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析现代哲学困境
浅析现代哲学困境摘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乎社会、人思维、以及自然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做出解答,为人类提供合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门学问。。在劳资关系主宰下的当代社会,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哲学越发带有经院学究气,同时也面临着世俗的桎梏,不尽让人沉思,感到悲哀。本文先就哲学的面临的困境做些探讨,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醒。关键词:哲学;经院;世俗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深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古今中外不乏有大师给过解答:哲学是空,哲学是慧,哲学是思……但是总觉得有点言不尽其意,意不尽其象的味道,久而久之这个问题总是蕴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招之即来。哲学晦涩难懂,深奥玄妙,要想在一朝一夕间弄懂实属不易。曾有言:一旦开始就没有结束。也许哲学的本质就孕育在浩瀚宇宙的追问中,似乎飘忽不定但又那么的清晰可见!1哲学之意据哲学史记载:哲学起源于宗教,发祥于古希腊,一个叫苏格拉底的希腊穷人,他觉得人生醉生梦死,毫无意义,整天对着浩瀚的星空若有所思,感悟人生,经常到公共场所与他人探讨辩论,他的弟子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每每耳濡目染,不禁深思并加以阐释总结苏格拉底的思想感悟,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加入,后来的哲学体系也就随之形成。自这一体系建立,不断好追问之人在这条路上迂回曲折地走过了近几千个春秋,时至今日,它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它像一首悠扬的歌曲,飘洋过海,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房,被全球各地有识之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今人可叹的是,接受和认可并非是哲学之意,哲学的使命和骄傲不在于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殊不知,哲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人间和社会,《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将哲学定义为:“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去找根本的解决。”由此而知,哲学的起源是由于人生切要的追问,哲学的结果,是对人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契据和方法。历史的事实与现实的经验表明,在这方面,有太多的人根本不懂哲学,不理解哲学,不善于运用哲学手段来解决现实里的矛盾,这是人性的遗憾,也实属是哲学的悲哀!2哲学如今越带有经院学究气哲学与人生密切相连,人生没有哲学是盲从的,哲学没有人生是空洞的。现如今,哲学更多的只是关在大学象牙塔中的一个专业研究领域,它离开了人生,离开了社会,它变得高冷、空洞,哲学好像是一群带有学究气的老头高谈阔论的主战场!时至当下,搞学术研究更多的精力是紧跟党的步伐,勘察时代的方向,党今天出来个新政策,明天就有×××哲学研究,文章更多的是虚假的成分,更多的是功利的角逐。哲学来源于生活,根基于实践,哲学使命是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促进历史的进步而不是一味研究理论的哲思和理性!实际上,哲学的情况确也确实有其特殊之处,学哲学不是学知识那样,\n它除了需要勤奋和记忆,还需要天性和悟性,需要怀疑、好奇和勇气,单单凭勤学好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哲学变成一门学科后,“哲学史”的晦涩深奥,再加之丰富内容就足以耗尽求学之人半生的精力了。由此,研究哲学的人有各家各派的理论,但是未必可以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以史观之,研究儒家的人可能困于人际关系的挣扎;研究道家的人可能困于名与利的诱漩涡中;研究法家权威的人都可能困于他自己不守法的行为……3哲学难以挑战世俗固化模式西方哲学界的情况和我们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公开宣称:“现在很多人在谈哲学,但是没有哲学家。”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哲学家应该“身体力行”,以生活来验证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合理而可行。现在一般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思考已经成为社会的奢侈品。他们穿梭于繁华市井的灯红酒绿,享受于万事既成的怪圈,他们不从挑战世俗权威,不从怀疑经验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握在手中的书本,看得见的外部世界等等,都是我们所谓的常识。对于看得见的、握在手中的书本,大家都深信不疑,这就是常识的力量。若放在哲学中,这便完全可以质疑。笛卡尔就曾经运用普遍怀疑方式来重建知识体系,对于握在手中的书本,笛卡尔很可能会质疑:你确定你没有看错么?你确定你没有产生一种幻觉?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在做梦?世俗教化对哲学桎梏的力量,我也深有其感。很多时候人都在自以为是的既定条件下做着自以为是的决定,然而当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时候,他本人或者他最亲近的人就会以“不要紧,尽力就好。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啦!不要那么看重结果”为由劝慰。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的问过,他的尽力如何界定?命运又一味是什么?尽力不是一味的挑灯夜战,尽力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尽力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尽力不是自以为是的抉择,尽力的张力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对,有人会说输了就不要理由,输了就得认,殊不知这样的一个谬论,忽视了生活主体反思的机会,隐蔽了之前一切可推敲的细节。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张力,每个人都希望一步到位,一老永逸,现实有它固有的限制,有它不可逾越的条件,人可以把这一切认识和改造,但是生活俗语和教化,深深地埋没了生活主体的主体性,耳濡目染,不痛不痒,悄无声息的妥协着,逆来顺受的接受着。世俗的人也许只有的是那么自以为是的任性,犯了错误想到的也是虚无缥缈的命运,给自己开脱,我们在接受时耳濡目染,在使用时顺理成章,在审视时含糊其词,一代又一代,突破这个怪圈的仅有几人?黑格尔将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而且这种反思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这恰恰揭示哲学要做的就是不拘泥于常识,不断接触实践,不断挑战世俗,不能被经验的、直观的常识所绑架了,必须对经验不断做出反思与批评!参考文献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n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梭罗.《湖滨散记》[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作者简介韩彩霞,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本文系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项目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初探项目之阶段性成果之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