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哲学考试资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走向哲学考试资料

走向哲学考试资料一、名词题1、老子“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水还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美德:例如滴水穿石,这是“柔德”。例如水往低处流,这是“谦逊”。例如水透明,清澈见底,这是“纯洁”。例如水随遇而安,这是“坦然”……“上善若水”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老子身处春秋末期,各国诸侯纷争导致战争不断,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上善若水”这一观点作为其思想分支,就是把君主帝王比作“上”,希望他们能善,达到“水”的境界。归根结底,“上善若水”成为了统治阶级领导国家的一种思想方针。2、孔子“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的含义: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3、庄子“至人无己”“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4、苏格拉底“认识自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自问:什么是哲学?然后自答:“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n苏格拉底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而且,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所以,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的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1、柏拉图“洞穴比喻”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著名的“洞穴比喻”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这就是:理想的国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统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仅仅是知识;理想国家须以宗教作补充。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标志着古典希腊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时代的结束,哲学与宗教时代的开始。柏拉图的意思很明确,通过“洞穴比喻”,柏拉图认为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的光源一样,善的理念也正是可知世界中真与美的原因。而真与美本身,或曰真的理念,美的理念,则是存在于那些人手中举着的假人、假兽之中。而常人所见的,实际是“真”与“美”的对象的影子,而不是其本身。没有光,事物就不能被看见;没有善的理念,真与美亦无从谈起。2、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强调了他的中道学说,认为德性就是中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中道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中道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绝对中道即事物的中道,是数学上而言的。“例如十较大,二较小,那么六就是事物本身的中道。”相对中道即对人而言的中道,它“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吃饭,吃十磅太多,两磅太少,我们就不能因此叫他吃六磅;因为六磅对于这个人来说,可能太多,也可能太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或美德的中道,就是这种对人而言的相对的中道。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而德性的目的就是在于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人人都有欲望,个个皆具情感,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或者过度,这都是恶的表现,唯有适中(适度),才是德性的特征。而中道,即德性。\n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过度-适中-不及的模式来分析说明了各种品德。比如勇敢,亚里士多德认为,其过度是鲁莽,其不及是怯懦。唯有勇敢,既有所惧,也有所不惧,且事事处处以理性为指导,故最符中道原则。  其它例如节制是纵欲放荡与麻木不仁的中道;乐施是挥霍与吝啬的中道;慷慨是粗俗与卑鄙的中道……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是德性,即遵守中道。”二、简答题1、简要论述你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体验和看法中国的古典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简短精辟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都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我觉得中国古典文化颇具内涵。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这个浮夸是世界。2、小结你开始走向西方哲学的方法和收获哲学是一门智慧学,只要花一点时间就可以对哲学的趣味有所领悟,对平淡的生活世界多一份惊奇、多一份关爱。我认为学习哲学,读书是第一位的。其次是个人思考。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知识就是这样。只有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点一滴地吸收,才能收获真知。现在的西方哲学可以说是主流,因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和深刻的思想性被现在的人所接受。哲学让我对现实中的我和精神中的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使我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开始做起有思想的人,这是一种重生,二哲学就是我重生的一块敲门砖,它改变了我,塑造了现在的我,我会继续利用哲学这把武器,把它从现实世界中拿到精神世界中,并且发酵成我需要的东西,然后反过来作用于我的现实世界,不断塑造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