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学原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自考教育学原理

00469教育学原理(2007年版)笔记依据教材《教育学原理》(2009年版)成有信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一、单项选择题(共1页,120题)1.1.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A】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A.《孟子·尽心上》B.《说文解字》C.《学记》D.《劝学篇》1.2.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是在【B】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20世纪初C.辛亥革命D.解放初1.3.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向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是【C】A.设立“学部”B.废除科举制度C.改“学部”为“教育部”D.设“京师大学堂”1.4.【B】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级,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A.个性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学校教育D.终身教育1.5.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D】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B.上帝造人C.天降生民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7.下列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概括错误的是【C】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B.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C.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范畴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1.8.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A】A.埃及B.中国C.印度D.希腊1.9.【C】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A.文字B.有闲者C.学校D.教师1.10.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B】A.原代B.商代C.周代D.春秋战国时期1.11.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特点,这是【B】A.奴隶社会的教育B.封建社会的教育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1.12.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A】A.四书五经B.七艺C.六艺D.骑士七技1.13.普及教育的要求是在【C】被历史地提出来,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1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D】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A.普及教育B.义务教育C.教育机会平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1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D】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9.4.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B】A.物质生活条件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C.文化背景D.社会风气9.5.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C】的因素。A.关键作用B.主体作用C.主导作用D.中立作用二、多项选择题(共1页,102题)\n1.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ABCD】A.教育活动的实践性B.教育活动的交往性C.教育活动的动力性D.教育活动的社会性E.教育活动的互动性1.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有【ACE】A.教育者B.教育组织形式C.受教育者D.教学方法E.教育影响1.3.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观点有【ABCE】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古猿起源说E.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ABCDE】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B.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C.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E.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5.根据生产关系标准,人类教育可以划分为【ABCDE】A.原始社会教育B.奴隶社会教育C.封建社会教育D.资本主义社会教育E.社会主义社会教育1.6.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有【ABD】A.教育水平低B.教育没有阶级性C.制度化教育D.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联系紧密E.已有阶级性1.7.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具体体现在【ABCDE】A.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对象主要是一些奴隶主贵族子弟C.教育内容多是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D.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E.教师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职责,被赋予很大的权力1.8.欧洲封建时代的教育主要分为【BD】A.社会教育B.世俗封建教育C.宫廷教育D.僧侣封建教育E.侍童教育1.9.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出现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ABCDE】A.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B.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C.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D.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E.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教育教学思想1.10.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有【ABCDE】A.教育目的是既要培养选拔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B.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C.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D.师生关系民主化E.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11.现代教育的特征概括有【ABC】A.公共性、生产性B.科学性、未来性C.国际性、终身性D.革命性、全民性E.个别性、知识性1.1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ABCDE】A.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B.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C.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D.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13.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D】A.狄尔泰B.利特C.梅伊曼D.拉伊E.杜威1.14.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著作有【ACD】A.《实验教育学》B.《教育实验学》C.《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D.《实验教育学纲要》E.《实验教育学提高讲义》1.15.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CE】A.狄尔泰B.克伯屈C.斯普朗格D.梅伊曼E.利特……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n9.5.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至少有【ABCD】A.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B.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环球交流网C.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D.可以使得学生更勇敢、经常地表达自己E.可以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9.6.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为【ABCDE】A.互相访问B.建立通讯联系C.举行家长会D.举办学校开放日E.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三、名词解释题目录(共1.6页,73题)1.1.教育1.2.教育的生物起源1.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4.实验教育学1.5.文化教育学1.6.实用主义教育学1.7.制度教育学1.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批判教育学1.10.个体的社会化1.11.社会的个性化2.1.教育的社会性2.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3.教育的生产性2.4.教育的历史性2.5.教育的阶级性2.6.教育的民族性2.7.教育对文化的选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1.人的发展3.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3.3.最近发展区3.4.一般发展3.5.能力3.6.遗传素质3.7.个体社会化3.8.价值引导3.9.自主建构4.1.教育制度4.2.学校教育制度4.3.中世纪大学4.4.公学4.5.双轨学制4.6.单轨学制4.7.1902~1904年学制4.8.1922学制4.9.1951学制4.10.显性教育制度4.11.隐性教育制度4.12.宏观教育制度5.1.教育目的5.2.教育方针5.3.教育目标5.4.人的全面发展6.1.教育内容6.2.德育6.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6.4.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6.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6.6.智力6.7.陈述性知识6.8.程序性知识6.9.发散思维6.10.辐合思维6.11.体育6.12.美育6.13.教育美育7.1.教育过程7.2.最近发展区7.3.教育方法7.4.教育手段7.5.讲授法7.6.谈话法7.7.陶冶法7.8.实践法7.9.奖惩法8.1.教师8.2.学生8.3.教育影响8.4.教师的教育机智8.5.学生的年龄特征9.1.家庭教育生活化9.2.家庭教育情感化名词解释题答案1.1.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不仅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教育,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特别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1.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这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尚未有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的教育活动。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可是,这种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线又在哪儿呢?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史家,孟禄没有回答。1.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1.5.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教育学的展望》(1950)、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9.2.家庭教育情感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由天然的血缘关系产生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与学校教师相比,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必然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富于亲昵力与感染力,而子女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对来自他们的教育也往往在感情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这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得天独厚之处,与相对严肃、规范的学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也有可能走向极端,在子女的教育中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溺爱娇纵;二是简单粗暴。这两种极端在教育中都是很常见的,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目前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条件下就更为普遍,应当特别加以注意,使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产生良好效果。四、简答题目录(共11.4页,161题)1.1.简述本书中关于教育这一定义的内涵。1.2.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3.简述教育活动的“交往性”。1.4.简要评述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学说。1.5.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1.6.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7.简述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8.简述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9.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10.简述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1.11.简述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12.简述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3.简述文化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4.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5.简述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6.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7.简述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8.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1.简述教育社会性的表现形式。\n2.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具体体现。2.3.简述教育生产性的表现。2.4.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2.5.简述教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表现。2.6.简述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2.7.简述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作用。2.8.为什么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9.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10.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2.11.简述教育发展的继承性。2.12.简述教育之所以能够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原因。3.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关系。3.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关系。3.3.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3.4.简述个性发生学派理论。3.5.简述认知发生学派理论。3.6.简述活动心理学派理论。3.7.简述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教育观。3.8.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起的作用。3.9.简述个体社会化根据内容划分包括的内容。3.10.简述价值引导是怎样得以实现的。3.11.简述“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旨在强调的内容。3.12.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3.13.简述人的可教育性。3.14.简述人对教育的需要性。4.1.简述教育制度的内涵。4.2.简述教育制度的特征。4.3.简述教育制度的类型。4.4.简述根据教育制度的理性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制度类型。4.5.简述根据教育制度的涵盖范围的大小划分的教育制度类型。4.6.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4.7.简述斯巴达、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征。4.8.简述古罗马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4.9.简述中世纪教育学校的三种类型。4.10.简述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4.11.简述西方现代中小学校系统产生的两条基本途径。4.12.简述双轨学制的特征。4.13.简述单轨学制的特征。4.14.简述分支型学制的特征。4.15.简述现代学校与中世纪学校的主要区别。4.16.简述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制改革中的共同特征。4.17.简述美国现行学制系统的特色。4.18.简述法国现行学制系统的特色。4.19.简述统一前联邦德国现行学制的特征。4.20.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4.21.简述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系统。5.1.简述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目的区别与联系。5.2.简述教育目的的分类。5.3.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功能的区别与联系。5.4.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5.5.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5.6.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5.7.简述神学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8.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9.简述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10.简述教育无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11.简述机器大生产是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的原因。5.12.简述工场手工业对劳动者的片面发展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5.13.简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5.14.简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两次分离的不同点。5.1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5.1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5.17.简述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5.18.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我国的教育目的。\n5.1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5.20.简述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6.1.简述教育内容、方法与教育目的的关系。6.2.简述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对教育目的的影响。6.3.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具体内涵。6.4.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相关的“适应性”功能。6.5.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生存功能。6.6.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发展功能。6.7.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享用功能。6.8.简述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时必须注意的问题。6.9.简述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对我国中小学德育任务的表述。6.10.简述我国德育的重点内容。6.11.简述智育与教学的不同。6.12.简述智育的意义。6.13.简述智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6.14.简述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的关系。6.15.简述文化课中智育的组成部分。6.16.简述学校体育的特性。6.17.简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一般的身体锻炼的区别。6.18.简述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6.19.简述学校体育的任务。6.20.简述学校体育的内容。6.21.简述美育功能。6.22.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6.23.简述美育的主要内容。6.24.简述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6.25.简述自然美育的具体内容。6.26.简述怎样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7.1.简述对教育过程的不同角度的认识。7.2.简述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说。7.3.简述杜威的五阶段说。7.4.简述布鲁纳的三阶段说。7.5.简述谢夫特的九阶段说。7.6.简述罗杰斯的五阶段理论。7.7.简述巴班斯基的四阶段说。7.8.简述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7.9.简述知识与发展的关系。7.10.简述价值与发展的关系。7.11.简述情意与发展的关系。7.12.简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的原因。7.13.简述直接影响教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7.14.简述教育方法与教育方式的区别与联系。7.15.简述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区别与联系。7.16.简述教育方法的意义。7.17.简述教育方法的综合抉择标准。7.18.简述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7.19.简述讲授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0.简述谈话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1.简述陶冶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2.简述实践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3.简述教育方法之间优化组合的原则。8.1.简述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8.2.简述教师中心论学说的基本观点。8.3.简述学生中心论学说的基本观点。8.4.简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学说。8.5.简述教师的作用。8.6.简述教师对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依据。8.7.简述二战后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表现。8.8.简述教师的任务。8.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10.简述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主要表现。8.11.简述尊重学生的含义。8.12.简述教师热爱学生的要求。8.13.简述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特点。8.14.简述教师语言表达的要求。\n8.15.简述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8.16.简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8.17.简述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的划分。9.1.简述家庭教育的意义。9.2.简述家庭教育的两种类别。9.3.简述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9.4.简述社会教育的意义。9.5.简述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影响的表现。9.6.简述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9.7.简述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9.8.简述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9.9.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9.10.简述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简答题答案1.1.简述本书中关于教育这一定义的内涵。答: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着它自己的明确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对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和生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教育”,因为生产和生活有“它们自己的目的”,如获得物质财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等,至于个体在其中受到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生产和生活实践一开始明确设定的,只是后者无法事先确定的“副产品”。(2)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3)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偏差,甚至会在个体出现一些“反社会”倾向或在某些社会情景中出现扼杀个性的倾向。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个体和社会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矫正偏差,促进或加速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促进”和“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4)定义强调教育活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地理、人口以及教育传统等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甚至社会发展遇到的不同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反过来,教育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不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现代,教育事业已被看成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1.2.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由下列一些基本要素构成:(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就会导致系统状况的改变。1.3.简述教育活动的“交往性”。答:教育活动的“交往性”,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的。个体的社会化向个体提出基于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及相应的实现条件,从而在个体精神世界中产生一种动力,引导个体克服存在的纯粹个体性而获得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把个体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是在个体走向社会的过程之中,社会开始走向个体,依照个体独特的心理结构所允许的方式成为个体建构或重构自己个性心理结构的财富,使之成为独特的人。因此,一个人社会性的丰富程度与他(她)个性的丰富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性的获得过程与个性的成长过程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存在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不断的精神交往和对话。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了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尽管灌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或形式,但从根本上而言,忽视并压抑个体独特精神世界的灌输,阻碍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对话,从而也就丧失了“教育”的意义。同样,如果片面地强调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把整个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和拘束的生活也不是“教育”,“教育”总是包含着必要的“限制”和“引导”。1.4.简要评述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学说。答: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种历史的进步性。但是,这三种起源学说从其方法论上说是不科学的,要么是依靠想象,要么是依靠类比,要么就是依靠外在的观察。而且,对要讨论的对象——“教育”——也缺乏明显的界定,或是把人们的教育活动降低到动物的类教育行为上讨论,或是把个体的心理现象不适当地夸大进行讨论。总之,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够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因此结论也是不正确的,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1.5.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答: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革。实际上,自从人类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变革。……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9.9.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答:(1)互相访问。对于班主任、教师、家长来说,互相访问是教育孩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访问内容通常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当然教师和家长各有侧重;二是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活动、表现和进步情况;三是共同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互相访问应当注意的是:首先,互相访问应当经常化,不能只是在出现了问题后进行。其次,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要让孩子理解、认可这种访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请孩子参加。(2)建立通讯联系。通信联系方式很多,书信、联系卡、电话、口信,学校和班级的刊物等都是便利有效的。通信联系范围广、速度快,可以经常化。多用于传递学生成绩、日常表现、学校及家庭的变化及各种教育信息等。(3)举行家长会。举行家长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一致性联系,效率较高。家长会常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发学生成绩册等。(4)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人选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推举,应吸收热爱教育事业、活动能力强、教子有方者参加。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通过家长学校,也可以向家长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介绍、交流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并为遇到教育难题的家长提供帮助等。(5)举办学校开放日。学校应当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安排家长听课,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各种设施,了解家长对于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等等。学校开放日对于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思想感情,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增强相互的协作和配合,都能够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日益增强,学校应当善于及时听取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各种意见,国内外许多事例表明,学校开放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学校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是非常有效的。9.10.简述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答:(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可能只靠学校的力量。社会和家庭配合协助学校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就是承担这种责任的组织。一般由学校指派的教师、学生主要居住地区(村、镇、街道等)管理校外教育工作人员及家长代表共同组成。三结合组织的任务,主要是交换彼此的信息和情况,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筹办并领导学生居住地区的各种校外活动小组;协商并解决各种勤工俭学、校外文娱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指导教师、场地等事宜;制订宣传好人好事、帮助各方面处境不利学生的计划及措施等。(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情况、要求,努力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杜绝并禁止所有有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物。(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应当主动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服务。比如,从工厂、企业、村镇、部队邀请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来校作报告或担任校外辅导员,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去实践、参观、访问、调查,还可以请各行各业的专职人员到学校辅导学生各种课程的学习。……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五、论述题目录(共2.4页,15题)1.1.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2.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1.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3.2.试述智力、能力与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3.3.试述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n4.1.试述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及其对当前学制改革的启示。5.1.试结合我国的实际论述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6.1.论述教育内容的主要决定因素。6.2.如何理解“德育”范畴。7.1.试述奖励与惩罚的教育性。8.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素养。8.2.试述如何全面看待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8.3.试述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教育。9.1.试述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起主导作用。论述题答案1.1.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答:(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这是现代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或基本含义。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该坚决废除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及其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时代中,精英人才的数量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指标,教育应该大力培养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但是对精英人才的选拔不是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或地位,而是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随着现代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发展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教育不仅要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更要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杠杆,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生产性将会进一步地突显出来。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塑造健康个性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生产形式、技术、规模的不断变化,教育的生产性也将日益呈现出新的形式。\n(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才能实现这些预期的价值呢?从内容上而言,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能再是以古代的军事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这里的科学知识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从方法上而言,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而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必须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发现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尊重教育科学,依靠教育科学来进行现代教育改革,不能用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来指导教育改革。现代教育应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性,否则就很难说得上是现代教育。应该明确认识到: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这是古代教育根本没有的。古代教育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现实,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引起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激增,老化速度加快,与之相关的是产业结构和职业构成的不断调整,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眼光如果只局限于眼前是不够的,必须把未来发展的要求考虑进去,而且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无不把对21世纪的发展预测作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发点,纷纷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是“展望未来”的开篇。(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要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进入到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发达的交通、迅捷的通信、共同市场的形成、共同问题的出现都日益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地球村”的意识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一体化的世界并不是“大同世界”,而是充满着分歧和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不仅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工具,而且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和平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工具。因此,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韩国人”,这些都反映出他们的教育在强调保存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使青少年成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尽管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但那只是少数思想家们的个人自觉行为,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客观要求。终身教育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基础的不断变化引起的,与知识激增和老化速度加快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样的时代里,某一时段的集中学习再也没有办法供个体终身享用。要想不断地应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挑战,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储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而且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为此,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从而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也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7)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是指:现代教育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这和古代教育很不相同。古代教育具有停滞性和保守性,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可以是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不变。例如,自从南宋朱熹注释《四书五经》以来,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教育内容都是以朱注的《四书五经》为主,基本上就没有变过。现代教育的革命性主要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现代生产和生活本身也是不断变革的,由此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的可变性提出了要求,要求一个现代人能够根据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地革新自己的素质结构,并因此刺激了现代人多样化的、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现代教育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课程、结构等,从整体上呈现出革命性的特征。2.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答:(1)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段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民族传统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①教育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②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实现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科学创新。(3)教育与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经济形式之中,即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基础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制约作用。当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新的性质的教育。①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社会性质;经济基础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内容。②教育对经济基础有重要影响。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又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一定的经济基础被强化或被削弱。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都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4)教育与政治制度。①教育为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政治制度对教育内容的制约;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②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教育通过培养出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5)教育与文化①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方面制约着教育。②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b)教育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c)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d)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9.1.试述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起主导作用。\n答:家庭、社会、学校构成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使不良影响有可乘之机,危害年轻一代的成长。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外,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还应当在教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为此,应当增强社会各方面人士的责任感,积极提高家长素养,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有保证;三者之间相互脱离甚至各行其是,将使得受教育者的发展蒙受损失。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常识-,在学校获得的一个观念或者一项行为规范,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承认或者社会的支持,往往很难真正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巩固,比如由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风气不良,使得学生觉得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是不值得效仿的。反过来说,从学校得到的学习结果,如果由父母的言行和社会现象所印证,就能够得到极大的强化,为学生所接受和信服。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学校有条件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搞好协调配合,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具有规范性和专门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学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备的教育设施、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也就可能并应当在这种力量的配合上起主导作用。学校应当主动地计划和安排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比如在哪些教育活动中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各种社会机构可能为学校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在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对学校的配合,怎样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巩固和加强学校教育的效果等。再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其影响,如何矫正错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极作用等。模拟试卷(一)(共3页,3套)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向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是【C】A.设立“学部”B.废除科举制度C.改“学部”为“教育部”D.设“京师大学堂”2.普及教育的要求是在【C】被历史地提出来,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B】A.一般属性B.根本属性C.特殊属性D.不相关……19.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A】A.深刻、长久B.一般、短暂C.深刻、短暂D.一般、长久20.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B】A.物质生活条件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C.文化背景D.社会风气二、多项选择题2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ABCD】A.教育活动的实践性B.教育活动的交往性C.教育活动的动力性D.教育活动的社会性E.教育活动的互动性22.现代教育的特征概括有【ABC】A.公共性、生产性B.科学性、未来性C.国际性、终身性D.革命性、全民性E.个别性、知识性23.教育的社会性包括【ABCDE】A.教育的社会制约性B.教育的生产性C.教育的历史性D.教育的阶级性E.教育的民族性24.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AC】A.身体的发展B.个体的发展C.心理的发展D.物种的发展E.群体的发展……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25.作为文化一心理过程的教育的基本点之一“价值引导”意味着【ABCD】A.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B.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C.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D.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E.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n26.从教育阶段来说,教育制度的类型有【ABCE】A.学前教育制度B.基础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D.职业教育制度E.继续教育制度27.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可概括为【ACE】A.双轨制B.混合制C.单轨制D.复合制E.分支制28.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ABDE】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国家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E.教育无目的论29.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A.社会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B.社会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C.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D.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中介E.工场手工业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0.我国德育的重点具体说应当包括或强调【ABCDE】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爱国主义教育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E.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31.美育的主要内容有【ABCD】A.艺术美育B.自然美育C.社会美育D.教育美育E.超美育32.杜威认为思维的阶段分为【ABCDE】A.疑难的情境B.疑难的确定C.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D.推断每个阶段所涵的结果E.试验、证实或证伪原来的假设33.本书中以师生双边活动平衡作用的方法包括【CDE】A.讲授法B.参观法C.谈话法D.讨论法E.陶冶法34.高中生的学习有以下显著特点【ABCE】A.选择性强B.独立性强C.自觉性强D.目的性强E.注重效率35.社会存在主要从【ADE】影响人的意识。A.物质生活条件B.环境C.制度D.文化背景E.社会风气36.批判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BCDE】A.鲍尔斯B.金蒂斯C.阿普尔D.吉普E.布厄迪尔37.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ABCD】A.传递一保存文化B.传播一交流文化C.选择一提升文化D.创造一更新文化E.发展一重组文化38.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ABCDE】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体差异性E.稳定性和可变性39.中世纪大学中比较著名的有【ACDE】A.巴黎大学B.耶鲁大学C.牛津大学D.剑桥大学E.波伦亚大学40.教育过程具体是【BCDE】A.教学过程B.德育过程C.智育过程D.美育过程E.体育过程三、名词解释4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2.一般发展43.双轨学制44.教育目的41.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我们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42.继维果茨基之后,前苏联又一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1901~1977)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教学与发展”这一课题。赞可夫把这种发展称作“一般发展”,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n43.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学校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44.所谓目的,乃是人在活动开始之前和活动之中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种设定。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四、简答题45.简述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制改革中的共同特征。46.简述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对教育目的的影响。4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48.简述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45.(1)在学制改革的出发点上,各国不得不改变过多考虑到政治与意识形态要求的做法,转而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可以影响到学制改革的某些具体内容,但是学制本身却不能不按照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了为21世纪重新设计自己的学校教育体系。(2)学制改革越来越表现为贯彻民主化的原则,力图废除一切形式上和实质上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力图废除一些学校受教育权问题上的特权,以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在形式上,学制改革努力废除传统遗留下来的双轨制。(3)学制改革努力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妥善处理好普及(面向大众)与提高(培养精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加强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制中去,成为学校教育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国家给予资助;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使基础教育阶段为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改革中等教育机构,在加强基础的同时,考虑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不同的教育需要,增加教育结构的弹性和多样性;改革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加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加强高等教育与新型产业及社区生活的联合,发展短期大学、开放大学,依靠网络技术建立和发展“虚拟大学”;打破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界限,努力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在教育资源上实现共享,在学分或成绩上相互承认,在管理措施上实现网络化管理。总之,一个终身教育的体制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它有很多人口和出口,能够保证学习者在自己认为是合适的时间和地段自由地出入。……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46.首先,教师的价值观影响教育内容。教师的价值观既影响显性的也影响隐性的教育内容。在显性教育方面,除了教师的价值观会直接成为教育内容之外,教师还会自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理解、处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突显一些教育内容,而相对忽略另外一些内容。在隐性教育方面,教师对课程以外许多看法的不自觉的流露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方式如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也是教师价值观的体现,也会作为隐性课程的内容影响教育对象。其次,教师的学识水平影响教育内容。学、识指学术水平和见识水平。教师的学问和见识水平高,对教材的领悟水平就高,呈现给学生的教育内容就会全面而深入。反之,教师因其知识或见识水平低的限制,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本身就成问题,以其昏昏,何以能够使人昭昭!此外,学识水平往往与方法论相联系。所谓“井底之蛙”,一是指见识低,二是说由见识低所造成的方法论的低劣。这样看来,教师的学识水平也会成为隐性的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育内容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人格特征本身就是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教师的人格特征会成为榜样学习的对象。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等人认为,儿童的行为方式常常是模仿其所相信和崇拜的榜样人物而逐步形成的。不管教师愿不愿意,有无知觉,教师都有成为这种“榜样”的最大可能性。中国自古就有“身教”的理论,也是同样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他对教育内容的加工处理。—个有诗人气质的教师的教学会充满热情,富于想象;一位逻辑性较强的老师会以冷静思辨的睿智见长。情绪好的教师容易宽以待人,诲人不倦;而心情欠佳者则容易苛求学生,草率行事。由上可知,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完人”。仅仅从他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上也不难看出,教师既要有高尚的价值观念,较高的学识水平和教育技能,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所以教师的修养十分重要。47.教师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特殊的劳动范畴,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劳动具有和其他社会劳动不同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教师劳动是复杂劳动。这种复杂性首先表现在教师劳动目的的·全面性和劳动任务的多样性方面。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的决定了教师劳动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一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复杂性还表现在劳动对象的千差万别上。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情感特征,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教师既要根据课程和教学的一般要求,教给学生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的个性进行教育,形成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精神世界丰富的,同时又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教师劳动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性的主要表现不同于科学家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是体现在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2)连续性、广延性。这是指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教师劳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严格界限,它既不像工人那样,一关电门便可中断生产过程,也不像农民那样,有范围清楚的田地或园林,教师劳动与上述劳动差别较大,班上、班下,校内、校外,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3)长期性、间接性。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培养合格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工人、农民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教师看到自己的成果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教师要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幼儿培养成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和健全体魄的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一项文明习惯的养成,一种不良行为的矫正,经常需要多次的反复,长时间的努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是这个道理。如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5年、10年才能显示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能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工人、农民的劳动结晶是机器、庄稼,是劳动的物化;教师的劳动结晶是学生的知识、才能和思想品德的逐步形成和建构。学生进入社会后,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就是说,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这就是教师劳动间接性的特点。(4)主体性、示范性。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是凝结在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思想品德等。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将教师自身掌握和具备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等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教具,只有教师完全掌握,化为教师自身的东西,才能够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劳动示范性的特点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决定的,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教师是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成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逐渐从外部的和表层的转向为内部的和深层的,但这种影响始终存在。学生们总是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愿意以教师为表率。因此,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方法以至于世界观,对学生影响很大,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教师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都是说明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较之许多其他职业,教师需要更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更多地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甚至更多地讲究风度仪表,这些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示范性的特点所决定的。48.社会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和形式。(1)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进入学龄期后,孩子们生活的范围日益扩大,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街道、胡同、邻里首先成为他们活动的基地,成为他们的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2)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都在加快,社区和社区教育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3)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业余体校以及各种校外活动站,对满足儿童和青少年成长所需要的多方面需求,特别是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每个学生不同的特殊兴趣爱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各种非教育机构,对于提供学校所缺乏的教育机会同样具有很大意义。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名人故居、著名历史遗迹,甚至公共服务机构、政府机关等,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了解自然和社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校应当善于安排,主动争取对方的支持,利用这些机构的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4)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目前,许多人认为计算机网络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新成员,而且其影响要超过其他种类。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具有灵活性、没有硬性要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变化多样,与相对规范、枯燥、需要付出努力的学校教育相比,它们更加受到青少年、儿童青睐,并对青少年产生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五、论述题49.试结合我国的实际论述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50.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素养。49.看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社会一样,都有克服片面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神秘,在现阶段就有一定程度上实现的可能性。所以,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必须反映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根本要求。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马克思所描述过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所具有的优越的社会条件,因此将人的全面发展做极端理想化的理解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在社会主义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要经历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逐步缩小和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两者的完全结合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不仅存在,而且还会继续扩大。但正是这一分离会加快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缩小和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及中国教育而言,一方面,整个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当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80%的农业国,最原始的手工劳动与最尖端的高科技产业同时存在,生产力总体水平相对落后而且极不平衡。培养一批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是中国教育的主要使命。所以,不能脱离国情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做不切实际的界定。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来实现,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发展的这种迂回或复杂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50.教师的素养是搞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每一个有志于把培育人这一崇高事业作为自己职业的人,都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努力。(1)思想品德修养。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合格公民的光荣任务,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教育活动在人类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通过培养人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以积极的态度从事教育活动,忠诚于教育事业。③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直接反映着一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的性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社会所要求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而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学校生活中究竟形成怎样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而不是学生。根据我国的社会制度,我们所提倡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④集体协作精神。教育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教育的成果绝非个别教师的孤立劳动能够获得的,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就学校内部来说,班主任教师、科任教师、学校领导、其他教职员工都应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就整个社会来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应取得统一的认识,目标一致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但是,教师劳动又具有十分显著的个别性。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往往是单独面对受教育者的。教师劳动还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即使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条件下,每个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风采。这样一些特点,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既能够正确地估价自己的成就,也能够承认和接受别人的成就,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这对于教师集体之间的协作是十分必要的。⑤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如前所述,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它表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政治观点、思想品德、生活作风、文化修养、治学态度等方面的倾向性和水平,都不仅是自己的事情,而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去感染学生,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率,就成为教师品德的重要内容。(2)知识结构。①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以特定社会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识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影响受教育者,是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②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总是通过他所担任的一门或几门学科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即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规律等有关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等有比较扎实深厚的功底。……如需精美完整排版,::6366联系\n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期望中小学教师精通各门学科是不可能的,但要求教师有所侧重地建立起专业知识的结构则是合理的。中小学教育主要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最起码的基础。此外,任何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他所教授的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专业领域,而是全面的。因为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认知过程的运行,而是师生双方的整体性运动,彼此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人格修养、智慧水平、艺术品味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强度参与其中。总之,教师应当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是指心理学、教育学、各科教学法这三门基本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主要在于应用,在于以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3)能力结构。①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编写教案,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等方面。②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