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阶段测试
哲学阶段考试(一)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哲学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看它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物质和精神具有同等重要性 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D)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理论和经验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般旧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系统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数学、力学、天文学 B、地质学、胚胎学、生物学 C、生物学、量子力学、有机化学30/30\n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 A、哲学思想的发展已达到了顶峰 B、它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C、它建立了绝对真理的完整体系 D、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最终完成 10、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B) A、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B、深化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C、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永恒真理 D、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变化性 D、广延性 12、运动是物质的() A、内在本制 B、外在表现 C、唯一特性 D、根本属性 13、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B、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表明,慧能和尚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运动观 B、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D、形而上学运动观 15、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瞬息万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30/30\n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无限性 B、时间的相对性 C、时间的客观性 D、时间的一维性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在于() A、学习书本知识 B、指导社会实践 C、进行社会调查 D、研究实际情况 19、下列各项全面反映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时也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答:1、A,2、B,3、C,4、D,5、D,6、C,7、D,8、B,9、B,10、B,11、A,12、D,13、D,14、B,15、C,16、D,17、D,18、B,19、D,20、C。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物质的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30/30\n D、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历史形态的有(BCE) A、庸俗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E、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C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星云假说 C、细胞学说 D、达尔文生物进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缺陷有(BDE) A、主观性 B、机械性 C、朴素性 D、不彻底性 E、形而上学性 5、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有() A、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看不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D、看不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E、看不到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6、下列各项属于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有() A、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B、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C、物质是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E、物质是具有特定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运动含义的有()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0/30\n 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ABDE)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C、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D、理解事物运动的前提 E、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9、下列说法中,说明时间一维性的有()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10、下列是说法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答:1、A、B,2、BCE,3、CDE,4、BDE,5、AC,6、ABC,7、BDE,8、ABDE,9、ABCDE,10、ACE。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1)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反之,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承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第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二者具有同一性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2)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我们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反对唯心主义路线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们识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论的思想武器。(3)实践意义:这一原理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答:30/30\n旧唯物主义主要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存在三个明显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它总是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观测物质的其他运动形式,甚至把生命运动也归结为机械运动。第二,形而上学性。它总是用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第三,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答:列宁的物质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理论意义:1、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路线。2、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有两种情形:第一,在机械运动中,相对于某一参考系,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指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未发生质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表现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运动和静止又是统一的,表现为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都是动和静的结合和统一。我们应当用动静结合的现点去看待一切事物和分析各种问题。5、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答: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3)意识的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意识能动性的实现途径:实践是意识能动性实现途径,人的意识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四、论述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要点:30/30\n(1)从内容上看,它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实现了两个结合和统一,即实现了唯物论和辨论法的结合和统一,又实现了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2)从研究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3)从社会作用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理论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答案要点:(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或破坏作用。(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才能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后,我们只要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取得更辉煌的胜利。3、说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冲天的工作干劲,又要有科学的求实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胜利。哲学阶段考试(二)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和有害。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的发展是客观的、绝对的。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30/30\n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的局部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的对立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普通性和特殊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稳定性和变动性 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键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的关系问题 1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各项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则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2.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析原理 13.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A.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C.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30/30\n C.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16.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各种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各种矛盾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17.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多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18.“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9.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看,这属于()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赖 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20.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答:1、C,2、B,3、B,4、D,5、D,6、C,7、A,8、C,9、B,10、D,11、A,12、B,13、D,14、C,15、D,16、B,17、C,18、B,19、D,20、D。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同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 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不同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ACDE)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 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 C.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不同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E.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不同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CDE)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30/30\n 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由于() A.它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提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摩擦生熟,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闪电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辩证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E.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8.下列命题中,正确说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有()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 C.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D.一般是个别的总和 E.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 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表现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作用于整体 E.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 10.事物的假象是指() A.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人的错觉产生的虚幻现象 D.人在梦中出现的现象 E.以否定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答:1、ACE,2、DE,3、ACDE,4、CDE,5、ABCDE,6、ADE,7、ABCDE,8、ACE,9、ABE,10、BE。三、简答题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意义答:(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2)联系的普通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2.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30/30\n答:两者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形而上字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第四,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两者对立的焦点。3.简要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4.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两者含义内因就是内部矛盾,外因就是外部矛盾。两者辨认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需要,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1)两者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通性。(2)两者又是相互区别的。两者区别在于共性只是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特殊性比普遍性丰富得多,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这一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成了特殊怀,反之亦然。6.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答:(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2)“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3)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30/30\n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占中的重点,否则,就会犯“均衡论”和“一点论”的错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两者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变化,即一事物变成了他事物。(2)两者辩论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2)辩证否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统一的辨证否定,是扬弃,不是抛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9.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答:(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2)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两者区别的确定性。(3)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这是两者区别的不确定性。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了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4)掌握两者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的行动取得成功,避免失败。10.简述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的,对特定事物来说,内容和形式不能混淆和颠倒。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反之亦然。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30/30\n(3)两者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变了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第二,形式及作用于内容,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起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4)掌握两者辩证关系原理有重要意义。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形式,要反对形式主义。其次,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形式,要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四、论述题1.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两者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容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是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4)我们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两者相互区别,前者是指事物的共性,后者是指事物的个性。第二,两者相互联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同时,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把握两者辩证关系原理,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体现着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强调中国特点而否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或只讲社会主义一般原理而不从中国实际出发,都是错误的。3.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30/30\n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4.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答案要点:(1)由于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斗争,事物的发展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通过两次否定,表现为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就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2)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周期性运动,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叫波浪前进和或螺旋上升。(3)这一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第二,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第三,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辉煌胜利。哲学阶段考试(三)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决定的 D、生产和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30/30\n A、实践——认识——实践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知觉——表象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生于科学实验 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普遍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8、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9、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的认识的真理性 B、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指出人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 D、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的理性认识 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1、宋代的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知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14、对于判断一种观点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在实践中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1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30/30\n A、一切从实际出来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错误,后者认为真理绝对正确 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17、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B、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 D、真理是变化的,谬误是不变的 18、在真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 1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20、在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认识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客体是自然界 C、认识客体是一切存在事物 D、认识客体是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答:1、C,2、D,3、A,4、A,5、B,6、C,7、D,8、C,9、A,10、B,11、C,12、D,13、A,14、D,15、C,16、A,17、B,18、A,19、B,20、D。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CDE)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2、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各项反映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 A、真理中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世界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E、真理有其适用条件,需要注意真理的适用范围30/30\n 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CD)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E、真理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精神 4、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就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思想僵化 E、不可知论 5、尽管历史上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监禁伽里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6、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E、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7、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E)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D、人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永恒真理 E、人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实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E、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其表现有() A、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 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要 E、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10、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真理 E、符合已有理论的就是真理30/30\n答:1、CDE,2、BDE,3、CD,4、ACD,5、ADE,6、BCDE,7、ABCE,8、ACDE,9、ABCE,10、ABCDE。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3)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和实践。第三,科学实验。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还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由上述可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答:(1)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人们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2)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简单,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结果主要是以概念,命题等抽象形式出现的理论体系,人的认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反映的创造性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3)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只讲反映的创造性,否定其摹写的基础,就会否认认识的客观性而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把反映等同于摹写,否定其创造性,就会陷入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的反映论。4、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判断认识是否真理,就不能在主观范围内打圈子,而客观事物本身也无法给予判明。(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动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验证,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30\n(4)一般说来,人们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证明原来的思想理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5、简述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就是要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两者是辩证的统一。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就会成为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四、论述题1、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2)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下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理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没有别的任何理论,能够解决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脑,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取得胜利。2、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的指导意义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2)这一原理是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片面的。(3)这一原理也是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轻视科学理论,从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主观主义,都曾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原理,就可以克服上述两种主观主义。我们既要重视感性经验,又要重视科学理论。哲学阶段考试(四)30/30\n一、单项选择题 1、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 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2、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地理环境 C、人口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5、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D、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8、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抽象思维 C、制造劳动工具 D、语言的产生 9、不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0、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A、上层建筑 B、精神文明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文化教育水平 11、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动力系统 D、能源系统 12、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30/30\n 1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政治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4、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阶级压迫的工具 D、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1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科学技术、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6、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它脱离了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歪曲的反映 17、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的出来的 C、这两种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8、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19、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的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2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答:1、B,2、D,3、A,4、D,5、D,6、D,7、D,8、C,9、B,10、C,11、B,12、C,13、D,14、C,15、C,16、D,17、C,18、A,19、A,20、C。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在猿变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居生活 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30/30\n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D、使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生活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大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谋取的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AD) 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受自然规律所规定 C、人类社会规律决定自然规律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界 E、人类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4、下列社会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E) A、形式逻辑 B、哲学 C、数学 D、语言学 E、法学 5、社会心理之所以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因为它() A、是社会生活中低级的,错误的意识 B、是直接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映形式 C、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倾向和信念等等 D、是不包括任何理性因素的纯粹感性形式的意识 E、历史发展中是一种消极的,惰性的力量 6、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劳动群众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E、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 7、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 8、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式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有() A、传统的农业社会 B、近代的工业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 D、物的依赖性社会 E、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9、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 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仓库包装设备 E、地下各种矿藏30/30\n 10、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BD ) A、纳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 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加工过的自然物 C、进入生产过程中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 D、经过加工过的原材料 E、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答:1、BD,2、ACDE,3、AD,4、BE,5、BC,6、CE,7、AB,8、CDE,9、ABCD,10、BD。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答:(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从而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标志。(2)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3)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间形成了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2.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它可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经济发展的特点。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的发展。3.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答: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空气污染严重,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CO2含量大大增加,造成地球升温。第二,世界性水源危机。由于人口膨胀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持续上升,加之水源污染严重,造成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第三,森林惨遭毁灭,当今由于森林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化和物种退化。第四,物种不断减少。由于森林和草地被破坏,植被大量消失,致使物种不断减少。第五,臭氧层变薄,当今人类的活动所释放的氟氯烃类等污染物质,导致臭氧层的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生物的生存。4.简述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特征?答:(1)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程度便产生了国家。(2)从实质上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它主要有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3)国家与民族组织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民族组织按血缘划分居民。30/30\n第二,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民族组织的武装力量是“居民的自然武装组织”。5.简述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答:(1)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哪个阶级掌权。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组织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实现自己的专政。(2)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国体和政体是不同的,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我们不要因为国家的组织形式而看不清国家的阶级内容即国家的阶级性质。第二,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为国体服务。我们观察和研究国家,不仅要研究国体,而且还要研究政体。同一国体可以有不同的政体;同一政体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国体。同一国家的国体不变,但在不同时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6.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和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即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四、论述题1、说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要点:(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和量。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第四,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变化,决定上社会形态向另一社会形态转化。2、用社会意识反作用原因,说明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答案要点:(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2)开展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的社会意识武装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0/30\n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而迅速的发展。(3)开展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为了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没落的思想肃清这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从而扫除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健康发展的思想障碍,否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遇到阻力和遭受破坏,发展进程就会延缓。3、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答:(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但并不能改变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改变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因为:第一,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这种“合力”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三,人们在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之后,根据这种认识去行动,可以基本上实现预想的目的。这也说明社会是客观的。(3)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水平,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哲学阶段考试(五)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与进取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会遭到显著破坏或陷于停滞,这归根到底是由于() A、生产工具落后,从而表现了生产工具这一物质要素的决定作用 B、生产者素质低下,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C、地理环境恶劣,说明了地理条件对生产力发展的支配作用 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表明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30/30\n 4、在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5、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 6、十一届三在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决定作用 7、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8、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 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1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是() A、群众史观 B、唯物史观的一种表现 C、辨证的全面观点 D、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 12、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指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作用形式 C、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13、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生产斗争 C、科学实验 D、社会基本矛盾 14、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30/30\n A、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B、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1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16、用生产力评价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工具的性质 C、生产对象的性质 D、劳动资料的性质 17、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18、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19、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目的 B、人生理想 C、人生态度 D、人生意义 20、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C、二者并无本质差别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答:1、D,2、D,3、C,4、A,5、B,6、C,7、A,8、B,9、A,10、D,11、D,12、D,13、D,14、D,15、C,16、A,17、C,18、D,19、D,20、D。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AE)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C、通过合法劳动使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规律 D、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规律 E、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这它们() A、影响和制约其他矛盾 B、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30/30\n C、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D、体现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E、体现社会发展的所有规律 3、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 A、铁路的社会主义国有化 B、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法 D、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E、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 4、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是(DE)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5、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构成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E、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E、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7、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法院 D、哲学 E、语言学 8、历史唯心主义的两根本缺陷是() A、看不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看不到物质生产是人们思想动机的根源 C、看不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E、看不到爆力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社会进步的内容包括()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E、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10、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条件和途径的有(ABCE)30/30\n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所处的环境 C、社会的需要 D、个人的主观愿望 E、个人的社会实践答:1、AE,2、ACD,3、AE,4、DE,5、ACD,6、BCE,7、ABCD,8、BD,9、ABCDE,10、ABCE。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答:(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奴隶制甚至对于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被杀掉或吃掉的,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答:(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它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概括起来,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简述交往及其基本形式。答:(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2)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它既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物质生产的实践产物。精神交往包括思想交往和心理交往。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渗透于物质交往之中,两种交往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4.简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答:(1)人生观是指生活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据某种世界观和个人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的、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2)两者关系表现以下几方面,首先,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一般说,世界观怎么样,人生观也就怎么样,即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观察世界,也就会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观察人生。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其次,人生观对世界观有强列的影响。由于人生观的变化而导致世界观的改变,也是现实中常有的事。5.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答:30/30\n(1)生产关系是指人的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三方面内容。(2)生产关系的内容三个方面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其他两个方面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四、论述题1、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化。答案要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我国是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又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2、试述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大现实意义。答案要点:(1)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在这种世界观指导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所谓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明确人生的意义。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索取和享受,而是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就一般人而言,就是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并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宗旨的。(2)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还存在,各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将长期存在,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强调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少人,其中有些是共产党员,是党和国家的负责干部,在剥削阶级人生观的腐蚀下,成为人民的罪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这些人没有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因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必须加强人生观的锻炼和修养,用“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0/3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