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物质世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n通俗的解释:爱智之学。希腊文:Philein(爱)sophi(智慧)哲:明智philosophy\n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什么是哲学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n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n存在(普遍、一般)哲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动物学科学有机物生物动物马(特殊、个别)\n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到这么高?哲学为什么需追问世界的终极本体?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追本溯源穷究会通这是由哲学“爱智慧”的性质决定的。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哲学》p23\n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信仰化、非理性化宗教哲学理论化、系统化感性的、零碎的哲学常识世界观\n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n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区别: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问题联系: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第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n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n为什么?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n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n唯心主义唯物主义\n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五行说\n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不同回答产生: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n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人们不能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世界。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它的本质。休谟康德\n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n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n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n“两个对子”是什么?怎么样?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世界观方法论\n三3、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历史形态\n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代表:朱熹:理在事先。柏拉图:感觉世界是永恒的、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辨证地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评价:以哲学语言精致装扮的宗教创世说。\n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而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代表;中国陆(陆象山)王(王阳明)学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评价:夸大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必然导致唯我论。\n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时间: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期,中国奴隶和封建制时期。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却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代表泰勒士;水阿拉克西美尼:气赫拉克利特:火恩培多克勒:水、土、气、火德谟克利特:原子中国古代:“五行”说东汉王充:“元气”说范缜:形成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天下唯器”“无其器,则无其道”\n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世界观,他们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对世界本原的探求,不是诉诸神灵,而是在物质世界本身去寻求答案,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由于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还带有直观和猜测的性质,显得笼统和粗糙,他们虽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它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n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评价: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要求。但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阶段的限制,也存在局限。表现:第一、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第二、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事物。第三、不彻底性,其社会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n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n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事物内部的矛盾。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动的,即使有变化,也仅仅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事物的变化是外力的推动。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不动的,用片面、静认止的观点看问题。\n古代朴素辩证法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韩非:“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不可谓常。”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一切都是在斗争中变化、发展”“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n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区别\n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n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第三种历史形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