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汇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原理汇总

哲学原理(简化版)一、唯物论(一)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A.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B.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A.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B.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三)规律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13-\n二、认识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三、辩证法(一)联系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13-\n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二)发展1、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1)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困难和挑战。3、发展的状态:(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3-\n(2)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三)矛盾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指导意义: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13-\n(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1)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7、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13-\n(3)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非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非一点论)。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四)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A、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B、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C、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3-\n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哲学核心原理、方法论归纳(简表)哲学原理(关系)方法论要求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意识对认识、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A.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略)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前途充满信心,积极支持新事物;做好准备,克服困难矛盾观点矛盾及其普遍性的原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与一点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认识论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3-\n哲学原理汇总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错误倾向]割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用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2.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方法论]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他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后果;第二,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第三,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错误倾向]否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对事物作出随意的解释;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的结果。3.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第一,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界限。整体不能同时又是部分,部分不能又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第二,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这又有三种情形:一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二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三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首先,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错误倾向]防止和反对以局部利益来损害整体利益的现象。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错误倾向]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二是否认相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的稳定性,把事物说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东西。6.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错误倾向]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13-\n7.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错误倾向]反对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观点,或只承认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否认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错误观点。8.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运动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客观叫做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第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9.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第二,“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第三,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第四,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错误倾向]离开对立看统一,或离开统一看对立都是错误的。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10.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第二,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即时时有矛盾。第三,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错误倾向]否认矛盾客观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用一点论或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也是错误的。11.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第二,矛盾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根据。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依据。三是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错误倾向]对具体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矛盾的做法,是错误和有害的。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转化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错误倾向]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也是错误的。13.-13-\n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错误倾向]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的均衡论是错误的;只抓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看成是唯一的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决次要矛盾的一点论,也是错误的。14.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第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一方面,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错误倾向]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或者主次颠倒,混淆事物的性质的观点或做法都是错误的。15.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原理内容]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第二,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同时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方法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错误倾向]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是错误的。其中:一是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二是忽视外因的作用。16.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错误倾向]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错误的。其中:一是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二是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1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的路,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对新事物不能求全责备,应积极支持、扶植。[错误倾向]割裂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是错误的。其中:一是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从而盲目乐观;二是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途,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方法论]: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要求尊重规律正视条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内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方法论]: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4、-13-\n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方法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5、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内容]: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6.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补充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1)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2)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认识、深化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原理(1)原理内容: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2)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3)应用范围:说明科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分析和综合。5.合理想象和创造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原理(1)原理内容: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的一种思维能力。(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3)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合理想像,如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怀疑等;说明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如“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学生的发明、司马光砸缸等;说明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知识经济以创新为基础。补充2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错误倾向]任何不尊重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是错误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13-\n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②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方法论]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要不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平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错误倾向]正确认识和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混淆现象与本质,把现象当作本质,只看到事物的某些现象,就轻易对问题下结论。二是割裂现象与本质的联系,认识事物不从现象入手,想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原理[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使认识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完成认识的根本任[错误倾向]既要克服离开感性认识来谈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这实际上是认识中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将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错误观点,这实际上是认识中的形而上学。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错误倾向]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不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6.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林不断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其次,认识要不断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的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扩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次,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定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三研究新生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错误倾向]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7.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的原理[原理内容]①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只有实现这次飞跃,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才能使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是:第一,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取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②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发挥认识的作用,实现认识的目的;也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第一,必须做到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二,必须做到理论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方法论]①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勇于实践,善于感知,勤于思索,注意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②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错误倾向]要批判懒汉懦夫的世界观,反对轻视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主义,反对把科学理论当成教条,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8.-13-\n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①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②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生产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科学实验的作用集中在提高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错误倾向]反对忽视或否认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反对否认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9.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错误倾向]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或者把知识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把知识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的错误倾向;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把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人微言轻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10.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原理[原理内容]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工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错误倾向】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11.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原理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二者是统一的。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则为直接经验。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就人们获得的知识来说,大量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人们要真正掌握并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方法论]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实践,取得直接经验。由于科学理论能指导实践,是人们进一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的基础,而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我们要认真读书,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错误倾向]既要反对轻视间接经验,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忽视实践的错误观点。-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