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哲学引论》小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电大《哲学引论》小抄

一.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P33-42)、答: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二是阐明科学的基本形式,三是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也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日常意识的反思,二是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三是对自由意识的促进。二.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57-58)答: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包括:(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三.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P30-32)答: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宗教活动、艺术活动、道德活动都是抽象。哲学与哲学抽象活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维性探索活动。哲学的思想探索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原则或假定,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哲学的思想探索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四.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74-77)答: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47\n五.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他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P2-3,P29-42)答:这段文字,说明了哲学这门知识的几个重要特点:一是哲学是一种爱智的学问;二是哲学同其他具体科学相比,其价值是深层次的,其作用不是直接的;第三是哲学探索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自然追求,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和独立。一.哲学是一种爱智的学问。哲学一词,从词源上考虑,本意是“爱智慧”。因此,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兴的知识和学问。从逻辑上说,哲学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沉思。二.哲学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一般的具体科学都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现象为任务,通过研究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寻求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办法,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来说,具有明显的价值和直接的用途。哲学则不是这样,因为哲学是研究智慧的,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要满足人们解决具体生活问题或生产问题而进行的。另外,哲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具体科学的理论前提或生活信念问题,不提供具体发*作方法或技巧。因此哲学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但是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并不就表明哲学毫无用处。哲学的用处,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问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哲学探究有助于确立科学理论前提、阐明科学基本性质、维持科学的独立和统一,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对日常意识进行反思和对学科前提进行批判,并能促进自由意识。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实际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三.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和独立。从起源上看,哲学并不是因为人们为要解决某一具体实用问题而产生,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好奇。它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自然追求。因为哲学产生的非功利性,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比较鲜明的自由和独立性,再加上哲学是一种思维探索性活动,它主要是一种意识的内在过程。它通过思辨、反思、分析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对现实问题的基本前提和信念进行剖析和检验,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哲学批判分析的对象。它作为一门爱智的学问,具有突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47\n六.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或“未经检验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第1章、第2章相关章节)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相信如果我们真地要过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对人生中的各种选择和决定进行诘问、检查和批判。我们大部分人即使在做重大决定时,几乎很少问自己基于什么原则而如此决定,或者那些原则是否值得我们的重视与承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批判分析与质问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换句话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昏昏噩噩,既没有尊严,也不光荣,只是日复一日。苏格拉底认为,要做个真挚完整的人,每个人就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与信念交付给自我检视来探测。进一步而言,只有通过自我检视的过程,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按照苏格拉底的想法,事情真相并不像表面所显现的,我们都知道事物表面的样子与其真实面貌可能存在差异。比如:一半插在水中一半露在水面的筷子看起来弯曲,但其实它是笔直的;太阳在接近地平线时,看起来远大于日正当中之时,其实它并未改变大小;魔术师似乎从你的耳朵里取出一枚硬币,其实那是从它手里拿出来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某些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道理,可能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依据那些仅仅是看起来正确的道理安排自己的行为,那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行为。另外,苏格拉底还认为,真理不在我们之外的某个地方,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真正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就在我们内心深处,惟有无情而批判的自我审视才能将它揭露。因此,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生活的幸福,就必须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或真理去行动,而这些正确的行为准则或真理,需要我们在行动中通过批判分析和审视,才能发现。所以,只有经过检验的生活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生活。当然,苏格拉底还采用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俗称“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用于帮助我们从事舞的表面现象中去发现真理。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此处从略。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在苏格拉底的意见中,所谓“已经检验的生活”,就是经过我们自己认真思考核分析过的生活,而“未经检验的生活”,就是未经我们自己认真思考和审视的生活。譬如,当我们择业的时候,我们如果在做出决定之前,认真研究过诸如“我为什么应该做出这种选择?”、“这种选择能够使我觉得更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这份工作有利于促进我的幸福吗?”、“我这种选择符合我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本性吗?”等问题,那么,我们依据思考结论所作的选择,就属于“已经检验过的生活”(之一件事);如果我们只是根据社会的风气,或者只是一具别人的建议,作出择业选择,那么,我们的选择就属于“未经检验过的生活”(之一件事)。(说明:建议选读相关哲学史著作。譬如:(1)《哲学概论》罗伯特•保罗•沃尔夫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2)《柏拉图全集》4卷本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本书形式灵活,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同学们阅读。作业册上的第2次练习。一.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P122,P126)答:所谓决定论,意味着承认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予被决定的;非决定论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原因的。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认为人既不可能超脱他的环境,也不可能控制他的遗传结构,而只能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和程度来行动、来活动,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或者说自由不过是一种幻觉;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同时也承认自由的可能性。二.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作用?(P146-151)答: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感觉经验的。经验大致可以分为感知、内省和直观等几种形式。人的感官是人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离开了感知,我们将无法了解世界;如果说感知是对外部对象的体验,那么内省则是对内部情感、思想、信念等的体验;直觉作为一种体验性认识,既不象逻辑那样复杂,也不象累积经验那样简单,直觉能够发挥理性或感觉经验所不具备的认识作用,它能够突破感知和内省的限制形式形成对对象的直接的、即时的、敏捷的认识。理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理性使认识活动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并且通过逻辑等思维规则构建知识体系。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三.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P103-117)答:(1)“是”、“在”、“无”这三个概念,都是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概念。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存在优先于非存在,因此西方哲学对“是”和“在”都比较重视;而比较而言,中国哲学特别重视非存在,因而对“无”有充分的研究。(2)“是”本是一个系词,在判断中充当逻辑连接词,通过“是”这个词的运用,人们可以在日常语言中进行顺利地表达和理解,并建立起纯形式的逻辑系统。语言和思想之所以有逻辑,正是因为有“是”作为连接词。也就是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通过“是”,人们可以运用思维,并建立起一套知识系统。(3)“在”强调事物的自身同一性,与人的思维判断和认知无关,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事物之在是事物本身的事情,不待人的判断,即使人类思维不对之进行思维,事物仍然在那里。因此“在”与思维无关,与逻辑无关,不在逻辑范围之内。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可以谈论事物之“在”,因为事物之“在”虽然不依赖人类的判断而本然存在,但人仍然可以对“在”有一种理解。“在”是理解的对象。既然有对“在”的理解,当然也可以谈论“在”,因此,“在”还没有完全脱离语言。所以,可以说,“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在”和“是”在词源上,本来都是“being”这一个词,如果从人类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来看,那么事物的“being”就是“是”;如果从事物本然的状态来看,那么事物的“being”就是“在”。“是”和“在”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事物作为认识对象进入人的思维逻辑系统的“being”,后者是事物作为自身本然存在的“being”。(4)“无”强调非存在。中国哲学对“无”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老子的“道”,就是“无”的一种别名。在老子哲学里,“无(或者“道”)”47\n是一种绝对的本体,是万物之母,既是存在的基础,也是存在的根据。总之,“是”和“在”强调存在,“是”是存在的判断本体,“在”是存在的价值本体;“无”强调非存在,是存在的根据和基础。(说明:认真阅读教材“本体论”部分,那里介绍得比较详细。)四.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同?(P176-178)答: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上就是逻辑分析。这不仅是因为哲学研究要自觉地以现代逻辑为基础,而且也是因为哲学只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理想语言学派哲学家普遍认为,日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是造成哲学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如果说理想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日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根本目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所赋予的,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真理,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普遍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改造日常语言的做法,认为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由于理想语言学派制定的经验实证的意义标准过于苛刻,还造成了认识论上的诸多困难。因此,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强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五.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体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P103-117)答:1•(1)“Ontology”(本体论)是研究希腊文“On”的学问,作为名次的“On”是从动词“toOn”(英文tobe)而来的,西文中“tobe”主要有“系词、存在、断真”三种用法,因而名词“being”只能从“tobe”中索解,可以有“是”、“在”、“等于”以及表达真理等多种意思,其中“是”是其原始含义。因此,所谓本体论,既可以是“是论”,也可以是“在论”。(2)人类思想是随语言而诞生的,思想没有逻辑,就不能进行,而“是”则是语言中的连接词,为逻辑判断提供了逻辑连接中介,因而思想逻辑的发展,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是”的作用。这可能正是西方哲学本体论从希腊哲学开始就十分重视“是论”的原因。“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任何事物,一旦进入人类的认识范围,成为认识的对象,就必然要通过概念得到表述,各概念之间,首先需要“是”来连接,然后才能进行判断。因此,西方哲学在本体论研究中,不知不觉迈上这样一条道路:即把本来是对事物本身的研究,变成了对事物概念的研究,也就是变成了思想逻辑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是论”作为逻辑判断的基本内容,成为本体论的持久话题。而正是在“是论”的长期探讨中,西方逻辑系统得到空前发展。逻辑系统的发展,必然导致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进步,从而导致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是“是论”在哲学之外的重大成果。我们知道,“being”一词除了有“是”之意外,还含有“在”的意思。由于思想对语言的依赖,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中,对“being”的研究走上“是论”一端,而忽视了“在论”的理路。长期以来,由于过分重视“是”的研究,而造成了“在的遗忘”。直到20世纪前期,海德格尔写作了《存在与时间》等著作,指明本体论的“在”的方面,西方哲学才开始发生了存在论的转向。存在论抛开“是论”的一贯观点,强调对事物本身的研究。事物存在既可以作为认识的对象(是者),也可以作为理解的对象(在者)。从“在者”的角度研究事物,就是“在论”。“在论”强调把事物当作物自身来研究。我们可以对事物的存在进行理解。“在论”的这种研究指向,一方面可以强调了经验体验的重要,另一方面强调了事物的价值世界。它有两个实际作用: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3)“道论”从中国哲学来看,主要突出了对“非存在”的强调和重视。“道”也叫做“无”。老子哲学强调“无”对于“有”的本体作用,赋予“道”宇宙本体和规律两重意义,并由此衍生出人的社会生存规则和精神境界。“道论”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推演出生态哲学,二是养成了中国人达观逍遥的心态,三是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在培育中国人超越纷争和是非的达观境界方面有深远意义。47\n六.《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看法?(P185-189)答:中国哲学强调对大道的认识,认识的途径是“穷理尽性”。穷理尽性实际上包含两种认识途径:穷理侧重于认识大道的自然方面,而尽性侧重于认识大道的道德方面。穷理就是“自明诚”,尽性就是“自诚明”。“诚”是所谓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明”是穷理之学得到的知识。按照《中庸》的说法,认识大道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道德修养“尽性”而知天(理),一是通过穷尽物理而知天(理),前者强调道德修养以获得对终极天理(道)的认识,后者强调通过知识积累达到对天理(道)的认识。一是顿悟的途径,一是渐修的途径。不过,路经虽然有异,而结果却是一样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是说,道德修为达到最高境界,就自然会获得对真理的认识(明);同样,穷尽物理最后也必然达到道德圣境(诚)。儒家这种将道德修养和认知合二为一的主张,在西方哲学标准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因为西方哲学强调知识论和伦理学的区分。但是,从中国哲学系统内部来看,实际上并不存在困难。因为,在儒家哲学看来,“道”也好,“理”也好,作为最高的本体,既是认知对象,又是道德境界。就是说,既是大智慧,又是至善,既是德性之天,又是自然之天,既是道德实践的准则,又是理性认知的对象,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把握了道德实践的准则,自然也就对它有了理性认识;从理智上把握了它,自然也就能够从实践上践履。《中庸》关于“诚”和“明”的界定,为后来哲学家“知行合一”说埋下了伏笔。(本题要求“谈谈自己的想法”,所以这里只是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简单地谈了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必求同“哲学引论”课程作业讲评(3)一.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二者之间的关系?(P198-199)答:在伦理学涉及的各种问题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因为别人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也可以这样做。”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为自己行为辩解的一种常见方式。其实,“别人是如何做的”与“我应当怎样做”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或必然的联系,从事实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在有关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断上,重要的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二.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P217)与不同点(P221)表现在哪里?答:共同点:二者都是非结果论道德理论。都认为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取决于实事而非取决于结果,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者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不同点:圣谕论把道德的根据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而义务论则与此相反,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三.如何区分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P211)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P212-213)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P215-216)答:(1)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相信,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后者则主张,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2)47\n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首先是因为利己主义具有三个弱点:首先,从直接方面看,利己主义势必引起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次,从间接方面看,利己主义容易引起道德建议方面的混乱;最后,也是利己主义的最大弱点,它会从深层侵蚀多数人认可的、生活所依赖的共同道德观。利己主义的这三个弱点,使得它不可能成为主流道德价值观,它不得不让位于其他类型的道德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具有根本优势的功利主义就取而代之。(3)功利主义具有三个理论弱点:一是功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到底;二是功利主义对幸福、快乐、愉快等功利进行量化理解难以做出准确说明;三是功利主义在逻辑上缺乏清晰性。(说明:本题是分析题,我这里给大家提供参考答案要点,请大家根据要点进行发挥)四.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P210-225)答:义务论强调道德内在于人的理性观念之中,认为道德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记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所谓义务论,指的就是康德的“义务伦理学”。义务论看待行为的道德性,主要根据行为动机的善或恶来判断:动机是善的,行为就是善的;动机是恶的,行为就是恶的。功利主义坚持: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且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主要依据是行为的结果,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一种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多数人有益时,该行为才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我觉得这两种主张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弱点。义务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形成一种社会正义和良心,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并不矛盾,多数情况下,善的动机会导致好的行为后果,不良动机会造成不好的后果,特别是在人们对行为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事情发展趋向有较准确的估计时更是如此。当然,义务伦也有其困难,首先是究竟哪些原则是善的,哪些原则是恶的,在不同的社群众还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其次是在不少的情况下,动机与行为结果可能发生矛盾。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在于,一是避免了善恶标准的无休止讨论,直接根据行为效果对行为的道德性进行判断;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判断行为道德善恶,认定*作比较简单。但是功利主义也有其弱点,首先是因为人们在做出一个行为时,并不是总能提前知道结果好坏的;其次是,仅仅根据结果判断善恶,会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求利益大小的精确计量问题,而对行为结果的利益大小进行计量,很难精确;三是功利主义容易导致利益争执,有可能会走向利己主义。五.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随手抄起的一根擀面杖打击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理由。(P210-225,P233-235)47\n答:事例中女士的行为的道德性,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根据义务论的标准来衡量。义务论要求从行为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善恶。在以上事件中,该女士的动机有三种可能:(1)完全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孩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根据义务论的主张,该女士的行为当然是善的。因为她的动机是善的。(2)出于报复。鉴于丈夫施暴不是偶然的,妻子长时间遭受暴虐,难以排除她情急之中借机报复。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根据动机论主张,她的行为是恶的,因为她的动机是恶的。(3)既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孩子,也有借机报复的因素。这种情况就很复杂了。此时,仅仅根据义务论的主张,很难对该女士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当然,一种行为,既有可能是纯善的,也有可能是纯恶的,至于是否有这样一种行为,既包含善又包含恶?这种问题还需探讨。因为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可以善恶兼备的话,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善恶兼备的。但是“善恶兼备”这种说法恐怕在逻辑上难以立足,因为根据排中律,一种行为不可能既是善的,又是恶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只好求助于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来对这种行为进行判断了。二是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功利主义要求从人的行为结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善恶。在以上事件中,该女士的行为有两方面的结果:(1)保护了自己和孩子;(2)打死了丈夫。如果单纯从使孩子和自己得到保护来看,其行为自然是善的;如果单纯从其导致丈夫死亡来看,其行为自然是恶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她的行为是既保护了自己和孩子,又打死了人。根据功利主义,我们就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回答:如果她不打死丈夫,她自己和孩子是否就会遭受到这样一种伤害——她和孩子所受的伤害要比丈夫之死要大?这在事实没有发生的情况下,谁都无法预计这种关系:“女士和孩子遭受的伤害总量”与“丈夫之死”而这究竟哪一个更多。如果能够预测这种关系,我们似乎就能比较容易判断她的行为的道德性了。但是,实际上,在以上事件中,是很难进行准确计量的。这也就是教材上所介绍的功利主义的弱点之一。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以上事件中女士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通过这番分析,我们可以说我们对这类事件的道德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伦理学意义的一种表现。(说明:(1)本题答案根据个人自己的价值取向可能会有根本的不同,这个答案只是个人的一种分析,仅供参考;(2)哲学提出问题而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提出问题本身仍有重要的意义,本处提供的答案就鲜明体现了这一特色)六.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伦理学整章内容)答:说到“动物权利”,首先得讨论“权利”这个词。我们通过学习哲学这门课程知道,“权利”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中被广泛提到,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对宗教神权过程中提出“天赋人权”概念,从而有了“人的权利”的概念。这表明“人的权利”这个词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处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而提出来的。现在有人提出“动物权利”这个概念,也是因为自然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使得动物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近代史上“人的权利”这个概念反映了人对自身的尊重,而现在“动物的权利”这个概念的提出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恶化的深刻忧虑。只有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我们才能对“动物权利”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根据这种理解,“动物权利”这个概念,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该不该有的问题。生活中有些人对动物权利持有极端的理解,认为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力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及其肤浅的理解。我们知道,在中国哲学史上,从来都把人当作万物之灵。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权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认为万物之中,只有人汇集了大自然的精华,成为最优秀的种类(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不仅如此,还十分强调禽兽的区别。我们日常生活中骂人的时候,常用“畜牲”、“禽兽不如”等对对方进行苛责,就说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从来都认为人是天下最可贵的。即使是在西方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中,也强调了人畜的区别,《圣经》借上帝之口,告诉人们: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人的衣食。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提出“动物的权利”,实际上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心,而关心自然,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关心,最终还是对人类生存的关心,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并不真的就是提倡“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力平等。(说明:本题实际上是考察同学们学习哲学引论这门课程之后的分析能力。如果一定要扣教材,是难以找到答案的。但是从哲学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应该说是没有超纲的。本处答案纯粹是个人的想法,各位同学斟酌参阅)47\n练习册第四次作业。一.什么是客观论(P246)和主观论(P247)?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P248)。答:1.所谓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按照这种观点,一朵花是美的,在于它本来就是美的,而后我们才感觉到美。美与我们的感觉无关。审美体验乃是在人的感官获得关于对象属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美的性质的理解问题上,与客观论对立的另外一种见解是主观论。它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只有人对对象或客体的感觉和经验才有所谓美的问题。按照这种观点,美的性质并不是内在地包含在客体自身之中的。对一个客体来说,如果说它有某种美的性质的话,那也只是针对它能够在主体那里引起某种美的反应这一点来说而已。美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里。2.主观论在美的主观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证,这些论证能够说明美与主观之间的关系。主观论关于美的主观性论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主观性论证:所谓美具有主观性,是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这是主观论美学的一个根本立场和观点。(2)相对性论证:强调美具有相对性,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是主观论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美的相对性,是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3)非认知性论证:这种观点坚持,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把它等同于人类追求真理的认知活动。认知的目的是与外部实在取得一致,而审美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P317)?答:现代主义在哲学领域主要是指西方现代哲学。西方现代哲学是指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西方哲学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哲学表现出比较鲜明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特征,强调主体性、确定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国家出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响重大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伦理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诸多领域,其影响正在逐渐扩展。后现代主义尽管影响巨大,但其内部各流派之间从未有一致的主张。虽然如此,从其对现代主义的态度来看,后现代主义各流派之间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同性。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肇始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的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这一切,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都是应当受到彻底质疑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通常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三.试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P269-270)?答:所谓“表现”,就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幅肖像画就代表着某个人,而看这幅画的人也能够把画中人与它的原型统一起来。在表现被当作模仿的角度来理解的地方,艺术家的作用就类似于举着一面镜子来“照”所谓本质,艺术哲学的探究被引导到只是对客体的外观和人的行为等外部世界的客观性特点发生兴趣。所谓“表达”,比较理想的解释是: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传递了自我的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艺术表现和艺术表达的区别,简单地说,在于“艺术表现”强调艺术家通过艺术活动和作品本身来为艺术欣赏者提供客观对象的本质,一件艺术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借作品来洞察所摹画物体的本质;而“艺术表达”则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借助艺术作品的各种创作手段和构成要素来表达艺术家的意愿、情感、体验等主观内容。艺术表达理论是较之艺术表现理论更为现代的一种主流艺术理论。它不仅强调了对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主观特性的重视,还能用来解释艺术表现理论所解释的那些内容,因此“艺术表达”理论比“艺术表现”理论更具有包容性。47\n四.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答:牟宗三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儒学三期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发,他认为,儒学三期的划分及其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构造”,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在牟宗三看来,儒学第三期的发展是必要的:如想求得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前提就必须是复兴儒学;儒学第三期发展也是可能的:一是因为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儒学“常道”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内心准则;二是因为儒学的“仁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关系紧密,并非单纯的道德规范。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三统”的内涵是: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容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正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三统说的价值在于,它既不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也不是死守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化的学术科学性和政治民主性,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是一种比较客观、公允的主张。47\n五.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请欣赏这幅绘画(见教材),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本题依据的理论材料,主要是教材第六章的知识点。我在分析中采用了“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理论知识。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知识点从其他角度进行评述。)答:海德格尔对凡高的《农鞋》作出高度评价,他感到自己从中发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这与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状况有很大关系。(在教材112页谈到)海德格尔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存在哲学的探讨。正是由于他的深入研究,使得西方哲学在海德格尔的时代发生了“存在论”的转向。主观论美学告诉我们,美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中——我们也可以说:真理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中。海德格尔称其在《农鞋》中发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并不表示《农鞋》这幅作品本身就真的包含“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也不表示其他的欣赏者也必然能从《农鞋》中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主观论美学理论较之客观论美学理论的优势,已经被多数人接受。主观论为其主张提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论证:(1)主观性论证:所谓美具有主观性,是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这是主观论美学的一个根本立场和观点。(2)相对性论证:强调美具有相对性,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是主观论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美的相对性,是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3)非认知性论证:这种观点坚持,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把它等同于人类追求真理的认知活动。认知的目的是与外部实在取得一致,而审美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特别是根据第三个论证,我们可以知道,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活动,属于情感体验,而非认知性活动。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基于各自的情感体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判断。海德格尔通过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从《农鞋》这幅作品中发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这是他自己告诉我们的,不容怀疑。但是,我或者你,在欣赏《农鞋》时,也许没有任何美感体验,也许有某种体验但是很模糊,也许有明显的审美体验,但是不必就是象海德格尔那样从中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也许我或者你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贫苦性(社会评价),或感受到凡高本人对朴实生活的眷恋,或者感受到人生的真实,或者感受到荣华的虚无……我们可以有各种感受,不必是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而且即使是特定的艺术观赏者,他在不同的情绪状态、思想状态下,面对同一件艺术品,也可能会有不同审美体验。客观论美学理论主张作品本身包含某种固定的东西,任何欣赏者从作品中获取的信息乃至得到的什么体验都是由包含在作品中的东西决定的。如果接受客观论的观点,那么不仅海德格尔,任何其他人都只能从《农鞋》中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这不仅有些无端,而且不符合实际。不过,无论我们从《农鞋》中得到什么样的审美体验,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农鞋》是一幅伟大的艺术品。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凡高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更因为这件艺术品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受过无数艺术鉴赏者的认真鉴审,证明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六.新儒学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到底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答: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学或曰儒家一直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精神气质方面,它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日常生活,迄今其巨大的影响还隐约可见。在历史上,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宋明儒学和当代新儒学。近代史上,中国自清朝中后期开始,社会、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文化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同样受到西方科学主义的冲击。在这种情势之下,思想文化界的人士开始自觉反省儒家文化,思考儒家文化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出路问题。这一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学思想家,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而上学思辨功夫致力于传统儒学精神价值的弘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他们在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张: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世界文化按照递进关系区分为三种不同质的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思路:第一,排斥印度文化丝毫不能容留,因为这种文化虽然高明,但是它相对于人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来说是“最违背生活本性的”;第二,对于西方文化要“全盘接受”(特别是其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又要“根本改过”,也就是对其态度要做适当调整;第三,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亦即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现实的时空点上予以衔接。熊十力哲学特别重视本体论的研究。他认为西洋哲学固有其自然发生的原因与轨迹,但就其本质来说终将形成障碍与执着;佛学固有荡执去蔽之功效,却又有蹈空之嫌,从而易招致另一种障碍与执着;而中国儒学相对于西洋哲学而言,日用而不遗其体,相对于佛学而言,见性而又不遗其用,故惟有中国儒学方能得大体大用的真理,即能在“重立大本”中发挥重要作用。熊十力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中,给人们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他对传统儒学的阐释,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经过了一番改造,他所构筑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中国儒学的那些根本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概念系统。冯友兰在20世纪30-40年代发表“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新理学”。在他的新理学体系中,融汇了西方新实在论和宋代程朱理学的要素和方法。按照新实在论的方法,他接续儒学道统,系统阐发了自己的性儒学主张。他的哲学主要体现了三个特色:一是在方法论上,强调逻辑分析和直觉体认的统一;二是在本体论上,强调以“真际”解释、成就“实际”;三是在价值论上,强调通过“觉解”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的哲学体系,由于既接续了传统儒学的基本精髓,又借用了西洋哲学的新方法,所以使得儒学进展到一个更加精致的理论阶段。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他通过一系列哲学著作,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儒学哲学体系。同冯友兰巧妙借鉴西方逻辑学方法不同,牟宗三特别注重对康德哲学的借鉴,他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国儒学“哲学地”建立起来。他先后提出了“儒学三期说”和“儒学三统说”,指明了儒学第三期的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通过“三统说”力主在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化的学术科学性和政治民主性,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一观点客观公允,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47\n新儒家所提出的理论,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不乏闪光点。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新儒学的哲学主张在海外华人社会和大陆文化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即使在是21世纪的今天,新儒学哲学仍不乏其传人。海内外仍有很多华人在继续探讨新儒家提出的问题。中国目前仍处在新旧文化交替激荡的转型时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势在必行,不可能形成全球文化一统的局面。因此,新儒家提出的问题,将是中国社会与外界交往时所不可避免的长期课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国际社会交流的日益广泛,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互动,势必使新儒家的课题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可以断言,新儒家必将会因起所提出的问题的日益重要而得到蓬勃发展。如果考虑到中国社会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强这一趋势,中国文化也将因此在国际文化中产生更大的影响之一要素,那么,新儒家提出的课题将来不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也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课题。从这一点来看,新儒家提出的问题也必将得到更广泛讨论,新儒家的发展空间自然也会更加广阔。(第一~二章)一、简答题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答:⒈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另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定性特征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答:科学主义思潮: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能够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应该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二、分析题1、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标,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和内容。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要求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2、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和已经检验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47\n答: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知识难题要求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第三~四章)一、简答题:1、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答:决定论承认世界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免于被决定的,我的行为是建立在我的选择的基础上的,但我的选择本身又是建立在以前的选择的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处在他人的制约之下,我们的自由就一定是受到限制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选择和决定有绝对自由的权力,借助非决定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意志的自由,同时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无原因的。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弱决定论则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2、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地位?答:经验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理性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理性在人认识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可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而逻辑是保证推理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经验: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来自感觉经验的,它通过感知、内省和知觉等几种形式来获得外部或内部对象的经验。二、论述题:1、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答:“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限,能够清楚明白。“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认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它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但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人们依靠领会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解“在者”的存在。“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三种不同内容: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它指向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2、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同。答: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就是逻辑分析。要彻底消除哲学由于模糊而造成的混乱,就必须建立以现代逻辑为基础的理想的人工语言,而要建立这样的理想语言,就必须确定这种语言的哲学意义或认识意义。他们普遍认可意义的可证实原则。日常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所以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他们普遍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改造日常语言的做法,强调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由此提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三、论述题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休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答:“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47\n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实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概念论哲学中,科学真理就是由逻辑组织起来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它靠的是概念及其体系。以“是论”为根基的西方概念论哲学固然因其和科学的密切关系而被人称许,但进入21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出现了科技异化所造成的战争威胁、能源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全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概念论哲学也有它的弊端。“在论”同样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在的角度来理解being,也就是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不再以是者还是非是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标准,而认为在者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在者之在的更大意义在于其精神性的或价值性的作用。正是有此在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我们才能超越是者所构筑的逻辑经验世界,而突入到非逻辑非经验的世界,也就是回归到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它的作用:一是重新理清存在的地基,一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事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道论”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对一切既不执着与无也不执着于有,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的道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宇宙论和本题论的角度看,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终极本质或者自然规律。它的意义:拒绝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二、它主张有生于无,即存在本身具有某种缝隙或者分存在的特性,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三、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想。2、《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致死后;“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殊途同归。儒家的理想是“穷理”与“尽性”的统一,但是,求仁与求知是不统一的,这样,儒家历史上就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依据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到求知;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求知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即物而穷理,然后再通向道德。这两派都曾以激烈的言辞相互攻击,再加上后来受到争夺道统正传的意识形态干扰,从而增加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3,4(第五章)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之间的关系?答:“是”与“应当”关系复杂,这种关系最早是由休谟提出来的,休谟认为,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如果把道德看作依据于理智,就会引起一些非常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在这儿是就是“理智”,应当则相当于“情感”。2、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答:在伦理学的行为理论领域,非结果论是与结果论对立的另一种理论。所谓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由于事实是与动机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最有影响的非结果论理论,一般都是那种很好地范畴化了的、以建议性的方式出现的关于人的行为规则的理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各种不同的非结果论的理论的话,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和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种最为重要的代表性理论。47\n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处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二、论述题1、如何区分利已主义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已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着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答: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结果论的组成形式,利己主义相信,如果人们要想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的;而功利主义则主张,,如果我们要想达到道德,我们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在于它会在深层上侵蚀被我们大多数人认可,且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深为依赖的共同的道德观,即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道德原则,而这种道德原则是任何道德决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依据。而大多数伦理学家都相信,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任何现实可行的道德体系,都不能不把他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视野,或至少将对他人利益考虑作为自己理论框架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们旧吧考察的视角转道带有“利他”色彩的功利主义上来。理论弱点:第一,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可能在实践中被彻底贯彻?第二,功利主义对幸福、愉快等功利量化理解也是有问题的,第三,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本身在逻辑上也有模糊之处。2、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你主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主持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答: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他们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关键是看它的动机,而不是看它的结果。功利主义则坚持,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三、分析题1、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擀面杖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而死。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理由?答:所谓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人对生命的权利这一事实暗示着,他们有使用某种必要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这种对生命的权利是一种强制意义上的法律权利,即是一种可以通过物理来保卫它的权利。我们对自卫道德正当性的判断,应该建立于两个重要的基点上:第一,自卫的目的必须是制止攻击;第二,死亡必须是间接的。根据上述理由,我们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2、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答:我支持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植物或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但它们的生命形式吸是被动地,或者说是本能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并不能在自觉的、有意识的状态下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所以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境遇比之无生命的机器人也好不到哪里。所以虽有动物权利这种观念,我们提倡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但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人类既是有行为和行动能力的人,又是有生命的,还是有自觉的、主动的生命意识的,所以,人类是在明确的生存目的支配下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概念,发展出自己的首先行为的。很明显,人之作为人,他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而理性讲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人类一直都在野蛮与文明这两个要么摧毁我们自己要么发展起我们自己的两极中艰难地行进。“什么是生命?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会允许科学家干预进化过程吗?我们该如何定义死亡?谁来决定什么样的生命值得生存下去?”诸如此类问题,都要求我们人类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全47\n部理性、道德和评价能力来评估和对待。人是不可能像动物那样生存的。如果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的本能来存活,那么,死亡对于他就绝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人的生存只有在他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过程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所以,动物作为一种有生命存在的物体,它们的权利也应该被提升与人类权利一样看待,不然,它们将面临着绝种,面临着失去生存。而随着它们的灭绝,人类的消亡也为期不远了。(第六~七章)一、简答题1、什么是客观论和主观论?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答: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主观论则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观与美的关系:主观论证性——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相对论证性——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非认知性论证——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等同于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答:后现代哲学主要是以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性哲学,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后现代哲学,通常采用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持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二、论述题1、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答:艺术表现认为事物的美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我们的感官无关,艺术表现论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形式有:模仿——诗歌、戏剧、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被归结为同一类事物的原因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模仿”;表现——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模仿原则创作出来的,它的意义是由作品向我们显示了的。艺术表达;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之交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艺术哲学观察的视角转向主体自身,寻求对主体的审美体验作出新的探究和解释的趋势,艺术表达论者认为艺术表达的形式有:表达——一件东西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感情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指示——一个东西拥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属性,并且它与另外一个东西发生联系时所起的象征作用;隐喻——用来指示隐藏在字面意思后面的艺术作品做具有的某种属人特性的概念。2、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答:儒学三期说:牟宗三将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期,在他看来,儒学三期的划分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人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是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儒学三统说: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对于三统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个简短的说明:“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容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三、分析题47\n1、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请欣赏这幅画,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艺术诠释问题的争论,往往都由对文学作品的诠释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一般而言,在艺术哲学中,文本阅读所引起的诠释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作者的传记资料能否成为赞成或反对一种给定的诠释的合法证据?第二,当我们谈到某种诠释的时候,是否就应该把这种诠释看作是关于作品的唯一正确诠释?海德格尔认为是凡高本人赋予了那双“农鞋”的意义。虽然“农鞋”本身是很普通的,但是它一经和作者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就挣脱了“鞋”的定义所赋予它的外壳,成为欢乐、痛苦、爱恨,一切一切的表征。凡高是一名世界级的伟大画家,他的画在他生前并不被重视,死后才得到世人的重视。《农鞋》一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反映了当时剥削阶级对农民阶级等社会下等阶层的剥削和压迫。《农鞋》一画又是凡高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极为强烈的控诉,也是作为社会低下阶层追求生活、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生动体现。就这幅画作来说,作者凡高的感受,和海德格尔的解释肯定不完全一致,但这些解释不都是有意思的吗?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同意多元论的解释观的。2、新儒学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到底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为什么?答: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诸先生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儒学之精神价值的宏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①就历史影响来说,梁漱溟主要是一位儒学的实践家,或者说是一位实践意义上的儒家。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正是梁漱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借鉴西方哲学(不要是伯格森的生命哲学)来阐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并以接续“斯文”、担当“道统”的文化使命感首倡儒学的复兴,其预言和思想也许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这里所彰显的恰恰是中国儒学不竭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此外,梁漱溟还通过切实的行动(“乡村建设实验”)进行了复兴儒学的尝试,并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介入中国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全民性的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依然坚持为孔子辩护且声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由此所体现的中国儒者的救世热情和人格典范,无疑应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弘扬。②熊十力的哲学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揭示本心、仁体即内在即超越、即存有即活动的特性,以打通天与人、知与行、存有与道德的界限,从而引导人们依靠内在本性之自我觉悟,重建人的生命本体,确立人性的至上尊严。这一点后来被熊氏的弟子牟宗三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一大特色。③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以中国儒学的心性论和道德理想主义为归宿的,但他赋予了其更为精致的理论形式,所以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④牟宗三虽然肯定科学与民主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不可以采取某些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经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即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开显出来。这也就是说,他认定学统和政统应由道统开出,具体来说,就是由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哲学引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1.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A.道学C.佛学D.气学2.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3.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A.维特根斯坦C.罗素).4.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B.胡塞尔D.萨特5.在近代中国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D.严复6.中国现代哲学包括哪三大思潮(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B.中国化的科学哲学C.现代保守主义哲学 )                7.《哲学引论》教材认为,本体论的三种主要形态是:(A.是论B.在论D.道论).        47\n8.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C.是论9.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形态是:(D.道论10.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1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认识论B.形而上学C.伦理学D.美学().1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孔子B.朱熹C.孟子).           13.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D.泰勒斯).1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培根C.洛克D.休谟 1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16.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A.康德).1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C."语言论转向").           1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C.空,假,中).          1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C.圣谕论D.义务论).2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 ).      21.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22.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哲学体系的是:(B.托马斯·阿奎那).23.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笛卡尔B.斯宾诺莎D.莱布尼茨24.英文"being"的涵义包括:(C.是D.在25.逻辑推理的类型有:(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             26.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是指:(B.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D.还原论的教条 27.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 ).28.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A.先秦哲学C.宋明哲学D.当代新儒学29.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B.《纯粹理性批判》C.《实践理性批判》D.《判断力批判》).30.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31.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是:(A.心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物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D.心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32.经验的主要形式有:( A.感知B.内省C.直觉33.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哲学家是:(D.洛克34.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哲学家是:A.笛卡尔().35.经验实在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包括:(B.常识实在论C.新实在论D.批判实在论).36.就对中国历史的实际影响来说,中国文化的主干包括:(A.儒家B.佛家C.道家37.从伦理学家对道德本质所持的看法来看,伦理学又被区分为:(B.目的论伦理学和非结果论伦理学C.结果论伦理学和非结果论伦理学).38.功利主义通常被划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即C.行为功利主义D.规则功利主义39.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客观论认为:(A.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 B.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  D.美是客体的一种可以感觉到的特质40.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庭相似论"的哲学家是:(B.维特根斯坦).     41.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D.巴门尼德42.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43.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B.经验C.唯理论).         44.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做出奠基性的伟大贡献的人物是:(B.利玛窦).45.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              47\n46.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杜威B.皮尔士C.詹姆士D.刘易斯47.在佛教看来,认识的成立所必备的三个因素是:(A.根B.境D.识48.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 A."自诚明"B."自明诚).             49.牟宗三提出的儒学"三统说"指的是:(A.道统C.人统D.政统50.以下属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利奥塔B.福柯C.德里达二,辨析题 1."哲学"与"科学"从历史发展上看,在古希腊,一般的或普遍的科学指的是哲学,而特殊的或具体的科学才是人们习惯意义上理解的科学,或者严格地说,是指自然科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至于科学,则只能是以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为研究对象,是对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进行研究和认识的学问.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哲学和科学的这种特殊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联.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再到两者分享权利.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它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自觉自愿的.二是既有人坚持哲学高于科学,也有人坚持哲学从属于科学.这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科学问题几乎是引起哲学兴趣的唯一对象.而且只要一有可能,哲学家们总是试图把科学重新纳入哲学的范围.一旦哲学家的这种企图由于科学家的抵制,或哲学基于自身的局限而对它欲涉足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的时候,总是有那样一些哲学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要么把哲学降低到只是为科学作方法论的辩护,以科学的语言代替哲学的语言的地步;要么拒绝一切对哲学的批评和非议,把这种批评和非议看作是对哲学的一种不能容忍的恶意诽谤和攻击. 2."家庭相似论"与"惯例论"在当代艺术哲学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哲学家走向不可知论,否认有所谓适用于一切形式的普遍的艺术定义.其中,"家族相似论"和"惯例论"是两种典型的属于不可知论的艺术定义,它们都否认有统一的关于艺术作品的定义,而认为一件东西之所以被称作艺术作品,或者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或者是因为艺术家们的惯例所致."家族相似"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决不会都在某一点上表现出完全相同.在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这一概念以后,哲学家们开始把它应用于对艺术定义的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家族相似:尽管一些艺术作品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个可观察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这些哲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们有希望达到的最好的情况,至多就是制定出关于某一艺术形式,如小说,交响乐,恐怖电影等的定义,绝对普遍的艺术定义是不存在的.惯例论是迄今为止仍极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定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奇(GeorgeDickie).他认为,某些东西之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因为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其观点归纳起来就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或团体有能力通过一种简单的命名性行为,即可以采取把某些东西叫做"艺术"的形式,来把它们从某种人工制作的东西转变为艺术作品,就像我们在出版,展览和表演等行业中经常看到的那样.3."观念论"与"实在论"观念论"和"实在论"都属于现代认识论的重要形态.所谓观念论是指把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认识论理论.它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关于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地说,观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或对象.47\n而实在论则指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认识论中,它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实在论所谓的实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于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于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实在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实在论大致分为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4."是"与"应当""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5."表现"与"表达"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像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传递了自我的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寓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而且也能够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 6."宇宙论"与"本体论"宇宙论(Cosmology)原指这样一类相互关联的研究,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涉及整个世界.就其用途来说,宇宙论又可分为两类: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属于哲学的宇宙论又称"前本体论",在古希腊即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则指"本根论".本体论(Ontology)作为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经常被当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根据对于什么是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本体具有"是论","在论","道论"三种不同形态.在理论形态上,本体论是宇宙论的一种深化.7."决定论"与"宿命论所谓决定论,意味着承认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被决定的.把决定论的观点推到极端,就成了宿命论.宿命论否定任何自由的存在,它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8."是者之是"与"在者之在""是"与"在"是英文"being"的两种涵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在西方哲学看来,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一个是"在者"的世界,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者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前者的悬设目标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它导向了科学;后者的悬设目标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它导向了道德和审美.从"是"的角度来看"being",就形成了"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从"在"的角度来看"being",则形成了"在论"."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事物本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 9."有"与"无"有"与"无"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其讨论应该说始于老子.表面看来,"有"与"无"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非存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47\n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因为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存在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首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无".换句话说,在这里有和无恰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即"有无相生".究其原因,从存在的等级来说,中国哲学所谓存在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即它没有处于两头的绝对存在(上帝和理念型相)和绝对非存在(虚无),而只有处于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相当于西方哲学的中的现象界).这样一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10."必然真理"与"因果关系"一般认为,必然真理之所以是必然真理,就在于它们是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而获得的.而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获得的真理,是在任何可以设想的情况下都成立的真理,否则它就是不可能的.按照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有关因果关系的陈述则是一种条件叙述.归根到底,它不过是描述一种已观察到的自然界规律性即"习惯"而已.因果关系不但可以在逻辑上被证明是一种经验上的习惯,而且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它的概念上的起源.所以,如果说必然真理是具有某种绝对普遍性的东西的话,那么,因果关系却并非如此,它通常是和人类的经验习惯联系在一起的. 11."理解"与"认识理解和认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这外进行思想,而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认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如果说,对于"是",我们可以认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12."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切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乏决定如何可能做到责任的需要和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如果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那么,弱决定论则在另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13.答题思路:13."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就"身心关系"而言,总是涉及到这么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物理的方面,或者叫"物理事件",它表现为是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另一个是心理的方面,或者叫"心理事件",它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有公开的可观察性和没有公开的可观察性,是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之间的第一主要区别;心理事件之区别于物理事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心理的东西不像物理的东西那样,能明确地测定它的空间位置.14."为道"与"为学"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与"为学"."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道"和"为学"不同.它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说来,老子是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为道".15."自诚明"与"自明诚"这两种观点指的都是儒家哲学的认识论路线.《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可以殊途而同归.三,简答题47\n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整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3.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或区别是什么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包括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家,诸如,逻辑实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从总的方面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 4.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有何异同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分析.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日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如果说理想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日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根本目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涵着真理.可见,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5.答题思路:5.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这一切都是应当受到彻底质疑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通常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 6.如何理解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哲学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主要作用.7.为什么说"'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人们通过语言,通过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就是对面前的事物进行命名和分类,接着就是通过不同的名称对其所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这恰恰就是逻辑的功能,也是逻辑的力量所在.这种功能对思想本身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思想在思想交流者那里变得清楚明白,相互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但无论是命名还是推理,直到语言中出现了系词"是",事情才变得可能.这是困为,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日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这也就是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 8.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47\n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认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 9."是论"的意义是什么从"是"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 10."在论"的意义是什么从"在"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在论"."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到事物本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11."道论"的意义是什么从"无"的角度来研究存在问题,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道论".(1)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2)它主张"有生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3)它主张"一切皆变",因而无论道家还是佛家的哲学思想都贯穿了辩证法思维,等等.但道论过分强调存在的非存在特性,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缺乏科学意识和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的倾向. 12."自我"的特征有哪些(1)"我"的不变性.(2)肉体的持存性.(3)经验的实在性.(4)"我"的私人性. 13.试述儒家认识论的内容.(1)"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认识的对象与可能性.即儒家的认识对象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天",一是"道德之天".(2)"自诚明"与"自明诚":认识的方法与途径.即前者主张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而后者主张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可以殊途而同归.(3)"德性之知"与"实践理性":知识的性质与限度.即在认识活动中,儒家特别强调"德性之知"的作用.14.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所谓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察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判定标准.它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前者相信,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后者则主张,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它们都相信,如果道德不是以自己声称的方式而存在,道德最终将失去它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动力.15.什么是非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所谓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行为的道德性就远不是单纯从结果的方面就能讲清楚的,道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就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与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种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前者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即它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后者则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16.请谈谈在美学上"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主要区别.47\n在关于美的性质的论述上,所谓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与客观论对立的另外一种见解是主观论,它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如果说,审美客观论在历史上是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审美主观论的理论基础就主要是得之于历史上的经验主义.自休谟以来,伴随着经验主义越来越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审美主观论也越来越在美学家中流行. 17.试述道家认识论的内容.(1)在"为道"与"为学"两种认知路径中,道家更强调前者.(2)为了"体道",道家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两种神秘主义认知方式.(3)在认识的性质和局限上,提出从"生有涯知无涯"到"言不尽意",主张超越语言和认识的界限,直抵宇宙大道的本身.18.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文字教材介绍了三种当代艺术哲学中著名的艺术定义:(1)家庭相似论:是指艺术像一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个可观察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2)惯例论: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品来看待,是因为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3)意义形式论:是指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是自足自律,不受日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答出其中任何两种即可)19.请谈谈冯友兰先生的四种境界说.:根据人之觉解的程度不同,冯友兰将不同个体的人生境界分为由低到高的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20.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如果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统"说则是其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四,分析题(.要求在800字以上)(一)存在与惊讶存在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世界存在着,山川鸟兽存在着,你和我存在着.存在似乎是明明白白的.世界万物存在着,这话在我们听来平淡无奇.然而,存在并非永远这样平淡无奇.一个饱受折磨万念俱灭的人,偶然登上一座山丘,山川和蓝天在他眼前次第展开,他突然为一件基本事实震惊:这世界存在着.世界原可以不存在的――但竟然有一个世界存在着."Tobeornottobe"["存在还是不存在"]刹那间成为问题.哪个有灵性的孩子不曾有一次为这同一事实震惊并感到迷惑原可以根本没有世界,原可以根本没有我这个人.而一个活生生的我竟然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死的思想于是一道涌现.难道一颗活跃的心灵竟会突然停止,再不苏醒,再不苏醒,再不面对这碧树白云也许,父母朋友会记着我.但整个人类最后也要归于乌有……人们喜欢把希腊称作人类的童年.各个文明之始,当然都是童年.但相比之下,希腊人似乎更天真好奇,更富蓬勃的生机.竟然有一个世界存在,竟然有存在这个问题,震惊着希腊人;使童稚的文明充满惶惑.惶惑不一定是多疑.希腊人并不怀疑存在是事实,是第一位的事实.但他们把事实感受变为问题,并投入他们的心智来接受问题的挑战.存在会变化吗如果承认了变化,岂不就承认了消逝与虚无在存在之外,还有什么能够说"(还)有(虚)无"吗这是语言的矛盾还是事实的矛盾有没有摆脱了无的有有没有超出变化的存在火理念型相能量思想神明到底谁是永恒总之,存在问题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问题,这引起了希腊人的无限惊愕.在把握,深入,了解这一惊愕的过程中,希腊人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原初解释.这些解释以种种方式得到重新解释并通过这种种变形至今支配着我们对存在问题的看法.――摘自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47\n问题1:我们把古代人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叫做"宇宙论",它第一次系统地对自然或存在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古希腊宇宙论和中国古代宇宙论对于存在的看法各有什么特点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吗问题2:教材把对存在的本质的研究(即"本体论")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是论","在论"和"道论".从个人感受来说,你赞同其中的哪种形式理由是什么(一)答题思路:1.古希腊宇宙论又称自然哲学,它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了四种立场:伊奥尼亚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水,"无定",气,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多(数),爱利来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一(是者),元素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多(根,种子,原子).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世界万物依其自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无疑开启了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其次,他们研究的哲学问题有的成了此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是者"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再次,他们的哲学思想已经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辨特点,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辨特点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又可叫做"本根论",它有气论,太极阴阳论,五行论和缘起论等形态.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变化",这在各派学说中都有着十分清楚的表现,而古希腊宇宙论是明显存在一个"不变"的层面的;其次,因为强调"变化",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再次,因为强调"变化"中国古代宇宙论也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之外有什么另外的"创造者"或者人格神,而是认为一切都是自身演化的结果,这是一种难得的无神论传统.但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缺失也在这里.正因为强调"一切皆变",而不像古希腊宇宙论那样承认存在一个"不变"的层面,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也就缺乏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这是这类宇宙论的最大缺陷.2.所谓本体论(Ontology),即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这是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教材上称之为"是论","在论"和"道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由于"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从"在"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是"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的内涵,就是所谓"在论"."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的作用实际上有两个: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与这两种本体论形态不同,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道论"并不认为存在优先于非存在,它认为存在是一种"惚恍"的存在,是"非有非无"的,是既"空"又"不真空"的,是一切皆变的.3.陈述自己喜欢的某种本体论形态并阐述理由(略).(二)人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说:"宇宙间若没有鸟或蜂蚁,不过是没有鸟或蜂蚁.但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间即没有解,没有觉,至少是没有较高程度的觉解.……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只是一个混沌.朱子引某人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此以孔子为人的代表,即所谓'人之至者'.我们可以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问题1:根据上面两段话,谈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问题2:结合教材对哲学价值的描述,谈谈哲学是如何促进人的思想发展的(二)答题思路:47\n1.无论是帕斯卡还是冯友兰的话,都说明了,对一个人来说,如以物质性的存在(肉体)和其他动物,和自然界相比,他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只有人的思想才使得人变得高贵起来.那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就是人的"觉解".这从人类创造的哲学这门富有思想探索性的学问上就能看得出来.在哲学研究领域,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通过深入探讨那些支配人们思想的先决条件,研究,阐发和揭示潜藏于人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影响着人们对这些用语的使用,并进而渗透到人们的结论中,左右着人们的信仰和行动的初始的假定条件.比如说,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谋求科学的全体统一等等.2.哲学除了对科学具有上述促进作用外,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也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主要作用.哲学通过对人类思想的促进,同时也就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也提升了人类自身的尊严.(三)失而复得的人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他的父母四处寻找,结果仍徒劳无获.几年过去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他看着门庭,仿佛认出了什么.突然,他低下脑袋,大叫一声,冲进门庭,穿过两个天井,直奔厨房而去.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两眼露出了兴奋的光芒.也许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不久便回荒漠去了.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一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他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父母和家人(即使把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选自《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问题1:结合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征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问题2: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有其"同一性"(三)答题思路:1.自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从这几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分析故事中的父母和失踪儿子的相认经过.2.由此我们可以接着分析自我的本质问题.按照教材的介绍,支持自我存在的理由可以归结如下: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被包含在经验之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结合这个故事来看,自我当然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自我必然是存在的,那些反对自我存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3.但是,我们也可以接着分析: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分离之后,这个失踪的人还能和他的父母建立原来的那种亲密关系吗他的"自我"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他会不会接着回到荒漠中去呢在"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的时候,可不可以说是先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的一种交会但这种交会又能延续多长时间同学们不妨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四)"考试不能作弊"在某种意义上,"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怎么认定这种行为的非道德性呢这里有两种思路,虽然结论是一样的,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一种思路是说:老师如果发现我作弊的话,他将判我的这门课程的成绩为零分;或者,如果这种行为蔓延开来的话,那么,考试最终就会变得形同虚设,以致根本起不到考试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考试不能作弊.另一种思路是说:"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如果你违反了"考试不能作弊"这样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的话,你实际上是在对大多数人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并且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当的这种基本的道德原则进行挑战,而这既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因此,即使没有一个人实际上作弊,作弊这种行为也仍然是错误的.问题1:在对"考试不能作弊"这个道德原则所做的分析中,以上两种思路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道德理论各自的利弊是什么问题2:你同意以上的哪种思路理由是什么(四)答题思路:47\n1.第一种思路代表的是其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第二种思路代表的是义务论的道德理论.这两种理论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各有利弊.同学们可以先讲清楚何谓功利主义,何谓义务论,然后再对比它们的利弊长短.2.简述自己支持哪一种理论并说明理由(略).请注意: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考试不能作弊"这个道德准则来进行叙述,同时以结合自己的亲身实际,亲身体验为最好.(五)苏格拉底的困境假设你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履行你所确认的职责,寻求做对你的同胞有益的事情;又假设,你的很多同胞都不喜欢你和你所做的一切,甚至把你看成是危害社会的人,尽管实际上他们并不能证明这一点;进一步假设,你被一个与你同等地位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所控告,审判,并被判处了死刑,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一种你有理由认为是相当不公正的方式进行的;最后,假设你正在监狱里等待处以死刑,你的朋友为你安排了一个逃跑的机会,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逃往国外,并且保证他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贿赂,在你逃跑时绝不会有危险.如果你逃跑了,你就能活下来,你妻子和孩子的处境就会好些,你的朋友也能够再见到你.人们普遍认为你应该逃走.那么,你是否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呢—摘自弗兰克纳著《伦理学》这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如果你面临苏格拉底的困境,你会怎么办试从伦理学的角度,从正反两种可能性,分析一下自己采取某种行动的理由.问题1:你决心利用这个机会逃走.那么,理由是什么问题2:你决定放弃这个机会,甘愿赴死.那么,理由又是什么(五)答题思路:1.回答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明自己逃跑的理由.2.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义务论的角度来说明自己甘愿赴死的理由.请注意:以上两个问题都要回答,要考虑两种可能性;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亲身实际和亲身体验,也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伟人的故事;同时要善于运用文字教材所介绍的道德理论.不能脱离书本自由发挥1、哲学最早产生于( 古希腊     )。2、( 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3、哲学是一种比宗教和艺术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4、(早期自然主义)哲学家那里,哲学和科学实际上是一个东西。5、(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家,哲学与科学开始分离。6、亚里斯多德把哲学称为(            )(第一原理或最高原理或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任答一个算对)7、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研究探索(  )和(     )的本质,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自然、宇宙)8、希腊后期和中世纪早期哲学具有(     )或(   )的特征,主要研究道德的、实践的、生活,人生的目的问题。(伦理学、道德学说)9、中世纪哲学是(       ),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    )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宗教)10、现代哲学主要是(     )与(    )的对立和冲突。(科学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11、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哲学,哲学就是(      )。(认识论)12、广义的形而上学也被称为(       )。(本体论)13、现代伦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     )的内容。(道德理论)14、哲学除了研究认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还研究(     )、(    )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美学、宗教哲学)15、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  )与(     )的关系。(思想、外部世界)16、是(                )赋予了语词以特定的意义或含义。(人)17、定义有(     )和(       )的不同理解。(实质主义、形式主义)47\n18、规定性定义无所谓( )或(   ),只是一种建议性质的东西。(真、假) 二、辨析题1、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p112、形而上学和伦理学:p13\163、规定性定义与指示性定义:p27-284、哲学与科学:p32-33\375、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哲学性问题:p32 三、简答题1、哲学有哪几个基本的领域?P10--112、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p203、如何理解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点?p30--314、简述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一般作用。P32\375、对照本章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要地描述“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P2\20\30\32-33\43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或“已经检验的生活”?请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P38-392、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见课程讨论区的解答)第二章中西哲学史略一、填空题1、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主要有十家,而最有影响的是( )、(  )、(   )、(     )四家。(儒、道、墨、法)2、《周易》是(     )的基本经典,位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首,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中国(    )的发源地。(儒家、传统文化)3、《周易》第一次将中国的神话宇宙观以(        )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太极生成论”)4、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      )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仁学”)5、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倡导(        )和(        )是它的显著特征。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无为”、“逍遥”)6、韩非子是(    )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    )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法家、法治)7、经学是指研究(    )的学问。(儒家)8、(      )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源”的问题。(泰勒斯)9、(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德谟克利特)10、“人是万物的尺度”是(    )的名言。(普罗泰戈拉)11、“认识你自己”是(    )的名言。(苏格拉底)12、“知识就是力量”是(    )的名言。(培根)13、(     )提出了“理念论”。(柏拉图)14、(     )提出了“灵魂回忆说”。(柏拉图)47\n15、(     )提出了“白板说”。(洛克)16、(     )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17、“我思故我在”是(     )的名言。(笛卡尔)18、“绝对精神”这个概念是(       )提出的。(黑格尔)19、(        )的哲学等同于“理性宗教”。(黑格尔)20、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    )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     )和(      )。(黑格尔、科学主义、人本主义)21、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必须用(        )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实证科学)22、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     )或(      )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出认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非理性”、“反理性”)23、西方文化正式传入中国,最早是从意大利人(     )开始的。(利玛窦)24、利玛窦在处理天学和理学的关系是,采用了(   )和(   )的策略。(“合儒”、“补儒”)25、中国哲学对法国哪三位哲学家有影响:(    )、(     )、(      )。(培尔、马勒朗士、伏尔泰)二、辨析题1、道教和道家p49\532、法相宗、华严宗、禅宗p543、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p554、宋明理学的道学、心学、气学p565、唯名论和唯实论p676、经验论和唯理论p717、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p76\74 三、简答题1、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p482、简述道家的基本思想。P493、简述法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P50-514、简述隋唐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P545、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576、简述魏晋玄学讨论的问题。P52-537、简述清代实学的特点。P59-618、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内容。P649、简述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基本思想。P65-6610、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内容。P68-6911、简述礼仪之争的内容。P8112、16-18世纪中国哲学对法国和德国有什么影响?p82\8313、西方哲学和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什么关系?p85-86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出现了“三次著名论战”,你对这“三次著名论战”有什么看法。P87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p873、试比较分析中西哲学的主要特点和区别。P77\329 第三章形而上学一、填空题47\n1、古希腊宇宙论又叫(      ),主要探讨世界的(    )问题。(自然哲学、本原)2、恩培多克勒认为水火气土是组成万物的根,(    )使四根结合而生成万物,(   )使四根分离而导致万物灭亡。(爱、恨)3、早期自然哲学已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    )特点,这种(     )特点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思辩、思辩)4、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     ),不是(      )意义上的自然界。(内在根据、“物之集合”)5、(       )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很高,无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以及其他任何哲学门类,都有某种(            )作为它们的基础,大致指示着其发展方向并规范着其研究内容。(本体论、本体论)6、(     )是语言的逻辑界限。(“是”)7、第一个把“是”作为哲学重要问题的是(       )。(巴门尼德)8、(         )第一次明确地将“是者”确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对“是”进行了逻辑分析。(亚里斯多德)9、(     )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     )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是论”、“是论”)10、“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所以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 )哲学。(概念论)11、西方哲学主张存在(      )非存在。(先于)12、中国哲学主张非存在(       )存在。(先于)13、自我论实际上就是人学(      )。(本体论)14、(     )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联想。(休谟) 二、辨析题1、气论、太极论、五行论、缘起论。P96-1002、一元论和二元论p130-131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p122-1244、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p1265、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p1286、“是”与“在”、“无”p109\1147、“是论”、“在论”、“道论”p117\1148、“理解”和“认识”p1099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p11910、身与心p126\13211、自我与本我p133 三、简答题1、试述“是论”的内容及其影响p1072、试述“在论”的内容及其影响p1113、试述“道论”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p116-1174、简述亚里斯多德对“是”的逻辑分析。P105-1065、简述“自我”的特点。P138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休谟和佛教都对自我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P133-1422、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说明你对自我与情感、肉体、思想和意志之间关系的一般看法。 P133-14147\n 第四章认识论一、填空题1、在传统认识论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      )问题:是以(   )为认识的根据,还是以(      )作为认识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传统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认识路线、经验、理性)2、现代认识论是指传统认识论之后的认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认识论已转向作为认识成果的(       )的研究,所以,现代认识论就等同于(     )。(知识、知识论)3、分析哲学就是认为(    )是哲学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对象,全部有意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      )问题。(语言、语言) 二、辨析题1、经验和理性p1462、感知、内省和直觉p1493、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p1614、观念和概念p1625、观念与实在p1676、理性实在论和经验实在论p1677、常识实在论、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p1698、内在关系学说和外在关系学说p1719、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176\17810、“自诚明”和“自明诚”p18711、“穷理”和“尽性”p18812、“为道”和“为学”p18913、“坐忘”和“心斋”p190 三、简答题1、认识论中的“批判”是什么意思?与日常语言中的批判有何区别?p592、实在论中的实在主要有哪些基本含义?1673、简述“语言的转向”发生的理由。P1744、试讨论哪些是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原则。P180-1855、试分析认识与价值的关系。P1856、试分析佛教的冥想直观。P192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800字以上。)1、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P1912、请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直觉”的含义,尝试利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分析“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P192\194 第五章伦理学一、填空题1、道德是一个(    )的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完成了,才会关系到他人,才会有善与恶的区分。(“实现”)2、价值判断总是建立在一定的(      )的基础上。(事实判断)二、辨析题1、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p2022、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p211-2163、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p213-21647\n4、圣谕论和义务论p217\p2215、“经典派”圣谕论和“人性派”圣谕论p217,p219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二者之间的关系?p1982、影响选择、确定价值的因素有哪些?p202-2043、简述利己主义的基本内容p2114、简述功利主义的基本内容p213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在某些文化类型中,食人、杀婴或人祭等现象被视为正常。试用逻辑和证据论证或驳斥要接受这种道德价值为道德的东西的论点。(p207\p208\p209)2、如何区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p211\p213\p215-216)3、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证据说明。(p213-221)4、试列举支持或反对安乐死的理由。P226-2285、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一根擀面杖击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或不道德的理由。(p233-235)6、试列举支持或反对影视暴力的理由。P236-2377、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见课程讨论区) 第六章美学一、填空题1、狭义上说,审美就是指审美(    ),是一种以(   )为基础的判断活动。(体验、体验)2、要对一个事物作出美不美的判断,前提是这个事物能够进入人的(    )的视野,(     )是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注意力、审美兴趣)3、(     )推动了美学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化,很好地解释了审美嗜好与感官嗜好的关系。(休谟)4、西方的美学是知识型、逻辑型美学,而中国美学是(    )、(     )美学,具有观照超验和经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有方式。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为(     )这个概念的创造和运用。(直觉型、顿悟型、“意境”)5、审美特性带有明显的(      )的特点。(知觉性)二、辨析题1、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p242-2432、审美体验的“内容倾向型”定义与“影响倾向型”定义p242-2433、美的本质的客观论与主观论p246-2474、艺术诠释的动机论和非动机论p2625、艺术诠释的一员论和多元论p262-2636、模仿和表现p264-2657、表达、指示和隐喻p269-2738、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p264-2709、艺术定义的家族相似论、惯例论和意识形式论p274\275\27747\n三、简答题1、审美判断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请分析审美兴趣与审美判断之间的关系。P243-2442、试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P248-2503、与历史上的美学相比,分析美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p254-2554、简述康德的美学观。P252-2545、简述中国美学的一般特点。“意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P255-2576、试分析艺术形式的功能性解释和描述性解释的不同点。P287-288三、分析题1、请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艺术与美学的一般关系。P258-2632、人们是如何把艺术作品从其他人工制品中区别出来的?请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几对矛盾。P279-290 第七章当代哲学一、填空题1、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解释的学问,即关于(     )的理论,是关于理解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寓意解释”)2、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     )的方法,因为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使用直接观察方法的。(解释学)3、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一种(     )的解释学。(本体论)4、哈贝马斯的解释学具有(        )和(      ),他的解释学方法是为了满足“社会批判”或“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而阐发的。(“实践性”、“开放性”)5、梁漱溟的(        )出版开启了当代新儒学运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6、(        )创造了“意欲”概念,来说明宇宙及生命的存在本质。(梁漱溟)7、熊十力与梁漱溟不同,他重视(      )的研究,重抽象理论研究,为儒学构筑了一个(    )的哲学体系。(本体论、本体论)8、冯友兰借助了西方的(     )和程朱理学的方法来重建儒学。(新实在论)9、牟宗三吸收了西方哲学主要是(       )加以改造和重构的陆王心学,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的缜密的哲学体系即(     )的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哲学、道德)10、后现代主义哲学,从理论风格看,它具有激进的(    )倾向;从理论形式看,它立足于现代哲学(     )来阐明自己的哲学主张;从理论特征看,(    )和(     )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反传统、“语言的转向”、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11、利奥塔认为,在后现代时代,关于知识合理性的叙述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就是(     )的失信。(“宏大叙述”)12、总的来说,福柯的理论探索,可以归结为从(       )的语境出发,对理性及其主体所做的反思和批判。(“权力和知识”)13、(      )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思潮,(    )是领军人物。(解构主义、德里达)二、辨析题1、理解与解释p295-297\p301-302三、简答题1、试论解释学与建立人文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p3002、试比较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解释学观点的异同。P300-3033、“宏大叙述”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分析有何意义。P319-32047\n4、什么是解构主义?其主要方法是什么?p324-3275、简要说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作用。P324-3256、试分析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逻辑及其结论。P304-3067、试论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P315-316四、分析题1、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说明解释学的方法论意义。P3032、用自己的语言来比较分析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哲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P303\306\307\310\312结束语中西哲学的会通与发展分析题:1、结合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P3292、试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会通的必要性。P3303、试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会通的可能性。P330-331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1、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答: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1)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但它不是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实在的整体。(2分)(2)哲学是一种关于明辨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2分)(3)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2分)2、简述托马斯.阿奎经院哲学的内容。答: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内容是:经院哲学奉基督教教义为至上权威,用理性去解释基督教教义,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1分)托马斯主义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显著特点是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全面改造和充分利用,归纳为:第一,哲学和神学: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托马斯调整了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哲学和神学,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可能性。(1分)第二,上帝存在的证明。有限的、不完善的人如何能够认识无限的完善的上帝?托马斯强调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从完满观念出发的“先天证明”。他提出了“五个证明”。(1分)第三,实体学说:托马斯把实体分为三类:一是最高实体上帝,在上帝那里,存在与本质统一;二是精神实体,不包含质料的复合体。三是物质实体,比精神实体享有更少的完善性。(1分)第四,感觉认识论:托马斯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他承认知识开始于感觉,但同时也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1分)第五,共相理论:他肯定共相的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1分)3、简述“语言的转向”发生的理由。47\n答:语言的转向是指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向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所实现的哲学主体的转换,最终目的是实现哲学的语言化,通过这一转向,实现与传统哲学的“决裂”。(1分)“语言的转向”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传统哲学陷入空前危机之后,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认识论的研究,在弘扬人的理性的同时,也造成了“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不仅陷入“自我中心困境”,而且把哲学变成了“理性宗教”;(1分)同时,心理学的实证化所引发的哲学“心理主义”思潮,有把认识论研究当作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危险。(1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大多数哲学家没有像现代观念论那样想方设法去挽救传统哲学,而是效仿同时期发生的科学革命,对哲学进行改造,传统哲学妄图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真理,结果只达到超验的神秘世界,这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果,反而引起永无休止的争议,科学之所以能飞速发展,而哲学却总也踯躅不前,原因就在于科学的方法是精确的,科学的理论是可以检验的,科学的语言是可以相互交流的。(1分)因此,哲学发展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扬科学之长,克哲学之短,效法现代科学的方法,采用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的方法来澄清哲学命题的意义。(1分)但传统逻辑既缺乏精确性、严格性,又容易产生逻辑悖论,现代逻辑的发展,则使我们有可能对传统哲学问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出新的、更明确的回答。所以,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就可以与一切传统哲学划清界限。(1分)4、简述康德的美学观。答:康德主要是对审美判断的客观性进行了论证。(1分)他以自己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关于审美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的敏锐而深刻的解释,使之成为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理论之一。(1分)他认为审美判断是否有客观性,归根到底应回到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上来。(1分)他把美看作不是客体的属性,而是人的意识用来整理认识内容即现象的先天的时间空间直观形式。美就是以自己的纯形式必然地使任何人都不计利害而感到愉悦的东西。(1分)由于美摆脱了利害性关系制约的精神性纯形式,因而具有普遍的必然的性质,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康德认为人的审美观念的普遍性,归根到底是人的统一的一般审美感觉作用的结果。(1分)在康德那里,美不属于对象,而只属于人的观念;它涉及的不是经验中所提供的内容,而只是纯粹观念的形式,所以,他得出结论,只要从审美判断中排除利害关系;把艺术与认识区分开来;注意到没只是凭借它的形式而使对象成为美,那么,它自然也就具备了它的客观性。(1分)5、试论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答:(1)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这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为汉帝国之构建,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1分)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特点是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1分)第三期是当代新儒学,有两个意义,一是以往的儒学是纯以道德形式来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是以往的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其相应和。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三统”说。(1分)(1)牟宗三的儒学“三统”说:“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1分)道统即道德宗教,孔孟所开辟的人生宇宙之本源。(1分)学统即发展科学。(1分)政统即民主政治。(1分)“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1分)“三统”说是牟宗三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属。(1分)6、简述道家的基本思想。答:(1)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史称老庄学派。道家经典有《老子》、《庄子》。(1分)(2)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倡导“无为”和“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1分)(3)道家的哲学抽象程度比儒家哲学高出许多,主要原因是提出和论证了“道”这个概念。“道”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从宇宙的角度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或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规律。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分)(4)道家哲学处处充满辩证法思想。(1分)(5)道家思想推广到人生观时,一方面展现人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对事物的豁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1分)(6)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理论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道家向宗教方向发展,形成了道教。(1分)7、简述礼仪之争的内容。47\n答:礼仪之争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加祭祖、祭孔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2分)1704年教皇格来孟十一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祖、祭孔礼仪,康熙看到这一通谕十分生气,下令不允许西洋人在中国传教。(2分)传教士回到欧洲,同时也把中国哲学也带去了。(2分)8、实在论中的实在主要有哪些基本含义?答:所谓实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1分)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观念的概念。(2分)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1分)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1分)实在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1分)9、与历史上的美学相比,分析美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分析美学流派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一个美学流派。(1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学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美学运动。(2分)这是指,分析美学从来也没有提出过一套美学上自成系统的学说或理论。(1分)它之能够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存在并产生重要影响,从根本上说,在于它从自己的分析哲学的前提出发,对客观论美学的基础进行逻辑和语言上的分析,由此否定了美是客观的这一传统形而上学美学观念,得出了与休谟美学殊途同归的结论。(1分)他们认为“美”一词其实是一个无意义的虚构的形而上学概念,根本否认有美的特质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审美判断基本上等于是一个情感判断,否认审美判断是描述性的,这样,分析美学就在彻底经验主义立场上复兴了休谟的主观论美学。(1分)10、试分析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逻辑及其结论。答:梁漱溟创造了“意欲”这个概念,并以各民族对待“意欲”的不同态度来区分不同的文化模式,他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模式:(1)西方文化模式:“以意欲向前的要求为其基本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第一种生活样法,即遇到任何问题都由前面去下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是自我奋斗的生活态度。在这种文化模式内,西方人创造了科学和民主两大文化的“异彩”。(1分)(2)中国文化模式:“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第二种生活样法,即遇到任何问题不是想通过奋斗去改造局面,而是就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这是自我调和的生活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实际上就是中国儒家所持的生活态度。(1分)(3)印度文化模式:“以意欲反身向后的要求为其基本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第三种生活样法,即遇到任何问题都想着从根本上取消这一问题,这是自我禁欲的生活态度。(1分)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三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宏观立场来看,它们实际上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先后递进的历史阶段。这其中,西方文化所着力解决的是身(物质)的问题,中国文化所着力解决的是心(道德精神)的问题,印度文化所着力解决的是生命的归宿问题。(1分)根据这一理论,梁漱溟判定,西方文化就历史发展来说是最自然的,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初本来的路,而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无疑是早熟的,至于印度文化就更加早熟了。(1分)梁漱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西方文化模式已成了强弩之末,而中国文化此时正由过去不合时宜的早熟边为最适合当代人生的需要。所以他认为,解决中国文化危机的正确途径是排斥印度文化,丝毫不能容留;全盘承受而又根本改造西方文化,即适当调整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在现实的时空点上相结合。这就是梁漱溟在东西文化比较上所得的结论。(1分)11、如何理解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点?答: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表现在:(1)哲学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的原则或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又分为两种:一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念。这是人的日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程度进行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一个证明。二是科学意义上的信念。对科学的前提进行逻辑上的和经验性的检验是哲学的另一项意义更为深远的使命。(3分)47\n(2)表现在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人们至今谈论的哲学问题仍然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所研究的那些问题,可以说近现代哲学不过是以不同方式对希腊哲学进行注解。(3分)12、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答: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1分)仁学的内涵:第一,以孝释仁,这是仁学的出发点。(1分)第二,以礼释仁,礼即周礼,克己复礼。(1分)第三,仁这爱人,这是仁学的核心。(1分)第四,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1分)第五,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1分)1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挖掘形而上学的因素,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而上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如太极、太虚、天理、心。经过理学家的改造,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分)(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强调“义理之学”直接面向经典,以儒学的义理而不是辞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义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2分)(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2分)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二是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道统”。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过来,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14、简述中国美学的一般特点。“意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答:中国美学的一般特点表现为:中国美学是直觉型、顿悟型美学,具有观照超验和经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有方式。(3分)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为“意境”这个概念的创造和运用。意境就是意义之境,凡是与人的审美判断有关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都是统虚实、合有无的特点。统虚实就是指由想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合有无就是指虚实相间的艺术形式。化景物为情思,变物象为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意忘形”就是这样。(3分)15、怎样理解“是”与“应当”二者之间的关系。答:“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它们实际上做了什么,这是一个事实判断,是认识论的问题。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这是一个道德判断,是道德研究的问题。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就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16、简述法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答:(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最著名的是韩非子;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韩非子》。(2)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在政治观上,主张法、术、势,即法令、权术、政权三者密切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子专制制度;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出了“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参验说”,即主张以名实是否统一为标准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强调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互相参照来检验认识的真伪。(3)其影响: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法家的君权专制,惟法是尊而不分贵贱亲疏的非道德主义主张,并不适应中国的宗法社会现实,故在秦亡以后,便趋于瓦解。但他所倡导的刑罚、法治思想则被保留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并与仁爱、德治互为表里,对后来乃至今日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47\n17、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答:所谓经验,在直观我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认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征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1、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答: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是唐代中期儒家学说从思想理论的层面与佛道二教划清界限,并自觉吸收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充实自身的新的思想动向的代表。(2分)(1)韩愈的“道统说”:即韩愈为了捍卫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而构造了一个儒家学说的传承系统,即“先王之教”由尧舜禹汤传至文武周公再传至孔孟而止,其目的是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2分)(2)李翱的“复性说”:即借用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模式来说明儒家心性论中的本性和情感的关系,开创了儒家吸取外来佛教的思想养分以充实自身的理论范式。(2分)2、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答:(1)心理事件: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感受,属主观性的东西;物理事件:表现为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属物质性的东西。(2分)(2)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第一,心理事件没有公开的可观察性,只有私人性、自我隐蔽性和内在性;而物理事件具有公开的可观察性。(2分)第二,心理事件没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不能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能够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2分)3、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答: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的重要概念。(2分)(1)分析判断:从逻辑形式来看,分析判断是谓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圆球是圆的”,分析判断不能带来新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1分)(2)综合判断: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某些物体会发光”,综合判断能带来新知识,综合判断是经验的。(1分)(3)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增加知识的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康德认为数学判断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2+3=5”,它既是先验的即非来自经验,同时又是综合的。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对于认识是最重要的判断形式,因为它是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有力保证,即认识客观性的有力保证。(2分)4、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答: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属于道德理论中结果论的两种理论形式。(2分)(1)利己主义:它相信,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强调利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条,把行为的利己取向视为天经地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将引起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还将在道德建议方面引起混乱。所以,大多数伦理学家都相信,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2分)(2)功利主义是指,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且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即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边沁和穆勒。其基本形式有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2分)47\n5、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答:(1)审美体验是指审美活动中人的精神通过感官而与客体形式或结构之间建立起来的某种愉悦性欣赏联系。人是审美的主体,审美对象是客体,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即艺术作品。(1分)审美体验在实践中有审美体验的“内容倾向型”定义和审美体验的“影响倾向型”定义两种方式。审美体验的“内容倾向型”定义是从体验的内容即我们倾向获得的东西这一点来定义审美体验,把审美体验维系于某种外物的属性。这个定义把审美体验理解为是一种既与体验的样式无关,也与体验的结果无关的东西。这主要是从客观方面来看的。(1分)审美体验的“影响倾向型”定义是把人的审美体验与他的注意力受到的吸引联系起来,把审美体验看作是出于人的情感对纯粹美的需要而在注意力方向上对意识对象所作的积极主动的选择和调整。这主要是从主观方面来看的,即对同一事物的体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1分)(2)审美判断是指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一个人所作的关于某个事物美的判断,即意味着要对一个事物究竟是美还是不美作出意识上的判断。要对一个事物作出美不美的判断,前提是这个事物能够进入人的注意力的视野,审美兴趣是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审美判断主要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1分)审美判断有两个特点:一是它要有判断的条件,即引起感觉反应的条件。如果客体没有引起人的兴趣和欣赏,它就不会被人所选择而成为审美判断的对象。(1分)二是它不受规则的约束,规则对人的审美判断不发生作用。即审美判断是一种超脱束缚的、不受规则约束的自由意识活动。(1分)6、哲学与科学答:哲学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最初的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它们所关注的对象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哲学和科学在最初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和内容;(1分)从苏格拉底之后,哲学和科学开始出现分离,但哲学和科学始终不可能彻底分离,哲学和科学相互作用而推动自身发展;(1分)哲学要以科学为基础,科学要以哲学为指导,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始于哲学的探索,哲学为科学确立理论前提,为科学阐明基本性质,并捍卫和证明科学的独立性和统一性。(1分)它们的区别表现在:(1)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研究研究一般性问题,是关于经验现象后面的一般本质或原理的研究,是一门探讨宇宙和事物根本原理的学问;而科学研究已知的事实,是关于经验现象的具体研究,是探讨世界的某一具体方面、某一具体问题的学问。(1分)(2)它们的特征不同。哲学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思想探索性特征,而科学具有具体性、直接性、技术性特征。(1分)(3)它们的功用不同。哲学影响人们的思想、信念等内在的东西,对思想文化具有重大作用,主要是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和对自由意识的促进。而科学则直接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外部世界。(1分)7、“是论”、“在论”与“道论”答:(1)“是论”是从“是”这个角度来理解的本体论。(1分)“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是”是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是者”的中心含义就是实体,“是者”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是者”追求的目标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可以导向科学。(1分)“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论”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1分)47\n(2)“在论”是从“在”这个角度来理解的本体论。(1分)“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在”不能认识,但可以领会,可以理解,“在”是非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在者”就是“自在之物”,也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在者”追求的目标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可以导向道德和审美。(1分)“在论”也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在”的角度来理解“一般存在者”,就是主张“返回事物本身”,直接面对事物本身,把“在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的作用一方面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另一方面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1分)(3)道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的终级本质或者自然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其致思倾向是非存在优先于存在。从“无”的角度来研究存在问题,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道论”①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了,这样一种‘生存哲学’是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②它主张“有生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③它主张“一切皆变”,因而无论道家还是佛家的哲学思想都贯穿了辩证法思维等等。但道论过分强调存在的非存在特性,也形成了中国文化之缺乏科学意识和出现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的倾向。8、经验论、唯理论和批判论答:(1)经验论是强调人的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忽视甚至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的一种认识论。(0.5)代表人物是洛克、贝克莱、休谟。(0.5)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来自经验;经验提供的知识具有可靠性;他们并不否认经验需借助逻辑推理才能形成“共相”或与共相相类似的一般概念或普遍原理,即并不否认数学、逻辑知识的有效性,但坚持认为推理本身不过是经验的一种结果。(1分)经验论的作用:较好解释了人们的常识性认识,体现了其与经验科学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经验论哲学对绝对主义或独断论的怀疑和批判,对深化关于科学理论基本性质的认识,具有启发作用。(0.5分)经验论的缺陷:把理性与经验完全对立,否认或过分贬低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符合认识发展实际;由对因果关系的经验性分析,而得出否认认识必然性的结论,有失偏颇;经验论由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出发,却得出了知识相对性的结论,最终导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0.5分)(2)唯理论是强调人的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忽视甚至否认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的一种认识论。(0.5)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0.5)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感觉经验的,主张认识的先天性;并不否认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自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哲学思考,运用怀疑方法来考察与认识相关的所有知识。(1分)唯理论的作用:唯理论在认识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确定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推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对经验论哲学局限性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0.5分)唯理论的局限性:把“我思”作为认识的起点,这必须以承认思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过程为先决条件,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证明是缺乏根据的;他们对数学和逻辑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信念,也是一种缺乏根据的独断;他们对经验作用的贬低和忽视,也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0.5分)(3)所谓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对经验和理性的认识作用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认识论理论。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批判哲学”,他的认识论也相应地叫为“批判论”。这里的“批判”和日常语境下的“批判”不同,这里的“批判”是指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前提进行反思和辨证分析的一种哲学方法。9、圣谕论和义务论答:圣谕论和义务论是道德哲学非结果论的两种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原则。(2分)(1)圣谕论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凡是符合上帝神圣命令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这种理论把道德的根据外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又分为“经典派”圣谕论和“人性派”圣谕论,“经典派”圣谕论认为上帝的神圣命令仅存在于各种宗教的圣典中,只能从这些圣典来体察上帝的旨意;“人性派”圣谕论则认为上帝的神圣命令就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中,不能离开人性来谈所谓遵守上帝的神圣命令。(2分)(2)义务论与圣谕论相反,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代表人物是康德。康德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道德上正当的,关键是看它的动机,而不是看它的结果。(2分)47\n10、艺术定义的家族相似论、惯例论与意义形式论答:艺术定义的家族相似论、惯例论是当代艺术哲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两种艺术定义。(2分)(1)家族相似论。首先是维特根斯坦提出来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但他们决不是都在某一点上表现出完全相同,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家族相似。(2分)(2)惯例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学家乔治.迪奇,他认为“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惯例的安排。”所谓“惯例的安排”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因为他们在一整套惯例或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实际上就是说,艺术就是被那些在这一方面拥有权威身份的专业人士看中而被冠之以“艺术”名头的任何东西。(2分)(3)意义形式论是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自足自律,不受日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代表人物是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意义形式理论是种引起广泛争议的艺术定义理论。欣赏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11、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答:按其研究的性质,哲学可以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2分)(1)理论哲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研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即形而上学;(1分)另一部分是对认知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的哲学,即知识论。(1分)(2)实践哲学主要是研究为一定目的所决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那些实际问题。如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2分)12、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答: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大思潮。(1分)(1)科学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主要流派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等;主要观点是:认为哲学想要切实得到发展,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他们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总的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2.5分)(2)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主要流派有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主要观点有: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出认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这些是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特征。(2.5分)13、“为道”和“为学”答:为道和为学是道家认识论的两种不同认识路径。(1分)“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这些知识必须靠人们与外界交往、日积月累才能获得,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2.5分)“为道”是指对道的认识,无法用普通的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至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所以必须采取与“为学”相反的方法,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为道日损”,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2.5分)14、美的本质的客观论与主观论答:(1)美的本质客观论:认为事物的美是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人的感觉无关。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审美判断与个人的好恶无关,审美客观论是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3分)(2)美的本质主观论:认为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是一个主观概念,而不是客观概念,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休谟认为,美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中。审美主观论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3分)47\n15、理解与认识答:理解和认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进行思想,而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认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如果说,对于“是”,我们可以认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16、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答: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些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乏决定如何可能做到责任的需要与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如果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弱决定论则在另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17、表现与表达答:“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象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自我传递了某种动机、意愿、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离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而且也能够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18、“是”“在”“无”答:“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在这个界限之内,语言和思想就是有逻辑的,就是能够清楚明白的,在这个界限之外,语言和思想就是没有逻辑的,就是不能够清楚明白的。“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在”还在语言的语言界限之内,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尽管它已经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即“是”的界限),换句话说,虽然我们不知道“在”是什么,但我们却是知道“在”是存在的,而且我们也仅仅知道这一点。如果理解“是”是一种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的话,那么,“在”则是一种非逻辑性理解的对象,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一件事物都同时具有“是”与“在”这两种不同的属性。“无”包含以下三种不同的内容:第一指个体事物中的空虚部分;第二指个体事物末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第三指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中国道家与佛家所谓无固然首先指的是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无”。从存在的等级来说,中国哲学所谓存在不像于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即它没有处于两头的绝对存在(上帝和理念型相)和绝对非存在(虚无),而只有处于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现象界)这样一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19、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47\n答: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分析,它们普遍认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日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从而解决问题,如果说理想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日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根本目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涵着真理,可见,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日常语言派哲学家普遍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改造日常语言的作法,认为这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由于理想语言学派制定的经验证实的意义标准过于苛刻,还造成了认识论上的诸多困境。因此,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强调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20、“自诚明”与“自明诚”答:“自诚明”与“自明诚”这两种观点指的都是儒家哲学的认识论路线。《中庸》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可以殊途而同归。历史上就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首位,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住所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到知识;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求知的途经放在首位,主张的客观事实为住所来即物而原理,然后再通向道德。不管是偏于“自明诚”,还是偏于“自诚明”,那只是采取的路经不同而已,这在人格理想却是一致的和不变的。一、填空题(每空1分)1、哲学除了研究认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还研究   美学   、宗教哲学 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2、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  法治   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3、    洛克  提出了“白板说”。4、“我思故我在”是       笛卡尔     的名言。5、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  黑格尔 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   和  人本主义 。6、  亚里斯多德    第一次明确地将“是者”确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对“是”进行了逻辑分析。7、中国哲学主张非存在  先于    存在。8、“绝对精神”这个概念是     黑格尔    提出的。9、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        休谟        和     康德             。10、道德是一个  “实现”   的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完成了,才会关系到他人,才会有善与恶的区分。11、   休谟     推动了美学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化,很好地解释了审美嗜好与感官嗜好的关系。12、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  解释学  的方法,因为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使用直接观察方法的。13、牟宗三吸收了西方哲学主要是   康德哲学    加以改造和重构的陆王心学,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的缜密的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14、    梁漱溟    创造了“意欲”概念,来说明宇宙及生命的存在本质。15、哈贝马斯的解释学具有    “实践性”   和  “开放性” ,他的解释学方法是为了满足“社会批判”或“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而阐发的。16、 原始宗教  和    原始艺术     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17、“认识你自己”是    苏格拉底     的名言。18、   柏拉图     提出了“理念论”。19、  贝克莱      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20、中国哲学对法国哪三位哲学家有影响:   培尔、马勒朗士、伏尔泰        。21、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   内在根据       ,不是   “物之集合”  意义上的自然界。22、       休谟       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联想。23、在传统认识论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认识路线问题:是以   经验   为认识的根据,还是以 理性  作为认识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传统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24、价值判断总是建立在一定的     事实判断         的基础上。25、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一种  本体论   的解释学。47\n26、冯友兰借助了西方的      新实在论      和程朱理学的方法来重建儒学。27、后现代主义哲学,从理论风格看,它具有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从理论形式看,它立足于现代哲学  “语言的转向”                                来阐明自己的哲学主张;从理论特征看,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是它最显著的特点。28、   早期自然主义      哲学家那里,哲学和科学实际上是一个东西。29、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   思想    与    外部世界   的关系。30、中世纪哲学是   经院哲学    ,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  宗教  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31、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  黑格尔  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 和 人本主义  。32、现代认识论是指传统认识论之后的认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认识论已转向作为认识成果的  知识    的研究,所以,现代认识论就等同于  知识论     。33、西方的美学是知识型、逻辑型美学,而中国美学是  直觉型      、  顿悟型   美学,具有观照超验和经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有方式。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为   “意境”  这个概念的创造和运用。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20分)1、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评分标准:对原文解释正确,给5分;同意或不同意,说明理由,能自圆其说给10分,如不能自圆其说,或论述不清,或自相矛盾,酌情扣分;举例说明,给5分。①庄子原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很危险的。②我不同意庄子的观点。因为庄子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知识的无穷的矛盾,但是他不了解这矛盾必须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更替才能解决,从而片面夸大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得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徒劳无益的这个错误的结论。这实际上是取消求知。(自己展开分析)③(举人类认识或自己认识的事例说明,谈体会)2、结合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评分标准:从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中分析概括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产生背景、理论体系、话语形式和逻辑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只要观点和论据统一,能自圆其说的,记20分,有观点而无论据,不能自圆其说的酌情扣分。(课本P329。补充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仅作答题参考,不要照抄)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国哲学表现一种思维方式,西方哲学表现另一种思维方式,彼此很有区别。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分析,西方分析思维比较流行,比较占势力。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尤其近代西方哲学,分析方法很流行。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就出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辩证法不太受重视了,把事物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可是中国哲学从古代一直到近代,比较占势力的是辩证思维。可以说西方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主;中国以辩证思维为主。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一个最重要的代表就是赫拉克利特,他是西方辩证法的开端,不过,中国的辩证思维与西方的辩证思维有区别。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大家,可是他们所讲的也不一样。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斗争,老子特别强调和谐。这说明中西都有辩证思维,可是其重点不一样,直到现在亦是如此。47\n二、中西本体论的异同。西方本体论学派很多,意见彼此也不一样,其中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讲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两个方面,本体是现象的本体,现象是本体的表现。西方尤其是唯心论者有这么两句话:“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这就是说,本体是实在的、是真实的,可是它自己不能够表现出来;现象是表现出来了,可是它不是真实的,只是本体的表现。这种思想在西方新黑格尔主义那里特别强调。中国自古以来,许多大哲学家都是不讲本体与现象对立的。认为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又有区别,又有统一。中国哲学认为,本体是实在的,现象也是实在的,并没有虚实的区别,是一种本末、源流的区别。一方面是本,一方面是末;本就是本来就有,末就是后来才发生的、后来才衍生出来的;源流,源就是起源,流就是后来才产生的。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本体是根本、是实在的,现象虽然不是根本,可也是实在的,这是中国本体论的一个特点。三、天人关系与主客关系。所谓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命题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汉朝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董仲舒,他认为天人的关系是合而为一的。宋朝张载也讲“天人合一”,他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来。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是说自然界也是客观实在的,天和人都是客观实在的,彼此合成一个整体,就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包含爱护自然界,维护生态和谐的意义。这些年来许多西方思想家也强调人与自然有不可分的关系,这就与中国哲学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近了。西方传统思想强调克服自然,战胜自然。自然科学就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从培根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用科学技术战胜自然,可以说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恩格斯也讲过这个问题,西方在许多问题上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恩格斯特别强调精神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国古代也讲主客关系。主体、客体这两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没有,可是有相类似的名词。在中国古代讲“己”与“物”的关系。“己”就是自己,也就是主体,“物”就是外物,也就是客体。如果认为中国古代完全不讲主客关系,那不符合事实。《中庸》讲不但要成己还要成物,不但要完成自己,而且要帮助外物达到完成状态;同时还讲“合内外之道”,内就是主体,外就是客体。但是西方特别强调主客关系还是比较突出的。列宁的《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一条就是“观察的客观性”,既要讲主体性,也要讲客观性,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四、中西人生理想的异同。中国比较重视人伦,西方比较重视个人、自由,这是两者显著的不同点。中国哲学讲五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每一伦有个标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哲学家特别是儒家非常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人伦关系里边,应该遵守人伦的原则。人伦关系内容比较复杂,君臣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夫妇、父子也都有不平等的情况。这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缺点,它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哲学上讲原子主义,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原子,不互相依靠。每一个人也像原子那样不互相依靠。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中国虽然讲人伦,但是另一方面也讲个人的人格尊严,这是儒家、道家的一个特点。一方面讲臣要为君服务,另一方面也讲臣民有人格尊严,这是儒家的一个特点。孟子讲得更明确,他说生命是很重要的,可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格尊严,它比生命更可宝贵。道家更是强调这一点,讲个性自由。孟子提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内在价值,是绝对不能剥夺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觉悟。可以说,中国古代有“天赋价值论”,而缺少天赋人权的观念。中国天赋价值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西方的天赋人权是从法律方面讲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评分标准:从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中分析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扎根的理由,只要观点和论据统一,能自圆其说的,记20分,有观点而无论据,不能自圆其说的酌情扣分。(参考课本P87。补充:这同中国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优秀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同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也有关系。要展开分析并有自己的体会)4、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主要是讲哲学的起源、哲学的特点和哲学的价值问题。47\n(1)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普遍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人类最初为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所惊异和迷惑,继而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根本性、普遍性问题,在这探究过程中,人类获得了知识和智慧,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2)哲学是一种思想性的探索活动,具有思想探索性特征。思想的本质是自由的,哲学是一种自由的学术活动,哲学所关注的是事物背后的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和说明。尽管哲学是发展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永恒的,人们至今谈论的仍然是两千多年前支配着创造了最初的理性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那些基本问题。哲学问题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哲学的关键所在是论证和争论,在哲学看来,一切都必须受到质疑和批判。尽管争论未必有结果,但哲学不注重结果,只在乎过程,在论证和争论的过程中,人们锻炼了思维,收获了智慧。(3)哲学的价值是超功利的价值。哲学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它的价值主要不是表现为直接的、经验的和功利的价值,而是表现为抽象的、分析的、超功利的和理想化的价值,表现在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为学科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论提供批判根据。(在答题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体会,不要与参考答案完全一样)5、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或“已经检验的生活”?请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①(表明自己是否同意这一观点)②人对世界有两种基本的反映方式:常识的和哲学的。常识的特点是认同现有的东西。然而,现有的东西,很多现实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往往包含着一些难以觉察的错误和荒谬。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批判性的审视和反思,人的思想就会受这些东西的束缚,从而不能认清生活的真实本质并及时回应现实生活的挑战,人的生活就没有方向和目的,这就是“未经检验的生活”。如果对这些问题加以批判性的审视和反思,人的思想就不会受这些东西的束缚,从而认清生活的真实本质并及时回应现实生活的挑战,人的生活就有方向和目的,这就是“已经检验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批判的思想武器。③(举现实生活的例子说明人的生活要有目的有方向,要善于分析比较生活,认识生活)6、如何区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利己主义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伦理利己主义和心理利己主义。伦理利己主义主张一个人应当做任何符合他自己的利益的事情,而心理利己主义则认为,只要是出自个人的动机、倾向和意向,即心理趋向而采取的行为,都不能认为是不道德的。作为一种伦理学的功利主义是指,它坚持,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利己主义的最大的一个弱点,在于它会在深层上侵蚀被我们大多数人认可,且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深为依赖的共同的道德观,即公平、公正为基础的道德原则,而这种道德原则是任何道德决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依据,因为,当各种有关自身利益的冲突出现时,利己主义的原则决定了它无力化解和解决冲突或争端,这样,有关各方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只得不断强化基于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直至达到某种结果为止。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出现某种类似于“强权即公理”的结论,而这种结论反过来又足以推翻任何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任何具有哪怕是一丁点的现实可行性的道德体系,看来都不能不把他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视野,或至少将对他人利益的考虑作为自己的理论框架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功利主义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自身存在着的理论弱点:首先是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有可以在实践中被贯彻到底,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使你的行为总是能够产生最大可能的善,你就得把这种善扩展到所有的人,但是,这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另外,功利主义对幸福、快乐、愉快等功利进行量化理解也是有问题的,功利主义本身在逻辑上也是有模糊之处的。7、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证据说明。47\n功利主义认为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的也是如此。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所谓“义务论”,指的是康德著名的“义务伦理学”。按照康德的观点,世界上唯一能称得上是善的东西,是我们人的善良意志。判断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也应看它是否出自无功利的义务感。康德对道德基本性质的理解,几乎在一切重要方面都是与功利主义尖锐对立的。从表面上看,康德的伦理学与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所达到的结论似乎是一致的,即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一种很好地判定行为善恶的根据,但他们所依据的理由却大不相同。例如,这两种理论都会同意“考试不能作弊”应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怎样认定这种行为不道德性呢?于是,在这两种理论之间产生了分歧。假设我说,教授发现我作弊的话,他将判我的这门课程成绩为零,或者我说,如果这种行为蔓延开来的话,那么,考试最终就会变得形同虚设,以至根本起不到考试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这是功利主义判定行为的是否道德的方式。而在康德那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实际上作弊,作弊这种行为也仍然是错误的;而且,你越是限制它,它就会变得越猖獗;到头来,所有那些你建立起来的规则就会变得一文不值,或者说,你建立这些规则的努力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任何一个人当然都不会想要这种规则成为一个普遍的道德规则。所以如果你违反了“不能作弊”这样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的话,你实际上是在对大多数人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并且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直的那种基本的道德原则进行挑战,而这既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危险的。所以我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8、以为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一根擀面杖击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或不道德的理由。这位女士的行为是否道德,是一个道德实践问题,好的行为属于自卫,所谓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人对生命的权利这一事实暗示着,他们有使用某种必要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这种对生命的权利是一种强制意义上的法律权利,即是一种可以通过使用武力来保护它的权利。当一个人的生命受到攻击性威胁时,它是没有机会来请求政府和警察的帮助的。如这位女士,她要么进行自卫,要么让自己和孩子受到伤害。舍此,别无选择,人当然都有自卫的权利,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能够证明反击是正当的根据和理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首先,动机只能是出于自卫。如果自卫被作为报复的一个借口,则这一行为就是邪恶的。其次,武力只能是受到攻击时使用,一个人是在他的生命受到现实的威胁的时候才能使用武力。再次,武力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只要还有可能求助于警察和当局,就不应当选择使用武力。最后,不能超过自卫的限度。假如侵犯者已经被击昏,你就不要把他打死。这位妻子的行为是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所以说她的行为是正当的自卫。对自己的道德正当性的判断,是建立在这样两个重要的基点上的:第一,自卫的目的必须是制止攻击;第二,死亡必须是间接的。所谓死亡必须是间接的,是指在自卫的行为中,自己作为一个非执法的私人个人所能做一切,就是实现侵犯者无行为的状态,以便他人不能继续他的攻击。一旦侵犯者不再构成对被侵犯者的实际人身威胁,则自卫行为就应当自动终止,基于这一原则的自卫,即使仍然不能避免死亡的发生,那么,这种死亡也是偶然的,因而是令人遗憾的,它与直接死亡即有计划地杀死侵犯者的行为所包括的道德含义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9、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47\n反对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因为人是不可能像动物那样生存的,如果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的本能来存活,那么,死亡对于他就绝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对于生命有机体来说,善或道德这样的东西,归根到底是使自己的生存和繁荣获得保障的最重要的社会条件,道德和价值在我们研究和认识的事实之外增加了我们生命的长度,它们确实是构成我们的生存、我们的智慧的最重要的方面。道德是一个“实现”的概念,实现是人类的行为追求的最高的东西,它代表了人与一切非人的存在,即从机器人到植物再到动物这样一个完整的存在系列的本质性的区别。而使这种区别得以显现出来的东西,正是人的行为中起关键作用的意志性因素。意志的存在,根源在于是一种有欲望、有激情、有要求、有倾向,归根到底是追求结果或欲望目标的现实存在,任何善与恶的区分都由此而起,动物没有这种意志性因素。道德行为是个人性的,而道德则是社会性的,道德总是与价值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评价具有主观性,有关道德的认识带有某种相对主义的性质,任何的道德都是相对于具体的时间、地点、个人和环境而言的。10、用自己的语言来比较分析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哲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答: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学或日儒家一直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精神气质方面,它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日常生活,至今其巨大的影响还隐约可见。从历史上看,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宋朝儒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当代新儒学。当代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诸先生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儒学之精神价值弘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一、梁漱溟主要是一位儒学的实践家,或者说是一位实践意义上的儒家。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正是梁漱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借鉴西方哲学来阐释东西文化之异同,并连续“斯文”担当“道统”的文化使命感首倡儒学的复兴,其预言和思想也许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这里所彰显的恰恰是中国儒学不竭的生命力和巨大历史责任感。二、熊十力哲学的宗旨是希望通过揭示本心,仁体即内在即超越,即存有即活动的特性,以打通天与人,知与行,存有与道德的界限,从而引导人们依靠内在本性之自我觉悟,重建人的生命本体,确立人性的至上尊严,这一点后来被熊氏的弟子牟宗三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一大特色。三、冯友兰作为一名留洋博士,借助了新实在论和程朱理学的说法,他想通过中西哲学的融合,接续儒学道统,重建一个使社会得以安宁的意识形态,进而结束近代以来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是以中国儒学的心性论和道德理想主义为归宿的,但他赋于了其更为精致理论形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四、牟宇三是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他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国儒学“哲学地”建立起来,牟宗三以《认识心之批判》《道德的理想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会道 中西,圆融古今,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缜密的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4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