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专题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课件设计\n前言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2.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世界观转化为看问题和办事情时,就成为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有科学的哲学与非科学哲学的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揭示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一、知识要点\n二、思考练习1.下列选项中,关于哲学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得出的是普遍、一般的规律()ACD\n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是A.研究的都是万事万物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C.哲学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D.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C\n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知识体系世界是客观的(客观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1、自然是客观的(1)人类产生之前:①天体;②生物;③人类(2)人类产生之后:①利用自然;②改造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奴仆→主人→朋友):尊重、顺应、保护、和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n(1)产生→反对“神创论”(2)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生产力;②生产关系→根本;决定(3)规律3、意识依赖于物质,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1)物质的产物(2)物质的反映2、社会是客观的\n4、结论(1)物质的含义(2)世界物质性原理①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存在②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一般与个别的关系\n二、知识点拨1、自然是客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①人是自然的奴仆(古代社会)②人是自然的主人(近代社会,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发现,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强化了这个观念)③人是自然的朋友(现代社会)\n(2)可持续发展战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只是人单纯地征服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3)和谐社会建设(4)“和为贵”,“天人合一”\n2、世界物质性原理(1)内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n三、课堂练习“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据此回答1-2题。1.上述论断说明: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地暴露出来③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2.克隆羊的问世曾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实际上,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农作物方面利用人工诱变技术创造了许多新品种,如“基因鱼”“基因猪”等,将来还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更多的新的物种和转基因产品。这说明A.人类是万物之灵,可以按人类的意志改造自然B.自然界的物种是可以由人的意识创造出来的C.自然界的属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利用和改变的D.人类根据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可以创造出新物种()DA\n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循环上升的发展。据此回答3-4题。3.有人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一观点:①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过分扩大了自然的作用③看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重要的一面④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A.①④  B.②  C.③  D.③④()4.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盲目发展而引发的一些环境灾害,人们更加认识到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性。正确的人类环境观应该是:()A.“人定胜天”,人类应征服自然,战胜自然B.自然界是生命的摇篮,人类应顺应自然,听从自然的安排C.自然界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做到“人天共存”“天人合一”CD\n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必须尊重社会规律。据此回答5-6题5.“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这则材料说明了: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决定③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马克思“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能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说明: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B.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迟早要受到自然的惩罚C.人类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改造自然,只能适应自然、利用自然D.客观世界是第一位的,人的活动是第二位的()DA\n7.材料一:有关专家指出,沙尘暴与中国大范围的沙地草地退化有直接关系,对于退化草地的恢复应以发挥自然的力量为主。建设生态城镇,以地养地,依靠自然力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治理方略。“万物本乎土”,“百谷草木丽乎土”。土是生命的温床,有土就有生机。因此在草地生态治理中依靠土地自身的生命力繁育各类生命,进行生态治理,是目前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方式。材料二: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4年来,不仅改善了京津和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带动了工程区内145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工程实施前的1456元增加到1739元,年均增幅达6.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n答: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沙尘暴的发生就是自然对人类造成的“沙地草地退化”等违返自然规律行为的惩罚。②人在自然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就是人们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行为。③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要以承认和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依靠自然力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就是对自然客观性的承认和尊重。“带动了工程区内145万贫困人口脱贫”是自然对人类尊重自然的回报。\n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知识体系意识1、含义(1)起源:物质的产物:①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②社会的直接产物(2)生理基础:人脑①动物心理≠人的意识②电脑思维:人脑思维模拟(不具有能动性、精神世界、社会性)③反映≠直观等同④人脑自身不能产生意识(3)本质:物质的反映①性质:正确→如实反映;错误→歪曲反映→宗教②层次:感觉→现象→感性认识;思维→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③内容:现在;过去→当时的客观事物;未来→已有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论: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物质性原理\n2、作用:能动作用(1)反映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反对“不可知论”“怀疑论”②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意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③意识正确与否的原因客观因素: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2)反作用①含义:单纯的意识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意识在实践中是通过指挥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②性质:不同性质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③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n结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n二、知识点拨1、意识与人脑的关系: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2、对未来的预测来自于已有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3、正确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4、正确理解意识的反作用5、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n三、课堂练习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广大亚洲人民的强烈不满,就是日本国内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对之提出异议,认为其行为不仅不利于日本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而且也违背了日本的宪法。据此回答1—2题。1.包括首相在内的日方部分官员否认对周边国家的侵略,从哲学上说是因为()A.他们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C.人的立场可以决定人的观点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2.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获得亚洲和世界人民的谅解,从而树立较好的国家形象,并有助于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平与发展。这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B.意识活动虽然有很大差异,但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C.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D.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CC\n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合作组织在不久前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宣布,经过多国科学家近3年的精心“雕琢”,一张精度达99.999%、误差小于十万分之一的人类基因组完成图绘制完成,原本遗漏了15万个细节的人类生命天书已经几近完美。据此回答3-4题。3.在《自然》杂志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表示,这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精准结果为人类提供了最为清晰的人类基因组图谱,这一高精确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使全世界的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对遗传信息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具有巨大的反作用()4.第一次公布的人类基因组草图难以“十全十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合作组织启动了一项十分艰难、但非常必要的“纠错补漏”程序,用了3年的时间将草图一点点地丰满起来,那些令人头疼的缝隙也从原来的15万个减少到现在的341个。这说明()A.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A\n“心理暗示”有重要作用。二战时,美国在前线作战的士兵中有一些人既不勇敢、也不守纪律。心理学家便每星期帮他们写一封家信,信中告诉家人自己在战场上如何勇敢和遵守纪律,一段时间后,他们果然变得既勇敢又守纪律。据此回答经5-6题。5.山东某地的一所农村高中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其经验之一就是“**学生,潜力无穷”观念的培养形成。这同属心理学上所讲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是一种()A.物质现象B.意识现象C.神秘的精神力量D.唯心主义思想6.上题材料中将“心理暗示”运用到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哲学上看,这样做法属于()A.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C.符合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思想D.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行政命令BC\n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那些道理?\n答:①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物质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②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三个代表”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起着重要作用,说明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③体现了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变化发展的。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推动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n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一、知识体系(一)世界物质性原理→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1、含义: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2、意义(1)从具体工作来看: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3)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n3、怎样从实际出发(1)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反对从主观出发:①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②经验主义: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3)坚持整体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n(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1、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n3、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1)学习历史(2)了解现实\n二、知识点拨1、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方法论,它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①哲学上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人们的活动中就是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说到底都是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②人们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使主观符合客观。③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n2、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的符合客观。(2)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n3、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1)区别: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二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2)联系: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主观出发,行为上都是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n4、坚持整体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1)从总体上把握事物(整体性)(2)全面地把握事物(全面性)(3)从变化发展上把握事物(变动性)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n三、课堂练习经过5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据此回答1-2题。1.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①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②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③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和基础④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普遍理论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表现在:①有助于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能够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③有助于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④能够保证办事情取得成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DA\n从5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近50年的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格局,即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中、上游调水,以适应华北和西北的经济发展需要。据此回答3-4题。3.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它的建成,最终将造福于民。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①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③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任何奇迹都能创造出来④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④()4.“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的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南水北调工程经历了近50年的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出发B.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党提出的任务和政策不一定正确D.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BB\n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强调干部要转变思想观念,但是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意识在不少领导干部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工作就是开会,研究就是喝醉,领导说的都对。”就是这种官本位意识的概括。据此回答5-6题。5.从哲学上看上述对官本位意识的概括,从一个侧面说明部分领导干部还没有真正做到:()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一切从实际出发D.抛弃官本位思想6.上述官本位意识衍生出这样一种施政指导思想——只要政府做出的决策,你就必须无条件执行。这意味着:()A.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政府的决策B.政府的决策对工作都具有指导作用C.违背实际的决策将会给百姓利益带来损害D.做事情可以不必从实际出发CC\n7.“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是西部开发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施工路段海拨高,缺氧严重,并且有大面积的长年冻土层,因此“青藏铁路”在开工以前经过了反复的论证,最终才选定了一种最合理的方案。同学们现在正进行紧张的考前复习,为2006年的高考作准备。请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等情况,作一简要计划,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此类操作性题目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基本要求是: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各学科平衡程度等等,并据此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体现从实际出发的要求\n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一、知识体系1、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1)原因:①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②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2)内容:①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③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n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2)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①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决定②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n(3)唯物主义的发展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缺少辩证法思想,把事物当成一成不变的东西研究;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4)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n3、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哲学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革(2)内容:①科学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科学的方法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n(3)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学性(4)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n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n二、知识点拨1、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例举(1)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3)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4)明朝王夫之(船山):“气者,理之依也。”(5)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6)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n2、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例举(1)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4)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事先。”(5)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6)黑格尔:“绝对精神”(7)宗教:上帝、神创造和支配世界\n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正确理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n三、课堂练习1.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①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②它对于世界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③它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科学体系④它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n民间许多俗话其实不“俗”,其中往往包含着深奥的哲理。回答2-4题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BBC\n5.这句话包含的哲理与下列成语或俗语所包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A.人定胜天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C.欲速则不达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6.上述材料主要告诉我们()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C.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是相互决定的D.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BD\n200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通知。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一点放松不得;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力度一点放松不得;各级领导在狠抓落实上一点放松不得。”据此回答7-8题。7.教育工作一点放松不得,是因为()A.主观必须要符合客观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C.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物质8.“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这个论断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物质可以变精神C.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D.精神可以变物质BD\n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逐年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50年后将被海水淹没,该国决定整体迁居新西兰,国民将沦为一群不幸而又无奈的环境难民。这是人类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环境所遭到的惩罚。据此回答9—10题。9.这一事实表明:()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类活动引向歧途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10.“环境难民”的出现敲响了环保的警钟,我们从中受的启示是()①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②适度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③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④加强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BB\n近年来很多农村基层政府把农村万元户的百分比与乡村干部的工资挂钩,并定出最低限度,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考核时,只是以汇报的数字为据。于是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用统计加估计的办法,造出一个个浮夸的农民收入和万元户的增加数。据此回答11-12题。11.这一事实:①符合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②违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③是形而上学的工作方法④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12.弄虚作假之风愈演愈烈,数字出干部在一些地方确实成为事实,中央提出要坚决刹住弄虚作假之风。因为这种做法:()A.出发点、愿望是好的,但效果不好B.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C.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不了解客观事实D.不懂得成绩与不足是相对而言的BB\n13.《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哲学上看,这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C.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14.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观点,在哲学上应坚持的基本原理是:()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B.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的认识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真理要随客观事物和人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AB\n15.“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各级领导来说,关键是认真领会、准确把握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核心是立场问题、感情问题。这是因为()A.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出发点B.各级领导只要对广大农民充满感情,就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C.只要立场正确,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D.立场是否正确,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能否成功具有重要影响16.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一事实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A\n2004年3月21日,《经济周报》载文指出,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据此回答17-18题。17.上述材料说明:()①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的工作方法②办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③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④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8.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BC\n被人们誉为“科学斗士”的何祚庥说:“伪科学活动愈演愈烈,发展下去误民误国,总要有人站出来说话。新的封建迷信在抬头,不与之作斗争,怎么谈得上科教兴国。”据此回答19-20题。19.何祚庥的这段话强调了()①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③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发展④只要同伪科学作斗争,就能实施科学兴国战略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伪科学的思想:()A.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B.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C.对客观事物的变化不起任何作用D.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歪曲的反映CD\n21.林果业是某市郊区农民的一大支柱产业。这里土壤、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植水果,农民又有种植水果的丰富经验。随着我国林果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新品种优质水果日益丰富,但这里果农栽种的果树仍多为传统品种,产出的水果质量较低,销售出现困难。但也有一些及时更新了果树的农民,水果既不愁卖,价格又好。于是,去冬今春,该市郊区农民砍掉老果树,更换栽种优质果树10万多棵,增强了林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请谈谈你对该郊区农民这种作法的认识答: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地适宜种植水果,且经验丰富,这是实际。随着我国林果业迅速发展,水果丰富,市场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市场的实际。该市郊区农民原产水果品种老,质量差,不符合市场需要。果农砍掉劣质果树,栽种优质果树,坚持了从本地实际出发,也适应了市场变化,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该市郊区农民从市场变化的现象中认识到市场不是不需要水果,而是不需要劣质水果,水果生产不能仅仅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从而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这体现了人们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他们砍掉劣质果树,栽种优质果树,增强了林果业发展的后劲,体现了人们能利用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明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n22.2003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条例》是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特别是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暴露出的在应急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薄弱环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的,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一些基本法律制度的具体化。《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保证抗击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怎样体现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的?答: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决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务院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特别是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暴露出的在应急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薄弱环节,颁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就体现这一点。②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改革人们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抗击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就体现这一点。\n坚持联系的观点一、知识体系(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1)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2)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既包括事物外部的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关系\n2、联系的普遍性(1)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世界总体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又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2)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用幻想的、虚构的主观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甚至臆造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联系);无视联系的客观性(3)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n4、方法论意义:从联系中观察事物,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n(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对立(区别)①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②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关系。③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n(2)统一(联系)①依存:在客观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二者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②转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个关系中则是结果;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2、方法论意义(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n(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对立(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等同起来。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②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2)统一(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例如,学校的功能发挥得如何,就依赖于学校各个部门功能的发挥。部分是整体中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②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n2、方法论意义(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n二、知识点拨1、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联系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每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事物的联系是不同的(3)我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事物的联系的认识是有限的,还有许多联系及具体联系我们还未认识,缺乏了解,但不能用今天认识的局限性,来否定联系的普遍性。\n2、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1)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的,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不能说人们对联系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联系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①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联系就建立不起来;任何联系的建立,必须符合事物固有的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也建立不起联系②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联系。\n3、因果联系的特点(1)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原因出现在先,结果出现在后。但并不是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即“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因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2)当我们把特定的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引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和结果的差别就显示出来。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n4、整体和部分的联系(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内聚”。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就是“内耗”。(2)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3)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中央和地方的相互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地把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而决不能只顾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它还要求我们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适度分权,一方面,必须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维护中央的权威,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地方利益。\n三、课堂练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将把保护环境和生态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这改变了长期以来“经济与环境”、“开发与保护”、“生态与生产”两种发展思维相互对立的局面,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多维的战略思想。据此回答1-2题。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把人口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纳入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A.我国的人口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B.人口素质的高低是西部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C.人的意识能动性对改造客世界具有重要作用D.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2.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大力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等政策,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A.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B.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C.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D.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D\n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同样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以前产量不高,效益不佳,但经过劳动力的优化组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会产生新的巨大效益,发挥出比部分总和更大的功能。据此回答3-4题。3.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前提条件是各部分必须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B.各部分功能之和一定大于整体功能C.整体功能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D.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4.下列表述,体现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国兴则家兴,国破则家亡 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④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⑤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AD\n有关人士指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贫困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贫困问题。据此回答5-6题。5.如果我们珍惜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四面八方的河流,假如我们珍惜水真的如珍惜生命一般,中国绝不会陷入二三十年后无水可喝的绝境。可四面八方的江河湖泽都在昭示着悲怆的危机。水的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可见:()A.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因果联系B.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先行后续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6.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要解决水资源危机,必须做到:()A.通过立法,严禁控制人们用水B.积极开辟新的水源C.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D.严格贯彻实施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AC\n7.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东部地区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素质和竞争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合作。请回答,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上述材料对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指导工作有何启示?答:①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一事物同其它事物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加强经济联系、密切合作,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②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n坚持发展的观点一、知识体系1、运动的含义和基本形式(1)含义: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2)基本形式①机械运动:包括地面物体和宇宙天体在内的一切客观物体的位置移动②物理运动: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③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等变化④生命运动:生物物种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通过遗传和变异,从旧物种转化为新物种⑤社会运动\n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电荷是电运动的主体;光子是光运动的主体;原子、离子是化学运动的主体;生物体是生命运动的主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认识运动的物质主体(3)反对两种错误观点①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②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n3、静止(1)含义: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①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②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内,虽然处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稳定性(2)作用:静止是物质分化和存在的根本条件;静止是新质巩固和发展的可靠保证;静止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测量运动的尺度。\n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反对两种错误观点:①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绝对静止:形而上学②否认运动的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n(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变化发展之中(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正确把握发展(1)发展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①不能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②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③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n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n二、知识点拨1、运动和联系的关系:(联系构成运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1)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内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外因。内因和外因彼此结合,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内因和外因在这里可换成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2)由于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构成或表现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要用过去形态、现在形态和未来形态来构成和表现的。没有这种纵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无法理解运动和发展,也表现不了运动和变化。\n2、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是,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由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形式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但又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果看不到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的一面,就不能了解运动形式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如果把两者混同起来,则又不能了解运动形式的差别性,进而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运动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和证明了运动的永恒性和绝对性及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3)掌握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学科的建立就是基于对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或者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研究的客观基础。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以研究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运动形式为客观基础。\n3、区分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特性是指独有的内容,属性是相对区别于实体而言,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特质和思维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的规定。4、正确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2)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n5、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1)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位置的变更和持续,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只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才是发展。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世界多样性的根源;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n(2)强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才能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形而上学把一切变化归结为量的变化,否认质变,否认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实质上否认事物是发展的。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事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现象,因而是错误的。只有坚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才能避免形而上学的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3)新事物和旧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且会随着具体的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事物处于产生、发展的阶段,可能是新事物,到了灭亡阶段,就成了旧事物。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和旧事物。\n6、树立科学的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3)我们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n三、课堂练习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据此回答1-2题。1.哲学上所讲的新事物是指:()A.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B.力量强大的事物C.发展速度较快的事物D.比较完善和成熟的事物2.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顺息万变的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C.事物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C\n《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现代科技瞬息万变,企业切不可以一种静止的观点来对待产品质量,认为一种产品可以优势长存,一劳永逸的观点是错误的。”回答3-4题。3.上述论断说明:()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4.以高科技、高质量的产品而闻名的海尔集团,一贯重视科学研究与开发,不断推出高新技术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这就是海尔常胜不衰的奥秘。这表明:()A.发展就要创新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就能取得成功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CA\n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全党同志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回答下列5-6题5.我们党既然从建立时就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为什么还要进行党的建设,改善党的建设?从哲学上讲是因为:()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客观的D.任何事物都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事物6.只看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否定需要不断改进党的建设的观点:()A.承认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只看到了相对静止,否定了运动的绝对性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C\n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据据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据此回答7-8题。7.“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想法()A.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B.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是可能的,因为人的梦不是意识D.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与蝴蝶都有稳定的质8.通过对这则故事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B.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C.事物具有相对静止D.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DD\n9.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就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要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的联系,要重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GDP的提出()A.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B.说明经济速度不重要了C.体现了我国政府直接管理经济水平的提高D.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0.我国缺乏重大技术发明创造!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经连续6年出现空缺。有关人士指出,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行动的核心和灵魂,艰苦奋斗则是创新思维的精神支柱。在创新思维的进程中,艰苦孕育着希望,奋斗孕育着成功。可见:()A.我国没有科技创新B.我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C.创新活动就是科技创新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创新的基础AD\n11.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指出:“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十六大报告的这一要求的理解。答:①正确的意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科学。②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才能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客观情况。坚持发展的观点,必须反对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想,反对教条式地对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③物质世界的广度、深度和发展是无限的,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因此,人的认识也必须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④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就要做到: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n按客观规律办事一、知识体系1、规律的含义:(1)客观与主观;(2)本质与现象;(3)必然与偶然;(4)哲学规律与具体规律;(5)规律与规则2、规律具有客观性(1)含义: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④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n(2)反对:两种错误观点①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规律成为“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客观唯心主义②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们的悟性规定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主义3、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n二、知识点拨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1)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三个不是”和“三个是”的总结。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因而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区别于具体科学的规律。①区别:哲学规律是整个世界普遍适用的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只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特殊规律。②联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n区别:①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是客观的。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3)规律和规则。2、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规律永远不变→规律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面对规律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n3、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用力于“求”。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2)地位和重要性: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n(3)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密切联系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条件和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归宿。\n4、“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区别:(1)二者的基本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实事求是,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指规律性。这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2)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出发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我们称之主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事求是。\n(3)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4)二者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对于青年学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青年学来讲主要是逐步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5)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的对立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n三、课堂练习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据此回答1-2题。1.哲学上所讲的新事物是指()A.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B.力量强大的事物C.发展速度较快的事物D.比较完善和成熟的事物2.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C.事物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B\n《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现代科技瞬息万变,企业切不可以一种静止的观点来对待产品质量,认为一种产品可以优势长存,一劳永逸的观点是错误的。”回答3-4题。3.上述论断说明:()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4.以高科技、高质量的产品而闻名的海尔集团,一贯重视科学研究与开发,不断推出高新技术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这就是海尔常胜不衰的奥秘。这表明:()A.发展就要创新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就能取得成功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BC\n“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全党同志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回答下列5-6题。5.我们党既然从建立时就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为什么还要进行党的建设,改善党的建设?从哲学上讲是因为:()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客观的D.任何事物都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事物6.只看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否定需要不断改进党的建设的观点:()A.承认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只看到了相对静止,否定了运动的绝对性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A\n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据此回答7-10题。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因为:()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正确的思想意识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握规律性,这是因为:()A.规律只有被人们认识,其作用才能得到发挥B.只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人们才能认识规律C.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改造规律D.只有认识和尊重规律,人们才能把事情办好BD\n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这一要求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起着决定作用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影响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会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10.要创造性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A.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B.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D.从整体着眼,搞好全局AC\n11.在香港,汽车要走路的左侧,而在大陆则必须走路的右侧。可见,交通规则:()A.是客观存在的B.是主观的东西,与客观无关C.没有正确与否的区别D.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能动的反映12.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某县政府决定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重点。但经过几年的奋斗,效果并不理解。有关专家指出,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教育基础欠发达,没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人才储备。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出路,专家们发现该地人均土地较多,农民有种棉花的习惯,且本地气候也很适宜棉花的种植。因此,建议以棉花种植为基础,增加农民的收入,然后再大力发展棉纺制造业,将产业链作大、作好。专家的观点:()①违背了科教兴国的思想 ②坚持了主观和客观具体地历史的统一 ③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是实事求是的看法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DB\n13.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地区的大事,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东部地区要把支持西部大开发作为责无旁贷的任务,改善和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各种形式的协作,促进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最根本的是靠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请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答:①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地区的大事,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②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④全国和东部地区要支持西部发展,西部大开发最根本的是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体现出内外因的辩证关系。\n14.材料一:1999年6月,6C联盟向全球发表关于“DVD专利联合许可”的联合声明,向世界所有从事DVD生产的厂商索要专利费,重点是中国。2002年4月,中国电子音响协会与6C联盟达成共识:中国每出口一台DVD,要交给6C联盟19.6美元的专利费。材料二:200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第一款商品化的通用高性能CPU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1号CPU成功问世,并可大批量生产,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CPU芯片是一切信息设备的心脏,这一核心技术长期以来一直为国外大公司垄断,“龙芯”1号CPU成功问世,对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保障信息安全具有决定作用。阅读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的作用。答: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发展。②科技创新是促进一个民族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③材料一的教训表明,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如果没有创新技术,就会缺乏竞争优势。材料二中我国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有利于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加快我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n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知识体系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对立: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对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n2、矛盾的普遍性(1)表现:①空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②时间: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②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一点论\n二、知识点拨1、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1)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2)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主要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条件性是指矛盾斗争既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所限制,同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条件。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事物的变动性,而事物的变动性则是无条件的,即在任何条件下都是要贯彻下去的。矛盾的斗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所以,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n(3)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的量变。矛盾一方总是要力图限制另一方的发展并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由此引起双方力量的消长,使它们之间力量对比的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矛盾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质变。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于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起着决定性作用。\n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1)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2)转化是“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3)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4)方法论:创造条件促成良好转化,限制条件防止不良转化。\n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1)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2)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3)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只不过是更大范围内的“事物内部”而已)。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之间的矛盾,即外因。\n4、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构成矛盾关系。(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矛盾(3)人们不易察觉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n5、矛盾的客观性(1)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而改变。(2)矛盾的产生与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们不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新的矛盾,只能通过创造和限制条件来改变矛盾的具体形式。6、坚持两分法、两点论(1)对自己要一分为二:既看到优点和长处,又看到缺点和不足;困难和挫折既可能压倒我们,也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使自己变得聪明和成熟。(2)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①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动力)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方向)相统一,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所谓“两手抓”,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用来说明必须同时做好两件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工作。“两手”不能变成“一手”,也不能一手硬、一手软。\n三、课堂练习几年前,世界第二大网站雅虎遭到因特网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黑客攻击,被迫关机近3小时,雅虎公司的大部分网络服务处于瘫痪状态,损失交易达数百万美元。然而,人类并没有拒绝使用网络,通过这次事件,对网络的安全及黑客的防卫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此回答1—3题。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统一C.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2.因特网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但黑客的破坏活动也日益猖獗,对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A.因特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弊大利少B.网络空间也没有绝对的自由C.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是保护网络安全的关键D.反黑客技术的完善与否决定网络安全CB\n3.上述材料还表明:()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性质不同D.要透过现象看本质A\n4.近年来,转基因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科学家还在进行将人类基因转入某种动物基因的试验,以便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来源。这表明()A.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面对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事物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CB\n6.美国有一位化学家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做出的”。所以,发现错误的意义不亚于发现真理。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有:()①成功和失败,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②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前导③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C\n7.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好戏连台,捷报频传。三峡大坝下闸蓄水,水轮机组也开始并网发电;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西气东输项目进展顺利。然而在这些项目的开工之前,我国政府及有关机构总是组织许多专家对这些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长期的调研、考察和论证,对这些项目的利与弊,以及上马后可能对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物等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上材料中我国政府及有关机构、专家的工作态度,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答:①体现出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事物总是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在一起,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会对其它事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上述工程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周围的环境、生态、水文、气候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出联系的观点。②体现出“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性。在上述项目的论证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项目的上马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了项目对于环境、生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体现出“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n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知识体系(一)矛盾特殊性1、矛盾特殊性原理(1)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2)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n(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2、方法论意义(1)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①认识事物: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②工作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2)有助于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n二、知识点拨1、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世界的多样性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不同质的事物间的差异使客观物质世界表现为多样性,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以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4、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n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特殊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普遍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特殊性,只是概括了、抽象出他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2)共性与个性是从性质角度而言,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是从数量、范围角度而言。多数与少数是事物数量上的差别,不能说多数存在于少数之中,少数包含多数;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不是事物各部分的共同本质(普遍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性),也不能说整体寓于部分之中。(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因其所处的不同范围或发展的不同阶段而相互转化。\n三、课堂练习“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回答1—2题1.“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从矛盾的观点看讲的是:()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客观性C.普遍联系的客观性D.发展的必然性2.“三个代表”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从哲学上讲的是:()A.矛盾的统一性B.矛盾的特殊性C.内因的决定性D.外因的条件性AB\n面临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西部最应引起注意,也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刮风”和“一哄而起”。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立足本地资源,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做好符合省情的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据此回答3—4题。3.上述材料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④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B.认清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C.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D.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AC\n《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因地制宜,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导,逐步推开,切忌大哄大嗡,更不能搞“一刀切”,硬性要求人们种什么,不种什么。据此回答5-6题。5.“大哄大嗡,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下列道理()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C.抓住主要矛盾的道路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从辩证法角度,“典型引路、示范引导”体现了:()A.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的B.主次矛盾相比较而存在C.共性与个性是严格区别的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DD\n7.鲁北重镇惠民县是兵圣孙武的故里,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60多万。由于人口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长期以来,该县的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居全市中下水平。该县也曾效仿外地的做法,上马了几个工业项目,但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适销不对路等原因,许多企业相继破产或倒闭。近年来,该县调整了经济发展思路,他们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的实际,大做“科技兴农”文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抗虫棉生产基地”和“全国无公害食用菌培育基地”,并开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3年,他们又在省旅游局和市委、市府的指导下,大力挖掘“孙子文化”这一旅游资源,投资2.2亿元,占地7200亩,建设“孙子兵法城”,开发孙子文化系列产品。并于2003年10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孙子文化旅游节”,以此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据悉,该旅游项目已被山东省列为全省13个重点旅游景点之一,这对于拉动该县的经济发展,促进该县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将起到重要作用。该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n答:①该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从本县是个农业大县的实际出发,发展生态农业,并开发“孙子文化”这一旅游资源,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②该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从过去盲目地借鉴外地做法,到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分析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大搞生态农业,并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业,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该县通过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并以此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第三产业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体现出联系的观点。④该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也大力招商引资,体现出内外因结合的观点。\n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一、知识体系(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1)前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构成矛盾体系或系统(2)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3)区分的标准:①地位②作用(4)相互关系\n2、方法论意义(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注意:不是全部)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也会产生影响→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3)反对三种错误方法(二)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n(1)对立①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2)统一①相互依存: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孤立地存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的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②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A、转化的原因: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运动变化B、转化的结果: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n2、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1)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2)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区别: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看两点,而不是看一点,这是辩证法全面的观点。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2)紧密相连: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3)两种错误观点:一点论(离开两点谈重点);均衡论(离开重点谈两点)\n二、知识点拨1、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和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基本矛盾亦称“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们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主要矛盾仅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未必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可能只存在于或主要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基本矛盾则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它规定着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能把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混为一谈。此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只有一对,而基本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时不仅仅是一对。然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把二者截然分开也是不对的。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基本矛盾,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外,主要矛盾在它存在的一定阶段从一定侧面表现着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作为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则制约和影响着主要矛盾。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则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可见,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同一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n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重点论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不去把握这个重点,甚至否认这个重点,而把各种矛盾情况或矛盾双方平均看待,就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由于认识事物的内部矛盾、全面地看问题是要花费气力的,人们往往容易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去观察问题,这必然会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属性绝对化,这就是一点论。一点论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当他们运用“两点论”的时候,有时会不分主次轻重,胡子眉毛一把抓,犯均衡论的错误;当他们抓“重点”的时候,又可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一点论的错误。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离开重点看两点就成了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看重点就成了一点论。我们坚持辩证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n3、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1)区别:①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②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③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④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侧重强调的是“做”;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侧重强调的是“评价”。\n(2)联系:①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②二者都要求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③主要矛盾中包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n三、课堂练习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据此回答1—2题。1.在改革出现复杂困难时,中国坚持迎难而上,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改革;同时,始终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考虑到方方面面对于改革带来的利益上调整所做出的反应。这体现出()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B.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C.既要抓主要矛盾,也要兼顾次要矛盾D.实践与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n2.“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始终占有优势,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容忽视B.在矛盾双方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也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我们能利用条件,趋利避害B\n3.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这段话体现了:()A.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B.看问题要抓主流,看本质C.要坚持具本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D.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4.“两会”期间,厉以宁教授讲了一个“龟兔双赢”的故事。其大意是:龟兔赛跑,第一次兔子在路上睡着了,乌龟赢了;第二次,兔子没有睡觉,一下跑到终点,兔子赢了;第三次,乌龟说要按照它指定的路线跑,兔子同意了,这条路中间有一条河,兔子停下了,乌龟游过去了,乌龟赢了;第四次,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最能说明“龟兔双赢”故事的哲学观点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并相互对立C.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并相互依存AD\n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对于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宗教进行的民族分裂活动,和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一定要依法进行严厉制裁。据此回答5—6题。5.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④看问题要抓本质看主流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的办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激化矛盾,更不能用行政手段对待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这一要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依据是:()A.物质决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BC\n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这些道理是如何体现的?答: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这体现出发展的观点。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局部制约整体,所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体现出联系的观点。③抓主要矛盾。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这体现出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的观点。\n事物发展的原因一、知识体系辩证法→发展→内外因1、辩证关系(1)对立(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地位作用不同:内因→根据(源泉、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决定性质和方向);外因→条件(加速或延缓)(2)统一(联系)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共同作用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n2、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1)个人成长①自身努力→关键②正确利用环境(2)社会发展①自身的发展:立足点(对外贸易→自力更生;外交政策→独立自主)②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利用外资→平等互利量力而行)\n二、知识点拨1、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指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注意区分:内因是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矛盾是动力,是原因。(2)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n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1)立足点:依靠自己: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而加快发展的关键又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发展民族工业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在外交活动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我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要求和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3)利用外资和技术\n三、课堂练习相传广州附近有口“贪泉”,饮之贪得无厌。东晋吴隐之受命赴任广州刺史,对此却不以为然,大胆饮之。到任后,吴隐之勤谨清正,整肃贪腐,为民称颂。据此回答1--2题。1.此例说明一个人贪与不贪,主要取决于:()A.社会整肃贪腐的力度B.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C.自身的廉洁意识和道德水平D.一个人的胆魄和勇气的大小2.从哲学上看,材料体现了:()A.事物的变化首先从量变开始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B\n3.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蕴涵的哲理是:()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③重视量的积累④思想道德品质是决定一切的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④D4.“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从哲学上看,这主要反映了:()A.做事情既要抓重点,又要照顾一般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A\n“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据此回答5-6题。5.“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D.外因通过内因而存在6.从哲学上说,材料符合下列原理:()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③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DA\n7.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深化,出现了下岗职工就业难等问题。但4年前,北京的100多名下岗职工无奈离开原企业,创办了一家叫“信立强”的劳动服务中心。今天,他们不但人人拥有了稳定舒心的工作,而且原先不起眼的中心也成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的公司了。“信立强”的职工说:“有功劳才有苦劳,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与其上去闹,不如下来干。”走进“信立强”,下岗职工实现了自信、自立、自强。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理论说明“信立强”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经验答:①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强调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就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情形。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n事物发展的状态一、知识体系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对立(区别)①量变:数量、程度;逐渐、不显著;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对静止②质变:根本性质;剧烈、显著;矛盾双方相互转化(2)统一(联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数量增减;结构次序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③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n2、方法论(1)适度(2)不失时机促成飞跃(3)重视量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n二、知识点拨1、量变和质变的本质(1)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2)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即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n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1)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会引起质变(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3、质变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指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它属于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质变正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实现。质变作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进的、上升性的变化;另一种是倒退的下降性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变化,属于第一种质变,不能把任何质变都看成是发展。\n三、课堂练习同等数量的黑白围棋子,可以组成凌厉的攻势,也可以组成破绽百出的败阵。同样是7个音符,既可以谱出催人奋斗的旋律,也可以谱出令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据此回答1—2题。1.上述事例说明:()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B.质变和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C.质变并不都是量变的结果D.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2.这启示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做到:()A.以市场作为基础和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B.在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DB\n由于过量砍伐,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灾害频繁。目前“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期以崭新的北京、以崭新的中国展示给世界人民。据此回答3—4题。3.材料告诉我们:()①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②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湖北某地有教师发明“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识数,要求学生砍1万根小木棒,并自豪地说:“我这法儿就是灵,现在全班学生都晓得1万不是一个数字。”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B.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DD\n“民以食为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出来,大量农产品的产量得到迅速提高。目前我国水稻、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千百年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据此回答5—6题5.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出来,大量农产品的产量得到迅速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是:()A.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B.事物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开始的C.要善于抓事物的主流,才能解决矛盾和问题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量农产品的产量得到迅速提高。目前我国水稻、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千百年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说明,质变只能由引起()A.量变B.事物数量的增加C.事物内部诸要素间的结构的变化D.内部矛盾AA\n7.“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目的”。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把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的哲学依据。答: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位置上排列组合的改变会导致质变。结构调整是一种量变,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n事物发展的趋势一、知识体系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1)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①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n2、方法论(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成功和顺利时,居安思危;困难和挫折时,满怀信心(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n二、知识点拨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1)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2)反对:循环论(夸大了曲折性,忽视了前进性);直线论(夸大了前进性,抹杀了曲折性,两者都是片面性)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其次,它提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n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同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不同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于对世界状况怎么样问题的不同回答。因此,辩证法不等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也不等于唯心主义。(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影响和制约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它们都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和唯心也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别。4、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论是统一的\n(1)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辩证法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二者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贯穿着辩证法,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4)结论: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项原理之中。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n三、课堂练习在保障家庭贫困的学生受教育方面,我国实施的政府贴息一半、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助学贷款,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有些省、自治区迟迟不落实贷款的贴息资金,主要是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客观情况变化、有些学生信用不能保证等等。这就要求各方及时总结,认真研究,不断完善,这样国家助学贷款就一定能成为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措施。据此回答1—2题。1.材料表明:()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材料同时表明:()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AB\n3.鲁迅先生说:“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事物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其中人们对“较新的事物—初兴之事”的态度反映了:()①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②旧事物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③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接受,需要一个过程④新事物最初出现时不可能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在推进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少数同志常把讲政治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重视经济而忽视政治,认为讲政治会妨碍经济的发展。这些同志的看法()A.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D.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BB\n5.“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多数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其哲学依据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孤立、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C.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D.规律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有条件的6.二战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技术莫过于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然而,当前国际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安全、色情等问题。尽管如此,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仍十分迅速。我国的互联网事业也发展很快,网上招生、政府上网等逐步推行,宽带网以惊人的速度步入家庭。这一材料说明:()①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支持新事物的成长②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③新事的的成长总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④人类总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推动事物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DD\n7.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先后遭遇“非典”和“禽流感”等的侵袭,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勇拼搏,终于遏制住了“非典”、“禽流感”蔓延的势头,并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据此有人得出“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的结论,这一观点正确吗?答: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天灾不由人”,是说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客观的。“抗灾不由天”,是说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个观点是正确的。\n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一、知识体系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从认识的目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2、真理和科学理论(1)真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既包括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真实反映,也包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中还包含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的正确反映即科学理论。(2)科学理论: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3)真理和科学理论的作用: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n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前提:占有十分丰富(量)和合乎实际(质)的感性材料(2)关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思考)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第二次飞跃: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n(1)整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2)具体:①深度:认识要不断深化→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②广度:认识要不断扩展→更广阔的领域;更抽象的形式③进程: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5、认识的深化与发展\n二、知识点拨1、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第二,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第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的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n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区别:第一,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二,从认识的形式和特点看,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反映事物。第三,从它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因此,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即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联系:第一,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n3、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区别: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知识不成为理论;科学理论都属于正确的理论。联系: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n4、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区别:①含义不同。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②过程不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指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③意义不同。只有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而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才能发挥认识的指导作用,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联系:①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认识根本目的的必要准备,而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完成其根本任务的必然归宿。②两者都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③两者都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n5、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思考)的过程(1)去粗取精:分析感性材料的重要与次要,进行筛选(2)去伪存真:分析感性材料的真实与虚假,进行鉴别(3)由此及彼:对个别、彼此分离的感性材料综合思考,总体研究(4)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现象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n三、课堂练习恩格斯说过:“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据此回答1—3题。1.恩格斯这段话告诉我们()A.客观存在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则是有限的B.人的认识要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因此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C.人们要善于创造条件,使其认识更加接近客观现实D.一切超越时代条件的认识都只能是虚幻的,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B\n2.结合上述结论,目前,由于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观测资料有限,因而人们对它们的预报能力不高。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B.占有感性材料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条件的D.只有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3.爱因斯坦说:“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头狮子的尾巴,但不要怀疑狮子的存在。它还不能马上现出它的本身,那是因为它非常巨大。”这句话说明:()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B.大自然无限广大,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D.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DD\n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其《解蔽篇》中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4—5题4.荀子的这句话说明:()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B.不认识事物的现象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D.由于人们受现象的蒙蔽,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5.我们要不受蒙蔽而明大理,就要:()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要和感性认识相结合③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④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CB\n6.“法轮功”邪教分子攻击我“鑫诺”卫星的事实,使我们更加认清了西方反华势力支持下的“法轮功”邪教的本质。事实证明,同“法轮功”的斗争不仅是一场反邪教的斗争,更是一场政治斗争。这一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的哲学依据是()A.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不一定都表现本质B.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可以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n7.“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1)用认识论的有关道理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从认识的根本任务上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如何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答:(1)①科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就需要不断创造必要条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到这些,必须深入实践,调整研究,掌握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同时,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n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一、知识体系(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分析:(1)含义: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2)原因:①从整体与要素的关系看:不分析各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②从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进行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3)要求:①分析每一个要素;②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③找出本质性的东西;④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n2、综合(1)含义: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2)原因:①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②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离开系统综合,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和提出有效方案的。(3)要求: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个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n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含义: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2)原因: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①静态: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②动态: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3)核心:矛盾分析的方法①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②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③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n(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1、合理想象及其作用(1)含义: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2)要求: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3)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2、创造性思维及其作用(1)含义: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要求: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③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3)创新的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密不可分: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n3、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善于发现问题(2)敢于超越(3)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4)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5)经得起实践的检验\n二、知识点拨1、知识经济与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灵魂(1)知识经济的含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2)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3)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n2、认识部分知识体系(1)根本任务:①是什么②为什么→真理和科学理论的作用③怎样实现: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条件(前提;关键)(2)深化与发展①整体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无止境)②具体认识:深化;扩展;推移(3)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想象与创新\n三、课堂练习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为了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情况,国家计划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为此,许多专家对是否影响生态、防止水质污染、妥善安置移民以及是否会造成“大调水大浪费”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据此回答1—3题。1.根据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状况,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做法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C.正确的决策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D\n2.许多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是否影响生态、防止水质污染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思维方式上看属于:()A.分析B.运用概念进行判断C.综合D.运用判断进行推理3.要综合分析南水北调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就必须对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的论证,然后把各个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坚持分析和综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方法是:()A.发挥创造性思维B.进行合理的想象C.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D.进行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AC\n4.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蝙蝠在黑暗中依靠自己具有的声纳系统来探测和识别目标,于是科学家根据已知的超声波导航的规律,大胆地向蝙蝠学习,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发明了探测空中目标的雷达。这段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A.对蝙蝠本能活动的模仿B.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的表现C.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形式的结果D.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在思维过程中,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大作用5.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筑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应注重量的积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应承认矛盾、解决矛盾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准备走曲折的路D.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促进事物的发展DD\n6.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呼声,素质教育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主要表明:()A.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B.办事情必须抓主要矛盾C.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A\n7.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用哲学道理说明(1)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为什么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3)青年学生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答:(1)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客观存在的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社会中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经验,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终极真理,理论需要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特别是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n实践及其作用一、知识体系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的基本要素:(1)主体:人(体力和智力)(2)对象:自然、社会(3)手段:工具3、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客观性物质性)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目的性能动性,实践的本质特征)(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人也具有社会性,认识也具有社会性,不是实践独有的)\n4、实践的形式(1)实践的具体形式无限多样,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2)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3)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5、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3)科学实验: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n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n二、知识点拨1、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2)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3)人们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采,形式也多种多样2、正确理解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n(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客观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我们必须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实践所固有的这种内在矛盾,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n3、正确理解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前提和性质: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为前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2)内容: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3)意义: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目的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n4、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1)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二者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是别人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直接经验既可以是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理性认识,同样道理,间接经验也不一定都是理性认识。(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排除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亲自去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一代人都处在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入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况且,承认读书重要,并不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书本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仍来源于实践。第二,人们在接受书本知识时,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第三,要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3)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读书很重要。人类知识的总体只能产生于实践,而个人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前者是认识的产生问题,是“源”;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是“流”,两者并不矛盾。所以,既不能因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否认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也不能因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否认读书的必要性,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在实践中学好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更要深入实践不断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n5、区分实践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侧重强调认识从“有”到“新”;体现出了实践推动了认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6、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检验认识的含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2)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n(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坚持了辩证法\n8、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1)认识的来源:实践(2)认识的获得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3)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5)认识的基础:实践(6)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7)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n三、课堂练习充分利用长江的水利资源,兴建三峡工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论证、勘测、研究,现在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据此回答1—2题。1.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论证、勘测、研究,表明实践活动具有__________的特征()A.物质性B.能动性C.社会性D.历史性2.从实践的基本形式看,三峡工程属于()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BA\n3.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变了过去责、权、利不明确的状况,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股东。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股份合作经济带来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这说明:()A.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C.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n有人认为,基础教育是知识经济的第一动力源。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较高的知识贡献率是与较长年限的教育普及率同时存在的。在我国,只有那些高质量实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地区,才有可能最先迈进知识经济的门槛。据此回答4—5题。4.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有实质意义的主要资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这一事实说明:()A.科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B.实验是认识的来源C.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的科学理论和获得的应用型成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D.知识就是力量5.上述材料观点特别强调了:()A.生产实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B.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C.科学实验对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D.教育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D\n6.1901—1910年,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其中5%—20%是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到70年代,这个比例上升到60%—80%,有的工业部门,如航天工业,精密电子仪表工业等甚至达到100%。这表明:()A.科学实验同生产劳动是相互联系的B.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实验对于生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学实验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活动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D\n7.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是如何体现的?\n答:①上述材料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道理,以及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道理。②第一,整个材料始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创新。第二,“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这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也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也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第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也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n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一、知识体系(一)实践:含义;特征;作用;主体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1)含义:①推动(质)②主要、稳定→劳动群众(量)(2)地位和作用: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①物质财富②精神财富③社会变革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1)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2)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n(二)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世界的含义:正确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改造世界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改造客观世界(1)改造自然界: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2)改造人类社会: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3)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n3、改造主观世界(1)改造思想: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3)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4、在实践中实现两个境界(1)世界观境界: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2)人生观境界: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n二、知识点拨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1)人民群众通常指在历史上未留下姓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未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们,这主要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2)人民群众有着量的规定性,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着质的规定性,即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3)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即它所包含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4)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范畴的内容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n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政治和精神条件)的制约。(2)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不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对群众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其前提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时势造英雄),坚持个人和人民群众相统一。(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n3、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它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广义的群众路线,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n4、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它为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论指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和贯彻。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2)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关系。世界观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世界观更丰富、更完善。(3)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统一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真正意义看作贡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各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但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n三、课堂练习中宣部等12个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深入扎实开展“三下乡”活动。请回答1-2题1.“三下乡”活动贯彻十六大精神,体现了()①参加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②认识在实践中产生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④2.每年假期,有许多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他们开展科技扶贫、健康普查、法制宣传等活动。这一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①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②与群众相结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③做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④把理论认识与情感认识相结合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DC\n近年来,一些人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据此回答3-6题。3.出现上述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其主观上来说,主要是这些人:()A.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能力差B.脱离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C.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D.思想保守,不能与时俱进4.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B.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C、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D.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CA\n5.我们要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因为:()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人人都有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向作用③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是一致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①二者都离不开实践②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③把客观世界改造好了,主观世界也就改造好了④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B\n7.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说明这条路线的正确性。答: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坚持这条路线,才能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制定和坚持这一群众路线,其目的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能够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是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n社会意识与价值观一、知识体系(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区别:(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2、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n(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2、价值观的含义: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1)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价值观人皆有之(3)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地位不同(4)随着历史的发展,价值观会发生变化\n3、价值观的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2)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3)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1)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2)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①最高标准:人类的根本利益→保护环境: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具体标准:三个代表;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n二、知识点拨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1)社会的变化发展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n2、正确理解价值(1)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2)价值具有客观性: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3)价值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等。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4)价值具有社会性: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制约。人的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需要的实现,也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5)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一定的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或对谁有价值,必须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n三、课堂练习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原则方针、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等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纲要》的贯彻和实施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1.《纲要》的产生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D.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2.“《纲要》的贯彻和实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说明:()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阻碍作用D.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AB\n据新华社2002年1月23日报道,2001年经过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结案件174633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5364人,10名省(部)级干部因腐败问题被查处。据此回答3—4题。3.上述材料中这些事件:()①充分体现党中央从严治党、严惩腐败的坚强决心②充分体现了党依法治国的方针③警示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④启示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4.上述材料还说明:()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③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个人主义价值观对社会对个人都有极大危害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B\n5.马克思说:“忧人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表明:()①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③一个人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制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据报道,素有“中国汞都”之称的贵州汞矿,由于长年过度开采,造成汞资源枯竭,使拥有600年历史的“汞都”变成了“废都”。这从反面启示我们:()A.发展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B.改造世界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资源用之不竭D.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BB\n7.2003年元旦刚过,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就在中国人民和亚洲一些国家民众的抗议声中第三次参拜了靖国神社。2003年8月小泉再次参拜了靖国神社。小泉的举动再次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感情,小泉参拜背后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与警醒。靖国神社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人的牌位,是美化日本对外侵略的场所。小泉的行径,遭到中国、韩国等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请回答:(1)小泉的行径表明了什么人生观道理?(2)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小泉的行径为什么是错误的?答:(1)小泉的行径表明,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2)第一,错误的价值观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实质上是在美化日本的侵略,是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肯定和赞同,这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第二,错误的价值观是违背人类根本利益的。日本对东亚各国的侵略,曾给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小泉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是对被侵略各国人民感情的漠视,是违背各国人民利益的。\n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一、知识体系(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1、多种价值观并存(1)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2)不同的思想意识影响→不同的价值观2、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1)性质:价值观,政治原则,道德原则(2)内容:①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和谐);②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③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服从)\n3、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4、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1)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一致(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社会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的特点,占首要地位。②不一致(对立):二者常常会发生矛盾: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3)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n(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临的挑战(1)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不必要了(2)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抹杀个人利益,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n(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1、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2、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3、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n二、知识点拨1、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2)个人的正当利益必须得到维护(3)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二者常常发生矛盾①原因:利益主体多元化、分散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法规不健全②解决的手段:经济、行政、法律、道德(按集体主义要求处理)(3)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时集体主义的作用①促使各种经济法律和法规的贯彻,使国家整体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以实现②要求市场主体必须从国家大局、从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去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以便实现各自的利益,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n3、小团体主义(1)含义: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2)表现: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3)危害: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4)实质:极端狭隘个人主义。(5)克服的方法:坚持集体主义,着眼全国一盘棋,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n4、个人主义(1)个人主义的含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①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心上,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③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保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n(2)个人主义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在反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3)个人主义的危害:腐蚀思想;危害社会稳定;违法犯罪\n三、课堂练习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完善,人们的敬业意识也跟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成为企业职工的共识。由于时代的变化,人才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加剧,光有敬业精神已经不够了,还须做到“精业”。作为求职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敬业上升为“精业”,才是立身之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完善,人们的敬业意识也跟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客观规律性决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随着客观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2.近5年来,我国各级民政部门共接收捐款物折合人民币110多亿元,其中捐款72亿元,捐物折价38亿元,帮助3亿多人(次)贫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上述材料中的事实说明:()A.在我国现阶段,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已不存在B.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集体主义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D.在我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完全一致的AC\n3.要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就价值观而言,就是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这说明:()A.只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就能完全解决B.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C.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4.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这说明:()A.集体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B.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社会集体事业的发展C.集体利益是实现个人发展的手段D.没有个人的利益的发展,就不会有集体利益DB\n5.2002年5月27日,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兰州某企业提出的“黄河边只准卖黄河酒”的宣传口号作出严厉批评,并责令当地工商部门对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严厉查处,决不姑息纵容。下列对地方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方保护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B.地方保护是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集体主义C.地方保护是违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小团体主义D.地方保护是只顾个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原则6.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存在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须()①重视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②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市场主体行为③反对极端个人主义④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和满足个人利益⑤加强行政干预,减少道德规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⑤CA\n7.材料一: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人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广泛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材料二: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对此,必须加以坚决抵制和反对。阅读上述材料,用所学知识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广泛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n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n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知识体系1、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1)区别:①内容不同;②层次不同(较低层次;较高层次);③产生条件不同(自然界的产物,生理遗传因素带来;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生活中形成)(2)联系: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都是人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②自然性是社会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性,就没有人的社会性;③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2、“人性自私论”的错误\n(1)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2)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3)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4)不符合历史和现实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①性质: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②程度:主观原因(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客观原因(个人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n4、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1)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2)相互依存,密不可分。5、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3)贡献和索取的关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是先进人物主要特色\n7、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1)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2)精神贡献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3)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多方面的\n二、知识点拨1、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①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②制约着人的自然性③理解:人类的本质不等于某一个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属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的;本质属性不等于唯一属性。2、“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自私是指一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观念,它的特征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为达个人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拒绝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2)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界限\n①含义不同:个人利益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个人正常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自私是一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②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态度不同:把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使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这种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反之,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社会集体利益,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自私。③实现的手段不同: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采用损人、损公、违反乱纪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就是自私。④存在的条件不同:个人利益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得有自己的个人利益;自私作为一种观念,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产生的,并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n三、课堂练习“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中,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据此回答1—2题。1.材料中的观点:()A.正确地表述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B.只看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活动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C.只承认社会发展对个人活动和个人发展的影响,忽视了个体的存在以及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D.错误地认为个人的活动与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发展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①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③社会与个人没有区别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CD\n2003年5月3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优异成绩、在与“非典”这一突发性重大灾害的斗争中表现突出的18名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据此回答3-6题。3.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人恐惧了;有的人后退了;有的人萎缩了。更有的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家庭成员被感染的危险,奋战在“抗非”第一线。这说明:()A.有人具有“自保性”,有人不具有“自保性”B.人的职业不同,其思想境界也不同C.自私只是一部分的思想,不是所有人的共同本质D.并非所有的人本质天生是自私的4.这18位获奖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同的业绩,但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A.把物质贡献放在第一位B.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D.自觉牺牲个人利益CC\n5.18位获奖者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从主观方面看,是因为他们:()A.能够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条件B.能够正确对待社会的不利条件C.具有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D.妥善处理了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6.由于18名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因而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称号。这表明:()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B.贡献与索取相辅相成、同等重要C.贡献应当建立在索取的基础之上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CD\n7.材料1:2003年春节过后,我国的一些省区相续暴发了“非典”疫情,一时间,人们谈“非典”而色变,不敢外出远行,不敢走亲访友,更不敢到公众场所聚餐、聚会。材料2: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有的甚至和非典病人“零距离”接触,谱写出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以上事例主要说明了什么人生观的道理?答:①材料1主要说明了面对灾难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自保性”这一自然属性。②材料2主要说明人的社会性对人的自然性有制约作用。\n人生价值的实现一、知识体系1、内容(是什么)(1)贡献(社会价值)①真正→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两种形式:物质贡献、精神贡献(2)索取(自我价值)2、原因(为什么)(1)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2)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3)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n3、实现(怎么样)(1)社会提供客观条件①生产力水平②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2)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主观条件①个人素质②埋头实干③顽强奋斗(3)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①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②反对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n二、知识点拨1、反对拜金主义(1)拜金主义的含义: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万能,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2)拜金主义的基础: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之前就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3)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①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仍然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同一切商品进行交换的职能;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②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自己辛勤劳动获得报酬、正当的利润、合法继承的遗产、银行存款的利息等都属于正当合法的范围;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所得的金钱是不正当的、非法的。③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艺术的欣赏、精神的欢愉以及健康的体魄,都是人生更高尚的追求。\n2、反对享乐主义(1)享乐主义的含义: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人生若朝露,行乐须及时”、“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是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典型说法。(2)享乐主义的错误和危害:①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科学、合理、健康的享乐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和精神需要。但如果把物质享受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毁掉了人生最重要的内容——劳动、事业、贡献、崇高的理想、社会责任,结果只能过着低级、庸俗的生活。②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创造是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的永不枯竭的源泉。③把一己之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3)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低级庸俗、碌碌无为;鄙视劳动、坐享其成;精神空虚、不思进取;道德沦丧,行尸走肉;违法乱纪,自毁前程),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4)培养辩证思维:在金钱和享乐问题上,既要肯定金钱的应有作用,反对金钱无用论,又要看到人生有更丰富的内容,反对金钱万能论;既要承认合理消费的必要性,甚至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适度享乐也是正常的,反对禁欲主义,又要看到把人降至动物地位,把享乐视为人生目的的危害性,反对享乐主义。\n三、课堂练习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了贫困学生优惠贷款业务,使大批贫困学子能迈进高校大门并顺利完成学业。请解答1—2题。1.我国实行贫困学生优惠贷款业务,表明()A.国家允许人们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B.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社会集体不断完善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D.集体主义已成为人们惟一共同的价值选择2.受助学生纷纷表示,要珍惜学习机会,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这表明:()A.贡献与索取同等重要,密不可分B.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和前提C.索取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D.贡献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CC\n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发表,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是在于()①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必要的主观条件④主观因素决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雷锋是我国建国初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他的事迹影响了几代人。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启示我们()A.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贡献的大小B.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踏实工作C.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D.实现人生价值是不能讲个人利益的AB\n5.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这意味着:()①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②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不存在矛盾③为人类造福能够实现人的自我价值④为人类造福需要提高人的自身素质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003年2月2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中,国家主席江泽民向获得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金怡濂院士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回答6—7题6.金怡濂院土的成就说明了:()A.人生价值的实现完全靠个人的努力B.只要党和国家支持,每个人都能实现人生价值C.科学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在于发明创造D.人生价值是通过人创造性劳动表现出来的DD\n7.曾几何时,出国留学,出国深造,出国创业,是我国一些高校的学者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发展和我国用人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来为有志之士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特别是在近几年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不景气,而我国经济发展“风景这边独好”的今天,学成回国,回国创业成了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的选择。人们称他们为“海归派”。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答: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思想、认识也是多层次的,应允许人们在不违背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②个人价值的实现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一般来说,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③我国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用人环境和用人制度;同时个人也应以国家需要为重,不断高个人素质,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聪明才智。\n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一、知识体系1、理想的含义和类型(1)含义: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分类:①性质;②内容;③时间2、崇高理想对社会对人生的巨大作用→属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1)人类社会: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2)我国实际: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3)个人: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n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1)区别: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共同理想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联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②共同理想的实现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①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②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客观实际(2)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条件:艰苦奋斗\n二、知识点拨1、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社会的现实。(2)不同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理想。(3)无产阶级的理想是共产主义。2、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1)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真正的理想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了解之上的,它高于现实,却不脱离现实,就像一张等待施工的蓝图。而幻想可以没有现实的根基,更多地存在于想象之中,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2)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它才能激发人们去追求、去奋斗,才能指导现实的发展,对人们的行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n3、艰苦奋斗(1)含义: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2)原因: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②艰苦奋斗是有志者的精神境界③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3)方法:①保持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②付出艰辛的劳动③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n三、课堂练习1.“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2.“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生活既然没有目标,精力也就枯竭了。”这段话()A.揭示了生活的本质B.指出了理想对人生的重大作用C.划清了理想的性质和层次D.说明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CB\n3.“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要求全党同志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由于()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②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③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④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2002年第1l期《求是》发表文章指出:要对广大劳动者不断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宣传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观念。要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理想的原因在于()A.崇高的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B.理想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器C.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BC\n我国古代有“飞天”的美丽神话;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社会主义在18世纪的空想,到20世纪则出现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据此回答5—6题5.这段话主要表明()A.理想来源于现实B.理想高于现实C.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D.神话和空想也能转化为现实6.理想与现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是:()A.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现实属于社会存在B.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现实是已实现了的理想C.理想产生于对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D.理想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CA\n7.陈毅曾经说过:“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会陷于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与行动的综合者。”江泽民同志说,要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为什么要把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统一起来?答:①理想转化为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②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是成就任何事业的条件。③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理想。因此,我们要把理想的实现同艰苦奋斗结合起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