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分重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部分重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指曾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食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实践活动系统。3、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之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可分三类:\n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风味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古代社会的教育A、古代中国:a、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如“序”和“校”;b、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各类各级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c、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这一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旧的限制是教育对象有贵族扩大到平民,各家各派展开教育活动其中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学术自由。d、两汉时期的教育。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文教政策;e、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置专门的学校;f、隋唐时期的教育。采用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中央官学的主干。g、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n,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B、古印度的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C、古埃及学校种类较多:宫廷学校(培养王子王孙);寺庙学校(最高的学府,学术探讨);职官学校(为训练官吏);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教学方法是灌输和体罚,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D、古罗马、希腊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区别: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雅典为奴隶主子弟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接力培养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有文化修养和谐发展的人及公民);教育机构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就、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E、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F、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n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G、近代社会的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H、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的多元化(其特征;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二、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n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c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a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有别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d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知识结构,提供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三、教育学发展概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论教育的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子路》中提到“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教育的个体功能《阳货》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季氏》中提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教育的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教育的内容:《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言”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用、温故知新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概述1、概念:教育目的是受教育者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的的方针:\n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解读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2、教育目的的意义及作用意义:他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度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亲家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教育层次结构分三层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3、教育的基本依据(1)个人本位论者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等。(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n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早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957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82年: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四有、两爱、两精神1995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民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现阶段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简直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n6、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题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五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