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冲刺复习讲义
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导言编讲:李海洋良好的开端成功的大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共同构成了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探讨和回答了两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内容复杂丰富,论证波澜壮阔,问题头绪繁多,叙述抽象晦涩。对于一般的青年学子而言,确实是有些泰山压顶的感觉,让人无从着手,感到“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按理说,像这样的课程,不下一番大力气是根本拿不下的。但是,它其实又只是一门公共课,我们对它的投入又不应该是不计时间,不讲效率的。那怎么办呢?黑格尔说,“开端包含目的性”。为2009考研应试而学哲学,不可能是神定气闲的品味参悟,也还不是深沉的批判性反思。而是要面对考场,直接打造“应试健儿”。目的性非常直接,要求也高。所以,开端尤为重要。我们一出手,就要上正路。那就是高屋建瓴,客观定位。找到合理的切入点,遵循科学的步骤,建立框架,梳理线索,破解难点,把握考点。顺理成章(把握理论线索破解难点),顺藤摸瓜(抓住命题脉络把握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中,地位举足轻重。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系统的理论内容和试卷上最全的题型和最高的分数权重,还因为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考场上组织答案时,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种贯通性的特点。笔者多年阅卷的经验证明,回答哲学题目的水平与整个试卷的分数呈正相关性。所以,立志考研的同学定要下决心拿下这门关系到整个考研复习成败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它的基本观点真的是通过我们的生活经历“领悟”到的,那就不仅足以指导我们考试,而且能够指导人生。但是,对于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它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我们太年轻,还没来得及思考过它。这样,它当然显得抽象,甚至格格不入,莫明其妙。在这种情况下准备考试,感到头疼是不奇怪的。万事开头难。应试哲学不容易,但我们有管用的办法。建立理论框架复习考研哲学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为什么要建立理论框架?直接的原因是试卷上的考题全都是按哲学教学体系的理论系统出的,而且要求你按理论系统回答。为了弄明白题的来路和你答题的归宿,你得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头的这一套套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这非常重要,而且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天才人物马克思所创立的,但却不能认为是他瞎编出来的,主观地想象出来的。而是他研究出来的,是他的研究对象的理论再现。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两个理,而是一个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可算是“外行”,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生活在客观世界之外,生活在客观规律之外。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套理论其实概括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物质的。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法?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处于辩证关系当中。学问有不同的学科,生活有不同的领域,似乎各有各的规律。但实际上,世界是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规律的规律。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与物质系统同构的逻辑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试中这一套东西就能够为你所用,左右逢源,为你拿分。弄“夹生”了,就什么都不是,占着脑筋,让你头痛。正象一位哲学家所说,学习哲学是“成则王候,败则贼”。当我们大体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之后,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考试的时候见了那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题目,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到我们预先准备的逻辑框架中去,复习水平高的,这个过程可以是“半自动”状态。多数同学,可以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毕竟主观性试题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观性试题考得也都是联结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论框架和板块中都各有归属,它不可能“出圈”。只要我们在复习中把基本原理系统地梳理过,并且能够从它们的前后关系中记忆它们,理解它们。目前这种路数的考试就不可能难倒我们。梳理解题线索作为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总总,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许多难点即可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个“连环套”。其中一个最根本最有用的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了科学回答时,所形成的“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既是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的解题方法。这个原理在第一章当中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当中它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原理。在第六章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第七章表现为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把这个最基本的线索抓住了,参透了。就能够抓住几个总开关,形成融理解、记忆、答题于一炉的复习态势,题目出得活出得难,何足俱哉!正待吾等显身手。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破解核心难点许多同学感到,复习考研哲学的拦路虎,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的书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为什么?就是因为“水太深”,内容太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就在构建体系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这说来话长。如果这些难点仅仅是理论上的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本可以考虑绕开。但问题是它们往往不仅是理论难点,而且正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这就别无选择,我们要在短期内达到应试水平,就是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比如“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比如“系统”。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双向对象化”、“图式”、“重构”,“非理性因素”、“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意识形态”,“文化”、“文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还有一些是近年来实践反思和理论升华的成果,如“和谐”,“以人为本”等。有的考过一次的同学说,我掌握了不少基本原理,但遇见题还是感到心虚。这是怎么回事呢?无他,就是对原理的理解还不到位所致。这样,就不足以形成在试卷上只拿分少丢分的实力。怎样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呢?其实有决窍。就是抓牢几个核心概念,狠狠地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比一般人深入的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难题考不住。假如不懂得哲学必须这么弄,而且走到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单纯依靠强行记忆的路子上去,那就坏了。因为“背”哲学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那样的东西。如前所述,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偏偏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它,那就真是倒行逆施,结果绝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根本莫明其妙,如坠五里雾中。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把握命题考点不少人以为考研哲学的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其实根本不是。直接地用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命制题目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目前的题目全都是以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为根据,将知识点下的某一具体概念或命题结合生动鲜活的现实材料或具有现实意义的古典材料,命制材料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题目往往显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读来煞是有趣,却又暗藏杀机。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经过认真复习成绩却不理想的考生感到委屈,甚至陷入迷茫,觉得照此下去,考研哲学岂不是题海无边,以往考“按图索骥”,“闻一多画马”,“鸭免双关图”,“六人扛木头”,“许衡不摘梨”,“逆捞镇水兽”,“丁玲识成仿吾”。用矛盾的原理破解“医患关系”等。今后或许会考李白磨杵、牛顿吃鸡,天方夜潭,西行漫记,古今中外,无所不至,莘莘学子,徒唤奈何。这的确是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但它其实不过是一个假问题,它产生于我们对于考研政治复习的一个认识误区—一将复习政治等同于“背政治”,甚至仅仅归结为死记硬背。曾几何时,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的识记被绝对化为脱离理论内容的生吞活剥。更有少数同学倦于看书,懒得听课,把希望寄托在临考前的押题“直接命中”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上。这可真是外行到家,其实,题路已变。当今所谓“直接命中”,不过是在千言万语中碰上几个字、一段话而已,可使考生眼前一亮,然而无助于答题,其主要意义实为商业广告。考生信以为真,等于把命运托付于广告,岂不自误?然则题海茫茫,吾等如何应对?管用的办法,就是抓住题路,按住考点。殊不知,千道题,百道题,不过就是那几路题。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基本命题点,高频命题点,理论疑难点和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就不难做到顺藤摸瓜,瓮中捉鳖。无厚有间,游刃有余。以上步骤,就是考研哲学复习的几板斧,可以说是锋利无比,莫之能御。考研哲学的理论框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所考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容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也就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章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节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它的试题分值不算高,可它的问题很重要。象“哲学基本问题”,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你看头一个问题,虽然是德国人提出来的,象不象是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理解了它,就算是跨进了哲学的门槛。若是理解了后一个,就算是窥见了现代哲学的堂奥。解题能力的平台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这一章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直接包含多少题,而在于它实际上给出了理解全部哲学理论体系的一条基本理论线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基本的哲学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而也就奠定了对一些重点试题的基本破解方法。第二部分是“唯物论”,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这一章的三节讨论了三个非常抽象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物质?实践为什么具有物质性?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对于公共课来说,难度很高,因此试题过去不算多。但近两年这一章开始热起来了。这首先是由于这一章在理论上的重要性所致,从理论上说,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为什么?因为你是“唯物主义”,你当然得先把你“唯”的这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物质问题并不都是老生常谈,除了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以及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也就是说,需要清晰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有点深奥,什么“双向对象化”、“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但其实一点就通,按住了“穴道”则不难豁然开朗。至于考点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问题更是不能忽略。第三部分是“辩证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这一章的理论结构看似复杂纷乱,实则框架非常清晰。就是“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大范畴(理解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这一章一直是“题窝”。十几年来题目层出不穷,分值占到十年中题目总分值的近四分之一。这绝非偶然。首先是由于这一章的理论内容具有最为直接的方法论功能。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条基本原理都具有方法论功能。但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范畴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实践具有更为突出和直接的意义。其次,这一章的理论内容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在唯物辩证法领域的理论贡献所具有的深远影响使得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宣传和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在这一章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念,这是对于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所作出的新的运用和新的理解。这些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一方面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第四部分是“认识论”,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它的四节,讨论了四个问题,即认识的本质、过程、目的、方法。轮廓很清晰,层层递进,很有节奏感。这一章的研究对象与前两章不同。“唯物论”、“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从考试命题的角度,这一章是毫不逊于上一章的“题库”,十年来真题分值也接近总分值的四分之一。认识论的理论内容决定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象“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是高频命题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考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实际,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有力地指导和推动着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体现。因此,认识论应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第五部分是“唯物史观”,由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共同组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在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第五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主体的作用(第六章);它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乃至去年秋季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的精神既反映了实践的最新发展,又概括了理论上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内容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特别值得注意。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第一章绪论本章基本内容从历年考试命题情况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绪论这一章本身的试题并不多,但是,它的基本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是后续各章的理论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我们理解后续各章理论内容的门径,它的基本理论原则,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且体现为考试中的重要的解题方法,经过认真复习会对此点深有体会。按照考试大纲,这一章的逻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这一层次中的重点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伟大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基本特征和功能等几个问题。这是今年的考试大纲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进行概括的重点问题。第三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中国化理论成果问题。复习方法建议复习哲学,特别是复习哲学的“绪论”,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这一章的头绪较多,而且内容非常抽象,问题又贯穿全课程。因此,往往不象通常那样经过比较认真的阅读就能了然于胸。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更加混淆不清。我们时间较紧,应试复习也不是要培养哲学家,不可能搞得很深很细之后再进行概括。所以,必须采取最为有效的复习方法。这就是“找感觉,抓线索,明确考点”。复习时要注意“找感觉”,即,既不是象学习理科课程那样步步为营,也不是象有些人文学科那样大而化之,关键之处要啃,但又不能“陷”进去。学习本章时间上不能拖,不可能也不需要一下子弄懂所有问题。有些问题在理论内容上不可或缺但与考试关系并不大,有些问题则需学到后续章节通过“回味”方可豁然开朗。衡量本章复习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两条:其一、是否抓住了基本线索。其二、是否明确了主要考点。第一遍复习是如此,最后冲刺仍是如此,只是掌握的程度不同。本章的基本线索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的区分--马哲的基本特征本章的重要考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根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考点解析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考单选题)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重点考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和科学标准。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其基本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3.中国哲学表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特殊方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通过心物、天人、名实、理气、道器、知行以及有无、形神、本末、体用等关系来揭示和表达的。(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重点考点高频命题点】1.哲学基本派别(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使用。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⑵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⑶二元论是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和一元论相对立。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最终还是要陷入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①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②背离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观点。③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并否认矛盾)和唯心史观即唯物主义不彻底性(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一般考多选题)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外部世界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产物。③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观念、概念、理性)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失误之处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4.唯心主义存在根源(一般考多选题或主观性试题的一个采分点)①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近似于螺旋,其中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保守阶级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片断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②唯心主义的功能和局限性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是因为,唯心主义尽管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产生过有重要价值的思维成果,但作为一种主观同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理论观点,唯心主义并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只能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不结果实的花。”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在研究对象上,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在体系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唯物主义”,其理论基础就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深刻指出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能够改造世界)。4.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集中体现(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科学性和革命性(理论品格)①科学性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揭示普遍规律,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革命性:集中体现为批判精神,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2.实践性和阶级性(社会功能)①实践性,强调哲学的实践基础,强调改造世界。②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见第一章第一节“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2.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把科学理想化,但强调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实证范围。从而也把科学片面化了。3.人本主义认为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才是人的本源性的存在。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叔本华、尼采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唯我论,非理性主义的范畴。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中的“存在”是指主观意志的存在。不能混同于物质性的存在。弗洛伊德主义属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范畴。4.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具有科学精神,反对科学主义;具有人文精神,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第二章唯物论本章基本内容这一章通常被称为“唯物论”,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的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首先回答“世界的物质性”问题。这个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本章的三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这就是本章的理论脉络,更重要的,这实际上就是考试命题的基本线索。首先,在第一节,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要弄明白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性。同时,理解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其次,在第二节,要理解“实践”范畴的实质,实践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实践的特征和形式。特别要掌握好实践主客体理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也是需要掌握的重要问题。最后,在第三节,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既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和根源性,也掌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并且要掌握物质统一性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复习方法建议近年的考试在这一章最引人注目的调整就是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这是一个重要动向。从学科体系本身来说,实践观既是理论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但正因其难、深,第二节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命题的热点。但今后情况会有所变化,建议加以重视。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实践的本质”,要从实践作为一种物质活动与自然界盲目的物质运动和人的主观观念活动的区别和联系中去把握它。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因此,实践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主体性,但实践与观念性活动不同,实践与其他物质运动一样,具有客观物质性,即直接现实性。所以,实践本质上是物质活动。还要注意“区分客体和客观”,客观强调的是不依赖于主观,客体恰恰相反,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客体是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这些难点只要理解到位,多项选择题和辨析题都不难组织起有效答案。对于这一节,一开始要反复看书,如能听课,效果最佳,再经一段时间消化必能领悟,再有针对性地作一点有关题目,便可奏效。相对而言,第一节是“老生常谈”,唯物主义一万年也要“唯”下去。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还是那些,可是并不容易理解,且很少出题,是个“鸡肋”。然而一旦出大题,就能要命。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找“窍门”,切不可真的钻到里头去思索什么“熵增”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天文学哲学问题,而是要抓住“物质和运动”的联系、“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以及“时空和物质运动”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的联系这几个基本的辩证关系,这里的考点就是将以上几对不可分割的关系加以割裂,出现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等错误观点。第三节就容易理解得多。而考试中命题也多,是一块“肥肉”。要重点准备。其中“意识的本质”问题是重点考点。要抓住意识在内容上对物质和依赖性和形式上具有主观性的矛盾,结合作历年真题,掌握“意识的主观性方面”,“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当作物质”等问题和“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考点内容。考点解析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重点考点难点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多选题)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划清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③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划清了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在物质观上的界限。④把人类实践纳入客观实在,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难点】(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极端的片面性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③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的静止并不是消极保守,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④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处理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①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抹煞其间的区别会导致机械论、还原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②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源自对热力学第二定律错误推论的"宇宙热寂说"是否认了不同运动形式的联系的一种谬论。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标识着物质运动的不可逆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标识着物质运动的广延性。(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①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可变的(有主观性)。②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正确性。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重点考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1.实践的本质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1)实践的一般本质(区别于意识)――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和直接现实性。(2)实践的特殊本质(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具有目的性,对象性、主体性。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同实践的一般本质)(2)自觉能动性。(同实践的特殊本质)(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二)实践的基本形式(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社会关系实践。(3)科学实验。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在人类生活的地位)(1)动物消极适应自然,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实践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2)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人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三)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重点考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主体、客体、中介①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②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③中介就是指连结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方法。2、主体的特点和结构【重点考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者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1)主体的能力结构(人的本质力量)①人的自然力②人的智力:知识和经验③人的情感和意志力。(2)主体的社会结构①个人主体②集团主体③社会主体④人类主体。3、客体的特点和形式【重点考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从客体和客观的区别与联系中把握客体客体是进人主体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2)从形式上把握客体――客体的基本类型①自然形式的客体――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创造物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②社会形式的客体――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实践对象化)的社会关系③精神形式的客体――以物为载体的精神价值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重点考点】(一般考多选题可能考材料分析题)(1)限定和超越的关系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2)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双向对象化”实现的。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质内容。①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对象化。②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非对象化。③“双向对象化”的理论意义主体客体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形成了人类积累、继承和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特殊方式――社会遗传方式。客体主体化则是人占有、吸收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的文化继承方式,以不断丰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四)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实践目的的确立;实践手段的实施;实践结果的出现和检验(反馈)。人类实践活动正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相互作用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客观过程。(五)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的产生(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意识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2)意识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3)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2.意识的本质【难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就同其物质器官的关系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②意识具有主观性表现在见仁见智,见异思迁。③意识可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虚假映像有其客观“原型”。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物质,从而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最终仍是堕人唯心论。3.意识的作用(能动性)【重点考点难点易错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可能考材料分析题)(1)意识的作用即意识对物质所具有的能动作用。(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目的性。创造性。③对象性,即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④控制人体生理活动。4.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可能考材料分析题)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甚至支配和统治人类。因为二者有本质区别:①从物质运动形式的层次上看,人工智能属于机械的、物理的运动过程。人类思维则主要是基于生理和心理过程的,具有情感、意志,价值观,世界观的丰富绚丽的精神世界。②从功能上看,人工智能具有程序性、自动性,但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③根本区别在于社会性。人工智能把思维模拟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不可能具有人类意识的社会性。人类意识则是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无论是个性、自我意识,或是群体意识,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工智能尽管可以在部分地模拟人的智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却永远不能模拟人的社会主体地位。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第三章辩证法本章基本内容这一章通常被称为“辩证法”,它和上一章“唯物论”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唯物论”概括的是“世界的物质性”,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末本章的内容则是“世界的辩证性”。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即世界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的问题。认为世界具有“辩证性”,就是指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这一章在框架结构上分为三节:第一节讨论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其中的理论要点有联系、系统、发展、过程、规律以及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其基本思路是: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所以,要理解辩证法首先把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对立。进而要理解联系、发展范畴,然后,理解什么是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理解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观点的若干基本环节。第二节讨论了量变质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基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主干。因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这里的两个规律正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世界的联系和发展:量变质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指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揭示了发展就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全过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基本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而发展的具体途径和道路则是螺旋式的或波浪起伏的。第三节专门讨论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正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因此,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辩证法全部规律的实质。也是整个哲学体系中所有“辩证关系”的实质。要深入理解辩证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基础上的展开,同时矛盾双方有着性质和地位的不平衡性,从而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对于矛盾的这些特征的体会和运用形成了矛盾分析方法。复习方法建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本章内容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而且理论体系成熟稳定,并为各类哲学教学及考试所习用,因而,形成了密集而多样的考点和命题角度。因此,在复习中,有必要对本章,特别是第三节“对立统一规律”全部内容进行所谓“地毯式轰炸”,一般不会落空。在考试命题中,这一章的内容比较稳定,基本精神仍然是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突出唯物辩证法规律的方法论功能。将多个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方法论意义继续列为考查知识点。如“辨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这是值得注意的考试命题方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纲的新调整内容。如“联系与系统”、“发展的实质”。“规律及其客观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内容均有命题意义。虽然本章在考试中的题目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材料分析题或者是材料分析型的多项选择题,但成败的关键还是要在复习中牢固地掌握基本原理。由于本章内容为最高层次的客观规律,能够结合任何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出题。所以不宜采取捕风捉影,尾随押题式的复习方法。而应以掌握好原理为本,毕竟原理就是这么几个。原理搞熟,无论题目从什么角度来,都可有效拦截。考点解析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般考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对立点是: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是否承认矛盾是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2)联系的普遍性①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②每一事物都与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③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④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3)联系的多样性(二)联系与系统(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1.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2.系统的主要特征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有机整体。系统和要素的联系是深化了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①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系统的整体性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②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2)系统的结构性。系统的性质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系统结构对于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系统的层次性。(4)系统的开放性。(三)发展观和过程论(一般考多选题)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②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与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1)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2)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四)规律及其客观性(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规律是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2.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3.规定的稳定性也就它的重复性。自然现象规律的重复性显而易见,社会规律重复性的表现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历史事件独一无二,不可重复,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而是历史趋势的重复性。4.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1)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2)伪决定论是指神学目的论、宿命论等唯心主义决定论。(3)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旧唯物主义主张机械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决定论。唯物辩证法诸范畴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式。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现象和本质(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深藏于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2.方法论意义(1)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把现象作为人门的向导。(2)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3)把握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不是认识的结束,要认识更深层次的本质。3.区别假象和错觉【难点】错觉是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属于客观的范畴。(六)必然性和偶然性【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1、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不确定的趋势。2、关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3、意义一方面,重视必然性;另一方面,不忽视偶然性。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七)原因和结果【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含义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2.辩证关系(1)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反馈――结果对原因的反作用(八)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1.含义(1)现实是指当下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它同必然性具有内在联系。21\n2009启航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导学班讲义(2)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把握可能性的复杂情况(1)区分可能和不可能。(2)区分现实的可能和非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3)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4)把握可能的量的方面,即或然率。3.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说明:为保护老师知识产权,其余26页略去。印刷版可于4月10日起到办公室或课堂现场免费索取。2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