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义271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讲义27111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和源2011年省考政治理论知识讲义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绪论二、辩证唯物论三、唯物辩证法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五、历史唯物论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思想精髓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国家统一构想与外交战略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领导者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绪论(一)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看法;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包含、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影响着世界观。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两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第一,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依据,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第三,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条根本原则。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三)哲学的基本形态1.哲学的党派性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这是哲学的党派性。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一般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却是直观的猜测的。(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依据自然科学,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但又存在着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和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三个根本缺陷。(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如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的“心外无物”等。(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神化了的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如柏拉图的“理念创造一切”、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老子的“道生万物”、朱熹的“理在事先”等。(四)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不是偶然的。第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19世纪上半期,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第三,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实现的伟大变革(1)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研究对象上,旧哲学是“知识总汇”、“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2)理论内容上,旧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社会作用上,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使命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一是集中体现在它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二是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相结合,使之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中,后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辩证唯物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核心范畴)。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物);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结构(原子)。两者都缺乏辩证思维,把物质和物质形态混为一谈。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第一,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这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却是依赖于物质的,这坚持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各种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把物质与物质形态区分开来,这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担当者。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2.运动与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两种情形:一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系而言,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也是理解和衡量事物运动的尺度。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讲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只讲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动论。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2)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时空也是客观的(时空的绝对性);物质运动的状态是变化的,时空的具体特性也是变化的(时空的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是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1.意识的产生(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第一,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器官——人脑的形成,推动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丰富和完善了意识的内容和形式。2.意识的本质从产生机制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反映内容来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把意识说成是纯主观的,是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性特征,把意识说成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3.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反映客观世界(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观创造性),二是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三是调节人的生理过程。(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前提条件是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而机械唯物主义是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则是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四)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精神,表面上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归根到底还是唯心主义;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第三,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思想保证。三、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概述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其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列宁语),其对立是:第一,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第二,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第三,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存在,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二,它说明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二)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既区别又联系。而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却各执一端,前者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后者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2.联系的基本属性第一,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第二,联系的普遍性(通过中介,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第三,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3.系统及其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最主要的特征。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实质上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一,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第二,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第三,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这一原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三)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新、旧事物区分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内容和实质符合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2.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二,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第三,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3.永恒发展原理的实践意义永恒发展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和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支持和扶植新生产物,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四)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从层次来看,规律有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之分;从存在领域来看,规律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自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却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2.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两者不可分割。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为矛盾双方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场所,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共同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总之,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内因和外因。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基础。(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一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二是指同类事物的矛盾有共同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一,两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第二,特殊包含着普遍,普遍寓于特殊之中;第三,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5)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事物的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一系列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一个矛盾内部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工作中抓住重点,带动全盘;看问题时要看主流,同时注意支流。3.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的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基础。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限度;坚持适度原则,是认识事物度的方法论要求。(2)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其基本形式有数量增减与结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其基本形式有爆发式飞跃与非爆发式飞跃。量变和质变区分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和质变又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量变和质变关系的意义:第一,理论上,要批判庸俗进化论(片面夸大量变)和激变论(片面夸大质变);第二,实践上,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4.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肯定和否定是同一事物内的两个相反方面,肯定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当肯定占主导地位,事物保持其原有状态;当否定占主导地位,事物改变存在。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事物自我发展的内在基础。(2)辩证的否定观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根本对立的。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根本对立的。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应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的发展历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循环论(否认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和直线论(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都是片面的、有害的。(五)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内容上的彼此制约,是构成因果联系的两个显著特征。因果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关系中,一种现象是因还是果,其区分是确定的;在因果链条中,“原因与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其区分又是不确定的。研究因果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预见未来,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基本要求。3.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者关系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是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有无现实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根据是否充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或然率的大小)。可能性和现实性既相区别,又相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们在制定计划、方案时,要从现实出发,认识可能的复杂性,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办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4.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第一,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第二,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第三,两者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形式主义(片面夸大形式),又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根本否认形式),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5.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部联系与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两者都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第一,现象为感官感知,本质为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第二,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述1.认识论上的对立(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康德)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恩格斯指出,实践是批判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后者主张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是先验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直观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并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强调认识论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论。第一,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第二,认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摹写,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1.实践的基本涵义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一是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三是科学实验。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而个人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体现在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认识工具、积累感性材料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前者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后者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则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2.认识的两次飞跃(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①必要性: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而任何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②基本条件:第一,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①必要性:第一,从实践方面来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是盲目的实践;第二,从理性认识本身来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其目的并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因而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②基本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联系实际,要为群众所掌握;第三,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3.认识的总规律(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也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四)真理及其实践检验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种主观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和谬误有原则区别,但又相伴而生,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列宁指出,真理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如“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有用即真理”等。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也称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其客观内容;第二,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真理的相对性也称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在广度、深度上是有限的,是不断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第二,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由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第三,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任何科学真理(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前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是其现实表现;后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怀疑主义和诡辩论是其现实表现。4.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这既不能在纯主观的范围内解决,也不能在纯客观的范围内解决。第二,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即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能把主、客观加以对照,从而检验出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前者是指实践检验真理的惟一性和最终性。后者是指实践检验真理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为了坚持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为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反对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3)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但逻辑证明最终要受实践检验的制约。五、历史唯物论(一)历史唯物论概述1.历史观的涵义历史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看法,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3.旧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旧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否认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二是片面夸大英雄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3.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地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一次为人们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工具。(二)社会构成要素1.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是指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口数量、质量、分布、构成等的总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与必要条件,不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们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才能发挥影响社会发展的作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努力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它提供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变革。2.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包含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的划分:第一,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第二,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看,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第三,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分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密切,有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与非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密切,没有阶级性,如形式逻辑、语言学、自然科学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意识。(2)社会意识本身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战胜腐朽的意识形态。(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手抓”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三)社会发展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①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三个实体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者结合是生产资料)。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动要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技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的要素,但它会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中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科学是生产力。鉴于科技对现代生产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特殊地位,邓小平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指出,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关键在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生产关系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人类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③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川流不息,不断前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也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我国现有的生产力状况出发,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矛盾①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②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两部分。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其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普遍规律,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初一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根本内容和集中体现。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生产力标准是依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它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工作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坚持这一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依据:第一,这两对矛盾涉及的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二,这两对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和制约着其他一系列社会矛盾;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中包含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大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产生的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实质是经济剥削(即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划分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即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国家是社会分裂为阶级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2)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中。(3)马克思第一次科学说明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即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5.革命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的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革命的作用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语),是“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列宁语),是实现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6.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是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因而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四)社会历史主体1.人的本质(1)人性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2)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深刻内涵:第一,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因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不是人的自然性;第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因而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第三,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不变的;第四,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性。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或个人从社会的索取),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1)历史是群众创造的,还是英雄创造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得出了作为物质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论。尊重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劳动群众。(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要表现: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4)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否认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及其作用:第一,杰出人物是历史进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个人;第二,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第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某些外部特征,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既要维护无产阶级领袖的威信,又要反对个人崇拜;第五,对杰出人物社会作用的评价,要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原则与方法。(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依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五)社会进步1.社会进步及其衡量标准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进步集中体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标准,其中,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在人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3.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也有可能达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性。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有三次概括:一次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报告和七大通过的党章中;一次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次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2.毛泽东思想的含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即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可以概括为“六个原理、一个灵魂”。“六个原理”,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关于党的建设。“一个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六个原理一个灵魂就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它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开放性的鲜明特点。(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唤新的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2)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3)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5)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2.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中共初创时期,李大钊等人初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应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萌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表现为提出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是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文章。(3)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4)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体现在:(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它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实质。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根源。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2.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3)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它们与外国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4)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5)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罕见的。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任务不能互相替代,但又互相关联着。(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1)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一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中共三大确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中共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4)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又一对象。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即人民大众,它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实现。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既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而是以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一是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领导权的不同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二是已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三是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四是有了新的前途。由于有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将是社会主义。(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即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948年12月30日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使政治纲领更加完善。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进一步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第一,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必须武装斗争。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必须发动农民。第三,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必须从农村开始。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党的发展,人民力量的壮大,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革命政权的成立和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都离不开武装力量。(2)中国革命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三条是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这是红军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3)“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怎样走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2)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这是最基本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第一,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第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四,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3)党的建设。①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②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4)毛泽东于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要有统一战线的配合和支持;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建国后头三年,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此后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因此,对待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二)社会主义改造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土改后,为了避免重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农民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对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对手工业的改造经过了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2)在改造形式上,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界限。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把它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政策。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改造过程中,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以后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1.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没有经验,“只得照抄苏联”。这有其历史的必要性。1955年底,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十大关系》的主题是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明确指出,“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2)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3)解决方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与完善,不断得到解决。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1.经济建设的方针(1)中共八大确定,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4)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毛泽东肯定了鞍山钢铁公司“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1961年中央正式确认了这种企业管理制度。2.政治建设的方针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1)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搞民族自决,也不照搬苏联实行的联邦制,而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文化建设的方针(1)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具体内涵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2)毛泽东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这就是: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③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④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⑤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思想精髓(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的条件:①时代背景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②实践根据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③现实依据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④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现实基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重要借鉴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毛泽东,1929年6月首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1937年,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在延安整风期间,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第一次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这一进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目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动力;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需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客观需要。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3)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头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中国改革是全面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国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为此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作为调节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长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提示: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还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按劳分配既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要紧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3.统筹区域发展(1)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2)主要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3)基本举措是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内在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人民民主专政(1)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2)特点:①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②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③从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包含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关方面。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2)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五是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依据: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2)基本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第二,完善法律制度,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第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第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公民权利。人权的基础是人的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现形式。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和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发展教育和科学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第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十七大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应对外部挑战、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重要条件。(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3)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现阶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九、国家统一构想与外交战略(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一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是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发展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确立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港澳问题。港澳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3.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六点意见: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冷战结束后,江泽民进一步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没变。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作出的必然选择。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把新的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2)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3.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二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2.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们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党的领导。(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38\n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0514gov.cn/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党必须提高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3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