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家介绍
教育学家介绍\nCONCENTS目录培根卢梭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01020305康德04\nCONCENTS目录赫尔巴特洛克陶行知060709杜威08\n培根1\n培根简介弗兰西斯-培根F-Bacon,1561--1626)是英国革命前一度活跃于英国政治界、学术届,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以提倡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哲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代表作:《论说文集》《新工具》《新大西岛》《论古人智慧》\n培根经典作品234567《新大西岛》1623年,培根在《新大西岛》一书中构想了“所罗门宫(Solomon’sHouse)。(一)所罗门宫——理想大学的雏形(二)所罗门宫的设施(三)所罗门宫的成员的分工(四)所罗门宫对人才的培养1.提倡学术自由2.提高学者的待遇3.提高学者的社会地位4.人才的培养5.交流与协作所罗门宫又名“六日大学”\n培根的教育思想ADDYOURTEXTDDYOURTET知识就是力量——培根\n夸美纽斯2\n夸美纽斯简介\n夸美纽斯的经典作品《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1633)《泛智的先声》(1639)、《世界图解》(1654)《大教学论》,夸美纽斯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地位: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n教育思想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规律或规律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普及教育提出同意学制,按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提出教学原则\n卢梭3\n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n经典作品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n教育思想(自然教育)\n康德4\n康德简介\n经典作品\n教育思想接受了卢梭的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注重儿童早期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强调道德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推崇苏格拉底的方法,以训练儿童的理解能力。身体、道德教育学二维划分。\n裴斯泰洛齐5\n简介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1780年出版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须顺乎自然"的理论。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隐士的黄昏》、《论教学方法》\n教育思想提倡学校教育家庭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心理化\n洛克6\n简介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这一时期洛克还结识了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的创作。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许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n教育思想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至于德育的方法,洛克提出了如下建议,教育方法应适合儿童的“心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在智力发展和知识教学关系问题方面,洛克主张智育应以智力发展为重。教育的原则:洛克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洛克主张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洛克主张教学应由浅入深,分量适中。\n赫尔巴特7\n简介\n教育思想首先,他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次,赫尔巴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再次,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的理论。他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专心”和“审思”。由此就形成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个阶段: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3.系统——作概括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第四,赫尔巴特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第五,赫尔巴特强调了教学中系统化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他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意义。\n杜威8\n简介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著作:《民主与教育》(或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自由与文化》、《我的教育信条》、《教育哲学》、《明日之学校》、《儿童与教材》、《追求确定性》、《心理学》、《批判的理论学理论》、《学校与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类的问题》。\n教育思想(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二)教育无目的论(三)“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四)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五)道德教育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六)儿童中心论\n陶行知9\n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15岁入学读书;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6突发脑溢血逝世。经典著作:《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n教育思想平民教育: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生活即教育: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nTHANKYOU\n\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