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基础班讲义
哲学基础班讲义2011考研政治基础哲学主讲:任汝芬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2011考研考研政治哲学讲义前言:为什么耍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辅导班?(-)办学理市自从1980年考研政治理论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占的考分比值最高,试题最活,学生普遍反映最难,得分最低。近5年考题中有4年达到了32分,考生普遍反映最难:难懂、难猜、难考,得分的平均值低于总体平均值。要实现政治理论得高分,一定要确保哲学原理考高分,一定要为整个政治理论学得更好、考得更好、高分更多打下基础。(-)目标任务教懂教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理,并初步掌握我们独特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总体上了解其他考试科B的重点、难点。(三)教学方法1.讲书法又称划书法:现象上是看(清)、听(懂)、划(记号),本质上是懂、记、会;2.找、懂、记、练、会考试点的方法;3.分阶段复习的方法:(1)强化班是全面掌握内容、培养能力,打好基础;\n(2)冲刺班是突击时政、全面总结、预测考题、教会答题,以达到巩固内容、增强能力;(3)点睛班是通报信息、精讲试题、解答难题的补充与总结。1.学习与划书主要记号:丿、口、△、☆、▽、——、。。。、O、??o2.选择题答法:(1)正选法(顺选法);(2)逆选法(排谬法);(3)比较法(蒙猜法)绪论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包括了后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如在中国就包括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所讲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广义上说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不是“各种知识的总汇”,不是“神学的婢女”,也不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Z上的科学”,而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n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口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以概论、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构成的世界观的体系。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也是方法论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体看法。在口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世界观,而哲学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觉的世界观。从古至今,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方法是人们为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手段、程序等的总和。方法论是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或最根本的方法的理论。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论和世界发展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來并产生人类意识以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來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來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木问题,同吋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了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首先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木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价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本原、派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哲学家依据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口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说明对物\n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和派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冋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承认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否认其同一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这两方面的问题中最根本是第一方面的问题,因为它是划分哲学的基木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属于哲学党性或党派性问题,也是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因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1.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木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世界的同一性在于物质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如拉美特里)开始使用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以它来称呼自己的哲学。在欧洲,唯物主义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16—18世纪产生于英、法、荷等国的近代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质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n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认认识来源于外部物质世界和实践,在社会历史观上,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力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哲学史上,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676)首先使用唯心主义一词來指称柏拉图哲学。唯心主义在其长期发展屮表现各异,其基本形式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把意识、精神当作独立实体,当作世界的本原。%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感觉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例如:中国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O%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宗教里讲的“上帝”)先于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是笫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和表现。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凹答了世界的木原、本质是什么,同时要进一步回答枇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总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并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结合,就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前者总是从属于后者,后者往往乂受前者的影响和制约。\n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关系的演变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在西方哲学的演变进程中经历了结合、分裂、再结合的阶段。(1)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阶段。其典型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Z源是火,火产生万物,万物最后复归于火,如:火一气一水一土一火;一切都存在,同时乂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一切皆流,万物常新。(2)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裂的阶段。在神权统治一切的中世纪结束以后,即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哲学上出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对立。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和兴盛于16-18世纪的欧洲,以英国、法国、荷兰、徳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代表,它在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冲破经院哲学的思想束缚,推动自然科学的向前发展,提侣尊重自然、知识和人本身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同时,它乂存在机械性(故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不能把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辩证法以18-19世纪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尤其黑格尔哲学为典型的代表。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学说。黑格尔认为世界本质是“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支配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黑格尔的巨大功绩是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般运动形式。”(3)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段。\n笫一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辩证的唯物论学习、复习提示:(1)从古至今的哲学都要回答世界的本质和状态是什么?这就是哲学史上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木质和辩证发展规律的理论。木讲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的理论,下一讲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发展的理论。(2)本节的卅?界本质论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大观点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大原理,也就是“三观两原理”。(3)木节的教学冃的要求:重点是学懂学会物质、运动、实践、意识四个概念及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四对关系,包括概念的依据、含义、区别、联系及意义。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现象,这是成人所公认的。在自然科学中也有物质(实际上是物体)的概念。在哲学的演化进程中,哲学家们都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乂是什么?\n(1)物体,如水、火、气是万物的始基、本原,这是一种直观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成果(道尔顿的原子论)为依据,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把个别等同于一般,是形而上学的观点。(2)唯心主义观点: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物质是精神的产物、表现和创造物。2•恩格斯的说明(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是从这一总和屮抽象出来的。”(2)“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的东西。”(3)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说明:①“物质本身”或物质的概念的来源是我们对各种有形存在的物、事物也就是能感觉得到的东西的抽象;②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种实存事物的共同属性;③各种实存的物、事物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四,即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客观存在),而物质作为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意识中存在。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里所说范畴是指的基本概念,复写、摄影、映象、反映是同一序列或相似的概念,指的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以被模写的被反映的东西的客观实在为前提的。对列宁的物质定义可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乂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理解%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同意识的关系而不能通过属加种差来界定的,因为物质是放普遍的概念、最大的类,没有任何一个类是它的属。%1物质的内涵、物质的唯一特性或木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即主观\n(意识)之外的一切事物的共同属性。%1物质的外延包括一切口然的、社会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1)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可知论观点,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二元论的观点。%1坚持了辩证法观点,反对形而上学观点。%1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总之,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既唯物乂辩证的彻底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统一的基础,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客观性、独立性、根源性、可知性和辩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木体论、认识论的意义,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内涵和唯一特性或本质属性,运动则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存在形式。运动与静止也是不可分的。1•运动的定义(1)“运动,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I古I有属性这放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2)对恩格斯上述所述的理解是:运动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思维活动。变化是运动的内涵,思维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反映。(3)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简单运动形式到高级复杂运动形式,可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五种形式,思维、意识的运动同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意义(1)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n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它们Z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运动和物质木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2)离开了运动谈物质,认为物质是不运动的,这是形而上学观点;脱离了物质谈运动,就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乂要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这才是唯物、辩证的观点。3.运动与静止(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于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性质保持不变或处于量变状态。(2)辩证法认为静止状态是特殊的、暂吋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认为静止状态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事物具有质的稳定性,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为运动提供量度。(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总体上说它们是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相互渗透、绝对与相对的关系。(5)意义:坚持运动与静止相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即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三)物质运动与吋间、空间1・含义: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2.物质运动与时空密不可分。3.吋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吋空观,一切以吋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空观。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n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來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从2001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屮,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及地位1.实践的木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方面含义:(1)是指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同意识活动的木质区别。(2)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具有主体性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同口然物、动物活动的木质区别。主体性是指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核心是人具有能动性问题。\n动物没有主体性。1.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3.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木方式实践在人类生活屮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这是因为:(1)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2)实践是人类同动物的根木区别。(3)实践是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的含义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1)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2)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形式。(3)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1)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是冃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受动者的关系。在实践屮,客体限制主体、主体超越限制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和互作用的实质。\n(1)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看,包括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两个方面,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1主体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自然力、智力、意志、情感、创造力等的总和。%1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存在的对象形式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通过实践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过程实现的。实践运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冃的、方案,对实践活动进行反馈调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tit界观的意义。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2.口在世界和人类枇界的分化与统一3.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改造自然,不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灌注了人的需要、冃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口在之物转化为“为我Z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牛的事物。通过人类实践改造过的世界已不是原初的自在世界了,所以,实践具有\n世界观的意义。其表现是:(1)实践创造出一个同自在世界既对立乂统一的人类世界。(2)实践使人类世界处在不断发展中。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意识的产生、木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社会的产物。恩格斯:"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血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故高产物。”2.意识的木质(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说明人脑是意识产生和存在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2)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意识形式是主观的,是主观和客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意识和物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同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乂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意识的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含义:乂称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1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1意识活动具有对生理活动的调控性;%1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3)坚持唯物的辩证的意识观,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意识观,又要反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庸俗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最肤浅、最粗俗的形式,承认物质是惟一的实在,但庸俗解释意识,\n把意识玄接归结为物质,“是脑物质的分泌物”,取消了意识和物质的区别。四、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里。毛泽东:“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概括为三点区别、三点联系: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牛•;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1)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承认只有一个本原和二个本原的对立。(2)一元论中还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即承认一个本原是物质和精神的对立。2.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恩格斯的论述:“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Z外,存在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n由哲学和口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2)列宁的论述“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3)原理表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乂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完整表述,不同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以往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世界的统一性是指世界具有共同的本质。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统一性是多样性的本质和依据,千差万别的事物及其形态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意识或精神现象是物质的最高产物、特殊表现和反映。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口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Z躯,他们的身体和头脑仍然是物质口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的客观性与自然物的客观性完全一样,即社会存在的物质性与口然存在的物质性完全一样。而且,对人们的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人们的社会存在。\n3•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练习题(参阅《高分指南》的真题解读)(一)单项选择题1.《坛经》记载:“吋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996年)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屮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1999年)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來宜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000年)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n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氏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2001年)1.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吋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口然界口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003年)2.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005年)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006年)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007年)系(2000年)(二)多项选择题\n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來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了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D.人按照口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1998年)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A.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思想(2000年)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002年)4.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n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2002年,文科)1.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2006年)2.关于龙的形象,口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A.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B.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007年)第二节唯物的辩证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学习、复习提示:(1)上一节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论的最基本的理论,木讲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nt界发展论的最基本的理论,论述物质世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或原理。(2)木节的世界发展论内容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也就是“二、三、五”原理。(3)本讲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是学懂学会对立统一规律或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对其他的内容有所了解。\n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即不以人类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世界的状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回答: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和学说不过是对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正确概括与总结。(-)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为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不断证明恩格斯的论述:(1)“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口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口己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來的画面”O(2)“由于三大发现(指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Z间的联系,而但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依靠经验口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尽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理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形式表述其认识。2.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分别说明各概念的含义。(2)分别说明各概念的意义。%1承认其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否认其客观性就是坚持唯心主义观点%1承认联系及其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就是坚持辩证法观点,否认则就是坚持形而上学观点3•联系与系统(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事物由两上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与联系的不同在\n于联系只是讲事物之间或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关系。20世纪以來出现了同系统思想相关的许多新的科学理论、工程技术。许多哲学教材也提出了系统的概念。(2)系统的根木属性或固有属性是整体性系统有哪些属性?有不同的概括,比如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也有说具有整体性、稳定性、适应性、历史性的特点,其整体性是公认的,实际上这是讲整体与部分(要素)的关系。其主要观点:(1)相互依存,整体由各部分构成,产生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也要依赖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会失去在整体中的性质与功能;(2)在性质与功能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3)联系观点与系统观点的关系%1联系观点包括系统观点;%1系统观点是联系观点的具体化与深化。系统思想、系统观点在现代科学、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社会生活很有意义,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系统观点的体现和应用。(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联系和发展密切联系、不可分割(1)联系引起运动,运动体现联系恩格斯说:“这些物体是互和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2)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來表述自己的发展观。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一序列的概念,既有区别乂有联系。%1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1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趋向等。%1发展是指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性、前进性的变\n化。1•发展的含义、实质、过程2•联系、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1)规律的含义与特点%1规律:亦称“法则”,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或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的特点:具有稳定性、重复性的特点,普遍性特点,客观性特点。(各家说法并不完全一致)(2)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等价的说法还有: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造、改变、创造、发明、消灭、完善规律等;%1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发现的,也可以完善或深化对规律的认识;%1规律是可以利用、驾驭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的实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3)这一辩证关系观点的意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扬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在实践屮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屮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两者的统一。(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按照徳国哲学家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1)朴素辩证法,亦称古代辩证法,承认万物皆变、万物皆流,具有猜测性、直观性的特点,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2)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为最高成就,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基础上的辩证法。\n(1)唯物辩证法、是承认卅界的本原或本质是物质的基础上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1)客观辩证法:是指口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恩格斯说:“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屮起支配作用的。”(2)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依赖于客观辩证法。作为学说和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辩证法,其观念形态或理论形态是主观辩证法。%1唯心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客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产物和表现。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定义恩格斯: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口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木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与方法。%1形而上学则坚持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与方法。\n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存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上述有关概念列表如下:客观辩证法第一性唯物辩证法主观辩证法第二性辩证法唯心辩证法主观辩证法笫一性形而上学客观辩证法第二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说:“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O这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与形式。1•质、量、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n2•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1)量变、质变的含义与两种基本形式(2)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1相互区别;②相互联系;③相互渗透;④相互转化。(3)规律的概括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不断地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无限过程。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可以从理论上、政治上、实践上分别加以说明与发挥。(%1)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国哲学史上和欧洲哲学史上都有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和对立统一思想的表述,古代是朴素的猜测与阐述,如中国的“相反相成”,古希腊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而组成的”等。近代德国哲学家第一次以唯心的形式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列宁、毛泽东高度重视对立统一规律与学说。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著名哲学论文一开头就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來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当前,中国许多哲学原理教材,主要以毛泽东的观点和阐述为依据来编写与讲述。1.矛盾、矛盾的基木属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在语言学上有多种用法,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矛盾辞源在中国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楣与矛者,誉之曰:'吾楣之坚,物莫能陷也'。乂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Z矛,陷子Z楣,何如?'其人弗能应\n也。”后來,“矛盾”连用,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在FI常生活中矛盾一词是泛指事物相互抵触与排斥,既可作名词解,也可当动词解。在形式逻辑中,矛盾是人们在使用概念、判断时,发&了两个概念、两个判断之间不合逻辑规则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这是不允许的,是应当排除的。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矛盾、辩证矛盾,思维屮的矛盾是对客观矛盾的反映和认识。不要把唯物辩证法所界定的矛盾同其他的说法相混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Z间的(对立面Z间)既相互对立又和互统一、既相互排斥又和互吸引的关系,简言Z,即对立乂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中讲概念或范畴(基木概念)主要有三种:实体、属性、关系,矛盾属于关系范畴。(1)矛盾的基木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斗争”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范畴,它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趋向,如无机界的排斥,生物界中的生存竞争,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理论领域不同意见的争论,等等,都是矛盾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不能把矛盾斗争仅仅归结为政治斗争、敌我斗争。与矛盾的同一,性相对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和依存、互相贯通。与矛盾的斗争性相对应。在辩证法中,“辩证同一性(或统一性),亦称“矛盾同一性”、“具体同一性”,具体体现了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概括为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丿〔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在唯物辩证法中,同一与统一是一样的,但有多种用法、多种含\n义。%1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1抽象的同一性,是指每一个事物都与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恒的,即a二a,这是形而上学同一性,无差别、无矛盾和凝固不变的绝对等同。%1指符合、一致,如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1指共同性,与特殊性、多样性对称,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直接同一性,是辩证同一性的一种具体形式,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直接重合或融为一体。如马克思说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这是有差别、有条件的同一,再如一事物的质和该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1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等。(3)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它们是对立的关系,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相互区别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事物的量变状态即和对静止状态和质变状态即显著地变动状态为依据做出解释,认为量变状态体现对立的统一,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由此得出结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吋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是绝对的。”%1相互联系同…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性,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O\n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的意义坚持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乂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在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相互作用的联系中才能实现。(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1矛盾双方在相互包含中,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口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1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而转化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促使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促使事物的质变;毛泽东的结论是:“有条件的和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1内因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口身的矛盾。%1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原因,是指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2)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n这一观点说明任何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所谓事物的外部联系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根据是指决定事物存在、发展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根木矛盾,事物运动的根源;条件是指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素。(2)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理论上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也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1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