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trgw农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Rttrgw农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农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姓名:余松烈性别:男出生年月:19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山东省小麦三.o工程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从事小麦栽培及育种、生物统计与田间实验方面的研究。科研简介:创造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已累计推广3亿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小麦种子10多亿公斤,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要完成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开发试验”,“山东省小麦中产变高产模式与最佳栽培技术规程”,“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小麦衰老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等省、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6项,主编出版了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中国小麦学》(副主编)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18名。———————————————————————————————————————姓名:董树亭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53-6-30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栽培生理、宏观农业科研简介: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跨越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首位)、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首位);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省部共建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玉米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姓名:王振林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59.8职称:教授,作物学博士点导师组长,研究生处处长,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山东农业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副团长,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生理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从事小麦等作物高产、优质栽培及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与调控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①作物高产、优质的营养特性及其生理生化过程;②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水分利用规律,品种-肥-水耦合效应及其对作物产量品质形成影响的作用机理;③作物有机物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及其调节;④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包括研究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与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作物产量品质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环境的关系及其调控方式;作物高产、优质同步的形态与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途径。科研简介: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等。发表研究论文68篇,其中10篇发表在Photosynthetica,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BiologiaPlantarum,JournalofAgronomyand\nCropScience,PhysiologiaPlantarum等国际刊物上,58篇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学报》、《遗传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上。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3部。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小麦高产优质同步技术生产效果显著,优质小麦栽培攻关达655.6公斤高产,实现了小麦高产优质协同增进。代表性论著与成果获奖:1.王振林等,TheeffectofDPConthe14CO2-assimilationandpartitioningof14CO2-assimilateswithinthecottonplantsinterplantedinawheatstand,Photosynthetica,1995,31(2):197~202SCI收录2.王振林等,Allocationofphotosynthatesandgraingrowthoftwowheatcultivarswithdifferentpotentialgraingrowthinresponsetopre-andpost-anthesisshading,J.Agron.andCropSci.,2003,189:280~285SCI收录3.王振林等,Source-sinkmanipulationeffectsonpostanthesisphotosynthesisandgrainsettingonspikeinwinterwheat,Photosynthetica,1998,35(3):453~459SCI收录4.王振林等,Effectsofsource/sinkmanipulationonnetphotosyntheticrateandphotosynthatepartitioningduringgrainfillinginwinterwheat,Biol.Plant,1997,39(3):379~385SCI收录5.王振林等,Plantingdensityeffectsonassimilationandpartitioningofphotosynthatesduringgrainfillinginwheat,Photosynthetica,1997,33:199~204SCI收录6.陈翠霞王振林等,GeneticmappingoftheresistantgeneRppQtosoutherncornrustusingSSRandAFLPmarkers.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TAG),2004,108:945~950SCI收录7.刘霞王振林*等,Activitiesoftheenzymesinvolvedinstarchsynthesisandstarchaccumulationinthegrainsofwheatcultivars,GC8901andSN1391,AgricultureScienceinChina,2005,4:348~3548.尹燕枰王振林*等,Postanthesisallocationofphotosynthatesandgraingrowthinwheatcultivarsasaffectedbysource/sinkchange,Biol.Plant,1998,41(2):203~209SCI收录9.贾秀领王振林*等,Ultrasonicacousticemissionsfromleafxylemofpottedwheatsubjecttoasoildroughtandrrewateringcycle,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6,5(5):346~35510.王庆美王振林*等,Endogenoushormoneconcentrationindevelopingtuberousrootsofsweetpotatoes,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6,5(12):919~92711.张旺锋王振林等,Effectofunder-mulch-dripirrigationonapparentcanopyphotosynthesis,canopystructureandyieldformationofhigh-yieldcottoninXinjiang,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2003,54:38~38Suppl.SCI收录12.李鹏民蔡瑞国高辉远彭涛王振林Partitioningofexcitationenergyintwowheatcultivarswithdifferentgrainproteincontentsgrownunderthreenitrogenapplicationsinthefield,PhysiologiaPlantarum,2007,129:822~829.13.王振林贺明荣尹燕枰,晚播小麦灌浆期光合物质同化、分配及调节的效应,作物学报,1997,23(3):257~26214.王振林等,晚播小麦源库调节对籽粒灌浆期光合物质分配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96,29(1),50~5815.王振林贺明荣,源库调节对灌溉与旱地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作物学报,1999,25(2):162~16816.姜春明王振林*,不同耐热性小麦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作物学报,2007,33(1):143~14817.贾秀领王振林*等,土壤水分状况对小麦叶片超声波信号发射及木质部脆弱性的影响,作物学报,2007,33(2):269~27718.蔡瑞国王振林*等,氮素水平对藁城8901和山农1391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作物学报,2007,33(2):\n304~3101.严美玲王振林*等,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蛋白组分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作物学报,2007,33(2):337~3402.刘霞王振林*等,花后高温、弱光及其双重胁迫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增重进程的影响,作物学报,2007,33(4): 677-6813.戴忠民王振林等,两种供水条件下两穗型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作物学报,2007,33 (4): 682~6854.刘霞王振林*等,播期对藁城8901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淀粉组分积累的影响,作物学报,2006,32(7):1063~10705.刘霞王振林*等,花后不同时期弱光和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117~21216.刘霞王振林*等,藁城8901和山农1391淀粉合成酶活性和淀粉组分特征比较,中国农业科学,2005,38:897~9037.王庆美王振林*等,甘薯内源激素变化与块根形成膨大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414~24208.李青常王振林*等,施氮水平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5,38:420~4249.蔡瑞国王振林*等,施氮水平对优质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生长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49~5510.石书兵王振林*等,不同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动态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456~46011.刘霞王振林*等,施氮水平对面条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70~7612.王庆材王振林*等,花铃期遮荫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465~146813.王庆材孙学振宋宪亮王振林*等,不同棉铃发育时期遮荫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作物学报,2006,32(5):671~67514.艾希珍王振林*等,钙对弱光亚适温下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6,39(9)15.李文阳王振林*等,不同粒型小麦品种籽粒内源激素变化与籽粒灌浆特征的比较,华北农学报,2007,22:5~816.梁太波王振林等,腐植酸钾对生姜根系生长发育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18(4):813~81717.陈翠霞王振林等,南方玉米锈病抗病基因定位及不同遗传背景基因标记比较,遗传学报,2003,30(4):341~34418.陈翠霞杨典洱王振林等,齐319携带的南方玉米锈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初析,遗传学报,2002,29(10):903~90619.陈翠霞王振林*等,南方玉米锈病及其抗性鉴定,植物病理学报,2003,33(1):86~8720.陈翠霞王振林等,不同玉米自交系南方锈病的抗性评价,作物学报,2004,30(10):1053~105521.贺明荣王振林,源库关系对小麦光合速率及14C同化物运转化配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1998,4:555~56022.贺明荣王振林,不同小麦品种千粒重对灌浆期弱光的适应性分析,作物学报,2001(5):640~64423.贺明荣杨雯玉王晓英王振林,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作物学报,2005,31(8):1047~105124.史春余王振林*等,土壤通气性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中国农业科学,2001(2):173~17825.王江春胡延吉余松烈王振林刘爱峰等,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亲缘系数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664~672\n1.史春余王振林等,钾营养对甘薯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1):81~852.史春余王振林*等,钾对甘薯块根结构,同化物分配和产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3):335~3393.贺明荣王振林等,小麦花后光合物质在不同穗位间的分配及与穗粒重的关系,作物学报,2000,(2):190~1944.王振林等,小麦供锌状况对叶片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作物学报,1993,19(6):553~5575.张旺锋王振林等,氮肥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作物学报,2002,28(6):789~7966.张旺锋王振林等,膜下滴灌对新疆棉花光合、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2,35:632~6367.张旺锋任丽彤王振林等,膜下滴灌对新疆高产棉花光合日变化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159~1638.张旺锋王振林等,不同生态区棉花铃重变化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872~8779.张旺锋勾玲王振林等,氮肥对新疆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3,36(8):893~89810.张旺锋王振林等,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群体光合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164~17111.张敏蔡瑞国王振林尹燕枰,盐胁迫环境下不同抗盐性小麦品种幼苗长势和内源激素的变化,生态学报,200712.付金民张庚灵苏芳王振林,大豆籽粒形成期14C同化物分配和源库调节效应研究,作物学报,1999,25(2):169~17313.贾秀领马瑞崑王振林,冬小麦叶片气栓塞与叶水势日变化的关系,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50~54.14.蔡瑞国王振林*等,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4,19(4):36~4115.史春余王振林,甘薯块根膨大过程中ATP酶活性、ATP和ABA含量的变化,西北植物学报,2002(2):315~32016.史春余王振林等,土壤通气性对甘薯养分吸收、14C同化物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核农学报,2002(4):232~23617.王振林尹燕枰贺明荣,小麦源库比与同化物分配及结实性的关系,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26(2):144~150.18.王振林贺明荣,源库调节对小麦花后光合、衰老及穗性状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1998,5:45~5119.曹鸿鸣贺明荣王明友王振林,育苗移栽对麦套棉14CO2同化量及运转分配的影响,植物学报,1997,39(3):241~24620.曹鸿鸣贺明荣王明友王振林,麦套棉14C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与再分配规律研究,作物学报,1996,22(5):622~62521.王振林尹燕枰余松烈晚播冬小麦各叶位叶片14C同化物的运转分配,作物学报,1995,21(3):263~27022.付国占王俊忠李潮海王振林,华北残茬覆盖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生长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4)23.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n西北植物学报,2005(1)1.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5(1)2.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产物生产与分配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5(3)3.王振林贺明荣曹鸿鸣,小麦种植新技术,科学出版社,1998.4.于振文王振林崔德才,作物生理学,农业出版社,1993.5.王振林参编,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作物栽培学,余松烈主编,重庆出版社,2001.16.王振林参编,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王振林贺明荣,麦棉产量形成过程中光合物质同化、分配及其调节,1999,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8.于振文王振林等,小麦衰老生理与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001,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王振林贺明荣尹燕枰,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及其理论研究,1999,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董树亭王振林等,主要农作物品种专业化选育、区域化种植与利用,1998,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张旺锋,新疆高产棉花光合生产特征及其调控研究,博士论文,导师:王振林,2002,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2.陈翠霞,玉米南方锈病抗病基因遗传、分子标记和定位,博士论文,导师:王振林,2003,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3.贾秀领,小麦木质部导管气栓塞发生特性及节水抗旱生理基础研究,博士论文,导师:王振林,2007,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注:*表示通讯作者,研究责任人。电话:0538-8241359移动电话:13181779181Email:zlwang@sdau.edu.cnzlwangsd@sina.com———————————————————————————————————————姓名:于振文性别:男职称:教授博硕导师研究方向:作物生理生态,小麦栽培生理科研简介1979.9-1982.12山东农学院研究生;1982.12-1985.7山东农业大学教师、讲师;1985.8-1987.2美国肯培基大学农学院学习;2000.12-2001.5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合作科研;1987.3-现在,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小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团长。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生理和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我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6篇,主编与参编了编著20部。住宅电话8242019办公电话:8241484电子邮件:yuzw@sdau.edu.cn———————————————————————————————————————姓名:李向东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3.03.15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以花生和食用豆类为研究对象,以作物高产优质生理生态为研究方向科研简介:是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获得者,现参与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花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n及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曾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选育出辐8707、农大818、丰花1号、丰花2号、丰花3号、丰花4号等花生新品种(系)多个;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生理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出版了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作物栽培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物栽培学”(北方本)、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植物生产学”、“中国花生栽培学”、“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副主编)、“花生品质学”、“农学概论”、“花生生产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千问”等10部著作。在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独具特色并富有成果的研究方向:1.花生营养生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1)不同种植方式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规律;(2)不同种植方式花生N、P、K等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3)不同种植方式花生根瘤固氮规律及施N等环境条件对固氮的影响;(4)花生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及技术;(5)Cu、Fe、Zn等微量元素对花生的作用机理及补充措施。本方向在同类研究中占有领先学术地位。2.花生衰老生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1)不同花生品种衰老差异和进程的研究;(2)花生衰老的氮素及生长调节物质调控;(3)花生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合性能及细胞微结构变化;(4)花生叶片衰老的氮素代谢;(5)花生叶片衰老的酶学研究;(6)花生不同叶位叶片衰老的差异。本方向在同类研究中占有领先学术地位。3.花生抗逆生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1)花生抗旱耐瘠的外观及内部生理指标研究;(2)花生抗旱耐瘠的品种、种质资源筛选与创新研究;(3)花生抗旱耐瘠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4)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不同抗旱耐瘠花生品种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环境条件。本方向在同类研究中占有一定学术地位。4.花生品质生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1)优质花生的外观和内部营养指标研究;(2)优质花生的品种、种质资源筛选与创新研究;(3)花生品质形成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4)环境条件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研究(从水、肥、温、光、土壤、农药和生长调节物质等方面开展研究);(5)优质花生的生产及调控技术研究。本方向在同类研究中占有一定学术地位。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信息系主任、支部书记,山东省品牌专业“农学”专业主任,农学专业骨干课程“作物栽培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主要负责人,“作物高产生理”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花生学报”编委,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山东省旱作农业学会理事。———————————————————————————————————————姓名:李兴锋性别:男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76-10-26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小麦遗传改良,包括外源优良基因的转移和小麦种质创新,优异基因的分子标记、作图及克隆等研究。教学上主要承担本科生《遗传学》和研究生《基因组学》教学任务。科研简介: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山东农业大学青年创新基金各一项,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Euphytica”、“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实验生物学报”、“遗传”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姓名:史春余性别:男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4-1-15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以水稻、甘薯等作物为研究对象,以作物产量、品质生理与新型肥料为研究方向。科研简介: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中国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主要科研成果和论文:“稻麦两熟制水稻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199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麦、水稻一体化亩产吨粮配套技术研究”;199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n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复合肥技术与产业化”2002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核农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2)在研课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无公害肥料技术中试与产业化示范”,2002—2003;农业部948项目子课题“新型肥料技术引进与利用”,2002—2004;国家“863”项目“纳米肥料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示范”,2004—2006。天津馥成植物营养素有限公司“活力素对菠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2003—2004;山东地王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基质缓释复合肥料生产技术”2004—2014。山东省科技厅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富含保健因子甘薯基因型筛选和利用”,2004—2006;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基金“不同类型甘薯品种碳氮代谢特性及与食用品质关系,”2004-2006。———————————————————————————————————————姓名:刘鹏性别:男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74-12-9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科研简介:主要从事玉米优质高产栽培生理和特用玉米品种选育工作,目前主持山东省良种产业化项目一项,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子课题一项,山东省科技转化资金项目一项。———————————————————————————————————————姓名:王建华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3-7-15职称:教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栽培与育种、生物技术、生理与生化)、中药材GAP工程、中药化学、保健食品、中药资源综合利用等。硕士点: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博士点:作物学(一级学科)、植物资源学(二级学科)科研简介:主要从事以上研究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主持和参加“省财政支农”、“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省三O”工程”等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多项,在《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营养学报》、《食品科学》、STARCH、《应用化学》、《中草药》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2项。副主编教材4部。电话:8248076,8242410-8024,;13705386963,;EMAIL:jhwangjh@163.com———————————————————————————————————————姓名:沈法富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5-1-5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和转基因研究工作,研究的方向:构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平台,实施常规育种难以实现的基因资源的种间转移,创造新的种质资源;评估棉花种质资源,筛选新种质,发掘新基因,为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新信息;选育多抗、优质、高产以及具有特殊性状的棉花新品种系科研简介: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科委项目《棉花生物技术育种体系研究及新品系的选育》(1995-1999),该项目建立了“棉花合子化学诱变技术”和“棉花耐盐花粉选择技术”,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转基因抗虫棉的快速检测技术”,(1997-2001)项目建立了转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的快速检测技术,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97106143.2)。主持完成的山东省政府“三零”工程项目“棉花优异种质材料的创新与鉴定”(1999--2001),创新了抗病、抗虫、优质等各具特色的棉花新种质,被多个育种单位引用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有机有色棉选育的研究”(1998-2002),选育出适宜有机栽培的棉花新品系。现主持国家“863”子课题“优质、专用棉花遗传改良技术的研究”(2002-2005)(经费30万元,项目编号:2002AA241081)和国家转基因研究与产业化专项“优质、抗病、耐盐转基因棉花品种(系)的选育”(2003-2005),(经费120万元,项目编号:JY03-B-05)。国家“973”子项目“\n蔗糖合成与分解基因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2004-2008),(经费50万元)。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科学通报》、《遗传学报》和《作物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5篇,参加编写专著2部。———————————————————————————————————————姓名:刘风珍性别:女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6-11-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花生组织培养,花生有益基因克隆、载体构建及转化,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花生分子育种。科研简介:近年来围绕植物生物技术开展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完成了罗布麻基因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的克隆;(2)建立并完善了农杆菌介导途径进行花生基因转化的技术体系,并将抗除草剂的bar基因、抗真菌病害的Rs-afp1基因、提高维生素E有效含量的γ-TMT基因导入花生栽培品种,获得转基因植株;(3)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花生、国槐、蓖麻等植物DNA导入花生,从变异后代选育出多个优良种质系。(4)利用AFLP技术对特大果变异种质及其姊妹系进行DNA分子标记研究,取得初步的结果。(5)正在开展用于改良花生脂肪酸组分的ahFAD2基因的克隆。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教育厅二等奖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培育的丰花1号,丰花2号,丰花3号、丰花4号、丰花5号和丰花6号6个花生新品种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获首届“山东农业大学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姓名:李斯深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3-5-18职称:教授研究方向:1.遗传学/植物遗传与功能基因分析;2.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科研简介:李斯深,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和植物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999;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课题2项,农业部产业结构调整课题1项,山东省科技厅课题3项。副主编专著《冬小麦种质创新与评价利用》。在《科学通报》(SCI)、《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中国粮油学报》等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图书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新品种;2;个,6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山东省小麦区试。;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小麦种质资源学,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功能基因分析,植物系统演化与多样性。请登陆课题组网站:山东小麦种质信息网(http://www.sdwgi.com/)———————————————————————————————————————姓名:高庆荣性别:男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55-10-25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杂种优势理论及应用、小麦遗传育种及其分子生物学科研简介: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育成小麦品种鲁麦15号和一批高产优质品系(杂种);创制出矮秆、大穗、实杆麦和优质HMW-GS聚合体的特异种质、含有不同HMW-GS的优质基因库和KV型恢复基因库;首次获得转PLD基因小麦的新类型。获国家科委2等奖、国家教委1等奖、山东省科委1等奖等20多项成果;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粮油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和《农药》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n专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计委、农业部和山东省科技厅等重点项目。主要内容有TKV三系和CHA的应用与理论,选配杂种小麦的遗传规律及制种技术,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PLD基因小麦的研究,利用Ta1小麦拓建优质基因库和恢复基因库,开展小麦群体遗传改良研究。并结合常规育种技术进行超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特异小麦种质资源的创造与应用。———————————————————————————————————————姓名:田奇卓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53-7-25职称:教授,兼任:山东优质小麦研究与开发协会秘书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研究委员会委员。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作物高产栽培生理、生态。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①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生理基础及创新技术;②小麦品质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及调控效应;③不同类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形态和生理指标及调控技术;④冬小麦高效利用三要素的生理基础及利用途径等。科研简介:长期从事小麦高产、优质、抗逆栽培生理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励4项,其中“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第2位)和“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第3位)两项成果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技术;另有“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第2位)等8项成果获省部级1、2、3等奖。;在小麦植株对氮、磷、钾、氯、镁、钙等矿质元素的吸收、积累及分配规律,超高产小麦穗、花分退化特点及攻穗途径,个体发育和群体发展规律,稻茬麦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数学模型的优化解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副主编或参编小麦栽培专著8部,副主编《农业推广学》全国统编教材3部。目前承担科技部及山东省科技厅研究课题5项。联系电话:0538-8212122;13515388676。———————————————————————————————————————姓名:赵檀方性别:男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49-04职称:教授研究方向:1.作物育种的原理与技术;2.植物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科研简介:科学研究的方向为小麦和大麦遗传育种,先后主持选育出早熟3号、鲁啤大麦1号、黔鲁1号、山农4号和山农5号等5个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作为主要完成人员育成了白高38、山农587、鲁麦1号等8个小麦新品种及冬小麦新种质“矮孟牛”;2005年主持育成了超高产、高白度小麦新品种山农8355及山农8049、山农B245等一批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系。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其利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转磷脂酶D基因小麦新种质的筛选”和省良种产业化工程—优质面包、馒头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子项目。主编专著和教材3部,参编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姓名:万勇善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0-8-1职称:教授研究方向:花生等油料作物栽培与生理、遗传育种、生物技术,作物系统模拟与智能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科研简介:目前主持“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花生新品种选育”等3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课题、;“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等2项“十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课题、“优质高产出口型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丰花2号及配套技术”等2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n优质高产适于加工出口的花生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等4项省良种工程项目、“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栽培技术推广”等2项省财政支持重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近十年完成科技成果20余项,其中麦油两熟双5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及生育特点研究(首位主持人)、夏花生亩产4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及生育规律的研究、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专业化选育区域化生产与利用等4个项目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种花生高产栽培模式技术推广与成就(首位主持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丘陵旱地花生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开发应用、农牧多用微机测控系统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第一育种人培育出通过省级审定的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丰花2号、丰花3号、丰花4号、丰花5号、丰花6号,有4个品种获国家新品种后补助。;主要著作有《作物栽培学》(副主编)、《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主编)、《花生生产新技术》、《山东花生》、《作物育种学各论全国统编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等8部。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作有Thegrowthdynamicsofhighyieldingsummergroundnutin;relaycroppingwithwheatAchievinghighgroundnutyields:Proceedingsofaninternationalworkshop(ICRISAT);夏直播花生高产生育规律的研究;高产夏直播花生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形成规律;土壤水分对花生光合速率的影响;花生油脂油酸/亚油酸比率的遗传分析;花生O/L比率及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山东省首届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新长征青年突击手等奖励。现任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作物学会花生学组副组长,《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作物杂志》编委,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三0工程)花生项目执行专家、课题主持人,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花生分团副团长,山东省青年农业科技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花生专业组副组长。———————————————————————————————————————姓名:刘保申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6-2-27职称:教授研究方向:1.遗传学:植物遗传与功能基因分析2.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玉米杂种优势理论及应用科研简介: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3项和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参加973前期专项和山东省科委下达科研项目多项,现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省农业良种产业化研究课题。主要成就:参加了鲁麦15的推广工作,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5位),2006年主持育成了高产专用玉米新品种山农8号,另有5个玉米新组合参加山东省和新疆自治区玉米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在《ActaBotanicaSinica》(SCI)、《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姓名:尹燕枰性别:女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57.9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作物产量品质生理生化与质量检测科研简介:承担完成山东省科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科研成果曾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及学校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SeedScienceandTechnology》、《BiologiaPlantarum》、《AustralianJournalofExperimentalAgriculture》、《SeedIndustryandAgriculturalDevelopment》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姓名:高荣岐性别:女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50-3-6职称:教授\n研究方向:种子生物学、种子质量监控、植物发育学科研简介:从事种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主持和参加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1项、教研课题4项,先后在《BiologiaPlantarum》、《SeedScienceandTechnology》、《AustralianJournalofExperimentalAgriculture》、《ZewZealandJournalofBotany》、《植物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入4篇;编著出版教材专著9部,其中3部主编,3部副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8项;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巾帼建功”十大标兵、省“三八”红旗手。———————————————————————————————————————姓名:李增嘉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54-4-3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持久高产高效耕作制度的理论与技术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科研简介:“九五”期间主持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教育厅等5项研究课题,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副主编《种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耕作学》、参编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作物栽培学》、《山东玉米》、《紧凑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理论与实践》、21世纪新教材《农业生态学》等14部专著、教材。同时被推荐为21世纪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的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姓名:孙学振性别:男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4-2-12职称:教授研究方向:01作物生理学;02农业生态学;03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理论与技;04耕作制度原理与技术;05作物系统模拟与决策科研简介:现担任山东农业大学棉花研究室主任、农学院植物科学与信息系副主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兼任中国棉花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花专业组专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九五攻关、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加选育棉花新品种1个。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棉花学报》、《西北植物学报》、《PHOTOSYNTHETICA》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副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现主持在研科研课题多项。———————————————————————————————————————姓名:张春庆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3-1-21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特别是种子质量检测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科研简介:在科学研究方面,长期从事种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课题7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6部。先后开展了①种子质量检验技术研究,特别是在品种真实性和纯度检测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和发展。②对品种登记、保护有关的DNA分子指纹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③种子处理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在电晕场处理种子的效应方面作了一些深入研究。④除种子科学领域外,还开展了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和馒头小麦评价方法体系研究。目前主持课题3项。———————————————————————————————————————\n姓名:王洪刚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55.8.22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作物遗传改良科研简介:主要开展作物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重点进行小麦外缘基因的鉴定、功能分析、遗传转化和染色体工程研究。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公关、国家“863”、农业部种植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等研究课题。———————————————————————————————————————姓名:孙庆泉性别:男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8-3-28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1.种子加工与贮藏;2.植物基因工程;3.种子贮藏生理;4.生物技术育种科研简介: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山东省科技厅良种产业化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博士后专项、博士基金,先后参加国家九五攻关、山东省三0工程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2004年11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作物学报》、《园艺学报》、《华北农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生态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玉米科学》、《Seed;Sci.;&;Technol.》、《ISTA;Seed;Sympsium》、《Austrilian;Journal.;of;Experimental;Agriculture》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编《种子加工学》和《种子贮藏》,副主编和参编《种子公司经营管理》、《作物种子学》、《种子贮藏与加工》、《农产品加工》等教材6部。———————————————————————————————————————姓名:贺明荣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3-8-15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生态、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作物无公害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科研简介:“十五”期间,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分别是“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山东省聊城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和“山东省泰安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另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横向联合课题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在《CanadianJournalofPlantScience》、《PHOTOSYNTHETICA》、《BIOLOGIAPLANTARUM》、《植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副主编《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作物栽培学》等著作5部。———————————————————————————————————————姓名:王空军性别:男博硕导师出生年月:1968-6-23职称:教授,兼任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黄淮海区域)常务副主任,“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兼玉米分团联络员,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以玉米、甜高粱及牧草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态生理和品种改良为研究方向科研简介: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我国玉米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生理特性的演进、玉米光合与产量的关系、普通玉米高油化产量与品质双增的生理生态机理、根系拥挤现象、饲用玉米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长发育、光合与物质生产、产量与品质、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体系。;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攻关子课题和2项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子课题等,并获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资助。在《FieldCropsResearch》、《Annalsof\nBotany》、《Photosynthetica》、《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2篇,出版教材及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位)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第三位)等各类科技奖励6项,2003年获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近年来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1项,主要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高油授粉者对普通玉米产量与品质双增的生理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①玉米品种更替中光合效率提高的生理机制及与产量关系,②授高油玉米花粉的普通玉米产量与品质增益的生理生化机制;③玉米“根系拥挤效应”对产量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调控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光能转化利用的演进规律;国家“863”项目子课题2项——玉米控释肥增产增效机理、数字农业子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4项——①普通玉米高油化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②无公害优质玉米生产的技术规程,③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④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1项——优质夏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与产业化开发;MonsantoCo.资助项目2项——①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②孟山都玉米高水平产比试验研究;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TEU”转型普通玉米生产高油、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优质玉米增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大面积推广;山东省科技厅课题4项——①饲用玉米新品种引进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②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及与地上部关系研究,③玉米饲用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④专用型饲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姓名:封德顺:性别:男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位:博士研究方向:从事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小麦的遗传改良。科研简介:主要侧重于小麦与近缘植物的品质相关蛋白、耐盐、抗病、高产机制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近三年来在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ActaBotanicaSinica.、《高技术通讯》、《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在数据库GenBank注册基因序列32条。目前主持校博士基金项目一项,主持“超级小麦育种”子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姓名:张卫东性别:男职称:副教授学位:博士研究方向:目前主要进行小麦品质研究,工作领域是谷物化学,另外从事牧草、食用真菌和药用真菌和其他主要农作物的生物技术研究科研简介:国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作为副主编、编委参与教材编著2部。———————————————————————————————————————姓名:宋宪亮性别:男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棉花遗传育种科研简介:主要从事棉花育种、分子遗传和发育生理研究工作《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蔬菜育种学》、《特色作物育种》、《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和研究生的《现代植物育种技术》等,副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棉花分子遗传和育种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子课题-“优质高强棉花亲本材料选育”和山东省科委和良种产业化课题—“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选育”、“\n高产优质抗虫棉花杂交种及定型品种选育”三个省部级项目。目前主持博士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第二主持山东省良种产业化项目2项、横向合作课题3项。在“Genome”、“MolecularGeneticsandGenomics”、“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作为第2完成人选育了棉花新品种“山农棉5号”和“山农丰抗棉6号”———————————————————————————————————————姓名:陈雨海性别:男职称:教授博硕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生态,节水农业,农艺农机结合。科研简介:从事农业生态学和耕作学本科教学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山东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山东省“青春立功”、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指导的学士和硕士论文分别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10余项教学和学术科研课题,获农业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2项;发表教研和学术论文60余篇,编写教材6部。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立体农业研究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业科技青年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旱作农业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务与教学管理学会理事长等。附:编写教材和专著(1)《农业生态学》,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2)《农业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3)《农学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副主编。(4)《植物生产学》,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2003,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5)《植物生产学实验》,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6)《农作物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4,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主编。(7)《农业产业化概论》,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姓名:田纪春性别:男职称:教授博硕导师,现任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常务副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小麦),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美国AACC(谷物化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学会高级会员;山东省“十五”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小麦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作物品质、产量形成机理;小麦品质育种和作物品质检测分析科研简介: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生理和遗传育种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近几年主持国家“九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和山东省科技厅“超级小麦育种”等重大科研课题10多项,选育出通过省正式审定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5个,在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达2600万亩以上。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教育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农业部和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科技进步或发明奖6项。主编或副主编《优质小麦》《超级小麦遗传育种》《谷物品质测试理论与方法》等专著8部。在《Plant\nBreeding》、《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指导博士、硕士生30多名,先后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知识分子标兵。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定期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姓名:李安飞性别:男职称: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小麦常规育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