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10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活与哲学教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导入:哲理小故事:量力而行:老鹰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穴鸟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就模仿老鹰的动作,飞到绵羊身上,没想到脚爪却被绵羊弯曲的毛给缠绕住,拔不出来。牧羊人发现了,就跑过去把穴鸟的脚爪尖剪掉,把穴鸟带回去给孩子们玩。设问: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各有所长,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去发展。看到他人名利双收,便想依样画葫芦,是得不偿失的。看他人经营贸易赚钱,忘却自己在个性、专业上不适合,便思自立门户,失败往往接踵而来。这其实就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什么是哲学,它来自何方?新课讲解:(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探究: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充满哲理的现象?由选文理科中的哲学引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家往往都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大家思考下:你幸福吗?(每个人所说的幸福不幸福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的看法其实也体现了哲学的观点。)哲学是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呢?它是不是很玄妙啊?它恰恰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108\n解析:①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②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们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需要哲学智慧(结合课本P4名言)正如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补充: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田忌赛马》中的田忌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提示:在于田忌善于思考,他能够从双方实力的分析中找到对策,通过重新组合实现整体实力的增强。这里就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哲学观点。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大家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哲学呢?学习哲学有什么作用呢?(即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为什么要学哲学)1、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108\n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附哲学的本义: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和“慧”两个字组成,其意为“爱智慧”。后来,它在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古汉语中,“哲”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含有通晓事理之意。“哲”之为“学”,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哲学的任务:(作用、功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破盛满水的大缸,把小孩救了出来。设问:司马光的这种救人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用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打坏造成了损失,方法不好。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①司马光想到这种方法,主要是其有正确、创造性的思维,智慧的头脑;②对待损失应该有一个标准,司马光能够正确对待“得与失”,舍小利(破缸)而获大利(救人)。这使我们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了前行的明灯。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思考哲学的任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否举例加以分析。具体来说:“两个看待”+“三个对待”(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举例: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要立足长远,不懈奋斗;学习中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终身学习观念。(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举例:“独身的解释”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中前两者比较好理解,论及第三层境界,我的一位朋友略作沉思,煞有介事地讲,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有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3)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108\n举例:社会的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解决好国家需要与个人就业愿望的关系,不能贪高,要切合实际,积极发展提高自己(专业、薪金、职位等)。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则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层: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其中,对于天地最高境界的解释是,“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这种心载天地胸藏宇宙的人生境界,又将人们的认识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彻底摆脱了功利与道德的层次,同时也煞费苦心地让人尽量避免了佛道的“遁世”和道家的“无为”。(4)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5)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错误的赞扬”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说道。小结: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课堂练习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B) A.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B.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学习哲学使人聪明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2.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D)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A)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4.下列关于学习哲学与灵魂的健康、人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D)A.学习哲学能帮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有利于灵魂的健康和人生幸福B.学习哲学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人生的幸福C.学习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D.哲学一门生活的艺术,能够指导人们回避生活中的一切矛盾5.请你列举、分析一下身边的那些事情蕴含着哲学道理课后一得本课为哲学第一课,吸引学生兴趣为主,所以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关系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复习提问请你列举、分析一下身边的那些事情蕴含着哲学道理导入:◇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新课讲授(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所以要了解哲学的含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世界观的含义。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有规律吗?世界发展的动力在哪,去往何方?人与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关系?……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补充:“忆一忆”哲学上说的世界是什么意思?掌握世界观的概念应明确:“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堆三部分,而不是世界某一部分;总的观点、根本看法”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如:小王早上5点起床”就不是世界现。);世界现人人都有,但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如:“存在即被感知”就是错误的世界砚)。108\n所以说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二者的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以何种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我们究竟能不能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世界现的范围.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附: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下表。世界观哲学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特点零散、自发形成的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存在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有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错误倾向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注: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课堂探究:(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组为人处世的观点,请学生选择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如: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运。虽然我们这位老奶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世界观,不过,她却真真实实地存在有世界观,同时在这个世界观的指导下,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和我们不同,然后让学生理解方法论的概念,最后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概括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什么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108\n(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图所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统一哲学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1、具体知识的内容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1)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举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举例: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3)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举例:心理学、逻辑学等。图示为:自然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艺、伦理、政治等思维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板书)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1)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举例: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伦理学中的义与利;反映到哲学上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观。◇提示:如何看待“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命题,正确的一面是看到了“反思”在哲学思想的形成中的作用;缺陷是认为哲学思想来自于主观的“精神”和“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来源于人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2)联系◇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108\n(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学生活动:阅读P9材料,思考牛顿为什么会发生前后的差异?(补充牛顿的贡献材料)(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比较分析: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哲学区别含义不同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对象不同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事物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任务不同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作用不同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结合前面的学习,请小结出对哲学的完整理解-对哲学概念的总结。哲学:(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处理自己与自然界、自己与他人和社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逐步形成一种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世界观。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如果将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哲学。必须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哲学都是科学的,其实不然,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主要是从哲学的体系上来讲的,至于其内容,则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3)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人们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文明史开始后,逐渐有了具体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当人们将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以指导,两者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108\n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思维拓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历史上,哲学曾被当作“知识的总汇”“科学的科学”。后来,哲学与具体科学分离,这时,哲学一方面真正获得了作为最抽象、最概括的学说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具体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体现其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性质。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为哲学提供思想素材,哲学发展的过程应当是整个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管某些人是否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一切领域的工作、一切科学的研究都在起指导作用,它总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所以,哲学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总结,用说几个故事、讲几个成语来进行哲学教育,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毕竟不是扎实的做法。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彻底地说服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人混乱和失败。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小结: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作业:1.下列关于世界观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哲学与世界观密切联系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哲学与世界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3.“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主要是指()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4.“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C.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5.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108\nA、①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6.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材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7.辨析: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因此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了哲学就一通百通。 教学心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复习提问:1-6BCBDCC7.(1)哲学的含义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可以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材料的合理一面。(2)哲学是主观的,因而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使人聪明;反之,错误哲学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因此我们要学习正确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它的进步能推动哲学的发展,认为哲学能取代具体科学是错误的 观点看到了哲学的指导作用,但是夸大其作用,否认了具体科学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导入: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讲授新课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讲授新课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108\n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参照P1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举例: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德国费尔巴哈“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举例:如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荒谬的呢?请听这样一段话:十九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反驳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的观点时问道:“如果小猫所看见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的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费尔巴哈回答:“这是因为小猫不愿意为了爱唯心主义者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者的爱只是痛苦。”这段话说明什么?-说明唯心主义是多么的荒谬。用大家认识手机、MP3、电脑等东西而一个远古人或者偏僻小村子里乡亲们不认识这些东西来说明哪种学派更合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举例:“庄子梦蝶”108\n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于是庄子就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其实,蝴蝶梦中庄子的疑问是最彻底的不可知论、怀疑论,因为他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否认正确反映存在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决定存在存在决定思维不可知论可知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忆一忆”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和必须处理的三对关系是什么?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P11的材料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能力、习惯、知识基础)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108\n举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决定了他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决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回答。小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课后作业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①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②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④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 )A.不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4.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5.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6.根据右面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从哲学上讲,甲、乙二人在争论什么问题?(2)请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甲、乙二人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教学心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2)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能力目标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复习:1-5ACACB6.(1)甲、乙二人在争论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本原)的问题。(2)①甲认为“我在故我思”,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乙认为“我思故我在”,则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世界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这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导入:视频:哲学故事新课讲解(一)、唯物主义◇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1.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历史形态。2.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②局限性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③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08\n①.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②意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的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原,于是得出了:原子就是世界本原的结论,这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局限性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③.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科学的发现显示电子是更微小的。在这个时候,有些形而上学者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地位——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③.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二)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那么唯心主义又有哪些基本形态呢?我们先看先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1、物是观念的集合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3、心外无物4、存在就是被感知5、我思故我在这五句话分别站在哪个角度去阐述对世界的看法的?它们分别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还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又有哪些表现形式或有哪些类型呢?2.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P13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108\n◇课堂提示:(1)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②.代表人物——德国的费希特、英国的贝克莱大主教、中国的孟轲、王守仁举例: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2)客观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②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中国的老子和庄子(道生万物)、朱熹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这种“客观精神”,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叫“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叫“绝对精神”,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则称之为“理”。如: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P12页探究:你同意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歧的焦点何在?或者说它们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形成的?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在于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谁是第一性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上使用才有意义,如果给它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是唯心主义,如果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如何评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欣赏第14页漫画《大树的对话》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请评析这一观点。提示: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人们不断获得成功,结出累累硕果;唯心主义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108\n,一旦人们在思想上陷人唯心主义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导致失败。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作具体的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大力提倡。一切唯心主义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就其某些部分而言,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因此,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唯心主义全盘否定。刚才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两个主要派别。纵观哲学的发展历史上,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之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关系来区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辨证的辨证的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于这组关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理解:比如一位同学这次考试考了60分,大家如何去评价他呢?是不是就认为这位同学不好呢?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怎个附属呢?在自然界存在一种藤类的植物,它的生长必须要依附在主干树,以吸收所需的养分。离开了主干,它们就没法生存。如果我们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定为树的话,辨证与形而上学就是那种寄生藤。举例:形而上学主要是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如事物“是非此即彼的,矛盾的双方中正确者必居其一。”牛顿:“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的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 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小逻辑》。一般来说,形而上学最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泥潭,辩证法很容易出现完全思辨的唯心主义。3.反对二元论的错误观点观点: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参阅P15专家点评举例:笛卡儿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小结: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课后作业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是一个命题()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回答2—3题。108\n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A.都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C.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唯物主义D.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3.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围绕作出的回答()A.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问题B.思维决定存在问题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D.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4.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①存在即被感知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④理在气先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②5.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世界统一于意识C.事物是感觉的集合D.事物是“理念”的影子6.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A.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7、结合课堂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收获,给每一个哲学学派收集1-3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体验其中的哲学原理。教学心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指导社会变革。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辩证全面地看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自己,推进社会进步。复习提问:1—6BDDBBB如何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导入:◇课堂探究:(1)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2)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思考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哲学景观?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部分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部分奴隶成为农民;部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实力日趋衰落。);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变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同时,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前面的活动告诉我们,作为文化组成的哲学也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讲授新课(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尤其明显。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其中“人对人而言是豺狼”反映的就是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发展中人们过度重视人的经济关系的时代反映。董仲舒的哲学建构,正是儒者反映时代心灵的特殊写照,因为汉帝国建立之后,君权的绝对性已经使得所有的儒学理想非透过君王的教化不足以落实,因此思考如何使君王行仁政的方法成为了儒家价值之得以落实的关键要点,董仲舒一方面绝对化君权为君王是天之子故称天子,另方面则立即藉由天对天子的制约权而约束天子,藉由天神对天子的赏罚谴告之说以恐吓君王不得行暴政,从而约束君权,可为苦心孤诣唯天可知。108\n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部分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部分奴隶成为农民;部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实力日趋衰落。各学派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P16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反映,都可以称为时代精神。但有的哲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牢牢的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经验和认识成果,可以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有的哲学停留在表面现象或歪曲反映了时代,那只能是时代的糟粕。所以马克思才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所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民,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是问: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问:什么是有效的?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也就是说,哲学问题是时代的产物,哲学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真正的哲学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第二、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第三、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举例: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布鲁诺(1548—1600)在出现封建反动的政治局面和教会禁锢哥白尼学说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坚决捍卫科学,并以此为据,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学说,把十五—十六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推向了高峰,成为反封建、反神学的杰出战士。他以泛神论的形式否定上帝存在。他说:“那自然界不是别的,就是事物中的神,神就是自然界每一事物本身,因此,并不存在一个万能的人格化的上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当时出现了一种什么现象——百家争鸣。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候,也发生了几件大事。比如最早在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而后在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后来资产阶级终于将封建地主打倒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社会的重大变革前,都有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在充当前锋、排头兵,它对社会变革的产生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二)、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指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革,往往以思想文化的变化为先导;恩格斯曾经强调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且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上可以演奏第一提琴。◇课堂探究:(1)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2)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探究提示:108\n(1)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作品和思想无不称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灵,反对来世和禁欲,肯定人本身和现世生活。人文主义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要求科学为人生谋福利,要求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中古时期的宗教束缚。他们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里冲击了宗教和封建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2)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既是唯物论者,又是战斗的无神论者。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1.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要体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例:启蒙运动--我们就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来看看,在当时,西方的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神、宗教的桎梏,这个我们可以从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作品等可以看得出来。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阶级悄悄地崛起,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这种思想的传播,就是对旧社会的弊端的一个猛烈的批判,并且对当时人们的观念起到了强烈的震撼,因此,我们说,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批判旧制度,揭露旧社会的弊端,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对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2.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重要体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不过,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有一句老话叫做“发现问题很简单,关键是解决问题”。因此,单单发现社会的弊端还是不够的,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这个弊端。考察刚才我们这张图我们会发现,每次变革前的思想大激荡,总是给我们指明了社会前行的方向。因此我们说,哲学能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它主要用辩证法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哲学上论证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秩序的必要性。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精神哲学》等,它们都为着一个主旨,即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费尔巴哈则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我党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1982年会见撒切尔夫人),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三步走”战略(1987年十三大)、现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代这样说到:“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他结合当前中国具体的历史现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其升华。认识到中国发展的需要什么样的路线方针及其政策。这是伟大的创举,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哲学思想使中国顺利奔向21世纪。108\nP16-17以“相关链接”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案例和恩格斯“名言”论证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说明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以下结论:3.小结: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课后作业1.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2.下列对“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B.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C.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哲学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3.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5.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反映出()A.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C.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6.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教学心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基本特征和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它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复习:1-5BBDCA6.(1)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导入:马克思生平简介,主要贡献及关于马克思的故事知识点详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课堂探究:(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2)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探究提示:(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教材首先从总体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进而分别具体阐释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108\n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教材引用马克思名言说明了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双向互动关系。“相关链接”依循历史脉络回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法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教材运用“相关链接”对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作了补充介绍。(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而不完全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机械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举例: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莱肖(1509—1588)是意大利的自然哲学家,是市民资产阶级哲学的创立者之一。一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反对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唯心主义。他提出了“万物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存在。”就很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08\n思维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探究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都具有局限性。(1)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也往往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学者;他们创立理论,往往把哲学的内容和具体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为了描绘世界整体图画,哲学家们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和想像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似乎哲学是超越于一切知识之上的。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由于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③以往的哲学理论,总的说来不能科学地全面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贬低或否定实践的作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旧哲学不仅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更谈不上解释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他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①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对象问题,它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个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这样,它也就在哲学史上首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在理论内容上108\n,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③在社会功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两个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科学中曾有过自发的结合,在近代二者却处在分离状态,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抛弃唯物主义,就像一个妇女给婴儿洗澡的时候,连同脏水和婴儿一起泼出去。(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一切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企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不理解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因而最终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马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旨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武器。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嗪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防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建立起由辩证唯物池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课堂探究:(1)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2)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探究提示:(1)后一种说法正确,因为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是能够统一的。(2)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统一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以实践为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在自己的研究对象上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而且也在于它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统一”,同时还在于其全部理论产生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又在发挥其方法论威力的同时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修正,并在实践中发展,使其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②108\n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即它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品质与精神,它对现存的一切理论、事物和社会制度等都持以批判和否定的理解,同时,又作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的哲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去创造和迎接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保证。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离开了实践都是空话。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Why):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举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2)革命性(Why):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举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它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眭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显示了它极大的创新功能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每一观点,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惟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广泛地掌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就越是呈现出它的彻底的革命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才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教材运用马克思的名言说明了实践第一;引用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教材运用“相关链接”进一步阐释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国情,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08\n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要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二是它的内容必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就是通过总结中国经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强调了理论的发展性;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1.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教材运用“相关链接”解释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介绍反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附:“什么是社会主义”回答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的问题?-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的是在这个阶段(初级阶段)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即采取什么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小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08\n课后作业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结合和统一④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2.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据此回答: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坚持群众路线‘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D..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一论断说明科学发展观()①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②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④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A.①②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一个重大成就是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因为A.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积极指导作用B.哲学对具体科学都有指导作用C.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D.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5、任何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理论来源是什么?(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教学心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复习:1-4CDDC5、(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导入:哲学上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我们要论证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就是要从这三个组成去论证是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知识点详解(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产生,产生后也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社会才二三百万的历史2.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探究提示:108\n(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当古猿进化为人时,就形成了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古猿的群体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起步,且原有生产力水平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同时也说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从生产力的构成,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都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因此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所以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在内容上也是来自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小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08\n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探究提示: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解析: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反映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举例:水果和苹果、橙子、梨子的关系类比2.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物质具有可知性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举例:人们脑子中形成的各种概念、形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如佛学中的24身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小结:本节课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课后作业108\n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的,科学的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的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2.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3.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由意识决定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 ()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决议 ②2008北京奥运会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科学发展观 ⑤学校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 5.下列选项中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 2008年4月18日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7.著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进行了诘问,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柳宗元在其《天对》中回答说:昼夜交替,万物从蒙昧状态变化发展,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存在着“元气”的缘故,表现出了其对宇宙本质的天才般的见识。 (1)认为宇宙由“元气”来组成是一种什么观点?其特点是什么? (2)这种观点和认为宇宙由“火”或者“水”来构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学心得108\n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以上内容分析一些不科学的观点的误区。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自觉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宇宙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复习:ACABDA7.柳宗元的观点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特点是一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驳斥了神创论,另—方面又存在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本身的局限性。无论是把宇宙的本质归结为“元气”还是“火”、“水”,都否定了神创造世界,都认为周围的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都认同世界按其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都认为宇宙是由具体的物质形态所组成的,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导入: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知识点详解(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事物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机械运动-斗转星移,海路变迁;物理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化学运动-铁钉生锈,食物腐烂;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社会运动-龚自珍:“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命运动中人的衰老过程(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恩格斯: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的关西了。意思是说: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2.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政治运动。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一样吗?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108\n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事物?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通俗地说,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还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刻舟求剑(寓言图片)问题:两则材料分别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1)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试问: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2)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①只承认运动,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②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二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探究提示:我们要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从物质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如:张三仍是张三,不会因为过了明天就变成李四了;水在0度-100度之间,它仍是液态的性质。②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108\n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区别联系角度含义特点或性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运动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课堂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探究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解析“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生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各自蕴含的哲学道理?(前者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同一观点;后者是否定相对静止的片面观点)主体动中有静固有属性静中有动物质运动静止存在方式(二)、运动是有规律的◇探究提示: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判断以下哪个是固有的联系红灯停,绿灯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喜鹊叫喜,乌鸦叫丧;4代表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规律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一般情况下,看得见的属于现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判断以下哪个是本质的联系春夏秋冬四季交换;价值规律;苹果落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规律)(4)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规律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2.规律的特点 108\n(1)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如:“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2).规律具有客观性◇探究提示:(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①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A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它还是存在B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化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律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方法论意义(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如北京的沙尘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等.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①人能够认识规律。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108\n①人能够利用规律。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略【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A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都江堰是人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人改变或创造的。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说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从而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自然界,揠苗助长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影响某种生物生长的周期则是可能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的结果。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课堂总结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课后作业1.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108\n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2-3题。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5.“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指的是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③认识自然规律就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人类最好不要去改造自然,否则会受到惩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教学心得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反映的事例,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人与动物心理的形成区别;分析说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例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本质的分析,使学生增强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意识的本质的学习,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进一步感悟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复习108\n1-5DCBCA6..⑴汶川大地震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地震灾害无法完全避免。 ⑵人们至今无法对地震灾害完全避免,这说明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虽然还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导入:人类产生后,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比如思维、思想、意见、计划、方针、政策等等,这就是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怎样产生的?人的意识有什么作用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讲授新课:(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湖中的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同样是接受灭火的任务,把黑猩猩放到船上为什么黑猩猩对于灭火会束手无策?(黑猩猩并不知道湖水和自来水都可以灭火,黑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属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地球上产生人类和人类的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图表:自然界无机物-原始生命-古猿-人类-人的意识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鹦鹉简单地模仿人的语言。狗在高兴时摇头摆尾,不高兴时大叫。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108\n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1)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人类意识劳动社会交往物质反应――生物反应刺激感应人脑生成(物理基础)(生物学前提)动物心理语言产生(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家曾报告,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间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但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自人脑反映的客观存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人的意识?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原来文与可在他居住的地方遍种竹子,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画竹时能下笔有神。他的朋友写下一首诗称赞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108\n从此,胸有成竹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如果文与可不与竹子打交道,不论他怎样构思,他能胸有成竹吗?为什么?(不能。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料。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有了人脑、客观存在是否就一定会产生人的意识?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地区,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俩个怪物,原来是俩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狼孩为什么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狼孩为人所生,拥有人脑。狼孩也有机会接触到周围的事物,但狼孩没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远离了人的生活和实践。客观存在只有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客观存在生活和实践人脑形成意识(原材料)(厂房和机器)(成品)(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并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机械的反映。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人们头脑中仍然有鬼神观念。鬼神观念是否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呢?(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人;释加牟尼的外貌酷似印度人;上帝耶稣的外貌酷似西方人。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对客观存在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种错误的意识。不管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虚幻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存在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存在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和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小结: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课后作业判断题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主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4.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108\n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6.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7.神是不存在的,但神的观念却存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选择题1.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用语不断丰富。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物质不能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3.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4.“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5.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课后一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意识活动的特征;意识对于人们改造世界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理解意识是怎样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意识是怎样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及教师的引导,认识的意识的特征及其作用,并辅之于必要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更广阔的世界,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复习1-7√×××√××1-5DDBBC导入神舟飞船系列资料播放思考: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讲授新课(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2)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动物在影响自然界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某种目的和计划,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明白自己活动的意义。例如:水獭能筑堤,人们把一只幼獭关在笼子里,在它身边放一些泥土,等它长大时,它就会自动筑起来提来,尽管在笼子里筑提是完全不必要的。很明显,水獭筑堤只不过是一种本能。108\n人的活动就不同,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与客观事物的关系,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在活动之前,能够提出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并使自己的活动按照既定的计划向着一定的目标进行。原始人类制造石器,是为了猎取动物,切割兽肉;磨制骨针,是为了穿针引线,缝制兽皮。动物在消灭某一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人们披荆斩棘;开垦荒地,则是为了在这块腾出来的土地上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于照镜子,镜子外面有什么,镜子里面有什么。而是带有选择性的,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去认识某种事物;是带有创造性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万有引力的发现)。不仅能认识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如:建筑师可以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海信的工程师们可以创造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芯片,都说明意识活动不仅有目的性、计划性,而且还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在历史上,人们从事物的联系中预测到未来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有人预测到了德国将会发动战争。作出预测的不是别的人,而是一批化学家。事情是这样的:1912-1912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但只购婆罗洲地区的石油。在石油商人感一以百思不得其解时,化学家提醒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果然不出化学家们所料,德国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化学家们为何知道德国将发动战争呢?原来,婆罗洲的石油与其他各地的石油不同,它含有大量的苯和甲苯等芳香烃,而苯和硝酸反应就可以制成一种烈性炸药。化学家们就是在对婆罗洲石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才向世人提出历史性预言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既包括感觉,也包括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人的意识,既可以感知外部世界,即反映客观事物外在的具体形象,更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预见到在哪些情况和条件下,应该出现哪些现象,人类就可以预先提出计划和方案,采取措施,防范不良情况,利用有利情况,造福自身。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凭借意识的能动性,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这也说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的。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类应当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费尔巴哈形象地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人的认识就每个人来说,是有限的,他不可能穷尽对整个宇宙的认识。在目前,世界上尚有许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们会逐步地认识它们。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是错误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课堂探究: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怎样产生的?108\n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动物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使自然界改变,这种对自然界的改变是其有限的。例如:蜜蜂只能依靠自己的特殊器官采集花的甜液,酿成蜂蜜,它既不能织网,也不能筑堤。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花了,它就毫无办法,只好远走高飞,或者活活饿死。人类能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把自然界改造合乎自己的需要。人没有狮虎那样的坚牙利爪,不像鹰隼那样能展翅高飞,奔跑的能力甚至不如一只兔子。但凭借种种工具,人类可以制服狮虎,飞得比鹰隼更高,跑得比兔子更快。地里没有粮食,可以制造锄犁拖拉机,耕种土地,生产出粮食俨,没有肉吃,可以驯养牛羊猪鸡鸭,让它们生养繁殖。人的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使人能制造和使用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工具,按照计划实现自己预定的目的,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因而对自然界起着真正的改造作用。有人说:精神可以变物质,这种说法对吗?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活动,取得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从这个意识上说,精神可以变物质。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1)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2)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意识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在观念中构建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现有的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某种变化,制造出新的事物,促进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发展,为人类造福。但是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3)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武则天曾下令一夜之间百花必须同时开放,结果,诸花都遵命地开了,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大怒,把牡丹贬到洛阳,牡丹到了洛阳却开得很盛。编故事的人是有他的用心的,我们且不去管它。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武则天让“百花遵命”的命令之所以荒唐可笑,是因为它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在武则天那个年代,要让不同季节的花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放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今天,让“百花遵命”却变成了现实。各种植物开花是有规律的,这主要取决于温度、水分、日照时间长短等条件,如梅花喜寒、桃花喜温、荷花喜热、菊花耐霜,人们认识和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为它们创造各自生长环境条件,提前或推迟它们的开花期。栽培学发展到今天,人们能使各种不同季节的花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放了。昙花是在夏天的夜间开放的,每朵花开放的时间只有数小时,人们很难欣赏它。但是,我们的园艺师,通过研究掌握了昙花开放的规律,可以控制它的开放时间,让人们能欣赏它。其主要的措施是使它日夜颠倒,即在花蕾长到2-3寸时,白天用黑布把它罩起来,而在夜间却给以灯光照射。这样处理若干天以后,它就会把夜晚当做白天,而把真正的白天当做夜晚,从而在白天开出花来,摆在展览会上供人观赏。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按人的意志开放”,实际就是人创造条件,“按花的生长规律”开放。要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关键的是要按照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意识不仅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而且人自身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08\n贝多芬的音乐霞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可是,这位天才作曲家,不到30岁就忍受着日益严重的耳疾的折磨,不到50岁就完全丧失了听觉。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凭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与命运抗争,他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贝多芬的作品肯定了人类意志,表达了只有通过暴风骤雨和艰难困苦才能走向辉煌、走向胜利的高昂的进取精神。人的意念、意图、情绪、意志是人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活动的动机部分,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下定决心要搬掉两座大山而又有见主只有办法的愚公,其实是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而嘲笑他的智叟却是一个既渺小又鼠目寸光的蒙昧之辈。愚公所抱的志向是宏伟的,他的见识是高人一等的,他的行动是可以惊天动地的。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社会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精神力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想当年,我国许多爱国青年,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厮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者顽强搏斗等等,不都是通过一首首乐曲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而战胜敌人吗?当然,最终杀伤敌人的是物质的武器,但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在战斗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课堂探究: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一是人能够能动的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前者是指意识通过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别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后者则是指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如:医生看病下药,不能随心所欲,他必须了解病人的状况、病情的发展等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老师上课要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基础、心理需求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其出现原因是基本上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不了解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政策同样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前提的。诸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制定的,退耕还林等等都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108\n②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人有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有的人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盲目蛮干,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种唯意志主义的做法曾经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当前,我们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努力克服唯意志主义的消极影响,真正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小结生活中也有的人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地强调客观规律对人的支配作用。他们以为人既不能认识客观环境,更不能改造客观客观环境,只能听凭客观命运的安排。《红楼梦》中有一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写道。“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这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观点,人们通常称称之为“宿命论”。宿命论否定了人的主观努力,是懒汉懦夫的世界观。课后作业判断题:1.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2.任何时候都会有尚未认识的事物,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3.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意味着意识的作用是无所不能的。…………………………………( )4.人类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5.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意识同客观存在原型是应当一致的。……………( )6.“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指“精神”和“物质”可以直接转化。…………(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9.哲学家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10.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提“新口号”,出“新主意”,因其脱离实际,且过多过滥,结果必然是“落实难”。这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从实际出发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C.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 D.错误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11.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雪中芭蕉图》是否与自然界中实际情景完全一致?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课后一得:本科内容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及全民关注度较高的航天事业,能吸引学生兴趣。课堂采用情景探究法,学生参与度比较高,效果良好。108\n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2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分析:⑴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⑵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复习1-8××××××××9-10CA1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机械地加以反映。意识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严冬大雪,天气寒冷,草木凋零,而生于热带的芭蕉却伫立雪中,寓意深刻。王维以画抒情,纵是在无边的雪地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历霜雪而不枯萎。导入(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讲授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P42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108\n(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想和做)。——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念的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争论克隆人”6、克隆羊“多利”问世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108\n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由生物的遗传规律所决定的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课堂探究:⑴这些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⑵你能说说为什么“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高明的蜜蜂聪明”吗?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体现在: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社会制度的更替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能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所谓的社会性——表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如工具的制作所谓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想想:杨利伟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说明了什么?(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性(2)科学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社会性(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历史性108\n3.实践的基本形式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类要能进行下两项的活动,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人输羊血,积极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输羊血救人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思考:认识从哪里来?实践中来?书本中来?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08\n这告诉我们?-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输羊血救人到输人血救人到发现人血的血型系统而打开科学输血的大门”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输羊血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到输人血带来惊人的死亡再到真正解决输血救人问题”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45◇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它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相关链接”108\n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救人而输血并探索失败的原因到最终解决输血救人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46◇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小结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课后作业一、判断1、实践决定于认识 ()2、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3、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8、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9、实践是人的活动,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10.一位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运用学到的试管冻制、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使奶牛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为实践服务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③学习理论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⑦学生教室里听课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08\nA.①②⑤⑧B.①②⑤⑥⑧C.①③④⑥⑦⑧D.①②⑤⑥⑦课后一得本科结合多媒体,学生对于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信息比较感兴趣,讨论的比较热烈,课堂效果良好。第二框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真理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体总是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2)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复习:1-9×××××√×√√10-11.CA导入回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同时认识正确与否由实践检验,那么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真理性认识的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46-47页课堂探究:(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或你认为真理是什么?(3)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讲授新课(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108\n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可以出现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正确。因为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相互矛盾的真理。如某块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黑的,就不会又变成红色的了。张三这个人要不是男的,要不就是女的,答案只有一个,绝对不会有两个答案同时存在的。(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相对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我问大家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能回答吗?(不能)为什么?(你没给我具体的条件。当谷物播种完毕,下起小雨,这雨对谷物生长有利。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无益的。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因此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结合P47页有关三角形内角和小于、大于180度的科学发现的材料。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类似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个: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2)真理都是具体的毛泽东曾经提出过“造反有理”这个观点,如果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提出“造反有理”,是指人民起来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以解放自己,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真理。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又打出“造反有理”的旗号,他们提出的“造反有理”是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阴谋篡夺人民政权,不是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要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108\n总之,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课堂探究:(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1: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航天技术呢?-人类掌握航天技术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认识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中出现挫折是难免的。因此应在挫折中找原因继续探索。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挫折呢?-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穷水复之后会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3:我们对航天(地球月球认识)能不能一步到位?—不能的。为什么呢?-原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主观条件):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认识的这种反复性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汶川地震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2.认识具有无限性◇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原因:(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对输血的认识经历了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从“实践——认识”和从“认识——实践”108\n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每一次循环中逐渐接近真理。因此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小结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课后作业1.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 5.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 有人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试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课后一得本科结合多媒体,学生对于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信息比较感兴趣,讨论的比较热烈,课堂效果良好。108\n第七课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复习1-4DDBD5.①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导入课前阅读:1、 次贷危机的含义: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2、 次贷危机的原因: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3、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投资者担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会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而损害美国经济增长。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其次,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108\n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相关材料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这次危机的爆发受什么影响,在它的作用下又产生哪些影响呢?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讲授新课:(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你认为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着联系的? 举例:(二)、联系的特点 课堂探究: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还是孤立存在的? 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60年代初的发现的一种现象叫混沌现象。也称为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会使更多蝴蝶跟着一起轻拍翅膀。最后将有数千只的蝴蝶都跟着那只蝴蝶一同振翅,其所产生的巨风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生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成为了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所谓反应就影响,就是哲学上的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思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思考: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那么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还是人主观臆造的呢? 探究活动:地球在变暖,一年又一年,我们发现冬天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即使身处深冬季节也难以体会刺骨寒冷的感觉,为何呢?那是因为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我们能否改变它? 原因:砍伐树木、破坏草皮、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氮等,引起了全球变暖。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 1.8摄氏度 至 4摄氏度 ,海平面升高幅度是 18厘米 至 59厘米 ,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至少有90%要归咎于人类活动。 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呢?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8\n现象一: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现象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事物按照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自在事物先于人类而存在,它们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课堂探究: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可以做些什么?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例如:我国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活动:判断所给的成语和句子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万有引力?”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守株待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牵一发而动全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 A.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 内容(世界观) 要求(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B、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108\n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而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2、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4、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事物“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课后一得本科结合多媒体,学生对于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信息比较感兴趣,讨论的比较热烈,课堂效果良好。108\n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2)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2,4,6(3)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复习1-4CBDD5.(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导入课前阅读:诗词欣赏:左边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08\n思考:《盲人摸象》和《坐井观天》,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2)学校与其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各年级、各班)(3)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氧原子(4)金牌的获得与教练员、其他运动员、陪练员的劳动(5)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思考: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实例概括以下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讲授新课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令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思考: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思维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它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其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首先,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观念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其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哥伦比亚号”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是,这架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一块重量不到两公斤的泡沫材料撞上了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部件,形成了裂孔,致使7名宇航员丧生.思考:上述材料中反映了什么样的哲理?(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3.系统优化的方法:108\n第一,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第三,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思考:《田忌赛马》的故事中我们应该受到什么启示思考:《三个和尚》中,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4.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地认识。课堂探究:我国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你知道他的依据吗?小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树立全局观念重视部分(局部)的作用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的特征系统与要素的方法论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B、系统与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总大于部分功能之和3.近几年来,我国把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主线,不断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期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合理发展。材料体现的哲学原理是()①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②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取向③要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④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A.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4、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这说明 ()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整体性能决定部分性能 D、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5、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108\n材料二:某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但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社会事业比较落后,农民社会保险率比较低;为了发展经济,该县引进了几个化工项目,但由于污染严重,当地居民经常上访,县领导却认为这是农民闹事,影响经济发展而草草了之;兴建了一个大型的小商品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却带来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谈谈该县该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课后一得本科结合多媒体,学生对于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信息比较感兴趣,讨论的比较热烈,课堂效果良好。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目标:1、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永恒发展的分析理解,懂得发展具有普遍性;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准确把握发展的实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自己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3、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方面的归纳分析,增强自己的发展意识,进而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意义。复习1-4:BCDB5.①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则是要素。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在建设和谐社会时着眼于其整体性,统筹全局,既要注重经济建设,又要做到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缺一不可。③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和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该县建设和谐社会,要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经济要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注重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文化,讲究诚信。导入: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夜间雍水暴涨,但荆人仍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讲授新课:思考: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就从三个层次加以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108\n1、自然界是发展的◇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课堂探究:(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总之,无数事实表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实质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在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比较中突出发展这个概念的实质。运动、变化、发展这三个哲学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区别运动变化发展含义不同物质的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具有前进的、上升性质的变化性质不同没有表达或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总趋势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向性联系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看出,运动、变化就其范围来说要比发展广泛,而发展就其程度来说要比运动、变化深刻。因此,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素质教育等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如:应试教育、保守观念等108\n 概括: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即:时间标准(历史上的某些倒退现象: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现状标准,旗号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且会随着具体的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事物处于产生、发展的阶段,可能是新事物,到了灭亡阶段,就成了旧事物。因此,绝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事物与旧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例:有一次,东方朔跟随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见到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树,东方朔顺口说是“善哉”。汉武帝暗中派人削掉树的枝干,并在树身上做了记号。两年后君臣又路过此树,汉武帝故意问东方朔:“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又顺口说是“瞿所”。汉武帝沉下脸说:“同一棵树过了两年,怎么名儿就不一样了?你竟敢欺骗我!”东方朔沉着回答:“小马叫‘驹’,大了才叫‘马’;小鸡叫‘雏’,大了才叫‘鸡’;小牛叫‘犊’,大了才叫‘牛’;人生下来叫‘儿’,老了才叫‘老头’;这棵树也是一样啊!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汉武帝听罢呵呵乐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因为,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割断其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辩论中,东方朔列举了大量事例,论证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发展变化,使它的名称也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由于他把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进行辩论,因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2.发展的意义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科技。◇探究: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小结事物的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和下的、倒退的运动两类,只有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课后练习1.判断题(先判断,再说出判断依据)请判断一下它们哪些是新事物,哪些是旧事物?为什么?股份制()原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因:霸权主义()原因:电脑算命()原因:神舟七号()原因:2判断下列哪种观点能体现发展的观点()A、小时偷针,大时偷金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C、沧海桑田,海枯石烂D、树欲静而风不止108\n3.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有()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②.唇亡齿寒③.邯郸学步④.吐故纳新A.②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④4.简要回答怎样正确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八课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目标:1、识记事物发展的道路。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2、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复习1.√√××√2.B3.D4.(略)导入◇课堂探究:(1)结合上述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新课讲授:(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那么,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呢? 第一,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唐朝著名诗人自居易的成名之作,印证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个颠扑不灭的真理。108\n 在长达一亿年的中生代,身躯庞大的恐龙到处横行。背部骨板如刀山的剑龙,身披装甲的甲龙,长十余米、重达八吨的霸王龙,真可谓称王称霸,不可一世。当时刚刚出现的哺乳动物看来却是弱小的,只有现在的猫、鼠那么大。但是,它们却能在生存竞争中战胜这些庞然大物,从爬行类发展到哺乳类,这的确是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它所以是必然的,是由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无论是袁世凯要当皇帝还是张勋复辟,以及江青梦想当女皇,这些反动派都企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但是结果怎么样呢?他们都被历史的车轮轧得粉碎。 第二,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如:解放战争时期,广大翻身农民踊跃报名参军,支援前线,仅为支援淮海战役,数以百万计的民工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供应着前方大部队的需要。与此相反,那些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的敌军,只能依靠有限的空投获得给养,经常演出开枪争食的丑剧。请问:为什么“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能够打败国民党反对派“飞机+坦克”的数百万军队? 同学们理解这个观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关于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的原因,这里应注意:第一个原因是最根本的。正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和优越性,在社会领域里才会最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个原因表明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汲取”表明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克服”“增添”反映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区别,表明了发展。第三个原因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所谓总方向,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的趋势。至于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这决不是说新事物的成长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相反,它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第二,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如:目前我们在大力提倡使用环保产品,但一些部门和地区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全社会的环境问题,导致“白色污染”仍十分猖獗,使得可降解饭盒难以推广。 第三,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108\n他们只有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1、量变和质变◇课堂探究:(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1)含义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项目量变质变不同点变化指向数量程度根本性质变化状态渐进的、不显著的显著的变化结果根本性质没有变根本性质改变相同点都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注意: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质变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质变就不会有发展,即发展就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2)辨证关系老子曾经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大家想一想:他的话体现了什么道理? 《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这首诗包含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质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方法论意义(1)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师:这句诗引用了西楚霸王(项羽)本可以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却怕落下“不义”之名而丧失机会的典故。它告诫人们“宜将剩勇追穷寇”108\n的道理。这一典故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课后练习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中包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B.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2.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这是因为()A.走曲折的道路就能战胜困难,走向光明B.任何事物都是不可战胜的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无限循环反复的过程D.任何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做工作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过一个长期过程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主要告诉我们要 ( ) A.坚持适度的原则 B.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重视量的积累 D.充分重视内因5.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一百多年来,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个猜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006年两位中国学者在《亚洲数学期刊》2006年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一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的论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这一世界难题的破解。上述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小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质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教学心得:本可利用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参与度较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九课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复习1-4CDDC5.(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许多杰出的数学家致力于论证庞加莱猜想,但历经一百多年,都未给予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中国的两位数学家最终破解这一难题,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一百多年中,众多的数学家在论证猜想过程中对正确思路和方法的不断积累,才有了这一猜想最终论证成功。 (3)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认识事物运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世界难题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导入108\n关于矛盾的哲学故事讲授新课: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1、矛盾。(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谈谈你的理解。(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已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课堂探究:(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108\n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对“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这里应理解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三、李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系。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对张,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特性,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质、共同本质呢?这当然要到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找,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张三、李四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都具有“自觉能动性”等等。这些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能离开张三、李四等个性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再如物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性)之中;联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现实联系(特殊性)之中;运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运动(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漫画: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108\n课堂探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课堂探究:“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小结: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课后练习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A.量体裁衣B因材施教C.积劳成疾D_居安思危3.《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4.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5.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B.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C.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108\n6、我们应如何辩证看待人类对核资源的利用?课后一得:本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故事等,使枯燥的哲学原理故事化,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九课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能力目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复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客观性辩证关系新课讲解课堂探究:(1)在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2)为什么把首攻地点选在锦州?(3)辽沈战役的胜利在哲学上说明什么问题?(2)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主、次矛盾的含义。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②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08\n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②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课堂探究: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重点)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二者相互排斥。主要表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这一问题也是本框题的难点。为此,把握这一问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a.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b.正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矛盾中的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其地位和作用都居于被支配地位,所以,在规定事物性质中不起主要作用。②二者相互依赖。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说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就是指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倘若离开了相互依存的条件,所谓对立双方力量的平衡或不平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罢了。例如,人的生命运动,主要是由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矛盾所引起的。其中吸收养料,促进细胞生长的因素居于主要地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是,即使在这时,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也绝不是不起作用的。倘若人体内没有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存在,则生命中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就停止了,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所以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性质,或在促进事物转化的时候,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主要作用,也决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108\n(1)坚持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首先,从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其次,从社会实践角度看,我们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这是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又要善于围绕中心抓好其他工作,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两点论”与“重点论”二者是紧密相联的。①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②重点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③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二)、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2)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课堂探究: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你能说出几个正反两方面体现这一哲理的成语、俗语吗?小结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课后练习1.下列表述能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有()A.抓好典型,解剖麻雀B.声东击西,物极必反108\nC.统筹兼顾,适当安排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2.下列说法中,蕴涵“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B.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与量力而行、积极而为C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与抽薪止沸、人乡随俗3.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医术高超,对病状相似的病人,能诊断出病因各异,所以;“治之宜殊”。病人按药方服药,果然药到病除。这件事启示我们()①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②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只要抓住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就能解决问题④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这是当前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它蕴涵的哲理是()A.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5、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②外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转化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①③6.我国再2006年3月对消费税征收范围和部分消费品的税率作了调整,对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消费品提高了税率,而对化妆品则降低了税率,这种作法体现了()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D.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7.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这说明()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B.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C.办事情要统筹兼顾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课后一得:本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故事等,使枯燥的哲学原理故事化,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辩证法的本质;理解辨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观与书本知识和权威思想的关系,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2、能力目标:学会用辨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辨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学习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辨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复习1-7CCCADBA导入:科技创新的图片:航天、教育、医学、工业、农业等等新课讲授:一、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思考:(P75)(1)、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2)、你认为什么是辨证的否定?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①辨证否定观的特点A、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108\nB、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C、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辨证的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辨证否定观,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②辨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③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辨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事物的发展就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就割裂了事物的联系,使事物发展中断。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与肯定的关系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把否定与肯定绝对的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发展的中断探究活动:P(76)(1)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2)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哲学启示?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既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没问题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那个人解释说:“我本来去做头皮移植,但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痛苦,我将付你5000美元。”108\n“没问题。”发型师说。然后他很快将自己和对方剃了个光头。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往往出其不意。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这个小幽默中的发型师面对秃头的顾客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不是按照常规在顾客身上做文章,而是从自己身上做文章,赢了顾客。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1、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理论依据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②.事物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理由了。③.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内涵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①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②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批判和发展。4、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小结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往往出其不意。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课后练习1、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2、种子发育为植物是()A、事物的量变过程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C、外力作用的否定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3、成语“吐故纳新”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B、辨证否定的原理C、对立统一的原理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4、人类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②在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新108\n③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④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5、“不破不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密切注意变化发展的世界B.只要实事求是就能解放思想C.要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D.要成功就要敢于破除过去的一切6、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扬弃”。所谓“扬弃”就是()①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②对旧事物的一切全盘否定③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持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内容④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了()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8.党和政府一再强调,我们的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段话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课后一得本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故事等,使枯燥的哲学原理故事化,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说明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复习:1-7CBBDCCA8.(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扬弃”。它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2)①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上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只有通过体制改革,否定现行体制中的弊端,才能促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这里,改革就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改革是否定我们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否定过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弊端,并不是全盘否定,它不但;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而要吸收建国以来的丰富经验,建成新的体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③不改革就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就不能发展。我们必须反对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全!盘否定的观点,又要反对坚导入:老式水龙头太难看!容易漏水!有时忘记关水龙头,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那么现在人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们发明了红外感应水龙头。红外感应水龙头不需要手转动,红外感应水龙头在使用之后自动关闭。在公共场合,“无触摸”水龙头可减少细菌的传播。人们通过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进步,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新课讲授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108\n纳米是一个物理学上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材料是把普通物质变成纳米级的颗粒后形成的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如五颜六色的金属,包括黄金和白金,如果被切割成纳米微粒后,就成了“黑金”,可以吸收可见光,是制造隐形飞机的最好材料。玻璃透明度好但份量重,用纳米改进它,使它变轻,使这种材料不仅有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反射各种紫外线、红外线。纳米材料的出现对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带来了什么深远的影响?(创新使人们发现了纳米材料,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P78探究——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一度是困绕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那么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有何认识?(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不能搞这一套。)我们党是如何突破这一理论束缚的?(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对传统理论的突破,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变革先导。)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个圈是什么?(深圳经济特区。)假如没有市场经济理论,深圳经济特区能发展起来吗?(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率先在沿海地区开辟了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经济特区。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等其他创新。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依靠文化创新)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那个人解释说:“我本来去做头皮移植,但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痛苦,我将付你5000美元。”“没问题。”发型师说。大家猜猜看理发师会怎么解决秃头顾客的苛刻要求?(理发师给那个秃头戴上假发套。理发师将自己和对方都剃成光头。)为什么这位理发师如此容易就得到5000美元?(这位理发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发型师面对秃头顾客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不是按照常规在顾客身上做文章,而是从自己身上做文章。)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是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P79探究——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作了现代芭蕾杂技舞剧《天鹅湖》。该剧将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作品《天鹅湖》和中国国粹杂技以及世界高雅艺术之一的芭蕾巧妙地进行糅合创新。该剧原创的“空中芭蕾”、“倒跳芭蕾”、“单轮芭蕾”108\n等环节让观众目不暇接、拍绝叫好。现代芭蕾杂技舞剧《天鹅湖》的成功创作启示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P79探究——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参考答案: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小结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工商机关高度重视市场的食品质量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食品质量监管方式,如实行安全分类监管、食品市场准入等,降低了食品违法案件数量。监管方式创新属于 ①认识创新②制度创新③实践创新④思维创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07年2月3日 ,我国成功将自主创新的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此系统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测、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出 ①创新更新的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③只要敢于突破成规陈说,就能推动技术进步④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3.我国在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领域实现了上百项创新与突破,取得了30多项专利。借助超导材料零电阻的特性,高温超导电缆与常规电缆相比,输电损耗只有它的一半,而输电能力却是它的3到5倍。这说明()A.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B.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C.创新促使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D.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8\n4.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动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个性化强,要么极其夸张,充满喜剧效果,要么稀奇古怪,充满神秘色彩。中国动画片并非技不如人,关键是缺少创意、想象和个性。我国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说明我们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因。持僵化的模式、不进行改革的观点。课后一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明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的物质性,初步树立遵循客观规律的意识。复习1-3CCD4.(1)①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为书,只为实。②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2)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导入:多媒体展示展示哲学故事讲授新课: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108\n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探究: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曾说过:“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他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子的神像了。”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课堂探究:(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4.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08\n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课堂探究: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课堂探究:(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小结: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课后练习1.下列现象属于社会意识的有()108\n①生产关系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③濉溪二中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5.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的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完全做到了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制定,是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于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课后一得本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故事等,使枯燥的哲学原理故事化,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掌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与案例探究,初步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复习CDCAB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文化属于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国家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意见》,正是强调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这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导读:新课讲授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108\n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课堂探究(P93):(1)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2)《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课堂探究(P94):(1)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课堂探究:(1)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1)党的群众观点(P95)第一段(2)党的群众路线(P95)第二段(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P95)第三段108\n小结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从唯物史观出发,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课后练习1.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2.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4.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畔散步闲谈,突然听到了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由此受到启发,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这件事表明的哲理是A.文学作品要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B.优秀的歌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①相信群众②一切为了群众③一切向群众负责④一切依靠群众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A、①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6.材料一: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材料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1)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两个材料所体现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课后一得108\n本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故事等,使枯燥的哲学原理故事化,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复习DCBDD6.(1)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历史的创造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因此,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2)两个材料所体现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其指导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108\n导入新课讲解(一)、人的价值◇课堂探究: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两点:(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所以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可见,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这些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如衣服、粮食、房子、车辆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音乐、电影、图书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2.人的价值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握该知识点可分为两个层次:(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补充: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可以以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又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人的存在的双重性决定了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当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3.人的价值的评价既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而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而非索取了多少。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教材“相关链接”揭示了人类对价值问题的探索与追求,说明认识价值问题对人类的重要性。(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08\n◇课堂探究(P97):想一想,人们在上述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是受什么观念支配的?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课堂探究(P98):这位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对他的经营产生了什么影响?(1)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课堂探究: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同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小结教材设“专家点评”分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我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课后练习1.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问的特定关系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④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108\n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C.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D.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3.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出来B.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C.个人不应当向社会索取D.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4.《人民日报》指出,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庭湖面积迅速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这一事实说明()①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②矛盾具有特殊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A.①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④5.材料一:1938年,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南昌成立。按照规定,团里每月要发给团员若干生活津贴费。副军长项英决定,凡从延安或八路军来的团员,每人津贴费一律一元;凡从上海等大城市里来的团员,每人一律十元。这个规定引发了从城市来的青年一致抗议:“我们也受过锻炼,为什么要发给我们十元?”他们坚决要求只领一元津贴费,最后这场风波以一律发给一元才得以平息。材料二:2006年5月17日《大河报》报道,河南省一些县市的部门领导申报省劳模时假冒其他身份。在填写申报表与候选人公示名单中,项城市公路管理局局长刘某变成了“技术员”,扶沟县交通局局长李某成了“养护工”,而商水县财政局局长翟某则自称“会计”。最终,他们都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省劳模。近日,这些造假行为被群众举报揭发。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课后一得本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故事等,使枯燥的哲学原理故事化,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二框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2、能力目标: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复习1-4CCAD5.(1)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看他从社会索取和获得了什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热血青年为了救国,舍弃金钱待遇,体现了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少数官员为了获取名利不惜造假,明显地违背了正确价值观的要求。(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是由于受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的支配,导致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热血青年和一些官员面对名利,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选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社会面临着各种思潮激荡,为了实现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导入新课讲解: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是否符合规律的角度看◇课堂探究(P99):(1)谈谈你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理解。(2)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为什么会作出上述选择?108\n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该知识点主要讲述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要求,即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讲了两点,首先,指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具体体现;然后,引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结论。可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思维拓展: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其中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课堂探究(P99):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特征的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点。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角度看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课堂探究(P100):(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教材在这里主要强调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从个人的角度看◇课堂探究(P100):(1)谈谈你对上述不同选择的认识,分析他们各自选择的得失。(2)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108\n。教材主要讲了两点,首先指出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即人们对同一问题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从不同立场的角度看◇课堂探究(P101):为什么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需要有一个根本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3)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4)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该知识点的中心内容就是衡量人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问题。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课堂探究(P101):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课后练习1.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A.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良好B.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人们址卉作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D.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2.下列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把握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③把握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④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认识一切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的钥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108\n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A.穷人和商人们缺少审美观念B.美因人而异,并无具体标准C.社会地位和需要的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不可能有相同的认识4.我们想事情、做工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的立场上。()A.单位或部门利益B.最广大人民C.局部、小团体利益D.个人利益5.下列关于当前我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总是一致的②二者总是冲突的③二者既有一致性,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和冲突④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存在差别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2007年5月19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内蒙古通辽梅花有限公司环境违法问题。环保总局同时还批判当地政府甘当违法企业保护伞,免收企业包括排污费等所有行政费用,甚至明文要求对企业进行检查需事先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入。请问该公司和当地政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为什么?课后一得本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故事等,使枯燥的哲学原理故事化,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第三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2,4,6(2分析说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2、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复习1-5BACBB6.(1)不正确。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方面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尤其是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该公司和当地政府的环境违法行为,是基于错误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因为一方面它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仅仅考虑自己的局部利益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知识点导读: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的◇课堂探究(P102):(1)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为什么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的人生看作真正有意义的人生?108\n(2)为什么有些人虽然有优裕的物质生活,还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在这里主要阐释了为什么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共讲两点:(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课本主要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讲的◇课堂探究:(P102)(1)为什么雷锋把为人民做好事看作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2)一个只想着自己吃好、喝好、玩好的人会幸福吗?一个没有亲情、友情和爱心的人会幸福(1)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的人,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2)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世界,积极投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教材“专家点评”主要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及根本目的。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但人们为社会创造价值和奉献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作出了贡献,就是幸福的人。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课堂探究(P103):(1)“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包含了什么道理?(2)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主要把握三点,首先,明确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人的生存、发展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然后,从反面来论证: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最后,得出结论: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108\n(1)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2)人的个性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教材“相关链接”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告诉我们,任何人即使再伟大的人物,他的生存和发展,他的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的◇课堂探究:(1)她的成功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2)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哪些主观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的先天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后天的努力却人人都能做得到,关键是看我们愿不愿做、怎样去做。只有不断战胜人生旅途上的挫折和失败才能越走越远,实现人生价值。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课堂探究(P106):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这里,首先结合“课堂探究”活动,明确个人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然后弄清个人素质高低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一般来说,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全面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不同的生活场景,解决多样的人生难题,把握难得的人生机遇,从而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问。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课堂探究:艾青的《光的赞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对你有什么启发?本课小结:本课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讲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另一条是讲人的价值,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本课板书设计: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价值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追求个性的发展108\n课后练习1.我们之所以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是因为()①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显示自身的价值②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生长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当代青少年,应该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创造主观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创造主观条件,十分重要的就是()A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B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C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D.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4,63.面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正确的态度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和挫折B.尽量回避和绕开困难和挫折C.努力寻求造成挫折和失败的客观原因D.怨天尤人,悲观失望4.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过程中,应该()①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②以“新潮”和时髦作为标准③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④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对人的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二者是统一的,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B.人的价值的实现完全靠个人的奋斗C.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6..我国著名核物理专家邓稼先,放弃国外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被称为“两弹元勋”。这说明:( )A.只有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才能有所贡献。B.个人对社会能否作出贡献,个人奋斗是唯一条件。C.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生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教学心得: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8\n10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