沟通技巧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应用。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一、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二、框架中两个系统的特征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特征;目标团体系统的特征。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概念、分类、要素、程序和特点一、沟通和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概念;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二、农业推广沟通的分类三、农业推广沟通的要素沟通的主体;沟通的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四、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程序五、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第三节 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基本要领和技巧一、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二、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三、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四、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中两个系统的特征;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因素;2.理解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和分类,沟通要素、沟通的一般程序和沟通特点,掌握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基本要领和技巧;3.掌握能提高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方法。重点难点:农业推广沟通要素、程序和特点,提高有效沟通措施。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和技巧。第四章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4.0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创新的采用过程,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和有效性。了解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且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教学内容: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特性。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三、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创新采用者的分布规律;创新采用过程中各类采用者的差异。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者的影响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推广方法;根据不同农民各自的接受速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二节农业创新的扩散一、农业创新扩散的概念与方式创新扩散的概念;创新扩散的方式。258\n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三、S型扩散理论及其应用S型扩散曲线;S型扩散曲线的成因;S扩散理论的应用。四、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经营因素;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农民素质;其它社会、政治因素。教学要求:1.了解创新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扩散曲线的概念;2.理解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3.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第五章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0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了解转化的评价指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搞清成果分布、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的概念及其关系,并能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具体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概述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及种类农业科技成果含义;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各自的技术表现形态和技术成果载体。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成果转化率。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形态和条件转化的形态;成果质量;转化系统体系建设;农民需要;政策与资金。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及转化本质转化的三个阶段;转化的本质。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特点、效益形成与分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特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形成与分配。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方式、制约因素和促进转化的措施转化的条件;转化的方式;转化的制约因素;转化的措施。七、我国常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第四节提高推广对象的成果分布一、成果分布、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的概念及其关系二、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三、提高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和成果分布的措施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内容及分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258\n2.理解并熟练掌握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要素、转化条件及常见的几种转化运行机制及各自的特点。重点难点: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成果分布、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的概念及其关系。第六章 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2.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推广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期望。运用推广教学原则和农民技术培训方法学习培养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推广教育一、农业推广教育概念和特点概念;特点。二、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和教学原则三、农业推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第二节农民技术培训一、农民技术培训的组织形式和体系二、农民技术培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三、推广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期望四、农民技术培训方法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对普通农民短期技术培训方法;短期培训的工作步骤。第三节 农业推广人员培训与提高一、职前培训二、在职培训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推广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期望;2.理解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和教学原则;3.掌握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与普通农民的培训的异同点和推广培训技能。重点难点:掌握推广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培训技能。第七章 农业推广程序与方法(5.0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农业推广中常用的程序、基本方法,灵活选择与综合运用农业推广方法,学习推广技能,提高推广效果。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推广程序一、农业推广程序农业推广程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二、农业推广程序的灵活运用第二节农业推广方式一、世界农业推广方式二、我国农业推广方式第三节农业推广方法一、大众传播法概念;特点;应用。二、集体指导法概念;特点;应用。成果示范的概念、作用和基本要求;成果示范步骤;方法示范的概念、作用和基本要求、方法示范步骤。258\n三、个别指导法概念;特点;应用,如农户访问的程序。四、农业推广方法的综合利用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外农业推广方式;2.理解大众传播、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方法的概念、特点和应用;3.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并能够灵活运用;掌握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的步骤,并能熟练运用。能根据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农业推广方法。重点难点: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及其灵活运用,掌握大众传播、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等基本方法。第八章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2.0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农业推广信息的概念、特点、种类和作用,掌握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含义和模式以及农业推广信息传播方式,学习培养农业推广信息的收集和应用服务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推广信息的概述一、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概念;特征。二、农业推广信息的种类和作用种类;作用。第二节、农业推广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一、农业推广信息的采集采集原则;采集程序;农业信息的来源;采集渠道。二、农业推广信息的处理信息的筛选与鉴别;信息加工;信息贮存。第三节农业推广信息的传播与应用一、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及信息传播过程和方式基本要素;信息传播过程和方式。二、农业推广信息的应用建设农业推广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注重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信息能力的概念;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推广信息的特征、种类和作用;2.熟悉农业推广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3.掌握按照农业推广的需求采集和传播农业推广信息的本领,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为农业推广服务。重点难点: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服务能力,为现代农业推广服务。第九章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2.0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内涵及其意义,掌握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程序与技巧,学习培养农业推广经营服务能力,为农业推广事业作贡献。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推广经营服务概述一、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基本原则。258\n二、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业务范围产前提供信息的物资服务;产中提供技术服务;产后提供贮运、加工和销售服务。三、农业推广经营服务中的营销观念树立用户、质量、服务、竞争、创新、信息、时效等观念。第二节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程序一、了解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认真分析市场环境三、确定目标市场预测目标市场的需求量;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选择市场定位战略。四、运用农业推广营销组合,参与市场竞争五、依据决策程序,实施决策方案第三节农业推广营销技巧一、用优质的产品占领市场,吸引众多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组合;靠质量取胜;精心设计产品包装,树立品牌形象。二、灵活利用价格竞争,提高经营效益折扣、地区、差别等定价。三、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积极开拓销售市场怎样做广告;常用的广告媒体。四、运用现代促销技巧,搞好产品促销促销手段、原则、方式和方法;促销技巧;培养技能过硬的推销人员;如何训练自己的营销技能。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业务范围和营销观念;2.理解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基本程序;3.掌握现代营销技能或技巧。重点难点:如何培养过硬的现代营销技能或技巧。第十章 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3.0学时)教学目标:学习培养农业推广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和农业推广的演讲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推广写作一、推广论文的写作论文选题原则;论文格式。二、推广报告类的写作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调查报告;技术和工作总结报告。三、宣传应用类文体的写作科普文章;科技合同、协议;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第二节农业推广语言与演讲训练一、农业推广人员的语言特点及原则农业推广语言特点;农业推广语言运用原则。二、农业推广人员的语言技巧语言提炼;语言运用技巧;三、农业推广演讲演讲稿的撰写;演讲水平训练与提高;演讲的临场发挥。教学要求:258\n1.了解农业推广写作文体的类型、用途及其作用;2.理解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格式;调查报告和总结报告的写作特点;3.掌握农业推广文体的写作要点,掌握农业推广语言的特点和演讲的技巧。重点难点:掌握农业推广文体的写作特点和农业推广的演讲技巧。四、课程考核按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30%~40%,期终考试成绩占60~70%。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执笔人:张亚洁审定人:沈新平二零一五年二月特色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CultivationofSpecialCrop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105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3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讲述特色作物的生产特点和生产概况,烟草、薄荷、留兰香、麻类作物及苎麻、食用保健作物枸杞、特用粮食作物荞麦、饮品作物啤酒大麦和粮饲两用作物小黑麦等特色作物的生物学基础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课程紧密结合我国特色作物的生产需求,通过了解特色作物的生产概况,阐述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特征、优质高产栽培及初加工技术等,为我国特色作物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生物学基础及优质高产栽培原理和技术的分析,多媒体教学强调形态学和实践范例的展示。选用教材:[1]陈德华、朱新开.特色作物高效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必读书目:[1]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刁操铨等.作物栽培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选读书目:[1]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2]王栋章.中国薄荷生产与贸易[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3]康裕龛.特种经济作物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258\n[4]李宗道.麻作物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5]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6]鲍文奎,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7]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中国饲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表[M],农业出版社,北京,1990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特色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了解烟草、薄荷、留兰香、麻类作物、食用保健作物枸杞、特用粮食作物荞麦、饮品作物啤酒大麦和粮饲两用作物小黑麦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并掌握这些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以及优质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关键,熟悉产品的初级加工过程和质量品质指标,为培养从事特色作物生产、技术推广、加工和质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概论45第五章烟草栽培102第二章薄荷留兰香栽培66第六章荞麦栽培63第三章麻作概论和苎麻栽培67第七章小黑麦栽培64第四章枸杞栽培48第八章啤酒大麦栽培6合计482、教学要求:该课程采用系统学习、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辅以多媒体等形象化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不断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强化感性认识,使学生具有技术推广及从事特色作物研究的基本能力。第一章概论(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特色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特色作物的种类及其划分依据;掌握特色作物的生产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特色作物的生产意义一、定义二、生产意义第二节特色作物的种类及生产概况一、特色经济作物二、特色粮食作物三、特色作物的生产特点教学要求:1、了解特色作物国内外生产概况。2、掌握特色作物类型及生产特点。重点难点:特色作物的生产特点。第二章薄荷(留兰香)栽培(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薄荷(留兰香)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掌握薄荷(留兰香)的器官建成和生物学特征,掌握薄荷(留兰香)高产优质关键栽培技术,了解薄荷油的提取技术和薄荷油质量检测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258\n一、薄荷生产的经济意义二、薄荷生产概况第二节薄荷的分类一、亚洲薄荷二、椒样薄荷三、留兰香四、胡薄荷五、香柠檬薄荷第三节薄荷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薄荷的形态与结构二、薄荷的叶片脱落与保叶。三、薄荷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四节薄荷的栽培技术一、耕作制度二、播种三、头刀薄荷的春后田间管理。四、二刀薄荷的栽培技术第五节薄荷的收割和蒸馏一、适时收割二、薄荷的蒸馏第六节薄荷的选留种一、薄荷的留种技术二、薄荷油掺假检出第七节薄荷原油质量简易检验法一、检测方法二、引种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薄荷国内外生产概况。2、掌握薄荷生长发育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蔳荷油蒸馏技术。重点难点:优质高产薄荷油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第三章麻作概论和苎麻栽培(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麻类作物资源种类、分布和生产概况;掌握麻类纤维的形成和初步加工技术。掌握苎麻的器官建成和生物学特征;掌握苎麻高产优质关键栽培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麻类作物概述一、麻类作物概况二、麻类纤维的形成三、麻类作物生产与环境四、麻类作物的初步加工第二节苎麻栽培一、苎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二、苎麻的类型和品种三、苎麻的生长发育四、苎麻营养特性和施肥原则五、苎麻的栽培技教学要求:1.了解麻类作物国内外生产概况。258\n2.掌握苎麻生长发育规律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加工技术。重点难点:苎麻优质高产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第四章枸杞栽培(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枸杞资源种类、分布和生产概况,掌握枸杞的器官建成和生物学特征,掌握枸杞高产优质关键栽培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枸杞的生育期第三节枸杞的器官建成一、枸杞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二、枸杞树生长对环境要求第四节枸杞的栽培技术一、枸杞育苗技术二、枸杞园栽培技术第五节枸杞的初加工一、枸杞采收二、果实制干和脱把教学要求:1、了解枸杞国内外生产概况。2、掌握枸杞生长发育规律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加工技术。重点难点:枸杞优质高产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第五章烟草栽培(1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烟草种类、分布和生产概况,掌握烟草的器官建成和生物学特征,掌握烟草高产优质关键栽培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烟草的生产概况二、烟草的类型第二节烟草的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一、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二、烟草生长对环境要求三、烟草产量构成和品质因素第三节烟草的栽培技术一、培育壮苗技术二、移栽技术三、大田栽培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烟草国内外生产概况。2.掌握烟草生长发育规律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难点:烟草优质高产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第六章荞麦栽培(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荞麦的起源、种类、生产和经济价值,掌握荞麦的器官建成和生物学特征,掌握荞麦栽培关键栽培技术和加工利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荞麦的生产价值二、荞麦的分布与生产258\n三、荞麦的起源与分类第二节荞麦栽培生物学基础一、荞麦的形态特征二、荞麦的生物学特性三、荞麦的生育对环境的要求第三节荞麦栽培技术一、荞麦的种植制度二、荞麦的栽培措施第四节荞麦营养价值和综合利用一、荞麦的营养价值二、荞麦的综合利用教学要求:1.了解荞麦国内外生产概况。2.掌握荞麦生长发育规律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难点:荞麦优质高产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第七章小黑麦栽培(6学时)教学目标:解小黑麦的起源、分类,掌握小黑麦的器官建成和生物学特征,掌握小黑麦栽培关键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起源与分类一、小黑麦的起源二、小黑麦的类型第二节小黑麦栽培生物学基础一、小黑麦的生育期二、小黑麦的器官发育三、小黑麦的生育对环境的要求第三节小黑麦栽培技术一、小黑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二、小黑麦的栽培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小黑麦起源与类型。2.掌握小黑麦生长发育规律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难点:小黑麦优质高产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第八章 啤酒大麦栽培(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啤酒大麦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掌握啤酒大麦的生育期和品质的形成,掌握啤酒大麦栽培关键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概 述一、啤酒大麦生产现状二、啤酒大麦发展趋势第二节 啤酒大麦栽培生物学基础一、阶段发育理论在啤酒大麦生产中的应用二、啤酒大麦的生育期第三节 啤酒大麦品质的形成一、啤酒大麦品质标准二、啤酒大麦品质检验内容第四节 啤酒大麦栽培技术258\n一、播种技术二、施肥技术三、收获和加工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啤酒大麦生产概况。2.掌握啤酒大麦生长发育规律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难点:啤酒大麦优质高产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50%),着重检查对特色作物的生物学基础及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特色作物生物学特征及栽培技术。平时成绩50%,包括考察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和论文。执笔人:陈德华冷锁虎朱新开张祥审定人:严长杰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ResourcesManage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310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1.5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赖以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科学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学的任务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资源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如何确定最合理而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选用教材:曲福田.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必读书目:1、万建中.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选读书目:1、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曲福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二、课程总目标258\n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重要性,掌握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以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基本概念、意义及方法,了解各类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农业生产或农业科研实践中,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帮助同学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24学时,其中讲授学时:2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1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2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与评价23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44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45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6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27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28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9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2合计242、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1)正确地理解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重要性,掌握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以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基本概念、意义及方法;(2)了解各类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提高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理解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了解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资源概述一、资源的基本概念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教学要求:1、理解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2、了解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3、了解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重点难点: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一章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与评价(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资源禀赋的基本概念和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基本原则,了解农业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内容。258\n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意义一、资源禀赋及其意义二、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基本概念三、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目的意义第二节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的原则和内容一、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原则二、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内容教学要求:1、理解资源禀赋的基本概念和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基本原则;2、了解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调查评价要点。重点难点: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内容。第二章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资源储量、稀有性、可供性的基本概念,了解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主要表现;理解使用成本与稀有性地租的概念与性质,掌握缓解资源短缺的途径;理解风险及不肯定因素的概念,掌握农业资源利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主要类型。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的储量及其开发利用一、概念二、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第二节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的表现形式及其定义一、资源产品价格二、使用成本与稀有性地租的概念与性质第三节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一、资源稀缺对资源利用的影响二、缓解资源短缺的途径第四节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模式的选择一、最佳模式的基本内容二、影响最佳模式的各种因素三、风险及不肯定因素教学要求:1、理解资源储量、稀有性、可供性的基本概念,了解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主要表现;2、了解使用成本与稀有性地租的概念与性质,理解缓解资源短缺的途径;3、理解风险及不肯定因素的概念,掌握农业资源利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主要类型。重点难点: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和经济度量,缓解资源短缺的途径,使用成本与稀有性地租的概念与性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模式的选择第三章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4学时)教学目标:理解资源配置的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目标的表述,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原则,掌握外部性、市场失灵概念,理解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掌握资源期间分配的基本原则,了解资源期间分配的优化标准;理解资源优势的概念,了解空间布局的依据、原则与优化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258\n一、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要素二、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三、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原则第二节外部性、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一、外部性二、市场失灵三、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及其纠正四、信息的不完全与市场失灵第三节资源的期间分配一、资源期间分配的原则二、资源期间分配的优化标准三、贴现在自然资源期间分配决策中的应用第四节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一、资源优势的概念二、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意义和作用三、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依据和原则四、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法第五节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一、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二、优化产业结构的依据和原则三、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途径四、产业政策与资源配置问题五、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的方向教学要求:1、理解资源配置的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目标的表述,理解效益的内涵,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原则;2、掌握外部性、市场失灵概念,理解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3、掌握资源期间分配的基本原则,了解资源期间分配的优化标准;4、理解资源优势的概念,了解空间布局的依据、原则与优化方法。重点难点: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目标,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及其纠正,资源期间分配的原则,资源优势的概念,外部性、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如何进行资源的期间分配和空间布局。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学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二、可持续发展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三、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持续发展的概念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第二节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58\n第一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的集约持续农业二、问题三、对策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学涵义一、建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二、修正扭曲的价格三、成本效益评价教学要求: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2、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了解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何建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第一章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土地资源的功能及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土地利用特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整治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一、概念和特点二、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第二节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一、目的二、内容三、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第三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整治教学要求:1、掌握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土地资源的功能;2、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土地利用特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整治途径。重点难点: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整治。第二章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发挥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基本特性二、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一、光能二、热量三、降水258\n第一节农业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一、概念二、发挥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途径第二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现状二、合理开发途径教学要求:1、理解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掌握发挥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途径。重点难点: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发挥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途径,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水资源的特性和功能,了解我国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水资源的意义、特性和功能一、水资源的意义二、特性和功能第二节我国水资源概况第三节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一、利用形式和种类二、开发利用现状三、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途径教学要求:1、掌握水资源的特性和功能,了解我国水资源概况;2、了解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途径。重点难点:水资源的特性和功能,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途径第二章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资源的特性、功能;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保护对策,理解保护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分类二、特性三、功能四、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第二节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特点二、基本功能三、我国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第三节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保护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的意义二、野生生物资源濒危的原因258\n一、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教学要求:1、掌握森林、草地等生物资源的特性、功能;2、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保护对策。重点难点:森林、草地资源的特性、功能,我国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野生生物资源濒危的原因。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业资源的调查分析的能力。平时成绩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刘世平审定人:沈新平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SystemsEngineeringinAgricultur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309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1.5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生物统计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农业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与技术,对复杂的农业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与组织管理的学科。介绍系统工程基本原理以及农业系统预测、评价、决策、优化等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录像等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结合农业系统特征,突出系统工程系统思想、定量分析、实践优化主线,强调基本计算方法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增加感性认识。选用教材:王福林主编.农业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必读书目:1、梁荣欣主编.农业系统工程简明教程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2、朱永达主编.农业系统工程[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选读书目:张晓冬主编.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及综合与定量分析农业系统的能力,为农业系统的决策管理提供科学方法。258\n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与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与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04第四章农业系统线性规划402第一章农业系统工程基本原理405第五章农业系统决策403第二章农业系统预测40444第三章农业系统评价合计242.教学要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农业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与工作步骤,掌握农业系统预测、评价、决策、优化等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初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一些农业系统的实际问题。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系统工程的的特点、作用和发展历史。教学内容:系统工程兴起的背景,系统性问题及其特点,系统工程发展历史,系统工程特点。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特点,系统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系统性问题及其特点,系统工程特点。第一节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兴起与特点一、系统工程兴起的背景二、系统工程的任务第二节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一、国外系统工程的发展二、国内系统工程的发展第一章农业系统工程基本原理(6学时)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和程序分析问题。教学内容:系统、结构、功能、环境、农业系统、模型、模拟、仿真、模型群、灵敏度分析等基本概念,农业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农业系统模型的类型与建模基本步骤,模型在系统研究与分析中的意义,灵敏度分析和模拟的意义。教学要求:了解对实际问题的系统思考方法,初步掌握系统建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系统的整体性,农业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机理模型建模的步骤,灵敏度分析与模拟方法。第一节农业系统工程的概念和特点一、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二、农业系统及其特点三、农业系统工程主要任务第二节农业系统工程的原则与步骤一、原则二、工作步骤第三节农业系统模型论一、模型法在系统工程中的意义二、农业系统模型的类型258\n三、农业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四、农业系统模型分析第二章农业系统预测(4学时)教学目标:运用预测的基本方法进行农业系统有关的预测。教学内容:预测的类型与基本步骤,特尔斐法预测技术,平滑预测的计算方法,粮食的气象产量预测、系统综合因素产量预测的基本原理。教学要求:初步掌握系统预测的基本方法以及粮食产量预测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预测的基本原则,回归分析预测,粮食气象产量预测方法。第一节预测的概念、类型、步骤一、预测的概念与意义二、预测的分类三、预测的过程与步骤第二节定性预测技术一、定性预测的概念和主要方法二、德尔菲法预测技术第三节定量预测技术一、平滑预测技术二、回归分析预测技术第四节粮食产量预测一、粮食产量预测的意义和主要方法二、气象产量预测方法三、系统综合因素产量预测第三章农业系统评价(4学时)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进行农业系统有关的评价。教学内容:系统评价的特点,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的计算方法,农业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教学要求:初步掌握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农业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重点难点: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第一节系统评价的特点、原则与方法一、系统评价的概念和特点二、系统评价的原则三、系统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第二节综合评价法一、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二、综合评价实例第三节层次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的意义二、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三、应用实例第四章农业系统线性规划(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结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线性规划建模方法。教学内容:线性规划模型结构,线性规划解的特点,农业系统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258\n教学要求:了解线性规划模型的特点及在农业上的主要应用。重点难点:“线性”的概念与实际意义,可行解域的概念。第一节线性规划模型与应用一、线性规划模型二、线性规划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第二节线性规划解的性质与求解一、两个变量的图解法二、线性规划解的特点第三节农业系统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一、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假定二、模型设计三、线性规划在农业中应用第五章农业系统决策(4学时)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农业的决策分析。教学内容:系统决策、风险型决策、转折概率、半结构化决策等基本概念,系统决策的类型,决策的过程,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计算方法。教学要求:了解系统决策的程序、决策分析的常用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结构。重点难点:期望值准则,各种不确定型决策的基本思想,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节系统决策的特点、程序和类型一、系统决策的概念和意义二、系统决策的程序三、系统决策的分类第二节风险型决策一、风险型决策模型、决策准则、计算方法二、决策树三、多级决策四、转折概率第三节不确定型决策一、悲观准则二、等可能准则三、乐观准则四、乐观系数准则五、后悔值准则第四节决策支持系统一、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与作用二、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三、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实例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占80%,平时考核主要是平时作业和到课情况,占20%。执笔人:庄恒扬审定人:沈新平258\n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产业化经营课程教学大纲(IndustrialManagementofAgricultur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11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2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作物栽培学、农业经济管理后续课程: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讲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与实践,加强学生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知识、发展现状及前景的认识,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与理解及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理论及实践讲解和分析。选用教材:宋英杰、陈银春等著。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必读书目:1、秦富等著.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选读书目:1、何建中、潘谷西.《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张明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链成长机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2、张学鹏。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及基本理论与实践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及发展途径及其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概述28第七章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产业链成长规律42第二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49第八章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成长23第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约束条件210第九章企业管理与农业产业化成长24第四章农业产业经营的经营主体411第十章交易费用与农业产业化成长25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方式4第十一章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考与借鉴4258\n6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2合计322、教学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学、种子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拓展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历程,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具备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2.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3.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及影响因素;4.学会运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第一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概述(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意义及发展现状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背景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第三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第二节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教学要求: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作用重点难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第二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产业化借用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进行农业产业化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经济学与农业产业化第二节交易费用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第三节现代契约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第四节制度变迁和创新理论与农业产业化教学要求: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在农业产业化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重点难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在农业产业化领域的运用。第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约束条件(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产业化于产业化经营特性及其约束条件。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产业特性约束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环境约束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特性。2、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约束条件。重点难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约束条件。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营主体(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成,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及其特点与专用。教学内容:第一节龙头企业第二节基地农户第三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四节农业行业协会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类型。2、掌握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特点及其作用。重点难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作用。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方式(4学时)258\n教学目标: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研究的基础理论类型及其涵义;掌握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类型与利益联结方式。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第三节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基础理论。2、掌握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方式。重点难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方式。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特点,学会运用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第二节利益分配机制第三节营运约束机制第四节基本保障机制教学要求: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类型及其含义。重点难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案例分析。第七章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产业链成长规律(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产业链构成及其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与产业第二节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其特征第三节龙头企业第四节农业产业进程中的产业链成长规律教学要求:1、了解不同农业企业产业链构成特点。2、掌握典型企业农业产业链成长规律重点难点:农业产业链成长规律。第八章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成长(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科技进步发展现状,学会分析技术创新及引进在农业产业化成长中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第二节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模型第三节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技术现状第四节案例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2、掌握技术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重点难点:分析、理解技术在农业产业化成长中的作用。第九章企业管理与农业产业化成长(2学时)教学目标:认识企业管理在农业产业化成长中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成长管理第二节企业创业管理第三节企业内部管理第四节龙头企业成长管理案例教学要求:1、了解管理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作用特点。2、学会对不同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重点难点:不同类型企业管理特点及在农业产业化成长中的作用。第十章交易费用与农业产业化成长(2学时)教学目标:认识交易费用在农业产业化成长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交易费用的内涵258\n第一节公司与农户的交易关系分析第二节农业中介组织、农户与企业交易关系第三节加工企业、销售上与消费者交易第四节案例分析教学要求:1、掌握交易费用的内涵。2、掌握不同经营主体的交易特点。重点难点:不同经营主体的交易关系。第十一章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考与借鉴(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特点及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及现状第二节美国农业一体化的做法第三节欧盟各国农业共同体的类型和模式第四节日本“农协”在农业化经营中的作用第五节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教学要求:1、了解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2、掌握国外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行机制。重点难点: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借鉴。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学生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方法与能力。平时成绩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霍中洋审定人:陈德华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标准化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Standardiza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440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1.5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英语、植物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农业标准化》是一门综合性的介于技术、工程和管理学科之间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业标准化理论与方法问题,探求农业标准化活动的内在规律,建立生产过程技术管理标准与规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量与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农科大学生系统掌握农业标准化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258\n选用教材:张洪程等编著,农业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必读书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选读书目:王忠敏主编,标准化基础知识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2010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树立“讲标准、定标准、用标准”的意识,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培养宏观思考与具体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24其中讲授学时:24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第一章绪论26第五章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标准22第二章农业标准化的原理、方法和特点47第六章农业标准化与农业国际贸易43第三章农业标准的分类、制定、实施和监督48第七章专题讨论24第四章农业标准的编写要求及实例695合计242、教学要求:农科大学生系统掌握农业标准化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讲标准、定标准、用标准”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宏观思考与具体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情况。教学内容:农业标准化的产生和发展简史;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范围及任务;农业标准化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重点难点:无。第二章农业标准化的原理、方法和特点(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标准化的原理、方法和特点。教学内容:农业标准化原理;农业标准化的形式与方法;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特征与特殊性。教学要求: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形式与方法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农业标准化四原理及其相互关系、农业综合标准化。第三章农业标准的分类、制定、实施与监督(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标准的分类、制定、实施与监督。教学内容:农业标准化范畴;农业标准的种类和级别;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监督。教学要求:掌握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重点难点:农业标准的四种分类方法,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程序、PDCA循环。258\n第四章农业标准的编写要求及实例(6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农业标准的编写要求。教学内容: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结构层次;品种标准编写实例;产品标准编写实例;栽培(养殖)技术规程编写实例;试验方法标准编写实例。教学要求:掌握农业标准的编写要求。重点难点:农业标准的编写要求。第五章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质量管理概述;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农业质量管理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效果。教学要求:掌握农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等重点难点:农业质量管理第六章农业标准化与农业国际贸易(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农业国际贸易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农业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技术壁垒;农业标准化与消除农业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农业对外贸易标准化的原则与策略。教学要求:掌握农业对外贸易标准化的原则与策略。重点难点:农业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第七章专题讨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农业标准编写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农科大学生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意义和途径;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农业标准编写实践。教学要求:掌握农业标准编写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无。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平时成绩30%,重点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刘立军审定人:陈德华二零一五年二月园艺通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toHorticultur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94718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258\n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1.5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遗传学、农业气象学后续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讲述有关果树、蔬菜和园林等方面内容。本课程将这些内容作了概述性介绍,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生物学基础、生长发育与环境、繁殖技术、品种改良,以及分别介绍栽培管理、品种、贮藏、加工、市场等。使学生对园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和掌握。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园艺植物的繁殖、改良的理论和技术。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园艺植物特点和相关园艺学内容。选用教材:[1]程智慧主编.园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必读书目:[1]朱立新、李光晨主编.园艺通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2]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3]郗荣庭主编.果树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4]刘燕主编.园林花卉学(第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选读书目:[1]李式军主编.设施园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张上隆主编.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景士西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园艺植物的繁殖、改良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几种主要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的栽培要点,了解园林改造要点,了解几种主要园艺产品的采后处理及贮藏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园艺专业打下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24其中讲授学时:24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17第六章果树园艺22第一章园艺植物资源与分类58第七章蔬菜园艺23第二章园艺植物生物学39第八章观赏园艺24第三章园艺植物品种改良210第九章园艺产品品质与采后生理25第四章园田规划与园艺设施26第五章园艺生产基本技术3合计242、教学要求:《园艺学概论》是农科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农业区域学科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园艺植物的生物学基础,掌握园艺植物的繁殖、改良的理论和技术。本课程的教学要求:258\n1、了解园艺植物的生物学基础2、掌握园艺植物的繁殖、改良的理论和技术3、掌握几种主要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的栽培要点4、了解几种主要园艺产品的采后处理及贮藏等内容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应了解园艺植物的分类;园艺产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世界园艺生产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园艺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园艺学的历史与生产发展趋势一、世界性的园艺产品市场已经出现二、综合经营与综合利用三、园艺生产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四、园艺生产社会化五、生产技术改进第三节园艺学的研究范围一、果树学二、蔬菜学三、观赏园艺四、园艺工程教学要求:掌握园艺植物的分类及世界园艺生产的发展趋势。重点难点:建立对园艺基本理论的认识,培养对园艺学的学习兴趣。第一章园艺植物资源与分类(5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蔬菜类、果蔬类和花卉类园艺植物各自的分类依据及具体分类类别。教学内容:第一节蔬菜作物分类一、植物学分类法二、食用器官分类法三、农业生物学分类法第二节果树作物分类一、栽培学分裂二、生态适应性分类三、生长习性分类第三节花卉分类一、按形态特征分类二、按观赏特性分类三、按生态习性分类教学要求:了解三种主要园艺作物类别划分的依据;掌握蔬菜作物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果树作物栽培学分类及花卉生态习性分类的主要类别及分类依据。重点难点:蔬菜、果树和花卉的主要类别及划分依据。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生物学(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园艺植物各种器官形态和结构,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内容:258\n第一节园艺植物的器官形态与结构一、园艺植物的根系二、园艺植物的茎三、园艺植物的叶四、园艺植物的花五、园艺植物的果实六、园艺植物的种子第二节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二、园艺植物器官的生长发育三、园艺植物的生命周期第三节园艺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一、温度与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二、水分与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三、土壤与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四、光照与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教学要求:掌握定芽、不定芽、顶芽、侧芽、单芽、复芽、混合芽、芽的异质性、萌芽力、成枝力、新梢、顶端优势、主根、侧根、不定根、节、节间、层性、叶面积指数、叶果比、花芽分化、单性结实、生理落果、隔年结果等概念。了解环境因素对园艺植物器官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对环境因素进行调控。重点难点: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如何调控环境因素以促进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三章园艺植物的品种改良(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分类及保存,掌握常用园艺植物品种改良的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一、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二、我国的园艺植物资源三、种质资源调查第二节引种和选择育种一、引种二、选择育种第三节杂交育种一、常规杂交育种二、杂种优势育种第四节其他育种方法一、诱变育种二、倍性育种三、生物技术育种教学要求:掌握种质资源、引种的概念;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引种的原则,新品种选育的方法,品种退化的原因。了解几种育种技术的基本流程。重点难点:引种的原则,杂种优势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的区别。第四章园田规划与园艺设施(2学时)258\n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园田规划的原则及主要园田的规划;园艺设施的类型及设施内环境因子的影响及调控。教学内容:第一节园田规划一、园田规划的原则和内容二、主要园田的规划第二节园艺设施一、园艺设施的类型二、设施内环境及其调节教学要求:掌握园田规划的原则、主要园田的规划方法、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及设施内环境条件及其调控。重点难点:设施内环境控制及调节。第五章园艺生产基本技术(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园艺植物的繁殖类型及不同园艺植物适合的繁殖方法、园艺植物整形修剪的依据、园艺植物常见病虫害类型;掌握几种常用繁殖方式、常用的修剪方法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园艺植物的繁殖一、有性繁殖二、嫁接繁殖三、自根繁殖第二节园艺植物整形修剪一、修剪的目的与意义二、修剪的依据和原则三、树体结构与整形方式四、修剪时期五、主要修剪方法及其作用与对象第三节园艺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一、园艺植物的主要病害二、园艺植物的主要虫害三、园艺植物的草害四、园艺植物病虫草的防治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嫁接亲和力、短截、环割、环剥等概念;掌握种子繁殖技术、营养繁殖种类和嫁接方法;了解扦插、嫁接后管理、园艺植物主要病虫害类型。重点难点:园艺植物繁殖的特点,园艺植物修剪的依据。第六章果树园艺(2学时)教学目标:果树生命周期、年周期等概念;果树生命周期和年生长周期对果树生产的意义;几种主要果树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主要栽培技术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果树和果树的生命周期一、果树生命周期和年生长周期的概念二、实生树和的营养繁殖树的生命周期三、落叶果树的年生长周期及其调控第二节银杏一、栽培历史和利用价值258\n二、生物学特性三、栽培技术要点第三节苹果一、栽培历史和分布二、主要种类和品种三、生物学特性四、栽培技术要点第四节梨一、栽培历史和分布二、主要种类和品种三、生物学特性四、栽培技术要点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果树、果树生命周期、果树年生长周期等概念;了解银杏、苹果、梨等主要果树的品种、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重点难点:果树的生命周期及其调控。第七章蔬菜园艺(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几种主要蔬菜类型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栽培方法,了解不同类型蔬菜生长对环境的不同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茄果类蔬菜一、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二、番茄栽培三、辣椒栽培四、茄子栽培第二节瓜类一、瓜类概述二、黄瓜栽培三、西瓜栽培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茄果类和瓜类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栽培要点,掌握几种主要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和周年生产安排,了解各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重点难点:茄果类和瓜类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栽培要点。第八章观赏园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观赏园艺资源的特点。教学内容:第—节观赏树木的定义、作用和资源一、观赏树木的定义二、观赏树木在园林中的应用三、我国观赏树木的资源第二节观赏树木的选择与配置一、观赏树木气候生态型的分类二、观赏树木的栽培用途选择与应用第三节观赏花卉的分类和应用一、花卉的分类二、花卉在园林上的应用258\n教学要求:掌握我国主要的观赏树木和花卉的资源,以及按照生态型和栽培用途的分类。重点难点:观赏树木和花卉的选择与配置。第九章园艺产品品质与采后生理(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够掌握园艺产品品质的构成、园艺产品采后生理的几种主要现象、采收预处理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园艺产品品质第二节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一、呼吸生理二、蒸腾失水三、成熟与衰老四、休眠与贮藏第三节采收技术与预先处理一、采收二、预处理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园艺产品品质的组成因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巴斯德效应的概念;掌握采收和预处理技术;了解园产品采后生理。重点难点:园艺产品品质的组成因素,园艺产品的休眠特点及贮藏。四、课程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的能力。平时成绩30%,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齐晓花王莉审定人:缪旻珉二零一五年二月生产实践教学大纲(ProductionPractic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0410-1课程类别:学科实践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分:2总学时:40先修课程:农学概论、农事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农业经济课程简介:258\n本课程系农科专业的生产实践课,主要介绍基本农事作业内容、程序、方法及要点;农业经济管理程序、运营方法及成本管理;农业科研项目实施的程序、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等。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的实际动手操作和讲解,使低年级学生了解农事过程、管理要点、科研方法等,掌握基本的农事作业方法(如整地、施肥、播种、除草、取样、测定、考种、查苗等)。运用专业技术人员带、教室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引导等形式,使学生通过夏忙、秋忙两次集中一周时间的实践,学会简单的农事操作和日常农业生产管理及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现场教学、操作和多媒体课件教学选用教材:李国生《农事操作要点》自编教材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现场操作、指导和理论教学,熟悉基本农事活动的内容、程序、方法、原理、要求,掌握基本农业知识要点、常规农作物生产过程及农业科研项目实施的步骤。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会基本农事操作方法,了解农业发展概貌,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打好基础。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16学时;实践操作学时:24学时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操作讲课操作1绪论14第三章农业经营管理352第一章农业生产过程445第四章农业科学研究353第二章农事操作方法246第五章生产实践考核362、教学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特点、概况及要求,掌握开展生产实践的目的、意义教学内容:生产实践的组织形式、目的、要求,农业发展概况,学校农业科研发展现状教学要求:重点就生产实践的目的、要求及实践中的注意要点第一章农业生产过程教学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方式、方法及过程,理解并掌握基本农业生产要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模式及未来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方式一、农业生产历史二、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三、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第二节农业生产方法一、农业生产的主要方法二、农业生产方法的变革三、现代农业生产方法第三节农业生产过程一、国内外农业生产过程比较二、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的选择第四节农业生产要点一、农业生产的要点二、农业生产的架构三、农业生产的发展258\n第一节农业生产模式一、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对比二、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三、未来农业生产模式教学要求:重点介绍农业生产过程、操作要点及未来发展第二章农事操作方法教学目标:了解农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掌握农事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事操作主要内容一、农事操作内容二、农事内容变革三、农事操作发展趋势第二节农事操作程序一、农事操作基本程序二、农事操作程序演变三、农事操作与未来农业第三节农事操作要点一、农事操作要点二、农事操作纠偏方法教学要求:了解农事操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学会基本农事操作及纠偏要点第三章农业经营管理教学目标:了解农业基本经营方式、过程及管理要点,学会进行基本农业经营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经营管理内容一、农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二、农业经营管理的内容第二节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一、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二、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第三节农业经营管理趋势一、未来农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向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教学要求:重点就农业经营管理的模式选择及管理要点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基本农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及方法第四章农业科学研究教学目标:了解开展农业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程序及注意点,学会开展基本的农业教学科研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一、农业科学研究的演变历史二、学校农业科学研究的状况三、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未来第二节农业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258\n一、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主要程序二、未来农业科学研究的要求第一节农业科学研究的趋势一、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趋向二、未来农业科学研究的特征教学要求:重点就如何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及怎样做好农业科学研究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会开展基本的农业科学试验第五章生产实践考核教学目标:了解生产实践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掌握考核的要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生产实践考核的内容一、生产实践考核具体内容二、生产实践考核指标的变化第二节生产实践考核的方法一、生产实践考核的方法演变二、生产实践考核方法第三节生产实践考核的注意事项一、生产实践考核的关键因素二、生产实践考核的注意要点教学要求:重点是明确生产实践考核的构架和注意事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及考核取得应有的成效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理论考试(30%)+实践操作考核(40%)执笔人:李国生审核人:华鹤良二零一五年二月专业实践(分散)教学大纲(ProfessionalPractice(Dispersio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80101-3课程名称:专业实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实践性教学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  分:5学  时:8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学实验、作物育种学选读书目:258\n[1]土壤肥料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二、实验名称、性质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实验性质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农作物分类及其生产概况综合性3了解农作物的分类方法和主要农作物基本特性;作物的生产概况2棉花四大栽培种形态观察与识别综合性2熟悉棉花四大栽培种株型、形态特征(株高、叶片、棉蕾、花、棉铃等)3棉花苗期形态观察综合性2掌握棉花苗期形态特征及生育期考察标准,熟悉棉花苗期病虫草害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方法4棉花蕾期形态观察综合性2掌握棉花蕾期性状考察标准,熟悉棉花蕾期病虫害草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方法5棉花成熟期植株形态观察方法综合性3掌握棉花成熟期性状考察标准,熟悉棉花成熟期病虫害草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方法6棉花吐絮期测产与收获技术设计性3掌握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特点,以及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查定方法;掌握考种调查方法7棉花肥害、药害、病害、综合诊断综合性2掌握棉花肥害、药害症状,了解相关补救措施;了解棉花主要病害、草害发生时期,熟悉病、草形态特征并鉴别方法,了解避害技术和灾害后补救措施8棉花热害、冷害、涝害综合诊断综合性2掌握棉花热害、冷害、水害症状,了解避害技术和灾害后补救措施9不同种植方式棉花形态性状调查标准及其方法综合性2掌握直播棉、地膜棉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棉技术流程与操作方法,掌握棉花形态性状调查指标及方法10种子处理技术综合性2了解种子处理方法,掌握种子包衣和引发技术,观察、练习大麦包衣技术和引发技术11作物品种去杂与鉴定综合性2掌握小(大)麦杂种的去杂与鉴定技术12小(大)麦田间试验设计与整地、开沟技能综合性3掌握田间沟系分布,掌握小(大)麦田间整地、开沟技能13小(大)麦播种及播后管理技能训练综合性3掌握小(大)麦主要播种方式及其方法,以及催芽补种和移苗补稀、镇压方法等,按要求完成小(大)麦清沟理墒14小(大)麦播种质量调查及补救技术综合性2掌握小(大)麦播种质量的调查方法以及补救技术,实践基本苗的测定方法15小(大)麦苗期形态观察综合性2掌握小麦苗期根、叶、分蘖及地中茎的形态特征并予以正确识别;苗期病虫害草危害特征及其识别16小(大)麦冬前病虫草识别综合性2掌握大、小麦冬前主要病虫草害的类型、识别及危害17小、大麦苗期形态比较观察验证性2熟悉大、小麦苗期形态区别;主要大、小麦品种的形态特征及区别18小(大)麦冬前不同类型苗情考察及田间管理技能综合性2掌握冬前麦苗个体、群体素质考察指标与壮苗、弱苗和旺长苗形态特征及其调查方法;掌握冬前田间管理技能。258\n19小(大)麦春季不同类型苗情考察及冻害诊断综合性2掌握冬前田间麦苗个体、群体素质考察指标与壮苗、弱苗和旺长苗形态特征及其调查方法;掌握小麦冻害症状及其预防方法20小(大)麦拔节期不同类型苗情及病虫害草危害考察综合性2掌握小(大)麦拔节期不同类型(壮苗、弱苗、旺苗)长势、长相等形态特征;病虫害草危害特点及其识别21小(大)麦孕穗、抽穗、开花期形态及病虫害草危害考察综合性3掌握小麦孕穗、抽穗和开花的标准及其形态特征;病虫害草危害特点及其识别22小(大)麦成熟期植株形态性状考察综合性3掌握小(大)成熟期植株形态特征,及重要性状的考种方法23不同类型品种小(大)麦植株形态识别观察综合性3熟悉不同类型品种大、小麦形态形态特征及区别24小(大)麦成熟期群体结构及产量性状的调查综合性3掌握小(大)麦不同播种方式下群体特点以及植株性状差异;田间产量及其构成调查方法25小麦肥害、药害等灾害的综合诊断综合性3掌握小麦肥害、药害等灾害的症状,了解避害技术和灾害后补救措施26小麦冷害、渍害、涝害、旱灾等灾害综合诊断综合性3掌握小麦冷害、涝害、旱灾等灾害的症状,了解避害技术和灾害后补救措施27特色作物苗期生长状况观察综合性3结合标本区实际,观察杂粮、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圃实物,了解本省主要特色作物苗期形态特征、基本生活习性28特色作物生育中后期生长状况观察综合性3结合标本区实际,观察杂粮、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圃实物,了解本省主要特色作物生育中后期形态特殊,收获物及应用价值29不同类型品种油菜的形态识别综合性2了解三种类型油菜株高、叶片形态等差异,掌握区别三种类型油菜的主要特征30油菜播种育苗技能综合性2结合田间实践,掌握油菜不同播种方式与方法;了解不同播种方式油菜出苗率差异31油菜移栽技能综合性3了解油菜育苗的技术流程以及苗床管理措施以及壮苗标准;掌握移栽的基本农艺操作32油菜苗期形态观察与田间管理技能综合性3结合田间观察,掌握油菜苗期壮苗指标形态及生长特征,苗期促壮技能、苗期病虫害防治技能,掌握油菜苗期施肥技能33油菜越冬苗类诊断与冻害调查方法综合性3掌握观察与记载越冬期油菜形态特征及其苗类分类依据,介绍越冬期冻害调查方法。34油菜开花期花器形态观察及油菜菌核病诊断综合性3掌握油菜花期形态特征、油菜花期主要田间管理技术、油菜菌核病发生原理及诊断35油菜成熟期群体结构及产量性状调查设计性3掌握不同栽培方式群体油菜理论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方法,以及实际产量田间测定方法;成熟期形态特点与产量的相关关系258\n36油菜结实期冠层结构测定与分析综合性3掌握油菜结实期长势、长相等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冠层部位产量性状特征。37玉米耕整地与播种技能综合性3结合田间实践,掌握玉米播前土地耕整、开沟及种子处理及播种量确定方法;掌握播种技术及基肥施用要点38玉米苗期形态观察综合性2了解玉米苗期生长状况,掌握可见叶和展开叶、光叶和毛叶的鉴别方法,了解根系生长和分布特征39玉米开花期形态观察综合性3掌握玉米开花期植株、雌雄穗、根、茎、叶形态特征。40玉米成熟期植株形态观察与测定综合性3掌握玉米果穗成熟特征,株高、穗位高测定方法,双穗株率、空秆率计算方法,玉米最佳收获期41玉米苗期主要病虫草害识别及除草技能验证性2识别玉米苗期主要病虫草害的形态特征,掌握除草技能42玉米产量测定技术设计性3掌握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方法;了解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测产要求及方法43不同类型玉米穗部性状考察综合性2了解玉米分类状况,掌握玉米果穗有哪些性状及其考种方法;识别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特征等44不同灾害条件下玉米植株形态观察与测定方法综合性3了解不同灾害(高温、干旱、涝渍、肥害、药害)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特征,了解玉米避害技术和灾害后补救措施45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识别综合性2了解籼稻、粳稻、糯稻等不同类型品种(常规稻与杂交稻)形态差异;掌握不同类型品种的鉴别方法46水稻田间整地技能综合性3了解稻田土壤的基本特征、耕整技术、原则和具体标准;整地操作实践47水稻浸种催芽技术及育秧技术综合性3掌握稻种形态结构和浸种催芽基本技术;湿润育秧/旱育秧/机插秧育秧方法及技术流程;了解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技术特点48水稻手工移栽与抛秧技术综合性2掌握不同移栽方式质量标准、农事操作流程49水稻机械移栽、机直播技术综合性3观察机械移栽、机直播水稻现场,掌握不同移栽方式质量标准、农事操作流程。了解水稻机械移栽、直播机械的构造原理及工作流程50水稻苗期管理及秧苗素质考察综合性3掌握水稻苗期管理技术要点以及壮秧标准和秧苗素质考察指标;识别苗期基本病虫草害危害特征51水稻返青分蘖期苗情及病虫草害观察综合性3掌握水稻返青期秧苗特点,水稻分蘖、根系形态特点,水稻苗期壮苗标准以及苗期因苗肥水管理技术52水稻抽穗结实期植株形态与病虫草害观察综合性3认识稻穗及颖花形态结构;掌握始穗、开花、齐穗的形态标准;掌握结实期水稻植株主要形态特征(株高、节间长度、穗数等)及测定方法;识别基本病虫草害危害特征53设计性3258\n水稻穗部性状考察与产量测定技术掌握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测定方法,熟悉水稻穗部性状考察指标及方法54杂交稻及其亲本形态识别综合性2了解杂交稻类型及其形态特征;熟悉理解三系(两系)配套框架;掌握不育系类型及其特征特性55杂交稻制种技术综合性2了解杂交稻制种基本过程;熟悉花期预测及调节措施;掌握亲本中杂株类型及去杂技术56水稻药、肥害特征及识别设计性2观察与掌握水稻药害、肥害表现的形态特征57水稻热害、冷害特征及识别设计性2了解水稻孕穗、抽穗期热害、冷害影响及形态特征58水稻干旱与涝害田间形态特征鉴别设计性2了解水稻生育关键时期水分亏缺、涝害下形态特征;鉴别水稻旱害及涝害59不同类型肥料识别与穗肥施用技术综合性2了解肥料的种类及水稻全程施肥特点;掌握水稻穗肥的施用方法60农作物叶面积和干物重测定技术综合性3掌握农作物叶面积、干物质重测定方法及测定操作技能61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教学录像学习综合性2通过播放水稻叶龄模式、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及机插稻高产栽培等教学录像,了解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62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教学录像学习综合性2通过播放小麦叶龄模式、群体质量高产技术等教学录像,了解小麦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63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教学录像学习综合性2通过播放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教学录像,了解玉米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64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教学录像学习综合性2通过播放油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教学录像,了解油菜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65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教学录像学习综合性2通过播放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教学录像,了解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合计160三、组织方式根据作物田间生长实际情况,每组1-3人(以1人为主)。四、成绩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占70%,着重检查对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及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与能力。平时成绩占30%,考察田间实践操作能力考核、作业和出勤率。五、说明上述课程安排需要根据田间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最终确定,六、备注为配合本大纲的实施,须编写指导书。执笔人:许如根许轲董桂春刘立军卞云龙左青松258\n张祥丁锦峰陈宗祥郭保卫审定人:陈德华二零一五年二月作物学实验(分散)教学大纲(CropsExperiment(Dispersio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90706-8课程名称:作物学实验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适用专业:农学学分:3学分学时:96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植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选用教材:作物学实验[M].扬州大学农学院自编教材,2003;选读书目:[1]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二、实验名称、性质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实验性质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种子质量检验综合实验设计性9对送检样品与试验样品的正确处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种子质量的四大指标的测定方法、判断标准、步骤、结果的处理与分析。2水稻幼穗分化观察验证性3识别水稻幼穗形成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掌握水稻幼穗剥检操作技术。3稻麦器官同伸关系的观察验证性3了解小麦或水稻分蘖发生、节间伸长、幼穗分化与叶片同伸规律。4小麦幼穗分化观察验证性3鉴别小麦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及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掌握小麦幼穗分化过程观察的操作技术。5棉花花芽分化的观察验证性3258\n通过解剖观察,识别棉花的叶芽和花芽,鉴别棉花花芽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掌握镜检棉花花芽分化的操作方法。6油菜结实期长势分析综合性3观察不同栽培条件下油菜结实期的长势长相,了解栽培条件对结实期群体结构的影响,为指导油菜高产栽培打基础。7水稻有性杂交技术验证性3了解水稻的花器构造及开花生物学特性、掌握水稻有性杂交技术。8油菜有性杂交技术验证性3了解油菜花器构造和开花生物学特性、油菜有性杂交技术。9大麦的有性杂交技术验证性3了解大麦的开花生物学特性、掌握大麦的有性杂交技术。10花粉生活力的测定验证性3掌握测定花粉生活力的方法。11作物育种程序综合性3了解并掌握主要农作物杂交育种工作的一般程序及育种中各圃的种植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12作物品种特征特性综合评价设计性6掌握作物品种特征特性综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13水稻对纹枯病抗性的鉴定验证性3掌握通过人工接种实验鉴定后代的抗性表现的方法。14棉花纤维性状考察综合性6掌握棉花的纤维长度、整齐度、衣分、衣指、子指及铃重等子棉性状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棉纤维细度、强度的差异,学习测定棉纤维细度和强度的方法;通过实验掌握棉纤维成熟度和扭曲数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棉种在本地区的成熟状况,观察不同成熟度的纤维形状。15油菜品质分析综合性6掌握油菜籽粒中含油率、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方法。16谷物籽粒脂肪含量测定验证性3掌握油重法与残余法测定方法的原理与方法。17作物品质分析验证性3了解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无损快速测定原理与方法。258\n18复合群体结构及农田生态因子调查分析综合性3通过对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间套作增产的机理;学习测定复合群体小气候的方法。19水稻秧苗素质的综合诊断综合性3认识移栽水稻中育秧的重要性,掌握秧苗素质综合诊断的技术原理和方法。20水稻结实后期的综合诊断综合性3掌握水稻成熟后期优质群体特征和高产群体植株性状的综合诊断的技术原理和方法。21小麦拔节孕穗期诊断(含冻害观察)综合性3了解小麦拔节孕穗期(含冻害观察)诊断内容与调控技术。22棉花苗蕾期的生长发育诊断综合性3了解棉花在苗期和蕾期的长势和构成,学会对苗期和蕾期不同类型棉苗生长发育好坏的诊断方法和标准。23油菜花芽分化观察验证性3了解油菜花芽分化过程及各分化时期化芽的形态特征。24小麦有性杂交技术验证性3了解小麦的开花生物学特性、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25棉花有性杂交技术验证性3了解棉花的花器构造和开花生物学特性、掌握棉花有性杂交技术。26玉米有性杂(自)交技术验证性3了解玉米的花器构造和开花生物学特性、掌握玉米的有性杂(自)交技术。27选种技术与单株选择综合性3掌握作物的选种技术与优良单株选择标准和单株选择法的技能。28作物抗病性鉴定验证性3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对水稻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学习病掌握水稻对百叶枯病抗性的鉴定方法。29水稻品质测定综合性6掌握稻谷碾磨品质、稻米外观品质、蒸煮品质等测定技术。30小麦品质分析综合性6掌握小麦面筋含量和面筋品质以及小麦面粉白度的测定方法。31谷物籽粒蛋白质含量测定验证性3掌握双缩脉试剂法测定谷物籽粒蛋白质含量方法。32玉米籽粒糖份含量测定验证性3掌握258\n蒽酮比色法快速测定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淀粉含量的原理与方法。33复种方式的综合评价综合性3掌握不同复种方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熟悉种植制度气候保证率的计算方法。34不同耕法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验证性3了解不同耕作方法、工具对耕层构造与土壤坚实度等的影响;作物生育不同时期耕层构造与土壤坚实度的变化;熟悉耕层构造和土壤坚实度测定的原理与方法。35大豆的有性杂交技术验证性了解大豆的花器构造及开花生物学特性、掌握大豆的有性杂交技术。36植物雄性不育系花粉育性的鉴定验证性初步掌握雄性不育系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花粉育性鉴定技术。三、组织方式本课程是实践性教学,重点是学生的实践操作,采用先集中,由任课教师介绍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实验的要点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并进行演示性操作,然后分组(田间实验每组7-8人,实验室实验则根据仪器设备的数量和学生人数进行分组,尽可能每人一套)进行实践操作,任课教师巡回检查指导。由于本实验的对象是农作物,实验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在田间,因此,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天气情况,适时安排实验的时间和地点。四、成绩考核本课程的成绩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时的态度、实验操作的状况、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进行评定,总成绩为各次成绩的平均数。因各种原因未参加实验的,以参加实验的成绩总和除以本课程本阶段实验的总次数作为课程成绩。五、说明1、本课程分3个阶段,分别为三年级上、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内进行。2、本课程每学期安排10-11个实验,32个学时,具体实验内容根据本学期种植的作物及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六、备注本课程的教材选用扬州大学农学院2003年自编教材《作物学实验》;以科学出版社2010出版的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作为参考教材。执笔人:邓德祥审定人:许如根二零一五年二月毕业实习(论文)教学大纲258\n(GraduationFieldWork(Paper))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80401-3课程名称:毕业实习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适用专业: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周  数:20周总学分:20学分二、实习(设计、论文)的目的、性质与任务通过毕业实习,使得学生在科研选题、设计、测试、总结和论文撰写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学会科学研究、生产试验的基本方法,在获得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独立撰写毕业论文。通过实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农业研究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三、实习(设计、论文)基本要求(1)毕业实习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和全体实习生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实习,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调研能力、文献综述的能力、写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2)实习生应以严谨、踏实的作风参加实习,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纪律和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工作安全、有序、高效。(3)实习生要积极参加各课题组的田间操作、实验测试、农村调查、区域规划、种子生产等科研活动,了解农业试验工作的基本步骤,学会农业试验的基本方法。(4)主要通过对一个作物整个生长周期的观察,使实习生掌握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栽培、育种技术等,巩固已学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5)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选题、设计、测试、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同时,通过阅读参考文献,对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6)认真做好研究笔记,实习期间提交一份试验设计或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结束时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和实习小结。四、实习(设计、论文)阶段安排根据专业的特点,特推荐以下主题作为实习内容:(1)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2)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应用(3)高新技术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4)农业生态学(5)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6)主要农作物遗传学(7)作物数量遗传与试验设计及其应用(8)植物生物技术(9)农业信息技术(10)农业区域规划(11)种子生物学与种子生产258\n五、组织方式(1)时间安排第6学期第10周至第7学期第9周(每年5月中旬开始,11月上旬结束)。各专业皆为全天实习。由于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和科学实验的连续性,学生除在学院统一安排的时间参加实习外,还要根据各课题组的安排,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必要的实验或实践。(2)人员安排实习期间,根据教师课题组的人数和试验条件,讲个专业各专业同学主要从事稻、麦、棉、油、玉米等作物的栽培、遗传、育种、种子科学、耕作、生态、农业信息以及区域农业等课题的研究与实习工作。每个班的班长为实习班长,各班班主任担任各班实习带队老师,总负责为各系科主任。(3)地点安排以在学校农场、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作物栽培生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功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以及校外合作的实习基地实习为主,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但要求有明确的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的内容(校外实习需要有协议书),并经实习总负责老师核准后进行。六、成绩评定(1)毕业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实习负责老师、班主任及辅导员根据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综合表现(包括毕业论文成绩、实习工作态度、组织纪律性、工作和研究能力等)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2)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为依据。采用“结构分”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其构成为:指导教师的评分、评阅人的评分、答辩小组的评分分别占总分的30%、30%、40%。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执笔人:陈德华许如根沈新平审定人:严长杰二零一五年二月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EconomicManage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44236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258\n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农业概论、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课程简介: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尊重和运用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力,正确维护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发展。重点探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及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等内容。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PPT、录像等教学手段和学生研讨、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对历史和现实影响因素的分析,注重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演化规律。选用教材:陈娆.农业经济管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必读书目:1、方天堃.农业经济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2、郭翔宇.农业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选读书目:1、咸春龙.农业经济管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冯汝英.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AlanBowman.TheRomanAgriculturalEconomy:Organization,Investment,andProduc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3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阐明适应农业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及其发展规律,使学生掌握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够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协调农业经济关系,正确分析和评价农业经济效益。初步具备农业经济的管理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教学章节名称学时分配讲课实验讲课实验1绪论28第七章农产品供求平衡管理42第一章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职能与手段29第八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管理33第二章农业的宏观调控210第九章农业土地管理24第三章农业经济管理体制411第十章农业劳动力管理25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212第十一章农业资金管理26第五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213复习27第六章农业现代化3合计322、教学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是农学、农信等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是学科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全面理解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认识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能够合理组织利用农业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农业发展。258\n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中牢记各章节的基本概念、范畴、定理,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分析解决问题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涵义、目标与手段;2、了解农业的宏观调控机制,理解农业经济管理体制;3、认识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的意义;4、知晓组织利用农业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农业发展。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认识农业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特点,理解农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参考书和学习方法介绍。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农业的概念与特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形成正确的农业观。第一章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职能与手段(2学时)教学目标: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与内容;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与内容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安全性。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充分就业。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指导农业生产。培育、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利用经济杠杆和利益诱导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协调各种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节农业经济管理的职能一、农业经济管理的职能的内容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农业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农业经济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和利益关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制定农业法规,规范、引导、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进行环境、质量监督控制。二、政府行使农业经济管理职能应遵循的原则要有利于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要遵循和坚持间接调控。要遵循和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开拓销售市场来推动农业生产。要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节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一、农业经济管理手段概述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二、经济杠杆税收杠杆、借贷杠杆、价格杠杆。三、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含义与作用。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了解政府行使农业经济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2、学生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重点难点: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理解农业经济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二章农业宏观调控(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可以解析我国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及其可能的影响。教学内容:258\n第一节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一、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三、农业宏观调控的作用第二节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一、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原则三、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第三节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特点一、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二、农业宏观调控手段的特点教学要求:在解释宏观调控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农业宏观调控的意义和方法,通过本章学习社你学生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以及各种手段的运用和主要特征。重点难点: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基本目标及主要方法。第三章农业经济管理体制(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农业经济形式、农业经营方式的内涵,把握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一、农业经济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演变为产权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二、农业经济形式的构成国有农业经济形式。集体农业经济形式。个体农业经济形式。私营农业经济形式。联营农业经济形式。股份制农业经济形式。外资农业经济形式三、农业经营方式确定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的类型。第二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概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含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二重性。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内容农业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形式、方法和制度。三、微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层次的划分。各管理层次各职能部门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领导关系的确立。职责范围和权限的划分。制度规范和创新。第三节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一、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弊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和全面推行共有化。权利过分集中、以政代企,否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无视价值规律,实行统购统销。背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否认并人为地阻断要素市场。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家庭承包制的产生及其意义。家庭承包制的特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全面展开。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58\n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方向。坚持财权和事权相统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期不变。坚持农业的国际化方向。教学要求:讲清农业经济形式、农业经营方式的内涵,使学生理解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农业经济形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含义及其内容,家庭承包制;难点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含义,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演变。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与成因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行产供销、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因人类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客观要求;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组织理论分析;交易费用分析。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一、公开市场模式公开市场的含义。农产品公开市场方式的适应对象。二、合同制模式市场型合同。生产管理型合同。资源提供型合同。合同制在农业中的运用情况。三、纵向一体化模式纵向一体化的含义。纵向一体化的利弊。纵向一体化的现状。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制与农户的关系。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运行机制。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运行机制。难点是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五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让他们能够用产权理论解释农业、农村和农民中的敏感问题,认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农业中产权结构一、产权与产权结构二、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一、家庭经营:现代农业经营的微观基础二、我国现阶段的农户家庭经营第三节农业中的合作经济一、农业合作经济的含义及类型二、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258\n三、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产权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知道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能够解析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措施。重点难点:产权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第六章农业现代化(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现代化的内容,理解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能够据此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分析判断。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发展阶段一、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所处的历史时期。原始农业的特征。二、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古代农业的特征、所处历史时期及重大成就。近代农业的特征、所处历史时期及重大成就。三、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特征、所处历史时期及其成效。不同阶段农业的比较。第二节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第三节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指标体系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标。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衡量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指标。反映环境良好程度的指标。第四节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一、国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美国型。日本型。西欧型。沙特阿拉伯型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教学要求:了解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理解农业现代化的涵义与内容;掌握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道路。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农业现代化的涵义与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道路。难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第七章农产品供求平衡管理(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的含义,掌握农产品供给原理、农产品需求原理;使学生会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产品供给及其形成一、农产品供给的含义二、农产品供给原理258\n农产品供给函数。农产品供给曲线。农产品供给定理。三、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农产品供给的有限性。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影响较大。四、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的数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五、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性质。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六、供给弹性理论在决策和政策方面的运用第二节农产品需求及其形成一、农产品需求的概念二、农产品需求原理农产品需求函数。农产品需求曲线。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炫耀性农产品和吉芬农产品。三、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四、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特点。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五、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第三节农产品供求平衡管理一、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含义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定义。平衡价格和平衡数量。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变动需求变动影响均衡。供给变动影响均衡。供求相同方向变动的影响。供求相反方向变动的影响。三、农产品供求变动的蜘蛛网理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封闭型蛛网。教学要求:1、理解农产品供给和农产品需求的含义。2、掌握农产品供给原理和农产品需求原理。3、了解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和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4、理解恩格尔系数,蜘蛛网理论。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农产品供给和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供给原理,农产品需求原理。本章难点是农产品供求变动的蜘蛛网理论,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蜘蛛网理论。第八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管理(3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含义,掌握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容和基本特征,理解农业布局的原则和我国农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258\n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农村产业结构的构成。农村产业结构的历史的动态的变化。二、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综合性和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地域性和动态性。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地区的资源状况。市场与基础设施条件。第二节农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含义二、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运动性。三、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与演进的基本原因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变动性。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产业政策。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三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坚持以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为首要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坚持统筹兼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调整。农业各部门内部的结构调整。农业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建设。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措施五、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有时,避免劣势。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第四节农业布局的宏观管理一、农业布局的概念和特点二、农业布局的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实行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从贸工农的需要出发配置农业生产。三、我国农业布局的变化四、我国农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业布局的必要性。调整与优化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教学要求:1、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含,掌握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容和基本特征。2、理解农业布局的原则和我国农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农业产业结构的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农业布局的原则。本章难点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第九章农业土地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土地的特性;掌握土地集约经营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理解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地概述258\n一、土地的概念与分类土地的含义。土地的类型。二、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三、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土地为劳动者提供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土地为农作物制造、贮存和输送养料。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手段。土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环境条件的作用。第二节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一、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及重要意义土地集约经营的含义。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土地集约经营的重要意义。二、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搞好经营管理。三、衡量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土地为劳动者提供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土地为农作物制造、贮存和输送养料。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手段。土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环境条件的作用。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意义。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第三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一、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节约土地。因地制宜。保护资源。有偿使用。二、有效地利用、开发各类农业用地有效利用现有耕地。推进土地开发,扩大农业用地。实行农业集约经营。三、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土地面积及其利用状况。我国农用土地资源的特点。四、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耕地的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五、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耕地补充制度。建立土地的利益调控机制。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加强法制管理。教学要求:1、理解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2、理解并会运用土地集约经营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理论推进农业发展。3、理解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土地集约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难点是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第十章农业劳动力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理解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能够运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指标的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劳动力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农业劳动力的含义狭义的农业劳动力。广义的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二、农业劳动的特殊性258\n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在空间上具有强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农业劳动力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节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一、农业劳动力供给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二、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的基本特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三、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第三节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三、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地的减少。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数大。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五、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及配套措施第四节农业劳动生产率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概念及其指标的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农业产品数量与劳动时间的计算。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可分为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三、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分析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条件。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调动农民劳动的积极性。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2、理解农业劳动生产率概念并会运用其指标的进行计算。3、明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概念及其指标的计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难点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理解,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第十一章农业资金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资金的类型,把握农业资金运动的规律性;了解我国农业资金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农业投资的特点。教学内容:258\n第一节农业资金的概念和作用一、农业资金的概念农业资金的含义。农业资金的类型。二、农业中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和特点农业资金的循环周转运动。农业资金的特点。三、农业资金的作用第二节农业资金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一、农业资金的来源自有资金。借入资金。二、我国农业资金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自有资金不足。国家财力有限。农业资金流失问题严重。三、我国农业资金的管理宏观层面的管理。微观层面的管理。第三节农业投资及其评价一、农业投资的概念和分类农业投资的概念。农业投资的构成和分类。二、农业投资的特点综合性。风险性。长期性。适量性。三、农业投资的评价农业投资方案的静态评价方法。农业投资方案动态分析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农业资金的类型,认识我国农业资金运用中出现的问题。2、把握农业投资的特点。3、了解对农业投资的评价。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农业资金的类型、农业资金的管理和农业投资。难点是把握农业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农业投资的评价。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运用能力的检查,平时成绩主要考察作业和出勤率。执笔人:马金锋审定人:黄春燕二零一五年二月25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