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智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周易哲学智慧

周易哲学智慧.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引语神秘的殿堂卓异的智慧——请来关注《周易》的哲学智慧亲爱的少年朋友,我们同属于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同属于在这个文明国家里生息、繁衍和发展的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创立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少年朋友们,千百年来,古老的中华,以其文化上的遥遥领先的优势,曾长期享有泱泱文明大国的盛誉,并深深影响了周边民族或国家,由此形成过一个以中华为轴心的“文化圈”。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由衷地自豪的。因此,充分地发掘、认识和吸收祖先的智慧,是我们开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的基本前提。这里,我们暂且先把注意力放到对祖先智慧的发掘和认识上。我们将会看到的是,我们伟大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名叫《周易》的古老典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这本小册子所要介绍的,也就是古老的《周易》的哲学和智慧,它的起源、发生和发展,它在今日之风采。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是有好处的。亲爱的少年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部书吗?你们听说过“八卦”这种东西吗?“八卦”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诸葛亮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他足智多谋。据说,他指挥作战时,就曾利用《周易》中的“八卦”,摆过“八卦阵”。这个阵式,可有无穷变化,其中的神奇奥妙,真可令人眼花缭乱。自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老的《周易》哲学智慧,也已经在近代,初步再现出其风采。比如,本世纪40年代,留学于法国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周易》学家刘子华先生,就通过潜心研究,运用《周易》有关学说、思想,预测到太阳系中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的存在,由此断定,木王星,应为构成太阳系的最后一颗主要星球,因此获得巴黎大学所授予的博士学位。他的这一重大发现,已初步为现代天文学所证实。以上所述,是《周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涉及的只是《周易》哲学与智慧的某些侧面或方面,我们希望顺着以下论述的展开,少年朋友们会跟随我们一步步地进入到《周易》的哲学殿堂,真正较为全面、准确地领略到其精妙、卓异之处。一、艰难求生存趋吉而避凶——《周易》的诞生《周易》这部闪耀着先民精妙而又神秘的智慧之光的古老典籍,包括《经》与《传》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经》即《周易》的古经,也就是《周易》这部经典的原初形式。《传》之“传”字读“zhuàn”,指《易传》,包括《彖(tuàn)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以?及《杂卦传》等10篇文字。这10篇文字是最早全面、系统地解说、阐发《周易》古经的文字,古人又称之为“十翼”。“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为一种著述的“传”,是对经典的解释和阐发。上述解说和阐发《周易》古经思想的10篇最早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易传》。而“翼”,本义指的是飞鸟的翅膀。大家知道,正是因为有了翅膀,鸟儿才得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飞翔。而且,各式各样美丽可爱的翅膀,又是鸟儿们自身所拥有的,最佳身体“保护伞”。因此,鸟儿的翅膀,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或作用:一个是辅助鸟儿,使它们能够飞翔;一个则是保护鸟儿的身体,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免受伤害。于是,“翼”字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的引申义:“辅佐”或“辅助”。由10篇文字所组成的《易传》又称“十翼”,意味着这10篇文字,是辅助于对《周易》古经的理解和应用的。《周易》的《经》与《传》,皆非出自一人、一时,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n汉朝时的人们就认为,就《周易》的《经》与《传》的成书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两句话:“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更”是经历的意思。就是说,由《经》与《传》所组成的《周易》一书,曾先后经由三位圣人的撰述,方得以形成;这在时间上,则经历了相对于汉朝人而言的“上古”、“中古”与“近古”三个历史阶段。三位圣人,分别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个历史阶段,则分别指伏羲所处的远古时代(“上古”),周文王所处的西周时期(“中古”)以及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近古”)。伏羲,是传说中我国原始时代的圣人,相传,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和畜牧活动,因而被誉为我国文明的始祖。周文王,则是周朝的开创者,他及他的儿子周武王,领导曾是商王朝管辖之下的周部落,并联合周边其他部落,打败残酷暴虐的商纣王,从而建立了周王朝。孔子,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他是春秋末期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古人看来,《周易》的《经》与《传》,出自于伏羲等手,是伏羲等数位圣人忧世悯人的力作,也是他们的精妙智慧的结晶。当然,伏羲等被称为“圣人”,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聪慧特达而超出于常人。然而,实际上,在这里,“圣人”毋宁应视为先民集体智慧的一种象征。将《周易》的成书,归之于伏羲等数位名人身上的看法,并不那么可靠。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视这些人为几个人格化了时代概念,则这一传统看法又变得基本可信了,并且也能与上述“三古”说,大致吻合在一起。那么,言及此,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发问了:《周易》一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既然多半不可能出自于古人所讲的伏羲等数位名人之手,那么又究竟是什么人的作品?这一作品的问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也正是下面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周易》古经的诞生过程。1.万物有灵人物相通?——一个原始的宇宙观“世界观”或“宇宙观”少年朋友们,在哲学上,有一个基本的术语,叫做“世界观”或“宇宙观”。大家知道,一提到人,在我们的脑海中所闪现出来的,总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具体时间与空间之中。作为一个活生生地存在着的人,他终归要对与自己相处的他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及大自然,有一个总的基本看法。这个总的基本看法,在哲学上,就称之为“世界观”或“宇宙观”。“观”字,就是看法的意思。“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哲学家们所要投入大量精力,苦力究心,予以探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哲学家们的专有品。实际上,任何人,无论他是男性还是女性,是老人还是青年,是工人还是农民,是贵族还是平民,是高层次的文化人还是低层次的一般人士,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他是原始人、古代人、近代人,还是现代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或者是类似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一些基本观念。所不同的是,哲学家们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较之一般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更为系统、缜密、深刻而已。“世界观”或“宇宙观”,并不是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之余,为打发时光,为“找乐”,才产生的。相反,人们形成和树立一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为的就是以它来作为自己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指导,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一切文化、文明的创造,都是要以这种“世界观”或“宇宙观”作为最初始基的。而且,人们又不断通过其文化、文明的创造、传承与更新,丰富、完善和重建着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而这一不断得以丰富、完善和重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又指导、激励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文化、文明的创造。“宇宙观”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自从劳动创造了人,世界上就有了人类的存在。作为人类先祖的原始人,在他们劳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这一画面,是人类最早或最为原始的“世界观”或“宇宙观”\n画面。正因为它最早或最为原始,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颇为粗糙和幼稚。然而,正是这一颇显粗糙和幼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指导着原始人去求生存,去回应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而《周易》古经,也正与我国先民的这类原始“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密切相关。前者的产生,开始时,在很大程度上,就曾受过后者的启发与指导。那么,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追问了:我国先民的这种原始“世界观”和“宇宙观”画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出现,又跟《周易》古经发生过怎样的联系?原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它由萌芽面发生、发展,直到今天,才出现我们所见到的这种高度发达的状态。?而生活于人类文明萌芽期中的原始先民,他们正像一个个处于幼年期的孩子。由他们所勾勒出的“宇宙观”画面,自然不能同我们生活于高度文明今天的人类相比。万物有灵论就我国的原始先民而言,他们所勾勒出的早期、原始的总体“宇宙观”画面,被称做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宇宙观”画面。而这一画面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开始时,通过劳动,古猿手足逐渐分工,学会了使用工具。这时,最早的一批人类,就开始与其他动物及整个大自然分离开来,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我国的早期先民,也是这样产生的。他们刚刚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自然是懵懵懂懂的。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由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的逼迫,也由于生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的智力,逐渐得以开发。生存与死亡。灵魂观念的产生智力得以初步开发的我国先民,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之下,在文化、文明几乎等于零的困局之中“求生存”,并成了他们贯穿始终的头等大事。他们惧怕死亡,渴望生存,希望生活得更加顺利,更加圆满,更加长久一些。因此,“生存”与“死亡”,成了他们时时刻刻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对“生存”与“死亡”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现实命运进行思索与趋避的过程中,我国先民开始生发出了“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存环境的险恶,使得他们时时刻刻都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逐渐发现,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其身体的构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为什么活着的人,能够“活蹦乱跳”地活着,而死去的人,却不能再有所动作,并且还将腐烂成土呢?苦苦思索的结果,使他们忽有所悟:噢!该是有一种叫做“灵魂”的东西,在起作用。这种东西,只要与人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就会成为一个活着的“活蹦而又乱跳”的人。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那么,这个人,马上就会随之死去。这就是灵魂观念产生的大致经过。既然灵魂这种东西,附着在人的身体之上,人就会活着,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人就会死去,我国先民因此而逐渐想象到:看来,灵魂是一种比肉体更为高贵、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且,人的肉体可以腐烂成土,而人的灵魂,却可能是不死不灭的。这样,“灵魂不死不灭”的观念,不久也开始出现了。少年朋友,也许当你们看完我在上面的有关叙述之后,又开始展开了你们想象的翅膀。你们也许马上联想到老阿婆或老爷爷给你们讲过的有关神鬼妖怪的故事。这类故事,可曾使得你们夜晚不敢单独行走,入睡时又时常做一些可怕的梦呢!你们或许听心地善良的阿婆讲过,某某人死后,他的“魂”,却不时要来“勾”另一个活着的人。某些时候,你突然病得恍恍惚惚,又是心地善良、却又十分迷信的阿婆,急急忙忙地给你施以“叫魂”的措施。在她看来,你的灵魂游散出壳了,所以才导致你神志不清;通过“叫魂”,你?的游散出去的灵魂,就会很快返回,从而使你康复。所有这些迷信观念,同上面刚讲到的先民的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不灭观念,是十分相似的。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后者的延续呢!距今大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这种灵魂不死观念。\n借助于考古发掘,人们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的山顶洞人的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粒。红色,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因此,也可以用来象征灵魂。山顶洞人之所以要在他们死去的亲人周围撒上赤铁矿粉粒,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死去的亲人,将到另外的一个世界中去,而唯有灵魂继续伴随着他们,他们才会在另一个世界中“活着”,并且活得更好一些。万物有灵论的产生由灵魂观念,再向前推进一步,“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也就逐渐产生了。所谓“万物有灵论”,它是这样一种观念:它认定,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一切飞潜动植、鸟兽虫鱼,一切生物乃至无生命的非生物,都有灵性乃至灵魂。“万物有灵论”观念,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间,都曾出现过。不过,我国先民的这类观念,又存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我国先民那里,由他们自身的有灵魂,驰骋其想象或联想,也进而推及到万事万物,认为万事万物就像自己一样,想必也有它们的灵性乃至灵魂。在他们看来,那些能飞、能跑、能走的鸟兽,有其灵性乃至灵魂,似乎是不容置疑的。而那些虽不能走动,但却能够生长、能够开花结果的草木,也应存有灵性。至于水火土石、山陵川谷这些非生物,也并不是死物,它们也必定会有其灵性。经过这番类推,大自然中所存在着的一切,都和人一样,皆是有灵性乃至灵魂的了。于是,一幅简单而又粗糙的“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宇宙观”,就基本勾画出来了。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在“万物有灵论”观念出现后,我国先民进而推想到,生活于自己周围的飞潜动植、鸟兽虫鱼,一切生物及非生物,总之,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一切,不仅具有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灵性乃至灵魂,而且,人的灵性与其他万事万物的灵性之间,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呢!这就是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的观念。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人物相通”)的观念,从总体上来说,的确是一种十分幼稚、错误的观点。但是,就是这种观念,少年朋友们,在某一特殊的处境之下,你们或许也曾生发过吧?而且,在这种特殊处境之下,你们是多么希望这种观念是真的或正确的,又是那般的确信它是真的或正确的呢!例如,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就叫毛毛吧!养过一只可爱的小狗,毛绒绒的,着实招人喜欢。毛毛呢,经常跟这只小狗厮守在一起。他俩时常“对话”,这只小狗,似乎很机灵,善解人意,能够迅捷地领会到它的小主人的意图。而且,毛毛也坚信,就凭他跟这只小狗深深的交情,凭他俩间的交相沟通,?只要小狗呆在自己的身边,它就会永远支持自己,维护自己和帮助自己,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困难,是大的还是小的,都会最终得到克服的。再比如,有个叫琛琛的小朋友,他因事要过一条大河,可是河水太深,难坏了琛琛。正在他为难之际,忽然间,脑海中猛的一个闪念出现:河水或许有它的灵性吧?于是,琛琛在心中反覆地默念道:大河呀,大河!让我们交个好朋友吧!请你保祐我,让我顺利过去,我会由衷地感激你的。结果,琛琛还真的顺利地过了大河。不过,少年朋友们,琛琛真的是因为通过他与河的“沟通”,从而得到河的“保祐”,才顺利走过大河的吗?不是!完全不是!琛琛之所以能够走过大河,实在是因为他所生发的“大河必定会保祐我顺利过去”这一信念发生了作用,使得他因而鼓足了勇气,消除了胆怯。毛毛“依靠”与自己所精心喂养的小狗之间的“交相沟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琛琛则“仰仗”河水的“保祐”,顺利地走过了大河,而我们的原始先民,则依靠这种“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原始总体“宇宙观”的指导,来艰难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维持自己的生存,并最终导致《周易》古经这部古老典籍的诞生。2.决疑有方骨龟登场——骨卜(bǔ)及龟卜从“万物有灵、人物相通”观念到自觉地进行趋吉避凶“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建立,开辟了我国先民生存和生活的新天地。在这一原始总体“宇宙观”的指导下,自觉地趋吉避凶,以求更好地生存与生活的活动,随之出现了。这种趋吉避凶活动的出现,又自是《周易》古经的前导。\n要实现趋吉避凶,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够预先知晓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把握住未来的相关信息,以便于随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何才能预先知悉未来的一切呢?这就成了我国先民苦苦思索的一个首要问题。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你们或许耳闻目睹过这样一些现象吧:在地震发生前夕,老鼠们匆匆搬家,鱼儿们急急在水中跳跃。这是因为,老鼠、鱼儿等动物,有一种预先知晓地震将要发生的本能。先民的趋吉避凶活动,也就跟老鼠搬家、鱼儿跳跃一样,同样是希望在预先知悉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的前提下,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当然,由于文化,文明发展的限制,刚刚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之后不久的人类,他们预见未来的能力,似乎较老鼠、鱼儿等动物,略逊一筹。“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的观念的产生,无疑,为我国先民的趋吉避凶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信念,它为先民们获得与老鼠、鱼儿等动物相近而又准确的预见或预测能力,增强了信心。在“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原始总体“守宙观”的指导下,我国先民们认定,既然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内的任何事物,皆有灵性,并且还可以同人类相互沟通,那么,人们岂不是可以通过这种沟通,来预先得知未来事变的情状吗?沿着这一思路,早期的趋吉避凶活动,应运而生。早期的趋吉避凶活动,就是借助于人与其他物类的相互“沟通”,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得以实现的。人物沟通的两种基本途径那么,人与其他物类,如何才能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呢?不错,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大家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手段,比较顺利地实现沟通。但是,人与其他物类,毕竟不是同类呀!因此,要实现同它们间的沟通,就远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样简单、方便。但在我国先民看来,沟通的可能是存在的,而沟通的途径,也毕竟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所谓直接的沟通途径,也就是直接与相关的物类相接触,从而实现彼此间的沟通,进而获取有关信息。比如,人们直接与一只小鸟进行“对话”,从鸟声及鸟的动作中,获取有关信息。再比如,人们直接与一株正在盛开的牡丹花接近,一边触摸着花瓣及花叶,一边默默而语,虔诚地对花倾诉自己的衷肠,进而从牡丹花所展示的情状那里,“悟得”有关信息,等等。所谓间接的沟通途径,不言而喻,也就是借助于某一中间物,实现与相关物类间的彼此沟通,从而获取有关信息。其例自不待举。这样概括地说,的确比较简单,因为只有直接的与间接的商种沟通途径。但是,如果具体地讲,则要复杂的多了。无论是直接的途径还是间接的途径,都分别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只不过是由于地域、习俗的差异,而使得人们多倾向于使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式罢了。间接沟通途径中骨卜与龟卜的出现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随着由此而来的先民的智力的进一步慢慢开发,以及文化、文明因素的进一步慢慢增加,先民的意识及至整个“宇宙观”,也在艰难地发生着变化。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先民以“万物有灵论”为特色的总体“宇宙观”画面,从原始社会晚期始,已为稍作调整、改变的新的“宇宙观”画面,所渐次取代。这种新的“宇宙观”画面,在原有的“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观念的基础上,进而认定,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有大大小小的“神灵”存在着:山有山之神,水有水精灵,河有河之神??而且,人们与这些神灵之间,也是可以彼此沟通的。在此稍有改观的新的总体“宇宙观”之下,我国先民逐渐创造和选择了两种基本的间接趋吉避凶方式:骨卜与龟卜。卜,就是占问的意思。\n骨卜,就是用一些兽类的骨头,一般是牛、羊、猪的肩胛骨,来做占卜的道具(即中间物),先对这些骨头进行钻、凿,继而再用火来灼烧它们,然后再根据烧裂而成的兆纹,具体判断吉凶。而龟卜,则是用龟甲,多用龟的腹甲,有时也用背甲,来做占卜的道具,然后,也是先对龟甲进行钻、凿,继而再用火来灼烧它,最后再根据烧裂而成的兆纹,来判断吉凶。骨卜出现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而龟卜则盛行于商朝。先民们认为,牛、羊、猪等兽类,以及龟,它们都带有很大的“灵气”或“灵性”,通过它们,就可以实现人与万物及神灵间的感应与沟通,从而?获取有关信息,预测到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尤其是龟,它多则可活数百年之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在古人看来,生命力的强弱,似乎是与“灵气”或“灵性”的高低,成正比的。生命力越强,活着的时间就越久远,“阅历”相应地也就越深,“灵气”与“神通”,也就会越大。因此,通过反复比较与选择,古人认识到,龟是“灵性”极强、“神通”极为广大的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对它倍加崇拜。这也大概是它逐渐得以取代牛、羊、猪等兽类,从而成为商代占卜时所用的主要道具的缘故吧。在先民们看来,进行占卜的时候,只要把人们所要占问的事项“告诉”牛、羊、猪的肩胛骨以及龟甲这些“神通广大”的占卜道具,然后再对道具进行一番钻、凿与灼烧,这些道具,就会将人们所要占问的事项,传达给其他相关的物类及神灵,随后,它们又会从相关物类及神灵那里,带回相关的信息。而经过一番灼烧之后,所形成的裂兆,被称之为占卜之兆。这类占卜之兆,就是通过牛、羊、猪的肩胛骨或龟卜之类的道具来作中间物,“顺利实现”人与外物及神灵间的感应与沟通之后,所获取的相关信息的昭示物。先民们认为,这类昭示物,就昭示着人们事先所要占问的有关信息,只要对它们进行一番虔诚的仔细分析与体悟,那么,人们就会因此而获取到相关的信息。搞清楚占问事项的吉或者凶,进而就可以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合理地安排或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趋其吉而避其凶,达到较为理想的目标或目的。商朝人的龟卜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名叫商朝。商朝时候的人们,十分迷信,动不动,就要进行占卜。不过,由于当时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使得占卜这一迷信活动,成了商朝最高统治者即商王的专有品。商王专门设有自己的占卜官,掌管有关占卜的事宜。当时,占卜的事项,则是多种多样:祭祀、婚姻、征伐、商旅、年成、天气等等,总之,涉及方方面面,不一而足。那时占卜时所用的道具,主要就是龟甲,其次才是兽骨。以龟甲做道具的占卜,前面已讲过,就称做龟卜。因此,商朝,是龟卜大为盛行的时代。龟,前面已提到过。它是属于爬行类动物的一种,身体长圆而扁,背部隆起。背部和腹部,都有坚硬的甲壳,由鳞片合成。它头形似蛇,眼睛很小,口却较大,没有牙齿。它四肢较短,头、尾巴和四肢,都能缩入甲壳内。它又多生活在水边,专吃植物或小动物,因此又被称做水龟。常见的水龟。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乌龟了(见图)。龟这种动物,擅长游泳,又能在陆地上匍匐前进。生性迟钝,能耐饥渴。就是这样一种被今天的人们往往用来制作名贵药材,或者调制成上等美味佳肴的水龟,在商朝时候的人们那里,却被奉若神明,用于占卜。商朝时,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其数量之多,远非今天可比。这就为龟的繁衍,提供了极为广阔而又理想的环境,也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极为方便地捕获到它们。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天地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在主宰着,他们管它叫“帝”或“上帝”。在他们看来,是“帝”或“上帝”,统领着天地间?的日、月、山、川等众神,从而管理着宇宙间的一切事务。而他们又认为,借助于龟甲之类的中间物,也是可以实现人们与“帝”或“上帝”\n以及众神和万物间的彼此感应与沟通的。在这种信念指导下,商朝时候的人们,进行过形形色色的占卜。我们发现,在一枚龟甲上,刻有这样一条商朝人占卜事后的文字:“丙子日卜,鬯(chàng)贞帝弗若。”《铁云藏龟·六一四》)“丙子日”,即丙子这一天。在商朝时,人们已开始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地支,结合搭配在一起,用来记录日期,60天为一个周期(因为,10天干与12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60)。“鬯”,是进行占卜时的一个巫师的名字。“贞”是占问的意思。“帝”就是前面提到的,商朝人心目中的天地间的最高主宰。“弗”,是不的意思。“若”,则是允许或答应的意思。这条占卜文字,记录了丙子这一天,一个名叫鬯的巫师,利用龟甲进行占卜后的情况。当然,它没有记录下当时占问的具体事项,只是说,巫师鬯占问最后的结果是:“帝”不允许某某那样去做。3.步龟后尘蓍筮崛起——占筮及《周易》古经的问世在西周,蓍筮开始逐渐取代了龟卜商朝时,水源充足,龟的数量丰盛,因而龟卜大为盛行。时至西周,水源逐渐减少,龟的数量,相应地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而且周部落,原先是商朝统治下的位于西部边陲的一个部落,民情习俗,与商朝的大本营,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周人取代商而建立起周朝之后,虽然仍没有全然放弃龟卜,但却格外地青睐起另一种占问的形式——“蓍筮”。龟卜使用的道具是龟甲,而“蓍筮”所使用的道具,则是一种叫做“蓍草”的草类。蓍草,又称蚰蜒草或锯齿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见图)。高可至二三尺,茎有棱,叶子互生(即,茎的每个节上只长一个叶子,而相邻的两个叶子,则长在相对的两侧)而细长,又羽状深裂,好似锯齿。它秋月开花,花儿呈白色或淡红色。结的果实,则细瘦而又扁平。其全部,都可入药,有良好的健胃作用。而其茎、叶,又富含芳香油,可以用来制作香料。就是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草,西周时候的人们,却并不认为它普通,反而将它奉若神明,视为至宝,因此,他们常取其茎,以做占问之用。周人认为,“蓍”字的意思与“耆”(qí)字的意思大致相仿。“耆”,指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周人认为,蓍草的寿命较长,在这一点上,它可与人间的老寿星为伍。因此,比照人间60岁以上的寿星通常被称做“蓍”,蓍草这种草类,也就被命名为“蓍草”了。在周人的心目中,蓍草是百草中的“寿星”,它生长千年后,即可达三?百茎,可以说是经历了天地间的风风雨雨。这就好比人世间阅历深久的老寿星,经事多、广而经验丰富。因此,蓍草的“灵性”也极高,“神通”也极为广大,完全可以用来预卜吉凶。因此,在周人看来,用蓍草来作为道具进行占问,完全可以达到与用龟甲以及兽骨做道具进行占问不相上下的效果。这就是西周时候的人们,用蓍草取代龟甲以及兽骨,以充占问之用的基本原因。然而,以龟甲以及兽骨做道具的占问活动,与以蓍草做道具的占问活动,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古人称之为“卜”,后者古人则称之为“筮”。所谓“卜”,简单地说,指的是钻、凿并继而灼烧兽骨、龟甲一类的道具,观察灼烧后所形成的裂兆,以定吉凶与祸福。“筮”这一占问方法,指的则是分数蓍草一类的道具,得出一定的数,继而再将此类数,转换成一种叫做“卦”的符号,然后,依据这种叫做“卦”的符号,来断定吉凶与祸福。在“筮”这一占问方法中,如果所采用的道具是蓍草,那么,这种“筮”,就被称做是“蓍筮”。古人认为,聪明绝顶的圣人,受到了神灵的“启示”,于是就发明了以蓍草为道具的“蓍筮”\n这样一种新的占问方法。在他们看来,借助蓍草这一中间物,也完全可以实现人与万物及神灵间的彼此感应与沟通,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蓍筮的具体方法那么,蓍筮的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是怎样的呢?通过这种程序或方法,那种被称做“卦”的符号,又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少年朋友,如果你们亲眼目睹过“算命先生”具体给人“算卦”时的情境的话,那么,你们对此或许已经有过一种模糊的印象。其实,蓍筮的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在“十翼”的《系辞传》中,就曾详细叙述过一种。这很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周易》蓍筮操作具体程序或方法——亦即“算卦”方法了。这里不妨对这一“算卦”方法,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便你们对蓍筮占问,有一个初步的基本了解,看清它的迷信的真面目。这一“算卦”方法是这样的:在进行具体占问之前,先准备好50根蓍草。50根蓍草准备好之后,随即虔诚地将所要占问的事项,比如,要考学了,或者是丢失了什么东西要找回了什么的,“告诉”这50根蓍草,让这50根“神通广大”的蓍草,作为中间物,来实现你跟“神灵”及相关事物间的“感应”与“沟通”。你们不是听说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吗?在古人看来,宇宙开始的时候,本来是混沌一片。以后,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慢慢分化,才出现了高高在上的天,和位居其下的大地。而这50根尚未分开的蓍草,也正用来象征天地尚未开辟前的混沌状态。把你所要占问的事项“告知”这50根蓍草之后,接着就要进入具体的占问操作了。具体操作时,先从50根蓍草中,任意抽出一根,永远不再使用。然后,?再将剩余的49根蓍草,任意分作两份,以象征宇宙打破混沌状态,分化出了天与地。两份蓍草,需各握在左手与右手之中。左手所握的,象征天;右手所握的,象征地。继而,再从右手所握的蓍草中,任意抽取出一根,夹在左手的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以象征人。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宇宙间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天、地、人三种。接着,先用右手,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手中象征天的蓍草,看一下最后能余下几根。最后的余数,或一根,或两根,或三根。而当数至最后,剩余的蓍草之数为四根时,切莫再数进去,而是就把这四根,看做是余数。分数完毕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用右手,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右手中象征地的蓍草,看一下最后能余下几根。最后的余数,亦为一二三四根不等。为什么要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进行分数呢?古人认为,这是为了用四根的“四”字这一数目字,来象征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右手中的蓍草的过程中,又需要把左手所余下的蓍草(一至四根不等),夹在左手的无名指与中指之间,而把右手所余下的蓍草,夹在左手的中指与食指之间(见图)。古代的历法,每过几年,就会出现闰月的现象。而夹在左手中的这些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数,古人认为,正是为了用来象征闰月现象的。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数,再加上操作开始时从右手中取出的象征人的那一根之数,和数必定是九或五。这样,就算完成了蓍筮占问的第一套程序。第一套占问程序结束之后,古人认为,操作还不能就此终止。这是因为,按照古代的历法,三年内出现一次闰月,而大约五年以内,则要先后出现两次闰月;所以,古人认为,蓍筮占问要象征出大约五年内的先后两次闰月,就必须继续操作下去。于是,我们又进入到蓍筮占问的第二套程序。第二套程序,是第一套程序的继续。在第一套程序结束之后,去掉剩余的九根或五根蓍草,那么,所使用的49根蓍草,将仅余下40根或44根。针对这40根或44根蓍草,我们仍然要像第一套程序那样,首先将这40根或44\n根蓍草,任意地分作两份,握在左手与右手之中;然后,再随意从右手中取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继而,再分别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右手中的蓍草,左手所余的蓍草(也是一至四根不等),仍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右手所余的蓍草(也是一至四根不等),仍夹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最后,左右手余下的蓍草之数,加上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所夹的那一根之数,总和,将必定是八或四。这样,第二套程序,也就算宣告结束了。古人认为,第二套程序结束之后,还需继续转入到第三套程序。第三套程序,又是第二程序的继续。在第二套程序结束之后,去掉剩余的八根或四根蓍草,那么,第一套程?序完结后尚存的40或44根蓍草,将剩余或32根(40-8),或36根(40-4;或44-8),或40根(44-4)。针对这或32根、或36根、或40根蓍草,我们仍然要像第一、第二套程序那样,先任意分作两份,继而再随意取右手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随后再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右手中的蓍草??及至第三套程序完结之后,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数,加上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所夹的那一根之数,总和,也必定是八或四。经过以上三套程序的相继操作,最后所剩余的蓍草之数,将会出现四种不同情况:(1)36根——40-4;(2)32根——40-8或36-4;(3)28根——36-8或32-4;(4)24根——32-8;(其中,作为被减数的40、36、32指的就是第二套程序结束后,尚存的蓍草之数)而这四种不同情况的蓍草之数,是由上述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反覆分数,而最终得来的。因此古人又分别以4除之,于是就得出了9(36÷4)、8(32÷4)、7(28÷4)、6(24÷4)这样四个数值。古人就是根据9、8、7、6这样四个不同数值,转换成那种叫做“卦”的符号(具体转换方法,后文再讲),并进而再根据这种被称做“卦”的符号,具体断定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古人以任意分作两份的蓍草象征天与地,以从右手中随意取的一根象征人,以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象征一年内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剩余的蓍草之数象征闰月,无非是想说明,天、地、人、时节(包括闰月)等各方面的信息,都进入到了这一“感应”与“沟通”的过程,因此蓍筮才会那般的“灵验”。《系辞传》中所途述的蓍筮的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大致如此。拨开笼罩于这一蓍筮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上的神迷主义迷雾,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依照这一程序或方法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不过是一种具体的算术演算或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演算或运算的起始之数,是50,而最后的得数,则是或9(36),或8(32),或7(28),或6(24)不等。只是由于迷信的古人信仰、观念的作怪,才把这么一种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十分普通、十分一般的算术演算或数学运算过程,赋予了神秘的内容,使它担负起了沟通人与万物及神灵的桥梁作用。《周易》古经的问世蓍筮占问,就是这样具体进行的。巫师们,相继使用着这一蓍筮占问方法,或者是与此相类似的占问方法,为人们占断着各种各样的事项的吉凶与祸福。经过日日月月、年复一年的占断经验积累之后,就开始有那么一个或数个学问比较高的巫师出面,把自己以及同行们的占断经验总结一番,同时也参考了龟卜以及骨卜的丰富经验和观念,然后撰写成书,希望借此为日后的蓍筮占问,提供一种比较方便的参考或依据,以便自己以及后人,在日后的蓍筮占问中,能够既快捷又“准确”?地断定出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从而增强蓍筮占问的“灵验”程度,少走“弯路”。以后,又有一些学问较高的巫师,陆陆续续地对这本书做出修改,使其不断得以“完善”\n。及至到最后的定稿人那里,又从总体上,做了一番文字方面的仔细琢磨与加工。于是,一部作为历代巫师蓍筮占问经验积累结晶的书籍,就这样问世了。这部书籍,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古经。当然,这部书籍问世的时代,较确切地说,是在西周的初期。二、人的觉醒智的闪光——《周易》古经述要亲爱的少年朋友们,步龟卜以及骨卜之后尘,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经验积累之后,蓍筮占问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周易》古经的形成。《周易》古经的成书,昭示了“卜”与“筮”,两种原始的宗教巫术迷信活动,新的发展转机的到来。“卜”与“筮”,它们虽然同属于原始的宗教巫术迷信的范围,也同是人类处于“幼年期”时,文化水平颇为低下情况下的产物,但是,比较而言,盛行于西周时期的蓍筮占问活动,比盛行于商朝时候的龟卜以及骨卜活动,在文化思想的水平方面,的确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表现在蓍筮占问活动上的古人文化思想水平的明显提高,正是商、周两个王朝交替过程中,中国的学术文化,发生重大转变的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所有这一切,都在作为蓍筮占问活动经验积累结晶的《周易》古经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天人合一人事为本——周代“人天观”的转向我们知道,西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它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王朝交替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术文化领域,开始发生重大转折的问题。这一重大转折,集中体现在“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转折的突出表现,就是,由听命于“神”,到转向于“人”!商朝时的“人天观”的基本情况“人天观”的“观”字,与“世界观”、“宇宙观”中的“观”字的意思相同,也是看法的意思。“人天观”,也就是对于“天”与“人”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这里所讲的“天”字,大致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老天爷”,指“上天”、“天神”,或商朝时候的人们所讲的“帝”或“上帝”。当然,在泛?泛讲到“天”与“人”的相互关系时,此处的“天”字,也泛指高高在上的天与位居其下的大地,泛指整个大自然或整个宇宙,泛指天地间的“众神灵”。而这里所讲的“人”,则指人及人的行为或努力。商朝的时候,先民从大自然的怀抱中独立出来的历史还不算长,他们对付自然、适应环境、追求生存的能力,还是弱得相当可怜。因此,他们往往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过分消极地依赖于大自然,以及他们头脑中所想象出来的“神灵”。正因为如此,在这一历史时期,先民仍匍匐、震慑于大自然及“神灵”的巨大威力之下,他们的生存,基本上还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如果四季风调雨顺,自然灾害少发生一些,年成就会相对好一些,人们的生存境况,也就会相对看好。反之,如果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年成自然就会不尽人意,人们生存境况的悲惨或恶劣,也是自然可以想象得到的。在商朝时候的人们的心目中,宇宙的最高主宰,是“帝”或“上帝”,“帝”或“上帝”,又统领着山川风雨众“神灵”(即“山神”、“水神”、“风神”、“雨神”等等),从而决定大自然及人类的一切。因此,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存境况好也罢,不好也罢,基本上不以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反而主要取决于“帝”或“上帝”,以及由它所统帅下的“众神灵”,是“发慈悲”,还是“乱施淫威”。因此,在商朝时候的人们那里,是“帝”或“上帝”以及“众神灵”主宰着人,而人,则只能战战兢兢、心甘情愿地俯首听命于它们——“一切都要听命于神!”这就是商朝时候的人们,对“天”与“人”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或者说,这就是商朝时的“人天观”的基调。这一看法,这一基调,从现存的商朝人的大量占卜文字记录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尊神”、“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神”的威力与价值,具有压倒一切的绝对优势,而人的价值,则渺小得简直不值一提,这是一个神学迷雾弥漫,“神”\n的威力横行无忌,人的价值湮没不显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一言一行,事先尽量都要探测“神意”、“神旨”,力求做到唯“神意”、“神旨”是从。在他们看来,只有得到“帝”或“上帝”以及“众神灵”的“许可”,只有依循“神意”、“神旨”去做,人们才会博得“帝”或“上帝”以及“众神灵”的好感,从而降福于人间,人们才会“福星高照”。因此,才会出现前文所讲过的,商王事无巨细,动不动就要进行占卜的那样一种局面。在商朝时候的人们看来,只有通过占卜,才会实现人与“帝”或“上帝”以及“众神灵”间的相互沟通,从而探测到“神意”或“神旨”,这样,人们的言行,才会有了最终的依据。“神”统治、主宰着宇宙,主宰着人世间,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因此,人必须无条件地屈从、依顺于“神”。这充分说明,商朝时,人虽然已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能够站立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求得社会的安定。但是,在精神上,在人格上,人还没能真正直立起来,堂堂正正地立起来,堂堂正正、满怀自信地直立、生存、生活于天地之间!一句话,人还没能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力量、优势和价值!西周“人天观”的改变西周代商,人们的“人天观”,也就是在“人”与“天”相互关系问题的基本看法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学过历史课的少年朋友们,可能已经比较熟悉,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是商纣。据说,商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他生性残忍,荒淫无耻,不理朝政,致使商王朝数百年的基业,竟断送于他的手中。周文王与周武王,则顺应民心,一举推翻了商王朝,并在商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王朝——周王朝。周初的统治者们,亲自经历过王朝更替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亲眼目睹过商王朝覆灭和新王朝的建立,一想起显赫数百年之久的商王朝,竟至于被推翻,他们就惊惧不止。因此,他们坐下来,对商王朝覆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冷静、严肃、认真地总结,并希望能引以为戒,以确保周王朝的江山,得以万年永传。就以周初统治者总结商王朝覆灭的经验教训为契机,周朝人的“人天观”,慢慢地出现了新的转向。在周初统治者那里,商朝人在“人天观”上所遗留下来的神学迷雾,虽然并没有被全部吹散,以至于他们仍然相信“皇天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但是,这种“主宰”,已经跟在商代人那里的那种“主宰”,大不一样了。在商代人那里,“帝”或“上帝”,不带有任何“人性”色彩,它对人世间的人们的吃喝冷暖,并不在意,事事处处似乎显得有点过于“漠不关心”。而在周代人那里,“皇天上帝”则逐渐地在“人性化”,与人世间,变得息息相通起来。在周代人看来,“皇天上帝”以慈悲为怀,它时刻关注着人世间的事情,总希望人们生活得能更好一些。这样,“天之情”(也就是“皇天上帝之情”)与人之情,协调一致了起来。这也就是这时“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周代人认为,王朝的更替,体现了“皇天上帝”的“旨意”(或者说“天意”),是“皇天上帝”的“命令”(或者说“天命”)具体落实的表现。但是,在周人那里,“皇天上帝”的主宰作用有所“收敛”,人的因素,也开始发生作用。在周人看来,“皇天上帝”之所以要把统治天下的权力从商朝人那里夺回来,交付给他们,主要是因为,商末的统治者,不注重道德修养,没有德性,不注意从道德、善心的角度出发,施恩于百姓,因而引起了“皇天上帝”的极大不满;而他们自己,则比较注意道德的修养,能够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百姓,施以恩惠,因而博得了“皇天上帝”的好感与赞许。因此,他们认为,统治天下的权力,并不会固定在某一个王朝之手;“皇天上帝”,总是有所选择的,让统治天下的权力,掌握在那些注重道德修养,和善于施恩于百姓的人或王朝手中。由此,人的价值,开始初步显露出来。人的力量,人的努力,也开始成为促成社会交替(王朝更替)、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尽人事而听天命!”——也就逐渐成了此后人们处理“天”“人”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信条。“人事”,就是人力所能办到的事情。“尽人事而听天命”\n,也就是要求人们努力去做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尽其全力而为之,至于事情能否成功,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则远非人“一厢情愿”所能决定的,最终还要看“天意”如何。这一信条,从根本上来说是积极的,它反映了人们在初步认识到自身力量和价值之后,所生发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就是在“人天观”?上所发生的“由听命于神到转向于人”的这一重大转折的基本含义之所在。在这样一种“天”“人”相互关系的新基调下,周初的统治者们,比较的注意了道德的修养,他们大力提倡“敬德”、“保民”,并且,在具体行动上,在可能的范围内,推行一些施惠于民的措施。进而,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他们也加强了其他一系列人事方面的努力。例如,他们采取相关措施,尽力使民众养成讲道德、重礼节的社会风气和习惯。这种“人天观”的转向在《周易》古经中的体现《周易》古经就诞生在商周之交,这一“人天观”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因此,周代人所树立的“天”、“人”相互关系的新基调,也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周易》古经的文字,是一些论断蓍筮占问活动吉凶与祸福的文字。在这些文字中,涉及到了祭祀、婚姻、商旅、战争,以及为人处事等各类事项。在涉及这些事项时,《周易》古经多言及外物以及人这一方面的各类情势,指出人们一旦处于某种情势之下,或者是吉凶情况将会如何,或者是人们应当如何去做,或者是人们采取某种行动之后,其吉凶情况将会怎样,而很少涉及“神”的观念。这跟商代人在进行占卜时,动不动就说“帝”或“上帝”以及“众神灵”如何如何,是大异其趣的。而且《周易》古经的各种文字,大多是简要地指出各种客观情势,提示人们,一旦处在这些情势下,应当采取怎样的相应对策。因此,人,成了各种客观情势下,可以自我做主的人,而客观情势,并没有最终宣判事情的吉凶与祸福,必定会如何如何。人,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改变客观情势。采取适当的措施,人,完全可以达到趋吉避凶、安然处世等目的。可见,人的力量,人格的伟力,等等,成了决定人事成功与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通过一些文字,《周易》古经反覆告诫人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作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就应当努力从自身做起,不怨天,不忧人,时时刻刻保持忧患之心,勤奋努力,毫不懈怠;还应当努力培养谦虚的美德,等等。例如,它曾讲过:“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卦》)“乾乾”,是勤奋不懈的意思;“夕”,是夜晚的意思;“惕”,是惧怕、敬惧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厉”,是凶危的意思;“咎”,是灾的意思。这句话,赞美的是某一位君子,他在整个的一个白天里,都一直勤奋不懈,直到夜晚,还心存敬惧,就好像要发生什么凶危的事情似的,其实,最终决不会有什么灾害,降临在他的身上。再比如,它还讲过:“劳谦君子,有终吉。”(《谦卦》)“劳”,是功劳的意思;“谦”,是谦虚的意思;“终”,这里特指“好的结果”。这句话,则是以十分肯定的口吻预言,一个立下功劳却反而仍然保持谦虚的君子,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自然是吉利的。2.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神奇的“八卦”与“六十四卦”?蓍筮占问判断吉凶与祸福,所依据的是一种被称做“卦”的符号;《周易》古经提示人们,通过蓍筮活动,占问各类事项所对应的吉凶与祸福,也是针对这种被称做“卦”的符号,具体阐发的。因此,要步入《周易》的殿堂,首先就得对这种被称做“卦”的神奇符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种被称做“卦”的神奇符号,又有“八卦”与“六十四卦”之分。我们不妨先认识一下,“八卦”是一些什么样的符号,然后,再去了解“六十四卦”。神奇的“八卦”其实,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它们都是由两种被称做“爻(yáo;过去读做xiáo)”的基本符号组成的。这两种被称做“爻”的基本符号,又称“爻画”,一为“—”形,叫做“阳爻”;一为“-”形,叫做“阴爻”\n。由阴爻与阳爻这样两种基本符号画,三个一组、三个一组地交互组合、重叠,就可得出八种新的符号画。这八种新的符号画,就是所谓的“八卦”。古人又分别给这八个卦,赋予了八个不同的名称。这八个不同的名称是: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兑。以卦画对应卦名,则这八个卦分别是: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组成卦画的爻画,它们都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列的。因此,我们在观察每一卦的卦画时,都应自下向上看。例如,组成震卦的阴阳爻画,其排列顺序是:阳爻→阴爻→阴爻;组成兑卦的阴阳爻画,其排列顺序是:阳爻→阳爻→阴爻→。为明晰起见,以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出这两卦中爻画的排列顺序,即如下:——3——3——2——2_____1_____1前文已提及,在《周易》一书的成书过程中,古人认为,它的第一个作者,就是远古时候的大圣人伏羲。而作为这部宝典的第一个作者,在古人看来,伏羲的贡献,就在于他制作出了八卦。古人认为,圣人伏羲是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又详细考察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基础上,才制作出八卦的。因此,伏羲制作八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他们看来,就是要用这八个符号,来象征宇宙的一些物象。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古人用八卦来象征一系列物象。而这些用卦来象征的物象,古人又通称为“卦象”。(1)首先,古人用八卦来分别象征以下八种基本物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沼泽)。由此,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分别成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的基本卦象。古人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根本上来说,都来源于天和地,因此,它们头等的重要,在以卦来象征宇宙间的物象的时?候,必须首先用卦把它们表示出来。于是,他们就选择了用由三个阳爻所组成的乾卦,来象征天;用由三个阴爻所组成的坤卦,来象征地。天地间,雷与风,可以说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了,而且,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颇大。春雷一声震天响,催动万物的复苏和萌生,并且给人带来美好的春的信息;夏季到来,雷声轰鸣,阵雨顿时而降,给因闷热而烦躁的人们,带来短暂却舒心的凉爽。而风呢?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夏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秋风吹来,凉爽宜人;冬风吹来,则冷飕飕,令人瑟瑟发抖。因此,在古人看来,这两种自然现象,也比较基本或重要,在以卦来象征宇宙间的物象的时候,也必须用卦,把它们表示出来。于是,他们就选择了用一个阳爻在下、两个阴爻在上所组成的震卦,来象征雷;用一个阴爻在下、两个阳爻在上所组成的巽卦,来象征风。其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莫过于水与火了。就水而言,虽然当其泛滥时,可以淹没农田,冲毁房舍??从而造成莫大之灾。但是,另一方面,水,也有它有益的一面,而且这一有益的一面,也是主要的:万物需要水的滋润,人自然也一刻都不可缺了水的滋润。而火泥?虽然有时一阵无情大火烧过,人及畜类,轻则被烧伤,重则死于非命,而草木之类,则往往化为灰烬。但是,另一方面,火,又可以用来照明,驱散黑暗;可以用来取暖,驱散凉意;更可以用来烧烤、蒸煮食物,解除人们的饥饿。因此,在古人看来,水、火也比较基本或重要,在以卦来象征宇宙间的物象的时候,也必须用卦把它们表示出来。于是,他们就选择了用由两个阴爻,中间夹着一个阳爻,所组成的坎卦,来象征水;用由两个阳爻,中间夹着一个阴爻所组成的离卦,来象征火。最后,大地上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山岭、平原、河流、沼泽。而平原,可仍归由坤卦来象征;河流,也可仍归由坎卦来象征。剩下的就是山岭与沼泽了。于是,古人又选择用两个阴爻在下、一个阳爻在上,所组成的艮卦,来象征山;用两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所组成的兑卦,来象征泽。这样,大自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八种物象,就都得以象征出来了。\n(2)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又都具有其各自的特性或品格,以此才构成复杂多样的大千世界。为此,古人又从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事物的特性或品格中,挑选出他们认为是最基本的八种,也分别用这八个卦来象征。有关事物的这八种最基本的特性或品格,分别为:“健”、“顺”、“动”、“入”、“陷”及“险”、“丽”、“止”、“说”。其中,“健”即刚健,“顺”即柔顺,“陷”即塌陷、陷落或洼陷,“险”即危险,“丽”是附着之义,“止”即静止、停下,“说”则与“悦”字通假,因此读为“yuè”,是和悦的意思。而它们所对应的八卦,则分别是:乾象征健,坤象征顺,震象征动,巽象征入,坎象征陷及险,离象征丽(附着),艮象征止,兑象征说(悦)。这些用卦来象征的事物的特性或品格,古人又通称之为“卦德”。由此,健、顺、动、入、陷及险、丽(附着)、止、说(悦),分别成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的基本卦德。对此,我们同样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揣摩一番,古人究竟是为什么用这八个卦,来分别象征这八种基本特性或品格的。我们可以这样想,乾卦代表天,古人直观自然,认为天围绕着地转,一昼夜转一周,永不停息,可以说是十分刚健、自强的了,因此又用乾卦象征健。坤卦代表地,大地自甘位居于天之下,而顺承着天,并且又毫不挑剔任劳任怨地承载和养育着万?事万物,可以说是十分柔顺的了,因此又用坤卦来象征顺。震卦代表雷,雷声隆隆作响,它本身就在动,而且又会因此而惊动万物,或使事物也跟着动起来,因此,又用震卦来象征动。巽卦代表风,风之吹来,无孔不入,因此,又用巽卦来象征入。坎卦代表水,水总喜欢停留在蹋陷或洼陷之处,水也极容易给人等带来危险,因此,又用坎卦来象征陷及险。离卦代表火,火必须附着在可以燃烧的事物上,因此,又用离卦来象征丽(附着)。艮卦代表山,山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又用艮卦来象征止。最后,兑代表沼泽,水草生于沼泽,鱼儿游于沼泽,鸟儿栖息在沼泽,兽类饮水于沼泽,人类也从沼泽中受益,可以说,沼泽和悦地对待万物,也使万物由此而倍感由衷的喜悦,因此,又用兑卦来象征说(悦)。由此看来,八卦的八种基本“卦德”的由来,是与前面讲过的八卦的八种基本卦象,密切相关的。(3)古人认为,圣人详观万物而制作了八卦,动物亦自然在其观察之列。因此,在用八卦象征宇宙间的八种基本物象的同时,他们又以这八个卦,来象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几种基本家畜或相关动物。具体地说:乾卦象征马,坤卦象征牛,震卦象征龙,巽卦象征鸡,坎卦象征豕(shǐ,猪),离卦象征雉(野鸡),艮卦象征狗,兑卦象征羊。(4)古人认为,圣人详观万物而制作了八卦,人的身体,同样在其观察之列。因此,他们又用八卦,来具体象征人体的八个部位,即:乾卦象征首(头部),坤卦象征腹,震卦象征足,巽卦象征股(大腿),坎卦象征耳,离卦象征目(眼睛),艮卦象征手,兑卦象征口。(5)古人还用八卦,来象征人世间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乾卦代表父亲,坤卦代表母亲,震卦代表长子,巽卦代表长女,坎卦代表次子,离卦代表次女,艮卦代表小儿子,兑卦代表小女儿。(6)在以上五项内容而外,古人又进一步推演引申,用八卦来象征了更多的物象。例如,他们还用乾卦来象征君(君王),象征玉、象征金,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以上的介绍,八卦的神奇,已可略见一斑了。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你们也有同感吗?不知到此为止,对于八卦的卦画,你们是否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前人,为了方便初学《周易》的人,能够较为简便而又迅速地记住八卦的卦画,还特意编了一个歌诀呢!这里不妨也介绍给大家。这一歌诀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乾卦由三个阳爻组成,阳爻中间不断开,因此,说“乾三连”\n。坤卦由三个阴爻组成,阴爻中间断开,因此,一个阴爻,实为两条较短的横道,三个阴爻,总共有六条较短的横道,所以说“坤六断”。盂,是古人所用的一种盛放液体的敞口器皿,这种器皿内部空而又在上部敞口,与震卦上面两个阴爻中间断开相似;而该器皿下部有底,则又与震卦下面一个阳爻中间不断开相似,因此说“震仰盂”,即,震卦好似一个正放着的盂。对于碗,大家可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覆,也就是倒扣的意思。一个倒扣下的碗,它的下部有底,与艮卦最上的一个阳爻中间不断开相似;它的内部空而又在下面敞口,这又与艮卦下面两上阴爻中间断开相似,因此说“艮覆碗”,即,艮卦好似一个倒扣下的碗。离卦上下都是阳爻,唯独中间一个阴爻,阴爻中间断?开,因此,说“离中虚”。坎卦上下都是阴坎,唯独中间一个阳爻,阳爻中间不断开,因此说“坎中满”。兑卦下为两个阳爻,上为一个阴爻,阴爻中间断开,因此说“兑上缺”。巽卦上为两个阳爻,下为一个阴爻,阴爻中间断开,因此说“巽下断”。神奇的“六十四卦”在初步了解八卦的基础上,让我们再进一步去认识一下同样神奇无比的“六十四卦”吧!八卦由阴阳两种基本爻画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同样由这两种基本爻画重叠而成。八卦的每个卦,都由三个爻画组成;六十四卦的每个卦,则都由六个爻画组成。其实,以阴爻与阳爻两种基本爻画,三个一组、三个一组重叠组合,自然可以得出八个卦,因为23=8;而同样是以这两种基本爻画,六个一组、六个一组地重叠组合,自然又可以得出六十四个卦,因为26=64。古人认为,六十四卦,虽然可以视为由阴爻与阳爻两种基本爻画,六个一组、六个一组地重叠组合而成;但是,也可以视为由八卦,两卦一组,两卦一组地重叠组合而成,实际上,82同样等于64。因此,古人认为,六十四卦,实际上就是由八卦重叠而成的。为此,为区别起见,古人又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经”,有根本的意思;“别”,则有派生的意思。其意思是说,八卦是基本的,由八卦两两相重叠,则派生出了六十四卦。六十四个别卦中,除了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个别卦,为由它们各自的经卦,自己相重所得外,其他五十六个别卦,则分别由八个经卦交互重叠而成。例如,大壮卦:这一别卦,即可视为由乾、震两个经卦相互重叠而成。乾卦在下,震卦在上,两个经卦交相组合,即为大壮卦。古人认为,远古时候的圣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又详细考察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事物,才制作了八卦。在他们看来,在此基础上,周文王又继续详细考察,认识了宇宙间的众多事物,从而将伏羲所画的八个经卦,重叠成了六十四个别卦。他们认为,周文王当时重叠出这六十四个别卦,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用来象征宇宙间的各种物象的。因此,在用八经卦,来象征一些物象的同时,古人也用六十四别卦,来象征一系列物象或物象状态。例如,仍然以刚才所提及的大壮卦为例:大壮卦,它下面的经卦为乾,上面的经卦为震。乾的基本卦象为天,震的基本卦象为雷,因此,古人认为,大壮卦的卦象(即大壮卦所象征的物象),即为“雷在天上”。雷在天上,轰隆隆作响,这样一种景象,不需要文字描述,也不需要多费口舌,只消一个较为简单的卦画符号,就可以全然表示出来。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难道你们不会由衷地赞叹:如果连这个都称不上“奇妙”的话,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奇妙”呢?再比如,蒙卦:组成别卦蒙的两个经卦,分别是在下的坎卦和在上的艮卦。坎的基本卦象为水,艮的基本卦象为山。因此,古人认为,蒙卦所象征?的物象(也就是蒙卦的卦象),是“山下出泉”。水在山的下边,自然是山下的泉水,所以称“山下出泉”。在苍翠的大山下面,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流出。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心醉的景色!就是一种这样美好的景色,也只消用一个卦画符号,就可以表现出来了。\n前人,也是为了方便初学《周易》的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住六十四别卦的卦画,因而,在编过八经卦的歌诀的同时也特意给六十四别卦,编了一个歌诀。不过,八经卦的歌诀,是依据它们各自的卦画编出;而六十四别卦的歌诀,则是依据组成每一别卦的上下两个经卦的基本卦象而编出的。后一歌诀,其具体表述方法是,先说一别卦的上经卦的基本卦象,继说该别卦的下经卦的基本卦象,最后再道出该别卦的卦名。例如,前面刚提到过的大壮卦与蒙卦,在歌诀中,分别就是这样表述的:“雷天大壮”;“山水蒙”。大壮卦的上经卦是震,基本卦象为雷;下经卦是乾,基本卦象为天,因此称“雷天大壮”。同样,蒙卦的上经卦是艮,基本卦象为山;下经卦是坎,基本卦象为水,因此称“山水蒙”。其他别卦的表述法,依此类推。为了方便有兴趣的青少年朋友,我们不妨将前人的这一歌诀抄录于下: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水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大家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一歌诀,共分成八组,每组则有八个别卦,八八六十四,总计六十四别卦。而每一组中领首的卦,就是经卦自己相重叠所形成的别卦。因为是自己相重,所以卦名不变,其所象征的基本物象,也不变。例如,经卦兑所象征的基本物象是泽,由它自己相重叠所形成的别卦兑,其所象征的基本物象,仍然是泽。3.极数知来知微知彰——《周易》古经的基本特色与功能在大致领略了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神奇之后,让我们再深入一步,从总体上,对《周易》古经这部书的基本特色与功能,作一番初步的了解吧!?《周易》古经的基本结构《周易》古经,是由六十四卦及其相应的文字所组成的。具体而言,每一别卦,排在最前面的,是该别卦的卦画;卦画之后,是该别卦的卦名;卦名之后的文字,叫做“封辞”;卦辞之后的六条文字,叫做“爻辞”。卦辞是针对整个别卦的文字辞说,六条爻辞,则是针对组成别卦的六个爻的文字辞说。这里,就以居于《周易》古经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为例,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乾》卦的内容是: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海。(“上九:亢龙,有悔”之后,仍有一条文字:“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考虑到大家理解能力,此处从略)卦的卦辞;“潜龙,勿甩”以下,则为组成乾卦的六个爻的爻辞。不过,大家或许又对其中的一些数字——“初九”、“九二”??“上九”之类,发生了疑问:这些数字,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或者说,它们究竟表示什么?其实,“初九”、“九二”??“上九”之类的数字,是用以帮助识别每个别卦中的各个爻的。别卦的卦画应当自下向上看,组成别卦的各个爻画,也是自下而上依次排列。一别卦六爻,自下而上,爻的位次(即爻位),依次称“初”、“二”、“三”、“四”、“五”、“上”。而爻画总共有两种:一为阳爻,一为阴爻。在《周易》古经那里,凡阳爻都称九,阴爻都称六。因此,一别卦六爻,自下而上,凡阳爻,则依次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阴爻,则依次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因此,《乾》卦中的“初九”,指的是乾卦的第一爻;“潜龙,勿用”,就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辞。“九二”,指的是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乾卦第二爻的爻辞。依此类推,至最后,“上九”,指的是乾卦的第六爻(上爻);“亢龙,有悔”\n,就是乾卦第六爻(上爻)的爻辞。卦辞中,“元”,是始、开始的意思:“亨”,是亨通、顺利的意思;“利”,是有利的意思;“贞”,是占问的意思。整个卦辞说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进行占问,而遇到了这一卦,那么,他将要做的事情,开始的时候,就顺利;这是一个有利的占问。第一爻的爻辞,“潜龙”,即龙处于潜伏状态;“勿”,是不的意思,“用”,有动的意思,“勿用”,就是不要去做什么,或不可轻举妄动。这一爻的爻辞,说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进行占问,而遇到了这一爻,那么,他的处境,恰似一条正处于潜伏状态的龙(意思是,此人正“怀才不遇”,?时机未到)因此,不可轻举妄动。第二爻的爻辞,“见龙”的“见”字,读为“xiàn”,与“现”字通假,是出现的意思;“田”,即田野;“大人”,指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这一爻的爻辞,说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进行占问,而遇到了这一爻,那么,他的处境,有如龙出现在田野上(意思是,此人开始有出头之日了),因此,利于去拜见有权有势的人。第三爻的交辞,前面已提及,说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进行占问,而遇到了这一爻,那么,他就应当像君子那样,白日里,勤奋不懈,直到夜晚,仍需心存敬惧,就好像要发生什么凶危的事情似的;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什么灾害,降临到他的身上。第四爻的爻辞,“或”,与惑字通假,是疑惑、迷惑的意思;“渊”,即深水,深潭。这一爻的爻辞,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景象:一条处于深水之中的龙,对于是通过跳跃而腾空,还是继续呆在这深水之中,正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但最终不会有什么灾害发生。它所提示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进行占问,而遇到了这一爻,那么,他的所做所为,也正像爻辞中所描述的那条龙,对于是否要做某事,正犹豫不决,但是,最终不会有什么灾害,降临到他的身上。第五爻的爻辞,说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进行占问,而遇到了这一爻,那么,他的处境,就有如龙飞升在天上,无限的自由和自在(意思是:此人正处在“福星高照”、“飞黄腾达”的好“运气”之中),因此,利于去拜见有权有势的人。上爻的爻辞,“亢”(kàng),是极,过度的意思,此处指过于高。这一爻的爻辞,说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进行占问,而遇到了这一爻,那么,他的处境,恰似于一条飞升过于高的龙(意思是:此人权势过于高,等等),必定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常言道:物极则必反!《乾》卦的基本结构如此,其他六十三卦的基本结构也是这样的。通过《乾》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在《周易》古经中,就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而言,卦辞与整个别卦相对应,六条爻辞,则分别与六个爻相对应;卦辞所昭示的,是人们因为某事而进行蓍筮占问,从而遇到该卦的吉凶情况,每条爻辞所昭示的,则是人们进行蓍筮占问,遇到某一爻的吉凶情况。《周易》古经这一基本结构的由来用一些奇异的符号画(卦画、爻画)与一定的文字(卦辞、爻辞)相结合,来共同表达某种特殊含义——《周易》古经的这一基本结构,无疑是十分独特的。这一独特的基本结构,就直接来源于蓍筮占问活动。前面已经讲过,《周易》古经是蓍筮占问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蓍筮占问活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作为《周易》古经的基本结构,自然也不能例外。古人认为,在蓍筮占问活动中,利用“神通广大”的蓍草这一中间物,可以实现人与外物及“神灵”间的彼此感应与沟通。感应与沟通的产物,就是卦画(以及爻画)。在古人看来,卦画(以及爻画),是信息的运载者,它运载着人们所占问的事项的有关信息,昭示着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而在具体的蓍筮占问?活动中,总会涉及到各式各样的不同占问事项。同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况下,占间相同或者不同的事项,总会出现遇到相同的卦,或相同的卦内某一爻之类的情况。这些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况下,所遇到的相同卦或相同卦内的某一爻,都针对与它们相对应的占问事项,分别下有一定的断语——论断所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n这些断语,同所占问的事项,事后“应验”的结果或程度,往往是颇为参差不一的。在蓍筮占问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巫师们,就将此作了一番综合的比较、归纳与概括,从而得出具体蓍筮占问时,遇到某卦、某爻是吉是凶,或者做某事吉、干某事凶,并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于是,与每一卦及每一爻相对应的卦辞和爻辞,就这样产生了,《周易》古经独特的基本结构,从此也就固定下来。卦爻画及“九”、“六”名称的来历那么,《周易》古经的卦画(以及爻画),原先是怎样得来的呢?爻画中,阳爻又为什么称“九”、阴爻为什么称“六”呢?原来,《周易》古经的卦画——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并非像古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什么大圣人伏羲以及文王,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又详细考察、认识了宇宙间的众多事物之后,所相继作出的。实际上,它们就来自于具体的蓍筮占问活动。通过前面所介绍的蓍筮占问的具体方法(《系辞传》中所叙述的),我们已经知道,利用这种占问方法,针对50根蓍草,经过三套程序的连续操作之后,共可获得9、8、7、6这样四个数字。古人即将这样的四个数字,转换成相应的爻画。转换的具体办法是:9、7为奇数;转换成阳爻,8、6为偶数,则转换成阴爻。如此,三套程序一轮,终而复始。一轮完结之后,可以确定一个爻画;三轮完结之后,则可以确定出一个经卦;而六轮完结之后,更可以确定出一个别卦来了。卦画的由来是这样的,那么,两种爻画称“9”、称“6”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原来,针对具体蓍筮占问中所获得的9、8、7、6这样四个数字,古人又细加了分别。在《周易》古经那里,古人是用两种基本爻画,来分别表示阴性之物与阳性之物的。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阴性与阳性之分。于是,他们就用阳爻,来表示阳性之物;又用阴爻,来表示阴性之物。在他们看来,阴性之物与阳性之物,又各自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其中,阳性之物,总是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不断向上,不断进取的;而阴性之物,则总是由大而小,由强转弱,一直处于消退状态中的。而7和9这两个奇数,虽然都可以转换成阳爻,来表示阳性之物;但是,在数值上,它们则有大小之分——7小而9大。因此,根据阳性之物的特点,古人又特别规定:用7所转换成的阳爻,来表示正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阳性之物——这时的阳爻,称“少阳”;而7,则称“老少之数”。用9所转换成的阳爻,来表示已经发展到极盛状态的阳性之物——这时的阳爻,称“老阳”;而9,则称“老阳之数”。?同样,6、8这两个偶数,虽然都可以转换成阴爻,来表示阴性之物;但是,在数值上,它们也有大小之分——6小而8大。因此,根据阴性之物总是由大而小,总是处于消退状态的特点,古人又特别规定:用6所转换成的阴爻,来表示消退到极点的阴性之物——这时的阴爻,称“老阴”;而6,则称“老阴之数”。用8所转换成的阴爻,来表示正处在消退过程中的阴性之物——这时的阴爻,称“少阴”;而8,则称“少阴之数”。古人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无论是阴性之物还是阳性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要走过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保持自身性质相对不变的发展阶段,一个则发展到极点而将引起自身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阶段。而由7与8所分别转换成的少阳、少阴之爻,正分别表示处于保持自身性质相对不变状态中的阳性之物与阴性之物。因此,古人规定:少阳、少阴不变。由9与6所分别转换成的老阳、老阴之爻,则正分别表示已经进入到鼎盛状态而将引起自身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阳性之物与阴性之物。因此,古人规定:老阳、老阴当变(老阳将变成少阴,老阴将变成少阳——表示极盛状态的阳性之物转化成阴性之物,而极盛状态的阴性之物则将转化成阳性之物)。而在《周易》古经那里,古人又是主张“占变”\n的。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只有在事物发生某种变化时,才会引出吉凶与祸福之事;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占问吉凶与祸福的必要,才谈得上断定未来吉凶与祸福的可能。由9、6所换成的老阳、老阴之爻,正表示将要发生变化的阳性之物与阴性之物。因此,古人认为,只有这两种爻,才预示着吉凶与祸福之事的发生;也只有针对它们,才谈得上断定吉凶与祸福;也只有针对它们,才会预测出吉凶与祸福。因此,当初,古人在进行蓍筮占问的时候,正是在由9、6所转换成的老阳、老阴之爻出现的情况下,才针对这类老阳、老阴之爻,具体断定出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的。他们这类断定占问事项吉凶与祸福的文字,逐渐演化成了《周易》古经中的每一条爻辞。因此,《周易》古经中的每一条爻辞,原本是针对由9、6所转化成的老阳与老阴之爻而发的。所以《周易》古经中,在“初九”、“六二”、“九三”之类的名号之后,所对应的每一条爻辞,原本是说,只有在这些爻辞所对应的是由9、6所转换而成的老阳、老阴之爻时,才适应,才派得上用场,才能使用。例如,人们在利用50根蓍草,进行蓍筮占问时,第一次得到一个数是9,其他五次,所得数却都是7,这样就可以转换成一个别卦乾:这时,唯独乾卦的初爻由老阳之数9转换而来,当变;而其他五个人,则皆由少阳之数7转换而来,不当变。因此,只有初爻预示着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情况,相应的,这一爻的爻辞,可以派得上用场;而其他五爻,不预示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情况,相应的,与它们各自相对应的爻辞,并不适应它们,因而也就派不上用场。因此,在古人看来,人们只需利用乾卦初爻的爻辞“潜龙,勿用”,就可以断定出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九(9)与六(6),也就逐渐演化成阴爻与阳爻的另一种代称了。《周易》古经的基本特色与功能?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对于《周易》古经的本来面目,对于《周易》古经的基本特色功能,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周易》古经,作为蓍筮占问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蓍筮占问活动经验积累的结晶,它本身就是一部蓍筮占问之书,当时古人写出它,无非是为了用于指导日后的蓍筮占问活动,为日后的蓍筮占问活动,提供参考或依据。因此,《周易》古经来源于蓍筮占问活动,它的基本功能,也只是指导或用于蓍筮占问活动。古人认为,无论什么人,遇到什么样的疑难之事,只要他虔诚地将自己所遇到的疑难之事,“告诉”已准备好的50根蓍草,然后,再按照前面所介绍过的既定蓍筮占问程序或方法,对这50根蓍草,进行反覆的分数(所谓“极数”——这个“数”字,则读为“shù”),就可以获得一些相应的数字(9、8、7、6之类),从而确定相应的爻画和卦画。最后,再根据卦画及爻画的具体情况,查看一下《周易》古经中所列出的相应的卦辞或爻辞,那么,他所占问的事项,是吉是凶,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了。在古人看来,《周易》古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对于那些比较明显的事项,自不待言;而且,即使对于那些微小、微妙、隐晦难知的事项,也不在话下。真可称得上是“知微知彰”了——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反复分数蓍草而得出一定的卦,《周易》古经就可以马上通过其相应的卦辞或爻辞,告知人们任何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而且,这种“告知”,也是十分“准确”和“灵验”的。亲爱的少年朋友们,现在,你们已经基本上可以明白了吧?上述古人的基本看法,以及包括所有现代算命先生们的所做所为,都是迷信的、错误的,因而是不可信的。当然,你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了,利用50根蓍草进行占问,过于复杂了。这样一来,算命先生们岂不是太“辛苦”了?他们以此为职业而谋生的话,一天内所赚的钞票,岂不会少得可怜吗?是的,的确是这样。因此,后人就开始对这种蓍筮占问的方法,进行了简化。简化的方法,是用钱币代替蓍草。具体操作办法是:准备好三枚硬币——\n以硬币的正面(譬如现在所通行的硬币中,带有“壹分”、“伍分”、“5角”等字样的一面)代表阴,以硬币的背面(譬如现在所通行的硬币中,带有国徽图案的一面)代表阳,然后进行抛掷。抛掷一次的结果,共会出现四种可能情况:正面背面A:1个2个B:2个1个C:3个0个D:0个3个前人,即用第一种情况(A),代表爻画中的少阴;用第二种情况(B),代表爻画中的少阳;用第三种情况(C),代表爻画中的老阴;用第四种情况(D),代表爻画中的老阳。这样,抛掷一次,就可以确定一个爻画;连续抛掷三次,就可以确定一个经卦;连续抛掷六次,就可以确定出一个别卦来了。如此进行,很显然,比用50根蓍草的确简单、方便多了。这种操作方法,对于算命先生们而言,自然是非常欢迎的了!今天的算命先生们,也都是这么去做的。但是,占问的操作程序或方法虽然简化了,然而,笼罩在整个占问过程?中的神秘气氛、迷信味道,却有增无减。这是我们所应当看清的。卦爻辞的具体用法经过古人的上述一番炫耀,《周易》古经倒真好像是成了一部“极数知来,知微知彰”的宝典似的。但是,只要我们打开《周易》古经一书,稍一浏览,问题马上就会出现了:《周易》古经的卦辞与爻辞,大都是比较具体的,它们所断定的,大都是某一事项、或某几种事项的吉凶与祸福之类的情况,并没有穷尽所有事项的吉凶与祸福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用《周易》古经来指导所有的占问活动呢?对于这一问题,古人是这样解决的:卦辞与爻辞,虽然是具体的,但是,可以通过推类或者类比的方式,来具体预断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例如:某个商人要到外地去经商,占得了一个乾卦初爻变(即,乾卦初爻为老阳,其他五爻,则都为少阳);某个七品芝麻县官想升职,也占得了一个乾卦初爻变。那么,古人认为,就应该利用乾卦初爻的交辞,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具体做出判断。乾卦初爻的爻辞,只有一个,即“潜龙,勿用”。但是,同是这一条爻辞,对于那位商人,可以告诉他:“你应该放弃你的计划,因为时机尚不成熟,最好还是平平稳稳地在当地经商,而不可轻易外出。”而对于那位县官,则可以告诉他:“升职的时机尚不到,不要刻意追求。如果不顾时机,轻举妄动的话,其结果,势必将适得其反。”三、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周易》的新生大家已经知道,《周易》古经成书之后,专门掌管在西周君王的卜筮官之手,下层的人士,无缘见到,更谈不上对它进行研究和使用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西周王朝的终结。及至东周时期,才开始逐渐改观。西周最后一位有名的暴君幽王死亡之后,平王继位。继位的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周的都城由镐京(今西安西南),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当然,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东迁之后的的周王室,大权旁落,地位一落千丈。这个时候,学术随之开始慢慢下移,慢慢向下流传。《周易》古经也逐渐从周王室的卜筮之官那里,传播到王室以外的下层。这就为更多的人接触它、研究它和应用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样也就为《周易》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终于在战国中后期,陆续推出了十篇系统解释和阐发《周易》古经的文字——即《易传》十篇(或“十翼”)。“十翼”的问世,使《周易》一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使《周易》由一部较低层次的蓍筮占问之书,一举跃升为一部较高层次的重要哲学著作。下面将要跟少年朋友聊的,就是“十翼”的大致概况,以及它给《周易》所带来的变化。?1.薪火传递脱胎换骨——“十翼”与《周易》古经少年朋友们,有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成语:一个叫“点铁成金”,一个叫“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原来是,在神话传说中,“神仙”是无所不能的!经他随手一指点,一块普普通通的铁,霎时间,就可以变成一块光灿灿的金子了!“脱胎换骨”呢,原来,它指的是,在神话传说中,人们经过反覆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脱去“凡胎”成“圣胎”,脱去\n“俗骨”成“仙骨”,从而成为长生不老,快快活活,自由自在的“神仙”了!这两个成语所内含的神话传说,的确是够诱人的!如果真是可以通过反覆修炼,“脱抬换骨”从而成为长生不老,快快活活的“神仙”的话,那么,人类岂不是可以不再为生老病死问题所困扰了吗?看来,神话传说毕竟是虚构的,它只是反映了古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今天在这里重提这两个成语,是为了使用它们的引申义,阐述“十翼”的角度来说,它对于《周易》古经,真可谓发挥了“点铁成金”的巨大的作用——《周易》古经原本好比是一块普普遍遍的“铁”,“十翼”则通过自己非凡的“神力”,奇迹般地,把它“点化”成了一块光灿灿的“金子”!从《周易》古经的角度来说,经过了“十翼”的这番“点化”,它已经“脱其胎而换其骨”,充分展示出了一种未曾有过的全新的景象!“点铁成金”,“点化”“铁”的那股非凡“神力”,已经在新“点化”成的光灿灿的“金子”上面,打上了永不可磨灭的印痕!那“点铁成金”的“十翼”,与那因此而“脱胎换骨”的《周易》古经,已经结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十翼”,当之无愧地成了《周易》一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十翼”是如何“点铁成金”的,而《周易》古经,又是如何“脱胎换骨”的,下文自有详述。两种错误的观点或认识对于《周易》这本书,对于《周易》古经与《易传》十篇即“十翼”的相互关系,人们往往存在某些模糊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这些模糊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最为突出的,就表现在以下两种错误观念或认识上:一种是,一提到《周易》这部著作,人们往往轻易地、想当然地(极不负责地)断定,它就是一本用于“算卦”或者“算命”的迷信书籍。一种是,一提到《周易》这部著作,人们首先所想到的往往是《周易》古经;而且,人们又往往从“《周易》古经,是《周易》这部著作原来的样子;而《易传》十篇,也就是‘十翼’,则是对《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一点出发,想当然地认定,相比较而言,《周易》古经,更为根本,而《易传》十篇,则不过是十篇帮助或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周易》古经的普通解释性作品,如此而已,因此,地位并不怎么重要。对于第一种错误的观念或认识,我们的回答是:不错!《周易》古经是蓍筮占问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蓍筮占问活动经验积累的结?晶,因而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蓍筮占问之书。但是,经过《易传》十篇“点铁成金”式的的改造之后,《周易》古经已经“脱胎换骨”。从此,《周易》一书,在组成方面,已由单纯包括《周易》古经,变为包括《周易》古经与《易传》十篇两大部分;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则由一部蓍筮占问之书,跃升为一部哲学宝典。因此,说《周易》古经,是一本专门用于“算卦”或者“算命”的迷信书籍,尚可讲得过去;而如果是笼统地将《易传》十篇问世后的《周易》一书,也简单地说成是一本专门用于“算卦”或者“算命”的迷信书籍,那就大错特错了!对于第二种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我们的回答是:不错!从产生的年代这一角度来说,《周易》古经在先,而《易传》十篇在后;从二者基本关系的角度来说,《易传》十篇也的确是专门解释《周易》古经的。但是,《易传》十篇虽然是以解释《周易》古经的面目出现的,然而,它们所做出的这种解释,不同于一般的字义解释或串讲,实质上,却是一种“点铁成金”式的伟大改造和创造。正是靠着《易传》十篇这番“点铁成金”式的伟大改造和创造,《周易》一书,才奇迹般的获得了“新生”!因此,《易传》十篇,实在是开创《周易》思想发展新局面的“大功臣”!功不可没!地位也自然不是什么“并不怎么重要”,相反,应当说是“极为重要”!《易传》十篇对于《周易》古经所做出的改造那么,读者或许又要问了:《易传》十篇对于《周易》古经,究竟做出过哪些改造?它们的改造,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易传》十篇所做出的改造,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的某些方面,还将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给大家详细地进行介绍,这里则只能扼要地讲:第一,它们拓宽了《周易》思想和理论的视野。\n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道:在具体的蓍筮占问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占问事项。而在具体“分析”和“预测”这些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的时候,所要涉及的,则既有天文、气象、物候(指的是生物的一些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生物的这些周期性现象,像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像杜鹃、家燕、鸿雁等候鸟随季节变更所进行的迁徙,像某些动物的冬眠等等)、地理,也有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是,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的整个知识天地和生活视野。这一切的一切,在《周易》古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就有充分的体现。但是,大家明白,蓍筮占问活动的目的,主要的还在于“预测出”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情况,而并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天地间各种事物及其规律的探讨上。因此,《周易》古经,毕竟是一部较低层次的蓍筮占问方面的作品。而《易传》十篇的问世,则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把《周易》思想和理论的基本点,落脚到了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宇宙间,各种奥妙的,积极而又执著的探求上面。经过《易传》十篇的这一思想和理论上的关键性调整,《周易》的学问,真正变成了一种关于整个字宙的大学问。对此,古人曾用两句话,作了比较好的概括。即: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这两句话,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个名叫胡瑷的著名学者,在他的一部解释《周易》的著名著作《周易口义》之中提出的。“渊”,是深的意思;“蕴”,是包含的意思。“天地之渊蕴”,就是内藏于天地和天地间的,无限深远而又无穷无尽的奥妙。“人事”,就是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及其规律、变化等。“人事之终始”,换句话说,就是人世间的沧桑。“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说的是,《周易》这门大学问,就是要努力穷尽内藏于天地和天地间的,无限深远而又无穷无尽的奥妙,穷尽人世间的沧桑。第二,它们明确将阴阳学说,引入到《周易》之中。“阴阳”,这里主要指的是“阴气”与“阳气”。对于“气”,少年朋友们,并不感到陌生。如果用心仔细观察的话,那么,你们不难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简直就是一个“气”的世界:你看那瞬息万变的云气,时隐时现的雾气,蒸蒸而上的水气;你再想象那冬日里刺骨的寒气,夏日里恼人的热气,春日和秋日里舒心的温、凉之气;你再体会那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维系自身生命的气??总之,“气”,它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很难想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旦没有了“气”,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断定:一旦没有了“气”,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必定会变得黯然失色,毫无生机可言。古人正是靠着日常生活中,对于上述形形色色的“气”的反复观察和感受,以及仔细体会和深入思考,才逐渐提出了一般性的,关于“气”的学说。古人的这一关于“气”的学说,从哲学的角度,抽去了上述形形色色的“气”的特殊点,提炼出了能够反映它们的本质的一般性的共同特征。古人认为,“气”,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它们的基本构成者。“气”,原先是混沌合一的,以后才慢慢地发生了分化。通过这种分化,逐渐产生了“阴”、“阳”二“气”。其中,“阳气”的基本特点是轻而清,它是刚、刚健的;“阴气”的基本特点是重而浊,它是柔、柔顺的。正是“阴”、“阳”二气,生化出了万物。问世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十篇,就吸收了当时学术界中所流行的上述关于“气”的学说,并把这一学说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和深化,用以解释和阐发《周易》古经。具体而言,《易传》十篇,首先自觉而又用确的用“阴阳学说”和“刚柔观念”(其实,“阴阳学说”,本身就隐含着“刚柔观念”——“阳气”刚而“阴气”柔),来解释《周易》古经的两种基本爻画,以阳爻象征“阳气”与刚,以阴爻象征“阴气”与柔。爻画经过重叠后,即可形成各种卦画。《易传》十篇进而就又以爻画的不同叠组所形成的卦画,来象征天地宇宙,“阴”、“阳”二气、刚柔两性或两种相反势力的消长。最后,《易传》十篇,又以“阴阳学说”与“刚柔观念”\n贯穿《周易》古经的整个学说体系。至此,“阴阳学说”(包括“刚柔观念”),成了《周易》的基本学说或“精髓”。第三,它们明确提出了系统的卦象说,以用神奇的八卦与六十四卦,来象征宇宙间的物象及物象状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前面已给大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要着重给少年朋友们讲述的是,《易传》十篇,在提出系统卦象说的基础上,又进而创造了各种“爻位”、“爻象”说。这些“爻位”、“爻象”说,不妨从中挑出其主要的几种——也是大家基本上可以初步理解得了的几种,略作一番介绍,以进一步开阔一下你们的?眼界。(1)基本“爻象说”《易传》十篇,用阴爻和阳爻两种基本爻画,来象征了一些基本物象。这些被象征的基本物象,古人称之为“爻象”。这些被象征的基本物象,分别是:阳爻——象征“阳气”、阳性、刚、君子、男性、刚健或刚强的人;阴爻——象征“阴气”、阴性、柔、小人、女性、柔顺或柔弱的人。(2)“爻位阴阳说”一个别卦总共有六爻,因而也就有六个位次——“初、二、三、四、五、上”。《易传》规定,凡是奇(jī)数的位次(“初、三、五”),通称“阳位”;凡是偶数的位次(“二,四、上”),则通称“阴位”。这就是“爻位阴阳说”的基本内容。画图示之,即如图:(3)“当位、失位说”在上述“爻位阴阳说”的基础上,《易传》又进一步地规定:依照常理,阳爻应当居于阳位,阴爻应当居于阴位。因此,凡是阳爻居于阳位,或者凡是阴爻居于阴位,就称“当位”——“当位”的“当”字,是相称、相符的意思。反之,凡是阳爻居于阴位,或者凡是阴爻居于阳位,则称“失位”。“水火既济卦”,它的初、三、五三个爻,都以阳爻而居于阳位,因此,皆为“当位”;同样,它的二、四、上三个爻,则都以阴爻而居于阴位,因此,也皆为“当位”。这样,既济卦的六个爻,全都“当位”。再看“火水未济卦”。这一卦,它的初、三、五三个爻,都以阴爻而居于阳位,因此,皆为“失位”;同样,它的二、四、上三个爻,则都以阳爻而居于阴位,因此,也皆为“失位”。这样,未济卦的六个爻,与既济卦的六个爻,恰恰相反——全都“失位”。既济与未济两卦,是六十四别卦中,“当位”与“失位”的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其他六十二个别卦中的各个爻,则或者“当位”,或者“失位”,情况虽不尽相同,但不再有全部“当位”或全部“失位”的。在《易传》看来,“当位”,一般地来说,就是吉利的;而“失位”,一般地来说,则将是凶危的。“当位、失位说”所揭示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应的地位,因此,都应当谨守“本分”,在各自的分内行事,切不可不自量力,或“不知天高地厚”地去过分奢求什么,去“胡作非为”什么。就人而言,“当位、失位说”所揭示的,就是:任何人,都有其相应的职责和权力的限度。——例如,以阳爻象征君子、以阴爻象征小人的话,则有以下四种不同情形:其一,阳爻居于阳位而“当位”,表示德才兼备的君子,居于他所应当居的位置上——譬如出任为官,发挥着他所能够发挥的重大作用,统领万民,而使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幸福美满。其二,阴爻居于阴位而“当位”,表示无才无德的小人,在此时此地,能够安守其本分,没有胡作非为。其三,阳爻居于阴位而“失位”,一方面可能表示,君子,由于一时的失误或失位,而做了自己所不应当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可能表示,君子怀才不遇,而不得已屈居卑贱之位,或卑贱之职。?其四,阴爻居于阳位而“失位”,表示小人得志,妄居尊位。(4)“乘、承说”“乘”,是凌驾的意思;“承”,则是顺承的意思。\n一个别卦中的两个相邻的爻,在这两个相邻爻的爻画阴阳相反(即一个是阴爻,另一个是阳爻)的前提下,《易传》规定:如果这两个相邻的爻,是阴爻位于阳爻之上的话,则称“柔乘刚”——阳爻象征刚,而阴爻象征柔,说的是柔凌驾于刚之上。如果这两个相邻的爻,是阳爻位于阴爻之上的话,则称柔承刚”——说的是柔顺承着刚。在这三个相邻的爻之中,六二爻与九三爻一组的话,六二爻作为阴爻,居于九三阳爻之下,因此,可以称之为“柔承刚”;而如果是九三爻与六四爻一组的话,六四爻作为阴爻,位于九三阳爻之上,因此,可以称之为“柔乘刚”。在《易传》看来,“柔承刚”,是吉利的;而“柔乘刚”,则将是凶危的。在《易传》那里,天、阳气、男性、君子等,是刚的,并且是尊贵的;地、阴气、女性、小人等,是柔的,并且是卑贱的。因此,“乘、承说”所揭示的是,上述卑贱者,不可凌驾于上述尊贵者之上,而只应毕恭毕敬地承顺、取悦于它(他)们。当然,这种“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君子尊小人卑”的观念,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5)“得应、失应说”一个别卦,由上下两个经卦重叠而成,因此,组成别卦的这两个经卦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那就是:下经卦的第一爻,对应于上经卦的第一爻;下经卦的第二爻,对应于上经卦的第二爻;下经卦的第三爻,对应于上经卦的第三爻。而下卦的第一爻,即是别卦的初爻;上卦的第一爻,即是别卦的四爻;下卦的第二爻,即是别卦的二爻;上卦的第二爻,即是别卦的五爻;下卦的第三爻,即是别卦的三爻;上卦的第三爻,即是别卦的上爻。因此,《易传》规定,一别卦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分别为具有对应关系的爻位。《易传》进而规定,凡是具有相应关系爻位上的一对爻,如果它们爻画的阴阳正相反(即一个是阴爻,另一个是阳爻),那么,这一对爻之间,就是“相应”的关系,又称“得应”。反之,如果它们爻画的阴阳相同(即两个都是阴爻,或者都是阳爻),那么,这一对爻之间,就是“不相应”的关系,又称失应”或“敌应”——“敌”字,是敌对的意思就“雷风恒卦”而言,初六爻与九四爻,爻位相应,而初六为阴爻,九四为阳爻,所以它们是“得应”的关系;九二爻与六五爻,爻位相应,而九二为阳爻,六五为阴爻,所以它们也是“得应”的关系;九三爻与上六爻,爻位相应,而九三为阳爻,上六为阴爻,所以它们同样是“得应”的关系。这样,恒卦的三对爻,都是“得应”的关系。就艮卦而言,初六爻与六四爻,爻位相应,但,初六为阴爻,六四也为阴爻,所以它们是“失应”的关系;六二爻与六五爻,爻位相应,但,六二为阴爻,六五也为阴爻,所以,它们也是“失应”的关系;九三爻与上九爻,?爻位相应,但,九三为阳爻,上九也为阳爻,所以,它们同样是“失应”的关系。这样,艮卦的三对爻,与恒卦的三对爻,恰好相反,都是“失应”的关系。恒卦与艮卦,可以说是在“得应”与“失应”方面的,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当然,还可以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这里就暂不打算再举了。在《易传》看来,“得应”,一般地说来,是吉利的;而“失应”,一般地说来,是不太有利的。在《易传》那里,由阳爻所象征的阳气、刚、男性、君子等,都属于尊贵者之列;而由阴爻所象征的阴气、柔、女性、小人等,则都属于卑贱者之列。因此,“得应”——无论是阳爻与阴爻“相应”,还是阴爻与阳爻“相应”,所反映的,都是:上述尊贵者与卑贱者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密切配合。例如,对于人而言,就是尊贵者能够慈爱和关怀卑贱者,反过来,卑贱者也能够谨慎小心、尽心竭力地“效忠”于尊贵者。而“失应”所反映的,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阳爻与阳爻“失应”,象征上述尊贵者得不到卑贱者的配合,反而在它(他)们尊贵者之间,生出矛盾,另一种是,阴爻与阴爻“失应”,象征上述卑贱者得不到尊贵者的配合,反而在它(他)们卑贱者之间,生出矛盾。例如,对于人而言,阳爻与阳爻“失应”\n,反映的,就是尊贵者得不到在下的卑贱者的支持,反而在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阴爻与阴爻“失应”,反映的,就是卑贱者得不到在上的尊贵者的提携与爱护,反而在彼此之间相互为仇,难以调和。此外,“得应、失应说”,也反映了一个“同性相互排斥,异性相互吸引”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6)“三才之位说”“才”,是因素的意思。《易传》认为,宇宙间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天、地、人。为此,《易传》又在爻上,具体规定了这三个重要因素所处的位次。那就是:一别卦有六个爻,初爻、二爻所处的位次为地位,初爻为地之下,二爻为地之上;三爻、四爻所处的位次为人位,三爻为人之正位,四爻为人之偏位;五爻、上爻所处的位次为天位,五为天之正位,上为天之上。爻是自下而上排列的,地、人、天的位次,也是自下而上顺次安排的,这与现实中,地在下、天在上、而人处其间的情形,是恰好符合的。初爻、二爻象征地位,自下而上,初爻自然是地的下面,二爻自然是地的上面(即大地的表面)。三爻、四爻象征人位,人生活在大地之上,因此,与象征大地表面的二爻相距最近的三爻,就被规定为人之正位;而相距较远的四爻,则被规定为人之偏位。五爻、上爻象征天位,五爻所象征的天的位置,离人较近,人们用肉眼就能够看得到,因此,又称五爻之位为天之正位。而上爻所象征的天的位置,则为天的高层,它是人们用肉眼所不能够看得到的,因此,又称上爻之位为天之上。另外,在用五爻所在的位次象征天位、天之正位的基础上,《易传》又做了一番引申,那就是,《易传》又用这个位次,象征君位(或天子之位)。君王应当由什么样的人来当呢?古人认为,自然是应当由德才兼备的、圣明的君子(而且必须是男性)来当。而阳爻象征男性和君子,阳爻又称九,五爻所在位次上的阳爻,即称九五,因此,后人又称君王(或天子)为“九五之尊”或“九五天尊”;称某位君王(或天子)登基,为“位登九五”。在《周易》古经那里,卦画(以及爻画)只是人与万物及“神灵”之间,?通过蓍草所实现的彼此“感应”与“沟通”的产物,是显示占问事项吉凶与祸福的神秘符号。而经过《易传》的上述改造之后,卦画(以及爻画),就变成了象征包括人类、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间万物、万象、万变的符号。第四,在把卦画(以及爻画)改造成象征包括人类、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间万物、万象、万变的符号的同时,《易传》十篇,又对《周易》古经的卦辞和爻辞,作了一番新的解释与阐发。——至此,《周易》的思想理论内容,真正是大变样了!《周易》的功能特色,也真正是大变样了!——它变得思想理论内容丰富、深刻起来;——它变得功能特色多样化起来。而《周易》古经的蓍筮占问功能,则开始退居到次要地位。有道是:“薪尽火传”。“薪”,指的是柴草。这个成语,原本说的是,在柴草燃烧的过程中,前一根柴刚刚烧完,后一根柴就已经点着,火,因而永远不会熄灭。后人,则多用这一成语,来比喻学伺一代代地流传。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一成语,所要说的,则是:从《周易》古经那里所徐徐燃烧起来的《周易》思想之“火”,由于《易传》十篇的出现,不但接续了下来,而且“火势”愈演愈烈——《周易》的思想理论,越发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周易》在后世,也主要是以《易传》十篇赋予它的全新面貌出现,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挥其重大影响的。2.阴阳大化生生不息——\n一个全新的总体宇宙观亲爱的少年朋友们,通过前面的介绍,你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周易》古经与《易传》十篇,《周易》古经与《易传》十篇问世后的《周易》,性质大为不一!借助于一系列可贵的思想理论上的创造和改造,《易传》十篇“点铁成金”,使《周易》由一部专注于人事的吉凶与祸福的低层次蓍筮占问之书,变成了一部“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高层次哲学著作。这就给《周易》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获得“新生”之后的《周易》,在总体宇宙观方面,也改换了新颜。天地是万物的“大父母”或“总父母”人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也该有一个大的“爸爸”和一个大的“妈妈”(或“大父母”),或者总的“爸爸”和总的“妈妈”(或“总父母”)吧?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又该是从何处产生?或者是怎样产生的呢?《周易》认为,这个大的“爸爸”或总的“爸爸”,就是天;这个大的“妈妈”或总的“妈妈”,就是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就好比人世间的一个“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父母”,是天和地;“子女”,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父”天“母”地的结合,是这个“大家庭”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万事万物。因此,《易传》反覆讲:有天地,然后万物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序卦传》)这就是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来源于“父”天和“母”地;即使人世间的一切,像什么男性与女性的划分,夫妻关系的产生,父子关系的出现,君臣关系的确立,上下尊卑关系的形成,等等,归根结底,也都是由“父”天与“母”地所造成的,都是在“父”天“母”地创生万物的前提下,一步步地演化出来的。《易传》还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充满无限“温馨”与和谐气氛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父”天和“母”地,它们一方面好像永远不会衰老、永远不知疲倦的样子,辛勤地生化出一代又一代的事事物物;另一方面,它们又毫无偏心、无限周全地对待着生化出的事事物物——“父”天在上面覆盖,“母”地在下面承载;“父”天不时降下“甘霖”以滋润,“母”地时时献出养料以抚育。而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子女”的万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环境,所以才得以顺利地存在、繁殖和发展。阴阳大化,生生不息那么,“父”天和“母”地,究竟是靠着什么“材料”,才生化出万事万物的呢?“父”天和“母”地,究竟是由什么所构成的?万物,又是由什么所构成的?对此,《易传》也一一为我们作了详细的答复。《易传》认为:“父”天和“母”地,是靠着“阴”“阳”二气,才生化出万事万物的;“父”天和“母”地,就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的;万物,也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的。在《易传》看来,整个宇宙,就是为“阴气”和“阳气”所充满着。——打一个十分不恰当的比喻的话,如果将整个宇宙比作一座大厦(——这个比喻之所以十分不恰当,是因为,大厦是有限大,而宇宙则是无限的),那么,“阴气”与“阳气”,就是垒成这座大厦的一块块砖。“阴气”和“阳气”,充满了整个宇宙,它们自然原本就存在于“父”天和“母”地那里。因此,《易传》认为,“父”天和“母”地,原本就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的,而且,它们原本就是“阴”、“阳”二气的无尽宝藏;而那构成万物的“阴”、“阳”二气,就来自于伟大的“父”天和“母”地。《易传》指出,“父”天,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阳气”;“母”地,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阴气”。“父”天在上,“母”地在下;天的“阳气”下降,地的“阴气”上升,二“气”相互交感,就化育出了万事万物。在《易传》看来,正是“父”天与“母”地的这种“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才使万物乃至整个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而一旦没有了这种交感,一个黯然失色的、毫无生机和希望的世界,马上就会降临。为此,它还专门通过“地天泰卦”的卦象以及“天地否卦”的卦象,来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地天泰卦”\n,由下经卦乾与上经卦坤重叠而成。乾的基本卦象是天,?坤的基本卦象是地。天本来在上,地本来在下。而在泰卦中,天反而在下,地反而在上。这表示,天的“阳气”已经下降,地的“阴气”已经上升,二气相互接触,发生了交感。这样,万物就可以顺利地化生、成长起来了。因此,泰卦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卦。“天地否卦”,与泰卦恰好相反。这一卦,虽然也是由乾、坤两个经卦重叠而成,但是,两个经卦的位置,却发生了倒转——即在否卦中,乾卦在上,而坤卦在下。乾象征天,坤象征地。天在上,地在下。这与实际情况,正好相同。但是,这却表示,天的“阳气”居高而不下降,地的“阴气”居下而不上升,二气不能相互接触而发生交感。这样,万物的化生与成长,就发生了困难。因此,否卦就是一个不太好的卦。现在我们常用“泰”字来表示平安、亨通、好或好的事情,而用“否”字来表示阻隔不通、坏或不好的事情;又常用一个成语——“否极泰来”,来说明,坏的事情到了尽头,好的事情就会到来。这一切,都是从这里来的。《易传》进而指出,“父”天和“母”地,素来就具有无上仁慈的品德,这一品德,就是“生”,生而又生。“父”天和“母”地有其好生之德,内部蕴藏着无限生机,又借助“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交感,此消彼长,以及相成相济,就不但生化出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而且,还使得大千世界不断变化,不断翻新,并在这种不断变化与翻新的过程中,永保生机一片,永保和谐融融。于是,在这个“大家庭”里,好生的“父”天和“母”地,不断施放着“阴”“阳”二气。被施放出的“阴”、“阳”二气,相互接触、冲撞、交感,生化出万事万物。而内在于生化出的万事万物中的“阴”、“阳”二气,又同“父”天“母”地所新施放出的“阴”、“阳”二气相互接触、冲撞、交感,就更使得大千世界异彩纷呈。这样,在这个“大家庭”里,“阴”、“阳”二气生生化化,无休无止,无穷无尽;“大家庭”也就从一种状态,翻新到另一个种状态,永无止息。——正所谓:“阴阳大化,生生不息!”八卦方位的妙用《易传》还具体设计出了一个八卦方位(见下):《易传》就用这个方位,以一年为一个单位,来具体象征和说明年复一年的“阴”、“阳”二气的消长以及万物的生化。具体而言,《易传》将八经卦,首先置于以下八个方位:震正东方,巽东南方,离正南方,坤西南方,兑正西方,乾西北方,坎正北方,艮东北方。同时,《易传》又以置于上述八个方位上的八经卦,来象征一年内季节的交替变化:震代表春天,巽代表春夏之交,离代表夏季,坤代表夏秋之交,兑代表秋季,乾代表秋冬之交,坎代表冬季,艮代表冬春之交。依照这个方位,就“阴”、“阳”二气的消长而言,从坎卦经震卦、巽卦而至离卦,在季节上,发生了冬——春——夏三个季节的交替,相应地,“阳气”经历了一个由微弱而逐渐盛大的过程——,“阴气”则经历了一个由盛大而逐渐衰弱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阳(气)长阴(气)消”的过程。而从离卦经坤卦、兑卦、乾卦而至坎卦,在季节上,发生了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交替,相应地,“阳气”经历了一个由盛大而逐渐衰弱的过?程,“阴气”则经历了一个由微弱而逐渐盛大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阴长阳消”的过程。而就万物的生化而言,震卦代表春天开始,这时,在雷声的震动下(震的基本卦象为雷),万物开始苏醒、萌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巽卦代表春夏之交,这时,在微风的吹拂下(巽的基本卦象为风),万物都“不约而同”地生出于地面,显得是那样的齐齐整整。离卦代表夏天开始,此时,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离的一个卦象是日,即太阳),草木繁茂,鸟兽出动,彼此都相见了。坤卦代表夏秋之交,此时,万物都从大地母亲那里(坤的基本卦象是地),得到了丰厚而又充足的给养,因而成长得更加迅速。兑卦代表秋天开始,这时,万物都走向了成熟,因而彼此都无不欢欣喜悦(兑的基本卦象是“说”\n,即悦,喜悦、和悦)。乾卦代表秋冬之交,此时,万物都由成熟而走向衰老,进入到生与死激烈搏斗、挣扎的时期。坎卦代表冬天来临,这时,万物都已枯老、衰竭而变得疲惫不堪,应该好好地静下来休息了。艮卦代表冬春之交,此时,正是万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时期,旧的生命结束了,同时,新的生机也开始出现了。如此周而复始,万物因得以生化无穷。《易传》所提出的这个八卦方位,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人又把它称做是“文王八卦方位”,意思是说,这个方位,最初是由周文王设计出来的;这是很值得怀疑的。3.三才鼎立崇德广业——《易传》的远大理想《易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父”天“母”地所统领下的,生生不息、生化无穷、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全新总体宇宙画面。这是一个和谐、圆满的宇宙“大家庭”!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宇宙“大家庭”!这是一个鼓舞人心、激发人们斗志的宇宙“大家庭”!在这个宇宙“大家庭”中,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出现了。从此,“大家庭”内部,就开始出现了天(“父”)、地(“母”)、人(“子女”之一)三才鼎立的局面。人在宇宙“大家庭”中的位置茫茫宇宙,气象万千。它造就万物,生化无穷。其间,天覆而地载,日升则月降、星移而斗转,四时相交替。山岳逞其巍峨,江河竞相奔流。飞(鸟类)、潜(在水下生活的鱼类等)、动(在陆地上生活的野兽等动物)、植(花草等植物),也择地而处,生息繁衍。然而,这一色彩斑斓,促人浩叹,引人遐思的万物大千世界,或宇宙“大家庭”,只是等到人类产生、人类社会出现之后,才好像真正焕发了“青春”,真正展示出了无限的生命力,真正透显出了无穷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已为《易传》所初步认识到了。在《易传》看来,“父”天和“母”地,是这个宇宙“大家庭”中,作为“子女”的万物的最终本源;而人,则是在“子女”行列中,由“父”天和“母”地所造化出的最秀品——?“父”天和“母”地,生化出了形形色色、种类难以理清的事事物物,然而,唯有人,才是其中最优秀的,他是真正的“万物之灵”。身为“万物之灵”的人,远远高出于同属“子女”行列中的任何一种事物,只有他,才能够继承,并且发扬光大“父”天和“母”地造化、养育万物的伟大德业,从而开创这个宇宙“大家庭”新的、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使得这个宇宙“大家庭”,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有希望。因此,《易传》认为,在这个宇宙“大家庭”之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自然是“父”天和“母”地,其次则莫过于人了!“父”天与“母”地是伟大的!人,同样是伟大的!只有人,才可以与“父”天“母”地相并立,从而形成宇宙“大家庭”中三才鼎立的格局。如此说来,“父”天“母”地造就人的辛劳,不会白费;它们所开创的恢弘大业,将在人的手中,达到空前的升华;人,将不负“父”天“母”地之所望,创造出更加光彩耀人的伟大奇迹!人的神圣使命在这个宇宙“大家庭”中,“父”天“母”地与人,鼎立为三,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那么,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究竟担负着什么样的神圣使命呢?或者,他究竟应当担负起什么样的神圣使命呢?《易传》认为,首先,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应当具有一种“宇宙意识”,或“宇宙大家庭的意识”,“胸怀人类,放眼宇宙”,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首先是“宇宙中的人”,或“宇宙大家庭中的人”,是由“父”天和“母”地所造化出来的,是与其他万物同属于“父”天“母”地“子女”之列的。因而,是同这个宇宙“大家庭”“休戚相关”、息息相通的。因此,人,首先应当珍爱生他、育他的这个伟大的宇宙“大家庭”,与“父”天“母”地,与其他万事万物,和平相处;尊重“父”天“母”地造化、养育万物的恢弘大业,积极地维护和保持大自然或宇宙“大家庭”的和谐,维护和保持大自然或宇宙“大家庭”的伟大而又旺盛的生机和生意。——亲爱的少年朋友们,这里,我们不妨暂做一下停顿,捎带提及一下:《易传》的这一思想,很明显,透露出了一种强调生态平衡的思想倾向。在这一点上,它就同那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的相关思想,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n基督教,少年朋友们或许略有所知,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另外两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宣扬上帝造人。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认为,无限仁慈的上帝创造了人,它让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也宣布这个世界上的自然万物,都归人来支配,人可以尽情地来支配、征服自然万物,可以尽情地从自然万物那里索取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会给自然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破坏,造成严重的能源危机,这不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吗?其次,《易传》认为,作为“父”天“母”地造化出的最秀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重要的是去继创人类自身的文明,使这个宇宙“大家庭”,更生其色!?在《易传》看来,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宇宙“大家庭”,对于人而言,是一个唯一的、而且极为理想的、充满无限希望的生存、生活环境,因此,人,应当立足于这一“大家庭”,满怀信心地在这一“大家庭”中,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和富有意义的生活,拓展自己的文明。只有把人类自身的文明创造出来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才算最终真正展现出来了。人,也才算把“父”天“母”地当初造就他的初衷,给真正实现了。人,也才算真正无愧于“万物之灵”这一庄严的称号。《易传》所指明的人的这两项使命,无疑都是极为神圣和庄严的,也是同等重要的。《易传》所要求于人的,就是自觉而又积极地,去树立起在这样两项使命迫促下的“胸怀人类,面向宇宙,或面向整个宇宙‘大家庭’”的神圣使命感与强烈责任感,从而继“父”天“母”地之后,勇创人类及整个宇宙“大家庭”的新运!使人世间及整个宇宙“大家庭”,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理想,更加充满希望,因而也就更加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加有利于人类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更加有利于人类素质的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修身立德,提升境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他的神圣使命已经十分明确,那么,具体地又应当怎样去做,以顺利完成他的神圣使命呢?《易传》认为,首先,人应当自觉地去修身立德,培养起良好的道德风貌,提升起自己的精神境界。少年朋友们比较熟悉的,出身于贫寒之家的元朝末年著名诗人王冕,曾经写过一首题为《白梅》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以白梅比喻品德高洁的君子,以桃树、李子树比喻平凡、平庸之辈;通过赞誉白梅,歌颂了超世脱俗、品高志大、造福天下的君子们的伟大形象。读来令人动容而惊起。这首诗提醒人们,不应当放任自己,听任自己堕落,而与平凡、平庸之辈为伍,以至于浑浑噩噩地了却自己的一生;而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堂堂正正地真正活得像个人,不辱没“人”这一光彩耀人的称号。《易传》的精神,也基本如此。在《易传》看来,人,身为“万物之灵”,就要真正亮出一种“万物之灵”的姿态,不甘与禽兽及其他物类为伍,明确自己从“父”天“母”地那里所托付下来的神圣使命,并为完成使命,而尽心竭力,奋勉终生。而这一切,就得先从修身立德入手。其一,《易传》指出,人,首要的应当是唤醒“仁”的意识,牢固树立起“仁”的观念和情怀。“仁”,简单地说,就是仁慈、仁爱,就是于心不忍的情怀和精神。《易传》认为,“父”天“母”地具有崇高的好生之德,对万物百般慈爱,“尽心”化育,从而使得大自然或整个宇宙“大家庭”,永保生机一片,永远生意盎然。这种好生之德,就是一种不忍心万物失去生机以至走向消亡?的仁慈之德。效法“父”天“母”地好生的仁慈之德,《易传》主张,人,一方面应当慈爱万物,为大自然所呈现出的勃然生机、盎然生意而感到由衷的喜悦,积极维护和保持大自然或整个宇宙“大家庭”的和谐;另一方面,还应当以高尚的情怀,慈爱自己的同类,关心自己周围的同类乃至整个天下人类的疾苦,以造成和睦融洽的生活情调或社会气氛。其二,《易传》指出,人,还应当唤醒“礼”的意识,培养起来自觉遵守“礼”的良好习惯。“礼”\n,是古代维系家庭和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规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名分;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相交往,就应当从各自的名分出发,依照一定的礼节进行。《易传》认为,人,总是生活于家庭和社会之中的具体的人,他自然要受“礼”的规范的约束。否则,听任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爱好,任意去做,只会造成漫无长少、漫无上下,漫无尊卑的混乱局面,这样,家庭、社会,就会永无宁日了。这是人们不忍心看到的。因此,《易传》主张,任何人,都应当明确自己的名分,安其位而守其分,严格依照“礼”所规范的一切来立身行事,以自觉维护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秩序。所以它说:“君子以非礼弗履。”“弗”,是不的意思;“履”,是行、做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去做与“礼”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的。其三,《易传》指出,作为人,还应当讲“义”。“义”,是合宜的意思,指的是公正、合理的行为或事情。它主要是从行动的角度出发,说明人们应当去做那些合乎道义、合乎正义的事情,而不应只贪图一己之私利,更不应为获得一己之私利,而不择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易传》认为,做人就要合乎道义,合乎正义,因为这才是做人的正道。所以它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做人,除了培养起“仁”的品格之外,其次就是要坚守道义或正义,透出一股凛然正气!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不成其为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真正的人了!其四,《易传》进一步指出,整个宇宙“大家庭”在不断的流动变化,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为此,作为“父”天“母”地所造化出的最秀品的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一方面应当切实体会到整个宇宙“大家庭”的不断流动变化,体会到天地万物的生生日新,从此而奋起,积极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道德面貌,也日新、日日新,不断进入更高的境界;另一方面,还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形势的变化,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从而创造性地、灵活性地奉其“仁”,行其“礼”,而又守其“义”,而不可过分呆板地拘泥于固有的常规。其五,放眼宇宙,直面人生,《易传》又主张,人,一方面,还应当具备深沉的忧患意识。它说:就当政者而言,今天的那些为政而发生危机,甚至于导致他们的国家出现混乱以至于倾覆的,在过去则是为政而没有出现危机,国家平安稳定的。如此说来,安可以转变为危,存可以转变为亡,治可以转变为乱。因此,明智君子,处乎其安而不忘乎其危,处乎其存而不忘乎其亡,处乎其治而不忘乎其乱,这样,他的身家性命和国家,就可以得到保全了。它还举例说,积善的家庭,必定会福庆有余;积不善的家庭,必定会灾患无穷。大臣杀掉国君,儿子杀死父亲,这并不是那一天早上或那一天晚上突然干出来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一个恶的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是人们没有及?早地察觉到罢了。因此,《易传》主张,人们时时处处,都应当心存忧患,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切实注意防微杜渐。所以它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字通“预”。另一方面,《易传》认为,人,还应当树立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它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正的君子,就应当效法健动不止、运动不息的天,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积极拼搏。如此,才能成为“父”天的好“子女”。开物成务,造福万民通过修养,人的道德面貌焕然一新了,精神境界大大提升了。做到这一步,是不是已经足够了呢?《易传》的答覆是:不够!还很不够!《易传》,已经十分明确地向人们指出了人的两项神圣使命。简言之,这第一项使命,就是维护和保持大自然的和谐;这第二项使命,就是创造人类自身的文明。“人类自身的文明”,用现在通行的划分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精神文明,一个方面是物质文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大家知道,精神文明,主要指的是人类的思想、精神发展状况,思想、精神面貌,以及相关的文化设施,等等。而物质文明,则主要指经济发展状况,财富积累状况,以及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发展状况,等等。而《易传》所讲的修身立德、提升境界,就大致属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文明”\n的范畴。《易传》也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两方面的内容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文明。因此,在它看来,只有二者都同时兼顾了,才能真正完成人的第二项使命。那么,《易传》在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文朋”方面,究竟有哪些看法或主张呢?概括地说,就是:开物成务,造福万民。“开物”的“开”字,就是揭开、揭示、揭露的意思;“成务”的“务”字,就是事情、事务、事业的意思。开物成务,就是要揭示事物的真象和规律,以成就事业,创造财富。成就事业,创造财富,自然是为了造福万民。——当然,《易传》所要造福的,主要还是统治阶级,因为,《易传》基本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话的。为此,《易传》反复重申,人,应当积极地遵循天地之道,辅助万物的化育,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从自然里获取人类所需要的财富,以创造出更为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推动人类的文明,不断走向进步。它曾经从针对君王的角度,具体阐述过这一思想。它说:“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即君王。“财”,通裁,即裁度。“天地之道”,这里指天地相互交感,从而化生万物的规律。“辅相”,即辅助。“宜”,就是合适、适当。“天地之宜”,就是适宜于万物生长的天时与地利。“左右”,是帮助的意思。这一整句话,说的是,圣明的君王,体会、认识到了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规律,于是精心做了一番裁度,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成这一规律在现实中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天地能够更好地交感而化生万物;而且,他还依照适合于万物生长的天时与地利,人为地积极加以协调和辅助(例如,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万民因地而播种,因时而收获,因时而入山打猎,因时而入水捕捞,等等),从而使万物能够更好、更快地生长、发育——这些措施和作为,无非是为了使大自然能够“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从而帮助万民生活得更好一些。“修身立德,提升境界”与“开物成务,造福万民”合起来,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崇德广业”。《易传》曾经说过:“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就是说:《周易》这本书阐述的道理有好多,但是最基本的,还是让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扩充伟大事业。圣人,也正是用这部宝书,来提升道德境界,扩充伟大事业的。这一理想,也是与儒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的理想,大致相吻合的。可以这样说,《易传》的这一理想,正是对孔子理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我们虽不认为《易传》十篇是由孔老夫子所作的,但是,我们并不否认,而且充分地肯定,孔老夫子的思想,对于《易传》思想的深刻影响。四、哲学宝典大道之源——《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亲爱的少年朋友们,读罢上一大章,你们总算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因为,你们已经大致弄清楚了《周易》一书诞生的过程;你们已经虽说是初步,然而却也是较为全面领略了《周易》一书所包藏的丰富而又卓异的智慧。以下,你们要看到的,则是《周易》及它所包藏的卓异智慧,对后世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少年朋友们,《易传》十篇陆续问世于战国中后期;十篇的问世,意味着《周易》的“新生”,也标志着完整的《周易》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其后,历史在经历了短暂的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之后,很快就进入到了汉代。提起秦始皇,他的是非功过,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他结束了中国远自春秋时期以来的战乱、动荡和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统一了中国,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他的功绩,也是他的主要功绩之所在。但是,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统治,他又曾经“焚书坑儒”,将以前所流传下来的许多宝贵的文化典籍,付之一炬,把数百名知识分子,活活埋掉。人死不能复活,书焚永远不能再见天日。这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颇大的损失,使中国文化的发展,遭受到空前的浩劫——\n一种只会留下永久的遗憾,而断然不能再行补救的历史浩劫。单是这一点,就足以把他定为历史罪人。吸取秦王朝的教训,汉代的统治者,大都比较注重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到汉武帝在位时,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随着儒家学说被官方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周易》,也逐渐被推尊为儒家典籍中占居首位的典籍,并被视为“大道之源”。从此,《周易》也成为儒家最高的哲学典籍,对后期儒家学说的发展,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周易》成为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源头活水”(“源头”,?是说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学说,都来源于《周易》;“活水”,是说《周易》之“水”,常流不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了现代。由于《周易》对于后期儒家哲学及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乃至对于现代的影响,头绪纷繁而不易理解,因此,这里只好暂时选择一些侧面,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周易》思想在后世的大致发展情况,及其对后世思想的某些方面的影响。1.麻雀坠枝少女伤股——占筮之术的流变易学的分途发展少年朋友们,从汉代开始,对于《周易》一书的研究,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这门学问,就叫做“易学”,即《周易》之学。易学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直至今天,它还颇受人们的青睐!在易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的同时,它也开始出现了分途发展的状况。这种分途发展的状况,也一直沿续到了今天。大家知道,《周易》古经,原本是蓍筮占问活动的产物,它的基本功能,也是用于或指导占筮活动。而《易传》十篇,即“十翼”的出现,则“点铁成金”,使《周易》上升为一部“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哲学宝典,而其占筮功能,则退居到次要地位。易学的分途发展,也是由此而引发的。一方面,在《周易》已成为哲学宝典、成为儒家最高的哲学典籍之后,就有大批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沿着“十翼”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从高层次的哲学的角度,研究《周易》,阐发《周易》,探索宇宙间的“阴阳消长”之理,以及人世间“崇德广业”的大道。这种研究的阐发《周易》的倾向,是易学发展的主流和正流。这种研究和阐发《周易》的路子,则多为高层次的正统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当然主要是儒家内部的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所采纳。另一方面,在《周易》已成为哲学宝典、而其占筮功能则退居到次要地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人士,继续专门从占筮的角度,研究《周易》,应用《周易》,甚至于闹新的花样,提出新的占筮方法。这种研究、应用和“发展”《周易》的倾向,是易学发展的支流、末流。这种研究、应用和“发展”《周易》的路子,则多为低层次的民间人士或江湖术士们所采纳。这就是易学分途发展的大致情形。因为,一方面,我们已经大致领略了《周易》卓异的哲学智慧,另一方面,在易学分途发展的过程中,从高层次的哲学的角度研究和阐发《周易》的情况,比较复杂又难懂,所以,下面就着重简单“披露”一下从占筮的角度,研究、应用和“发展”《周易》的某些情况。司马季主摆卦摊于长安?随着“十翼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随着《周易》“哲学宝典”形象的树立,从战国晚期开始,占筮,已越来越遭到人们的非议和轻视,而以占筮为职业的“算卦先生”,也已越来越为世人所看不起。人们讽刺那些“算卦先生”们,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伪地抬高人们的“福寿”,来讨取人们的欢心;专好谈“灾”言“祸”,来使人们担惊受怕;动不动装神弄鬼,来诈取人们的钱财。汉朝初期,在当时的京都长安的东市,就曾经有过那么一位“算卦先生“,不顾人们的讽刺、非议,天天在那里摆摊算卦。这位“算卦先生”,名叫司马季主。司马是他的姓、季主是他的名。正像大家所熟悉的汉朝大史学家司马迁,司马是其姓、迁是其名一样。\n司马季主,来自于当时的楚地(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他不仅自己摆摊算卦而且还带了三四个第子。闲暇的时候,他就跟他的这三四个弟子谈经论道;有人来算卦占问的时候,他就忙于给人具体占断、分析所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就曾记载过有关他的一个故事。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故事说起。这一天,天刚下起了毛毛细雨,路上行人稀少。司马季主和往常一样,仍在那里摆卦摊。也许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吧,一时还没有来要求算卦的人。司马季主正闲坐在那里,他的三四个弟子也正陪侍在他的身边。师徒几个,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经说道,你一言,我一语,兴致正浓着呢!这时,两位在朝为官的人,来到这里。他们一位叫宋忠,另一位叫贾谊。宋忠的官职是“中大夫”,职责是评议朝政;贾谊的官职是“博士”,职责是了解古今政事的变迁,并参与政事的议论。宋忠和贾谊,平心静气地听了他们师徒几个的一番议论,从内心里觉得,他们所谈论的道理,比较高深,因此,司马季主,必定不是一个普通的“算卦先生”,很可能是一个隐居在凡人中间的高人。带着一种怀疑的心情,宋忠和贾谊,很有礼貌地求见了司马季主。坐定之后,宋忠和贾谊就开门见山地问道:“先生,像您这样的高人,怎么能干起这样一种颇受人非议的低贱行当呢?”司马季主似乎是已经习惯了人们的非议,反觉无所谓了。他镇静自若,侃侃而谈,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作了一番辩解。他说,世人对于“算卦先生”们的非议、讽刺和轻视,是不尽妥当的。“算卦先生”们所从事的行业,其实也是很高尚的。他指出,给人算卦的“算卦先生”们,总是要在将周围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才摆下卦摊;也总是要在将自己的衣着搞得整洁庄重之后,才给人们断卦,预测吉凶与祸福。——这正是有礼貌、讲礼仪的表现。“算卦先生”们,通过他们给人断卦的言论,可以使鬼神,因此而得到祭祀;可以使忠臣,因此而更加尽心竭力地侍奉他的主上;可以使孝子,因此而更加尽心竭力地供养他的双亲;可以使慈父,因此而更加体贴入微地抚养他的孩子。——这正是有道德、有善心的表现。“算卦先生”们,只需要人们花用几个小钱,就可以,或许使生病的人,因此而得到痊愈;或许使生命垂危的人,因此而起死回生;或许使患难的人,因此而消除灾难;或许使正从事于某项事业的人,因此而顺利成功;或许使嫁女儿、娶媳妇的人,因此而晚年有靠。——这样大的功德,哪里只值来算?卦的人所付给的那几个小钱!??司马季主的辩解,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几乎是各个时代“算卦先生”们所共具的一种心态。不过,我们倒要反问了:对于“算卦先生”们是否都有礼貌、讲礼仪,是否都有道德、有善心,我们暂且可以不去论究;然而,至少是,“算卦先生”们所算的卦,真的是具有那么大的神通吗?真的是那么灵验、真的是能够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得好好感谢一下司马迁,是他,第一个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一位颇有代表性的“算卦先生”的形象。邵雍新创“梅花易数”具体提到“算卦先生”们给人算卦的方法,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了:有的人,根据《周易》的卦辞与爻辞,来占断吉凶;有的人,根据《周易》的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卦象,来占断祸福??根据《周易》卦辞与爻辞占断方法,前面已有所介绍;这里,我们不妨再举一个利用《周易》的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的卦象,来断占的例子,以便少年朋友们进一步看清占筮的迷信性质。就举这么一个例子吧:有那么一个人,他雄心勃勃,想到外面的世界里去创一创,干一番事业。可是,苦于心中无数,不知该到何处去才好,也不知自己所要干的事业,是否能够顺利,是否能够成功。带着诸如此类的疑虑,这个人,就让一位据说是比较有名气的“算卦先生”,给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占到了一个“山天大畜卦”。这位“算卦先生”就告诉他:“\n小伙子,放心吧!从卦象上来看,第一,你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顽强的毅力,这是你的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保证;第二,你应当到东北方向上去创天下,你所要到的那个地方,是一片山地,物产资源极为丰富,可以想办法与当地人合伙办工厂,以开发这些资源;第三,你的事业,最后也一定会成功的,而且你将会有大的积蓄,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富翁。”这位“算卦先生”,根据大畜卦的卦象,为什么能够得出上述结论呢?原来,这位“算卦先生”,是以一个别卦的下经卦,代表来占问的人自身的有关情况;以别卦的上经卦,代表来占问的人所要占问的事项的有关情况。大畜卦的下经卦是乾,乾的基本卦德是健,代表刚健自强。因此,这位“算卦先生”才说那位“小伙子”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顽强的毅力。大畜卦的上经卦是艮,在前面所讲的那个被称之为“文王八卦方位”的方位图中,艮卦位于东北方向。因此,“算卦先生”又告诉那位“小伙子”,应当到东北方向上去创天下。依此类推,假如说上经卦不是艮,而是震的话,这位“算卦先生”肯定会劝那位“小伙子”到正东方向上去创天下了。因为在上述方位图中,震卦位于正东方向。艮卦的基本卦象是山,所以“算卦先生”又告诉那位“小伙子”,说他所要去的地方,是一片山地,物产资源丰富。?最后,“大畜”的意思,是积蓄很大;代表大畜卦的卦象,象征积蓄很大,积蓄深厚。因此,“算卦先生”告诉“小伙子”,事业最后一定会成功,“小伙子”本人也会有大的积蓄,成为大富翁??。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算卦方法,叫做“梅花易数”。这种被称为“梅花易数”的算卦方法,据说是由北宋时期,一个名叫邵雍的人创立的。这种算卦方法,不需要用蓍草或硬币作道具去进行具体占筮操作,而只要根据一些具体的数,就可以确立出相应的卦画,从而断定吉凶与祸福了。为此,这种算卦方法,先是规定了八卦与某些数字的对应关系,即:乾卦之数为一,兑卦之数为二,离卦之数为三,震卦之数为四,巽卦之数为五,坎卦之数为六,艮卦之数为七,坤卦之数为八。当然,依照八卦与数的这种对应关系,并在参考了《易传》的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邵雍又画了了一种新的八卦方位图:在这种的新的八卦方位图中,乾卦位于正南方,兑卦位于东南方,离卦位于正东方,震卦位于东北方,巽卦位于西南方,坎卦位于正西方,艮卦位于西北方,坤卦位于正北方。很显然,此图所显示的八卦方位,与所谓“文王八卦方位”是完全不同的。据说,这一八卦方位,是由远古时候的大圣人伏羲设计出来的,因而被称之为“伏羲八卦方位”。当然,这种说法,也是很值得人们怀疑的,不足深信。这两种八卦方位,无论是所谓“文王八卦方位”,还是所谓“伏羲八卦方位”,都在易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向少年朋友作一下介绍。在八卦与数字的对应关系确立之后,人们一旦遇到数字一,马上就可以把它转换成乾卦;一旦遇到数字二,马上就可以把它转换成兑卦;一旦遇到数字三,马上就可以把它转换成离卦?一旦遇到数字八,马上就可以把它转换成坤卦。而一旦遇到大于八的数字,则先要除以八(之所以要除以八,古人认为,是因为经卦之数为八,总共有八个),看其余数为何。所得余数,一至八不等。——即使某数能被八除尽,也要保留一个人作余数。例如,遇到一个数字是十五,除以八之后,得到的余数是七,就可以把它转换成艮卦。再如,遇到一个数字四十,除以八之后,即可保留一个八作余数,就可以把它转换成坤卦。如此说来,这种算卦方位,还是较为简单的。只要具备了两个不同的数字,人们很快就可以转换出一个别卦来,接着就可以断定吉凶与祸福了。举例来说,我们遇到四与十一这样两个数字,就可以把四转换成一个别卦的上经卦,而把十一转换成该别卦的下经卦。震卦之数为四,所以该别卦的上经卦为震。十一除以八,余数是三,离卦之数为三,所以该别卦的下经卦为离。于是,我们得出该别卦为“雷火丰卦”:然后,“算卦先生”,就可以根据丰卦的卦象及卦辞、爻辞等,具体判断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了。\n据说,邵雍就曾根据这种方法,亲自算过一卦呢!那是在农历的某一龙年十二月十七日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邵雍正在一个花园中观赏梅花,突然见到两只麻雀,为争夺同一个梅花树枝,相互咬斗起来,结果双双坠落到了地下。见此情景,邵雍根据年、月、日、时的数量值,算了一卦,结果预断出:第二天傍晚,肯定会有一个少年女子,前来花?园折梅花,结果因为看管花园的园丁,事先没有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就走过来驱逐,少女惊慌失措,赶紧向外跑去,不料摔倒在地,磕伤了股(即腿的上部)。这就是著名的“麻雀坠枝,少女伤股”的占断事例。正是因为这一占断事例,上述算卦方法,才被称之为“梅花易数”。2.脱去积尘再现风采——《周易》智慧在当代应当讲,还有一些人,在科学、文明已获得相当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仍在继承古代“算命先生”或“算卦先生”的衣钵,利用《周易》,大搞神秘主义,给人占卦、算命。这自然是不应当提倡的。少年朋友们,对于卦摊上的“算命先生”或“算卦先生”,你们不应再相信他们。而且,不但不应再相信他们,还应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周易》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卓异而又伟大的哲学智慧,而不在于它的占筮或“算卦”功能;《易传》十篇,亦即“十翼”的问世,已使《周易》由一部低层次的占筮或“算卦”之书,上升为一部高层次的哲学宝典;占筮或“算卦”的功能,基本上应当被视为糟粕而予以抛弃;而其卓异而又伟大的哲学智慧,才是今天所应当着力发扬光大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