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精义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分析哲学精义二

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维特根斯坦其人前期思想:《逻辑哲学论》后期思想:《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的甲虫——一个思想实验1\n简历姓名: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性别:男出身:资本家民族:犹太生日:4月26日星座:金牛座籍贯:奥地利国籍:英国学历:博士导师:罗素、怀特海专业:工程设计;数理哲学毕业学校: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剑桥大学博士论文:《逻辑哲学论》(1921)职业:小发明家;战士;乡村小学教师;园丁助手;建筑师;大学教授婚姻状况:未婚爱好:独处;思考;演奏单簧管代表作:《逻辑哲学论》(1921);《哲学研究》(1951)2\n3\n4\n5\n《逻辑哲学论》题旨这部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之物必须保持沉默。本书想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因为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我们就必须能够想到这界限的两边(这样我们就必须能够想那些无法思考之物。)——《逻辑哲学论》前言6\n《逻辑哲学论》的主命题1.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2.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p,ξ,N(ξ)〕这也是命题的一般形式。7.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7\n《逻辑哲学论》基本结构1.2关于世界逻辑构造的逻辑原子主义(本体论)3.4关于命题与世界之关系的图像论(认识论)5.6关于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理论(语言哲学)7关于不可说之物(?)8\n解读之一表层解读:世界(1.2)→思想(3.4)→命题(5.6)→不可说(7)9\n解读之二深层解读:不可说(7)→命题(5.6)→思想(3.4)→世界(1.2)10\n逻辑-世界逻辑是世界的一面镜子。世界内部诸实况之间的普遍、必然、先天的联系之总和是世界的逻辑结构。逻辑空间是逻辑上一切可能性之总和,它是使得一个命题合乎逻辑并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有事实和可能事态之分。逻辑位置代表特定(事态)存在与否的可能性。11\n逻辑原子主义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而不是可能事态)即世界,世界是(逻辑描述的)事实而非(日常罗列的)事物(对象)的总和。世界作为总体,在事实的逻辑结构中而非对象的逻辑结构中成象。事实分析为诸原子事实(事态)的组合,事态的存在是肯定事实,事态的不存在是否定事实(可能事态)。事态是最简单的事实结构,事态是诸(简单)对象的结合和配置,是可变的,彼此独立的。对象(在逻辑上)不可再分,无内部结构、无变化,诸对象之间无推导关系(彼此独立),是世界的实体,对象的存在保证了意义的确定性,是一种先天的逻辑的必然性。12\n思想思想(所有认识心理活动和部分情感意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基本思想按特定方式的联结。基本思想是最简单的思想结构,它们(是基本事态一样)也是互相独立的。基本思想是由不可再分的思想对象组成的。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思想包含着它所思维的事态的可能性,真的思想的总和是世界的图象。逻辑图象是对事实(世界)的描画,一个图象所表现的东西是意义,图象的真/假取决于它和实况是否符合。逻辑图象与它所描画的事实所具有的共同的形式(构造)是逻辑形式(可有其他形式)。思想的最为常用、最为重要的介质(手段)是语言。存在着一种不能纳入到思想中的情感和意志的心理活动,它们是一种超验的心理体验,是关于世界之外的神秘事项的,是不可思(说)的。13\n语言-命题语言是命题(而非名称)的总和,命题被分析为诸基本(原子)命题按特定方式的结合(与诸事态及基本思想一样,存在某种逻辑结构),基本命题共同存在,互相独立,一个命题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归结为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一个命题若与基本命题的所有真值相矛盾,那它就是个矛盾命题;若与所有基本命题真值可能性相一致,那它就是个重言式。逻辑的和纯数学的真命题都是重言式。原子命题是诸名称(符号)的连贯式的排列,名称指称实况,但无意义,是不可分析的。思想是命题的意义。14\n图象论语言描画世界,是世界的逻辑图象(只有命题才是图象),语言(的一部分)与世界一一对应。命题描画事实,是事实的逻辑图像;原子(基本)命题描画事态(基本事实),(简单)名称描画对象。命题的总和大于事实的总和,真命题的总和才构成世界的图象。图象不能只是事实的图象,否则所有命题都必然是真的。理解一个真命题,是知道一种可能的事态,知道当命题为真的实况是如何的。15\n不可言说与神秘之事唯我论:作为语言主体的自我是语言和世界的界限。自我通过规定作为命题整体所规定的框架结构的逻辑空间的实际应用范围限定了世界的界限。事实的界限是可说者的界限,不描画事实者皆不可说,它们属于神秘之域。逻辑形式是为命题对事实的描画和事实所共有的,但其本身却不是命题对事实的描画,因此是不可说的(否则陷入无穷倒退)。形而上学(传统认识论属于心理学)命题(包括《逻辑哲学论》本身的命题)不描画世界/事实(那是实证科学做的事),都是无意义的,它既不能确证又不是驳倒科学命题,而只能澄清命题的逻辑形式,划定可说不可说的界限,它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善、美、圣等价值在世界之外,美学、伦理学、宗教是不可说的。形而上学自我作为世界的界限,与世界的存在一样是不可说的。《逻辑哲学论》(里的命题)就像梯子,当读者爬上这架梯子后,他就必须扔掉它,这样他就能正确地看待世界了。16\n哲学的任务哲学不是一种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澄清(实证科学)命题和揭示自身之为无意义的活动。这部(形而上学)著作的意义恰好在于为世界/事实划定可说不可说的界限并进而宣布所有形而上学(还有其他)命题无意义这一点上,并且其真理性还是“无可辩驳和确定的”。17\n积极的出世主义的人生哲学《逻辑哲学论》的观点“是一种伦理的观点”,这也许是“了解这本书的一把钥匙”,本书未写(话说到不可说处,自然不用说了)的那部分是更为重要的部分。人(包括作者本人)有冲撞事实(可说者)的界限的冲动,这是“人的形而上学冲动”。界限自身和界限外边的属于神秘之域,它们显示自身。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美的东西就是带来善的东西,因此伦理学和美学是一回事)、宗教超验的、绝对的东西,也只有在神秘之域才有绝对、必然的东西,世内之事总是偶然的。18\n形而上学自我是语言和世界的界限(我与世界的关系就像眼睛和视域的关系),因此这个世界只能是我的世界。经验自我(主体)只有倡导一种“安命”的人生态度才能上升为形而上学自我(主体),所有的人生问题(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宗教问题)才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因为人生的价值、意义在世界之外。形而上学主体(我)没有死亡(无时间性)、痛苦、恐惧和危险,到达一种绝对安全、绝对幸福、绝对的善和美的境界。善的意志对世界采取一种彻底超然的态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任何世内之事,那么他就是绝对幸福的,并因此使我的世界成为幸福的世界;若以恶的方式行使意志,即对世界采取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那我的世界(生活)只能是不幸的。自杀是不允许的,因为自杀者在以一种极端方式与命运作抗争。19\n生活观所有人(包括维特根斯坦本人)对神秘之域所做的言说归根到底又都是不可言说的,是“无意义的胡说”(nonsense),这只能靠主体的神秘体验来完成。不要执着于世内之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世界之外。生活的意义/价值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活(体验)出来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什么,生活只不过是有所领悟地生活一场。20\n《哲学研究》只有与我以前的思想方式相对照并以之作为背景,我的新思想才能得到正当的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序言21\n《逻辑哲学论》vs.《哲学研究》形成对照的一面:本质主义vs.非本质主义前期:行文风格是胸有成竹,信心满怀;论证环环相扣,结论铿锵有力后期:行文风格是谨“小”慎“微”,反复推敲,自我批判;没有严格论证,更没有可称之为“结论”之物前期:语言的本质是世界的逻辑图像(图像论),命题描画了世界的真实情况(事实)后期:语言并无本质,有的只是与生活编织在一起的种种(语言)游戏前期:世界本质上是逻辑形式所规定的事实的总体后期:世界并无本质,有的只是作为语言游戏发生之背景的生活形式前期: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而基本命题是由逻辑形式所规定的后期:诸种语言游戏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有的只是家族相似22\n一脉相承的一面:哲学是针对语言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其任务是语言批判《哲学研究》相当于《逻辑哲学论》中没有写出的部分,是爬上命题之梯所能看到的世界。23\n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语言(表达式)和与之编织在一起或借之以引起反应或完成行动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语言的原始形式是和人类其他活动编织在一起的,我们在生活场景中学会说话,理解语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语句逐步脱离特定的场景,话语套着话语,一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词或一串词来解释。若把语言视为一个大领域,有一个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边缘地带,即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每一种都是对语言的一种使用。这种使用的一部分是说(写)出语句的过程/活动,此过程/活动既可指向说者自己,亦可指向他人;一部分是由这种过程/活动所引起的反应,或者所完成的行动。语言游戏是语言的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但是,不同的语言游戏(命名只是其中之一)具有不同的目的。24\n家族相似诸种语言游戏之间具有家族相似关系。“两个相邻的环节可能有共同的特征,而且互相类似,而属于同一家族但相距很远的两个环节不再有任何共性。事实上,尽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家族成员所共有的,但它不一定就是规定概念的那种特征。”家族相似是与共相理论、本质主义、过度概括相对的。25\n“遵守规则”的悖论语言游戏要求我们正确的地遵守规则。“规则不是一种解释,毋宁说,它是从一个运用事例到另一个运用事例展示在我们称之为‘遵守规则’的那些活动之中。”因此,“当我遵守规则时,我不作选择。我盲目地遵守规则。”“如果任何行为都可被说成是符合规则的,那么,任何行为可以被说成是违反规则的。因此,在这里,也就没有符合不符合、违反不违反的问题了。”26\n意义即使用(用法)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是知道它一种语言中是在什么情况下被使用的。当人们在生活中完成了某种语言游戏时,就掌握了语言的用法,就能确定语句的意义。无论语词还是语句,其功能都不在于指称外部的对象和事实,而在于被编织在生活场景中起的作用。27\n逻辑形式生活形式语言游戏只有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被理解,“想象一种语言就叫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因此,“即使一头狮子会说话,我们也不懂得它”。生活形式是语词/概念在其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土壤,对一种语言的理解的可能性是由生活形式来说明的。生活形式有多个方面,语言游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语言游戏是可以描述的,而生活形式则是通过这些描述得到显示的东西。“我们的语言游戏,其特征基于做事的规则,它确定了生活形式”,在生活形式中蕴含着我们对语言的理解。28\n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在于通过消解哲学问题来纠正各处偏颇的、狭隘的、固执的思维方式,这好像治疗一种精神上的疾病,“哲学家处理问题犹如治病一样”,他们通过治疗自己理解上的毛病,以达到对健全的人类理解力的认识。这种治疗型的哲学是以廓清语言意义为主要任务的,因为哲学问题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意义而产生的。因此,“哲学是一场反对用语言对理智进行蛊惑的战斗。”29\n由研究语言表达式的用法来排除因对它们的误解而产生的哲学问题,这是哲学的“语法研究”,此研究表明我们用以理解语言作用方式的一切手段都在于日常语言之中,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用不着透过现象加以发掘,通过这种研究揭示了哲学家用以说明我们用以理解语言现象的某些语词是空洞的。哲学纯粹是一门描述性学科,哲学的任务不是去改造语言,也不是努力将语言的各种用法置于可靠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对语言实际如何发挥作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来消除哲学问题。30\n维特根斯坦的甲虫——一个思想实验从柏拉图的“洞喻”(《国家篇》,514a-517a)说起:人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除了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之外什么也不能看到,一生都是活在影子的世界里。一般的囚徒把洞穴深处正面洞壁上的影子当作真实的存在,围绕着对那影子的认识展开了名誉和权力的竞争。只有某个从束缚中被解放出来的囚徒沿着陡峭的通道来到了洞外,知道了洞穴外面世界真实性的存在。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之后从而对洞穴内部的争斗不屑一顾,并且为了使自己的同类,即洞穴中的其他囚徒们也能从“洞内”的影子中解放出来,就回到了“洞内”想说服大家,结果由于人们不相信这个到过“洞外”的人就把他抹杀了。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所展现的柏拉图对于人的生存现状的描述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人自出生开始就被捆绑了手脚囚禁在洞穴内部;二、对于人来说,实际上拥有“洞内”与“洞外”两个不同的世界。31\n维特根斯坦的“虫喻”(《哲学研究》,§293)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里边装着我们称作“甲虫”的东西。谁也无法看到他人盒子里之物,而且每个人都说他只是通过看到他的甲虫才知道甲虫是什么。——此时完全可能每个人盒子里都装着一些不同的东西。甚至还可以想象装着不断变化的东西。——但是设想“甲虫”一词在这些人的语言中有其用法怎么样?——即便真有某种用法,它也不会用作一件东西的名称。盒子里的东西在语言游戏中根本没有位置,甚至也不能作为随便什么东西而成为语言游戏之部分:因为盒子甚至可能是空的。——不,盒子里的东西可以被完全“约简”;它被消去了,无论它是什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以“对象和名称”的模式来解释感觉表达式的语法,那么,对象就会由于不相干而不被考虑。32\n我永远无法知道你的盒子里有什么,甚至无法知道你盒子里是不是空的。原则上,这个世界环绕在我周围的可能只是一堆行尸走肉,尽管他们看上去和我一样。也许你会说,我可以通过向你询问而知道这一切。你至少能向我描述你盒子里的东西是什么或者拿它和外界的某物做比较,这样就能彼此知道对方的甲虫长什么样了。但是,用作描述之物,或者用来作比的某物,同样也是“甲虫”,你要了解它们,还必须再拿他物来描述或作比较……如此这般,无穷倒退。因此从根本上说,我无法向你如实描述我盒子里的甲虫,拿自己盒子里的甲虫与你的相比较,无法知道谁盒子里的甲虫代表了甲虫的“客观”标准。每个人盒子里的甲虫差异甚大,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相似性。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大家都称自己盒中之物为“甲虫”。就描述或比照而言,如果没有外在的标准,就等于没有标准,不存在真正的内在标准。33\n既然没有谁盒子里的甲虫有资格作为甲虫的客观标准,那为什么我们都称之为“甲虫”而不是他物呢?这里涉及到索绪尔提到的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性”。之所以大家都将自己盒中之物称为“甲虫”,不取决于大家盒中之物是否相同、相似甚或是否存在,而取决于相关语言游戏在语言共同体中的角色。语言游戏并不预设对象的存在。各自盒子里是否有东西,东西是什么,是不是与他人一样,这些都不影响大家一起玩语言游戏。只有游戏本身出问题时,我们才会质疑大家说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甲虫),才会在负面的意义说这仅仅是“语言游戏”。34\n如果甲虫隐喻私人对象(比如感觉),那它就无法有确定的所指;如果甲虫隐喻公共对象,那它在公共交往中没有位置。意义不是实体:语词的意义既不是外在对应物(对象),因此不在(外部)世界中,也不是内在对应物(比如感觉),因此不在内部世界(头脑)中。不存在私人的规范性。我们都是他人盒子里的甲虫。35\n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巫师为病人作法的情形:这个巫师紧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什么天灵灵地灵灵王母娘娘显身形之类,忽然,他的眼睛睁开了,说,刚才王母娘娘来给你看过病了,没事,只要服下她留下的这包药就可以了,说完,便从床头底下拿出一个事先预备好的纸包来(里面通常是些香灰),并同时拿出一个功德箱,上写请捐善款50元之类。王母娘娘是这位巫师的私人对象,她只对巫师一个人显现,所以别人永远无法验证当巫师念动咒语的时候王母娘娘是否真地对他显现了。同样,Y宣称在符号“E”和某个对象之间建立了一种规范性联系,但由于这个对象是私人的,所以别人永远无法验证这种联系是否真的存在。36\n即使每次巫师念动咒语的时候王母娘娘都会对他显现,那么他又如何知道这次显现的一定是上次那个王母娘娘呢?王母娘娘应该很忙的,她为什么不可以让别的神仙冒名顶替她出场呢(神仙要想变换容貌是很容易的)?巫师也许会辩称说,我的记忆告诉我她就是上次那个王母娘娘。但这个辩称远非充分。凭记忆去核实私人语言和私人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像在想象中查译名对照表以证明X和Y两个词的关系,或者在想象中查列车时刻表以证明火车开出的时间一样。然而,“在想象中查表并不就是查表”,想象的联系并不等于真实的联系。(《哲学研究》§265)。一个人的记忆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它本身的可靠性尚需要证明,又怎么能成为证明别的东西的标准呢?37\n私人语言私人语言就像是这样一个甲虫盒,它告诉我们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截然分离的,内部世界就像盒子一样,是个封闭的世界,而私人感觉则是盒子里的甲虫,没有可能被外部世界理解。比如当我说我“痛”的时候,你不可能知道我是否真的在痛。我们当然会有判断错误的时候,比如朋友装作肚子疼的样子,然后哈哈一笑说骗你的,但私人语言是完全否认了解的可能性——你说你有心灵,谁知道呢?你难道不可能只是一个高度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吗?太可怕了,可是按照私有语言的主张者来说,的确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私人的东西并不是封闭的,它的开放性表现在它只有与公共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也只有在公共的世界中,才能称其为私人的东西。对私人感觉的定义和描述,也必然受到日常语言的公共性的制约,离开这种公共性,私人感觉就失去意义、失去表达,只可能是一个空的甲虫盒。3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