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论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化哲学论文

社会合作的自然演化史人类为什么要合作?社会合作是怎样形成的?只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未免有失偏颇,社会化合作的演化史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一、亲选择的形成亲选择理论是汉密尔顿在1964提出的,又称汉密尔顿法则。其主要内容是: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指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者群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即基因。是基因的自私性在导致了生存竞争的同时,也导致了动物的利他行为。因为群体或者种群都随时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只有基因是稳定的,并通过“复制”或“拷贝”的形式永恒的存在。动物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和它自身相同的基因得到壮大。亲选择与祖先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进化论的角度看问题,“亲选择”是祖先崇拜的生物学基础。近四十年来,“亲选择”成为一种解释一些动物的“利他主义”行为的学说。如在膜翅目昆虫(如蚂蚁、蜜蜂)社会中,只有一个雌性蚁王,由她承担繁殖功能,其它雌蚁、雌蜂则不繁殖,而充当工蚁、工蜂。膜翅目昆虫行为模式的秘密在于雄性是单倍体,而雌性是双倍体;姐妹从父本接受了完全相同的基因,从母本接受了1/2相同的基因,因此她们有3/4的共同基因;姐妹中任何一个的后代与自己亲生后代与自己都有1/2的共同基因。她们全力帮助其中的一个姐妹,是为了更好地复制与自己相同的基因。“亲选择”表明了生物最大限度地繁殖后代的倾向,至于是由自己,还是由亲属来繁殖,这并不重要;只要更多地复制自身的基因,也就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自己的“广义适合度”。动物的亲选择是被基因所决定的本能的行为,人类的意识和文化没有削弱这一本能,而是通过祖先崇拜的行为模式强化了亲选择和广义适合度。《论语》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学而》)八个字道出了祖先崇拜的真谛。二、青春期的朋友关系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人性格的一部分由基因决定,另一部分在后天的文化(meme)环境中形成。所以,人的性格是一个塑造的过程,非出生决定论。然而,基因的特性是完成自我的复制,复制与自我相同的基因,人类的繁衍延续,自然活动,都是基因完成自我复制的模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后天的meme环境想要塑造一个逆基因(即与基因本身大相径庭)的个体,非常困难,相反那些顺基因的meme环境的作用就非常明显。因而,个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不可抗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从根本上左右一个。那为什么要选择高中时代作为个性评判的背景呢?我们很容易想到幼年、成年或者初中这些年龄段。首先幼年,人的个性主要来源于基因的影响,meme环境的作用还未明显显现,选取这时候作为背景进行分析不科学。其次成年,步入社会,人会因为各种利益需要结交三教九流,扮演黑脸白脸,个性变得复杂虚伪难以捉摸,因此,不足以考虑。另外初中,这时候正是由幼稚向成熟迅猛过渡的时期,个性在meme中不断历练、改变,最后在高中时期成型。因此,考虑到各个因素,认为高中比较合理。\n高中时候不带目的性的,自然而然亲近的对象,后来成为你闺蜜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高中的时候,我们的个性成型(至少95%),暂时没有对于社会利益的考虑约束自己,本真地展现,因而结交的朋友非常真实,彼此都互相了解,也相互吸引。在此时的朋友圈子里面你通常扮演的角色跟你以后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趋同。为什么呢?试想,在这样一个原始的组织里(朋友圈子),没有外力指挥、干扰,所有的角色分配都是自发的,自发会形成首领、执行者、追随者,传达者等等一系列角色。这是由组织成员的个性所决定的,有主见,有见地,有魄力的人会逐渐成为首领;具亲和力、善于沟通、交际能手会成为传达者;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人很可能成为执行者。三、互惠利他——熟人社会间的合作所谓“利他主义”是“当且仅当一个人为了增加群体或他人的利益而牺牲或减少自己利益的行为”,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是在处理己与他、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两个人类生活基本向度关系时所作出的一种符合道德的选择。人类的互惠利他行为可以从生物进化的观念进行解释,由“自私的基因”决定,首先以亲选择表现出来。举一个具体例子,许多地面筑巢的鸟类,当捕食动物,如狐狸等接近时,会上演一出“调虎离山计”。母鸟一瘸一拐地离开巢穴,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像已经折断。捕食者认为猎物就要到口,便舍弃那个有雏鸟安卧其中的鸟巢。在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母鸟时,它终于放弃伪装,腾空而起。这样,一窝雏鸟就可能安然无恙,但它自己却要冒点风险。在人类社会中血缘关系越紧密的群体,利他行为越易于发生和较普遍,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如果天然的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结构保存得越好,利他主义的产生也就愈带有自发性。二是人类决不等同于动物,正如阿德雷在《社会契约》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是从动物这条正路偏离出来的一个物种。人类除了生物遗传和生物进化外,还有文化遗传和文化进化,偏离的力量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如果说在自然界,出于生存的目的,动物通过血缘本能自发产生利他行为的话,而到人类社会,当天然的血缘关系被冲破,不再成为维系社会的主要的纽带时,人类社会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同样需要和产生出新的平衡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调节机制,文化系统取代了自然系统,有的文化强化和巩固着血缘关系,如中国的人伦文化,在血缘本能的利他的基础上辅之道德的教化;而有的文化却瓦解和断裂着血缘关系,如西方的自由文化,在后生的契约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之时,当天然的血缘利他机制丧失后,西方社会用上帝和法律起着平衡调节的功能。四、互惠利他——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没有了亲选择的模式,陌生人之间也能够进行互惠利他的合作吗?根据人类发展的历史,答案是肯定的。按照进化论范式的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表明,“针锋相对”(titfortat)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合作的基础。“针锋相对”是这样一种行为模式,最初采取和平和忍让的态度,如果对方采取同样的态度策略,则和平相处;如果对方继续冒犯,则采取报复行动。对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针锋相对”的收益最佳。这也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采取的行为方式,人们为了最大的收益而相互合作,对偶然的、暂时的争执采取忍让策略,这就是“相互利他主义”。相互利他主义的最大障碍是欺骗。欺骗不是公开的侵犯,因此不会引起针锋相对的报复,可以获得公开侵犯得不到的收益。如果欺骗屡屡得逞,针锋相对就会丧失最佳收益,相互利他主义就不能维持。\n因此,陌生人之间的互惠利他行为必须解决一个难题:防范欺骗。不然互惠利他就无法持续。博弈的结果是互惠利他被限定在特定的条件中:小且稳定的团体或环境中(清扫鱼和被清扫鱼拥有共享的固定领地,赖此结成固定的关系),没有等级制度,有过并会持续一段时期的交往(吸血蝙蝠的寿命是18年,这保证了彼此间的互惠将历时长久)。除了对上述条件的依赖,还要以自身具备的识别对方的能力为基础,因为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不分享共同的气味,因而这种识别能力的要求比血亲关系中的识别能力更苛刻。五、文化对人的驯化人类与动物界的区别,除了基因,人类有文化创造,文化遗传和文化进化,文化是meme。Meme对人类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可以加强某些基因的作用,可以固定人类的行为。亲选择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互惠利他合作,除了人类理性所能创设的监督机制,机制所不能到达的就需要文化驯化的力量。Meme的影响是强大的,促使部落与部落之间形成不同的部落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极强的驯化性(对部落成员)还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对非部落成员)。文化的驯化性强大到什么地步?如果部落成员违反了禁令,例如:触犯了他们所认为的神灵,就会被部落集体惩罚,甚至杀死。这时候,人——自然界中唯一能够思考的动物,非但没有睿智,甚至是被祖先创设出的meme奴役。信念,源于对权威的信奉;盲从,源于文化的驯化。在人类合作方面,如果全社会创设了一种强大的文化meme,这个meme极力抨击背信弃义的行为,将之视为亵渎灵魂,出卖上帝的恶习;相反,极力鼓吹合作,认为合作是上帝的意念,是通往天堂的捷径。那么,整个社会的合作必将延续发达。因此,有了文化的驯化,人类社会的互惠利他合作在亲选择和监督机制之外就有了一个更加坚固的保障。这样,人类的合作就逐渐在自然的发展历程中越走越远,时至今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