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哲学关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态经济哲学关照

PhilosophicalConsiderationonEco-economy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Masterof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byLiShu-caiSupervisor:Prof.HeYueMajor: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ofTradeandPublicAdministrationof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ChinaApril2008\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是指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文明,包括丰富的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态文明首先是生态经济的文明,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如今,经济学日益实证化,过分强调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联系,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学正陷入日益“失根”的状态。经济学失却了对价值的关注,并日益成为技术性的学科。本文认为经济学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没有哲学导向的“经济繁荣”不仅是灾难性的繁荣,而且繁荣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当今时代,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发生,其深层的根源在于经济的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人学观等问题,一句话,是哲学问题,经济困境源于哲学的贫困。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离不开哲学的终极关照,哲学,尤其是生态哲学,是生态经济的前提。本论文主要从生态经济的自然观基础、方法论基础、价值论基础、伦理学基础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基本框架由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和第三章“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三个部分构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南。本文对生态经济的哲学探讨,推进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相关理论问题,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作出的尝试。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价值,生态伦理,哲学关照I\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PresidentHuJintaoinhisreporttothe17thCPCNationalCongressProposedthegoalofbuild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referstotheoverallcivilizationofsocialdevelopment,whichincludesrichcontent.Itiscertainthatthecivilizationabouteco-economycomesfirst,thedevelopmentofeco-economyisakeyroadtoachieveecologicalcivilization.Nowadays,economicsresearchisincreasinglyempirical,muchemphasi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sandeconomiclife.Economicsisincreasinglygettingintoa"lost-root"status,forlessbasictheoreticalresearch.Economicspayslessattentiontovalue,andbecomesincreasinglytechnicalsubjects.Thedevelopmentofeconomymustbetakenundertheguidanceofphilosophy.Withoutphilosophylead,―economicprosperity"isnotonlydisastrous,buttheprosperityitselfcannotbesustainable.Atthepresenttimes,resourceisexhausted,environmentispolluted,economicdevelopmentcannotbesustainable,thedeepreasonsofwhichlieintheoutlooksofeconomicnature,value,ethicsandeconomicman.Inshort,thereasonslieinphilosophy.Thedifficultytheeconomyisnowinisbythereasonofthepoorphilosophy.Foreco-economy,asaburgeoningcomprehensivescience,akindofnewpatterneconomicdevelopment,theguidanceofphilosophy,especiallytheguidanceofecologicalphilosophy,ismoreimportant.Accordingtotheabovetrainofthought,thepaperismadeupofthefollowingparts,thenatureoutlookofeco-economy,themethodologyoutlookofeco-economy,thevalueoutlookofeco-economy,theethicsoutlookofeco-economy.Sothepaper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chapteristheintroduction.Thesecondchapteristhephilosophicalimplicationsoftheeco-economy.Thethirdchapteriseco-economyphilosophyand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Thepapermainlystudyandexploretheeco-economicphilosophy.Thereporttothe17thCPCNationalCongressProposedthepeople-centered,comprehensive,coordinatedand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whichistheNatureConceptandMethodologyguidingdevelopment,butalsothetheoreticalbasisandguidanceguidingthedevelopmentofeco-economy.Inthispaper,studythephilosophicalaspectofeco-economy,andpromotetheinnovationoftheoryandmethodsabouteco-economy,andsolvetherelatedtheoreticalproblempractice,theII\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paperisatheoreticalexplorationundertheguidanceof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Keywords:Eco-economy,Eco-value,Eco-ethics,PhilosophicalConsiderationIII\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1绪论.........................................................................................................................................11.1生态经济的定义...................................................................................................................11.1.1经济............................................................................................................................11.1.2生态............................................................................................................................31.1.3生态经济....................................................................................................................51.2生态经济哲学研究现状.......................................................................................................61.2.1国外研究现状............................................................................................................61.2.2国内研究现状............................................................................................................81.3研究生态经济哲学的意义.................................................................................................101.3.1研究的学术意义......................................................................................................101.3.2研究的实践意义......................................................................................................111.4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11.5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12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132.1生态经济的自然观基础.....................................................................................................142.1.1传统经济的自然观...................................................................................................142.1.2生态经济的哲学基础..............................................................................................152.1.3马克思的辩证自然观..............................................................................................172.2生态经济的方法论基础.....................................................................................................182.2.1生态经济理论的方法论——自律与创新的结合...................................................182.2.2生态经济对现行经济模式的范式革命..................................................................192.2.3生态经济体现“整体、系统”的特质..................................................................202.2.4生态经济强调“和谐、持续”的观念..................................................................212.3生态经济的价值论基础.....................................................................................................232.3.1价值论的时代转向..................................................................................................232.3.2生态经济价值论......................................................................................................252.4生态经济的伦理学基础.....................................................................................................272.4.1经济与伦理关系考察..............................................................................................282.4.2经济伦理生态化......................................................................................................29IV\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313.1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313.1.1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不协调问题..............................................................................313.1.2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的失灵..............................................................................313.2发展生态经济、振兴中国经济.........................................................................................333.2.1生态经济是顺应新的发展观的需要......................................................................333.2.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343.3发展生态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63.3.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363.3.2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及其内涵..............................................................................373.3.3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伟大意义..............................................................................384结语.......................................................................................................................................40致谢.......................................................................................................................................41参考文献.......................................................................................................................................42附录.......................................................................................................................................46V\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绪论自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博尔丁(KennethEwartBoulding,1910-)提出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以来,生态经济学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生态经济的研究逐步得到深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数十本学术专著,内容涉及到生态经济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及其同相关学科,如环境经济、资源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之间的关系。但是,以上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大都立足于经济学的角度,这种研究视角对于生态经济来说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生态经济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系统科学,因而突破经济视角的局限,从哲学的高度审视生态经济,分析生态经济现象,揭示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生态经济中的自然观问题、价值论问题、伦理学问题、人性假设问题等,不仅有利于深化生态经济的研究,而且对推动经济哲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精湛的经济学前提是一种精湛的哲学”(狄慈根JosephDietzgen,1828-1888),而深刻的经济理论来自于深刻的“人”学。1.1生态经济的定义1.1.1经济①经济的概念什么是经济(Economy)?人们通常认为经济可以是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总称,以及指代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经济就意味着财富,代表着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经济可以指节约、节省,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经济也可以用来说明政治制度或生产关系;经济还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经济活动的深入,人们愈益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活动,而过去常被忽视的经济文化,也是控制经济活动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等。这些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的概括,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能反映“经济”的本质,因而都不能从整体上为人们提供经济的合理解释。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和生存方式,经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和展现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①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至于这种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1\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①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则是无关紧要。”总之,由于经济系统的运作过程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它记载着人的存在印记,经济无非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而已。在社会经济运动中,人类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策划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参与经济生活,并形成专门的经济领域和经济科学理论与知识。任何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都是人们能动地制定的;任何经济组织和制度都是人们的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任何经济变革,都是人们有意识行动的结果;任何经济进步,都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这些也正是人们要求经济发展必须有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因此,经济是人类社会极其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规定。社会经济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运动发展的生命有机体。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社会要素中,经济不仅是构成社会机体的重要要素,其本身也是一个有机体。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处于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的事物,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自我发展可能性的有机体,具有生命的意义。②善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目的人类一切具体活动的具体追求无论其具有何种具体存在形式,都只是作为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获得意义,甚至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共产主义也“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②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这也就是“自由人及其作为整体存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③相对于自由人这一人类最高价值目标来说,其它一切均是手段。”经济只不过是人类为了获得自由所创造的一系列条件,是一种“直接目的性”存在,而“非终极目的性”存在。经济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存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认为,“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目的,这目的就是善(Agathon)④和致善(tobecomegood),即人的自由存在。善就是美德。”因为“牟利的生活(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是一种约束的生活。而且财富显然不是我们在寻求的善。因为⑤它只是获得某种其他事物的有用的手段。”“那么每种活动和技艺中的那个善是什么?也许它就是人们在做其他每件事时所追求的那个东西……在每种活动和选⑥择中就是那个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为着它而做的。”“如果目的不止一个且有一些我们是因它物之故而选择的。如财富、长笛,总而言之工具,那么显然并不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页。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③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再论效率与公平》,《哲学研究》1996(10),第33页。④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985年版,第215页。⑤⑥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13,17页。2\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是所有目的都是完善的……所以,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它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总而言之,对于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时间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①善。”因而,物质财富只是手段,经济是人的存在方式,经济的“善”就在于经济活动或行为过程中始终不为外物所改变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的自由存在,这也是经济的目的。而单纯以追求财富的增长并非经济的“善”,因为它只是改变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扩大人的生存自由度的一种有用性手段。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1933-)也曾指出:“经济增长本身不能理所当然②地被看作目标,发展必须更加关注使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因此,经济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断创造条件努力扩大人类生存的自由度,真正实现人及其联合体的自由存在。1.1.2生态①生态的概念生态概念的演进有一个从自然科学范畴向哲学范畴跃进的过程。“生态”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与生活习性。在古代希腊文中,“生态”一词具有“住所、栖息地(Oikos)”的意思。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1834-1919)于1866年首先提出的,英文为Ecology,词源于希腊文的Oikos和Logos两个词,前者涵义为住所或栖息地,后者涵义为理解或学问。早在192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1887-1948)就已从生态学的视角将地球自然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他指出:“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器官的③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器官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确定的功能。”将自然比喻为由不同的生命器官组成的机能性整体,是对所有生命物种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大地共同体——生物圈的形象描绘。自然有机整体“是在土壤植物和动物的循环中流动的能量的源泉。食物链是引导能量向上(到营养金字塔顶端)的生物管道。……向上的流动速度和特性依赖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复杂结构……如果没有这个复杂④性,正常循环就不可能存在。”自然界实际上就是一个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具有机能性和整体性的自然是一个富有生机的生⑤命形象,生态可以看作是“生命的存在状态”。由是观之,生命总是以不同器官①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19页。②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③④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2-43页。⑤徐篙龄:《论理性生态人:一种生态意义上的人类行为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09页。3\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的机能性整体形式存在,“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处于整个系统的循环过程之中,不能离开对这个整体的关系去把握事物的变化。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又必须从整体的①关系去综合地加以考虑。”生命机体是生生不息的,它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等都是一切对立面的循环转化,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内在动力,事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成长、发展的机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在有规律的演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他(它)们也必须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节律中维持其生存。老子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它们都遵循着固有的规律运动,而本身的运动规律则是“周行”、“复命”,②即循环演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宇宙演化过程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由于二者的作用而推动着自然循环往复、不可穷尽的永恒运动。在此,老子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循环演化法则,阐述了循环演化是生态系统的和谐之本、秩序之源的观点。可见,生态在自然科学层面可视为自然生命体的矛盾存在状态,不同组成部分或结构之间的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生长的根本动力。因而,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间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且生命体具有自我调节的整体机能,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等交换的自组织动态系统。②生态:一种研究方法经济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往往具备多种不同的方法和角度,目的就在于从不同层面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和价值理性,使经济行为的选择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要求,使经济的发展更能保持持续性。而要顺利实现这一使命,理论研究就必须实现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任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③都有赖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因而,包括经济学、经济伦理学、经济哲学等在内的各种学科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都是人们对于合理经济理论的积极努力,可以视之为从某一特定角度对经济存在的系统、整体、全面之把握基础上的纲要性表达。立足这一思想,本文对于“生态经济”哲学理念的建构,亦是笔者从整体上以“生态”方法全面把握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一种手段,目的就在于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价值辩护。总之,经济的“生态”研究就在于使传统的“生态”理念抽象上升为一般的哲学思维方法,为实现经济理论研究方法创新或变革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生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其内在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①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②《老子》第四十二章。③高兆明:《方法:表达一种对存在的理解》,《人文杂志》2001(6),第44页。4\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内在关联性。“生态就是关于生命的存在状态,生态的观点就是关于生命的观点,而生命的特性就是有机体,因而,世界——包括人、自然、社会——都可以看作是有机的生命体。有机性的本质是广泛而内在的普遍联系。生态学要求观①察事物之间的关联。”生态世界观的核心是关于万物相互联系的观点,每一事物都应该看作是与其环境中的其他事物有着内在联系的生态系,其自身内部的构造也应被看作是一个生态系。2)互动共生性。生态整体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生态系统内部诸因子互动共生作用。有机联系所确证的价值合理性是互动共生的合理性。“共生是生物之间相依为命的一种互利关系。共生的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得到好处,如果失去②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互动共生,是指生态因子之间既相对立又互依补的关系。因而,共生互动的双方总是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整体性。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是自然生态呈现丰富多样性的原因。因而,作为方法的生态,其重要特征就是关注系统的整体性,这也是对生态世界观关于生命有机体丰富多样性的实践运用。“从系统而非个体的观点看最大化③的自我实现意味着所有生命的最大的展现。”“在有机的生态系统中,任何因子都没有先验的价值合理性,必须在与其他因子的有机关联、最后在整体生态体系④中才能确证自己。”因而,经济只有在与其他相关因子的内在关联所形成的生态整体中,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合理性,也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必须立足于整体性的方法和立场来认识经济,以形成合理的经济发展理念。1.1.3生态经济生态是自然概念,经济是人文、社会概念。从经济理论的演绎发展讲,所谓“生态经济”(Eco-economy),可以解释为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经济形态。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代表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是对经济的一种新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立足于两个角度:其一,经济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二,经济不是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具有丰富规定性的现实存在。生态经济具有丰富的生态性,其基本特征如下:①人本性。通过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经济的发展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体现人本性,经济增长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①高兆明:《方法:表达一种对存在的理解》,《人文杂志》2001(6),第70页。②尚玉昌:《生态学及人类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③徐篙龄:《环境伦理学新进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④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5\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②整体性或协调性。经济发展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各领域各环节的整体推进、系统优化和协调发展。衡量经济是否发展不能只靠某种单一的经济指标,而应根据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一系列综合指标,依据经济系统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经济发展应追求整体的、长远的效益。③持续性或长远性。经济发展不仅是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综合平衡发展,而且应以持续长远的获利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任何只顾眼前好处、不计未来耗损的所谓经济发展,都不应该被视为科学、理性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环境为绝对永恒的基础。自然环境不是属于某一代人的,资源环境从总体上讲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也是有限的。另外,生态环境的自净同化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此,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基础,这是保证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1.2生态经济哲学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对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在不断加强,提出了一些较好的观点,总结如下:挪威生态经济学家阿伦·奈斯(ArneNaess,1912-)指出:生态经济学是对生态经济内在价值的肯定。人们坚持对自然的整体主义观点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将有助于抵消当今一些人对待自然环境问题上的机械主义、个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弊端。阿伦·奈斯从他的理论中所推导出的“所有存在物的(大)自我实现”、“最大限度的多样性”、“最大限度的多样性意味着最大限度的共生”以及“让共生现象最大化”这些生态伦理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1939-)认为:生态经济哲学是现代科学世界观,是科学最前沿的人的观点。他说,一种新生态世界观正在形成,其科学形式是由系统理论赋予的。他把生态经济哲学理解为生态世界观,是转变以往价值观而形成的新的生态世界观。德国哲学家汉斯·萨克塞(HansSachsse,1901-1992)在1984年出版了《生态哲学》一书。他认为,生态经济哲学研究的是广泛的关联。由于广泛的生态与经济关联,每个人都在更高的程度上成为整个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变得更陌生了,每个人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生活都感到更没有安全感。人类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面临着争取建立人际相互理解新基础的任务。因此,萨克塞认为:生态经济哲学所探讨的正是在这一关联中如何行动的问题,人如何发6\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现他的作为社会的房子——这就是世界——以及在其中共同居住应怎样去布置和安排。他强调,人在生态经济关联网中遇到了严格的控制。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作为主人面对这一发展,我们自己也是整体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成为进化的帮手,可以影响其方向,但是自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摆布的物体,而是我们得适应自然,以便使自然根据其规律按照我们的意愿起作用。所以,生态经济哲学的任务是人们在自然——经济——社会的关联中加强对我们生存基础和我们人类基础的反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顾全大局,充分考虑生态与经济的互动相依关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重新确立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经济发展观。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对生态经济的哲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只把经济系统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即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只考虑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而将生态系统视为不变的系统。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物本经济学的基础上,以机械自然观为指导,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问题,而不考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认为从历史趋势来看,人类正处在从过去的贫困过渡到富裕而有潜力的未来社会的“伟大转变”中期,增长不会停滞。这是约翰·M·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家所持有的观点,其代表人物为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赫尔曼·卡恩(HermanKahn,1922-1983)博士,主要著作有《没有增长的极限》、《世界发展——令人兴奋的1978-2000》。由于独立地研究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割裂起来,片面强调追求经济发展,过分夸大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不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赫尔曼·戴利(HermanDaly,1938-)和汤森(Townsend.K.N,1947-)就曾指出,传统经济学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割裂开来。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规模生产函数一般完全不考虑自然和自然资源。这势必造成经济发展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被打破,最终使经济发展系统不能持久地协调下去。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及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都表明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割裂开来,过分夸大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忽视生态环境影响,孤立片面的经济研究思想必将改变。第二,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生态经济。持这种观点的以环境保护主义者居多,其代表人物为20世纪70年代《增长的极限》一文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H.Meadows,1941-2001)。他们认为,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根源,科学技术虽然能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要保护生态环境,7\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人类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实现零经济增长。有些学者甚至提出“环境保护第一主义”、“人类返回到大自然中去”等观点,一些国家出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等社会组织和“绿党”(GreenParty)等政治组织。这种观点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对立起来,只看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局部出发考虑生态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止步使得“以人为本”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生态又有什么用呢?这说明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看成两个孤立的子系统,缺乏对二者的系统研究,这样的经济研究是片面的、机械的和不可持续的。第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生态经济。前两种观点完全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辩证关系,要么夸大经济发展的作用,要么夸大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生态经济的认识是局部和片面的。这种观点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视为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认为两个子系统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要经济发展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在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两系统间是可以协调发展的,知识经济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这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分离的传统物本经济学是有区别的。但遗憾的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二者间的协调发展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与环境间深层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伦理关照,但这种关照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产生,因为伦理学本身是以价值论为基础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视为两个孤立的子系统,对生态经济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改变“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价值观,从大自然观的视角尽量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客观全面评价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这是生态经济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内容之一,换言之,生态经济哲学研究就是要改变以往人们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使价值的概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尽管生态经济哲学强调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但更应该侧重于揭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内在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更加稳健、持续地高速发展;只有这样,生态环境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真正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友好型社会。1.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1980年提出研究生态经济问题,并建立生态经济学,至今已有近30年了。基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生态经济理论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我国已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涤新为代表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家们,在创建中国生态经济学过程中,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某些内容。许涤新在《马克思与生态经济学》一文中说,马克思8\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在《资本论》中,曾多次提出生态平衡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等问题。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创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过程中,我国更多的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许多论断是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的理论来源,这正是生态经济学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这就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先河。在许涤新的倡导下,马传栋、刘思华、程福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生态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研究,突出地表现在马传栋先生1986年出版的《生态经济学》,刘思华先生1989年出版的《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和程福祜先生1993年出版的《环境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重要内容进行了研究。由此得出结论:马克思是生态经济的理论先驱。此外,我国学者王松霖认为: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学术界的共识。余谋昌认为:生态经济世界观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经济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方向,它产生于人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以及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概括。生态经济哲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它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生态经济哲学是一种新的方法论,它以生态学方式思考,是科学的生态思维。张德昭认为,“生态经济学的出现是人类自然观从机械论转变为现代有机整体论的标志;生态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经济学,生态经济是一种①德性的经济,它的实现关键在于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发展观的变革。”目前,在我国生态经济哲学研究领域,大家一致认为,生态经济哲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生态经济领域中最一般、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些最一般、最基本问题就其产生的深层根源来说无疑是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之间矛盾互动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研究者们进一步给予生态经济哲学基本问题以明确的界定,认为生态经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生态经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它贯穿于其它一切生态、经济问题之始终,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生态经济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为以后深化生态经济哲学的研究探索指明了理论方向。然而,中国生态经济的哲学研究目前还几乎没有开始。过去20多年间,研究者们较多地是探讨中国生态经济哲学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很少论及如何建构的问题,更缺乏实际性操作。虽然也有少数研究者曾尝试以西方生态经济哲学理论为“模本”来建构中国生态经济哲学,但他们所介绍、移植过来的理论,终因脱离中国实际而收效甚微。就中国生态经济哲学本身发展而言,除非是立足于中国形成自己的理论,否则中国生态经济哲学永远不可①张德昭:《生态经济学的范式——生态、经济与德性之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9\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领域,在众多门类学科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生态经济哲学中国化,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在于建构中国自己的生态经济哲学理论,在这一方面,正是中国生态经济哲学研究所缺乏的。由于理论建构上的先天不足,直接导致当前中国生态经济哲学研究,一不能准确地解释和说明当前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现实;二无力对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许多现实问题(生态问题)及时做出理性回应反思;三无法剖析和批判阻碍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发展的那些僵化的经济理论或意识形态。这无疑使生态经济哲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面临着挑战和考验。同时,它又使得生态经济的哲学研究显得紧迫和必要!总之,我国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多集中于对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和强调上,而对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的看来,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看法是经济增长过快,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进而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由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不多,这在今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中需要加强。1.3研究生态经济哲学的意义1.3.1研究的学术意义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然观,用有机整体性、大地伦理、不确定性等哲学思维重新看待社会经济问题,消融了“统治的逻辑”——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它将人们从人与自然对立、人对自然进行统治的思想中解放了出来,号召消融情感与理性、自然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私人与公众的对立。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价值,将前人对社会经济的自律观和创新观结合起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学的发展必须要有哲学在场,著名经济学家孙治方就曾说过:“经济理论上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注意从哲学的高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①只有从根本上有力洞察和深刻把握经济,并且规范和设计经济运行模式,经济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避免日益走向“失根”状态。因此,必须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经济,理解经济,把握经济。生态经济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系统科学,因而突破经济视角的局限,从哲学的高度审视生态经济,分析生态经济现象,揭示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有关生态经济的实质问题、认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价值论问题等,不仅有利于深化生态经济的研究,而且对于推动经济哲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生态经济的研究虽然还没有走向成熟,有些问题甚至还处在激烈的争论当中,但不论是①陆魁宏:《把哲学原理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来掌握》,《哲学研究》1987(8),第62页。10\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研究的深度,还是研究的广度,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就使研究生态经济中的哲学问题成为可能,也即展开对生态经济哲学的探索成为可能。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及其走向成熟离不开哲学的导向,特别是生态哲学的导向。因此,借鉴经济哲学研究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生态哲学的生态观点、生态方法,对生态经济给以哲学透视,分析生态经济现象,揭示生态经济规律,探索生态经济中的哲学问题,如生态经济的实质问题、认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价值论问题等。1.3.2研究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力图使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从系统角度出发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关系提供理论参考,为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不同的发展模式,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案。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原因是决策不科学和管理不善造成的。通过对生态经济的研究,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促使市场主体改进环境保护工作、规范经济行为;也促使政府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指导和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对生态经济的哲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及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深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逐步改变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把握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对于我们走文明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可供学术界同仁共同探讨,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1.4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本文绪论通过文献考察追溯生态经济的定义,主要从经济、生态、生态经济三个概念逐个分析诠释,强调哲学对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再分析国内外生态经济哲学研究的现状。第二章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生态经济的自然观基础。传统经济的自然观基础主要是机械论;生态经济的自然观基础主要是有机论、整体论,其演变经历了人类中心主义→大自然观→突出人文关怀的转变过程;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辩证自然观思想。(2)生态经济的方法论基础。主要论述生态经济体现“整体、系统”的特质以及生态经济强调“和谐、持续”的观念。(3)生态经济的价值论基础。介绍了生态经济价值论原则是经济价值生态化,当今价值论发生的两大转向以及生态价值论的主11\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要内容。(4)生态经济的伦理学基础。在考察经济与伦理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现代经济必须走经济伦理生态化之路的结论。第三章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生态经济哲学基础的研究对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1)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不协调问题;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的失灵。(2)发展生态经济、振兴中国经济。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全面进步。(3)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考察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基础上,总结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展示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伟大意义。总之,经济困境源于哲学贫困。生态经济,离不开哲学的终极关照,哲学,尤其是生态哲学,是生态经济的前提。生态经济的研究,必然能够带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必然加快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1.5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生态经济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讲话。发现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大都立足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生态经济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及其同相关学科(如环境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视角对于生态经济来说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本文突破经济视角的局限,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生态经济的发展命脉,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经济哲学思想研究的著作还很少。由此,本文将着力从生态经济的自然观基础、方法论基础、价值论基础、伦理学基础等几个方面展开对生态经济的哲学探讨。这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最大的创新之处。12\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19世纪热力学产生以后,关于经济的自然性思想曾一度产生。西班牙经济学家马丁耐·阿利尔(Martinez-Alier)曾指出,自19世纪80年代起,就有了关于生态经济思想的学派,但即使是其成员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一些社会变动为生态经济思想的萌芽提供了沃土:第一,60年代初,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一种公众认识。蕾切尔·L·卡逊夫人(RachelLouiseCarson,1907-1964)的书《寂静的春天》成为了旷野里的一声呐喊。之后,巴里·康芒纳(BarryCommoner,1917-)和其他科学家发起了反对化肥和洗涤剂危害的运动。这种公众意识的觉醒迫使各国政府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后创立环保局和环保理事会。第二,世界人口的剧增及随之而来的食物和资源短缺。二战后,许多国家独立了,开始寻求“发展”,但这种“发展”因人口剧增而入不敷出。人口问题在保罗·埃里奇(Paul.R.Ehrlich,1932-)的书《人口爆炸》中被提出,引起了公众的忧思。1972年,随着丹尼斯·米都斯(Dennis.L.Meadows)等著《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一书出版,资源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三,70年代初,能源问题日益凸现。1973年油价暴涨及随后几年的能源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了其严重性。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的出现,为生态经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学背景。在现代环境和资源经济学的形成期,1966年,肯尼思·E·博尔丁(KennethEwartBoulding,1910-)的文章《地球宇宙飞船学说》引起了很多学者广泛共鸣。文中描述从无节制的“牛仔经济”到“宇宙飞船经济”的转型。地球被看作一个孤立的宇宙飞船,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开采,也不允许产生废弃品。戴利(HermanDaly,1938-)非常重视经济活动的新陈代谢特点,将经济学视为一种生命科学。他提出了一种既关乎经济又关乎生态的“输入—输出”模型,废弃物与其他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并影响生态为经济提供“免费物品”。所以,戴利的模型“意识到了在经济学世界以外的正在进行的互动”。1970年,美国杂志《新闻周刊》宣布“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71年,欧顿(Oton)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售出了42000册,同年,尼古拉斯·G·罗根(NicholasGeorgescu-Roegen)的著作《熵原理与经济过程》诞生。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熵原理对于经济过程的作用,以及经济理论如何立足于生物物理学的事实。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属于自然的,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息息相关,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剧增表明人类生存的支持系统将会受到威胁。这昭示了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的产生,从而为现代生态经济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博尔丁60年代后期首次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提出生态经济学概念,70年代初,生态经济的基13\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本思想已初步形成,它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逐步走向成熟。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离不开哲学的终极关照,哲学,尤其是生态哲学,是生态经济的前提。为在生态经济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把握生态经济发展的哲学要义,本论文准备从生态经济的自然观基础、方法论基础、价值论基础、伦理学基础等四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2.1生态经济的自然观基础2.1.1传统经济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一种事实,在一种自然观的基础上必然要形成人对于自然界的一种相应的价值观。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为经济理论奠基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人类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机械自然观,这种观念最直接地通过传统经济学和经济实践体现出来。在这种二元对立的“统治的逻辑”下,人的满足,即占有和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成了经济学家所追求的终极关照。“传统经济学关注的重点是经济系统,注重对经济系统本身内在规律的研究,而不同程度地忽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它把人设定为理性经济人,相应地,自然界被认为仅仅是人的资源。如同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一样,自然资源也被认为是无限的。自然界仅仅是经济发①展的不变源泉,甚至是对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的外在条件而已。”赫尔曼·戴利(HermanDaly,1938-)和汤森(Townsend.K.N)指出,传统经济学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割裂开来。“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规模生产函数②一般完全不考虑自然和自然资源”。传统经济学在“二元对立”思想的指导下,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抑或人和自然界关系则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改造、利用和控制。并借助“实践哲学”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提出“人为自然立法”(theHumanBeing’sLegislationforNature)的主张。康德认为,人固然应当向自然请教,然而人在向自然请教时是手中拿着自己的“法则”走向自然的,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老师爱讲什么就听什么,而是以法官的身份,强迫自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这势必将自然界完全奴役于人类控制之下,自然界不仅被认为只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库,而且是人类忠实的奴仆,言听计从,哪怕舍身妄命。康德的“法则”认为,自然界仅是经济发展的不变源泉,甚至是对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的外在条件而已。然而,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彻底粉碎了拙劣的①张德昭:《生态经济学的范式——生态、经济与德性之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②赫尔曼·戴利,肯尼斯·汤森编:《珍惜地球》,范道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1页。14\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法则”,人类控制者、独裁者、审判者的角色显得日趋丑陋。诚如埃德加·莫兰①(EdgarMorin,1921-)所说:“控制对于自然的控制成为今天的大问题。”自然人性论是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它不可能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合理的哲学基础。经济理性把物欲的满足视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为高效率地把自然资源转变成为人的消费品奠定了基础。经济理性主张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润,并认为这是经济运行的铁律。为了保证实现这种投入产出的效果,经济理性提出,只有承认个人欲望的合理性,把个人的求利动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本不顾及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并认为既有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无限可能。莱斯特·布朗(Lester.R.Brown,1934-)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经济”。传统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完全割裂开来,或者虽不割裂,却认为人与自然仅仅存在着外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不是将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是两者是平行关系,当两者矛盾时才使经济符合生态。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机械世界观。人类在这种以经济为中心、自我为中心,生态为工具、自然为工具的托勒密式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向自然过度索取,这种二元对立的统治逻辑将导致文明的衰落。“以传统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经济,把机械论变为现实。它通过对自然界的否定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了两方面互为表里的结果:对经济之无止境增长的片面追求与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严重破坏;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经济世界内部人的利益的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环境外部的不经济。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透支和生态赤字为代价的。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②以这种发展获取的经济增长是高昂的、有限的、短视的,这种经济发展观必将被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发展观所替代。2.1.2生态经济的哲学基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提供与索取消费品的简单关系,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融洽关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戴圆晨教授很确切地说明了旧的价值体系的错误:③“如果水不能喝,天空烟尘弥漫,工业财富的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一再表明,传统经济模式和传统经济学研究思路必须改变,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在批判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④学首先是一种自然观”,建构一种与生态经济学要求相适应的自然观,实现生态经济的关键首先就在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①莱斯特·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②④张德昭:《生态经济学的范式——生态、经济与德性之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③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15\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生态经济观念在传统经济学中有其奠基,包括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托马斯·R·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766-1834)等人都已注意到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但作为一种范式(Paradigm)出现的生态经济学则与现代有机整体论的出现直接相关。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创立的有机哲学反对把物质客体视为彼此分离的机械实体,主张事物①之间彼此相互依存。”“必须从事件出发,把事件当成自然事素的终极单位。事②件与一切的存在都有关,尤其与其他事件有关。”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现实的社③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这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若人类一味地掠夺自然、破坏生态,大自然必将反扑、报复狂妄的人类。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v,1901-1972)等人创立的现代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系统的根本特性是整体性,整体由部分组成并依赖于部分,任何部分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所以,人类社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是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根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特征是人类社会在宇宙世界中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所以,人们应该一改过去驯服、控制、压榨自然的信条,发展生态经济,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机整体论取代机械论成为现代科学基本的解释模式,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就是这一转换的表现。这首先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体现出来。科斯坦扎(RobertCostanza,1950-)指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最广泛的领域阐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重点在于探讨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与其所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门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④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生态经济学把经济发展视为生态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将生态系统整体的重要性置于作为部分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之上,它追求在⑤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保护。”现代有机论科学家和哲学家中,不少人试图从有机论科学和哲学的基本思想中提升出一种生态智慧,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价值范畴的拓展上,他们提出的价值范畴与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中的内在价值范畴是相同的。即理性的经济应该是善的经济,亦即富有人文关怀的经济,这也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康德认为,“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并强调对人要“永远当作目的看待,绝不仅仅当作手段使用”。人是终极目的,是各种努力的根本原因。因而,经①④⑤张德昭:《生态经济学的范式——生态、经济与德性之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②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页。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16\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济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利益的,才是好的东西。生态经济——“善”的经济,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有机系统,通盘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能为提高人类生存自由度作出更大的贡献。2.1.3马克思的辩证自然观马克思认为,经济活动是整个社会历史活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认真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并采用适当的方式与大自然交流。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真正的人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①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另一方面,它是确证人本质的对象,是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它使人能够从中直观自身。机械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界分裂,人在这两个方面都失去了自然界;而有机整体观则可以实现人的本质,在人身上体现和反映自然界的本质,在自然界中能够直观人的身影。由此,自然界才能真正复活,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机械世界,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显现着自己意志的生态世界。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和“生态问题”这些词语,但是,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显示出他对生态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当自然观涉及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研究层次时,也就成为生态自然观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给我们昭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图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济活动只有在尊重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生态的统一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进、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考和积极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衷共济的全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自觉运用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在应用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还是人类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总结和时代性扬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和态度。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是人类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页。17\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对自身文化价值进行的反思,是对发展战略进行的重新选择,是对传统经济活动作出的调整。2.2生态经济的方法论基础2.2.1生态经济理论的方法论——自律与创新的结合上世纪70年代,西方的学者们就围绕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各种设想,预言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未来,并就此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论战,形成了各种理论。他们对人类的发展主要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增长存在极限,人类必须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限制,树立限制经济增长的自律观;一是认为经济持续增长有明显益处,人类必须发展技术和经济,靠科技革命来解决现有问题的创新观。自律观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1972年,米都斯主持并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是其代表作。报告指出:“对当前经济增长最具影响的有五个因素——人口增长、资本投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五个参数都以指数函数增长,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人类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或减缓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今后100年中增长的极限将在这个星球上发生,自然最终将控制增长。所以人类在悲剧发生以前应该‘自觉控制人口增长’。最后甚至得出结论:①人类要实现‘零经济增长’(ZeroEconomicGrowth)。”另一种则是对世界前景充满希望的、颂扬科技和经济增长的创新观。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是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所长赫尔曼·卡恩(HermanKahn,1922–1983),其代表作是《下一个二百年》。他们认为,“过去的200年和今后的200年的400年里是人类社会的‘大过渡时期’,此时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但这些②问题可以借助科技、经济进步解决。”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有明显益处,必须保持增长的势头。人类只要不断发展技术和经济,就可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1928-)为代表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创新观的另一流派。其主要代表作有《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等。他们认为现有的工业化社会不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而要靠通过新的科技革命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来解决,人类不仅拥有经济的发展,而且追求健康生态环境。人类不能盲目乐观,但是盲目悲观、被动挨打、停滞不前也是不可取的。因③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不能机械地按自然①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地球岛有限公司1974年版,第7页。②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162页。③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18\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的必然性和天性本能去活动,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否则人永远只能是自然界①的奴隶,也不会由猿猴发展成为“整个宇宙中最令人神奇的进化产物”了。总之,自律观体现在对人的极端化、过度自我中心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约束控制;创新观体现在对美好未来的执着信念,以及借助科技的进步、政策的实施、生态经济的建立来解决已有的生态环境矛盾及问题。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要旨。2.2.2生态经济对现行经济模式的范式革命过去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只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自然环境被看作生产所凭借的条件和被利用的对象,是居次要地位的背景因素。直到现今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设置了障碍,人们才认识到应该尽可能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把过去彼此分离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人类的经济思想必须重新加以确定。人类的经济活动自古是需要由作为环境的生态系统来承载和支撑的,只是由于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离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还很远,使这一事实被忽视。而现在正是由于这一问题,人类社会生产中发生了许多悲剧,由此表现了传统的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迄今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指标对经济如何破坏和摧毁地球的自然系统不加理会、不做解释:为什么北冰洋的冰层在融化,为什么中国西北的草原在变成沙漠,为什么南太平洋的珊瑚礁在死亡,为什么纽芬兰的鳍鱼场衰败了。这些事实关系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能否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学观点如同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约90-168)的“地心说”,使人对经济活动运行的机制陷入错觉,由此创造了与其所依存的生态系统不相适应的经济。“正如我们承认地球不是太阳的中心,为天文学、物理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廓清了道路。我们承认经济不是我们世界的中心,则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②人类状况的改善创造了条件。”“经济必须归属于生态这个理念,似乎许多人,包括为政治或商业领导人做顾问的经济学家都会感到太激进。但是越来越多的证③据显示,这是与实际结合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认识。”总之,要一改过去的经济凌驾生态为生态主导经济。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1922-1996)提出在科学④史上科学革命中发生“范式转变”(ParadigmShift)的观念,指出当前在经济学领域中人们的世界观也应发生一场根本性的范式转变——这如同由托勒密的“地心说”转变到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说”(Heliocentric①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58页。②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③[韩]金泰昌:《地球时代新的价值论》,《国外社会科学》1995(9),第37页。④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19\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Theory)。他说:“今天,在我们考虑地球和经济的关系中,我们的世界观也要做类似的转变。现在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旋转,而是,环境是经济的组成部分,还是经济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①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在一个以生态学为基础把生态学和经济学联接起来的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建设生态经济。在那里,经济政策在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之内形成。2.2.3生态经济体现“整体、系统”的特质生态经济将自然视为人类从属的共同体,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人类所有努力都是地球共同体的衍生物,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美好。传统经济思想已导致人自身和所有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批关于进化机制的自组织理论相继建立,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现实及指导经济实践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生态经济学家们开始运用自组织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认为经济系统不仅具有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性,还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成为协调、高效、自组织运行的系统。目前,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和规范已成为生态经济学家们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工具。所谓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zingSystems),是指能够从环境中吸取能量和信息,以补偿自然增熵(Entropy)所失去的有序,而无需外来指示便使系统要素产生共同行为:它是一个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较低程度到较高程度复杂组织的开放系统。这种系统演进的动力来自于它对外的开放型和内部的自组织能力,在功能上具有自我复制循环的自维生特性,它的结构是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系统。首先,生态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经济运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机械论者习惯于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视角看待物质和运动,把复杂的事物或生命现象简单化,而反对认为复杂生命体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观点,这是不现实的。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着的。一般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以系统的状态存在着,由一对矛盾双方组成的系统是具有简单结构的系统,而大量的复杂事物则往往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动态系统。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说:“假如把一般历史翻开来,我们便看到一幅巨大的图画充满了变②化和行动,以及在永无宁息的推移交替中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个人。”在此,经济也如同社会历史,由一个个的社会性的人所组成,人的需要及其为了满足需①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20\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经济活动。经济是无数个人共同活动的过程或结果,在历史活动中的各个人都抱有各自的目的、按照各自的意志、动机而行动。因而经济本身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自我发展的生命机体,系统性和有机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其次,生态经济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LudeigvonBertalanffy,1901-1972)认为,一切生命现象都处于自身积极活动的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有机体之所以能有组织地处于活动状态,并保持其获得生命的运动,是由于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他把这种能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开放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首先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与诸多相关因素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互动中实现长足发展;而传统经济将自我封闭,漠视环境这个更大、更为必需的存在系统,注定其是一个封闭系统,所以传统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必将为生态经济所取代。再次,生态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具有丰富的规定内容。生态经济处在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之中,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是生态经济系统存在发展的动力。“由于系统是按一定的等级秩序组织起来并为实现一定功能服务的,在其运动中它就必然表现出有序性的特点。①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是系统自组织或组织度增长的重要标志。”经济作为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方式,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形式,必须是具体而又可以理解的。在生态经济运动中,劳动者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精神因素的统一体,因而,生态经济活动,必然会受到来自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作为人类生存之源、发展之本的经济,又会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精神状况产生重要影响,生态经济的发展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总之,生态经济本质上体现为一个有机系统,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现实有机生命体,在运行过程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互动整合行为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运动,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状况都可能影响到生态经济发展的步伐。健康的经济机体应该体现为整个系统的和谐有序发展。2.2.4生态经济强调“和谐、持续”的观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和物质基础,是人们的基本生存环境与条件。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以后,就作为由一定数量的人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力量,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存在于周围环境之中与周围不断①王进:《经济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21\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然资源是一种基础性资源,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现实的物质运动,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资源的过程,其受资源的制约,尤其是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机制和规律也正是生态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资源、环境与经济是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环境为场所,以自然环境中的“有用”物质即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除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外,还产生“三废”物质,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可以容纳和净化废弃物,但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反过来又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又是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生态良性循环的保证。因此,资源、环境与经济三者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生态经济学是最早揭示现实中人与自然关系存在不和谐问题的学科之一,是最早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学科之一,也是最早认识到经济理性必须与生态理性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必须与生态结合起来的学科之一。早期的生态经济理论在宏观上把生态危机归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理念,在微观上把生态危机归于人的自利和贪婪品行。主要研究生态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揭示生态问题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提出合乎自然和生态要求的行为规范,告诫人们不能只看到生产活动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忽视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在这个阶段,生态经济学家推崇约翰·S·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的稳态经济理论,主张通过抑制增长来解决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现实中许多掠夺性生产是贫困人口为了维持温饱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行为,抑制这些行为有碍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所以这种主张有时难以付诸实践。除了揭示生态问题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性外,生态经济学在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探寻有关解释和评价生态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解决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需要抑制单一追求物质财富的行为,需要开展立足于个人环保意识觉醒的宣传活动,但更需要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家开始赞同适度增长,研究重点转向探索生产活动更有效、生活方式更合理、生态循环更流畅的经济增长模式(如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工业模式和生态服务业模式),转向探索生态社区(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向探索实现可持续的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完成了由宣传的生态经济学到实践的生态经济学的转换。22\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实践生态经济的发展必将带领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的和谐社会,这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从自然方面看,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应对外来冲击的能力,只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超过其自调节能力的阈值,自然生态系统就具有可持续性。第二,从社会方面看,如果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人口、资源、环境的影响会发生由趋于恶化到不断改善的变化,那么人类社会就一定能进入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形态。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会越来越高,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可用于保护资源、生态与环境的资金投入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人类社会必将逐步进入可持续性趋于增强的和谐社会形态。另外,当代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现在无论是国际社会的宣言、决议、协定还是学术界的会议,“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从三个方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一是讲究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使人们不仅仅关注经济效益,而且注重生态效益,谋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追求生态系统的平衡。二是转变增长方式。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实际效益的提高,而不是泡沫经济的数量增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消除人类贫困才是可持续的。三是合理开发资源。人类要抛弃“从摇篮到坟墓运转”的不可循环的经济,建立一种“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性。2.3生态经济的价值论基础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需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经济学的价值论传统被人为地悬置起来,以致社会发展出现失范(Anomie)现象。本节拟分析当今价值论的转向及经济学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寻求生态经济价值论的继承性和必然性,指导生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2.3.1价值论的时代转向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的理论应该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理论,尤其是经济理论,更应该体现与时代的一致性。农业时代的经济思想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经济思想,同样,工业时代的经济思想也有别于人们即将进入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思想。因为多数经济学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当地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稀缺所引起的主要经济问题,都是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服务的,他们的经济思想是其时代的特定条件的产物。生态经济学者李彦龙在《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一文中认为当今价值观的转向主要体现在:哲学层面上,是价值走向荒野,即价值的生态化;经济层面上,23\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是经济价值的生态化,即生态经济价值。价值走向荒野,即从价值到生态价值。从价值向生态价值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向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转变的过程。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价值观反思与扬弃的结果,同传统价值观相比,这种新的价值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生态意识,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按照这种新的价值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本身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它们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有机统一体。这是价值观具有根本性的一次转变。价值观就其层次性而言,可以分为哲学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本节主要就哲学层面的价值论展开分析论证,审视和批判传统价值概念本身的局限与不足,并结合新情况及时代特点,重新建构一种新的价值论,即生态经济价值论。生态价值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1869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HeinrichHaeckle,1834-1919)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人和其他生物一样,也生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因此,对价值研究就应该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否则就达不到系统和全面的程度,这样的价值就必然具有片面性和不可持续性,因为人类与生态环境具有一体性、不可分割性和共生性等特点。保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生态环境对于人类价值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即对人、人类社会“有用”,这是就生态环境的工具价值而言的,具体地讲,生态环境的工具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为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空间;二是生态环境为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能量、信息,正是在与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中,人、人类社会才得以逐步演化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良好的生态坏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三是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了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具有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是与其工具价值相对而言的,是将生态环境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是价值界定与价值评价中的“双主体”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中,在承认人、人类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的同时,也承认生态环境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按照这种价值观,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身存在的价值,也就是(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Ⅲ,1933-)所说的“自为的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二是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价值,对此,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也作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出于对种群、基因库、生境的关心,我们需要‘内在’也有一种‘群落中的善’的集群性含义。每一种内在价值在其前其后都有一个‘与’,指向它所由来的一些价值和它所朝向的一些价值。个体的生命被自然放于特定位置,要适应自然环境,这使得个人主24\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义式的内在价值显得过于独立于系统了。没有一个主体,也没有一个客体是独立①存在的,每一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角色在一个整体中体现它的善的。”经济价值生态化,即生态经济价值建立在价值走向荒野基础之上,也可以说是生态价值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在生态环境的诸种价值中,其经济价值是与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最为密切的价值,是促使价值走向荒野以及经济价值生态化的内因。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经济价值,而且在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结合中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经济价值生态化就是把被传统经济价值忽视而又确实参与经济价值创造的自然因素,置于经济价值考虑范围之内,在对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分析评价中,体现生态环境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从而使传统经济价值全面生态化。在经济价值的创造过程中,生态环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发挥作用的:一是提供劳动对象。经济价值是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而作为提供劳动对象的生态环境,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质和量。生态环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劳动对象。二是影响和决定生产方式及发展水平。作为生产力系统重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能够进行的物质基础,成了支撑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动力源泉。优化的生态环境有助于生产力的高效和持续的发展,促使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三是影响和决定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人类生活方式的选择和生活质量的高低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丰裕而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加了人们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四是通过人类健康来影响经济价值的创造。生态环境越优越,人们就越健康,创造的经济价值就会越高,否则就是损耗财富,影响经济价值的创造。2.3.2生态经济价值论价值观,尤其是经济价值观的转向,具体体现在生产、交换和消费领域,即体现在生态经济的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中。在此,分别从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生态经济价值的主要内容。①生态经济的生产价值。在《略论经济学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和层次》②中,晏智杰教授将经济学价值论概括为三个主要内涵,即生产价值论、交换价值论和消费价值论,三者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学价值论的全部内容。其中生产价值就是指:商品作为生产的对象和生产过程的成果对于当事者的价值或意义,这种价值决定和调节规律也就是财富的生产规律或生产要素规律,其主题是说明财富的性质、来源、形成要素及其量化尺度,包括各个生产要素对财富的贡献尺度的测量及其①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叶平,刘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191页。②《经济科学》2001年第1期。25\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变动规律。生产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财富论或生产要素论。就生产价值的决定而言,生产成本由低到高,其主要原因就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本化,这既是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同时也是生产价值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生产价值生态化。生产价值的生态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源成本提高。这源于自然能源因减少甚至枯竭而变得日益稀缺,以及能源开采技术与工艺的日益复杂化,前者增加了能源本身的成本,后者则增加了开采的技术成本和设备成本。正如《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所说,“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后一个能源环境所依赖的能源总要比前一个能源环境的主要能源更难获得。煤的开采和加工比树木的砍伐更困难。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①还要困难,分裂原子以获得核能就更麻烦了。”二是资源成本增加。资源主要是指生产劳动的对象,是以自然资源为主。因人为破坏、不合理开采和使用、污染等原因,既由于资源减少而增加了成本,也由于利用污染了的资源而增加了技术成本。三是环境污染成本化。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动,乱排乱放废弃物的现象严重,污染问题突出。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性、自然性及可持续性,反对不顾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来谋求局部短期的经济增长,而要防治环境污染,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②生态经济的交换价值。生态经济价值由生态经济生产来创造,靠生态经济交换来传承,最后由生态经济消费来实现。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交换的属性,也是商品经济不同于自然经济的最大特点,只有抓住交换价值才能说明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运动法则,因而研究商品交换的依据和法则被认为是商品价值论的主题。而对于生态经济来说,研究绿色商品交换的依据和法则是绿色商品价值论的主题,是研究生态经济价值的一个关键环节。价格决定及其变化规律是商品交换价值的主题,决定和影响价格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而制约供求关系的因素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决定生态经济价格理论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稀缺性以及供求关系,而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论、均衡价格论中的有关价格理论都包含在三个决定因素中。体现和反映自然资源生态化、生态环境成本化、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内部化的交换价值就是生态经济的交换价值,其价格就是绿色价格,而研究绿色价格决定及其变化规律是生态经济交换价值的主题。绿色商品与传统商品相比生产成本高,价格构成复杂,除了传统商品所具备的生产成本外,绿色商品的生产成本还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自然”资源的①特德·霍华德,杰里米·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26\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成本化,即传统生产所消耗的无偿资源变为有偿资源,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二是防治污染的成本,按照谁污染谁治理以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实施“有偿”污染环境,通过污染费的征收,从而也就增大绿色产品的经营成本。在影响和决定绿色商品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和决定其价格的各要素中,生态环境成本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主要的生产成本之一。生态环境成本,即为了保持和增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协调、永续发展的承载力而支出这部分成本。③生态经济的消费价值。传统的经济理论,尤其是经济价值论,其研究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主要是研究生产价值,长期忽视对消费价值的研究,其实,消费才是商品价值的最后实现,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更没有交换,因此,消费领域、消费价值应该是生态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消费价值必然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而消费价值的生态化则是消费价值发展的必然。从消费主体,即消费者来看,按照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高一级的需求。正如他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①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按照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后,必然产生发展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总之,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会经过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进而发展到生态需求。需求发展的生态化趋势是消费价值生态化的巨大推动力。从消费客体,即消费对象来看,不论是物质性使用价值,还是精神性使用价值,都已不同程度地生态化或正在生态化,生态经济的迅速发展、绿色商品市场的日益扩大、生态政治和生态文化兴起和广泛传播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生态化的规模和趋势。价值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和根基。当今,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伦理学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被认为是人类原有价值观的变革。因为,伦理学本身就以价值论为基础,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关于交换价值、货币职能和经济过程的论述中,始终具有伦理的形态。罗尔斯顿认为“自然的内在价值”,是生态经济学的逻辑前提。所以,研究生态经济价值论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其伦理学基础的研究,只有价值论和伦理学都在场,这样的经济发展才是健康的。2.4生态经济的伦理学基础自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①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27\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学”概念以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相继出现。生态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生态伦理观念在经济研究中,特别是生态经济研究中得到了特别的重视。2.4.1经济与伦理关系考察回顾人类发展史,尤其是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规律,即融合——分裂——再融合——再分裂,但总的来讲,两者的发展是基本平行的或是基本保持一致的,融合是主要的,分裂则主要表现在新旧经济发展模式的更替期间。在自然经济时代,由于土地是仅次于人类劳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当时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这种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极为突出,人们热爱土地,尊重自然,在自然观上,信奉“天人合一”的自然中心主义;在经济发展中,人们遵循“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体现在经济伦理思想中,伦理处于主导地位,经济处于从属甚至根本没有地位。“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提倡道德修养,贬低甚至抑制经济利益的追求,尤其是个人利益的追求,把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作是天理难容的“人欲”,并号召全社会“存天理,灭人欲”。在这种伦理思想的严格规范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在中国,经济发展是依赖自然、顺从自然、尊重自然,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这种破坏是局部性的、短期性的,总体上保持着对土地等自然资①源的合理开发和有节制的利用。”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经验的积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得到深化,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由依赖自然、尊敬自然变为脱离自然、鄙视自然,并在经济利益至上理念的支配下,在反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自然中心主义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转变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后来发展为极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当然,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前490-前421)就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等思想。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知识就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洛克(JohnLocke,1632-1704)更是进一步②认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价①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②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6页。28\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值观的影响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与伦理间的关系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经济层面上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来说,经济利益最大化既是唯一的价值取向,又是评判一切的最高标准。经济利益的至上性、经济发展的反自然性、反人性和不可持续性是这种传统工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就经济与伦理间的关系来说,经济不仅摆脱了自然经济时代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以前经济的从属地位,而且把伦理道德变成经济发展模式合理性的工具、婢女,甚至将道德伦理赶出经济领域。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失去了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必然会走向经济发展的反面,造成经济发展异化,使这种经济发展因其反自然、反人性而不发展,也即不可持续发展。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价值观,经济与伦理的分离乃至对抗,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其进步性与合理性,但又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它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引发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从这点来看,人类中心主义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还不够的表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人与自然必然会走向和谐,经济与伦理必然会走向融合统一,生态文明时代必将到来。2.4.2经济伦理生态化经济伦理的生态化不仅要求经济与伦理的融合与统一,而且是生态经济与生态伦理的融合与统一,生态经济与生态伦理的融合过程就是经济伦理的生态化,而经济伦理生态化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伦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传统经济伦理正面临着危机。传统自然经济伦理中经济与伦理的分离乃至抗争,导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自然性、反人性和不可持续性,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促使着经济伦理的范式更替,使之走向生态化。有学者将经济伦理的生态转向归因于经济伦理本身,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最①大化、崇尚利己是现代型经济伦理被取代的直接原因。”利己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仅排斥了伦理,而且扭曲了伦理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本来职能,这样,经济的发展既破坏甚至牺牲了生态环境,又无视公平和公正,因为这种与伦理分离甚至对抗的经济,在利己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今生,不顾来世。这种经济发展必然是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而公地悲剧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停止,经济的停止又不仅意味着经济与伦理合则两旺,分则两亡,而且直接的结果就是经济伦理的毁灭。要摆脱公地悲剧的重演,防止经济伦理的毁灭,①熊小青:《经济伦理视野的生态转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第11页。29\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就必须在经济与伦理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伦理的生态化。可见,经济伦理的生态化是经济伦理本身发展的需要。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还处在探索阶段,不论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来说,还是从经济发展理念来讲,都需要伦理的约束和规范。生态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观问题、价值观问题、公平与效益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本身就是生态伦理问题,生态经济与生态伦理统一的过程就是经济伦理的生态化,统一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伦理。经济伦理生态化的原则。在《经济伦理视野的生态转换》一文中,作者熊小青就经济伦理生态转换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生态观的确立原则”,即“把经济与伦理放置于生态视野下形成彼此不分离的有机体。”;二是“必须坚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则,改变人是自然主人的看法,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的发展观。”作者是从经济、伦理、生态三者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确立经济伦理生态转换的原则的,本文认为,除此之外,经济伦理的生态化还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自然有价原则。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都有价值,而且还应有市场价格。二是经济发展的适度原则。经济的发展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要考虑资源的再生力;原材料的运用要考虑产品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废弃物的排放要考虑环境的吸纳力、消解力和自净力等。三是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统一的原则。生态经济的发展既要遵从经济规律,更要遵从生态规律,将二者统一起来,甚至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态规律置于经济规律之上。四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和统一的原则。生态经济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更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优化,社会全面、协调和健康的发展。可见,生态经济伦理是生态、经济和伦理三者的有机统一,其统一过程就是经济伦理的生态化。具体讲,经济伦理生态化包含:经济的生态化,伦理的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伦理生态化的统一。但是,不论是经济的生态化,还是伦理的生态化,就生态经济伦理来说,关键在于经济主体的生态化。正如阿马蒂亚·森(AmrtyaSen,1933-)所指出的那样,“从斯密开始的经济学与伦理学具有‘同源性’,均是出自于人性的统一规定,只不过斯密是讨论问题需要对人性的内在结构①分项加了分列而己。”①陈彩虹:《经济学视界的扩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自序)第5-6页。30\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学就是发展观。传统经济发展奠基于它的机械自然观,忽视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性,离开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谈经济发展,这是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与人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相反,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限制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节约型、利他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本章将从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出发,阐明发展生态经济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3.1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3.1.1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不协调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消耗量过大、资源未充分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消极影响仍然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生态安全的警钟长鸣不息。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边治理边破坏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加剧。这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构成极大威胁!3.1.2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的失灵生态经济效率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课题,我们分析生态经济效率,旨在说明提倡生态经济效率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内在要求。在此,我们将在批判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的基础上展现生态经济效率观的特殊内涵及生态经济效率观形成的现实价值。早在18世纪70年代,随着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也随之产生。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是一种物质主义经济效率观。在斯密时代,“经济”概31\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念是“物质利益”或“物质财富”的代名词,因而经济效率的高低也就是物质利益或物质财富的增加或减少,它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的一定物质投入与一定物质产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高效率是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多的产出,而低效率是以较多的投入实现较少的产出。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劳动分工;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自私动力。斯密认为,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人类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效率,而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增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源泉。亚当·斯密首创的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在1920年遭到了来自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的挑战。庇古指出,以放任主义(Laissez-faire)为基本特征的市场体系并不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其明显内在缺陷是:在某些场合,个人的决策和行动会对其他人的决策和行为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私人边际收益(或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或成本)不一致,市场调节的结果不再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ParetoOptimality),即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有时在决策和行动时并没有考虑他们的行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或收益,从而使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私人收益与外部收益严重脱节,导致外部效应。外部效应问题的提出像一把尖刀切入了放任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心脏”,使放任主义经济学家的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开始失灵。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为什么在外部效应问题面前不堪一击呢?因为其存在的一个内在缺陷——对“生态成本”的忽略。在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流行的时代,人们不仅把经济效率等同于物质财富或金钱的增加,而且把每个人以私利为动机疯狂追求物质财富或金钱的行为看成一种必然对社会有利的“至善”行为。也就是说,疯狂追求物质财富或金钱的行为被普遍地当成一种合乎道德的行为。这样,人们在认识、理解和追求效率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考虑他们的行为可能给社会或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损害。外部效应问题其实早在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流行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而已。在亚当·斯密崛起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工业经济规模比较小,经济增长对环境和人本身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因此人们很难或无法注意到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一直到20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过程给环境和人类本身造成的潜在危害也日益显现出来,外部效应问题才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明朗。当庇古凭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将问题提出来的时候,亚当·斯密传统的内在缺陷也就完全暴露了出来。舒马赫(ErnstSchumacher,1911-1977)在《小的是美好的》中论述效率问题时曾经指出:“关于现代工业,最突出一点是它需要的如此之多,完成的如此之少。现代工业的效率32\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①似乎低到超出了人们一般想象力,以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这种低效率。”外部效应问题从实质上来讲是一个生态成本问题。如果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关心经济效益,不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成本就会产生。生态成本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揭示人类经济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可能对这种“负面影响”置之不理,当人类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时,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观就会被新的经济效率观——生态经济效率观取而代之。3.2发展生态经济、振兴中国经济3.2.1生态经济是顺应新的发展观的需要经济学就是发展观。传统经济发展观忽视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性,它回避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谈经济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没有环境保护的观念,其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必将被更科学、更先进的可持续发展观所替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形成的发展观,其核心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整个西方世界的现代化运动都是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的。它在历史上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理性审视这种发展观,就不难发现它存在着许多甚至是致命的缺陷。资本与科技的结合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反效应都与时俱增。人越来越受到“技术理性”的统治,成为“单向度”的“经济动物”。环境的破坏使人类面对生态家园的失落,伦理道德的滞后又使人类面临精神家园的失落。人们越来越“失魂落魄”地生活在“无根世界”。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观的新的发展观,在反思中得以逐渐建构。这种发展观不再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再是片面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而是以社会的“主体”为中心;不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分裂,而是实现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这种新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因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是“物”,主要是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联合国1986年的《发展权利宣言》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1955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认定,“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并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增长的①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8页。33\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学问,它应当关心人的发展。F·佩鲁(FrancoisPerroux,1903-1987)在《新发展观》中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他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主旨就是:“本书论证,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过程。聚焦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观与更狭隘的发展观形成鲜明的对照。狭隘的发展观包括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或个人收入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的观点,与他认为这些虽然都很必要,但它们只是属于‘工具性的范畴’,应当为人的发展服务;人是发展的中心,①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自由。”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新形势下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下发展生态经济,应该正确地认识GDP,使其能更正确反映成本和福利,把GDP指标与其它发展指标特别是同生态建设指标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绿色GDP指标体系,引导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生态经济,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必将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主动对接、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3.2.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让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人类对自然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做到既发展经济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本文认为,应当取古代人类“敬畏”自然中之合理内核——尊重自然,去其神秘和不作为的消极性;取近代人类“征服”自然中之积极因素——改造自然,去其企图统治自然的狂妄性。只要真正做到“尊重”和“改造”的辩证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就是可能的。怎样构建人与自然和谐?①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传统的“社会—自然”观习惯于只是将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忽视社会结构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人类社会结构具有两维性,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需要全面认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多重意义和价值。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一些学者越来越重视自然界生态系统价值的多①参见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第34页。34\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样性。罗尔斯顿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如经济价值、遗传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统一①性和多样性价值等相互交叉的14种价值。”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进程中,我们在重视自然界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当特别重视自然界的多元价值,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过度突显经济价值而恶化的生态危机。②确立新的发展观。发展观决定发展模式,发展模式又会决定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随着资本主义兴起而形成的发展观,曾经长期支配着近代社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但这种经济增长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忽视社会和人的健康为代价的。生态经济发展观,在反思中逐步形成。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以社会的发展主体(人)为中心;实现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认为人类活动应该限制在自然生态能够容纳的范围之内。这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既以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前提,又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将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将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从而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环境系统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前提下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③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②的发展失衡”。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由粗放式生产到集约化生产、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在发展中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物质流量,目的是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避免“消费异化”,如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所指出的那样,“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③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这种过度奢侈的消费加剧了环境污染,强化了生态危机。我们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我国人口多,资源十分有限,倡导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尤其必要。这对于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百益而无一害。总之,生态经济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知识经济和生态建设的相互融合发展,它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使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能够保障当代经济发展,其核心是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①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4页。②万以诚:《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③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35\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3.3发展生态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引起资源、环境危机的基础上提出的。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是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的确定不仅要根据人的需要,更要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从现阶段的认识而言,科学发展观是“体”,可持续发展是“用”,生态经济学则是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用合一”。发展生态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资源观、价值观,必将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3.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早在古代中国就有表现。在西周初期,人们用“轮荒制”取代“抛荒制”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还保护了土地。春秋时期在齐国担任永相的管仲十分重视山林和生物资源保护,反对过度采伐和破坏。他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战国时期的旬子也把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为治国安邦之策。他特别强调对季节规律(时令)的遵从,重视自然资源的①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27-前355年)在《经济表》中表达的重视土地的思想也包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当然,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只能是零星朦胧的,不可能是自成体系的思想。在现代,英国生态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他提出了“持久性”和“持久经济学”两个概念,并就此展开了论述。在舒马赫看来,“持久性”是人类经济智慧中的中心概念——这是人类必须研究“持久经济学”的根本原因。所谓持久性,是指“一件事物除非能表明具有长期延续性而不致发展为荒谬,否则是没有经济意义的”。人类在研究持久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牢记三个原则:(1)地球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能填满每个人的欲壑,因此,持久性与掠夺地球的态度是不相容的;(2)扩大需要是导致人类冲突和战争的根源,从而给人类带来生存恐惧感,因此,扩大需要与持久性是对立的;(3)为了实现持久性,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科学技术的方向,使科学技术摆脱毒化环境或腐蚀人类本身的历史,朝着有组织、优美的方向发展。舒马赫倡导的“持久性”和“持久经济学”已经鲜明地包容了现代生态经济观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其实,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舒马赫还提出了大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点。例如,土地是一种无价之宝,保护它①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页。36\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乃是人类的义务;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并非一条可取之道。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由于国情不同,对发达国家适合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①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7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将一份经过长达四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对其定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的唯一合理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提出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RiodeJaneiro)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贯穿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三个著名文件(《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森林问题原则声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3.3.2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及其内涵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和研究领域。但人们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前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显的例证。当代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曾风趣地说,“可持续发展是②一个人人喜欢但没有人能明确其含义的词。”布伦特兰夫人(GroHarlemBrundtland,1939-)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定义简单明了,操作性较强,公认度较高。为进一步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本论文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或内在要求作下列探讨。①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严肃对待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正蒙受着各种客观存在的环境损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损失都在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生活。不可否认,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对生态危机抱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是他们对环境问题满不在乎,并继续破坏环境的思想根源。认真地对待环境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生态危机忧患意识,这是我们力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②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经济要不要增长的问题,而是经济应该怎样增长的问题。我们并不主张零增长,因为这种增长带给环境的危害可能与经济高速增长一样大。假如我们让今天广泛存在的贫困延续下去,那么,它无疑是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①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②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37\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贫困的人们和国家都必须依靠土地获取食品,依靠河流获取用水,依靠森林获取燃料。他们严重地依赖这些资源,为了生存,他们只能过度地使用、甚至摧毁他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危害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危害子孙后代的健康。真正的经济增长必须能够为穷困阶层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并尽量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进行。③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相融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有机协调经济与环境,使两者和谐相融。为此,经济增长至少应该遵守以下五个原则:首先,经济增长必须把人置于核心位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内容是人的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濒危程度最高的物种。其次,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立足于生态技术,特别是能源生态技术。再次,现代经济决策必须适当地体现环境的价值,即强化决策者对环境的道德关怀和将环境的价值价格化。另外,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形式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即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且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及过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可持续发展观是检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是否合理的根本价值标准。可持续发展观提倡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持久稳定的、和谐相融的人与自然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的持久生存和发展。这样,可持续发展观就成了人们选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遵循的根本价值标准。3.3.3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伟大意义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其目的是为树立一种具有最广泛意义的价值理想,以引导当代人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的和谐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和谐主义价值观追求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精神,但它的理论高度和深刻思想是以往任何时代的和谐理论都无法相比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根本价值观的革命性转变,标志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质变,因此它很快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成为世界各国制订发展战略、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呼吁:“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条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引导下的发展道路。联合国已经确认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地位,要求世界各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实现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观既是目前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共38\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态经济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同价值观,也是未来任何时代引导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吸纳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中国发展实践所得出的科学认识和宝贵经验。是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瞻远瞩的把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它的提出,不仅基于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建立在正确把握时代主题、世界潮流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人类的重要共识和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39\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语4结语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对传统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性的认识。生态经济学抛弃了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福利就是人类消耗产品和劳务多少的错误看法,反映了一种对生态、经济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想,即生态经济学认识到经济系统只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并强调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相互依赖性及反馈作用、非连续性变化及经济规模在其中的重要意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哲学的终极关照,当今时代,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凸现,其深层的根源在于生态经济的实质问题、认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价值论问题等,一句话,是哲学问题,经济困境源于哲学的贫困。就生态经济来讲,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离不开哲学的终极关照,哲学,尤其是生态哲学,是生态经济的前提。当然,生态经济还不是当今主流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经济大发展的21世纪,生态经济的研究,必然能够带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必然能够加快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40\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蓦然回首,才觉三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离别之日已悄然而至。回顾在重庆大学三年的求学生涯,我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首先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何跃教授。论文从选题到写作,乃至标点符号的更正,每一步都渗透着导师的辛劳。特别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三易其稿,而每一次都是导师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这日益浮躁的时代,他以学者的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教育我做人、做事。他人品高洁,学识渊博,富有激情,平易近人。学生不才,论文未能达导师意图,实在汗颜,只好留待以后继续努力提高。在这里权作一块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家。此外,我要特别感谢张德昭教授。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潇洒的大家风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他都给予了我许多具体的指导,这使我受益匪浅。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他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我还要向徐小钦教授、张礼建教授、黄斌教授、杨清明教授、杨长福副教授、张邦辉副教授、张丽老师、胡渝副教授、张苗夫副教授、周开明副教授以及科技哲学系的其他老师表示感谢,他们给过我知识,影响过我的情绪,也曾深情关怀和帮助过我。这三年学习中的点滴往事,都凝聚成钻石一样的日子,将永远珍存在我的记忆中。真诚地感谢老师们三年来的精湛授道,更深切地感念老师们三年来的关怀备至!由衷地感谢同窗好友王蓉、袁媛等以及在重大新闻网一起共事过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我还要深深地感谢我的父母、亲人,他们含辛茹苦,给我无私的爱,使我获得无尽的力量。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李树财二OO八年四月于重庆41\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艾瑞克·戴维森.生态经济大未来[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艾福成.人的完整性可持续发展观的终极价值取向——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2).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鲍宗豪,张华金.科学发展观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陈栋生.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文选[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陈德昌.生态经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陈正良.社会价值导向与现代价值理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0,(1).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J].天津社会科学,2001,(1).陈建国.价值观的冲突及其互补价值论[J].社会科学,1996,(8).陈彩虹.道德与功利——现代经济学的一种理解和现代经济学面临的选择[J].东南学术,2001,(6).戴茂堂.试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背谬[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弗朗索瓦·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付前芬.生态化: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一场革命[J].学习与探索,1995,(3).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何跃.人类的世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赫尔曼·E·戴利著,诸大建,胡圣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金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杰里米·里夫金等著,吕明等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姜学民.生态经济学概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江建中.生态经济学和中国的经济实践[J].生态经济,1995,(2).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台湾:东方出版社,2002.历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李万古.论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经济效益[J].山东经济,1995,(4).42\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李德顺.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1998-1-10.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刘思华.当代中国的绿色道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刘国光.迎接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深化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1995,(2).刘啸霆.生态伦理学的逻辑反思与发展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罗建文.论经济运行中道德的―自然秩序‖及其作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马传栋.生态经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马传栋.论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J].济宁师专学报,1995,(4).马俊峰.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与对策[J].江海学刊,1999,(4).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那青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境界[J].社会主义研究,2000,(3).聂华林.发展生态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02,(1).任金秋.生态价值学论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尚杰.农业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沈满洪.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公共性程度分析[J].杭州大学学报,1996,(3).沈国权.论多样化中的主体价值导向[J].探索与争鸣,2000,(6).舒惠国.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孙伟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变革[J].学术论坛,1996,(2).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王干梅.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王全新.生态经济学原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文启胜.论生态经济生产力[J].生态经济,1996,(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5.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4).邢久强.人类文明发展观的主体新建构[J].学术研究,2002,(2).徐中民.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43\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徐小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徐高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从―生态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到―制度转型期‖[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4).许坚.生态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的界定——兼与张叶先主商榷[J].生态经济,1994,(2).许涤新.生态经济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晏辉.21世纪几种可能形态的价值理念[J].教学与研究,2002,(10).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余正荣.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人工自然[J].宁夏社会科学,1996,(5).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社会[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张礼建.逻辑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中宣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编.中国生态经济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周志山.从―两种生产适应论‖到―三种生产协调论‖[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朱坦,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AlanW.Dyer,"Semiotics,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deconstructionofEconomicMan,"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XX,No.2,June1986.AsafuAdjayeJ.EnvironmentalEconomicsforNon-economists[M].Singapore:WorldScientificPublishingCoPteLed,2000.321.BarbierEB,BurgessJC,FolkeC.ParadiseLost?TheEcologicalEconomicsofBiodiversity[M].London:Earthscan,1994.BouldingKE.TheEconomicsofComingSpaceshipEarth,2001.Baltimore:ResourcesfortheFuture[C].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66.CarsonR.SilentSpring[M].Boston:HoughtonMifflin,1962.ChrisDoucouliagos,"ANoteontheEvolutionofHomoEconomicus",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1.28,No.3,September1994.CostanzaR.Whatisecologicaleconomics[J].EcologicalEconomics,1989,1(1).CostanzaR,DalyHE,BartholomewJA.Goals,agendaandpolicyrecommendationsforecologicaleconomics[A].In:CostanzaRed.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C].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44\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CostanzaR.WhatisEcologicalEconomics[J].EcologicalEconomics,2002.FaberM,ManstettenR,ProopsJ.EcologicalEconomics:ConceptsandMethods[M].Cheltenham:EdwardElgar,1996.Gramp.WilliamD.1948."AdamSmithandtheEconomicMa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56.109,Hollis,M.andE.J.Ne11.1975.RationalEconomicMan:APhilosophyCritiqueofNeo-ClassicalEconom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Growth[M].London:EarthIsland,1972.Haln,FrankandHollis,Martin.PhilosophyandEconomic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1979.JarrettHed.EnvironmentalQualityinaGrowingEconomy,2003.JosephE.Harrington,Jr,"IfHomoEconomicuscouldhisownutilityfunction,wouldhewantonewithaconscience?:Comment."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1.79,No.3,June1989.JosephPersky,"RetrospectivesTheEthnologyofHomoEconomicus,"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1.9,No.2,Spring1995.Leibenstein.H."BeyondEconomicMan:Economics,Politics,andthePopulationproblem",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77.Leibenstein,Harvey.BeyondEconomicMa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6.Martinez-AlierJ,MundaG,O’NeillJ.Theoriesandmethodsinecologicaleconomics:atentativeclassification[A].In:ClevelandCJ,SternDI,CostanzaRed.TheEconomicsofNatureandtheNatureofEconomics[C].Cheltenham:EdwardElgar,2001.MeadowsDH,MeadowsDL,RandersJ,BehrensWW.TheLimits,1999.Meeds,Gary.ThoughtfulEconomicMa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Myers,Milton.TheSoulofModernEconomicMa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1.Pettit.P."TheVirtualRealityofHomoEconomicus",Monist,Vo1.78,No.3,1995.SamuelBowlesandHerbertGinitis,"TheRevengeofHomoEconomicus:ContestedExchangeandtheRevivalofPoliticalEconomy",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7,No.l,Winter1993.PP.83-192.106,H·Rolston,PhilosophyGoneWi1d.N.Y,1986.4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