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活与哲学试题

《唯物论》专题训练一、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据此回答1-3题1、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A人对自然物属性的认识程度B人的本身能力的大小C承认自然界的可知性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2、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改造自然物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3、下列选项中,包含有世界的本质问题合理思想的有()(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2)世界是由“元气构成的(3)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4)生命是“造物主”的力量的表现A(1)B(1)(2)C(1)(2)(3)D(1)(2)(3)(4)4、基督教宣称,上帝耶和华居住在天国;佛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以外,有一个佛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道教也认为,玉皇大帝领导的众神居住在天宫。现代电子天文望远镜已经能使我们观察到360亿光年以外的天体,也没有发现天国在哪里。相反,现代天文学证明:每一个天体都有自己的起源、变化与灭亡的过程,那些遥远的星球和地球都具有同样的化学元素和同样的运动规律。这表明()A上帝及其天国离我们太遥远B天和地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C宇宙天体都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星球D人们对宇宙的了解还很少5、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3)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4)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A(1)(2)(3)B(1)(2)(4)C(2)(3)(4)D(1)(3)(4)6、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A所有物质现象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够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2003年7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威胁,专家提醒,“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据此回答7-8题。7、水域生态荒漠化,罪魁是污染。目前,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人们过渡捕捞,超密度养殖,也是造成水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A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的发展只有消极的影响B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C人们改造自然物只能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为基础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可能做到的8、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渔业行政部门存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和功率指标双控制、长江春季禁渔制度等。这说明()A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n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实践证明,脱离生产力来讲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回答9-10题。9、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A生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B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0、上述事实充分说明()A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B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D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据此回答11-12题。11、社会发展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A人的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受意识的影响C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意识D社会发展的规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12、社会发展与人的意识的关系表明()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因素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社会具有客观性,其本质是物质D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性质就不同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据此回答13-14题。13、宇宙空间的构成表明()A宇宙间不存在超自然的造物主B氢是宇宙中最主要的物质C宇宙是由氢构成的D人的意识对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14、上述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B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D物质是世界的本质15、党的16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那就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进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D改造自然,造福人类16、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动机决定的。这一观点()A正确说明了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否认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C认识到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D肯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其原因是()(1)自然界是客观的(2)人的精神是客观的(3)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意识产生之前就存在A(2)(3)B(1)(4)C(1)(3)D(3)(4)18、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n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体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19、爱因斯坦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的知觉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C人们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0、20世纪以来,、我国已成功培育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的新品种二百多个。这说明()A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客观性发生了变化B人们能够改造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们能够改造自然界中的一切D人们只凭自己的想象就能制造出新的物种2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2、英国哲学家毕儿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在你看来,这种观点()A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B肯定物质是运动的,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主张运动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D否认运动有自己的承担者,承认运动是有条件的23、“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4、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25、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1)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2)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的统一(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4)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A(1)(2)B(2)(3)C(3)(4)D(1)(4)2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金无足赤,人无全人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n(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4)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1)B(1)(2)C(1)(3)D(1)(4)28、“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这说明()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2005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9-10题。29、由于人祸形成沙尘天气,这表明()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C人们在规律目前不是无能为力的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30、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31、厄尔尼诺是太平洋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哲学上看这表明()(1)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4)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A(1)(2)B(3)(4)C(1)(2)(3)D(2)(3)(4)32、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世界上罕见的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给印尼等多个国家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地震、海啸的发生表明()A自然界的运动有其本身的规律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C事物的变化发展无常D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33、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阶级斗争规律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1)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4)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意志A(1)(2)B(2)(3)C(3)(4)D(1)(4)34、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3)要以保护环境为主,发展经济为辅(4)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难以两全A(1)(2)B(2)(3)C(1)(4)D(3)(4)3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规律是客观的\nB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C自然界的规律是由“绝对精神”决定的D是唯物主义的观点36、“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A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37、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B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C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38、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脑的形成B上帝的意志C自然界的发展D劳动39、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A相互交流B制造和使用工具C引起了对象变化D无目的性40、“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有人存在就一定会有意识B意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C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4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A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认识社会、改造社会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改造自然、改造社会42、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承认社会的客观性C承认世界的本质D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43、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从哲学上看()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扩展、加深44、高性能的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C意识对人脑的依赖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45、下列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是()(1)人的思想意识(2)人的具体感觉(3)人的抽象思维(4)人的科学预见A(1)B(1)(2)C(1)(2)(3)D(1)(2)(3)(4)46、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以下关于意识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的直接产物C人脑的特有技能D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47、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所以()A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48、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A意识的形成是主观的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n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49、有人非常冷静地指出,中国国情决定中国私家车发展需要冷静。按照德国西部每1000人有510辆车计算,到达同样水平,中国的汽车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67圈,如果那样,全世界生态系统会完全乱套。材料中对我国私家车发展的推测()A是从主观出发的表现B并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为未来并不存在C会导致错误D仍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50、我们说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因为()(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4)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A(1)(2)B(3)(4)C(1)(2)(3)(4)D(1)(2)(4)51、意识的根源在于()A自然界B客观存在C人的大脑D人类社会52、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可以代替意识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客观物质本身是意识的“模特儿”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53、世界的本质之所以是物质,是因为()(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2)人们只能利用自然物,不能改变自然物(3)世界是由各式各样的物体组成的(4)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5)人们的活动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6)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A(1)(2)(5)(6)B(1)(3)(4)(5)(6)C(1)(2)(4)(5)D(1)(4)(6)54、下列关于认识能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世界上有能够被认识的事物,也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2)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3)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最终能彻底认识一切事物A(1)(2)B(2)(3)C(3)(4)D(1)(4)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图谱,标志着人类在解读“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此回答2-3题55、材料说明()A意识是万能的B意识可以使许多不存在的东西产生C意识在扩展、在加深D人类有共同的意识56、科学家解读“生命之书”是()A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能够反映客观实在C人们学习新知识D发挥物质的决定作用57、近年来,“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体现的哲理是()(1)意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3)人只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4)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A(1)(2)B(2)(3)C(3)(4)D(1)(4)58、我国之所以在载人飞船发射前进行四次模拟发射,是因为()(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揭示要通过反复检验(4)对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nA(1)(2)(3)B(2)(3)(4)C(1)(3)(4)D(1)(2)(3)(4)59、我国科学家已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完成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并将公布数据,供全球无偿共享。这一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农田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材料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可以直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D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反作用60、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高考提前一个月,这一决定是从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于高考的实际出发,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作出的。高考时间的提前,有利于考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考试质量。材料反映了()(1)物质决定意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4)意识决定物质A(2)(3)(4)B(1)(2)(3)C(1)(3)(4)D(1)(2)(3)(4)62、下列观点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有()(1)因地制宜(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拔苗助长(4)刻舟求剑(5)照搬照抄A(1)(3)(5)B(1)(2)C(3)(4)(5)D(2)(5)63、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技意识,从唯物论看这是因为()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C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D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6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B坚持科学,反对迷信C坚持一切从党的路线、方针出发D多听别人的意见65、面对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发出“绿色可以没有我们,我们不能没有绿色”的呼声。这一呼声蕴含的哲理是()A人类只能听从自然的摆布B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物C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D承认大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66、巴甫洛夫说:“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这主要说明()A物质离不开意识B意识依赖于物质C意识是人脑的反映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67、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拥有淡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面对严重缺水的事实,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这说明()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6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能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表明()A只要有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现成的方法C正确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D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69、意识的作用表现在()(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3)一切从实际出发(4)实事求是\nA(1)(2)B(2)(3)C(3)(4)D(1)(4)70、意识活动具有()(1)目的性(2)计划性(3)主动创造性(4)自觉选择性A(1)(2)B(3)(3)C(1)(2)(3)(4)D(2)(4)参考答案:1---5:DBCBA6---10:DCCBC11----15:BCADA16---20:BCBBB21---25:DACAB26—30:DABDC31----35:DABAB36—40:BCDBB41—45:CAACD46---50:CCDDA51----55:BBDBC56---60:BABDB61---65:BBDAD66----70:BCCAC\n《认识论》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已不再存在C人的实践活动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2、“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的主导性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因为()(1)科学试验以精确认识自然界为直接目的(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科学技术的作用只有通过人才才能发挥出来(5)实践主体是智力与脑力的统一A(1)(2)(3)(4)B(2)(3)(4)(5)C(3)(4)(5)D(1)(3)(4)3、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5、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1)蜜蜂酿蜜(2)教师讲课(3)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4)鹦鹉学舌(5)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6)经济体制改革(7)修身养性A(1)(2)(3)B(2)(5)(6)C(3)(4)(5)D(5)(6)(7)6、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说明()A思想观念不能说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主观必须符合客观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认识不断发展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8、所谓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A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B实践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C实践不具有客观物质性D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9、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和认识互为基础,互相依赖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n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12、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上述材料体现了()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13、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1)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3)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4)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A(1)(2)(3)B(2)(3)(4)C(1)(3)(4)D(1)(2)(4)14、“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A正确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错误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正确地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错误地认为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1)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3)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4)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1)(2)(3)B(2)(3)(4)C(2)(4)D(1)(2)1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从哲学上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指()A意识是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B要使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向前推移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17、多年来,三峡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召开了三峡工程技术问题讨论会300多次,现场设计讨论会1600多次,形成会议记录4400多万字,终于形成了科学的设计方案,取得了工程的阶段性胜利,由此可见()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C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D只要掌握科学的理论,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了18、在克隆技术刚刚产生时,人们认为克隆动物与它的供体从形态上一模一样,而最近的实验证实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这表明()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的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D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n参考答案:1-----5:CBCAB6---10:BCBAC11---15:DCABD16---18:BBB\n《唯物辩证法》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在生态系统的定义中,其揭示的哲学观点是()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自然界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D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2、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3)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4)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1)(2)(3)B(2)(3)(4)C(1)(2)(4)D(2)(4)3、从调查看,羊年出生率低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迷信说法。“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A体现了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B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4、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1)自在事物的联系(2)人为事物的联系(3)主观臆造的联系(4)真实的联系A(1)(2)B(1)(3)C(1)(4)D(2)(4)5、“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个典故告诉我们()A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C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6、“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一俗语揭示的是()A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B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C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7、“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恩格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1)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2)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3)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4)做事情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1)B(1)(2)C(1)(2)(3)D(1)(2)(3)(4)8、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受到破坏。同样,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国防与军事安全也难以保障。这主要体现了()A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9、在雅典举行的28届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的完美配合赢得了全场喝彩,她们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了女子双人网球金牌。这说明()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nB只有优化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才能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C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必须克服个人主义10、专家指出,目前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帮教网。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有()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B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从整体着眼,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11、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A部分起关键作用B整体居于统率地位,部分服从整体C整体于部分是有区别的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12、下列说法,体现事物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的有()(1)牵一发而动全身(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3)一举而三役济(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A(1)(2)(3)(4)B(1)(3)C(2)(4)D(2)(3)(4)1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你对这里“一定意义上”的理解是()A强调二者不能完全等同,但有共同之处B二者是完全一致的C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D二者具有的特征是一样的14、系统具有的特征是()(1)整体性(2)有序性(3)复杂性和多样性(4)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A(1)(2)B(1)(2)(3)C(1)(2)(4)D(2)(3)(4)15、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1)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2)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3)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4)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A(1)(2)(3)B(1)(2)(4)C(1)(3)(4)D(2)(3)(4)16、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B正确的发展观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D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试验,改变过去那种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现象,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回答9-10题。17、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因为()A国家利益重要,局部利益可有可无B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决定地位C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D整体和部分有着严格的界限18、“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的哲学依据是()A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B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C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D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9、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我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小康,最大的难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A部分比整体更重要B部分制约整体,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C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0\n、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下说法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经济建设已经不再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B“五统筹”立足全局,着眼整体,正确反映了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C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D意味着我国理论思想的转变2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了事物是()A变化发展的B静止的C联系的D孤立的22、“产生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把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变成了科学,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这段话表明()A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B旧哲学的观点是荒谬的C科学就是哲学D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3、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A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B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C物质决定意识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24、我们要大踏步地追赶知识经济,要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咬住一个“新”字,要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这是因为()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25、“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联系的普遍性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26、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D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2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B事物性质的变化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D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8、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的是()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C力量强大的事物战胜力量弱小的事物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29、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是()A苏联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所代替B中国市场经济的出现C科技电脑算命D生物的退化30、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有()(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4)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1)(3)B(2)(4)C(1)(2)(3)D(1)(2)(3)(4)31、“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改革会使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A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一切从实际出发\n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32、新事物的成长()A一开始就表现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艰难险阻C在其初期就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D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3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道路是曲折的D一切从实际出发34、近年来,无论是中日关系的发展,还是中美关系的改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言:“关系的发展会是行一步,停一停,不会象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般全速前进。”这表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会一蹴而就35、下列哪些变化属于质变()(1)水结成冰(2)冷水变成热水(3)食物发霉(4)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A(1)(2)B(2)(4)C(1)(3)D(1)(2)(3)(4)36、下列变化属于量变的是()A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从0度升到80度B社会制度的更替C新物种代替旧物种D一个人从违纪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37、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事物的变化是前进不是后退B事物的数量是增还是减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38、下列不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B防微杜渐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3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重视量的积累40、一幅对联写道:“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1、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分配不公、矛盾突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等问题,下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从联系的观点看,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B从意识的角度看,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C从发展的观点看,这是改革过程中的曲折D从事物存在的方式看,这是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4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是()(1)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3)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A(2)(4)B(1)(3)C(3)(4)D(1)(2)\n43、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先从量变开始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4、李大钊在被北洋军阀杀害前,大义凛然地宣告:“试看明日之环球,将是赤旗的世界。”可见李大钊()A坚信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B预料到新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曲折的C认识到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D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4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1)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2)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1)(3)B(1)(4)C(1)(2)D(2)(3)46、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B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对立统一47、下列说法中,反映矛盾双方转化的是()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失败乃成功之母48、关于矛盾双方“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A矛盾双方的对立可以离开统一而存在B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尖锐对抗和激烈冲突4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B矛盾存在于运动的事物中C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5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A时时有矛盾B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事事有矛盾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51、在农村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这个现象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局部到整体的变化过程C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D矛盾双方有不同的特点52、农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要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具有特殊性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53、“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可见()A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B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可能存在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点D同类事物没有性质上的差别54、2003年,继续试点和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税费改革先试行后推广的哲学依据是()A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5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1)绝对与相对的关系(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主要矛盾决定或影响着次要矛盾(4)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发生影响\nA(1)(2)(3)B(1)(3)(4)C(2)(3)(4)D(1)(2)(4)56、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A(1)(2)B(1)(2)(3)C(1)(3)D(1)(2)(4)57、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其哲学依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58、“经济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同时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分析问题既要看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矛盾的特殊性B做工作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C办事情既要着眼于整体,又不能忽视局部D搞建设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59、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原理的客观要求A规律客观性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C矛盾贯穿于事情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特殊性60、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哲学思考是()A区分了不同事物的特点,就一定能正确认识事物B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它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D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61、莎士比亚说:“你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当人们选择职业时,应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以上材料说明看问题、办事情要()A见识一分为二的观点B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善于抓中心,抓关键6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下列说法中,符合这一概念内容的是()A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B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C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D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6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A坚持两点论、两分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按客观规律办事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垃圾正成为一大环境公害。据此回答20-21题64、垃圾是一大公害。但据科学测算,处理利用50吨废纸,可避免砍伐300平方千米的森林,100吨垃圾可回收3-5吨有色金属,相当于开采冶炼30吨矿石。上述事实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复杂事物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有主次之分C矛盾具有普遍性D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矛盾65、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处理得当,85%以上的垃圾能够在循环经济中重新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这说明()A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D办事情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22-23题\n6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意识的能动作用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关系67、“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D对立统一的原则2005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登载: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据此回答24-25题68、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符合()A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道理B抓主要矛盾的道理C抓量的积累的道理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69、“重中之重”说明在复杂事物中()A只有一个矛盾B只有一个矛盾的方面C只有一个矛盾,并且只有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D可能有诸多的矛盾,但是只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70、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材料()A包含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B坚持了矛盾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D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道理71、种子发育为植物是()A事物的量变过程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C外力作用的结果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72、把辩证否定的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A肯定中有否定B肯定一切C否定一切D赞成与反对的统一73、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前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74、以下观点对辨证的否定理解正确的为()(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2)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4)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A(1)(2)(3)B(2)(3)C(1)(4)D(1)(2)(3)(4)75、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经出现过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派”,他们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建立无产阶级的数学和天文学,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铁路。他们写道:“为了我们的明天-我们将拉斐尔火葬,我们要把博物馆破坏,我们将艺术的花朵加以摧残。”以上观点是()A无产阶级的否定观B形而上学的否定观C辨证的否定观D虽不完全正确,但有一定的合理性76、江泽民同志强调:“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A)\n(1)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3)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4)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想,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A(1)(2)(3)(4)B(1)(2)(3)C(1)(2)D(1)(3)(4)77、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78、农作物只有靠新陈代谢的内部矛盾才能生长,外力的拔苗是不能助长的。这说明()A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绝不是外力作用下的否定B否定就是抛弃一切C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任意否定D否定表现为辨证的否定和形而上学的否定79、批判精神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和发展。这表现为()(1)批判精神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2)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3)批判精神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4)批判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唯一途径A(1)(2)(3)(4)B(1)(2)(3)C(1)(2)(4)D(1)(3)(4)80、所谓辨证的否定就是()A事物自身的否定B否定一切C外力作用的结果D蔑视权威,不相信书本知识81、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所谓扬弃就是()(1)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2)对旧事物的一切全盘否定(3)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A(1)(2)(3)B(2)(3)(4)C(1)(3)(4)D(1)(2)(4)82、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新时代。”这句话的意思是()A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将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大贡献B袁隆平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路人C中国能够解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D全球性粮食危机将不可能发生83、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人们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各种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迅速传送信息。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以上内容表明()A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人类社会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B网罗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C网络的发展使地球面积缩小了D科技的创新百利无一害84、对待文化遗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正确的方法是()A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无批判地兼收并蓄C拒之门外,一概排斥D要勇于开拓创新85、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这说明()(1)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2)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3)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A(1)(2)(3)B(1)(2)(3)(4)C(1)(2)(4)D(1)(3)(4)参考答案:1---5DDCAB6---10ACCBD11---15DAACB16---20ABABB21—25ADDBD26—30CDDBC31—35DDBCC36—40ADBDC41—45CBAAB46—50CDBDD51—55CCADC56—60CDBDC61—65CABCB66—70ABBDB71—75BACDB76---80AAABA81—85CAAAB\n《历史唯物主义》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社会存在的是()(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3)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4)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A(1)(2)B(1)(3)C(2)(3)D(3)(4)2、“一种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不能由它自身来解释,而只能由社会存在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来说明。”这句话()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C歪曲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D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费尔巴哈在对各国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后指出:“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神”是客观存在的B任何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来造神的D“神”的观念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据此回答4-5题。4、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5、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这说明()(1)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2)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所决定的(3)不同的时代,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4)社会意识是瞬息万变的A(1)(2)(3)B(2)(3)(4)C(1)(2)(4)D(1)(3)(4)6、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这种观点()(1)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4)肯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受规律支配A(1)B(1)(2)C(1)(2)(3)D(1)(2)(3)(4)7、发展生产力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这主要是因为()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8、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改革B阶级斗争C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的调整D人民群众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A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倒退的、下降的C曲折的D一帆风顺的10、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A脑力劳动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从事精神活动的前提C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nD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11、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奥秘,这一奥秘是()A历史是由帝王将相、英雄人物创造的B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任何个人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相同的贡献D人类通过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2、“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A错误。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B正确。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C正确。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错误。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3、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A阶级斗争规律B商品经济规律C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4、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量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15、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A(1)B(1)(2)C(1)(2)(3)D(1)(2)(3)(4)16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1)一切为了群众(2)一切依靠群众(3)从群众中来(4)到群众中去A(1)B(1)(2)C(1)(2)(3)D(1)(2)(3)(4)17、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徐虎的“语录”,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来索取,我来索取,向谁索取?对它的正确理解是()A贡献与索取不可兼得B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人们不应该向他人和社会索取D要正确看待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18、列宁说:“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是()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D实现人生价值要在自己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19、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为人类社会留下的科学发明共1000多项,这些成就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才取得的。他说:“什么是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这说明()A失败本身并非坏事B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难免要碰到困难、挫折、失败C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做到败不馁,这是使失败转化为成功的重要条件D要排除干扰,不断调整原定的目标20、河南省登封市原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对人民无比忠诚,在公安战线上无私奉献。因功勋职后,登封市十万多群众自发涌上街头为她送行,满含热泪痛惜她英年早逝。任长霞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1)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必须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n(2)个人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也会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4)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A(1)(2)(3)B(2)(3)(4)C(1)(3)(4)D(1)(2)(3)(4)21、下列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A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不发生什么矛盾C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D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排斥个人的正当利益22、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同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这说明()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B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科学家马祖光说:“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从人生价值角度看,这句话体现的道理是()A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微弱的B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D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24、“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体现的道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认识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C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D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25、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正确的做法是()A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B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C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D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6、我们强调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是因为()A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B人的价值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C个人与社会总是统一的,二者不会发生矛盾D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据此回答11—12题。27、下列关于劳动的认识,错误的是()A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B劳动是人的存在存在方式C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D劳动着的人就是伟大的28、人的价值在于()\nA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B向社会索取,得到回报C满足自我的需要和发展D享受社会和他人创造的价值29、现阶段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A个人主义价值观B拜金主义价值观C正确的生死观D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3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形成的基础是()A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正确认识B人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C人们选择的目标的实现D社会实践31、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这说明()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C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D对同一事物很难作出正确评价32、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劳动,这是因为()A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B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C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D劳动是人特有的能力与活动33、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有()精神A顽强拼搏、自强不息B知难而退、逃避困难C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先天条件D在劳动中为社会作贡献34、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理想,就会衰败、落后;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失去人生的精神支柱,失去方向和动力。这是因为()A理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B理想来源于现实,也一定能够转化为现实C崇高理想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有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D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就能实现35、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下列关于个人素质高低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正确的是()A素质高、能力强的人,人生价值大B一般来说,素质高、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C全面的能力可以为人身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D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参考答案:1—5BBBDA6—10BDBAC11—15DCDBD16—20DBDCA21—25BDDCB26---30ADADD31---35BAAC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