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哲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艺术教育的哲学

艺术教育的哲学马菁汝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摘要:随着历史文明进程和科技变革,艺术教育越來越凸显其重要性。而首次向国内引进的费德曼经典著作《艺术教育哲学》,则从社会、政治、经济、心理学、道德/认知五个角度来阐释艺术教育的原理,使艺术教育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解答了很多人对在当前中国经济基础阶段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疑惑,也是中国社会和艺术学界特别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领域。关键词:艺术教育;社会发展;规律;作者简介:马菁汝,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美术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100102“文明”“文化”,两个概念尽管各自含义丰富,人言言殊,但“文明”大致是指科技、物质力量的发达水平,例如互联网,可谓现代文明的成果,它大大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做到时时互动,使“地球村”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文化”则更多是指日常生活、国族传统的历史厚度,是来自历史时空深处的绵延世界观与情感、牛活的原初力量,在同物质文明携手与吋俱进的吋代变化中,文化日新月异但也禀性难移,例如“语言”。它还被称为“乡音”或“存在的家”(海德格尔)。因此,才有了现代世界屮不同文化Z间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比较”。当然,通过比较的方法,最终目的无疑都是比较者欲丰满、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与表达传播力,以实现自身文化体验的现代化。如此,教育便成为衡量这一现代文明、文化互动与更新的最重要指标,其发展与变革也成为各国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艺术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是美育的源头,孔子的“游于艺”教育学说可见一斑,蔡元培先生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美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美育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风貌,体现着国民的审美水平,体现着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全民审美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n在现代社会,无论深奥的科技还是日常的衣食住行,都与审美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视觉文化占主导的今天,认知与审美都离不开视觉教育的核心一一艺术教育,而美育对人的精神层面的陶养,在帮助人们更好地、更个性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民族、国家、社会文化传统的更新与进步……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同时,美术对人的视觉想象、图像表达素养的陶冶,乂反过来作用于物质与精神产品生产、消费、日益精益求精。在这种互为原因的作用中,艺术教育的价值越发突显,它不仅担负培养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战略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而且在促进社会和谐、环境美好、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蕴含了新的历史使命,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而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西方艺术教育家埃徳蒙•伯克•费徳曼的代表著作《艺术教育哲学》,恰恰回答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审视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问题,它从社会、经济、政治、心理和道德/认知五个维度来阐释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原理。作者费德曼是美国国家人文学院院士,曾经任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主席,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过教授,他的教育理念传播到美国很多地方,对美国乃至西方艺术教育产牛重大的影响。费德曼教学经历不仅在大学还包括社会范畴的社区儿童教育中心、纽约市基督教女青年联合会(YWCA)、基督教青年联合会(YM)和犹太教女青年联合会(YWI1A),教授对象从幼儿园的孩子们,到成年的医生,到退休的老年人,课程从实践的素描、油画,到理论的艺术欣赏课,等等。他的教学经验和经历丰富,以至于他对于艺术教育的看法与纯艺术家和纯教育家不同,视野更宽,而他把一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思考,都融入到这本书中,这本书也最符合当下中国艺术教育形势,也正是今天艺术教育领域学界所急切需要的学术经典图书。费德曼认为,艺术教育的结构与融希腊式的柱廊、叙利亚式的圆顶、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凯尔特式的螺旋线条和穆斯林式的宣礼塔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美学与力学高度统一的罗马式教堂建筑结构相似。从收集观点、教育实习和课程教案,艺术教育也是借鉴和灵感相互碰撞的复杂统一体。从哲学研究的角度,艺术教育学包括教育心理学、美术史、美学、社会科学,以及丰富的创作活动的一门学科。从学科的定义,艺术教育是一门传授和学习如何创作和理解艺术的学科,同时也借由艺术了解世界和自我。这里提到的“艺术”(Art)指的是视觉艺术一一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到手工艺、工业设计、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电脑艺术。因此,该学科硏究的是我们人类创造的各种事物的形式和功能、创作和传播图像的各种方式,以及这些事物和图像对我们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艺术教育还包括了各种形式的论述,涉及到艺术创作、艺术史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艺术含义的理解,以及对艺术品的评价。仔细审视美术教学,它包含对创作课程的指导和对艺术品的鉴赏和批评,比如,杜威(Dewey)的“经验”论、丹托(Danto)的“艺术世界”观,以及将梅普尔索普(Mapplethorpe)的摄影作品运用到小学课堂上的智慧。艺术教育的哲学及其作用是什么呢?首先是美术老师在教学实践屮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其次,为美术老师教学提供方法论;再次,它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全力以赴、\n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它解答了既定的理想目标与各种视觉艺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不同学习类型、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费德曼在书中,从美术教学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五个主要方面展开了讨论一一它们分别是社会维度、经济维度、政治维度、心理维度和认知/道德维度。社会维度人们创造、运用或响应艺术的方式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群体生活呢?认知艺术的方式又会如何影响这些群体呢?广义上讲,当他们组成家庭、社区、机构时,艺术教育又会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呢?当然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构成单位;社区生活(lifeofacommunity)公认的法律和传统惯例的产物;针对年长、退休人群的艺术教育功能:艺术活动标志着对闲暇时光的一种有效利用。绘制图像给别人看是一种社会行为。对孩子来说,真正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是从素描、油画和造型课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和其他人会对孩子们的创作进行冋应。借助于绘制图像,学生们获得了有关相互关系(mutuality)的基本训练;他们发现了真实与彖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公共性,所以创作和评价的过程伴随着一种日俱增的群体意识。一个美术老师就是一个群体的代理人,这个群体了解并关心其成员的作品以及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借助于艺术的社会化也促进了个体在人类群体中的归属感;借助于艺术的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学习一个特定社会族群的审美习惯或特质的过程。学生通过艺术史这门课程了解自己和其他社会群体的视觉符号遗产;这就构成了艺术教育的人类学维度。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恰恰属于社会化的进程:通过研究我们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来了解整个人类。阶级的观念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对某种特定风格、主题和类型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又取决于社会特定族群的教育程度、职业、财富和种族。阶级意识是对阶级利益的认知,该利益又基于一个群体的经济地位,以及对各种文化产物赋予或否认的利益的认知能力。艺术和人类的性别密切相关,因为视觉艺术常根据性别来描绘人。请注意,“性别”这个词已经从语法学的术语转变成标注文化认同的(culturallyassigned)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所包含行为远远超出生物和生育的范畴,涉及人类的社会和心理职能。因为艺术时常变化,艺术教育也必然参与社会变革(socialchange);但是社会变革并不等同于进步。个体一一学生和老师一一可以通过艺术来拓展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最终,根据其有利于人类成长的学科承诺,艺术教育促进有益或进步的社会变革。而且,社区由每个公民个体组成,整个社区的空间形态反映该社区居民的社会审美能力,因此,艺术教育通过设置专业的基础课程,来培养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大众,以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市民生活。\n经济维度约翰•杜威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经验,但他不会否认艺术也是一种商品。事实上,艺术是一种花费时间和金钱创造出来的经济产品,是一种可以与其他商品、作品或金钱交换的劳动成果。在艺术经济学中,艺术的成木也包括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价值,但影响其价格和美学价值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品质。艺术品品质的提升则是通过艺术教育的过程:(1)我们从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屮获得品质的概念;(2)我们从那些公认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中认识到何为品质;(3)大多数人购买、使用和收藏我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品质优于外在实用性的物品。从美学观点来看,品质可以说代表了必然影响产品和价格的经济学的一种“附加值”o当经济与艺术聚焦于商品的创作和享用时,二者对价值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艺术创作通常会考虑作品内在的(intrinsic)优点或价值,而经济涉及的是外在的(extrinsic)优点或价值。因此,艺术教育的经济学要求学生们能够意识到,所有形式的艺术创作中超出个人范围的得与失。虽然艺术教育工作者可能会认为经济牛产和艺术创造是截然对立的,但二者可被看作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如果我们使用黎士曼(Reisman)的术语,艺术更具“自主性”,而经济学则更具“非自主性”。[1]从艺术教育的哲学观点来看,这种两极化的观点代表了事物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立。在理想的社会中,所有工作都是有趣的,所有产品都是有用的,并且所有消费都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个人的满意度不应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所以,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缓解经济生产与有意义或令人满意的消费之间的紧张局面。经济消费与美学鉴赏同样可被看作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在理想状态下,它们没有冲突。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鉴赏不仅是对艺术品的认知、艺术家身份的辨识,以及根据作品当下排名和交换价值的评估进行排序的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艺术至少是表达了力量或愉悦;在其作为一种财产或商品进行交易之前,艺术是一种交流方式。艺术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拥有某个人的劳动产品,并不一定等于了解那件作品的真正意义或价值。进步的知识、对艺术的精髓和意义的欣赏需要有人指导。耍想了解任何商品价格之外的价值,这需耍鉴定的经验和美学教育。政治维度从哲学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政治”以及教学屮的政治维度。美术教学是否拥有一种影响力;美术教师可被看作是为公众谋求利益的社会团体的一部分。在谋求公众利益的过程中,它们创造了某种权力一一即政治学试图合理分配的价值。换而言之,艺术教育的过程和成果与其审美影响力具有同等的政治意义。除了特定艺术作品形而上的意义外,艺术教育的架构一一谁、如何、什么,以及为什么——拥有其政治维度。因此,在这一章节,通过检验政治的传统范畴,以期待发现它们与艺术教育之间的联系,这被视作是行使权力的起源与模式。美术的政治影响力源于视觉图像的心理学效力。美术教师的权威源自于他们的技能和对这些图像的有效调配。在学校,教师负责掌控一种局面:教室就像是现实世界里艺术创作、作品展示和艺术消费过程的一个缩影。艺术教育的社会重要性在于,这个微观世界会影响到真实的宏观世界。\n政治通常被视为社会交往各层面的个人、党派和派系间为地位、权力和影响力展开的持续斗争。艺术教育参与斗争的方式是让大家关注图像的政治意义,一个图像在意识形态上的意义取决于它的审美效果。但是,审美效果也可以从性别、社会和神学的意义來考量。因此,从专业角度來看,以教学为依据來阐释审美效果,图像自身的意义比教师的政治观点重要。影响力的意义涵盖了从指导学生作品的明显效果、到某个观点和经验对一个艺术家想象力产生的影响、到视觉图像改变大众观点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的最后一个涵义把美术与权力联系起来一一将艺术教育与政治和社会责任联系起來的一种关系。心理学维度就像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心理学也是美术教师的必备知识。艺术教冇的传统目标一一人才的识别、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设计原理的实际应用一一都具有很大的心理学成分。该学科的发展似乎一直追随并依赖于心理学的发展。艺术教育以心理学的学习规律以及对知觉、认知和创造力本质的人量研究为基础,美术在教育屮的地位是因为它与人类心灵的特殊关系。我们交替使用“感觉”和“知觉”两个词,因为现代心理学让我们认识到这两者不过是同一事物一一认知——的两个方面。虽然如此,艺术教育更倾向于把感觉与知觉分开,尤其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许是意识到观察(seeing)和理解(perceiving)涉及不同种类的认知(knowing)。这种情形就好比情感学习和认知学习之间的不同:不能把它们完全分开,因为它们互相渗透到对方的认知过程。对美术教师而言,感觉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它们参与了一般的认知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每件艺术作品都是自我表达,而且自我表达儿乎就是交流。交流意味着对话,这就需要伴随着理解和领悟的信息交换。因为艺术传递出有关其自身和其制造环境的信息,观众必须有能力对此进行解读或解码。解读或解码视觉符号和彖征的技能被称作视觉素养(visualliteracy)。视觉素养直接决定欣赏和赞赏艺术作品的审美素养(aestheticliteracy)。审美素养的发展需耍美术批评的技巧和经验,艺术教育需要创作和品评图像。就像创造力的理论一样,人格类型与个体的艺术表现特征之间最多不过是一种微弱的联系。美术批评家们常常从绘画风格来推断艺术家的人格一一如达芬奇、凡高或塞尚,但这些画家的艺术才能也许就在于他们在作品屮隐藏自己的能力;艺术家们都是另一种心理学的典型特征。艺术治疗理论首先源于弗洛伊徳的升华理论一一假设艺术家是一个神经质患者,他受羞愧、耻辱或害怕驱使,将他的病症转换成社会可接受的形式。创造力是通过运用技术和心理策略掩饰艺术家神经质症状的过程,其中的策略包括投射、凝缩、替换,以及逆转。第二,即人类的精神是感觉和思想的宝库,教育的功能就是将学生的创造力从桎梏中解放出来。儿童美术审美似乎有一个普遍的特性:种族、经济和文化差界无法掩盖世界各地儿童美术中的心理美学的相似性。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个希望的源泉:那些艺术相似性证明了我们共同的人性,以及在坚定而持久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可能性。\n认知或道德的维度有一个经典的问题:扎实的知识与正确的行为之间有必然联系吗?希腊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的哲学和教育的主旨便是一一知善是为了行善。相比之下,希伯来人则更重视行善在先,Z后再思考其善良Z处。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的确需要一些智慧一一混合了敬畏的智慧。近些年来,人们一一尤其是道德哲学家一一开始质疑知识与智慧、智力与善良,或是教育与道徳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不过,我们始终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出更好的道德更高尚的人类。艺术教育以教授真正的知识是科学的职责、理性能“识别”心灵永远无法发现的东西,美术教学与认知一一而且是高质量的认知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善行。因为我们不光教授学生美术知识还有育人的任务,那我们就不能忽视教学的道德维度:我们既要教授技能,还要塑造学牛健全的人格。艺术教育具有认知层面,因为教授和创作艺术始于知识基础;艺术教育同吋也具有道德层面,因为教授和创作艺术同样也始于伦理道德基础。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一位学生的风景画代表了具象化的知识一一某个地方的土地、天空、海水、植物,等等。在地质学上,那个地方可能是、亦或不是真的。然而,画作木身具有的“真实性”和那真实性所对应的“知识”被赋予了道德和认知价值。也就是说,风景画的元素是根据似乎是、应该是、可能是,也许不该是而进行选择、组织和描绘的。对年轻的风景画家而言,将认知发现与审美目的分离,或将技巧上的尝试与道徳选择分离是不可能的。对艺术家和观看艺术作品的我们而言,作品中的真实感、真理和美德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媒介自身不具有道德意义;一项信息交流技术的新颖与陈旧并不能说明它木质上的好与坏。然而,当人们运用媒介去表达情感、分享理念和推动社会交往吋,所有媒介就都获得了道德内涵。学习使用艺术媒介的过程被赋予了与该媒介相关的传统意义,因为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或审美经验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可分。就传统媒介而言,各种道徳内涵有机会互相补充和强化。就新媒介而言,道德内涵易于被新的美学刺激所淹没。艺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是为学牛找到合适的新I口媒介课程组合,尤其是在他们个人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以及在他们历史意识的某个时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所知甚少)如何应对高深莫测的认知概念?神经学家认为这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心理学家则认为这是大脑与身体具有的一种功能;哲学家倾向于视之为一种精神财富。对艺术工作者而言,哲学家的观点最值得注意。心灵的概念最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它包含了我们手与眼的智慧,也为情感留有空间;它容纳经验的观点,接受文化的影响;它能理解美学,但并不把对艺术的思考限制在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如果我们一定要为艺术认知的发源地命名,“心灵”似乎再合适不过。总之,从以上五个维度,《艺术教育哲学》这木书深刻地用实例解剖艺术教育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关系,使读者再次多个角度全面而深入地审视和研究艺术教育,在细细品味之间,一定能激发美术教师教学过程的灵感\n和火花。为了认真研究中国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尽可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引进国外艺术教育研究的代表性文本将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学术领域产生重要的作用,意义异乎寻常。引介国外经典艺术教育著作,一方面满足广大艺术教育研究学者、美术教师对吸纳国外艺术教育思想的渴望与需求,弥补我国艺术教育在经典理论著作译介方面的一些缺遗。另一方面,更希望再次掀起学科共同体的中外比较研究兴趣,在开拓理论视域的过程中建构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新反思视角。以它山之石为借,脚踏实地地真正解决身边美术课堂中出现的课题与问题,推动美术教学产生实际成果。在学习借鉴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守立足传统的本土文化立场,使大众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形成既传承中国教育文化又吸收近代西方经典艺术教育之学科木位与以学牛为中心之长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优秀艺术人才。()[1]参见[美]大卫•黎士曼:《寂寞的群众》,蔡源煌译,桂冠图书公司,1984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