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要点及题目(农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气象学复习要点及题目(农学)

气象学复习要点及题目(农学)气象: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做预测预报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各环节(栽培、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与气象要素间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理论调整农业生产措施、农业规划等的学科。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监测:仪器研制、监测方法、数据处理等;2、农业气象信息: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发布等;3、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4、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发生特点、减灾措施等;5、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微气候研究与改造;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作物生产力的形成、农田中物质与能量的输送、气候生产潜力模式、气候变化的影响。测温仪器:按所用方法不同,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1.接触式测温:特点:测温元件直接与被测对象相接触,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最后达到热平衡,这是感温元件的某一物理参效的量值就代表了被测对象的温度值。优点:直观可靠。缺点:感温元件影响被测温度场的分布,接触不良等都会带来测量误差,另外温度太高和腐蚀性介质对感温元件的性能和寿命会产生不利影响。接触式仪器又可分为:膨胀式温度计(包括液体和固体膨胀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包括金属热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计)、热电式温度计(包括热电\n偶和P-N结温度计)及其它原理的温度计。2.非接触式温度计又可分为:辐射温度计、亮度温度计和比色温度计,由于它们都是以热辐射为基础,故也统称为辐射温度计。温标:定量描述物体温度高低的数值单位。常用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开氏温标、凯氏温标)。摄氏华氏换算关系:t=5/9*(F-32)玻璃液体温度表:测温介质:水银(主要)、酒精、甲苯、戊烷、二甲苯等。种类:农业上主要有普通温度表(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基本构造:感应球、毛细管、刻度板、套管。普通温度表:刻度板最小刻度0.2℃,顶端有塑料套管。最高温度表:感应球与毛细管交接处有一玻璃针。最低温度表:测温液体为酒精,毛细管内有一蓝色游标。温度表的误差及订正:温度表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材料本身的影响,产生的一些误差叫仪器差。其产生的原因:制作毛细管的内径不均匀,或刻度的等分不准确,引起的示度误差;温度表玻璃日久后,内部分子排列趋于整齐,引起玻璃的收缩使毛细管及球部的容积变小,温度示度偏高,这种误差,称为零点位移;使用的液体不纯,日久分化变质,不但液体体积改变引起零点位移,而且改变了液体的视膨胀系数,造成误差。使用温度表的环境条件:1防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人体辐射等);2防雨水、防强风;3空气自由流通。第一章大气\n1.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2.下垫面: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1.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n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主要特点有:(1)对流层集中了75%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是山地气候形成的基础;(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有大规模的平流运动,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如锋区。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夏6.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9.\n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千米。第二章辐射1.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3.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4.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5.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跨度。6.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值为1367。7.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8.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9.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10.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11.\n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效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作用~。12.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13.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1.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是什么?答:二者都以电磁波方式放射能量;二者波长波不同,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在0.15~4微米,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为0.48微米。地面辐射能量主要在3~80微米,为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在10微米附近。温度不同,太阳表面温度为地面的20倍,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地面的160000倍。2.正午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答: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可知在太阳直射点处正午时h最大,为90°;越远离直射点,正午h越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1、随纬度的变化:在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φ>δ),随着纬度φ的增大,正午h逐渐减小;在直射点以南的地区,随φ的增大,正午h逐渐增大。2、随季节(δ)的变化:对任何一定的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接近,正午h逐渐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正午h逐渐减小。例如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从冬至到夏至,正午h逐渐增大;从夏至到冬至,正午h逐渐减小。3、在|φ-δ|>90°的地区(\n极圈内),为极夜区,全天太阳在地平线以下。3.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答:随纬度的变化:在北半球为夏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可照时间延长;在北半球为冬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可照时间缩短。南半球与它相反。随季节(δ)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随δ增大(冬至到夏至),可照时间逐渐延长;随δ减小(夏至到冬至),可照时间逐渐缩短;南半球与此相反。在北半球为夏半年(δ>0)时,北极圈内纬度为(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在北半球冬半年(δ<0)时,北极圈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出现极昼。4.光照时间长短对不同纬度之间植物的引种有什么影响?答:光照长短对植物的发育,特别是对开花有显著的影响。有些植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短日照植物;有些植物又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长日照植物。前者发育速度随生育期内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后者则相反。对植物的主要生育期(夏半年)来说,随纬度升高光照时间延长,因而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延长,发育速度将减慢,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发育速度因光照时间缩短而加快,生育期将缩短。长日照植物的情况与此相反。\n而另一方面,对一般作物来说,温度升高都会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使发育速度减慢。因此,对长日照植物来说,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延长将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又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与温度的影响互相补偿,使生育期变化不大;北种南引也有类似的光温互相补偿的作用。所以长日照植物不同纬度间引种较易成功。而对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光照和温度的改变都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影响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延长;而北种南引,光温的变化都使发育速度加快,光温影响也是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缩短,所以短日照植物南北引种一般不易成功。但纬度相近且海拔高度相近的地区间引种,不论对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一般都容易成功。5.为什么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在白天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而升温。但大气中的部分气体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等,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辐射能不致于大量逸出太空而散热过多,同时使地面接收的辐射能增大(大气逆辐射)。因而对地面有增温或保暖效应,与玻璃温室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又阻止散热的保温效应相似,所以这种保暖效应被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6.试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段对植物生育的作用。答:太阳辐射三个光谱段是紫外线(0.15-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和红外线(0.76-4微米)\n。紫外线对植物生长发育主要起生化效应,对植物有刺激作用,能促进种子发芽、果树果实的色素形成,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以及抑制植物徒长和杀菌作用等。可见光主要起光效应,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主要吸收红橙光区(0.6-0.7微米)和蓝紫光区(0.4-0.5微米)。红外线主要起热效应,提供植物生长的热量,主要吸收波长为2.0-3.0微米的红外线。7.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强弱受哪些因子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答: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它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热量越多,夜晚降温越快。影响因子有:(1)地面温度:地面温度越高,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大。(2)大气温度:大气温度越高,向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小。(3)云和空气湿度:由于大气中水汽是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所以水汽、云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就越大,有效辐射越小。(4)天气状况: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减小,地面有效辐射增大。(5)地表性质:地表越粗糙,颜色越深,越潮湿,地面有效辐射越强。(6)海拔高度:高度增高,大气密度减小,水汽含量降低,使大气逆辐射减小,有效辐射增大。(7)风速:风速增大能使高层和低层空气混合,在夜间带走近地层冷空气,而代之以温度较高的空气,地面就能从较暖的空气中得到较多的大气逆辐射,因而使有效辐射减小;而在白天风速增大可使有效辐射转向增大。举例:因为夜间地面温度变化决定于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所以早春或晚秋季节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很强时,引起地面及近地气层急剧降温,可出现霜冻。\n1.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2。2.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3.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5.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6.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7.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8.上午8时的时角为-60°,下午15时的9.武汉(30°N)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60°。10.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少。12.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长。14.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延长。15.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减慢。16.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短。17.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光的比增加。18.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多。19.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少,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少。20.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第三章温度\n1.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2.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3.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T平均=(T02+T08+T14+T20)÷4。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月平均温度:1个月内每日日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旬平均温度:一旬内格日日平均气温的算术平均值。年平均温度:某年内12个月的月平均T的算术平均值。4.潜热:水分的蒸发或凝结所携带(释放)的能量。5.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6.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7.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8.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10.逆温层: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11.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12.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13.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需要的热量。\n14.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15.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1.地面最高温度为什么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答:正午时虽然太阳辐射强度最强,但地面得热仍多于失热,地面热量贮存量继续增加,因此,温度仍不断升高,直到午后13时左右,地面热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热贮存量不再增加,此时地面热贮存量才达到最大值,出现最高值。2.试述逆温及其种类,并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的类型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农业生产中,常利用逆温层内气流铅直运动弱的特点,选择上午喷洒农药和进行叶面施肥以提高药效及肥效。逆温层对熏烟防霜冻也有利。特别是晴天逆温更显著,贴近地面温度,可比2米上的气温低3~5℃,故冬季对甘薯、萝卜等晒干加工时,为防冻应将晒制品搁放在稍高处。3.我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海陆对它的影响。答:在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且我国气温的年较差比其它同纬度地区要大,因为我国的大陆性强。另外,由海洋面上—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均依次增大,这是因为水、陆热特性差异而造成的。4.试比较沙土和粘土、干松土壤和紧湿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n答:沙土和干松土在白天或增温季节,升温比粘土、紧湿土壤要快;在夜间或降温季节沙土和干松土降温比粘土和紧湿土也快。结果沙土和干松土的温度日较差比粘土和紧湿土的日较差大。这是因为沙土和干松土中空气较多,粘土和紧湿土中水分较多,而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比水的要小的缘故。5.试述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季节答:主要是由于大规模冷暖空气的入侵引起天气的突变所造成,如晴天突然转阴或阴天骤然转晴。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如春夏或秋冬之交最为显著。6.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会降温的原因是什么?空气块作上升运动是绝热过程。当上升运动时,因周围气压降低,气块体积膨胀,以维持与外界平衡,对外作功,消耗能量。因为是绝热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只能取自气块本身,所以温度降低。1.试述土温、水温和气温三者变化特征的异同。答:三者温度日变化特征相似,都是低一高一低型。温度日较差土面最大,水面最小,空气居中。极值出现时间土面最早,水面最迟,空气居中。三者温度年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均为低一高一低型。年较差土面最大,水面最小,空气居中。极值出现时间土面和空气相似,水面落后二者约一个月。三者随深度(高度)和纬度的变化,随深度(高度)增加白天土温(气温)温度降低,夜间则增高、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极值出现时间推迟;随纬度增高日较差变小、年较差变大。水温随深度和纬度变化与土温相似,只是变化缓和,极值出现时间更加推迟。2.试述辐射逆温、平流逆温的成因,并举例说明逆温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n成因:辐射逆温是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因地面有效辐射强烈而冷却,使近地气层随之降温,形成自地面向上随高度增加而增温的逆温现象。平流逆温是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上,由于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而降温,形成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增温的逆温现象。意义:逆温层的层结稳定,抑制铅直对流的发展,可利用逆温层出现时间进行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施放烟雾防御霜冻,或进行叶面施肥等。冬季山区谷地或盆地因地形闭塞、夜间冷空气下沉常出现自谷底向上的逆温层,山坡处存在一个温度相对高的暖带,此带霜期短,生长期相对较长,越冬安全,有利于喜温怕冻的果树和作物越冬,是开发利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方面。逆温对于空气污染的严重地方却有加重危害的作用。3.“积温学说”内容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答:“积温学说”认为作物在其它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累积到一定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个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它反映了作物在完成某一发育期或全生育期对热能的总要求。应用方面:①用活动积温作为作物要求的热量指标,为耕作制度的改革、引种和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②用有效积温等作为作物的需热指标,为引种和品种推广提供重要科学依据。③应用有效积温作为预报物候期和病虫害发生期的依据,等等。局限性:积温学说是理论化的经济方法。事实上在自然条件下作物的发育速度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作物的发育速度不单纯与温度有关,还与光照时间、辐射强度、作物三基点温度和栽培技术条件等因子有关。\n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时,最低温度出现日出前后时。年变化是最热月在最冷月在1。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推迟。3.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大。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大。粘土的热容量比沙土的要大,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大。5.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受热型;夜间为放热型;上午为上午转换型;傍晚为傍晚转换型。6.在对流层中,若1000米的温度为16.5℃,气温铅直梯度是0.65℃/百米,到2000米处,温度应是10℃。7.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天气突变及大规模冷暖空气入侵而造成。多发生在春夏和秋冬之交季节。8.当rd=1℃/100米,r=0.9℃/100米,则此时的大气层结对干空气是稳定的。9.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大低纬度地区小,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大。10.土、气、水温日较差,以土温最大,气温其次,水温居中。11.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持续日期,称为12.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51℃,有效积温为1℃。第四章水分\n1.饱和水汽压(E):某一状态下,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最大含量所形成的大气分压。hPa2.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程度。3.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4.露点温度(td):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5.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6.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7.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8.降水距平: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9.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10.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平流雾:暖湿气流流经冷的地表时,贴近地表的空气与地面发生热量交换而使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形成的水汽凝结物。11.绝对湿度/水汽密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质量.12.蒸发速度:单位时间内蒸发的水层深度。13.田间持水量:土壤颗粒及其空隙间可以吸附、储存一部分水分,其最大贮存的水分。14.\n重力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超过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想地下运动。15.凝结核:自由大气中水汽凝结的载体。16.过冷却水:纯净水难以结冰,甚至—40下也不冻结,称。17.绝热降温:当空气团与外界热量交换达到动态平衡时,称为绝热。当空气做绝热上升时,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做功,降低内能,温度下降,即绝热降温。1.何谓降水变率?它与旱涝关系如何?答: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它表示降水量变动情况,变率大,说明该地降水量距平均值的差异大,即降水量有时远远超过多年的平均值,这样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相反,有时降水量远远少于平均降水量,则相应会出现严重缺水干旱。2.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时。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但若受海陆风及季风影响的地方,其日、年变化,有可能与气温相一致。3.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答:有三方面:(1)气象因子。包括辐射差额、温度、湿度和风等;(2)植物因子。包括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育状况等;(3)土壤因子。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1.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n答:雾的种类:辐射雾:夜间地面和近地面气层,因辐射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平流雾: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不利方面: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日照时间减少,改变光质成分;雾影响土温和气温日较差,使日较差变小;雾使空气湿度增大,减弱农田蒸散。对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等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雾为病虫害提供滋生和发展条件。有利方面:在寒冷季节,雾可减弱地面有效辐射,减轻或避免作物的冻害;雾对以茎、叶为主要经济价值的作物有利,如茶、麻等,可还延长营养生长期而提高产量。初冬湖面上的蒸发雾:初冬时,近地层中,下垫面温度高,蒸发旺盛,而空气温度低,饱和水汽压小,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使得空气过饱和从而达到凝结。晴朗微风夜晚有利于雾露、霜形成:雾、露、霜基本上是通过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晴朗有利于辐射冷却,使下垫面的温度迅速降下来,微风有利于水汽的扩散,增加凝结量,大风使整层空气温度均匀下降且下降较小,不利于水汽凝结。云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空气绝热上升,气温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而形成的水汽凝结物,当上升气流停止时,云很快就会消散,所以上升气流是形成和维持云存在的必要条件。空气中水汽含量丰富,露点温度越高,形成云的高度越低。1.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2.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水3.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相反。\n4.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冷却、接触冷却冷却。5.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6.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E比e更快增大。第五章气压和风1.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闭合气压系统。如台风、龙卷风。2.高气压:又称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闭合气压系统。3地转风:当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直线运动所形成的风。4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其中1月和7月风向变换需在120°以上。5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一种昼夜风向转变的现象。6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这样一种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风。7焚风:气流越山后在山的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而热的风。峡谷风: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狭窄谷口时,类似江河中的河水由开阔江面进入狭窄江面,因流体不可压缩性,使流速加大,因而形成强风,这种风称峡谷风。8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其值为1013.2hPa。\n9等压面:空间大气压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形状类似地表,但其为连续的面。等压线:一组等压面与同一等高面形成一组交线,每根交线为一等压线。10等高面:空间位势高度相等的点构成的面。等高线:一组等高面与同一等压面形成一组交线,每根交线为一等高线。11高压脊:高压系统向外延伸的部分,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等压线不闭合。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作脊线。12低压槽:低压系统向外延伸的部分,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等压线不闭合。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作槽线。13鞍形场:两高两低气压系统相对形成的特殊气压系统,等压面形似马鞍,称鞍形场。14地转风: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空气运动模式。15梯度风:等压线不平行的气压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空气的运动模式。1.海平面气压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自所对应的天气如何?\n答:按气压的分布,海平面气压场有五种基本类型:①低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区域,常常带来阴雨天气。②高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区域,常对应晴好天气。③低压槽,即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它的天气与低压天气类似。④高压脊,即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天气与高气压天气类似。⑤鞍形气压区,即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这个区域的天气一般无明显规律,常常取决于是偏于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具有相应的天气。2.海陆风的成因。答: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使陆地上空气温度高,密度小,气流上升,近地形成低压区;海洋上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使空气自海洋流向陆地,即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于是情况与白天相反,空气自陆地流向海洋,即陆风。3.为什么高大山体的迎风坡多云雨?答:由于空气受高大山体阻碍,沿着迎风坡绝热上升,按干绝热规律降温;到一定高度(凝结高度)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然后按湿绝热规律上升降温,空气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故迎风坡多云雨。4.分析焚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答:焚风是由于气流遇到高大山脉阻挡被迫爬坡时,在山的迎风坡水汽凝结成云和雨,而在背风坡绝热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下降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初春的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夏末秋季的焚风可使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另一方面,焚风出现时,由于短时间内气温急剧升高,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使作物蒸腾加快,引起作物脱水枯萎,甚至死亡,造成作物减产或无收。强大的焚风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旱灾、高山雪崩等。5.何谓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有哪些?\n答:由三圈环流模式所导出的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行星风带的分布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海陆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发生断裂,形成性质各异的一个个气压中心,这些中心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夏半年有北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冬半年有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1.试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和成因。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虽然都出现在欧亚大陆上,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是不同的。东亚季风是由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邻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夏季大陆增暖快于海洋,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上高,气压较海洋上低,陆地上为印度低压,海洋上为北太平洋高压,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形成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带来高温、多雨天气。冬季陆地上降温快于海洋,陆地上温度低,气压高,为蒙古高压,海洋上为阿留申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东亚的特殊海陆分布使它成为世界上季风最发达、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南亚季风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造成的。冬季南亚为东北信风区,夏季,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变成西南风,影响南亚地区。由于东北信风来自干燥的高纬内陆,吹冬季风期间就成为南亚的旱季,而西南风(即夏季风)来自低纬广大的海洋上,高温高湿,它的到来即标志着南亚雨季的开始。2.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哪几种力作用下产生的?各自所起的作用如何?\n答: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开始运动的原始动力,只要有温度差就会有气压差、气压梯度,由此产生气压梯度力,空气就可开始运动,而且气压梯度的方向就是空气开始运动的方向。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是假想的力。在北半球,它永远偏于运动方向的右面,只能改变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运动的速度,且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赤道上为零,极地最大,因此,在低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常可忽略不计。当空气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时,要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个力由曲率中心指向外围,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在多数情况下,这个力数值很小,仅在龙卷风、台风中比较明显。摩擦力总是阻碍空气的运动,既存在于空气与下垫面之间(外摩擦),也存在于不同运动速度的空气层之间(内摩擦)。摩擦力一般在摩擦层(2km以下的大气层)比较重要,且越近地面摩擦力越大,在2km以上的自由大气中可忽略不计。山谷风及影响:白天山坡上增温快,而山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温度由于离地面远而增温慢,造成水平方向的温差,产生环流,使风由谷地沿山坡向上吹,形成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降温快,而山谷中间同一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面远而降温慢,冷空气沿山坡下沉,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环流,形成山风。谷风始于日出后2、3h,午后达最强,日落前1、2h平息,山风开始,凌晨最强,日出后减弱停止。夏季谷风强,冬季山风强。影响:夜晚山风下沉谷底,谷中空气被抬升,弱空气中水汽含量高,易形成云雾现象,所以山区往往多雾,甚至会出现夜雨现象;冬季时山风将山上冷空气带到谷底堆积,称冷湖,使得谷底温度低,往往引起农作物霜冻,山腰由于暖空气的抬升温度高,形成谷底到山腰的逆温层,可将喜温植物种植在山腰。\n1.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热带高、副极地、极地高压四个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三个风带。2.季风以年为周期,海陆风以日为周期,强于陆风。3.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平气压转偏向摩擦离心力;其中在高层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而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力力可忽略。4.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谷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陆风。5.风向规定为风的由南向北运动的空气,风向为。第六章天气1.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2.天气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3.气团:大范围内水平方向上各种物理属性比较均匀,铅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4.暖锋:由暖气团推动冷气团并向冷气团一方移动的锋。5.冷锋:由冷气团推动暖气团并向暖气团一方移动的锋。6.静止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势均力敌,或由于地形的阻滞作用,移动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7.气旋:又称低压,是一个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内气流反时针自外向内辐合。8.反气旋:又称高压,是一个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内气流顺时针自内向外辐散。9.\n霜冻: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表气层的温度降低到0℃以下,引起作物遭受的冻害。10.平流霜冻:由于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入侵而出现的霜冻。11.寒露风:我国南方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时所遇到的低温冷害天气。12.寒潮:是指势力强大的冷高压南下,使所到之处产生剧烈降温、冻害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国家气象局对寒潮的一般定量标准:一次冷空气入侵,使该地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在5℃以下。13.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作物需水量与土壤供水量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平衡,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造成产量下降的灾害性天气。14.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15.梅雨:平均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我国宜昌以东的江淮地区,出现的阴雨连绵天气,此时正值江淮梅子成熟,故称这时期的降水为梅雨。1.为什么锋面附近常常是阴雨天气?答:(1)锋面两侧是不同的气团,温、湿、压、风等气象要素水平差异较大,锋面过境时常引起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2)锋面移动时,暖空气沿锋面向上爬升,绝热冷却,水汽达饱和后,易凝结成云,产生降水,因而锋面附近常常是大风、降水天气。2.何谓天气、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彼此有什么关系?\n答:天气是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而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称之为天气系统。天气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称为天气过程。因此三者的关系是:天气系统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制造者和携带者,它的有规律的移动,造成一定地区一系列的天气过程,反映在每个时刻就是天气的变化。3.为何“槽前脊后”是阴雨天气,而“槽后脊前”是晴好天气?答: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高空槽脊自西向东移动,槽前脊后盛行西南气流,引导暖湿空气北上。由于暖空气轻,因此作上升运动,在地面对应为一暖低压,常是阴雨天气。槽后脊前盛行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由于冷空气重,作下沉运动,对应地面为一冷高压,常常是晴好的天气。4.霜与霜冻、冻害与冷害有何联系与异同?答:在作物生长季节,当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气层的温度降至0℃以下时,作物遭受冻害,即为霜冻。它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出现霜冻时,若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达饱和,在地面就会有白色晶体状凝结物出现,这就是霜,所以霜是一种天气现象。出现霜时不一定有霜冻,出现霜冻时也不一定有霜。当温度低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物学温度,而高于0℃时,就会出现冷害(又称寒害),所以冷害与冻害都是由于低温对作物引起的危害,不同的是前者温度在0℃以上,后者在0℃以下。5.简述副高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答:副高(全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内部和其外围南北侧的天气是不同的。在副高内部有强烈的下沉气流,气压梯度很小,多是晴朗少云,炎热微风的天气。若长期控制,会造成严重干旱和高温酷署。副高外围的西北侧,盛行西南暖湿气流,又与西风带相邻,水汽充沛,上升气温强烈,在地面上常是一条东西向的宽广雨带所在地,梅雨就出现在这个区域。副高南侧与赤道低压带相邻,盛行东风,多台风和热带低压活动,时有大风、暴雨天气。6.寒露风的含义及类型\n答:寒露风:我国南方地区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所遇到的秋季冷空气造成的低温冷害天气。分干湿两种类型:干型寒露风的特点是晴朗、干燥、低温,气温日较差大,相对湿度小。湿型寒露风是低温多雨,气温日较差小,相对湿度大。7.暴雨形成的条件答:形成暴雨需具备三个条件:①要有充足的水汽供应,一来提供足够水汽,二来提供能量;②具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以维持暴雨的强度;③要有湿空气的不稳定层存在,以促使和维持对流的发展。8.台风的结构及无气特征答:台风结构:从内向外为台风眼区、涡旋区和外围大风区。天气特征:①台风眼区,中心有下沉气流,产生逆温,层结稳定,风平浪静,为晴好天气。②涡旋区,具有强烈的上升气流,狂风暴雨,为最恶劣的天气区;③外围大风区,以大风为主的天气。2.试述副高脊线位置的季节变化与我国东部雨带的关系。答:我国东部雨带位置与副高脊线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冬季,副高偏东、偏南、脊线位于15°N附近,雨带在南海、南亚一带。春季,脊线缓慢移至20°N附近,雨带中心在南岭,华南雨季开始。6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附近,雨带移至江淮流域,这里梅雨开始。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至30°N附近,江淮梅雨结束,出现伏旱天气,雨带中心移至黄淮流域。7月底8月初,脊线第三次北跳稳定在35°N,华北,东北雨季开始,并持续到8月底。9月上旬脊线开始第一次南撤至25°N附近,华西和长江下游出现秋风秋雨,华中出现秋高气爽天气。10月上旬第二次南撤至20°N以南,全国雨季随之基本结束。3.试述霜冻的种类及其成因,并说明可能采取的防御措施\n答:霜冻有三种类型,平流霜冻:因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平流入侵而出现的霜冻。辐射霜冻:因冷季夜间或凌晨地面和植物表面辐射冷却作用而出现的霜冻。混合霜冻:是在冷空气平流入侵和辐射冷却双重作用下的霜冻。可能采取的防御措施:①农业技术措施,从霜冻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用诸如选育抗冻品种,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种植比例,调整播种期和移栽期,避开冻害,增施磷钾肥提高抗冻能力等。②物理化学措施,人工施放烟幕,以减弱地面有效辐射;露天加温,即人工直接对近地气层加热;人工喷雾法,即向大气中喷水,利用水的热容量大等性质延缓降温;此外通过灌水或覆盖等措施均可起到防冻害作用。1.一气团移往某地后,本身温度逐渐升高,这个气团被称为冷气团。冬季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夏季除此之外还有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气团。2.在高压系统长期稳定控制下易发生干旱。按季节划分,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主要有伏旱和秋旱。3.我国寒潮的标准是:一次冷空气入侵,使当地气温在24小时℃上,同时最低温度在5℃以下。寒潮的主要特点是大风和降温。4.按成因,霜冻分为辐射霜冻、平流霜冻和混合霜冻三类,每年的终霜冻是春季的末次霜冻。5.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和6.长江中下游(或湖北省)梅雨出现时间一般在6月上旬-7月上旬,副高脊线N附近,梅雨区出现在副高的西北侧。\n7.干热风的主要特征是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向的大气干旱。危害华中地区的主要是盛夏干热风,危害华北的是初夏干热风。8.静止锋的相遇时势均力敌,或受,而使锋面在原地少动或来回摆动,产生降,范围广。9.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高空槽、脊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槽前脊后盛吹西南风,附近有上升气流,天气多阴雨。10.台风的天气区由台风眼区,漩涡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组成,其中漩涡区天气最恶劣。第七章气候1.气候:指一地多年时期内的大气统计状况。大气统计状况用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示。2.气候相似:是德国学者马依尔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出的学说,即将植物从一地区移植到另一地区,需要严格遵守地区之间的气候相似。3.天文四季: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位置而划分的四季。如农历以“四立”为四季之始,“两分两至”为四季之中。阳历以“两分两至”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为春季,夏至-秋分为夏季,秋分-冬至为秋季,冬至-春分为冬季。4.气候四季:又称温度四季。以候平均温度为划分指标,候均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5.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如某年的某时段内降水量超出多年同期内平均降水量,出现降水量异常,而发生水涝灾害。\n6."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是指将作物(或牲畜)从一地区引进到另一地区,必须考虑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相似。1.气候异常与气候变迁有何不同?答: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而气候变迁则是指在较长的年代中,一个或几个气候要素值在时间的变化上具有某种规律性。2.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异。答: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春季增温快,秋季降温也快,春温高于秋温;7月最热,1月最冷,温度日、年较差大;日照丰富,空气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降水变率大,多对流性雨。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春季增温慢,秋季降温也慢,春温低于秋温;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是8月和2月,温度日、年较差小;云雾多,日照少且强度弱,相对湿度大;降水量大,季节分配较均匀,变率小,多气旋雨。3.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典型区域。答:特点是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具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典型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为显著。4.垂直气候及其农业特征。答:又称立体气候。在高大山体的垂直方向上,气候分带明显。其垂直分布状况好比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各种气候类型。如地处热带的山地,由谷地到山顶,先后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与各种气候带相适应的农业,自下而上依次为热带作物、亚热带作物、温带作物、寒带农业等。\n5.我国夏季为何南坡为多雨坡?答:我国夏季盛行偏南季风,属海洋暖湿气流,不稳定,湿度大,受山体南坡的阻碍作用,被迫沿山坡抬升,发生绝热冷却,温度降低,当降到露点温度时,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气流继续抬升,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发生凝结,成云致雨,降落在迎风的南坡上。这种降水也称为地形雨。6.我国南北温差夏季小,冬季大的原因。答:一地温度高低决定于该地区获得热量的多少,而获得热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日照长短。夏季,从南到北,二者对太阳辐射量的增减是互抵作用:即南方太阳高度角虽大,但日照时间短;北方太阳高度角虽小,但日照时间长。冬季二者对太阳辐射量的增减则是叠加作用。即南方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也长;北方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也短。此外,冬夏季风也有影响,冬季北方首当其冲受冬季风的侵袭,夏季南方多云雨。1."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及其在农业上的意义。答:"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是指将农作物(或牲畜)从一地区引进到另一地区,必须考虑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相似。这个原则强调了对农业来说,地区间气候的相似不能是一般的气候相似,而是对农作物(或牲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决定性意义的气候条件,即生命活动和产量形成过程中所必须的、不可代替的气候因子。根据农业气候相似原则进行引种、扩种、作物布局等,就可以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例如:我国南北跨越四个不同气候带,南北大于10℃的积温分别为8000℃以上和2000℃左右;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以上和600\n毫米以下。尽管热量和降水相差悬殊,但在水稻要求热量和水分较多的生长季里,即使我国最北的黑龙江地区也能满足水稻生育和产量形成的要求,因而可以种植。若忽视了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的适应性,违背了“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就会遭受失败。2.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根据我国季风成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东亚季风,此类季风的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引起的。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南隔中南半岛与印度洋相距不远,海陆差异的对比最为显著,冬夏热力差异极为显著。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的操纵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及赤道低压的操纵,盛行偏北季风;另一类为南亚季风,这类季风的形成是由于行星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所致。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此类季风主要在两广及西南地区。我国东南半壁在夏季风的控制下,70-80%年雨量集中在作物活跃生长期内,雨热同季,是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季风进退、强弱年际变化较大,因此降水和温度年际波动大,旱涝和冻害等灾害频繁。3.论述我国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以秦岭为界,春季增温和秋季降温,北方快于南方,北方春温高于秋温,南方秋温高于春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北方大于南方,内陆大于沿海,且年较差大于世界同纬度地区。1月份等温线大致与纬度相平行,南北温差大;7月份出现许多高温中心,西部山区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南北温差小。一月主要温度特征线的分布:-8℃线通过燕山、长城等地,0℃线通过秦岭、准河等地,\n8℃线通过南岭、桂林等地。4.论述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答:我国大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夏季降水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南地区占40%;华西山地、华东沿海地区多秋雨;台湾东北端基隆附近多冬雨。年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在一定高度以下,山地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加。年降水变率内陆大于沿海,北方大于南方,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年雨量与世界各地相比,33°N以北,我国降水量比同纬度地区偏少,以南则偏多。主要年降水特征量:400毫米年雨量线为夏季风影响的北界,此线将我国分成西北半壁干旱区和东南半壁湿润区;800毫米年雨量线通过秦岭淮河;1200毫米年雨量通过长江流域地区;1600毫米年雨量线以南以东地区为夏季风影响时间最长的地带。第八章1.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2.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3.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4.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影响的小气候。1.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辐射因素、下垫面因素、大气环流。\n2.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增加。3.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4.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6.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秦岭(淮河)、长江流域和南岭(桂林)等地区。7.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季风性显著和大陆性强。8.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太阳辐射、温度、降水。9.高山气候特点之一,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10.立夏和芒种之间是小满,日期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