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高中哲学常识
哲学常识部分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中,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是: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零碎的、自发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特点。 联系:哲学属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4.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n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5.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①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6.正确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7.意识:\n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种种表现: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依赖于物质,它不能独立存在。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8.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n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9.正确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①既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④意识存在着差异性——\n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其原因有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立场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第三,知识构成不同。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10.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见,意识具有两重性——即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方法论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11.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①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见上)\n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12.我们要弘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n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和行动。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17.怎么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须坚持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实际的总和出发;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必须要正确地对待经验和理论,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n1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②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意义十分重大。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只有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0.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①原理(见上)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n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真正领会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内涵,才能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③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2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2.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3.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4.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5.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n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具体的。我们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而且还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26.如何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1)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把握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人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来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要求人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27.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各内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n②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联系:第一,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第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况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因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据俄定型的影响。因此,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28.什么是运动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29.为什么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n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30.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3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②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不是绝对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③总之,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方法论意义: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3.如何正确把握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变化≠\n发展。因为: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倒退下降的变化就不是发展。3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要看其是否符合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35.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36.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规律是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不是现象联系(外部联系);规律是必然联系,不是偶然联系。37.比较说明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规律的表现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联系: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于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38.正确理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n规律的普遍性原理: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人类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方法论意义:它要求人们必须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39.规律为何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为:第一,构成规律的各个因素是客观的;第二,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40.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人不能改变、创造、废除、修改或消灭规律。(2)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表现在:\n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至变有害为有利,为人类谋福利。注: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只有以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41.什么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要实事求是?(1)含义:实事求是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我们去研究,“是”: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其中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来作为我们的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作为方法论,符合规律客观性原理。(2)重要性:按规律办事,就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42.为何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1)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破除不适应新情况的旧观念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这就要解放思想。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n43.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掌握矛盾的含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第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44.“对立”的含义: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45.“统一”的含义:所谓“统一”是指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同处于统一体中。第二种情形,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6.正确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1)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处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2)方法论指导意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首先,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求我们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47.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什么?\n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还要求我们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48.用“两分法”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①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分析方法,对矛盾做全面的分析。②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拄法制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他们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偏废。49.什么是矛盾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50.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是什么?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第三,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51.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2.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n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其次,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5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方法论意义:①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也就是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人们总是在由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的。②有利于我们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5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抓关键、抓重点)\n(1)主、次矛盾定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注:这里“支配地位”是指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主、次矛盾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3)方法论指导意义: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55.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权衡利弊得失,分清主流和支流)(1)矛盾主、次方面含义: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n)由于矛盾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次要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如: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国两制”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些都确保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4)方法论指导意义: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分清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56.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57.矛盾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58.什么是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59.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方法论指导意义:①\n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也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60.什么是量变与质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61.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的经过量变与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方法论指导意义:①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6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分别是什么?\n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6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64.为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6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意义: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6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区别根本分歧(区别)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n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67.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答: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信念、意志、激情、行动,是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68.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n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是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总之,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69.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答:第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这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越是按规律办事,收到的成效就越大,甚至做到“事半功倍”;尊重或掌握规律的程度越差,办事的成效也就越差,常常是“事倍功半”——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可见,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客观条件同样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因而,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不顾实际条件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同样是错误。 9 高中政治总结一(哲学常识部分) \n第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取向,使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国家、集体;起码不应当损害集体、国家、人类的利益。70.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客观规律会妨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3)我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方法论意义)7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要求(原理及方法论意义)①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是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n②联系: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不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和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事物的现象有两类:一类是真象,一类是假象。真象、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如:欲擒故纵,声东击西。7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抽象的特点。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2)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因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理性认识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因为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注:从上述比较可知,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直接、更具体、更生动形象;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n方法论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意: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73.怎样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答: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74.怎样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诸多的条件:①认识(理论)必须是正确的。②认识(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③要坚持理论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5.为什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n①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具体而丰富的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理论指导实践时,必须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②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客观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间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理论一定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情况相符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统一。76.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1)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77.怎样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创造必要的条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③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和发展认识。④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78.什么是真理和科学理论?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79.为什么科学理论具有指导作用?\n真理、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这就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注意:9、10两题合在一起构成“科学理论指导作用原理”80.怎样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①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掌握理论重在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②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③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81.认识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可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82.人们的认识为什么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答:①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当使认识不断深化。②\n客观世界是无限广大的,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和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限的,应当使认识不断扩展。③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向前推移。总之,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83. 区别:①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的认识事物。②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联系: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志毅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方法论意义: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84.怎样做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n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无论怎样,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它要求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85.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①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甚至是惊人的。②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③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86.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①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②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使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③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87.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n②要敢于超越。③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④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⑤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88.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8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方法论意义: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注意:从哲学上正确认识诚信:①“诚信”与“失信”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社会意识,它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完全不同。\n②在经济活动中,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③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信用机制。诚信已经成为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资源,无视信用则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公害。④诚信是一种人品修养,是人格的提升和情操的高尚。90.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所说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2 高中政治总结一(哲学常识部分) 91.怎样认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行动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n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不同的苦乐观、义利观、生死观等。)方法论意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92.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价值观。第一,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罪为最高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93.什么是集体主义? \n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94.为什么说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之所以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因为:第一,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第三,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95.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因此,因该允许个人再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前提下,做出不同的具体价值选择。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维护。第三,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9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及方法要求(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2\n)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完全一致。二者在具体利益上是有差异的。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方法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地关心人,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9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98.如何坚持集体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第一,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就要尊重人,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第二,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第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99.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①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如个人身体的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②个人正当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 ③\n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④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保护他人的正当利益、生命安全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100.反对极端个人主义:①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②个人主义不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他对个人、对社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危害极大。③个人主义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导致人与人之间残酷斗争,危害社会稳定;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10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①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②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就性质来说,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法展。就作用来说,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n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都制约着当时社会的人的活动。个人活动还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活动都是由人参与的,但决定社会发展的并不是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社会自身的规律。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10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①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②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向比较,社会其根本的、决定的作用。③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错误的。方法论意义: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材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10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双重关系,才能得到说明。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103.人生价值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n贡献和索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对个人尊重和满足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有的人片面强调索取,只讲索取、权利,不讲贡献、义务,是错误的。104.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①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105.分析说明人生价值中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评价人生价值时,人们往往较多的注意物质方面的贡献,甚至把物质贡献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人生价值,这是不妥的。②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个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③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④人们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大量的表现在平凡工作的默默奉献中。青年学生要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06.如何实现人生价值?\n①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作为人生环境的社会历史条件,又包括个人自身的条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③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为什么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良好而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要依靠主观努力。第二,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越具有更大的价值。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表现;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第四,我们必须走出人生价值的误区,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107.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危害分别是什么?\n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首先,应该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合法取得金钱,成为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其次,还要看到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再次,更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 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艺术的欣赏、精神的欢愉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人生更高尚的追求。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第一,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第二,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第三,它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总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108.理想的含义和类型: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按理想的性质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和庸俗之别。按理想的内容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其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立项的基础和归宿。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的理想”,主要是指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按奋斗时间的长短分,还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109.怎样理解理想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n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并且是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此它是人类最崇高的、最进步的、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11.比较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联系与区别。区别: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联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n方法论意义: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12.怎样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有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讲,特别需要艰苦奋斗。方法论意义: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113.如何把个人理想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①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③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有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讲,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有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14.什么是实践?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n)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物质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显示出它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这种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从而使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夸大实践的客观性否认其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实践的能动性而否认其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115.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答:实践具有三个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为: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各项实践活动的基础。(2\n)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节与变革,等等)。它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因为: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进行改革。) (3)科学实验。它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此外,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也是人的实践活动。)11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神农尝百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引向失败;正确的认识则能引导实践走向成功。方法论意义:理论联系实践。\n117.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答: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实践就具有了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性,人们就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11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答: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119.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实践相结合,(目的)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我们之所以要坚持群众路线——原因就在于“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20.分析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n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他们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②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始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主体。121.知识青年要健康成长,必须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①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②青年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应该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 122.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取新的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因此要重视实践。(2\n)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不能忽视间接经验。(3) 坚持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相结合。123.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124.什么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造主观世界还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125.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①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双重目的。②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n③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科学的统一,才能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的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