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哲学性质与哲学架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老子的思想哲学性质与哲学架构

  老子的思想哲学性质与哲学架构在我国先秦诸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所有哲学的问题都有过论述,且最有哲学的系统性和哲学层次。非常赞同扬柳关于“诸子百家思想中,老实说,根本上全是有政学结合的倾向,或是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与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或者说当时的诸子都有政学结合的欲望,”的观点,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应该说那个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发达的黄金时期。但各家所重视的问题,大多都集中在政治谋略、纵横方术、人生修养等比较现实或直接须要面对的问题上,涉及到宇宙方面的论述不多,唯独道家除了研究人生和政治的问题以外,进而对于宇宙的各种问题,而且谈论的更多了些,同时也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以至于其对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而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思想,反而成了其思想学说中点缀了。因为宇宙论是老子的思想根基,老子的思想就相对地比儒、墨、名、法等各家都要来的大气的多。\n下面就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系统作些论述,首先要申明的是,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是无法用由笔者的三言两语能阐明得了的,就目前笔者的水准,其论述也不过是管窥之见罢了,难以从总体上将其思想的精华和哲学思辩叙述清楚,如若有那些不当或不到之处,肯定是笔者自身的水准之问题所致,敬请批评指正。1、老子的宇宙论哲学思想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大致可分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或变化等几个层面上。1)、宇宙的本源: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而宇宙的本源论又是宇宙论的中心,因此整个老子的哲学,就完全在于这个本源论里了。关于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学家们是通过一些物质来说明,由于太具体或太个体了,往往是不能涵盖万物,贯穿始终的(恕不详述)。老子却以无上的智慧,摒弃这些浅现的东西(如:水、火、风、数、原子等物质),以“道”作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这一伟大的发现,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或总原则。(Lw.nsEAc.编辑整理)请看老子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n(第4章)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自然就和天地万物有所不同,天地万物是事或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则就须称之为“无”。这里“有”和“无”,即是“道用”或“道体”,要论其层次的话,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就是道,不过这个“无”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有”所言,并不是等于零的那个数学上的概念。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怎么能等于零呢。道既不是实体,又不可能是空无所有,她的状态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当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种“惟恍惟惚”的状态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道还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存在,既无所谓的寿夭生死,也无所谓大小或广窄。庄子曾说过:“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一副创生万物永不止息的状态,是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当然,道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而上的存在,当然是不能依知觉去证验,也就说不能用言语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书开明宗义:“道可道,非常道”\n。现在虽不得不进行一番解析,却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说明其究竟是什么。对道的真正体认,还必须在于体会混成或恍惚这些词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时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难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得道就不那么容易或简单了。2)、宇宙的生成:(fw.ΝsΕΑc.编辑)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及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形成。为此而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体认或经验了道体之后,对于道用滋生万物若也有一个认知或了解的话,才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么道用是如何地在道体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过程和生成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请看老子的论述:(1)、生成的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n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