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原著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道家哲学原著选读

\n《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得老君造像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的仙风道骨之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之瑰宝。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n第一章老子《太平廣記》卷一引《神仙传》曰:“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無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誉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n《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张君相云:“老子者是号,非名。老,考也。子,孳也。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n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厉音赖。《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n姓李氏,《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名耳,字聃(一作耼),《索隐》按:许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阳,非正也。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正义》聃,耳漫无轮也。《神仙传》云:“外字曰聃。”按:字,号也。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正义》藏,在浪反。\n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索隐》《大戴记》亦云然。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蓬,其状若皤蒿,细叶,蔓生于沙漠中,风吹则根断,随风转移也。皤蒿,江东呼为斜蒿云。\n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贾音古。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n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n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索隐》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括地志》云:“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强,其两反。为,于伪反。\n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索隐》《列仙传》是刘向所记。物色而迹之,谓视其气物有异色而寻迹之。又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n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n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索隐》此前古好事者据《外传》,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时,故百六十岁。或言二百余岁者,即以周太史儋为老子,故二百余岁也。《正义》盖,或,皆疑辞也。世不旳知,故言“盖”及“或”也。《玉清》云老子以周平王时见衰,于是去。《孔子世家》云孔子问礼于老子在周景王时,孔子盖年三十也,去平王十二王。此传云儋即老子也,秦献公与烈王同时,去平王二十一王。说者不一,不可知也。故葛仙公序云“老子体于自然,生乎大始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以其修道而养寿也。\n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集解》徐广曰:“实百一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索隐》按:《周》《秦》二本纪并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又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然与此传离合正反,寻其意义,亦并不相违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n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集解》此云封于段干,段干应是魏邑名也。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盖因邑为姓,《左传》所谓“邑亦如之”是也。《风俗通·氏姓注》云姓段,名干木,恐或失之矣。天下自别有段姓,何必段干木邪。宗子注,《索隐》音铸。《正义》之树反。注子宫,宫玄孙假,《索隐》音古雅反。《正义》作“瑕”,音霞。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n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索隐》按:绌音黜。黜,退而后之也。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索隐》此太史公因其行事,于当篇之末结以此言,亦是赞也。按: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此是昔人所评老聃之德,故太史公于此引以记之。《正义》此都结老子之教也。言无所造为而自化,清净不挠而民自归正也。周灵王元年(公元前五七一年)二月十五日晨?\n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一说安徽涡阳)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文本,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美《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n《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內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遊》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禮記·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的長者。\n清代到近代學者汪中、梁啟超等把老子世系同太史儋聯係起來研究,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戰國時人,是《道德經》的作者。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稱老聃。他們提出,《莊子·天下》曾綜述老聃學說的宗旨,《呂氏春秋·不二》也稱「老聃貴柔」,名字與思想一致,故老聃就是老子。\n有学者提出,《老子》書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傳說中孔子問禮於老聃有矛盾;《老子》書裏有些詞句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如「萬乘之主」,當時並沒有萬乘的大國,也不見於戰國以前的著作。另有一些文字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以,《老子》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於春秋末年,《老子》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n《老子》主要版本一、石刻本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一碑两面刻(全),今在河北易县。简称景龙本。唐开元二十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八面刻(全),苏灵芝书,今在河北易县。简称易玄本。唐开元二十七年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幢,八面刻(残),今在河北邢台县。简称邢玄本。唐广明元年泰州道德经幢,八面刻(残),今在江苏镇江焦山。简称广明本。唐景福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碑,一碑两面刻(有缺泐),今存河北易县。简称景福本。唐(无年月)陕西盩厔县楼观台道德经碑,两碑各一面刻(全),末题“终南山古楼观立石于道祖说经之台”十五字。《金石萃编补略》定为唐刻。简称楼正本。\n宋景祐四年甘肃天真观道德经幢,八面刻(缺泐),今存甘肃庆阳县。简称庆阳本。宋(年月泐)浙江吴山崇义祠道德经幢,八面刻(残),今存浙江杭州。简称杭州本。元至元二十七陕西楼观台道德经碑,两碑各两面刻(全),高翿书,今在陕西盩厔县。简称高本。元大德三年陕西磻溪宫道德经幢,八面刻(全),今存陕西宝鸡县。简称磻溪本。元延祐三年赵孟頫书道德经石刻,共十石,今存北京白云观。简称赵本。遂州道德经碑(《道藏》罔七-罔八,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次解自序云:“先者经过遂州,见龙兴观石碑,上镌《道》、《德》二经。”简称遂州本。天台经幢,夏竦《古文四声韵》引天台山司马天师漆书经幢。简称天台本。\n二、写本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简称汉帛甲本、汉帛乙本。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简称楚简本。唐人写本残卷,首章至第五章之首。简称敦煌甲本。唐人写本残卷,九章之末至十四章之首。简称敦煌乙本。唐人写本残卷,十章至十五章之首。简称敦煌丙本。唐人写本残卷,二十七章后半至三十六章首行。简称敦煌丁本。唐人写本残卷,三十九章至四十一章,乃《老子义》。简称敦煌戊本。唐人写本残卷,四十一章末行至五十五章。简称敦煌己本。六朝写本残卷,五十七章至八十一章。简称敦煌庚本。唐人写本残卷,六十章至八十章,即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罗振玉误为孟智周《义疏》。简称敦煌辛本。唐人写本残卷,六十二章至七十三章。简称敦煌壬本。唐人写本残卷,十章至三十七章,今存英伦图书馆。简称敦煌癸本(一作英本)。\n唐人写本残卷,二十章之下半至二十七章之上半,旧存北京图书馆。简称敦煌子本(一作馆本)。唐人写本残卷,三十八章末至八十一章,斯一八九号。简称敦煌丑本。唐人写本残卷,十三章末至八十一章,伯二二五五号。简称敦煌寅本。唐人写本残卷,五十六章至八十一章,伯二三四七号。简称敦煌卯本。法京藏敦煌残卷,首章至二十一章前大半,伯二三二九号。简称武内敦甲本。中村不折藏敦煌残卷,三十九章至五十二章。简称武内敦乙本。法京藏敦煌残卷,六十六章至八十一章,伯二五九九号。简称武内敦丙本。法京藏敦煌残卷,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简称武内敦丁本。柰良圣语藏旧抄卷子残本,仅存下卷卷子残本,镰仓时代旧抄,有大正十二年影印本。简称柰本。武内义雄藏室町时代抄本,《岩波文库》中《译注老子》所用底本。简称室町本。天文旧抄河上公本,武内义雄《老子原始》中引。简称天文本。泷川君山藏旧抄河上公本,武内义雄《老子原始》中引。简称泷川本。\n三、佚本晋王羲之《道德经帖》,贞观十五年,褚遂良跋,原拓本及古鉴阁藏宋拓本,上海艺苑真赏社印。简称王羲之本。《古老子》,夏竦《古文四声韵》引。简称古老子本。罗浮道士厉山木《道德经》,夏竦《古文四声韵》引。简称厉山木本。崇宁五注,王安石、王雱、陆佃、刘槩、刘泾注,此据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简称五注本。宋曹道冲《老子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简称曹本。达真子《老子》,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简称达真本。宋叶梦得《老子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简称叶梦得本。宋刘骥《老子通论语》,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简称清源本。宋黄茂材《老子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简称黄茂材本。程大昌《易老通言》,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简称程本。魏征《群书治要》卷三十四《老子》,日本天明本。简称治要本。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五《老子道德经音义》所引诸旧本。简称释文本。马总《意林》卷一,《道藏》本瑟一。简称意林本。牟子《理惑论》,见《弘明集》卷一,《大藏经》露四。简称牟本。\n四、《道藏》本《道德真经》,《道藏》慕一。简称道本。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慕二。简称道藏傅本(通称傅本或傅奕本)。明太祖《御注道德经》,男一-男二。简称明本。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男三-男六。简称唐本。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疏》,效一-效十,又《外传》才一-才四。简称玄本。宋徽宗《御制道德真经》,才五-才八,又章安撰义良一-良十,江澂疏莫一-忘七。简称徽本。河上公《道德真经注》,知一-知四。简称道藏河本。宋陈象古《道德真经解》,知五-知六。简称陈本。\n金寇才质《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过一-过十。简称寇本。唐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必一-必四。简称陆希声本。宋吕惠卿《道德真经传》,必五-必八。简称吕惠卿本。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改一-改四。简称邓本。宋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改五-改八。简称邵本。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得一-得二。简称司马本。魏王弼《道德真经注》,得三-得六。简称道藏王本。宋苏辙《道德真经注》,得七-得十。简称苏本。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能一-能四。简称李约本。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能五-能十一。简称严本。金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罔一-罔四。简称赵秉文本。《道德真经全解》,金时雍序,罔五-罔六。简称金本。\n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谈-谈二。简称张本。元李道纯《道德会元》,谈三-谈四。简称李道纯本。无名氏《道德真经解》,谈五-谈七。简称无名氏本。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彼一-彼四。简称林本。元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彼五-彼八。简称杜本。元吴澄《道德真经注》,短一-短四。简称吴本。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短五-短八。简称董本。《道德真经集注》,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注,靡一-恃三。简称四注本。宋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恃四-长四。简称彭本。《道德真经注疏》,旧题顾欢撰,今考为唐张君相撰,信一-信五。简称顾本。\n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解纂疏》,使一-覆三。简称强本。明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覆四-器四。简称危本。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欲一-难二。简称陈景元本。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抄》,量一-墨五。简称正本。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墨六-悲七。简称霖本。宋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悲八-悲十。简称赵至坚本。元林志坚《道德真经注》,丝一-丝二。简称志本。宋李荣《道德真经义解》,丝三-丝六。简称宋李本。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丝七-丝十。简称唐李本。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诗一-染八。简称惟本。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羔一-行十二。简称庭本。\n五、刻本严遵《道德指归》,成都怡兰堂校刊本。简称怡严本。河上公《道德经》,涵芬楼影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简称宋河本。河上公《老子》,明世德堂刊本。简称世德堂本。河上公本《道德经评注》,明刊本。简称经纶堂本。《老子道德经》,宋麻沙本,一九三一年故宫博物院影印《天禄琳琅丛书》之一。简称麻沙本。《老子》,明闵齐伋刊《三子》本。简称闵本。《老子经》,明刊《中都四子集》本。简称四子本。明吴勉学校《老子道德经》。简称吴勉学本。\n成玄英《老子义疏》,蒙文通辑本,四川省立图书馆刊本。简称蒙成本。本书还有严灵峰、藤原高男辑本。《老子》,《永乐大典》本,武英殿聚珍本引。简称永乐本。《诸名家评点老子晋注》,北京大学藏《三经晋注》本,武林溪香馆本。简称晋注本。王弼《老子注》,浙江书局校刊明华亭张之象本,即《四部备要》本和《诸子集成》本。简称张王本。《集唐字老子道德经注》,《古逸丛书》本,遵义黎氏校刊宋刊本。简称古逸本。傅奕校定《老子道德经》,经训堂本,据毕沅《道德经考异》本,简称傅本。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续古逸丛书》影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刊本。简称范本。南总宇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见关仪一郎《老子诸注大成》页一-七五。简称宇惠本。\n《老子》主要参考文献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见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焦竑:《老子翼》,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本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n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张舜徽:《先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高亨:《老子正诂》,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据开明书店1943年版影印本高亨:《老子注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n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徐梵澄:《老子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任继愈:《老子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陈黻宸:《诸子哲学》、《老子发微》,见《陈黻宸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n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俞樾:《诸子平议》,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郑良树:《老子新校》,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陈柱:《老子集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年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见《道家四子新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严灵峰:《老子研读须知》,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马叙伦:《老子校诂》,古籍出版社,1956年;中华书局,1974年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n南怀瑾:《老子他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龚乐群:《老庄异同》,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4年严灵峰:《老庄研究》,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王德有:《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王葆玹:《老庄学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孙以楷等:《老子外传老子百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刘笑敢:《老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钱基博:《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n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钱穆:《庄老通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钱钟书:《管锥编·老子王弼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美〕安乐哲、郝大维著,何金俐译:《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辜正坤译:《老子道德经:汉英对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亚瑟·韦利英译,陈鼓应今译,傅惠生校注:《老子:汉英对照》,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HeGuanghuetc.,TheBookofLaoZi,Beijing:ForeignLanguagesPress,1993\n讨论主题老子与《易经》老子与《易传》老子与孔子老子与庄子老子与道家道家与儒家道家与佛教儒道佛之比较老子与现代人生庄子与现代人生\n衟\n一、道\n\n《说文解字》:所行道也。从辵从……一达谓之道。【释义】①路径:道路|地道|铁道|下水道。②途径;方向;道理:志同道合|头头是道|世道人心。③技艺;方法:医道|门道|生财之道。④德行;正当的事理:道德|道义|大逆不道。⑤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孔孟之道|传道|修道。⑥指道教:道士|道姑|道观。⑦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一条横道儿。⑧量词: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⑨指封建迷信组织:一贯道|会道门。⑩用话表示;说:道白|道歉|说东道西。\n《易经·复》: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易经·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易经·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易经·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n《尚书·大禹谟》: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n《尚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尚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尚书·仲虺之诰》: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n《尚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顺)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n《诗经·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诗经·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经·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内宫)冓(通垢)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诗经·还(xuán,轻捷貌)》:子之茂(美)兮,遭我乎峱(náo,山名)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诗经·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慢行)。鲁道(去鲁国之大道)有荡(平),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n《诗经·有杕之杜》:有杕(dì)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通逝,助词)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右)。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蒹葭》: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大道),中心怛(da,悲悼)兮。《诗经·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迟(道路迂回遥远貌)。岂不怀归?王事靡盬(gǔ,息),我心伤悲。\n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河上公: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周行,无所不至。……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说文》:可,肯也)。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逝,行也。马叙伦:殆借为怠。吴澄:逝谓流行不息。陈鼓应:“曰逝”以下三个“曰”字,可作“而”或“则”字解。“人亦大”、“人居其一”之“人”,傅奕本、范应元本作此,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作“王”。楚简本作“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n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高亨:太极亦即此一也。二者天地也。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说文》:冲,涌摇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钱钟书:“‘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回’亦有逆与还两义,常作还义)。……《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管锥篇》2册445-446页)\n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冲,《说文》引作“盅”,释作“器虚也”。盈:满,穷尽。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十一章)释德清:恍惚,谓似有若无、不可指之意。严灵峰:窈,微不可见。冥,深不可测。王弼:信,信验也。……众甫,物之始也。自今及古,傅奕本、范应元本、帛书甲乙本作此,通行本作“自古及今”。\n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楚简本作“道恒亡为也”,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三十九章)正,帛书甲乙、河上公、景龙、景福、严遵、顾欢等本皆作此,王弼本作“贞”。正:主,君,长。高亨:“致”犹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也。刘师培:“发”读为“废”。……“恐发”者,即地倾之义。歇:消失。\n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5]而为一。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绳绳[8]不可名,复[9]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0]。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1]。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2]。(十四章)[1]夷:无色。[2]希:无声。[3]搏:抚摸,把捉。微:无形。[4]致:推求。诘:追问。[5]混:混沌,未剖判离析。[6]皦:光明。[7]昧:暗冥。[8]绳绳(mín):周流普运,无有穷极。[9]复:返。[10]惚恍: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的样子。[11]执:执守,持守。御:驾驭,引申为治理之意。有:通域,指国家。[12]古始:古先天地之所始,也就是道。道纪:治道的纲纪。雷缪萨以为,他在夷、希、微三字的音中发现了耶和华(Jehowah)。见[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129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n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2]高下相倾[3],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4]处无为[5]之事,行不言[6]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8],功成而弗居,[9]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0]。(二章)[1]恶:丑。已:苏辙本作“矣”。[2]刑,帛书甲乙本皆作此,王弼本作“较”,河上公、傅奕及其他古本皆作“形”。[3]倾:依,倚。[4]圣人:道家的理想人格,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儒家作为人伦典范的圣人不同。[5]无为:顺乎自然而为,不妄作非为。[6]不言:言指号令教戒,不言即顺任人的自然本性而无所号令教戒。[7]始:先。不为始:不造作事端。[8]恃:德,恩德;自恃己能。[9]居:居功。[10]不去:去,离开,引为泯没;不去即永不泯没。\n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五十八章)谷神不死[1],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3],用之不勤[4]。(六章)[1]谷:通榖,养;体中虚空。神:形容奇妙莫测的变化。谷神:比喻道,道体虚无且能生养万物,故称为谷神。道体虚无,神妙莫测,生养万物,无穷无尽,所以称之为不死。养生家以谷神为人的丹田。[2]玄:微妙幽深。牝:雌兽;雌性生殖器,老子取其生养万物之意。[3]绵绵:微而不绝。若存:存而不可见。[4]勤:劳倦;穷,尽。\n上善[1]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3]于道。[1]上善:最高的善,此指至善之人。[2]恶:厌恶。[3]几:近。\n大道氾兮[1],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2],成功遂事而不名有[3],衣养万物而不为主[4]。常无欲也[5],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6],可名于大[7]。以其终不自为大[8],故能成其大[9]。(三十四章)[1]氾:同泛,水向四处漫流,泛滥。帛书甲本“氾”作“汎”。[2]以:王本原作“而”字,景龙本、易玄本、庆阳本、楼古本、楼正本、磻溪本、敦煌英本、顾本、傅本、赵本、苏本、林本、范本、徽本等众多古本均作“以”字,据此订正。辞:有几种解释。一说推辞。一说言辞,称说的意思。一说当读为"司",管理、干涉的意思。今从最后一解。[3]成功遂事而:王本原作“功成”,据帛书甲、乙本订正。[4]衣养:养育。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5]常:帛书甲、乙本作“恒”字,二字义同。常无欲:敦煌丁本和顾欢本无此三字,有人怀疑是衍文。也:底本无,据帛书甲、乙本补。[6]归:归附。[7]于:底本原作“为”字,据王弼注“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订正。[8]以:由于,因为。终:始终,终究。[9]故:所以,因此。成:成就、成全。\n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3]养之覆之,[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1]之:指万物。畜:畜养。势:一说指环境;一说指事物内在的势能;一说指自然中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如阴阳相对、四时因等。帛书本“势”作“器”。[2]常:帛书本作“恒”。[3]亭之毒之:一说亭是定的意思,毒为安的意思,亭之毒之即安之定之;一说亭即成,毒即熟,亭之毒之便是使之成熟、结果的意思。[4]覆:覆盖,呵护,维护。\n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3];常有,欲以观其徼[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人所说出的道,第二个道指言说,第三个道是指作为宇宙本原的恒常之道。[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为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是称谓的意思,第三个名指恒存永在之名。[3]妙:神奇精微。[4]徼:边际,端倪,大道边之小路;归结;当作竅,空;敦煌本作皦,光明;循,求。[5]玄:形容深奥莫测的样子。\n道常无名、朴,虽小,[1]天下莫能臣也。[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4]民莫之令而自均[5]。始制有名,[6]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1]常:帛书甲乙本作“恒”。[2]天下莫能臣也:王弼本作此,帛书乙本作“而天下弗敢臣”。臣:轻贱,使唤,支配。[3]宾:服从,归顺。[4]以降甘露:帛书甲乙本作“以俞甘洛”。甘露:甘美的露水。[5]均:帛书甲乙本“均”后有“焉”字。令:命令。均:普遍。[6]始:道也。制:裁也,本义为裁衣,此指裁其朴而分之。[7]所:帛书甲乙本作此,王弼本作“可”。殆:危。\n执大象[1],天下往[2]。往而不害,安平太[3]。乐与饵[4],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5]。(三十五章)[1]大象:即“道”。[2]天下:天下人。往:归往。[3]安:相当于乃、于是。平:和平。太:一作泰,安泰。[4]乐:音乐。饵:美味佳肴。[5]既:尽,穷尽。\n二、玄览静观的认识论(含修养论)思想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正:主,君,长。涤除玄监,能无疵乎?(十章)监,帛书乙本作此,今本多作“览”。心是人亲证宇宙本体、体悟人生极境、洞察万化玄机、优游世间风云的先天灵明。\n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见:注视,推重,取,示,效,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河上公:取,治也。《广雅·释诂》:取,为也。\n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因为身体残疾,他只能用电子发声器表达观点)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只占宇宙极小的一部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宇宙是我们甚至看不到的东西:暗物质!2004年3月,这位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宣布:放弃对万有理论(万有理论是一种终级理论,描述和预测宇宙中所有的事物)的研究。霍金认为:以人类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永远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宇宙中所有的事物。\n三、从道守柔的人生哲学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2](二十一章)[1]孔:大;有解作甚,盛大之意;王弼“孔,空也”。容:河上公解作容受;高亨“容疑借为搈(róng),动也”;于省吾解作庸,庸之言用也。[2]王弼:“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n上士闻道,勤而行之[1];中士闻道,若存若亡[2];下士闻道,大笑之[3],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4]:明道若昧[5],进道若退,夷道若颣[6],上德若谷[7],大白若辱[8],[1]勤而:傅奕本作“而勤”,范应元本作“而懃”,帛乙本、遂州本、敦煌乙本作“勤能”。勤:积极。[2]存,留在心里;亡,同忘;若,相当于或,"有时"的意思。若存若亡:有时想起,有时忘掉。有人译为将信将疑。[3]大笑之:傅、范本作“而大笑之”,指对“道”大加讥笑。王念孙认为“大笑之”应作“大而笑之”,“大”是空洞而不切实际,与“勤而行之”是平行句式。[4]建言:古书名,老子引用其中的话;一说建言可能是古代现成的谚语、歌谣等;一说建言就是立言、设言,意思是通常有这样的说法,今揉合后二说释之。[5]昧:暗昧,帛乙本作“费”。[6]夷:平坦。颣(lèi):丝节,比喻凹凸不平。[7]上德:崇高的“德”。谷:低下的河谷。[8]辱:污也,污染;一说通(rǔ),黑垢。大白:最白。\n盛德若不足[9],建德若偷[10],质真若渝[11],大方无隅[12],大器晚成[1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14]夫唯道,善始且善成[15]。(四十一章)[9]盛:严本和《庄子·寓言》均作“盛”,今本多作“广”。盛德:盛美的德行。[10]建:刚健。偷:怠惰,懒散,松松垮垮的样子。[11]真:楚简本作“贞”,司马本作“直”。质真:质朴纯真,一说“质”为朴实、质朴的意思,“真”当作“德”。渝:改变,不能持之以恒;变污,混浊;通窬,空虚。[12]大方:最方正。隅:角,棱角。[13]晚:传世诸本同,帛乙本作“免”,楚简本作“曼”。[14]隐:隐蔽,隐微。帛乙本“隐”作“褒”。褒:大,盛。[15]善始且善成:王本作“善贷且成”,景龙碑本作“善贷且善”,范应元本作“善贷且善成”,帛乙本作“善始且善成”,敦煌本亦作“始”。贷:施予。成:成就,成全。善贷且成:指“道”善于施予万物,并且善于成就万物。\n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守柔曰强。(五十二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管子·内业》:搏(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搏(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n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1]其死也枯槁。[2]故坚强者死之徒,[3]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4]木强则折。[5]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1]草木:帛书甲乙本、王弼本、敦煌庚、敦煌辛、遂州、景龙、易玄、庆阳、磻溪、楼正、苏辙、司马诸本作“万物草木”,“万物”二字被普遍认为是衍文,楼古、赵孟頫、严、傅、徽、邵、吴、彭、焦等古本均无此二字。柔脆:指草木形质的柔软脆弱。[2]槁:干枯。枯槁:指草木凋败干枯的样子。[3]徒:指同一种类、派别的东西。[4]兵:指兵器;一说指军队或兵力。今从后解。灭:王弼本和帛书本作“不胜”。[5]折:王弼本作“兵”,帛书甲本作“恒”,帛书乙本作“竸”,河上、严、顾、傅、敦煌庚、敦煌辛、景龙、易玄、磻溪、楼正、楼古、苏辙、司马、赵孟頫、吴、彭、焦诸本作“共”(通烘,《尔雅·释言》“烘,燎也”),遂州本作“拱”,黄茂材《老子解》作“折”。\n将欲歙之,必固张之;[1]将欲弱之,必固强之[2];将欲废之,必固兴之[3];将欲取之,必固与之[4]。是谓微明[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三十六章)[1]歙(xi):收敛,收拢。固:读为姑,姑且。[2]弱:削弱。强:加强。[3]废:废弃,废除,废毁。兴:兴起,兴举。[4]取:通行本作“夺”,《韩非子·喻老》、范应元本及彭耜本作“取”。与:给。[5]微明:微是幽微、幽隐的意思,明为明通、聪明,微明就是看不见的聪明,即深沉的聪明;一说明是征兆的意思,微明,就是幽微的征兆。今从前解。[6]利器:指权谋;一说指军事力量;一说指权势、禁令等特殊手段。今从最后一解。示:显示,主要指展示于人民和敌对势力。\n上善[1]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3]于道。居善[4]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5],正善治[6],事善能,动善时[7]。夫唯不争,故无尤[8]。(八章)[1]上善:最高的善,此指至善之人。[2]恶:厌恶。[3]几:近。[4]善:善于,喜好。[5]予善天:王弼本作“与善仁”,此从汉帛乙本。信:信实,诚实。[6]治:值,物得其所。[7]时:天时。[8]尤:灾咎,怨恨。\n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2]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1]攻:攻击,进攻。以:用。易:替代,交换。[2]国:帛书甲本作“邦”。垢:帛书甲乙本作“訽”,唾骂;屈辱;责怨。\n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楚简本作“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n五色令人目盲[1],五音令人耳聋[2],五味令人口爽[3],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4],难得之货令人行妨[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1]五色:青、黄、赤、白、黑。盲:为五色所惑而目不辨色。[2]五音:宫、商、角、征、羽。聋:为五音所惑而耳不辨音。[3]五味:甘、辛、醎、酸、苦。爽:差失,意即为五味所迷而口不辨味。[4]驰骋:纵马疾驰。畋(tián)猎:打猎。狂:心疾。[5]难得之货:金银珠玉一类珍稀物品。行:德行。妨:伤害。\n古之善为士者,[1]微妙玄通,深不可识。[2]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3]犹兮若畏四邻,[4]俨兮其若客,[5]涣兮其若凌释,[6]敦兮其若朴,[7]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8]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9](十五章)[1]士:能事其事者称为士,文中指君。善为士:善于为君。[2]识:志,标志。[3]豫:指大象,生性多疑,以状人之多疑虑者;一说为戒而后动,审慎戒惧;一说“犹”“豫”是双声连绵词,虽拆分而用于上下句,但互文见义,意即犹豫踌躇。[4]犹:指猿一类的野兽,生性多疑,故此以状人之多疑虑者;一说为疑而不行;一说“犹”“豫”是双声连绵词,虽拆分而用于上下句,但互文见义,意即犹豫踌躇。邻:指邻国,有以为指邻居。[5]俨:持重的样子。[6]涣:解散。[7]敦:敦厚,厚重。朴:未加工之木,也就是没有制成器物的木。[8]保:复返,或作持守。盈:满,自满,骄傲。[9]能:宁可。\n唯之与阿[1],相去几何[2]?美与恶,相去何若[3]?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荒兮,[4]其未央[5]哉!众人熙熙[6],如享太牢[7],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8]儽儽[9]兮,若无所归。(二十章)[1]唯:恭敬的答应,晚辈回应长辈的声音。阿(ē):通“诃”,斥责,责怒;慢应;吆喝。[2]几何:若干,多少,文中指并不相远。[3]何若:同几何,多少的意思。[4]荒:广大或广漠的样子。[5]央:尽。未央:未尽。[6]熙熙:和乐貌;一说为淫放多欲。享:享用。[7]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兼备。[8]泊:淡泊无为,恬静自得。兆:朕兆,端倪,迹象。未兆:没有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自我炫耀。孩:同咳(hái),小儿笑。[9]儽儽(léi):疲困闲散的样子;外无文饰。\n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10]。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11]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12];俗人察察,我独闷闷[13]。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14]。众人皆有以[15],而我独顽且鄙[16]。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10]余:多出来,有以为指盈溢心胸的志意情欲,有以为此指余财余智。遗(wèi):通匮(kùi),匮乏,不足。[11]沌沌(dùn):无知的样子。[12]昭:明,精明。昭昭:智巧现于外;显耀自我的智巧。昏:暗昧不明。[13]察察:有所别析;严格苛刻;急且疾也;清。闷闷:淳朴,淳厚宽容;浑噩貌。[14]澹:沉静;深不可测;水摇的样子。飂(liao):高风;飘逸,无所系絷。[15]以:用,有所为的意思。[16]顽:愚昧无知。且:王弼本作“似”,傅、徽、邵、林希逸、潘静观诸本作“且”,遂州本作“以”。鄙:鄙陋不通。\n善行者无辙迹[1]。善言者无瑕谪[2]。善数者不用筹策[3]。善闭者无关楗[4]而不可开。善结者无绳约[5]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6]。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7]。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8]。(二十七章)[1]辙:车迹,车轮碾岀的痕迹。迹:马迹,马足奔驰留下的痕迹。[2]瑕谪:玉的疵病。[3]数(shǔ):计算。筹策:古时用来计算的用具,用竹子作成。[4]关楗:拒门木也,也就是门闩,横曰关,竖曰楗。[5]结:捆缚,束物。绳约:绳索。[6]袭:因袭;重(chóng)。袭明:因顺常道;一说善救人救物可谓之明,无弃人弃物,则是明之至而不止一明可称,故谓之袭明,亦即重明。[7]资:用也,凭借,借鉴。[8]要妙:即幽妙,深奥精微之道。\n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2](十三章)[1]宠:尊荣宠幸。辱:卑贱屈辱。惊:忐忑不安的样子。贵:重。[2]人重视自己的身体有甚于治理天下,倘以重身贵生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来治理。爱惜身体有甚于治理天下的人,寜可不有天下也不会轻用其身,倘以爱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贵身爱身的人治理天下,自必顺物无为,不犯民性,任天下人各爱其身、贵其身,天下自然治理得很好。\n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自见者不明,[2]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3]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4](二十四章)[1]企:举踵,提起脚跟,踮起脚尖;帛书甲乙本作“炊”。跨: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两股跨开以图行走更快。跨者不行:帛书甲乙本无。[2]见(xiàn):通现,显耀,炫示;帛书甲乙本作“视”。[3]余食:弃余之食,吃剩的饭食。行:焦竑:“行当作形,古字通也。”易顺鼎:“行疑通作形。”赘形:指正常形体之外长出的肉瘤,即王弼注所谓“肬赘”。[4]有道者不处:帛书甲乙本作“有欲者弗居”,甲本“弗”字残。欲:通裕。《方言》卷三:“裕,道也。东齐曰裕,或曰猷。”《广雅》卷四:“裕,道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四:“《周书·康诰》‘远乃猷裕’,即远乃道也。《君奭》曰‘告君乃猷裕’,与此同。”\n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1]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4](二十二章)[1]洼(wā):低下,低陷。[2]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3]抱:抱守,持守。一:指道。式:法式,范式,法则,治则。[4]实在能使人得到保全。\n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长生。[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3]外其身而身存。[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1]自生:自私其生,自益其生,自营己之生。[2]长生:长存。[3]后:谦卑处下。先:受人敬重。[4]外其身:把自身置之度外。\n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1]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2]为天下式,常德不忒,[3]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4]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5]故大制不割。[6](二十八章)[1]雄:指刚强,躁动,尊显,首倡,居上等。雌:指柔弱,宁静,卑下,应和,处下等。《尔雅·释水》疏李巡: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xī)。宋均:有水曰谿,无水曰谷。[2]白:清白,昭昭,鲜明。黑:侮辱,默默,暗昧。式:法式。[3]忒(tè):差失。[4]足:全。[5]用:因顺。之:指真朴之道。官长:百官之长,即人君。[6]制:治理。割:割裂,伤害。\n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3]。镇之以无名之朴[4],夫亦将无欲[5]。无欲以静[6],天下将自定。[7](三十七章)[1]常:永远,恒常,帛甲乙本正作“恒”。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楚简本作“道恒亡为也”,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2]化:顺化,归附,归服。[3]镇:镇服。无名之朴:指“道”。[4]镇之以:王本无此三字,据帛乙本补。[5]无欲:帛书甲、乙本作“不辱”,景龙、易玄、景福、庆阳、楼古、磻溪、楼正、敦煌英、河、顾、徽、赵、司马、苏、吴、邵、彭、志等作“不欲”。[6]无:王本原作“不”,遂州本、司马本作“無”,据上文“夫亦将无欲”,今从后者。[7]定:帛甲、帛乙、景龙、易玄、景福、楼古、磻溪、楼正、遂州、顾、傅、范、徽、赵、司马、苏、吴、邵、彭、焦等作“正”。\n为无为,[1]事无事,[2]味无味。[3]大小多少,[4]报怨以德。[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7]故终无难矣。(六十三章)[1]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顺乎自然而为,虽为之却象无所为,毫无做作。[2]事无事: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一切顺应自然。[3]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真味,意思是顺应自然,恬淡处世。[4]大小多少:无论别人对自己怎样(都要以德报怨);一说把小看成大,把少看成多;一说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因此解决问题就要从小处着手)。[5]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仇怨。[6]不为大:不自以为大;一说不自以为在干大事情;一说不干大事,因为大己化小。[7]犹:均,都,总是。\n其安易持,[1]其未兆易谋,[2]其脆易泮,[3]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6]复众人之所过,[7]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8](六十四章)[1]安:稳定,安定。持:维持,掌握。[2]未兆:没有迹象时,没有征兆时。谋:图谋,谋划。[3]泮(pàn):散,分解;河上公、景龙、敦煌、严、顾、李约、陆希声、林希逸等作“破”。[4]毫末:指细小的萌芽。[5]累:帛书乙本作“蔂”,甲本作“羸”,累、赢都借为“蔂”,土笼,即盛土的筐子;一说累是堆积的意思。[6]学不学:圣人的学习就是不学什么。[7]复:补救,弥补;一说为返,返回正路。[8]以:楚简、帛书本皆作“能”。\n持而盈之[1],不如其已[2]。揣而锐之[3],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4]其咎。功遂[5]身退,天之道。(九章)[1]持:执握而不放开。盈:满。[2]已:止。[3]揣:通捶,捶击。锐:锐利,锋芒毕露。[4]自遗:自取,由己所招致。[5]遂:成。《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集解》徐广曰:“狡,一作‘郊’。”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正义》《越绝》云:“九术:一曰尊天事鬼。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稿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以尽其财,以疲其力。六曰贵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利。九曰坚甲利兵以承其弊。”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n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1]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2]者寿。(三十三章)[1]强(qiáng):勤勉。[2]死而不亡:死而不朽。\n名与身孰亲[1]?身与货孰多[2]?得与亡孰病[3]?甚爱必大费,[4]多藏必厚亡。[5]故知足不辱,[6]知止不殆,[7]可以长久。[8](四十四章)[1]名:声名,荣誉。身:身体,指生命。亲:亲切。[2]货:财货、财产。多:重要,在此相当于“重”。[3]得:获得。亡:失去。病:有害。[4]甚:王本原作“是故甚”,据楚简、帛甲、景福、河、顾诸本删“是故”二字。是故:因此。甚爱:过分喜爱。爱:喜爱,一说指吝惜,吝啬。大费:很大的破费、耗费。[5]厚:多,重。多藏必厚亡:楚简本作“厚藏必多亡”。[6]故:王本原无“故”字,据楚简、帛甲诸本补。[7]止:适可而止。殆:危险。[8]可:可以。以:用,凭借。\n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罪莫大于可欲,[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憯于欲得。[4]故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四十六章)[1]却:退却,退回,一说为驱赶。走马:善跑的马,这里指战马。粪:傅本作“播”,二字古通,指耕种。[2]戎马:战马,这里指怀胎的母马。郊:郊野,这里指战场。[3]罪莫大于可欲:王本原无此句,帛甲、景龙、易玄诸本皆有此句,据补。[4]咎:过失,罪过。憯:痛,甚。欲得:贪得无厌。\n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1]死之徒十有三,[2]而民生生,动之死地,[3]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4]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5]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6]夫何故?以其无死地。[7](五十章)[1]徒:属,类。生之徒:属于天生长寿的一类人。一说“徒”通“途”,“生之徒”指活着的路途。十有三:十分中占三分,即十分之三;一说指四肢与九窍;一说指七情六欲;这里遵从前者。[2]死之徒:天生就是短命的一类人。[3]生生:以生为生,过分注重生命,过度奉养生命。[4]夫:句首语气词。何:什么。故:缘故,原因。以:因为。[5]盖:句首语气词。闻:听说。善:善于。摄:保养,养护,调摄,调养。摄生:养生,保养生命。行:行走。兕(sì):犀牛。入军:进入军队,参战。甲兵:兵器。被甲兵:指受到兵器的杀伤。[6]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办法。投:投掷,施用。措:放置,施用。兵:兵器。容:容纳。[7]以:因为。地:领地,范围。\n和大怨,[1]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2]是以圣人执左契,[3]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4]天道无亲,常与善人。[5](七十九章)[1]和:调和,调解。[2]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3]执:持有,拿着,掌握。契:即契券,古代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的凭证,用竹木制成,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4]司:掌管,主管。彻:周代规定农民按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5]天道:指自然的规律。无亲: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偏爱。与:辅助,护佑。\n《周易·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邪恶)。《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成公五年:神福仁而祸淫。《国语·周语中》: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国语·晋语六》: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国语·吴语》: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n《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zhān,之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善之代不善,天命也。\n《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庸》: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大德者必受命。」\n《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n棣问:“福善祸淫如何?”(程颐)曰:“此自然之理,善则有福,淫则有祸。”又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又问:“今人善恶之报如何?”曰:“幸不幸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n程颐:命者是天之所赋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是常理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有报应,但人以狭浅之见求之,便谓差互。天命不可易也,然有可易者,惟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引年,世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此道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二程集》,第161页。)\n既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为什么“为恶得福,善者有殃”、[1]“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现象又那么屡见不鲜呢?[1]《荀子·尧问》。\n苏子由初谪高安时,云庵居洞山,时时相过。聪禅师者,蜀人,居圣寿寺。一夕,云庵梦同子由、聪出城迓(yà,迎)五祖戒禅师。既觉,私怪之,以语子由,未卒,聪至,子由迎呼曰:“方与洞山老师说梦,子来亦欲同说梦乎?”聪曰:“夜来辄梦见吾三人者同迎五戒和尚。”子由拊手大笑曰:“世间果有同梦者,异哉!”良久,东坡书至,曰:“已次奉新,旦夕可相见。”二人大喜,追笋舆而出城,至二十里建山寺而东坡至,坐定无可言,则各追绎向所梦以语坡,坡曰:“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往来陜右。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云庵惊曰:“戒,陜右人,而失一目,暮年弃五祖,来游高安,终于大愚,逆数盖五十年。”而东坡时年四十九矣。后东坡复以书抵云庵,其略曰:“戒和尚不识人嫌,强颜复出,真可笑矣!既法契可痛加磨砺,使还旧规,不胜幸甚。”自是常衣衲衣。(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n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南华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南华寺是六祖惠能光大禅宗的地方。于是,有了这首《南华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苏轼集》卷七《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n林清玄:黄山谷是“宋四家”之一,与苏东坡、米芾、蔡襄齐名,但很少人知道他曾经亲历生死轮回的事。并因此体会了转世的道理,晚年参禅吃素,曾写过一首戒杀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黃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黃州的知府,就任时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黃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黃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n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您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n“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黃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黃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n后来,黃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黃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黃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http://www.plm.org.hk/dispArticle.Asp?ID=68428)黄庭坚《送彦孚主簿》:“野人甘芹味,敢馈厌羊羫。”\n王阳明尝游僧寺,见一室封锁甚密,欲开视之,寺僧不可,云:“中有入定僧,闭门五十年矣。”阳明固开视之,见龛中坐一僧,俨然如生,貌酷肖己,先生曰:“此岂吾之前见乎?”既而,见壁间一诗云:“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先生怅然久之,建塔以瘗(yì)而去。[(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十《国朝·王守仁》。参见(明)王同轨《耳谈》;(明)刘仕义《新知录摘抄·王阳明》,《纪录汇编》本卷二一六。]\n梁漱溟1893-1988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n后期思想以弘扬传统儒家为主,这是无疑的。但他曾经历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崇佛过程。他曾说:“我自二十岁后,思想折入佛家一路,专心佛典者四五年。”(《究元决疑论》单行本附记)一九一六年他发表长篇读佛论文《究元决疑论》,一九一七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并出版《印度哲学史》等,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研究佛学的成果。以后,他著有《唯识述义》等研究佛学的著作。一九二一年梁氏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是其思想折入以儒家为主的标志。然而,这也不能说佛学对梁氏思想从此再无影响。一九七八年他在为《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一文所作的补述中说:“对于人生苦乐的留心观察,是我出世思想的开窍由来,从而奠定了此后一生归宿于佛法”。\n梁漱溟:高明的人通达无碍。所以像是宋儒吧,就有点排佛,排斥道家,在我看就是不够通达。通达的人呢,无碍,没有滞碍,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通。有碍,是你自己在那里给自己设了妨碍,原来是可以不必的,高明人他就超出来了。\n1980年8月,梁漱溟先生在接受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GuyS.Alitto)先生的访谈时说:因为有这个我,才哭啊、才笑啊,有哭有笑没有妨碍,还是廓然大公,这个是儒家。可是佛家不如此,他超过这个了。比如说,拿一个刀砍了我的身体,我痛,即使孔子他也不会不痛的(笑)。但是你如果拿刀去扎佛,没有关系,他没有什么痛苦。孔子有痛苦,佛超过这个,不一样。\n梁漱溟:我仅仅是爱这个佛教,喜欢佛教,佩服佛教,可是仅仅如此而已,仅仅喜欢佛教、佩服佛教,倾向于佛教,可我还是一个平常的人(笑)。我是在生活上做一个人的生活,我思想上还是倾向佛家。思想上倾向佛家,人还是做一个人的生活。做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是走儒家的路,可是我是一个想要做好而不够的一个人。如果再说明怎么样不够,那就是我在破执上、在“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上不够。我希望我能够这样,但是不够。\n梁漱溟:实际上是我懂一点佛家的道理,在我的思想意识上懂一些个佛家,可是我的实际的生活,我是希望跟着王阳明走。宋明儒者很多人是。\n1980年8月,梁漱溟先生在接受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GuyS.Alitto)先生的访谈时说:“我曾经说过,死亡不会断灭。有些人认为人死了就完了,没有这个事情。我不是说过八个字——‘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生命本来就是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相似就是了,前一分钟的我跟后一分钟的我相似就是了,其实早已不是一回事,相似相续,连续下来,不会断,非断,非常,常是恒常,不是一回事,早已不是一回事。人都如此,生命都如此,那我也如此。”(见梁培宽编:《梁漱溟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32页。)\n1987年,梁漱溟先生应邀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在中央领导和赵朴初老居士讲话后,梁先生第一个举手要求发言,他说:“我今天要讲两件事:第一,我要正式宣布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以前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第二件事,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来,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就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本来我这一辈子在十六岁时就要出家当和尚,但我的父母怎么也不同意,所以没出成。虽然出家不成,但我从二十岁开始就吃素,到今年九十五岁,七十五年来我都是全素食。虽然我结了婚,我的生活跟一个出家人稍有一点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既然有今生,必然就有前生,也一定有来世。”(净慧:《何处青山不道场》,虚云印经功德藏,第38-39页。)\n赵朴初老居士在梁先生辞世后忆及此事时,曾经赋诗一首《记梁漱溟先生》,曰:“梁翁有以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温。向不妄言但率真,是非功过公诸人。昔年佛会邀众宾,翁先到席发高论:平生一事未告人,我乃瞿昙弟子、达摩裔孙,前身是一禅宗僧,三生信有去来今。语罢出示一卷文,言简意赅大小乘。读者莫不叹其条达而思深,出自九十四岁老人之至诚。藏身人海最后露一鳞,未及期年翁遂行。世人于翁多述评,独此一事知者无多人。吾今记之告后昆。”(见《赵朴初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92页。)\n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尝见孙重画伏虎应真,有巴西李衍题曰:“至人骑猛虎,驭之犹骐骥。岂伊本驯良,道力消其鸷(zhì凶猛)。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可为此事作解也。\n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曾担任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迈阿密大学精神药物研究部主任。这位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医师,竟然以一本力作《前世今生》,提出了人类有轮回的说法。他于1980年接待了一位受焦虑和恐惧困扰的女病人凯瑟琳,在对她使用催眠疗法的过程中竟触发了她离奇的记忆。凯瑟琳在催眠中述说了自己的种种前生,包括石器时代的穴居野人、古埃及时代的女奴、西班牙殖民王朝的妓女、18世纪殖民地的居民,各种细节都非常生动。由于书中所描述的情形和中国传统宗教及佛教中的轮回转世之说非常相似,所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n梁启超先生认为:“佛教说的‘业’和‘报’”是“宇宙间唯一真理”,“我笃信佛教,就在此点,七千卷《大藏经》也只说明这点道理。”[1][1]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10页。又见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356页;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46页。\n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县牟家疃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华西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道德的理想主义》、《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n牟宗三:“照佛教的立场讲,六道众生成佛最容易的是人,人是最可贵的,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教所说,你不要以为它是个神话,事实上它是个真理,只不过是用佛教的方式表达就是。”(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5页)\n牟宗三先生说:“照西方哲学思考的发展看,圆善问题大概是最后、最高的问题。”[1]在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圆善(又译至善、最高善)即德福一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根本在于追求“最高善”。康德最早对圆善问题加以系统论述,但他将圆善可能的依据放在了上帝存在的预设上,这是在基督教传统的大背景下的很自然的处理方式。[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9-351页。\n牟宗三认为,圆善问题的解决是“哲学系统的究极完成”。[1]牟宗三:德即存在,存在即德,德与福通过这样的诡谲的相即便形成德福浑是一事。在此情形下,静态地说,便在“主观面德行之纯亦不已与客观面润生一切存在而使之随心转”这两面同时浑一呈现这层次上便有福德诡谲的相即之回应(此亦可说是德极)。[2][1]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序言第ii页。[2]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325页。\n治人事天,莫若啬。[1]夫唯啬,是谓早服。[2]早服谓之重积德;[3]重积德则无不克;[4]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莫知其极,可以有国;[6]有国之母,[7]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8](五十九章)[1]事天:事奉上天;一说天指身,事天即养护身心、存养天赋。啬:爱惜,如爱惜天赋,养精蓄锐。[2]早服:尽早服从自然事理;一说“服”意为准备。[3]重:多,厚,含有不断的意思。[4]克:战胜。[5]极:极限,最高点,顶点。[6]有国:执掌国家,保有国家,即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任。[7]有国之母:掌握了治国的根本。[8]根柢:树根向四边伸的叫做根,向下扎的叫做柢。久视:久活,长存,久立。\n希言自然。[1]故飘风不终朝,[2]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3]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4](二十三章)[1]希:“听之不闻名曰希”。言:指人为之言,尤指统治者之言,政教法令。希言:无言;一说少言。[2]飘风:疾风,旋风。[3]失:指失“道”、失“德”。[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自身的诚信不足,自然就有人不信任他,一说指统治者。\n致虚[1]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夫物芸芸[3],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4],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5](十六章)[1]致:同至,到;尽其极。虚:清静无欲。[2]复:返还。[3]芸芸:众多纷乱的样子;生长而动之貎;华(同花)叶盛;生生不息,运动不停。[4]王:《说文》“天下所归往也”;一作“全”。[5]没:尽,终。殆:危。\n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塞其兑,闭其门,[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3]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4]故为天下贵。[5](五十六章)[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不随便说,随便说的人不知“道”。[2]塞其兑,闭其门:塞住人欲的孔窍,关闭人欲的门户。王弼注曰:“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磨去锋芒,化解纠纷,涵蓄光耀,混同尘垢。[4]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贱:这六句意为,“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林希逸曰:“言其超出于亲疏、利害、贵贱之外也。”[5]贵:尊重;一说当作“贞”,借为正,意为首领,君长。释德清曰:“以其圣人迹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间,此其所以为天下贵也。”\n四、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治大国若烹小鲜。[1]以道莅天下,[2]其鬼不神;[3]非其鬼不神,[4]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5](六十章)[1]小鲜:小鱼。[2]莅:临,治理。[3]神:灵,起作用。[4]非:不是;不唯,不但。[5]两不相伤:指鬼神和圣人都不侵越、伤害人。德交归焉:韩非子“言其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也”;一说交归相当于交相称赞,指人和鬼都交相称赞圣人的德;一说交是俱、皆的意思,指自然的德性都回归到人民的身上了。\n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2]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3]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其志,[5]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6],则无不治。(三章)[1]尚贤:崇尚世俗所称许的贤能。[2]难得之货:指黄金珠玉之类的珍宝。[3]可欲:迎合人的感官欲求的事物,诸如五色、五音、五味之类。[4]虚其心:清静人们的心思,荡涤心中的各种嗜欲思虑。[5]弱其志:使人心志柔弱。志:志意。[6]为无为:以无为的法则来作为。\n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3]虚而不屈,[4]动而愈出。多言数穷,[5]不如守中。[6](五章)[1]仁:爱。不仁:无心于仁爱,无所偏爱。[2]刍:草。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作祭祀之物,祭祀完毕就可以丢弃。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自然生灭。[3]橐籥:冶炼时用来鼓风吹火的风箱。[4]屈:竭尽,穷尽。[5]言:帛书甲乙本、遂州本皆作“闻”。数:借为“速”,加速;频数,常常。穷,终结。[6]中:遂州本作“忠”,“忠”疑“盅”字之讹。守中:保持虚静无为。\n故大道废,安有仁义;[1]智慧出,安有大伪;[2]六亲不和,[3]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4](十八章)[1]安:于是,则,而,然后。[2]智慧:机智巧慧。[3]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4]正:忠正。\n绝智弃辩,[1]民利百倍。[2]绝巧弃利,[3]盗贼无有;绝伪弃诈,[4]民复孝慈。[5]此三者以为文,不足,[6]故令有所属:[7]见素抱朴,[8]少私寡欲。(十九章)[1]绝智弃辩:通行本多作“绝圣弃智”。[2]利:获益。[3]利:小利,便利。[4]绝伪弃诈:庞朴释为“绝为弃作”,许抗生释为“绝伪弃虑”,通行本多作“绝仁弃义”。[5]复:复归。孝慈:孝敬慈爱;廖名春释读为“季子”,稚子,赤子,婴儿。[6]为:是,作为;同虚伪之伪。文:文饰。[7]属:附着,归属,适从;嘱咐。[8]见:注视,观察,推重,取;示;效;养;显露。抱:持守。\n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下德为之而有以为。[4]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6]前识者,[7]道之华而愚之始。[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9]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三十八章)[1]上德:指具有上等品德、能够因循自然之道的人。德:自恃有德。[2]下德:与上德相对,指具有仁、义、礼等德性的人。[3]以:有心,故意。以为:严、傅、范、楼古等作“不为”。[4]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严本同,帛书甲、乙本无此句,傅、范、楼古等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马其昶本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5]攘臂:伸出手臂。扔:用手牵引、强掣、使劲拽。[6]薄:浅薄,浇薄。[7]前识:先见。前识者:有先见的人,先知。[8]华:虚华,浮华。愚之始:愚昧的开始。[9]厚,淳厚。\n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1]而王公以为称。[2]故物或损之而益,[3]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4]吾将以为教父。[5](四十二章)[1]孤、寡、不谷:都是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孤单;一说指孤德。寡:孤独;一说指寡德。谷:善。不谷:不善。[2]以为称:用这些字眼作为自称。[3]或:有时。损:损害。益:增益。[4]强梁者:强悍的人。不得其死:不得好死。[5]教:敦煌己、傅、范诸本作“学”。父:一家之首叫父,故有开始、起首、首要之意。教父:即教之首,教的开头,教人的首要一条。\n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1]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2]是故不欲琭琭如玉,[3]珞珞如石。[4](三十九章)[1]自称:王弼本作“自谓”,范应元本、林希逸本、焦竑本作“自称”。[2]致数誉无誉:王本原作“致数舆无舆”,帛甲本作“致数與无與”,帛乙本作“至数舆无舆”,吴本作“至誉无誉”,景龙、景福、河、顾、志本等作“致数車无車”,敦煌戊本作“致数舆无舆也”,严本作“造舆于无舆”,傅、范、遂州、徽、彭、邵、赵诸本作“致数誉无誉”,后者在版本、文义上为优,据改。誉:赞誉。[3]琭琭:玉美貌,形容玉的华美。琭琭:严本、苏本作“碌碌”,景福本作“淥淥”,敦煌戊本作“禄禄”。[4]珞珞:石恶貌;形容石块的坚实。珞珞:景龙、易玄、敦煌戊、楼正、庆阳、磻溪、遂州、范、赵、河、顾、司马、彭、志、焦等诸本作“落落”。\n小国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5]使民复结绳而用之。[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1]小:使……小。国:帛书甲本作“邦”。寡:使……少。[2]使有:傅、范、徽、邵、彭诸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帛书甲本作“十百人之器”,乙本作“十百人器”,河上公本作“什佰人之器”;什即什物,什伯之器就是众多的、各式各样的器具;一说什伯之器即十百人之器,指相当于十人百人效率的器械,即功效很大的器械;一说什伯之器指的是兵器,因什、伯都是古代军队的分编单位。[3]重(zhòng),看重、重视。重死:看重死,畏死,不轻易冒生命的危险。徙:迁移,搬家。[4]舟:船。舆:车。[5]甲:铠甲。兵:兵器。甲兵:指武器装备。陈:陈列;一说同阵,作动词用,意思是列阵。无所陈之:没有用得着陈列武器装备的地方。[6]复:再。结绳: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适,愉快地沉浸在朴素宁静的生活习俗之中。\n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1]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2]既以为人己愈有,[3]既以与人己愈多。[4]天之道,利而不害;[5]人之道,[6]为而不争。(八十一章)[1]辩:能说会道,有口才。[2]无:傅奕本、汉帛本作此,通行本多作“不”。积:积藏。[3]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足。有:富有,富足。[4]与:给予。[5]利而不害:利物而不害物。[6]人:汉帛本作此,通行本多作“圣人”。\n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1]事有君。[2]夫唯无知[3],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4]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5](七十章)[1]言有宗:言论有宗旨。[2]君:主,根本,根据。[3]无知:指人们无知,不了解自己;一说指自己淳朴无知。[4]则:取法,以……为准则。贵:难得,可贵。[5]被:同“披”。褐(hè):粗布或粗布衣服,一般为穷苦人所用。怀:怀揣。玉:美玉,这里指无价的珍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