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答案(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答案(word版)

哲学第一课学习哲学运用哲学1、“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它源于什么?“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源于人的(生活)。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同时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3、什么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4、什么是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5、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怎样?人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6、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1)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的规律。2)哲学同具体科学又有密切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的(概况)和(总结)。7、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两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的、最具(革命)性的部分。8、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哪两个特点?怎样理解这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谓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所谓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15\n)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1、世界的本原(本质)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而且是它们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的特性。4、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吗?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虽然都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决不是意味着人们不能(认识)它。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5、什么是意识?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6、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1)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而且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2)表现在人们能够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采取正确的行动,做好工作,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8、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1)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15\n2)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3)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1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1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类型是什么?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往往指一种或几种(元素)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等。2)近代的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则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等概念理解为物质概念。3)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把物质概念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3、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4、什么事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第三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1、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15\n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3、什么是静止?静止并不是事物绝对地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因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4、静止存在哪两种状态?一是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即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二是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即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尚未变成他物。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6、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规律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起作用吗?规律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起作用。8、规律重要的特点是什么?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重要的特点。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有它自身的内在(根据)和一定的客观(条件)。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9、科学认识的任务是什么?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10、规律是客观的,是不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15\n);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12、什么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3、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第四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是什么?(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2、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3、联系具有哪些特性?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4、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普遍性既表现为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发生着横向的联系,又表现为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纵向的联系。可见,事物的联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由于事物的无限多样性,世界上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联系的形式不同,联系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等等。5、什么叫因果联系?什么是原因和结果?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作(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作(结果)。6、因果联系的特点是什么?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15\n7、把握因果联系要注意哪些问题?1)在每一个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有时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会(互为因果)。2)什么是整体和部分?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8、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怎样?1)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于整体,两者的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整体(离不开)部分,如果失去一个一个部分,整体也就不存在了,有些局部在整体中还处于(关键)的地位,对整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部分也(离不开)整体,如果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9、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10、整体和部分联系方法论意义:(1)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11、什么是发展?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12、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13、什么是量和质?量是指事物(数量)方面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14、什么是“度”?“度”这个概念是体现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15\n15、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是什么?(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16、什么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17、量变引起质变主要有哪两种形式?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而引起质变。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9、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0、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2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就看这个事物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22、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23、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4、新事物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25、怎样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1)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15\n阶段)和(地位);3)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4)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第五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什么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什么是矛盾?在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作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4、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具体地说,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5、什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6、什么是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外因。7、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怎样?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8、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9、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15\n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0、矛盾特殊性有哪些具体表现?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2)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11、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12、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怎样?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时可以(变化)的。13、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的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14、主次矛盾的关系怎样?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是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5、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1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怎样?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2)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7、事物的性质是由谁决定的?15\n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18、怎样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1)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2)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时也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19、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20、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这是(重)点论;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两)点论。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定义,我们可以清晰地把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的(认识)活动以及纯粹自然存在(物)的物质(运动)区别开来。2、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谁是最基本的活动?谁是带有探索性、实验性的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大体有三种,即(物质生产)实践、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带有探索性、实验性的实践活动。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5、认识的来源是什么?15\n(实践)是认识的来源。6、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是什么?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怎样的?每个人的知识构成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十分重要,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全部知识;但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为(直接)经验,所以,参加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尤为重要。8、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9、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0、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什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目的)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12、认识过程有哪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别有哪三种形式?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别有哪些特点?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它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不可靠的,其实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从而也更(可靠)地反映了客观事物。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如何?15\n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1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的飞跃。17、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2)获取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3)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18、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为什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这样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进行(验证)、(修正)和(补充),使其得到发展。19、寻求真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寻求真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20、认识具有什么特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21、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第七课掌握理论坚持真理1、什么是理论?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15\n1.理论和实践是什么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与统一)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理论对实践又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3、什么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实践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有哪些?1)(科学预见)的作用。2)(科学方法)的作用。3)(解放思想)的作用。5、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简单说,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即(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6、真理具有哪些特点?1)真理具有(客观)性。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从(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2)真理是(发展)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7、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于同一个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认识规律去观察和分析事物,谁都能获得(真理)。人的地位、出身、职务等,决定不了人们是否掌握真理。8、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怎样?1)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真理和谬误又是有原则的(区别)的。2)真理和谬误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存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分析谬误发生的(原因),纠正认识的谬误,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实现了(谬误)向真理的转化。9、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15\n2)从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可见,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第八课探求价值繁荣文化1.人们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具体体现为(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等。价值观具有能动性,决定着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规范)、(导向)等作用。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价值观引导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价值观引导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引导着人们(选择人生道路)。3.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作用或效用)。4.(价值判断)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5.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还要考虑“能不能做、该不该做”等问题,这就是价值选择。6.(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7.价值选择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意向)活动。价值选择首先是(价值目标)的选择。8.(劳动)和(奉献)是实现正确的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9.青年学生要根据(价值判断)的不同性质,加以区别对待。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结合起来。10.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记事本”和“贮藏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提高了人们(政治参与)的素质,促进了(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13.对于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14.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创新);还要重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博采众长);必须弘扬(民族精神)。15.核心价值观指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16.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15\n)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17.青年学生应该自觉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要(修德)要(明辨)要(笃实)。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