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10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备考辅导--小学教育学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备考辅导\n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n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欧洲﹡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库姆斯伊里奇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n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的原始性{内容:贫乏方法:口耳相传形式: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2、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n(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1、教育的阶级性“学在官府”2、森严的等级性3、学校对教育的主导性4、古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5、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n﹡夏代——学校教育出现西周:“六艺”宋代:《四书》《五经》欧洲典型教育体系:1、雅典和斯巴达2、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n教育具有有恒性、历史性、社会性。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埃及——“以吏为师”“以僧为师”;雅典——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欧洲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n(三)近代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19世纪出现“公立教育系统”(四)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n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二)形成阶段(三)多样化发展阶段(四)深化发展阶段\n(一)萌芽阶段世界上(中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墨翟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n(二)形成阶段【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之父“教师中心论”【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n(三)多样化发展阶段1、现代教育学派【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做中学”“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中国】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生活”\n2、实用科学教育思潮3、实验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n(四)教育理论的深化发展阶段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高速度、高难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教师的谈话》马卡连柯《教育诗》“平民教育”\n第二章小学教育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奠基作用☆小学教育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n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正蒙书院1897年盛宣怀南洋公学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n(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采取两个基本方针2、学制改革试验3、教学改革试验\n二、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概念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应尽的责任“强制教育”\n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和义务教育的起步。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三方面: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n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义务教育中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n(二)义务教育的意义(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n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需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二)意义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n(三)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n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n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n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儿童身心发展概述一、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生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n二、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二)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n(三)多因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n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n第二节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2、社会生活条件(环境)3、教育4、个体的实践活动\n一、遗传及其作用(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或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它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二)遗传的作用\n二、环境及其作用(一)环境的构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二)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n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2、专门训练的教师3、有效地控制和影响\n第三节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打好基础。﹡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n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在教育系统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我们强调教师要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n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①是能动的主体②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n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享有的权利概括起来有受教育权和人身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国家对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n第二节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专业化的教师观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n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1986年6月21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将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类别\n(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n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一)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1、学科知识素养(专业文化)2、广泛的文化素养(一专多能)(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掌握教育理论思想,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2、具备教育的实践能力,(语言、组织、处理教材、教育科研等能力和教育的机智)\n(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核心)(四)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教师的人格特征\n(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核心)(四)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教师的人格特征\n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n师生关系基本要求(一)民主平等(二)尊师爱生(三)心理相容(四)教学相长\n第五章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n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三、课程类型:(一)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二)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n四、课程设计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五、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n六、我国小学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注意区别小学教育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n第六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n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三、小学教学的任务:\n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认识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学过程的特点三、教学过程的结构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n第七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n(二)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n1、直观性原则直观的形式{实物模像言语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n2、启发性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n3、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n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贯彻要求:\n5、因材施教原则《学记》:长善救失宋代朱熹概括孔子的经验:“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贯彻要求:\n5、因材施教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长其善而救其失。\n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乌申斯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贯彻要求:\n二、教学方法(一)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发现法[美]布鲁纳《教育过程》7、范例教学法[德]瓦根舍因\n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n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范例教学法是德国的教育家瓦根舍因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量的急剧膨胀与人的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力之间的矛盾,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n(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一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二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三是学生的特点四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五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n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n二、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多、快、好、省(二)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三)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四)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n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二)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n(一)备课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和写好三种计划: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n第三节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2、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3、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4、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考试5、常用的记分方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n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一)什么是德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的构成:①道德教育②政治教育③思想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n(二)小学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的功能(作用)1、社会功能2、个体功能3、教育功能\n第二节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n第三节小学德育过程一、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一)概念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德育内容④德育方法(区别于学生品德形成的四要素:知情意行)\n二、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一)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n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性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n二、德育的途径(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重要途径(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n三、德育的方法(一)说服法(二)榜样法(三)锻炼法(四)陶冶法(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n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一)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二)班主任作用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n第二节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一、常规工作(一)了解学生(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建立学生档案(四)个别教育(五)班会活动(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七)操行评定(八)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二、个别教育工作(一)先进生工作(二)后进生工作三、班会活动的组织四、班集体的培养\n第十章课外活动《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的作用: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基本组织形式3、个人活动\n基本观念与应试指导\n第一单元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1.理想教育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2.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①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福州很多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入学、福州小学初中实行划片但师资等条件却极不均衡)②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③教育的国际化④教育的个性化⑤教育的信息化\n3.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4.人的发展观——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促进其的有效途径5.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①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②终身教育的基础性③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案例:我们究竟给了学生什么?考不上大学多年的学校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企业害怕那些似乎“满腹经纶”的人;高才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n案例:一堂困惑的晨会晨会上,师问生长大的理想,某生答“清洁工”。原因是师曾说清洁工很了不起。师厉声反驳,是让你们爱护环境,尊敬清洁工们,并不是让你们把它当成理想。1.违反教育的民主化特征(没有问学生为什么想当,可以建议学更多的知识,让清洁工的职业更现代化)2.违反教育的个性化特征3.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4.不符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应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n第二单元学生观——主体性的学生观1.学生的基本属性:独特性、生成性、自主性、整体性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3.学生的权利①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学习机会权(让市长感动的失学儿童)学习条件权(允许学生选择学校、教师、课程)学习成功权(获得学习成功的权利——高考公平吗)\n②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免于恐惧、免于歧视、免于控制的权利)案例:“说错了,没关系!”某教师公开课精心安排,若干差生在班级自习回避。老师开课很成功,态度非常亲切,多次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说“说错了,没关系!”但是事后,教师对上课答错问题的同学做了处理。打手心,并告之,以后不要再给老师丢脸。1.违反了学生学习的条件权(选择教师、选择课程)2.违反了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差生被歧视,不让上公开课,剥夺了他学习知识的机会。答错被打,让学生没有安全感。)\n学习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倡导的基本品质: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案例:学生布置的作业在新课堂里,学生经常提出很多不属于课内知识的问题,老师们对待的态度各不相同。1.学生的问题都是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我们应该充分保护。2.扣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答题3.对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意义\n第三单元教师观——专业化的教师观1.教师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2.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3.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角色核心特征: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书匠变教育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与课程关系——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n2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行为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③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创新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改成功的标志:观念更新——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n案例:某教师上一年级体育课,发现一女孩违反规定戴了手套。老师没说什么,而是临时加了一个游戏:手指做加法。活动开始后,小女孩朝老师笑笑,手在背后动作,老师也回以微笑。再次活动时,女孩的手套已摘掉。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对待学生持尊重、赞赏态度。(没有当场批评,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对学生的改变也表示认可。)3.在整个过程中更强调的是帮助和引导.\n第四单元课程观——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1.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2.课程发展趋势:强调经验、体验和过程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起点是学生,从自身经验形成问题。从小学到高中设为必修课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特征:生成性5.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6.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n第五单元教学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1.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2.直接型教学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法3.间接型教学法——发现法、独立探究法和研究法4.全面发展的教学观——重结论更应重过程、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5.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借助“对话”实现\n6.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案例:这样的课成功吗?公开课语言精准、时间掌控精准、学生对答如流……疑问是:既然学生对老师的问题都能准确无误地回答,那上课的意义何在?1.过程比结论重要,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对答2.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与互动,对话并不是为了达成一致3.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n第六单元评价观——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1.教育评价=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2.评价的目的为了发展,评价的功能为了教育3.在评价类型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方法上,注重绝对评价法4.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5.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6.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7.毕业升学考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n第七单元研究观——以校为本的研究观1.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2.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3.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教学叙事、教育叙事、教育自传\n答题技巧1.凡是教育的问题,基本上都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有关,或者再细化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2.先判断是否有谈到学生的权利和对学生的评价。3.再判断是偏重于教师还是偏重于学生。偏重于教师就是谈专业化的教师观,偏重于学生就是主体性的学生观和现代学习方式。4.如果发生在课堂,就附带上现代的教学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5.如果有涉及家庭和社会,再加上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n案例:小学的一节语文课《下雪了》,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蛇没有出来。有个小男孩很高兴地举手发言,因为小蛇很懒惰,躲在家里偷懒了。老师很生气地说,不懂就不要乱说,因为它是冷血动物。\n1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2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而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传达所谓的正确知识。更多的是倾听、引导学生成长。3案例中的教师缺乏专业精神,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者。\n案例:在“天之骄子”的诱惑前,什么亲情、师道尊严都黯然失色。孩子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说;成绩差一点就拳打脚踢。曾有一位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只要你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我养你一辈子。”一位高三的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赤裸裸地宣称:“等考上大学之后,你们就比普通人高一等了,到那时,你们想干什么都行,谈恋爱,看小说,都没人管,现在得玩命学习!”\n1案例中的父亲和教师的观点显然都是错误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而并非只是为了学历这样狭窄的目的。培养学生会生存、会学习是更重要的目的。2目前的评价方式就停留在学历上,因此才会出现这么多急功近利的家长和老师。3这位教师显然缺乏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把教育的成效直接归结于成绩。\n1.课程机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或说新课程区别与传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是生成性。3.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研究性学习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4.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新的教学观念.\n5.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6.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7.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8.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其内容和任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