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栽培方向免耕综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栽培方向免耕综述

农学栽培方向免耕综述1文献综述1.1免耕的概念免耕技术是西方国家为解决传统翻耕带来的弊端rfn逐渐认同发展起来的,它是和传统翻耕相对而言的,是国外保护性耕作措施中的最基本内容Z—(许剑平等,2005)o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対免耕(No-Tillage)的泄义提出了口己的看法:S.II.Phillips和ILM.Young(1973)认为:免耕就是不经整地,豁开一条窄窄的沟或槽就播种,沟的宽度和深度只要够给种了盖上-层适当的土就行了。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整地作业。免耕制小用除草剂防治杂草,因此不需要中耕,让化学能代替了大部分农业机械。他们认为“免耕制”是把耕作减少到最适宜程度(即少耕制)的最新进展。张志尧(1985)认为:免耕法是在一定年限(季节)内,采取表层覆盖或留茬,不进行上壤耕作而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的耕作法。刘裕春等(1999)认为:免耕是指用免耕播种机在茬地上豁开一条窄窄的沟或槽就播种,沟的宽度和深度只要能够给种子盖上一层适当的土就行,将作物残茬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地而。此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整地作业。朵草靠放牧、除草剂和烧荒來控制,作物残茬被保留,十•壤退化和机械的使用减少,机械的替代和作业成木减少。杨文革(2001)认为:免耕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将对土壤的耕作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其中,免耕是少耕法的极限形式。从以上不同学考对免耕的定义看,尽管各人的表述不尽一样,但在木质上是一致的。简而言之,免耕就是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幣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貝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陈军胜等,2005)o1.2国外免耕发展情况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爱德华•福克纳在《犁耕者的愚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反对传统犁耕种植方法,从此推动了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与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但由于当时除草、秸秆还山等技术尚不够成熟,免耕栽培推广较慢(夏敬源,2006)o20世纪80年代以\n來,由于耕作机械的改进和除草剂的发展,免耕法快速发展。美国是世界上采川免耕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99年为19.3X106hm2,其它的依次是巴西为11.2x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06hm2,阿根廷7.3X106hm2,加拿大4.1X106hm2,澳大利亚].0X106hm:,巴拉圭790000hm2o巴拉圭1992年免耕栽培仅20000hm2,到1999年发展到790000hm2o亚洲、非洲和东欧国家的免耕而积则难以统计(邹应斌,2004)。粗略地统计,全世界免耕面积约为45xl06hi2,其屮96%的免耕种植是在南美洲和北美洲。美国和加拿人占52%;拉丁美洲占44%,澳人利亚占2%,其它国家占2%(王法宏等,2003)o1.3我国免耕现状我国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的发展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新疆阿克苏农垦六团开始试验研究,Z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试验研究探索。二是试验示范阶段(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反复试验与探索,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因受限于免耕机具的缺陷和农民认识上的误区,推广速度较慢。三是完善推广阶段(20世纪末至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迅速发展,并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人豆等主要农作物上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免耕栽培在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成效显著,越來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在实践屮得以推广与应用(夏敬源,2006)o初步统计,到2005年全国粮食作物免耕栽培面积1600万hm2,约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15.4%,其中水稻300万hII12,玉米700力,hII12,小麦280万hn)2,马铃薯48万hII12o以水稻免耕抛秧为例,2003年全国推广应用省、自治区达12个、面积45力hi2,2004年84.3丿jhi2,2005年160力hm2(范小建,2007)o1.4湖北小麦免耕发展现状湖北省小麦免耕发展起步较晚,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示范和推广起來的,但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农技人员努力下,近儿年湖北省小麦免耕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特别是2005年秋播期间,由于遭遇持续低温、阴南、寡照天气,导致小麦不能适期播种,农作物收获难、藤茬难、整地难、播种难,而对灾害性天气,为了不谋农时,确保秋播季节不错过、而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各级政府把小麦免耕作为一项重大抗灾秋播措施來抓,据不完全统计,金省稻茬田小麦免耕而积达10万多亩,其中小麦主产区枣阳市达3万多由,牌都区达2万多由,靈阳区达3万多由,宜城市达0.2万多亩,谷城0.2万多亩,南漳县1力多亩,老河I】市3力多亩。随着各级政府对小麦免耕的高度重视,加人宣传力度,建立示范样板,使农民对免耕技术有了新的6\n华屮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认识,小麦免耕面积不断扩大。2006年湖北省小麦免耕而积达20多万亩,2007年达30多力亩,2008年小麦免耕面积仍在继续扩大,预计将扩人到40多力亩,每年小麦免耕的而积都在以10万多亩的速度递增,小麦免耕在湖北省小麦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5免耕的作用与意义1.5.1免耕的作用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剧增,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农民不得不加大对上壤的作业频率,努力扩人复种指数,扩人灌溉而积,增加灌水次数,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的施用量也迅速增加(蔡派,2007)o在农业化学品投入及灌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频繁的耕作除了增加生产成本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地力的下降及由于水土流失而帯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高焕文,1999)。同时,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高效利用冇限的资源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重耍课题。免耕栽培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材等特点,是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张丽华等,2006)o而月.,免耕栽培能有效简化农事活动的作业程序,减轻农民的作业强度,冇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口前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呈快速发展Z势。1.5.2免耕的意义1.5.2.1免耕栽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耍途径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和比,免耕栽培粮食产量可增加5%-10%,单位粮食生产总成本町以降低20%以上(袁家富,1996)。免耕栽培不是粗放耕作,也不是减产技术,更不是懒汉技术。免耕栽培可以保证农作物大面枳适时播栽,提高播栽质量,实现早苗早发和壮苗壮株,抗御干旱、低温等灾害(董治宝等,1997),特别是在中低产地区和茬口季节紧张地区,增产增效I•分明显。此外,免耕栽培与秸秆还出相结合,还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据研究,每亩还ITI400kg秸秆,相当于施尿素6kg、磷肥5kg和钾肥4kg(王淑平等,2003)o连续9年的试验表明,免耕栽培和秸秆还田还"J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个百分点(高云超等,1994)o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十学位论文1.5.2.2免耕栽培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资源约束是我国农业发展而临的一个基本孑盾。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水资源,有效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是当前亟待硏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王晓燕等,2000)o免耕栽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一是节能。免耕栽培最直接的作用是\n减少机耕费川,降低能耗。据农机部门测算,每亩稻III犁、耙、旋耕耍耗油10.5L,如果全国水稻70%实现机耕,每年要耗油近14亿L。免耕栽培在当前及今后世界石油等能源供需矛盾口趋紧张的形势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是节水。免耕栽培可以通过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捉高农田保水蓄水能力,从而达到保境增境、节约用水的目的(蔡典雄等,1995)。免耕还是当前抗旱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水稻免耕栽培为减少水稻用水量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孟春红和夏军,2004)o三是节肥。免耕对减少水土流失,加Z秸秆还田,优化了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一般可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江泽普等,2002)o1.5.2.3免耕栽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免耕栽培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是生物、化学、农业、机械等学科的集成创新,使系统、严谨、标准、规范的技术体系,推广这项技术,要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基础,以现代经营管理为手段。因此免耕栽培具有现代农业基木特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耍内容,加快推广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实现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罗永藩,1991)。1.5.2.4免耕栽培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农村的重要手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量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我国很多地区农村也出现劳动力短缺。推广轻简栽培减少劳动投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任富平等,2006)o免耕栽培通过简化农艺流程,实现了生产技术轻型化、高效化。一是有利于争取时间,缓和季节矛盾,有效解决抢收、抢种的“双抢〃问题。二是解决了氏期以来劳动强度过大,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6免耕对土壤的影响1.6.1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土壤免耕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土壤结构的变化.常规耕作下,翻耕扰乱了十•层结构,土壤团聚体被粉碎,耕层内有机质矿质化速度加快,有机一无机一微生物复合体含量下降,使得土粒间粘合力下降、水稳性团聚体减少(哈斯和陈渭南,1996)。而与Z相反,免耕可以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减少大、中孔隙数量,增jjndq:L隙数量,维持毛管孔隙度相对稳定(刘世平和庄恒场,1998)o也就是说随着土壤团聚体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壤容垂,容垂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状,它影响到土壤的孔隙度与孔隙大小分配,以及土壤的穿透阻力,进而影响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与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贾彦宙等,2002)o这样就有利于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的消反平衡,增大土壤对坏境水、热变化的缓冲能力。为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土兴祥等,1999)。另外,免耕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渗水力,防止土壤板结(赵燮京和吴萧,2003):有利于维护和发展自然土壤的结构和空隙的有序分布(赵聚\n宝,1996),使土壤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减少了对十•壤的扰动,可以保持和改善土壤结构等特点(田慧等,2006)。1.6.2免耕对土壤化学状况的影响土壤团聚体被认为是土壤养分“贮藏库〃,它的数量增加,标志着土壤供储养分能力增强(吴金水等,2003)o同时,土壤团聚体屮的碳、氮含量则代表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其数值反映了土壤肥力高低,是土壤肥力指标Z—(常旭虹,2004)o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木单元,团聚体数量的增多意味着生态位增人,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减弱。用传统的方法耕作时土壤受到耕作的扰动,改变了分解作用的条件,加快了土壤呼吸速率,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的下降(何振立,1994)。免耕减少了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使得上壤团聚体在数量上冇了明显的增加并具冇更好的稳定性,避免了土壤团聚体内部有机质的分解,从而加强了土壤团聚体对有机质的吸附力,使土壤中有机质与氧气接触的几率大人降低,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流失,这使团聚体上保持的有机质维持稳定的矿化势,使土壤得以持续不断地为植物供应养分(巩杰等,2002)o很多研究表明,免耕后的团聚体中氮、碳含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尤其在表土层(李倩等,2005)。总Z,少免耕对以显箸改善土壤化学性状,使土壤有机9华中农业人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碳显著提高。另外,随着施肥量与施肥时期的不同,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影响效杲也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作物对肥料的利用有阶段性不同的原因(徐阳春等,2002)。1.7免耕的缺陷传统耕作制度下,耕翻和清除残茬是收获后是防治病虫害消灭杂草的最有效手段,据有关报道,连续免耕三四年后,引起的病虫害和杂草较多,尤其是地下害虫如:金针虫,地老虎和駢!1©等更为严重。同时秸秆覆盖农田地表残留较多的残茬和秸秆,为某些农川害虫和植物病原体提供了寄居和栖息场所。美国及加拿大的资料证明,免耕往往由于残茬覆盖地而致使春季土温低,土壤水分、通气性和温度等变化也都对病虫活动会产生影响(张桂娟等,2004)o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就显的尤为垂要。一般來说,免耕与少耕为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而需要大量施用农药和除草剂。施用农药和除草剂后问题就足易引起负而效应,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严巫的还会造成农药污染。例如,在使用除草剂时,免耕或少耕处理往往曲于在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过大,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过干等原因致使除草剂不能奏效,造成1+1间杂草滋生,影响作物产量。再者,农药和除草剂在土壤屮的残留和转化机制以及生态防除措施等还需耍深入探讨。1.8冃前免耕技术应用状况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推广等多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协作下,我国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不断发展,主要有三类模式。lo8.1水田连作免耕栽培\n水FT1连作免耕栽培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主要模式,种植制度以稻-稻连作为主,主要适宜稻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浙江、安徽、湖北等地(邹应斌,2003)o冃前,水稻免耕栽培技术主要有免耕抛(摆)秧和免耕直播两种。〜是水稻免耕抛秧。水稻免耕抛秧是指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Wo先使用除草剂灭除杂草利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桩或绿肥作物后,灌水并施肥iRH,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将秧苗抛栽到大卜H的一项水稻栽培技术(吴洁远和黄示瑜,2004)o与常规抛秧相比,水稻免耕抛秧每公顷节水750—900m2,节肥、节药各10%左右,省工75个、省犁耙田成本75卜1200元,扣除除草剂和10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喷药成本225—375元,每公顷节木增收750—1500元。2005年全国水稻免耕抛秧面积160万hIT12o二是水稻免耕直播。水稻免耕直播是指在收获一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出,先使川除草剂灭除杂草和落粒谷幼苗、催枯稻桩,再灌深水晒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施基肥后将己催芽露白的水稻种子直接播到人皿的-项水稻栽培技术(梁文伟等,2003)o该技术具有免翻耕、省秧山、省工节本、简便易行、劳动生产率高、保护生态、高产高效等优点。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刘军等,2002)o水稻免耕直播每公顷省工15—45个、减少投人75—1125元、增收1200-1800元。U前,该项技术主耍在江苏、安徽等地推广,已形成双季早稻免耕直播、油菜茬中稻免耕直播、水稻少耕分厢撒播等技术模式。全国常年水稻免耕直播而积100万h!112o1.8.2水旱轮作免耕栽培水甲轮作免耕栽培种植制度形式多样。就粮食作物而言主要有稻一麦和稻一薯免耕栽培两种。一是稻一麦轮作免耕栽培。稻一麦轮作免耕栽培是指在水稻生育后期套播小麦或在水稻收获后免耕播种小麦,以及在小麦收获后免耕抛秧或移栽水稻或直播稻种的一种栽培技术(黄绍民和莫海玲,2002)o目前,稻一麦轮作地区有水稻、小麦中的一季免耕或两季都免耕栽培等技术模式。该模式适宜于长江流域及江淮、西南等地,主要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直辖市。H前,该模式推广面积340万hm2o二是稻一薯轮作免耕栽培。稻一薯轮作免耕栽培是将种薯直接摆放在稻茬出或麦秸的地面上,盖上8-10cm厚的秸秆,马铃薯即可正常生长,且拨开稻草即可收获(覃森和冯勇,2002)。该模式适宜于南方双季稻区的冬闲田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稻茬出,主要包插广西、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自治区。冃前,该技术已在广西、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大而积应用。2005年全国推广面积48万hln2o\n1.8・3旱地连作免耕栽培早地连作免耕栽培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栽培模式,其中黃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区以小麦一玉米(人豆)等为主,东北〜年一熟区以玉米一玉米(人豆)等为主。一是麦一玉(豆)免耕栽培。麦一玉(豆)免耕栽培是指黄淮海小麦、玉米(大豆)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轮作区在麦茬免耕播种玉米(大豆)的栽培模式。该模式适宜于黄淮海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两熟区(许迪等,2000)o主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中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目前。麦一玉免耕栽培面积535万hm2,麦一豆免耕栽培面积263万hn)2(晋凡生和张宝林,2000)。二是玉一玉(豆)免耕栽培。玉一玉(豆)免耕栽培是指北方一年-•熟地区玉米隔年连作免耕栽培或玉米、人豆隔年轮作免耕栽培的技术模式(陈索英等,2002)。该模式主要适宜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一年一熟区。该地区大部分属半湿润屮温带。此外,该模式也适宜于南方玉米一年多熟区。主要包括广西、四川、湖南、江苏等丘陵早地区。目前,该模式推广面积80万hm2。1.9本研究的Fl的意义小麦是湖北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播种而积和总产量在全省的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而居第二位,商品率达到48.3%,居各大粮食作物Z首,发展小麦生产是湖北省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負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免耕栽培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材、简化农事活动的作业程序、减轻农民的作业强度等特点,是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町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木研究期望在对湖北省小麦免耕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推广小麦免耕技术所存在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麦免耕试验与示范,提出湖北推广小麦免耕技术的综合措施。12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材料与方法2.1试验地点与材料试验设在湖北枣阳市环城办事处鲍庄村9组一试验基地,供试小麦品种为湖北主导品种郑麦9023。\n1.2.1免耕栽培和翻耕栽培的对比试验\n试验于2006年10月一2007年5月进行。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免耕栽培(P)和翻耕栽培(CK),三次重复,小区面积0.02亩(小区分布见表1)。前茬水稻,土壤为沙质壤土,肥力中等。1.2.2播期、密度、氮肥使用时期、覆盖物有无对免耕小麦产量品质影响的试验试验于2007年11月一2008年5月进行。供试上壤质地为黄壤,土壤肥力中等,较均匀一致,前作水稻。试验采用4因子2水平正交组合设计,设播期(B1二早播(10月10号),B2二正常播期(10月25号)),密度(Ml=14万/亩,M2=18万/亩)、氮肥使用时期(N1二不后移(氮肥的70%川作基肥,30%于分藥期施入),N2二后移氮肥的70%用作基肥,15%于分藥期施入,15%于拔节期施入,)、覆盖物有无(F1二有,F2二无,)、供试肥料分别为尿素(含纯N46%)、过磷酸钙(含P205为16%)、氯化钾(含K20为60%),小区面积0.02亩(小区分布见表2)。表2:m间小区布局表Table2:LayoutofFieldtrials华中农业人学专业学位硕丄学位论文1.3田间管理对比试验播期定于10月23「I,免耕播种前每个小区用克瑞踪4讯均匀喷雾杀除杂草,底肥施复合I]E0.5公斤,尿素0.2公斤,播后盖草3公斤;翻耕对照每个小区按习惯方式翻耕,一犁两耙,底肥施碳鞍1公斤,复合HE0.4公斤,两种处理均采取条播方式,播种量均为每小区0.2公斤;11月20日化学除草一次,追施分篥肥每小区0.15公斤,拔节肥每小区0.15公斤,3月中旬防纹枯病,4,q上旬防赤霉病各一次。正交组介设计试验田间管理同于一般育种田。1.4测定项忖及方法分别调查小麦生育期间的主要特征特性,以及小麦的主要经济性状。收获后各小区的籽粒单独测产,采用1241型谷物品质分析仪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n3结果与分析1.1免耕栽培和翻耕栽培的效果比较1.1.1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小麦比对照增产,每亩增产17公斤,增4.5%。免耕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冇效穗多,比对照多1.8万穗,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则呈减少趋势,穗粒数比对照少0.4粒,干粒重比对照少0.2克。分析其有效穗多的主要原因是免耕小麦播种在地表,分葉节位于地上,在水肥气热四要索协调状况下发生分菓早,低位菓多,成穗率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的主耍原因是在同等施肥水平和施肥方法下,免耕小麦吸收能力不如对照强,阶段需肥的要求比对照高,尤其在生育的中后期,随着根系吸收功能的衰弱,易出现脱肥早衰,因而彩响粒数和粒重。同时,影响粒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免耕小麦根系部分暴露地表,对5月中旬高温感应敬感,根系活力减弱,加速了籽粒高温逼熟。(表3)1.1.2苗情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小麦与对照相比,冬前生长发育快,分麋发生早,叶色浓绿,叶片宽厚,个体较壮,群体较足。越冬期由于温度降低,免耕小麦播种在地表,抗寒耐寒性较弱,生长发育较对照缓慢,叶色淡黄,立春时群体较对照少。但最终单株成穗数较对照多,成穗率较高。冬至时调杳,免耕小麦每亩茎藥苗比对照多5.3力苗,单株分葉较对照多0.2个,苗高比对照矮2cm,根茎比对照短1・3cm,百株鲜重比对■照巫32克;立春时调查,免耕小麦每亩茎簾苗比对照少4.1万苗,单株分藥较对照少0.2个,苗高比对照矮5.3cm,百株鲜重比对照少19克。成熟时免耕小麦单株成穗比对照多0.1个,成穗率高10%。(表4)15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表4:小麦免耕栽培与翻耕栽培的苗情动态Tabled:Theyoungplant'Sdevclopmentofthewheatno-tillage\ncultivationandtheplowingcultivation表中的数值为二个重复的平均值,+示5%显著水平。1.1.3生育进程免耕小麦的全生育期207天,比对照长2天,在整个生育进程中,以拔节为临界期,此前的营养牛:长时期发育较快,此后的生殖生长时期发育较缓。(表5)表5:小麦免耕栽培与翻耕栽培下物侯期调查情况Table5:Theinvestigationstateofphonologicalphenomenonunderthewheatno-tillagecultivationondtheplowingcultivation表中的数值为三个重复的平均值,宰示5%显著水平。1.1.4综合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小麦与对照相比,简化了生产工序,减轻了劳动强度,每亩节省用工1・5个,节省机耕费60元,增产15公斤,每亩节本增产增收137元。同时,免耕小麦采取秸杆覆盖技术,使秸杆直接还山,增施了有机肥.不翻耕保持了耕层的原有结构,防止了水土流失。(表6)处理人丁费机耕费化学除草费肥料投入费亩产值纯收入\n注:人工30元/天种了1.5元/公斤小麦价格L4元/公斤3.2播期、密度、氮肥使用时期、覆盖物有无对免耕小麦产量品质影响3.2.1正交组合分析从表7可看到,在免耕条件下,播期、密度、氮肥使用时期、覆盖物有无对小麦产量品质以及其它U标性状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人小不一样。对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倒伏情况的影响大丁-対千粒重、株高、穗平实粒数的影响,说明供试品种郑麦9023的千粒重、株高、穗平实粒数的稳定性较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抗倒伏性的高。表7:不同处理组合的平均值Table7:Theaverageofthedifferenthandledoutputortheseedproteincontent注:(Bl二早播(10月10号),B2二正常播期(10月25号)),密度(Ml二14万/亩,M2=18万/亩)、氮肥使用吋期(N1:不后移(氮肥的7005用作基肥,3096于分藥期施入),N2二后移氮肥的70%用17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作基肥,1596于分藥期施入,1596于拔节期施入,)、覆盖物有无(F1二有,F2二无,)、供试肥料分\n别为尿素(含纯N46%)、过磷酸钙(含Pzos为16%)、氯化钾(含KzO为60%)3.2.2方差分析从表8可看到,造成各性状的组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密度和氮肥使川时期。除小区产量外,其它5个性状的组合间差升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于产量來说,如果把0.1定为显著水平的话,那么M处理即密度处理的不同水平间差异显著,也就是说高密度和低密度的产量差异显著:对于品质性状籽粒蛋白质含量来说,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密度,结合表7可知M2〉M1,即18万/亩的密度对提高品质效果明显:干粒重的差界主要來源于密度和氮肥使川期两个因素,该两种因素的不同处理间均能使T粒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合表7可得出,当采用M2N2处理时,可获得较大的「粒巫;株高的变杲主要來源是氮肥使用期,结合表7可知,使用N2处理可使株高提高;穗平实粒数和倒伏情况的主要变异來源是密度,氏屮密度处理对倒伏情况影响极为显著,从表7可以很容易得到,Ml处理即低密度处理明显比高密度处理的植株更抗倒伏。表8:影响6个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Table8:theanalysisofvariance注:M:密度;N:氫肥使用时期。3.2.3因子间分析从表9可看到,播期、密度、氮肥使用时期、覆盖物有无对免耕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大小不一样,总体上讲,对小区产量的影响大于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早播不及正常播期,密度18万/亩的比14万/亩的好,有覆盖物比无覆盖物的好,在本试验氮肥的70%丿IJ作基肥的条件下氮肥后移与否对免耕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大。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显示,在免耕条件下,正常播期、密度18万/亩、有覆盖物为最佳组介。表9:不同处理产量、籽粒蛋门质含最的平均值Table9:theaverageofthodiffcrenthandlcdcombinations\n3.3免耕栽培与翻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3.3.1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壊容重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耍指标2—。从表10种可以看出,免耕导致土壤0〜15cm土层的容重减小,不同免耕年限土壤容重均比年年翻耕的小,且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减小,而免耕对土壤15,—30cm±层的容量影响不大。主耍原因在于,实行免耕后,肥料主耍施于表上层,由于小麦根系的趋肥性,根系向表土层集中,作物收获后残茬也主要集中在表土层,因而表土层有机质更丰富,有利于土壊结构体的形成,同时,免耕消除了人为对土壤的扰动和机械对土壤的压实作用,有利于土壤结构体的稳步发育。表10:免耕对土壤容重和团聚度的影响TablelO:Ontheeffectsofsoilphysicalproperties19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3.2对十.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机质不仅影响土壤的结构性、容重等物理性质,而月•还影响土壤犯的保肥与供肥性能。表11结果表明,免耕冇利于土壤冇机质的积累,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冇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全氮含量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也是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表层含量高于下层。这是因为免耕避免了人为对土壤的翻动,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体的形成,随着团粒结构的逐步形成,更有利于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下层,其原因可能是长期免耕不翻动土层,面施的有机肥料及植物残体进入下层土壤的数量少,而年年翻耕则使肥土相融,随耕作进入下层的有机物相对较少,另外,长期免耕导致耕作层变浅,植物根系大量聚集表层,进入下层的根量减少。表11:免耕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Tablell:Ontheeffectsofsoilulminandentirenitrogen\n20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4小结与讨论1.1小结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免耕栽培大田不霊耕整,种子直接撒播在厢面上,避免了翻耕造成的种子深浅不一,有利于一播全苗和齐苗,麦IB盖草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植株根系发达,低节位分篥多,成穗率高,有利于高产。同时在大III生产上,减少了劳力和机械投入,捉高了产投比,劳动强度轻,能冇效缓解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村劳力紧张的孑盾,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但需要注意的是,免耕小麦基础在抓苗子,关键在防早衰,重点在防草荒,难点在防冷害。免耕小麦播种在地表,有利于一•播全苗、齐苗、匀苗,但必须确保足埴,秋播时如遇连续阴雨天气适宜免耕,干早年景则不宜免耕。在施肥上要改变翻耕小麦“一炮轰”的施肥方法,要采取分次施肥“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防止中后期因养分不足而早衰。在防草荒的问题上,一方而不要选择恶性杂草多的出块应用免耕,另一方面在化学除草上要突出“早”、“小”,即时间要早,杂草要小。在冷害的防治上,一要把握好最佳播期,不要早播;二要把握好盖草标准,厚薄均匀,保温保墙;三要“三沟〃配套,排灌方便;四要科学施肥,出现冻害,及时追肥,促进生长:五要化促化控。1.2讨论1.2.1湖北免耕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湖北省小麦免耕发展起步较晚,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示范和推广起来的,但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农技人员努力下,近几年湖北省小麦免耕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特别是2005年秋播期间,由丁•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导致小麦不能适期播种,农作物收获难、藤茬难、整地难、播种难,面对灾害性天气,为了不误农吋,确保秋播季节不错过、而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各级政府把小麦免耕作为一项重大抗灾秋播扌昔施来抓,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稻茬皿小麦免耕而积达10万多亩,其中小麦主产区枣阳市达3万多亩,曾都区达2万多亩,襄阳区达3万多亩,宜城市达0.2万多亩,谷城0.2万多亩,南漳县1万多亩,老河口市3万多亩。随着各级政府对小麦免耕的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示范样板,使农民对■免耕技术冇了新的认识,小麦免耕面积不断扩大。2006年湖北省小麦免耕而积达20多万亩,2007年达30多万亩,9.008年小麦免耕而积仍在继续扩人,预计将扩人到40多丿j亩,每年小麦免耕的面积都在以10丿j多亩的速度递增,小麦免耕在湖北省小麦牛:产中占据21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着越來越巫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认识上存在的不明确,宣传落实的到位率存在地域偏差,导致关键技术把握不严,田间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免耕小麦减产减收,同时,由于资金的限制,阻碍了农技人员的推广工作,极人地限制了基层T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推广力度明显削弱(张明学等,2008)o\n一是播种量不精。免耕小麦播种量比翻耕小麦播种量略少,-•般控制在9一10公斤左右,最多不得超过12公斤。如杲播种量过大,而遇埔情较好,基本苗过多,出现群体过大,导致麦出中期郁蔽、后期倒伏早衰,从而影响小麦粒重的增加。但是如果播种量过少,少于9公斤,如果遇到氏期干旱少雨,田间缺境,会导致出苗率低,同时曲于缺境,幼苗扎根浅而吊死,导致减产。二是覆盖物不均。由于机械收割的稻茬过高,如果播种前没有进行灭茬,播种后盖草不易与地面接触,保境效杲差,影响出苗和苗期生长;有的盖草不均,盖草过厚,导致麦苗不能见阳光,光合作用差,出现了人量黄苗或缺苗的现象。三是除草不及时。由于免耕种麦在土壤表层保留了较多的杂草种了,出间杂草基数大,杂草不仅与小麦争夺土壤中水分、养分和光照(牟积善和何明华,1998),而冃.是麦EH病菌和害虫的中间寄主,增加了麦田病虫害的繁殖与传播,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如果播种前没冇按标准进行化学除草,易造成草荒,瘦弱幼苗多,不能形成壮苗越冬,出苗后,化学除草又不及时,导致草苗共生,稻茬FH是苗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会导致减产。四是施肥不介理。免耕麦田所形成的土壤耕作层环境和肥料浅施的施肥方法,与常规翻耕麦C□肥料深施有较人差别,免耕种麦表土有机质和全氮富集,但表土以下较深层的土壤中养分比常规耕翻出有明显卜•降趋势(朱卫荣等,2005),加上有些地方未能根据少、免耕麦出养分分布特点施肥,仍沿用翻耕麦时的重施底肥方式,结果因肥料不能翻入深层,集屮在土壤农层易流失,致使中后期土壤供肥能力下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的提高。五是选址不恰当。小麦免耕栽培技术受出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在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如果选择在恶性杂草较多的田块或抛荒的田块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冷浸□□里免耕小麦,导致杂草滋生或长期渍水而减产或绝收。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4.2.2湖北免耕小麦栽培技术综合措施4.2.2.1开沟整厢,确保排灌畅通稻川多处低洼涝地,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高,突然含水量人,通透性差,影响根系发育和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应切实做好排渍防涝工作(温美丽等,2006)o播后耍适墻开沟整厢,按厢宽3・5米开沟整删,及时疏通厢沟,逐级加深腰沟、I韦I沟、公用沟,做到四沟配套,明水能排,暗水能滤,彻底消除渍害,改善土壤条件和FR间牛:态环境。4.2.2.2施足底肥免耕小麦的基肥以复合肥为主(曹卫星等,2005),不宜施碳镀,但免耕追丿吧\n冋增加尿素川量(王崇等,2005)o一般底肥亩用复合肥50公斤或磷肥30公斤,钾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将三者混合均匀后撤田面作底肥。4.2.2.3适量播种当前高产麦田的播种量冇逐渐压缩的趋势,精量和半精量播种的面积正在扩大(曾宪成等,2006),对种子的均匀度要求更加严格,适量播种是苗匀、苗壮、高产的基础,并且免耕小麦分篥节位低、分簾多、成穗率高,播种时播种量应比翻耕用种量减少10%左右,一般每亩播种9—10公斤为宜,最多不得超过12公斤,出苗后一旦发现出苗不匀,在3叶期应及吋疏苗、补苗、间苗,使麦苗分布均匀,同吋,要注重推广优良品种,注重推广包衣种或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每公斤种子用15%粉锈宁2克拌种,随拌随播,这样冇利于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切忌“白种”下田。4.2.2.4稻草覆盖播种后要及时盖草,要求草不成陀,地不露口、不露籽,每亩盖草200公斤左右,盖草时要做到一撒、二匀、三补缺,确保覆盖物均匀。稻草覆盖一是可以增温保境,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二是可以防止鸟类啄食麦种。稻草覆盖后,要用水喷湿,有利于稻草腐烂。出苗后,要加强巡查,对个别稻草过厚或漏盖的地方,要及时匀草或补草。4.2.2.5化学除草麦川杂草种类很多,据统计有200多种,稻茬麦杂草以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为主,主要是看麦娘、猪殃殃等(李朝霞等,2002)。麦山除草方法较多,化学除草华屮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上学位论文耍把握好四耍点:一是耍选用安全对路的除草剂,确保作物的安全。二是耍把握好播种前、苗期和返青期3个时期的除草防治时机。三是要严格用药剂量,按推荐剂量使用。如果剂用量过大,対小麦造成药害,如剂量过低,防除效果差,达不到防除杂草的目的。目前湖北省各地使用的化学除草剂主要有“克瑞踪〃或“克无踪”、“骡马'’、“麦客隆”、“苯磺隆’’、“阔世马”等。防除禾本科杂草:小麦播后苗前每亩用7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80-10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于土表。苗后除草:小麦齐苗至3叶期前,麦田杂草1叶一2叶吋每亩用7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6.9%骡马浓乳剂用药40—5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在10°C以下的低温时,最好不要施用。防除阔叶杂草:每由用75%苯磺隆1克,或20%使它隆乳油30—40毫刃•,或用40%快灭灵5克,或者每亩用20%使它隆25—35毫升加18%--甲四氯150毫升,兑水40公斤在杂草基本出齐后施药。对单双了叶杂草混生田块,每亩用6.9%骡马浓乳油50毫升加20%使它隆乳油50毫升兑水50公斤。4.2.2.6病虫防治免耕小麦由于稻苑没有根翻入土,出间稻苑赤得病残留的基数较大,侵染麦穗数量较多,发病率往往高于耕翻麦田,加上免耕小麦田早发优势强,郁闭封行早,田间湿度大,冇利于中后期各种病菌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対免耕麦田病虫灾害的防治要高度重\n视,及时做好农药准备和测报丁作,并注意清除ITI边杂草,减少中间寄主,适时做好药剂防治工作(何振立,1994)。4.2.2.7防止中后期早衰免耕麦表土冇机质和全氮富集,但表土以下较深层的土壤中养分比常规耕翻田冇明显下降趋势(胡延吉等,1999),加上有些地方未能根据免耕麦山养分分布特点施肥,仍沿用翻耕麦时的重施底肥方式,结果因肥料不能翻入深层,集中在土壤表层易流失,致使屮后期十•壤供肥能力下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的提高(郎宁等,2002)oIT1间管理要注重解决好8衰的问题,一般要看苗巧施拔节肥,亩施尿素4-5kg或复合肥5kg加钾肥3kg,以利促健生长,防早衰(李新举和张志国,2001)o抽穗扬花期重施叶而肥,结合病虫防治,每亩用0.5-1kg尿索加0.2kg磷酸二氢钾兑水40kg喷施1、2次,以利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高聚林和刘克礼,2003)o24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4.2.3湖北免耕小麦发展的辅助措施4.2.3.1广泛培训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朵志等传媒扩人宣传,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各级农技部门采川编印技术资料、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逐级开展技术培训,尤具是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克服“观念关”、“心理关”、“技术关”,加速对农民的培养。各地要通过建立展示示范网络,充分发挥宣传领导、教育农民、激励企业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该项技术的迅速推广。4.2.3.2着力展示示范免耕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无论是在政策层血,还是在学术和技术层面,乃至农民群众的观念,对这项技术都缺乏足够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耍采取以典型引路子,以样板促普及,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田、项FI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T家万户、田间地头,要办好示范样板,把样板办成技术推广的阵地、农民培训的课堂,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辐射作用,在示范推广样板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出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特别是栽培的关键技术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下HI,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具体因难和问题。4.2.3.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整介现有人力、项冃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将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以项H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加大核心样板,大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n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加人对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帯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乡镇农技部门应充分利用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办好各类免耕示范样板,开展全程服务,发挥资金最大社会效益和捉高服务质量。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学位论文4.2.3.4增加资金投入免耕栽培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将其作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加人对示范工作投入力度,以及增加推广经费的投入,确保免耕推广工作确实落到实处,从而加速免耕技术的推广。26华屮农业人学专业学位硕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蔡典雄,张志出,高绪科.半湿润偏旱区早地麦出保护耕作技术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3(4):67-731.蔡派,中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现状与展望.世界农业.2007,5:30-312.曹卫星,郭文善,王龙俊.小麦品质生理牛态及调优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3—993.常旭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应用前景分析.耕作与栽培,2004,(1):25-294.陈军胜,苑丽娟,呼格.吉乐图.免耕技术研究进展.农艺科学,5(5):20-225.陈素英,张喜英,刘孟雨.玉米秸秆覆盖麦1+1卜•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温度动态规律.中国农业气象,2002,4:34-376.崔灵周,李占斌,丁文峰.四川丘陵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旱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19(1):87—9217.董治宝,陈渭南,李振山.风沙土开垦中的风蚀研究.土壤学报,1997,34(1):74-808.范小建.加大力度抓好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农技推广,2007,(7):4-\n1.高焕文,李洪文,陈君达.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1):57-62儿.高聚林,刘克礼.不同农艺措施对春小麦群体T•物质积累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79-8412.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4,27(6):41—4913.巩杰,黄高宝,李延梅.少免耕耕作法的农出效应.耕作与栽培,2002,(5):41—4414.'哈斯,陈渭南.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一一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2⑴:10—1615.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现状和展望.土壤学进展,1994,22(4):36-43华中农业人学专业学位硕丄学位论文16.胡延吉,兰进好,赵檀方.不同时期3个主栽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特性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9,30(4):404—40817.黄绍民,莫海玲.水稻连年免耕直播高产栽培.广西农业科学,2002,(1):31-3218.贾彦宙,王俊英,庞黄亚.上壤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6):12-1519.江泽普,黄绍民,韦广泼.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対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广西农业科学2003,8(1):65-6720.晋凡生,张宝林.旱嫄地玉米农田免耕覆盖的土壤环境效应.水土保持研究,2000,7(4):60-6421.郎宁,徐世宏,梁人君.不同氮肥用量対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试验.中国农技推广,2002(6):42—4322.李朝霞,赵世杰,孟庆伟.高粒叶比小麦群体生理基础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2002,22(4):79—8323.李洪文,陈军达,高焕文.旱地农业三种耕作措施的对•比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n究,1999,17(1):7—11\n12.李金才,王晋,魏凤珍.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7(4):325—32713.李倩,谭周进,屠乃美.少免耕对晚稻土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1(4):415—41714.李世清,凌莉,李生秀.影响土壤屮微生物体氮的因子.土壤与环境,2000,9(2):158—16215.李新举,张志国.免耕的土壤适应性.土壤通报,2001,32(1):41-4416.梁文伟,张祖健,龚玉源,李畅炎.水稻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广西农业科学,2003,(3):27—2817.刘军,黄庆,付华,陆秀明,刘怀珍,李康活.水稻免耕抛秧高产稳产的生理基础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2,35(2):152-12618.刘世平,庄恒场.免耕法对土攘结构影响的研究.土壤学报,1998,35(1):36—3728华中农业人学专业学位硕丄学位论文19.罗永藩.我国少耕与免耕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耕作与栽培,1991(2):1-720.孟春红,夏军.“土壤水库''储水量的研究.节水灌溉,2004(4):8-1021.牟积善,何明华.免耕、覆盖、深松配套技术及耕作模式的研究(之三)——试验结果与分析(对土壤水分、盐分、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天津农学院学报,1998,5(4):23-2722.任富平,舉军海,王哲笃.推广应用免耕栽培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技推广,2006,(10):14-1523.覃森,冯勇•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示范.广西农业科学,2002,(2):6124.El慧,谭周进,屠乃美,李建国,肖启明.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耕作与栽培,2006(5):30-3225.王崇,方波,崔香连,徐健.免耕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山东农业科学,2005,3:30—32\n12.王法宏,冯波,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川概括.山东农业科学,2003(6):15—1613.王荣栋,曹连蒲,吕新.麦类作物栽培育种研究.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79—8314.王淑平,周广胜,孙长占.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1):87-9015.土晓燕,高焕文,李洪文.保护性耕作对农出地表径流与土壤水蚀影响的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66-6916.王兴祥,张桃林,张斌.红壤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生态学报,1999,19(3):335-34117.王勇.旱地地膜冬小麦籽粒灌浆待性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124—126.18.温美丽,刘宝元,叶芝菌,付金生.免耕与土壤侵蚀研究进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7:1-319.吴洁远,黄示瑜.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广西农业科学,2004,(3):193-19420.吴金水,肖和艾,陈桂秋.早地微生物量磷测定方法研究.土壤学报,2003,华中农业人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40(1):71—7221.夏敬远.我国粮食作物免耕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中国农技推广2006,(10):7—1022.徐阳春,沈其荣,冉炜.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土壤学报,2002,39(1):89-9623.许迪,SchmidR.,MermoudA.夏玉米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特性时间变异性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0,14(1):64-8724.许剑平,徐涛,谢宇峰.国外少免耕法的发展研究.农机化研究,2005(1):25-3025.于舜章,陈雨海,周勋波.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175—178\n12.袁家富.麦皿秸秆覆盖效应及增产作川.生态农业研究,1996,4(3):61-6513.曾宪成,张曾凡,张徳海.小麦免耕撒播栽培技术.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3):20014.张桂娟,杨建国,何立月,张金良,李国凤.免耕播种小麦HI化学除草药剂筛选试验.小康科技文萃,2004:18-1915.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甘肃农业科技,2006(12):3-616.张明学,陈亮树,程盛.曾都区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小的问题与对策.小国农技推广,2008,(3):12-1417.赵聚宝.秸秆覆盖对早地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59-6618.赵全仁,李笑容.免耕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浅析.农业经济:29-3019.赵燮京,吴萧•川中丘陵区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及增产效果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1):66—6920.中国科学院沈阳应川生态研究所.免耕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土壤通报,2004,35(3):25-2721.周凌云.农田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生态农业研究,1996,4(3):49-52122.朱卫荣,严桂珠,刘小燕,吴爱国.免耕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研究.上海农业科技,2005:4-530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3.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2005,18(5):565—56824.朱自玺,赵国强,邓天宏.秸秆覆盖麦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生态农业研究,2003,8(1):34—3725.朱H玺.秸秆覆盖麦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率研究.生态农业研究,2000,8(1):51-53\n12.邹应斌.水稻的玄播与免耕玄播栽培研究进展.cropreaearch2003,1:52—5913.邹应斌.国外作物免耕栽培的研究与应用.作物研究,2004,(3):28—2014.AzimzadehM.,KoochekiA.,PaiaM.旱地条件下耕作和残茬管理对可持续谷物生产的影响.而向二^一世纪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238〜25215.McConkeyBrian.LindwallWayne.ConservationTi11ageSystems!nWesternCanada.面向二十一枇纪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北京:屮国农业人学出版,2000:】42—252华中农业人学专业学位硕十学位论文致谢本文是在导师孙东发教授、柯利堂副站长的精心指导和热忱关心下完成的。导师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指明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并在思想的创新性方而给予启发,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导师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粘神使我受益非浅,导师为人正值、待人宽厚的品德是我学习的榜样,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不断鞭策和激励着作者再科学的道路上进行不懈的努力。值此论文完成Z际,谨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感谢华屮农业人学植科院的老师、同学们对作考的帮助。感谢枣阳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陈斌主任对论文试验的人力支持。同时深深感谢父母、家人多年來所给予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感谢在百忙之中审阅本文的专家和学者。再次感谢所有曾给予作考各种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们。柴婷婷\n2009年5月于武汉湖北省小麦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研究作者:柴婷婷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人学木文链接:d.g.wanfangdata/Thesis_Y1597786.aspx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