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经院哲学
第五章经院哲学一、经院哲学的含义所谓“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教父哲学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旧文明,经院哲学才是真正属于新世界的日耳曼民族的哲学形态。\n二、经院哲学的特点1、它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世界观。2、它侧重于哲学论证。3、它在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n三、唯名论与唯实论一般(或共相)和个别(或殊相)的关系问题是经院哲学的基本问题。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中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1)共相(种或属)究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仅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2)如果它们是实体,那么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这三个问题,他虽然没有给出答案,却启动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名论和唯实论关于共相问题的长期争论,正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当时的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n唯实论认为,一般或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并且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因此,它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个别事物是依赖于它的。唯名论认为,一般或共相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一般只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符号、概念,它只存在于人的思想或语言中,因此,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一般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n第一节早期经院哲学一、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独具一格的哲学家,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n(一)理性与信仰在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信仰应当服从理性。爱留根纳重申了教父哲学的命题“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学”,但却把强调的重心移向了哲学和理性。(二)论自然的区分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指的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指的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指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4)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仍是上帝。这样,万物产生自上帝,又复归于上帝。\n(三)存在与不存在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爱留根纳又提出了五种区分存在与不存在的方式。爱留根纳区分存在与不存在的五种方式,渗透着古希腊哲学的精神。与此同时,他的存在学说又是为他的上帝观服务的。上帝以及理念是万物的本质、原因和范型,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只能通过上帝的创造物来认识上帝,因而上帝又是不存在。\n(四)人的获救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一切事物的观念也置放在人的心中。人由于犯罪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成为不存在,但人也可以通过恢复先前的状态而重获存在。\n二、安瑟尔谟(唯实论者)(一)信仰与理性安瑟尔谟的著名格言:“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n(二)上帝存在的证明这种证明的实质就在于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必然的真理,否认上帝的存在必然导致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而证明上帝的存在不需要借助有限的经验事实,而只需要借助先验的逻辑力量,仅仅从概念就可以推演出上帝的存在。安瑟尔谟认为,信仰给予我们一种真理,一种上帝的定义,即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n三、阿伯拉尔(唯名论者)(一)怀疑与辩证法阿伯拉尔断言:“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的和经常的怀疑。……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他认为除圣经之外,辩证法即逻辑学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n(二)概念论阿伯拉尔继承洛色林的唯名论传统,坚持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不过,阿伯拉尔不同意洛色林把共相仅看作一种声息,而认为共相是有所指谓的,是人们理智中的概念。他的这种观点称之为一种温和的唯名论或“概念论”。\n第二节经院哲学的繁荣一、拉丁阿威洛依主义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阿威洛依(Averroës)为代表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被大规模地介绍到拉丁世界。德意志皇帝兼领西西里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位皇帝不仅在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与教皇争权夺利,而且在思想领域也利用阿拉伯的阿威洛依主义来反对基督教正统神学。\n阿威洛依主义者们提出的观点往往比阿威洛依本人更加激进,他们否定上帝的全知全能,否定个人的灵魂不死,坚持世界本身的永恒性等等。他们还凭借“双重真理论”为自己辩护,与教会正统神学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拉丁阿威洛依主义的主将是西格尔(Siger),他力图使哲学脱离与神学的内在结合。在西格尔看来,神学院的教授们的研究目的是神学,而不是哲学。因此,他们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亚里士多德哲学,而只能是篡改亚里士多德哲学以为己用。只有阿威洛依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正确的。\n二、早期弗兰西斯教派:亚历山大和波纳文图拉(一)哈勒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Halensis)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具有全面知识的经院哲学家,但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却具有浓重的奥古斯丁主义色彩。\n(二)波纳文图拉波纳文图拉(Bonaventura)是亚历山大的学生,从奥古斯丁主义立场出发,波纳文图拉认为,世界是上帝按照理念从无中创造的。他指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抛弃了柏拉图的理念,认为理念就是上帝的思想,是万物的范型,万物则是理念的摹本。\n三、多米尼克教派:阿尔伯特阿尔伯特(AlbertusMagnus)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第一个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全面地向西欧人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及其注释者的思想。\n四、托马斯·阿奎那(温和唯实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教会保守势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柏拉图主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成为经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n(一)哲学与神学托马斯对哲学和神学关系的调整: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哲学和神学: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如上帝、创世等,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是两门独立的科学。另一方面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杜绝用哲学批判神学的可能性。\n(二)存在、本质及其他针对把存在当作实体的属性的观点和本质先于并决定存在的观点,托马斯认为,存在是一个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存在本身并不等于一个事物的存在。而本质则是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表象所必需的东西,是使某事物成为该事物的东西,本质在未获得存在之前只是一种潜在。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与存在者的统一。\n(三)上帝存在的证明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由事物的运动变化证明上帝存在)。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由事物的因果关系证明上帝存在)。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从可能性和必然性证明上帝存在)。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从事物的“真实性的等级”证明上帝存在)。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性证明上帝存在)。其中前三个是宇宙论证明,后两个是目的论证明\n(四)灵魂与认识托马斯区分了灵魂的五种基本形式:(1)营养能力;(2)感觉能力;(3)追求能力;(4)运动能力;(5)理性能力。人是唯一同时具有这五种能力的生物。托马斯反对奥古斯丁主义关于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个实体组成、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的二元论,而是认为灵魂与肉体共同组成一个实体。灵魂共有两个作用,一是赋予肉体以形式,二是控制和推动肉体。\n感觉认识论:托马斯提出了自己新颖的认识论,其特点就在于反对柏拉图主义强调理性认识、排斥感性认识的传统,肯定了感性认识在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他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n共相理论:首先,一方面以单个的和个体的事物为对象的感性认识是以普遍的事物为对象的理智认识的起源。因此,感性的认识先于理智的认识,殊相先于共相;另一方面认识又是从潜能到现实,从不完全到完全,从混乱不清到清楚明白,从“种”到“属差”的发展过程。其次,共相是和普遍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普遍性的概念来自理智的抽象,所以共相是在我们的已有知识之后获得的,因此共相在殊相之后;但另一方面,共相是潜存的东西,殊相是由于分有了潜存的共相而存在,所以共相又先于殊相。托马斯这种观点为“温和的唯实论”。\n(五)政治与伦理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人天然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唯有人拥有语言能力,它使人们互相之间能够交流思想内容,为共同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人的自然本性本身就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这种自然本性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安排了君王,授予这些君王以统治尘世的权力。他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不过,即使在最好的政体之下,也只能保证社会的成员达到世俗的目的。只有神的统治才能指引我们达到最高目的。\n第三节经院哲学的解体(晚期唯名论)托马斯所代表的理性主义的胜利使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也正是这种胜利把经院哲学引向衰落。\n英国唯名论的特征1、倡导哲学的独立化,主张哲学不能论证神学。2、反对权威,强调经验,要求把哲学和实验科学结合起来。3、在社会伦理观上强调个人主义。\n一、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一)认识的四种障碍罗吉尔·培根提出了掌握真理方面的四种障碍:“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n(二)知识的三个来源“知识有三个来源:权威、理性和经验。”(三)对教会和封建社会的批判“在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严重的罪孽。圣位成为不义的人们欺骗和虚伪的牺牲,……傲慢成风,贪欲泛滥,妒忌吞噬着一切。放纵玷辱了整个教廷,奢侈统治了一切。……整个教界都只热衷于纵欲、傲慢和贪婪”。“诸侯王公和骑士们互相压榨,使其臣民们背上了无休无止的战争和赋税的沉重负担。”\n二、邓斯·司各脱(一)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司各脱反对用理性来思维上帝,他认为上帝不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如果我们要用理性思考上帝,那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但哲学和神学不应该存在对立。神学并不是一门思辨的科学,而是实践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帮助拯救人的灵魂。\n(二)意志与理性司各脱认为意志是灵魂的本质,与托马斯把理性看作是灵魂的本质相对立。意志是自由的,是一切行动的唯一原因。思维仅是意欲的偶因,是意欲的仆人。在上帝那里也是如此,上帝的意志高于上帝的理性,上帝的活动全凭其意志决定,上帝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否则他就不是全能的了。\n(三)个体性原则在司各脱看来,质料是普遍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的个体性原则。他赋予个性以更重要的地位。个体是完善的存在,是自然的目的,是直接的、独立的实在。因此,完善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个别的知识。\n三、威廉·奥卡姆(一)唯名论思想奥卡姆是唯名论的复兴者。他批判了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出个体存在的思想方法。在他看来,个体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至在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否则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世界的教条就难以维持了。“奥卡姆剃刀”:奥卡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后人把它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认为像“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影像”之类都是多余的东西,都应当加以抛弃。哲学史上把奥卡姆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为“奥卡姆剃刀”。\n(二)哲学与神学既然我们的一切知识起源于对个体事物的感知,既然上帝是无法感知的,那么,我们对上帝的任何自然知识就都是不可能的。神学的基础不是理性,而是信仰,而信仰应当向启示寻求支持,圣经就是启示的真理。圣经决不会有错误。\n四、艾克哈特(一)论上帝他首先在“神”(Gott)和“神性”(Gottheit)之间作出了严格的区分:“神性”,指的是一种绝对超越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关系,因此,神性是不可认识、不可表述的。一旦神性进入某种关系,它就成了神。神性是沿着双重的途径,即借助双重的关系成为神的。首先是借助一种内在的关系,从它产生出神的各个位格。其次是借助一种外在的关系,从它产生出受造物,它由此而成为造物主。\n(二)论灵魂“灵魂在本性上是按照神塑造的”。如同上帝是三位一体一样,灵魂也是由三种力量构成的,即记忆、理性、意志。记忆是一种保存的能力,它把其他能力交付给它的东西保存起来;理性是理解的能力,当理性的对象是上帝时,其他一切力量都必须协助它;意志则根据其意愿来提供和禁止一切。\n(三)神人合一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他称这一过程为“隐遁”。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它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其次,隐遁是最终放弃任何个人意志。再次,隐遁是放弃一切概念认识。最后,人们还必须放弃神的任何特殊的表象,放弃神的任何概念。这样,灵魂就达到了一种艾克哈特称之为“真正的寂灭”的状态。\n思考题1、唯名论与唯实论斗争的起因、焦点和意义2、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晚期英国唯名论的特征。\n本章结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