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政治哲学论文】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政治哲学论文】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荀了政治哲学思想微探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简历大全/html/jianli/一、人性理论荀子提出了与孟了的性善论截然不同的性恶论。荀了所说的性仅指人作为生物冇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指人天赋的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木能和欲望,它具有先天性、白然性和受动性的特征。正如他所说: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也。因此,荀子说性的本质是恶。然而,与性相对的伪,即人为,人的社会化活动及其结果。如礼义辞让、文理隆盛等。这些内容是圣人创造出来的,不能从人的木性屮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只有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总Z,伪是人的与道徳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加于人的理性层面。因此说,伪具有善的本质和属性。性与伪的区分是荀子人性理论的基础和前提。荀子认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内在感性生命冲动的支配,当然,人同时也具有抑制感性,使之符合道徳礼义的理性意志。他的善恶之分也表明,人的感性欲求和理木文由毕业收集整理性意志截然相反,两者相互冲突,其至是背道而驰。那么依照人的木性行事也就不会更不需要冇礼义辞让。所以说孝了Z道、礼义Z文理不是人的天性的口然流露,而是天性受到制约和改造后的产物。总结大全/html/zongjie/対此,荀子认为所有的道徳礼义,都是人为创造的,或者说都是圣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创造的,而不是出口人的本性的,更不是口然产生的,人的天性中虽然没有礼义辞让的内容,但人却先天就具有认识和实践仁义道徳和法律规范的能力。在苟了的人性论中,向善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认识仁义道徳和法律规范的素质,也不会是实践仁义道徳、法律规范的能力,而是荀子所说的注错习俗,即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由环境培养起来的习惯。二、荀子政治哲学苟子主张礼法并用。把礼和法都看成是治国的起点、基础,两者具有互补的作用,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而是缺一不可的,礼法相互配合就能使天下大治。荀子认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人与法相比,人更重要,冇能使国家安定的人,却没冇使国家一定能够安定的法。更值得一提的是苟子的信赏必罚的执法原则。他很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利用刑法的惩戒和威慑力量來制止和预防犯罪。荀子虽然提倡法律,但他不是说动不动就用刑使法,他提倡先教后刑和量罪施刑。荀子对为政的具体措就也有清楚的论述。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血: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第一,君道。即君的榜样作用和作为君主应该做的大事。若民众不亲不爱,那么就不能为己用、为己死;不能为己用、为己死的麻果就是兵弱,而兵弱的结局就是城墙不牢固,最终就会导致敌人來犯,从而国家就会灭亡。第二,用贤。我们都知道荀子是特别重视贤能的。他论证道:吴有伍于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除此Z外,《成相》篇中也多处引证历史事实,以证明用贤则国昌,否则则国亡。其三,赏罚。对于赏罚的态度,荀子明确的提出说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官也。如果这样,那么就不可能将冇才能的人和无才能的人合理的分配到适当的岗位上。若是则刀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犬时,卜•失\n地利,中失人和,天下熬然,若烧若焦。因此,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局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放其罚威。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荀子虽然强调罚,正如上文所说,荀子同时也重视教育,他主张赏罚ZiW要先对其进行教育。确切的说,荀子所强调得是明德慎法。蝕后是富国裕民。对此,荀子强调强国必先富民。民众不富裕,那说一T道一万都是徒劳,而一旦民众富裕了,那他们就更冇条件去从事农业生产,也更有心思去管理皿地,也才能管理得好,从而使财富增多。此时君主再按照规定征收111赋,同时教导农民节约消费,如此一来,那么生产品就会像丘山一样多。这样,君主才能高枕无忧。而怎样才能是民众富裕呢?在当时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苟了的物畜而制之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无疑是最进步的。三、结语综上观之,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思想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整体性,以及他最终的目的性。荀子说人性恶,无非也就是为其教育思想、法律思想和伦理思想等提供理论基础。止因为人性是恶的,若是顺其自由发展,那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这不利于人的发展,所以要讲道徳、讲礼义。而这些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圣人所制定出來的,是需要传授的,需要教育的。也由于人性是恶的,所以圣人也意识到了光靠道徳还不足以使人向善,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圣人还制订了法律以强制规范人的行为以使其向善。而等等这些最终冇无非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国富民强和犬卜统的理想社会。其他参考文献Baker,Sheridan.ThePracticalStylist.6lhed.NewYork:Harper&Row,1985.Flesch,Rudolf.TheArtofPlainTalk.NewYork:Harper&Brothers,1946.Gowers,Ernest.TheCompletePlainWords.London:PenguinBooks,1987.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7.Hu,Zhuanglin.湖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Jespersen,Otto.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Routledge,1951.Leech,Geoffrey,andJanSvartvik.ACommunicativeGrammarofEnglish.London:Longman,1974.Li,Qingxue,andPengJianwu.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人学岀版社,2009.Lian,Shuneng.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Ma,Huijuan,andMiaoJu.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n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London:PergmonP,1981.Quirk,Randolph,etal.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London:Longman,1973.Wang,Li.[I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Xu,Jianping.[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3.Yan,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Zandvoort,R.W.AHandbookofEnglishGrammar.London:Longmans,1957.Zhong,Shukong.[#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Zhou,Zhipei.[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