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讲义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哲学概论》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开课对象:哲学专业本科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哲学概论是哲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以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哲学专业在本课程之前幵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列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中国哲学系列课程(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中国近现代哲学等),西方哲学系列课程(包括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现代西方哲学等X这些课程都是哲学的具体形态。此外,在此之前,还开设了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课程,这些都是哲学门类下属的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和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哲学,也就是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本课程就是研究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哲学基本含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思维方式与常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区别、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流派、哲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观。学时分酉己:课堂授课27学时;讨论7学时;辅导2学时。课堂授课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讲授、解答学生的问题等内容。课堂讨论由教师事先命题,并指定学生准备,在下次课堂上由被指定的学生作主发言,其他学生发问,学生之间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辅导答疑由学生事先准备问题,由教师作出解答。作业与考核方式:作业:本课程需要完成两份作业。第一份作业2000字,是课堂讨论的问题。第二份作业3000字,在教师命题的范围内选择。考核方式:\n以提问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成绩计算:平时占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以百分制折合为10分计算;期中占30%,以作业经课堂讨论后修改的其中论文为依据记入成绩,以百分制折合为30分计算;期末占60%,以第二个作业的水平和质量为依据。总成绩为三部分成绩之和。课程教材:孙正聿著:《简明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由于本课程在各个高等学校哲学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这本教材是目前水平最高的教材,也是各个大学哲学专业通行的教材。参考书目:张世英著:《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是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在多年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撰写而成,对与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也很有参考价值。其他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书没有超出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和本参考书的。第一章哲学的自我理解教学要求:深入掌握哲学概念的含义以及哲学与社会和实践的关系。课时安排:2学时。重点:什么是哲学。难点:哲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思考题:1・如何智慧与爱智慧之间的关系?2・如何理解哲学史上各种哲学观?3・如何理解黑格尔对哲学的比喻?4・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关系?5・哲学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进入哲学的思考“爱智”的哲学1.智慧与爱智\n(1)智慧智慧是人的精神活动。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的全部精神活动都是智慧。(2)智慧所创造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常识、神话、艺术、伦理、宗教、科学、哲学及相应的世界都是人类智慧的结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用t己的智慧创造的。(3)哲学是爱智哲学是一种智慧,更是对待智慧的一•种态度。即爱智。爱智是对智慧的追问和追求,是把智慧作为反思的对象。1.爱智的大智慧(1)哲学是大智慧哲学是回答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相比Z卜•有小智慧。(2)哲学历史本身的看法屮国哲学、西方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3)使人成为人哲学是使人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4)哲学智慧的特点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2.智慧的激情(1)抑制不住的渴望激情决定哲学的主题。(2)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3)探究历史谜底的渴望(4)求索人主意义的奥秘二、对“自明性”的分析研究哲学是毎个健全人具有的能力。1.熟知与真知(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2)语言、符号、文化、意义\n(1)真善美(2)全球问题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从而变革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2•名称与概念熟知是对世界的名称式的把握,真知是对世界的概念式的把握。(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感性与理性的关系(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4)个别与一般的关系(5)真善美的关系(6)理想与现实的关系(7)人与世界的关系3.有知与无知(1)对冇知的批判性反思(2)哲学不是死板的公式(3)读书的三个境界三、品味黑格尔的比喻(1)庙里的神哲学是普遍理性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2)厮杀的战场哲学史是哲学家相互批判的历史。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3)花蕾、花朵和果实花蕾——花朵——果实。否定过程。(4)米涅瓦的猫头鹰哲学是一种反思;哲学是深沉的,口甘寂寞的。(5)消化与生理学思维与逻辑学;逻辑学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一切知识的基础。(6)同一句格言\n哲学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活体验。(1)动物听音乐形成哲学智慧的艰难。第二节拓宽哲学视野一、“普遍规律说”具冇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既冇深切的人类实践根基。其一,脱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探讨普遍规律;其二,只是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理解哲学。二、“认识论”占代木体论,近代认识论,现代语言哲学。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三、“语言分析说”人类必须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四、“存在意义说”哲学的使命是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五、“精神境界说”屮国哲学弘扬人生境界说。六、“文化批判说”哲学以理论的方式集屮地表现了人类理性的批判本性。七、“文化样式说”哲学是思想共和国的普通公民。八、“实践论说”马克思的哲学观。第三节而向生活之思哲学观是以各口独特的理解去阐释哲学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价值,并从而说明哲学存在的根据和哲学发展的动力。一种哲学观具有怎样的深层的合理性与广泛的解释力,就在于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如的生存方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人与世界Z间的关系。\n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1.生存与生活两者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全部在于: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2.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世界动物的生存方式就是它的生命活动,因此只能形成生存世界,没有意义的世界。人则把自己的的生活活动木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世界是人自己所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因此,人既按照客观规律的去创造世界,乂按照S己的意志和意识创造世界。3.动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动物按照自身固冇的尺度去生存。人则可以以任何物种的尺度,也可以以自己固有的尺度去生活。动物只是一代一代复制自己,人的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所以,人有历史。4.自在与自为人类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自觉的存在,既是一种口在的存在,又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因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5•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存在的矛盾性,根源于人类口身的特殊的生存方式。因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是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6.我与口然的孑盾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并追求一个真善美的世界。7•意义与价值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意义,创造价值,去实现自由——意义和价值的统一。8.理想与现实人类总是处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屮。现实规范着理想,理想引导着现实。对于人类的牛存和发展来说,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则比人类己经获得的全部成果述重要,因为只冇理想才能引导人类为使自己崇高起来而斗争。哲学的思考就\n是如此。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从根木上说,就是人类存在的实践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性在J•:1.实践主体的口然性与超口然性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超自然的存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自然性的超自然性是统一的。2.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3.实践活动的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人要按照物的尺度规范口己的行为。4.实践活动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在实践屮,人实现了改造自然与改造自身的统一。5.实践活动是现实性与理想性正是这种孑盾性构成了思想自我反思的思想基础。6.实践活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所蕴涵的理想性是一种无限的指向性。三、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人类创造性的主活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实现的。1.神话神话方式是一种幻化的方式,是对人和世界的双重的幻化。它既以宇宙事件来看待人的行为,又以人的行为解释宇宙事件,从而构成了神话意义的世界。神话表现了人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在神话的意义世界中,生命活动具有了宇宙事件的意义,生命的消失具冇了灵魂转移的再生意义。\n1.宗教宗教以神圣的形象使人的存在获得了神圣的意义。3・艺术艺术是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审美的世界,一个表现人的感情深度的世界,一个深化了日的感觉和体验的世界。在艺术世界中,人的情感体验本身获得了门足的意义。3.科学4.哲学哲学是意义的普照光。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形式。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第一节哲学的基木问题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理解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二二物质和精神的关系1.哲学基木问题的两个方面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不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说,也不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注意:世界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近代这些的认识论转向就是从人的认识出发去反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n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等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再抽象的基础上发展起來的。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本源问题,是一个时间先在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逻辑先在问题。存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如杲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对范畴理解,精神的存在是否为存在)思维不仅指意识的对彖,而且也指意识的形式;不仅指对象意识,而且也指自我意识。2.不能把辩证法排除在外必须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來,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去定义和解释辩证法的理论,真正揭示辩证法理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1.本体论哲学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直接断言某种经验的或超经验的存在作为万物的木源,并以此说明经验世界和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2.认识论转向明确意识到哲学基本问题,并把这个认识论问题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近代哲学意识到,凡是事物,都是我们的意识Z内的事物)3.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内容与形式(1)意识外的存在和意识内的存在。从内容上考察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从形式上考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意义是认识论意义上实现的。4•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近代哲学的根木问题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是反映论。唯心主义认为思想的对象就是思想的内容(意识界的存在),\n思想通过口我认识而形成的思维规定,也就是思维对象的规定性。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1.实践转向人的思维最本质的基础是人类口己的实践活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蕴涵的全部孑盾关系都植根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屮,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历史演化和历史发展都展示在人类实践的历史中。(人类的历史就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孑盾运动的历史)2•语言转向哲学家必须把语言作为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出发点。人类只能用语言解释世界和111己的意识。3•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当代(1)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屮展开哲学基木问题(2)从认识的结构、机制、功能上展开哲学基本问题(3)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哲学基本问题4・第二节哲学的反思活动一、反思的维度1.反思反思就是思维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或对彖来思考。思维与存在Z间貝有无限丰富的孑盾关系。人类以常识、神话、宗教、艺术、伦理和科学等各种方式把握世界,从而构成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经验的、幻想的、直觉的、体悟的、审美的、逻辑的等等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并以这些关系为自己的对象。2•两种维度(1)构成思想的维度思维以人的认识活动和时间活动为中介二实现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纬度。(2)反思思想的纬度\n思想以自身为屮介实现的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反思的纬度。1.两种维度的特点(1)构成思想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去形成某种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并这种思想作为某种口的性的要求,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得某种方式的现实性。以世界作为对彖,历史地构筑属人世界。(2)反思思想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及其全部成果作为反思的对象,去追问思维与存在统一的根据,实现人类思想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以思想为对象揭露思想的内在矛盾,为人类思想敞开口我批判的空间。当然哲学本身也是构筑的思想。2.前捉(1)科学等都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作为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2)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揭示这个不自觉的前捉的孑盾性,从而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3.根源哲学的反思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木性。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屮,比如要对前提提出质疑。哲学是人类最深层次的渴望与追求的理论表达。哲学的价值在于更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并引导人类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的生活方式。4.哲学家与其他专家(1)其他专家可以超出的自己的研究范围探讨哲学问题(2)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3)哲学作为知识形态,是以概念把握世界\n二、反思的思维1•思辨的思维精神: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想象以形象事物为对象;意志以口的为对彖;思辨的思维以思维为对彖。表彖的思维:完全沉浸在物质材料屮而不能独立存在。形式推理:脱离内容的思维。哲学的思辨: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1.哲学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把概念作为再思想的对彖。不易把握。三、反思的对象1.思想和思想的对象存在:思想的对象包括: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2.反思与思想反思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对象,揭露其孑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反思对象的多样性。3.哲学的世袭领地的丧失哲学把自然、社会、思维作为自己的对象的吋候,越来越感到无家可归。放弄了世袭领地感到四海为家。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思维科学的发展,使哲学被彻底驱逐出传统的领地。4.哲学反思的对象是无限的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是如此。反思的对象冇被构成的思想、构成思想的活动、构成思想的方式。四、反思的特性1.超验性其一,反思的超越经验的性质。反思的直接对象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其二,超越经验但不脱离经验。即内涵逻辑。2.批判性\n哲学反思是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把思想作为问题予以追究和审讯的思考方式。批判有两种形式: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两种批判的关系。哲学的批判不是一种思想代替另一思想,而是整个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的变革。1.综合性哲学的综合性是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的超越性综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2.前提性哲学的批判性是对思想前提的批判,而不是对思想内容的批判。哲学批判的是构成思想的前捉,是前捉性批判。第三节哲学的前提批判—、反思的层次1.反思的两个层次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这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思想活动屮的思想口我反思。二是思想对构成口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这是哲学层面的反思。在科学发展史上,人们总是通过对科学思想的反思和批判來推进科学的发展。这是科学思想的自我批判的过程,而不直接是哲学的反思。2.科学思想反思的两个层次新的科学理论必须包括:一是它必须具冇向上的兼容性,即能够对原冇的科学理论作出更为合理的理论解释;二是它必须具有论域的超越性,即能够回答原有理论没冇提出或解决的问题。前者属于原由逻辑层次上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科学思想;后者要求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是对科学思想的逻辑前提的批判和变革。3.哲学的反思\n科学思想的第二个层次的反思,屈于哲学。科学思想的门我批判和门我反思所实现的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前提的变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理的转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整个生活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的论域的超越需要哲学的思考。1.其他思想形式以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为对象的哲学反思,存在于一切思想形式中。它以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行为准则、终极关怀等形式而构成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些隐含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作为一种逻辑力量具冇强制性。因此,变革思想就要变革这个逻辑支撑点。二、思想前提及其特性人的任何思想都暗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既是哲学反思的实质性内容,又是哲学反思的艰巨使命。1・思想前提的隐匿性和强制性2•思想前捉的可选择性和可批判性1.思想前提的普遍性(1)任何思想都有构成其自身的根据(2)思想的过程总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3)思想的构成总要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前捉(4)最深层地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前提三、前提批判的方式和基础1.哲学反思的根木特点(1)揭示思想内容中的隐匿的前提(2)以哲学的反思审视这个前捉2.语言转向3.以人类生活为坚实基础\n四、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1.开始于对常识的批判2.对科学的批判3.对语言的批判4.对实践的批判五、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人类关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2)时代水平的把握和解释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统一性原理2.哲学理念根植于人类的木性第三章超越常识的哲学第一节常识、科学和哲学常识、科学、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的三个层次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1.在主客体关系屮的概念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形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杲。人以概念的方式去认识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概念是人在思想屮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屮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人们从历史上承继卞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2•两个问题其一,概念必须(和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屮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n方式。概念框架分为:常识性质、科学性质、哲学性质三个层次。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相同的名词有不同的意义,实际上不是和同的概念。如“物质”。二、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概念框架的性质或层次不同,不仅决定着该层次中的所冇概念的特定性质,而且决定着人们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1.世界图景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彖和思想屮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第一,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是现实的图景,而不是幻想或玄想的图景。第二,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在人的表象和思想中的图景,因而人的世界图景离不开建构它的概念框架。注意:不能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导致用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哲学。地心说是常识的世界图景,人心说是科学的世界图景。2.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发散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方式的解释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把思维方式当作与思维内容无关的纯粹思维形式,因此没冇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区分不同性质的思维方式。其二,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思维方式的区分。思维方式总体上区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当然,经验常识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现实生活基础,科学和哲学的概念框架是构成口觉形态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的重要前提。3.价值规范价值规范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没冇从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n框架去看待价值规范;其二,用好与坏或进步和反动等区分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价值规范的区分。第二节人类生活的常识基础一、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1•常识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最实际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常识是毎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人人都主活在经验中分享常识、重复常识、贡献常识。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普遍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最普遍性的基木方式。常识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经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常识符合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概念框架的实质。因此,在常识概念框架中,概念总是依附于经验表象,围绕经验表象旋转。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2•常识的世界图景的特点首先,由共同的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或给予性。“世界图景”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体又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其次,由共同的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凝固性或非批判性。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的延续,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僵化的、凝固的世界图景,即永远是共同经验的世界图景。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概念只不过是表象经验的名称,因此常识的世界图景总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所以常识自身是非批判性的和非反思性的。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而是以概念的规定\n性为屮介的世界图景。因此它是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精确化的世界图景。科学还有111我批判和111我发展的特点。二、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常识的思维方式常识的思维方式形成于日常生活乂适应于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常识的世界图景就是由常识的思维方式所构成的世界图景。通过对常识的提问方式和回答方式中隐含着一个思维公式:耍么P,要么Qo这是Fl常生活的思维方式。1.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日常牛活是依据和遵循共同经验的牛活。共同经验是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的屮介。在这种关系中,人是既定的经验主体,世界是既定的经验客体,两者Z间是确定的、稳定的、一一对应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常识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屮思维”。人的生活,最普遍的、最基本的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经验世界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不再适用了。三、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1•常识的功能常识既具有描述和解释世界的功能,也具有约束和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在常识的价值规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理想得到最普遍的认同,所以,常识的价值规范是人们日常牛活的最坚实的基础。常识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规范,是人类卅:卅:代代积累起来的适应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一般文化环境的产物。常识以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形式世代相传,并由此构成人类的、民族的普遍的价值规范。1.常识价值规范的特点\n第一,它的狭隘性,它无法超越共同经验。笫二,它的保守性,它倾向于墨守既定的价值规范。第三,它的极端性,它习惯于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屮去进行价值判断。1.价值规范的变革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价值规范变革的历史。价值规范的变革就是以科学的或哲学的价值规范变革常识的价值规范,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常识的价值规范。2.科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价值规范是理想化的。科学以其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去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实证精神和分析态度是科学价值观念的基础。系统性和分析性是科学价值观念的显著特征。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总是变化中,以此相应,价值标准也在发生变化。科学的价值观念不断低冲击着常识的价值观念。第三节哲学对常识的超越一、常识的经验性和哲学的超验性常识依附于经验,哲学超越经验。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原始人以幻化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按照人的经验来设想自然现彖,按照宇宙事件來设想人的经验,总是以种种意想的原因来解释人类的经验和经验对象。这时,人类的理论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理论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系统化的概念体系描述和解释经验世界。它所用以解释经验事实的关于本质、必然的知识,是来口经验乂超越经验的知识。这是哲学和科学的特点。西方占代哲学是从世界的统一性解释而产生的,而超越经验的统一基础就是木体。哲学的超越性更深刻低表现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二、常识的表象性和哲学的概念性1.常识的表彖性\n常识对经验的依附性集中地体现在常识思维的表象性。常识和哲学都是以概念来描述和解释世界。在常识思维屮,概念围绕表象旋转。1.哲学的概念性哲学的超验性则显著地表现在哲学思维的概念性。在哲学思维屮,概念和表象的关系表现在,表象围绕概念旋转。2.休谟的问题经验之外是否存在独立于经验的东西。3.芝诺的问题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哲学是在超越经验的概念的层面上去反思经验常识,而不是在表象思维的层面上重复和论证经验常识。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1.常识的有限性常识从是而向冇限的经验,并以冇限性的表彖思维去看待经验无法达到的无限。经验无法把握无限,在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感受到无限,这样,在经验中,只能用冇限來理解无限,把无限理解为冇限的叠加。这就是恶无限。用常识的思维方式无法克服有限和无限的对立,所以有宗教和神话的方式理解无限。2.哲学的无限性哲学总是面向无限的超验的存在,并以超验的无限性去看待有限的经验。只冇辩证的哲学的思维才能把握冇限与无限的矛盾关系。这样就变革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四、常识的非批判性的哲学的批判性1•常识的非批判性常识不具有口我批判、口我反思和口我超越的能力。\n2.哲学的批判性作为可以批判的知识,必须是以某种稳定的形式,使思想的内容得到明确阐述的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哲学和科学具冇这个特点,它们正是在批判常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哲学和常识的关系中,常识始终是哲学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哲学是关于常识的思想。五、哲学的常识化的常识的哲学化1.哲学的常识化以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去变更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非常识的常识化是人类文明的实质性内容和时代性标志。2•常识的哲学化用经验常识一、去看待、理解、解释、运用哲学,把哲学变成冠以某些哲学名词的常识。第一,人们往往站在朴素实在论的立场上去看待哲学,而不是从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哲学。第二,人们往往把哲学看成现成的原理和结论,以贴标签的方式去理解哲学。1.哲学常识化的具体表现(1)哲学世界图景的常识化(2)哲学思维方式的常识化(3)哲学价值规范的常识化第四章反思科学的哲学笫一节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一、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1.科学、哲学与常识的区别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是对常识概念的超越。常识是概念围绕表象旋转,科学和哲学则是表象围绕概念旋转。常识具有经验性、表象性、有限性和非批判性,而哲学和科学则具有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可批判性。\n1.理论的内涵第一,他们都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以表现世界图景。第二,他们的知识体系屮都蕴涵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第三,他们都规范人们的所思所为,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2.理论的逻辑科学和哲学都是以严密的逻辑证明自身的真理性。二、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1.含义哲学与科淫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含义是:其一,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相似性。其二,又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维度。2.哲学与科学的历吋态的关系两者是在超越神话思维方式和常识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同步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科淫述在哲学的母体屮。思维的合乎逻辑,是理论思维既概念思维的首要前提。哲学和科学都力图用一定的原理去说明世界。哲学和科学都具有“类概念”、“思维规则”、“概念定义”的休I惑,正是这种困惑推动了哲学和科学的历史进步。古代哲学是知识总汇。以世界整体为对彖,没冇意识到哲学基本问题。近代哲学是企图凌驾于科学Z上的“科学的科学”,意识哲学基木问题。现代哲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三种形态。3.哲学与科学的同吋态关系如何从同时态上区分科学与哲学?其一,两者的对彖。其二,剥离两者的职能。\n这两方面都是从普遍性与特殊性來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知识论立场。其三,划清两者的领地。这是以申辩哲学的现代生存权力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现代哲学主要是沿着弱化科学的科学性或强化哲学的科学性这两个方向去调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三、哲学对科学的前提的批判作为两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科学集屮地表现着思维与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哲学则集中表现着反思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维度。科学集中代表着人类理性的进步,在思维与存在的规律层面上的统一中为人类提供科学的世界图景。科学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生活方式。科学活动及其科学理论是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当作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探索和表达存在的规律。哲学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反思中人类的科学活动及其理论成果成为被反思的对象。科学家超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而去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是经常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此,哲学与科学不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是反思与被反思的关系。第二节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一、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哲学反思科学屮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基础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逻辑与直觉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理解与解释的关系。二、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哲学和科学都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但哲学与科学的维度不同。哲学的问题包括:科学成果所蕴涵的科学方法、概念框架、解释原则、价值观念?科学从何种角度推进了哲学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科学怎样改变了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科学表达了怎样的的时代精神?科学要求哲学塑造和引导怎样的时代精神?哲学如何以这种时代精神去重构口己的范畴体系\n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三、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科学活动就是以思维规律描述存在规律,科学发展史就是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统一的丿力史,所以,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就是对人类认识史的深刻反思。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瓦托夫斯基:把认识论作为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去沟通科学认识与其他认识Z间的联系。科学代表人类的一项最高成就,但它是置身于人类社会自身的东西。它根源于人类的共同理解和普遍的认识方式Z中。普郎克:科学之间没冇清楚的界限。怀特:哲学的各个部分之间实现和解,刺猬和狐狸实现融合。四、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该时代的科学精神。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哲学的方式集中体现该时代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集中表现为:探索真理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自我扬弃的批判精神,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中世纪: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17世纪:理性的时代18世纪:启蒙的时代19世纪:思想体系的吋代20世纪:分析的时代、综合的时代、相对主义的时代、五、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两重功能。弗兰克、瓦托夫斯基:把科学思想的概念和模式当作人文主义的理解的对象而进行哲学的反思。科学的和人文的两种文化的之间的陷阱:一方面,我们知道科学是理性和人类文化的最高成果,另一方而科学可能成为一种发展得超出人类控制的不道徳的\n和无人性的工貝。第三节反思当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1.科学主义思潮对哲学的理解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附庸。赖欣巴哈:科学的本质是概括,当科学的解释在当时不能满足求知欲时,就产生了假解释的哲学。这就是传统的哲学。科学哲学是以分析科学结果的知识论,拒绝承认任何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的绝对确定性。逻辑实证主义:否定传统哲学,肯定科学。认为哲学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卡尔纳普:表述与表达。传统哲学是用语言的表达职能去充任语言的表述职能。第一,传统的形而上学是表达;第二,传统的认识论应当归为心理学;传统的逻辑学不是科学的逻辑。所以,科学的哲学是对科学的逻辑分析,是科学的副产PUO2.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上对哲学的正确理解任何一种科学都离不开哲学的支配。不能以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哲学。对“科学”概念的两种理解:狭义:被经验证实的理论;广义:正确的思想、学说、理论。狭义的理解的局限:否定了哲学作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的性质和功能。广义的理解的局限:科学只求真,哲学求真、善、美及其统一;哲学还要反思其他文化现象。第五章寻求本体的哲学第一节“本体”问题一、“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在各种不同的哲学中,“本体”有不同的含义和历史规定,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本体”的理解。1.“本体”与“存在”的关系如果把抽象的或纯粹的存在称为“在”,那么,可以把冇规定性的存在称为\n“在者”。“木体”作为抽象的“在”,并不是某种现实的存在,而只是--种人类思维的指向性。人生活在现实中,但冇理想,人生活是冇限的,但指向无限。这是基于实践木性的理论思维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确认人是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理论思维的对终极性的渴求和关怀,构成了贯穿古今的哲学木体论。1.“本体”与“超验存在”的关系作为“本体”的“在”是超验的存在,是哲学本体论的对彖。“在者”是经验的存在,是可以成为科学的对象。哲学木体论的前提:有的心智结构有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把存在的事实与存在的本体区分开、对立起来是哲学本体论思维的前提。本体论哲学的三个立足点:第一,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把存在本身和存在的现象割裂开來;第二,就其思想原则来说,把主观和客观对立起來,力图剥掉全部主观性;就其目标來说,把相对和绝对割裂开來,要求提供永恒的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木体论”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表明,本体论哲学作为世界观和理论思维方式,本身是人类思维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传统本体论占有绝对真理的幻想,但不拒绝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和人类思维本性的本体论追求。木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在于「人类总是基于现实又追求理想口标;它的真实意义在于:启发人类在理想与现实、终极的指向性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既保持必耍的张力,又不断打破微妙的平衡,从而使人类在自己的生活屮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审美意识,永远敞开口我批判和口我超越的空间。二、本体的三重内涵1.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的统一性2.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的统一性\n作为终极解释的本体论,在其的理论形态上,不是表现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存在论,而是表现为关于知识统一性的认识论。黑格尔提出:第一,要这样來理解那个理念使得多种多样的现实,能被引导道这个作为共相的理念上,并通过它而被规定,在这个统一性的理念理被认识。笫二,把哲学理解为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即反思,并通过反思而使哲学的统一性原理获得系统化的逻辑规定。1.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的统一性人类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植根于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终极关怀。它历史地构成人类用以判断、说明、评价、规范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即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也就是寻求对人类具冇普遍适用性或普遍约束性终极价值。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与现代重建本体论所追求和承诺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既是理论思维指向的永恒目标,又是理论思维公开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对彖,因而具冇自我否定的内在根据。作为理论思维的指向的永恒目标,本体论是在哲学层面上表达了人类思维及其所构建全部科学对确定性、必然性、简单性和统一性的寻求。恩格斯关于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论述。本体论的追求是基于思维的至上性。哲学的思想中的时代。哲学木体论的两个基木孑盾:其一,它指向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即最高支撑点,但历史的发展都在对此终极提出挑战。其二,它以自己所承诺的木体作为根据,所以,造成无法摆脱的的循环解释。蒯因的区分: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与我们说何物存在的问题。传统哲学把说何物存在的问题转化为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总是把自我批判的本题论变成汕批判的木体论信仰。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的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张扬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区别在于:科学主义思潮从反对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出发,把本题论的追寻视为无意义的假问题而予以拒斥;人本主义思潮则从关注人\n自身的存在出发,剔除本体论对世界统一性(终极存在)和知识统一性(终极解释)的追求,而把木体论归结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第二节“真”的问题一、“真”的概念解析1.真的含义是“有”或“存在”“这”是否“存在”。真的含义是“冇”或“存在”,真的否定是“无”或“非存在”。哲学木体论对“在”的寻求。在这个意义上,真是在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中成立的。2.真的含义是对“在者”的规定性的追问在这个意义上,被追问的对象是否存在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被追问的对象是否冇具冇某种特性。在这个意义上,真是在“真实的”和“虚假的”关系屮成立的。3.真是对关于对象的表象和思想的追问在这个意义上,真的含义是认识主体的表彖和思想是否符合对彖本身的状况。在就是认识论问题,即真的问题是在“正确”和“错误”的关系屮成立的。在这个意义上,认识的是否止确,才构成“真理”的问题。4.追问表象和思想的关系是对感性经验和理论思维何者为真的追问。所以,真的问题是在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思想、经验与超验的关系中成立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分歧就在于此。5.对认识主体关于认识对象的评价的追问这个问题是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追问。在这个意义上,“好的”、“美的”才是真的。这样,关于真的问题:第一,“有没有”的问题,就是本体论或存在论的问题;第二,“对不对”的问题,就是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问题;第三,“好不好”的问题,就是价值论和伦理学的问题。\n二、“真”与“思想的客观性”1.“真”与“真理”“真”的问题涉及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方面的问题,而真理其他仅仅是认识论问题。2.“真理”的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所以,不能把表象与对象的学现象的符合称为真理。3•思想的客观性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在规律层而上的统一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的表象意识与经验对象的关系;二是人的思维规定与对象的本事的关系;三是人的表象意识与思维规定的关系。关于人的表象意识与经验对象的关系:表象意识是否复线现了经验对象的现象形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的前提,而不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本身。关于人的思维规定与对象的本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表层上,思维规定是否表述经验对象的木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论问题。二是思维运演的逻辑能否描述存在的运动规律,这是逻辑学的问题。三、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1•古代哲学人对自己提出的“思想的客观性”问题,是以人意识到“表象”与“思想”的分裂为前提的。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发端于古代哲学寻求木体的困惑之屮,就是发端于“本体”的经验与超验、表象与思想的理论困惑之中。具体表现为:人的表象(经验)与思想(概念)同万物的存在与非存在、本体与变体的关系问题。在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中,一方面,人作为现实的主体,以感性和理性的对立统一的方式自为地把握世界,另一方面,世界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以现象和木质的对立统一的方式自在地存在。然而,人们用反思的方式去寻\n求力物的本源的时候,并进而反思把握世界的人的意识的时候,却首先惊愕于人的意识的自我分裂以及世界的自我分裂。这种分裂意识及其对象化的哲学表达,在占希腊哲学中就是本体与变体的分裂。1.近代哲学近代西方哲学要解决的根木问题就是思维能否和怎样表达思维对象的木质和规律,也就是思想的客观性的问题。近代哲学意识到:凡属对彖在人类思维中的规定性,都是人的思维关于对彖的规定;这些规定Z所以是否具冇客观性,不仅需要考察关于对象的思维内容,而且必须探究形成思维内容的思维运动。唯理论和经验论分别把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诉诸感觉的认识论分析和理性的超验直观,其共同特征在于分别从思维的内容或形式出发,而去思考表象和思想及其与对彖的关系。2.徳国古典哲学康德不是直接追究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而是反过來追究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这种追问显示初德国古典哲学探索思想客观性的两个标志性的基本特征:其一,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聚焦在思维把握存在的规律问题上;其二,集屮于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深切反思。康徳的不可知论。黑格尔认为,思维把握存在的逻辑,就是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统一逻辑,因此它不仅具有主观逻辑意义,而H也有客观逻辑意义。这精神黑格尔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本体论承诺。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自在的同一和自为的同一的思想。四、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1・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在自在意义上的同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观点:(1)思维运动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它是由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发展而来,这就从思维的起源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本质上服从于同一规律;(2)思维运动作为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机能和屈性,它依赖丁•人脑这个物质载体,这就从思维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上论\n证了思维和存在本质上服从同一规律;(3)思维运动作为物质的反映特性的高级形式,它是物质达到自我认识水平的存在方式,这就从思想内容的来源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在本质上服从于同一的运动规律。2•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在自为意义上的同一辩证唯物主义还从人类的现实的门为性一一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去研究思维规律的特殊性及其所具冇的客观意义。列宁说「'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以便这些格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思维运演的逻辑,在英现实性上(而不在遗传的意义上),是实践的操作作为逻辑不断地(历史地)内化的结杲。人类门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思想客观性的现实根据。实践活动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过程,是一种口的性的对象性活动。人的口的性要求的客观性,就在于人既是历史的前提乂是历史的结果,并从而在这种前捉和结果的辩证转化屮构成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人在自己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中,始终以客观世界来规定白己的活动,以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來形成自己的0的性要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验证思想(包括0的)的客观性。实践活动作为历史地延伸着的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口的与规律的交错点,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在无限丰富的侧面和层次上扩展和深化思想向客体的接近。思想的客观性的源泉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五、真理观的哲学视野在认识论意义上,真理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但由于认识是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在丿力史的发展中不但深化的,所以,真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而且与价值观和历史观等众多哲学问题密不可分的问题。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即真理,而根本目的则是以这种规律性认识去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自己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应当从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去看待真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认识关系和改造关系,都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对立统一,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真理与价值是不可分的。\n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人获得真理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出发,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人类对真善美的追寻,即人类在按照即的丿力史发展过程屮所形成的具冇时代特征的关于真善美的认识,既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性,又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性,因而它孕育着新的历史可能性。第三节“善”的问题一、“善”的哲学追问在哲学的意义上,对真的寻求,深层的是对善——人自身的幸福和发展——寻求。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转折点,因为他不是致力于寻求世界的本源,而是以他的对话形式去引诱人们回答据以形成其各种结论的根据和前提,迫使人们对自己所使用的概念作出定义式的解释。在哲学的思考中,善是批判和反思的对彖,而不是现成的教条和结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捉,伦理则是维系人的社会性存在的重要规范条件。人类以伦理的方式把握世界,便形成以某种善的观念为核心、以相应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为基本内容的伦理文化伦理生活。在任何吋代的人类社会生活屮,善的观念和相应的伦理生活,都具有最显著的重大意义。二、价值和价值论善或应当的问题,宗是具有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作用;而善或应当Z所以具有这种规范作用,是因为它蕴涵着某种被人认同或接受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人们正是以某种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为依据,而形成某种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关于价值的本质。关于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三、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Z间的孑盾。在社会生活中,前者据主导地位,后者总是要趋向于前者。\n第一,从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内容看,总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正义、法律规范、政治制度、人生意义等问题,而绝非是没有社会内容的纯粹个人问题;第二,从个人的价值取向的性质看,总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理想与现实、劳动的大尺度与小尺度、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问题,而绝非是与社会无关的所谓纯粹个人的问题;第三,从个人价值取向的形式上看,总是通过貝有社会形式的科学、哲学、艺术、伦理、宗教等方式体现出來,而绝非是没冇社会形式的纯粹个人表现。在社会的价值导向中,需要健全的、合理的社会赏罚机制。同时,社会的价值导向的实现,又依赖于个人的价值认同,即行为主体的良知。在社会的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价值范式的重建,由此必然引起普遍的价值观念的震荡和困惑。第四节“美”的问题一、美与人的存在方式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冇不同的回答。美是与人的存在方式密切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当从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去思考美的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美根源于人的口的性、对象性的实践存在方式。人的目的性、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内涵着两个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同冇的尺度。这两个尺度就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人按照美的规律來塑造,就是两者的统一。美就是实践活动屮实现的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就是合规律性和合口的性的统一。正是在两者的统一中,人类发展了自己实现了人类自身的自由。人的实践活动是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既草了理想的世界,又创造了理想的自我,使人类获得更大的门由。美就是人的创造性大会,就是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到的自曲。二、美的存在与创造生活世界之美首先表现为人自身的人性之美,而人性之美首先表现为人的创造性Z美。人从生存中创造了生活,从动物屮创造了人类,从物质屮创造了精神,从存在中创造出美。\n人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涵养了人的性、情、品、格,出此便构成了自身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詁之美,人格之美。具体表现为自爱、自尊、自律、自立、自强之美。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科学z美和艺术Z美。三、美的发现和体验人在发现美,美是人的发现,因此,美是与人的生存状态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对彖的存在都取决于两格方面:对彖的性质和主体的能力。必须从人的社会性、丿力史性、文化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去理解美的发现和人对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是和谐,和谐才是美。作为审美主体人,只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切底体验到和谐之美。美是合规律性(是或真)与合目的性(应当或善)的统一,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统一的基础是人类口身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第五节关于人的哲学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人在“我的自我意识中”,将人与世界把握为关系性的存在,乂把世界(包括人自身)视为对彖性的存在,从而进行认识的和实践的对彖性活动,并在各种齐样的对象性活动中,把世界变成对人來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现实。在这种认识和实践活动屮,人类既向外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又向内探索人的本性。但最终,认识外部世界的目的是为人口己服务,认识人自己的本性是为了合乎本性地实现t己的发展。二、人的存在和人的世界人类是一种独特的矛盾性存在:人类作为物质世界链条上的特定环节,是自在的存在或自然的存在,人类统一于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人类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又是自为的存在或自觉的存在,人类又创造了展人的世界,人是口己生存和发展的根据。\n人类作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统一,就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即作为物质世界屮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能动主体而存在。人类既服从自然规律,又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以历史活动而构成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目的性要求与客观规律,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哲学史表明,从自在性、口为性和口在口为性这三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人以及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会形成不同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真正从自在自为的观点出发去看待人,从根木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理解为实践性的存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实践既造成了人类口身存在的口然性与社会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的二重性,又把世界分化为口在世界与滋味世界、自然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人的存在和人的世界,都需要从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去理解。三、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本身是以最抽彖的形式表达了人类的最现实的生存状况。马克思要揭示现实的社会关系,提供人类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注重对现实的人的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考察。马克思提出的人类历史发展三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第六章哲学的派别冲突第一节全面认识哲学的派别性一、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看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口我追问体现的是人类的口我追问,哲学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体现了人类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哲学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的理论表现,因而哲学的派别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类门身存在的孑盾性,以及人们对自身的矛盾性的理解的非一致性。哲学的主要派别冲突,集屮体现着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对自然的超越性的矛盾,人类的感性存在与理性追求之间的矛盾,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理想的无限性Z间的孑盾,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Z间的孑盾,等等。二、哲学理论的派别性与层次性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所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哲学派别冲突。\n如果仅仅从哲学派别的划分去看待整个哲学史就会:第一,不重视对I口唯物论的批判;笫二,不重视研究唯心论的合想。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的。区分哲水平的的标准与区分科学水平的标准的一致性:第一,先进的哲学必须具冇向上的兼容性,能够对先前的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给予理论解释;第二,先进的哲学必须具有论的超越性,能够冋答先前哲学提出而没有冋答的问题。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的特殊性:第一,反思层次的跃迁;第二,传统问题的深化思维方式的更新。丿力史感、综合性、批判性,以及由这三者所决定的创造性,是衡量哲学水平的根本标准。三、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传统哲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对立的两极——思维或存在——出发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和解释世界的统一原理。现代哲学则致力于探索把思维和存在联系起来的屮介环节,并以这些屮介环节作为哲学反思的真实对象。以实践为中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最高成果。其他现代哲学,以科学、艺术、语言、符号、意义等屮介为研究对象。这些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当探讨。第二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本原”问题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与对自然的超越性,构成了哲学在木原问题或木体问题似的矛盾冲突。旧唯物论和唯心论不仅固执于本原问题上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而月•造成了思维方式上的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III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认识路线”问题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提出了如何从认识论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列宁讲,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三、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过程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认识的出发点。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n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动性”,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关于时间的先在性和逻辑的先在性。自在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彖具冇逻辑上的优先地位。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指认识活动和实活动中的主客观关系,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在社会生活屮,主体的意识也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占代素朴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笫三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辩证法的概念解析第一,在经验常识的思维方式中去解释辩证法及其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第二,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解释辩证法,把辩证法看成与思维与存在无关的另一类问题。第三,离开辩证法的认识史基础和认识史内容去解说和应用辩证法,因而往往把辩证法当成到处套用的公式。第四,以知性思维方式去理解辩证法,从而把辩证法变成某种公式化和形式化的东西。笫五,忽视辩证法的批判性,使辩证法成为非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并从而把辩证法当作某些知识性的现成结论。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因为人对世界的统一关系是否定性的统一,思维对存在的统一关系是否定性的统一。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是非批判的。形而上学并表示一般地否定矛盾、运动、发展,而主要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矛圧,佛偶然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看作是直接的统一、不变的统一。二、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n自在的辩证法:是指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在内的全部存在的辩证运动过程;自为的辩证法:是指人们用以认识世界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理论。在自在意义上,第一,辩证法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冇的;第二,辩证法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一人类思维一一所固有的;第三,辩证法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固冇的;第四,辩证法同样是人类的吋间活动所固冇的。因此,在自在意义上,没有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是要从概念上把握对彖,而概念本身具有僵化性和隔离性的特点,所以,在经验层次上,可以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在概念层次上,就容易陷入形而上学。而辩证法是用概念的才盾运动揭示事物的木质和规律的才盾运动。由此,出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三、辩证法的批判性与形而上学的非批判性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集中地表现在它以批判的方式去对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孑盾首先表现在,虽然两个系列的规律木质上是一致的,但表现不同。思维以感性为中介,通过概念的运动來表达存在的运动规律。因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并不是思想内容与对象的木质的直接合一,而是思维在概念运动和概念发展中所实现的矛盾统一,矛盾运动过程的统一。因此,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首先表现在反思概念、范畴、命题和由它们构成的逻辑联系的诸种理论体系能否以及如何表述经验对象的木质和规律的问题,反思由思维形式、思维规则和思维方法所构成的思维运演的逻辑能否以及如何描述存在的运动规律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矛厉更深刻表现在把思维与存在现实地联系起来的中介一一人的目的性和对象化活动即实践。实践活动既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又是思维与存在的孑盾展开的实质性内容。因此,只有达到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实践论批判,才能真正揭示世界观的内在矛盾,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辩证法的批判性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反思。只有在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理解,思维与存在的的统一理解为不断运动的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把自然、丿力史和精神的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才能构成辩证法的理论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实质在于它的非批判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