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专业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

农学专业教学大纲2003年8\n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Botany)课程编号:101066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业推广、园艺、植保、园林学、花卉学、果树、蔬菜、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1.0总学时:56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植物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以及植物组织的类型、特征、功能等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被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的形态发生特征、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了解被子植物的生命史。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研究方面的期刊和文献,使学生掌握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近期的重大研究成果及学科动态。培养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0.54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02种子和幼苗1.55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63植物细胞和组织6绪论(0.5学时)一、植物的多样性与意义二、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植物学的方法与要求第一章种子和幼苗(1.5学时)一、种子的组成成分二、种子的类型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类型本章重点:种子基本结构本章难点:胚轴的生长与幼苗类型内在关系8\n第二章织物细胞和组织(6学时)第一节植物细胞一、细胞学说二、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三、细胞的原生质及后含物四、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五、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本章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本章难点:细胞的分裂过程和特征第二节、植物组织一、植物组织的概念二、组织的分类三、维管束、维管组织和维管系统本章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本章难点:结构和功能和环境的统一性第三章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0学时)第一节根一、根的发生、类型和生理功能二、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和分布三、根的结构特征及其生长动态四、侧根、根瘤和菌根的发生与作用第二节茎一、的基本形态与生理功能二、芽和分枝三、茎的结构和生长动态第三节叶一、叶的基本形态与生理功能二、叶的发生、生长和解剖结构三、离层和落叶四、叶的形态结构与生境环境的统一性第四节营养器官的变态1、根的变态2、茎的变态3、叶的变态本章重点:根茎叶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本章难点: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建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统一性关系8\n第四章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6学时)一、花的组成和发生二、雄蕊的发育及其结构三、雄蕊的发育及其结构一、开花、传粉和受精二、种子和果实的发育与结构三、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述本章重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与结构本章难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建成规律实验教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教材:胡宝忠胡国宣主编《植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李扬汉主编《植物学》(高等农业院校教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主要参考书目:1、徐汉卿宋协志主编《植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年2、陆时万等主编《植物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3、张宪省贺学礼主编《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胡宝忠胡国宣主编《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许文渊主编《药用植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执笔人:金银根8\n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lementaryBiochemistry)课程编号:10106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植物学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总学分: 4其中实验学分:1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讲授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阐明生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变化的途径和规律,以及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的规律;阐明遗传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的生化基础和基本规律;阐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调控方式和规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17脂类代谢42核酸48含氮化合物代谢53蛋白质79核酸生物合成54酶710蛋白质生物合成45糖类代谢511代谢调节36生物氧化348第一章绪论了解本课程概况,研究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等;介绍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第二章核酸第一节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一、种类二、化学组成第二节核酸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一、DNA的结构与功能二、RNA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核酸的理化性质、分布及分离原理一、核酸的理化性质二、核酸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三、核酸分离的原理8\n第四节 核酸与蛋白质的复合物一、病毒二、核蛋白本章重点:核苷酸及核酸的分子结构,核酸的理化性质难点:核酸的分离第三章 蛋白质第一节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三、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第二节氨基酸一、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二、氨基酸的旋光性和光吸收三、氨基酸的酸碱化学四、氨基酸的化学反应第三节 肽第四节 蛋白质的结构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五节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一、两性解离及等电点二、胶体性质一、变性作用二、沉淀作用三、颜色反应四、蛋白质的分子量及测定方法第六节蛋白质的分类本章重点:蛋白质的结构特点;α-螺旋;β-折叠;蛋白质的性质难点: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第四章 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酶的命名和分类第三节 酶的组成及其辅助因子第四节酶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一、活性中心二、作用机制第五节 变构酶、同工酶、诱导酶及共价调节酶第六节酶促反应动力学8\n一、酶反应速度的测定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七、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第七节酶的活力测定和分离纯化本章重点:酶的作用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难点:米氏方程的推导;抑制剂的动力学第五章糖代谢第一节糖类的合成第二节蔗糖和多糖的分解第三节糖酵解一、糖酵解的过程二、糖酵解中所产生的能量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四、糖酵解的控制五、丙酮酸的去路第四节三羧酸循环一、由丙酮酸形成乙酰-CoA二、三羧酸循环三、三羧酸循环的能量生成四、三羧酸的生物学意义五、三羧酸的调控第五节磷酸戊糖途径本章重点: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难点:代谢途径的调节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一节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第三节 高能化合物第四节氧化磷酸化作用一、磷酸化的概念及其它磷酸化的类型二、氧化磷酸化的部位三、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理四、氧化磷酸化抑制、解偶联与重组8\n五、胞质中NAD(P)H进入线粒体的方式第十章脂代谢第一节脂类的合成代谢一、甘油的合成二、脂肪酸的合成三、脂肪酸链的延长合成四、磷脂的生物合成第二节脂类的分解代谢一、脂肪的水解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三、磷脂的降解本章重点: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的β-氧化难点:磷脂的代谢第八章含氮化合物代谢第一节氮素的同化作用第二节氨基酸的代谢一、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二、氨基酸的降解第三节核苷酸的代谢一、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二、核苷酸的降解第四节蛋白质与核酸的酶解一、蛋白质的酶降解二、核酸的酶降解本章重点: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尿素的合成;核苷酸的代谢过程难点:个别氨基酸的代谢过程第九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第一节DNA的复制一、中心法则二、DNA复制的概况三、DNA复制过程中有关的蛋白质和酶四、逆向转录五、突变六、DNA的损伤和修复一、DNA的重组八、基因工程8\n第二节RNA的生物合成一、转录二、RNA聚合酶三、RNA的合成步骤四、转录后的加工过程本章重点:复制和转录的特点;DNA聚合酶的特点;RNA聚合酶的特点;转录后的加工难点:复制和转录过程第十章 蛋白质合成第一节蛋白质合成体系的组成第二节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一、氨基酸的活化二、合成过程三、多聚核糖体四、合成后的修饰五、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形成本章重点:遗传密码的性质;蛋白质合成过程概况;合成正确性的保证难点:蛋白质合成过程第十一章代谢的调节第一节各种代谢的相互联系第二节底物供应的调节第三节酶水平的调节一、酶的定位二、酶合成和降解的调节三、酶活性的调节第四节辅助因子的调节一、能荷对代谢的调节二、NADH/NAD比对代谢的调节三、金属离子的调节作用本章重点:酶水平的调节(操纵子学说;反馈抑制;变构调节)难点:操纵子学说教材:沈黎明主编《基础生物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张曼夫编《生物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要参考书目:沈同主编《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执笔:陈云、杨生妹、张强敏、朱素娟8\n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Physiology)课程编号:08100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等专业先修课程:植物学、化学、物理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总学分:3.5,其中实验学分:1.0教学目的与要求: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的萌发.营养器官的生长.开花.受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学科和农学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被称之为“合理农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1、了解植物生理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2、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了解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4、了解植物逆境种类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理解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理、途径和方法。5、理解植物生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如耕作、栽培、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6、理解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植物生理学》(王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实验教材为:《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邹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部分0.57同化物的运输、分配及信号的传导32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0.58植物生长物质63植物的水分生理49植物的生长生理44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410植物的成花生理35植物的光合作用611植物的生殖和衰老36植物的呼吸作用612植物的抗逆生理419\n绪论部分(0.5学时)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三、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四、怎样学好植物生理学,掌握与其有联系的学科的知识、注重实验以及结合生产实践本章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0.5学时)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与组成一、细胞的概述二、原生质的性质第二节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壁二、胞间连丝第三节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二、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三、生物膜的功能第四节植物细胞亚微结构与功能一、细胞核二、叶绿体和线粒体三、细胞骨架四、细胞内膜系统五、其它细胞器六、细胞质基质第五节植物细胞和基因表达一、细胞的阶段性与全能性二、植物细胞的核基因与核外基因三、植物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本章重点: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功能,植物细胞亚微结构与功能。本章难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4学时)第一节水分与植物细胞一、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二、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三、自由能、化学势、水势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植物细胞的水势19\n二、植物细胞和组织水势的测定方法三、植物细胞间的水分移动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一、土壤中的水分和土壤水势二、根系吸水的部位三、根系吸水的途径四、根系吸水的机理五、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第四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和方式二、气孔蒸腾三、蒸腾作用的指标和测定方法四、适当降低蒸腾速率的途径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向地上部分的运输一、水分运输的途径和速度二、水分沿导管上升的机制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二、合理灌溉指标及灌溉方法本章重点:植物细胞的水势,植物细胞间的水分移动,根系吸水的机理。本章难点:自由能、化学势、水势的基本概念,植物细胞的水势,气孔蒸腾。第三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4学时)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和确定方法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病症四、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五、作物的缺素诊断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一、被动吸收二、主动吸收第三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一、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区域和过程三、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四、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五、矿质元素在体内的运输和分布第四节氮的同化19\n一、植物的氮源二、硝酸盐的还原三、氨的同化四、生物固氮第五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一、作物需肥特点二、施肥指标三、发挥肥效的措施四、无土栽培本章重点: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作物的缺素诊断,进行合理施肥的指标。本章难点: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6学时)第一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一、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二、光反应和暗反应三、光合单位四、两个光系统第二节叶绿体和光合色素一、叶绿体二、光合色素第三节原初反应一、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二、光化学反应第四节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一、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二、光合磷酸化三、光反应中的光能转化效率第五节碳同化一、C3途径二、光呼吸三、C4途径四、景天科酸代谢途径五、C3、C4、CAM植物的特性比较及鉴别第六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光合速率及表示单位二、内部因素三、外部因素第七节光合效率与作物生产19\n一、光能利用率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本章重点:叶素体和光合色素,C3途径,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光能利用率。本章难点: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6学时)第一节呼吸作用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一、呼吸作用的概念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三、呼吸代谢多条路线理论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一、糖酵解二、发酵作用三、三羧酸循环四、戊糖磷酸途径五、乙醛酸循环六、乙醇酸氧化途径第三节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一、呼吸链的概念和组成二、氧化磷酸化三、抗氰呼吸四、呼吸链电子传递多条途径五、末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六、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代谢第四节呼吸代谢的调控一、巴斯德效应和糖酵解的调节二、丙酮酸有氧分解的调节三、PPP的调节四、能荷的调节五、电子传递途径的调控第五节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一、呼吸作用生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二、内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三、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第六节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呼吸效率的概念和意义二、种子及幼苗的呼吸作用三、果实、块根、块茎的呼吸作用四、呼吸作用和作物栽培19\n本章重点: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种子及幼苗的呼吸作用,果实、块根、块茎的呼吸作用。本章难点: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第六章同化物的运输、分配及信号的传导(3学时)第一节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系统一、短距离运输系统二、长距离运输系统第二节韧皮部运输的机理一、研究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方法二、韧皮部中运输的物质三、同化物运输的方向和速度四、韧皮部装载五、韧皮部卸出六、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机理第三节光合同化物的相互转化一、光合细胞中同化物的相互转化二、库细胞中同化物的相互转化第四节同化物的分配及其控制一、源和库的关系二、同化物的分配及影响因素三、同化物的再分配与再利用第五节植物体内的信号传导一、胞间信号二、跨膜信号转换机制三、胞内信号四、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本章重点: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机理,植物体内的信号传导。本章难点:韧皮部装载和卸出,跨膜信号转换的机制。第七章植物生长物质(6学时)第一节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一、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及其种类二、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第二节生长素类一、生长素的发现二、生长素的代谢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四、生长素的作用机理19\n第三节赤霉素类一、赤霉素的发现及其种类二、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运输三、赤霉素的生理效应四、赤霉素的作用机理第四节细胞分裂素类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和种类二、细胞分裂素的运输与代谢三、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效应四、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第五节脱落酸一、脱落酸的发现和性质二、脱落酸的代谢三、脱落酸的生理效应四、脱落酸的作用机理第六节乙烯一、乙烯的发现与结构特点二、乙烯的生物合成及运动三、乙烯的生理效应四、乙烯的作用机理第七节其它植物生长物质一、油菜素甾体类二、茉莉酸类三、水杨酸四、多胺类五、其它第八节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三、应用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四、植物的化控工程本章重点: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的生理效应,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本章难点: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4学时)第一节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第二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控制一、细胞分裂的控制19\n二、细胞生长的控制三、细胞分化的控制因素第三节组织培养第四节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的特点与调节二、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第五节植株的生长一、生长速率二、生长大周期与生长曲线三、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第六节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一、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二、主茎与侧枝的相关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四、植物的极性与再生第七节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一、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二、光形态建成的作用机理第八节植物的运动一、向性运动二、感性运动本章重点: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光形态建成的作用机理。本章难点:植物光形成建成的作用机理。第九章植物的成花生理(3学时)第一节春化作用一、春化作用的概念和反应类型二、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三、春化作用的机理四、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二节光周期现象一、植物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光周期类型二、光周期诱导的机理三、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四、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三节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一、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二、性别分化与表达本章重点: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9\n本章难点:光周期诱导的机理。第十章植物的生殖和衰老(3学时)第一节受精生理一、花粉的构造和成分二、雌蕊的结构三、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四、双受精五、花粉和雌蕊的相互识别六、受精对雌蕊代谢的影响七、影响受精的因素第二节种子的发育一、胚的发育二、胚乳的发育三、种子发育和贮藏物质的积累第三节果实发育和成熟一、果实的生长发育二、单性结实三、果实成熟生理四、果实成熟的分子生物学进展第四节植物的休眠一、种子的休眠二、芽休眠第五节衰老与脱落一、植物的衰老二、植物器官的脱落本章重点:植物的双受精,胚的发育,果实的成熟生理,种子的休眠,植物的衰老。本章难点:果实的成熟生理,引起植物的衰老机理。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4学时)第一节抗逆生理概念一、逆境和植物的抗逆性二、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三、渗透调节与抗逆性四、植物激素在抗逆性中的作用五、膜保护物质与自由基平衡六、逆境蛋白七、植物的交叉适应第二节抗寒性19\n一、抗冷性二、抗冻性第三节抗热性一、热害二、高温对植物的危害三、植物耐热性的机理第四节抗旱性与抗涝性一、抗旱性二、抗涝性第五节抗病性与抗虫性一、抗病性二、抗虫性第六节抗盐性一、盐害二、盐分过多对植物的危害三、植物抗盐性及其提高途径第七节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一、环境污染与植物生长二、大气污染三、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四、提高植物抗污染力与环境保护第八节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一、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二、作物的抗性育种三、抗性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本章重点: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植物的抗寒性,植物的抗旱性与抗涝性,环境污染与植物的抗性,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本章难点: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和代谢特点,逆境蛋白。实验教学具体要求详见《植物生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1、王忠编著《植物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2、邹琦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3、王忠编《植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4、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曹仪值,等编《植物生理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6、李宗霆,等编《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余叔文,等编著《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19\n8、BarberJ.,etal.TrendsinPhotosynthesisResearch.Hants:InterceptLimitedUK.19929、HallD.O.,K.K.Rao.Photosynthesis(FourthEdition).London:EdwardArnoldLtd.198710、BobB.Buchanan,WilhelmGruissem,RussellL.Jones,Biochemistry&MolecularBiologyofPlants.北京:科学出版,200211、LincolnTaiz,EduardoZeiger,PlantPhysiology,3ndedition,200212、宫地重远.现代植物生理学1.光合成.东京:日本朝仓书店,199213、增田芳雄.植物生理学.东京:日本培风馆,1989执笔:顾蕴洁、陈刚19\n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AnIntroductiontoSoilandFertilizer)课程编号:081006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先修课程:化学、植物学等后续课程:粮食作物栽培学、经济作物栽培学总学分:3.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讲授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本课程选用《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为教材。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土壤矿物质39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42土壤有机质310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43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411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44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412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35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513复混肥料36土壤的酸碱性314有机肥料27土壤形成、分类、分布215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28土壤管理2绪论、第一章土壤矿物质(3学时)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33\n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本章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本章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第二章土壤有机质(3学时)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本章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4学时)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四、土壤孔性的改善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结构性一、结构体、结构性概念及结构性的本质二、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性质及评价三、土壤结构形成机制四、改善土壤结构的实质,常用农业措施评价第三节土壤耕性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33\n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的概念、本质及影响因素。二、土壤耕性本章重点: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章难点:土壤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耕性的影响第四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4学时)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的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三、土壤水分的能态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及异同,简介其测定方法四、水分特征曲线意义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特点二、土壤通气的机制三、土壤通气的指标四、土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五、土壤通的调节,常见的农业措施并加以评价第三节土壤热量一、不同热量来源的数量及意义二、土壤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和导温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常见农业调温措施的评价本章重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土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第五章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5学时)第一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一、胶体的种类二、胶体的双电层构造第二节土壤胶体的特性一、比表面、表面能的概念及意义二、电荷的种类、来源及意义三、溶胶和絮凝过程及意义第三节土壤的离子交换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概念的实质二、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意义及特征三、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意义四、离子有效度概念,影响离子有效度的因素及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五、土壤中的阴离子交换,吸附机理及特点33\n本章重点:无本章难点:无第六章土壤的酸碱性(3学时)第一节土壤的酸度一、土壤的酸度类型重点讲解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二、酸性土的成因明确其形成本质第二节土壤碱度一、土壤碱度的指标碱度指标的意义二、碱性土的成因与酸性土成因比较,明确其形成本质第三节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一、分析多因素的影响机制二、影响因素对测定值的影响及生产上的意义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一、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二、缓冲能力及生产上的意义第五节: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一、对养分有效性,作物及微生物的影响二、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措施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章重点: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本章难点: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第七章土壤形成、分类、分布(2学时)第一节土壤形成一、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二、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第二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及方法二、我国土壤分类概况三、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第三节土壤分布一、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二、土壤分布的区域性本章重点: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的介绍本章难点: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33\n第八章土壤管理(2学时)第一节土壤培肥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二、常见土壤培肥的农业措施三、低产土壤改良原则第二节土壤污染一、土壤背景值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二、土壤不同污染源、污染物的组成及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三、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各种措施介绍与比较第三节土壤资源一、土地资源评价评价的内容及方法二、土壤资源评价评价的依据、原则及方法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本章重点: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培肥措施,土壤背景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本章难点:土壤背景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及方法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4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二、植物必需元素的分组三、肥料三要素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三、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一、养分归还学说二、最小养分律三、报酬递减律第五节施肥技术一、施肥量的确定二、植物营养期与施肥33\n三、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本章重点: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及分组,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本章难点: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第十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4学时)第一节土壤氮素营养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二、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第二节作物的氮素营养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二、氮的生理功能三、氮的吸收与利用四、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第三节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一、铵(氮)态氮肥二、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三、酰胺态氮肥四、缓释氮肥五、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本章重点:氮的生理功能,氮的吸收与利用,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本章难点:氮的生理功能,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第十一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4学时)第一节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一、土壤磷素营养二、植物磷素营养三、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二节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一、土壤钾素营养二、植物钾素营养三、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本章重点:植物磷、钾素营养,常用化学磷、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本章难点:植物磷、钾素营养。第十二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3学时)第一节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一、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二、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33\n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第二节微量元素肥料与微肥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本章重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硫、钙、镁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及其施用。本章难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第十三章复混肥料(3学时)第一节复混肥料概述一、复混肥料的概念二、复混肥料的类型第二节掺混复肥的生产一、配方设计二、肥料混合的原则三、投料量的计算四、成粒方法五、工艺流程第三节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一、因土施用二、因植物施用三、因养分形态施用四、以基肥为主的施用五、掌握合理的用量本章重点: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类型,肥料混合的原则,投料量的计算。本章难点: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第十四章有机肥料(2学时)第一节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一、有机肥料的概念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关系三、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第二节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一、腐熟的目的二、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第三节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一、粪尿肥二、秸秆类肥三、绿肥33\n四、微生物菌剂五、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第四节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一、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二、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本章重点:有机肥料的概念、和无机肥料的关系以及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本章难点: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第十五章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2学时)第一节施肥与环境一、施肥与全球变暖二、氮肥施用与环境三、磷肥施用与环境第二节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一、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二、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三、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第三节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一、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二、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三、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本章重点:施肥与环境,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本章难点: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主要参考书目: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2、易淑棨主编《土壤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3、史瑞和等编著《植物营养原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4、鲁如坤等著《土壤植物营养原理和施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执笔:盛海君33\n基础微生物学教学大纲(FoundationalMicrobiology)课程编号:08105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先修课程:基础生物物化学后续课程:遗传学总学分:2.0,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基础微生物学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本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以及今后从事有关的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教学形式包括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两部分,采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原则,强调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17病毒12微生物细胞28微生物生态系43微生物营养与代谢39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4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310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25原核微生物211微生物的农业应用26真核微生物2绪论(1学时)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二、微生物特点三、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四、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五、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本章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第一章微生物细胞(2学时)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性质一、细胞的化学成分33\n一、细胞中的有机单体和多聚体第二节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基本结构二、特殊结构第三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组成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本章重点:多聚体的类型及功能;原核细胞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本章难点: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第二章微生物营养与代谢(3学时)第一节微生物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一、微生物营养物质及其功能二、微生物营养类型第二节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一、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三节培养基一、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二、培养基的类型第四节微生物代谢一、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二、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本章重点:微生物营养物质类型、营养型;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培养基配制原则;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方式及特点本章难点:微生物营养型的划分、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第三章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3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一、微生物纯培养的概念二、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三、微生物纯培养的保存技术第二节微生物培养群体生长规律一、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二、细菌分批培养群体生长规律三、连续培养四、同步培养第三节微生物的生活环境33\n一、温度二、水分三、辐射四、化学药物本章重点:微生物纯培养概念、技术;细菌分批培养规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本章难点: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细菌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第四章原核微生物(2学时)第一节细菌的分类与鉴定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二、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三、生物的分类系统第二节真细菌一、革蓝氏阴性菌二、革蓝氏阳性菌三、放线菌第三节古细菌本章重点: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蓝细菌与放线菌的菌体形态、结构特征本章难点:原核生物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多样性第五章真核微生物(2学时)第一节霉菌一、霉菌的形态、大小二、霉菌的繁殖方式三、霉菌的菌落特征四、霉菌的代表属第二节酵母菌一、酵母菌的形态、大小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三、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四、代表类型第三节担子菌一、担子菌的各种菌体形态二、担子菌的代表第四节藻类一、藻类的形态、大小二、藻类的细胞结构、组成三、藻类的繁殖方式33\n四、藻类的实际应用五、藻类的常见种类第五节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的形态、大小二、原生动物细胞结构、组成三、原生动物独特的动物行为方式四、原生动物的代表种类本章重点:霉菌的菌体形态、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酵母菌的菌体形态及繁殖方式;担子菌菌丝体的类型及繁殖方式本章难点:真核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真核微生物的繁殖过程;担子菌的锁状联合第六章病毒(1学时)第一节病毒的特征一、病毒的发现及基本特征二、病毒的大小和形状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四、病毒的分类五、病毒的生活周期第二节噬菌体一、噬菌体的形态二、噬菌体的类型三、溶源细胞的特点四、噬菌体生长的测定第三节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一、艾滋病毒的特征及侵染特点二、昆虫病毒的侵染特点及农业利用优势三、植物病毒的形态及侵染特点第四节理化因子对病毒的影响一、温度二、pH值本章重点:病毒粒子的形态、组成、结构及基本特征;噬菌体的类型及侵染特征;植物病毒的侵染特点本章难点:噬菌体的侵染特征;噬菌体生长的测定;溶源细胞的特点第七章微生物生态系(4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生物圈和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三、微生物生态系的特点33\n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一、大气中的微生物二、水圈中的微生物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三节土壤微生物生态系一、土壤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三、根际微生物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五、土壤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个体生态学和原位研究一、细菌个体生态学研究技术二、土壤微生物的原位研究本章重点:微生物生态系的特点;土壤微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原位研究本章难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及原位研究第八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学时)第一节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纤维素的分解二、半纤维素的分解三、果胶物质的分解四、木质素的分解五、几丁质的分解第二节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氨化作用二、硝化作用三、反硝化作用四、生物固氮本章重点:微生物在自然界有机质降解及氮素形态转化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微生物对有机质降解的生化过程。生物固氮作用的机理及固氮效率的影响因素第九章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一、根瘤菌和结瘤豆科植物二、根瘤及其功能第二节菌根与菌根菌一、外生菌根二、VA菌根33\n三、菌根菌的应用本章重点:根瘤菌侵染的过程;根瘤的结构;外生菌根及VA菌根的特征;根瘤菌菌根菌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本章难点:根瘤菌及菌根菌与植物之间的互作第十章微生物的农业应用(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肥料第二节微生物农药第三节微生物能源第四节微生物生态保护剂本章重点:微生物肥料、农药的类型;微生物肥料、农药的应用优势及不足教材:李阜棣胡正嘉主编《基础微生物学》第五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3月主要参考书目:1、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合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2、施莱杰著[德]陆卫平等译《普通微生物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3、M.T.马迪根等著,杨文博等译《微生物生物学》(第八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执笔:殷士学33\n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tics)课程编号:08100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植物学、基础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后续课程:作物育种学总学分:3.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遗传学是研究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及规律的科学。主要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生从生物个体、细胞、分子到群体、生态和进化等不同层次上,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具备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支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育种工作实践奠定理论基础。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讲清基本理论观点之外,还要根据遗传学的发展,不断以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充实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相关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言18基因的表达与调控52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9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43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510基因突变44孟德尔遗传511细胞质遗传35连锁遗传和性连锁512数量遗传46染色体变异413群体遗传与进化27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14实验16第一章绪言(1学时)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遗传学的发展三、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本章重点: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以及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本章难点:无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50\n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原核细胞二、真核细胞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二、染色体的数目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课讲授)一、细胞周期二、有丝分裂过程三、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课讲授)一、减数分裂的过程二、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一、雌雄配子的形成二、受精三、直感现象四、无融合生殖本章重点: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2、染色体组型分析;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4、双受精和直感现象。本章难点:1、细胞分裂;2、直感现象。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5学时)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结构一、两种核酸及其分布二、DNA的分子结构三、RNA的分子结构第二节染色体的分子结构一、原核生物的染色体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第三节DNA复制一、DNA复制的一般特点二、原核生物DNA合成三、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第四节RNA的转录及加工一、三种RNA分子二、RNA合成的一般特点三、原核生物RNA的合成四、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50\n第五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一、遗传密码二、蛋白质的合成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本章重点:1、DNA的双螺旋结构;2、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模型;3、DNA半保留复制;4、RNA转录的特点及加工;5、遗传密码;6、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本章难点:1、DNA的复制;2、RNA转录;3、蛋白质合成。第四章孟德尔遗传(5学时)第一节分离规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表现型和基因型三、分离规律的验证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二、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三、多对基因的遗传第三节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二、复等位基因三、致死基因四、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五、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本章重点:1、分离规律的实质;2、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异同点;3、测交验证;4、基因互作。本章难点:基因互作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5学时)第一节连锁与交换一、连锁二、交换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一、交换值二、交换值的测定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一、基因定位二、连锁遗传图第四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50\n二、性连锁本章重点:1、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基因定位;3、性连锁。本章难点:基因定位第六章染色体变异(4学时)第一节染色体结构变异一、缺失二、重复三、倒位四、易位第二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一、染色体倍数性变异二、非整倍体本章重点:1、结构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2、染色体数目变异中几种主要类型的联会和分离的特点。本章难点:1、结构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2、染色体数目变异中几种主要类型的联会和分离的特点。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学时)第一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一、噬菌体的结构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分析一、转化二、接合三、性导四、转导本章重点:转化、接合、性导、转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本章难点:转化、接合、性导、转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第八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5学时)第一节基因的概念一、经典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二、基因概念的发展三、基因的微细结构四、顺式调控元件和反式调控因子五、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第二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一、转录水平的调控50\n二、翻译水平的调控第三节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特点二、DNA水平的调控三、转录水平的调控四、翻译水平的调控本章重点:1、基因概念的发展;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本章难点:操纵子模型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4学时)第一节基因工程一、基因工程概述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三、载体四、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第二节基因组学一、基因组图谱的构建二、功能基因组学三、蛋白质组学四、生物信息学本章重点: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组图谱的构建。本章难点: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2、基因的分离和鉴定;3、基因组图谱的构建。第十章基因突变(4学时)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一、基因突变的时期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基因突变的鉴定一、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二、生化突变的鉴定第三节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一、突变的分子机制二、突变的修复第四节基因突变的诱发一、物理因素诱发二、化学因素诱发第五节转座因子一、转座因子的结构特征二、转座因子的应用50\n本章重点:1、基因突变的特征;2、复等位基因的概念及形成;3、基因突变的鉴定;4、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章难点:1、基因突变的特征;2、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3、转座因子。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3学时)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第二节母性影响第三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一、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二、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三、雄性不育的利用本章重点: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2、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的区别;3、雄性不育的类型及遗传特点。本章难点: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雄性不育的类型及遗传特点。第十二章数量遗传(4学时)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一、数量性状的特征二、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三、超亲遗传第二节遗传率一、遗传率的概念二、广义遗传率的估算三、狭义遗传率的估算第三节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一、近交与杂交的概念二、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三、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本章重点:1、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2、遗传率的估算方法;3、自交与回交遗传效应的异同点;4、超亲遗传与杂种优势的异同点。本章难点:1、遗传率的估算方法;2、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第十三章群体遗传与进化(2学时)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一、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二、哈迪-魏伯格定律第二节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50\n一、突变二、选择三、遗传漂移四、迁移本章重点:1、孟德尔群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2、哈迪-魏伯格定律的要点;3、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本章难点:1、哈迪-魏伯格定律;2、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实验教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1、朱军主编《遗传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李竞雄、宋同明主编《植物细胞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4、杨业华主编《普通遗传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5、DanielL.HartlandElizabethW.Jones,Genetics《AnalysisofGenesandGenomes》、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影印版)执笔:李欣50\n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大纲(BiometryandExperimentalDesign)课程编号:08100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应用化学(农用化学品工艺及营销)、生态学等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后续课程: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总学分:4.0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关于农学和生物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的一门科学。该课程是农学、植物保护、应用化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于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着重讲授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们初步具有独立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农业试验概述47方差分析基础82变数的次数分布28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103平均数和变异数49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84概率和理论分布6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5统计数的分布611次数资料的测验26统计推断10第一章农业试验概述(4学时)第一节农业试验的基本方法一、因素的分解二、水平的比较第二节试验误差一、试验误差的意义二、试验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三、试验误差的来源和控制第三节生物统计及其功用一、提供整理和描述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二、提供由样本推论总体的科学方法三、提供由误差分析鉴别处理效应的方法四、提供进行科学试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50\n本章要点:掌握处理和效应的概念以及试验误差的意义、来源和控制方法。本章难点:试验误差对处理效应的影响。第二章变数的次数分布(2学时)第一节次数分布表第二节次数分布图本章要点:了解变数分布的特点;掌握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的制作方法。本章难点:连续性变数与间断性变数次数分布表、图制作的异同。第三章平均数和变异数(4学时)第一节平均数一、算术平均数二、几何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四、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节变异数一、极差二、方差三、标准差四、变异系数本章要点:熟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场合和计算方法;掌握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本章难点:不同类型平均数的适用场合。第四章概率和理论分布(6学时)第一节事件与概率一、事件和概率的意义二、事件的相互关系三、计算事件概率的法则第二节二项分布一、二项总体和二项分布二、二项分布的概率计算三、二项分布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第三节正态分布一、正态分布特征二、利用正态分布计算概率的方法三、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本章要点:熟悉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计算事件概率的方法;掌握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意义和概率计算方法。本章难点:利用有关理论分布计算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50\n第五章统计数的分布(6学时)第一节随机抽样和无偏估计第二节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第三节 样本平均数差数的分布第四节 t分布第五节 χ2分布和F分布本章要点:熟悉样本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差数分布的性质;掌握t分布、F分布和χ2分布的意义和概率计算方法。本章难点:利用抽样分布律计算统计数在指定区间的概率。第六章统计推断(10学时)第一节统计推断的意义和内容一、统计推断的意义二、统计推断的内容第二节统计假设测验一、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步骤二、假设测验的几何意义三、一尾测验和两尾测验四、假设测验的两类错误第三节单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第四节两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成组比较一、总体方差已知或大样本条件下的测验二、小样本、方差相近的测验第五节 两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成对比较一、测验方法二、成对比较的优点第六节 样本容量一、单个平均数的样本容量二、两个平均数的样本容量三、成对比较的样本容量第七节 关于方差的统计推断一、单个方差的统计推断二、两个方差的统计推断三、多个方差的假设测验第八节 关于成数的假设测验一、单个成数的假设测验二、两个成数的假设测验本章要点:熟悉假设测验的一般步骤;理解假设测验的原理和减少两类错误的方法;掌握单个平均数、成组比较、成对比较和成数资料的测验方法。本章难点:成组比较与成对比较的异同。50\n第七章方差分析基础(8学时)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意义第二节 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一、平方和和自由度分解二、F测验第三节 多重比较一、LSD法二、SSR法第四节 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第五节 系统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第六节 变量转换一、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二、常用变量转换方法本章要点:熟悉单向分组、两向分组和系统分组资料平方和、自由度分解和F测验方法;掌握多个平均数多重比较的常用方法;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常用的变量转换方法。本章难点:变异分解的原理和方法。第八章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10学时)第一节 常用试验设计一、试验设计的三大原则二、小区技术三、常用试验设计方法第二节 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方差分析第三节 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方差分析第四节 拉丁方试验的方差分析第五节 裂区试验的方差分析第六节 缺值估计本章要点:熟悉常用试验设计技术;理解这些设计的特点和使用场合;掌握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本章难点:试验设计的三大原则。第九章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8学时)第一节相关关系和散点图一、相关关系和自变数与依变数二、相关关系的散点图第二节线性回归方程和离回归标准差一、线性回归方程二、离回归标准差第三节线性回归模型和假设测验一、线性回归模型50\n一、线性回归的假设测验第四节线性回归的置信区间一、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二、回归系数和回归截距的置信区间第五节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一、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的计算二、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的意义第六节相关系数的统计推断一、相关系数的假设测验二、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第七节回归和相关的关系及应用注意本章要点:了解回归和相关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回归和相关统计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回归和相关统计假设测验方法;了解回归和相关统计数的生物学含义以及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应用注意。本章难点:线性回归与相关的假设测验方法。第十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学时)第一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二节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求解一、多元正规方程组求解二、离回归标准差计算第三节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测验一、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测验二、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测验本章要点:了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以及对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偏回归系数进行假设测验的方法。本章难点: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测验方法。第十一章次数资料的测验(2学时)第一节次数资料和χ2分布第二节适合性测验第三节齐性测验第四节独立性测验本章要点:掌握次数资料的适合性测验和独立性测验方法。本章难点:独立性测验方法。主要参考书:1.盖钧镒编《试验统计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年2.莫惠栋、胡雪华著《实用农业试验方法》、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7年执笔:徐辰武50\n农业气象学(II)课程教学大纲(Agrometeorology)课程编号:08212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农用化学品工艺及营销)、农学、园艺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后续课程: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0.5学分总学时:3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对农作物,果蔬病虫及土壤形成有影响的天气、气候、农业气候和农田小气候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及农业气象观测技能,为合理利用天气、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及改造农田小气候打下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5大气中的水分52地球大气概论26天气学基本知识和天气过程63太阳辐射和辐射收支差额67气候及农业气候44温度58小气候和农田小气候2绪论(2.0学时)第一节气象学的意义和任务第二节农业气象学的意义和任务一、农业气象学的概念二、农业气象学的任务和要求第三节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一、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农业气象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地球大气概论(2.0学时)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及各组分的意义二、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第二节大气垂直分层一、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及分层结果二、大气各层的特点50\n第三节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要素一、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要素二、各主要要素概述本章重点:大气的组成,以温度为主要依据的大气垂直分层,气象要素和农业气象要素概念第二章太阳辐射和辐射收支差额(6.0学时)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一、辐射的概念二、物体的辐射特性第二节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及其与作物的关系一、太阳辐射二、昼夜与季节的形成三、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四、光照时间长短及其与作物生育的关系第三节太阳辐射量及其和作物的关系一、太阳辐射的有关概念二、太阳方位角和太阳高度角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规律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及其与作物的关系第四节太阳辐射光谱及其和作物的关系一、太阳辐射光谱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三、太阳辐射各光谱对作物生育的影响第五节地球辐射和地面辐射收支差额一、地面净得太阳辐射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三、地面辐射收支差额本章重点:辐射的概念及物体的辐射特性,光周期现象及其农业应用,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规律,地球辐射和地面辐射收支差额。本章难点:光周期现象及机制,太阳辐射的减弱。第三章温度(5.0学时)第一节土壤和空气温度的升降一、地面热量收支方程二、土壤的热特性第二节土壤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一、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二、水温变化规律50\n第三节低层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一、低层大气的温度与下垫面温度的关系二、气温的时间变化三、气温的绝热变化四、气温的垂直分布第四节温度的作用一、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温度二、空气温度与作物生长三、昼夜变化对作物的影响四、空气温度与作物的生育,积温学说本章重点: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土壤的热特性,土、气温变化规律,积温学说及其农业应用本章难点:土壤的热特性,积温的不稳定性问题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5.0学时)第一节空气湿度及其变化规律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湿度意义二、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第二节蒸发和凝结一、蒸发和凝结二、影响蒸发和蒸腾的因子,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的过程三、农田蒸散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第三节水汽凝结物和大气降水一、水汽凝结的条件二、地面及其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三、大气降水过程、种类及其表示方法第四节水分与植物一、空气湿度对作物生育的影响二、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本章重点:空气湿度参量,蒸发和凝结,大气降水本章难点:蒸发和凝结的条件和过程,大气降水形成第五章天气学基本知识和天气过程(6.0学时)第一节气压和风一、气压的概念及压高公式二、气压场的表示方式及气压场的空间结构三、掌握作用于空气上的力四、正确理解风压关系五、大气环流的理论模型和实际环流特征第二节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50\n一、气团的形成、分类及我国的主要气团活动二、锋的概念及锋面天气模型三、其它各类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四、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第三节天气预报知识目前常规天气预报的方法和预报步骤第四节主要的天气过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寒潮的特征、活动路径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连阴雨天气成因及其影响三、干旱天气成因及其影响四、台风的形成及其影响第五节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一、人工降雨的机理及方法二、人工防雹、消雾的机理和方法本章重点:气压的概念,气压场的表示方式,作用于空气上的力及风压关系,三圈环流模型,气团和锋,主要的天气过程及其农业生产,人工影响天气的机制本章难点:气压场的表示方式,风压关系,大气环流第六章气候及农业气候(4.0学时)第一节气候的形成因素一、地面辐射特性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二、下垫面特征及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三、其它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第二节气候带、气候型和气候季节一、气候的带状分布规律及各气候带的气候特征二、各气候型的成因及气候特征三、气候季节的划分及相应的气候特征第三节气候变迁一、气候变迁的历史概况二、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四节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我国的季风特征及其气候表现二、气候大陆性的判据及大陆性气候表现第五节我国的气候区划我国气候区划的指标、方法及主要成果第六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一、我国的光能资源特点及其利用二、我国的温度资源特点及其利用三、我国的水分资源特点及其利用50\n第七节农业气候的区划一、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关系二、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和步骤本章重点: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分类,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农业气候特点本章难点: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七章小气候和农田小气候(2.0学时)一、小气候的概念、小气候的特点二、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实验教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农业气象学(2)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主要参考文书目:1、包云轩主编《气象学》、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2、冯定原主编《农业气象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3、翁笃鸣主编《小气候和农田小气候》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张家诚主编《中国气候》、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5、章基嘉主编《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执笔:徐建祥   50\n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Agroecology)课程编号:08100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生态学是农学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本课程选用《农业生态学》(骆世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为教材。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36种群生态原理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4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47群落生态原理及其应用3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38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及评价3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39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35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10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3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生态学是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二、系统科学在农业生态学发展中的作用三、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社会根源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性质特点及应用一、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二、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三、农业生态学的应用本章重点: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方法论基础、社会根源及应用。58\n本章难点: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4学时)第一节系统及系统科学一、系统的定义二、系统的基本性质三、系统的调控机制四、系统的研究方法五、系统的分类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定义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三、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级四、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及类型五、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三、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本章重点: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特点,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功能作用。本章难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3学时)第一节热力学定律及其在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三、熵与农业系统熵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食物链与食物网一、食物链的定义二、食物链的类型三、食物链的特点四、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加环设计五、食物网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一、能源的类型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主要路径三、能量的损耗途径58\n四、能流模式图五、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十分之一定律,生态学效率六、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一、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的概念二、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含义三、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效应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及其作用五、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本章重点:能源的类型及其功能地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损耗途径,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生态金字塔等的基本概念,食物链加环原理及应用。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概念及关系。提高生态系统初、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本章难点:食物链加环原理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3学时)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义二、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三、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的概念四、物质循环的其它基本概念第二节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一、碳循环二、氮循环三、磷循环四、水循环第三节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一、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三、维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四、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本章重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碳、氮、磷和水四种物质的循环路径及特点,“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维持农田氮素、磷素平衡的基本途径,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征,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生态系统物流的分析方法。本章难点:生态系统物流的分析方法。第五章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学时)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58\n一、自然环境二、生态因子、生存因子、自然资源因子的概念三、生态因子的基本类型及对生物的作用效应四、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第二节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一、作用的主次性二、交互作用特点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四、作用的阶段性五、同等重要性六、综合性第三节限制因子原理一、最小因子定律二、耐性定律三、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第四节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一、生态适应的概念二、生态适应的形式—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三、生活型的定义与类型四、生态型的定义与类型五、生境的概念与生境原理的应用六、生态位的定义及生态位原理的应用第五节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森林的生态效应二、草原的生态效应三、农田的生态效应本章重点:自然环境、生存因子、自然资源因子的基本概念,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类型,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特点。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生活型、生态型的定义和类型。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的应用,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本章难点: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第六章种群生态原理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4学时)第一节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一、种群的大小与密度概念二、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三、种群的年龄与性比结构四、种群的数量动态类型五、存活曲线58\n六、内禀增长率七、环境容纳量第二节单种种群的增长型一、Malthus指数式增长型二、Logistic增长型第三节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调节一、种群的波动二、生态对策三、种群调节机制第四节生物种间关系及其应用一、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偏害二、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三、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应用四、种间关系的应用本章重点: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单种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波动的概念和类型,生态对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种群的调节机制,生物种间关系的应用。本章难点:单种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调节机制。第七章群落生态原理及其应用(3学时)第一节群落的结构与人工群落结构设计一、群落的水平结构二、群落的垂直结构三、群落的时间结构四、人工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及设计第二节边缘效应一、边缘的定义二、边缘效应的概念三、边缘效应的利用第三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定义二、群落演替的过程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四、顶极群落五、群落演替的序列六、群落演替过程的结构功能的定向变化特征七、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八、农业人工群落演替的特点七、建立人工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第四节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58\n一、结构趋同的概念二、协同进化的概念本章重点:群落的基本结构,农业生物群落结构的设计原则。边缘效应的应用。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结构功能变化的特征。群落演替的基本序列,演替的动力机制及意义,顶极群落的概念,农业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建立人工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结构趋同和协同进化的概念。本章难点:边缘效应的应用,建立人工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第八章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及评价(3学时)第一节农业资源的基本概念一、资源的概念二、资源的特性三、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四、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变化规律第二节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一、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二、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五、是农业发展的需要第三节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一、不可更新资源的特点二、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三、不可更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策略与途径第四节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增殖一、可更新资源中的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二、可更新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增殖三、公共资源的概念四、生物经济平衡规律五、最优持续收获量与最大持续收获量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评价一、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定义及分类二、“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三、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评价本章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合理利用途径,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不同类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生物质资源保护、开发、增殖途径,生态系统效益概念及相互关系。本章难点: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58\n第九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3学时)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一、系统的调控结构与调控过程二、系统调控的机制、类型及特点三、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一、自然调控机制及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稳态调控机制的类型与特点三、自然调控机制的应用第三节生态系统平衡问题一、生态平衡的定义二、生态平衡的特征三、生态失衡的原因及特征四、生态平衡问题五、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具体措施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一、农业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二、农业技术的选择原则第五节资金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二、“成本外摊”现象与“收益外泄”现象本章重点:系统的调控调控机制及特点,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制的类型,生态系统稳态调控机制,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策略,生态系统价值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成本外摊”与“收益外泄”的概念。本章难点:生态系统稳态调控机制,生态系统价值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成本外摊”与“收益外泄”的概念。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3学时)第一节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第二节国外替代农业一、国外替代农业产生的背景二、国外替代农业的定义及主要形式三、国外替代农业的主要技术四、国外替代农业的评价58\n第三节生态工程一、生态工程的定义与内涵二、生态农业的特点三、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技术四、生态学基本原理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五、我国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六、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本章重点: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外替代农业产生的背景、形式、定义、基本技术、基本原理、评价及发展趋势,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内涵、产生的背景、特点、主要技术,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我国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几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本章难点: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内涵、产生的背景、特点、主要技术、生态农业模式。实验教学具体要求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1、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年2、王兆骞主编《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3、骆世明,等主编《农业生态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4、扬州大学自编《农业生态学实验指导书》、2000年执笔:沈新平58\n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 EconomicsandManagement)课程编号:08106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农业技术经济学总学分:2.5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在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熟悉和掌握农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协调运动的规律以及农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基本具备应用经济学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所特有的思维和分析方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和分析各种农业经济现象,加深对农业经济政策的理解,初步具备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在理解中记住各章出现的基本概念、范畴、定理,并能用自己的认识和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要能联系实际或其他课程的知识,具体地落实这些从具体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范畴和定理,学习时还要能较好地返回到具体实际中去。对这些概念、范畴、定理不仅要理解、记住,而且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搞清区别和联系中理解、记住。教学方法上提倡案例或专题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对概念、范畴、定理讲清、讲透,并通过必要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回顾、理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农业经济管理实际部门的专家联系实际工作做报告或组织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典型单位参观、考察。本课程选用《现代农业经济学》(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为教材。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经济管理学导论34农业生产要素92农产品市场供求95农产品市场贸易与价格73生产者的选择36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9第一章经济管理学导论(3学时)第一节经济学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管理学的内涵与特征第三节学习经济管理的意义和方法本章重点:经济学的内涵本章难点:无62\n第二章农产品市场供求(9学时)第一节农产品需求一、农产品需求原理二、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三、农产品需求弹性四、农产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第二节农产品供给一、农产品供给原理二、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三、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四、农产品供给弹性五、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农产品供求与均衡一、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二、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三、卖方市场特征四、买方市场特征第四节农产品供求规律的应用本章重点:农产品市场供求规律本章难点:农产品供求规律的应用分析第三章生产者的选择(3学时)第一节生产决策的相关问题一、要素与生产二、不变投入与可变投入三、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四、生产决策与机会成本五、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第二节生产合理阶段的选择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二、生产的三个阶段第三节生产的方法一、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使用量二、要素替代三、生产的经济区域四、规模经济本章重点:成本分析与生产决策本章难点:成本分析与生产决策62\n第四章农业生产要素(9学时)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总论一、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与分类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与特点三、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第二节农业集约经营一、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与类型二、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三、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第三节农业规模经营一、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二、规模经营的优点三、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农业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一、农业劳动及其特点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与途径第五节农业公共投资一、农业公共投资的必要性二、农业公共投资的领域选择第六节农业科技进步一、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二、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和动力三、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本章重点:农业生产中四大的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本章难点:无第五章农产品市场、贸易与价格(7学时)第一节农产品市场一、农产品市场及其要素二、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农产品期货市场四、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第二节农产品流通一、农产品流通的意义和特点二、农产品流通的渠道和途径三、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第三节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一、WTO的基本原则62\n二、WTO农业协议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二、农产品差价和比价三、工农产品比价和剪刀差本章重点: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农产品流通、WTO与我国农业本章难点:无第六章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和管理(9学时)第一节农业生产专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三、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第二节农业社会化一、农业社会化的特征二、农业社会化与现代农业发展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三节农业生产布局一、农业生产布局理论二、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三、农业生产布局的组织实施第四节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一、农业生产结构二、农村产业结构第五节农业中的家庭经营第六节农业中的合作经济第七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本章重点:农业社会化和农业产业化本章难点:农业社会化和农业产业化主要参考书目:1、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冯汝英编《农业经济管理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3、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4、曼昆主编《经济学原理(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执笔:陆建飞62\n粮食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CerealCropCultivation)课程编号:081010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农学选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高效作物栽培总学分:4.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1、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2、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3、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并与作物学实验课程相配套。教材为《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杨文钰、屠乃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水稻263玉米122小麦26第一章水稻(26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二、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我国水稻生产概况,重点了解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及江苏省水稻生产概况。三、我国的水稻分区了解我国稻作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稻作区的水稻生产,光热资源,种植制度等。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第二节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稻的起源与分类了解栽培稻种的起源与分类,重点掌握栽培稻种的演变、分类及其特征。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重点掌握水稻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的概念,不同类型品种“三性”的特点及其在栽培与育种上的应用。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90\n重点掌握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构造以及发芽、出苗,根、叶、蘖、茎、穗的结构与分化发育,开花结实特点。第三节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重点掌握产量构成及其形成与调控。二、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重点掌握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三、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重点掌握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第四节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一、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重点掌握稻米品质构成及其评价指标与标准。二、稻米品质的形成重点掌握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三、稻米品质的调控重点掌握稻米品质调控途径与方法。四、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第五节水稻基本栽培技术一、育秧重点掌握育秧的基本原理、育秧方式与管理关键技术。二、稻田耕整、种植制度与移栽重点掌握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要求,耕整和移栽的关键技术。三、水稻营养与施肥重点掌握水稻营养特性、施肥量、肥料运筹与施肥技术。四、稻田水分管理重点掌握水稻需水特性,稻田需水与灌溉定额,节水灌溉技术。五、稻田诊断与管理了解水稻生理障碍类型、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第六节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一、水稻抛秧栽培二、水稻机械栽插栽培三、水稻直播栽培四、再生稻栽培五、水稻旱种栽培六、水稻清洁生产七、发展中的栽培技术本节重点了解水稻其它栽培方式的特点及其技术。本章重点: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与关键栽培技术。本章难点:优质高产形成规律与调控技术。90\n第二章小麦(26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三、我国小麦生产与科研概况四、小麦的起源和分类五、我国小麦的分区了解我国和我省小麦的分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黄淮平原冬麦区的小麦生产概况。第二节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与器官建成一、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重点掌握小麦温光反应特性(春化阶段、光照阶段)及其应用。二、小麦的器官建成重点掌握小麦种子构造与发芽出苗,根、叶、蘖、茎、穗形态结构、分化发育及抽穗、开花、籽粒形成特点。第三节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一、产量形成重点掌握产量构成与形成特点。二、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重点掌握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三、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重点掌握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第四节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一、子粒品质的概念与指标重点掌握小麦子粒品质构成与指标。二、专用小麦重点掌握专用小麦分类及标准、区划。三、小麦品质调控技术重点掌握小麦品质调控技术。第五节小麦栽培技术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重点掌握高产小麦的土壤指标,整地方式。二、小麦需肥特性与合理施肥重点掌握小麦需肥特性、施肥技术。三、小麦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重点掌握小麦需水特性及其抗旱抗渍技术。四、各生育阶段的技术措施90\n本章重点: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器官建成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措施调节效应。本章难点:小麦器官同伸关系,苗情诊断。第三章玉米(1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性重点了解高产作物、饲用价值、食用品质及综合利用。二、玉米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三、玉米栽培科学的发展第二节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二、玉米的生长发育重点掌握玉米器官建成。三、器官的相关生长重点掌握玉米器官相关生长及栽培应用。四、生长与发育对温、光的要求和反应五、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六、玉米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第三节玉米栽培技术一、玉米良种选用二、土壤耕作三、施肥四、播种和种植密度五、玉米田间管理六、收获与贮藏第四节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一、特用玉米的种类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本章重点: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与栽培技术。本章难点:优质高产形成规律与调控技术。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2、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等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年3、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4、凌启鸿、张洪程等主编《作物群体质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凌启鸿等主编《稻作新理论—水稻叶龄模核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6、金善宝等主编《中国小麦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90\n7、山东省农科院.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执笔:戴其根、郭文善、杨建昌、陆卫平90\n经济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CultivationofEconomicalCrops)课程编号:08101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特种作物栽培学总学分:3.0教学目的与要求:经济作物栽培学是农学本科的主干课程,是研究棉花、油菜、大豆、甘薯等经济作物生育规律与栽培技术的一门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并具有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从事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该学科采用系统学习、横向比较、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辅以实习、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不断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感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棉花栽培263大豆栽培82油菜栽培144甘薯栽培8第一章棉花栽培(26学时)第一节绪论一、发展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二、棉花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三、我国的棉区划分第二节棉花的生育期和栽培特性一、棉花栽培种及起源二、棉花生育期三、棉花的栽培特性第三节棉花栽培生物学基础一、棉花的器官建成(一)棉子的萌发与出苗过程1、棉籽的形态与结构2、种子的萌发与出苗过程90\n3、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内外界条件(二)根的生长1、根的形态2、根的建成及其与生态条件的关系(三)茎(枝)的生长1、主茎顶芽和腋芽的分化2、主茎与分枝的形态3、主茎与分枝的生长及其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四)叶的生长1、叶的种类与形态2、叶的分化与生长3、棉叶的同伸4、棉叶养分的分配与运输(五)蕾的发育与开花1、花芽分化与蕾的发育及其与生态条件的关系2、花的构造与开花3、现蕾、开花规律4、授粉受精过程(六)棉铃的发育1、棉铃的形态2、棉铃的发育及其与生态条件的关系3、三(四)桃划分及棉铃时空分布(七)棉籽的发育1、棉籽的生长发育与生态条件的关系2、棉籽的寿命与储藏(八)棉纤维的发育1、棉纤维的形态与结构2、棉纤维的生长发育及与生态条件的关系3、棉纤维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能4、纤维的品质指标极其形成二、棉花蕾铃脱落及其控制(一)蕾铃脱落的生物学规律1、离层的形成2、蕾铃脱落的一般规律90\n(二)蕾铃脱落的原因1、环境对蕾铃脱落的影响2、蕾铃脱落的生理原因(三)减少蕾铃脱落的途径三、棉花的产量及其构成、品质形成(二)棉花的产量及构成因素(三)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关系(四)棉花品质形成与生育进程的关系第四节棉花的栽培技术一、棉田种植物制度1、种植制度的演变2、棉田立体种植技术二、棉花的营养特性与施肥(一)棉花的营养特性1.棉花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2.棉花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特点(一)棉花合理施肥的原则(二)棉花高产优质的肥料运筹三、棉花的需水规律与灌溉排水(一)棉花的需水规律(二)旱涝对棉花的危害(三)棉田水分诊断与调节技术四、棉花群体的光能利用和合理密植(一)棉花的光合性能(二)棉花群体的光能利用1、棉花群体的光能利用率2、棉花群体的光强分布3、棉田群体结构(三)合理密植增产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四)株行距的合理配置1、等行距2、宽窄行五、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一)种子准备90\n1、种子准备2、种子处理(二)直播技术1、播种期2、播种量3、播种方法与深度4、种肥的施用5、化学除草剂的使用6、播后管理(三)育苗移栽技术1、棉花育苗移栽的增产原理2、育苗方法3、苗床管理4、移栽技术六、直播棉苗期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一)苗期的生育特点(二)苗期看苗诊断(三)苗期栽培技术要点七、蕾期的生育特点和栽培(一)生育特点(二)看苗诊断(三)主要栽培技术八、花铃期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一)生育特点(二)看苗诊断(三)主要栽培技术九、吐絮期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一)生育特点(二)看苗诊断(三)主要栽培技术(四)收花和留种十、地膜棉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一)棉花地膜覆盖的增产原理(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90\n本章重点:掌握世界和中国棉花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产量品质形成与生育进程的关系,棉花的生物学基础,各主要生育期的生育特点、看苗诊断和栽培技术要点。本章难点:棉花的生物学基础,各主要生育期的生育特点、看苗诊断和栽培技术要点。第二章油菜栽培(1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发展油菜生产的意义(一)油菜是重要的食油作物和工业油料作物(二)油菜在用地与养地中有重要的作用(三)油菜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精饲料(四)油菜是良好的蜜源作物二、国内外油菜生产的发展(一)油菜的分布(二)几个油菜主产国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第二节油菜的分类、生育过程及温光特性一、油菜的分类(一)油菜的基本种和复合种(二)油菜的三大类型二、油菜的生育过程(一)生育期(二)生育时期三、油菜的温光特性(一)感温性(二)感光性(三)温光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第三节油菜的器官生长发育一、根系(一)根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二)根系的生长二、茎(一)根颈:根颈的伸长和增粗(二)主茎:茎段的划分、茎的生长(三)分枝:分枝的发生和生长、影响分枝生长的因素、分枝的利用三、叶(一)真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90\n(二)主茎叶片数的变化(三)出叶速度和叶序(四)叶片的生长(五)叶片养分输送的区域性四、花(一)花器构造(二)花芽分化过程(三)花芽分化顺序(四)花芽分化的数量和速度五、油菜的开花与授粉(一)开花:开花温度、开花顺序、开花过程(二)授粉: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及其三大类型间的差异(三)授精六、角果与种子发育(一)角果:角果的构造、生长及表面积、角果的光合作用(二)子粒:胚珠的形成、子粒充实和油分积累、影响粒重和含油率的因素(三)油菜的结角率与结子率:荫角和脱落、结子率的差异、影响因素七、油菜的产量形成(一)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特点(二)各产量因素的形成过程第四节油菜的栽培技术一、秧苗期的栽培技术(一)种子萌发和出苗过程(二)油菜秧苗期生理上的两个转折期(三)缩茎的伸长规律(四)油菜壮苗的形态特征(五)育苗要点二、大田苗期栽培技术(一)油菜的越冬苗类:冬养苗、冬壮苗、冬发苗(二)油菜的冻害:叶部受冻、蕾薹受冻、根系受冻症状;影响冻害程度的因素(三)达到壮苗安全越冬的技术环节:促进早发、早活棵的技术措施,基肥、苗肥的施用三、蕾薹期的栽培技术(一)平头高度的应用(二)蕾薹期的主攻目标和技术关键90\n(三)春发稳长技术措施:返青抽薹肥的作用及其施用技术;田间水分管理;中耕培土四、花角期栽培技术(一)花粒肥的作用及其施用(二)防治病虫害(三)预防倒伏五、收获与贮藏(一)收获:时期、方式(二)贮藏:贮藏的温度、含水量本章重点:油菜的生产概况、分类、生育过程、器官建成及影响因素、产量形成、不同生态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等。本章难点:油菜器官建成及产量形成规律。第三章大豆栽培(8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二、大豆起源三、大豆的生产概况四、大豆的光周期特性第二节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大豆的形态特征(一)种子(二)根与根瘤(三)茎(四)叶(五)花(六)荚二、大豆生长发育(一)种子的萌发和出苗(二)幼苗生长(三)花芽分化(四)开花结荚(五)鼓粒成熟(六)大豆的生长习性(七)大豆的花荚脱落三、大豆的产量形成90\n(一)产量构成因素(二)产量的形成过程第三节大豆栽培技术一、大豆的施肥(一)大豆的需肥特点(二)大豆施肥技术二、大豆的播种(一)种子处理(二)整地(三)适时播种三、合理密植四、合理灌水(一)大豆的需水特点(二)合理灌水原则五、田间管理的其它措施(一)查苗补苗、间苗匀苗(二)中耕除草和培土(三)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六、大豆的收获与贮藏本章重点:大豆生产概况、生育过程、器官建成及影响因素、产量形成、不同生态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等。本章难点:大豆器官建成及影响因素、产量形成等。第四章甘薯栽培(8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甘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二、甘薯的生产与发展三、甘薯的开发与利用第二节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甘薯的起源二、甘薯的形态特征(一)根(二)茎(三)叶(四)花90\n(五)果实与种子三、甘薯的生育过程(一)发根还苗期(二)分枝结薯期(三)茎叶盛长、块根膨大期四、块根的形成与膨大(一)幼根的分化(二)块根的形成与膨大原理五、甘薯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阐明温、光、水、气等与茎、叶、块根生长的关系以及促进早结薯、多结薯、结大薯的适宜环境条件第三节甘薯的繁殖特性与育苗一、甘薯的繁殖特性(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二、薯块育苗(一)薯块萌芽特性(二)薯块萌发长苗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三)薯块育苗方法(四)排种及苗床管理三、藤蔓育苗第四节甘薯大田栽培技术一、整地与作垄(一)甘薯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二)甘薯的垄作技术要点二、施肥(一)甘薯对营养元素的要求(二)甘薯不同生育阶段的吸肥特点(三)不同产量水平下NPK的施用量(四)基肥、追肥比例及其施用三、栽插:选苗、剪苗技术,适宜栽插期,栽插方法及其优缺点,栽插深度及密度四、田间管理(一)查苗补苗,中耕除草与培土,追肥,灌溉与排水(二)甘薯成活后各项田间管理技术90\n第五节甘薯收获与贮藏一、收获:收获依据及方法二、贮藏(一)薯块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二)影响安全贮藏的因素(三)贮藏方法本章重点:甘薯生产概况、生育过程、器官建成及影响因素、产量形成、不同生态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等。本章难点:甘薯的器官建成与产量形成规律。说明:第三章和第四章在讲课时选讲其中一章。主要参考书目:1、杨文钰等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南京农学院,等产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2、傅寿仲,等主编《江苏油作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主编《中国甘薯栽培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4、刘后利主编《实用油菜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5、南京农业大学等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年执笔:冷锁虎、陈德华90\n作物育种学(1)课程教学大纲(CropsBreeding-1)课程编号:081015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生物技术等专业先修课程: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等后续课程:作物育种学(2)、种子工程学总学分:3.0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育种学(1)》是农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学位课程,以《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3)为教材。《作物育种学(1)》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作物育种目标的制定;(2)作物的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各类品种的特性和育种特点;(3)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和创新;(4)各种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及其应用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本课程的教学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主要讲述作物育种学总论,3个学分。其后续部分《作物育种学(2)》主要讲述作物育种学各论,总学分为2.0。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8远缘杂交育种22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59倍性育种23种质资源310杂种优势利用44育种目标211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45引种和选择育种512抗病虫育种46杂交育种513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47回交育种214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4绪论(2学时)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90\n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三、作物育种的技术特点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近代育种的成就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本章重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及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本章难点:无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5学时)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一、自交的遗传效应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三、异交的遗传效应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一、作物品种的类型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本章重点: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基因型、遗传特点,各类品种及其育种特点。本章难点:各类繁殖方式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第二章种质资源(3学时)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二、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90\n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本章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本章难点: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第三章育种目标(2学时)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适应机械化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一、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四、品种的合理搭配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一、高产二、优质三、稳产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本章重点:现代农业对农作物新品种的要求、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本章难点:无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5学时)第一节引种一、引种的意义二、引种的基本原理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五、引种的基本步骤六、引种实践第二节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二、性状鉴定与选择三、选择育种的程序90\n本章重点:作物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基本规律。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性状的鉴定与选择方法、选择育种的程序。本章难点:作物引种的基本规律,性状的鉴定与选择方法、选择育种的程序。第五章杂交育种(5学时)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第三节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一、杂交技术二、杂交方式第四节杂种后代的选择一、系谱法二、混合法三、衍生系统法四、单籽传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二、选种圃三、鉴定圃四、品种比较试验五、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本章重点: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杂交育种程序和各试验圃的工作内容。本章难点:杂交亲本的选配、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处理和杂交育种程序第六章回交育种(2学时)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一、亲本的选择二、回交后代的选择三、回交的次数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五、修饰回交育种方法第三节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一、回交育种法的遗传特性二、回交育种的其它用途本章重点: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回交育种的特点和方法,回交育种的其它用途。本章难点: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回交育种的特点和方法。第七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90\n第一节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一、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种质二、创造新作物类型三、创造异染色体系四、诱导单倍体五、利用杂种优势六、研究生物的进化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一、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二、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三、杂种后代的分离第三节远缘杂交育种的其他策略一、品系间杂交技术二、外源染色体导入三、染色体片段的转移技术四、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应用五、外源DNA的直接导入技术 本章重点:远缘杂交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远缘杂交困难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本章难点:远缘杂交困难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第八章倍性育种(2学时)第一节多倍体育种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三、多倍体育种第二节单倍体育种一、单倍体产生的途径二、单倍体的鉴定三、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四、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五、单倍体育种成就本章重点:植物的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方法;获得单倍体的方法;单倍体的鉴定与二倍化;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本章难点:植物的多倍体和单倍体的类别、诱导方法、鉴定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九章杂种优势利用(4学时)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一、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90\n二、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第二节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一、杂种优势的普遍性二、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三、杂种优势的度量四、F2及其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第三节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一、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二、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假说的评价第四节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二、亲本选配三、配合力及其测定四、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五、杂种品种的类别第五节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一、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二、利用标志性状生产杂种种子三、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四、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五、F2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六、雄性不育性的利用本章重点:杂种优势度量方法、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基础;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本章难点:配合力的概念及测定方法。杂种品种的选育以及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第十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4学时)第一节雄性不育的遗传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第二节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一、雄性不育的形态差异二、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三、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第三节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一、不育系和保存系选育二、恢复系的选育三、杂种品种的选配第四节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90\n一、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二、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三、核基因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本章重点:雄性不育的遗传及生物学特性、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不育系、保存系和恢复系的选育、杂种品种的选配。本章难点:雄性不育的遗传及生物学特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选育、杂交种的选配和利用方法。第十一章抗病虫育种(4学时)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和特点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三、抗病性的机制第三节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一、抗病虫性的遗传二、基因对基因学说三、抗病虫性的鉴定第四节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本章重点: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抗病虫育种的特点、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以及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本章难点:抗病虫育种的特点、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遗传以及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虫品种的选育。第十二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4学时)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一、创造新的种质资源二、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三、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第二节群体改良的原理一、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平衡定律)二、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主要动力第三节基础群体的建立一、基础群体的选择二、基础群体的合成90\n第四节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一、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二、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三、复合选择方案第五节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一、混合集团选系法二、S1选择三、自交半同胞家系轮回选择本章重点:群体改良的原理、基础群体的建立、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本章难点:基础群体的建立、几种轮回选择法的方法和程序第十三章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4学时)第一节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一、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二、细胞和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三、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第二节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一、作物的转基因技术二、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三、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四、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第三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一、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三、作物MAS育种本章重点: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分子标记与作物MAS育种。本章难点:分子标记的原理及其遗传特点。主要参考书:1、盖钧镒主编《作物育种学各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年2、蔡旭主编《植物遗传育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3、西北农学院主编《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4、王关林主编《植物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执笔:邓德祥90\n作物育种学(2)课程教学大纲(CropsBreeding-2)课程编号:081000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1)等后续课程:种子工程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育种学(2)》即《作物育种学各论》是农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以《作物育种学(1)》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本课程的教学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这些作物的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水稻育种83棉花育种82小麦育种84玉米育种8第一章      水稻育种(8学时)第一节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一、我国水稻育种简史二、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成就三、国内外水稻育种发展动态及趋向第二节水稻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一、 我国的稻区划分及各稻区对品种的要求二、 水稻育种的基本目标三、水稻主要性状的遗传第三节水稻起源与种质资源一、稻属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二、稻属植物的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三、 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和亚种生态分类四、种质资源性状的鉴定、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第四节水稻的基本发育特性与引种规律90\n一、水稻的基本发育特性二、  水稻品种的引种规律第五节水稻杂交育种一、品种间杂交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特点二、亲本选配三、杂种后代选择四、增代和缩短育种年限、杂种后代选择第六节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简史二、水稻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三、  三系杂交稻选育四、两系杂交稻选育五、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本章重点:水稻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稻属植物的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和亚种分类,水稻的基本发育特性与引种规律、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本章难点: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分类及其育性遗传的特点、广亲和性及其对籼粳杂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光(温)敏核不育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第二章小麦育种(8学时)第一节国内外小麦育种概况一、国内外小麦生产的发展与品种的作用二、小麦栽培物种和所利用的品种类型三、国内外小麦育种的进展第二节小麦育种目标及作用性状的遗传和选育一、我国各麦区的育种目标二、小麦产量性状及矮杆性的遗传和选育三、抗病虫性的遗传和选育四、抗逆性的遗传和选育五、品质性状的遗传和选育第三节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一、小麦及其近缘植物的分类二、我国固有的小麦品种特性及其利用价值三、从国外引进的小麦品种材料的利用第四节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一、杂交育种二、杂种小麦的选育三、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异源多倍体和导入外源基因四、诱变技术和花培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第五节小麦育种试验技术90\n一、小麦亲本及杂种世代的种植二、产量试验的种植三、小麦品种的区域试验第六节小麦育种研究的动向和展望一、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二、杂种优势有效利用的研究三、持久抗病性的选育四、产量与品质的协调改进第七节大麦育种一、大麦育种目标二、大麦种质资源研究三、大麦主要目标性状的选育本章重点:小麦的种质资源、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和选育、小麦的育种途径和方法。本章难点:小麦育种目标及作用性状的遗传和选育、小麦及其近缘植物的分类、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第三章棉花育种(8学时)第一节我国棉花育种概况一、概况二、棉花育种方法及成果三、我国棉花育种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二节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一、棉属的分类二、棉属的栽培种及其特征三、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和育种利用研究第三节棉花主要性状遗传一、质量性状遗传二、数量性状遗传三、棉花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第四节棉花杂交育种一、产量育种二、品质育种三、低酚棉育种四、抗性育种五、高新技术育种第五节良种繁育一、棉花良种繁育意义与任务二、棉花品种退化的现象与实质三、原种生产技术90\n本章重点:掌握棉属的分类地位、四个栽培棉种的基本特性、不同育种目标的主要技术以及棉花良种繁育的方法。本章难点:棉花品种退化的实质和原种生产方法。第四章玉米育种(8学时)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一、国内玉米育种概况二、国外玉米育种概况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一、玉米育种目标二、主要性状遗传第三节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一、玉米的分类二、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三、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第四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一)—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选育一、优良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二、选育自交系的方法三、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第五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二)—主要目标性状育种一、高产育种二、抗病育种三、品质育种第六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三)—群体改良一、群体改良的意义二、轮回选择的原理三、轮回选择的方法四、群体改良的效果第七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五)—雄性不育性的应用一、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类别与特性二、玉米不育系与恢复系的选育技术三、玉米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技术第八节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动向与展望一、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的动向二、新技术、高技术的应用本章重点:玉米育种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玉米的种质资源、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选育、轮回选择和雄性不育性的应用。本章难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选育、轮回选择和雄性不育性的应用。主要参考书:90\n1、盖钧镒主编《作物育种学各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年;2、张天真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3、蔡旭主编《植物遗传育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4、西北农学院主编《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5、王关林主编《植物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6、闵绍楷等编著《水稻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7、吴兆苏编著《小麦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8、刘纪麟主编《玉米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9、黄骏骐等编著《中国棉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10、潘家驹主编《棉花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执笔:邓德祥、汤述翥、吕超、裔传灯  90\n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ofFarmingSystems)课程编号:08102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学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耕作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土壤培肥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本课程选用《耕作学(南方本)》(卞新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为教材。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5间、套作42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46轮作与连作43作物布局67土壤耕作44复种48土壤培肥4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耕作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耕作学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研究内容三、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耕作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特点一、耕作学发展历史二、耕作制度研究特点本章重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功能,耕作学的发展历史,耕作制度研究的特点。本章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耕作制度研究特点。101\n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4学时)第一节我国合理耕作制度的目标一、提高土地生产力二、经济高效三、持久发展第二节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与耕作制度一、农业资源环境分析二、资源环境组合与耕作制度本章重点:多熟种植、持续农业、光能利用率、干燥度、水分利用效率、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壤生产潜力等基本概念,我国耕作制度的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技术途径,农业发展多目标的矛盾性、协调性与阶段性,农业资源的主要指标及其对耕作制度的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本章难点:耕作制度战略目标的确定与相互关系,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第三章作物布局(6学时)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意义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内容二、作物布局的重要意义第二节作物布局的原则与步骤一、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二、作物布局的原则三、作物布局的步骤第三节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一、作物的生态因子作用规律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分布规律第四节我国与江苏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一、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江苏种植结构调整本章重点: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等概念,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意义,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基本步骤,作物对生态环境适应性分类。本章难点:自然、社会综合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的基本过程。第四章复种(4学时)第一节复种有关的概念与意义一、复种及有关的概念二、复种的意义101\n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一、复种与光能的利用二、复种与水分、养分的利用三、复种与热量的利用四、复种的综合效益评价第三节复种与热量条件的关系及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一、热量条件与复种的关系二、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的技术第四节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发展潜力一、江苏各农区主要复种方式二、江苏复种发展潜力本章重点:复种、复种指数、复种方式、多熟制、叶-日积、双三熟、生长季气候保证系数、复种生长季等概念,复种在提高资源利用潜力中的作用,影响复种的因素,我国熟制带的划分,复种方式的热量需求,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复种效益的综合评价,复种方式保证系数的计算方法。本章难点:复种方式热量需求的计算与复种效益的综合评价。第五章间、套作(4学时)第一节间、套作概念、类型和效果一、间、套作概念和类型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第二节间、套作效益原理一、间、套作对生活因素的互补与竞争作用二、代谢产物的影响三、病虫草害的影响第三节间、套作的技术原理一、间、套作技术的理论依据二、间、套作的主要技术本章重点: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农业、土地当量比、边际效应、生化他感、带宽等概念,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间套作的技术,江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本章难点:土地当量比的概念,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第六章轮作与连作(4学时)第一节轮作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轮作的概念与类型二、轮作的作用三、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第二节连作101\n一、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三、连作的应用第三节作物的轮作特性与轮作技术一、作物的轮作特性二、轮作技术三、江苏的主要轮作模式本章重点:轮作、连作、复种轮作、水旱轮作、茬口、轮作模式的概念,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连作障碍的消除途径,江苏的主要轮作方式。本章难点:茬口的概念,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第七章土壤耕作(4学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意义与任务一、土壤耕作的意义二、土壤耕作的任务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一、基本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二、表土耕作的措施与作用三、土壤耕性与耕作第三节少耕与免耕一、少、免耕的概念和类型二、少、免耕的依据三、少、免耕优缺点第四节土壤耕作制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与意义二、土壤耕作制的制订三、水田土壤耕作制四、旱田土壤耕作制本章重点:耕层构造、基本耕作、翻耕、深松耕、表土耕作、宜耕期、耕性、少耕、免耕等概念,耕层构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耕作的任务,翻耕的作用与技术,少免耕的基本依据与配套技术。本章难点:耕层构造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影响,传统耕作与少免耕的优缺点。第八章土壤培肥(4学时)第一节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理一、耕作制度发展历史就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历史二、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01\n第二节土壤培肥的途径与技术一、土壤培肥的途径二、农田有机质和养分平衡分析第三节施肥制与土壤培肥技术体系一、施肥制类型二、土壤培肥的技术体系本章重点: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农田养分转移的途径,土壤培肥的技术途径,农田养分收支分析方法,施肥制的制订。本章难点: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平衡分析。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主编《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2、刘巽浩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3、黄细喜主编《新型耕作技术与理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执笔:庄恒扬101\n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Pathology)课程编号:08205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植物学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0.5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植物病理学是农学类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为学习栽培、育种等专业知识,为进行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基础的。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学科。本课程主要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农作物的主要病害两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诊断主要病害,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措施。要求学生能将第一部分的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到农作物病害的防治中去,掌握识别诊断植物病害以及研究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基本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1、课堂教学:讲授病理学基本原理及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2、实验教学:采用实物标本和挂图等,利用显微镜等仪器及用具,在室内上实验课,直观地观察病原形态及病害症状;3、田间现场教学:让学生直接到田间,观察田间发生病害的症状,调查其发生、分布等情况;4、利用录像片、幻灯片、照片等教学以弥补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1前言0.56植物病害的防治32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4.57水稻病害93植物病原学118麦类病害94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39棉花病害55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3第一部分 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第一章 前言(0.5学时)一、防治和研究植物病害的重要性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内容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101\n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4.5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第一节 植物病害概念一、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二、植物病害概念三、植物病害的形成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一、植物病害病状类型二、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第三节 两类植物病害一、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三、植物侵染性病害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关系本章重点:植物病害概念、植物病害症状类型、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特点及诊断。本章难点:植物病害概念。第三章 植物病原学(11.0学时,其中实验6.0学时)第一节 寄生现象一、寄生性二、致病性第二节 植物病原真菌一、真菌的一般性状二、真菌的主要类群三、真菌病害的识别诊断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植物病原细菌1、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2、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3、植物病原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4、植物细菌病害的简易识别方法二、植物病原菌原体1、植物病原菌原体的一般性状2、植物病原菌原体的主要类群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一、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性状二、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三、植物病原线虫所致病害的症状及线虫病害诊断101\n第五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一、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概念二、寄生方式三、大豆菟丝子形态、寄生特点、生活史及其防治四、槲寄生的寄生特点及生活史第六节 植物病原病毒一、植物病原病毒的一般性状二、病毒的传播方式三、病毒病害症状特点及其诊断第七节 植物病原物的鉴定──柯赫氏法则本章重点: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的基本特点,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识别和诊断。本章难点: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别、病毒的传播方式第四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3.0学时)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一、病原物的致病性1、病原物的致病性2、生理小种的概念;生理小种的鉴定  二、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一、寄主的抗病性二、寄主的抗病性变异的原因第三节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本章重点:生理小种的概念、鉴定方法及在抗病育种中的意义;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寄主抗病性变异的原因;稳定化选择;毒力和侵袭力;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本章难点:生理小种、稳定化选择的原理第五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3.0学时)第一节 病害循环一、病害发生前阶段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方式,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2、病原物传播方式、媒介和途径3、接触阶段二、病害在寄主个体发育中的发展阶段1、病程概念2、侵入条件3、扩展阶段4、发病阶段,影响症状表现的条件101\n三、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四、病害或病原物延续阶段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二、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及主导因素的分析三、病害监测和预报本章重点: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和传播途径;病原物侵入的途径及影响侵入的条件;局部侵染、系统侵染,影响潜育期长短的条件;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本章难点: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第六章 植物病害的防治(3.0学时)第一节 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一、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二、植保方针第二节 植物检疫一、检疫的重要性和定义二、植物检疫的任务三、植物检疫的对象四、国内、国外检疫第三节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一、选育抗病品种的意义和成就二、选育抗病品种及应注意的问题三、利用抗病品种第四节栽培管理第五节 化学防治一、化学防治的优缺点二、农药的类型及其作用三、杀菌剂的种类和防治对象四、化学防治的方法和应注意事项第六节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一、物理防治二、生物防治本章重点:植物病害防治的目的、综合防治的概念;如何使用抗病品种;栽培防病的措施;农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本章难点:如何根据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拟定综合防治措施。101\n第二部分 农作物的主要病害重点节讲以下几要点:  1、该病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病害的分布、为害、损失和流行情况。  2、病害的症状特点。  3、病原物形态、生理及寄生性方面的特点。  4、病害的发生发展:病害循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  5、病害的预测预报。  6、病害的防治非重点节第3要点中的生理和寄生性方面特点以及第4要点中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不讲,或只简讲第2、4(病害循环)、6三个要点。第七章 水稻病害(9.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第一节 稻瘟病(附稻胡痳斑病)第二节 稻白叶枯病(附稻细菌性条斑病)第三节 稻纹枯病(附稻菌核病)第四节 稻普矮病、黄矮病和条纹叶枯病第五节 稻细菌性基腐病第六节 水稻后期病害第七节 水稻其它病害(恶苗病等)本章重点:第1~3节。第八章 麦类病害(9.0学时,其中实验3.0学时)第一节 小麦赤霉病第二节 小麦白粉病第三节 小麦纹枯病第四节 小麦锈病第五节 麦类黑粉病一、麦类散黑穗病二、大麦坚黑穗病三、小麦腥黑穗病四、小麦秆黑粉病第六节 麦类病毒病一、大麦黄花叶病二、小麦梭条花叶病本章重点:第1~3节。本章难点: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101\n第九章 棉花病害(5.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第一节 棉花苗期病害一、棉苗立枯病二、棉苗炭疽病三、棉苗红腐病第二节 棉花枯、黄萎病第三节 棉花铃期病害一、疫病二、炭疽病三、黑果病四、红腐病五、红粉病本章重点:第1~3节。本章难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主要参考书目:  1、陈利锋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2、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年  3、方中达主编《植病研究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4、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编《新编农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年  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编《新编农药手册》(续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江苏植保站主编《江苏农作物主要病虫预测预报方法》、农业出版社、1995年7、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执笔:朱华101\n农业昆虫学(Ⅲ)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Entomology)课程编号:08210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先修课程:植物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5,其中实验0.5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是使上述专业的学生了解昆虫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主要农作物的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为今后的防治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农业昆虫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须讲授昆虫外部形态、昆虫生物学、昆虫生态学和害虫综合防治原理等基础知识,为今后讲授农作物害虫奠定基础,但由于学时较少,只能讲授其主要内容,其余靠同学们自学。农业昆虫学中各论部分实践性、地区性、时间性均很强,因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苏省的主要害虫为主,具体讲授地下害虫、小麦、水稻、棉花害虫中当前发生的主要害虫,使同学们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有可能猖獗为害的害虫适当提及。农业昆虫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教学,以加深理解课程的内容。课堂讲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多讲授一些最新动态,以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提问,督促学生复习;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书和专业杂志目录,并督促学生阅读,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16地下害虫32昆虫外部形态47麦类害虫33昆虫生物学38水稻害虫64昆虫生态39棉花害虫65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3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二、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110\n三、农业昆虫学的性质和任务四、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五、我国植保工作的方针本章重点:昆虫纲的特征;农业昆虫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当前的植保方针。第二章昆虫外部形态(4学时)第一节昆虫的头部一、头部的基本构造二、昆虫的触角三、昆虫的眼四、昆虫的口器第二节昆虫的胸部一、胸部的基本构造二、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三、昆虫的翅第三节昆虫的腹部一、腹部的基本构造二、外生殖器的构造第四节昆虫的体壁一、体壁的功能二、体壁的构造和特征三、体壁的衍生物四、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本章重点: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第三章昆虫生物学(3学时)第一节生殖方式一、两性生殖二、孤性生殖三、卵胎生四、多胚生殖第二节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一、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二、卵的结构三、胚胎发育第三节昆虫的胚后发育一、孵化110\n二、生长和脱皮三、变态及其类型四、幼(若)虫期五、蛹期六、成虫期第四节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第五节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一、休眠二、滞育第六节昆虫的习性一、食性二、假死性三、趋性四、昆虫的本能五、保护色及拟态六、群集、扩散及迁飞本章重点:昆虫的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昆虫孵化、脱皮、幼(若)虫期、化蛹、蛹期、羽化等概念;昆虫世代、年生活史等;昆虫休眠与滞育;昆虫的食性、趋光性、趋化性及迁飞特性。第四章昆虫生态(3学时)第一节与农业昆虫有关的非生物因子一、气候因子二、土壤因子第二节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一、生物因素与昆虫关系的特点二、昆虫对植物的选择三、植物的抗虫性第三节生态系与农业生态系的概念一、生态系统二、食物链、食物网三、种群、群落、生态系和农业生态系的概念四、生境和生态位本章重点:非生物与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生态学中的一些概念。第五章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3学时)第一节植物检疫一、植物检疫的定义二、植物检疫的任务110\n三、检疫对象的确定四、检疫的内容第二节农业防治一、农业防治的理论基础二、农业防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三、农业防治的评价第三节化学防治一、化学防治的优缺点二、农药的杀虫作用三、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第四节生物防治一、以虫治虫二、以菌治虫三、利用昆虫生理活性物质治虫四、遗传不育治虫五、其它有益动物的利用第五节物理机械防治一、捕杀二、诱杀三、阻隔法四、利用温湿度杀虫五、利用高新技术防治害虫六、红外线辐射七、射线不育八、闪光不育九、高温或低温不育十、激光不育第六节综合防治一、综合防治提出的历史背景二、综合防治的概念三、我国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本章重点:农业防治对害虫防治的作用;合理利用化学农药,怎样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天敌昆虫与病原微生物的利用;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第六章地下害虫(3学时)第一节蛴螬第二节地老虎本章重点:蛴螬类的为害、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110\n第七章麦类害虫(3.0学时)第一节粘虫第二节麦蚜本章重点:粘虫生活习性、防治;麦蚜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防治。本章难点:第八章水稻害虫(6学时)第一节水稻螟虫第二节稻飞虱本章重点:三种螟虫的为害状,各种虫态形状比较,三化螟幼虫入侵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螟虫防治。稻飞虱的为害性、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第九章棉花害虫(6学时)第一节棉蚜第二节朱砂叶螨第三节棉盲蝽蟓第四节棉铃虫本章重点:棉蚜的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朱砂叶螨与盲蝽蟓的为害性及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棉铃虫的为害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主要参考书目:1、丁锦华,苏建亚主编《农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彩万志,庞雄飞,等《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3、牟吉元,等主编《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4、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编《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5、西北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6、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昆虫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年执笔:黄东林110\n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TheApplicationofStatisticalAnalysisSoftwares)课程编号:08113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植保、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等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常用统计软件是关于试验数据的分析软件应用的课程,该课程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方便数据的整理,试验数据的分析、解释和结果推论。这是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对试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撰写科研论文,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本课程,能了解和掌握常用统计分析软件,为农学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以及开发其他应用软件奠定基础。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1统计分析系统SAS103Matlab数据处理软件142SPSS系统8第一章统计分析系统SAS(10学时)第一节概述一、SAS发生发展二、运行环境与安装三、特点简介第二节SAS系统工作窗口与程序编辑一、主窗口二、程序编辑三、使用工具第三节程序初步一、数据集二、过程步简介三、常用过程第四节统计图一、基本语句二、常用图形的制作第五节假设测验110\n一、假设测验常用过程二、几种平均数比较测验方法第六节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一、常用方差分析二、回归分析三、协方差分析本章重点:掌握SAS操作窗口的应用,利用常用命令行命令和快捷命令和工具进行操作。掌握数据过程的使用,掌握常用过程语句,注意一般程序的结构。掌握几种统计作图方法。单一平均数、两个平均数和成对、成数资料的测验。常用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方法。本章难点:编辑程序过程和语句结构,过程的常用选项。不同测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数据资料的准备与调用、各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与选项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SPSS系统(8学时)第一节SPSS概述一、SPSS的由来二、SPSS的基本特点三、SPSS的运行环境与安装四、启动与退出第二节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一、数据准备二、分析步骤第三节平均数比较一、单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二、两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三、成对比较测验第四节方差分析方法一、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二、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第五节相关和回归分析一、回归分析二、相关分析第六节其他分析方法简介一、作图方法二、聚类三、非线性拟合本章重点:掌握数据准备方法,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步骤,结果分析的读取和保存,结果的解释和推论。本章难点:各种方法的选择、结果的分析和解释。110\n第三章Matlab数据处理软件(14学时)第一节Matlab简介一、特点二、发生发展三、安装第二节基本操作一、视窗环境二、基本运算三、矩阵运算四、矩阵函数五、常用函数六、帮助菜单第三节作图一、二维画图二、三位画图三、常用统计图形制作第四节符号运算一、多项式运算二、符号运算第五节函数与编程一、自定义函数二、编程初步-顺序结构三、编程初步-循环结构四、编程初步-分支结构五、在命令窗口运行和使用M文件运行第六节统计分析一、简单数据分析命令二、概率分布和概率计算三、假设测验四、方差分析五、回归与相关分析六、非线性拟合七、多变数分析本章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输入方法,常用的基本操作命令和统计分析命令,掌握统计假设测验、方差分析、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命令;了解帮助命令的使用方法。本章难点:各种命令的格式,选项的应用,数据和结果文件的存取,结果的解释和分析。实验教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10\n主要参考书目:1、莫惠栋著《农业试验统计》、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2、盖钧镒、翟虎渠、胡蕴珠等编《试验统计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年3、惠大丰、姜长鉴编著《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实用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年4、苏金明、阮沈勇编著《Matlab6.1实用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5、王学辉、张明辉等编著《Matlab6.1最新应用详解》、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执笔:顾世梁110\n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CutivationofSepecialIndustialRawCrop)课程编号:08101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运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经济作物栽培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3.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特种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了解烟草、薄荷、留兰香、麻类作物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并掌握这些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以及优质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关键,熟悉产品的初级加工过程和质量品质指标,为培养从事烟草、薄荷、留兰香和麻类作物生产、技术推广、加工和质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特种作物概论63薄荷(留兰香)栽培122烟草栽培164麻类作物栽培14第一章特种作物概论(6学时)第一节特种作物的生产意义阐述特种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特种作物的种类及其利用一、香料作物二、编织作物三、药用作物四、水生作物五、嗜好作物六、饲料作物第三节特种作物的生产特点一、生产量较小二、生产条件较特殊三、经济效益高本章重点:特种作物的种类及生产特点本章难点:无114\n第二章烟草栽培(16学时)第一节烟草生产概述一、烟草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二、烟草类型和分布三、烟草生产的发展第二节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烟草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简述烟草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点。二、烟草的分类和品种三、烟草生育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四、烟草的品质与产量:包括烟叶、烟气和主要化学成分、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产量与品质的关系。第三节烤烟栽培技术一、烤烟栽培技术二、播种育苗三、合理密植四、适时移栽五、合理施用六、大田管理七、防止早花和底烘八、采收和烘烤本章重点:烟草的类型,烟草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烤烟栽培的关键技术。本章难点:烟草的形态和生长发育,烟草的关键栽培技术第三章薄荷(留兰香)栽培(1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薄荷的生产概况二、薄荷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二节薄荷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形态与生长:包括根、茎、叶、分枝、花、果实种子形态和生长。二、叶片脱落与保叶三、薄荷生育对环境的要求四、产量及其形成第三节栽培技术一、耕作制度二、播种三、田间管理四、留种114\n五、收获第四节蒸馏与质量检验一、薄荷油的蒸馏方法二、蒸馏注意事项三、质量简易检验方法本章重点:薄荷的形态、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的要求,栽培的主要技术,蒸镏技术及检验。本章难点:薄荷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蒸镏技术。第四章麻类作物栽培(14学时)第一节麻类作物概述一、麻类作物的定义和两种基本分类方法,我国栽培的主要麻类作物的种类。二、了解麻类纤维在国民经济中的多种用途,麻类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以及对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三、麻类作物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状况和营销动态。第二节苎麻一、概述苎麻是我国的特产,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我国苎麻的栽培简史、分布和生产概况。二、苎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掌握我国苎麻生产中几个主要的栽培品种,以及它们所属的类型。三、苎麻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苎麻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雨量、日照、土壤和营养条件,以及各种外界条件对每季麻生长发育的不同影响。四、苎麻繁殖法重点掌握有性繁殖法的优缺点。掌握有性繁殖不垢主要技术措施;选育良种,保持品种纯度;育苗必须做到精细管理。掌握适时移栽和栽后的管理。重点掌握无性繁殖法的优缺点。在栽培过程中因地制宜、有效的繁殖方法。学习无性繁殖法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在生产中试用推广。五、建立新麻园重视新麻园的规划工作:着重掌握苗床准备、播种,播后管理体制和适宜的移栽期及栽后管理等技术。掌握合理密植,及其对产量影响的相互关系。新麻园管理主要掌握:查苗补缺、中耕除草、闭麻、破杆以及新麻间作等措施。六、常年麻园的管理应以肥、水、保为中心的栽培管理,促麻株长势均匀,麻皮厚实。重点掌握麻田的冬培、施肥、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和麻园的适时更新。七、苎麻的收获和剥制重点掌握每季麻的收获适期,苎麻的工艺成熟标准,以提高出麻率和品质等技术措施。本章重点:麻类作物的类型及其利用,苎麻的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要求,苎麻的主要栽培技术,麻纤维质量的检验。114\n本章难点:麻作的类型,苎麻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品质检验。主要参考书目:1、刁操铨等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2、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烟草研究所主编《中国烟草栽培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年3、王栋章,等主编《中国薄荷生产与贸易》、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年4、康裕龛,等主编《特种经济作物栽培》、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年5、李宗道主编《麻作物理论与技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执笔:陈德华114\n农业系统学课程教学大纲(SystemsEngineeringinAgriculture)课程编号:08102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系统学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与技术,对复杂的农业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与组织管理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及综合与定量分析农业系统的能力,为农业系统的决策管理提供科学方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农业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与工作步骤,掌握农业系统预测、评价、决策、优化等常用数学模型建立与求解方法,能初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一些农业系统问题。本课程选用《农业系统工程》(朱永达主编,农业出版社,1997)为教材。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5农业系统决策42农业系统工程基本原理66农业系统线性规划63农业系统预测47作物栽培技术优化设计64农业系统评价4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兴起一、系统工程兴起的背景二、系统工程的任务第二节系统工程的学科地位一、现代科学体系结构二、系统科学简介本章重点:系统工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系统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理论。本章难点:系统工程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二章农业系统工程基本原理(6学时)118\n第一节农业系统工程的概念和特点一、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二、农业系统及其特点第二节农业系统工程的原则与步骤一、原则二、工作步骤第三节农业系统模型论一、农业系统模型的类型二、模型法在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三、农业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本章重点:系统、系统工程、结构、功能、环境、农业系统、模型、模拟、仿真、模型群、灵敏度分析等基本概念。农业系统工程的基本特点与基本步骤,模型在系统研究与分析中的意义,模拟的基本步骤。本章难点:建模的步骤,灵敏度分析与模拟方法第三章农业系统预测(4学时)第一节预测的概念、类型与步骤一、预测的概念与意义二、预测的分类三、预测的过程与步骤第二节平滑预测技术一、移动平均预测法二、指数平滑预测法第三节回归分析预测技术一、回归预测模型的类型二、一元回归分析预测的步骤和计算第四节粮食产量预测一、气象产量预测方法二、系统综合因素产量预测本章重点:预测的类型与基本步骤,平滑预测技术的计算方法,常用预测方法的应用及气象产量预测、系统综合因素产量预测的基本原理。本章难点:回归分析的计算,粮食气象产量预测方法第四章农业系统评价(4学时)第一节系统评价的特点、原则与方法一、特点二、原则三、程序与方法第二节综合评价法一、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118\n二、综合评价实例第三节层次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的意义二、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三、应用实例本章重点: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的计算方法及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本章难点:层次分析的计算第五章农业系统决策(4学时)第一节系统决策的特点、程序和类型一、系统决策的概念和特点二、系统决策的程序三、系统决策的分类第二节风险型决策一、风险型决策模型、决策准则与计算方法二、多级决策三、贝叶斯决策四、风险型决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节不确定型决策一、悲观准则二、等可能准则三、乐观准则四、乐观系数准则五、后悔值准则第四节对策分析一、对策的概念、基本要素与类型二、对策的计算本章重点:决策的基本概念、类型,决策的过程,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计算方法。本章难点:贝叶斯决策的计算。第五节决策支持系统一、决策支持系统概念与特点二、决策支持系统在农业上应用第六章农业系统线性规划(6学时)第一节线性规划模型与应用一、线性规划的概念二、线性规划模型形式三、线性规划的主要应用第二节线性规划解的性质一、两个变量的图解法118\n二、线性规划的基本定理第三节单纯形法一、单纯形法思路二、计算步骤第四节目标规划一、目标规划的意义二、目标规划模型的形式三、目标规划模型的求解第五节线性规划在农业中的应用一、农业系统模型设计二、线性规划在农业中应用实例本章重点: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模型结构及在农业上的主要应用,单纯形计算方法。本章难点:线性规划单纯形法第七章作物栽培技术优化设计(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技术优化设计的概念和发展一、栽培技术的系统化、定量化、规范化二、栽培技术系统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节二次回归设计一、二次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二、二次回归设计第三节二次回归试验统计分析一、回归模型系数的计算二、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第四节模型分析一、单因素主效应分析二、双因素效应分析三、因素重要性分析四、优化方案求解第五节精确种植技术简介一、精确种植技术的概念与意义二、精确种植的技术体系三、我国精确种植技术发展对策本章重点:二次回归模型的结构、栽培技术优化设计的步骤、精确种植技术的概念、意义与基本方法。本章难点:二次回归组合设计,回归模型计算与分析方法。主要参考书目:梁荣欣主编《农业系统工程简明教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执笔:庄恒扬118\n高效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HighIncomeCropCultivation)课程编号:081137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4.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高效作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作用和生产现状,掌握高效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与技术,主要包括生态适应条件、生长发育、需水需肥规律、经济产量和品质形成,关键栽培和加工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因地制宜地应用。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验和观察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薏苡511燕麦42荞麦512苜蓿43啤用大麦413紫云英44特用玉米414马铃薯45茶叶415红花26杞柳216红花27席草217菊花28花生418罗汉果29芝麻419杜仲210黑麦草4第一章薏苡(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薏苡的栽培历史薏苡栽培的历史、产地与分布。二、薏苡栽培的发展前景介绍薏苡的药用、食用价值及其发展前景。第二节薏苡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薏苡的分类129\n薏苡的起源、类型及特征。二、薏苡生育特征薏苡根、叶、茎、分蘖、幼穗分化、花和果等器官建成与形态特征。三、薏苡的湿生特性四、薏苡的生育期第三节薏苡的产量形成薏苡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薏苡生长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一、土壤二、养分三、水分四、其它因素第五节薏苡的栽培技术一、品种选用二、耕整地与种子处理三、播种四、田间管理薏苡移栽、施肥、定植、灌水、除草、辅助授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五、收获薏苡收获的标准与时期。本章重点:薏苡的生物学基础、产量形成和栽培技术。本章难点:薏苡的类型以及形态特征。第二章荞麦(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荞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荞麦的分布与生产第二节荞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荞麦形态特征二、荞麦生物学特性荞麦生育期、生长过程和生育阶段划分。三、荞麦生长对环境的需求第三节荞麦栽培技术一、在轮作中的地位荞麦生育期与适应性,在轮作中(救灾)的地位。二、整地与播种三、施肥荞麦的需肥特性、施肥技术。129\n四、田间管理五、收获第四节荞麦的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一、荞麦的营养价值二、荞麦的综合利用本章重点:荞麦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其综合利用。本章难点:荞麦的分类、综合利用。第三章啤用大麦(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啤用大麦的分布二、啤用大麦生产的经济意义第二节啤用大麦的生物学特征一、根系形态发育特点二、茎的形态发育特点三、叶形态发育特点四、穗的结构、花的构造第三节啤用大麦的优质栽培技术一、合理播期二、合理施肥三、合理密度四、苗期管理的具体目标及主要农艺措施五、拔节至抽穗期的管理技术六、结实期管理技术七、收获与贮藏着重于提高粒量、降低蛋白质含量、提高发芽率的技术。本章重点:啤用大麦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本章难点:啤用大麦的栽培技术。第四章特用玉米(4学时)第一节高油玉米一、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二、高油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三、高油玉米的生产技术四、玉米油的加工制取第二节爆裂玉米一、爆裂玉米的经济价值二、爆裂玉米的生育特点129\n三、爆裂玉米的生产技术第三节甜玉米一、甜玉米的类型及经济价值二、甜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三、甜玉米的生产技术四、甜玉米的加工本章重点:特用玉米的分类、生育特点、生产技术与加工。本章难点:特用玉米加工制取。第五章茶叶(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茶叶的分布二、茶叶的栽培历史及现状三、茶叶的价值(经济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第二节茶叶的生物学基础一、茶叶的分类二、茶叶的生育特性三、茶叶生长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第三节茶叶的栽培技术一、品种的选择二、田间管理施肥、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三、收获及加工适宜的采摘期以及加工方法。本章重点:茶叶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和收获加工技术。本章难点:茶叶的生育特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第六章杞柳(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生物学特性第三节栽培技术第四节采收和加工本章重点:杞柳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技术方法。本章难点:杞柳的生物学特性。第七章席草(2学时)第一节概述129\n第二节生物学特性第三节栽培技术第四节采收和加工本章重点:席草的生物学特性。本章难点:席草的采收加工技术。第八章花生(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花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花生的栽培历史、分布和生产概述第二节花生的生物学特性一、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二、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第三节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一、花生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及其时期的划分,各生育阶段的特点二、花生的产量形成第四节花生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一、光、温度、水分、养分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二、各发育阶段的需水特性以及灌溉指标三、花生需肥特性以及施肥原则第五节花生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一、整地技术二、播种技术和播种密度三、施肥技术四、水分管理技术五、田间管理技术间苗、除草、化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六、收获与贮藏收获的标准与时期以及贮藏的方法。本章重点:花生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特点,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态条件。本章难点:花生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第九章芝麻(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芝麻的栽培历史与分布二、芝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芝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29\n一、芝麻的营养器官形态二、芝麻的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三、芝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四、芝麻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第三节芝麻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一、芝麻的栽培制度二、芝麻的整地和播种技术三、芝麻的需水、需肥特性和灌溉、施肥技术四、田间管理技术间苗、定苗、中耕除草、打顶和化控等技术五、收获与贮藏适宜的收获标准时期及贮藏方法。本章重点:芝麻的形态结构以及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态条件。本章难点:芝麻的产量形成以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第十章黑麦草(4学时)第一节概述黑麦草的分布,营养价值等。第二节黑麦草的生物学特性一、黑麦草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点二、黑麦草生育期、生育时期以及生长发育过程第三节黑麦草栽培技术一、整地二、播种三、田间管理技术第四节黑麦草的利用技术黑麦草收割的时期、方法以及调制利用的技术。本章重点:黑麦草的生物学特性。本章难点:黑麦草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态条件,栽培技术。第十一章燕麦(4学时)第一节概述燕麦的分布、营养价值及其在牧业发展中的地位等。第二节燕麦的植物学特征花、果实、根、茎、叶等器官的构造及其形成过程。第三节燕麦的生物学特性一、燕麦生育期、生育阶段划分、以及各生育阶段的特点二、燕麦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29\n光、温度、水分、土壤和养分等对燕麦生长的影响。第四节燕麦的栽培技术一、燕麦在轮作中的地位二、整地与播种三、施肥四、田间管理技术第五节燕麦的收获与调制一、收获二、调制本章重点:燕麦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性。本章难点:燕麦的收获调制、田间管理技术。第十二章苜蓿(4学时)第一节概述苜蓿的分布、生产和营养价值以及苜蓿的分类。第二节苜蓿植物学特征第三节苜蓿生物学特征一、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二、生育特征第四节苜蓿栽培技术一、选地和倒茬二、整地和施肥三、播种技术四、田间管理技术五、采种第五节苜蓿收获与调制、饲用一、收获二、饲喂的方法三、干草调制与加工本章重点:苜蓿的营养价值、生物学特征。本章难点:苜蓿的植物学特性、分类、栽培技术。第十三章紫云英(4学时)第一节概述紫云英的分布、营养价值。第二节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温、光、水、土壤、养分等环境条件对紫云英生长发育的影响。第三节紫云英的栽培技术129\n一、播种茬口的选择、种子准备、播种等技术。二、田间管理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第四节利用技术一、紫云英压青还田技术。二、紫云英青贮技术本章重点:紫云英的分类、生物学特性。本章难点:紫云英的利用技术。第十四章马铃薯(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马铃薯的栽培区划第二节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马铃薯根、茎、叶、花、果实、种学的形态特征二、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马铃薯的生育过程以及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第三节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一、轮作、间作、套作与选地、整地二、马铃薯的营养与施肥三、种植技术良种的选用、种薯处理、播种期的选择、播种密度与种植方式等技术。第四节田间管理一、发芽出苗期的管理技术二、幼苗期的管理技术三、块茎形成期的管理技术四、块茎增长与淀粉积累期管理技术第五节收获与贮藏一、收获收获的时期与方法。二、贮藏本章重点:马铃薯的生育过程以及生长发育与气候的关系、马铃薯的栽培技术。本章难点:马铃薯的区划、田间管理技术。第十五章山药(4学时)第一节概述山药的分布、营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129\n第二节山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形态特征根、茎、叶、花的形态特征。二、生物学特征温度、水分、光照、土壤对山药生长发育的影响。第三节栽培技术一、繁殖方法二、整地与栽种三、施肥四、病虫防治五、收获本章重点:山药的药用价值、生物学基础。本章难点:山药的繁殖方法、栽培与收获方法。第十六章红花(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红花的生产概况二、红花的药用、经济价值第二节红花的植物学特征一、叶的形态二、花的形态第三节红花的生物学特征一、器官的特征特性二、生长发育过程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下的关系第四节红花的栽培技术一、选地整地二、播种三、田间管理第五节红花的采收与加工一、采收的时期和方法二、加工的方法本章重点:红花的药用价值、器官建成、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态条件。本章难点:红花的采收时期与加工方法。第十七章菊花(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菊花的生产概况129\n二、菊花的药用价值第二节菊花的植物学特征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第三节菊花的生物学特征一、生长发育过程二、开花习性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四节菊花的栽培技术一、选地整地二、育苗移栽三、田间管理第五节菊花的采收加工一、采收二、加工本章重点:菊花的药用价值、生物学特征。本章难点:菊花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技术。第十八章罗汉果(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生产概况二、药用价值第二节罗汉果的植物学特征第三节罗汉果的生物学特征一、生长发育过程二、开花结果习性三、营养物质的积累四、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四节罗汉果的栽培技术一、选地与整地二、育苗移栽三、田间管理四、罗汉果的主要的种类第五节罗汉果的采收与加工一、采收技术二、加工技术本章重点:罗汉果的药用价值、生物学特征。本章难点:罗汉果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技术。129\n第十九章杜仲(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杜仲的植物学特征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第三节杜仲的生物学特征一、生长发育特征二、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四节杜仲的栽培技术一、选地与整地二、育苗三、移栽四、幼株繁育五、病虫害防治本章重点:杜仲的药用价值、生物学特征。本章难点:杜仲的栽培技术。主要参考书目:1、杨继祥主编《药用植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林汝法主编《中国荞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3、梁志杰等主编《特用玉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4、张亚洁等编写《杞柳栽培技术》、司徒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资料汇编,19945、河北农业大学主编《高效经济作物》、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6、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主编《中国花生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7、湖南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合编《实用作物栽培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8、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杨文钰、屠乃美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执笔:许轲霍中洋董桂春朱新开129\n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ExtensionScience)课程编号:08108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畜牧、兽医、园艺、植物保护、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3.0教学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能力,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一些技能与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选用《农业推广学》(汤锦如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为教材。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8农业推广信息服务22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39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33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410农业推广项目管理44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6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65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和程序212农业推广组织26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与方式413农业推广人员27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技能414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4第一章绪论(2.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的涵义、性质和作用一、农业推广的涵义及其演变二、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界定三、农业推广的性质四、农业推广的作用和目的第二节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一、农业推广学的定义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内容四、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135\n本章重点:农业推广的涵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界定、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难点: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界定、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3.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一、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涵义二、框架中两个系统的特征三、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第二节农业推广沟通一、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和分类二、农业推广沟通要素、程序和特点三、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和影响沟通的因素四、提高有效沟通的措施五、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和技巧本章重点: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农业推广沟通要素、程序和特点,提高有效沟通措施。本章难点: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和技巧。第三章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4.0学时)第一节行为产生和改变规律一、行为产生二、行为改变三、行为改变的规律第二节农民个人行为的改变一、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二、个人行为改变的经历时期三、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因素四、改变农民个人行为的基本策略五、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本章重点: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规律,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和阻力及其模式。本章难点:行为改变的模式,个人行为改变的经历时期。第四章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6.0学时)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采用过程二、创新采用者的分类三、各类采用者采用过程各阶段的时间差异规律四、农业创新采用速度的制约因素第二节农业创新的扩散135\n一、农业创新扩散方式二、农业创新扩散过程三、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四、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本章重点:农业创新采用过程,农业创新扩散过程,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本章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第五章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和程序(2.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一、因地制宜原则二、试验示范原则三、智力开发原则四、合作推广原则五、服务配套原则六、综合效益原则第二节农业推广的程序一、农业推广中常用的程序二、农业推广程序的灵活应用本章重点: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农业推广常用程序。本章难点:灵活应用农业推广“三大”基本步骤。第六章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与方式(4.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一、大众传播法二、集体指导法三、个别指导法四、推广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第二节我国农业推广方式一、按项目推广方式二、技术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方式三、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推广方式五、开展农业技术知识竞赛的推广方式本章重点:农业推广大众传播、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等基本方法。本章难点:推广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第七章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技能(4.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试验一、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和推广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35\n二、技术适应性试验第二节农业推广示范一、成果示范二、方法示范本章重点:成果示范、方法示范。本章难点:技术适应性试验。第八章农业推广信息服务(2.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一、信息的概念和特征二、信息的收集三、信息的处理第二节农业推广信息的应用一、农业信息网络系统运行方式及手段二、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三、提高推广人员信息能力本章重点:信息收集和处理,农业信息网络系统运行方式和手段。本章难点:信息的筛选与鉴别。第九章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3.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教育一、农业推广教育概念和特点二、推广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期望三、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和教学原则四、农业推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第二节农民技术培训一、农民技术培训的组织形式和体系二、农民技术培训方法本章重点:推广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期望,推广教学原则,农民技术培训方法。本章难点:推广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第十章农业推广项目管理(4.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项目的类型、选择与申报一、农业推广项目的类型及来源二、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三、农业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四、农业推广项目的申报第二节农业推广项目实施与管理一、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135\n二、农业推广项目的管理第三节农业推广项目的验收与报奖一、农业推广项目的验收二、农业推广项目成果登记与报奖本章重点: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农业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农业推广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农业推广项目的验收。本章难点: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分析。第十一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6.0学时)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概述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及分类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概念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含义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特点、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一、转化率二、推广度三、推广率四、推广指数五、新增总产值六、新增纯收益第四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第五节提高推广对象成果分布一、成果分布、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的概念及其关系二、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三、提高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和成果分布的措施本章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本章难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第十二章农业推广组织(2.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组织的概念与职能一、农业推广组织的概念135\n二、农业推广组织的职能第二节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制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二、我国新时期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本章重点: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及新时期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本章难点:推广体制的创新、推广机制的创新、推广方法的创新。第十三章农业推广人员(2.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一、农业推广人员的地位二、农业推广人员的作用第二节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一、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二、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三节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一、职前培训二、在职培训三、推广人员管理内容和方法本章重点: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培训本章难点: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第十四章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4.0学时)第一节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目的和原则一、评价目的二、评价原则第二节农业推广工作评价内容和指标一、农业推广工作评价内容二、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指标第三节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步骤和方法一、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步骤二、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方法本章重点:农业推广工作评价内容和指标、评价方式方法。本章难点: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主要参考书目: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执笔:汤锦如135\n种子工程课程教学大纲(SeedandSeedEngineeringScience)课程编号:081139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4.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种子与种子质量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农作物及园艺作物新品种鉴定技术,不同类型品种的种子生产技术、种子质量检验的技术关键与标准、种子贮藏与加工的原理与技术、种子产业化的概念及其与种子产业制度及技术支撑之间的关系,加入WTO后在国际规则框架下国内种子市场的运作原则与策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驾驭种子市场的能力,以便适应今后的农技推广、种子、农村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15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82种子形态与特征66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163种子质量检验标准与技术107种子产业化164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7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种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二、品种、原种、良种的基本概念三、种子工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四、种子工程学的内容与任务五、种子工程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本章重点:种子、品种、原种、良种、种子质量、种子处理、种子生产、种子经营的概念,种子工程学的内容与任务。本章难点:种子、品种、良种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种子工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二章种子形态与特征(6学时)第一节种子的形态与结构一、种子的一般形态结构二、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148\n第二节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一、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二、种子的营养成分三、种子的生理活性物质四、种子的其它化学成分第三节种子休眠及其调控一、种子休眠的原因(类型)和机理二、禾谷类种子的休眠三、豆类种子休眠四、园艺作物、牧草及其它作物种子的休眠五、种子休眠的调控第四节种子物理特性一、容重与比重二、密度与孔隙度三、散落性与自动分级性四、导热性和热容量五、吸附性与吸湿性本章重点:种子形态结构、成分,种子休眠及其调控,种子物理特性。本章难点:不同农作物种子形态特征,种了休眠的调控,种子物理特性与种子贮藏加工的关系。第三章种子质量检验标准与技术(10学时)第一节种子检验发展史和种子检验规程一、种子检验的概念和意义二、种子检验的发展史三、种子检验规程第二节扦样一、扦样的目的和原则二、扦择器的特点与使用方法三、扦样的方法与步骤第三节净度分析一、净度分析的目的意义二、净种子、其它植物种子和杂质的区分总则三、净度分析方法四、结果报告第四节种子萌发与发芽试验一、种子发芽试验的目的二、种子发芽的条件与过程三、种子发芽的试验设备四、种子发芽的方法148\n第五节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一、田间纯度鉴定二、室内纯度鉴定三、田间种植鉴定第六节种子水分测定一、种子水分的定义和测定的重要性二、种子水分的性质与水分的原理、要求三、种子水分测定的方法第七节其它项目检验一、种子生活力的测定二、种子健康度测定三、种子重量测定四、包衣种子检验本章重点:衡量种子质量四大指标的检验原理、方法及注意点。本章难点:正常幼苗与不正常幼苗的区分标准,净种子标准,PAGE技术。第四章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7学时)第一节种子加工的涵义其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一、种子加工意义二、种子加工的内容三、种子加工的目的四、种子加工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第二节种子清选、精选原理和技术一、种子清选、精选的原理二、种子清选、精选机械的要求和使用方法第三节种子干燥的原理和方法一、种子干燥的目的和必要性二、种子干燥原理和过程三、种子干燥的技术第四节种子处理一、普通种子处理二、种子包衣技术三、其它种子处理第五节种子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一、种子包装材料的种类、特性及选择二、包装标签三、包装机械和包装方法本章重点:种子清选、分级、处理、包装。本章难点:种子干燥技术,种子包衣技术。148\n第五章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8学时)第一节种子安全贮藏的条件一、温度二、水分三、气体第二节种子仓库及其设备一、仓地选择及建仓标准二、仓库设备第三节种子入库一、种子入库前的准备二、种子入库第四节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一、种子温度和水分的变化二、种子的结露和预防三、种子发热和预防四、合理通风五、管理制度第五节种子仓库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一、仓虫的种类特性与防治二、微生物的区系识别及防治三、鼠类的特点与防治第六节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贮藏方法一、水稻种子的贮藏方法二、小麦种子的贮藏方法三、玉米种子的贮藏方法四、油菜种子的贮藏方法五、棉花种子的贮藏方法六、蔬菜种子的贮藏方法本章重点:种子安全贮藏的条件,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种子仓库有害生物防治,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方法。本章难点:种子发热的预防,合理通风的原则,仓虫的识别与防治。第六章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16学时)第一节种子生产的任务和意义一、种子生产的任务和种子生产的现代化二、我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种子生产的理论基础一、育种体系与种子生产体系148\n二、品种稳定与变化的进化原理三、品种稳定与变化的遗传原理四、纯系学说对种子生产的指导意义五、栽培用种混杂退化的生物学第三节品种的种子生产一、分级繁育和世代更新二、保纯繁殖生产和循环选择生产三、自花授粉作物品种的原种生产1、改良混合选择法2、株系循环法四、常异花授粉作物及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的原种生产1、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的遗传特点与退化原因2、棉花“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3、油菜“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4、西瓜“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五、杂交亲本的原种生产1、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2、水稻三系亲本原种生产3、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六、良种生产七、无性繁殖作物的种物生产八、加速繁殖第四节杂种的种子生产一、生产杂种种子的母本去雄方法二、杂种种子的种类三、杂交玉米制种四、杂交高粱制种五、杂交水稻制种六、杂交油菜制种本章重点:种子生产的任务。引起品种群体遗传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品种混杂与退化的概念及其引起混杂退化的原因。分级繁育和世代更新、保纯繁殖生产和循环选择生产的概念。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品种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杂交稻亲本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无性繁殖作物的原种生产的技术要点。加速繁殖的主要方法。比较和掌握玉米、高梁、水稻、油菜的开花特性及杂交制种技术。本章难点: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区别,保纯繁殖生产和循环选择生产的区别。不同作物类型原种生产技术的选择和灵活应用,不同作物、不同亲本类型制种技术的灵活应用。148\n第七章种子产业化(16学时)第一节种子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农业种子的概念及其扩展二、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三、种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四、种子产业在种植业产业链中的地位五、国际上种子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第二节国内种子产业的基本状况一、我国种子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二、建国五十年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三、建国后我国种子调剂供应变化情况四、目前我国种子产业基本情况五、1980年~2000年国内几种主要农作物种子供应变化情况第三节种子产业化的概念、任务、内容和目标一、种子产业化概念的界定二、我国种子产业化的任务、目标与内容三、转型期我国种子产业中的矛盾分析四、“种子工程”的实施效果及评价第四节科技创新与种业技术进步一、20世纪世界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主要进展二、我国种子科技创新成就与进展三、我国农作物育种工作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及其对种业技术体系的影响五、我国种业技术成果转化途径与机制第五节种子产业制度一、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二、品种许可与特权税三、种子生产与质量控制程序四、种子质量认证技术体系及其局限性五、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六、种子价格体系七、种业行业组织及其建设第六节WTO与中国种子市场开放一、世贸组织规则和协议对种子产品国际贸易的一般要求二、目前我国种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与政策概况三、进入WTO对中国种业的整体影响四、国外种业进入中国种子市场的可能方式与优势分析五、增强我国种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对策148\n第七节中国种业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一、转型期我国种业面临的挑战二、转型后我国种子产业理想形态和发展方向三、转型期我国种业发展新动向四、我国种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八节种子营销与市场管理一、种子用户行为分析二、种子市场供应分析三、种子市场预测与目标市场选择四、种子营销组合五、种子市场管理本章重点:种子产业化和产业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种子产业发展的技术依托,种子产业运作的国际规则,我国种子产业在加入WTO后的发展方向。本章难点:种子产业化与产业制度及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之间的关系,加入WTO后在国际规则的框架下的种子市场运作。实验教学具体要求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种子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1、王成俊主编《作物种子贮藏》、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年2、郑光华等主编《实用种子生理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3、国家标准局发布《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与贮藏》、北京:中国标准版社、1978年4、孙致良等主编《实用种子检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5、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3543.7-1995、北京:中国标准局出版社、1995年6、《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1993年7、杜鸣銮主编《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8、王友善、赵英华主编《实用种子知识大全》、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9、郭杰、黄志仁等主编《中国种子市场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执笔:许如根、潘学彪、汤述翥148\n农业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ResourcesManagement)课程编号:081025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赖以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科学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学的任务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资源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如何确定最合理而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重要性,掌握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以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基本概念、意义及方法,了解各类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农业生产或农业科研实践中,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帮助同学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8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2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与评价29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3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410草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4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411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5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12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6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213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27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4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2第一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学时)第一节农业资源概述一、资源的基本概念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本章重点: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本章难点:无。148\n第二章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与评价(2学时)第一节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意义一、资源禀赋及其意义二、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基本概念三、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目的意义第二节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的原则和内容一、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原则二、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内容本章重点: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内容。本章难点:无。第三章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4学时)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的储量及其开发利用一、概念二、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第二节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的表现形式及其定义一、资源产品价格二、使用成本与稀有性地租的概念与性质第三节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一、资源稀缺对资源利用的影响二、缓解资源短缺的途径第四节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模式的选择一、最佳模式的基本内容二、影响最佳模式的各种因素三、风险及不肯定因素本章重点: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和经济度量,缓解资源短缺的途径本章难点:使用成本与稀有性地租的概念与性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模式的选择第四章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4学时)第一节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一、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要素二、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三、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原则第二节外部性、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一、外部性二、市场失灵三、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及其纠正四、信息的不完全与市场失灵148\n第三节资源的期间分配一、资源期间分配的原则二、资源期间分配的优化标准三、贴现在自然资源期间分配决策中的应用第四节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一、资源优势的概念二、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意义和作用三、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依据和原则四、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法第五节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一、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二、优化产业结构的依据和原则三、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途径四、产业政策与资源配置问题五、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的方向本章重点: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目标,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及其纠正,资源期间分配的原则,资源优势的概念。本章难点:外部性、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如何进行资源的期间分配和空间布局。第五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学时)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二、可持续发展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三、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持续发展的概念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第二节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的集约持续农业二、问题三、对策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学涵义一、建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二、修正扭曲的价格三、成本效益评价本章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章难点:如何建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148\n第六章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一、概念和特点二、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第二节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一、目的二、内容三、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第三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整治本章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本章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整治第七章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基本特性二、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一、光能二、热量三、降水第三节农业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一、概念二、发挥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途径第四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现状二、合理开发途径本章重点: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发挥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途径。本章难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八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第一节水资源的意义、特性和功能一、水资源的意义二、特性和功能第二节我国水资源概况第三节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148\n一、利用形式和种类二、开发利用现状三、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途径本章重点:水资源的特性和功能,我国水资源概况。本章难点: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途径第九章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学时)第一节森林资源的特性、功能一、分类二、特性三、功能第二节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一、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开发利用对策本章重点:森林资源的特性、功能,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本章难点:无。第十章草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学时)第一节草地资源的特点与功能一、特点二、基本功能第二节我国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一、存在的问题二、开发利用和管理本章重点:草地资源的特点与功能,开发利用和管理。本章难点:无。第十一章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学时)第一节保护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的意义第二节野生生物资源濒危的原因第三节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一、生境保护二、生境外保护本章重点:野生生物资源濒危的原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本章难点:无。第十二章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学时)第一节水产资源的特性和利用原则一、水产资源的特性148\n二、利用原则第二节我国水产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一、现状二、开发利用对策本章重点:水产资源的特性,我国水产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本章难点:无。第十三章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一、能源的特性二、我国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三、农村能源的特点四、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本章重点:能源的特性,我国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本章难点:无。第十四章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2学时)第一节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性与功能一、涵义及其与人口的关系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征三、功能第二节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概况及其利用现状一、概况二、利用现状第三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智力投资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战略本章重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性与功能,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章难点:无。主要参考书目:1、曲福田主编《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万建中主编《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3、黄文秀主编《农业自然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4、陈大夫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执笔:刘世平148\n计算机农业应用课程教学大纲(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Agriculture)课程编号:08103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的课程之一,主要讲授计算机农业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趋势,为学生从事计算机农业应用的有关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方法。考虑到计算机技术本身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讲授中,要注意内容的不断更新,体现发展的新动向。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信息科学基础25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22农业信息机理26农业信息分析应用模型技术33信息化农业27农业人工智能技术54农业信息获取技术28农业信息网络技术4第一章信息科学基础(2学时)第一节信息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三节信息方法第四节信息科学第五节信息技术本章重点: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本章难点:无第二章农业信息机理(2学时)第一节农业信息第二节农业信息应用群体第三节农业信息科学第四节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本章重点:农业信息科学的基本内涵。本章难点:无。151\n第三章信息化农业(2学时)第一节信息化农业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第三节信息化农业的特征第四节信息化农业测度本章重点:信息化农业的组成体系本章难点:信息化农业的测度第四章农业信息获取技术(2学时)第一节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本章重点: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本章难点: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第五章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2学时)第一节信息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第二节农业信息管理方法和特点第三节数据库技术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第五节元数据技术本章重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本章难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第六章农业信息分析应用模型技术(3学时)第一节模拟和模型第二节农业应用模型构建第三节农业常用数学模型方法简介第四节空间信息分析模型第五节农作物模拟技术和方法本章重点:农业应用模型构建和空间信息分析模型本章难点:农作物模拟技术和方法第七章农业人工智能技术(5学时)第一节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第三节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第四节农业专家系统技术本章重点:农业专家系统技术本章难点:农业专家系统技术151\n第八章农业信息网络技术(4学时)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节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第三节网络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章重点:网络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章难点:网络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实验教学具体要求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计算机农业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1.孙九林.著《信息化农业总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2.孙中才著《农业信息系统导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年3.梅方权编著《农业信息工程技术》、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执笔:陆建飞151\n植物化学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TechnologyofPlantChemicalControl)课程编号:081090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和要求:该课程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新知识的重要补充,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激素类生长物质对农作物、果树、园林作物生长和发育代谢的调节原理和运用不同种类生长物质及调节剂的技术关键,为我国农业及园林作物生产培养从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合理应用和推广方面人才,提供全面的知识和实践引导。本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的形式,采用分析和案例参考教学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激素的信息调控原理及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技巧和关键技术,扩展学生对化学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概述24主要栽培植物优质高产化学控制技术102植物激素的农用效应及应用机理105生长调节剂的抗逆应用技术43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调节机理26生长调节剂的合理应用4第一章概述(2.0学时)一、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二、植物化学控制理论与技术现状三、生长调节剂在农作物、果树和园林作物上发展趋势。本章重点: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作用和应用前景。本章难点:生长调节剂与激素的差异。第二章植物激素的农用效应及应用机理(10学时)第一节生长素农用效应及应用机理一、生长素的理化特性二、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及生理效应三、生长素的农用效应161\n第二节赤霉素农用效应及应用机理一、赤霉素的理化特性二、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及生理效应三、赤霉素的农用效应第三节细胞分裂素农用效应及应用机理一、细胞分裂素的理化特性二、细胞分裂素作用机理及生理效应三、细胞分裂素的农用效应第四节脱落酸农用效应及应用机理一、脱落酸的理化特性二、脱落酸作用机理及生理效应三、脱落酸的农用效应第五节乙烯农用效应及应用机理一、乙烯的理化特性二、乙烯的作用机理及生理效应三、乙烯的农用效应第六节植物激素的调节控制作用一、对植物形态的控制二、对养分运输分配的调节三、对逆境反应的调节第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控制作用一、对植物形态的控制二、对养分运输分配的调节三、对逆境及反应的调节本章重点:五类激素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点,对植物的主要生物学效应和机理,生产上主要的应用。本章难点:各类激素的主要生物学效应和机理。第三章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调节机理(2学时)一、生长调节剂种类二、各类生长调节剂调节作用机理本章重点:生长调节剂类型及调节机理。本章难点:各类调节剂的调节机理。第四章主要栽培植物优质高产化学控制技术(10学时)一、粮食作物二、经济作物三、油料作物四、果树161\n五、园林作物本章重点:不同作物使用的主要生长调节剂、对品质和产量调节效应及使用的关键技术。本章难点:不同作物提高品质和产量关键技术。第五章生长调节剂的抗逆应用技术(4学时)一、抗旱应用二、抗低温和高温应用三、抗盐应用一、抗涝渍应用本章重点:不同逆境的主要调节剂、作用原理及应用关键技术。本章难点:不同逆境调节剂的作用原理。第六章生长调节剂的合理应用(4学时)一、生长调节剂应用效果与内外界环境关系二、调节剂的效应划分和应用模式三、调节剂的应用技术研究方法、策略和评价体系四、生长调节剂混用与混配五、生长调节剂常用配制方法六、生长调节剂药害症状及预防措施本章重点: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原则、使用的注意点及造成药害的挽救。本章难点:使用生长调节剂的原则和药害的特征。主要参考书目:1、李宗霆等主编《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年1、何钟佩主编《作物激素生理及化学调控技术》、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2、张石城,等主编《植物化学调控原理与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9年3、陈德华主编《棉花化学调控新技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年执笔人:陈德华161\n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BiotechnologyinCropBreeding)课程编号:08115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选用《作物育种生物技术》(陈佩度主编、农业出版社,2001)为教材。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的动态及其在作物育种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在农作物育种中的组织培养技术、染色体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以便适应今后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4转基因育种技术62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85分子标记技术与作物育种83染色体工程与作物育种8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物技术概论第二节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一、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的开拓创新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三、生物技术与种子生产本章重点:生物技术与作物育种的关系。本章难点:生物技术的概念。第二章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8学时)第一节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的基础知识一、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二、组织培养实验室三、培养基161\n四、外植体五、无菌操作六、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与组织培养原理一、植物细胞全能性及其表达二、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和形态建成三、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形态建成的调控第三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二、植物脱毒技术三、花药和花粉培养四、植物的胚胎培养第四节植物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融合一、植物细胞培养二、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三、原生质体融合第五节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一、植物组织培养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二、植物组织培养在无性系的快速繁殖上的应用三、组织培养在工业上的应用四、组织培养在植物基因工程上的应用五、低温贮藏植物组织以保存种质资源本章重点:细胞和组织培养、培养系统的概念,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在作物育种中应用的领域。本章难点:细胞、组织培养,平板、悬浮和原生质体培养的区别和关系,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应用思路的建立第三章染色体工程与作物育种(8学时)第一节染色体工程的一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一、狭义的染色体工程和广义的染色体工程二、染色体组和部分同源群三、染色体操纵的三个水平四、亲缘关系远近与遗传操作策略第二节染色体组水平的操纵技术一、远源杂交障碍及克服途径二、染色体数加倍和二倍体化三、异源多倍体四、同源多倍体第三节染色体水平的细胞遗传学操作161\n一、异附加系二、异代换系三、染色体片段的转移第四节染色体微切割和人工染色体一、染色体微切割二、人工染色体第五节染色体工程与作物育种一、目标性状二、初始亲本和回交亲本三、育种群体的大小四、目标性状追踪和分子、细胞学标记辅助选择五、加速世代,缩短育种年限本章重点:染色体和染色体组水平上的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本章难点:单体、缺体和三体等遗传研究工具的遗传学意义,同源多倍体育种中杂种后代的分离行为,染色体组水平上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概念和构建。第四章转基因育种技术(6学时)第一节植物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和载体系统一、用于转化的受体系统二、植物转化载体第二节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一、农杆菌转化载体的改造二、农杆菌转化技术第三节其它植物转基因方法一、基因枪转化系统二、原生质体转化系统三、生殖细胞转化四、病毒载体法第四节转化体的鉴定和分析一、转化体的选择二、转化体的鉴定三、外源基因的整合特性四、外源基因在转化体中的表达情况五、外源基因在转化体中的传代分离及其稳定性第五节转基因育种一、转基因植物在育种上的应用二、转基因新品种的培育第六节转基因植物的商品化和生物安全性一、转基因植物的商品化161\n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本章重点:农杆菌介导的作物基因转移技术及转基因后代的分子、细胞、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本章难点:农杆菌介导的作物基因转移的基本原理,转基因后代目的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五章分子标记技术与作物育种(8学时)第一节植物中常用的分子标记一、形态标记二、细胞学标记三、生化标记四、分子标记第二节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一、RFLP二、RAPD三、AFLP四、SSR五、SCAR六、上述各标记间联系及标记间相互转化七、InSituHybridization第三节分子标记技术在基因作图中的应用一、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二、分子标记与比较基因组作图三、分子标记用于基因定位第四节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基础和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二、进行MAS选择的限制因素及改进措施三、提高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四、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成功应用的实例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育种策略本章重点:各种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转换,标记连锁图构建,主基因和数量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要求的差异,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育种的关系。本章难点:各种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引物的设计,标记数据的解读和处理,数量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策略。主要参考书目:1、范云六主编《农业生物技术》、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田文忠,等编著《农业的未来——转基因技术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方宣钧,等编著《作物DNA标记辅助育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执笔:潘学彪161\n作物无公害生产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Non-pollutantProductioninCrop)课程编号:081178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1、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内涵;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生产、产品标准及其认证程序;3、农业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4.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和方法;5、稻、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无公害优质生产技术标准、技术原理及措施调控效应等。全面提高学生在无公害生产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能力。本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辅之以课外实地考察。教材为自编教材。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概述2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体系12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体系标准84主要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10概述(2学时)一、作物无公害生产概念和产生背景主要掌握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概念及其异同点。二、作物无公害生产发展现状主要了解国内外,尤其是我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结构及组织形式等。本章重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概念。本章难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者的关系。第一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体系标准(8学时)第一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主要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条件要求与标准等。第二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主要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规范与控制标准等。第三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161\n主要了解稻、麦、油、玉米等主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第四节无公害农产品包装运输标准主要了解无公害农产品贮藏、包装、运输相关标准。第五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主要了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程序监督管理等。本章重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节及其标准。本章难点:作物产品标准。第二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体系(12学时)第一节作物清洁生产技术体系一、“清洁生产”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必要性主要掌握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农业清洁生产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二、农业清洁生产原则主要了解农业清洁生产的一般原则。三、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主要了解农业清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技术体系、生产过程关键技术体系、生产管理与服务体系及其与之相配套的经营体制等,了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实施的方法、步骤及其标准等。第二节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保证体系一、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产生及发展;二、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基本原理主要了解作物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的确定、关键限值确定、关键监控措施确定、纠偏措施、有效记录保存程序及审核程序的基本原理。三、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实施过程主要了解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计划实施的预备步骤、各基本原理的实施步骤、过程及要求。四、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与其它质量保证系统1.生产规范(GMP)主要了解良好生产规范(GMP)质量保证体系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确定重点及其与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关系。2.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主要了解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的关键基本条件、执行程序、措施及其与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关系。3.ISO9000簇国际标准主要了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管理体系要求、业绩改进指南、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及其与作物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关系。本章重点:无公害生产原理与技术。本章难点:HACCP。161\n第三章主要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10学时)第一节优质水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主要掌握水稻无公害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生产资料投入、稻谷收获、贮藏、加工等技术标准。第二节不同专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主要掌握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关键技术标准。第三节玉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主要掌握不同类型专用玉米品种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关键技术标准。第四节油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主要掌握无公害优质双低油菜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农用品投入及收获等关键技术标准。第五节有机棉生产技术一、有机棉的定义及生产意义二、有机棉生产的主要技术三、有机棉生产的环境配套要求及产品检测标准本章重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本章难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无公害关键生产技术与调控。主要参考书目:1、张洪程主编《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曾庆孝主编《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与应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杨永华主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推行实务》、北京:海天出版社、2002年4、国家环保局主编《清洁生产—认识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5、吴建伟主编《ISO9000∶2000认证通用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执笔:霍中洋、戴其根、许轲、陈德华161\n农业应用写作教学大纲(ApplicationPracticalWritinginAgriculture)课程编号:081061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应用文写作在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相关文体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实提高农业写作水平。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5调查报告42农业应用写作基础知识46新闻43公文67科技综述的写作44总结报告48科技论文的写作4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提高农业应用写作能力的意义一、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二、写作能力的核心作用第二节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一、多读二、多观察三、多写四、多修改本章重点: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本章难点:无第二章农业应用写作基础知识(4学时)第一节主题和材料一、主题和材料的性质、特征及作用,二者的关系171\n二、对主题的要求三、对材料的要求第二节结构一、结构的性质特征及作用二、常见的结构类型第三节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的性质及作用二、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第四节语言一、农业应用写作语言的特征二、农业应用写作语言的应用本章重点:农业应用文的主题、表达方式。本章难点:无第三章公文(6学时)第一节公文概述一、公文的性质、特点及分类二、公文的基本格式第二节报告和请示一、报告和请示的性质、特点二、报告和请示的联系与区别三、报告和请示的写作第三节公告和通告一、公告和通告的性质、特点二、公告和通告的联系与区别三、公告和通告的写作第四节通知和通报一、通知和通报的性质、特点二、通知和通报的联系与区别三、通知和通报的写作第五节函一、函的性质特征及分类二、函的写作第六节公文写作训练本章重点:报告、请示、通知及函的写作本章难点:报告和请示的区别第四章总结报告(4学时)第一节总结报告概述171\n一、总结的性质、特征及分类二、总结报告的基本结构第二节总结报告的写作一、总结报告的开头、主体及结尾的写作二、经验性总结的写作三、总结报告的材料特征第三节写作训练本章重点:经验性总结的写作。本章难点:无第五章调查报告(4学时)第一节调查报告概述一、调查报告的性质、特征及分类二、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调查报告的写作一、调查报告的开头、主体及结尾的写作二、调查报告的标题设计第三节调查报告的写作训练本章重点:调查报告的写作。本章难点:无第六章新闻(4学时)第一节新闻概述一、新闻的性质、特征及分类二、新闻的基本结构第二节新闻的写作一、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二、新闻导语的写作三、新闻背景的写作四、新闻主体的写作五、新闻结尾的写作六、新闻标题的写作第三节新闻写作训练本章重点:新闻导语的写作本章难点:新闻导语的写作第七章科技综述的写作(4学时)第一节科技综述概述一、科技综述的性质、特征及分类171\n二、科技综述的结构类型第二节科技综述的写作一、科技综述写作的步骤二、科技综述的开头、主体及结尾的写作三、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第三节科技综述写作训练本章重点:科技综述的写作方法本章难点:科技综述的写作方法第八章科技论文的写作(4学时)第一节科技论文概述一、科技论文的性质、特点及分类二、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科技论文的选题一、科技论文的选题原则二、科技论文选题的方法第三节科技论文的常见论证方式一、归纳二、演绎三、类比第四节科技论文的写作一、科技论文各部分的写作二、应注意的事项第五节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本章重点:科技论文的写作本章难点:常见的论证推理方式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根据每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点评。主要参考书目:1、丁晓昌编著《应用写作》、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执笔:邱建新171\n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大纲(EnglishReading&WritingCourseforAgriculturalScience)课程编号:081062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先修课程:大学英语4级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5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学习后,通过学习农学专业英语,进一步深化基础英语综合技能的训练,初步了解农学英语的文体特征和专业文献阅读方法,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和基本表达方法,提高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撰写论文英文摘要和用英文进行初步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专业课程实现英语教学奠定基础。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Plants29CropYieldEstimateComparisonBetweenTwoMethods:EnergyBalanceandWaterBalance32Botany210BiodiversityandOrganicAgriculture33CarbonDioxideIsNature’sHiddenYieldEnhancer211PlantBreeding34BiologicalPower212FoodSafetyandQualityasIsAffectedbyOrganicFarming35CropYieldsDeclinewithTopSoilLoss213NewWheatsWillHelpGrowersFightWeeds36GreenRevolution214Rice37GreenGeneTechnology215TheFutureofAgriculture38TheBiotechCentury216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讲座3171\nUnit1Plants(2学时)Unit2Botany(2学时)Unit3CarbonDioxideIsNature’sHiddenYieldEnhancer(2学时)Unit4BiologicalPower(2学时)Unit5CropYieldsDeclinewithTopSoilLoss(2学时)Unit6GreenRevolution(2学时)Unit7GreenGeneTechnology(2学时)Unit8TheBiotechCentury(2学时)Unit9CropYieldEstimateComparisonBetweenTwoMethods:EnergyBalanceandWaterBalance(3学时)Unit10BiodiversityandOrganicAgriculture(3学时)Unit11PlantBreeding(3学时)Unit12FoodSafetyandQualityasIsAffectedbyOrganicFarming(3学时)Unit13NewWheatsWillHelpGrowersFightWeeds(3学时)Unit14Rice(3学时)Unit15TheFutureofAgriculture(3学时)Unit16Thelectureonthewritingofabstract(3学时)学习重点:1.专业词汇量的拓宽;2.英文科技文献表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3.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学习难点:1.英文科技文献表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2.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主要参考书目:1、郭丽华主编《农学英语》、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年2、俞保丽主编《农科专业英语阅读教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3、候广旭主编《农业科技英语》、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年执笔:陆驹飞周桂生171\n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EnvironmentProtection)课程编号:081078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中常见的、主要的污染物及其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增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识。要求学生掌握与了解常见的、主要的污染物在农业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掌握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5土壤污染及其防治62生态学基础46农业污染63大气污染极其防治47农业环境监测44水污染及其防治6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二、工业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历程三、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与概况第二节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的内容和任务二、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三、农业环境保护本章重点:环境保护的内容和任务本章难点:无第二章生态学基础(4学时)第一节生态学基本知识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概况二、生态学的分科171\n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一、生态系统含义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四、生态系统的类型五、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三节态平衡与生态学规律一、生态平衡的含义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三、生态学规律第四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一、用生态学观点管理和保护环境二、阐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三、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污染四、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本章重点:生态系统组成、生态平衡本章难点: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第三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4学时)第一节大气污染及其污染物和污染源一、大气污染的发生二、大气污染源三、大气污染物第二节大气污染的危害一、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二、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危害三、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四、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第三节大气污染对植物危害及防治的主要途径一、大气污染对植物危害的调查与鉴别二、大气污染的防治与控制本章重点: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难点:大气污染对植物危害的调查与鉴别第四章水污染及其防治(6学时)第一节水体与水体污染一、水体二、水质三、水质指标171\n四、水体污染五、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第二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一、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行为和危害二、水污染对农业的危害第三节水体污染与自净一、水体污染过程二、水体自净过程第四节水污染防治与废水资源化一、污水处理基本方法二、污水三级处理及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氧化塘四、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本章重点:水体污染过程本章难点:水体自净过程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6学时)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一、土壤的基本特征二、土壤污染第二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一、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共同行为特征二、几种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与危害第三节土壤中氟、硼等污染及其防治一、氟二、硼三、三氯乙醛本章重点:无本章难点:无第六章农业污染(6学时)第一节农药污染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二、农药对生态系统的污染三、农药污染的防治第二节化肥污染一、化肥污染二、化肥污染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171\n一、污泥的污染二、垃圾的污染第四节禽畜粪尿的污染一、禽畜粪尿的污染物二、禽畜粪尿的污染三、禽畜粪尿的污染防治第五节乡镇企业的污染一、乡镇企业概况二、乡镇企业对环境污染三、乡镇企业污染的防治本章重点:农药污染的防治本章难点:无第七章农业环境监测(4学时)第一节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和目的一、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二、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三、环境监测分类四、农业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第二节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第三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本章重点:农业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本章难点:无教材:1、陈维新编《农业环境保护》、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主要参考书目: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执笔:王子波171\n核技术农业应用课程教学大纲(NuclearTechniqueinAgricultura1Science)课程编号:081079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与发展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后续课程:无:2.0,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主要讲授核技术在现代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原理及方法。通过教学与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的原子核物理基础,核辐射的探测原理和方法、核辐射防护的理论知识和防护技术、核辐射和示踪的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的核探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核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实践中能正确地应用核技术。本课程选用《核技术农业应用》(王福钧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为教材。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4辐射剂量及辐射防护42原子核物理基础45同位素技术及其农业应用63核辐射测量技术46核辐射农业应用4绪论(2学时)了解核技术和平利用概况,核农学发展简史及发展动态。第一章原子核物理基础(4学时)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一、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半径及组成掌握电子伏特、原子质量数、核素、同位素等概念,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二、原子核的性质掌握原子核的质量亏损和结合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第二节原子核衰变及衰变规律一、原子核衰变掌握原子核衰变的概念。二、原子核衰变类型1a衰变:掌握a衰变的概念、衰变通式和a射线的能谱特征。2b衰变:掌握b-、b+衰变的概念、衰变通式和b-、b+射线的能谱特征。3电子俘获:掌握电子俘获的概念、衰变通式、特征c射线和俄歇电子的概念。4g衰变:明确g衰变的概念,掌握g衰变的衰变通式和g射线的能谱特征。181\n三、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明确半衰期、衰变常数、平均寿命的概念,掌握单一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及单次衰变公式的应用,掌握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及相应的换算关系。第三节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带电粒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掌握电离、激发、电离比度、射程等概念,着重掌握a粒子、b粒子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明确契伦科夫辐射的概念及其在放射测量中的应用。掌握b粒子的射程和物质对b粒子的吸收。二、c、g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掌握c、g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方式,明确物质对c、g射线的吸收规律。三、中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了解中子和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了解慢化和吸收中子的理想材料。本章重点:核素、同位素、原子核结合能、原子核衰变、半衰期、衰变常数、射程的基本概念,衰变类型,原子核衰变规律及其应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本章难点:原子核结合能,原子核衰变规律。第二章核辐射测量技术(4学时)第一节射线探测的原理一、射线探测原理。掌握射线探测所依据的原理。二、射线探测仪器的测量系统掌握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分辨时间的概念。第二节几种常用的气体电离探测器一、气体电离的一般规律着重掌握随外加电压的变化脉冲幅度的一般变化规律,明确几种常用的气体电离探测器的工作电压范围。二、盖革—弥勒计数管明确G一M计数管的结构与分类,掌握G一M计数管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和使用方法。了解G一M计数管的用途。第三节闪烁计数器一、闪烁计数器的一般工作原理着重掌握闪烁计数器的一般工作原理和主要元件的特性和功能。二、液体闪烁计数器着重讲解闪烁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闪烁液的组成、选择和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校正方法。第四节放射性自显影一、放射性自显影的特点和原理了解放射性自显影的特点,掌握感光材料的选择、曝光原理、显影原理、定影原理。二、放射性自显影的分类181\n了解宏观自显影、显微自显影、电镜自显影各自的特点。三、放射性自显影中核素的选择了解放性自显影中放射性核素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本章重点:射线测量原理,G-M计数器工作原理,液体闪烁计数器工作原理及猝灭产生的原因和校正方法,放射自显影的操作程序及分类。本章难点:液闪测量中猝灭产生的原因及校正方法。第三章辐射剂量及辐射防护(4学时)第一节辐射剂量及其单位一、照射量及其单位掌握照射量(率)的概念和单位,明确照射量的适用范围。二、吸收剂量及其单位掌握吸收剂量(率)的概念和单位,明确吸收剂量与照射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吸收剂量的适用范围。三、剂量当量及其单位掌握剂量当量(率)的概念及单位,明确剂量当量的适用范围。四、照射量率常数掌握照射量率常数的概念及单位。第二节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本底辐射一、辐射对人体的影响1辐射对人体影响的作用机理。2辐射损伤的修复。3辐射损伤的特点。4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二、本底辐射了解本底辐射的主要来源第三节辐射防护标准与辐射防护一、辐射防护标准的发展历史简介辐射防护标准的发展历史,明确我国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目前的辐射防护标准。二、辐射防护1内照射防护:了解内照射防护的方法。2外照射防护:了解外照射防护的方法。3建造和使用辐照装置的安全措施:了解辐照装置安全运行应采取的防护措施。第四节放射性核素的安全操作一、放射性安全操作掌握开放型放射性实验室的要求及安全操作放射性核素应注意的问题。二、表面放射性污染及其清除掌握表面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和清除的方法。三、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与处置181\n掌握放射性污染的处理方法。本章重点: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辐射防护标准与辐射防护方法,放射性核素的安全操作技术。本章难点:吸收剂量、剂量当量的基本概念。第四章同位素技术及其农业应用(6学时)第一节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主要依据和特点一、同位素示踪法的主要依据掌握同位素示踪法的概念和同位素示踪法的依据。二、同位素示踪法的特点。掌握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三、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类型和应用范围明确同位素示踪法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类型和应用范围。第二节同位素示踪试验的一般程序一、同位素示踪法的基本工作程序二、示踪试验设计掌握示踪试验必需考虑的因素,掌握示踪剂用量确定需遵循的原则及方法。三、示踪试剂的引入掌握向研究体系引入示踪试剂的一些常用方法。四、样品制备和测量掌握各种类型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测量方法,掌握对测量结果的各种必要的校正方法。第三节同位素分析法简介一、同位素稀释法掌握同位素稀释法的原理和分类。二、放射免疫分析法了解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三、中子活化法了解中子活化法的原理和应用。第四节同位素技术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一、同位素技术在植物生理生化研究中的应用1光合作用机理。2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转与分配。3植物体内物质代谢。二、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1化学肥料。2土壤养分。3根系的吸收功能。三、同位素技术在农业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放射性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181\n2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3工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同位素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1植物病理学研究。2农业昆虫研究。五、同位素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本章重点:同位素示踪法的主要依据和特点,放射性示踪试剂的引入方法,样品的制备方法,同位素稀释法的基本原理,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同位素技术在农业科学中的主要应用。本章难点:同位素稀释法的基本原理,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五章核辐射农业应用(4学时)第一节、辐射生物学效应一、辐射生物学效应过程与方式了解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时相理论,掌握辐射生物学作用的方式。二、辐射的遗传学效应了解辐射对染色体的损伤与突变,对DNA的损伤与突变。三、辐射的细胞学效应了解辐射对细胞各组分的损伤,对细胞分裂的抑制,加速细胞衰老,对细胞的致死效应。四、辐射的生物个体效应了解辐射对生物个体刺激作用、抑制作用和致死作用。五、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特点第二节作物辐射育种法一、辐射育种概况及其特点了解辐射育种的历史,掌握辐射育种的特点。二、影响辐射诱变育种的因素掌握影响辐射诱变育种的内外因素。三、辐射诱变材料的选择了解不同的植物材料对辐射的敏感性及其突变特点。四、辐射诱变剂量的确定了解选择合适辐射诱变剂量应考虑的因素。五、辐射诱变育种的程序及选择方法掌握辐射育种的一般程序和选择方法,并和常规育种进行比较。第三节辐照保藏食品一、食品辐照的应用概况解食品辐照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二、辐射保藏食品的特点了解辐射保藏食品与其它食品保藏方法比较有哪些优点。三、辐射保藏食品的原理掌握不同农副产品辐射保藏的原理与应用。181\n四、辐射保藏食品的应用范围掌握辐射保藏食品的应用范围。五、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评价了解辐照食品中感生放射性及残留放射性、营养卫生、有无毒性问题。第四节辐射昆虫不育防治害虫一、辐射昆虫不育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了解世界各国的一些典型例子和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动态。二、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辐射昆虫不育防治害虫的原理、特点。三、推广辐射昆虫不育防治害虫技术应具备的条件本章重点:辐射的遗传学效应、细胞学效应及个体效应,作物辐射诱变育种的影响因素及剂量确定,辐照保藏食品的应用范围,辐射昆虫不育防治害虫的基本原理及推广应用的条件。本章难点:辐射的遗传学效应、细胞学效应及个体效应。实验教学具体要求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核技术农业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1、陈子元著《核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2、王福钧编著《核技术农业应用》、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3、顾光炜,等《农业应用核技术》、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年4、王福均著《农学中同位素示踪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5、李星洪,等《辐射防护基础》、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年6、朱壬葆,等《辐射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执笔:王泽港181\n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oflandmanagement)课程编号:081030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系为非土地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向学生介绍土地管理法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十分珍惜和合理地利用土地,增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土地法制意识。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管理学基础64地籍管理22土地管理概述65建设用地管理43土地的利用管理66土地经营管理8第一章管理学基础(6学时)第一节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管理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第三节管理的职能一、计划职能二、组织职能三、控制职能四、用人职能本章重点:管理的职能。本章难点:管理的职能。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6学时)第一节土地的概念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81\n二、土地的经济特性三、土地的社会与法律特性四、土地的资源资产功能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客观必然性第四节土地管理的特点和作用一、土地管理的概念二、土地管理的性质三、土地管理的特点和作用第五节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一、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二、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三、土地管理的原则第六节土地管理学的对象、内容和体系本章重点:土地、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严峻的形势。本章难点:土地和土地管理的特性。第三章土地的利用管理(6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及其管理一、土地利用的概念与意义二、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体系第二节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一、土地利用计划的含义二、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市场三、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第三节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一、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概念二、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第四节土地开发管理一、土地开发的概念二、我国土地开发简史三、国外土地开发四、我国土地开发的重要性五、土地复垦本章重点:土地利用的计划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意义与编制程序、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本章难点:土地利用的概念以及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第四章地籍管理(2学时)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概述181\n第二节地籍调查第三节土地登记第四节土地统计与地籍档案本章重点: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及其程序。本章难点:无。第五章建设用地管理(4学时)第一节 建设用地管理的概念、任务和原则一、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管理二、建设用地管理的任务三、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四、建设用地的全面全程管理第二节建设用地的内容审批规定和补偿费的标准一、国家建设用地的管理二、外资企业的建设用地的管理三、村镇建设的用地管理四、征用土地的补偿与安置标准本章重点:建设用地的概念及管理规定。本章难点: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程序和规定。第六章土地经营管理(8学时)第一节地租理论一、地租的概念与分类二、地租的产生和历史三、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四、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五、社会主义的地租第二节地价理论一、土地价格的特点及其分类二、社会主义土地价格的作用三、影响土地价格的各种因素四、土地价格的计算第三节土地的权属管理一、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二、土地所有权的法律特征三、土地所有权的四种权能四、土地使用权的限制与法律特征五、我国土地权属管理的趋向181\n第四节地产市场管理一、地产市场概述二、地产隐形市场三、房产市场与地产市场四、强化地产市场的管理第五节土地经营管理一、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管理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管理三、为外商提供土地的方式四、实行国家统一的土地市场管理的重要性五、用地租统一土地税费本章重点:土地市场经营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管理的要求以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趋向。本章难点: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基本概念。主要参考书目:1.董俊详,等编著《土地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2.毕宝德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3.张朝尊著《中国社会主义土地经济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4.黄贤金,等编著《土地政策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执笔:陆建飞181\n农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PolicyandLaw)课程编号:081060课程性质: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法律基础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较强的政策执行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能熟练运用农业政策和法规解决“三农”中的现实问题,有效促进农村法制建设。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36乡镇企业发展政策42农业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47农业科技、农业教育法律制度33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政策38减轻农民负担政策34农业投入法律制度49农村劳动力政策45农产品流通法律制度4绪论(3学时)一、概述二、农业政策(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二)农业政策的作用三、农业法制(一)农业政策与农业法律(二)中国农业法制建设本章重点:农业政策的作用及农业政策与农业法律的关系。本章难点:无第一章农业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4学时)第一节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185\n一、农业政策制定二、农业政策执行第二节农业政策评估和调整一、农业政策评估二、农业政策调整本章重点:农业政策主体,影响农业政策执行的因素,农业政策评估的标准以及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则及形式。本章难点:无第二章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政策(3学时)第一节农业生产经营一、农业生产经营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历史演变第二节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一、双层经营体制二、深化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改革本章重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选择因素以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本章难点:无第三章农业投入法律制度(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和特征二、农业投入法律制度第二节农业投入主体及职责一、政府农业投入职责二、农业生产者的农业投入第三节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干预第四节农业投入的立法缺陷本章重点:我国政府农业投入的职责和渠道以及国家对农业投入宏观调控的手段.本章难点:无第四章农产品流通法律制度(4学时)第一节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一、初步改革阶段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阶段三、改革统购统销制度阶段四、流通领域的全面改革第二节国家对农产品购销宏观调控一、特征二、国家对农产品购销的宏观调控制度185\n第三节农产品流通主体第四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一、农产品集贸市场二、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农产品期货市场本章重点:国家对农产品购销的宏观调控以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本章难点:无第五章乡镇企业发展政策(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我国发展乡镇企业取得的成绩二、新形势下乡镇企业面临的挑战第二节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二、目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三、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本章重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则及主要政策。本章难点: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分析。第六章农业科技、农业教育法律制度(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国家对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的促进第二节农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一、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二、发展职业教育三、大力发展农业成人教育四、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第三节影响农业教育的因素及对策二、影响因素二、解决农业教育问题的对策本章重点:国家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促进以及农业教育的战略重点。本章难点:无第七章减轻农民负担政策(3学时)第一节概论一、农民负担的历史背景二、税费改革前农民承担的负担三、农民负担的特点第二节税费改革试点情况(以安徽为个案)185\n第三节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本章重点:税费改革试点过程中的政策以及国家减轻农民负担的最新政策。本章难点:无第八章农村劳动力政策(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二、产生剩余劳动力的原因第二节农村劳动力转移一、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三、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形式第三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概况二、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一)农村劳动力开发遵循的原则(二)农村劳动力开发的途径本章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和转移的形式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本章难点:无主要参考书目:1、钟甫宁编著《农业政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沈承刚编著《政策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3、庄小琴编《农业政策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年4、谭向勇编著《农业政策原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5、张清等著《农业法学》、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执笔:查永军185\n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ManagerialPsychology)课程编号:081086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1)让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等基本知识,人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等心理测定基本方法;(2)让学生掌握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需要与动机、人的期望与挫折等个体心理活动规律,进而了解人的个性差异性,进行有效的个性差异管理;(3)让学生在劳动者心理、消费者心理和青年人心理的研究成果中吸取营养,从而掌握人群关系、团体的心理与行为、人群意见的沟通与行为等群体心理活动规律;(4)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激励、决策、领导、组织和创新等管理行为,在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达到进行正确决策、有效领导、合理协调和不断创新的目的。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64人群心理82个性心理85心理测定23管理行为8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管理心理学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三、怎样学习管理心理学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起源二、管理心理学的开创阶段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一、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二、行为学基础理论三、心理学基础理论189\n本章重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起源与理论基础;管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基础理论。本章难点:明确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两种属性,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论理论;人为学基础理论。第二章个性心理(8学时)第一节人的个性一、个性心理特征二、人的气质三、人的性格四、人的能力五、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第二节人的需要一、人的欲望二、人的需要三、人的动机第三节人的期望一、期望理论二、价值观三、目标管理第四节人的挫折一、什么是挫折二、挫折行为三、挫折与管理第五节人性管理一、人性管理思想二、个性差异管理三、人的行为改变本章重点: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什么是需要,需要的层次,行为产生的动机和模式;期望理论,价值观的作用,目标管理法;挫折行为及其管理;人性的假设,个性差异管理,人的行为改变过程。本章难点: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气质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性格与管理,能力结构理论,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能力的个别差异;欲望的特性,行为产生的动机和模式,行为动机的测量方法;期望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经营管理价值观,目标管理的作用;情绪上的反应,防卫的方式,环境的不良适应,正确对待受挫折人;人性管理论的两重性,自我认识与管理,组织对个性差异的管理。189\n第三章管理行为(8学时)第一节激励行为一、什么是激励二、激励的过程与因素三、激励强化方法第二节决策行为一、决策行为的过程二、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三、决策行为的思想方法第三节领导行为一、领导的功能和条件二、领导的行为和效率三、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第四节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意义与作用二、组织的行为与结构三、组织行为的发展与应用第五节创新行为一、创新的特点与作用二、创新思维的特征与形式三、创新的内容和方法四、创业者的心理行为本章重点:什么是激励,激励的原则和过程,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激励强化的方法;决策行为的过程,决策应有的思维特征,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领导的行为和效率,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组织的概念,组织的重要作用,组织结构与组织原理,组织行为的发展及应用;创新的特点,创新思维的特征与形式,创新的内容和方法,创业的心理行为过程。本章难点:激励的理论,激励的手段和效果分析;思维认识偏离实际的原因,决策行为的系统观;领导管理方格,领导效率模型,领导生命周期,领导效率分析诊断;组织结构与组织原理,目标管理、参与管理、工作再设计等组织行为应用;创新心理行为过程,创新思维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创新思维的形式。第四章人群心理(8学时)第一节劳动者心理一、劳动者的疲劳心理研究二、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研究三、劳动者的心理健康第二节消费者心理一、消费者行为的特点与过程189\n二、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影响三、消费者行为的社会关系第三节青年人心理一、青年人心理特点二、青年人成功心理行为三、青年人的道德修炼第四节群体心理一、人群关系二、团体的心理与行为三、人群意见的沟通与行为本章重点:疲劳的实质和表现,工作环境对劳动者的心理影响,劳动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的特点,消费者行为的过程与模型,消费者行为的社会关系;青年人心理行为特征,青年人的道德修炼;团体心理与行为,人群意见的沟通与行为。本章难点:疲劳的测定,疲劳的消除;消费者行为的过程与模型,消费者行为的社会关系;青年人成功心理行为;团体心理与行为,人群意见的沟通与行为。第五章心理测定(2学时)第一节心理测验概述第二节心理测定方法一、人的能力测定方法二、人的智力测定方法三、人的性格测定方法本章重点:能力测定的种类和功用,实验法,智力测验法,投射法。本章难点:实验法,智力测验法,投射法。主要参考书目:1、苏东水主编《管理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丁茂生主编《管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3、孙耀君主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执笔:黄建晔189\n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ManagementPrincipia)课程编号:085005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续课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总学分:3.0教学目的与要求:《管理学原理》课程是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对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新课程,该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增加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为后续部门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管理学原理,既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管理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对学生拓宽思路、更新观念、掌握理论基础,举一反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本课程中全部是管理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适合以教师课堂系统地讲授课程知识体系为主,以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为辅。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则在于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讲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导论36管理环境32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历史67决策63管理特性与管理职能68领导64现代管理原理39激励65管理方法610沟通3第一章导论(3学时)第一节管理、管理学及管理学原理一、管理的科学定义,构成管理活动的五项基本要素---管理主体、客体、目标、手段、环境二、管理学的特点199\n三、管理学原理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包括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和管理哲学三个层次四、管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二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包括管理规律、职能、方法及管理者的素质二、管理学原理的体系包括: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管理者、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机制及管理效果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一、管理学原理的学科特征:包括它的综合性、交叉性、继承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二、管理学原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方法本章重点:1.弄清管理、管理学、管理学原理概念,构成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2.了解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其学科体系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历史(6学时)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亚当•斯密的理论要点:(1)劳动创造财富(2)劳动分工协作能提高生产效率(3)提出经济人观点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及其科学试验,泰罗制的主要内容二、法约尔及其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提出的6项企业管理活动,5项管理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三、韦伯及其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一、期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及其重要成果二、后期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一、社会系统学派二、决策理论学派三、系统管理学派四、经验主义学派五、权变理论学派六、“管理科学”学派本章重点: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3、霍桑试验的重要成果4、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199\n第三章管理特性与管理职能(6学时)第一节管理特性一、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学习管理二重性的现实意义第二节管理职能一、计划职能:计划的概念、计划的种类二、组织职能:组织的概念,组织职能的程序,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组织结构类型三、指挥职能:指挥的概念,指挥的原则,指挥的方法四、协调职能: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五、控制职能:控制的概念,控制的前提,过程,类型本章重点:1、组织职能2、控制职能第四章现代管理原理(3学时)第一节系统原理一、系统概念二、系统原理的基本思想:强调整体效益三、系统(人工)的特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第二节人本原理一、人本原理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管理的中心工作二、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组织者;人的智力水平和工作能力三、管理工作中人本原理的贯彻运用: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体,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完美的发展第三节责任原理一、责任原理的基本思想:管理是讲效果的活动过程,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应有工作职责或生产任务二、管理工作中责任原理的贯彻运用:明确职责,责权对应,公正奖惩第四节效益原理一、效益概念,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效益的评价,无绝对评价标准,尽可能体现公正和客观三、效益的追求,树立效益观念,追求长期利益,整体利益本章重点:1、系统的概念及特性2、管理中人本原理的贯彻运用3、管理中责任原理的具体体现第五章管理方法(6学时)第一节管理方法概述一、管理方法的概念199\n二、管理方法的不同分类三、怎样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方法第二节管理的一般方法一、经济方法的概念、经济方式与经济手段、经济方法的特点二、行政方法的概念、实质、特点、作用三、法律方法的概念、实质、特点、作用四、教育方法的概念、实质、特点、作用第三节多种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一、多种管理方法综合运用的客观必要性二、多种管理方法综合运用的具体形式三、管理方法综合应用效果的衡量:员工素质的提高、技术是否进步发展、管理目标的实现本章重点:1、经济方式、经济手段的具体应用2、各种方法的概念、实质、特点第六章管理环境(3学时)第一节环境因素与管理方式一、管理环境概念二、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般环境因素和特定环境因素三、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四、组织环境的管理方式,包括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第二节管理者的环境意识一、管理者要重视环境的影响二、管理者要努力协调内外环境三、管理者要尽力培育组织文化四、管理者要有社会责任感本章重点:1、外部环境因素:2、内部环境因素第七章决策(6学时)第一节决策概念一、决策概念二、影响决策成败的因素: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决策者自身的能力是关键三、决策的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总是要付诸实施,总是寻求优化,在若干方案中进行选择。第二节决策分类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一、决策分类,按决策对象特点,按决策者心理,按决策条件与后果进行分类二、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经营战略决策、研究开发决策、要素组织和部门管理决策。第三节决策的步骤一、确定决策目标二、拟制各种可行方案199\n三、方案择优:评价方案的价值标准和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四、决策的执行与追踪第四节决策的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直观法、综合评分法、基本利分析法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悲观法、乐观法、后悔值法三、风险型决策方法:期望值法、决策树法本章重点:1、企业经营决策的内容2、决策方法中的量本利分析法、后悔值法和决策树法第八章领导(6学时)第一节西方领导体制及领导观念的演变一、西方企业领导体制的演变过程:家长制领导阶段,“硬专家”领导阶段,“软专家”领导阶段,专家集团领导阶段二、西方企业领导观念的演变:领导是统治,领导是权力的象征,领导是一种影响力三、领导概念及领导影响力:领导的自然性影响力和强制性影响力第二节领导者的素质一、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二、丰富的科学知识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自制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第三节领导班子的建设一、领导班子的组织二、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同质的品德结构,梯级的年龄结构,合理的知识智力结构,协调的性格结构第四节领导的工作职责一、领导方式: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二、企业领导的工作职责:设计企业经营目标,改革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和法规,选拔、培养、使用人才三、提高领导艺术本章重点:1、领导的影响力2、领导的素质3、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4、企业领导的工作职责第九章激励(6学时)第一节激励概念与方法一、激励概念二、激励的具体方法:政策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奖惩激励第二节激励理论199\n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5层次二、期望理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三、公平理论:研究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四、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五、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原因,对挫折感受程度的影响,人在遭受挫折后的态度本章重点:1、激励的具体方法2、需要层次理论、公平理论、挫折理论第十章沟通(3学时)第一节沟通的概念及沟通过程一、沟通的概念及形式二、沟通的意义三、沟通的类别:按照沟通功能、方式、方向等分类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克服一、沟通的障碍及原因二、管理者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第三节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一、沟通的原则: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多渠道沟通原则二、常用的沟通方法:发布指示命令、召开会议、个别交谈本章重点:1、认识沟通障碍原因2、沟通的原则教材:省洋主编《哈佛经营管理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本课程参考书:1、黄雁芳主编《管理学教程案例集》、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0年2、王凯、蔡根女主编《管理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执笔:叶长生199\n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LiteratureRetrieval)课程编号:160001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计算机及网络基础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文献检索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增强其自学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及步骤;了解掌握常用检索工具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检索原理、途径和方法;熟练掌握国内外相关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及方法,能利用国内外相关数据库迅速获取相关文献信息。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文献检索基础25国外农业文献检索82文献检索原理与技术46特种文献检索23参考工具书27Internet与数字图书馆44国内农业文献检索88考查2第一章文献检索基础(2学时)第一节文献检索的概念范畴一.信息的概念二.知识的概念三.情报的概念四.文献的概念五.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的关系六.文献检索的概念第二节文献检索的目的意义第三节文献检索的类型及特点七.按存储和检索的对象分类八.按信息存储和检索的方式和技术分类199\n一.按信息组织的方式分类第四节文献检索的发展趋势本章重点:信息、信息意识及信息素质的概念;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的关系;文献的类型;文献检索的概念、类型及特点。难点:信息及信息意识的概念;文献检索的概念。第二章文献检索原理与技术(4学时)第一节文献信息组织及检索原理一.检索原理二.检索语言三.常用信息检索语言第二节文献信息检索技术、方法及步骤四.信息检索的技术五.信息检索的方法六.信息检索的步骤第三节文献检索效果的评价七.信息检索效果八.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方法本章重点:检索原理;常用的检索语言;掌握布尔逻辑算符检索、位置算符检索、截词检索、限制检索;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检索策略的制定和调整。难点:检索原理;检索语言;检索策略的制定及调整。第三章参考工具书(2学时,其中1学时实习)第一节参考工具书及其使用的基本知识一.参考工具书与工具书、普通图书的关系二.参考工具书的一般结构与排检方法第二节参考工具书的类型及特点第三节重要参考工具书介绍一.印刷版参考工具书举要二.电子版参考工具书举要本章重点:了解参考工具书的类型及排检方法。难点:能根据需求有选择性地利用相关工具书。第四章国内农业文献检索(8学时,其中4学时实习)第一节印刷型检索工具一.印刷型检索工具概论二.常用印刷型检索工具第二节农业及生物学数据库三.中国农林科技文献数据库199\n一.中国生物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第三节综合及相关数据库一.中国期刊网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三.万方数据库本章重点:常用印刷型检索工具的结构、种类;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数据库的结构、检索途径及方法,熟悉检索结果的输出;结合课题进行手工及数据库检索。难点:印刷型检索工具、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及方法。第五章国外农业文献检索(8学时,其中4学时实习)第一节印刷型检索工具一、美国《生物学文摘》二、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文摘三、美国《农业文献题录》四、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索引》第二节农业及生物学数据库一、国际三大农业综合数据库二、生物学文摘第三节综合及相关数据库一.电子期刊二.其他数据库本章重点:印刷型检索工具的结构、种类;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数据库的结构、记录字段的含义;掌握检索常用指令及检索算符的使用;检索结果的调整;熟悉检索结果的输出;结合课题进行检索。难点:检索常用指令及检索算符的使用;检索结果的调整。第六章特种文献检索(2学时)本章重点: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以及标准文献的检索途径及方法。难点:专利文献第七章Internet与数字图书馆(4学时,其中1学时实习)第一节Internet信息检索一.Internet概述二.Internet搜索引擎三.Internet免费农业信息资源第二节数字图书馆一.数字图书馆概述二.数字图书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199\n本章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发展过程;。难点:网络检索技巧考查(2学时)教材:陈有富主编《农业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主要参考书目:1.赵华英主编《农业信息检索指南》、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2.谢新洲编著《电子信息源与网络检索》、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文献检索实习大纲序号:160001实习名称: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学分:适用专业:农学、区域实习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掌握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课题选择相关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了解并熟悉从主题途径、分类途径、著者途径等检索入口检索文献的方法以及数据库检索常用指令和检索算符的使用方法,学会分析课题,准确制定检索策略,并能根据检索结果,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内容:参考工具使用、国内农业文献检索、国外农业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时间安排:第四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实习场所:文献检索室、逸夫馆多媒体阅览室考核与成绩评定:考勤、实习、考查三者相结合。执笔:毛有桂199\n市场营销学与农产品营销课程教学大纲(MarketingandAgriculturalProductMarketing)课程编号:085010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3.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其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学学科发展概况,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农林企业从事农林类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遵循的经营理念、所运用的经营战略与策略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宏观市场分析和微观市场营销策划的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技能。具体说,要求学生:1.了解和掌握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观念;2.了解和掌握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因素;3.了解和掌握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计划的制订步骤与方法;4.了解和掌握市场结构与消费者需求分析的方法;5.了解和掌握市场细分的原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6.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的内容与方法;7.了解和掌握市场预测的内容和方法;8.了解和掌握整体产品的概念和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和具体的农产品产品策略;9.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定价的原理和策略;10.了解和掌握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内涵和策略;11.了解和掌握农产品促销的手段和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传授和学生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操作与老师点评相结合。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的视听素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46农产品市场营销预测42市场营销环境与营销战略47农产品产品策略63市场与消费者需求分析48农产品价格策略64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49农产品销售渠道策略45农产品市场营销调研610农产品促销策略6204\n绪论(4学时)一、市场营销学学科的产生与建立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三、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市场营销环境与营销战略(4学时)第一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内涵二、市场营销环境的分类三、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方法第二节市场营销战略一、市场营销战略的内涵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订三、市场营销战略组合四、市场营销组织机构本章重点: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因素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方法;市场营销战略组合。难点:宏观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分析。第二章市场与消费者需求分析(4学时)第一节市场分析一、市场的内涵二、市场的构成与分类三、市场结构分析第二节消费者需求的基本理论一、消费者需求的含义二、消费者需求的层次与结构三、消费者动机分析四、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行为的一般程序与决策过程本章重点:市场结构对营销的影响;需求层次对营销的影响和Engel定律,消费者动机分析。难点:把握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营销的不同策略;消费动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4学时)第一节市场细分一、市场细分的必要性二、市场细分的内涵、作用三、市场细分的标准第二节目标市场选择一、目标市场选择的涵义204\n二、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第三节市场定位一、市场定位的涵义二、市场定位的方法本章重点:市场细分的标准;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市场定位的方法。难点:从消费者需求而不是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理解市场细分的涵义;对目标市场策略的理解;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第四章农产品市场营销调研(6学时)第一节市场营销调研一般概述一、市场营销调研的含义与作用二、市场营销调研的内容与分类三、市场营销调研的程序第二节农产品市场营销调研的方法一、农产品市场营销调研的定性方法二、农产品市场营销调研的定量方法第三节农产品市场营销调研表的设计一、调研表的结构要素二、调研表设计方法三、调研表设计调研案例的剖析本章重点:市场调研的内容与方法;调研表的设计。难点:定量市场方法计算。第五章农产品市场营销预测(4学时)第一节市场营销预测一般概述一、市场营销预测的含义与作用二、市场营销预测的内容与分类三、市场营销预测的步骤第二节农产品市场营销预测方法一、农产品市场营销预测定性方法二、农产品市场营销预测定量方法三、农产品市场营销预测案例剖析本章重点:市场预测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市场需求预测的计算。第六章农产品产品策略(6学时)第一节整体产品的含义与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理论一、整体产品的含义与层次性二、产品线与产品组合204\n三、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理论第二节包装策略一、包装的含义与层次二、包装的经济学功能三、包装设计原则与要求四、包装策略第三节商标策略一、商标的经济学含义二、商标的分类三、商标设计原则与要求四、商标策略本章重点:整体产品的概念与产品市场寿命周期;包装与商标策略。难点:产品市场与自然寿命周期的区别;如何进行包装和商标策略策划。第七章农产品价格策略(6学时)第一节价格学的基本原理一、价格的含义与功能二、价格形成的基础与决定第二节不同市场结构下价格生成机理分析一、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形成机理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价格生成机理三、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政策四、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价格生成的博弈论基础第三节企业产品定价程序与策略一、企业定价的程序二、新产品定价策略三、心理定价策略四、折扣与折让定价策略五、主副产品定价策略本章重点:不同市场结构下价格生成机理分析;企业产品定价策略。难点:价格歧视政策分析,价格生成的博弈论基础分析;主要定价策略分析。第八章农产品销售渠道策略(4学时)第一节销售渠道概述一、销售渠道的含义与分类二、销售渠道的结构三、中间商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销售渠道策略一、选择销售渠道的因素分析204\n二、销售渠道策略本章重点:销售渠道的结构分析,中间商分析;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与策略分析。难点:销售渠道策略分析。第九章农产品促销策略(6学时)第一节促销概述一、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二、促销的分类第二节人员促销一、人员促销的含义与功能二、人员促销的方式三、人员促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广告促销一、不完善市场条件下广告作为信号显示的经济学含义分析二、广告的含义与分类三、广告设计的原则与要求四、广告策化案例分析第四节公关促销一、公关的含义与分类二、公关的功能三、公关促销策略分析第五节宣传及营业推广一、宣传二、营业推广本章重点:人员促销策略;广告促销策略。难点:人员促销策略;广告促销策略的具体设计与创意分析。教材:徐金海夏莉艳主编《市场营销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主要参考书目:1、邝鸿主编《现代市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2、郭国庆李光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市场营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美]威廉姆·M·普莱德等著许彩国译《市场营销学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执笔:徐金海204\n农业标准化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Standardization)课程编号:081135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标准化》是一门综合性的介于技术、工程和管理学科之间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业标准化理论与方法问题,探求农业标准化活动的内在规律。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需要,农科大学生系统掌握农业标准化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讲标准、定标准、用标准”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宏观思考与具体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45农业标准化与农业国际贸易42农业标准化的原理、方法和特点66农业标准化效果63农业标准的种类、级别和体系47专题讨论24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6绪论(4学时)一、农业标准化的产生和发展简史二、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范围及任务三、农业标准化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本章重点:农业标准化的产生和发展简史、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学习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本章难点:无第一章农业标准化的原理、方法和特点(6学时)第一节农业标准化原理一、简化原理二、统一原理207\n三、协调原理四、选优原理五、农业标准化四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农业标准化的形式与方法一、简化二、统一化三、综合标准化四、超前标准化五、动态标准化第三节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特征与特殊性本章重点:农业标准化四原理及其相互关系、农业综合标准化。本章难点:无第二章农业标准的种类、级别和体系(4学时)第一节农业标准化范畴第二节农业标准的种类和级别第三节农业标准体系第四节农业标准化系统本章重点:农业标准的四种分类方法。本章难点:无第三章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6学时)第一节农业标准制定的对象第二节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原则第三节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程序本章重点: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程序、PDCA戴明循环。本章难点:无第四章农业标准化与农业国际贸易(4学时)第一节农业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技术壁垒一、贸易壁垒的分类二、贸易技术壁垒(TBT)的含义、作用和特点三、实例分析第二节农业标准化与消除农业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一、农业标准化在现代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二、农业标准在现代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三、农业国际贸易中农业标准的类型及有关技术法规第三节农业对外贸易标准化的原则与策略本章重点: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与特点、农业国际贸易中农业标准的类型及有关技术法规。207\n本章难点:农业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第五章农业标准化效果(6学时)第一节农业标准化效果概述一、农业标准化效果的基本概念二、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产生的机理三、评价农业标准化效果的意义四、评价农业标准化效果的原则第二节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一、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概念二、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计量方式三、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第三节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本章重点: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产生的机理。本章难点: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第六章专题讨论(2学时)一、农科大学生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意义和途径二、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主要参考书目:1.张洪程主编《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执笔:高辉207\n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Agro-technicalEconomics)课程编号:081027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先修课程:农业经济管理或农业经济学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和经济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业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业生产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用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迫切需要农科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驾驭农业生产全局的能力,提高工作适应性。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45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评价52农业技术经济原理66农业产业化技术经济效益评价43农业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程序及指标体系57专题讲座44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经济分析4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第二节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特点第三节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概况本章重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重要性本章难点:无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原理(6学时)第一节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一、经济效果二、经济效益三、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220\n第二节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及其评价的内容一、技术效益二、技术经济效益三、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原则四、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本章重点:经济效益的内涵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本章难点:无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程序及指标体系(5学时)第一节农业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程序第二节资料的搜集第三节资料的整理第四节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一、指标体系二、应用实例本章重点: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内在经济学含义本章难点:无第四章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经济分析(4学时)第一节农业生产资源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稀缺要素及资源的综合平衡理论一、稀缺要素二、生产要素综合平衡理论第三节农业生产函数一、生产函数二、可变投入、固定投入第四节单项资源的合理分配一、边际产量与生产弹性二、农业生产函数三阶段三、单项资源的最佳投入量四、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第五节成本函数一、成本与成本函数二、单位产品成本曲线三、生产成本曲线与经济决策四、价格变化与经济决策本章重点:单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本章难点:成本函数220\n第五章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评价(5学时)第一节农业生产规模的概念与规模效益一、农业生产规模的概念二、规模效益理论第二节种植业适度规模一、种植业规模的特点二、衡量种植业规模的指标三、常用的确定种植业规模的方法与案例第三节养殖业规模经济一、规模养殖的概念、特点与评价指标二、养殖业的适度规模第四节聚集规模经济一、聚集规模经济与农村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概念二、适宜聚集的类型三、聚集不经济四、提高规模效益的途径本章重点:规模效益的概念、评价指标以及提高规模效益的途径本章难点:聚集规模经济第六章农业产业化技术经济效益评价(4学时)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形式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特征二、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形式第二节农业产业化与经济效益一、农业产业化与经济效益二、农业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三节农业产业化效益分析与案例本章重点: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特征、农业产业化的效益分析本章难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本质第七章专题讨论(4学时)一、当前农业工作中的技术与经济问题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题三、农业标准化专题四、农业项目管理五、农业结构调整六、农业对外贸易(注:上述六个专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选择2个讲授)220\n主要参考书目:1、蒋瑛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顾焕章编《农业技术经济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3、展广伟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执笔:陆建飞220\n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HorticulturePlantProtectedCulture)课程编号:083005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能了解风障、阳畦、地膜覆盖、遮阳网、防虫网、无纺布覆盖、大、中、小棚、连栋大栅和温室等园艺作物栽培的主要设施类型、结构及性能;掌握地膜覆盖的技术要点,掌握塑料大棚建造过程及其技术要点,掌握日光温室的保温和采光设计及建造技术要点,掌握防虫网、遮阳网的使用技术,以及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等,为学生将从事园艺作物设施栽培生产实践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24设施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技术62设施的类型、结构和性能105设施育苗技术43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能46主要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要点6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设施园艺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一、设施园艺业概况二、设施园艺业在农业中的地位第二节国内外设施园艺的发展简史一、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简史与现状二、国外设施园艺的发展简史与现状三、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前景本章重点:了解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概况第二章设施的类型、结构和性能(10学时)第一节简易保护设施一、风障和风障畦220\n二、阳畦三、电热温床四、简易覆盖第二节塑料薄膜拱棚一、中、小拱棚二、塑料大棚第三节日光温室一、日光温室的主要类型二、日光温室的采光及采光设计三、日光温室的保温及保温设计四、日光温室的建造五、日光温室的应用第四节现代化温室一、现代化温室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二、现代化温室的配套设备及应用第五节夏季保护设施一、遮阳网覆盖二、防雨棚及应用技术三、防虫网及应用技术本章重点:电热温床的设置技术、简易覆盖(地膜、无纺布等)的应用技术,大、中、小棚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建造和管理技术;日光温室的结构、性能建造及应用技术;夏季保护设施的应用原理及技术,网障、阳畦及现代化温室的类型,配套设备及应用技术。本章难点:大、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的性能及管理和应用技术;夏季保护设施的应用技术。第三章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能(4学时)第一节透明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能一、透明覆盖材料的种类二、透明覆盖材料的性能第二节透明覆盖材料的应用一、塑料薄膜二、半硬质塑料膜及硬质塑料板三、玻璃四、新型多功能覆盖材料第三节其他覆盖材料一、地膜二、透气性覆盖材料第四节日光温室外覆盖保温材料220\n一、草苫(帘)二、纸被三、保温被四、外覆盖保温材料的日常管理本章重点:塑料薄膜(包括地膜)的光学、热力学、温度及耐候性特点,玻璃、(半)硬质塑料膜(板)、新型多功能覆盖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与薄膜的差异,日光温室外覆盖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管理。本章难点:塑料薄膜的性能及应用管理。第四章设施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技术(6学时)第一节光环境特点及其调控一、设施内的光环境特征二、影响设施内的光环境的主要因素三、光环境的调控第二节温度及其调控一、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二、温室的热平衡及温度环境特点三、保温与加温技术四、降温技术第三节湿度环境及调控一、设施内湿度的产生二、设施内湿度环境特征三、设施内湿度与作物生长发能及病虫害发生的关系四、设施湿度的调控第四节设施内的气体环境及调控一、CO2及其调控二、设施内有害气体及排除第五节连作障碍一、设施内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二、设施内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本章重点:设施内、温、光、湿和CO2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技术,设施内湿度、有害气体和连作障碍的产生原因及调控技术。本章难点:温、光、湿的调控;CO2施肥技术;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调控技术。第五章设施育苗技术(4学时)第一节电热育苗技术一、电热温床的设置二、电热温床的管理第二节嫁接育苗220\n一、嫁接育苗的意义及应用现状二、蔬菜作物的嫁接方法三、蔬菜嫁接苗的生理特点及管理技术第三节穴盘育苗技术一、穴盘育苗的关键设备二、穴盘育苗常用基质及性能三、穴盘育苗的营养液配方与管理四、穴盘育苗的技术流程五、穴盘苗的质量控制技术本章重点:电热育苗的操作技术;蔬菜作物嫁接的方法及嫁接苗的管理技术,穴盘育苗技术。本章难点:电热育苗的操作技术;蔬菜作物的嫁接技术及嫁接苗的管理技术。第六章主要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要点(6学时)第一节蔬菜作物的设施栽培技术要点一、茄果类作物设施栽培技术要点二、瓜类的作物设施栽培技术要点第二节主要花卉作物的设施栽培一、切花设施栽培二、盆花设施栽培三、球根花卉设施栽培第三节果树设施栽培要点一、葡萄设施栽培二、桃、樱桃设施栽培本章重点:主要蔬菜作物和切花、盆花的设施栽培技术要点,葡萄、桃等果树设施栽培技术。本章难点:主要蔬菜作物和切花的设施栽培技术。主要参考书目:1.张福墁主编《设施园艺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蔬菜栽培学保护地栽培》(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执笔:李良俊220\n时令鲜果栽培课程教学大纲(SeasonalFruitProduction)课程编号:083013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1.5教学目的与要求:果树种类繁多,一些名特优小水果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课程拟通过多媒体课件与录像等教学方式,主要介绍樱桃、草莓、果桑、枇杷、杨梅、无花果、石榴、柿子、猕猴桃等时令鲜果的分布与生产状况、生长结果习性、生态要求、栽培技术要点及果实采后处理与贮藏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果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令鲜果在果树产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掌握主要时令鲜果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为将来从事果树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樱桃35杨梅32草莓36无花果33果桑37石榴34枇杷38柿子3第一章樱桃(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种类和品种一、主要种类二、主要品种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生长结果习性二、物候期三、生态要求第四节栽培技术要点一、育苗二、建园三、土壤管理220\n四、施肥五、排水与灌水六、整形修剪七、果实采收八、预防霜冻本章重点:樱桃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本章难点:樱桃的生长结果习性。第二章草莓(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栽培意义二、栽培历史与分布第二节种类和品种一、主要种类二、优良品种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及习性二、物候期三、生态要求第四节栽培技术要点一、露地栽培二、保护地栽培三、冷藏延后栽培本章重点:草莓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本章难点:草莓的生长结果习性,草莓的保护地栽培技术。第三章果桑(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优良品种第三节栽培技术要点一、育苗二、栽植三、整形四、施肥五、修剪六、其它措施第四节采后处理与综合利用一、采收二、贮藏220\n三、综合利用本章重点:果桑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果桑的综合利用。本章难点:果桑的生长结果习性。第四章枇杷(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栽培意义二、分布及栽培历史三、我国枇杷的发展前途第二节种类和品种一、主要种类二、优良品种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生长结果习性二、生态要求第四节栽培技术要点一、苗木培育二、栽植三、肥料管理四、花果管理五、果实采收本章重点:枇杷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本章难点:枇杷的生长结果习性。第五章杨梅(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栽培意义二、栽培历史与现状三、发展前景第二节种类和品种一、主要种类二、主要品种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生长结果习性二、生态要求第四节栽培技术要点一、育苗二、栽植三、土肥水管理220\n四、整形修剪五、大小年结果及其预防措施六、采收与贮藏本章重点:杨梅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本章难点:杨梅的生长结果习性,杨梅的大小年结果及其预防措施。第六章无花果(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种类和品种一、主要种类二、主要品种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生长结果习性二、生态要求第四节栽培技术要点一、繁殖技术二、果园建立三、土肥水管理四、整形修剪五、保果与采收本章重点:无花果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本章难点:无花果的生长结果习性。第七章石榴(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种类和品种一、甜石榴类二、酸石榴类第三节生物学习性一、形态特征二、生长结果习性三、生态要求第四节栽培技术要点一、育苗与建园二、土肥水管理三、提高座果率的措施四、整形修剪本章重点:石榴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本章难点:石榴的生长结果习性。220\n第八章柿子(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栽培意义二、栽培历史与分布第二节种类和品种一、主要种类二、主要品种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根系特性二、枝芽特性三、结果习性四、生态要求第四节栽培技术特点一、繁殖二、栽植三、土肥水管理四、修剪五、果实管理第五节果实采后处理一、采收二、贮藏三、脱涩四、包装本章重点:柿子的主要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柿子的脱涩。本章难点:柿子的生长结果习性。主要参考书目:1、河北农业大学编《果树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史传铎等编著《樱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3、葛会波编著《草莓高效益栽培》、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4、王沛霖编著《16种名特优果树品种丰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5、缪松林编著《杨梅生产实用新技术》、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赵海珍等主编《柿树栽培与加工利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执笔:周春华22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