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哲学常识复习
专题一 辩证唯物论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专题中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能动的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根本观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从题型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灵活,各种题型均有显现。在复习时,要注意: 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一切从实际出,实事求是,唯物论的根本方法论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实事求是;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把握一个基本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对世界物质性原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概括,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理论依据; 突出两个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我们必须承认其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发挥正确意识的积极作用。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知识整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等于世界观,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因此,哲学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有科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的世界观 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的,而且是辩证的;它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科学的方法论 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二、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并能为人的意志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理解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及其他哲学命题的基础。 理解:j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实在。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依据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改变其存在的具体形式。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一特性是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抽象概括出来的,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点,是唯一能够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点。 ƒ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因此,物质具有可知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 注意: (1)分清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仅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这部分的物质具体形态的特征,具有暂时性,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会不断变化。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自然和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各种物质具体形态。具有稳定性,只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改变,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就不会改变。 (2)分清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是暂时的,可以消灭的,也可能是看得见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千差万别的,千变成化的物质具体形态中共同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存在在于一切物质具体形态中,只能由人的抽象思维去把握。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3.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反对神创论和个人决定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所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4.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所以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离开人脑,就不能产生意识。 (3)从形式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们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等因素。 (4)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5)从作用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具体的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和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可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6.意识的能动作用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原理内容(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由于受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人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主观原因是:立场不同(利益立场—人民根本利益),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构成不同(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知识)。 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原理内容(2):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注意:正确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j意识属于主观的东西,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 k意识本身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改变,离开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意识的作用也无法发挥; l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于指导实践使客观事物发展改变。这一改变不是任意,是在遵循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引起物质具体属性、具体形态的改变。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观点。 注意: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 7.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实践;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某福利。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注意:(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不是人们的意识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据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违抗性。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当规律所依赖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规律必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能规律。 方法论要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8.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规律。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总之,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方法论要求:尊重规律,即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注意:规律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量)和效果(质);但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两方面是辨证的统一,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既要做到即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如果离开了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工作也绝不会前进一步。 9.一切从实际出发 (1)明确一切从实际从发的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从出,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来决定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2)明确一切从实际出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从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全客观,只有这样才正确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3)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因为: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4)明确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坚持从实际从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坚持从全面的实际出。客观实际总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并没有真正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没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掌握实际情况。 第四、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客观实际又是不断地在变化发展的,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第五、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10.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本原问题;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不同的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二是对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世界的不同回答。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受前者的制约。割裂二者的关系必将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 (3)对世界本原问题不同回答,即物质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第二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质量相同的又不可分割的“原子”;第三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认为整个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意识决定物质,都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第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自我意识;第二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意识。 难点突破 一、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1.区别:(1)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了一切物质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共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如何变化,但其客观实在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 (2)客观存在是指一切客观物质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客观存在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客观存在是不依赖“我”的个人意识而存在的。 2.联系:客观存在的外延比客观实在的范围大,客观存在不仅指物质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1.区别:(1)内涵不同:意识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2)表现不同: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正确或错误)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表现为:首先,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表,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2.联系: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个内容密不可分。意识能动性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上述分析表明“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更大。 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1.区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动机等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之外的一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绝对精神等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2.联系: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的共同本质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区别:(I)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3)地位和作用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联系:(1)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二者都是重要的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C但后者着重于规律的客观性,前者着重于物质的第一性。实事求是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二者实质上都是要求主观符合客观,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五、全面把握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三不是),而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联系。本质相对于现象来说是稳定的。 (3)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一定要反复出现、确定不移的,而非偶然联系。 (4)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不是个别的、单一的、独有的现象,它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它对同类事物有普遍的支配作用。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5)规律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3.规律与人的关系: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带来消极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4.并非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学科内综合 哲学常识内部的综合 l.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所以规律、联系、矛盾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都根源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而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与经济常识综合 1.运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国居民的消费观,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等都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基础上,这些制度、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结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原理,分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的重要性;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公民要增强依法纳税意识;消费者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自身权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树立诚信意识;对外开放中要增强改革开放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 3.人和规律客观性关系的观点分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企业发展、三大产业发展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国家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消费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也必须注重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与政治常识综合 1.运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都符合我国的国情。 2.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一国两制”的意义;我国国家机构活动遵循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性;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一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坚持完善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的重要意义。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专题二 唯物辩证法 考情分析 唯物辩证法是哲学思想的精华,其内容丰富,原理较多,因此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时政热点,提高原理的应用能力。结合近几年高考情况,本专题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综上,唯物辩证法重点考查内容分为: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发展观的三要素――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四点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知识整合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内部的联系叫内部联系,事物外部之间的联系是外部联系。注意,内、外联系是相对的。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就不能区别事物。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以及内部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条件或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原理内容: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方法论要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因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因此,具体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现象联系和本质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方法论要求: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事物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又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办事情着眼整体,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比较复杂,内容也非常丰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是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也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的情形,也有一果多因,同果异因的情形。 原理内容 原因 结果 区别 含义不同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时间顺序不同 原因在先 结果在后 地位和作用不同 处于主动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作用 处于被动作用,是被引起起者,具有“后果”作用 联系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原因离不开结果,只有相对于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其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只有相对产生它的原因而言,结果才成其为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两种形式:互为因果(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处于因果链条中的转化 方法论要求: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反对的错误倾向: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后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关于对“因果联系”认识的几个误区 (1)“在此之后”就是“因此之故”。 (2)“毫无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3)“原因不明”就是“没有原因”。 注意:正确理解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是提示客观世界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事物或现象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造成某种结果的条件。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原因发展的必然结局。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2)因果联系具有先行后序的关系。一般来说,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两者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困果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现象无不受因果联系的支配,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是不存在的。日常我们说某人做事毫无结果,这只是指未达到预期的结果,并非是没有任何结果,况且未达到结果本身就是一个结果,而这种结果也是有原因的。如客观条件不具备、方法泽等。有些现象的原因虽然一时还没被发现,但不等于没有原因,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它迟早会被提示出来。 (5)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困果联系的链条之中,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心理习惯,是思维的创造物,以及宗教宣扬的困果报应等,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6)困果联系具有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事物运动和具体联系的复杂多变,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情况。我们应力求在多种原因中找出根本原因,在多种结果中看到主要结果,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 5.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地位与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 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原有的功能 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性方面,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的方面。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所以,不能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二、发展的观点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与静止的含义 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静止: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 运动是绝对的。所谓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中,一切物质都始终处在运动中。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矛盾推动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所以,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所谓静止的相对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哲学上讲的静止指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原理内容: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的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注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惟一特性的关系。 (1)“根本属性”和“惟一特性”有不同的内容。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属性是相对于区别于实体而言的,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特性和思维抽象出来的一般特性和规定。 (2)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的基础在于物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自身内部存在的矛盾。事物自身的矛盾,是促使事特永远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的内在根源,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强加于物质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物质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要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的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旧事物:所谓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相背而弛,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以一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也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 j创新的含义: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k创新的哲学依据:第一,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第二,从辩证法看,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第三、从认识论看,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l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第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跟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第二,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注意:运动与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联系: j总体指向性相同。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 k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l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区别: j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 物。 k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相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不断更替和变化的过程; l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3.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条件。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到非常重大(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ƒ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内因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外因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重视事物内部的矛盾又要重视外部矛盾;要克服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论。 ‚要充分重视内因。在国家建设、企业发展、个人的进步等方面都应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内部的改革、管理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均衡论。 ƒ也要重视外因:充分利用对我们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机遇(顺境等);尽量抵制和削弱对我们成长与发展不利的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反对的错误倾向:一是只看到外因的作用,而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全靠外因推动的“外因论”。一是只看内因的作用,而根本否认外因作用,否认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很重视内因的作用,实际上它割断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联系,否认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注意:(1)对外因要“一分为二”。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作用;另一种起延缓、阻碍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的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 (3)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能等同。 j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基础、根据、源泉。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性质,发展方向,并且外因也只有作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才能发挥其作用。 k不能忽视外因的必要作用: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是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B、外因不可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即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C、尽管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仍是第二位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外因的作用必须以内因的存在为前提,并且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4.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1)量变与质变含义: 量变: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量变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都是量变,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 质变:哲学上,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质变体现了事物连续过程的中断。超出了度的变化就是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可见,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j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k质变是量变的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是,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得以完善,质变还引起、促进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发生新的量变。 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适度原则。 第一、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第二,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第三,“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不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第四、学会把握适度原则,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意义。 k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l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m重视“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 注意:正确认识质、量、度的含义及其关系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固有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是区别事物的客观基础。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规定性,量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限度,是质所规定的量的活动范围。 (2)质和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有区别的,它们是事物的两种不同规定性。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不再是原有的事物。而量则不同,在一定程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质总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也总是一定质的量。质制约着量,规定量的活动范围,量也制约着质,量的变化超过了一定限度,就破坏了质的稳定性,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而认识量是认识质的精确化。 (3)质和量的统一就是事物的度,在度的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过了度的范围,量变就要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对立适度的观点,做到胸中有数。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j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和壮大。k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l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j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k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l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支持新事物的成长,要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注意: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和总趋势,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6.全理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含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实质:指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发展。因为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事物的质变,不是量变。事物质变中有向上的、前进的、也有向下的,倒退的,为此要具体分析,不能把一切质变都看成是发展。 (3)基本条件: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事物失去了联系就不能发展,孤立的事物不仅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发展的。 (4)原因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叫根本动力,是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5)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是事物质量互变规律的重要内容。 (6)发展的趋势、道路和途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发展并非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的。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不可能转化。 注意: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立没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这样的矛盾是没有的。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反映矛盾双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不能把“对立”说成是矛盾的一方,把“统一”说成是矛盾的另一方。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方法论要求: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普遍存在的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j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k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所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所谓“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每一事物从它产生到死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事物在开始萌芽的时候有矛盾,在发展壮大的时候有矛盾,在将要消亡的时候也有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首先正确对待矛盾,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前提;其次,必须勇于承认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反对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的不科学态度;第三,必须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运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 注意:两点论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所以,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从而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叫做根据。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的发展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区分这些不同阶段的依据,就是它们各自所包含的特殊矛盾。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是在总体上,在相互联结上把握事物的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注意: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两层含义的关系 (1)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每一事物矛盾的特点却不同,且每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作用也不相同,这分别是矛盾特殊性的第一、三个表现。 (2)从时间上看,“矛盾普遍性”是说时时有矛盾;而每一个事物的矛盾自始自终的特点会不一样,即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特点不同,这是矛盾特殊性第二层表现。 所以,矛盾特殊性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的两层含义是分别对立的。 方法论要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全面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j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 k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解决矛盾。事物折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j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这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才能进一步对矛盾具体分析; k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l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及其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哲学上,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这是说普遍与特殊的相对性,也是二者具有同一性的表现。 对其中的“场合”可作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别理解。从空间上看,在这个场合(范围)为普遍的东西,在别场合则为特殊;在这个场合为特殊的东西,在别一场合则为普遍。从时间上看,在此时为特殊的,到彼时可能为普遍;此时为普遍,到彼时则可能为特殊。不管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普遍和特殊的转化都是有条件的。强调二者的转化,即坚持了辩证法;强调转化的条件,即坚持了唯物论。 方法论要求: (1)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次矛盾表现为诸矛盾的地位、作用发展的不平衡性。 地位不平衡: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不平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原理内容: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主、次矛盾相对应而存在,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失去其中一方,别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主要矛盾的解决或基本解决,会使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突出起来,成为新的主要矛盾。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也会导致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由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所要求的。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走出关于主次矛盾的几个误区 (1)首先解决的矛盾一定是主要矛盾 首先解决的矛盾并非一定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只能从性质、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来决定。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往往首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最终解决好主要矛盾。因此,首先解决的矛盾不一定是主要矛盾。 (2)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复杂事物内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来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但复杂事物一定有主要矛盾。 (3)着重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在解决矛盾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其他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主要矛盾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人们既要用主要力量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又要适当用力量去处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既防止主次不分,又要防止单打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次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者相互排斥: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不同。 但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居于被支配地位,在规定事物的性质中不能起主要作用,但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者相互依赖: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就没有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方法论要求: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流也能促进或阻碍主流的发展。如果任其自流,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关系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区别 存在前提 复杂事物中 同一矛盾中 数量 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能有多个 都只有一个 关键词 “中心”、“重点”、“关键”、“重中之重”、“落脚点”、“根本”、“突破口”、“中心任务”等 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总体、优势、实质等 方法论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 联系 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决定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世界观依据。 注意:主次矛盾侧重于从办事情的角度讲、矛盾主次方面侧重于从把握事物的性质角度讲 重、难点突破: 正确理解联系、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1)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的联系。 (2)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联系,必然引起事物性质和状况的改变,从而构成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3)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部联系,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于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部联系。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变化。量变、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5)运动、变化既有上升的、前进的,也有向下的、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6)联系、发展、矛盾是统一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2、它们的分歧主要表现为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而两者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 这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必然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 3、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学科内综合 哲学常识内部的综合 辩证法和唯物论是统一的。 (1)区别:二者的内容和地位是不同的。 唯物论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辩证法所要进一步回答的则是世界的状态究竟“怎么样”的问题。“是什么”是首先的、第一位的问题;“怎么样”是其次的、第二位的问题。 (2)联系: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在解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也贯穿着辩证法。例如,它把意识对物质的反映看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把物质世界看做量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发展的过程;它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等。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例如,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做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而把思维的规律看做是外部世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等等。 因此,辩证法离不开唯物论。 与经济常识的综合: 1.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分析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必要性、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分析扩大内需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2..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先富”与“共富”的政策;三大产业结构调整;适度消费;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 3..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分析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解决“三农”问题。 与政治常识的综合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之间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当代政党与政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关系;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三大原则关系;宗教与邪教、封建迷信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制约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关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2.用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一国两制”都具有中国特色。 3.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分析“一国两制”下我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性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国家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法和途径。 5.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新“三步走”战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发展的过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发展过程。 6.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分析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艰巨性。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专题三认识论 考情分析 纵观针对本专题的的高考题目,本专题考察具有以下特点: 从内容来看,高考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性的主、客观制约因素;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合理想象、创造性思维;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从能力看,侧重于对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其中非选择题(www.17xue7.com(一起学习)收集整理,不注册,不收费)综合性较强,涉及到的能力层次较多较高; 从形式上看,试题背景多选用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非选择题,多结合国家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命题形式多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收集整理,不注册,不收费)分量大体相同。 因此,在复习时,在注意深入把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和唯物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和宏观把握。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知识整合: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k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l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j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第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因而,一定的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不顾实际条件而蛮干同样是错误的。 这里必须认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于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关系中的辩证法。 k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这些主因素包括: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人们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规律。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性不仅会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也反对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因素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要求: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自觉地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积累能力。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善于把这些主观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进行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同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利益出发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和益于集体。 二、认识的根本任务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 关系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目的 区别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联系 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 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人类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因此,我们既勇于实践一,大胆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又经学习间接经验,掌握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热爱读书,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最好方法。 2.认识的根本任务之所以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严格区别,决定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j区别: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k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联系: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具本表现在: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第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的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但对现象的认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方法论: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真象与假象的关系 真象是指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指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二者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对现象和本质认识的几个误区 j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这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东西。但是,把相对稳定理解为绝对稳定,永远不变,则是不对的。 第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必须向前推移,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k真象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的。 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主观产物还是客观存在,而在于是否如实表现事物本质。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总之,它们是两种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都属于客观范畴。 l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但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相加,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现特征、外部联系,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抽象思维去把握。正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区别,才需要动脑筋,才需要研究,才需要科学。 m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比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容不同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不同 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 特点不同 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作用不同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二者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认识产生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反对错误倾向: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几个误区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j感性认识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认为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实质上是混淆了认识的本源和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 k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或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二者都可靠。只不过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可靠。因为,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所以,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也正因为如此,感性认识才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l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因为前者错误,后者正确。认识是否正确,关键不是在于它是反映现象还是反映本质和规律。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还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m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无论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相反,如果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都不正确,理性认识可能比感性认识对实践起更大的阻碍作用。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褒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正确的感性认识是有用的,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具有更大的作用。 3.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原理内容:要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现象是入门的先导,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认识根本任务的前提。人们获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与实践。 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要求: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错误倾向: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就是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内容 分析 综合 辩证统一 区别 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 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联系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意义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反对错误倾向: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客观性质。事物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体,决定了认识它的时候,必须既分析又综合,把二者结合起来。 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认识成果甚至是惊人的。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 内容 合理想象 创造性思维 辩证统一 区别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联系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意义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方法论运用: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第二,要敢于超越;第三,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第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第五,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哲学依据: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从辩证法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灺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意义: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原理内容: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1)认识要不断深化。 所谓“深化认识”是指复杂事物有若干层次,人们的认识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每一层次上的人们的认识,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 (2)认识要不断扩展。 客观事物分发不同的领域,人们的认识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这就叫认识扩展。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宽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3)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就是认识的推移。客观事物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总之,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一切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方法论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四、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本质在于人们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实践 1.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最能表现实践的本质。这是因为: j实践的第一、三个特征都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都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 k只有第二个特征最能表现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有目的的创造 ,是实践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区别:定义和原因。j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我们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是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k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是相对于其它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我们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联系:j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实践中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而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的手段、对象都是“死”的,只有人去使用它、改造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k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如果夸大了第一个特征,否认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如果夸大第二个特征而否认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既承认实践决定认识、又承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 七、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二者的含义。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2、明确二者的联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履行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3、还要注意: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八、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1、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2、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科学的统一,才能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主观世界。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 3、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专题四: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考情分析 价值观、人生观部分,教材知识相对零碎,复习时要注意理情教材,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构建好知识体系。 1.关于价值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价值观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2.关于人生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3.关于理想:理想的含义与分类――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关于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知识整合: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一、关于价值观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j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k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1)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重大作用。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注意: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甲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多样性和社会性。 (2)价值观的性质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往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发生变化,价值观也随之变化。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4)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具体标准:能否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衡量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价值观对改造客观世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作用。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坚持集体主义,就是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原理内容: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致性表现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本质上一致,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事实上二者常常发生矛盾。因为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 方法论要求: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不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的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和损害个人正当利益的方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①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②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做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 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保护。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第三,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5.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正当个人利益 (1)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2)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个人的正当利益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 (3)怎么做:①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在本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②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做到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6.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应提倡诚信 (1)诚信的含义: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一种精神与原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 (2)讲诚信的重要性:①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②诚信不仅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道德品格,更是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一种责任和义务。③诚信是立业之本,发展之基。 二、关于人生观 1.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方法论要求:j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k正确认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l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注意:①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不符合历史和现实。②动物本能的自保性不是人的本质;个人正当利益不等于自私。③青年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担负起历史责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发展。 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反对错误倾向: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过分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从性质上看,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从程度上看,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又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 反对的错误倾向:割裂二者关系或把二者作用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由人的两个基本属性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具有社会价值,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具有自我价值。 (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4)贡献的两种形式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 (5)怎样处理好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 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既要讲贡献,又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6)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条件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①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社会条件。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错误价值观的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④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途径: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三、关于理想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理想属于社会意识,它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关系的产物,都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一,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第二,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原理 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原理内容: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目的、归宿、必然结果。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方法论要求: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人民、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把理想根植于现实,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反对错误倾向: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鹜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理想的实现 ①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道理说明,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②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首先,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其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四、关于群众观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反对错误倾向: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重、难点突破 一、正确的价值观、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价值标准 1.区别: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具体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2.联系: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都符合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二、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生观 1.区别: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观是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价值评价标准,通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说明,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人生根本问题的基本观点与根本态度。 2.联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生观都体现了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观是一般科学价值观,它既包括对物的价值评价标准,也包括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哲学价值观在人生观问题上的应用,受价值观的指导。 三、追求个人利益与坚持个人主义是不同的 1.二者的含义不同:个人正当的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包括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精神利益。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个人主义不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它对个人、对社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危害极大。 2.二者的方向和目的不同:凡是为了人民的整体利益,把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增长自己的才能和本领,作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来看待,并且根据客观的可能来争取的个人利益就是个人正当的利益;反之,如果把个人利益作为唯一的目标,把个人利益与人民的整体利益截然对立起来,甚至不惜背离或损害人民的整体利益,以达到个人利益的满足,就是个人主义。正当的个人利益是劳动和享受的统一;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是无偿地占有社会或他人的利益。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3.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凡是把人民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当二者发生冲突不能兼顾时,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利益就是个人正当的利益;反之,如果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二位,当二者发生冲突不能兼顾时,不惜损害人民的整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来满足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4.二者实现的手段不同。凡是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辛勤的、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经营所得的个人利益,就是个人正当的利益;反之,通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偷税漏税等不正当手段而获得个人利益的,就是个人主义。 四、关于享乐和享乐主义的区别。 1、每个人都有享乐的欲望,都希望得到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尊重人正当的享乐需要,尽量满足人合理的享乐欲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享乐资料和享乐场所,创造新的享乐内容和享乐方式,使人们的享乐活动逐步实现现代化。 2、享乐主义则把享乐视为人生目的,认为人生在世,唯有享乐而已,其实质是一种纵欲主义。它只讲生活享乐,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它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不愿尽义务。它不单使个人思想空虚,精神颓废,而且侵扰社会,腐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甚至把人引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尊重人们的正常享乐,但反对享乐主义。 五.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内容及产生的原因不同两方面。 ①内容不同。自我设计是指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职业和奋斗目标等。社会需要或设计是根据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在总体上提出要求和规划。 ②原因不同。个人进行自我设计,是因为个人的情况,并从它出发去设计的,它既要考虑个人的权利,又要体现个人发展的需要。社会设计则一方面是为了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 2、二者的联系: ①国家、社会尊重一切从社会利益出发的个人自我设计。 ②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相互促进。自我设计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要服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需要考虑个人要求与可能。离开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是无意义的,而离开个人的努力,片面强调社会需要的做法也是会落空的。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学科内综合 哲学常识内部的综保 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社会中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基本观点。 2.联系:(1)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世界观包括人生观,它给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人生观反过来又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不同观点及其态度影响着世界观的性质和完整性。 (2)世界观还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世界观不同,人生价值观也就不同。人生价值观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的问题。 (3)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集中表现。人生价值观反过来也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三者又是内在统一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理论适用于各个领域。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主要观点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只说明人类社会的现象,主要观点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理想、人民群众等观点。 三、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 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正确与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也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一种正确价值取向,对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有正确的指导作用。所以,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方,都属于同一范畴: 与经济常识综合 1.集体主义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n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集体主义规范,企业经营、产业生产、消费者消费都需要坚持集体主义,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国家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和一些矛盾时,必须用集体主义来规范: 2.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在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发展经济,例如农业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道路,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反对拜金主义与货币的关系 结合货币的本质、起源、作用,结合人生价值观的知识,正确看待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 与政治常识综合 1.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 2.提高综合国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可以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3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治国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5.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挥共产党员模范作用,体现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officiallyestab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stablishe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