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概论样题(二)
农学概论样题(二)一、名词解释1.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份额称为农业产业结构,我国的种植业比例最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国家统计中一般将种植业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2大类,其中大田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2.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种植的作物﹐如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牧草等。露地种植,直接供给粮食,油料和衣物原料等。3.喜温作物: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棉花、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为喜温作物。对温度和积温的要求较高,其温度三基点分别为:10℃左右,20-25℃和30-35℃。4.作物的植物学分类:亲疏关系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类的各级单位,除界以外,其他各级单位可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亚级。5.牧草作物:也称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家畜饲料。如,禾本科的黑麦草、苏丹草、雀麦草、早熟禾等;豆科的三叶草、草木犀等。6.种子发芽:发芽是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7.分蘖节:禾谷类作物地下部或近地面密集的茎节,其上的腋芽可形成分枝称为分蘖。8.作物品质的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如禾谷类作物籽粒的大小,棉花纤维的长度等。9.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茎尖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10.须根系:单子叶作物除初生根外,还能在基部茎节上生长出次生根,形成须根系。11.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12.生物产量:作物在其一生中积累的全部干物重,一般指地上部总干物重。13.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14.加代繁殖:加速良种繁育的一种方法,包括异地繁殖和异季繁殖2种方法。前者如玉米可到海南或云南冬繁加代;后者如南方早稻春播夏收后再夏播秋收,一年2代。15.嫁接繁殖:利用植物营养体的再生能力培育独立新个体的方法之一,将一种植物的枝芽接到另一植物体上的某个部位,使其愈合长成新植株的方法。16.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地下,这就是重力水。17.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克数。18.根外追肥:又称叶面喷肥,将速效化肥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度溶于水中,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养分经叶面进入作物体内。19.混作:2种或2种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20.适用技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能获得作物高产、经济高效的技术。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过程。\n答:我国人口的再生产也出现了上述3种类型:第1种类型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前,第2种类型出现在20世纪50—70年代,第3种类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即“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3种不同类型。1.作物起源与农耕文化有什么关系?答:物是指由人类栽培的植物。人类定居以后,发现“吃掉的植物”可再生出“可食用的植物”,这些自然再生的植物就是人类农耕文化开始的渊源。原始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农耕生活,进而形成不同的农耕文化(圈)。2.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答:营养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营养生长的时期称为营养生长期或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生殖生长的时期为生殖生长期或生殖生长阶段。3.双子叶作物与单子叶作物茎的伸长方式有何异同?答:双子叶作物的茎,主要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使节数增加,节间伸长,植株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顶端生长。禾谷类作物的茎主要靠每个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和伸长,使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居间生长。4.简述农作物引种的主要步骤。答:一、引进品种;二、品种观测;三、生产推广。5.加快良种繁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一是提高繁殖系数;二是加代繁殖。6.简述土壤水分存在状态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答:1)吸附水,即受吸附力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也称束缚水),很少能被作物利用;2)毛管水,即靠毛管引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使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分,也是地表蒸发的水分;3)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地下,这就是重力水。也可被作物利用,但不易保存,也易引起养分流失。8.单位面积施肥量的多少与哪些要素有关?答:以单位产量从土壤中所吸收的养分量为指标,目标产量、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当季肥料利用率。9.简述农作物播种材料的储藏技术关键。答:一、种子寿命。降低储藏温度和湿度能延长种子寿命。储藏技术:控制种子水分和仓库湿度。在种子入库前必须进行含水量检验。一般要求含水量低于13%。在种子储藏期间,要建立种子保管制度,定期定点检查。以营养器官为播种材料的甘薯、甘蔗等作物,其种薯、蔗种等的储藏不同于一般的农作物种子,通常需要较高的温、湿度和较好的通风条件。生产上多采用特制的储藏窖进行储藏。10.影响复种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答:1热量。可用年平均温度、积温和生长期长度等指标,是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2)水分。热量条件满足后,能否复种取决于水分条件。3)肥力。复种消耗养分多,所以复种要求有较高的肥力水平。4)劳畜力、机械化条件。11.为什么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农民?答: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只有农民理解和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由于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大,农作物的商品率高,也要求农民掌握高效的企业化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经营水平。12.园艺植物土壤管理(土壤表面耕作技术)的方法有哪些?答:果园\n和风景园林采用生草法(种植草坪)、免耕法(不耕或少耕)或覆盖法(用薄膜或秸秆覆盖);蔬菜、瓜果或花卉苗圃则大多采用免耕法和休闲轮作法。一、叙述题1.试论农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答:农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知识积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也有近200年的历史。农学是研究大田作物生产的理论、提高大田作物生产效率的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作物品种、植物营养、农田生态、植物保护和市场营销等众多学科领域。2.简论我国避免粮食危机的具体途径。答: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一是耕地资源。我国耕地面积小,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这是基本国情。而且人口还要增加,耕地还在减少,目前已有一些地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于联合国规定的最低界限。因此保护耕地刻不容缓。二是水资源。我国淡水资源紧缺,尤其是北方地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均不能充分保证。所以应在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灌溉农业,增加粮食生产。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作物单产2个方面。3)减少产后损失产后损失一般在20%左右,或更多。包括收获、运输、加工、储藏、消费、酿造、播种等过程的损失。4)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将现有“粮食—经济”的二元作物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三元作物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益。5)开发新的食物源开发微生物农业(白色农业)和海洋农业(蓝色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6)立足自给,适当进口我国粮食要立足自给,进口数量不能突破我国粮食产量的5—10%。3.以棉花或大豆为例,叙述双子叶作物的产量形成过程。答:株数。单位面积的株数由种植或移栽密度决定。铃荚数。单株铃荚数受分枝数、分枝花芽数、花芽能否成铃荚、铃荚能否成熟等影响。粒数。每个铃荚的种子数受遗传、空瘪率的影响。粒重。粒重决定于结实期长度和结实期增重速度,受作物种类、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4.论述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方法和原理。答: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植物的原生质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并控制其生长发育的一门技术。遗传工程指对遗传物质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它既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称染色体工程;也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称基因工程。5.分别叙述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去向。答:1)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存在于土粒的表面和土粒间的空隙中,根据其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土壤水分可分为:1)吸附水,即受吸附力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也称束缚水),很少能被作物利用;2)毛管水,即靠毛管引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使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分,也是地表蒸发的水分;3)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地下,这就是重力水。也可被作物利用,但不易保存,也易引起养分流失。2)\n土壤养分。土壤养分的来源。大致包括: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土壤有机质及作物残体的分解、无机肥料的施用、土壤微生物的固氮和灌水等。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按养分对作物的有效性程度,土壤养分可分为速效性养分和迟效性养分2种。6.叙述种植制度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类型。答:种植制度的类型:按作物构成可分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以饲料作物为主的,或以多年生作物为主的,等等;按降水与灌溉程度可分为,半干旱地区旱作种植制度,半湿润地区或湿润地区无灌溉种植制度,灌溉旱地种植制度和水田种植制度;按农田的利用程度可分为撂荒制、休闲制、连年种植制和多熟制。7.描述今后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答:模式化栽培技术:特点: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技术规范,三是操作简便,四是增产增收。是在优化和综合各项适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配套技术体系,是传统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合理性、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智能化栽培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