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茶文化 绪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茶文化 绪论

文化\n课程概要《茶文化》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板块的知识即:茶叶知识、茶文化知识、茶艺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具备良好的茶德、熟练的艺茶技能,以及茶艺馆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推动世界茶文化的普及。\n教学总目标围绕高职培养的特点,培养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茶叶知识、茶具知识、茶的科学冲泡和技巧,具备茶艺编创能力。使学生懂选茗评茶,会烹泡,善品饮;对名茶的自然和人文构成要素,名茶的产地和品质风格,主要名茶的烹泡方法和品饮习俗等都有熟练掌握。成为艺茶水平高且初步具有茶艺馆管理型、有发展后劲的中高级茶艺人才。\n知识模块绪论茶艺礼仪茶叶知识选水茶具冲泡技巧饮茶习俗茶艺馆的经营茶艺编创茶文化知识\n能力模块主要名茶识别习茶礼仪茶具识别、茶具配备、茶具养护绿茶冲泡技艺花茶冲泡技艺乌龙茶冲泡技艺红茶及其他茶冲泡调饮茶的配制茶事服务训练\n主要教学方法1、模块教学2、情景教学3、实践教学\n\n茶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 能--茶道。Contract茶文化总论.mpg\n原本是野生的树叶,却成为人间的极品。茶,伴随人类走过几千年。茶树,这种神奇的植物究竟是怎样被人类发现的?茶叶,这种令人陶醉的饮品又是怎样风靡世界的?穿越传说和神话的迷雾,寻找人类饮茶历史的源头。了解才知道,我们自己的文化竟然是这样优雅迷人……\n【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n【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n绪论第一节中国是茶的故乡一、茶的发现与利用二、茶字的演变、茶的传播三、饮茶方式的演变 第二节 茶艺与茶道一、茶文化的概念、性质、功能二、茶艺的概念、内容、分类三、茶道的概念与精神理念\n第一节中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本草经》(西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n公元前2374---公元前2679年神农时代发现了茶\n第一节中国是茶的故乡一、茶的发现与利用1、茶树原产地在中国陆羽的《茶经》成书于公元78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中国发现许多野生大茶树。1997年云南双江县勐库大雪山中上部一带发现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达800多公顷,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进一步证明了云南南部、西南部(即澜沧江下游流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世界各国对茶的称呼来源于我国(总论)\n陆羽生于唐玄宗时代(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肃宗上元初年(760年),在苕溪(今浙江西北部)隐居。皇帝两次召他做官,都被拒绝。以著书为事。又爱饮茶,著有《茶经》三篇,对茶的源流、饮法及茶具都有详细的叙述。旧时被人称为“茶神”。\n杭州茶博物馆外面的陆羽塑像\n\n野生型茶树主要特征:以乔木为多数,小部分为小乔木,树姿直立高耸。嫩叶少茸毛,叶缘有稀钝齿,叶长10~20cm,叶距较远。粗制成毛茶其叶色墨绿,叶身肥厚。\n\n2、茶的利用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药用—煮作羹饮—煎茶—点茶—泡茶—饮料1、神农氏药用2、春秋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F0102凉拌茶.mpg3、隋唐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改善茶叶苦涩味。4、宋代,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5、明代,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n二、茶字的演变、茶的传播(一)、“茶”字的来源陆羽《茶经》: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古茶名:槚、荼、茗、瓜芦木、皋芦、茶、荈、蔎中唐时统称为茶少数民族:傣族la、西藏ja、苗族Chu、ta。\n\n“茶”字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尔雅·释木第十四》记载:“槚,苦荼”。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荼→茶简化的萌芽始于汉代,长沙马王堆湖南荼陵县的印章(今称茶陵县)。\n茶的雅号别称古茶名:茶、槚、荼、茗、瓜芦木、皋芦。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诧、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葭荼、苦荼、酪奴茶的雅号:①“不夜侯”。晋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②“清友”,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言,“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③“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④“森伯”、“涤烦子”的。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n由陆地传播的“CHA之路”广东cha北京cha日本cha蒙古chai西藏ja伊朗cha土耳其chay希腊te-ai阿拉伯chay俄国chai波兰chai葡萄牙cha\n由海上传播的“TE之路”福建te马来the斯里兰卡they南印度tey荷兰thee英国tea德国tee法国the意大利te西班牙te丹麦te芬兰tee\n王濛与"水厄"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n苦口师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苦口师是茶的别名。有一天,皮光业的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n王肃与"酪奴"王肃,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在南朝齐任秘书丞。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zhu,邹)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n1.茶在国内的传播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先秦两汉)A0301蒙顶山.mpg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南北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二)茶的传播\n1)、茶的发现时间约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2)、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3)、西周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4)、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音“抑”)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n5)、西汉(公元前206--24年)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公元前59年)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n\n6)、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7)、三国(公园220—280)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n8)、西晋(265-420)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登成都楼》“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明饮茶之风蔓延。9)、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10)、南北朝420-479)佛教的传入11)、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杨坚)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隋统一全国并修凿了南沟通南北的运河,对促进唐代的经济、文化以及茶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n1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公元618--907年)唐代有43个州产茶。武则天信佛教,寺院经济(僧人认为茶有三德)。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3万人),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陆羽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n《茶经》全书十章:“一之源”论茶的起源;“二之具”论茶的采制工具;“三之造”论茶的采制方法;“四之器”论茶的烹煮用具;“五之煮”论茶的烹煮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论饮茶的风俗与科学的饮茶方法;“七之事”论述古代有关茶事的记载;“八之出”论全国的名茶的产地;“九之略”论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省略茶叶的采制和饮用工具;"十之图"则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挂在座前,指导茶叶生产制作。\n\n\n13)、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公元960--1279年)王安石说:“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斗茶”一茗战,茶肆、茶坊。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n“茶博士”与多样服务宋代都城茶肆茗坊遍及大街小巷,而且由都市普及到乡村。在杭州城内亦有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称为“茶司”,服务对象为普通民众。宋代茶坊大多实行雇工制,茶肆主招雇熟悉烹茶技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营业。茶博士是城市中职业专业化较强的技术雇工,是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n\n\n张择端:宋代著名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诚)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任职。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n《水浒传》西门庆想见潘金莲,到隔壁王婆(王干娘)喝茶,他们精彩的对话中提到了含有深意的四种茶汤:“梅汤(乌梅十茶)→姜茶→宽煮叶儿茶→合汤(一种甜茶)。元代,小炒极少,致使民间以物易物,及私立茶帖、酒牌、竹牌、面帖,转相行使”。这是宋代与元代的不同之处。\n\n14)明代茶文化的普及(公元1368--1644年)明代是我国茶叶加工的变革时期。◆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马司,专门司茶贸易事。朱元璋曾下令杀掉了破坏《茶司马》以谋私利的驸马欧阳伦,可见当时政府对茶叶的控制是多么严格。◆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的第十七次朱权还发明了冲泡法。\n◆15)清(公元1644--1911年)六大茶类的兴起。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8年(1669年)印度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乾隆(1711—1799年)曾六次下江南,五次为龙井茶写过诗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n16)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面积130多万公顷产茶100多万吨绿茶占70%,乌龙茶(减肥茶)、普洱茶遍及全国。中国茶产业中包括茶农(涉茶农)、茶商、技术研究人员、茶叶工人、茶馆从业人员,从业人数已达到了1.5亿,茶饮料销售产值近100亿元人民币。整个茶产业所带来的产值初步估计可达6千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7%左右世界茶叶销售额为1800亿元人民币,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仅为180亿元人民币。\n\n2.茶在国外的传播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有120多个国家的20亿人有饮茶习惯。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⑴传入日本的经过⑵传入印尼的经过⑶传入印度的经过⑷传入斯里兰卡的经过⑸传入苏联的经过\n⑴.传入日本的经过唐朝(805年)日本和尚空海弘法来我国留学,带回了我国的制茶方法。至公元815年在近江、丹波播磨等地栽茶,开始制茶。公元1191年,荣西和尚来我国留学,传去炒青制法。日本荣西禅师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日本在16世纪初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仪式,流传至今。1661年,乌奇郡和尚隐元用我国的烘焙法制造隐元茶。1738年,长谷宗一郎防效我国的炒法制绿茶。1835年,宇诒山本仿效唐代蒸青制“玉露茶”。1875年,我国红茶制法传入四国、九洲。1888年,首次试制青茶。1898年,试制红、绿砖茶。1926年,日本仿珠茶制法。1932年定为“玉绿茶”。\n⑵.传入印尼的经过1827年,爪哇华侨第一次试制样茶成功,遂派茶师杰哥逊,先后六次(1828—1833)来我国学习研究。1829年,制成绿茶、小种红茶和白毫的样品。1858年,在巴达维亚设立制茶厂,收集附近各茶园的鲜叶代为加工。1878年改用机械制茶,提高品质。1894年由我国茶工制成第一批苏门答腊茶。\n⑶.传入印度的经过印度的制茶历史比印尼稍迟。1934年成立植茶问题研究委员会,派遣委员秘书哥登到我国购买茶籽和茶苗,并仿求栽茶和制茶的专家,聘请雅州茶业技师为指导,学习制茶方法,带回茶籽栽植于大吉岭。同年,查尔东在沙地亚发现野生茶树,把野生茶树的花果和学习我国制法制成的茶叶送到加尔各答,经证明和我国的茶叶属同一品质。1836年哥登带去的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士(C.A.Brace)的厂中,按照我国制法试制茶样成功。\n⑷.传入斯里兰卡的经过斯里兰卡最早的茶叶是罗斯却特茶园聘请我国茶工制成的。1854年成立种植者协会,发展茶叶生产。1866年,正式试制,泰罗(GamsTay-Lor)学习我国制法,开始试制样茶。其鲜叶采自篱笆栽植的中国类种,得到好评。1873年,仿效印度用机械制茶。\n⑸.传入苏联的经过1833年向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尼基特植物园内。1848年,把植物园内的茶树移栽苏呼米和索格几德的植物园及奥索尔格司克的驯化苗圃内。并且将茶树进一步移植。采摘鲜叶依照我国制法,制成茶叶,这是制茶的开始。1844年,索洛夫左夫从汉口运去一万二千株茶苗和成箱茶籽,在查克瓦—巴统附近,开辟了一个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所制出的茶叶品质良好。这时候在苏呼米也有两所规模不大的茶场采制茶叶。\n⑹传入欧洲的经过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n三、饮茶方式的演变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从团饼茶到散叶茶、从蒸青到炒青、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中国的饮茶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饮茶始于西汉,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用茶发展首先从神农时期到春秋前期,最初作为祭品;春秋后期到西汉初期作为菜食;西汉初期到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发展为宫廷的高级饮料;最后从西晋到隋唐、宋遂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饮料。\n(一)、唐朝煮茶法(煎茶)是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的饼茶的饮用方法。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n可见到了唐朝煮茶、饮茶的用具非常繁杂,一般老百姓不大能办到。\n①饼茶放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冷却后即碾茶→→茶碾将其碾碎成粉末→→过筛(筛下茶备用)。②煮水: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加盐调味→→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隽永)③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打﹐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茶水“腾波鼓浪”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止沸育华﹐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华(亦称之为“茶花”)不被溅出﹐但应将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汤之香醇。)→→当水再开时﹐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满室。一锅茶场就算煮好了。\n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n鎏金银龟茶盒鎏金银茶槽子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n琉璃茶托唐金银丝结条笼\n唐鎏金人物画银坛唐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唐系链银火筋\n(二)、点茶(宋代)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看点茶法的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斗茶有两条具体标准﹐一是斗色﹐看谁的茶汤表面的色泽和均匀程度﹐鲜白者为胜。二是斗水痕﹐看茶盏内的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水痕少者为胜。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H0703径山寺.mpg\n南宋禾目天目茶碗北宋黑釉茶盏\n(三)、泡茶(明代)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最典型的撮泡法是形成于明代完善于清代至今盛行于闽﹑粤﹑台沿海一带的“工夫茶”。\n\n(四)、罐装茶撮泡法自明代以来在中国流行600多年﹐直到今天仍是大众饮茶的主要方式。现代出现了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和罐装饮料茶等新产品。速溶茶则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各种成品茶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水可溶物﹐过滤弃去茶渣﹐获得茶汤﹐经浓缩﹑干燥制成固态的速溶茶。罐装茶饮料是工业化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这是饮茶史上的又一次革命。\n作业1、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2、扼要阐述我国饮茶方式的流变。\n第二节 茶艺与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在长达几千年的植茶、制茶、饮茶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实质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融哲学、经济、宗教、民俗礼仪历史、旅游、教育、科研、医学、陶瓷、食品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文化实质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融哲学、经济、宗教、民俗礼仪历史、旅游、教育、科研、医学、陶瓷、食品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n《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文化”一词于19世纪末引进古拉丁文“Culture”,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等意思,英国人文学之父泰勒(19世纪)首次将“文化”作为学术用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涉及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n中国茶学已经形成了三个学科:茶学或者茶叶科学:以科学技术为重点茶业学或者称为茶叶商品学:以茶叶经贸为重点。茶文化学:以品茗艺术为中心的综合性的文化体系。第一个层次——茶学已形成系统的科学第二个层次——属于经济史学研究范畴,成绩显着。第三个层次——狭义的茶文化\n一、茶文化的概念、性质、功能1、概念: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2、茶文化的性质: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1)、社会性2)、群众性3)、民族性4)、区域性\n3、茶文化的四个层次物质文化: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总和。制度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茶政)社会行为规范。如税收、茶马互市、以茶治边。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的俗成的行为模式,如茶礼、茶俗、茶艺的形式表现,客来敬茶,茶与婚俗,以茶敬佛,以茶祭祀。心态文化:应用茶叶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是茶文化的最高素质,也是茶文化的核心。\n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n二、茶艺的概念、内容、分类(一)、概念广义: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艺人才:包括服务型人才、表演型人才、教学人才和研究人才。\n(二)、茶艺的内容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属于茶艺的范围。例如: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用一杯茶;茶与壶的关系、茶文化史、茶叶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茶艺的具体内容包含了技艺、礼法和道三个部分:1)技艺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2)礼法是指礼仪和规范;3)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学。技艺和礼法是属于形式部分,道是属于精神部分。\n(三)、茶艺的分类1.从时间上,茶艺可分为古代茶艺和现代茶艺;2.从形式上,可分为表演茶艺和生活茶艺;3.从地域上,可分为民俗茶艺和民族茶艺;4.从社会阶层上,可分为宫廷茶艺、官府茶艺和寺庙茶艺等。5.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n\n\n民族茶艺\n藏族酥油茶\n白族三道茶\n\n\n\n\n第八届国际茶文化节(雅安市)\n龙凤双飞\n\n\n\n\n\n三、茶道的概念与精神理念(一)、茶道一词来源唐诗僧皎然(704—785年)和封演《封氏闻见记》(766—年)提出过“茶道”。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n(二)、中国茶道的概念庄晚芳:茶道是通过饮茶的形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形式。茶道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n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n【茶道法则】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n【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n【朝鲜茶道】清、敬、和、乐。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n【中国茶道】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n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n\n\n\n茶道二十四品1.人品:清、雅、简、淡2.茶品:清、香、甘、淡3.水品:清、活、甘、冽4.火品:明、活、洁、燥5.器品:质、朴、雅、素6.茶室品:简、古、通、幽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n\n复习题1、茶艺师有哪些要求?2、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关系?3、中国茶道的精神理念是什么?4、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