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培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活与哲学培训

《生活与哲学》培训广东清远市教研室副主任李雄飞\n一、新旧教材的对比(一)教材编写体系旧教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新教材:走进哲学、问辩人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定理想、铸造辉煌(生活中的哲学为主线)\n(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旧教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理性---感性、本质-----现象)新教材:问题情景-----问题探究------问题反思与结论(感性---理性、现象---本质)\n(三)教法的改变旧教材:教师为主的课堂(讲述为主)新教材:学生为主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n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哲学模块的核心内容: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n第一单元: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哲学的功能、哲学的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n第二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与人的认识实践问题)\n第三单元: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物质世界的状态问题)\n第四单元: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n教材编写的新思路:新教材编写不再是以学科概念主导,而是“以学习过程为主导“基于案例”的编写思路:不再以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无知为假设,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基于问题”的编写思路:不再是将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无须怀疑的课本认识装进学生的脑袋,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和“主见”“基于情境”的编写思路:不再是去情境化的知识“压缩饼干”,而是通过仿真情境的设计与引入,引导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n三、使用好《生活与哲学》教材的建议\n(一)正确认识“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教材最突出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中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时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n正确理解和运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意:第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前提。第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关键,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n(二)、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活动”注意两方面的问题(1)教材在呈现每一个原理之前,都先用探究活动做铺垫,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原理都毫无例外全都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探究活动”中的材料与后面的宋体字所呈现的原理关系密切,二者都属于学生要掌握的内容\n(三)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助文”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师可围绕正文内容,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使用这些内容,对有一定难度的辅助文,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n(四)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综合探究与课文同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应安排1课时从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实施的角度看:综合探究有两个功能:一是综合,二是强化\n(五)要注意的问题1.重新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注意把握内容的深度和教学的进度,教学程度应该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n(1)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少而精、管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2)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关注,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4)转变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5)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环节,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6)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n2.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3.合理配置使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根据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不要把高中生当大学的专业学生看待不要再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不要过分拓展理论知识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突出正文内容教学教材各框内容深浅不同,有多有少,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进度。\n4.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性。不应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如果在改革中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将陷入新的误区。5.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师“满堂灌”。但学生课堂活动要少而精。使用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不应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必要的有效的教师讲授不可少。\n6.正确应对新高考改革。高度重视教材中素材、例题与课后习题;高度关注近年来体现新课程的全国高考试题;注意研究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考试改革成果.注意收集新材料、学会创设新情景,编制具有较高考试信度的试题。7.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要开展有价值的学生探究、实践活动,但不要急功近利。要适度,更要注意安全。建议在每课精选一个特别有价值的探究性活动,在提高活动质量上下功夫。认真组织每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n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n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单元的核心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单元基本结构:哲学(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n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n第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本课的基本要点: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n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二是解释哲学基本问题\n第一框的主要任务讲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理论外,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意义。在讲这一框应注意:1、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方式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3、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n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讲授第二框要注意使用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这样学生对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就会更具体、生动、形象。\n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n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n第三课第一框主要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要理解这一点,应把握两方面: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框主要是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n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本探究活动的内容有二,一是哲学的功能,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在授课中应给予重点说明\n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单元的核心是:世界是什么(或者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本单元基本结构: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实事求是(综合探究)\n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本课主要从生活实践入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物质、运动和规律,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的态度。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个:一是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二是说明物质的唯一特征和固有属性。\n第四课第一框在讲世界的物质性时,应注意既要讲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要讲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放到了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中集中予以论述。\n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本课讲物质观,还是下一课讲意识观,其落脚点都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落脚点教材放到了下一课(第五课)\n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本课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论。基本要点: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和规律;二是人怎样才能认识世界和规律。\n第五课第一框讲意识的本质,为了理解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第二框讲意识的本质讲这一课时应该始终抓住的核心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n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本课的要点:一是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明确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n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践与物质的关系。第一,单纯地讲物质和意识,不足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从实践、从主体、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第二,我们不能把实践夸大到宇宙本体的地位。\n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本综合探究应主要把握三个内容:第一,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第三,明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n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本单元主要讲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本单元的基本结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n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是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n在讲第七课第一框时,应当明确我们谈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也就是说联系的上述特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是怎么样,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因此,我们所讲的联系只不过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n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本课通过对世界物质本性的考察,让学生领悟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n第八课第一框要着重把握发展的实质,让学生了解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两者都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第二框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应讲清楚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形式。\n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通过对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对立统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领会矛盾的观点,即初步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理解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三是树立对具体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的观点,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n本课有两个框,第一框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讲第一框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讲清楚什么是矛盾。二是要讲清楚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框讲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同时强调必须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时必须遵循的原则。\n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坚持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本课有两个框,第一框讲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二框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一框主要谈创新的哲学基础,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第二框主要是谈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实践层面说明创新的民族进步的灵魂。讲这一课要注意两点:第一,讲清楚创新是对旧事物的的否定和扬弃,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第二,讲清楚解放思想对于创新的意义。\n为什么要把创新放到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来?这主要是因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和本质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n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这一探究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总结,说明理解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它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n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本单元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全书的落脚点。主要任务有: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生的价值,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本单元的基本结构: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n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这一课的内容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主要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确立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用三个目讲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目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回答社会的本质,确认社会的客观性。第二目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第三目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要注意说明:在阶级社会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主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的。\n第二框讲社会历史的主体。对这一目的理解可以从实践入手,引出人民群众。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史,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目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目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目讲了三层意思:一是群众观点,二是群众路线,三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这一点为第十二课讲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了铺垫。\n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本课核心问题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围绕这一问题,设计了三个框。第一框讲价值和价值观,首先引入了价值的概念。第二框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要内容目标是确定价值判断的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应注意讲清两点:第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而且异,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第三框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应重点讲清两个问题:第一、只有在工作中,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劳动中,人才能创造价值,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创造价值的人生。\n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生活与哲学》根本的教学目的,以“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为题的综合探究,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为此,本综合探究的教学应注意讲清楚四层意义:第一,什么是理想?什么是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根本上是一致的。第三,人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主要应当看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做出了什么。第四,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