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与人生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是扭曲人性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的谬论。然而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我的人生观点。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的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自由"显然是指人的属性,而人的属性有意识的和行为的两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得首先明确,无论人是否生而自由,这其中的自由是指“自由的意愿”?还是指“自由的行为”?我可以说,不光是人,就所有动物来看,如果从“自由的意愿”看,当然是生而就有。但从现实行为看,(相对那些自由的愿望而言)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这是从精神意识和现实行为这不同层面看问题时的结论。另一方面就是“人生而自由吗?”这个判断的判断标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比如,我自由与否的问题,是凭我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呢还是必须以某种客观标准来衡量?显然,如果是前者,那么任何讨论都没有意义;如果是后者,当然就是有意义的,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有关自由的客观标准是否可能?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自由得以行为现象作依据,那么,“自由”指人的能力?还是指环境条件?有时,环境是没有限制性的,但个体能力不足而无法兑现意志;而有时候,个体能力足够实现意志,但外部环境限制了你的行为。那么所谓“自由”是指个体能力的度还是指环境所规范的行为空间的度呢?“自由”的社会学术意义就是指“社会环境(法规)一方给人们行为上的容许度,这个度表现为两方面:1,各种行为性质的广度;2,任何性质的行为的深度。因此,自由不是你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社会肌体之间完全可以量化比较的东西。比如,你可以不喜欢宽松的环境,你可以在笼子里悠然自得,可如果你要说你很自由,这就可能有误,因为自由是对环境状态的一种客观度量,由不胡说。\n人喜欢自由这没得说,人在现实中不自由这也没得说,那么,尽可能使人自由更没得说。但平时人们口口声声说追求“人人平等”。这可能吗?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人人平等”的观念,纯粹是瞎掰的,这既不是事实,更不是真理,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价值取向。换句话说,这里没有实证的基础,而是个人的形而上学。用更恶毒的话说,这纯属妄想、意淫。确实,当我们冷静下来,不再把理想主义当成客观规律,不再把个人追求视为客观真理,那我们会发现,人不但非“生而平等”,反而是“生而不平等”。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私的基因”理论,或者人类行为学,我们会发现人确实是不平等的,天生的不平等。人的能力差别,环境差别,机遇差别,经历差别,以及性格差别,等等,决定了人是千差万别的,决定了人在任何权利上都不可能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是一种事实,而且还是个真理。它的唯一的“不足”是在于某些人的脑子里还不“信仰”这个真理,有些人就是要坚持反真理的信仰。为什么人是愚昧的?人的愚昧就在于不知道自己是愚昧的,不知道自己吃几两干饭,不知道自己是强是弱。他明明是个弱者,是个被统治的对象,但他偏偏不信这个。被一种原始的生物本能所冲动,每个人都不甘心自己是弱者,总要蠢蠢欲动,想入非非,他们总是从不可能中寻找机会。比如,你娶不到美女了,你就不想美女了?还有例如李嘉诚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但是想当李嘉诚的却千千万万,不可尽数。无数的非李嘉诚,都在努力成为李嘉诚,虽然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是他们蠢动,给世界带来了一片混乱,全局性的混乱。他们不愿意承认现有秩序,他们总是想打破平衡。本来世界已经很完美了,但他们自己不爽,想再折腾一下,于是世界就没法完美了。比如,上海的杨某人就是如此。你可以承认他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像这种人还不少。如果你是个权力精英,你永远无法把自己的智慧,优越和权威,灌输到这种人的脑子里。天下有很多这样的楞头青,楞头楞脑,就是不服,他对啥都不服,他试图打破一种理论均衡。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要创造许多监狱警察、军队武装和司法暴力?就是因为这帮人民太愚昧了,不可教也。为了保障聪明人的既得利益,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我们只好用各种手段定期的和不定期地掐死一些萌芽分子,让他们胎死于襁褓之中,让他们不能抽枝生叶,开花结果。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看吧。好久好久以前,我很记得一句话:生命在于生生不息。那时我还小,没法理解。其实,现在,于我,宁愿这样理解生命:在于自由。裴多菲的毕生经历和认知道出了生命这样的一个真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家皆可抛。时至今日,我深深体会到这些简单的语言中蕴含了极高的生命境界,也是我,下定决心,要追寻的,生活的另一无价的方面:自由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艰难、困惑、郁闷的时候,只要我们心中有追求自由与价值的信念,就会有转机和好运的来临。别放弃,坚持信念,坚强而且坚定地等待和努力,成功就会来。一句老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刻在我的心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而最近的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更加坚定了我对成功这个颠扑不破的看法,也执着地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生生不息,在于我们的信念!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一个热点。诚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存在着矛盾乃至冲突,存在着某些价值坐标倾斜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统统归结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把该群体的价值观念放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中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冲突本身也正是价值澄清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暂时“阵痛”,它孕育着一种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的诞生,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进取的。所以大学生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信念,也在用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追求自己的自由。而我就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我会加倍对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行动付出。我会乐此不彼的在积蓄力量,就像蝉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要经过十几年的酝酿过程,这个过程缓慢而艰苦。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和充实,并不是被束缚了,而是充满希望的在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不懈努力的人,一定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吧!请让我慢慢的,静静的等待着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等待着获得人生自由的那一刻!在人生当中获得自己心灵的自由与人生价值。\n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是追问之学,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儒家最讲现实,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主要从人生谈人生,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整体包括自然来探讨人生,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理想国》中,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爱金钱,是爱钱的灵魂第二个层次爱名誉、爱地位,是好胜的灵魂第三个层次是爱理念的灵魂。在他看来,追求理念、真理的快乐比追求金钱、追求名誉的快乐更高、更值得。冯友兰则认为人生境界最低是自然境界,就是满足生存需要,第二是功利的境界,第三是道德的境界,第四是天地境界。我则把人的精神境界作这样划分最低是欲求的境界,就是求得欲望的满足第二是求实的境界,科学是最讲求秩序的,科学家都是这种境界第三是道德的境界第四是审美的境界,审美的追求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而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这是审美的最高价值之所在。如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一是提高民族的精神境界。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个人的精神境界很难做一个普遍的说明,故我重点讲如何提高民族的精神境界。这要抓住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万物一体”。人和万物息息相通,仁爱之心贯穿其中。儒家和道家都谈“万物一体”。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为我们讲道德、讲仁爱,讲“一体之仁”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哲学本体论依据。论文我们今天提倡道德意识,应该发扬中国儒家传统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人和人要有同类感、同情感人和自然也是一体的,人和自然要和谐,不要随意破坏自然。我把审美的境界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老庄的“万物一体”思想里面,我们能找到中国审美意识的根源。儒家主要从道德意识的根源来论证“万物一体”,道家更强调审美意识。道家讲“万物一体”更多的是作为审美意识的理论根据。庄子讲“心有无穷”就是说人要畅游在无穷的天地里面,人和天地万物一气相通,有了这样一种境界,就是最美的境界,最高远的境界。中国阴阳和合的思想有助于具体分析“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在场”的“阳”和“不在场”的“阴”的东西阴阳和合,这就有一个整体的审美意识了。故中国人讲审美,都讲含蓄之美,越含蓄就越有意味,都是通过“在场”的“阳”的这一面让你去体会背后所含蓄的、没有表露出来的“阴”的那一面,即海德格尔晚期所讲的美就是通过“在场”去体会“不在场”。这是万物一个整体的观念。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无论从道德意义还是从审美意义讲,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万物一体”的思想和境界,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一次哲学的“梦幻”之旅——《哲学与人生》课后感哲者,智慧、道理也;学者,学问、规律也。哲学,顾名思义,白话讲来指讲求哲学和道理的学问。我想哲学一词,对于我们大家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或许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常识和\n故事,对哲学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了解,却往往未能深究。对于我而言,作为非哲学方面专业的理科生来说,这样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还是第一次,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提高了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使人们思想成熟,以哲学的视角看世界可以说是站在一个超越世界的立足点之上,从精神的自由与主动上反思自己的能力,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是一个不一样的、奇妙与思维同在“梦幻”之旅。在这几周的哲学课上,我深刻的感受到,哲学是思想上升华。正所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自然界的万物相伴皆有灵性,真实地相依存和对称,而人是万物的灵长,人若没有性情,思想没有附着,要比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更可惜可叹,进而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有限,思想却无限,哲学正是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催人向前,给人启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的东西实在很多,更是样样不同、件件迥异,哲学的思想处处可以充斥其中,学习哲学、了解哲学,以致学以致用。哲学不是空洞的,不是失重的.哲学的目的是明确的,不得不说,我喜爱很多充满哲学的故事,记得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的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没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另一个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绝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没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要容纳别人,释放自己,不斤斤计较,以水观人,水性至上,接受与给予同在。很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哲理,我们了解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其实可以品味到很多东西,在精神上给予帮助。哲学,也是远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直受很多先贤推崇,像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家学派的他,其广博深邃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抛弃了争权夺势的利己主义观念,怀揣着理想主义周游列国,四处讲学,留给后人“仁爱之心”、“中庸之道”。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原创的,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今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为了达到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之时,宣扬与继承孔子的“仁爱”,“人为贵”,“和谐”的价值理念就更为重要。孔子的哲学是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也是一笔无价之宝。然而对于哲学中的中庸思想,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调和,抹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一人一半,五五分成”,何以做到中庸,其标准是什么?《中庸》中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万物各有其位,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各安其位,各谋其政,以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融境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境界不可能百分之百达到,却可以通过努力来无限接近。中庸其实就是要实现双赢,达到和谐。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人生境界和处事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和谐社会并不是指人们无所事事,而是要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合适的角色,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种种的哲学思想,无一不是我们古代先贤们的结晶和时间历史赋予我们的经验教训,我们渐渐品味,逐一了解,其实哲学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是启迪也是鞭策。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哲学亦是一种天堂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从天堂带到地上来,结合我们的生活,学以致用,了解哲学,理解哲学,品味人生,感受生活,努力奋斗,活得快乐。\n哲学与人生论文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旨归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1.认识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的后继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道:“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探究人类自身,企图认识自己。就在人类的理性迈过了无数沟壑,走过了无数夜路中的迷途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人,并在高举起大写的“人”的理性旗帜时,“斯芬克斯之迷”仿佛被破译了。然而,人类理性马上便又发觉,“斯芬克斯之迷”并未真正破译,而是在跨过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后以另一种形式提出这个迷。于是,“人是什么”便又重新困惑着人类。实现自我古希腊的一座圣庙,一进门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脑海荡不起一点涟漪。时代的变化太快,走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跟着感觉跑吧!“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正把社会推向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看看你的周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北了。电视电影看多了,在生活里就像是在表演;够档次的人见多了,也会在圈子里装装优雅做做秀,把自己扮得很清高;语言技巧学多了,说了一箩筐话却没有一点真实的感觉。很多人现在说话做事是在模仿别人中生活,而不是在做自己。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个性、很叛逆,标榜自我,其实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追逐新潮,抄袭别人的生活。现在就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不仅名人会做秀,商家会做秀,官员也会做秀,老师也会做秀,据报道,在今年儿童节,在广州的一个六一庆典活动,领导、老师、嘉宾一个一个接着在台上长篇大论做报告,学生在台下个个眉头紧皱、酷热难耐,如受酷刑,大人们把儿童节变成了显示领导“重视”、实现宣传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秀场,这哪是为儿童过节日!成人世界的“做秀文化”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不断熏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秀才”。现在一个五岁的儿童上台表演节目,也会打出大人们惯用的手势,煽动台下观众“给我点掌声啦!”,每当看到这类情景,我脑子里就自问:这真是孩子真实的心声,还是大人教好的?在这种迎合心理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他自己吗?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自杀、跳楼、卖淫、包养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自身根源只有一个:迷失自我。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步。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丰富。自我实现意味着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的、活跃的、全神贯注的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自我实现意味着知道自己人生的取舍。正如一首\n诗:“上帝在你我心扉轻语,悄悄的却又可闻的,他告诉我们:什么应该把握,什么应该逃避。”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最有力量的,还是尼采的那句话:“成为你自己!”。“我们不模仿,因为我们是他人的榜样”,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那就说明做人做事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达不到如此境界,“成为我自己”,则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本体现。如何成为“我自己”呢?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要之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者才是完全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就是做真正的自己。自我实现既不是我行我素、孤芳自赏,也不是刻意追求完美、所谓完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应该具备以下个人品质特点:一、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自恋的人太看重自己,自狂的人不能正视自己,自满的人忽视潜在的自己,惟我独尊的人迷失了自己,自甘堕落的人抛弃了自己,自杀的人接受不了自己,这一切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首先要开展内心对话,自己向自己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倾向,我要向何处去,我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等等。把自己看清楚弄明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无条件的接受属于你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够找到你的人生价值,然后再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