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社会哲学》PPT课件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2012025155主讲人:阮培元社会哲学\n社会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一、社会哲学主要围绕社会制度、自由、平等、人性和宗教信仰等社会问题而展开哲学之思。\n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特点由于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特点——轰轰烈烈,所以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特点具有——启蒙性+战斗性。\n三、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理论先驱——梅叶哲学\n1、梅叶的社会地位——被压迫阶级在梅叶平凡的一生中,也曾同现实环境发生公开冲突。大约从1711年始,由于反对当地一个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暴无道,他就同这个领主和里姆的大主教——梅叶的顶头上司形成了持续多年的敌对关系,后者联合起来对他进行迫害。他们借口梅叶在自己的教堂内没有设忏悔室,并且违反惯例,在只供封建领主坐的席位后面摆了给农民坐的板凳,把他幽禁了一个月。释放时,大主教还强迫梅叶号召教徒为他们的领主祈祷。梅叶对此十分愤怒。他在教会讲坛上,当着到会的领主向教徒们说道:这就是可怜的乡村神甫的命运。大主教们本身就是封建领主。他们虽然都有耳朵,但只是为贵族老爷而生的。我们只请求上帝叫我们村子里的封建领主不再虐待农民,不再掠夺孤儿。这件事是梅叶一生中直率地斥责现存制度不公道,保护穷人,反对压迫者的唯一激烈而公开的行动。梅叶晚年逐渐丧失视力,趋向厌世。他在一封信中说:“现在对于我来说,最好是不再活下去,我甘愿而且毫不怜惜地抛弃生命,虽然我一生无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都过得平安宁静(如果我没有现在所经受的可能完全丧失视力的苦恼的话。因为对我来说,丧失视力比丧失生命要痛苦得多)”。后来,他甚至拒绝进食,连一杯葡萄酒也不愿喝,来加速自己的死亡。逝世前,他说: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我不应当信仰上帝。根据梅叶以神甫身份签署的最后一个文件和他的继任人的任命状来看,他逝世的时间大概是1729年5月,享年65岁。\n2、梅叶的反宗教思想:(《遗书》)《遗书》集中反映了梅叶的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在它的《序言》和末尾的《告读者》中,梅叶向教徒们谈了自己写作的目的和原因:“我的目的,是要尽我的力量使你们睁开眼睛(虽然晚了一点),看一看我们所有的人(我们有多少人啊!)不幸地诞生和生活在其中的那些荒唐的谬误。”“真理本身的力量使我说出真理对不公道、招摇撞骗、暴政以及其他一切不法行为的仇恨才促使我不得不这样说!”\n梅叶在留下的手稿中,没有注明《遗书》的写作日期,但可以肯定,他写这部著作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即失明的威胁趋于严重的时候,完成它则在他临终前不久。他在《遗书》中就曾写道:死后毫无疑义将会有人诽谤我,侮辱我,……这些一点也不会使我苦恼了,我差不多已经不过问世事了。死人是没有什么可以苦恼和耽心的。而我现在快要和他们在一起了。梅叶的《遗书》手稿共366页,分订三册。内容包括99节。其中80节用来揭露和批判宗教迷信,旗帜鲜明地宣传唯物论和无神论;其余19节用来批判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论述所向往的未来社会。从《遗书》中引用的文献来看,梅叶的学问是十分渊博的。当然,他研究最深和引用最多的首推《圣经》。除基督教各种文献和传道书之外,他阅读并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到当代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作家的著作。\n梅叶在《遗书》中断言,世界是真实存在着的。他认为,存在就是物质。物质是永恒的,它的存在不依其它任何存在为转移,它是一切存在的起因。物质是可以分割的,而且是运动着的。自然界的一切是按照物质运动的自然规律产生的。一切起源于物质各部分的不同结合、配置和变化。物质自己在运动,不存在任何引起物质运动的外部原因。《遗书》告诉人们,宗教神学所谓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精神实体“上帝”和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完全是虚妄的,没有任何理智上的根据。谁也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谁也无法克服上帝创造世界假设中的重重矛盾。\n他在《遗书》中说,现存社会有许多祸害。其中,首要的是“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们之间的极不平等的现象;一些人仿佛生来就只是为了横暴地统治别人,永久享受生活的一切幸福,相反地,另一些人生来就仿佛是为了作贫穷、不幸、受人鄙视的奴隶,毕生在贫困和沉重的劳动中受苦。”“这种不平等现象曾把整个权力、一切福利、一切享受、一切使人愉快的东西、财富、甚至游手好闲都交给世上的强者、富人和贵族,而把一切最不快的和难堪的东西:依附、忧虑、不幸、不安、惊惶,一切劳动和一切累人的工作都交给贫民。”梅叶也是一个“天赋人权论”者。他说,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在地球上生活和行动,享受天赋自由和利用地面上若干财富,以及从事有益劳动,以获得生活所必须的一切的平等权利。人们之间的上述相互关系是不公道的,是最可痛恨的,它违反了天赋人权。\n四、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性的哲学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n1、伏尔泰哲学伏尔泰\n(1)伏尔泰的介绍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n(2)伏尔泰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对教会的批判伏尔泰所坚持的哲学观点,是自然神论形态的唯物主义。这种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从洛克那里接受的经验论,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承认外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经验是认识的来源。\n伏尔泰认为宗教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于教会散布的蒙昧主义,是它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虽然他没有真正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只是比较肤浅地把宗教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无知和僧侣的欺骗,但是他从人类理性和历史事实两个方面对宗教教义的荒诞不经和教权主义罪恶的揭露和批判还是相当深刻的。他指出,基督耶稣不过是一个凡人,《圣经》不过是一些荒诞透顶的神话故事,而一部教会史就是充满迫害、抢劫、谋杀的罪恶史。因而,他针对教会提出了著名的战斗口号:“打倒丑类”,在团结反宗教力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n伏尔泰虽然对于洛克的学说没有多少推进,但是他在克服洛克“内省经验”的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同时,却发挥了这个学说的战斗性。一方面,他批判了G.W.莱布尼茨为宗教神学张目的“前定和谐”论和R.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又反对G.巴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他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否定了宗教神学关于灵魂不灭并可脱离肉体而存在的教义。他在接受牛顿关于自然界都受引力定律统一支配时,没有陷入宿命论,反而批评宿命论和绝对机械决定论,从而为政治上争取个人自由确立了理论根据。根据这种哲学观点,伏尔泰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教会的黑暗和反动。\n2、孟德斯鸠哲学\n(1)孟德斯鸠介绍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不多,但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n(2)提出“自然法”一是和平;二是寻找食物,设法养活自己;三是自然的爱慕情感;四是过社会生活的愿望\n(3)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1、气候2、土壤3、国家幅员\n(4)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说”国家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以权力约束权力”,但带有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妥协的阶级局限性。)\n3、卢梭的哲学\n(1).介绍介绍卢梭的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n著名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泰雷兹·勒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他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勒瓦瑟结婚)。1750年,卢梭在30岁时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不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n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n(2)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一是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克服不平等的方法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怎样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从平等过渡到不平等的问题。\n《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灭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n(4)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法文:DuContrat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n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是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的国家制度这样才能保障全体缔约者的“公共幸福”、“公共利益”。二是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主权应属于人民,政府的职责仅仅是执行“公意”,并非是人民的主人。\nThankyouverymuch!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