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包容:从理学到哲学-论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哲学的包容:从理学到哲学-论文

索2013/9中国哲学的包容:从理学到哲学叶德跃摘要: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词自传译到中国之时,就一直处于这种尴尬境地。“哲学”在中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国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地扩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有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着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不同的想法。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西方哲学家认为,从科学教育方面人手或许是让科学与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哲学领域对话最可行、最直接的办法。中国哲学则是根植于中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国古代社会的基石中,为古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理论价值体系。但是,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中国传统哲学家对此展开了全面关键词:中国哲学;理学;哲学;包容深入的研究。“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对西方“Philoso.中圈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phy”的翻译。后由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来,20世纪初被梁启超、文章编号:1001—490X(2013)9一l17—03王国维等定位为“宇宙人生根本之学”①。哲学一词源于日本学作者:中共南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教者对西方哲学概念的翻译,后传人中国,用来指称中国传统的授。河南,南阳,473056治理之学(儒、墨、名、法等)。虽然西方的“Philosophy”一词,在明清之际已传人中国。“哲学”一词也在1877年被黄遵宪介绍人类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变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而来,但因传统学术中没有“哲学”这个词语,所以在近代很长伟大的思想。它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遗产.需要我们一代代薪一段时间内国人对“哲学”普遍存在着一种接受上的紧张,即火相传、发扬光大。哲学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相当重王国维所说的“海内之士颇有以哲学为诟病者”。对哲学接受要的位置,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一种思想,中西哲学由于的紧张在当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清政府为首的保受不同文化载体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西方哲学的引守派因害怕西方哲学的传人会引起邪说横流,国粹丧失,从而入对于培养中国杰出人才。促进中国学术文化乃至中国社会不利于统治,因此对哲学学科的设立采取回避的方式。由张之的进步,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出版洞会同荣庆、张百熙等人在1903年制定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界和学术界在这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为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和章程》、《钦定大学堂章程》中都将哲学排除在大学分科之外。思想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这些著作.人们有可能接触尽管这一做法引起了国内有识之士的激烈批评,但在有清一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这许多书的作者都代哲学始终未能在大学中得以设立。另一方面,自19世纪末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种思潮的先驱者、代表“哲学”一语传人中国。虽有梁启超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者;他们踏着前人的脚印,开拓着新的道路;他们积累了时代与西方哲学相联通,但其时的学人多不接受哲学这一概念,不文明的精华(当然有时亦不免带有偏见和渣滓),留给后人去同意用“哲学”一词替代“理学”或者“诸子学”。陈黻宸对哲学涉猎,去检验,去审查,去汲取营养。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概念的辨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展开的,虽然他对“哲学”哲学的发展范式:从“理学”到“哲学”的范式的转变。学科并没有诟病.但在接受概念上却颇有顾虑。随着鸦片战争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打开之后,中国国从“理学”到“哲学”看中西转换内的有识之士开始“放眼看世界”,关注西方哲学及其价值体近代西学东渐,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界涌现了一批外系。其中就包括梁启超、王国维、严复等人,他们虽对西方的哲来名词。如果这些名词所反映的对象中国本来没有,完全是从学进行了介绍和研究,但都没有对“哲学”概念的内涵做出界西方传来的,一般不会引起争议。如果指称中国固有的事物,定。只是将西方哲学的某些理念介绍到了中国。章太炎对“哲争歧往往不断,并常常困绕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满怀着爱学”一词曾加以界定,但已时至1910年,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国、强国和富国之心。对外来的科学和文化倡导“兼容并蓄”的说他讲的哲学“是‘接著’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而不是‘照著’理念和原则。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和脉络.使中国知识界和普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系统为新理学。”通大众更多地接触到世界多元的文化意识形态。“哲学”这个又讲新理学“一方面是程朱理学的重光,一方面又是一个现代\n底哲学系统”,“它是最新底,同时亦是最旧底”②。此后,虽然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不同于西方哲学范畴和印度哲学范1914年随着北大设立哲学门,哲学这一学科在中国最终被确畴。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是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的“三立下来。但这一名词为人们所接受还是颇为勉强。王国维在位一体”性,即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往往都同时具有这三《论近年之学术界》(初刊于《教育世界)1905年第93号)一文个方面的意义⑤。“三位一体”性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体中说:“唯上海之震旦学校,有丹徒马氏(良)之哲学讲义,虽未系的重要特征,胡适认为哲学史要完成三个任务:第一,明变,知其内容若何,然由其课程观之,则依然三百年前特嘉尔之独这是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断哲学耳。”嘞断哲学是康德对笛卡儿(即特嘉尔)、莱布尼兹线索。第二,求因,这是哲学史的目的,要寻出沿革变迁的原等人唯理主义哲学的贬称。王国维当时得风气之先,“接欧人因。第三,评判,在明变求因之后对各家学说作出客观的评判。深邃伟大之思想”,读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因为看到当时震旦胡适所言的“哲学”的三个任务其实就是对中国“哲学”“三位学院(王国维写成“震旦学校”)的马良(即马相伯,江苏丹徒一体”本质的总结。中国“哲学”“三位一体”的特征在《中庸》中人)还在讲授笛卡儿哲学,好像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发生过康德有比较充分的体现。《中庸》作者站在生存论的反思的立场上,在哲学上造成的“哥白尼式革命”,所以会发出“依然三百年前从人的自明的情感本真状态的反思中确立起了天道与人道、特嘉尔之独断哲学耳”的感叹。可见当时,哲学在中国并不属认识与修养统一的“中和”本体。再如陈黻宸(18591917)的于大范围的接受.仅限于小范围的讲授。《诸子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对胡适先生提出的“哲学”三个任自此,“哲学”开始在中国生根之旅,西方哲学涌人中国并务都有体现。如在《诸子哲学》中,他不但梳理了先秦时期儒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同样地,中国哲学也在不断的改造进入家、法家、道家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状况,还对其代表人物之中国的“哲学”.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两个不同间思想的不同进行了剖析:不仅指出孟苟之间有不同。还指出的概念系统的转换。从“理学”到“哲学”的转换,其实质是文化导致二者思想不同的原因除了受师的不同,还有个人先天才的沟通机制.同时又是文化的隔离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智的不同:认为法家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道德”含“理学”体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从“理学”到“哲学”的转换,说量越来越少,这是当时社会变化所致;老庄之间也有不同,老到底是对中国传统哲学遭遇合法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从子的思想要比庄子来得深刻等等。这些都是对先秦哲学思想学科层面来理解的。但在根本上,这种危机是一种意义危机,的“明变”与“求因”。通过“明变”和“求因”,他指出苟子的思想表现为当代哲学家群体的工作及其产品,不能与民族生命和在很多方面与孟子有着相同的目的.甚至在一些方面比孟子文化达成精神上的自觉联系,不能在时代条件下创造性地建更可取;道家所行之“术”是死术;老子非兵家,也非阴谋家,而构起基于民族生命的表达系统。因而,对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是同孔子一样有着积极用世之心的思想家。这些又是基于史题的回答,就不在于论证有无“中国哲学”,而在于对民族生命实的客观评判。而《中国哲学史》虽然止于姜太公,但对先秦以当代表达的意义“自觉”;合法性重建的希望则侄于对文化功前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做了系统的阐发,指出了中国哲学中能的有效承担上:合法性危机的克服,更需要超越对中西哲学一些范畴最初的产生及其原因。总之,陈黻宸的哲学著作虽然在学科、文本和学术话语形式等方面之关系的外在关注,转换没有依照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框架,将各家学说的形上之学、伦为对文本与时代、社会、民族生命之关系的内在关注。理学、认识论等进行剥离研究。但也不完全是经学或清人考据之眼界,其材料的选取、问题的发掘都带有哲学史研究的特二中国“理学”本质及其“哲学”特征点.在当时可以说已开了风气之先。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儒、墨、道、法虽然旨趣中国古代哲学从其一开始就体现了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有异,但却殊途同归,百虑一致,都把致思的最终趋向确定在学的特征⑥。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世界对人的意义上.归结到价值理想的追求上。中国古代“哲的内在价值,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学”在其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求“悟道”,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追求。尽管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一名词,也没有发展成为一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门独立的学科,这不代表中国没有与西方哲学相当的学问。更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虽然这些流派观点纷呈,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早在先但从中折射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重人生、重践履、重秦时期就已产生,儒家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包含有丰富的哲道德、重和谐、重知觉。尽管近代学者多认为中国传统学术中学元素。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初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学科.但不表示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西判思潮,是中国“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方意义上的哲学思想。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容已涵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盖了西方的哲学.很多思想都可以归于近代哲学之内④。如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1903年,王国维在《哲学辩惑》一文就指出“哲学为中国固有之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学”。他说:“今欲废哲学者,实不知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故。今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姑舍诸子不论,独就六经与宋儒之说言之,夫六经与宋儒之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说.非著于功令而当时所奉为正学者乎?周子‘太极’之说,张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中国哲学的根本方子《正蒙》之论,邵子之《皇极经世》,皆深入哲学之问题。此岂法不是虚无空洞的体证,也不是注释或解说经典原文,而根本独宋儒之说为然,六经亦有之。《易》之‘太极’,《书》之‘降衷’,在于通过言语对实有存在的体认,通过象征言说的方式将本《礼》之‘中庸’,自说者言之,谓之非虚非寂,得乎?”即言除了原的意义揭示出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诸子之外,六经和宋儒之言都包含有很多哲学内容。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佛学的“般若智”,都是要人超越\n有限的生命以达到无限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的儒、道、佛三家也不敢公然抛弃宗教.而是孜孜不倦地维护上帝的秩序。教合一的心性修养和“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现代新中国哲学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传儒家的直觉为体、理智为用都体现着一种重视宇宙人生的自统是一种理性的理想主义传统,此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不安、觉精神。躁动、无所归依、平面化、虚无、非理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从生存环境方面说,古希腊城邦时期,人们的思想是比较自由三西方哲学的“自觉”及中国哲学的“包容”的,思想文化建设也是百花齐放。后来虽然有中世纪的黑暗,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但由于宗教和世俗权利的互相牵制,没有形成强大的世俗专华;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整体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传制政权。在封建主义向君主专制主义过渡时期,由于上述原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超越的性质,表现为这种理论所具有因。诞生了现代民主,出现了文艺复兴后的科技革命、工业革的普遍性.乃是对一切特殊性的超越:其所表达的对象即本质命和民主革命三大革命。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世界,则是对现象世界的超越。西方传统哲学就是以这种超越富,它有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为标志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西方传统哲学所具有的这和语言风格。中国哲学的价值,主要就在于思维的独特风格和种超越性质。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并非是单纯认理论的特有意境。中国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权识的对象,而是人以自身的活动通达于世的状态;而那种适时起,就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家天下时期。李斯说:“今陛下并通变以臻于道的境界,则是人自身超越的过程。中国哲学的文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本,正是中国先哲从事这一哲学活动并对这一哲学活动方式各以其私学议之,人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加以体悟与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就启发我们:必须关注与西高,率众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这方传统哲学相对应的人的活动方式,从而使中西哲学的比较,就是焚书坑儒的理论依据。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调味品,如果进一步从文本的比较深人到从事哲学活动的方式的比较。这给你规定了只能吃某一种,那么,它无论再美味可口,也终究种视角的转换。不仅能为中西传统哲学之所以成为两种不同会让人厌烦,终究会失去趣味。形态的哲学提供某种说明。还将进一步引向关于传统哲学的综上所述,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觉”性结构相对中国观念的变革。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它在固哲学的“包容”结构较弱,即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有的历史环境中沉积而成,一经形成便具有稳定性并影响人内部贯通,仅仅是形式上的松散联合体。而且维系二者各自结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回到哲学产生的源头,应该和构得以存在的自调和转换机制所依赖的原动力也不同,中国思维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两者有密切关系。“理学”是为使其理论体系社会化而建立了相应的结构;而形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关键是哲学思维方式不而上学以超验世界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有为了结构而建同。东、西方哲学的辩证思维同时发端于公元前六世纪初的古造结构的倾向,从而破坏了西方哲学的“自觉”性。正是因为中希腊时期和春秋时期。东方辩证思维走的是循环式的封闭道国哲学的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国哲学完成了近现代转型,它路,它的特征是两极(对立、混同)和中庸;西方辩证思维走的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西方哲学“自觉”性的中国化和中是螺旋式上升道路,它的特征是“正——反——合”。不同的道国古代哲学的现代化相结合,这既使得西方哲学思想成为中路导致了不同的哲学传统。中西哲学关注的对象、关注对象的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理论资源,使中国现代哲学家突破了中方式、关注对象的意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哲学思维模式。西方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又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其现代哲学的特征规定了西方科学的特征。西方人把宇宙理解为实价值;第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使得中国近体。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的逻辑来描述.有一个现代哲学转型深受时代文化大变革的影响,赋予了中国近现量化的宇宙、实体化的宇宙。中国的科学与西方不同。宇宙是代哲学思想以现实性的特征。因此,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既阴阳五行之气的流变,于是中国科学就具有了一个来自中国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过程、动力和表现形式又与西方哲哲学的特征,决不把宇宙理解为由最小的实体组织起来的一学完全不同。个世界。中国科学的实践过程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在非实体化的感觉的基础上。从思维方式来说,中国人更注重实用注:性。从苏秦的合纵到张仪的连横。从儒家的三代王道到董仲舒①孙利天,高苑:《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吉林大学的天人感应,无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虽然有的急迫,有的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遥远,有的着眼于眼前,有的考虑得长远。而西方则不同,西方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1985.③蒋国保:《从现代新儒家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看中国哲哲学诞生于宗教.成为智者的游戏,并不着眼于当前的实际应学的未来走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用,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影响。西方传统哲学对现代西方年第2期。哲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从主流上看。吸收④张志伟:《从“中外古今”之争看中国哲学的危机与出路》,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精华,逐步走向成熟,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展。新毕达哥拉派和新柏拉图学派都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⑤黄玉顺:《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论当代中国哲学哲学,而以A.奥古斯汀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则更是一种十足的形而上学重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的宗教哲学。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哲学不过是用理性解第1期。释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学的婢女。即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⑥劳思光:《中国哲学研究之检讨及建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家,像笛卡尔也抬出了上帝,认为在上帝那里。思维与存(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在是统一的,用来弥补他二元论的不足。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责任编辑:章克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