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漫谈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
漫谈: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讲座人:高捍东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n一个日本学者的话:“要想为难一个哲学家,就请问他‘什么是哲学’和‘哲学能给我们什么’。而一个哲学家若被问到这两个问题时,理当不做回答并愤然离去。”当我在校园里听到那不绝于耳的“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疑问声和以清高轻蔑的口气谈论哲学时,我偶尔只能以哲学家惯有的平静和苍白的语言回击说:“哲学之无用实乃其大用是也!”\n哲学与政治:哲学确与现实政治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存在那种专门为现实政治进行辩护或服务于政治的哲学,但为政治服务绝不是哲学的唯一功能和主要功能,它也无须非要与某种政治理念保持一致,更不能等同于某种政治理论,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界线,不容混同。我们中国的哲学教育……让受教育者认为哲学就是政治或政治理论,这实在是我国哲学教育的失败和偏失。\n一、分析对哲学一些看法A、“哲学家是那种专门制造考验人的智力作品的人,其中一些哲学家是无事生非、故意扰乱人类内心安宁的专家。学哲学实为检测自己的智力,并有意锻造一颗不安宁的心。当他发现自己的智力不弱而又适应了内心躁动的时候,他便也开始制造考验别人的智力作品并把某种不安分传染给别人。”\n议论:“无事生非”的哲学家可以理解,“多此一举”的哲学家应该称赞,“杞人忧天”的哲学家值得尊敬。哲学惯于在确信处究问,在无疑处沉思,在无用处深掘,在安宁处躁动,喜欢在难题上下力,从宏观高度总结提纯或从根本处透视分析,乐于在人类思维极限或边缘处漫游。\n对哲学一些颇有价值的看法:B、“哲学就是用人人都不懂的概念讲人人都懂的道理,或者相反,用人人都懂的概念讲人人都不懂的道理。”C、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当然也有反面的说法:“哲学就是使人糊涂”。)\n哲学何以能够给人智慧?它让人习惯于从宏观整体把握细节,从联系中看到事情的真像,从可预料的结果透视当下的“应当性”,从根源处突显事物的本质。在常人见到“动”的地方,注意到“静”的一面,反之一样;从常人把握的相对性方面,看到绝对的方面,反之亦然;其它还有“从同中见异”或“从异中见同”之类的能力。哲学智慧与小聪明有关联,但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哲学智慧到小聪明是一个下降的过程,许多哲学家可能有哲学智慧,但却缺乏小聪明。哲学的确可以给人某种智慧,让人的生存多一份清醒,少一点“沉沦”,活出一个多少有点本真或完全本真的自我。但哲学真正直接给人的还不是智慧,而首先是一种境界和素养,智慧不过是这种境界和素养的伴生物。\n关于哲学的其他定义: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E、哲学是关于一般规律的科学。F、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认知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世界的一种总体性的把握。G、哲学是关于终极性根据的探寻。\n二、哲学产生及其存在的根据根据:“人之最本质的特征是其能够享有越来越大的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新我的能力,从而具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在精神上实现新一轮超越的开始。哲学是人类在精神上不断超越自我而有的各种精神产品。这是内在于人性的主因。因此,哲学的出现实在不是那种吃饱饭了没事干的人凭空制造的东西,它植根于人类的那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自由本性,哲学应当在人的这种本性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据。从对哲学功用最深刻的看法中,我们可以这样说:有哲学素养和引导的人生,是最能体现人性的人生。\n续前:哲人苏格拉底早就告知我们说:未经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意即: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没有目标的生活是懵懂无意义的生活。哲学是我们获得这种审慎能力的前提条件,没有哲学修养含金量的生活还不是完全属人的生活。\n哲学产生的外原因超越者将遭遇众多矛盾的纠缠,而不断萌生而必须面对的重大矛盾是一般科学或专门的学科解决不了的,它们必须仰仗哲学给出一个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解答以求有方向感并使心灵获得某种安慰。这可以看作是哲学产生的外部原因。\n哲学的实际产生中国哲学的产生:西周末年,原本稳定的“井田制”社会出现了“圣王不作,诸候放恣,处士横议”的局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情势。当时的学派号称“百家”,后人归类为:儒、道、法、墨、名、阴阳六家。\n印度哲学的产生:外来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带来了一种宗教文化(“吠陀神话”和“吠陀梵书”),之后从中衍生出有哲学高度的《奥义书》。在古代印度,哲学与宗教是统一的,一开始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因统治者(婆罗门)的腐化,这种宗教出现了危机,出现了类似中国的百家争鸣的局面。释迦牟尼就是在争鸣中出现的佛教创始者。后人一般将佛教出现视为印度哲学的真正产生。(“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贤人、有智慧的人。据说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29岁出家,35岁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之后传授子弟,80岁圆寂。)\n希腊哲学的产生哲学不是起源于对大千自然的“惊异”,而是起步于对“智慧”的追问。哲学在希腊起步于和埃及、巴比伦民族比较中发现的自身愚昧,因此,“哲学的探索只是为了想摆脱愚蠢”这句话是对的,但绝非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而且只有当希腊人真正反思“何为智慧”并做出初步解答时,哲学才正式产生。\n世界三个地区的哲学特点(1)希腊哲学:喜欢将宇宙世界作理性化处理,并把它看成是统一的,或统一于物质,或统一于上帝,或统一于精神。他们追求将个人、个体提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展示一种超世情怀。属科学型哲学。(2)印度哲学:以寻求个人的解脱为哲学宗旨.对印度哲人来说,生活的世界是一片苦海,苦之最大是轮回。哲学当探求脱离苦海、超脱轮回之法。显示出一种出世意向,可归为玄思型哲学。(3)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它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体现为人伦情节,属贤人型哲学。\n三、哲学对象和哲学问题哲学对象是人们普遍信守的某种观念或某些权威张扬的一些理念,哲学问题首先恰恰是对这些观念、理念或信念进行质疑而有的问题。人们普遍信守的观念和权威张扬的理念都是人的精神层面较高级的东西,这些东西决定着人的精神面貌、气质、生活态度、看问题的方式、认知事物的角度,也塑造人的品格。一般而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信守的观念,扩而大之,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特色也与长期共同信守的观念和理念有着很大的关联。\n四、哲学的功能哲学功能是审视、批判、分析人们普遍信守和权威张扬的某些带根本性的观念,剔除其中偏失的、陈旧的和错误的,最后建构新观念系统重新武装人,以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品位,重新塑造人。\n五、哲学定义哲学是肩担道义和责任的哲学家(或有一定哲学素养的学者)审视、批判现世人们普遍信守或权威张扬的某种具有根本性的观念,然后摸索建构新观念系统以替换之、借以提升人精神品位的纯理论性的活动和这种活动的结果。简言之:哲学是批判和建构观念的纯理论性活动和活动的结果。\n六、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哲学所涉及的最实质性的问题或最核心的问题都是关于“自由”和“人的解放”的各种极有深度的思考上(虽然体现这一点经历了一个过程)。人类本性的超越性,是永远都不会满足已经获得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就总是为人类指出新的自由目标和解放目标。\n哲学核心问题的说明:哲学家均力图对下述问题做出回答:人有没有自由?有怎样的自由?可否实现自由?实现自由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有自由和没有自由的终极根据何在?人的本质是否可以定格于“自由超越自我”之上?人类可以很好地展示和把握自己的自由本质吗?哲学是哲学家对人类生存条件、生存境况、生存质量和生存意识及活动(享有的自由状态)极为不满而企图从根本上找到解决之途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哲学家都是心灵躁动不安而又忧虑极深的学者型人物。\n最后的补言:(1)哲学定义也许不是唯一的,从人之本性是超越性和为了“自由”而动的情况看,我们还可这样来定义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使自己的精神向一种终极目标自由超越并力求获得理论和精神安慰的一种努力,努力结果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就是哲学。\n续前:(2)哲学的批判指向一切影响人的观念的领域,但更多地指向哲学同行,形成不同哲学提供的不同观念系统的理论交锋,并催生新的哲学理论。因此,哲学的批判功能更多地发挥在对别的哲学审视和批判上。\n续前:(3)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布拉德雷说过这么一段话:哲学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欲经验神性”的冲动,在哲学中得到的所谓真理即不是完全和绝对的,也不可能得到证明,毋宁说,哲学形而上学不过“是为我们本能所信仰的东西找出一些拙劣的理由”罢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