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6 发布 |
- 37.5 KB |
- 1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目 录-大学物理
目录大学物理………………………………………………………………………1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8C++语言程序设计……………………………………………………………14通信电子线路………………………………………………………………19数字信号处理………………………………………………………………25信号与系统…………………………………………………………………30电子测量技术………………………………………………………………33移动通信……………………………………………………………………37自动控制原理………………………………………………………………40无线通信技术………………………………………………………………46电子设计自动化EDA………………………………………………………49数字图像处理………………………………………………………………54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58传感器技术…………………………………………………………………61MATLAB程序设计教程………………………………………………………6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69通信原理……………………………………………………………………74信息交换技术………………………………………………………………77电器控制及PLC应用………………………………………………………80过程控制系统………………………………………………………………84模拟电路……………………………………………………………………88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95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99·142·\n《大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刘翠青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2.课程英文名称:universityPhysics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126学时6.总学分:6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物理学的历史和发展,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对人才的文化修炼、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构成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的任务是:1、传授理工科学生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打好必要的知识基础。2、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物理素质。诸如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刻苦、进取精神。3、介绍近代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对于当代科技有重大影响的物理效应的应用和新技术。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篇 力学(建议学时:40学时)1、第一章 质点的运动(建议学时:8学时)·142·\n掌握位移、位矢、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作空间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理解自然坐标系,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发向加速度。了解质点的相对运动问题。重点:质点,坐标系,质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伽利略坐标变换难点:自然坐标系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2、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 (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简单质点的运力学问题。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基本概念。重点: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简单质点的运力学问题。3、第三章 运动守恒定律 (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了解势能曲线,能从势函数求得保守力。掌握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运动的力学问题。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重点:保守力,势能,质点系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变力作功,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4、第四章 刚体的转动 (建议学时:8学时)了解转动惯量概念。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掌握刚体定轴转动中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会计算力矩的功、转动动能。·142·\n重点:角动量,力矩的功,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刚体角动量的推导及其计算,力矩作功的推导5、第五章 相对论基础(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掌握洛仑兹坐标变换并了解其推导过程,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以及动量与能量的关系。重点: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洛仑兹坐标变换,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难点:洛仑兹坐标变换,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第二篇 热学 (建议学时:20学时)6、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 (建议学时:10学时)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图象。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解理想气体的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通过推导气体压强公式,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量的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上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念。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算术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理解气体分子平均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重点: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速率分布函数,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难点: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的推导,速率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7、第七章 热力学基础 (建议学时:20学时)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容、等压、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了解熵的定义和熵增加原理。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绝热过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142·\n第三篇 电磁学 (建议学时:60学时)8、第八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 (建议学时:14学时)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叠加原理。掌握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了解其微分关系。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连续带电体激发的电场和电势。掌握静电场的基本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掌握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重点:点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高斯定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电场强度与电势的积分关系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均匀带电体激发的电场,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电势的计算9、第九章 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 (建议学时:12学时)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概念以及在静电平衡条件下导体的基本性质。了解介质的分类、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理解电容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计算。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D和E之间的关系。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理解电能密度的概念和静电场的能量。重点: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其推论,导体空腔内外的静电场,电容器的电容,电介质的分类及极化,电介质中的静电场,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电位移,静电场的能量难点:介质的分类、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10、第十章 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 (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电流密度的定义,理解电流密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了解电源的电动势,掌握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理解焦耳-棱次定律的微分形式,掌握一段含源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重点:电流密度,电源的电动势,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一段含源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难点:电流密度,一段含源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11、第十一章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 (建议学时:10学时)·142·\n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感应强度的基本概念。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用微积分方法求解载流导线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掌握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受作用及其运动,了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应用,了解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和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重点: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所受作用及其运动难点: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12、第十二章 磁介质中的磁场 (建议学时:6学时)了解磁介质的分类、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之间的关系。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重点:磁介质中的磁化,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难点: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13、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 (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涡电流、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等概念,理解磁能密度的概念和磁场的能量。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难点:棱次定律,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14、第十四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 (建议学时:2学时)了解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理意义。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重点:麦克斯韦方程组难点:位移电流第四篇振动和波动 (建议学时:4学时)15、第十五章 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第十六章 机械波和电磁波(建议学时:2学时)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振幅,周期或频率,相位,特别是相位)及各量间的关系。·142·\n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对质点的一维振动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以确定是否是简谐振动;能根据给定一维谐振动的初始条件建立振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电磁振荡。了解同方向和互相垂直的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和描述波动的几个重要物理量:波长、周期(频率)、波速。了解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理解波形图线。了解电磁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理解波的干涉性质,了解其相干条件。重点:振幅(波长),周期(频率),相位,波速,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表达式,平面简谐波和波动方程,波形图线,波的干涉难点:简谐振动的表达式,波形图线16、第十七章 波动光学 (建议学时:2学时)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双缝、多缝的干涉问题以及薄膜的等倾、等厚干涉问题,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了解分析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的方法。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本领。了解X射线的衍射。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了解光的偏振和全息照相。重点:相干光,光程,光程差,相位差,波的干涉、衍射,光的偏振,全息照相难点:光程和光程差,波的干涉、衍射,光的偏振,全息照相第五篇 量子物理 (建议学时:2学时)17、第十八章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第十九章 激光和固体的量子理论 (建议学时:2学时)理解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了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和了解一维坐标-动量的不确定关系。了解一维定态的薛定谔方程、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理解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激光的特性及其应用,了解固体的能带结构,并用能带观点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构,了解本征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了解超导电性,迈斯纳效应以及BCS理论。·142·\n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结构、核的结合能,了解裂变和聚变、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和粒子物理。重点: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波粒二象性,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难点: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度关系,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核的结合能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教学内容作为独立课程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课堂出勤和作业(3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措施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介绍物理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发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参考书:[1]漆安慎、杜蝉英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赵凯华、罗蔚英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3]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142·\n《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思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2.课程英文名称:ComputingEssentials3.课程类别:必修课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自动化(非师范类)5.总学时:56(理论40学时和实验16学时)6.总学分:4学分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担负着系统和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大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与信息化社会(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分类、特点、用途和发展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Internet对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以及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及其知识结构的需求,并概要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和明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信息化社会的挑战3.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第二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4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特点、用途、系统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数制与码制、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42·\n1.计算机的运算基础 2.命题逻辑与逻辑代数基础 3.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5.算法基础 6.数据结构基础第三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4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特点、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l.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特点2.系统板、微处理器、内存储器的功能和主成3.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区别及功能4.总路线的功能和分类5.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6.计算机体系结构第四章计算机软件系统(6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层次结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以及常用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软件生存周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和讲解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常识及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软件的基本概念与使用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计算机软件的层次结构2.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3.常用操作系统(Windows、Unix)主要特征4.Windows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5.Word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6.Excel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7.PowerPoint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8.软件生存周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142·\n第五章 软件开发技术(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概念和内容作了介绍,应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和软件生存期的含义,了解软件开发的工程化方法,特别应对面向对象方法和软件复用技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软件工程的概念2.软件开发模型3.软件开发方法4.软件过程和过程的改进第六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6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操作。对于网络、协议、TCP/IP协议的功能及它的层次结构、域名系统、因特网及其组成、WWW网、等相关的重要知识都做了重点讲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计算机通信的基础知识、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使用方式3.Intranet和Extranet的区别4.如何使用浏览器进行上网等等5.TCP/IP协议的功能及它的层次结构6.域名系统7.个人网站的创建与网页的制作第七章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它包括媒体、多媒体、文本与超媒体等等诸多概念。并且重点介绍了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技术、数字图像、数字视频、多媒体数据压缩等各种技术的特点,文件类型、格式等。多媒体创作工具及其应用,同时描述了超文本和超链接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媒体和多媒体的概念·142·\n2.文本与超文本的概念3.节点与链接的关系4.音频、数字图像、数字视频技术的特点5.多媒体数据的压缩技术的特点第八章 数据库系统与及其应用(6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发展、数据模型、体系结构及数据库所研究的内容。具体介绍Access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方法。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新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2.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的结构3.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的几种信息系统4.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第九章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述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背景知识和防范措施。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以下内容:1.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概念2.信息加密技术和防御技术3.虚拟专用网4.审计与是监控技术5.计算机病毒第十章 计算机应用领域(4学时)本章主要内容:科学研究是计算机的传统应用领域。主要用来进行科技文献的存储与查询、仿真计算、虚拟现实、复杂现象的跟踪与分析以及知识发现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计算机在制造业的应用4.计算机在商业、银行、证券业中的应用·142·\n5.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6.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7.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8.计算机在艺术与娱乐中的应用9.计算机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第十一章 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择业(2学时)本章主要内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职业大体分为专业性职业与应用性职业。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有:数据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软件设计师、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构架设计师。从事应用的职业种类大概分为以下几大类:网络管理类广告制图类、办公自动化类、服务管理类组装与管理类。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1.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职业种类2.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有关岗位3.信息产业界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一:操作系统Windows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二: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三: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四: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五:Internet网络基本实验(2学时)实验六:数据库软件Access2000基本操作(4学时)实验七: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基本操作(2学时)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和上机练习作业30%,期末考试70%。七、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专题”和网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完成“专题”·142·\n作业过程中,能较好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通过网络来浏览和查找资料;利用本课程的电子教材和有关网站的的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上要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实际操作给学生看,非常直观、形象,努力做到精讲多练。八、教材与教材参考书1.教材: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参考教材: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田原.《计算机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7·142·\n《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林育曼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C++语言程序设计2.课程英文名:C++programming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66学时(其中理论39学时、上机实验27学时)6.总学分:3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程序设计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当前面向对象方法已取代结构化方法成为程序设计领域的主流技术,这是程序设计发展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C++语言为工具,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与上机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语言与程序设计工具三方面受到严格、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更系统、更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程序设计与C++语言的初步知识(3学时)1.1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了解)1.2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与语义(了解)1.3C++程序的基本结构与上机步骤(掌握、学会)1.4C++程序的构造过程(理解)2.第二章基本数据类型(4学时)·142·\n2.1数据类型的基本概念(理解)2.2单词的分类(理解)2.3基本数据类型(理解)2.4运算符与表达式(理解)2.5类型之间关系(掌握)3.第三章 基本控制结构(4学时)3.1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掌握)3.2选择结构(掌握)3.3循环结构(掌握)4.第四章 函数(6学时)4.1函数的建立与使用(掌握)4.2函数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的通信(理解)4.3C++语言函数的特点(理解)4.4C++语言的模块机制(理解)4.5标识符的作用域(掌握)4.6变量的生存期(掌握) 4.7递归程序设计(掌握)4.8C++语言的库函数(学会)5.第五章 类与对象(4学时)5.1类作为构造函数的基本单位(理解)5.2C++语言类的定义(掌握) 5.3对象的创建.初始化与消失(掌握) 5.4关于类与对象的讨论(理解)6.第六章 复合数据类型(6学时)6.1指针(掌握)6.2引用(掌握)6.3数组与字符串(掌握)6.4字符串(掌握)6.5动态内存分配与释放(掌握)·142·\n6.6可能产生的内存问题(理解)6.7函数指针(掌握)6.8结构与枚举类型(掌握)6.9复杂数据结构的构造实例——用链表实现的堆栈(学会)7.第七章 继承机制(4学时)7.1继承的基本概念(理解)7.2C++对继承机制的支持(理解)7.3多重继承与重复继承(掌握)7.4构造良好的类继承层次(掌握)8.第八章 多态性(4学时)8.1多态性的基本概念(理解)8.2函数重载(掌握)8.3拷贝构造函数(掌握)8.4运算符重载(掌握)8.5虚函数与动态绑定(掌握)8.6多态数据结构(理解)9.第九章 类属机制(2学时)9.1类属的基本概念(理解)9.2类属类(理解)9.3类属函数(理解)10.第十章 输入/输出流(2学时)10.1C++的输入/输出机制(理解)10.2格式化输入/输出(掌握)10.3流运算符的重载(掌握)10.4文件流(掌握)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主要仪器设备:微型计算机软件环境: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VisualC++程序设计语言·142·\n由于每个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实验前要求学生一定要先了解实验目的、内容、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交实验报告。本课程的实验共13个,共27学时;具体学时安排表如下:实 验实 验 内 容实验学时一VisualC++的基本操作2二VisualC++程序设计基础2三编制分支结构的程序2四编制循环结构的程序2五使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2六数组的使用2七指针的使用2八引用2九链表的使用2十类的使用2十一运算符的重载2十二大作业5五、考核方式1.本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2.考试时间:120分钟。3.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六、成绩评定学期总评分=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30%)=作业成绩(15%)+实验成绩(15%)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42·\n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算法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展问题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阅读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李师贤,李文军,周晓聪.《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参考书:[1]BruceEckel(美)著.《C++编程思想》(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林锐.《高质量程序设计指南——C++/C语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美)贝尔实验室(BjarneStroustrup)著,裘宗燕译.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Microsoft公司〔美〕著,希望图书创作室译.《MicrosoftVisualC++6.0语言参考手册》.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42·\n《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2.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3.授课学时:66学时4.学分:3学分二、课程简介通信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介绍常规模拟电子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各种高频电子电路的功能、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分析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通信电路中常用的一些基本功能部件的原理、电路、计算及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通信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它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使用先进仿真软件的能力,学会利用近似工程方法估算实际单元电路,突出高频电子电路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1绪论1.1无线电通信发展史1.2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1.3通信的传输媒质基本要求:1、掌握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系统典型功能图。·142·\n2、理解无线电通信中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的核心内容。3、了解传输媒质对通信的作用及影响。重点、难点: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电信号的特性。2选频网络2.1串联谐振网络2.2并联谐振网络2.3串、并联阻抗等效互换与回路抽头时的阻抗变换2.5耦合回路2.6滤波器的其他形式基本要求:1、掌握谐振回路的特性、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完成的功能,掌握抽头时阻抗变换的方法及作用。2、理解耦合振荡回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3、了解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工作特性及物理特性。重点、难点:串、并联谐振回路及其特性,性能参数的意义,接入系数P的求取,抽头时等效电抗的求取,耦合回路基本参数的求取。3高频小信号放大器3.1晶体管高频小信号形式等效电路与参数3.2晶体管的高频参数3.3单、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电路组成、质量指标、特点3.4谐振放大器工作不稳定的原因及其提高措施基本要求:1、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高频参数,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电路组成、质量指标。2、理解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在通信电子线路中的作用及性能指标对其性能的影响。理解谐振放大器工作不稳定的原因。3、了解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相关概念及其性能特点。重点、难点:1、单级单调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线路、性能指标、稳定性问题)·142·\n2、多级谐振放大器线路3、谐振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求取及其物理意义,工作频率对其的影响及与元器件参数的关系。4噪声与干扰4.1内部噪声的定义、特点、来源及其形式4.2等效噪声频带宽度、噪声系数、额定功率和以此定义的噪声系数、噪声温度的定义、表示及其计算方法4.3多级放大器、晶体管放大器的噪声系数的表示及其计算方法4.4减小噪声系数的措施4.5工业干扰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1、掌握内部噪声的来源、特点及计算方法,掌握噪声系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2、理解几种典型的电路元件噪声的表示及估算方法3、了解工业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重点、难点:电阻热噪声、晶体管放大器中的噪声、噪声系数,噪声温度。5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5.1非线性电路的特性及分析方法5.2线性时变参量电路分析方法5.3变频器的主要质量指标,晶体管混频器电路原理及分析5.4二级管平衡混频器电路组成、混频原理、参数及其应用5.5混频器干扰产生的条件、原因、形式及其克服措施基本要求:1、掌握非线性电路的三种分析方法,使用条件,晶体管混频器电路工作原理及分析。2、理解混频原理及作用。3、了解混频器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措施重点、难点:混频的概念,晶体三级管混频器,二级管混频器,频谱的线性搬移,混频器的干扰。·142·\n6高频功率放大器6.1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定义、特点、工作状态及主要技术指标6.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获得高效率所需要的条件,功率关系的确定6.3晶体管特性曲线的折线化及其解析式6.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与负载特性及对工作状态的影响6.5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特性及电路组成,输出匹配网络电路组成,特性,中介回路传输效率的计算6.6晶体管倍频器优点、形式、工作原理,倍频次数的选取基本要求:1、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典型电路、工作原理、性能指标求取,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与负载特性及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2、理解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特性,输出匹配网络相关特性3、了解倍频器相关特性重点、难点: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性能分析(动态特性求取,工作状态分析),高频功放的外部特性(负载特性,振幅特性,调制特性,调谐特性),输出匹配网络计算及其Q值对输出功率的影响。7正弦波振荡器7.1振荡器定义、优点、用途、形式、工作状态、分析方法7.2LC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振荡条件的确定7.3哈特莱振荡器、考毕兹振荡器电路组成、特点、起振条件、振荡频率及应用范围7.4LC三端式振荡器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准则7.5石英晶体振荡器主要优缺点、电路形式及其等效电路、振荡频率及主要特性7.6RC振荡器工作原理、电路形式、振荡条件基本要求1、掌握典型的LC三端式振荡器的电路组成、特点、起振条件、振荡频率、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掌握振荡器接负载时相关性能指标的计算及对相关性能指标的影响。·142·\n2、理解振荡器工作过程及必要条件3、了解各振荡器的主要优缺点重点、难点:反馈振荡器原理,互感耦合反馈振荡器,三端式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石英晶体振荡器8振幅调制与解调8.1调幅概念、工作原理及方式8.2调幅波的数学表示式与频谱,调幅波中的功率关系8.3模拟乘法器调幅原理8.4单边带信号的概念、优缺点及产生方法8.5高电平调幅、包络检波、同步检波概念、工作原理基本要求:1、掌握振幅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方式,电路实现方法2、理解调制与解调过程中波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波中的功率关系3、了解单边带通信的概念、优缺点及产生方法重点、难点:振幅调制信号分析、调制方法、二极管调制电路、调幅信号的解调方法,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同步检波9角度调制与解调9.1角度调制概念、方法9.2变容二级管、电抗管调频原理及电路分析9.3相位鉴频器、比例鉴频器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其特性基本要求;1、掌握角度调制概念,基本方法,典型元件组成调制电路的原理及电路分析2、理解调频波与调相波的基本性质的异同点,理解调角波的数字表达式及物理意义3、了解鉴频器的工作原理重点、难点:频率调制与角度调制、调频信号分析、调频信号产生三、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授课时数·142·\n1.绪论22.选频网络83.高频小信号放大器84.噪声与干扰65.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86.高频功率放大器87.正弦波振荡器108.振幅调制与解调109.角度调制与解调6合计66四、教材与参考资料推荐教材:《高频电子线路(第三版)》,张肃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参考资料:1.《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2.《高频电子线路》,申功迈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3.《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第三版)》,曾兴雯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4.《高频电子线路辅导》,曾兴雯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5.《电子线路》,谢嘉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6.《高频电子线路》,武秀玲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后续课程为通信原理、程控交换.高频电路是在高频段范围内实现特定电功能的电路,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系统和各种电子设备中,它与低频电路有着相似的功能,但在分析方法上又有所不同,“通信电子线路”有别于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其显著的特点是概念多、电路多、要求的基础知识多以及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等。所以本课程是先修课程所涉及的电路在特定工作条件下实现特定功能的延续,是工科电子信息类学生进一步学习通信知识的基础课,对考研的学生有着积极的必要的帮助。·142·\n《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刘秋武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数字信号处理2.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SignalProcessing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66(理论54,实验12)6.总学分:3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开课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数字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及其工程实现技术打好基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领域及其特点;熟练掌握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知识;掌握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及其应用、基2FFT算法、数字滤波器(DF)的网络结构和DF的基本设计方法;了解本课程基本内容的MATLAB分析与实现方法。三、理论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1学时)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应用领域,发展概况和发展局势。2.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8学时)·142·\n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连续信号、时域离散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定义和相互关系;序列的表示、典型序列、序列的基本运算;时域离散系统及其性质,包括线性、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重点介绍差分方程描述和卷积描述,差分方程的递推解法和序列卷积的计算;连续信号的采样,重点介绍采样定理、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的频谱关系。难点是:系统线性、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的判断;差分方程的递推解法和序列卷积的计算。第一章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1.1引言1.2时域离散信号1.3时域离散系统1.4时域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法——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3.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10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序列的傅里叶变换(FT)及其性质;序列的Z变换(ZT),Z反变换、Z变换的主要性质。重点介绍双边Z变换;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包括因果性、稳定性、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系统函数的零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梳状滤波器。难点是:序列的傅里叶变换(FT)及其性质;序列的Z变换(ZT),Z反变换、Z变换的主要性质。第二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2.1引言2.2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性质2.3周期序列的离散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表示式2.4时域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模拟信号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2.5序列的Z变换2.6利用Z变换分析信号和系统的频域特性4.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及其应用(8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42·\n掌握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定义,DFT、ZT、FT、DFS之间的关系;DFT的性质;频域采样;DFT的应用。介绍用DFT计算线性卷积、用DFT分析信号频谱。难点是:离散傅里叶变换的计算有应用。第三章离散傅里叶变换(DFT)3.1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3.2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3.3频率域采样3.4DFT的应用举例5.快速傅立叶变换(FFT)(3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DIT-FFT算法及其编程思想;IDFT的高效算法。难点是基2-FFT算法。第四章快速傅里叶变换(FFT)4.1引言4.2基2FFT算法4.3进一步减少运算量的措施6.数字滤波网络(4学时)滤波器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IIR-DF网络结构(直接型,级联型,并联型);FIR-DF网络结构(直接型,线性相位型,级联型,频率采样型,快速卷积型)及相应的系统函数。重点是IIR-DF网络结构和FIR-DF网络结构。难点系统函数的求法。第五章时域离散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与状态变量分析法5.1引言5.2用信号流图表示网络结构5.3无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5.4有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7.IIR数字滤波器设计(9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42·\n掌握数字滤波概念,数字滤波器设计概述;巴特沃斯模拟滤波器设计;IIR数字滤波器设计(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法,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举例)。重难点是应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法设计IIR。第六章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6.1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6.2模拟滤波器的设计6.3用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6.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6.5数字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8.FIR数字滤波器设计(8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点,窗函数法,频率采样法,切比雪夫逼近法。重点是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线性相位及窗函数法设计FIR。难点是应用窗函数法,频率采样法,切比雪夫逼近法设计FIR。第七章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7.1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条件和特点7.2利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滤波器7.3利用频率采样法设计FIR滤波器7.4利用切比雪夫逼近法设计FIR滤波器7.5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比较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主要思想:通过课堂演示、基于MATLAB的算法仿真实验及分析、基于DSP的硬件算法综合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帮助同学进一步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有关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信号处理操作及滤波器设计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原理、实现思路、实验结果、结果分析以及心得体会和感想。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142·\n实验占30%;理论占70%,其中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上,主要着手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普遍规律及设计IIR和FIR的思想与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讲授时应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多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与习题分析课,加强师生互动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3)选择3-4节难度适中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与讨论,教师适时给予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4)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逐步克服了对DSP的陌生和恐惧心理,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实践,深化理论。八、教材与参考文献:教材: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1.A.V.奥本海姆,R.W.谢弗,J.R.巴克.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第二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42·\n《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袁静珍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信号与系统2.课程英文名称:SignalsandSystems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66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学时,上机12学时)6.总学分:3学分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信息处理、通信和控制等理论奠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己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和学科中。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各章重点、难点)总要求:对连续时间信号及其系统、离散时间信号及其系统有较系统的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1.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5学时)典型信号及信号的分类,系统的描述和系统的分类。重点:冲激信号和指数信号,线性时不变系统。2.第二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8学时)·142·\n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样值响应,卷积积分和卷积和。重点:差分方程、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样值响应。难点:卷积积分和卷积和。3.第三章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8学时)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调制,卷积定理,采样定理。重点:傅立叶变换与采样定理。难点:采样定理与调制。4.第四章离散傅立叶变换与快速傅立叶变换(4学时)离散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快速傅立叶变换。重点:离散傅立叶变换。5.第五章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4学时)拉普拉斯变换与傅立叶变换的关系,系统函数及其与零极点关系,系统稳定性分析。重点:系统函数及其与零极点关系。6.第六章Z变换及其应用(6学时)Z变换,离散系统Z域分析,Z变换与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的关系,Z变换的应用。重点:离散系统Z域分析。作业:16题。7.第七章滤波器理论(4学时)理想模拟滤波器,滤波器物理实现的条件,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设计。重点:模拟滤波器8.第八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6学时)状态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系统的可控性,系统的可观性。重点: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9.第九章随机信号与线性时不变系统(6学时)随机信号随机过程,随机信号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LTI连续系统对随机信号的响应,LTI离散系统对随机信号的响应。10.第十章卡尔曼滤波和自适应滤波简介(3学时)·142·\n卡尔曼滤波及其扩展,自适应滤波,自适应噪声抵消及其应用。重点:卡尔曼滤波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为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设计了信号处理综合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主要是基于MATLAB仿真与TI_TMS处理器,鼓励学生小组实现,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实验模式为开放式,在课程开始后两周,将实验题目发放到学生,其中有必选题、选做题,也可以是自主设计题,实验内容体现多层次。学生在整个学期结合课程学习完成这些实验,并且一直延续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结束。实验强调过程、淡化结果。五、考核方式小论文成绩、实验成绩、期末书面考试六、成绩评定1、小论文,占总成绩10%。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30%。3、期末书面考试,占总成绩6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八、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参考书:[1]姜建国,曹建中,高玉明.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OppenheimA.V.andWillsky,A.S.SignalsandSystems,2ndedition.·142·\nPrentice-HalllInc,1996[3]吴湘淇.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上、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4]阎鸿新、王新凤、田惠生.信号与线性系统.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洪财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电子测量技术2.课程英文名称:ElectricMeasure3.课程类别:限选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总学时:48(其中理论36学时上机12学时)6.总学分:3学分二、本科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章 测量的基本原理·142·\n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第2章 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 (1)电子测量的意义、特点、内容。 (2)电子测量的基本对象——信号和系统的概念、分类。 (3)电子测量方法分类。 (4)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第3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1)测量误差的分类、估计和处理: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及减少方法,系统误差的判断及消除方法,粗大误差及判断准则。测量结果的处理步骤。 (2)测量不确定度概念和分类,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方法和B类评定方法;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3)有效数字的处理,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法,端点法、平均选点法、最小二乘法。第4章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1)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时间与频率标准。 (2)频率和时间的数字测量原理和模拟测量原理,电子计数器的组成原理,误差分析。第5章 电压测量 (1)了解电压测量的意义、特点,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类,电压标准。 (2)交流电压的基本参数;检波实现交流电流(AC—DC)转换原理。 (3)DVM的组成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A/D转换原理:逐次逼近比较式、单斜式双斜积分式、三斜积分式。 (4)电流、电压、阻抗(AVO)变换技术,数字多用表的组成方框,测量电路。·142·\n第6章 阻抗测量 (1)阻抗定义及表示方法,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的电路模型,元件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概述,仪器分类,水平及应用。 (2)阻抗的模拟测量法、Q值测量。 (3)阻抗的数字测量法原理,数字LCR测量仪。第7章 信号波形测量 (1)示波器的功能、分类和发展。 (2)模拟示波器的组成,CRT显示原理,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电路原理。 (3)实时取样和等效取样原理,取样示波器组成原理。 (4)数字存储示波器组成和工作原理,及特点和指标。第8章 信号的产生 (1)信号源作用和组成及分类,正弦信号源的性能指标。 (2)正弦、脉冲及函数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3)频率合成原理、分类、特点和发展,锁相环(PLL)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性能(分辨力和频率范围),锁相环的几种基本形式。 (4)直接数字合成(DDS)基本原理,DDS的性能,任意函数发生器(AFG)或任意波形发生器(AWG)简介。第9章 信号分析和频域特性测量 (1)信号分析和信号频谱的概念,信号频谱分析的内容,频谱分析仪的分类。 (2)扫频外差式频谱仪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 (3)谐波失真度的定义,谐波失真度测量方法,失真度测试仪主要技术指标和组成原理。第10章 线性系统频率特性测量和网络分析 (1)线性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测量,扫频信号源。 (2)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第11章 数字系统测试技术 (1)数字系统测试和数据域分析的基本概念,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测试方法简介。·142·\n (2)数据域测试系统组成,主要技术指标。 (3)逻辑分析仪基本组成原理,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 (4)可测性设计和数据域测试的应用。第12章 测试系统集成技术测试系统集成概述,测试系统中的通信技术、标准总线、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见实验课大纲)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作业+考试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加强硬件学习:在实训分析中逐步深入地学习误差理论和各种测量方法;最后使用少量的课时系统讲解电气测量的综合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训练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训练,在理论课中应适度安排测试,在实践课中应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提炼。八、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电子测量原理》古天祥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1.常健生.检测与转换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4.穆志坚.电磁计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3.周培生.自动检测与仪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142·\n《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王小怀一、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移动通信2.英文名称:MovingCommunication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4.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5.学时:36(理论36,实验0)6.学分:2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详细了解现代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熟悉移动通信的特点、类型,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了解组网技术,区域覆盖方式,频道共用,选择和分配方法;深入了解GSM系统和CDMA系统,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对移动通信有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为将来从事移动通信工程技术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三、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142·\n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蜂窝网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的蜂窝网通信系统,较充分地反映了当代蜂窝网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主要内容包括蜂窝网的功能与特征、FDMA模拟蜂窝网的组成、系统控制及其信令。GSM系统的总体、无线接口以及三种TDMA蜂窝网分析比较。码分多址技术,伪随机码序列及其特性。CDMA蜂窝网的关键技术。窄带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正向和反向信道以及系统控制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技术。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以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为背景,主要讲述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内容包括无线通信基本概念、无线信道特性及其分析方法、蜂窝概念、无线通信的基本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调制技术、语音编码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以及无线网络结构。同时将介绍典型无线通信系统标准,重点是GSM和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学时安排备注第 1 章 蜂窝网通信概论 1 2 1.1 蜂窝网移动通信发展简史与现状C 1.2 小区制区域覆盖B 1.3 蜂窝网移动通信概述 A☆ 第2章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 4 2.1概述C 2.2典型系统组成B☆ 2.3系统控制及其信令A☆ 2.4系统工作过程B 第3章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4 3.1GSM系统总体A☆ 3.2GSM系统的无线接口B☆ 3.3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B △ 3.4三种TDMA蜂窝系统分析比较B☆ 第4章码分多址技术基础 4 4.1扩展频谱通信B 4.2数据信息的扩频和调制 A △ 4.3数字信号的纠错编码B☆ ·142·\n第5章CDMA码序列 4 5.1伪随机码(PN)的概念B☆ 5.2m序列 A 5.3其它码序列A 第6章 CDMA通信原理 6 6.1CDMA基本原理B 6.2CDMA蜂窝网的关键技术A☆△ 6.3蜂窝网的通信容量C 第7章窄带CDMA蜂窝通信系统 6 7.1系统综述B 7.2CDMA正向信道B☆ 7.3CDMA反向信道B☆ 7.4系统控制功能B☆ 第8章宽带CDMA蜂窝通信系统 6 8.1 概述B☆ 8.2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反向信道B 8.3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正向信道C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六、主要参考书目郭梯云等,《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吴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孙立新、尤肖虎、张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七、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10%~20%2.期中成绩15%~25%3.期末成绩60%~70%·142·\n《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余静1.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2.学时数:54(理论54学时,实验0学时)3.学分数:3学分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二、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验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控制理论提供条件。三、本课程的相关课程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积分变换》、《复变函数》、《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等。要求数学系列课程介绍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傅里叶变换等的基本内容。要求电路分析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介绍无源网络及模拟运算电路等的基本计算方法。要求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介绍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机电检测、执行元件的基本原理、特性和基本方程。后续课程主要有:《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等。·142·\n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基本内容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以及当前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确定以精选内容、保证基础(概念、方法、规律)、适当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和先进、注重对学生分析、计算、实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以保证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第一章绪论1.引言。介绍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及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2.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开环控制、闭环(反馈)控制、复合控制的特点与作用;反馈的概念及其物理本质、重要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术语及定性分析方法。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5.本课程的任务及性质、学习特点。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引言。数学模型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类型。2.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式描述。3.非本质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4.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求法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5.方框图的建立、基本联接、等效变换和简化;控制系统的开环、闭环、误差传递函数。6.信号流程图的基本概念、术语与定义。梅逊公式的应用。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1.典型输入信号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2.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数学模型,极点位置,典型响应、性能指标及与特征参数的关系。·142·\n3.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数学模型,极点位置,按阻尼比分类,典型响应、性能指标及与特征参数的关系。4.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系统主导极点与偶极子的概念;近似分析高阶系统的性能。5.线性定常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劳斯判据的应用。6.稳态误差。稳态误差的定义;稳态误差的计算;系统的型别、误差系数、误差级数;系统的结构与稳态误差的关系;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第四章根轨迹法1.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定义;根轨迹方程。2.绘制1800根轨迹的基本规则。3.绘制00根轨迹的基本规则。4.参数根轨迹与迟后系统根轨迹。5.用根轨迹法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第五章频率特性法1.频率特性。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定义及求法;频率特性的几种图示方法。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最小相位与非最小相位环节。3.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研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意义;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求取与绘制(Nyquist图、Bode图)方法。4.Nyquist稳定判据。5.系统的稳定裕度(相角裕度与增益裕度)及其工程意义。6.控制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7.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及三频段的概念。第六章线性反馈系统的校正1.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校正的定义;校正的形式;基本控制规律。2.超前、迟后、迟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对应的校正网络、传递函数及其特性。3.根轨迹法在系统校正中应用。4.频率特性法在系统校正中的应用。·142·\n5.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1.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非线性系统的定义、特点;本质非线性和非本质非线性;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数学描述、实例及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2.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谐波线性化及描述函数的定义、求取方法;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非线性系统的一般结构;判别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绘制相轨迹的方法;奇点和极限环定义;由相轨迹分析系统的暂态响应、运动特性。第八章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校正1.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采样系统的定义;采样信号的形成;采样定理;零阶和一阶保持器。2.采样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Z变换及Z反变换;开环、闭环脉冲传递函数。3.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稳定的概念与定义;双线性变换;劳斯稳定判据;根轨迹法及频率特性法的应用。4.采样控制系统的动、稳态性能分析。5.采样控制系统的校正。(二)基本要求1、绪论•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开环、闭环(反馈)控制、复合控制)及特点。•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性分析方法。•了解本门课程的意义与作用。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般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表达方式,建模的方法。•掌握一般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式建立。·142·\n•熟练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求法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熟练掌握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化简方法、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等效传递函数。3、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的组成,熟悉控制系统暂态响应性能指标的定义。•重点掌握一、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性能指标及其与系统极点、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一般了解高阶系统的暂态响应和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的充要条件。重点掌握Routh判据的应用。•掌握稳态误差的概念、系统的型别、误差级数的计算。重点掌握稳态误差终值的计算及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4、根轨迹法•了解根轨迹的概念。熟练掌握根轨迹方程。•重点掌握绘制1800根轨迹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则。•熟练掌握参数根轨迹与00根轨迹的绘制。了解迟后系统根轨迹。•重点掌握根轨迹与系统各项性能指标的关系。5、频率特性法•熟练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重点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绘制。•重点掌握乃奎斯特稳定判据。•了解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重点掌握利用实测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确定最小相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重点掌握控制系统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基本定义、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闭环幅频特性的概念及其频域性能指标。•一般了解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间的关系。6.线性反馈系统的校正•熟练掌握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校正的实质、校正的形式。•·142·\n熟练掌握串联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及特性。•了解用根轨迹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掌握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掌握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及复合控制的基本思想。7.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掌握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差别及实质。了解非线性的数学描述、分类、特点、研究方法。•掌握描述函数的概念、几种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重点掌握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判别自激振荡存在的条件。•掌握相平面的基本概念:相平面、相轨迹,平衡点、奇点、极限环。熟练掌握绘制相轨迹的方法,用相轨迹分析非线性系统的运动及极限环判断。8.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校正•掌握采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过程,熟练掌握采样定理的内容和零阶保持器的概念及传递函数。•重点掌握Z变换和Z反变换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求取脉冲传递函数的方法。掌握采样控制系统的动、稳态性能分析、求解的方法。•重点掌握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利用双线性变换及劳斯判据)。•掌握采样控制系统的最少拍设计方法。四、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本门课程只进行理论教学。实行教考分离,以笔试成绩为主,适当考虑作业情况。五、学时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理论教学时数学时2688868854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自动控制原理》程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2·\n(2)李友善,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3)吴麒,自动控制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4)MorrisDriels主编,《LinearControlSystemEngineering》,McGraw-Hill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5)杨自厚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6)KatsuhikoOgata,ModernControlEngineering,Pre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N.J.,《无线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电子技术教研室执笔人:郑耀添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无线通信技术2.课程中文名称:WIRELESSCOMMUNICATIONTECHNOLOGY3.课程类别:选修4.课程学时:365.课程学分:2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无线移动通信是现代通信产业中发展最为活跃、进步最快的行业之一,基于无线移动通信的移动通信网和基于IP技术的Internet网构成了现代通信的天地两张大网。本课程以面向21世纪的无线通信为背景,介绍无线通信的系统组成、无线信道特性、调制和编码、抗衰落和抗干扰技术、接入和网络技术、无线系统和标准(包括GSM和IS-95)以及无线通信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即突出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述,又通过精选的系统和标准介绍包括基于TDMA的GSM和基于CDMA的IS-95,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42·\n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实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成、工作过程,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相关专业打下基础。第一章概论(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无线通信的主要特点第二节 无线通信系统组成及分类第三节无线通信的基本技术及发展方向第二章 移动通信中调制技术(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模拟调制第二节数字调频---FSKMSKGMSK第三节数字调相---PSKQPSKOQPSK第四节QAM第三章 信道特征及抗干扰措施(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移动信道特征第二节分集接收技术第三节干扰及抗干扰措施第四章 组网技术(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多址技术第二节区域覆盖第三节网络结构信令第四节移动位置管理第五节网络优化第五章 实用无线通信系统(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原理及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142·\n第二节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原理及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第三节无线接入系统第六章无线通信新技术(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蓝牙技术第二节超宽带无线技术第三节后3G无线技术四、考核方式考查五、成绩评定平时作业(35%)+期末考查(65%)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目前电子线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知识更新迅猛,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式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根据电子线路教学内容特点,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更加情趣,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七、教材与参考书推荐教材:郭梯云,《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李文元,无线通信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2]常大年等,《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组织》,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3]胡建栋,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八、其它必要的说明·142·\n1.根据近几年电子技术的进展和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制定本教学大纲;本大纲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学生的教学之用;其中实验部分为机动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教学课时安排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应性变动。2.先修课《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电子线路》(线性部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只有达到上述要求,才能学好本课程。3.本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洪财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电子线路CAD2.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nicscircuitCAD3.课程类别:限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54(其中理论36学时上机18)6.总学分:3学分二、本科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位:先修课程:电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低频电子线路,Protel辅助设计是电子及通信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它建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之上,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使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以及印制板电路图,为以后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掌握电子绘图软件原理图、PCB图、并根据原理图实现电子仿真等。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具有应用Protel99技能,和独立设计能力,培养工科学生的综合工程素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掌握电子绘图软件原理图、PCB图、并根据原理图实现电子仿真等。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具有应用Protel·142·\n99技能,和独立设计能力,培养工科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能熟练运用Protel软件绘制原理图和制作PCB板图,进一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巩固。熟练使用电路仿真软件EWB;熟练使用电路制版软件PROTEL;了解PLD芯片结构;掌握基本VHDL语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 Protel99概述(2学时)第2章 Protel99/Sch基础(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Protel发展历史回顾;Protel99的组成及主要特性认识Protel99:包括Protel99的启动、设计窗口、系统字体设置、中文件的基本操作,设计任务的新建,设计任务的打开和关闭,设计文档的新建,设计文档的打开、关闭、删除和恢复,设计安全性设置。介绍原理图设计过程,认识Protel99/Sch的设计界面两个基本的概念。要求了解内容:添加和删除用户,成员权限的设置,会议阅览。第三章 原理图设计快速入门(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介绍设置图纸,画一个简单电路图,添加零件库,取用零件,编辑零件名,放置电源和接地符号,连接线路,节点说明,放置电路输入输出点,画图案和放置文字,编辑文字。难点:添加零件库。要求了解内容:填写标题栏,零件的对齐。第四章 Protel99/Sch环境设置窗口设置(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Protel99/Sch环境设置窗口设置、View菜单中的环境组件切换命令、设计管理器、零件管理器、状态栏、命令栏和工具栏的切换。图纸设置详述包括:图纸大小的设置、图纸方向、颜色、标题栏和边框、图纸模板管理、格点和光标、格点和光标的设置。要求了解内容:DocumentOptions中的其他设置,Preferences中的其他设置。第五章 画电路图工具的使用(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画电路图工具的使用包括:画导线、画总线(BUS)、画总线进出点(BusEntry);放置网络名称(NetLabel)、放置电源和接地符号(PowerPort)、放置零件(Part)放置电路方块图SheetSymbol、放置方块图的进出点(SheetEntry)、放置电路输入输出点(Port)、放置节点(Junction)。·142·\n要求了解内容:放置忽略ERC测试点(NoERC),放置PCB布线指示(PCBLayout)。第六章 电路图的编辑和零件管理器的使用(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电路图编辑包括:元件的选取、元件的剪贴、元件的删除、元件的移动、元件的排列和对齐、切换零件管理器。要求了解内容:阵列式粘贴、零件管理器详述。第七章 层次电路图设计(2学时)要求了解内容:层次电路图设计即相的设计工具、设计方法、重复性层次图的设计、层次图管理工具。第八章 报表(网络表)的生成(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报表的生成包括网络表、网络表对话框的设置、网络表的格式。要求了解内容:产生零件列表、层次列表、零件交叉参考表、网络比较表、零件引脚列表、ERC表和Setup标签页、RuleMatrix标签页。第九章 件库编辑器的使用(2学时)第十章 SCH与PCB的接口(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件库编辑器的使用包括:使用SchLib(零件库编辑器),启动零件库编辑器,认识零件库编辑器界面,快速绘制一个零件,零件管理工具,常用画图工具栏;SCH与PCB的接口、由原理图直接切换到PCB图。难点:使用SchLib(零件库编辑器)要求了解内容:利用SchLib产生零件报表、零件库报表、零件检查表等。第十一章 PCB基础(2学时)第十二章 电路板设计快速入门(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印刷电路板及其相关组件、电路板结构、零件封装、铜膜导线(Trace),焊点和导孔、网络、中间层和内层、安全间距、印刷电路板设计过程;保存文件和打印。难点:网络表的引入,组件的布局,自动布线。要求了解内容:认识PCB设计界面;环境设置和电路板规划。第十三章 电路板设计环境设置(2学时)·142·\n第十四章 网络表的引入和管理(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窗口设置、编辑区缩放、DocumentOptions(图面属性)对话框的设置、Preferences(系统参数)对话框的设置、引入和管理外部网络表。要求了解内容:Layers、Options、Colors、Show/Hide、Default等标签页的设置,内部网络的管理。第十五章 电路板组件管理器(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组件管理器简介、利用组件管理器管理网络(Nets)、利用组件管理器管理零件封装、利用组件管理器管理零件封装库、利用组件管理器管理网络类。要求了解内容:利用组件管理器管理零件封装类、利用组件管理器查找错误(Violations)。第十六章 基本组件编辑与放置(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组件的选取包括:组件的选取命令、直接拖动光标选取组件、利用选取向导来选取组件、解除选取,飞线、飞线生成规则;零件封装包括:零件封装的取用、放置零件封装、焊点、导孔。要求了解内容:From-ToEditor(飞线编辑器)、导线、布线、导线删除、设置导线属性。第十七章 其他组件的放置和编辑(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放置文字(文字属性的设置、文字的搬移和旋转)、放置坐标指示、放置尺寸标注、放置相对原点、放置圆弧导线要求了解内容:放置矩形金属填充(Fill)、放置屏蔽导线、放置泪滴、敷铜、内层(InternalPlane)的建立和分割。第十八章 设计规则和自动布线(2学时)第十九章 输出报表(2学时)第二十章 零件封装编辑器的使用(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设计规则,自动布线设置,设计规则检查;零件封装编辑器简介、手工创建新的零件封装、利用向导创建零件封装;难点:设计规则、自动布线、零件封装;要求了解内容:Routing、Manufacturing、HighSpeed、Placement、Signal·142·\nIntegrity、OtherRoutingPasses、Testpoints等标签页;生成选取引脚、电路板信息、零件、设计文件层次、网络状态、零件放置。第二十一章 电路仿真(8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添加仿真零件库、放置和设置仿真器件、放置仿真电源、连接线路、放置仿真节点、仿真设置、进行电路仿真;要求了解内容:元件仿真模型的参数、常用元件仿真参数设置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熔丝、继电器、变压器、晶体振荡器、TTL和COMS逻辑等元件)。第二十二章 常用电源仿真参数设置(4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交直流仿真电源,周期性脉冲仿真电源要求了解内容:离散点仿真电源、调频仿真电源、频/压转换器仿真电源、线性受控仿真电源、非线性受控仿真电源、压控振荡器仿真电源。第二十三章 仿真项目设置(2学时)第二十四章 仿真波形显示窗口的使用(2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内容:动态仿真分析、傅立叶分析、小信号仿真分析;要求了解内容:噪声分析、参数扫描分析、直流扫描仿真分析、温度扫描分析、波形显示窗口的使用;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见实验课大纲)五、考核方式:考查六、成绩评定:作业+考试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采用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以上机为主,提高实际操作、设计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清概念,突出重点和难点。辅以适当的提高及课堂讨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分阶段进行作业讲评及讨论。2.上机为本课程重要环节,目的不仅是要验证课堂所学理论,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验学时为12学时,实验设计内容分三类:即原理图设计、PCB板图设计、电路仿真等设计性实验。·142·\n3.教师要定期给学生答疑,给学生回答学习本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了解本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八、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吉雷《protel99电子电路设计》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张义和《Protel计算机辅助电路板设计实例》学苑出版社.1998陈爱弟《Protel99实用培训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高鹏《Protel99入门与提高》人民邮电出版社《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城钊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数字图像处理2、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ImageProcessing3、类别:选修4、专业:物理学5、学时:36(理论课24学时,实验12学时)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人类从外接获得的信息约有75%是从图像中获得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图像技术今年来得到极大的重视和长足的进展,并已在科学研究、军事、遥感、天文、地质、工业生产、医疗卫生、教育、管理和通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介绍图像处理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典型方面和实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技术、应用和发展。为将来应用于实际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适合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以下知识:(1)图像处理的历史、现状,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142·\n(2)亮度视觉与颜色视觉基本概念与模型,成像系统的基本模型及图像采样量化(3)二维傅立叶变换及其基本性质(4)图像退化的基本模型及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5)传统的图像编码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6)基于边缘的分割和基于区域的分割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熟悉以下知识:(1)图像的算术与逻辑运算,象素间的联系 (2)图像直方图,灰度线性拉伸,分段线性拉伸,非线性拉伸变换,图像直方图的均衡化,直方图匹配(3)空间域滤波增强处理的原理与分类和方法(4)变换域图像增强处理原理与分类和方法(5)点相关的分割技术,灰度级的门限化方法,边缘检测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1)掌握一门可视化编程语言,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像的线性拉伸处理、直方图的均衡化、梯度法处理、拉普拉斯算法处理、卷积处理(2)掌握图像的正交变换方法及一般的变换公式,在计算机上实现图像从空间域变换到频率域,在频率域中做完图像的处理之后,能够通过傅立叶反变换把图像从频率域变换回空间域,实现在频率域中对图像的处理。(3)掌握常用的图像分割与图像识别技术,掌握门限选择的四种方法:直方图分析法、曲线拟合法、边界增强法、最小误差(4)掌握常用图像处理的数学形态学方法三、理论教学内容与任务基本要求第一章 绪论(2学时)图像处理和分析系统介绍,数字图像的数学描述.重点与难点:图像处理的发展历史、现状,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第二章 图像和视觉基础(2学时)1.亮度视觉2.颜色视觉·142·\n重点与难点:亮度视觉与颜色视觉的基本概念与模型,成像系统的基本模型及图像的采样量化,与图像像素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第三章 图像变换(4学时)1.傅立叶变换和性质2.图像变换的通用公式3.其它可分离图像变换、离散余弦变换、沃尔什-哈德码变换4.霍德林变换重点与难点:二维傅立叶变换及其基本性质,Karhunen-Loeve变换以及其他的二维正交变换)第四章 图像增强(6学时)1.图像的对比度增强2.图像的噪声平滑滤波3.图像的边缘重点与难点:图像的空域增强技术,频域增强技术,伪彩色增强技术。第五章 图像恢复和重建(4学时)1.图像退化模型2.常用频域和空域复原方法3.投影重建重点与难点:图像退化的基本模型及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图像恢复的基本技术,由投影重建图像第六章 图像编码(4学时)1.基本概念-图像的信息熵值,数据冗余,图像编码模型2.哈夫曼编码技术3.预测编码4.变换编码5.国际标准简介重点与难点:基本概念与理论,传统的图像编码技术,图像编码新技术简介第七章 图像分割(4学时)1.阈值法2.区域生长,分裂合并·142·\n3.边缘检测4.二值图像处理方法重点与难点:基于边缘的分割,基于区域的分割,图像分割技术评价第八章 图像目标的表达和描述(4学时)1.边界表达2.区域的几何特征3.区域的纹理特征重点与难点:图像目标特征的提取与表达,图像目标特征的描述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详见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 数字图像读取及色彩、亮度、对比度变化实验二 数字图像的Fourier变换实验三 数字图像的噪声去除实验四 数字图像的边缘检测五、考核方式:笔试六、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70%+实验成绩´10%七、教材与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章毓晋《图像工程(上)图像处理和分析》(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参考书:[1]、夏良正《数字图像处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朱志刚《数字图像处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11月;[3]、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4]、张兆礼《现代图像处理技术及Matlab实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11月[5]、王晓丹《基于MATALB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图像处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42·\n《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林育曼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2.课程英文名:Computersoftwaretechnologyinfrastructure3.课程类别:选修课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上机实验12学时)6.总学分: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适应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有必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算法、基本数据结构及其运算、查找与排序技术、资源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等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配合一定课时的实验以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开发训练,为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奠定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算法(3学时)1.算法的基本概念(理解)·142·\n2.算法描述语言(理解)3.算法设计基本方法(理解)4.算法的复杂度分析(掌握)2.第二章基本数据结构及其运算(14学时)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2.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栈、队列)(掌握)3.线性链表及其运算(掌握)4.数组(掌握)5.树与二叉树(掌握)6.图(掌握)3.第三章查找与排序技术(5学时)1.基本的查找技术(掌握)2.哈希表技术(掌握)3.基本的排序技术(掌握)4.二叉排序树及其查找(掌握)5.多层索引树及其查找(理解)6.拓扑分类(理解)4.第四章资源管理技术(6学时)1.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2.多道程序设计(掌握)3.存储空间的组织(掌握)5.第五章数据库技术(8学时)1.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解)2.关系代数(理解)3.数据库设计(掌握)4.关系数据库语言SQL(掌握)6.第六章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6学时)1.软件工程概述(理解)2.软件详细设计的表达(理解)·142·\n3.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4.测试与调试基本技术(掌握)5.软件开发新技术(理解)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教学(12学时)实验一 线性表的基本操作(2学时)包括数组和线性链表元素的插入、删除、找最大值、逆序存储等操作。实验二 树和图的基本操作(2学时)实现二 叉树的遍历、计算二叉链表的深度、图的遍历等运算。实验三 线性表的查找操作(2学时)对比使用分块查找、二分法查找、哈希表等查找技术。实验四 排序操作(2学时)对比使用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二叉排序树等技术。实验五 熟悉使用SQL语言(4学时)完成数据库定义、数据查询、数据修改、数据控制等功能。五、考核方式1.本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2.考试时间:120分钟。3.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六、成绩评定学期总评分=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40%)=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2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算法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展问题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阅读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142·\n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徐士良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1]《计算机软件基础》李延珩、李振业、朱鸣华等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沈被娜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庞丽萍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传感器技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诚钊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传感器技术2、课程英文名称:TechniqueofSensor3、类别:选修4、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学时:36(理论课24学时,实验12学时)6、学分:2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由于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超前发展和迫切需要,传感器及传感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科学技术发展项目。《传感器技术》是一门关于非电量的测量技术和信息的变换与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传感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几个方面的基本概念,一般理论、基本特性分析和应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三、理论教学内容与任务基本要求第一章 绪论(1学时)·142·\n1.传感技术概述:基本概念、系统及组成2.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分类及要求3.传感器的地位、应用及发展趋势教学要求: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系统的结构及组成,掌握传感器的定义、理解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和要求,了解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第二章传感器的一般特性(3学时)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精密度、精确度(精度)、线性度、迟滞、重复性、灵敏度、分辨率与阀值、稳定性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过渡函数与稳定时间、无失真检测条件3.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4.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方法:差动技术、补偿技术、传感器的校正5.负载效应教学要求:掌握传感器静特性各性能指标的定义,传感器的无失真检测条件,理解传感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方法,了解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方法和非线性校正方法。重点与难点:精密度,精确度,传递函数,标定与非线性校准第三章 电阻式传感器(4学时)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简介应变片的结构和材料。电阻应变片的工作特性及参数、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补偿办法。半导体应变片简介、配合测量电路、应变仪简介2.压阻式传感器:原理、特性、结构形式、转换电路及应用3.电位计:简单介绍结构、工作原理:主要介绍线性电位器的空载特性、阶梯特性、分辨率和阶梯误差,简单介绍负载特性和非线性电位器。教学要求:理解电阻应变式、压阻式传感器和电位计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重点与难点: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误差分析,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误差分析,电位计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误差分析。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2学时)·142·\n1.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特性、结构形式、静态特性(变间隙式、变面积式、变介质常数式);2.设计及应用:液位、加速度、容栅、位移教学要求:理解各种形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了解其应用。重点与难点: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误差分析。第五章 电感式传感器(10学时)1.自感式:闭磁路变隙式和开磁路螺线管式的工作原理特性(含差动)、结构形式、转换电路及应用:测量线位移的静态量和动态量、测量力、压力、转矩。2.差动变压器式:差动变压器的基本原理。螺线管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零点残余电压及消除,配用电路:差动相敏检波电路和相敏整流电路简介;应用:位移测量、振动和加速度测量、压力测量。3.涡流传感器:基本知识、工作原理、电涡流的形成范围、被测体的材料、形状和大小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转换电路及应用4.压磁式:原理、特性、结构形式、转换电路及应用5.感应同步器:原理、特性、结构形式、转换电路及应用教学要求:理解自感式、差动变压器式、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了解其应用。了解压磁式传感器和感应同步器。重点与难点:自感式、差动变压器式、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误差分析。第六章磁电式传感器(6学时)1.磁电感应式:原理、特性、结构形式、转换电路及应用2.霍尔元件:霍尔效应、霍尔元件的构造和基本电路、特性参数、霍尔元件的温度补偿和不等位电势补偿。应用:微位移的测量、磁场的测量;3.磁栅式:原理、特性、结构形式、转换电路及应用4.磁敏元件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的原理、特性及应用。教学要求:理解磁电感应式传感器、霍尔元件的工作原理,转换电路,掌握其性能性点,了解其应用,了解磁栅式传感器。重点与难点:霍尔元件的工作原理,转换电路,应用。·142·\n第七章 压电式传感器(6学时)1.工作原理2.压电材料:压电晶体、压电陶瓷、有机压电材料3.等效电路和转换电路4.应用设计及特性:测量电路(电压、电荷放大器),应用:压电式测力传感器、频率测量。教学要求:了解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压材料及其性能特点,理解其转换电路。重点与难点:压电传感器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误差分析第八章光电式(8学时)1.光电效应与光电器件如光电阴极射线管、真空光电管、真空光电倍增管:原理、转换电路及内光电效应、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及其光谱特性与应用。2.光纤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3.CCD、PSD:CCD原理及应用,PSD原理、转换电路及应用4.光栅:原理及应用5.激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6.光码盘:原理及应用教学要求:了解光电器件的原理、应用及光纤传感器、CCD、PSD、光栅、激光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光码盘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光电器件典型应用。重点与难点: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误差分析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详见实验教学大纲)五、考核方式:笔试六、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42·\n让学生制作小传感器装置。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吴瀚文《传感器原理》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参考书:[1]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2]刘迎春《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MATLAB程序设计教程》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城钊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MATLAB程序设计2.课程英文名称:ProgrammingofMatlab3.类别:选修4.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学时:36(理论课30学时,实验6学时)6.学分:2学分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MATLAB语言》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专业基础课。MATLAB语言是国际上公认的最优秀的科技应用软件,它以复数矩阵为基本计算单元,指令表达式接近于标准的数学表达式,功能强的且界面友好,是其对应用科学(特别是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是应用学科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仿真、教学乃至科技文字处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软件。因此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MATLAB语言的基本编程技能,同时学会使用该软件对各种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142·\n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重要意义在于:(1)MATLAB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计算机软件平台,通过对MATLAB的学习可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的交流,促使交叉学科的形成。(2)规范科技资料文档,让科技资源共享。(3)提高理工类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步掌握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的工作方法。(4)更新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内容,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习知识、处理实际科技问题、交换科技资料的有力工具。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下列要求:1.熟练掌握MATLAB语言的数字计算功能、数据可视化功能和建模仿真功能。2.理解和掌握MATLAB语言在线性代数、矩阵分析、数字计算和优化、信号分析处理、控制理论分析、过程控制、建模和仿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分析中的应用,掌握相应的MATLAB语言工具箱。3.在以上领域的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和用MATLAB进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理论教学内容与任务基本要求第一章 概论(2学时)1)MATLAB简介:特点,主要组成部分2)MATLAB的安装3)MATLAB的目录结构与环境变量4)MATLAB人门5)MATLAB的在线帮助6)用户目录的建立和搜索路径7)M文件编辑器重点与难点:熟悉MATLAB的运行环境,M文件编辑器的功能第二章 MATLAB的数值计算功能(4学时)1)数值矩阵的创建、保存和数据格式2)矩阵运算和数组运算3)矩阵和数组的除法4)矩阵乘方和数组乘方5)数组函数和矩阵函数·142·\n6)关系运算、逻辑运算及其函数7)矩阵分解函数8)向量和矩阵处理重点与难点:矩阵的创建,加、减、乘、除等运算。第三章 数值计算基础(4学时)1)多项式2)线性代数3)数据分析4)插值5)数字信号处理初步重点与难点:多项式运算,数据的微分、养分和梯度,数字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第四章 符号数学基础(4学时)1)符号对象的创建2)符号表达式的化简和替换3)符号微积分4)符号方程的求解5)符号数学的简易绘图函数6)图形化符号函数计算器重点与难点:符号极限、微分、积分和求和,二维和三维绘图函数。第五章 基本图形处理功能(4学时)1)二维图形2)特殊图形3)三维图形4)图形的控制与表现重点与难点:二维和三维图形的处理如:图线形式和颜色,着色,表面渲染,透明处理第六章 高级图形处理功能(4学时)1)图形对象与句柄·142·\n2)视图与光照3)体积可视化4)图形窗口的功能及设置5)其他图形处理技术6)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重点与难点:图形对象与句柄,窗口的功能及设置第七章 ATLAB的程序设计(6学时)1)M文件的功能、形式和特点2)数据及数据文件3)程序流程的控制4)程序和调试与优化5)函数句柄重点与难点:程序的流程控制,循环,条件,分支,检测等语句。第八章Simulink基础(2学时)1)Simulink初步2)Simulink的基本模块3)Simulink建模4)仿真计算与分析方法重点与难点:Simulink的基本模块及其应用。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详见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矩阵及多项式的基本运算,数据拟合实验二二维、三维图形的绘制,基本的图像处理实验三M文件的设计有调试五、考核方式笔试1.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2.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李海涛,邓樱.《Matlab程序设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2·\n参考书:[1]张志涌,刘瑞桢《掌握和精通MATLAB》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魏克新,王云亮《MATLAB语言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冯胜奇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英文名称:PrincipalandapplicationforMCU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5.总学时:48(理论36,实验12,上机0)6.学分:3学分二、课程说明(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在我校修订了电信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基础上,为配合我校学分制的实施,重新修订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二)课程目的和要求·142·\n本课程将全面讨论MCS-51系列单片机内核(8051)的硬件结构、组成原理和指令系统,详细介绍该系列产品的系统扩展和应用,实用程序及其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软硬件结合是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时,还必须具有用汇编语言编制源程序的能力。实践性较强是本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实验课的配合来加深和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单片机的初步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的编程,单片机的应用。教学的难点: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汇编语言》、《微机原理》。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1、教材:孙涵芳徐爱卿编著《MCS-51/96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修订版第1版。2、参考书:1.《单片机基础》(修订版),李广弟朱月秀王秀山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2.《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蔡美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何立民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1年。三、课程内容第一章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硬件结构(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各引脚功能,定时器/计数器工作在定时器方式、计数器方式及作串行口波特率发生器时预置初值的计算方法。2.掌握机器周期和震荡器周期的关系;存储器的配置;4个并行输入/输出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和中断系统的工作原理;复位条件、复位电路和复位状态;CHMOS型MCS-51单片机的低功耗方式;各种寻址方式。·142·\n3.理解振荡器、时钟电路和CPU时序;单步操作;布尔处理机的组成。4.了解单片机概貌;编程、程序验证与加密;HMOS型MCS-51单片机的掉电操作方式。5.掌握布尔处理机。主要内容:1.1单片机概貌;1.2MCS-51单片机的主要性能特点;1.38051的内部总体结构;1.48051的引脚描述;1.5存储器配置;1.6振荡器时钟电路和CPU时序;1.7输入/输出端口;1.8定时器/计数器;1.9串行接口;1.10中断;1.11单步操作;1.12复位;1.13低功耗操作方式;1.14编程、程序验证与加密;1.15寻址方式;1.16布尔处理机的应用;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第二章 MCS-51指令系统(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正确理解111指令的功能;2.记忆:指令格式和操作,指令对标志位的影响;3.会查表:代码、字节数、机器周期数;4.会计算:1.相对地址(偏移量);2.程序的执行时间。主要内容:指令系统中的111条指令。·142·\n2.1MCS-51指令系统的分类及一般说明;2.2 数据传送类指令;2.3算术操作类指令;2.4逻辑操作类指令;2.5控制程序转移类指令;2.6布尔变量操作类指令;2.7MCS51汇编语言的伪指令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第三章 MCS-51单片机的系统扩展与应用(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2.掌握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I/O口扩展的硬件连接方法和布尔处理机、串行口的应用;3.二个以上外部中断源的处理方法;4.会看时序图;主要内容3.1存储器的扩展;3.2数据存储器的扩展;3.3输入/输出口的扩展;3.4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3.5串行口的应用;3.6中断源;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第四章 实用程序及其设计方法(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一些常见程序的设计方法;2.掌握一些简单程序的设计方法;3.了解某些I/O端口程序的设计方法和通过堆栈传递参数的程序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142·\n4.1程序的设计方法;4.2算术运算程序的设计方法;4.3数据转换程序的设计方法;4.4其他程序的设计方;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第五章 应用系统实例(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自学能力;2.从具体实例中体会如何应用所学单片机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控制问题;主要内容5.1汽车转弯信号灯控制系统;5.2频率计设计;(单片机与LED,键盘的接口设计)5.3数字钟设计;5.4单片机与计算机的通信设计;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按作业布置,然后课堂讲解。根据教学进度,本章内容不作具体要求,自行安排。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为配合学分制的实施,我校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重新修订了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单片机原理实验教学大纲。《单片机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实验是为配合此课程的课堂教学而开设的。(二)课程目的和要求结合单片机原理课程中所学的单片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进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调试、运行实验,使学生掌握MCS-51单片机的性能特点、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要求每个实验均写出实验报告,绘制程序流程框图并写出程序清单。(三)教学的重点、难点·142·\n教学的重点:P1口实验、简单I/O口扩展实验二(交通灯控制实验)、定时器实验、串行口实验——串-并转换实验。教学的难点:定时器实验及外部中断实验。(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实验是基于单片机原理的设计性实验,先修课程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和微机原理。(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实验教材:《TSC-51/96单片机实验开发系统实验指导书》,清华同方1、《MCS-51/196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孙涵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2、《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丁立杰,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3、《单片机基础》,李广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4、《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何立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通信原理》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刘秋武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通信原理2.程英文名称:Principleofcommunications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66(理论54,实验12)6.总学份: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各种现代通信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模拟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方法。·142·\n2.掌握数字基带通信系统,包括等效基带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理解功率谱、码间干扰等概念;掌握最佳基带系统的设计及性能分析。3.掌握信号空间理论和最佳接收理论,掌握典型数字调制的原理和性能分析方法。4.掌握载波同步和符号同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5.掌握基本的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掌握标量量化的基本分析方法。三、理论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2学时)讲述通信系统中的一些最基本概念,介绍本课程的内容。2.预备知识(8学时)主要介绍学习本课程所需的数学工具。重点包括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互相关函数与互谱密度;Hilbert变换、解析信号、等效基带分析;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分析、窄带平稳高斯噪声的性质。难点是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互相关函数与互谱密度;Hilbert变换的运算等。3.模拟调制(10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幅度调制(DSB-SC、AM、SSB、VSB)的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方法、频谱分析、抗噪声性能分析;掌握角度调制(PM、FM)的基本原理、带宽计算,掌握FM的调制解调方法、信噪比分析;掌握FDM的原理。难点是频谱分析、抗噪声性能分析。4.数字基带传输(13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数字PAM信号的概念、功率谱密度分析;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原理、匹配滤波器、误码率分析;掌握码间干扰的概念、奈奎斯特准则、升余弦滚降;最佳基带系统;眼图的概念;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了解线路码型的原理和编码规则;了解均衡的原理;了解符号同步的基本原理。难点是功率谱密度分析。5.数字频带传输(13学时)·142·\n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信号空间及最佳接收理论;掌握各类数字调制(OOK、2FSK、BPSK、DPSK、QPSK、DQPSK、OQPSK、MASK、MPSK、MQAM、MFSK)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频谱分析方法和误码率分析方法;掌握载波同步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简单的载波同步方法;掌握MSK的基本原理,了解GMSK的原理。难点是信号空间及最佳接收理论。6.模拟信号的数字化(8学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低通和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掌握均匀量化、最佳量化的原理及分析方法;掌握对数压扩的原理、A律十三折线编码;掌握TDM的原理;了解DPCM及增量调制的原理。难点是抽样定理、均匀量化、最佳量化的原理、对数压扩的原理及分析方法;A律十三折线编码。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主要思想:本课通过仿真实验、硬件实验及软硬结合的实验来辅助学生加深对通信原理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帮助同学进一步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技术和电路。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原理、实现思路、实验结果、结果分析以及心得体会和感想。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实验占30%;理论占70%,其中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上,主要着手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普遍规律及技术。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讲授时应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多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与习题分析课,加强师生互动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3)选择3-4节难度适中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与讨论,教师适时给予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4)本部分针对通信中的某个具体设计问题,先通过matlab等软件仿真进行设计,再通过可编程器件烧制,再对所制作的部件进行实测以验证设计,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实践,深化理论。·142·\n八.教材与参考文献教材:周炯槃.《通信原理》(合订本).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2005参考文献:1.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2.樊昌信.《通信原理》(第5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信息交换技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王小怀一、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信息交换技术2.英文名称:InformationSwitchingTechnology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4.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5.学时:36(理论36,实验0)6.学分:2学分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42·\n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通信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标准不断出现,交换系统也从单一的链路接续变为集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信息数据为一体的大型复杂设备。自80年代以来,各类交换设备层出不穷,如程控数字电路交换设备、存储转发的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设备、为适应宽带业务需求的帧中继和异步转移模式的交换设备、适应基于TCP/IP的网络的路由交换设备及处于初级阶段的光交换设备等。因此,学习和掌握各类交换技术已经成为相应专业在校学生的迫切需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交换技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交换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为参加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电路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学习了本课程以后,在“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基本要求是:(1)识记:能识记通信组网与程控交换的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通信组网与程控交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能表述基本内容和基本道理,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3)分析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通信组网与程控交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阐释常见交换技术的实现原理,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分析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三、教学内容第一章 概论(2学时)1.1交换与通信网1.2电话交换1.3数据交换1.4宽带交换技术1.5光交换技术第二章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4学时)2.1引言2.2交换单元2.3交换网络第三章 电路交换技术及接口电路(4学时)3.1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分类·142·\n3.2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3.3电路交换系统的接口电路第四章 存储程序控制原理(5学时)4.1呼叫处理过程4.2程控交换控制系统的电路结构4.3呼叫处理软件4.4程控交换的软件系统第五章 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5学时)5.1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5.2分组交换技术5.3通信协议5.4帧中继(FR)第六章 信令系统(4学时)6.1概述6.2No.7信令系统第七章 ATM交换技术(4学时)7.1引言7.2异步转移模式(ATM)基础7.3ATM交换的基本原理7.4ATM交换机的模块结构7.5信元交换机构7.6输入和输出模块7.7ATM交换的呼叫和连接控制第八章 路由器及IP交换技术(4学时)8.1计算机通信的演进和发展8.2TCP/IP基本原理8.3路由器工作原理8.4IP交换技术8.5标记交换技术第九章 光交换技术(4学时)·142·\n9.1概述9.2光交换元件9.3光交换网络结构9.4多维交换系统9.5光交换的应用四、教材《现代交换原理(第一版)》,金惠文、陈建亚、纪红,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五、主要参考资料1.《程控数字交换与交换网》,叶敏,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3;2.《现代通信最新技术(第2版)》,UylessBlack,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3.《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DouglasE.Comer,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六、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10%~20%;2.期中成绩15%~25%;3.期末成绩60%~70%《电器控制及PLC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王磊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电器控制及PLC应用2.课程英文名称:Electriccontrol&PLCapplication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总学时:54(理论42,实验12,上机0)6.总学份:3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42·\n 《电气控制与PLC》是自动化、机电类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器的使用、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常见故障分析、PLC的构成、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形成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故障处理能力和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电气自动控制要求的能力。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电子相关基础课程,如电工技术、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电工及电气测量技术等。后续课程: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可以是电机调速控制技术、电梯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参数检测与集散控制、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集中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四、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郁汉琪,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参考书:《电器与PLC控制技术》,张万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电器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陈立定,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可编程控制器教程》,胡学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1。五、本课程成绩的考察方法及评定标准: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平时作业占据10%、实验占30%;期终考试(考核)占60%。六、学时分配:(总计学时:54)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讲课42学时,实验课12学时(一)常用低压电器(2学时)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图形和文字符号及使用方法。 (2)理解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了解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一般技术指标。 2.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具有选择和使用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能力和简单故障判断能力。(二)基本电气控制线路(4学时+2学时实验)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42·\n(1)掌握电气控制原理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方法,电动机启动和制动控制方法,各种保护环节,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控制原则。 2.能力培养要求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设计简单电气控制电路图的能力。(三)电机调速控制线路(4学时+4学时实验)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理解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控制方法。 (2)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启动、反转、调速和制动的控制方法。2.能力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诊断和分析电机控制线路及运行的能力。(四)典型生产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2学时)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掌握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原理的方法和步骤。 (2)理解常用机床电气控制原理。 (3)了解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 2.能力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能力、常见生产电气故障分析的能力。(五)PLC的发展史(4学时)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理解PLC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PLC的来源、应用范围、发展趋势以及在工业自动控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六)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掌握PLC的各种内部软继电器的功能及编号。 (2)理解PLC的工作原理、结构,编程语言的特点和语句格式。 (3)了解PLC的一般技术指标。 2.能力培养要求·142·\n 使学生具有识别和应用各种内部软继电器编号的能力。(七)PLC的基本指令系统(4学时)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掌握基本逻辑指令的使用,计数器/定时器设定值的设定方法。 (2)理解基本逻辑指令的应用,梯形图的编程规则和技巧。 (3)了解各种指令的执行程序步数。 2.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具有设计梯形图和指令表的能力。(八)PLC步进顺控指令(4学时+2学时实验)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掌握2条步进顺控指令的功能、符号及使用方法。 (2)理解状态转移图的类型和设计方法, (3)了解步进梯形图的特点及功能 2.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具有设计状态转移图的能力、绘制步进梯形图及编写指令程序的能力。(九)PLC功能指令系统(4学时)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掌握常用功能指令的特点及编程方法。 (2)了解特殊功能模块的功能、连接方法及使用方法。 2.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具有功能指令的编程和应用能力。(十)PLC特殊功能模块(4学时)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理解PLC模拟量控制模块的功能、特性及应用,脉冲输出单元和可编程凸轮控制器的功能及用途。 (2)了解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应用。 2.能力培养要求 具有应用模拟量模块和位置模块的初步能力。(十一)PLC编程与通信(4学时+2学时实验)·142·\n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理解PLC与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的有关知识。 (2)了解可编程控制器与计算机联网的有关知识。 2.能力培养要求 具有可编程控制器与计算机通信和联网的初步能力。(十二)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4学时+2学时实验)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掌握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步骤和设计方法。 (2)理解PLC在常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举例。 2.能力培养要求 具有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电气自动控制要求的设计能力。讨论报告/考试考核2学时《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王磊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过程控制系统2.课程英文名称:processcontrolsystem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总学时:54(理论42,实验12,上机0)6.总学分:3学分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过程控制系统》的授课对象为自动化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它是自动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实行双语教学。·142·\n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从事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分析和综合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调试、整定、操作和维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三、课程内容及要求1.绪论:生产过程控制的对象及要求,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发展概况,并介绍本课程的内容及要求。2.对象特性和过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3.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4.简单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参数整定。5.串级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参数整定。6.复杂控制系统主要介绍均匀控制、比值控制系统、补偿控制、前馈控制与大延时控制、解耦控制系统等。7.增加了新型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上位图形监控、过程控制与管理系统集成、水位过程控制系统应用与实践。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特点。考虑到工科学生教学特点和数学基础,也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兴趣和方向,讲授时不过分拘泥于繁琐的理论上的证明和严格的数学推导;通过介绍典型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简单过程控制系统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讲授内容中包含国内外新的工业过程控制软、硬件成果,使得课程内容有明显特色。(1)要求学生学习生产过程的基本特性及其描述,掌握生产过程变量检测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过程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和性能,熟悉过程控制的工程特点和应用范围,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新动向。(2)掌握简单回路控制和串级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对这两种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整定和调试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学习典型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制定复杂过程控制方案的能力。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142·\n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检测与控制仪表》等;后续课程:《先进过程控制》、《集散系统》等。五、实验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利用新型双水槽过程控制实验系统提供实验演示和动手实验,包括经典过程控制实验和先进过程控制实验。本门课程开设有如下实验。(实验12学时)(1)系统介绍、对象测试;(2)简单系统实验I(单水槽单回路);(3)简单系统实验II(双水槽单回路);(4)串级系统实验I(双水槽液位-液位串级图形监控、串级参数整定);以上为课程教学实验必作。(5)串级系统实验II(双水槽液位-流量串级图形监控、串级参数整定);(6)多步程序控制实验;(7)克服扰动和前馈控制实验I(单水槽单回路);(8)克服扰动和前馈控制实验II(双水槽双回路);(9)双输入/双输出系统实验I(双水槽液位与双调节阀);(10)解偶控制(双水槽液位与双调节阀);(11)自由组态实验(通讯/本机实验、上下位系统参数自整定)。2与3、4与5、二选一;1、6、7、8、9、10、11选作。六、本课程在课外练习方面的要求课外作业:每章后均有作业。大作业利用课外完成。希望能参观有关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还可提供先进过程控制系统、控制与管理集成系统等专题实验。七、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金以慧编,《过程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1980年参考书:刘植桢编,《计算机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八、本课程成绩的考察方法及评定标准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平时作业占据10%、实验占30%;期终考试(考核)占60%。九、学时分配:(总计学时:54)·142·\n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讲课42学时(内含习题课),实验课12学时(含4学时上机)第一章 绪论(4学时)1-1过程控制的特点 1-2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1-3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4过程控制系统的类别1-5过程控制系统的品质指标第二章 过程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4学时+2学时实验)2-1概述2-2自平衡能力对象的动态特性2-3无自平衡能力对象的动态特性2-4时域法辨识对象的动态特性2-5频域法辨识对象的动态特性2-6统计相关法辨识对象的动态特性第三章 单回路控制系统(6学时+4学时实验)3-1概述3-2被控量和操纵量的选择3-3执行器3-4控制器的选型3-5控制器的的参数整定第四章 串级控制系统(6学时+4学时实验) 串级控制系统大作业第五章 其它控制系统(4学时)5-1均匀控制系统5-2比值控制系统5-3前馈控制系统5-4选择性控制系统5-5分程控制系统·142·\n5-6纯滞后系统的控制6-7解偶控制第六章 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8学时授课+2学时上机)6—1 直接数字控制6—2 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6—3可编程控制6—4通用上位监控系统第七章 过程控制系统应用与实践(6学时授课)7—1 锅炉控制系统7—2 双水槽过程控制系统7—3TRAININGMATIERALFORPROCESSAUTOMATION讨论报告/考试考核4学时《模拟电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电子技术教研室执笔人:郑耀添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模拟电路2.课程英文名称:analogCircuits3.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4.课程类别:必修5.总学时:68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4学时)6.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142·\n本课程是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初步分析、设计实际电子线路的能力,并为其后继课程《数字电路》等的学习打下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半导体器件(4学时)1-1半导体的特性(0.5学时)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1-2半导体二极管(0.5学时)PN结的形成及其特性,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二极管的电容,稳压管1-3双极性三极管(2学时)三极管的结构,三极管内载流子的运动及电流放大作用,三极管的共射特性曲线,三极管的主要参数,PNP型三极管1-4场效应三极管(1学时)结型场效应管,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场效应管主要参数本章要求:掌握二极管、稳压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外特性,正确理解二极管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第二章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10学时)2-1放大的概念(0.5学时)2-2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1学时)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组成,工作原理2-3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0.5学时)2-4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学时)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静态工作点及其估算,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2-5工作点的稳定问题(1学时)温度对静态天工作点的影响,典型的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2-6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2学时)共集放大电路、共基放大电路、三种组态比较2-7场效应管放大电路(2学时)·142·\n场效应管特点,共源放大电路,分压自偏式共源电路,共漏电路2-8多级放大电路(1学时)多级电路的耦合方式,多极电路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本章要求:熟练掌握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放大电路Av,Ri和Ro,掌握Rbe估算公式。正确理解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工作情况,掌握放大电路三种基本组态工作工作原理和特点,正确理解温度变化对三极管参数的影响,掌握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由场效应管组成的共源和共漏放大电路工作原理及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Av,Ri和Ro,了解与双极型三这相比的特点,掌握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工作原理,Av计算,正确理解零点漂移,一般了解阻容和变压器耦合方式特点。第三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6学时)3-1频率响应的一般概念(2学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下限频率、上限频率和通频带,频率失真,波特图3-2三极管的频率参数(1学时)共射截止频率,特征频率,共基截止频率3-3单管共射电路频率响应(2学时)混合π等效电路,阻容耦合共射频率响应,直接耦合共射频率响应3-4多级放大电路频率响应(1学时)多级电路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多级电路的了限和下限频率本章要求:掌握频率响应的概念以及含一个时间常数单管共射电路fl、fh估算方法,正确理解波特图的意义和画法。了解三极管频率参数的含义及频率失真、增益带宽积的含义。第四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6学时)4-1集成放大电路的特点(0.5学时)4-2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2学时)偏置电路,差分放大输入级,中间级,输出级4-3集成运放的典型电路双极型运放F007原理,*CMOS基础运放C145734-4集成运放主要技术指标(4-3、4-4共0.5学时)·142·\n4-5理想运放(2学时)理想运放主要技术指标,工作在线性区的特点,工作在非线性区的特点4-6各类集成运放性能特点(1学时)4-7集成运放使用中的几个具问题参数测试,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保护措施本章要求:掌握差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及四种不同输入输出方式的特点,掌握差模放大倍数,差模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概念以及估算方法,掌握集成运放主要技术指标含义,掌握理想运放概念,正确理解“虚短”“虚断”的含义,正确理解不同类型集成运放特点,了解运放使用中的具体问题,了解集成运放电路特点,各基本组成部分作用,了解典型电路原理。第五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6学时)5-1反馈的基本概念(1学时)反馈概念的建立,反馈的分类,负反馈四种组态,反馈的一般表达式5-2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1学时)提高放大稳定性,减小非线性失真抑制干扰,展宽频带,改变输入、输出电阻5-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估算(2学时)分别利用两种关系式估算闭环电压放大倍数5-4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2学时)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常用的校正措施本章要求:掌握反馈的概念和类型,会判断反馈的存在和类型,正确理解的含义,掌握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正确理解如何根据需要引入适当的反馈,掌握深度负反馈闭环电压放大倍数估算方法,正确理解负反馈电路产生自激的条件,了解常用的消除自激的校正措施第六章模拟信号运算电路(4学时)6-1比例运算电路(2学时)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同相比例运算电路,差分比例运算电路,比例电路应用实例6-2求和电路(2学时)·142·\n反相输入求和电路,同相输入求和电路,积分和微分电路6-3积分和微分电路积分电路,*微分电路*6-4对数和指数电路对数电路,指数电路*6-5乘法和除法电路由对数指数电路组成的乘除电路,模拟乘法器本章要求:掌握比例、求和及积分三种基本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关系,了解微分、对数、指数电路以及模拟乘法器原理和用途第七章信号处理电路(2学时)7-1有源滤波器(0.5学时)滤波电路的作用和分类,低通滤波器(LPF),变通滤波器(HPF),带通滤波器(BPF),带阻滤波器(BF)7-2电压比较器(1.5学时)过零比较器,单限比较器,滞回比较器,双限比较器本章要求:掌握各种电压比较器工作原理的传输特性,正确理解二阶低通滤波器原理及对数幅频特性,了解其它滤波器特点及原理。第八章波形发生电路(6学时)8-1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析方法(1学时)产生正弦振荡的条件,正弦振荡电路组成和分析步骤8-2RC正弦振荡电路(2学时)RC串并网络振荡电路,其它形式RC振荡电路8-3LC正弦振荡电路(2学时)LC磁电路的特性,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电容三点式改进型振荡电路8-4石英晶体振荡器(0.5学时)石英晶体的基本特性和等效电路,石英晶体振荡电路8-5非正弦波发生电路(0.5学时)矩形波发生电路,三角波发生电路,锯齿波发生电路·142·\n本章要求:掌握正弦振荡产生条件,掌握RC串并网络振荡电路工作原理,振荡频率,起振条件,正确理解典型LC正弦振荡电路工作原理及振荡频率估算,正确理解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工作原理,了解石英晶振电路特点及工作原理。第九章功率放大电路(3学时)9-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0.5学时)9-2互补对称式功率放大电路(2学时)OTL功放电路,OCL功放电路9-3实际功放电路9-4集成功率放大器(9-3、9-4共0.5学时)本章要求:掌握OTL、OCL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工作原理,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的估算,熟悉功放电路非线性失真概念,了解对功放电路一般要求及集成功放特点。第十章直流电源(7学时)10-1直流电源的组成10-2单个整流电路(10-1、10-2共2学时)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单相全波整流电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整流电路主要参数10-3滤波电路(0.5学时)电容滤波电路,RCπ型滤波电路,电感滤波电路和LC滤波电路,LCπ型滤波电路10-4倍压整流电路(0.5学时)二倍压整流电路,多倍压整流电路10-5硅稳压管稳压电路(2学时)主要指标,稳压管特性,稳压电路10-6串联型稳压电路(1学时)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输出电压调节范围,调整管选择,过载保护10-7集成稳压器(0.5学时)组成,参数,应用10-8开关型稳压电路(0.5学时)·142·\n特点和分类,组成和工作原理本章要求: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工作原理,输出与输入关系,掌握电容滤波电路特点,电容C的选择,输出电压估算,掌握硅稳压管稳压电路工作原理,参数的估算,限流电阻,选择原则,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组成工作原理,输出估算,正确理解三分离集成成稳压器优点、组成、使用方法,正确硎压电路特点和工作原理。四、实验内容与教学要求(祥见实验课大纲)五、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六、成绩评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和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目前电子线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知识更新迅猛,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式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根据电子线路教学内容特点,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更加情趣,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杨素行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参考书:[1]谢嘉奎主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0.5[2]傅丰林主编.《电子线路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142·\n九、其它必要的说明1.根据近几年电子技术的进展和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制定本教学大纲;本大纲适合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之用;标准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教学内容带星号的部分为机动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教学课时安排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应性变动。2.先修课《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只有达到上述要求,才能学好本课程。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课程打下基础,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是《数字电路》等。《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燕娟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微机原理2.英文名称:Microcomputerprincipleandfinterfacetechnologies3.课程类别:专业任意选修课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5.总学时:66(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2学时)6.总学分:3学分·142·\n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计算机类课程。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先修《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三、理论教学与内容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4学时)重点:常用术语,各进制数的转换,计算机中符号数的表示,二进制数运算的溢出;难点:补码与真值区别、溢出与进位的概念①计算机中的数制②二进制数的运算第二章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4学时)重点:微机计算机基本组成,总线结构,存储器的分类及其特点①CPU②三态电路③总线结构④存储器第三章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4学时)重点:微型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流水线的原理,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①微型计算机结构的简化形式②计算机的解题过程③指令的执行过程④现代技术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第四章微处理器(10学时)重点:80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主要引脚的功能,最小工作模式配置,存储器读和写典型时序图,中断和中断矢量的基本概念,8086CPU中断的类型,CPU响应中断的条件,中断响应过程。难点:存储器读和写典型时序图,中断和中断矢量的基本概念·142·\n①微处理器的概述②8086/8088CPU的结构③8086/8088CPU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④8086/8088的主要操作功能⑤CPU与存储器的连接第五章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8学时)重点:寻址的概念;6种基本的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的计算;掌握数据传送类,算术逻辑运算类,移位指令的功能和应用;难点:间接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的计算;①8086/8088汇编语言及指令的格式与寻址方式②传送类指令③数据操作类指令④串操作指令⑤控制类指令第六章 微型计算机的程序设计(6学时)重点:分支程序和循环程序的设计难点:子程序的编写①程序设计步骤②简单程序③分支程序④循环程序⑤子程序⑥查表程序第七章 微型计算机汇编语言及汇编程序(6学时)重点:掌握汇编程序的基本格式;掌握定义数据、符号、段、过程等伪指令的使用方法;掌握汇编程序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运用DEBUG和MASM调试汇编语言程序。难点:DOS的功能调用;①宏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142·\n②伪指令③系统功能调用④汇编程序的功能及汇编过程⑤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八章 输入/输出接口(12学时)重点:掌握输入输出(I/O)设备与微型机之间交换数据的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控制I/O方式,中断控制I/O方式,直接存贮器存取(DMA)方式);8255A编程结构、控制字,掌握初始化编程及其与微机的接口和应用;8251A编程结构。难点:8255A控制字设置,初始化编程及与微机的接口;8251A初始化编程和应用。①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②并行通信与并行接口③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A④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⑤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通过实验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机编程,接口电路实验。实验内容:01初级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实验02加法及判断程序的编写与调试03随机存储器(RAM6116)实验048255A与小键盘接口实验058255A与开关电路接口实验06十字路口红绿灯控制实验五、考核方式期末笔试采用完全闭卷或完全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各占一定百分比。六、成绩评定本课程是考查课程。采用期末笔试、平时作业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占总成绩的3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142·\n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开实验,提高实际动手及设计能力的要求。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郑学坚,周斌编著《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1]杨素行等编著《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BarryB.Brey《THEINTELMICROPROCESSORS》PearsonEducation(高教影印版)[3]戴梅鄂等著《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从16位到32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沈美明等《IBM-PC汇编语言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5]马维华等《从8086到PentiumIII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其它必要说明通过学习微机原理课,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中常用的各种数制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此外对有关的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上机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微机的系统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使用汇编语言进行一般的软件开发。《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洪财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2.课程英文名称:Auto-MeasurementTechnique3.课程类别:限选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2·\n5.总学时:54(其中理论44学时上机10学时)6.总学分:3学分二、本科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位:本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过程自动检测及仪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用电工仪表、自动化仪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应用。在修完本门课程后,要求学生基本具有以下能力.任务:掌握常用电工仪表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选型;对一般检测系统中的理论及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了解工业参数的自动测量技术及仪表选型与应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绪论(0.5学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及性质;本课程在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检测与转换技术的发展方向等。第一章检测与转换技术的理论基础(10学时)1-1检测与转换技术的基本概念1-2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1-3随机误差概率密度的正态分布1-4算术平均值与标准误差1-5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1-6粗差的判别与坏值的舍弃1-7系统误差1-8误差的传递1-9误差的合成1-10最小二乘原理1-11曲线的拟合本章主要介绍检测与转换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检测与转换技术中误差分析的理论,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分析、合成和传递等。为电测量指示仪表和非电量测试技术提供理论分析工具。·142·\n第二章电测量指示仪表(6学时)2-1电测量指示仪表的一般知识2-2磁电系仪表2-3电磁系仪表2-4电动系仪表2-5感应系仪表2-6电测量指示仪表本章主要介绍常用的各种电测量指示仪表的组成、原理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对各种电测量指示仪表进行比较认识,明白其性能方面的共性和区别,会根据测量要求和工作条件合适地选择电测量指示仪表。第三章 电量和电路参数的测量(6学时)3-1直读测量3-2电位差计3-3电桥3-4数字式测量仪表3-5磁通与磁场强度的测量本章主要介绍电量和电路参数的一些测量方法,以及应用于其中的有关电路和仪器的组成、原理等知识。也详细介绍了数字式测量仪表的组成、功能及计算机与数字式测量仪表的结合使用等情况,揭示了数字式测量仪表的发展方向。第四章 工业自动化仪表(14学时)4-1温度测量及仪表4-2压力测量及仪表4-3流量测量及仪表4-4物位测量及仪表4-5成分分析仪表本章向学生介绍工业过程参数的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重点在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自动化仪表的应用。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见实验课大纲)·142·\n五、考核方式考查六、成绩评定作业+考试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加强硬件学习:在实训分析中逐步深入地学习误差理论和各种测量方法;最后使用少量的课时系统讲解电气测量的综合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训练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训练,在理论课中应适度安排测试,在实践课中应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提炼。八、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毅张宝芬曹丽彭黎辉编《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二版)》(修订版),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1.常健生.检测与转换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2.穆志坚.电磁计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3.周培生.自动检测与仪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论文,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轰燃对建筑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摘要】:在室内轰燃研究理论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轰燃的定义和轰燃判据,并结合建筑火灾实际情况,分析了因轰燃引起的室内火灾中灭火救援难点问题,根据轰燃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此类火灾的灭火救援对策,为消防部队处置室内轰燃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建筑火灾;轰燃;灭火救援 一、引 言 ·142·\n轰燃是室内火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燃烧现象。室内发生火灾后,若具备合适的燃料和通风条件,就可能发生轰燃。轰燃一旦发生,室内所有可燃物会在极短时间内同时全面着火,室内整个空间都充满火焰,可燃物燃烧速率和室内温度急剧上升,并且室内会产生大量有毒烟气,氧气浓度也随之急剧下降。这些都会使室内人员受到严重威胁,也给消防灭火救援带来极大困难。国内外发生的很多建筑火灾事故中,轰燃就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元凶,如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洛阳东都商厦火灾、吉林中百商厦火灾、英国布拉德福市足球场火灾和皇家十字地铁车站火灾。因此,结合轰燃的特点和危害性,分析轰燃对建筑火灾中灭火救援工作造成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室内火灾的控制,对于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轰燃及相关研究 (一)轰燃定义 NFPA921中轰燃定义为:室内火灾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热辐射作用下的所有可燃物在轰燃时几乎同时着火,火焰迅速在室内所有物体传播蔓延,室内形成一片火海。轰燃的发生是火灾失控发展的危险信号,产生的高温烟气会对建筑结构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强大的破坏力往往造成恶性死伤事故和巨大财产损失,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与巨额财产损失,也是火灾即将向临近区域蔓延的重要标志。 目前对轰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常用的三种:(1)室内火灾由局部火向大火的转变,转变完成后,室内所有可燃物表面都开始燃烧;(2)室内燃烧由燃料控制向通风控制的转变;(3)在室内顶棚下方积聚的未燃气体或蒸气突然着火而造成火焰迅速扩展。 (二)轰燃判据及预测 室内火灾是一种受限空间内的燃烧,是建筑火灾的主要形式,将发生轰燃的条件量化为可以测量或计算的物理量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现在应用最多的三个轰燃判据为:(1)室内接近顶棚热烟气温度超过600℃;(2)室内地板平面辐射热通量超过20kW/m2;(3)通风口有火焰喷出。以上判据都源于火灾实验观察结果,虽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可以作为判定轰燃的参考标准。·142·\n 对轰燃的预测方法,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通量判据。V.Barauskas、McCaffrey、Quintiere、Harkleroad、Thomas等分别提出了基于热释放速率预测轰燃的经验公式。此外,武警学院陈爱平教授将内衬材料的热惯性因素引入考虑,基于McCaffrey的方法提出了轰燃综合预测法;B.Hagglund等建议采用临界轰燃燃烧速率预测轰燃;J.G.Quintiere等提出采用临界轰燃燃料面积预测轰燃;S.R.Bishop根据经典热爆炸和非线性热动力学理论温度微分方程特征值预测轰燃等。这些预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精确性还有待改进。 三、轰燃对室内火灾灭火救援的影响 (一)轰燃时间预测困难,影响灭火救援决策 消防部队在轰燃前到达现场,如果未及时预测和侦察到轰燃,急剧升高的温度和喷出火焰会对消防队员造成伤害。消防官兵到火场后,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是否会发生轰燃和什么时候发生轰燃。有些火灾,消防员内攻进入室内的瞬间就可能被卷入火海中,而有些火灾,在灭火救援进行过程中突然轰燃,也有的至灭火战斗结束也不发生轰燃。如何在火场快速判断轰燃发生的可能性及时间,仍是一线消防指挥员的一个难题。而目前对轰燃的预测研究多限于学术理论方面,并没有便于在灭火救援现场操作的轰燃预测仪器或技术手段。指挥员只能依靠个人积累的灭火经验,对轰燃的感官印象及火情侦查情况进行初略判断,容易导致现场决策低效率、低质量,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火场温度高,灭火进攻困难·142·\n 室内发生轰燃后,火势突然猛涨,进入全面燃烧阶段,产生的高温能达到1000℃左右。有关研究表明,对于没有任何保护的皮肤,只要暴露在137-160℃的环境中就会造成严重伤害。扑救建筑火灾最有效的灭火措施是内攻,而轰燃产生如此的高温会对消防员产生强烈的烘烤,加上可能从门窗喷出的火焰和高温烟气,消防队员很难近距离灭火,内攻更加危险、艰难。如灭火中水枪掩护不充分,个人防护不周全,还会危及消防员人身安全。同时由于轰燃中可燃物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浓烟和气体,降低了火场能见度,更加难以发现较隐蔽的火势威胁,影响了灭火效率。 (三)室内充满烟气,搜索救援难度大 轰燃发生前,大量积聚的浓烟和高温会迫使消防员将身子放低,弯腰或匍匐前进,在搜索被困人员时行动不便,效率低下。此外,室内积聚的浓烟具有较强的减光性,室内能见度很低,对侦查和搜救非常不利,受困人员也无法自行安全疏散,消防员也有误入危险区域和迷路的危险。轰燃后转为全面燃烧,燃烧更为猛烈,无法深入开展室内救援,而由于燃烧速率急剧增长,因燃料不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CO、H2S、HCL、SO2等,导致被困人员中毒、窒息,消防灭火救援时间更加紧迫,人员疏散更加困难。 (四)建筑受高温烘烤,结构有倒塌危险 室内轰燃发生后,释热速率急剧增大,温度急剧升高,达到500℃-600℃的高温,最高可达1000℃左右,建筑构件的强度在高温、强烈热辐射作用下会下降。混凝土在高于300℃·142·\n温度作用下抗压强度线性下降,超过600℃时抗拉强度基本丧失,在900℃左右时抗压强度下降到常温时的10%;钢结构虽不燃烧,但在火灾高温中强度会迅速下降,500℃左右时全负荷钢结构就会失去静态平衡稳定性,600℃其强度下降2/3,进而结构发生变形引发倒塌。因此轰燃扑救过程中,建筑结构很容易发生局部倒塌甚至整体坍塌,使室内人员受到威胁,影响消防救援工作。 (五)火焰易窜出蔓延,控制火势难度大 室内具备轰燃条件时,可能在着火3-10min后就会发生轰燃,消防队赶赴火场后可能已经发生轰燃,火灾发展至猛烈燃烧阶段,第一出动力量如对火灾形势估计不足,到达火场后往往控制不住逐渐增长蔓延的火势。此外,轰燃后伴随着喷出火焰和飞火,能冲出着火房间,造成火势蔓延。而且轰燃产生的强烈辐射热也对临近可燃物形成威胁,强辐射热也是火势向上层和四周扩散蔓延的主要原因。 四、预防和控制轰燃的灭火救援对策 (一)全面侦查火情,注意轰燃征兆 ·142·\n在处置建筑室内火灾时,应全面侦查火情,快速掌握起火房间位置、火势大小、人员被困情况、室内可燃物数量与类别、建筑结构特点、周围毗邻建筑情况等,尤其对于通风不好且室内可燃物数量较多时,应提高警惕,密切监视,谨防轰燃突发造成恶性事故。为延缓或避免可能发生的轰燃,到场后应确保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动作,尽量为后续灭火与人员疏散救援争取时间。同时应派安全员密切注意轰燃发生征兆,轰燃的警报信号主要是高温辐射、“闪燃”和“白烟”。有条件进入室内侦查时,如发现室内烟气温度较低,则轰燃可能性不大,应及时出开花水冷却;如消防员进入后,明显受到高温烘烤,热烟气层不断变厚,表明有轰燃危险,应及时撤离至外围控制火势。同时,消防员进入室内时,还应密切关注是否有浓烟从门窗翻滚、溢出,或则浓烟中夹杂有较小火焰和闪燃现象,如果出现这些征兆,则说明此房间具有轰燃的危险。 (二)准确迅速,疏散抢救人员 轰燃具有一定突发危险性,消防部队到达火场后,人员抢救时间非常有限,在迅速掌握火情和人员被困情况后,积极做好冷却防护同时,立即组织精干人员成立搜救小分队,展开人员疏散和救援。进入室内救援前,应根据人员被困位置和数量,确定好各小组任务,定好一次作业时间、紧急情况联络方式和撤离路线。每个搜救人员都应穿好灭火服,必要时穿防火服,佩戴空气呼吸器,在水枪跟进掩护中小心进入。搜索时2人或3人一小组,协同搜寻,尽量靠墙前进,弯腰或则匍匐行进,能见度太低时要利用导向绳保护,防止在浓烟中迷路,并密切注意火情变化,随时做好紧急撤离准备。在搜救中注意检查门窗附近有无昏迷人员,当室内烟气温度过高时,不能进入火场内部太远,严格按照作业时间行动,按时返回。如果赶到火场轰燃已经发生,不要盲目进入室内,应先设法进行通风散热,控制火势,适当破拆开辟救人通道,待火势稍减再内攻灭火救援。 (三)喷雾冷却稀释,适时通风散热·142·\n 轰燃前和轰燃后都要出枪射水,如能直接对火源射水,可有效降低火源热释放速率,降低火焰区温度,能延迟或抑制轰燃发生。但区别于普通建筑火灾,轰燃火灾处置中水枪的射流形式、射水部位都有特殊要求。对于轰燃火灾,室内烟气层很厚,可燃气体浓度大,如果仅用直流水冷却灭火,可以对火焰区起到降温作用,对未燃材料起到润湿和减缓热分解作用,但对热烟气层效果不明显,所以射水直击火源的同时还需要开花水或喷雾水对热烟气层实施稀释、冷却。向热烟气层喷水雾一方面可以降低烟气温度,减小热烟气的热辐射,另一方面水雾滴吸热汽化后可以稀释可燃气浓度。现在大多室内顶部有易燃装修材料,还要注意向屋顶和墙壁射水冷却。 扑救轰燃火灾时,还要注意适时通风和排烟,李晋等研究发现在增大房间送风量,轰燃时间提前,稳定送风量并加大排烟量时,轰燃不发生。杜兰萍等研究表明,燃料一定时,排烟量与送风量之比大于某定值就不会发生轰燃。送风可通入新鲜空气,排烟可减少热烟气浓度,有利于室内散热,所以在轰燃前采取合理通风排烟措施,比如打开门窗、启动机械排烟装置等都有利于灭火救援。但对于通风的时机和通风量的大小,指挥员一定要正确把握,对于已经充满浓烟的高温密闭的房间,谨防因开门通风引起回燃。 (四)小队突击,内攻灭火 ·142·\n通常对建筑火灾最有效的灭火措施就是内攻,直击火点,消灭火势。轰燃火灾由于高温、强辐射、室内热烟气浓、建筑有倒塌风险等特点,应该谨慎选择内攻时机,把突发险情的危害降到最低。在仔细侦查火情,掌握火势发展态势后,确保无轰燃发生危险征兆,比如:观察门窗有无浓烟翻滚或闪燃,着火房间门把手是否很热,室内烟气是否有明显的烘烤灼热感等。同时还应确保建筑没有倒塌危险,内攻进入时以精干小组为单位,做好安全防护和掩护,交叉掩护前进,注意避开吊顶、高热区等危险,遇有紧急情况,立即撤离。内攻应量力而行,火势太过猛烈时,不能勉强内攻,应先控制住火势,增援力量到达或兵力相对火势具有一定优势时再内攻灭火。 (五)重点监护,防止倒塌和火势蔓延 轰燃产生的高温对建筑构件和结构有巨大破坏作用,灭火过程中,要对建筑承重构件加强冷却保护,并应指定人员密切注意建筑破坏情况,一旦有倒塌危险就及时撤离。对于着火时间较长的建筑,冷却承重构件时,避免用冲击力过大的直流水直接向构件射水,尽量用开花水均匀冷却降温,防止高温的混凝土在水流冲击和冷却作用下开裂,强度下降。此外,扑救轰燃火灾中,把握火场全局,重点突破,加强冷却降温的同时,还应出枪抑制从门窗喷出的高温烟气和火焰,防止火势从门窗及管线向上层和四周蔓延。对于已经发展成全面燃烧的大火,应从整体上合理部署兵力,集中优势兵力控制火势,再逐步消灭火灾。 五、结 语 ·142·\n由于轰燃现象的复杂性,对于轰燃产生的条件及轰燃本质等问题研究还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随着轰燃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抑制轰燃的发生,轰燃火灾中的消防灭火救援工作也会更加科学高效。 电石火灾处置对策研究 摘 要:根据电石的理化性质和化学危险特性,结合电石火灾的特点,对电石火灾事故的处置方法和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从现场火情侦查、初期控制、灭火剂选用、安全防护与防暴和防止环境污染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如何高效处置电石火灾事故。 关键词:电石;火灾;灭火救援 一、引言 电石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满足相关行业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医药等领域。电石本身不可燃,但遇水剧烈反应生成易燃易爆的气体乙炔,在工业生产中常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142·\n丹江口市辖区内的汉江集团电化公司、宏茂冶金公司电石年产量都达20万吨以上,新港金家湾工业园及三官殿还有数家小型电石生产、经营企业,丹江口市已经成为华中地区电石重要生产基地。然而,近几年因电石在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比较频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电石的火灾危险性,研究出高效的事故处置对策,提高灭火救援人员对电石火灾事故的处置能力。 二、电石的理化性质 (一)电石理化性质 电石是碳化钙的俗称,它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基本原料。纯净碳化钙为无色晶体,暴露空气中会吸水受潮而呈灰白色。工业电石为碳化钙与氧化钙的混合物,碳化钙含量70%-80%,外观呈灰色、棕黄色或黑褐色,一般由焦炭和石灰经高温熔炼得到。电石的化学分子式为CaC2,密度为2.22g/cm3,熔点447℃,沸点2300℃,闪点﹣17℃,可导电,遇水剧烈反应生成乙炔,并放出热量,属于甲类第2项火灾危险物品。 (二)电石的化学危险性 (1)遇湿受潮燃烧。电石为一级遇湿易燃物品,遇水反应剧烈,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每公斤碳化钙水解放热约为1962J。 乙炔爆炸极限为2.5%~82%,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浓度时,遇明火即发生爆炸。若电石包装不严而不慎受潮,会积聚一定的乙炔气和热量,当乙炔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遇明火则爆炸。此外,乙炔的过量积累也可能导致物理爆炸。·142·\n (2)受撞击引发爆炸。电石在受到碰撞、摩擦时,电石与容器间可能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电石自燃甚至引爆聚集的乙炔。电石中一般含有少量硅、铁、镁、铝等杂质,这些杂质在碰撞摩擦中更容易产生火花。 (3)高温下电石能与氯、硫、磷、乙醇、氯化氢等发生剧烈反应。电石与酸性溶液反应激烈,比遇水反应更剧烈,可能引起液体飞溅。 (4)对人体皮肤具有腐蚀作用。电石粉末接触到皮肤,能与汗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对皮肤有腐蚀作用,可能引起皮肤瘙痒、发炎;不慎接触到眼睛,会引起结膜炎,灼伤眼部组织;吸入到体内会伤害呼吸系统和肠胃器官。 三、电石火灾事故的特点 (一)致灾因素多,突发性强 由于电石的遇湿易燃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火灾,而且电石一旦燃烧,发展极为迅速。生产中防潮、防暴措施不到位,操作失误,电石意外淋雨,运输中货物碰撞等都能引发电石着火,遇明火还可能发生爆炸,使人猝不及防。此外,近年的电石火灾多发生于公路运输途中,并伴随着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地点不确定,情况复杂,也给救援力量的到达和现场救援组织展开带来了困难。 (二)燃烧猛烈,易爆炸造成人员伤亡·142·\n 电石着火后会引起连锁反应,燃烧产生的高温会加速火焰传播,如果散落的电石附近有水源,或则遇到大雨天气又没有遮雨工具,火势会越烧越猛烈。电石与水、酸接触会放出乙炔和热量,遇明火、受高温烘烤都能引发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火势蔓延扩大。工业电石中还含有磷、硫等杂质,燃烧生成的硫化氢、磷化氢气体不仅易燃易爆,而且毒性大,易导致人员中毒事故。 (三)现场情况复杂,处置难度大 发生在厂房的电石火灾,因工厂布局复杂,危险化学品储量多,处置起来十分困难。工艺生产装置的高温高压环境也不利于灭火,管线的破环会引起危险品泄漏扩散,形成多点燃烧、立体燃烧。如果错过初期有利战机,猛烈燃烧的高温烘烤,也不利于近距离灭火作战,无法发挥最佳灭火效果。公路运输途中的电石火灾,若发生在市区、人员密集地区,处置干扰因素将增多;若发生在农村偏僻地区,消防力量难以及时赶赴现场,灭火救援器材装备的使用和补给也会受环境限制。 四、处置电石火灾的关键环节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根据电石的理化性质,科学实施灭火救援。消防部队接到报警后,首先应明确电石燃烧状况和人员伤亡情况,加强第一出动力量。并迅速启动应急联动预案,与公安、交警、医疗、市政、环保、安监等部门做好协同。 (一)现场侦查·142·\n 消防部队赶到火灾现场后,应通过外部侦查、询问知情人、仪器侦查等方式,快速掌握火势发展情况,为下一步行动方案提供依据。需要侦查掌握的内容有: (1)询问报警人、目击者及知情人,简要了解火灾发生的经过和所采取的处置措施情况; (2)查清电石燃烧数量、包装形式、散落、泄漏情况、火势蔓延方向,周围有无受到威胁的危险物品和易燃易爆品,附近有无水源、点火源; (3)密闭厂区内应利用可燃气体检测仪和有毒气体侦检仪,检测空气中乙炔、硫化氢、磷化氢等气体浓度,并根据检测情况确定安全防护等级,划定警戒范围; (4)查清现场有无受伤、中毒人员,受伤人员数量、分布位置和人员疏散情况; (5)现场的风向、风速、空气湿度、下雨征兆等气象情况; (6)现场地势、周围建筑物、道路、交通状况。 (二)初期控制 根据侦查检测情况,结合电石燃烧、乙炔扩散发展趋势,果断决策,制定灭火救援行动方案。工程技术人员和医疗救护人员要协助消防人员,加强处置中的技术指导。 ·142·\n(1)确定警戒范围。根据火势和气体检测结果,划出警戒范围,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出入。保持危险气体浓度实时检测,乙炔气体浓度过高时,现场禁火、断电,适时对空气进行水雾稀释保护,防止爆炸。 (2)控制火源、水源。及时清除危险区内火源,控制水源,封堵邻近下水道,避免散落电石与水接触,可以对未燃电石采取围堰筑堤或沙土覆盖的保护措施。 (3)及时转移,防止扩散。在安全前提下,迅速将包装完好的电石疏散到安全地带,受到火势威胁的散落电石收集到干燥容器内,及时转移到安全场所处理,数量太多时也可用阻燃帆布覆盖保护。 (三)灭火剂的选用 扑救电石火灾应遵循“先控制,后消灭”的战术原则,控制火势蔓延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逐步消灭火灾。由于电石遇湿易燃的危险特性,扑救电石火灾的灭火剂选择有特殊要求。 (1)严禁使用的灭火剂。电石忌水,扑救常规A类火灾的水、泡沫灭火剂都不能用于电石火灾;由于电石遇酸剧烈反应,也禁止使用酸碱灭火剂;水蒸气、细水雾较适合小密闭空间窒息灭火,但出于安全考虑,同样不用于扑救电石火灾。 (2)常用的灭火剂。可以用干砂、泥土覆盖窒息灭火,一般电石库房配备有干砂灭火剂,泥土也很廉价,容易获取;使用干粉灭火剂灭火,如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但注意防止复燃;水泥盖熄灭火,水泥具有一定吸水性,遇水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铁酸钙凝胶,覆盖在电石表面,隔开了空气,同时也减少了乙炔的产生,灭火效果较好;国外发达国家也采用干石墨、氯化钠、干燥剂扑救电石火灾。·142·\n (四)安全防护和防爆 火灾现场温度高,生成的乙炔随时可能爆炸,电石粉末对皮肤也有灼伤作用,在扑救火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以免烧伤和灼伤。进入危险区近距离灭火时,救援人员应视情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防化服。在深入厂房、库房内部进行侦查,关阀断料操作以及人员搜救时,个人防护等级不低于三级,重度危险区不低于二级防护,减少身体暴露在环境中,保护好皮肤、呼吸系统,减少伤害。 设立监测员监测乙炔以及有毒气体浓度,一旦有危险征兆立即发出警报,指挥员要果断下令撤离至安全地带。现场警戒范围内禁止一切火源,切断电源,使用防爆型通讯设备,搬运转移货物时要避免产生撞击火花、静电。密闭的库房要防止电石粉末沾水,防止粉尘飞扬发生粉尘爆炸,库房内适当加强通风,排除危险气体。 (五)防止环境污染 事故产生的电石渣呈强碱性,如不及时收集处理,会对土壤、河流造成污染,在扑灭火灾后,要将电石渣及污水收集处理,以免污染环境。电石渣处理后可回收作为石灰膏使用,事故现场的污水需进行中和处理,检测合格后才可排放,以免留下腐蚀危害。 五、结语 ·142·\n本文在研究电石化学危险性的基础上,结合电石的化学特性和电石火灾的特点,对电石火灾事故的处置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处置措施。从根本上来说,要做好电石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火灾事故的损失,必须深刻认识电石火灾危险性,重视电石工业生产的安全管理和消防培训,增强安全管理与消防应急能力。 激发员工促进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为了适应甘肃联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对企业发展的支持能力,甘肃联通公司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学习能力入手,剖析新时期构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主要机理,并通过探索和实践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内生动力,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142·\n组织机制 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全体成员在共同理想和目标的指引下以强化组织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推动党组织及党员长远发展的一种新型党组织发展模式。构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是保障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性的关键,其根本任务在于以学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组织意识和宗旨意识,使党员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下,自然而然地由内心深处生发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认知和内生动力。 一、新时期构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一)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是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的需要 "一些干部认为,当前,中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通过激发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有助于从党组织自身建立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推动机制和激励全体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机制,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富有时代气息、紧跟时代步伐和善于思考的高素质党员,使企业基层党组织担负起团结员工、带领前行、发展企业的重任。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充满活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关键所在,那么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机制则是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 (二)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是纠正当前学习型党组织认识偏差的需要 通过激发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有助于改变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简单停留在"纸面上、词义中"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提高党员对学习型党组织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改变"读读报、把学习仅仅等同于看看书"的一般性、传统性认识,增强学习型党组织所强调的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学习、持续学习和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造性学习理念;有助于改变流于形式、照搬学习型组织建设模式和管理思想的肤浅认识,增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与建设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 (三)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是激发党员内在动力的需要 近年来,广大党员对学习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着读书学习静不下心、钻研问题深不下去、修养党性摆不进来的现象。党员是学习型党组织的主体,党员内生动力是党组织的活力源泉,党员内生动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每名党员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去培养和激发。构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可以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学习先进文化的认识,把学到的先进知识内化为自身行动,在实实在在为企业发展中体现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性,使党员的内生动力成为党组织自我发展的动力、追求进步的动力、与企业共成长的动力。 (四)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树立长期建解、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新的风险需要我们去化解。 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通过构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责任机制、教育典型示范机制、学习运行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统一培训机制,形成对提升党建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社会系统本性 社会系统是由社会人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构成的系统。社会系统的要素是个人、人群和组织,联系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任何一种组织本身即为一个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具有适应性、达成目标性、模式维持性及整合性等特点和功能。最为突出的社会系统是目的系统,主要特点是系统向目的点进发。而能否向目的点发展,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都取决于该社会系统领导核心的方针路线的正确与否及协调控制能力的强弱。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组织的基础组织单元,其成员是由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标价值追求的社会先进成员构成的。 党组织是中国社会系统的领导核心,其方针路线的正确与否及其协调控制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主义理想的发展以及发展道路、速度和质量。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发挥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社会系统的基本组织构成,适应系统内部的作用原理。研究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的因素及相互作用,是加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二)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的因素及相互作用 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源于党组织全体党员对党的热爱与忠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执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标任务的价值追求,在内心深处悠然生发的渴望并自觉追求组织愿景的原发动力。根据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其内生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有共同理想、先进的学习·142·\n理念、发展的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学习机制等。 1、共同理想构成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发展的组织激励动力 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坚持用共同理想和目标武装全体党员,激励斗志。理想和目标是个人奋斗的方向,激励人奋斗;理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员会不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想和目标是凝聚组织成员奋斗的激励源。为了组织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把握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学习先进科学知识,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和技能,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从而自觉树立为识,实现共同理想而终身学习的理念。 2.先进的学习理念构成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发展的学习提升动力先进的学习理念是对学习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科学理想,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先进的学习理念体现在组织的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三个方面。充分发挥组织学习优势,结合新形式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学习内容,才能有效提升组织的更好地使广大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学习动力, 3.创新的学习氛围构成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发展的组织创造动力特别是作为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特殊需要而设置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专门育人的学习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创新的学习氛围需要通过创新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载体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全体党员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能够陶冶党员情操,净化其心灵,激励其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创新的学习氛围保证了先进的学习理念得以实现,是建立学习机制的基础。 4.完善的学习机制构成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发展的组织内驱动力所谓学习机制是指构成学习的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所形成的内在关简言之,即学习是如何发生、进行、结束的内在机理和运行程序。完善的组织学联和运行方式,习机制有助于激发党组织成员的学习动机,形成推动、引导和维持全体党员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促进组织全体成员建立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学习的实质,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学习。完善的学习机制有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理念的形成,最终实现共同的理想。 三、全面推进新时期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强化共同理想,增强组织认同,发挥党组织的组织激励动力一个组织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样不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和全体党员毕生为之追求的共同理想,这既是学习型党组织的本质特征,也是与其他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区别。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不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不够,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强化共同理想,增强组织认同感,发挥党组织的组织激励动力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激发组织内生动力的关键。首先,在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思想和内在活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目标动机和行为需要,体现出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实现某种目标的意图和愿望。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认识问题,切实使广大党员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信,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最高人生价值。其次,在变化的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培养党员的信仰自信。信念和信仰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党员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仅仅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革中,坚定中国特色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真正做到将共产主义信仰内化于心。最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自信、后,增强党员的组织认同感,在组织内部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价值观念外化于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党员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真正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内在力量。 (二)培养学习理念,增强主体意识,提升党员的学习动力,党员是党内活动的主体,党员的学习力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首要条件,是党组织内在动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就要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142·\n〔3〕。因此,抓好广大党员的学习,增强党员的内在学习力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强化党员学习意识的培养。抓党员的学习意识就是培养全体党员树立重视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学习是自身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要求。面对时代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增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加新能量,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提高解决问题和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充分利用党建阵地资源,精心设计党员学习内容。既要从理论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纪法规、以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等内容,又要强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管理、科技等知识的学习。要围绕推进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计学习内容,不断优化党员的知识结构。三是要突出党员学习的时效性。将党员学习活动与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相结合。坚持把学习成果应用到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党员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增长新才干。四是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规定,激发党员的民主要重视加强党员主体意识,教育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党员行使权利的能力,使广大党员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起到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 (三)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载体,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创造动力,创新学习方法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活力源泉,因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贯〔4〕"彻和体现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丰富学习载体是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打造特色鲜明、为基层和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有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经常性动力。党组织除了定期开展支部学习、党课教育,举办报告会和辅导讲座等传统的学习形式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围绕党的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立项研究,开展研讨式学习,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丰富、快速、方便的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教育阵地,开设教育专栏、开展党员在线学习,扩大党员学习、交流和展示的空间;利用移动通讯平台,开设共产党员手机报,设立党建知识、理论政策学习专栏,增强党员学习的时效性;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党员在报告会上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使组织成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讨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切实提高党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反映时代先锋的影视作品、实地考察、知识竞赛、专家讲座、板报宣传、编写知识手册、设置主题书架等形式,丰富学习载体,实现学习形式的创新,不断探索富有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学习新途径、新方法,培育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力,不断增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内在活力。 (四)党员干部带头,增强示范带动,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引领动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要走在广大普通党员的前面,必须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带头学习,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也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把加强和改进党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内在要求,党委中心组学习与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结合起来,以每月"研讨一个主题、理清一条思路、推动一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活动。其次,大力开展领导干部授课活动。领导干部可根据本职岗位和个人特长,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拟定讲课主题,撰写讲稿,从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出发,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解读,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可借鉴的学习经验。最后,推出一批学习型领导干部楷模和典型,增强领导干部。"以人为镜,,的榜样示范力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感染党组织的其他成员,给全体党员制造一种潜在的学习压力,潜移默化地增强党员的内在动力,形成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从而使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发挥得更为有效。 (五)加强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保障动力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共识,但是如何驱动党组织成员高效地实现共同理想,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因此,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内在动力机制必须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组织制度。一要建立组织管理机制。确立书记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以组织建制建立层级管理制度,设立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奖惩结合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目标管理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管理机制。二要建立党员培训学习机制。在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和干部培训集中培训,提高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通过对党员干学院的脱产学习、岗前培训、任职培训等,提高他们驾驭工作的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督查等各项制度,使学习时效化、制度化。三要建立党员干部考评制度。坚持组织认可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学、评学细则,以量化考核方式,评估党员干部的学群众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四要构建激励制度。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的评优选先、政绩考核、晋升提"鼓励先进、拔结合起来。按照鞭策落后、奖惩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崇尚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的浓厚的学习氛围。浅谈良好氛围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142·\n摘要:家庭氛围主要是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营造出的人际交往情境和氛围。家庭氛围对身心处于快速发育和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至关重要,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当前部分小学生所处的家庭氛围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本文通过从正反两面阐述家庭氛围如何影响小学生家庭教育,强调指出了创建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为小学生家长朋友如何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教育,家庭氛围 引言: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教育是关系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关键因素,必须从小抓起。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家庭是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尤其是在小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小学生可塑性强、与父母接触时间最长而且与父母最为亲密、易受其影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家庭氛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身为一名小学生家长,笔者长期关注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对小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总结出良好家庭氛围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部分小学生的家庭氛围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成果,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依然是一些家长朋友的必修课。 ·142·\n正文: 作为孩子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二者责任不同、职能各异,不能相互代替,而是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现在很多家长朋友虽然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究竟该怎么样对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仍然比较迷茫。影响小学生家庭教育成果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氛围就是笔者作为学生家长非常关注的一点。家庭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家庭教育必须要在一定的家庭氛围中进行。 ·142·\n一、家庭氛围的内涵 家庭氛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所特有的情调、气氛。它可以理解为家庭长期积累的一种情意倾向与精神状态,对家庭成员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是其成长的首要环境,加之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氛围的影响更为显著。 家庭氛围是由家庭中的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主要包括五个不同维度:父母人格氛围--指父母的性格、气质、言行举止;情感氛围--指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气氛;心理氛围--指家庭成员的态度、兴趣等心理活动总和形成的情绪、情感状态;知识氛围--指父母的文化素养、求知欲望及家庭文化气氛;秩序氛围--指家庭内外环境整洁有序,生活安排有节奏、有规律。 二、良好家庭氛围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不同的家庭氛围既关系到小学生身体、智力及早期思想意识的发展,又影响到其在学校及日后步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很多教育专家看来,是构建现代家庭教育的基石。具体表现在: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家庭氛围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地方,孩子们时刻主动地与周围的人和环境频繁接触,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背景和前提条件。 (二)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打造。在一定意义上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小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最关键的第一步。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良好的家庭氛围不止影响一代人,还会影响几代人的成长。 爱德华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不仅为人严谨,而且勤奋好学、博学广识。因为连续八代传承良好的家庭氛围,爱德华家族相继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在他的子孙当中,有1人做过大使,13人做过大学校长,20多人做过政府议员,60多人是医生,80多人是文学家,100多人是教授。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小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很大一部分也是以学习的形式体现的,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孩子更优秀。 笔者同事的孩子小逸凡是班里的"常胜将军",不仅各科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在很多类竞赛中都崭露头角。在与小逸凡的家长沟通后,笔者了解到,自从小逸凡读小学以来,她的父母就努力在家营造勤奋好学、以学为乐的学习氛围,经常看书、读报,而且非常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时时处处为小逸凡树立榜样。 ·142·\n三、不良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 与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家庭教育有积极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者思想品德发生偏离,影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效果,甚至影响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对小学生的今后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十分不利。 (一)不良家庭氛围影响小学生的品德习性 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意志的独立性和自制性都还比较差,很容易在不良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形成不好的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性。例如,如果小学生生活在暴力、蛮横的家庭氛围中,就很容易变得崇尚暴力,很多事情都倾向于用暴力解决。 (二)不良家庭氛围加重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教育学家调查发现,长期生活在不良家庭氛围中的孩子都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往往会心情压抑、自我封闭、过度焦虑、思维不灵活,甚至会存在心理障碍。 (三)不良家庭氛围影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 ·142·\n不良的家庭氛围会不同程度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热情以及学习习惯造成影响。长时间处于吵闹、分裂家庭氛围的小学生,迷茫,恐惧,全无学习热情。 这里同样有一个美国的例子。珠克是一个人见人厌的酒鬼,而且嗜赌成性,整天无所事事,一生都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在如此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他的子孙全都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一个有出息的--7个人是杀人犯,60多人犯过盗窃罪和诈骗罪,300多人成为了流浪者或者乞丐,400多人酗酒致残或者夭亡。 四、当前小学生家庭氛围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离婚、家庭结构破损 现在离婚率逐年升高,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小学生不仅需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和创伤,而且生活上缺乏同龄人应受到的照顾,情感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会逐渐变得自卑、消沉、孤僻,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二)家长文化素养高低不一、认识不一致 不同的文化素养会对一个人看待事物的看法产生很大影响。部分家庭中父母双方文化素养有高有低,对如何培养下一代所持的观点不同,同时在很多家庭事务上有分歧,导致小学生变得茫然、没有目标、无所适从。 (三)家长不懂教育方法 ·142·\n虽然现在的家长朋友很少有人采用过去的棍棒教育,但是我们不少人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除了变相的高压教育外,还有一些家长采用全方位保护的教育方式,使小学生远离社会生活,易形成依赖心理。 五、小学生家长应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我们小学生家长要本着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和尊重孩子,将其视为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全家要多商量,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讨论。家长要鼓励小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耐心、客观地与其分析他们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做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 小学生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不要去欺骗他,而要以诚相待。当孩子需要交流时,要认真听他诉说,与他分享喜怒哀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认真帮他分析在他看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给他必要的帮助;当孩子要求为他保守秘密时,要言必信、行必果,替他保守秘密,而不要轻易告诉别人。这样,孩子就可以与家长更好地沟通,有助于家长及时掌握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脉搏。 (三)让语言多一些诙谐幽默 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朋友关系,还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孩子交谈,往往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使其大脑细胞活跃起来,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 (四)与孩子一起在玩中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小学生家长要懂得和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通过与孩子一起玩,家长可以迅速"俘获"小学生的心,使彼此之间不仅有亲情的维系,还有深厚真挚的友情,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赖和认同。此外,家长朋友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善于通过语言或者情境设定等,将小学生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去。区域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和路径 ·142·\n摘要: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各行业市场活跃的催化剂,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依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使得区域金融市场形势有所区别,地方政府和金融行业根据本地区面临的金融市场现状,通过改革创新以优化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而解决地区金融市场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然成为当前各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课题。重庆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的成效对西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均有着较为紧密的管理。本文主要基于重庆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阻碍因素,提出区域金融改革的路径、着力点。 关键词:区域金融;改革创新;路径;着力点 Abstract financeisanimportantdrivingforcefor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itisthedifferenceofregionalfinancialmarket,whichisbasedon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resourcesandeconomicdevelopmentmode.Thelocalgovernmentandfinancialindustryarefacingthecurrentsituationoffinancialmarket.TheeffectofthereformandinnovationofthefinancialmarketinChongqinghasarelativelyclosemanagementto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thesouthwest.Thispapermainly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andobstaclesofthedevelopmentofthefinancialindustryinChongqing,andputforwardthepathofregionalfinancialreform,thefocusofthepaper. Keywords:regionalfinance;reformandinnovation;path;focus ·142·\n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场调节的作用下,遵循着"先易后难,从下而上,增量改革"的路径进行不断修复完善,但是金融市场改革的速度较为缓慢,与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积累了诸多弊病。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基础和发展定位的各不相同,地方的金融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重庆而言,重庆金融市场也存在利率市场化滞后、汇率改革进程缓慢等问题,而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呼声越发高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加快区域金融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共识。重庆作为西南经济的重镇,多年来也围绕本地区金融市场弊病修复和金融服务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当前在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的政策方向下,探究重庆金融市场改革创新路径和着力点,从而通过采取各项措施活跃金融市场资源流动,对于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42·\n一、当前重庆金融市场现状 重庆在先期通过超前的金融创新和中央政策倾斜已经在探索金融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建设了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期货、金融衍生品、黄金、外汇、债券、银行间拆借市场及清算,随着本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和投资的不断扩大,对金融逐渐产生需求,金融市场得以扩张,且政府部门利用市场规律,通过制定相关金融政策,吸引金融机构聚集使得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得以扩大。 重庆金融体系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银行起着筹集资金与分配资源的重要功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重庆地区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缺陷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在贷款的投放对象上,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金融体系的制度性扭曲,导致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偏好倾向。在存贷款的期限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缺位,存在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明显加大的趋势。在金融风险管理上,商业银行表现出过度回避风险的倾向,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下,重庆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倾向加大,重视股东收益和短期利益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在金融风险的承担机制上,商业银行与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呈非对称性,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健全。当前,金融体系中金融产品、交易机制创新动力不足,与市场型金融体系尚有较大差距。另外,重庆在金融资源的集中、集聚和集约的程度上有诸多弊病,金融业的总体规模仍然比较小,金融资源的配比结构还不尽合理,特别是一些新型金融产业机构还处于探索发展时期,需要进行长期的培育发展,特别是重庆的民间资本活跃程度还不高,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发展的动力不足。 ·142·\n二、重庆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的路径分析 (一)先易后难,完善机制 重庆金融改革与创新应遵循先易后难、制度先行的原则。在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如果没有制度先行,政府很难进行深度金融改革,受改革权限的限制,导致金融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量薄弱。因此,重庆区域金融改革应该遵循"可以先行先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在配套措施上,各金融相关机构应进一步细化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应积极呼吁获得一些创新政策的试行权限,重庆地区金融改革涉及农村、城市和城乡统筹发展,包括推进城市金融改革综合实验,通过试点先行,推进筹城乡发展金融改革创新实验。重庆作为直辖市,完全可以在争取政策的基础上,获取改革与创新的权限,而后可以在取得一定经验以后向整个重庆区域推广改革创新成果,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在改革创新中做到风险可控。 (二)结合实际,有所突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重庆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政策推行过程中,需要结合重庆金融市场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重庆的金融市场规模还不够大。即便近年来重庆在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等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改革创新的进程中首先应该着重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弊端,包括民间资本活跃度低、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金融产品的综合程度较低等一系列的现状。其次,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注重推动与长江流域省份区域金融紧密合作。同时,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民间资本进行更为系统的约束,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难以控制,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而且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工具,骗贷、高利贷、暴力催债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在重庆这些民间金融市场面临的弊病亟待解决,对于民间的融资,还是应该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其走向正规化、阳光化,并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控力度,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和对外投资领域,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在金融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方能为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才能在突破中管控金融市场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 ·142·\n三、重庆区域金融改革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部署。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重庆结合自身的金融市场特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探索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建立开放的金融业务体制,激活金融市场活力 首先,重庆应该顺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逐步发展至 可兑换的业务层次,在推动过程中,注重政策措施与国内外金融、经济环境以及本地区企业的贸易承受能力相协调,并进一步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和预警,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资本流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同时,通过推进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实施,谋求推进境内外投融资市场的开放,通过宽松开放的金融政策,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业务,来发展货币兑换外汇交易产业,从而使重庆境内外企业投融资渠道更为通畅,是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其次,应建立综合化的金融产品体系,大力扶持一批产业金融企业聚集体,使金融行业服务覆盖更为广泛的投资市场,提升重庆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的金融市场体系 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应重视将市场作为为业务推进导向,在坚持科学审慎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快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融资需求的场外交易市场。其次是加快建立实效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坚持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快发展产业金融,加强金融对区域优势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自主创新以及三农、中小微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来提升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但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建立科学性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 金融风险防控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在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重庆市各级政府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更需要通过采取完善的政策推进风险管控质效,探索管理科学和风险可控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测、分析和处置,使金融市场能够在稳健的环境下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其次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本地区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设,积极引导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扩大资本市场的涵盖面和包容度,做好金融市场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社会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对接与服务,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 (四)完善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首先,金融市场应该认识到城镇化发展对提升消费动力、增强金融市场活跃度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对现代化农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形成政策性、商业性、民营性金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使金融创新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推进金融市场需求的繁盛。其次,应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创新开展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根据城镇化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机构网点布局,实现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制定与城镇化发展相匹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化发展战略,通过提供综合、创新的金融服务实现业务和收益的平稳增长。同时,要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区域金融改革经验,引导产业基金、民间金融资本、保险基金等进入市政建设领域,通过提升项目投资的力度提高金融行业的效益。 (五)推进金融机构股东属性多元化,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 具有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正常运作的微观基础。当前一些金融机构正是由于"一家独大,追求稳健"的心态使得金融改革创新尝试阻力重重,这主要也源自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诸多决策机制不完善,因此,首先需要利用目前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的有利时机,在保持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银行股权结构多元化,通过出台地区性优惠政策鼓励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各类民营资本以及境外资本参股到各类商业银行当中,降低国有资金持股比例、理顺股权关系,优化股权结构,从而使银行的金融业务决策更科学、具有较强操作性,并有利于银行金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 结论 新常态下,重庆金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更面临着资本市场克服"小富即安"思想的难题。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是当前重庆金融业在各新兴产业亏快速发展下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面临"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对于重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通过构建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以政策措施的调控提升金融行业的产品服务创新水平,加大重新金融改革步伐,活跃区域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先勇著.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周立著.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宰晓娜,吴东立,刘钟钦. 金融中心: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 [4]李志军,奚君羊. 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关系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09) ·14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