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题 考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大题 考试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案: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韩愈、朱熹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从社会、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在西方,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古代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和昆体良等。2.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主张有哪些?答案: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他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的讲座,拜访过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在教育学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努力使教育学成为有严密体系的理论,而在他之前的教育学著作则多是以笔记、散文或小说的形式出现的。3.杜威的教育观点有哪些?答案: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哲学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1分)《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论点来概括,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改造”。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的观点。4.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答案: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服务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动物上虽有与人类的抚育子女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5.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答案: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我国普通中学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不是。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2-3年不等。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2-3年。6.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答案: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离开周围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个体,获得一定生活知识经验,形成各种思维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可能不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说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因为环境是由人来创造的,除了环境,其他因素,如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对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7.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答案:1)应该根据客观规律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要。2)所提的要求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8.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答案: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离开周围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个体,获得一定生活知识经验,形成各种思维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可能不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说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因为环境是由人来创造的,除了环境,其他因素,如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对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9.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答案:1)应该根据客观规律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要。2)所提的要求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要对各个观点适当展开):10.教育目的有何意义?答案:是教育作用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保证;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11.教育目的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答;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智力、知识、品德、体质诸方面需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12.《壬戌学制》的主要等点有哪些?答案:修业年限较短,中学分级分科,大学不设预科,整个学制富于弹性,有较大的伸缩余地,这些对普及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和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都是有利的。壬戌学制框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蓝本。因为它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学制。13.美国的学制有哪些特点?答案:美国的学制也是典型的单轨制,它是在双轨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北美大多数地区最初沿用的都是欧洲的双轨制,美国独立后很长时间内教育上也没有什么变革。到了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公立学校迅速地发展起来。美国公立学校的建立成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开端。1852年至1853年,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相继发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美国的小学、中学规模空前高涨,在美国没有特权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使得原来双轨制中面向上层社会的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单轨制。到了19世纪末,美国基本上确立了包括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制度。14.简析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答案: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1分);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5.简析学问中心课程论优缺点。答案:学问中心课程论有如下优点:在理解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将比较容易理解学科的内容,而且便于记忆(2分)。如果理解了基本的科学概念,那么就能恰当迁移到理解其他概念和领域,像科学家进行探究那样进行学习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分)。学问中心课程论的缺点是:它过分强调学术课程,忽视了实用,因而不能适合相当一部分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而准备就业的学生的要求。(1分)(P140)16.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哪些趋势?答案:呈现如下趋势:一是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1分);二是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1分);三是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分);四是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1分);五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17.简述中等学校的教学任务。答案: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第四,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健康体魄。18.教学中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答案:第一,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9.划分德育目的层次的依据是什么?答案:第一,依据社会生活实践对不同年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第二,依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第三,德育工作实际的需要。20.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主要应当做好哪方面的工作?答案:一是大力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二是做好与民主法制教育相关的学校纪律教育。(P200)21.学校德育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答案:第一,要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的集体主义立场。(2分)第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时采取集体至上的原则。(3分)(应展开论述)(P197)22.德育过程中教师运用说服法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说理的逻辑、(1分)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1分)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1分)说服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1分)说服与说教等几方面问题。(1分)(P204)第十章:23.美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美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对德育能够以美储善,(1分)对智育能够以美启真,(1分)对体育能够以美助健,(1分)对劳动教育能够以美益劳。(1分)(P220)24.美育的任务是什么?答案: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2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1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1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1分)(P222)25.体育的任务是什么?答案:增强学生体质、(1分)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分)进行思想教育。(2分)(P232)26.简述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答案:使学生认识卫生的重要意义,具有基本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分)按照卫生的要求,正确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2分)加强防病措施,矫治学生常见疾病,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正常发育生长。(2分)(P237)第十一章:27.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答案:第一,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1分)第二,教师劳动的质量决定其劳动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1分)第三,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劳动具有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1分)第四,教师劳动的内容决定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1分)第五,教师劳动的职业要求决定其具有示范性的特点。第六,教师劳动的效果决定其具有延时性的特点。(1分)(P253)28.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是什么?答案:第一,搞好班级日常管理;(2分)第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分)第三,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1分)第四,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等。(1分)(P260)29.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什么?答案: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1分)第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1分)第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分)第二,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1分)第五,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1分)(P260)30.中等学校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其依据是什么?答案: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客体。而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教学活动的发起人,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2分)从中学生自身情况来看,首先,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次,中学生具有向师性。(2分)总之,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地位,是由师生双方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1分)(P267)第十二章:31.课外活动在中等学校中有什么意义?答案:课外活动在中等学校中有重要意义。(1分)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1分)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起着重要作用,(1分)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1分)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1分)(P281)12\n32.课外活动的任务是什么?答案: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1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才能;(1分)陶冶思想情操;(1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1分)指导学生职业选择。(1分)(P284)33.实施课外活动有哪些具体要求?答案:中学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问题复杂,各方面具体要求很多,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1分)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分)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1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1分)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1分)(P290)第十三章:34.中等学校校长的职责有哪些?答案:依法治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级的有关决定、指示;(1分)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领导和组织教职工的政治、文化、业务学习,对教职工进行考评;(1分)负责办好校办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并注意保护他们的健康;(1分)管理学校的校舍、设备和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分)做好对外联系工作,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1分)(P301)35.对中等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案: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开拓精神,应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时代观念,不因循守旧,要勇于改革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开拓新局面的魄力和能力;(2分)要热爱教育工作、忠于职守,精通教育行政业务、掌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科学地管理教育行政工作;(1分)组织和指导学校工作向良性的方向发展;(1分)能自觉地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等。(1分)(P301)36.简述中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其方法。答案:抓好教学组织工作;(1分)领导好教研组工作;(1分)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1分)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1分)(各个要点适当展开论述)(1分)(P305)37.简述中等学校学生管理及其方法。答案:思想品德的管理:学校应该制定学生品德教育计划,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和措施,统一全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来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2分)学习、课外活动的管理: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此外还应管理好学生的档案、学籍、成绩等等。在课外活动方面,要提出要求、制定计划,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开展好各项活动等等。(3分)(P307)六、论述(共计50题,每题10分):第一章:1.怎样理解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关系。答案要点: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解决了教育学研究对象中关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争论。(2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近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教育学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提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教育学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并被意识到的涵盖教育事实和教育价值之统一的教育问题。”我们的研究工作只能从研究现象入手,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即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3分)因此,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把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定义为把握教育的规律,其目的是指导教育实践,应当是合乎逻辑的,研究教育现象和研究教育问题,(2分)仅就词义来说,并不是矛盾的。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事物无不存在着矛盾,矛盾就是问题,科学就是研究这些矛盾,探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即把握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际存在着的教育问题,而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3分)(P1)2.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虽然它有着不长的历史,但它却有着漫长的过去,在科学教育学产生之前就有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大多夹杂其他学科的论述中,直到17世纪,一些教育家才将这些丰富的教育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的条件的改善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学不断地发展和分化,形成了具有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学科群,理论水平各阶层得到空前的提高,教育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时间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人们对教育现象认识的深化。(3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古代罗马的教育家西赛罗和昆体良等。(3分)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独立出现是近代的事,教育学进入的独立形态阶段。17-19世纪,是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段教育家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并投身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主张。(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此时,科学技术飞速成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给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益的借鉴。教育学一方面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是实证的方法,一些教育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摆脱了传统的演绎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根据一定的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的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方面发展。由于方法的革新,教育学的研究新成果不断出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多样化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教育对经济、政治、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强,各国普遍把发展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统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教育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2分)(P4)3.试论中等教育学的作用与意义。答案要点: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2分)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分)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2分)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2分)(每一点要做适当说明)(2分)(P2)4.试分析教育学为什么形成于17世纪?答案要点:17-19世纪,是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是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业生产,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2分)_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并投身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主张。(2分)洛克对如何培养年轻的绅士提出了系统的建议。(2分)卢梭用小说的形式抒发了其憧憬的教育理想。(2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都在从事着实际的教育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他们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分)(P6)第二章:5.怎样巩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答案要点:一要转变观念。(2分)二要切实采取措施巩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2分)三要尊重学生。(2分)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2分)(要对各个要点展开论述)(2分)(P25)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要点:第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2分)第二、教育内容的贫乏性。(2分)第三、教育的平等性。(2分)第四、教育方法的单调。(2分)(要对各个要点展开论述)(2分)(P27)7.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要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矛盾的双方,他们之间的相互运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并非绝对的。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为:在教育活动中,尽管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都是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2分)就二者关系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他们共同的客体是教育影响,由于教育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3分)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从事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也对教育者的教起部分调节作用,引起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3分)(P25)8.现代教育有哪些新的特点?答案要点:一是教育与生产日益结合;(2分)二是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2分)三是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2分)(要对各个要点展开论述)(4分)(P32)第三章:9.为什么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答案要点:(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在与生俱有的个体特质中,遗传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遗传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已是公认的事实,人的遗传素质只是人在发展生理方面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遗传素质可以向着肯定或否定的方向发展。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如没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实践活动,这种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2分)(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人的身体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是随年龄而发展,逐步成熟的。这种逐步成熟的变化过程为一定年龄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2分)(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与具体的机能性质有关。从动态角度来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的趋势,特别是随着机体的成熟,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人的活动水平的提高,影响会减少。另外,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与人自身否处于常态有关。(2分)(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是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作用于自然和社会,创造新自然环境和社会,而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本身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实践表明,人在实践中,总是在一方面改造着环境,创造新的环境,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2分)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遗传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宿命论的观点。(2分)(P39)10.为什么说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答案要点: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入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一般环境(除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盲目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从理论上讲能排除和控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给人以正面教育,使受教育者朝着既定方向发展。(二)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3分)一般环境对人的影响常常是自发的、偶然的、片面的,而教育这一特殊环境只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教育的组织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本身就是由专门机关组织的;另一方面,学校的机构、教育和教学活动等各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三)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4分)(P45)11.如何科学地认识人生阶段的划分?答案要点:(一)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分)(二)无论是从有关人的发展观念的变化考虑,还是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育中终生教育理想的提出考虑,我们都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3分)(三)参阅以有的关于人生阶段划分的各种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为:乳儿期(出生—12\n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青年后期(17、18岁—25、30岁);成年期(25、30岁—55、60岁);老年期(55、60岁—死亡)。(5分)(P51)12.试述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答案:中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2分)(一)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少年时期1l、12岁起至l4、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首先,少年期学生生理发展特征与教育。这—时期的少年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特征。骨骼系统迅速发展,但是,脊柱胸廓、骨盆和四肢尚为完成骨化的过程。少年期学生的肌肉也在很快发展,肌肉力量大大增加,但发育尚未完善,还不能适应长期的紧张工作。循环系统日趋成熟,心脏活动也增强了,但心脏的成长赶不上身体的增长,心脏的负荷增加,所以要注意少年体力劳动的负担问题。另外,少年期学生神经系统结构在形态上业已完备,大脑的机能有显著的发展,能进行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是,少年的大脑的工作耐力还较差,兴奋和抑制的调节机能还不完善,要对他们的学习、工作、文体活动和休息安排得当,使他们健康成长。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在生理方面不只是长高、长大,而且在体态上出现了性特征。这是体内性机能萌动并趋向成熟的表征。其次,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在感知觉方面,少年期学生各种感觉的发展已完善,感受性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在注意能力方面,少年期学生有意注意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能够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在记忆能力方面,少年期学生的有意识记忆在教学的影响下逐渐占有重要地位,但刚上初中的学生,机械识记还占很大比重。在思维能力方面,少年期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其中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很大成分上属于“经验型”,应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理论型”思维过渡。在情感方面,少年期的学生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学生的情感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在自我意识方面,少年期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觉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少年期是开始掌握观念、原则和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丰富少年的精神生活,加强对少年的心理指导、咨询,对于少年心理成熟步伐的加快和心理健康具有决定的意义。教育者应为少年提供丰富的刺激,促使他们运用小学已经掌握的知识、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的知识,寻求事实背后的规律、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并体验自己发现、获取知识的惊喜与满足。能否取得少年期学生的信赖与尊重,是教育者能否对他们产生教育影响的前提条件。作为教育者要主动调整与少年的关系,不以权威自居,不对少年采用粗暴的手段以求得他们的服从。要努力建立起师长与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3分)(二)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青年期可分为初期、中期与晚期,分别与学校教育中的高中阶段、大学本科阶段及大学后教育或参加工作后的最初阶段相对应。中等教育中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处于青年初期(15、16—17、18)的学生。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首先,青年初期学生生理发展特征与教育。青年初期学生是人的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的时期,其发展速度开始进入到相对平缓阶段。作为教育,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处于这一时期的健康的青年人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往往不知疲倦的滋味,无论男女都展现出一种青春的美。其次,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青年初期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复杂化及自觉性的提高,他们的心理水平得到了新的发展。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接近成人的水平。在感知觉方面,与少年期的学生相比,青年初期的学生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稳定性。在注意能力方面,青年初期学生的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新发展,能很好地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对一些感兴趣而又重要的材料,能保持高度集中和稳定的注意;在记忆能力方面,记忆已经达到成熟水平,能自由地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并能很好地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在思维能力方面,青年初期学生的发展水平更为突出。首先,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形成理论思维能力。能从一般的理论和原则出发,进行判断、推理,做出结论。其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另外,青年初期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富有创造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解释,积极进行独立思考,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对此,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生硬,急于求成,要细致耐心地进行疏导。在情感方面,青年初期学生情感丰富、强烈、富有激情,但是有两极性。对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3分)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青年初期学生富有理想,向往未来。他们的理想已经能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是处于形成时期,所以还不成熟、不稳定,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还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水平,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有意义的时间活动,以此来指导和帮助青年初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分)(P56)第四章:13.试述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答案要点: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继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因此,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3分)并且籍此实现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学校体现出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2分)此外,教育转化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总是遵循教育活动的自身规律。(2分)(要展开论述)(3分)(P80)14.试述教育与社会诸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性。答案要点: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发展的前沿。(3分)第一种情况的出现,往往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陈旧,导致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发展。(2分)第二种情况是人们已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理性地预测到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旧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下出现了新的教育思想。(3分)(要展开论述)(2分)(P83)15.中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答案要点:首先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联结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其次,在现代化生产建设中,中等教育是中等熟练水平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3分)(要展开论述)(4分)(P84)16.试述我国的中等教育改革。答案要点:中等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因其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的复杂性,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如明确中等教育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中等教育师资水平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2分)总体来看,二十一世纪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体现在:首先,建立合理教育财政机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2分);其次,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2分);最后,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保证可持续性发展。(2分)(要展开论述)(2分)(P87)第五章:17.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要点:(一)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2分);(二)受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2分);(三)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2分)(注:每个论点后面要有论述。)(4分)(P97)18.为什么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答案要点:(一)人们提出教育目的,并不是人完全凭着主观的臆想而成的,它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因而,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是主观的形式与客观的内容的统一。(2分)(举例说明)(2分)(二)教育目的内容的两个方面,都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因素制约的。(2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哪种身心素质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举例说明)(2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制定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是制约和决定教育目的的最终力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举例说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2分)(P98)1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点有哪些?答案要点:(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2分);(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2分);(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统一。(2分)(注:每个论点后面要有论述。)(4分)(P103)20.我国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有哪些?答案要点:(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3分);(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分)(注:每个论点后面要有论述。)(4分)(P104)21.中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对策有哪些?答案要点: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又要为高一级的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2分)为完成这双重的培养目标,中等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总体对策是:既要保证中等教育的独立性,使学生接受中等教育后便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直接为社会服务;又要保证受完中等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前能有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课程的设置来进行的,而课程设置是按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进行的(1分),所以,中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对策是:1)德育方面(1分);2)智育方面(1分);3)体育方面(1分);4)美育方面(1分);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1分)(注:论点要展开论述)(2分)(P106)第六章:22.怎样促进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答案要点:中等教育的学制改革要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普通中学或是职业中学或是职业中专等。(3分)在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开设专业课程之外,同时开设普通课程,使学生中等学校毕业时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2分)这样不仅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而且使教育与社会之间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实现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动态联系(3分),换句话说,就是学制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2分)(P124)23.我国现存的中等教育结构有那些问题?答案要点: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为4:6。(2分)这一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为了应对当时普通高中恶性膨胀,中专、技校极度萎缩,职校学生只占同层次在校生的千分之几的严峻形式(2分)。现在,社会发展了,情况变化了,这一比例已显得不够合理、科学,并由此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第一,职高毕业生就业难(2分);第二,职校生源不足,难以为继(2分);第三,大批初中毕业生失学。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2分),否则,它将严重地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P125)24.试述中国近代学制的主要发展过程。答案要点:我国的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从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算起(1分),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壬寅学制(1分);2)癸卯学制(1分);3)壬子癸丑学制(1分);4)壬戊学制(1分);5)戊辰学制。(1分)(要对各个论点展开论述)(4分)(P127)25.我国现行的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我国现行的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分)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初级中等和高级中等教育(2分)。初级中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2分),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职业定向,并且出现了普通教育、技术教育的交叉(2分)。中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某些基本的生产技能。由于中等教育的类型不同,不同学校所承担的培养任务也不同。(2分)(P131)第七章:26.试述我国中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答案:我国中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原则。教育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并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课程编制的重要原则就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和方向上会作出不断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影响到课程的编制。(2分)12\n二是适合身心发展原则。课程编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准是教育学的重要准则,我国课程的编制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在新课程编制中,更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要求在课程编制中,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基于此,新课程调整了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角度,更为科学地确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2分)三是社会化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我们国家强调中小学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应当是多数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更强调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和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四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是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国的课程编订从过去的强调统一性向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发展。在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下,允许多种教材的开发。将教材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提倡用教材教,使课程更具有地方性和灵活性。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权利。(2分)五是综合化和系统性结合的原则。系统性指依据严密的学科体系组织课程,进行教学。但是,学科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综合化成为改革的一个趋势,综合化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课程存在的合理的分界,以便吸收新成果,减少教学科目。我们国家过去更多强调学科课程的设置,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的课程在设置上在小学强调综合,在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但也适当设置了综合课程。这种改变充分地反映了当代课程编制的发展与变化。(2分)(P146)27.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在具体措施上有哪些趋势?答案要点:有如下趋势:一是课程决策权力走向均权化。(2分)二是课程内容重视信息技术知识和个人知识,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分)三是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趋向多样化、开放的、发展的课程结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2分)四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程度越高,则教师越成功)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国家、地方与学校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与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创生适合自己需要的自己的课程的过程,国家、地方提供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性的课程资源)所超越。(2分)五是课程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即研究、评价即合作性意义建构等观念已深入人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的评价方略。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和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2分)(P144)28.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有哪些新特点?答案要点: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建设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一纲一本教材发展到一纲多本(2分),在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地方和学校在具有课程开发权利的基础上,具有了教材开发的权利(2分)。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在教材建设也呈现了新的特点:第一,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力求构筑开放的教材内容体系,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1分);第二,加强和更新课程基础,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分);第三,注意展示和理清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1分);第四,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1分);第五,教材编制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1分);第六,教材编制促进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设计的选择,注意体现学科的思维方法以及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1分)(P151)第八章:29.中等学校教学过程存在哪些规律?答案:第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1分)第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1分)第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分)第四,中我只是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分)第五,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相统一的规律。(1分)第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1分)第七,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分)(注:各要点后应有具体论述)(3分)(P163)30.中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案:1教学整体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反馈调节原则9师生协同原则;10教学最优化原则。31.备课包括那几个阶段?答案:第一阶段是开学前的备课,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整个学年或学期教学工作的范围和任务,并作出通盘安排。第二阶段是单元备课。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要进一步备课,并制定出单元的授课计划。第三阶段是每节课之前的备课,制定具体的课时计划。P17632.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答案:第一,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2分)第二,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第三,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内容。(2分)第四,以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为基础。(2分)第五,预设和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2分)(每一要点应展开论述)(P177)第九章:33.我国中等学校德育的内容有哪些?答案:第一,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1分)第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1分)第三,家庭美德教育。(1分)第四,集体主义教育。(1分)第五,爱国主义教育。(1分)第六,民主与法制教育。(1分)第七,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1分)(各要点应简要论述)(3分)(P194)34.中等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答案:第一,说服。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是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这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说服。(2分)第二,示范。运用示范法要以德服人,不依靠言辞,也不仰仗武力,而凭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此外,教师称赞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示范作用。教师以历史上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典范为样板,鼓励学生见贤思齐,效法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这是间接示范。(2分)第三,讨论。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也是一种德育方法。(2分)第四,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我角色的教育方法。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学习不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角色扮演可以变换学生的位置,体会别人的行为造成的后果。(2分)德育方法很少单独使用。单单依靠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足以实现学校教育全部的道德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发展规律,灵活机动的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2分)(P203)35.情感和理性在说服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案:说服中的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2分)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2分)说服中的理性因素则会产生长期的效果。(2分)说服中的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改变学生态度上,受到学生成熟程度的制约。(2分)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富于情感色彩的教育内容,而对于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学生来说,理性的教育内容更具说服力。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说服开始时动之以情,然后再晓之以理,会产生长久的说服效果。(2分)(P208)36.道德讨论的教育意义是什么?答案:道德讨论的意义在于:经学生集体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有助于学生个体态度的转变。(4分)它们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承担了执行规定的责任,因而对学生个体会产生约束力。(2分)一旦某个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就会遇到集体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2分)(举例说明)(2分)(P212)第十章:37.美育的原则是什么?答案:第一,艺术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美育中,艺术教育居于核心地位。课外活动是学生校内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全面实施美育,必须解决艺术课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问题。(2分)第二,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艺术作品的内容问题要求用一定的方法表现出来,而艺术方法总是为一定的艺术内容服务的。(2分)第三,认识和情感相联系。美育中,没有经过具体深切的感情经验的事物,只使从理性上去认识,结果会认识肤浅、印象淡薄。理性认识固然可以指导一个人的情感趣味,但它要真正转化为一个人心灵深处有种的血肉感情,那还必须通过具体感情和真切的生活感受与实际经验。(2分)第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真善美只有通过鲜明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才具有巨大感染力与说服力。(2分)第五,内在美育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表现出来,外在美则受内在美的制约。因此,应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起来。(2分)(P225)38.体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第一,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体育活动能够提高青少年内脏器官的工作能力;体育活动能够提高青少年运动系统的机能。(4分)第二,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体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有助于美育任务的完成;体育队劳动技术教育也有重要作用。(3分)第三,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发展国家体育运动,不论普及还是提高,都离不开学校体育。(3分)(P230)39.实施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有哪些?答案:科学地安排作息制度;(2分)重视青春期卫生知识的教育;(2分)加强教学卫生管理;(2分)注意学校建筑、设备卫生,排除环境污染;(2分)注重心理卫生;(1分)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1分)(各论点应展开论述)(P237)40.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意义。(2分)第一,它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必须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2分)第二,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根本途径。(2分)第三,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和地方教育投资的不足,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学生的生活条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2分)第四,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职业意识,促进他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职业的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毕业时能够适当地选择学校、专业或职业,为升学就业做准备。(2分)(P241)第十一章:41.中等学校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答案:第一,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现代意识是指能够适应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想、知识修养、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素质的总和。它包括法律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时效意识和信息意识等。时代精神是指代表某一时代发展潮流的精神。(2分)第二,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调节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中等学校的教师要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八条内容为:以发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2分)第三,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现代社会的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应成为通才行、通识型人才,同时还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2分)第四,能力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认识过程的认识能力结构,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二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教育劳动特点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构,如教育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等。(2分)第五,身心素养。身心素养是现代教师素养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它素养的基础,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身心素养包括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两方面,要求教师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及完美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分)(P256)42.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是怎样体现的?12\n答案:第一,自觉性。(2分)中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和身心内部的斗争,然后经过其自觉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有选择地吸收和接受。(2分)第二,独立性。(1分)每个指能够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质、人格和尊严。教师对中学生施加的种种影响,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过滤”、取舍才能发挥作用。(2分)第三,创造性。(1分)创造性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推动个性顺应环境、开掘智力、走向成功的内在潜能,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它是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主参与、自主认知、判断和选择而对学习内容的本质发现。(2分)(P269)43.我国中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第一,平等的人际关系。(2分)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互相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同时,师生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较大。另外,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学生的道德观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学生能否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有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师生人际关系应是宽容与尊重的。师生人际关系应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是通过情感互动来实现的。(2分)第二,合作的工作关系。(1分)师生之间合作的工作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根本特征就是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师生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师生关系中,工作关系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一种合理化的结合关系。新课程倡导师生的新关系,新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师生关系模式是合作模式。(2分)第三,授受的教育关系。(1分)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或基本任务就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即知识的授受关系。(2分)(P271)第十二章:44.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答案: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1分)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形式和社会、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2分)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2分)其中,群众性活动主要有报告会、座谈会,文娱集体集会,社团、协会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墙报、黑板报等。(2分)社会和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家庭开展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民间开展的教育组织形式。(1分)其中家庭开展的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家务劳动、家庭体育锻炼、家庭特长锻炼、其他活动如家庭文娱活动、旅游、家庭聚会等。(2分)(P285)45.中等学校实施课外活动有哪些具体要求?答案:第一,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1分)课外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所以它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必须将它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使之与其它教学工作相配合,以提高课外活动教育效率和学校教育整体功能。(1分)第二,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分)教育活动要避免“公式化、简单化、单一化”,要把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同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才会发挥出课外活动生动、有效的教育效果。(1分)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1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组成部分。所以,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在教育实际中,我们必须反对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课外活动的课内化倾向,失去了课外活动的固有特色。二是担心开展课外活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开展课外活动缩手缩脚的倾向。三是以课外活动冲击课堂教学。(1分)第四,面向全体,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1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途径,它不应只为部分学生服务,而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外活动应具有普及性,在普及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1分)第五,要发挥学深加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育活动是侧重于学生实践的教育活动,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是课外活动能否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1分)第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开展课外活动,既要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又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客观条件。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1分)(P290)46.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主要有哪些方式?答案: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主要通过:第一,个别联系。学校与学生家庭个别联系时,可根据学生家庭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家访、书面联系、约请家长来校等。(2分)第二,家长会。学校为广泛地联系家长,与家长交流学生情况,举行家长会很有必要。家长会有校家长会、班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2分)第三,开放日活动。是学校在预定时间进行,有目的有准备地请家长来校参观学生在校的活动和成果,使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表现。(2分)第四,教育讲座。讲座可以请教育专家主讲,也可以请教育子女取得显著成效的家长主讲,讲座的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家长有所收获,获得启发。(2分)第五,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实践证明,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2分)(P294)第十三章:47.管理教育的手段有几种?哪一种更有优势?为什么?答案要点:管理教育的手段有两种: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2分)相比较而言,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更有优势。(2分)这是因为,法律的手段有如下优势:第一,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更有权威;(1分)第二,法律的手段比行政手段更有力度;(1分)第三,法律的手比行政的手段明确规范、易于操作;(1分)第四,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稳定性强。(1分)(各个要点要展开论述)(2分)(P310)48.教育法治有何意义?答案要点:第一,教育法治是现代国家法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分)第二,教育法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2分)第三,教育法治是我国科教兴国之路的保障。(2分)(各要点应具体论述)(4分)(P311)49.新中国教育法制的发展历程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答案:分为三个阶段:(1分)第一阶段:1949-1966年。(1分)这一阶段,我国各级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曾有不少教育法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对理顺教育关系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法与教育政策处于混淆状态;教育法的数量少,有许多重要的教育法律没有制定出来;教育法的级别太低,法律效力较差;教育法的质量太差。(2分)第二阶段:1966-1978年。(1分)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全部停止,已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被破坏殆尽,因此,就教育法制建设而言,这不仅是停止的阶段,而且是倒退的阶段。(2分)第三阶段:1978-现在。(1分)这一阶段,我国重新开始了教育法制建设,并在教育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立法工作的特点是:制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教育法律;教育法的法律地位提高,法律效力增强;教育法质量高,稳定性强,并逐步形成系统。不足是:法律规定不具体,有漏洞;条文空洞,不利于执行。(2分)(P312)50.试述我国现行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答案:宪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根本依据。(1分)就我国教育事业的任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管理体制、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分)教育基本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最高层次。(1分)就教育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师、学生、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2分)教育部门法——我国教育法律的第二级层次。(1分)分两类:各级各类教育的单项部门法;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性教育部门法。(1分)单行教育法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三级层次。(1分)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是我国教育执法、监督的最直接、最主要、最具体的依据。(1分)(P314)七、案例分析(共计48题,每题10分):第一章:1.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偏狭。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放在林子里面的鸟,而不是笼中鸟。教育应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1)以上分析体现了哪位教育家提出的什么教育思想?答案:陶行知(2分)生活即教育(2分)(2)对其及其观点进行简要说明。答案要点: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教育思想是在批判旧传统教育中形成的。他师从杜威、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3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3分)(P9)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以上两句分别出自哪两部著作?答案:《学记》(2分)、《大学》(2分)(2)并给予说明答案要点:第一句话是出自2000多年前的《学记》。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问题。(3分)第二句话出自《大学》。它是一篇专门论述古代大学教育的专著。(3分)(P5)第二章:3.某市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决定将课程设置作出调整,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基础专业课、音乐、美术课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删减,学校作出的此决定得到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通欢迎,认为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培训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1)对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答案要点:职业教育有两方面任务:①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做好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与沟通(1分)②开展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为劳动就业做准备。(1分)(2)赞同此学校的做法吗?并说明理由。答案要点:不赞同。(1分)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必须符合中等教育的特点:①中等教育的基础性(1分)②中等教育的全面性(1分)③中等教育的义务性。(1分)(要对各个要点展开论述)(4分)(P20)4.小明今年10岁了,和同龄小朋友相比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小明从没有在学校上过一天学,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由母亲或母亲找人来家里教小明。小明每天也有固定的课程安排,而且小明的学业也非常优秀,每天的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小明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有人认为小明母亲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特点,不能称这种做法为教育,对此你怎么看?答案要点: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3分)只要一种活动包括了以上四个基本要素就可以称为教育。(2分)教育不止学校教育一种,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区别在于教育手段的不同。(2分)(展开论述)(3分)(P23)5.李刚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放学回家每天都要上网,他妈妈看见他的举动颇感担心,认为总上网会耽误李刚的学习成绩,于是偷偷找到了李刚的班主任向她反应情况,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李刚,反而向李刚妈妈解释了现代教育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手段,只凭教师一张嘴是不够的,上网是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让同学们去网上找答案,开阔学生的看问题的视野。李刚妈妈终于放心了。对此事件谈谈你的看法?12\n答案要点: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时空不断扩大,我们的教育不得不注入鲜活感,时代感,而最有效的便是现代化教育手段走进课堂。(3分)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改变了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使静态的课堂有了动态的美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3分)我国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方面还处于低级阶段,大多数教育者还是生搬硬套,没有将教育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2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是相互矛盾的,二者合理的配合才是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2分)(P33)第三章:6.日本体操家池田夫妇,在东京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曾大显身手。大儿子出生后,他们花费大量心血,教他练习“幼儿体操”。不久。他就能在地上翻筋斗了。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从椅子上跳下来时能翻一个筋斗,显示出在体操方面的超长才能。池田夫妇异常高兴,自信儿子是继承了他们的才能。因此,他们断言能力在于遗传。于是,他们对第二个儿子没有进行任何能力训练。结果第二个儿子什么体操也不会做,更谈不上翻筋斗了。(1)上述案例中的两个孩子是同父同母所生,有如此大的差异,说明什么问题?答案要点:本案例说明,体操才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即使有较好的天赋素质,不进行科学的训练,也是一事无成的,后天学习与训练更重要。(2分)(2)你同意这对夫妇的观点吗?为什么?答案要点:这对夫妇的观点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是极为片面的观点。(2分)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2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严格的教育与训练才能实现。(2分)(要对各个观点展开论述)(2分)(P39)7.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3—4岁时,被关进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17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厘米,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但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可以看到180步以外的马匹,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22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住小脑。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要点: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3分)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3分)(要适当展开论述)(4分)(P43)8.通州二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如重点学校的学生,但学校为各类学生展示自己创造了条件:学校在初一建立声乐班,成立百人合唱团,口琴队、舞蹈队;学校还成立了田径队、篮球队、棒球队;学校还成立了摄影社、文学社、学科兴趣小组。同学们高兴地参加他们喜欢的兴趣小组,确实学得一技之长。他们的才智得到师生们的认可,人格受到尊重,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了文化课的学习。上述案例说明了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哪种规律,并加以说明。答案要点: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分)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2分)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分)(要适当展开论述)(3分)(P55)9.问:“现在有不少家长和教师过早的让孩子学习素描,在烟台我听说过7岁的儿童就开始素描基本功的训练,您认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吗?”答:“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一条发展轨迹,每个孩子个体虽有差异,但学习过程应遵循这个轨迹,不少教师生硬地把‘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套在孩子们的头上,这不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年龄特点,极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的绘画兴趣。”上述问答说明什么问题,加以说明。答案要点: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3分)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分)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2分)(要适当展开论述)(3分)(P54)第四章:10.据日本企划厅的报告,从1982年到1986年的5年间,每年的实际经济增长大约60%是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年到1959年,由“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而由物质资本获得的利润只增长了3.5倍,另据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计算,前苏联国民收入增加部分,大约有30%是由学力构成高度化造成的。受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功效或生产率分别是文盲劳动者的是1.5倍、2倍和4倍。(1)案例说明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教育对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具有重大作用。(3分)(2)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答案:信息化社会中,知识快速更新,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对劳动者自身的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育越来越受重视。(3分)(要展开论述)(4分)(P73)11.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及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588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82,054亿元,增长约22.87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1978年的81.24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2,287.18亿元,增长约28.15倍,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978年的2.26%升到1999年的2.79%。案例说明什么问题?请具体分析。答案:说明了教育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3分)经济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对教育的发展有制约作用。(3分)(要展开论述)(4分)(P70)12.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二OO六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治理教育乱收费决不手软,主要要防止出现“吃教育”现象。确保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落实到位,严禁搞“校中校”,“一校两制”。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具体分析。答案:说明政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密切。(3分)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3分)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治和法律的力量,并通过政府和政党直接领导教育组织机构,引导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方向,从而影响和控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2分)(要展开论述)(2分)(P73)13.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日前发表《2004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统计,城市青少年受教育水平提高9.32%,而农村接近24%。2004年高考,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占报考总人数723万人的55%。目前,农村6-17岁人口占全国相应年龄组人口的56%-73%,年龄越降低,农村人口的比例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教育回报率迅速提高,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开支从3.89%上升到11.06%,其增长速度超过城镇(4.83%),因此,有专家预计,在未来10年内,接受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群体将集中在农村,走进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比例也会相应扩大。此数据说明我国中等教育改革的什么趋势?请具体分析。答案: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2分)近30年来,农村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城镇。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2分)农村地区素来以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文化落后等因素而处于贫困状态。(2分)农村贫困地区的建设事业依靠的都是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2分)因此,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适宜农村生产,文化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2分)(P87)第五章:14.某市第一中学是一所重点中学,素以教学质量突出而闻名。新学期伊始,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你们是学生,学生就得学习,现在社会上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所以,你们应该加倍地用功、努力,什么唱歌啊、踢球啊、画画啊业余爱好,都先放一放,凡是跟高考没有关系的,不管是什么,都要放下,应该把时间、精力全放到文化课上来。另外,我们学校是…所重点中学,我们的学生在历届高考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成绩怎么来的?全是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得来的!我们的老师,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到校领着学生上早自习,晚上给学生们补课到八点以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学校已经把能砍的课,如音、体、美等都砍了,能不搞的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等都取消了!学校这样做是为什么?全是为了同学们!为了能给你们更多的学习时间:为你们考大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辜负学校、老师、家长对你们的期望。我相信,同学们将会在高考时以最好的成绩回报母校,为母校争光!……”这位校长是什么作法?这种作法是否正确?答案要点:这位校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有严重问题,这是一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作法,(2分)与我国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相对立;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方义教育的思想,与我国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违背;(3分)这还是一种极其典型的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3分)这种办学思想是错误的。(2分)(P108)15.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社会,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的身上制定教育目的,人生就有健全的本能,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应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1)此种观点出自哪种理论?答案:个人本体论。(2分)(2)对此种理论进行评价。答案要点: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正确的(3分),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是则是不可取的。(3分)(注:论点要展开论述)(2分)(P102)16.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人都是社会的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社会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立足点是社会,而不应是个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目的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只能以它能否维持人类的自下而上和社会的繁荣来加以衡量。教育目的应体现的是社会的价值。(1)此种观点出自哪种理论?答案:社会本位论。(2分)(2)对此种理论进行评价。答案要点: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也是有道理的(3分),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3分)(注:论点要展开论述)(2分)(P102)17.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其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及这种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人的再生产的活动,是与总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1)此种观点出自哪种理论?答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分)(2)对此种理论进行评价。答案要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2分)它是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之后所做出的科学论断。它给正确解决教育目地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观点如下:12\n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1分)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很尖锐。(1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1分)(P103)(注:适当展开论述)(3分)第六章:18.本科的学制是几年?浙工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答案:3至8年,浙工大在新学年启动崭新的学制:本科生的修业年限放宽至8年,专科(高职)学生的修业年限放宽到6年,优秀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提前一年毕业,这也是工大即将出台的新的《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中的重大变化。(1)案例中提到的“崭新的学制”是什么学制?答案:弹性学制。(2分)(2)说明实施此种学制的意义?答案要点:弹性学制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联系社会、竞争向上的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2分);弹性学制将改变目前我国高校的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增强管理效能,改变管理作风,变管理为服务,使我国高校管理向良性的轨道发展(2分);弹性学制还有利于勤工俭学,加强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联系,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2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结合,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19.人大代表朱永新在《我要为教育说两句话》一文中说:“……这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国际惯例来说美国大学二年级以后,三年级才开始选课的,一个学文科的人明天可以学计算机了,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更可怕的是学文科的学生不再学物理、化学了,而学理科的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了……所以这就成为一个很畸形的社会……”(1)上述话语说明教育的什么现象?答案:过早文理分科。(2分)(2)对以上述现象加以分析答案要点:推迟文理分科,改变高考制度和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2分)为了使高中毕业能够考高分,各个学校往往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人为的制造了文理学科间的间隔,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半个人”,而不懂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理科学生则更成了“半个中国人”。(2分)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至少应该在进行1-2年的文理综合教育后,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文理分科。我国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文理分科所到带来的消极影响,近年来实行3+X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2分)但是,我国的3+X高考是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文理分家,所以必须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另外,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学年学分制、学生专业管理制度也应改革。20.初等教育取消蒙学堂,增设学前教育蒙养院。寻常小学堂改称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入学年龄改为6岁。高等小学堂改为4年,中学堂改为5年。增设译学馆,与高等学堂平行,修业5年。大学堂增设经学科,改为8科。大学院改称通儒院,修业5年……(1)上述规定出自什么学制?答案:癸卯学制。(2分)(2)对上述学制进行简单评述。答案要点:癸卯学制奠定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2分)它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2分),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2分)(展开论述)(2分)(P129)第七章:21.赫钦斯(R.M..Huttchins,1899-1977)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说,“课程应当主要是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体现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它们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永恒学科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1)上述说法属于课程理论的哪一流派?答学科中心课程论。(2)综合材料试述这一流派课程论的优点及缺点。答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1分);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1分);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学科课程的组织方式(1分);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1分)。缺点是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1分);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分);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1分)2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他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在我国,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和“教学做合一”。(1)上述观点属于课程理论的哪一流派?答案:儿童中心课程理论。(2分)(2)简评其优点及缺点。答案: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2分);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2分);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2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2分)23.晋元高级中学遵循“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论,积极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沟通的渠道、与生活密切接触的通道、更加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实践课程,督促学生更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方面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人格上,获得更全面地发展(1)上述课程类型是哪种类型?答案:经验课程。(2分)(2)对上述课程进行简评。答案: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2分),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2分),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2分)(结合材料说明)(2分)(P142)24.请看图表,并回答问题:(1)上表表明的是课程的哪个部分?答案:课程计划。((2)说明其基本功能答①规定课程设置②规定课程的顺序③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④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第八章:25.学生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对于商比除数还大表示难以理解。这时,李老师不像以往那样急于回答,而是请学生先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有12个馒头,每人吃了3个,能够分给几个人吃?每人吃2个呢?吃1个呢?吃半个呢?李老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问题:案例中这位教师使用了什么教学原则?在实践中应该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答案: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分)应该做到:一是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2分)二是根据学科的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2分)三是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努力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2分)(应展开举例说明)(P167)26.这一堂课我们要学习《鱼》。我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自习观察鱼的形状、鱼身体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我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在水里一动不动地躺着。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问题:说一说这位老师的教学符合什么教学原则?在实践当中,怎样贯彻这一原则?答案:直观性原则。(4分)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学生直接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新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3分)另外还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注意与讲解相结合。(3)(应展开举例说明)(P167)27.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拜的说:“在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得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问题:说一说这位老师的教学符合什么教学原则?在实践当中,怎样贯彻这一原则?答案:这位教师使用的是启发性原则。(3分)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自觉掌握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分)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分)二是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分)三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分)(P167)28.课堂上,一位教师讲解导管功能,他事先把带叶的枝条插入红色溶液里,放在温暖而有阳光的地方晒几个小时。上课时,将枝条一段一段剪下来,分到学生手里,他一边讲、一边提问;学生一边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他们观察到枝条的皮没有变红,中间的髓也没有变红,而是木质部变红。学生看了书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木质部里有导管,能输送红色溶液。有的同学还看到叶子也变红了。这样,学生就搞清了导管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问题:这位教师使用的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含义是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答案:案例中这位教师使用的是演示法的教学方法。(4分)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4分)通过演示,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2分)第九章:29.初中学生小范,是年级中出名的学生尖子,加上平时对师长彬彬有礼,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为学校中有这类苗子而感到高兴。可是在第二学期中,竟发生了这样一件意外的事:学校组织学生从校内送粪到农场,规定两名学生抬一桶。小范听了,老大不愿意,后来虽是勉强去了,却带上了口罩和白手套,穿上了雨靴。他和小陈共抬一桶,抬了一阵,小范觉得沉重难受,而且感到又脏又臭,就和小陈商量,先在路上倒掉一半,后来干脆偷偷地把粪桶和扁担扔在路旁的一条小沟里。班主任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位学习尖子身上,在全体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议论纷纷。问题:结合案例说明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应通过哪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答案:小范的做法是不对的。(2分)他不热爱劳动,说明他的思想和学校德育都存在问题。(1分)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1分)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1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1分)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1分)讲科学,不迷信;(1分)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苦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1分)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法、示范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1分)12\n30.一天,孙敬修老师在楼下散步,两个孩子在摇一棵新栽的小树,一位街道老大妈正在高声训斥进行“镇压”,孩子做着鬼脸还在摇,孙敬修看在眼里,迈不动腿了。他走上去,抱着小树,把耳朵贴在小树上,装作认真听的样子,还不住地点头。“您听什么呢?”“我听小树说话哪!”“它说什么啦?”“它说你们刚才摇得它难受极了。根都要折了,让我告诉你们别摇了。等它们长大了好给人们遮荫凉,行吗?”“行!”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老大妈直冲孙老师伸大拇指:“孙老师真有办法!”问题:孙敬修用了什么样的德育方法?实践当中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什么?答案:说服法。(2分)说服法的含义、优点。(3分)教师进行说服时应注意:说理的逻辑、(1分)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1分)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1分)说服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1分)说服不是说教(1分)等几方面问题。(注:各要点后应有具体论述)(P204)31.我班同学每天早上六点三刻到学校长跑,平时,我总是先到。一天,因备课晚了,早上长跑迟到了,当时我想向同学解释一下,后来一想,要求同学做到的应该自己先做到,任何理由都不能作自己迟到的借口,于是我向同学做了检讨。过后,同学了解到那天,我为了出思考题忙到晚上一点,便说:“老师迟到完全有理由,你为何不解释呢?”我还没有回答,旁边的同学就说:“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先做到,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行。”听了后,我感到欣慰,同学们的思想在成熟,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提高。问题:案例中这位老师使用的是哪一种德育方法?教师应该做到什么才能加强这种德育方法的作用?答案:使用的是示范法。(2分)示范法的含义以及优点。(3分)示范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榜样,榜样的示范重在感染力。(2分)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学生改变态度,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3分)32.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教师,在班级里经常有几名同学在教室里吃零食,而且不注意班级卫生,随意的乱扔垃圾。生活委员几次劝说,也不起什么效果,而且他们还起了争执。一天,我找到其中一位最不注意班级卫生的同学,对他说:“从今天起的这几周由你来担当班级的生活委员,负责监督班级的卫生。”不到两周,这位同学就来找我,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不保持班级卫生,而且生活委员的工作也很辛苦!”从此以后,这几位同学就不在班级吃零食了,而且能够主动帮助生活委员搞好班级的卫生。问题:这位教师使用的是哪一种德育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答案:这位教师使用的是角色扮演法。(3分)人们有时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有时因为不了解别人的角色或者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扮演这种角色,而误解他们的态度和立场。(2分)通过角色扮演法,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尽可能体验别人的思想和感情。(2分)借助移情,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各种人际互动关系和社会事件,也有助于对社会角色的认识。(3分)33.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体会祖国的河山的壮美;利用闲暇时间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或古代建成的一些伟大的建筑。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的审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问题:案例体现的这个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是什么?此外还有什么途径?答案:说明这个学校是经常通过组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4分)其他的美育途径包括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美育;(2分)通过优美的环境进行美育;(2分)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2分)(注:各要点后应有具体论述)(P228)34.下午二点多,为民中学的运动场上,初三(2)班正在上体育课。此时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锻炼,非常开心。这时,他们的班主任张老师来到运动场上叫他们回教室补课,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张老师一直认为进行体育锻炼会耽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应该取消体育课。问题:你怎么看待张老师的想法?答案:他的看法是不全面的,(2分)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2分)体育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2分)它为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物质基础。(2分)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敏锐地感知,增强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分)(P231)35.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学会在27所中小学做了一次劳动教育调查,对象是小学1-5年级和中学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结果令人忧虑。在自我服务方面,一般来说,学生都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喜欢依赖家长,大约26%的学生需要家长的帮助。在家务劳动方面,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热情。一半被调查学生在家从不扫地。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仅占27%。在公益劳动方面经常参加的学生占76%,然而愿意和积极的只占一半。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并说说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与任务。答案:材料说明中小学生缺乏劳动观念、习惯和技能。(2分)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第一,它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1分)第二,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1分)第三,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1分)第四,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1分)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第一,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生产技术的兴趣。(1分)第二,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半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1分)第三,使学生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1分)第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指导。(1分)(P240)36.福建省福州高中校办工厂(现已改称福州教学仪器厂),1980年到1985年,年产值由24.3万元增加到303.3万元;年利润由4.4万元增加到52.4万元。每年上缴一定利润给学校。另外从1981年到1984年,已为学校购置计算机25台、摄像机1台、录像机1台、72寸彩色投影电视机1台和两辆汽车,总计价值30多万元。此外还为学校购置了电扇、洗衣机、冷饮机等生活设施。学校的水电费、勤杂工工资、学生学工补助费等也全部由校办工厂承担。1985年又以13万元资助学校兴建教工住宅,并投资80万元兴建生产实验大楼。问题:结合福建省福州高中校办工厂的成长,说一说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答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意义。福建省福州高中校办工厂的成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一,它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2分)第二,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2分)第三,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2分)第四,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2分)此外,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还要做到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相结合,处理好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就必然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经济效益这一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创收”和增加经济效益不是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它应服务和服从于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2分)(P248)37.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中一道著名的难题: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证明。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老师说: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够做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啊!青年人吵起来了。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来做,我们做的出来,他们夸下了海口。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昨天晚上我还做了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地笑了。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震动了。二十多年后,陈景润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问题:这一案例说明教师劳动的价值有什么特点?答案:说明教师贡献的实际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2分)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2分)作为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他本人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贡献则隐含其中,没有昔日教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学生的成才;(2分)教师的劳动又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的,他们使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2分)教师的劳动贡献并不是即时显现的,而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估计他们的价值。(2分)(P255)38.《木兰诗》上了两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口诵心记,十分喜爱。谁知课要结束时,小唐在座位上叽咕开了:“写得倒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语音刚落,教室里开了锅,七嘴八舌,都冲着我来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同生活同打仗,怎么会认不出是女的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要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在一片喧嚷声中我说了一句:“南北朝时妇女还不裹小脚。”课堂上霎时安静下来。约摸几秒钟光景,小陶首先站起来一本正经地问:“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间开始包小脚的?”其他同学顿时活跃起来,说:“是啊,哪个朝代啊?”我被问懵了。备课哪会备到包小脚这个问题呢?课后查阅了好些书,方知一般地说,妇女弓足起于五代。问题:结合此案例说明教师必须具备什么素养?此外,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答案:说明教师应该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素养。(2分)现代社会的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2分)应成为通才型、通识型人才,成为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的“T”型人才。(2分)同时必须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2分)除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外,教师还应该具备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2分)(39.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教师接了全年级12个班中最乱的一个班。班中有7个大闹将,干部带头和老师做对。学生中有抽烟的,打架的,偷东西的。班里的玻璃黑板都被砸碎了。刘老师接班后,首先是做深入的调查工作,有计划地和每个人谈话,诚恳地了解他们对班上工作的意见、建议及他们个人的打算,叫他们人人当一回主人,想办法把班级搞好。刘老师了解到班上确实有些人有特长,写字好的,画画好的,体育好的,文娱好的等等。刘老师在班上明确表示,我们班同学有能力、有条件把班级搞好,接着就培养班干部,分析班里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了正常秩序。经过两个月,班风大大好转。问题:结合案例说一说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什么?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有哪些?答案: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包括: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如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本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身心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等。(1分)第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一般地,班集体由松散的群体成为良好的班集体,大致需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经过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等过程。(1分)第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特别是优秀生和暂时后进学生的教育工作。(1分)第四,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班级工作力量是由多方面教育力量构成的教育整体,如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力量。班主任只有协调并发挥好这些力量,才能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教育要求的同一性、教育活动的协调性,才能提高教育质量。(1分)第五,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时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总结是班级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1分)案例中,刘老师通过调查法、谈话法等方法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和班级集体情况;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培养班干部、形成良好的班风。(1分)刘老师还有计划的找每个人谈话,做好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并在接班前对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好了教育学生的一步步计划,使班级工作在两个月后初见成效。(1分)这一切是刘老师协调课任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教育力量共同教育学生的结果。(1分)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生活直刀法、心理咨询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老师主要运用了班主任工作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等方法。(1分)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单独使用。(1分)40.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非常调皮,不喜爱学习,经常逃课。后来,我在报纸和杂志上找到许多家庭非常贫穷却仍然坚持学习的学生的例子,然后把这些事例给这个学生看,同时,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这个学生补课。后来,这个学生被这些事例感染了,逐渐开始喜欢学习,课堂纪律也好了。问题:这位班主任使用的是哪一种工作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什么?答案:榜样示范法。(2分)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行影响学生的方法。(2)班主任为学生树立榜样时要注意榜样必须真实可信;(2分)帮助学生缩短与榜样的距离;(2分)并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2分)(注:各要点后应有具体论述)41.从初一到高二,段胜利参加南开中学气象小组已经五年了,他自豪地说:“我们小组十几年来坚持观测记录,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材料,能够作出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报,还写了不少小论文。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有的在电台中广播,有的受到行家的好评。”小组里有不少同学已爱上了气象专业。段胜利说:“课外活动给了我智慧和理想,将来我是打算学习大气物理的。”12\n问题:结合案例说明课外活动的意义。答案: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2分)中等学校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的作用;(3分)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3分)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2分)(各要点应结合案例具体论述)42.上海市一所中学在建校三十周年之际,调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突出的校友,他们中间有参加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研究的、有研究原子能技术的、有研究无线电遥控技术的、有教育家、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先进体育工作者、优秀运动员、著名电影演员、木偶戏演员等。调查中发现他们在校读书时几乎都是各项课外活动的积极分子。问题: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课外活动对于人才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有重要意义。(2分)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2分)中等学校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的作用;(2分)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2分)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2分)各要点应结合案例具体论述43.十三四岁的孩子,好动、贪玩、接受能力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我注意开阔他们的视野。课余,我利用演讲、远足、智力抢答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一个秋日的下午我组织本班学生到郊外野炊,半路上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可学生们却兴致不减。泥泞的江堤下,他们干劲十足的挖好了坑,垒起了灶;一脸雨水,两腿稀泥,他们在淅沥的雨声中炒出了可口的菜,煮出了喷香的米饭。雨后的阳光里,他们吃着亲手做的佳肴,那模样,好狼狈,又好开心!以前,有些生性拘谨、自卑的学生,学习上有了疑难,怕问同学,更不敢请教老师,而正是这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长处,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他们一改往日畏畏缩缩的状态,开始热心班务,学习也渐渐主动起来。问题:这位教师使用的是哪种课外活动形式?课外活动还有什么形式?实施课外活动有什么要求?答案:这位老师使用的是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的群众性活动。(2分)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2分)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其中,群众性活动主要有报告会、座谈会,文娱集体集会,社团、协会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墙报、黑板报等。(2分)社会和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家庭开展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民间开展的教育组织形式。其中家庭开展的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家务劳动、家庭体育锻炼、家庭特长锻炼、其他活动如家庭文娱活动、旅游、家庭聚会等。(2分)(P285)中学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问题复杂,实施课外活动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2分)(P290)44.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12月8日在印地安纳召开的“全国提高教育质量大会”上,在向出席大会的二千多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讲话中,提出六条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其中的第五条提出“我们必须恢复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合适地位。”问题:里根总统的讲话说明了提高教育质量要注意什么问题?学校一般通过哪些途径对其进行指导?答案: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分)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应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和家长保持联系,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要求。(2分)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个别联系,包括家访、书面联系、约请家长来校;(2分)家长会;(1分)开放日活动;(1分)教育讲座;(1分)家长委员会等。(1分)(各要点要展开论述)第十三章:45.某中学的领导班子决定对学校进行维修,在没有征求全校教师意见的情况下,就开工了。维修持续了一个月,花费十几万元,还动用了教师的福利基金,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全体教职员工怨声载道,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大大受挫。问题:这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进行管理时,违反了什么原则?在实际中贯彻这一原则应该注意什么?答案要点:违反了民主管理原则。(2分)民主管理原则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管理。(2分)贯彻这一原则应该注意:依靠师生办学,真正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2分)管理工作要经常听取师生意见,接受师生的批评和监督;(2分)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2分)(P305)46.某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王某是全校有名的“劣等生”:打架、骂人、旷课之类的事常常是“榜上有名”,上课迟到、在课堂上捣乱更是“家常便饭”,学习成绩不好,考试经常的零分。班主任老师对他感到非常头疼,找家长多次也不见其好转。上初三以后,王某的表现依然如故,班主任见其升学无望,且屡教不改,为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便想劝其退学,请示校领导,学校领导也非常支持班主任的想法。于是,班主任出面,代表学校找其家长来学校,让家长把王某领回去了。问题:试评析学校的做法。答案要点: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2分)王某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属于应该接受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少年,根据国家法律,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不能采用开除或劝其退学等处罚手段,因为这样做等于是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2分)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2分)作为教育机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接收来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接收适龄儿童受教育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2分)学校没有开除学生或劝其退学的权利,开除学生或劝其退学是违法的。所以,本案例中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2分)47.某中学新校长上任了,上任伊始,便立了许多规矩,名为“以法治校”。一日,由于学生淘气,将学校教学楼大门上的大玻璃给打坏了,新校长非常生气。为强化“法治”、加强校纪,新校长决定对该淘气学生“依法行事”:让该学生在全校学生面前作检讨、照价赔偿学校玻璃一块、罚款200元人民币。对该生的处理在学校中确实起了“杀一儆百”的作用,新校长非常高兴,此后经常向兄弟学校介绍“以法治校”的新经验。问题:请问这位新校长的做法是不是真正的“以法治校”?答案:不是。(2分)这位新校长的做法实际上是“违法治校”,(2分)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罚款的权力。(2分)学校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检讨,要求学生赔偿打坏的玻璃是有道理的,这也是教育学生的正确的、有效的办法,(2分)但罚款是不妥当的,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权,学校不是行政机构,没有行政处罚权。(2分)(P308)48.某校二年级班主任赵某,经常利用本班的班干部管学生。中午放学后,教师回家,留下班干部看管学生做作业,放学后,班干部留下来看管补作业的学生。长期以后,这些班干部逐渐养成了骄横习气,他们竟然拿起教鞭,俨然以监工自居,对待补作业的差生,轻则骂,重则用教鞭打。有的家长来接学生,见自己的小孩被抽打,十分反感,其中有一个学生石某的耳膜被该班一个班干部打坏了,听觉受到很大影响。该生家长一起之下,到法院告了这位教师。问题:这位教师的行为应该怎样评价?答案:从表面来看,赵某并没有指使学生干部打骂同学,但是该教师明显失职。(2分)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应该忠于职守,即完成教师的职责,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3分)在该案例中,教师赵某有两方面值得反省:一是长期不忠于职守,不负责任。让学生干部代替自己管理学生,并对学生干部不教育、不引导,对其打骂同学的行为不管不问,使其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伤害事故。(2分)二是长期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补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2分)可见,赵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严重失职。(1分)辩析1.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现象3.教育作为人类共有的现象,不带有任何阶级性。4.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真正6.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它会影响少年的体态和心理的变化,所以教师和父母应该让他们懂得青春期生7.青年初期学生富有理想,向往未来,他们的理想已经能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不必借助教育者的帮助,他8.国际上通常采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9.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10.教育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因此要坚持“教育救国”。1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12.中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强、最复杂的部分。13.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的需要来制定。14.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15.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16.《壬寅学制》为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17.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18.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传统的观念相比,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趋势:即从强调学19.教学大纲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基本成分,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20.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以教师为主,不必重视学生。21.学习准备就是传统的“预习”。22.社会生活实践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品德发展水平上有不同要求。23.说服学生,应该向学生采用提供正面论据的方法。24.在中等学校美育中,艺术教育居于核心地位。所以,课外活动不必进行美育。25.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其他劳动,能创造经济效益,改变办学条件,应大量进行。26.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指它的工作能力。27.师生关系是合作的工作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28.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两个相辅相承的教育渠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31.我国目前的教育立法已经很完善。29.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就足够30.学校党组织不应干涉教育行政和教学事务。简答: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12\n2.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主张有哪些?3.杜威的教育观点有哪些?4.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5.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6.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7.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8.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9.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10.教育目的有何意义?11.教育目的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12.《壬戌学制》的主要等点有哪些?13.美国的学制有哪些特点14.简析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15.简析学问中心课程论优缺点。16.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哪些趋势?17简述中等学校的教学任务18.教学中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19.划分德育目的层次的依据是什么?20.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主要应当做好哪方面的工作?21.学校德育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当注意哪些问题?22.德育过程中教师运用说服法应注意哪些问题?23.美育的意义是什么?24.美育的任务是什么?25.体育的任务是什么?26.简述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27.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28.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是什么?29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什么30.中等学校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其依据是什么?31.课外活动在中等学校中有什么意义?32课外活动的任务是什么?33.实施课外活动有哪些具体要求?34.中等学校校长的职责有哪些?35.对中等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36.简述中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其方法。37.简述中等学校学生管理及其方法。论述题1.怎样理解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关系。2.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3.试论中等教育学的作用与意义。4.试分析教育学为什么形成于17世纪?5.怎样巩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什么7.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怎样的?8现代教育有哪些新的特点9为什么遗传决定论是错误10.为什么说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11.如何科学地认识人生阶段的划分?12.试述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13试述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14.试述教育与社会诸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性。15.中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16试述我国的中等教育改革17.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8.为什么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1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点有哪些?20.我国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有哪些?21.中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对策有哪些?22.怎样促进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23.我国现存的中等教育结构有那些问题?24.试述中国近代学制的主要发展过程。25.我国现行的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特点?26.试述我国中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27.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在具体措施上有哪些趋势?28.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有哪些新特点?29.中等学校教学过程存在哪些规律?30.中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有哪些?31.备课包括那几个阶段?32.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33.我国中等学校德育的内容有哪些?34.中等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35.情感和理性在说服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36.道德讨论的教育意义是什么?37.美育的原则是什么?38.体育的意义是什么?39.实施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有哪些?40.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1.中等学校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42.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是怎样体现的43.我国中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44.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45.中等学校实施课外活动有哪些具体要求?46.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主要有哪些方式?47.管理教育的手段有几种?哪一种更有优势?为什么?48.教育法治有何意义?49.新中国教育法制的发展历程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50.试述我国现行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12\n案例分析1.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偏狭。教育极其广阔自。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大学之道,3.某市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决定将课程设置作出调整,把一些思4.小明今年10岁了,和同龄小朋友相比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小明从没有在学校上过一天5.李刚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放学回家每天都要上网,他妈妈看见他的举动颇感担心,认为总6.日本体操家池田夫妇,在东京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曾大显身手。大儿子出生后,他们花费大7.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8.通州二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如重点学校的学生,但学校为各类学生展示。上述案例说明了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哪种规律,并加以说明。9.问:“现在有不少家长和教师过早的让孩子学习素描,在烟台我听说过7岁的儿童就开始10.据日本企划厅的报告,从1982年到1986年的5年间,每年的实际经济增长大约60%是科(1)案例说明什么问题(2)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11.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及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案例说明什么问题?请具体分析。12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二OO六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治理教育乱收费决不手软,主要要防止出现“吃教育”现象。确保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落实到位,严禁搞“校中校”,“一校两制”。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具体分析13.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日前发表《2004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统计,城市青少年受教育水平提高9.32%,此数据说明我国中等教育改革的什么趋势?请具体分析。14.某市第一中学是一所重点中学,素以教学质量突出而闻名。新学期伊始,在新生开学典礼15.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社会,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的身上制定教育目的,人生就有健16.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人都是社会的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社会的制约。17.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18.本科的学制是几年?浙工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答案:3至8年,浙工大在新学年启动崭新19.人大代表朱永新在《我要为教育说两句话》一文中说:“……这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对人20.初等教育取消蒙学堂,增设学前教育蒙养院。寻常小学堂改称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入21.赫钦斯(,1899-1977)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说,“课程应当主要是2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他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23.晋元高级中学遵循“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论,积极为学生提供与社24.请看图表,并回答问题:31.我班同学每天早上六点三刻到学校长跑,平时,我总是先到。一天,因备课晚了,早上长32.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教师,在班级里经常有几名同学在教室里吃零食,而且不注意班级卫33.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体会祖国的河山的壮美;利用闲暇时间带学生34.下午二点多,为民中学的运动场上,初三(2)班正在上体育课。此时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35.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学会在27所中小学做了一次劳动教育调查,对象是小学1-5年级和中36.福建省福州高中校办工厂(现已改称福州教学仪器厂),1980年到1985年,年产值由24.3万元增加到303.3万元;37.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中一道著名的难题: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38.《木兰诗》上了两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口诵心记,十分喜爱。谁知课要结束时,小唐在39.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教师接了全年级12个班中最乱的一个班。班中有7个大闹将,干部带头40.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非常调皮,不喜爱学习,经常逃课。后来,我在报纸和杂志上找41.从初一到高二,段胜利参加南开中学气象小组已经五年了,他自豪地说:“我们小组十几年42.上海市一所中学在建校三十周年之际,调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突出的校友,他们中43.十三四岁的孩子,好动、贪玩、接受能力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我注意开阔他们的44.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12月8日在印地安纳召开的“全国提高教育质量大会”上,在向出45.某中学的领导班子决定对学校进行维修,在没有征求全校教师意见的情况下,就开工了。46.某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王某是全校有名的“劣等生”:打架、骂人、旷课之类的事常常是“榜47.某中学新校长上任了,上任伊始,便立了许多规矩,名为“以法治校”。一日,由于学生淘48.某校二年级班主任赵某,经常利用本班的班干部管学生。中午放学后,教师回家,留下班四、辩析(共计31题,每题5分):第一章:1.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答案:错误。(2分)关于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至今仍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2分)这个问题可以留给研究教育史的专家们去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都属于非常重要的地位。(1分)(P6)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答案:正确。(2分)教育这一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2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现象变得更加复杂,新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教育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并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如教育由阶段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并出现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1分)(P11)第二章:3.教育作为人类共有的现象,不带有任何阶级性。答案:错误。(2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1分)反映的是社会的要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2分)(P17)4.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答案:正确。(2分)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1分)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2分)第三章: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答案:错误。(2分)影响人的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2分)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来研究和把握各个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分)(P50)6.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它会影响少年的体态和心理的变化,所以教师和父母应该让他们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答案:正确。(2分)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它既影响体态的变化,也影响心理的变化。(1分)由于性开始成熟,使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并产生新的感受和体验,对异性,对书籍和电影上的的相应的内容感兴趣,这些都应视为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要使这种兴趣染上不健康的东西,教师和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向少年传授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让他们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2分)(P57)7.青年初期学生富有理想,向往未来,他们的理想已经能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不必借助教育者的帮助,他们就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世界观。答案:错误。(2分)青年初期学生富有理想,向往未来,他们的理想已经能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是处于形成时期,所以还不成熟、不稳定,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还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2分)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水平,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指导和帮助青年初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分)(P62)第四章:8.国际上通常采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答案:错误。(2分)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人口文盲率(1分)、义务教育普及率(1分)、知识分子比重(1分)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P67)9.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答案:正确。(2分)第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2分)第二,教育生产劳动能力,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支持。(1分)(P72)10.教育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因此要坚持“教育救国”。答案:错误。(2分)教育政治功能的发挥是有限度的,因为教育不可能直接推毁旧政权,改变社会性质,(2分)教育只是在一定范畴内发挥着影响和作用,政治问题的真正解决要通过政治手段。(1分)(P76)1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答案:错误。(2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并非完全同步。(1分)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起滞后或延缓的作用,(1分)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前面,起促进的作用。(1分)(P83)12.中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强、最复杂的部分。答案:正确。(2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联结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直接,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强、最复杂、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部分。(1分)中等教育的分流形式,使中等教育成为教育体系最灵活一环,促进了教育结构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13.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的需要来制定。答案:片面。(2分)这是就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个人本位论者所持的观点。(1分)这种观点主张从受教育者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正确的,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取的。14.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答案:片面。(2分)这是就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社会本位论者所持的观点。(1分)这种观点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是有道理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15.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答:正确。(2分)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的一个要点。是就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科学论断。(2分)12\n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其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及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人的再生产的活动,是与总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1分)16.《壬寅学制》为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答案:错误。(2分)《癸卯学制》为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3分)(P128)17.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答案:正确。(2分)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一样,也是参照日本制制定的,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1分)癸卯学制虽然也末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毕竟比壬寅学制有了很大的改进,它奠定了近代教育发展方向,同时,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支配下,通过对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变革在制度上的保障,促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1分)总之,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的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18.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传统的观念相比,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趋势:即从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到强调学科知识;从强调过程本身到强调目标、计划、结果;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从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到强调显性课程。答案:错误。(2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传统的观念相比,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趋势:即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1分);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1分);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19.教学大纲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基本成分,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答案:错误。(2分)教学大纲是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1分)。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1分)。但不是提供给学生的育人媒体20.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以教师为主,不必重视学生。答案:错误。(2分)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2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21.学习准备就是传统的“预习”。答案:错误。(2分)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适应性,它不同于传统的“预习”。(1分)传统的“预习”是围绕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系统的知识积累的过程。22.社会生活实践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品德发展水平上有不同要求。答案:正确。(2分)社会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要求是有区别的。(2分)现生活中,初中学生出现了道德上的某些不当或失误,人们也许能够理解他,但同样是这些失误,如果发生在高中生身上,人们也许就不会持宽容的态度了,甚至可能会批评他。23.说服学生,应该向学生采用提供正面论据的方法。答案:错误。(2分)道德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领域,任何道德判断几乎都可以找到支持和反对它的论据。(1分)很多教师习惯用正面论据说服学生,其实,反面论据在说理中也可以收到特殊的说服效果。说服学生,既可以仅向学生提供正面论据,亦可同时提供反面论据。采取何种策略,依具体情况而定。24.在中等学校美育中,艺术教育居于核心地位。所以,课外活动不必进行美育。答案:错误。(2分)课外活动是学生校内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寓教于乐及发展学生多种爱好的美育,课外活动是美育的最好途径。(1分)由于学生兴趣、特长及艺术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情况,仅靠艺术课进行美育是难以实现美育目的的,虽然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但它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要全面实施美育,必须解决艺术课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问题。(2分)25.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其他劳动,能创造经济效益,改变办学条件,应大量进行。答案:错误。(2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开展勤工俭学的目的培养人、教育人,不能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应该处理好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之间的关系。(1分)一方面,要看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就必然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经济效益这一客观存在。(1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创收”和增加经济效益不是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它应服务和服从于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第十一章:26.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指它的工作能力。答案:错误。(2分)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1分)这些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认识过程的认识能力结构,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1分)二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教育劳动特点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构,如教育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信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1分)(P257)27.师生关系是合作的工作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答案:正确。(2分)师生之间合作的工作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分)它的根本特征就是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共同参与教育活动。(1分)师生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分)(P273)第十二章:28.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两个相辅相承的教育渠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答案:正确。(2分)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和范围,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固定的班级,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的安排进行。(2分)课外活动则是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可以根据当前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专长,扩大和加深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1分)(P280)29.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就足够了。答案:错误。(2分)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2分)学生家长中有各种人才,可争取他们来做辅导工作;校外教育机构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阵地,所以,学校开展活动应该取得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儿童剧院等的支持与配合。第十三章:30.学校党组织不应干涉教育行政和教学事务。答案:正确。(2分)我国中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是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体现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但容易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所以,学校党组织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上来,注意管理党的内部事务。(2分)应大力支持校长的工作,不干涉教育行政和教学管理事务。(1分)(P300)31.我国目前的教育立法已经很完善。答案:错误。(2分)目前我国在教育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制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教育法律;教育法的法律地位提高,法律效力增强;教育法质量高,稳定性强,并逐步形成系统。(1分)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育立法尚有空白的地方;现有的一些法律规定不具体,有漏洞;条文空洞,不利于执行等。教育立法还不够完善,有待立法机构进一步完善。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