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xin)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试题(xin)

期末考试范围:教材第一章至第十章,侧重考察基本知识。两校区统一命题,去年题型有:名词解释、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简答、论述。\n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1.狭义的教育2.学校教育制度3.教育目的4.教学方法5.课程6.班级授课制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试题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n二、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每小题4分)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2.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儿童,我可任意改变,使之成为医生、律师等。对吗?3.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n三、简答(每小题6分)1.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2.教学的主要任务3.民主合作原则及贯彻要求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活动课程的优缺点四、论述(每小题15分)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堂课\n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试题注意: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不得分一、名词解释(2X5=10分)1、教育目的2、校园文化3、榜样示范法4、隐形课程5、课的类型二、简答(6X9=54分)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3、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区别。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6、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主要观点。7、国外课程改革的特点。8、班级授课制的优点。9、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n三、论述题(10X2=20分)1、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分析。2、论述教学中的灵活施教原则。四、案例分析题(16X1=16分)(案例略)问题:联系所学知识,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三方面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n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公共课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注意: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不得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教育2、教育无目的论3、学制4、活动课程5、掌握学习模式6、教学组织形式二、简答(每题8分,共32分)1、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哪些规律?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3、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4、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基本关系。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四、论述题(20分)根据所学教育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n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公共课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教育(狭义)2、教育目的3、教学相长4、德育5、发现法二、简答(每题8分,共40分)1、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2、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有哪些?3、教学有哪些基本任务?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5、课的结构一般有哪些组成部分?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2、试论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有序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n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公共课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B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1、学校教育2、道德教育3、课程(狭义)4、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模式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1、我国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原则有哪些?4、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哪些?2、教育怎样才能实现对人的关怀与对人地位的提升?\n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公共课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8分)1、教育(狭义)2、美育3、隐性课程4、教育目的5、教学6、讲授法7、教学模式二、简答(每题8分,共40分)1、教育应如何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4、教学有哪些主要任务5、教师备课应包括哪些内容三、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1、什么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哪些?2、结合现实,阐述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n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公共课教育学期末考试补考试题A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8分)1、教育(狭义)2、师生关系3、课程(狭义)4、榜样示范法5、启发式教学6、德育原则7、教学模式二、简答(每题8分,共40分)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如何?2、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有哪些?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5、教师备课应包括哪些内容?三、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1、什么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哪些?2、结合教育实际,试论教育怎样才能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n公共课教育学毕业补考考试试题A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教育(狭义)2、教学大纲3、活动课程论4、课堂教学5、课的类型二、简答(每题8分,共40分)1、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是什么?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4、简述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5、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遵循和适应这些规律?2、为什么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n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教程》试卷A注意:把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要求字迹清晰、工整。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教育(狭义)2、教学3、课程(狭义)4、德育5、教育目的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2、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3、1806年德国哲学家与教育家——出版了——。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注入式和——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法思想,它们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教育观。5、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是——,——,——。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地方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n三、简答(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2、简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如何?4、简述活动课程论的基本观点。5、简要说明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四、论述(任选两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论教师的能力素养。2、试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3、结合教育实际,试论教育怎样才能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n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公共课教育学期末考试补考试题B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教育(狭义)2、教育学3、课程4、智育5、教育目的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2、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3、简述活动课程论的基本观点。4、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2、评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n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教程》试卷A注意:把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要求字迹清晰、工整。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教育2、美育3、师生关系4、课程5、班级授课制6、德育原则7、劳动技术教育8、教学9、教学模式10、现代教育技术二、简答(每题6分,共42分)1、简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教师劳动有何特点?4、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5、上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6、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7、教材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三、论述(每题14分,共28分)1、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n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教程》试卷A注意:把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要求字迹清晰、工整。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育过程2、讲授法3、教育目的4、隐性课程5、教学模式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1、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2、简述教育对人的关怀和对人地位的提升。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4、什么是灵活施教原则,如何贯彻实施?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1、试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2、试述学生的本质属性。\n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教程》试卷A注意:把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要求字迹清晰、工整。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教育2、教育目的3、发现法4、课堂教学5、知行统一原则6、陶冶教育法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1、教师劳动有何特点?2、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3、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5、如何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三、论述(每题13分,共26分)1、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遵循和适应这些规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