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趣味哲学-哲学是什么什么东西存在
《趣味哲学》讲稿自我介绍:西南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本科,北京大学美学专业硕士,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博士,现在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任教。徐陶,电子邮件xutao5656@sina.com\n一、哲学是什么?这门课程叫趣味哲学,这有两个问题,什么哲学,第二,哲学真的有趣吗?哲学是什么?人们通常认为哲学包含三种意思。第一,我们在高中或者考研时候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哲学趣味性似乎不大。第二,哲学是人们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关于世界或者人生的某些看法,这种哲学通常以人生格言、人生感悟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这个社会是充满竞争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爱情总是慢慢变成亲情”、“人活着这一辈子,就是生老病死,看淡就好”,等等。这种哲学是有趣的,但是它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生活,因此人生哲学更多的是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进行体会,等到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就会自发的形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学。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人生哲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例如学习佛教的慈悲心,例如学习“狼图腾”的竞争意识,例如学习儒家“仁义天下”\n的君子人格,来使自己具有特定的人生观或者世界观。这种哲学有趣,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有趣。所以我也不会讲这种哲学。第三种哲学,职业的哲学研究。也就是在既有的学术框架(哲学史和哲学研究文献)内,对于某个哲学家或者某个哲学问题的学术性研究,它注重严谨性、学术性。目前的哲学研究已经发展到相当技术化和专门化的程度,通常一个哲学研究者只能在特定的领域进行研究,而且使用某些专业的词汇。其他领域对他来说也许是陌生的。而外行的人,对于专门的哲学研究也会感到非常陌生。这种哲学对某些哲学研究者来说是有趣的,对于某些哲学研究者来说只是一种工作。哲学研究者的三种态度,1,哲学研究是一种乐趣,2哲学研究既有乐趣又是一种工作,3哲学研究无乐趣可言,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我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的是第四种意义上的哲学,即最根本意义上的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什么是最根本意义上的哲学?就是指哲学起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哲学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是什么样子的。在起源意义上,在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起源于人们对于智慧的热爱,什么是智慧呢?智慧就是对于人生、对于宇宙某些终极问题的知识,爱智慧就是人们要不断地探索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是哲学不是要获得知识,因为这些终极真理我们凡人是永远不可能获得的,我们只能保持一颗探索的心,一颗求真的心,一课好奇的心。用另外一种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什么是好奇?好奇就是懵懂的心灵对于世界的一种苛求获得理解的态度。对于人类发展来说是如此,对于个体成长来说也是如此。具体说来,哲学是如何起源的呢?\n哲学的起源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他们就被抛在了这样一颗星球(地球)上面,对于他们来说,有太多的为什么和是什么?远不止《十万个为什么》那么简单。为什么会有日夜,为什么会有雷电和风雪?为什么会有死亡?为什么会有爱和仇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生命是什么?灵魂是什么?自然现象是什么?……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最大的特定在于具有意识,特别是具有反思意识。它能够对世界、对于自身进行反思和追问。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产生了对它自身进行反思的人类意识,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但是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完全都是以哲学的方式。哲学的同胞兄弟还有艺术和宗教,艺术体现在神话,宗教体现在原始崇拜。自从人类出现,几乎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他们构建了一套世界从混沌到秩序的故事。创世神话可以解释世界的形成,例如“盘古开天地”:传说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他为不使天地会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有的创世神话则试图解释人类的形成,例如\n瑶族神话《密洛陀》就是讲创造大神密洛陀以泥土造人。女娲神话更为典型,女娲开始是造人的始祖,她抟土为人,制造人类。神话是先民运用想象力的产物,神话也是先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用过想象来把握世界,从而把盲目、未知的世界变得人化,从而可以理解。宗教和神话是孪生兄弟,神话是先民对世界的一种积极理解,而宗教则是先民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并产生的绝对崇拜。这种崇拜先是对具体的事物,例如动物图腾、植物图腾、祖先崇拜,后来发展为对某种神灵的崇拜。这种神灵也许是拟人化的,例如掌管雷电的“雷神”,也许是抽象的,例如控制人命运的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神话和宗教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运用想象力,但是神话和宗教不同之处在于,神话是一种积极的理解,而宗教则是一种绝对的敬畏和崇拜。哲学和神话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试图了解世界,不同之处在于,哲学采用的是理性的方式。尽管哲学史上出现过尼采这样的非理性主义者,但是尼采作为哲学家,仍然还是在哲学史的框架之中,他的学说仍然被人理性化的研究和把握。理性是哲学的普遍模式,非理性只是其中的某些特例。哲学是人类试图理性化把握世界的最早方式。例如对于“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终极问题上,东西方都给出了自己的哲学回答。老子的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n,意思是道是世界的本体,道产生了混沌,这个混沌是未分化的整体,混沌中分出阴阳,阴阳之间有虚气相隔,阴、阳、气构成了三物。又如古希腊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咋看起来,这些古老的哲学理论是非常荒谬的,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接受了今天的科学,并且把某些科学知识作为了常识。但是你如果想想,在那个时候科学本身还处于萌芽时期,我们对世界尚没有科学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根据某些推测来建构一套关于世界的理论。我们在阅读某些经典的古老哲学的时候,不要一味用现代科学的立场去批判它们,而要反过来,认识到科学是从哲学思考中产生出来的,这涉及下面一个问题: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刚才提到,科学是从哲学思考中产生出来的,哲学是科学的母亲。哲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哲学不能获得真理,因为它一旦获得相对可靠的真理,那么它就变成了科学。\n让我们来看看历史。古希腊的哲学家大都也在从事科学研究,古希腊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也就是对于自然和世界本原的追问,在这种追问的背景下,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也随之而发生。后来人们开始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追问,从而产生了政治学、家政学等社会科学。这说明,在科学的起源时期,都不可避免地要先由哲学在特定领域进行探索来引导,在这种探索性、开创性哲学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具体和实证的研究,从而形成特定的科学并且不断发展。在古代如此,在近代也如此。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Dalton1766-1844)的代表作《化学哲学新体系》,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原子理论体系的建立,它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学术专著。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写作了《动物学哲学》。即使是在成熟的科学出现之后,哲学也会对科学进行引导,特别是在科学面临重大革新的时候。哲学思考是一种试图对于未知世界获得理解的态度和冲动,这种态度引导人们在未知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确定下来,作为确定的科学。哲学与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没有对错之分,而只有深刻和浅薄之分,学习哲学必须要学习哲学史,即使那些最古老的哲学学说,对我们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而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永远是不可彻底理解的,因此哲学就没有对错。而我们学习科学只需要学习最新的科学,而无需学习科学史,新的科学理论会取代旧的科学理论,并且科学可检验性和普遍适用性,因此它有对错之分。不管是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们都要具有一定的哲学态度,即思辨的、求真的、探索的、好奇的态度,对这个世界进行终极的追问。\n哲学的独特性很多人都会问,学习哲学有什么用?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一门学科,因为它对我们有用。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工作,学习实践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操作,甚至学习音乐也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味。那么哲学呢?学习哲学可能没有太大的实践用途,在国外很多学习哲学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因此很多教授哲学的老师都呼吁那些家庭条件好的人来学习哲学,以免影响到以后的生存问题。既然哲学这么无用,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来学习哲学呢?那是因为哲学虽然无用,但是它很有趣。这堂课的名称叫做“趣味哲学”\n,给人的感觉是我会抽取出哲学中最有趣的一些东西来讲授给大家,但是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哲学本身就是有趣的。专业化的哲学研究由于高度的分化,高度的细节化,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无趣。但是从哲学的起源和最根本的形态来说,哲学是非常有趣的,非常有魅力的,它是心灵对于世界的一种探索和求知,哲学态度就是保持着一颗童心,并且用好奇的态度去探索世界,并且试图获得理性化的理解。因此,哲学虽然无用,但是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哲学精神,具体说来,就是求真、好奇、探索、思辨的精神。学习哲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换个视角来看世界,从而让世界对我们呈现出不同的新面貌,这种面貌或许不同于我们常识的看法或者科学的看法,换个眼睛看世界,这会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多么的丰富,而不再是习惯性的屈服于常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你会发现,常识和科学世界观其实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解方式,我们的心灵随着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你的心灵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学习哲学会不会使我们精神“出轨”,反而不适应普通的生活,例如有的人说哲学家都是一些思维不正常的人。这也是一种误解,换个眼睛看世界,并非要你按照某种哲学思维方式去进行实践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对于我们的生存具有至上的地位,这是我们不容置疑的,而我们只是在理解中换个方式看待世界,这非但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反而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变通、更加豁达,因为你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有个说法是,学习哲学可以使聪明的人更加聪明,使愚蠢的人更加愚蠢。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学习哲学是要培养起一种态度,一种哲学精神,而非机械的照搬哲学理论或者哲学学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哲学就是哲学理论,因此对这些理论进行学习、思考甚至进行背诵,并且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那就是大错特错。我们在接触一种哲学理论的时候,必须要彻底的理解它,然后试着用这种哲学的视点去看待事物或者世界。但是,如果这种哲学理论你不能获得理解,那么不要僵硬地照搬这些理论,因为这些理论反而会阻碍你的思想,有害无益。哲学的魅力\n哲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笔者在北大学习了哲学七年,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人。例如,很多人本科学习的是法学、经济学、文学等热门专业,但是都去报考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哪怕学习哲学有可能让他们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有人年龄已经很大了,但是却离开家庭,到哲学系来学习,也有人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了,但是自己却想要来学习哲学。诚然,相比之下,这并不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思想繁荣的局面一般出现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大家都没有钱赚。例如80年代初期,大家生活都很简单,思想却很繁盛,当时国外的哲学和思想涌入中国,加上从文革的思想禁锢中摆脱出来,所以当时人们很关注思想和精神领域。例如当时出现的尼采热,海德格尔热,弗洛伊德热,等等。第二种情况,大家的经济水平都比较高了。这时候就会从关注物质领域转到关注思想领域。我们现在的状况还是从第一种状况转到第二种状况,但是很快就会达到第二种状况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思想和文化的追求会越来越大。在学科分类中,哲学总是处于第一的位置。但是哲学家在职业中的地位则是不确定的。有些哲学家非常显赫,例如康德,据说当时很多贵妇人的梳妆台上都摆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因为这是一种时髦的象征。又比如萨特,萨特去世的时候,巴黎有数万人为送葬。萨特曾经呆过的双偶咖啡馆和花神咖啡馆至今仍然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人都会在那里拍照留念。有的哲学家则是世外高人,例如有这样一个典故。\n“亚历山大大帝巡游,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亚历山大大帝。你有什么需要,我都可以满足你。”第欧根尼回答:“我惟一的要求就是,请你让开,你挡住了我的阳光。”又比如中国的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是远离尘世的世外高人,默默得著书立言。有的哲学家则很不得志。二、什么东西存在?本次课我们讲哲学的第一个大问题,即什么东西存在着?或者说,存在着什么东西?再或者说,如果这个世界是存在着的,那么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这属于本体论的问题。从哲学史的发展来看,这也是哲学家首先关注的事情。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从西方哲学发展来看,人们是首先关注的宇宙和世界的问题,如泰勒斯等人,然后才去关注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哲学问题,例如古希腊的智者们。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试图剖析并且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自然而然地或者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存在着的东西就是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的物品,例如我们所用的笔,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所用的电脑,还有桌子、房子、汽车、人……\n总之,就是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因为我们想知道的不仅上面所说的是这些东西存在,而且想知道这些东西作为存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性,或者说是否有更基础、更根本的东西来构成它们,即世界的基质或者本原。如果你说我们知道存在着各种东西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回答,那么请想一想,树木、桌子、衣服等各种东西,包括人,过了很长的时间就会朽坏,变成灰烬。比较坚固的东西例如建筑和金属,也抵制不住时间的侵蚀,在大自然中也自然而然的瘫倒或者生锈。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可朽的、易逝的,而非永存的。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却一直存在着,那么肯定有些永恒的东西是这些易逝的东西的基础或者根源,而这就是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试想,退回到40亿年前的地球,我们所知道的那些东西绝大多数都不存在。那时候存在什么东西呢?有海洋、大地、天空和雷电。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柯勒认为火、气、水、土是万物的根源,这就是“四根说”,万物因为四根的结合而产生,因为四根的分离而消失。比如中国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万物。而其他哲学家则采取了一些类似但是由不完全相同的观点。例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因为万物都要靠水才生长。而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本院,因为气是最普遍的东西,气凝固后形成了各种事物。而赫拉柯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源,他认为万物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并且火的原则贯通于万物之中。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数比水火土这些属性更加基本,而且数的规律支配着世界。当然,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数学家,他们在数学以及几何学上有很大的贡献,他们的哲学观也与数学研究有直接联系。\n而中国的哲学家在本体论问题上通常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气本原,万物由气构成,第二种是理,这种理是世界最基本的存在,也是万物的内在规则,第三种是心,抽象的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也许这些学说看起来很荒谬,因为这很不符合我们今天的常识观点。但是有一种古老的哲学观点却和我们今天的科学观很相似,这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的聚合形成了万物,原子的分离又产生了万物的消亡和变化。没有虚空,原子也无从存在,没有原子,虚空则产生不了万物。而且,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互相碰撞,不同的原子或者相互勾连,或者相互分离。这很像我们今天的物理学所讲到的原子。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微小的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占据了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的大小主要是由最外电子层的大小所决定的。如有原子是一个足球场,那原子核就是场中央的一颗绿豆。所以原子几乎是空的,被电子占据着。分子是一些原子通过共价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微粒,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从而分子之间有间隙。不管古人的观点看起来是多么荒谬,也不管也许预示着后来的科学观点,它们作为哲学,意味着人们从具体事物中超越出来,试图去把握某些更加基本的基质或者本原,以此作为世界的存在之本。柏拉图认为最高的存在是“形式”或者“理念”\n,就是具体事物的原型。举例来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马,但是它们之所以都是马,是因为都是参照马的原型而被自然所创造出来的,因此这个马的原型是最基本的存在。此外还有各种事物的原型,它们都是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存在,而具体事物则是变化和会消亡的。在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认为存在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的存在物,所有存在物的原因,第二类是精神存在物,第三类是物质存在物。到了近代,对于存在的哲学研究有了更多的观点,例如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因为他考察了各种事物,发现外在事物都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只有我自己在思考这件事情是最可靠的,因为这是无法消除的,思考是一件能自我意识到的事情。因为笛卡儿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所以“我”也就是思考着的心灵是必然存在的。并且根据当时的思想背景,上帝也是存在的,同时上帝保证了心灵中的各种观念在世界中的实在性。黑格尔在存在问题上的影响很大,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外化出物质作为自身的对立面,物质从无机界发展到有机界,从动植物发展到人类,从原始人发展出社会和文明,最后在哲学家的头脑中构建出一套逻辑,这种逻辑就是绝对精神的再现。从而绝对精神实现了一个圆圈,回到了自身。1无机界(自然哲学)2动植物绝对精神——外化出——物质3人类社会(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4逻辑学(绝对精神本身)\n去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然后发展出植物和动物,动物发展到人,人有了心灵或意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在本体论问题上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是在研究什么东西存在,但是他要研究的是存在作为存在是什么,因为存在不同于存在物。海德格尔不像以前的哲学家一样,试图寻找到某种基质例如“气”、“绝对精神”、“物质”来作为世界的存在,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基质实际上也是一种存在物,而不是存在之为存在。他的方法是“现象学”,就是让存在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存在的本来面目。海德格尔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把人与物所组成的世界的存在面目勾勒出来。但是后来海德格尔觉得这种描述还是带有主观性,于是他试图让存在自己在呈现自己,但是这里就存在一种困境,一方面要进行哲学论述,一方面哲学论述不可避免会有主观性,因此海德格尔后来只能进行一种类似于禅宗或者老庄散文似的言说,依靠于领悟和直觉洞见。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也就是事物的存在。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被我们所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n萨特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当代科学背景下,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如何呢?首先从宏观来看,我们所在的是地球,地球所在的是太阳系,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银河系外面还有河外星系、星系团,这些总体构成了总星系。目前,利用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已经观测到离我们120亿光年外的一种似星非星的天体,取名为“类星体”。这种天体的发现,把今天人类的视野扩展到了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但这并不是宇宙的边界。因此,我们所说的宇宙,只能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而根据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推测,大爆炸之后残留的背景微波辐射中的波纹揭示了宇宙的大小这一令无数人关心的问题:宇宙两头相距至少780亿光年。其次从微观来看,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中子、质子由更基本的单元夸克构成,而现在则认为夸克等基本粒子都是由都是弦构成。\n在微观世界,很多东西并不是人类可以看见的,所以一个理论只要能解释实验现象,就认为它是对的!光子,质子,夸克……都是这样产生的。在所有现在还成立的理论中,弦是最小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天文学根据大爆炸的理论模型所推测出来的宇宙大小就是宇宙的界限吗?如果有宇宙的界限,那么这个界限之外是什么东西呢?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东西存在呢?另外,夸克和弦都是假设的最小单位,那么是否还有更小的单位存在呢?究竟有什么一个终极的单位呢?这些假设的单位究竟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仅仅是一种有用的假设呢?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而在这里科学也会让位于哲学。因此哲学家把存在总体称为“绝对精神”、“物质”或者“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甚至说是一种抽象的“气”,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地说是荒谬的,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这个无限奥秘的存在,常识和科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给出答案,但是它们都是有界限的,超出一定的界限,就不再是常识和科学所考虑的问题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