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1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资源环境规划学
资源环境规划学\n第一章绪论\n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n一、环境规划的内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n人类活动方面包括环境保护活动的目标、指标、项目、措施、资金需求及其筹集渠道的规定和环境保护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规模、速度、结构、布局、科学技术的反馈要求;环境方面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规定。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为:发现(规划前和规划期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初步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方案评价及优选,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综合分析和最终确定目标与方案6个步骤二、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n1.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环境规划的作用\n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因而环境规划也与许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关。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体系。四、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n第二节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一、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性(二)综合性(三)区域性(四)动态性(五)前瞻性(六)信息密集(七)政策性强\n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系统原则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二、环境规划的原则\n第三节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n一、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4.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n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形势对环境规划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坚持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3.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4.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环境投入和公众参与4项制度二、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基本任务\n(一)按照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五年计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部署,也是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三、环境规划的类型\n1.经济制约型:2.协调型:3.环境制约型(二)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n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主要是在城市或城市中的小区进行。其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的大气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和主要的防治措施。2.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区域、水系、城市的水污染控制。具体地讲,水域(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水域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和主要防治措施。(三)按环境要素划分\n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是省、市、区、行业和企业等的规划,主要对规划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综合利用进行规划。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一般指城市、小区、道路和企业的噪声污染防治规划。\n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以上各类规划构成一个多层次结构。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层次结构见图1一1。(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n国家环境规划部门行业环境规划省,市,自治区环境规划地,市,环境规划省,市,自治区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计划单列式环境规划(图1-1)\n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分,有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五)按性质划分\n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符合生态规律,既能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又不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1.生态规划\n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也称之为污染控制规划,是当前环境规划的重点。按内容可分为工业(行业、工业区)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和城市污染控制规划。根据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n自然保护规划虽然广泛,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此外,还有文物古迹、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和地貌景观等。我国幅员辽阔,不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可更新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特殊价值的保护对象也比较多,迫切需要分类统筹加以规划,尽快制定全国自然保护的发展规划和重点保护区规划。3.自然保护规划\n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为实现上述规划类型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环境科学体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研究。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n第四节我国环境规划发展趋势\n一、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1、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2、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3、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4、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5、加强环境规划教育\n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理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节人地协调共生理论第四节空间结构理论\n第一节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二、环境容量三、环境承载力四、环境承载力理论\n二、环境容量1.概念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绝对环境容量WQ=WS(标准浓度)—B(本底浓度)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n三、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对他)的作用量。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阈值)。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n四、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承载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超越环境承载力,否则将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应通过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n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一、概念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n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当代人”“后代人”---人类,群体,而非个人分三层次解释:宏观--人类和自然共同协调进化(人-天关系,天人合一)中观--满足当代后代、局部全球的共同需要(人-地关系)微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人关系)“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n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关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力)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n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1.清洁生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清洁的产品。2.生态技术---生态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3.利用政府职能---管理和规划强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经济手段:奖励、罚款、税收\n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四个阶段:1.城市膨胀阶段2.市区蔓生阶段3.城市向心体4.城市连绵带\n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n第一节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第二节环境评价和预测第三节环境功能区划第四节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与生成第五节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主要内容\n第一节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n一、环境规划目标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体现了环境规划的战略意图,要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和灵魂,是进行环境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环境战略的具体体现)。(一)环境规划目标的概念\n1、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2、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保证目标的先进性4、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二)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n1、按管理层次分:宏观目标、详细目标2、按规划内容分: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3、按环境管理目的分: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环境管理目标4、按规划时间分:短期、中期、长期5、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分:国家、省区、市县(三)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工业或行业控制目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n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规划指标是指能直接反映环境对象及有关事物,用来共同描述环境规划目标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环境指标构成的有机集合。(一)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n(二)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规范性原则5.适应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6.选择性原则\n三、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根据规划指标表征对象、作用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和相关性,通常把它们分为: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经济、社会和生态)\n1.大气TSP(粒径是0-100微米,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SO2(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NOx(氮氧化物,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降尘(年日均值)酸雨频度与平均pH2.水环境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数地表水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的类别或化学需氧量COD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CO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海水达到近海海域水质标准类别或COD、石油、氨氮和磷3.噪声区域噪声平均值和达标率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和达标率(一)环境质量指标\n(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系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容量总量控制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目标总量控制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n1.大气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大气污染物(SO2、烟尘、工业粉尘、NOx)总排放量;燃烧废气排放量、消烟除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消烟除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处理量、工业废气处理量、处理率;新增废气处理能力大气污染物(SO2、烟尘、工业粉尘、NOx)去除量和去除率锅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窑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汽车数量、耗油量、NOx排放量2.水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工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新鲜水用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总量、外排量;生活废水总量工业废水处理量、处理率、达标率、处理回用量和回用率、处排工业废水达标量、达标率、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水中污染物(COD、BOD、重金属等)的产生量、排放量、去除量\n3.工业固体废物宏观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冶炼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化工渣、尾矿和其他)产生量、处置量和处置率;堆存量,累计占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综合利用量、综合利用率;产品利用量、产值、利润;非产品利用量危险废物产生量、处置量、处置率4.乡镇环境保护规划乡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产生)量、治理量、治理率和排放达标率水污染物排放(产生)量、削减量、治理量和治理率,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排放量等\n第二节环境评价和预测\n一、环境调查与评价(二)环境评价1、自然环境评价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一)环境调查1、环境信息采集2、环境信息采集方法环境评价工作是在全面、可靠的调查基础上进行的。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规划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弄清环境现状,了解区域环境特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给区域环境质量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发现主要环境问题。同时,需要通过评价确定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n二、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n(一)环境预测的依据①规划区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和依据;②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③城镇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能源、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行业发展规划。④村镇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镇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交通运输等资料\n(三)预测的类型进行环境预测时,根据预测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而其结果也就不一样。按预测目的可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n第三节环境功能区划\n一、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与目的(一)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n(二)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一是为了合理布局;二是为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三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n二、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和内容(一)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1.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2.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3.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4.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5.依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6.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n(三)环境功能区划的类型1.按其范围可分城市环境规划功能区区域(省区)环境规划功能区\n2.按其内容来分(1)综合环境区划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2)部门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噪声功能区划。\n第四节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n(1)因地制宜,紧扣目标(2)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3)遵循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法规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一)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一、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n2.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的步骤分析评价现在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对拟定的规划草案进行效益分析建优化模型、选出最佳几个方案预测各方案实施后可能的影响概算各方案投资、投资保障率等\n(三)环境规划方案的类型划分标准分类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方案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环境要素噪声污染控制规划方案生态规划方案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方案规划性质自然资源保护规划方案\n第五节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n规划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调查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总体规划社会,经济,能源,水资源发展利用预测环境规划区域预测环境预测技术方法确定原则,目标和类型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目标初步可达分析指标结构,功能和效果分析指标类型及选取区域基本依据环境规化功能区别功能区划类型专家支持系统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法规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规划方案协调决策决策风险与时效分析国家,省管理政策环境规划方案审批投资估算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环境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动态追踪控制管理环境规划工作计划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可否\n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n第一节环境评价方法\n环境评价: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可量化的价值或者主观效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的行为。一、环境评价\n评价对象:污染源与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的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与属性进行刻画的一组概括性表征。(一)评价对象与指标\n评价指标的选择设计原则:(1)科学性和简便性原则:准确、全面、客观反映系统对象,并要求简明、直观;(2)重要性原则:集中体现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与可比性;(3)层次性原则:可以清楚表达指标间的隶属层次关系,体现评价对象的内涵;(4)可行性原则:数据获取较为容易,便于计算应用,支持指标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n评价准则是指环境评价中,经过各指标赋值计算后,需要与预定的要求比对评判,这类用于对照比较的要求,通常称为评价准则(或评价标准)。环境标准是体现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规范。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评价中确定评价准则的基础。(二)评价准则\n评价方法就具体的评价模型而言,是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建立形成指标,并与评价准则进行对照评定的规则程序。(三)评价方法\n评价方法类型:(1)单一指数法是指单个指标描述的对象进行评价;特点:意义明确直观,方法简便易行。(2)综合指数法是指当采用多个指标描述评价对象时的评价方法;特点:为系统提供更为全面的比较评定。\n(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隶属关系分布的不确定性)是指依据模糊数学原理,引入隶属度-隶属函数等概念建立;(4)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是指以方差-协方差矩阵的内部依赖结构为基础,进行综合特征信息提取。\n二、污染源评价污染源评价在污染源调查基础上进行的。目前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评价方法,包括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n(一)单项评价针对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进行的有关指标(如超标率、排放量等)的评价,可以反映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贡献作用或控制效果等。\n1.超标率某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检出次数占该污染物检测次数的比率:Di--i污染物超标率,%;fi--i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检测次数;N—i污染物的检测总次数。\n2.排放强度单位时间内某污染物排放量:--i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i污染物排放浓度检测值;--含i污染物的介质(污水、废气)排放量。\n(二)综合评价为反映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总体贡献或控制效果,对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通过标化处理,将其转换为同一尺度下可比较(或相加)指标的评价方法。污染源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等标污染负荷和等标污染负荷比。\n在对一个系统(如一个城市或一个工厂)中的多个污染源及其排放的多种污染物进行评价,以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时,通常采用等标污染负荷作为统一比较的尺度,对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大小进行比较。\n环境质量指数: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这种数量指标就叫"环境质量指数",也称"环境污染指数"。单因子评价:从环境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角度看,对某一环境要素单一质量因子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质量评价:对多个环境质量因子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三、环境质量评价\n第二节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方法\n(一)环境预测的内容社会发展预测;经济发展预测;环境质量与污染预测;其他预测;一、环境预测\n(二)环境预测的基本原则(1)经济社会发展是环境预测的基本依据(2)科技进步的作用(3)突出重点(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n(三)预测方法选择与结果分析选择定性或定量预测技术;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环境发展趋势分析;环境风险分析。\n(四)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预测--主要是人口预测,还包括其他一些社会因素,比如环保意识,污染承受能力等;经济发展预测--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和能源预测(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率);环境质量与污染预测--关键预测内容;其他预测--根据具体情况,预测重大工程的环境效益和影响;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趋势预测。\n(一)人口预测(二)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三)能耗预测(四)用水预测方法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方法\n第六节环境规划的决策分析\n(一)决策过程决策是指为了解决某一行动选择问题而对拟采取的行动所作出的决定。环境规划决策是指本着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几个经过优化的环境规划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实施方案。一、环境决策过程及其特征\n环境系统规划决策过程的框架\n第五章水环境规划\n第一节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n水环境规划是对未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做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包括: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目的:发展经济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水环境规划的内容\n二、水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层次分两大类: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质控制规划---为实现水体的功能要求---基础水资源系统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满足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对水量的要求\n1、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可大可小(可以是整个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或某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可分为三个层次:\n(1)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2)城市(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3)水污染控制设施规划\n2、水资源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指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各种水体中的水资源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体。水资源系统规划指水资源规划即在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区条件、国民经济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各种矛盾,对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出最佳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应的工程措施的规划。---水资源(水量)的合理规划使用\n(1)流域水资源规划统筹安排全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注意协调上下游关系、各部门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n(2)地区水资源规划某行政区或经济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应满足全流域规划要求(3)专业水资源规划为满足全流域或某区域某项水资源专业任务需要进行的规划---防洪、水电、灌溉、航运---专业规划应和社会、经济、自然用水规划统筹考虑。\n三、水环境规划的过程基础信息收集与问题诊断确定规划目标选定规划方法拟定规划措施规划方案优选规划实施与评估反馈与适应性管理\n第二节水环境规划的基础\n1、水环境容量的概念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水环境规划的主要环境约束条件,也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参数。一、水环境容量\n2、水环境容量分类\n4、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水环境容量=稀释容量+自净容量\n水环境容量排放方式自净容量稀释容量W自净W稀释W稀释容量是指在给定水域的本底污染物浓度低于水质目标时,依靠稀释作用达到水质目标所能承纳的污染物量自净容量是指由于沉降、生化、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给定水域达到水质目标所能自净的污染物量。\n二、水环境功能区划1、水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水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确定水环境规划目标;便于环境规划目标的管理和执行;\n2、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1)集中式水源地优先保护;(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3)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4)上下游、区域间相互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n(5)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6)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7)考虑对地下引用水源地污染的影响;(8)实用可行,便于管理。\n3、水环境功能分区依据自然保护区及源头水生活饮用水区渔业用水风景游览区工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用水区\n4、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和步骤确定环境保护目标的系统分析过程\n三、水污染控制单元1、水污染控制单元的概念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作实体。可操作实体:可单独进行环境评价、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的较完整的体系\n第三节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n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清洁生产工艺浓度控制污水处理总量控制污水引灌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河内人工复氧河流流量调控污水调节\n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n第一节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n一、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图:弄清问题确定环境目标建立源与目标关系选择方法建立模型确定优化方案方案实施\n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一)大气环境系统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城市生态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大气环境过程系统子过程大气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子系统\n(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n第二节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一、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二、污染气象背景三、大气环境污染预测四、环境容量分析五、环境功能区划六、环境污染控制规划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n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n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概述\n土地资源是指能够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与土地的相比较,土地资源所指的范围较窄,更强调土地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土地资源所指的范围是一直在变化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土地资源\n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二)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1、土地利用\n(4)土地保护研究为了保持并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支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停止、制止土地破坏的行为,或者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土地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弄清土地退化的自然机制和土地破坏的社会经济机制,依此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保护的具体目标、保护方案和措施。\n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发挥土地资源潜力,对土地利用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改变进行系统的规划过程。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选择,采用实施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以满足人们对未来土地资源安全的需要,驱动力是变化的需求,改善管理的需要或者是由于条件的改变导致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需要。\n1、综合保护的原则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保护的原则。(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n2、连续保护的原则土地利用是一种连续的社会行为,土地利用现状是过去土地利用历史积累的结果,今天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对明天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土地资源保护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土地利用的连续性,要求土地资源保护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跟上土地利用的发展步伐,防范土地破坏于未然,走连续保护的道路。\n3、因地制宜的原则土地利用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是有差异的,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各不一样。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土地保护更具有针对性,并采取适合于地方特点的保护措施,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条件,才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目标的实现。\n4、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一种社会经济行为,是一项投资,在进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时必须考虑地方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同时,还要考虑规划中的工程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基本的方法是费用-效益分析法。\n1、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2、按规划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3、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三)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n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和内容\n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而复杂,包括: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评价;3、土地利用预测;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5、土地利用分区;6、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7、土地利用规划的审批和实施。三、土地利用规划内容\n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目的任务制定技术方案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资源综合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部门用地需求调查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现状分析各用地部门土地需求量的预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部门用地协调与土地保护成果总结与编写规划报告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图的编制编制规划方案成果审定与验收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流程图\n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n基本农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本地区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一、基本农田保护规划\n林地是土地的生态屏障,保护林地资源是改善土地资源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质量,保证土地的生产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林地资源保护规划\n保护草地资源,加强草地资源规划管理,对于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防止沙漠化和降低风沙、尘暴,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四、草地资源保护规划\n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n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概述\n一、固体废物的概念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①“废”是相对的;②不仅限于固体。\n二、固体废物的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n第二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n一、固体废物规划固体废物规划是为了使固废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而对固废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调节整合和优化设计。目前我国固废控制缺乏系统规划思想,就是说没有考虑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处置费用最小化;因此控制工作难以开展。\n三化原则: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尽量资源化首先减量化必须无害化\n3C原则:避免产生(Clean):清洁生产,减量化综合利用(Cycle):回收利用,资源化妥善处理(Control):安全处置,无害化\n固体废物现状调查与评价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体系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对策固废污染防治规划方案设计二、固体废物规划的组成内容\n(五)固废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生活垃圾污染防治规划方案工业固废污染防治规划方案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方案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规划方案\n第九章城镇环境规划\n第一节城市环境规划\n城市环境功能分区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固废管理和噪声整治规划工业污染源控制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能源、交通规划城郊环境生态规划绿化和生态调节区、特殊保护区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n城市环境规划编制程序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和功能区划环境污染整治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方案优化确定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状态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n项目生态城市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理论指导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学研究内容调控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预防和控制城市环境对城市人类的负效应规划要素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的高效循环、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也是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以大气、水、土壤、嗓声和固体废物等自然基质环境为主规划目标创造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共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对“城市”的概念理解将城市作为由经济、社会、环境构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将城市作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物质个体对环境的概念理解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基本指自然环境\n第四节小城镇环境规划\n一、小城镇环境规划概述1、定义小城镇——3万人以上未设市建制的县域和镇称为小城镇。小城镇环境规划——以农村县域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n2、我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大战略加速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n3、我国小城镇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环境资源消耗过快整体环境质量差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污染严重:水、气、垃圾\n二、小城镇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规划的原则、目标、期限与范围区域背景及城镇体系现状分析发展战略结构规划居民点规划建设分区引导与管制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与电信工程规划社会设施发展规划防灾减灾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环境规划近期建设项目规划规划实施措施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环境规划固体废物控制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可行性分析\n三、小城镇环境规划思路环境质量目标污染源控制方案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组织与控制污染物排放,达到环境质量要求。浓度控制总量控制\n四、小城镇环境功能区划建设开发区农业生产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工业区农业区商贸区农业耕作区经济林区天然林保护区珍惜生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区特色风景区文物古迹保留区休闲度假区规划区域特殊生境保护区\n五、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区域资源特点——区域环境功能——环境目标基础性指标+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污染源现状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环境现状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归纳环境主要问题提出确定构成\n环境污染各大指标预测——大气、水、固废变化污染预测特定地域划分为不同生态单元——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制定乡镇企业环境规划\n六、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1、准备阶段调查研究自然、社会经济调查乡镇企业与城镇发展水平调查乡镇工业与城镇污染源、类型及分布调查收集城镇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农业区划等。环境影响预测经济与城镇发展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预测自然资源的损失与生态破坏预测\n2、编制阶段确定环境规划目标依托经济发展目标及对环境需要制定环境规划对策研究宏观保证、资金、技术保证拟订规划方案与措施编制规划措施,拟订可选方案\n可行性分析投资估算、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优化协调规划方案规划方案筛选、可选方案优化编写规划报审稿决策——反馈——再决策\n乡镇环境规划的不足:一些地方的环境规划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中,规划落后于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功能区划分不合理。目前小城镇大多缺乏科学布局,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各种功能区交替,第三产业分布凌乱。立法不完善,管理不得力。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