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家文化哲学观浅论论文
哲学家文化哲学观浅论论文哲学家文化哲学观浅论论文预读:摘要:中西文化观在道德梢神和艺术粹神中,艺术梢神是为道德精神服务的,道德精神乂是为政治服务的.唐氏认为儒家的基本冃的是耍保持和维护文明社会的正常秩序,|佃维护这种秩序的根本途径,儒家认为是保持文明社会屮政治权力系统和文化教化系统的二元化,以道徳教化引导政治治平.所以,屮国历史上的儒者的命运要么屈服于政治,成为统治当局的帮凶;要么为政治所不容惨遭迫害•中国占代文化主要以个人生活问题和社会生活问题作为口己的主耍文化对彖,导致中国古代知识分了对社会政治道德问题的重视要比西方知识分了浓得多,他们很少关心自然界的现象,关心和进入社会政治牛活成为他们为学的0的和牛活的依靠•乂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最终导致他们想改善政治又受制于政治,他们所侣导的儒学也一样是这种命运•可是,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冇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科学,既重政治又超政治,所谓“治国平天下'‘是为了保持和维护阶级社会中集体、个人、统治阶级利益平衡,这种文化功能不是哪个朝代和哪个历史时期的特姝需要,而是有其历史的恒久性,因为没有哪个朝代不需要和平和安定.所以,儒学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为问,乂是—•种古典的政治学、社会学.儒学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的文化价值即在于此•唐氏尽管髙扬和推崇儒学,但是他并不认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他认为真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是倫道两家的“相激相荡,相错相综:他说:“人率倫树之则以承天,道明白然之用以辅之•儒重常,道观变•言治道者多本于儒,言治术者多本于道•儒畅性天之机,以成己成物;道养心气Z虚,以静明无求.治世Z能臣多崇儒,乱世Z隐逸多崇道•道主宏纳主因势,故开国Z君多崇道;儒树纲常以立木,故屮兴之君臣怛近儒•立木故畅经常,因势故重史学.然归木而言之,则儒重刚性以建立,道重柔性以建立;[6]关于西方文化,唐氏认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就是贯穿于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屮世纪文化的那种追求超越、追求普遍必然的精神,就是那种“求扩张生命力量于时空中之现实世界,并实现普遍者于时空中现实事物,以改造世俗,而不惜精神之物化之精神T[7]104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希们莱文化共同孕冇了西方近代文化.希腊文化是科学之母,这是人所公认的.研究希腊文化,从两种精神入手:一为阿波罗精神即科学艺术Z精神;一为狄阿尼萨斯精神(Dionysius)及阿菲克(Orhic)教精神.唐氏指出希腊精神Z可贵Z处就是“能透过时空小事变Z流转,而获得安身立命Z地"的精神•[7]105这就是说希腊文化将生命建立在对时空物质世界关切的坯础上,在其中发现运动的恒久性及具客观性來建立自身的信念.希腊文化以包括人类牛活在内的整个宁宙自然为对象,重视对口然规律及其动因的探索.罗马楮神在唐氏看来,它是人类“普遍纪律之强制的实现与普遍人性Z自觉二[7]107罗马法体现了罗马精神强制性的规律,而斯多喝哲学体现了人性的口觉•斯多卩葛哲学肯定口然理性的客观普遍性,肯定人类社会必须有如同口然秩序的社会秩序,这样就产生了强制性的纪律与法律,人类的理性就在于按照社会的普遍规律规范自身的牛活.这样,希腊文化求普遍求超越的文化理性,就转化为罗马文化“主宰卞活,条理化牛活之实效”[7]109的生活理性.客观地说,罗马法就是斯多U葛哲学精神的实现.基督教精神,唐氏认为这种精神是“绝对的普遍精神Z肯定内心Z仁之自觉”.[7]110唐氏认为,斯多喝精神只认识到白然理性,并以此理性肯定人与人的平等.这是识义不识仁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分别也在于此,犹太教知义不知仁,而基督梢神就是仁爱梢神,不仅爱朋友也爱敌人,耶稣为人类赎罪而上十字架,是至仁Z表现,耶稣Z爱不特是理,几是情,不重外表而重内心,不仅通于他人之心,而且通于上帝.因知上帝之爱无限,而自觉有罪,由知自我有罪而重忏悔、信仰、圣洁和祈望.“所以耶稣Z精神乃是一种求绝对超越现实日我,忘掉白我,而破除一切人与人间Z界隔,而向往一纯粹的绝对的'天心'、人心、我心之通贯的精神』[7]111这种精神与儒家的梢神不同,基怦教的仁爱和儒家的仁爱分別代表着东西方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以忘我实现自我,冲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界限,而实现犬心、人心、我心的贯通,这是二者的共同之\n处.但是,唐氏认为,基督教的仁爱在实现贯通的同吋,天心与人心是遥遥相隔的,天心高高在上与在下之冇罪的我心相对峙,冇罪的我仰天膜拜、信仰、祈祷,这种信仰与崇拜一方面联系着天心与我心,一方血乂推远两者的距离.科学梢神和宗教精神都可追溯到古希腊,但真正典型的科学和宗教形态则分别出现在近代和中世纪•唐氏认为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发现和实现普遍者于现实时空的特殊事物中,这木身就体现了对绝对普遍者的信仰,这就是说宗教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宗教从本质上讲是排斥理性实证的,宗教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信”代“证”,而科学则相反.如果只有对上帝及其宇宙秩序的信仰,而没有要求实证的理性精神和改造门然和社会的欲望,没冇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质需要,近代科学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从另一面说明了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且两者密切联系、彼此消长•概而言之,唐氏认为,哂洋文化之屮心在宗教与科学丁中国文化之屮心在道徳与艺术”.[7]61“道徳艺术精神与科学宗教精神Z不同,即主观我与客观物Z和谐融摄关系与上所谓主观与客观Z紧张对待关系Z不同”.依据这一观点,唐氏认为冲国文化是“口觉地求实现”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口觉地求表现''的文化.唐君毅在道徳理性的层血上対中西文化整体的“人文”价值趋向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趋向于超人文和非人文,而小国文化的价值正在于指向人文.“所谓人文的思想,即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冇意加以忽略,更决不加以抹杀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Z白然物等的思想[8]因此,人文精神“成为唐氏哲学思想的一条闪光的主线,实现着唐氏的哲学梢神二[9]唐氏论中西文化,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中心观念''.他说:“盖文化Z范围至大,论文化最重要者,在所恃以论文化Z中心观念•如中心观念不清或错误,则全盘皆错[10]1这一屮心观念便是他所强调的“文化是道徳理性的分殊表现二唐氏对屮西文化的根木精神和根本缺陷的分疏比较,正是他对二者相融互汇、协调发展所作的积极探索.他一再强调“文化是道徳理性的分殊发展二道徳理性既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在这种至高梢神的统摄下,中四文化应首先承认彼此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以平等的眼光、平等的心态互视对方,增进相互了解和尊敬,互相欣赏和学习,互相批评与捉携滇正使屮西文化相容、相感、相通,从而形成独立与融合并存、多元与统一共居的、动态的、有机的发展格局,这样才能永葆整个人类文化的生命力.宗教观唐君毅从发生学的角度対宗教的产生和宗教意识进行了疏释•当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和陷于欲望中的口我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人产生一种以求上达的意识,即有罪苦的意识时,最示才有可能逼出有神的信仰和宗教意识.而且,只有当欲望中的自我和自欲望中解脱的H我的才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是宗教意识,否则就是道徳意识.其区别是,在道徳意识中,人虽然感到有两个口我的冲突,但如果还可由协调的办法得以解决这种冲突,或者说两个自我的冲突在自己的身上还没冇达到统一体的破裂时,人虽冇痛苦和罪恶感,他还会认为痛苦和罪恶是我所当受,是磨炼白己人格的好机会,如此,他还是牛活于道徳的境界屮,而不是宗教的境界屮.只有当他的欲望H我和自欲望屮求解脱自我矛盾1分尖锐,以至无法达到协调和消解,两个自我陷入了分裂,而人的统一的自我不能形成时,或者勉强形成,过后乂发现这种统-•两个自我的努力并无实效,从而痛到绝望吋,这时人才由道徳意识转向宗教意识.在这个吋候,两个自我陷入了完全的碍裂,人不能同时感到两个自我都是我.他如以欲望中的自我为自我,就会感到求白欲望屮解脱的自我是另一精神实体而为神•如他以求自欲望屮的白我为我,那么认为欲望中的自我不是我是魔.由于人们在FI常仝活中的我乃是欲望之我,所以人们通常都以欲望Z我为基点,而求超越其欲望以实现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这样,就表现为人对神的信仰.人们越把欲望之我视为卑微不足道,人们对神的信仰也就越强烈,对神的崇拜也就越虔诚•而当欲望之我被全部否定超化时,人就全感到他是牛活于神的国度,成为神的化身.在唐氏看来,这就是宗教的真正根源和本性.宗教意识是人类从口然生命求解放或解脱的意识,是一\n种独立意识,是比求真求美意识更高的意识.它与求真求美意识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求真求美中,人的精神倾注于客观的真美而耗费自己的自然生命•故求真求美要受自然生命律则的支配,而宗教意识则不同,它不受自然律则的支配.唐氏把人区分为陷于欲望屮的自我和求自欲望小解脱的自我,陷于欲望屮的自我是指现实生活屮的自我,或者说是有着自然生命的当下的自我,是具体的H我,形而下的H我•求白欲望中解脱的白我是指从欲望屮超拔出來的日我,或者说是从口然生命中解脱出来的口我,这是精神的口我形而上的口我.这也就是前文所述及的“现实自我”和“道德自我二由此看來,唐氏认为宗教意识是从心理上产生的两个自我冲突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唐氏把人的宗教意识区分为十种:一是信仰白然神,向它祈求满足自己欲望的宗教意识.二是信仰有限的人神民族神或超自然的无限神,而同吋向它表示欲望的宗教意识.三是求神满足自己来生愿望的宗教意识•四是求神主持世间正义的宗教意识.五是求灵魂不朽以完成其人格以及以苦行求灵魂解脱的宗教意识.六是信神以克欲的宗教意识,是-•种崇拜皈依神以克欲成德的宗教意识•七是不信神亦不执我的宗教意识•不信神也不执我的宗教意识,如佛教能对我执破除净尽,将自己同一于超越白我,既无人我之执,也无神我之执,而视一切皆空.八是担负人类苦罪,保存一切价值于永怛世界的宗教意识.九是对先知先觉的崇拜,以担负人类众生苦罪的宗教意识.十是包含对圣贤、豪杰、个人祖先、民族祖先的崇拜皈依的宗教意识.唐氏认为,第I•种宗教意识是最高级的宗教意识,原因是在高级的宗教意识中所信的神如基督和佛菩萨,都是以担负人类的苦罪为己任的.而人类的圣贤豪杰,在实际上就从事担负人类苦罪的事业.显然,唐氏对宗教意识形态的划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道德味道重的耍比道德味道轻的宗教意识高,不夹杂欲望的宗教意识要比夹杂欲望的宗教意识高他的这种宗教形态论,表现出他要建立宗教道徳一体的思想,他开始探索将儒学和宗教加以结合•唐氏认为,人类受苦难多而无法口拔,受冤屈多而无处中诉,从而容易趋丁相信神与灵魂Z不朽,这可以解释西方宗教中的一部分事实,但人类的本性除求一般Z幸福快乐,求客观社会上的止义实现Z外,还追求徳性之完满.向上精神强的人,必定想去除人格屮任何一点点的过恶,以达到至善,而且也愿意看到一切人都去除任何微小的过恶,同达到至善•但是,人所向往的至善人格却是人今生所不能达到的,也不是只凭个人Z力所能达到.于是人们寄希望“人Z精神生命能存在于死后二以使死后仍冇继续向上,以达到所期望的至善的活动;同时,又寄希望于师友或其他人的帮助,英至当他人的力最仍不足以助其去恶,或发现他人都陷于罪恶中时,就不免产牛肯定有一至善的、有无限力量的神力的存在,以帮助口己以及他人拔除罪恶•唐氏认为,这种追求德性至善的愿望,是人类求神与追求灵魂不灭的宗教意识背示更深刻的动力.人一旦具此动机以信神或灵魂不灭之示,又会转而对于人的苦痛、幸福及罪恶与正义问题作一通观:认为人Z所以在现实住活中受苦,乃由于人的罪恶•人有罪而受苦,即表现为宇宙的止义原则,而苦痛反过来又便人获得超越罪过、超越欲望的“善”,或者乂成为磨炼人格,帮助人去除过恶的动因•可见,唐氏是用人类追求德性之完满的愿望來说明宗教信仰的产牛,來解释世界上其他宗教的起源和一些宗教理论的.作为新儒家的杰出代表,唐氏认为儒家思想包含着宗教精神,可是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儒家思想作为宗教冇它自己的特点.他认为宗教冇它不同于道德和艺术世界的特征,就是它冇一个超越者的存在,同时也认为儒家思想对丁•超越者的信念也是存在的,不过不表现为人格神的上帝,而是另一形而上的绝对实在天.对于中国儒家來说,天和地并非只是自然界的存在,而是具有精神牛命性的存在.在他看來,对于超越者的信仰而言,屮国儒教和世界上其他宗教是相同的.但在如何肯定或证明超越者的存在方而,儒家思想和世界上其他宗教乂是不同的.在论证天的存在方式上,唐氏得出了天(超越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在于人心.他说:“就其内在于我,而为我之仁心仁性仁徳,使我之生命、我之精神、我之人格之得口生而日成之言,则天心、天性、天德之全,乂皆属于我而未尝外溢,以成就我之特殊性与主观性][11]88他认为基督教、回教与儒教的最大不同,就是基督教、回教皆重视上帝之超越性,而忽视具内在性,而儒教是超越性\n和内在性的统一•在他看来,宇宙间唯人能以人徳继天徳.人Z以人徳继天徳,即其尽心知性以知天之事.人知其性即知英天所赋之性,天所赋之性为明德,此明徳亦即天性;人知其性即明明德,而能继天.在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有所依赖于天,天亦有所依赖于人,无天道,人道固无所口始,而无人道,天道亦无以成终.这种天与人的交互作用关系就是儒家思想屮天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中国儒教思想尤重积极的肯定与保存一切有价值事物重在积极的培养一崇敬而赞叹爱护宇宙人生Z善美福徳Z情,并以求有所增益于宇宙善美、人生福徳,使Z日益趋于富有口新为己任”.[11]90唐氏这种“融宗教于人丈啲理论设想,是基于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而为寻找屮国未來文化出路所作的有益探索.唐君毅说:“孔子融宗教于道徳,神即人.宋明即道德以为宗教,而人即神.吾人今即山道德以转出宗教,而人建立神,人造神:’[10]390由于这种宗教精神是由人的道德文化精神自身所建立的,是从人的人伦关系中,从人Z家庭父了Z相处,朋友Z交谈、群众Z聚会以及一切社会文化活动,历史文化精神Z延续的客观口然物文化物中见神之存在,并与之和沟通,因此,它乂是与中国人文粹神相一致的,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的宗教,唐氏宗教观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的宗教观.他一牛所孜孜追求的,是所谓真正的宗教粕神.他幻想建立一种以儒教为基础的,乂吸收世界诸人教之长的未來新宗教,以消除古今中外的宗教的纷争和冲突,使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得到安身立命Z所,以满足人对精神价值的盂要.人生哲学在人生问题上,唐氏提出了“人生Z本在心”的命题.唐君毅对“心本体”的体认是从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出发,进而转入对产生此怀疑Z心灵的认町的•唐氏哲学认为现实宇宙是虚幻的,人有追求真实的、善的、完满的世界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本质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牛灭与虚幻,追求一种恒常的真实,而这利鬼法源自每个人的内心,此内部的自己即是心之本体,由此可体认到形上界Z真实自我的存在.作为超越现实世界的心Z本体,唐君毅认为是内在于自我的道徳理想.同时,唐君毅把人的思想和精神看做比客观物质世界更为真实的生命本体,认为此种心本体虽不可见,但能于表现心之作用的精神体会到它的存在.人的物质存在是身体,•其楷神存在属于心灵,心是身体的主宰,身只是心的外売.这是i种唯心主义存在哲学•在这种哲学里,人之身体亦为生命精神所渗贯而成为主体之能觉,具有精神性,故人生之木在心,人生的活动木质上就是心的活动,是生命精神的表现.[1]98唐君毅视心为真正的先天地而生的万象Z主宰和人Z灵根,绝对Z绝对冰恒Z永恒.于是“我赞叹,我崇拜,赞叹崇拜我的心.我的心,即我的上帝,我的神.你是真美善之自体,你是至善至美与至真二[12]唐氏还认为,人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从外面看,人即是现实的物质存在,人就是他的身体,而身体不外乎是十四种元素的复合物.而从内部看,则人当下即是一精神的存在,当然,在这两者之中,心灵重于身体,精神高于物质.原因很简单,心是身的主宰,而身则只是心的外壳•“以心统身,理乃H真二心是人的根本,人生的本质,是心而不是身•为什么是心统率身而不是身统率心呢?唐氏认为,首先,心能融和万物,而身不能•比如,当人们想着亲爱的人时,他的心就在亲爱的人身上•其次,心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身则受时空的限制.在物质的空间里,一切物质的排列都有空间的次序.而在心里所有的物质都可以随着想象而自由地排列纽合.在现实的时间里,过去的事情便不能再冋来,未来的事悄也不会提前到来,而在心里,人可以匝新生活在过去也可以生活在未来.再次,心能开辟思想而身则不能,只要伤〈有足够的想彖力,心可以口由往来,开辟出这样那样的思想境界,心能将你所感觉到的一•切东西、-•切声色形味任意加以组合融解,从而构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乃至无穷无尽的宇宙.另外,心能进行白我认识而身不能.心能以它自己为对象在它内部自由活动,能进行“吾FI三省吾身”能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关照.笑时,知道自己在笑且能笑己所笑,恨时也知道自己在恨,且知道在恨谁.在心的自我认识中,既是主观的乂是客观的,心的活动兼冇内外两重世界,且能互相转化,以至无穷,这些都是身体无能为力的.所以,在唐氏看来,人生的活动就是心的活动.他认为人牛最低的活动就是求人的生存.求个体的牛存就是现在的我対未來的我的召唤,这在本质上是心的活动.人生较高的活动是男女Z爱,在爱悄而前只有心心相印才能彼此\n结合,因爱情的结合就是心的结合.人生更高的活动是求名.求名,唐氏认为就是在他人Z心屮求自我的存在,仍然是心的活动•人生最高的活动就是知识上求真,艺术上求美,道徳上求善•知识上求真是心智的运川,艺术上求美是具象会心,道徳上求善,是拓展1=1己的爱心,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总之,人生的各个层次的活动都是心灵精神活动的表现.心灵精神的表现有充盈和不充盈Z分,表现充盈时,人生就高诡仮Z,就心灵闭塞滞神流荡•至于现实的物质少体,在唐氏看来,那是一个负性的存在、消极的存在•物质身体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它被逐渐消耗的过程中,使心灵精神逐步得到释放,离开了心,身体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如果人们将身作为根本,那么就会被欲望、本能、冲动所支配而产生人牛的悲剧.关于人牛的意义,唐氏认为在于充量地开拓粹神的空间.“唯人牛之木质兮,唯此内在之梢神.唯人生之目的兮,唯在实现此梢神.旷观人生一切Z活动,唯系于精神表现于充虽与否兮,然后知内在精神Z为至真•”[2]178-179在他看来,之所以冇人道之苦、世界之乱,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不知道白己区别于动植物之生,只求自己生于外在的自然世界,而不求生于内心的梢神世界.唐君毅这种开拓精神空间的人牛意义论,可以说是具人牛•根本在心观点的延续,反映了唐氏的人牛理想和追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时代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关于人生的境界,唐氏在《人生之体验•自我生长Z旅途》中由低到高提出了十种人生境界.第一是婴儿阶段,这是人生的初始境界.第二是人生的童年生活时代的境界.第三是人生追求爱情的青年时代和有了孩子的屮年吋代的境界•笫四是追求名誉的壮年吋代的人生境界.第五是事业中Z永生与人类末日的杞忧的境界.第六是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笫七是指追求美的艺术创造者的人生境界.笫八是追求善的伦理道徳家的人牛境界.第九是追求圣洁的宗教信仰者的人牛境界.第十是指大人合徳的中国儒者的人工境界•在上述十种人生境界里,询四个境界是人牛牛长不同阶段上的人生境界.这是任何凡人也都要经历的人生境界.六到I•则是超凡人的人生境界,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境界,而是求真者、求美者、求善者、求神圣者和求仁者的不同的人生境界.山此可见,在唐氏的世界里,物质的世界是最低的,接下來是真、美、善(道德)、宗教、仁,最终达到天人合德的最高境界.总的来说,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建基于“心本体”Z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他所追求的就是“道徳H我”的建立.唐氏肯定生命世界在物质世界之上而心灵世界乂在生命世界Z上,而为自然宇宙Z中心,这一中心理念支配了唐氏的全部哲学.他以心本体论为核心,以心灵开出九境为框架,把客观世界事物的个体、种类、功能因果关系,主观世界的感觉活动、理解活动、道德反省活动以及人们的一神教信仰、佛教信仰和儒教信仰,都归于生命心灵的超越活动•他将道德口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徳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徳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屮心观念,贯穿于唐氏哲学整个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唐氏这一超越的唯心主义秤学,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作者:吴衍发单位:东南大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