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选择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3.“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C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4.“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B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二、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探究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三、简答题1.西方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答:四个时期阶段(一)前教育学时期(摸索阶段)——教育经验与思想的积累和形成摸索阶段。(二)科学教育学时期(初创阶段)——独立学科的初创阶段。(三)规范教育学时期(成熟阶段)——独立学科的成熟阶段。(四)现代教育学时期(发展阶段)——多元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2.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一门“成人”的学科?(19-20)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一、 名词解释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2.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二、选择题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A )表现出来的。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8、"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B )对人的重要影响。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三、简答题1.我国古代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内容是什么? 答:我国古代的教育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先后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和“四书”、“五经”。2.简述知识社会中,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国际化。第三章 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狭义):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什么样品质的人才。\n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制定一定的教育目的时,作为他选择、制定这一教育目的基础的价值观的倾向性。二、选择题1.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上有上下位次之分,以下位于最低位次的是(C)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2.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时,应注意方方面面的问题,下列属于人本位价值取向特别应注意的问题是(D)A、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B、适应与超越问题C、局部和整体问题 D、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新理念。答:(1)重视教育参与者在现时教育过程中的生命价值 (2)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3)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简述教育目的的意义答:(1)教育目的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 (2)教育目的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3)教育目的制约教育方法的运用 (4)教育目的制约教育评价四、案例分析题案例一 案例材料一:抹杀课堂上,大林老师。“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了,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错!应该还有五个角。”“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着对角线就是三个角。”“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对的。”“变成了春天!”“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那个孩子想。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鸟的学生,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沟。多年以后,那个孩子成了刘老师。刘老师:“树上有十只小鸟,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一只也没有。”“对。”“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五个角。”“完全正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太棒了!”案例材料二:兵马俑的发现感谢谁?在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兵马俑作为世界的一大奇迹,最应该感谢的是谁?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老师毫无表情地让学生坐下)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老师微笑地摇摇头,示意学生坐下)生3:我认为应该感谢的是制造兵马俑的人。(老师尴尬地笑笑并示意学生坐下)生4:我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功劳。\n(老师满意地示意学生坐下)案例材料三: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一位学生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案例设疑:以上三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现实教育教学中的什么问题或现象?几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如此的相似,这个相似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背景?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案例分析引导:以上案例反映了我国现实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只追求标准答案、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象。教师的教学都有惊人的相似,这一相似的背后是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学校教育基本上是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标准答案成立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以追求标准化答案作为唯一的目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渐渐被扼杀了。要改变这一教育教学现状,就必须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进行课程改革,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去改变过去的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解放教师的教育思想,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我国教育能真正回归教育的真谛。第四章 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D )A.教育设施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8、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A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六三三制二、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也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它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两个方面,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五、论述题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答 ⑴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⑹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一、名词解释\n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四、简答题1.简述教师的权利:答:(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的权利;(2)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权利;(3)指导学生学习和评定学生品行与成绩的权利;(4)获得工资报酬并享受有关待遇的权利;(5)参与民主管理和发表意见的权利;(6)享有进修和培训的权利。3.试论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答:(1)民主平等——学生的朋友与知己(2)教学相长——建立以人为本的授受关系(3)尊师爱生——做一个关怀的教师五、论述题(16)一年后,你当上了老师,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那个小学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校舍破旧,教学设备陈旧,甚至连个篮球都找不到。学校一共只有七八个老师,但学历最高的就是你了,还有几个老师是代课教师。这里的学生要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来上学,他们很多连电脑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你作为一个新来的教师,你将怎样去面对这种现状?如果你是该学校的校长,你又如何去留住那些教师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你是这个县的教育局局长,你又将采取哪些措施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类似这个学校的薄弱学校的发展?如果你是我国教育部的部长,你又将有哪些措施去改变这种现状?分析引导:一、作为新来的教师,第一,应该先把心静下来,“既来之则安之”,不要被眼前学校的破败与落后弄得很沮丧,要用很多教育家也是从穷乡僻壤中走出来的例子鼓励自己绝不放弃;第二,要尽快熟悉、适应环境,并进而适应新的岗位。第二,积极与领导和同事交流,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自我封闭,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一个新教师愉快工作的很重要的前提,同时也能获取领导和同事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更能有一种大家庭的温暖,会减少初来乍到的陌生和局促;第四,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一个教师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学生,当学生喜欢你、欣赏你时,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会让你减少对学校物质条件简陋、环境的恶劣的恐惧或排斥;第五,积极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这是一个新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自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二、作为学校校长,第一,应积极关注新来教师的思想动态,做好新教师的思想工作;第二,改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的人文关怀,为新教师创造一个充满温情与关怀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第三,积极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和班级工作,使其尽快适应并尽快成长;第四,积极营造良性的教学竞争,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尽量争取办学资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想方设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路途遥远的学生解决读书的实际困难,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在学校的吃饭住宿问题。三、作为教育局局长,第一,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加快推动教师的积极流动,以使师资缺少的农村偏远学校可以优化师资队伍配置;第二,对农村偏远的学校教师在待遇上、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实行政策性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实行校校对口帮扶政策,重点学校必须一对一地从办学设备、师资培养、教学指导、管理诊断等方面对农村偏远的薄弱学校进行帮助;第四,加强薄弱学校师资的培训,可以用上级财政将优秀教师请到薄弱学校实地指导,也可将薄弱学校的教师送出去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第五,在办学资金拨付上,应对偏远薄弱学校实施一定的倾斜,以改善学校的整体办学环境。四、作为教育部长,第一,要积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偏远学校的投入;第二,在偏远学校,建立寄宿制学校,保证偏远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权利;第三,加强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的免费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第四,要建立完善补偿机制,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n奖、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第五,适当撤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农村偏远的小学校。第六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复习题12、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 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18、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 ( D ) A课程设计 B课程制订 C教材编制 D课程设置21、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A )A 确定教育目标 B 选择学习经验 C 组织学习经验 D 评价教育目标二、名词解释1、课程: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其内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其外延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用以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三、案例分析案例一:1、“美国有不少州规定,学生选修课比重可达50%,甚至50%以上。这样,必修课比重只占一半,或不到一半。有人认为,这是学生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要加重必修课的比例。而日本高中从1982年起开始减少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的学分,同美国的做法相反。……”(选自肖敬等主编:《普通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请运用所学课程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分析。答: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两个重要板块。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选修课是指导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结合案例:美国和日本都是根据实际国情而定的。说明,两种课程形态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正确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偏向哪一方,否则都是不利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中小学生长期以来只有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将来顺利地适应就业,开设选修课已势在必行。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教 学:教学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正式的交流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 )。A教学 B课程 C课堂 D学科教育3.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 D )。 A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主体与特殊客体的关系 D交互主体的关系4. 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A教育目的 B教学规律 C教育方法 D教育法规7. 最早总结出“教学相长”教学原则的是( C )一书。 A《教育学》 B《论语》 C《学记》 D《演说术原理》8.在我国最早提出并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 ) 。\n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9. 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 B ) 。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10.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是( C ) 。A 捷克的夸美纽斯 B中国的蔡元培 C 德国的拉特克 D.德国的赫尔巴特第八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一、名词解释6、探究模式:探究模式又称探究训练,它的主导策略是让学生自主探究。9、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信息的感知表征方式和组织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习惯和偏好。认知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表征与认知加工这两个纬度上。第九-十章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一、选择题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C)。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5、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C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6、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B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7、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 D)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三、简答题(答案见课本)1、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答: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3、班主任如何培育良好的班级?答:一、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二、健全组织,培育干部,形成班级核心。三、有计划的开展班级活动。四、形成良好班风以及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四、材料分析题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参考答案:(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n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材料题:[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n”“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1: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案例3:\n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n案例6: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其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案例7: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n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的。数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受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答: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n(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2)分析说明: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老师再问:“邱少云跳进水沟里没有?”学生答:“没有。”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学生答:“牺牲了。”有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你认为是吗?为什么?请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 不是启发式教学。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n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凉凉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写给学生看出。2、写出“这个人”。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